標籤:

有什麼話不應該和小朋友說?

因為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有沒有今後不會對小孩子說的話?
今天因為朋友的一句話聯想了好多,想到了自己小時候聽家裡長輩們對自己的評價和批評,如:「龍生龍,鳳生鳳」,這句很傷人,傷的還不止一人,還有就是諸如「別人家孩子」等等,總之從外在到內在各個方面吧。
因為這些我的童年過的總是有些憋屈。因為這些我想到了總結今後遇到小孩子我一定不能對他們說的話。我不想因為我的一句話或者成人觀點讓孩子的童年過的不愉快,甚至影響他們的未來。

添加個小小的請求:答者能否附註自己是否有小孩?( 此問題涉及個人隱私,大可選擇不回答;但此信息可表明答者之身份及經歷: 孩子/父母/看客, 以完善回答。)

題主多說兩句,多謝各位的回答,所有答案都認真看過了。答題中出現了擔心說這些那些對孩子不好,容易讓孩子玻璃心的觀點。因為此孩子真的會玻璃心嗎?
也請大家因為自己愉快或不愉快的童年經歷帶來的思考而對遇到的小朋友們多一點愛和關心。不論是自家還是別家的(^_^)不讓曾經傷害過我們的話再傷害他們。


2014/8/3 update: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從昨天開始激增了幾百贊,突然變熱門了,所以本來覺得沒必要的disclaimer好像現在也變得必要了:
我寫這些不代表我爸媽以及其他長輩一直這麼對我;不代表我怨恨我父母;我不認同「父母皆禍害」;我愛我父母;我記錄這些只為自勉。

謝謝大家。

-----------以下是原答案的分割線--------------


1. 不加節制地把孩子的糗事當笑話說,即使孩子已經明確表示不高興了。
2. 在以上情況下,說孩子「開不起玩笑」。任何把孩子逗不高興了的情況下,說孩子「開不起玩笑」。
3. 與「別人家孩子」情況相對應的假謙虛:兩家人在一起,A家長誇B孩子,B孩子也確實成績比A孩子好,B家長就別假謙虛說什麼「一點都不好」「還是你家孩子好」或者「你們家孩子才是我們榜樣呢」之類的假話了,有點技巧,真誠點,說「成績不是最重要的」或者「你們家孩子有很多我家孩子沒有的優點」好嗎。
4. 小孩有自來熟的也有不自來熟的,不要覺得我孩子和我朋友的孩子就非得成為朋友,非得玩到一塊。
5. 情感綁架:「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啊,你千萬不要有心理負擔啊,我為你付出是心甘情願的……」 「你出去旅遊我好擔心啊,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不過你可千萬別因為我的擔心就有負擔啊……」 吐槽:哪個有良知的孩子聽了會沒有心理負擔啊!
6. 在孩子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讓孩子表演唱歌跳舞彈琴背詩等等,比如去餐廳吃飯看到有架鋼琴就叫孩子上去彈。吐槽:突擊之下能背譜的大約只有當下在練的練習曲奏鳴曲,然後聽不懂的大人們會說哎呀你彈的這個是什麼亂七八糟的曲子啊彈個好聽一點的,茉莉花吧。
7. 不要偷聽孩子講電話!不要偷看日記!
8. 孩子說跟朋友出去玩,就不需要從時間地點人物一一問到他們三年前的考試排名了吧。
9. 空頭支票:「期末考到前十名給你買xx」「期末考到前五名帶你去哪裡玩」「你這次演出我一定來看」「初三最辛苦,上高中就可以輕鬆了」「高三辛苦最後幾個月,上大學就可以隨便玩了」……吐槽:第一次看麥兜時,看到麥太說買獎勵金魚結果買了魚蛋,說去馬爾地夫結果去了山頂,哭得完全停不下來。
10. 「我是為你好」:打罵,奚落,無自由,無隱私,不切實際的要求,全用一句「我是為你好」帶過。
11. 最近聽過殺傷力最強的一句話,幾年過去還是感覺雙腿發軟:一個婆婆,經常拜訪問好,這次來了句:xx啊,你現在工資是你同學的幾倍啊?婆婆年高望重,翻臉不得,打哈哈不得,自嘲不得,完全無解。
12. 言行不一自相矛盾:
說著「我們家是平等自由的,有什麼要求都可以跟爸媽提」,然後東西不給買旅遊不給去吵架不給發表意見;
發生矛盾了不給解釋,一邊罵一邊「哭什麼哭?!不準哭!」;
一邊說「我們只要你高興/身體好沒有別的要求」一邊問同學的成績朋友的工資;
看孩子在玩罵他不好好學習,看他在學習罵他不愛運動,看他在運動罵他為什麼不合群;
一會兒說「以後千萬不要有負擔」一會兒說「爸媽以後全靠你了」;
13. 教孩子佔小便宜、插隊,孩子如果不願意,說他「死腦筋/不變通/不懂事/書獃子/情商低」。


來來,小朋友,聽我跟你說。
先給叔叔阿姨們表演個節目,咱們樂呵樂呵。
愛媽媽還是愛爸爸,只能二選一。
知不知道你從哪裡來,垃圾堆里呀。
生了二胎不要你,這是妥妥滴。
你看隔壁小王家,從來不打遊戲機。
一個巴掌拍不響,人家為啥就打你。
怎麼這麼沒良心,放學不會拖拖地。
拖地是你乾的事?快去寫作業。
你看這雞湯,老媽特地為你熬,
給我全部喝光光好好做功課。
咱們就你一個娃,你可得爭氣。
給咱家丟人,就是你不對。
爹媽這麼苦,都是為了你。
現在你小不懂事,將來一定感謝我。
看你日記咋地了,你是我的兒。
讀書時候別早戀,畢業讓我抱孫子。
當初知道你是妮,差點不要你。
爸爸媽媽要離婚,你就是個野孩子。
你爸是個負心漢,跟著小三過日子。
你媽是個大婊子,找個男人不要你。
如今養你這麼大,你個白眼狼。
嘿,說你兩句你還哭,這麼不識逗。

