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會下降嗎?會轉向渠道忠誠嗎?

互聯網時代,品牌數量增多,人們獲取品牌信息的方式改變。
比如,本來是通過商店的布置、服務來認識品牌,現在更多的是品牌的信息。
這些會導致消費者在互聯網時代的品牌忠誠度下降嗎?
會轉向購買渠道或者信息渠道忠誠嗎?
--------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新消費時代,更多「消費」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來,我再交個公糧,哦不,作業。

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會下降嗎?

答:不一定。

關於這個問題的一個基本事實是,在原有的線下品牌中,按照每個品牌原有market share的大小,能夠畫出一條紅線。對這條紅線以上的品牌,消費者的消費粘性是上升的,對這條紅線以下的品牌,消費者的消費粘性是下降的。換言之,互聯網時代中,粘著偏好導致的富者更富、強者更強現象更加嚴重了,消費者所忠誠的品牌數量大幅縮水了,但是留下來的,更忠誠了 (例如,Danaher, Wilson, Davis, 2003, Marketing Science)。

如何理解這個事實呢?我們要從品牌這個東西存在的意義來說:

首先,品牌是一種聲譽保障機制。我們都知道,因為市場分工帶來的頭腦分工必然導致信息不對稱,在交易中,購買方永遠不如售賣方了解產品的質量,正所謂「從南京到北京買的不如賣的精」。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根據 Akerlof 在1970年那篇讓他拿了諾獎的論文,會導致逆向選擇問題並在一定前提下終將使得市場崩潰。這裡面的機理很簡單,因為生產低質量商品的賣家,比如莆田系醫院,在自然狀態下沒有動機主動披露關於自己產品的信息,用行話說就是「激勵相容」條件不成立。

在經典的信息經濟學框架中,消除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最重要手段即是聲譽機制,消費者要通過賣方在過去的所作所為,推斷自己在這個店裡買的東西質量是不是可靠。考慮到自己的聲譽帶來的長期損益,目光足夠長遠的賣家就不再有動機靠著弄虛作假。出於這個動機,企業有激勵放棄掉弄虛作假的機會,方式就是建立品牌。當我要買一雙跑鞋的時候,跑鞋的質量作為我這樣一個非專業跑步者來說是不知道的,但是我願意相信品牌貨甚於地攤兒貨,是因為這個品牌背後的廠商願意以該品牌旗下其他商品的銷量作為擔保來為這雙跑鞋的質量背書。而一個地攤兒貨,就算假冒偽劣了,我想報復,都不知道找誰報復去。

但這不是品牌的全部價值,品牌的另一方面價值是,它是一種高超的「尋優技術」。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消費完全不是像傳統經濟學理論當中,找出所有可選的商品,畫出商品的無差異曲線,然後找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約束線的切點。事實是,當我決定買一雙跑鞋的時候,我根本就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哪些跑鞋我可以買,也不知道每一雙跑鞋的質量如何。所以,從有了購買的計劃開始,到實際上決定買哪一件商品為止,消費者一直都在search,搜尋關於「有什麼可買」和「質量如何」的信息,這是一個經典的explore or exploit問題。

Herbert Simon 1955年的文章「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提出了大家可能都聽說過的「滿意化」模型。他argue道:因為我們沒有對「什麼是可以選擇的」這個問題的先驗知識,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進行「最大化」。在他提出的有限理性選擇模型當中,決策者按照一定順序找到所有潛在的offer,每一個offer提供了關於整個選擇問題的新的知識,決策者最終將在發現某一個選擇達到一個「滿意水平」 (aspiration level) 之後停止信息搜尋,並且做出決定。這個理論本身並沒有問題,只是在後世看來,這不是一個可以操作 (tractable) 的模型,因為Simon沒有給出具體的如何確定滿意水平的配套的理論。但是這個理論刺激了包括人工智慧、認知心理學和管理學的發展,Simon本人也將這個人性假設,區別於「經濟人」 (Homo Economicus),命名為「管理人」。

