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裝逼的養生、禪意、哲學……新茶人們砸開陳腐茶文化枷鎖,讓茶回歸日常,回歸年輕人,搶奪5000億茶市場

文 | 梁玉龍【商界雜誌】

陽春三月試新茶。不過,喜迎豐收並非當前的畫風,震蕩才是如今茶市的主旋律。

這邊,大面積的滯銷、庫存積壓從2014年延續至今,不少傳統茶商陸續撤場。另一邊,新創茶企逆勢而動,生猛擁入。

資本則在一旁搖旗吶喊——京東給了「因味茶」五億元,IDG、樂百氏創始人何伯權等為「喜茶」輸血一個億,「醉品·茶幫通」獲順為資本領投的億元級B輪……

在保守者眼中,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新式茶飲比如喜茶、因味茶崇洋媚外;袋泡茶「茶里」難登大雅之堂;普洱茶第一品牌「大益」拋棄曾經並肩作戰的渠道商;「小罐茶」過度營銷。

但在激進者看來,眼下中國茶產業所經歷的,是一場從生產到渠道,從商業模式到文化內核的轉型升級

中國,永遠不缺好茶葉,市場體量也有5000億元之大。但「有品類無品牌」、「七萬家茶企抵不上一個立頓」的尷尬糾纏了這個行業很久。

小而散的中國茶產業,或許真的需要一場深刻自省

連接茶與人,「妖艷賤貨」們扭轉茶葉高高在上的不對等關係,打造個性標籤

據說,喜茶在全國有51家店,沒有哪一家不用排隊,顧客動輒從收銀台排到了店門外十幾米。

——這在中國茶飲店中絕無僅有。

這一定程度上給聶雲宸造成了困擾。他需要無數次地在媒體面前解釋,喜茶沒有玩「飢餓營銷」

記者在廣州隨機去其中的兩家體驗。排隊傳聞所言非虛,也看到十來個工作人員流水線作業,效率很高,確實供不應求。據說,喜茶單店每天出杯量近2000杯。

但聶雲宸更反感坊間的另一種聲音,「喜茶就是一家升級版的奶茶店。」

他說,「從第一家30平米的簡陋門店開始,喜茶就不是要做『更好的奶茶店』。很多人都是沖著我們的茶湯而來。喜茶是要把茶葉真正做出來。」

2016年至今,在全國茶友中最火的一款茶,是發跡於廣州新會的「小青柑」。但是在廣東本土的年輕人當中,喜茶的喜芝芝金鳳茶王才是「當紅炸子雞」。

喜茶的走紅讓人們看到,中國茶葉消費正在被分化成兩個世界。

柴米油鹽醬醋茶。曾幾何時,茶是中國家庭的日常必需品。但是現在,它正在從必需品的清單中淡出

有的退到了茶友小圈子當中。他們用定性的標準描述茶葉的感官品質,不斷拉高買好茶、品好茶的門檻,讓定價也變得模糊。

有的成為了前者眼中的異類。比如喜茶、因味茶、茶里等新茶企力推的奶蓋茶、水果茶、花果拼配茶、杯裝茶、茶包茶等。茶友們不承認他們是中國茶,甚至為它們顛覆了中國茶的固有形態而感到憤怒。

但「打臉」的是,過去中國的茶商為沒有品牌而發愁。現在,恰恰是這些「妖艷賤貨」名聲大噪。一個重要原因是,終於有人開始基於消費者的需求、認知和體驗出發做茶了

比如聶雲宸。目前,他開發出來的產品之多,令人眼花繚亂:喜芝芝金鳳茶王、喜芝芝玉露茶後、喜芝芝青霧、喜芝芝四季春、喜芝芝淺香普洱等。

乍看上去標新立異。但他設計產品時,只選最具代表性的品種作為原料,比如台灣烏龍、印度紅茶、澳洲芝士、歐洲鮮奶。如果同樣是綠茶,則在產品加工時將它們的區別放大,以免讓消費者糾結於口味之間的精微差異。

所以,相比於傳統茶坊,喜茶的產品雖然也很多,但每一款產品的標籤顯著、個性鮮明。因為這更利於消費者的認知,也更利於品牌的傳播

打破茶葉消費長期存在的認知障礙以塑造品牌,從互聯網金融跨界而來的譚瓊,採取的則是數據化、標準化的解決方案

她創辦的茶葉品牌「茶里」只做袋泡茶。這種帶有工業性質的商品,擁有傳統散茶不具備的兩大優勢,一個是方便,另一個是標準化。比起散茶,它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對企業而言,口味穩定的袋泡茶也有助於品牌塑造