。。。。。。。。。分割線。。。。。。。。。。
評論里一個知友的回答我實名表示反對,反對意見太多,評論里也不好表述。
我已經寫在了我的專欄《大黑雨的毒舌》里。
《好了傷疤也別忘了疼-寫給準備做父母的人類們》

歡迎關注微博:@大黑雨


感謝所有閱讀、贊同和評論這個答案的同學,不過你們中的許多人誇我分析得好,讓我非常慚愧!因為這個答案分割線以上的部分不是我寫的啊,它的來源是一位名叫周令瑜的作者的博客,她還寫了一本書,名叫《別以為你懂孩子的心》,二者的內容有很多重合的部分,推薦大家閱讀她的書或瀏覽她的博客。而我只是一個知識的搬運工而已~

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

-----------------------------正文開始的分割線---------------------------------------
經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種「逗」實際是一種戲弄。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們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並沒有惡意,甚至還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愛,但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因為孩子不懂大人們的玩笑,他們會當真,成人的「逗」往往會讓他們感到憤怒、驚恐、不安、被欺騙、不被尊重,讓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

一次在餐館吃飯,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難受極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著他的朋友(大約30多歲)笑著對孩子說:兒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則笑著對孩子說: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繼續逗孩子:叫哥哥!
在這一聲聲「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個紅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說:叫聲伯伯,這個紅包便給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該叫眼前這個男人「伯伯」還是「哥哥」,猶疑著不吭聲,也不伸手接紅包。
爸爸的朋友作勢要把紅包收起來:不叫伯伯啊,那這個紅包不給你了。
孩子不吭聲。
旁邊一位阿姨笑著說:這孩子膽子可真小,一直不說話,哈哈。
我在旁邊看著,為這個孩子感到難過。由於大人們之間的玩笑,他不確定到底該叫那位男士「伯伯」還是「哥哥」,由於怕叫錯,索性他不開口叫人,卻被貼上了「膽小」的標籤!孩子此刻一定覺得自己不夠好,膽子不夠大,這是多麼糟糕的事!
男士們喝酒去了。過了一會,一位女士接過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邊,蹲下來問道:xx,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來情緒緩和了一點的孩子不高興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這位女士卻故意說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問的虛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繼續逗,你不說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點著急,趴到媽媽腿上,仍然不說話。顯然他心裡既著急又憤怒,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個阿姨卻亂說自己是女孩;著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辯解。對於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個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氣,尤其對於那些內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沒有勇氣去反抗、拒絕和辯解,他們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對他們的捉弄,內心卻感到無比害怕和憤怒。
這時,孩子的爸爸笑著說,再這樣下去他一會兒會哭的。孩子的媽媽只是笑著,並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為。
女士並沒放過孩子,對孩子說,來,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縮到媽媽懷裡,不說話。前面的捉弄讓孩子對女士毫無好感,怎麼可能讓她抱呢?
女士笑著說,你不說話啊,那我就強行抱你啦!邊說邊伸手假裝要抱孩子。
孩子終於「哇」的一聲,嚇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以這個案例為例,我用圖表的形式來分析「逗」孩子的實質、孩子的感受及可能造成的後果

我難受的不是別人怎樣逗孩子,周周從小到大遇到過多次這樣的經歷,我難受的是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識到孩子的內心變化,未能給孩子提供保護和支持。這個過程中大人們是得到了快樂,但這種快樂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礎上。孩子得到了什麼呢?他被大人們欺騙、引誘、愚弄和嚇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後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


逗孩子的實質是成人居高臨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來取樂,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一樣,嚇唬孩子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欺騙孩子讓孩子不敢信任別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譬如吐口水、踢人會讓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麼形式的「逗」對孩子的影響都是長遠甚至終身的。

因為親戚不當的「逗」,我的小侄女曉曉曾經產生了心理陰影。

一次曉曉來我們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飯的時候,她突然問道:姑姑,你說我媽媽還愛不愛我?

我說:你媽媽當然愛你啊。

曉曉滿臉擔憂的說:可是姨媽說媽媽以後不愛我了,只愛弟弟。

我問曉曉,姨媽是什麼時候說這話的。曉曉說,是家裡來了「100個人」的那一天。

我馬上打電話找曉曉的媽媽和奶奶了解清楚情況,原來是在她弟弟的滿月酒上,一位姨媽對她說,曉曉,你媽媽有了你弟弟,今後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恐懼的事情莫過於失去媽媽的愛了。一句「你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對於孩子來說無異於是晴天霹靂。此時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個月,這個疑問讓曉曉糾結了幾個月,這幾個月里她該是多麼的恐懼和不安啊。難怪這幾個月里,曉曉經常打弟弟,她是恨這個小小的嬰兒奪走了媽媽的愛呢。成人以為逗一下孩子取取樂無關緊要,卻不知道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痛苦。

看著曉曉充滿擔憂的樣子,我心痛極了,我捧著她的小臉,看著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說:曉曉,姑姑鄭重的告訴你,姨媽是逗你的,這種逗是一種欺騙,是不對的。我敢保證:你媽媽和以前一樣愛你。

曉曉半信半疑的說:姑姑,你說的是真的嗎?我媽媽真的和以前一樣愛我嗎?