如果我們的消費決策近似可以被這個模型刻畫,那麼,這裡有一點非常值得關註:信息呈現的順序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我們來到一個賣鞋的市場,按照某個順序找一雙特別好的鞋,但是恰巧市場中越往後走質量越好,我們近似就要逛完整個市場才能找到那雙鞋。

那麼,你能想像,如果沒有品牌,面對浩若煙海的商品,我們的搜尋從哪裡開始嗎?事實上,「名牌」提供給我們了一個搜尋過程自然的出發點,來到商場買運動鞋,我的習慣就是先逛耐克和阿迪達斯,如果沒有合適的再逛其他的,就是這個道理。有了品牌,以及我們對某些品牌商品的整體認知,可以大大縮減我們尋找合適商品的時間,畢竟,如果我兜里只揣著三百塊錢,買包是不會進LV的店的……這樣一來,品牌成為了我們所有人判斷某個搜尋方向能否成功的全部經驗凝結成的總和,這可以大大降低尋找到合適的商品的時間和精力。

當然,品牌有時候也是一個人身份地位的象徵,但這不是品牌的意義,而是「名牌」,午飯吃麥當勞,能凸顯什麼身份地位呢?所以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因為有了對品牌的這兩方面的需求,所以企業願意以品牌的形式進行商品販售,這麼做的直接好處是在壟斷競爭市場中擴大自己的market share,與之相伴的議價能力和定價權(品牌將商品區分開的能力有時候是區分完全競爭市場和壟斷競爭市場的標誌)可以讓企業獲得非零利潤,原因是企業面臨的需求曲線從水平的變成了向右下方傾斜的。

有了這個基本框架,我們來看互聯網時代,特別是基於社交網路的WEB 2.0時代,線上消費如何改變了我們對於品牌的忠誠度,如何造成了強者愈強的現象。這裡的解釋都是基於我們上面提到的關於品牌價值的基本框架的。

一個基本的事實是,線上消費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消費品質量的不確定性。我們來生搬硬套一下金融經濟學當中對「系統性風險」 (systematic risk) 與「個別風險」 (idiosyncratic risk) 之間的區別,可以將消費者對於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分成來自市場的和來自個別消費品的兩部分風險。來自個別消費品的風險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它來源於購買的「那一件」商品自己質量的不確定性。比如,當我們要買一筒奶粉,有可能這桶奶粉剛剛好就是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即使在同一個貨櫃的其他奶粉都沒有,我們也不可能百分百地相信自己要買的這筒奶粉是無害的。因為我們沒有充分的知識去分辨一桶奶粉是不是有這種可怕的添加物,我們能選擇的無非是是不是信任賣奶粉的人,套用上面的邏輯,如果這個奶粉貼上了某個不是「三鹿」的知名品牌的商標,那麼它的可信性就得到了生產商的保證。

雖然三鹿事件就是名牌也不可信的一個例子,但是事件曝出之後三鹿集團瞬間土崩瓦解,股東承受了巨大的損失。試想那些沒有品牌的商品,可能連這一點都做不到。

所以,品牌能夠消除的不確定性,一般來說是來自個別消費品的風險。而什麼是來自市場的風險呢?簡單說,就是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的市場上賣時帶來的不確定性。如果一件LV的包,在LV自己裝修得富麗堂皇的門店裡面賣,我們幾乎不用懷疑那是假貨,沒人會花動輒上億的錢搞裝修來賣假貨的。但是,同樣一個做工精良的LV包,如果在大學門口的夜市賣,我想沒有人會相信那是真的。地攤兒上的耐克產品,買之前我們至少都要檢查一下對號的方向是不是勾反了……