不過,茶里的標準化並不僅是每一包茶加多少原料,建議放多少水。從茶園採摘到製作、加工,最終成品,譚瓊都要求有一套自己的數字化分級標準。

最終消費者能看到的,是從濃烈度、潔凈度、耐泡度等方面對一款茶的定性,這能幫助他們認知,作出判斷。

比如,譚瓊正在為茶里設計的濃烈度標準。很多人喝茶會擔心影響睡眠,這和茶葉的濃烈度有關。

過去沒有人給它分級,而茶里卻在做這樣的嘗試。如果你本來有睡眠障礙,那就選濃烈度為零級的。如果是孕婦喝茶,像單樅、生普這樣的茶,就被絕對禁止。

譚瓊認為,「這些認知,不是被包裝過的,而是對一款茶葉進行科學評析後得出的結果最終目的是在茶葉與消費者之間建立連接。」

過去,中國的茶葉總是高高在上,需要消費者去適應,去體會,甚至去領悟。現在,創業者們正試圖扭轉這種不對等的關係。

茶葉交易市場聖地芳村式微,B2B電商和品牌茶企各有路數,顛覆傳統渠道

「中國茶葉看廣東,廣東茶葉看芳村。」

廣東芳村,是全國最大的茶葉交易市場。以前,芳村長期是鐵觀音的天下。後來,鐵觀音與普洱茶呈三七開的局面。在這裡,幾年前老牌「大益7542」從4000多元一件漲到過22000元,甚至上演了一天之內三次提價的加速度

但是現在,這種言必普洱、車進車出的熱鬧景象在芳村已然不再。

過去這一波普洱熱,炒火了不少茶企,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 「大益」。每年大益至少90%的茶品是在芳村完成銷售。但是大益的走紅之路並不健康

原來,芳村裡最活躍的不是品牌運營商,也不是茶葉銷售商,而是茶葉中轉商。他們幾乎不做終端銷售的生意。在他們眼裡,茶葉只是倉庫里的一隻只股票,倒買倒賣炒差價才是他們賺錢的方式

對大益這樣的品牌商而言,這樣的情況短期可以大量出貨,但其對中間商的依賴會越來強,品牌離終端消費者也越來越遠

事實上,隨著這兩年普洱市場泡沫散去,大益的出貨量確實出現了跳水。

不只是普洱茶市,中國茶產業的渠道一直存在許多痛點。除了渠道商的炒作,各地大建的茶葉城、茶葉批發市場,不僅超出了市場的需要,導致市場內商戶的銷量和利潤越來越少,而且批發市場由個體商戶組成,存在散、亂的問題

渠道改革成為了茶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的當務之急

以大益在普洱茶界的龍頭地位及其老闆吳遠之的強勢性格,大益當然不希望自己被渠道控制乃至綁架。

為此,吳遠之祭出了幾大變招:

首先,繞過芳村的中間商們,提高專營店比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針對年輕人市場的大益茶庭。

吳遠之為其確定了「即飲售賣+自主沖泡+茶品品鑒+空間體驗」定位,目標就是讓大益能夠觸達消費者

與此同時,還配合推出手機App「吃茶去」,連接線下門店。消費者可以通過這款App查到身邊最近的茶館,去體驗之後,還可以把評論發表到線上平台,產品既可以線上也可以線下購買。這款App目前已認證線下體驗店超過2600家。

其次是深耕電商。目前,大益的天貓旗艦店交易指數高居茶品牌第一名。為了不與線下產品銷售產生衝突,大益為網店專門打造了許多親民的普洱產品。

「去山頭化」則是大益從原料端對渠道商的反制

茶友圈有一句話「紅酒論酒庄,普洱講山頭」。這些年來,市場對普洱茶山頭的熱情一路飆升。古六大茶山之下的小山頭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一座布朗山就可以分出賀開、班盆、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

山頭越分越細,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會滋生哄抬物價、以假亂真的問題。對大型品牌商而言,小山寨「佔山為王」,要求獨立發展、各自建立渠道,將打亂整個普洱茶流通秩序。

吳遠之不願意看到辛辛苦苦經營了數十年的品牌,悄然之間被山頭效應取代。

眼下的他正大力推廣台地茶和拼配茶。台地茶就是現代化的茶園茶,而拼配茶就是選不同地方不同山頭的茶,取它們各自的優點,或香氣好,或湯好,或口感好,拼配成綜合素質最突出的茶。被業內譽為「評判普洱生、熟茶品質標準產品」的大益7542、7572正是拼配茶。

作為上游,吳遠之希望削弱茶葉流通環節的對自己制約。而那些下游的零售商,又何嘗沒有這樣的期許。

B2B電商平台醉品·茶幫通創始人葉翱曾通過調查了解到,拋開那些炒茶的中轉商,傳統的茶葉流通環節是,茶農採摘—加工廠或茶企—產地批發市場—二級批發市場(通常是省會城市)—地級市三級批發市場,每一層的利潤都大概有20%~30%。

他們最大的價值就是集貨和承擔庫存,但鏈條太長完全可以再優化。

葉翱一開始想到了為零售商做一個撮合交易平台,但是在實驗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終端門店每單的採購太小了,對上游無法形成規模採購的優勢。於是,他將重點放在了自營直採的B2B業務上

2015年一月,葉翱找到了曾經明確表示要玩農業互聯網,並號召創業者主動上門的雷軍。

在拿到了1000萬美元A輪融資之後,他整合了1000多家茶企、茶葉合作社,向他們發起採購,並將貨集中在自建的三個總計面積5000平方米的區域配送中心。葉翱希望自己掌控供應鏈,然後面向零售商銷售