我說:你可以打電話問媽媽,讓媽媽親口告訴你。

後來,我們做了一些努力,曉曉才重新相信媽媽還是愛她的。

經常有家長寫信問我,當別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時候不知該怎麼辦,他們明知愚弄孩子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但常常礙於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絕,甚至會幫對方解釋或者勸說自己的孩子。

下面這位媽媽就為這個問題而困惑:

我家寶寶現在2歲10個月,最近兩個月,特別喜歡打人。我觀察了一下,大概是這樣:
去親戚家,他把自己帶來的玩具打開放在椅子上玩。親戚們圍過來看,還有帶小孩的。別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願意,讓別人別扶他的椅子。然後,親戚們逗他,讓他拿玩具和站在旁邊的弟弟一起玩,他不肯,說:不行!我說,弟弟喜歡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他說,我不喜歡和弟弟一起玩。我說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沒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會拿。他就說:同意我也不拿給他玩!

這時,旁邊有人逗他假裝拿他的玩具。他生氣的打人家。我說,你不喜歡別人拿你的玩具,你就說:請不要拿我的玩具。他說,我說了的,人家還是要拿。拿了我就要打。

這時有親戚說,你這麼小氣,我們不和你玩了!他說:我自己玩!

其實如果過幾分鐘他還是願意跟別人玩,我覺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圍著他逗呢。換成是我,我也很煩。但是打人還是不對的。我告訴他不要打人,有話好好說,他說,我說了他們還是要拿。

他還跟我說:「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們還要逗我,討厭的很!

這個孩子為什麼會打人,原因媽媽已經說到了,孩子也說出來了----不喜歡別人逗他。孩子感受到別人逗他的時候是不真誠、不尊重他的,這讓他反感。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給弟弟或者妹妹玩,這是成人在試探這個孩子,孩子感受得到這是成人在試探他。孩子直接的抗議就是「打」。 可能是礙於面子,媽媽接下來的處理在孩子看來是替別人解釋,他覺得媽媽不理解他,於是更加憤怒,和媽媽杠上了。很多時候,我們也和這位媽媽一樣,可能照顧了親友的情緒、照顧了站在孩子旁邊的弟弟的情緒,唯獨沒有照顧自己孩子的情緒。媽媽的態度比親友的「逗」更讓孩子感到憤怒和傷心。


那麼,家長在孩子被「逗」的時候該怎麼做呢?當孩子被愚弄的時候,家長要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為礙於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勸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釋,那樣會讓孩子感覺到孤立,連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以這個案例為例,家長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xx,你是不喜歡大家這樣逗你是嗎?孩子聽到這句話,便知道爸爸(媽媽)理解他,憤怒、不安的情緒可以得到安撫。接著,家長可以平靜的對孩子說:大家其實是喜歡你,不過這種方式讓你不舒服了是不是?如果他們換一種方式表達對你的喜歡,你能接受的對嗎?這句話一方面說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大家對他並沒有惡意;一方面也說給親友聽,讓親友明白孩子不喜歡大家用這種方式對他,換一種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夠接受。說這話的時候不能帶情緒,不能有指責的口氣,開明的親友聽到家長和孩子這樣的對話一般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憤怒,至少能意識到家長不喜歡別人這麼逗他的孩子,大多數人會識趣的打住。如果親友們還是不知趣,繼續逗孩子,那麼家長要果斷地對親友們說「不」: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歡我的孩子才逗他,不過這種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請大家換種方式和孩子交流,謝謝。

必要的時候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一會,先照顧孩子的情緒,事後再跟親友溝通。只要家長得體的處理,可以做到既保護了孩子又不會得罪親友,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寧可得罪親友,也不能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於大一點可以表達的孩子,可以教會孩子怎麼面對別人的「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周周從小到大經歷過不少親友們的「逗」,小的時候我替她說出她被逗時的不舒服、不安等感受,會表達後我便鼓勵她自己說出感受,鼓勵她勇敢地拒絕別人逗她。為了讓她敢於大膽拒絕別人的逗,我還和她進行演練。我扮演逗她的大人,她扮演被逗的小孩,我記得一些有趣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叫我阿姨,我給你吃糖。

周周:我不吃你的糖。

我:真的不吃嗎?你不吃我就給曉曉吃了哦!

周周:給她吧,我不稀罕。

我:踢你爸爸一腳,我帶你去遊樂場玩。

周周:踢人是不好的行為,我不會踢的。

我:可是你不想去遊樂場玩嗎?

周周: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曉曉那個案例,我也用演練的方式幫她消除陰影。起初,曉曉對姨媽說的「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深信不疑,我和家人演示了一遍當時的場景,我扮演曉曉,家人扮演姨媽:

家人:曉曉,你媽媽有了弟弟,今後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我:你騙人,我媽媽一直都很愛我。

家人:是真的,你媽媽有了弟弟後就只去照顧你弟弟,沒時間照顧你了。這不是說明她不愛你了嗎?(大多數老大就是因為這一點而擔心媽媽不愛她了,在此我設計了這句話,打消孩子的疑慮)

我:那是因為弟弟太小,不會照顧自己。

家人:你媽媽親口跟我說,她不愛你了。

我(大聲):請不要逗我,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我們演示的時候,曉曉看得非常認真,眼裡有淚光閃爍。接下來,我邀請曉曉一起演練,我扮演姨媽,她扮演她自己。在演練過程中,她居然咯咯的笑了,反覆要玩「這個遊戲」,我知道她已經相信姨媽是騙她的,並覺得這種「逗」很可笑,她對這個事釋懷了。

孩子始終不是活在真空中,總是要面對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別人逗孩子並非完全是壞事,家長處理得當,壞事也能變成好事。這個過程中,家長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絕別人「逗」他,孩子的內心力量便會慢慢增強,這就是好事。如果家長能夠理性而得體的處理「逗」孩子的問題,孩子會潛移默化的效仿家長,學習如何應對自己不喜歡的場景,學習如何為人處世,這不是生動的一課嗎?