而在線消費主要的問題就是帶來了特別嚴重的來自市場的風險。比如買衣服,如果線下購買,我們至少可以試穿,可以自拍發給朋友問好不好看,而線上購買就必須靠各種手段,比如查看評價、比如和店主進行繁瑣的溝通,來達到這個目標。衣服還是小事,如果要購買電器,一旦買到假貨就更麻煩了。這時候,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個消費行為所承擔的來自市場的風險不可避免地加大了,那麼我們就必須想辦法把來自個別消費品的風險降得更低。品牌忠誠從某種意義上與知乎上的關注是一樣的,表現為「黏著偏好」,我們初來乍到的時候,總是要先關注那些已經有了相當大關注量的人,因為這些人回答的、點贊的問題質量更可靠。但是,試想如果知乎上所有的答案質量都非常高,這種行為的意義就不這麼明顯了,我們隨便關注些什麼人,時間線上都是高質量的回答,那麼也就沒有必要追這個時髦了。正是因為互聯網消費帶來的不確定性的增加,使得我們必須要提高我們所消費的那個籃子裡面每一件商品背後的品牌的可信程度,而越是大品牌就越可信,這幾乎是一項不爭的事實。

而從搜尋的角度來說,可能邏輯關係就不是那麼明顯了,畢竟,互聯網消費實際上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大大節約了搜尋所必須付出的成本——我們沒有大熱天去摩肩接踵的商業街一家一家店逛的必要了,只需要在家吹著空調點滑鼠就好了。按理說,這是小品牌的福音,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這裡面的一個重大的區別在於:雖然上面我提到過,從大品牌開始搜索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搜索次序,但是在線下消費的過程中,有一個更自然的順序使得我們很難真的按照從大品牌開始依次到小品牌的順序來搜索,那就是地理位置。我們都希望減少步行的時間,都希望能一擊命中,所以,當難以信任的地攤兒貨就在我家樓下賣,而大品牌需要我堵車一個小時再找停車位一個小時才能夠得到,我很難不從地攤兒貨開始逛。

而在互聯網上面,這個問題就不復存在了,我們很難說大品牌和小品牌誰離消費者更「近」,消費者「到達」每一個品牌所需要花費的代價幾乎是一樣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恰恰是線上消費讓我們能夠從大品牌到小品牌依次搜索,而線下消費受限於地理距離,其實給小品牌造成了生存的機會。

就醬。


並不是消費者從品牌忠誠轉向了渠道忠誠,而是不同的產品,其適合的渠道是不同的。

舉例1,韓都衣舍戰勝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是加盟模式,經銷商在訂貨大會上買貨,一買就是一大批,隨後放到門店裡去賣,至於哪個衣服更符合未來3個月的時尚,無法快速知曉,少數衣服抓到了時尚賣得快很快就賣完,而其他衣服則賣得慢,堆在倉庫里。韓都衣舍則不同,首先設計完後的訂貨是極少訂貨,隨後放到網上賣,哪個衣服抓住了時尚賣得好,就找生產商集中生產,很快就能知道時尚的方向,而賣不動的衣服由於是少量訂貨,促銷賣完就結了,不會佔用大量庫存,周轉率更快。韓都衣舍戰勝美特斯邦威並不是美邦的品牌忠誠度出了問題,而是互聯網渠道抓時尚的速度有明顯優勢,造就了韓都衣舍這個品牌,這類產品更適合的渠道是互聯網渠道。

舉例2,正大冷凍食品。以前買正大冷凍食品是在實體店買,現在互聯網時代了,還是在實體店裡買正大。為什麼?實體店渠道擁有完整的冷鏈物流倉儲,消費者去實體店的冰箱里將正大產品買下,消費者拿著冷凍食品回家的路上,是不產生冷凍費用的。而對於互聯網渠道來說,冷鏈物流倉儲這些都得重新打造,費用極高,初期產品的銷量又低,無法攤薄,產品售價高,送至消費者家的路上,又要在三輪車上放個冰箱長時間開著,又是增加了一個不小的費用。正大冷凍食品這樣的產品,更適合的渠道就是實體店,並非網店,這並不是品牌忠誠度在起作用,而是實體店渠道更佔優勢。