雖然是重模式,但葉翱玩自營所承擔的風險並不大。因為茶葉體積小、貨值高,2B訂單的物流成本也只有2%~3%,而且行業平均損耗率也只有1%他所需要做的就是品控,而這正是自營的優勢所在。

目前,茶幫通在下游整合終端茶葉店超過兩萬家。2016年二月,葉翱又獲得廣發證券、順為資本的一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

頗具象徵意義的是,茶幫通收到的第一份訂單正是來自芳村的零售商。在茶企和B2B電商的夾擊下,芳村裡的中間勢力正在式微

新茶人眼中,「茶就是一種飲料」,「重點是酷」,應當回歸到年輕人身邊

有人說,遍地的新式茶飲是資本鼓吹的泡沫。但融資一億元的喜茶,並不是被資本催熟的。它創辦至今已有五年。

2011年,那時的聶雲宸只有20歲,身上還透著一股學生氣。

因為瞧不上市面上的奶茶「無奶無茶」,「一言不合」就在老家廣東江門開了一家奶茶店,並且高調喊出要做「茶中之皇」,給店命名為皇茶。

後來自家生意火了,山寨的皇茶也遍布廣東,他又毫不猶豫地放棄「皇茶」,改名「喜茶」。

不背包袱,輕裝衝鋒,聶雲宸是一個典型的90後創業者。這種特質已然是他的優勢。這一點還表現他對茶文化在傳承創新上。

很長一段時間裡,國內有關茶的宣傳和教育都過分側重於茶藝、茶道,傳遞了「茶與人生」、「禪與茶」等玄學內涵。這是中國茶的驕傲,也是包袱

造成的反面結果是,將茶葉看得崇高、將喝茶解讀得神秘,一句「你不懂茶」讓很多人乾脆遠離茶葉、放棄喝茶。

聶雲宸不管那麼多。在他看來,茶就是一種飲料。它應該回歸到年輕人身邊,回到人們「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

他為喜茶所確立的調性是「禪意與酷」,重點是酷。表現在包裝設計和店面形象識別系統上,就是當下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冷酷北歐風,讓人安靜、沉思

85後福建人林茗娟,所創立的茶飲品牌「ORITEA朴茶」則更為純粹。ORI,來自英文Original、Orient,意為原始的、東方的。而朴,原義為不加修飾的木料。

林茗娟的父輩祖輩做的都是茶葉生意。父親希望她能繼承傳統,連為女兒起名都用到了和茶有關的字眼。而林茗娟卻將傳統茶視作「老派玩物」,拒絕接手家裡的生意。

2016年初,她創立朴茶品牌,想的是讓喝中國茶這件事變得更加簡單、時尚和便捷。她在宣傳產品時,只強調本色和本味,從不談養生,也沒有哲學禪意。「朴茶只是一杯天然的手作茶」。她對茶文化化繁為簡的改造,無疑更符合當下的極簡主義風潮。

事實上,中國茶一直都在演變。把時間軸拉長來看——唐朝以前,茶都是煮了喝,唐朝流行煎茶藝,宋朝則是吃抹茶。而茶的形態往往也是數種並存。比如到晚唐,仍然有人煮茶喝,有些人喜愛加上蔥、鹽、姜等佐料。

原來,茶在中國歷史中能夠始終流行,就在於不斷地變化,以貼近彼時人們的生活。而茶文化的每一次演變,也是基於主流價值觀的衍生,絕非無源之水

所以,中國茶從來沒有什麼正統。決定一時流行的,是做茶、喝茶的人

掃描眼前的這批新茶人,除了聶雲宸、林茗娟,茶里創始人譚瓊、茶幫通創始人葉翱都是80、90後,更不用說參與投資因味茶、嫩綠的「奶茶妹妹」。眼下正是這些年輕人掌握了主流文化,代表了消費潮流

在市場經濟之下,最接近消費者的人,話語權最高。從這個角度理解,中國茶產業湧現新產品、新業態、新流通模式的背後,其實是主流話語的轉移,是茶文化的重構。

所以,那些中國傳統茶葉市場長期的模糊標準、經銷商掌控話語權的供應體系、被年輕人視為枷鎖的茶文化,的確到了謝幕的時候

聲明 | 本文為授權轉載文章,不代表《現代農匠》觀點。

圖片 | 【商界雜誌】公眾號、茶幫通官網

聯繫我們:

現代農匠微信訂閱號:xiandainongjiang;創始人魏寒楓微信個人號:weiguzi001,交流請備註「姓名+公司+職務」;商務合作請備註合作意向。

入駐平台:

微信訂閱號 | 新浪微博 |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天天快報 | 網易媒體開放平台 | 知乎 | 百家號


推薦閱讀:

捫心自問,你憑什麼換Logo?
除了迪奧和香奈兒,關於法國設計背後你不知道的事
【李叫獸】蘋果、小米、FB這些品牌,為什麼現在不酷了?
打倒無聊,這18個Made in China的原創雜貨品牌就很不錯!
夢想之力與無限變形

TAG:茶叶 | 农业 | 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