—————原文結束的分割線————


看了問題補充,再說點自己的內容吧。我沒有孩子,也沒有兄弟姐妹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將來會不會有孩子不好說,但上面那些傷人的事情是一定不會做的,而且我的父母在我小時候也從不「逗」我,這一點非常感謝他們。


不過他們也說過殺傷力很強的話,而且還是一擊必殺——


「其實本來沒打算那麼早要孩子的,當時想做人流的,都走到醫院門口了,沒狠下心就回來了,不然要是沒有你,我跟你爸那會兒就離婚了。」


雖然這是個事實,但是當真不怪我啊……


好在我性格比較豁達吧~


我相信,僅接觸一個孩子,就可以看出他父母對他的愛的程度。有的孩子自信大方、舉止得體,有的孩子畏畏縮縮、行事猶豫。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子女,但父母為子女付出的呵護、耐心、尊重卻各不一樣,這些因素對孩子的性格影響非常大。

1.「快把玩具拿出來給小Y(某熟人的孩子)玩,聽話。。快去!」
還沒懂得擁有,怎能學會分享?

2.「你怎麼打了小Y?什麼?他先打你?那你也不能打他,快去道歉!」
被欺負也不能還手,安全感、是非觀漸漸喪失。

把孩子當作社交工具的父母,實質上是彌補自己社交的羸弱。往往自己也意識不到,誤認為自己是在教育年幼的孩童「識大體」、「懂事」。真正的「懂事」是在「不懂事」的經歷中漸漸磨練出來的,絕不是靠父母威懾逼出來的。

3.「媽媽的病都是給你氣出來的」,「看爸爸的白頭髮,都是為你操心操的」
在父母發泄情緒的同時,孩子的自我認可急劇降低。

4.「你是外婆撿來的」
讓孩子隱約意識到什麼是謊言,並漸漸習以為常。

5.「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
不斷告誡孩子,父母對你的愛是有條件的。一旦違反父母的指令,你就失去了愛。

這樣的父母根本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需要哺育、呵護、尊重、認同的人。而是當作自己的附屬品,隨意灌輸自己的情緒、綁架孩子。

—————————————————————————
雖然這道題勾起了很多人對上一代父母教育孩子方面缺失的怨恨。更有甚者用「父母吃屎長大就讓孩子繼續吃屎」來謾罵。

養育孩子方面的進步需要信息、教育、時間。

沒有一個父母從本質上不想希望孩子好的,但傷害在不經意間發生。這是時代的過度,教育理念進步的一個階段。

各位以上說的例子都不是個例。有人堅強地改變自己,努力打造更好的自己;有人卻蜷縮在父母教育的陰影下,不斷地慰籍自己,這一切都是父母對我造成的,我無能為力。

我想,每個人都是受過傷的,有輕有重。但過去不能代表一切。

一定要接納自己,認清自己,改變自己。

經歷了創傷,就把傷口縫合。你得到的不僅是痊癒,還有成熟。

-------------------------------------------------------------------------------------------------------------------

God,grant me the serenity,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to know the difference.


願上帝賜我平靜的心,讓我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願上帝賜我勇氣,讓我改變我能改變的;

願上帝賜我智慧,讓我能夠分清這兩者。


打我記事兒開始,就沒有老鄭打我罵我的回憶。作為一名「老頑固」,我覺得老鄭還是屬於很講原則的好父親。其實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父子間並不是沒有矛盾,但老鄭會將這種矛盾轉化為爭論,將爭吵變為說服——無論是我說服他還是他說服我。總之就是一方有理有據,一方徹底服氣,也省的將來找後賬。
老鄭在很早的時候就在《大灰狼羅克》里制定了50句父母忌語,還說經常對孩子說這些忌語的父母都是偽劣產品。

1.跟你說話哪,聽見沒有?

2.你聾啦?

3.你沒長眼睛?

4.我揍你!

5.你敢和我頂嘴?!

6.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東西!

7.考不好別回來!

8.考不好別吃飯。

9.我小時候哪兒像你,那時候……

10.我身上的×× 病就是因為生你得的。

11.白眼狼!

12.你瞧人家×××,再瞧你!

13.我×× 就不信管不了你!

14.你給我滾回來!

15.不要臉的賤貨!

16.你才多大就搞對象?

17.你從來就沒讓我省心過!

18.聽我的沒錯!

19.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20.你這輩子完了!

21.野夠了回來啦?

22.我今天不信收拾不了你!

23.你怎麼這麼不爭氣?

24.你能不能把玩的精力用在學習上?

25.你怎麼幹什麼都沒長性?

26.你讓我在家長會上丟盡了臉!

27.我沒你這個兒子(女兒)!

28.我上輩子作了什麼孽,生了你這麼個東西!

29.有種兒你滾!

30.沒見過你這麼懶的!

31.我擰爛你的嘴!

32.我打折你的腿!

33.看你那德行,還想上大學?

34.不知道!

35.去,去!沒看我正忙著呢!

36.你有完沒完?

37.敗家子!

38.老實交代!

39.我沒時間。

40.上高中了還看皮皮魯?

41.叫叔叔叫阿姨叫……

42.你怎麼沒大沒小?

43.你什麼時候能不讓我操心了?

44.老師說的當然都對!

45.你還有臉吃飯!

46.我這輩子指(望)你是指不上了。

47.你像誰呀?我們家沒你這樣的!

48.你敢再和那個男生(女生)來往我砍了你的手!

49.生個畜牲都比你強!

50.你考了××× 分,我就給你買。

這些話看著都眼熟吧?孩子一犯錯,上面這些話可能不經意間會從父母嘴裡冒出來了。很多時候父母並沒有把這些話當回事兒,但就是因為這些無心的話,卻會對孩子的心靈和精神造成很大傷害,而且在無形間助長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犯錯在所難免,父母在發怒前只要用5秒來想一想,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這些看似平常的語言暴力。有點兒耐心,從小節上對孩子進行呵護和教育,這樣才是父母與孩子和睦相處的最好方式。


爸爸媽媽沒本事,以後就要靠你啦!