舉例3,比如我要買家電或買數碼產品,我會上京東上去看哪些產品和品牌賣的比較好,隨後在這些賣得比較好的產品與品牌里選出最符合我需求的,最後成交。這樣的一條路徑使得銷量靠前的產品與品牌擁有極大的優勢,並不像實體店渠道哪個產品與品牌賣的好是模糊的。這使得銷量靠後的產品與品牌如果只是簡單的低價模仿,是很難打開局面的,畢竟網店的產品價格過低,其對應的就是劣質假貨。銷量靠後的產品與品牌要想辦法做出與主流產品不同的產品,針對與主流產品不同的人群,解決與主流產品不同的痛點,這樣對消費者來說銷量就不是第一重要的了,而是其不同性正好滿足了需求。


先給結論:不會
另外再補充一個概念:IP或泛IP
直接舉例子,因缺乏數據可能略偏感性,如不贊同請忽略
1、快消品,渠道為王
多逛超市,便利店,小賣鋪,再去逛逛農村(小縣城)的超市,小賣鋪。非常明顯的感受,快消就是渠道為王,銷量就看你鋪貨量,展架位置,在深入一點你會知道商超貨架的布置也是極深的一門學問(我沒什麼研究)。起碼我是很難想像你因為買不到某品牌的一個牙膏你就逛遍全城,快消品基本也就是有什麼不是很反感的也就買了。
2、標品,品牌為王
比如小米手機,自營渠道,自建電商根本不跟其他小夥伴一起玩的(初期的時候)。其他大多數的這一波互聯網手機、硬體也基本情況雷同。iphone就不說了,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體驗:寧肯上官網貴點買,也不敢在tmall jd taobao等渠道上買,總覺得不放心。
3、內容,ip為王
題主提到的互聯網時代渠道幹掉品牌這個命題,我覺得其實是ip幹掉渠道。part1,玩過艦N→艦R的就知道,艦R剛出的時候一個渠道沒上,官網搜索排名還靠後很難找....但是一點不缺用戶,ip的口碑已經出去了。part2,比如高曉松攜曉說從優酷跑路愛奇藝,你是堅守優酷呢還是跑到愛奇藝去,如果不是去愛奇藝而是去樂視你是不是一樣去樂視。part3,萬合天宜你知道么,但你肯定知道萬萬沒想到,萬萬沒想到是優酷發行、獨播的想必也不是很清楚,大家找的時候肯定還是「萬萬沒想到」而不是「萬合天宜」或「優酷自製劇」之類。


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理解: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不是降低了,而是被其他因素分攤了。比如渠道、內容、技術、用戶體驗以及產品等。而造成分攤的原因,在於這些東西可以讓人更加便捷、更快、更多的獲得商品信息。這直接導致了人們所掌握信息量多少的變遷:從信息匱乏導致的盲從,到信息充足引導的相對理性,再到信息過載導致的對信息的饑渴感,進而導致另一種意義上的盲從。於是,就有了以下結論:人們對某一商品掌握的正面信息量的多少,以及自身知識水平以及對商品特性的了解程度,決定了他是否會購買這一商品。
在這裡,拿諾基亞和小米做個例子,因為了解有限,所以難免有偏差,還請指出。
諾基亞作為一大手機品牌,可以說在當時,只有摩托羅拉能與之抗衡,如果安卓系統不出現,蘋果沒有砸下來。照這個情況發展下去,「馬太效應」,即強者越強,弱者愈弱的效果,會一直持續。因為當時人們選擇的品牌也有限。人們在購買商品之前,會對其產生一種價值的預判,而這種預判,就是品牌對其產生的效果。但這有個前提,就是智能手機在當時還未興起。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前提,因為智能手機的興起,昭示著渠道、技術以及用戶體驗的突破,而這種突破,間接導致了一種結果,即用戶主體性的上升。這種主體性的上升,導致了人們擁有的產品信息量的豐富。於是,小米出現了。
還記得小米的宣傳語是什麼嗎?「小米,為發燒而生」。這句話建立的前提,就是低價但高配。當時商家宣傳的時候,雖然會標註出來配置,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懂得是什麼意思,更何況價格還高。於是人們購買手機的時候,還是會選擇品牌信譽度高的,因為比較了解,市場認可度高,拿出去有面兒。而小米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突出了低價高配這一點:我不管你了解不了解運行內存、處理器、解析度是什麼意思,反正咱家的就是配置高,但是便宜。什麼?你不認可?飢餓營銷上!咱家東西好,還便宜,但是數量有限,得搶。這就無形之中,增加了人們對小米這個品牌所掌握的信息量,達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刺激了人們的消費。這種商業創新模式,我們可以稱之為「破壞性創新」。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坦森提出了破壞性創新這個概念。他認為,創新有兩種,一種是持續性創新,即向市場提供更多高質量的產品;一種是破壞性創新,即利用技術進步效應,從產品的薄弱環節出發,顛覆市場結構,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產品和服務,爬到產品鏈的頂端。雖然性能低於主流市場的成熟產品,但是可以較好補充現有產品的功能空缺。