這句話是我從小到大的心理陰影。
在很多家長看來這句話可能真的輕飄飄,一點兒沒什麼,而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是他來到世界上唯一的可靠,在剝奪了他的依靠同時,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孱弱無依,還要給他奮鬥的義務和命題,有些家長覺得這樣只是在激勵孩子,但是你們不知道這種行為真的給孩子的的壓力真的太大了。。有點殘忍


如果我將來有小孩,我希望我會告訴他,無論你父母有沒有本事也好,我都會努力來為他開創一個好的環境,你盡可以去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


1、逗小孩,以讓小孩受到委屈為目的,這樣大人就會很開心。
我想起來我小時候最受傷的事,就是親戚和家裡人老是這麼逗我:
」你爸爸不要你了。「
」把你送給賣玩具的作兒子好不好?「
當然,我作為一個小孩,你別指望我有多高的辨別能力,然後我自然就會哭了,之後他們又開始繼續羞辱我:」長這麼大了還哭,一點都不害羞。「

或者是突然把我的東西藏起來,然後裝成不知道和我一起找,等我哭了就拿出來,還得來一句:」叫姐姐就給你。「或者比較典型的是在我吃東西的時候,吸引我的注意力,一回頭就把我正想吃的東西給拿走或者直接吃掉。現在突然覺得這種行為和那個十歲的女惡魔有些相似,把小孩給扔了,回頭和那小孩的奶奶一起找小孩。

還有一次是二年級,我爸突然逗我說不讓我上學了。我當時成績很好,語文數學都是滿分,家裡也一點都不差錢(我爸在當時就有車了,二十多年前就能買兩個價值兩萬的大哥大),義務教育一年也就幾百塊書雜費,我當時躲家裡最黑的一間房間哭了一下午。到了晚上因為受到之前那些」男性不能輕易落淚「的教育,我又當成沒事一樣去洗澡、吃晚餐。之後我父親也當這件事沒發生過一樣。等到開學了,我媽就把書雜費給我拿去交了,這件事就像沒發生過一樣。但我這十幾年一直忘不掉。


我想我現在對人的不信任感,大概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當然也可能是我記事比較其他人要早,我從兩歲開始就有比較深刻的記憶了,而且我記性非常好,但現在倒不見得是好事。
現在我要是看到有人逗小孩逗到小孩眼睛都紅了,快哭了,我會去安慰一下那個小孩,算是修補自己的童年創傷吧。

2、隨便開開口頭支票
這個我不說太多了,就算我現在上了大學,家裡還是如此。
最典型的就是:」你考了XX分/XX學校/XX名我就給你買XXX/去XXX玩。「
可是呢?我考了全縣最好的初中、全縣最好的高中,高考六百多分考上了省內前三的大學,那些支票一直沒兌現過,我感覺就是他們隨便說的,也沒放在心上。

3、暴力脅迫
以暴力強迫去干某事,」你不快點把飯吃完等下你爸回來肯定要拿皮帶抽你。「
這樣影響很不好,容易讓孩子有暴力傾向,或者變得非常懦弱,兩個極端。我家有包括我四個孩子,都是這兩種極端。

至於那些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我倒是覺得無所謂,父母不會拿我跟我的朋友們比較。因為我沒有朋友。


臨睡前,看到這個問題又被推送到時間線,我順口問五周半的兒子。

你不希望爸爸媽媽跟你說什麼?
小傢伙認真的想了想:生氣。
你不希望爸爸媽媽生氣,很兇朝你說話?
小傢伙點點頭。

那你希望爸爸媽媽跟你說什麼?
小傢伙又認真的想了想:喜歡。
你希望爸爸媽媽說喜歡你?
小傢伙又點點頭。
以上,是小朋友最簡單最真實的答案。

兒子是個話嘮,每天可以說出幾十句情話哄我開心,但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出奇的簡潔。但是,我們要想做到,很難。


記得6歲的時候我爸一個同事逗我說你爸出車禍了,現在在醫院。我直接回:我日你媽你爸才出車禍了呢,你們全家都出車禍了,一個都沒活…圍觀的全部石化了
偏題了么?
————————————————————
沒想到收到這麼多贊,謝謝大家!大人對待小孩子往往喜歡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以為小孩什麼都不懂,喜歡瞎逗。遇到我這種不要命又有點早熟的熊孩子估計會倒霉。其實就算是逗小孩,多些平等、友好和善意,多好!

再更新個熊孩子的故事吧!也是我七八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爸媽都出遠門了,我一個人在外面玩。一個鄰居唆使我和他侄子打架,各種激將法:王小二肯定打不贏,他要打得贏我不姓顏。他侄子比我大一歲,高一些也壯一些,所以還跟旁邊的人下賭註:我賭10塊錢王小二打不贏。然後他侄子就開始挑釁,但實在低估我的戰鬥力了,三下五除二就干翻了他。

然後高潮來了~~~~~~~~干翻了他侄子後,我抄了把砍柴的刀開始追著那個唆使我們打架的人砍!他嚇壞了,一邊跑一邊喊:我操你真砍啊!我邊哭邊說:老子今天要為民除害!

追了他兩座山。當是時,我真的想把他砍死!


「這孩子挺聰明,就是粗心」。

這種話不能讓小孩子聽到,他會誤以為聰明是重要的優點,粗心是次要的缺點。事實剛好相反,聰明是次要的優點,粗心是致命的缺點。愚笨的代價不過是瓶頸來的早一點,格局小一點,粗心的代價卻是永遠平庸下去。

現實中被這句話害了的人太多了。


「要不是因為你,爸媽早離婚了 」

這個就好像把父母所有婚姻不幸福的原因全都歸咎於孩子。太狠了。孩子會有心理負擔的吧。

這是從朋友的經歷想到的。她父母並沒有離婚,平時關係很好,只是不時會吵架,很多時候一吵架她媽媽就會給她打電話訴說自己的婚姻很難很累很痛苦,之後總會加這麼一句。有幾次我在旁邊,聽著心裡確實好難受。問她她苦笑說從小這樣習慣了可每次聽還是會覺得自己是個大累贅。

我還小沒孩子,我父母也很和睦沒有什麼大的波瀾讓我操心。可是我就很不理解為什麼你自己的婚姻出了問題最終要怪罪在你的孩子身上,有些事情是不是該父母關起門來自己解決么?為什麼要這麼赤裸裸地把你婚姻的不幸福轉嫁到孩子身上呢?或許哪怕直接讓孩子接受離婚的事實都要比這樣一次次言語的刺激好得多吧。

至少我能保證我的孩子不會經歷這些。


回答一個歪題一點的,有些話沒有地方發。

即便你不知道和小朋友談話時什麼話不該說,但請你至少不要在小輩說話時隨意打斷!!


飯桌上,一圈人在吃飯。

好不容易等到沒人說話的空當。

「哎我聽說」

「那個,前兩年我在……」

……

五分鐘後,這個話題結束了?嗯。 不會再說了?嗯。


「哎我聽說前」

「這個菜沒人吃了吧?沒人吃端下去了。」

……

這個討論結束了?這回我可以把這句話說完了吧。


「哎我聽說前一陣子」

「干一個唄?祝大家新年快樂!」(端起酒杯)

……

閉嘴了。一句話我要是說三遍都沒能說完我就不會再說了。


「不要打斷別人說話」應該是成年人社會裡一條基本交往禮儀吧。為什麼面對小孩子就全忘了呢?

其實小孩子是非常渴望得到大家的關注,非常希望能得到大人的認同的。說話被打斷會造成很嚴重的心理傷害。更何況即便是大人,說話被打斷也會感到很尷尬吧?當大人在飯桌上愉悅地交談的時候,誰又注意到下邊不吭聲默默埋頭吃飯的小朋友呢?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把小輩也同樣當成一個獨立平等的個體,對之持以基本的尊重。


不要對男孩子講:「沒關係的,女孩子只是現在成績好,等身體發育了她就不如你了。」

1)不要灌輸給孩子這種「男強女弱」論。
2)這不會給孩子帶來安慰,這不是引導他樹立自信的正確方式:通過貶低他人來維護自己的「自尊」。


說配偶壞話,踐踏孩子心目中爸爸媽媽的形象,


我小時候爸媽總是樂此不疲地說我是從一個邊遠山區的貧苦家庭抱來的,並非他們親生。他們互相之間用這種方式開對方的玩笑。

例如:
我爸說:「聽說你親媽媽腦子不太好使,要不要把你送回去呢」
我媽說:」你爸爸也沒能力賺不到錢,家裡窮得很!「
我爸說:」你媽媽特別凶,又不講道理「
我媽說:」你爸爸經常喝醉,喝醉了就會打人「
(我現在回想起來,都深深納悶為什麼他們對這種YY如此沉醉。大致在以這種指桑罵槐的方式開玩笑吧!唉!)

他們還製造各種假象來讓我相信,那時候剛好有人打電話來,他們掛了電話就騙我說,你看待會兒就會有人來接你走了。我媽去收掛在陽台上的衣服,一邊疊一邊說你看看你要帶哪一件回你自己的家……
然後他們一直逼問我,要是把你送回你農村的家,你願意嗎?那就要天天去放牛噢!也不能看動畫城,沒有漂亮衣服穿了噢!還故意把我抱到門外……唉

我清楚地記得,我當時特別特別委屈。
在一陣逼問下,一邊嚎啕大哭一邊委屈地說」那我以後還可以來嗎?「


---------------------------------------------------


事隔十九年,我爸媽還會提起這件事。
按他們的說法是,我從小就沒良心,對我那麼好,竟然還是願意拋棄他們去找」自己的父母「,說我不重感情。
他們不知道這種行為有多麼愚蠢,他們並不懂我說」那我以後還可以來嗎?「的意思。
以前我還會爭辯,現在也無所謂了

只是
我發誓,幾年後等我的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
我一定一定不會用這樣的方式對待他。


針對做父母的,以下列出的都是親子教育中的禁忌性準則

1、不要經常對孩子說:快點!快點!(會讓孩子焦慮)

2、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對比:你看人家……你看你……(會讓孩子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也會讓孩子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錯誤示範可以看《爸爸去哪兒》第一集里cindy哭時,田亮的碎碎念。)

3、不要對你的孩子作定性類的負面評價:你怎麼這麼笨!你讓我很失望。(會讓孩子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也會讓孩子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

4、不要經常對孩子說:那個不要動,我來。(很多家長喜歡替孩子把所有事情做好,很多家長害怕孩子自己做事情。但這樣會讓孩子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自主性。

5、不要對孩子說「這個玩具(或衣服或其他)好,我幫你買」,而要說「你喜歡哪一個玩具(或衣服或其他),咱們(注意:是咱們)買回家」。(不要剝奪孩子做選擇的機會,否則的話,會讓孩子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自主性。

6、孩子跌倒,哭了,不要對孩子說:是地不好,我幫你打它。而要說(蹲下,看著孩子):沒關係,你可以自己站起來。(不要幫孩子遷怒他人或他物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利。)

7、永遠不要問孩子:你喜歡爸爸還是媽媽?(不可以給孩子一個無法真誠回答的,還是假設性的問題這會讓孩子變得焦慮和虛偽)