而對比當時的諾基亞,還在堅持著自己的塞班系統。相比較安卓和蘋果系統,難用,且有很多軟體不兼容。就算是品牌再大,也受不得用戶的逐漸流失,最終大廈崩塌。而且當時,智能手機在風口上,品牌林立,用戶通過各個渠道,掌握的信息量越來越大,不再是那個「子彈論」式的應聲即倒,而且有了更多的選擇,相對來說,選擇的時候更加理性。
至於後來小米打造的「小米生態圈」,可以用另外一個理論來解釋。即長尾效應。

長尾效應,英文名稱Long Tail Effect。"頭"(head)和"尾"(tail)是兩個統計學名詞。正態曲線中間的突起部分叫"頭";兩邊相對平緩的部分叫"尾"。新競爭力從人們需求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的需求會集中在頭部,而這部分我們可以稱之為流行,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是個性化的,零散的小量的需求。而這部分差異化的、少量的需求會在需求曲線上面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而所謂長尾效應就在於它的數量上,將所有非流行的市場累加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比流行市場還大的市場。

小米手機和小米這個品牌,在生態圈建立之初,起到了一種基礎的提供信息的作用。雖然小米生態圈裡的東西,比如無人機、跑鞋、空氣清新器等看似和手機風馬牛不相及,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直在宣傳自己低價但高配,甚至「吊打」同配置的其他產品。再加上小米手機的良好口碑以及普及率,成為了生態圈建立的無形資產,以此為載體,可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這些產品,進而掌握更多對此的信息。對品牌的忠誠度,是不同渠道共同發力不間斷強化的效果。
但是小米手機後期的疲軟,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蕭何。「低價高配」模式的普及,使其不再具有顛覆市場的破壞性作用。人們面對玲琅滿目的手機品牌選擇,由於信息量的極大豐富,會產生一種信息層面上的過載。

信息過載是指社會信息超過了個人或系統所能接受、處理貨有效利用的範圍,並導致故障的狀況。

當人們信息過載的時候,除了會產生一種選擇恐懼症,還有產生一種對社群的需要。因為人天生就是群居動物,這也導致了用戶的細分化。比如鎚子手機主打情懷,努比亞主打「能拍星星的手機」,OPPO主打快速充電以及音樂體驗。但是相同點就在於,低價高配。當特點不再是特點,優勢也已經普及了,「黑暗森林法則」就日益凸顯。所以現在做智能手機的機遇已經過去了,幾個大頭在防備彼此的同時,會想盡各種辦法兼并、甚至消滅新型的廠商,而做這個的基礎,就是手中所掌握的各種資源。什麼?你問蘋果?蘋果在當時已經成為了一種標籤,果粉助力下,不需要低價高配標榜自己。
推而廣之,我們可以發現,知乎以高質量內容發家,進而形成自己的品牌忠誠;杜蕾斯以熱點營銷創造一個又一個底成本但高效的營銷案例,這是注重和用戶之間的交流;《大聖歸來》所營造的「自來水」效應,其實是口碑傳播下「波紋營銷」的一次成功實踐,以內容和傳播渠道為重要載體;莆田系依託百度搜索技術,突出重點,協同過濾。雖然行為可恥,但不得不說,確實賺了許多「不義之財」。
所以說,互聯網時代,如何培養消費者對某一產品的忠誠度,是被各種可以為用戶提供信息的方式所分化。相互配合、共同發力,進而一步一步鞏固了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而中間介質,即為信息量。


不會,品牌忠誠始終是品牌忠誠,消費者認的是你的品牌。
可能會受到不同渠道價格不一樣的影響,但是他始終認的是你的品牌。當然如果你的品牌在渠道上沒做好,那倒是可能失敗的。


反倒是渠道,渠道將建立起自己的客戶粘度忠誠,以一個品牌的理念去運作。
我的意思是「渠道也是一個品牌 」
如果只是渠道之間只是單純的價格戰的話,那消費者是沒有忠誠粘度的,誰便宜去誰哪裡。

我打個比方,我要買耐克的鞋子,天貓便宜點我就去天貓買,京東便宜點我就去京東買。無論什麼渠道,我始終認可的是耐克這個品牌。

文末附上自己寫的文章,哈哈,求關注。


運營篇:淺談近幾年電商行業趨勢及TP代運營那些事兒! - 止夜:電商運營,營銷策劃,廣告分享 - 知乎專欄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會下降嗎?
我認為會。

首先,什麼是品牌?根據AMA的定義,品牌是一個「名稱、專有名詞、標記、符號、或設計,或是上述元素的組合,用於識別一個銷售商或銷售商群體的商品與服務,並且使它們與競爭者的商品與服務區分開來。」

在我看來,品牌就是差異,用戶選擇你的理由,是因為你和競爭對手不一樣,這就是品牌。

再說,互聯網對品牌的影響是什麼?
個人認為無論是全球化、城市化還是網路的興起,都是去差異化的。


1、通過互聯網,用戶接受到更多信息,在信息上傳播上,地球真正變成了一個村。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越來越同質化。過去美國、日本、中國在同一時間流行的衣服可能完全不同,但現在已經相差甚少了。

(上世紀60-70年代美國流行裝扮)

(同時期中國人的裝扮)

(現在中國、歐美、日本的打扮)
過去的流行有明顯地域限制,現在這種限制被打破,用戶開始趨同。

2、通過互聯網,用戶更容易向品牌傳達他們的意見。今天剛好看到這樣的消息,iphone7plus將支持無線充電,與其說這是為了抗衡三星而設計的,不如說這是在緊抱用戶大腿。
我想絕大多數的品牌創始人,都想搞一個像蘋果這樣的大品牌。如何衡量品牌大不大,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看市場佔有率。
過去你需要做一堆調查,才能了解到部分用戶的意見,為他們量身打造一款產品,而現在網上有大量的用戶告訴你他們想要什麼,你是企業主也很難抵抗住這樣的誘惑吧。
前面也有答主提到蘭蔻事件,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當有大眾市場可以讓你去攻佔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都會抵擋不住這種誘惑。
總的來說,以前品牌提供什麼,用戶使用什麼,現在大多數用戶需要什麼,品牌提供什麼,品牌同質化了。雖然看似有越來越多品牌出現,但實質上你去看這些品牌,都是大同小異。

3、用戶同質化,品牌同質化,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降低。以我所處的電動牙刷行業來說,過去可能只有飛利浦、歐樂-B、松下幾種選擇,現在進口國產幾十個品牌在你面前,因為這些產品根據相同的目標用戶而設計,性能、價格都差不太多,你選A還是B,區別不大。而且你喜歡的A品牌,很可能為了滿足更多人的喜好,來個大變身,從而失去了你的信任。