8、永遠不要說挖苦、諷刺性的話語(這會讓孩子感受敵意,從而自尊受損,並且懷疑你是否真的愛Ta。)

9、永遠不要說威脅恐嚇性的話語:你要是不聽話的話,就怎樣怎樣。(這會讓孩子感受敵意,從而覺得無助孤立,並且懷疑你是否真的愛Ta。)

10、永遠不要說你兌現不了或不打算兌現的承諾:這個玩具,我明天幫你買……(很多人以為孩子是要哄的,但當你自己說話不算話的時候,你怎麼可以要求你的孩子變得誠信呢?對孩子的欺騙會讓孩子對你失望,然後失去信任,然後對這個世界的善意產生懷疑。

------------------------------------------------------------------------------------------------------------------

大多數中國家長存在的問題:

1、不尊重孩子(前面的答案里討論得已經很充分)。

2、不信任孩子可以自己做事情(參看第4條和第6條)。

3、不知道怎麼表現對孩子的愛(參看第2、3、8、9、10條)。

4、不願意為了孩子改變自己(參看第7條和第10條)。

5、缺乏耐心(第1條)。

6、缺乏最基本的專業性(參看第5條)。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絕對不會對他說這麼幾句話:

「你看人家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怎麼,你怎麼就不能如何如何如何?」
別人家的孩子是永恆的敵人,相信應該許多人有同感。

「你這點(長相,性格,做某件事的方式等等)跟誰誰誰(一個離世的親人)真像/簡直一模一樣啊。」
我活著不是為了代替某個人的。

「你長大了可千萬別學你爸/你媽那個某某某(沒出息,慫等等辭彙)樣!"
血統標籤什麼的簡直是可笑。

「我不要求你什麼,你只要比我們強就行了,不能一代不如一代啊。」
農民的孩子可能不再是農民,但是誰敢說學者的孩子日後都能成為學者呢?何況衡量人生的價值高低又不是只有一種標準。我的生活竟然必須以前人的作為為標杆被規劃著。


以上都是跟我成長經歷息息相關的一些「名句」,也許你沒有共鳴,請輕噴。


凌晨一點半才睡著,五點三十四就被二少爺撓醒了,趴在我邊上吧唧吧唧嘴,意思是,睡毛啊,快去給老子沖奶。

這會兒,很瞌睡,但沒法睡,滿腦子都是工作的事,就強答一下,提神醒腦。

作為兩個兒子的爸爸,我覺得我有話要說。

1. 不要輕易,最好從來不要說打擊孩子的話。

我家大少爺喜歡在紙上亂畫,或者在列印出來的塗色畫上塗色。很多時候,他覺得他的畫很漂亮,我和我老婆也會對他說確實很不錯,繼續加油。但是,家裡的老人一不注意就會說,你畫的那是什麼啊,亂七八糟的。或者說,怎麼把臉塗成綠色了,應該是黃色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這時候,大少爺就心情比較低落,跑過來找我或者老婆,說姥姥說他畫的不好看。我們得儘快安慰他。

在我們的放任或者鼓勵下,不到五歲的大少爺比較喜歡畫畫,經常能按照自己的想像去畫。雖然,我們不知道他要表達什麼。但是,他可以說的頭頭是道。我想,這就足以了。

2. 不要輕易大聲吼孩子。

雖然已經比較克制,但大少爺有時候做的比較過分,我還是會忍不住大聲吼他。這時候,他會說,你為什麼要吼我啊,我這麼可愛的一個男孩,你為什麼還要大聲吼。要吼,你去外面吼。

3. 不要輕易對孩子承諾。

大少爺喜歡玩各種玩具車。對於玩具車,只要對他承諾過一次,他就會一直記住你要送他一輛車。對於承諾的東西,我和老婆從不食言,必須兌現。

當然,有些沒法滿足的要求,會盡量解釋給他聽,告訴他為什麼不能滿足他。我們從來不會用虛假的承諾來忽悠他。

4. 不要對孩子說某個家庭成員的壞話。

很多時候,家長可能會不經意間就說,誰誰做的飯不好吃,或者誰誰不愛衛生。特別是,當孩子在場的時候,經常數落某個家庭成員。不要小瞧孩子,時間長了,他就會知道家裡誰應該尊重,誰可以欺負。

對於這一點,我和老婆都做得還不錯。但是,老人有時候會不注意。

5. 不要當孩子在場的時候吵架。

當大少爺在場的時候,我和老婆從來不吵架。但是,有時候難免說話聲音大一點。這時候,我家大少爺就說,唉,老爸,你怎麼能對你的妻子這麼說話呢。當一個四歲多的孩子嘴裡說出這樣的話,我經常會忍不住笑出來,也沒什麼氣了。

6. 不要輕易改變規矩。

我們家大少爺睡覺前要聽故事。我們給他的規矩是,如果白天表現好,晚上聽兩個故事,表現不好的話,就聽一個或者不聽。

我和老婆相對來說比較堅持原則,但老人就會遷就他。然後,他就覺得老人比較好說話,老人的一些話就可以不聽。

先說這麼多吧,想起什麼再來補充。


1.否定孩子的意義


生塊叉燒都好過生你。
你那點事算個屁。
你有什麼好傷心的。
你懂什麼。

2.對孩子過高期望又不鼓勵


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你看你乾的什麼蠢事。

3.將自己的痛苦發泄在孩子身上


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媽離婚了!

4.不誠信,說謊


等過完這會就帶你去哪玩。


你要是表現好就獎勵什麼什麼。(之後說忘了或忙而不兌現承諾)

5.不講道理


快去洗澡!快去吃飯!快去睡覺!現在!馬上!沒有為什麼!
你是我生的,你就得聽我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此討厭你)

6.爆表殺傷力的話


你丟光我的臉了。

當初就不該把你生出來!