至於渠道和信息忠誠,廣義來看,渠道、信息這些也是產品,也有品牌,所以並不存在轉為對他們忠誠。


是什麼讓你認為,渠道的品牌就不是品牌了……


大家答的都很專業。 學習了,感謝。 我做一個比較簡單的回答:
樓主偽命題。
渠道忠誠。。。難道不能看成品牌忠誠的一種嗎。
你之所以忠誠於一個渠道,是因為這個渠道所代表的一切在你腦中呈現的那一個形象。


天吶!消費者有忠誠度嗎?當iPhone價格跟小米魅族價格一樣時大家還會撕嗎?所謂情懷、忠誠,不過是一件遮醜的衣服而已,真的不要想太多~


卧槽現在賣假鞋的微商都蔓延到知乎來了。
嘖嘖微商就是有錢,還買贊呢~

還關了評論呢嘖嘖


那個莆田賣假鞋還打廣告的怎麼就上了首頁了?


賣假鞋的那個臭不要臉的,你說你山寨的鞋好看不貴不整那些虛頭巴腦的,你他媽倒是先把你山寨的破鞋上的鉤子和字母取了啊,不是不整虛頭巴腦的么?


忠誠本來就是個一廂情願的辭彙,更像是道德綁架。


顧客對於品牌的消費就三種:習慣消費,衝動消費以及便利消費。說那麼多不如幾句話:做好客戶接觸到的相關渠道埠,經常刷臉產品品牌,加強廣告包裝。

偽娘老八,是一種態度。


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對一個品牌忠誠有利於降低風險,從而降低機會成本,所以我們本能地選擇對一些我們認可的產品忠誠;

互聯網自產生以來,本質上的作用就是消除信息不對稱,所以如果互聯網真能很好地消除信息不對稱,讓人們更容易接受到對稱的信息的話,那麼我們隨時根據新的信息選擇新的品牌,也沒有什麼大的風險和機會成本,在這個時候,互聯網會降低品牌的忠誠度。

但是。。。。在賣假鞋能上首頁,莆田醫院統治網上資訊的當下,誰敢那麼勇敢選擇陌生品牌?所以忠誠度是反而提升的。


互聯網時代以去中心化為導向,帶來的信息碎片化、渠道多元化等局面,但是從商業角度來看,品牌的核心是沒有變化的,那就是信任!
客戶之所以相信品牌,是因為信任。
這裡總結三點:

【品牌核心價值的三個層次】
①第一個層次:品牌是文字、符號、圖形、圖案的集合,是一種標誌,把自己和競爭對手區別開。

②第二個層次:品牌是顧客對企業和產品的信任,它意味著企業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

③第三個層次:品牌是顧客的嚮往和信仰,它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一種生活態度。

互聯網品牌的核心是信任,傳統品牌的核心是溢價。通過好商品和優質服務與粉絲建立了信任紐帶,它生產任何商品都有人搶購,並且不會擔心質量是否可靠、價格是否合理。

而互聯網時代,渠道再怎麼多樣,消費者依賴的依然還是品牌,網紅、自媒體都是渠道,但是也可以把他們看做是個人品牌,當這類人群花大量時間通過互動跟粉絲建立了信任以後,在粉絲心中也形成了個人品牌,這類渠道也歸結於品牌的力量!

互聯網品牌的核心是通過社交平台建立和潛在客戶的信任,完成情感上面的認同,在這個基礎上,咱不談價格,這就是未來大品牌在社交平台做社交電商的玩法……

品牌打造極簡攻略:
1)定位。總要有情懷、有使命,如果沒有明確想法,就先從美好生活、發現愛之類的人文情懷入手,找到你的產品受眾樂於接受的情感訴求。與創始人風格、喜好一致很重要,否則之後就會持續糾結擰巴,特別是在創業初期,沒有人能把一個自己無法判斷甚至不喜歡的東西做好。
2)呈現美好:找個好文案,找個好攝影,再加一個好設計,品牌打造的工作就完成了大半。文案將品牌定位描述文學化,此外就是產品描述、專題策劃文案等瑣碎活兒,將文字詩歌化、文學化;攝影師自然是將靜物、模特、外景、照片拍得漂亮、拍出格調;設計師將優美的圖片和文字拼接到網站上,盡量精緻。
3)拿來主義:在網站、客服、物流等所有與顧客的接觸點,對品牌定位全方位貫徹實施。建議:找到互聯網上做得最好的對標品牌三四個,全程體驗他們的產品與服務,先模仿,再取長補短,最後形成自己的風格。
4)時間積累:一個品牌的塑造,無論怎樣巧妙設計,都無法跨越時間這個緯度。因此,要有耐心。若堅守10年,你將不會再問品牌是什麼,時間給你答案--這恰恰是最難的。


動態平衡的過程


我認為沒有所謂的購買渠道忠誠和信息渠道忠誠,這兩樣歸根結底還是網站的品牌決定。在互聯網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除了產品,價格,更多的是服務,以及企業自身的賣點。就如很多人買電子產品少不了先去京東看看,去買食物總會打開一次一號店……這些都是屬於網站的自身品牌定位以及積累,線上只是一個載體而已,它給用戶更多選擇,也同樣給商家更多曝光。所以最終還是取決於用戶對企業品牌的忠誠,跟實體店是一樣的


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會下降嗎?
→不一定。
會轉向渠道忠誠嗎?
→不一定。
原因有二,
1)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獲得品牌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廣,等同於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放大器(不恰當的比喻)。所以品牌好的可能更好,壞的可能更壞。因此答案是不一定。
2)品牌忠誠度和渠道忠誠度不存在任何直接的轉化關係。因此對於nike的消費者群體,以前去實體店買,現在在某貓買,最終結果都一樣。渠道忠誠度這個要從選擇接收信息的媒體形式來考慮。我以前可能是從朋友、電視廣告上了解這個品牌,那麼有了朋友圈廣告,APP廣告什麼的,我知道這個牌子的機會就更多了。而已。

綜上,答案就是不一定。


看了很多答案,分為三類:1、答非所問;2:內容太多,看不下去;3、分析得不夠透徹。
我的觀點是:品牌忠誠度和互聯網沒有關係,渠道忠誠這個問題,提的就有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看清他們的本質。我用4個觀點來證明:
一、品牌是什麼?是鏈接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紐帶。品牌忠誠度,代表著消費者喜歡一個品牌的程度,消費者通過參與企業舉行的活動,來增強對品牌的好感。注意!這裡沒有互聯網的事!
二、互聯網是什麼?是萬物相互聯繫的媒介,你可以看成是一張大網。它讓每個人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和迅速了。互聯網只是讓人們之間的聯繫更加方便,是潤滑劑,是一種工具。
三、品牌忠誠度和互聯網的關係是:企業通過互聯網舉行活動,來提高品牌忠誠度,它只是一個工具。即使沒有互聯網,品牌忠誠度依然在,你能說以前的愛多VCD忠誠度不高嗎?
四、渠道忠誠。渠道只是人們購物的地點。如果你喜歡海爾品牌,相信不管通過什麼渠道購買都一樣。如果只想通過京東購買的話,只能說明你喜歡京東這個渠道品牌,和喜歡海爾是兩碼事!
鑒定完畢!
更多品牌觀點,搜索微信公眾號「鳥瞰捕魚」。


推薦閱讀:

華為有沒有可能收購小米?
如何評價姜Gary自創的品牌halyang?
比較便宜大眾的適合年輕人的男裝品牌有哪些?
好的男士襯衫品牌有哪些?
女生帆布鞋有哪些品牌推薦?

TAG:互聯網 | 品牌 | 管理學 | 消費者 | 忠誠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