我對你很失望。

我不愛你了。

我不要你了,當別人的孩子去吧。

PS.可能因為我還是孩子,能寫出這麼多,可我自己也有從小就照顧兩個弟弟的經歷,長輩沒空,因此我也算半個父母了,也是有點發言權的^ω^

再PS.有部分句子和其他答案相同的話請見諒,畢竟有些當父母的都說過那幾句話~

======================================================================

01-02

問題有了新補充,我就再補充吧。

我從小學三年級一直在照顧弟弟,直到他9歲後也就是我讀高中後,才沒把那麼多精力放他身上(爸媽在家陪孩子的時間還是那麼幾小時)。


弟弟前段時間叛逆期,什麼都要跟我反著來,我生他不少氣(當父母還真不容易)。至於『以上不能對孩子說的話』,其實我說過「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現在想想,我有好多對不起弟弟的地方。在他故意挑釁我時,我們針鋒相對意見相左時,我有時會以長輩的身份來罵他,小時候還打過他。事後爸媽會教訓我對弟弟不友好,我自己也很自責,跑過去跟弟弟道歉,他往往是忘了我之前是怎樣對他不好了。


印象深刻的一次,就是他第三次偷家裡的錢,發現後我很生氣很生氣,甚至就要動手打他了,但當我的手就要打到他的時候,他顫抖了。我忍不住哭了,然後他也哭了。哭完後我跟他坐著談了3小時,同時我也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錯了哪,沒讓他明白偷東西的錯,雖然他那時才10歲,但我相信他能懂我愛他的心。談完話之後,現在為止沒再發現他偷東西,我也選擇相信他不偷了。


現在弟弟還是有很多缺點,我也在訓練自己不說出些傷害他的話。比如他英語不好且怕英語,我也不會逼迫他學,我跟媽媽商量好每天在他面前說英語,讓他覺得英語不那麼難學。比如他懶於做家務,我和家人也不逼他,讓他自己制定每個人分工做家務的列表,往往他是不敢不幹活的。比如他沉迷奧拉星遊戲,這點我還沒想出對應方案……(我列不出缺點來了)


現在我跟弟弟好得像連體似的,每天我在家的時間就只在晚飯時間,他也抓緊機會跟我說他在學校的趣事。雞腿鴨腿鵝腿什麼的都留給我吃,自己捨不得吃。還跟我說自己暗戀的女孩子叫什麼名字。除了我不給他玩遊戲對我哭之外,其他時候都笑哈哈的,像個小太陽。有時看著他,就覺得以後不必生孩子了,就照顧他已經夠累了,不過也夠滿足了。


不知不覺打了這麼多,還有好多說不完,恐怕我就是個弟控!不說啦啦啦,學習去!好像離題萬丈了~文中如有不當,請輕噴~


作為爸爸媽媽,一定不能讓孩子有種不被愛的感覺,尤其是比較敏感的女孩

雖然長大以後,就是真的像大人所說的一樣,會變得懂事,也確實發現爸媽小時候常說的那句話,我們打你罵你,總之都是為你好。父母之愛,深深地讓人感動,也會更理解他們,心疼他們;也就不會再計較小時候他人教育自己的方式到底好不好,小時候他們強迫自己接受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那些叛逆的小孩,終於都成了乖乖的孩子

但是偶爾會返回那時的時光,看看自己當初的心情

比如被媽媽罵,爸爸就不分青紅皂白地一起罵;當時的我,覺得站在只有三個人的家裡,特別特別地無助,其實我只是希望爸爸耐心地把事情聽一遍,看看到底是誰的錯。如果他好好地聽完,好好地想過了,然後耐心告訴我哪裡不對,一定是比這樣更好的辦法

然後吧,家長最好不要對孩子說狠話。就是比如我們還不如不生你,有你沒你都一樣,或者說你走啊,走了再也別回來這種。畢竟爸媽是自己最親近最親近的人,雖然想法很蠢,但是被這樣罵的時候,真的會有種錯覺,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呢

再然後就是,罵小孩的時候,即使多麼多麼生氣,絕對不能帶髒字『

還有一樣,非常重要,你的孩子你最了解,別人都在懷疑他的時候,記得告訴他,你一定做得到。穿插一個自己的經歷,高中搞物理競賽,模擬卷子都不錯的,看著蠻有希望拿一等獎。那個時候成績不是很好,班裡老師和同學也就會在言辭間表現出對我的不信任什麼的,然後自己便有些自卑吧。考場那天有點小意外,然後心態一下子便崩潰了,最後是二等。現在想起來都會很遺憾,父母當時的態度一直是不置可否的,如果他們告訴我一定能行的,那我當時會充滿自信地走上考場,現在的一切,也許都會不一樣了吧。偏偏爸媽後來跟我講,我們從來不誇你,是怕你驕傲,你已經表現得這麼驕傲了平時。所以,是因為那些嘴裡較勁,看上去目空一切的孩子,其實心裡本來是非常自卑的吧。不管怎樣,告訴他,你相信他

經常告訴自己的孩子你是愛他的,在他優秀的時候不吝惜自己的讚揚,在他面對困難的時候告訴他你一定會支持他,孩子的心裡就一定會充滿感恩和幸福


推薦閱讀:

如何給孩子進行性教育?
怎樣看待阿拉蕾(崔雅涵)和董力的 CP 炒作?有哪些潛在的危險?
如果《爸爸去哪兒》節目中的孩子們看到網友對他們的評論,會對他們造成哪些影響?
為什麼不從小就向孩子還原社會的殘酷?
為什麼同樣乖巧懂事漂亮,多多不如夏天受歡迎,甚至被網友謾罵?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