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洪論:醫生的「品牌」

在連續寫了「小」醫生怎麼變成」大「醫生和患者管理是一種關係管理兩篇文章之後,我想是時候來聊聊醫生的「品牌」了。

醫生的「品牌」和產品的「品牌」是兩回事兒,甚至和其他個人「品牌」也大相徑庭——醫生的「品牌」建立在醫療實踐的效果上,而不僅僅是依賴「個人信息的傳播」。

我先要否決口碑營銷在醫生品牌建立上的長期作用。

所謂口碑營銷,我的理解是,圍繞目標群體使自己(或產品)的信息達到傳播的目的。這裡有兩個關鍵的地方,我已經加粗了。有幾個案例供大家體會。

早先一段時間裡,互聯網社區出現了不少「知名」醫生,比如:急診科女超人於鶯、張強醫生、燒傷超人阿寶、當然還有知乎上的一些,如田吉順等等。

他們的故事當然當然興起於「蓄意」(不是貶義詞!不是貶義詞!不是貶義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的口碑營銷。

他們或因言論麻辣、或因揭露醫療圈不平事、或因認真答題而樹立了個人品牌,贏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普遍關注。於是,於鶯先是從醫生變成了淘寶店店長,然後現在是某私人醫療機構的CEO;張強則先是從公立醫院醫生變成了私立醫院醫生,然後現在是自己名字命名的私人醫療集團的CEO。還有2位估摸著想做動作,可能時機不對(或者說,與自己的訴求存在著矛盾)。

現狀是,那2個私人醫療集團若沒有於鶯、張強,誰也不知道,更沒人關心,他們已經淪為資本的代言人,做著與自己業務無關的工作(沒有貶義,個人喜歡也挺好的)。

品牌故事其實已經結束了。

我是說,基於口碑營銷的個人品牌和醫生品牌並沒有關係

於鶯、張強有著很好的個人品牌,但是後續業務的拓展,大家所見,是碰到了明顯的瓶頸。口碑營銷無助於長遠看來的醫生品牌建設,對醫療業務的發展也沒有裨益。關注度高雖然有利於個人品牌的建設,但是作為醫生,其品牌價值一定是有賴於目標人群(患者)的。

一個小插曲,如果仔細觀察張強醫生的微博話術趨勢(沒錯,我就是這麼閑的蛋疼),可以發現,張強離開東方醫院去「沃德」那會兒,曾經一度十分熱衷於宣傳自己團隊的醫療技術水準如何如何高,我推測其實他是在嘗試樹立「醫生品牌」的(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有機會談談),到如今,話術則又多關於熱門事件,顯然其宣傳策略已經改變,更加著重於個人品牌的效應(我覺得張強適合更適合干這個)。

這是於鶯、張強模式並不適用於想繼續做醫生、想要提升品牌的人。

醫生品牌這個事情,其實誰都是碰到過的。可曾記得,長輩告訴我們:找「老」醫生看,經驗豐富。這種論述其實就是「醫生品牌」在普通群眾中的一種轉化。但是這種形式的品牌,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即它完全是基於被動的長期積累,缺乏醫生對患者之間的互動性

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探討。

首先,至少從實踐者角度來看,用於背書品牌的指標必然是多元化的(而不僅僅是傳統上看「資歷」的),如不僅包括基於技術層面的醫術、也包括基於溝通層面的仁術,甚至還包括基於患者管理層面的「權」術;而且可以想像,上述指標其實必然都是互有滲透的。這裡的最先值得醫生思考的是(當然還有第三方服務人員,誰說這不是一個市場呢?),如何定性(或者定量)這些「術」!諸如大眾點評之類的評價體系(好大夫是典型),並不適用於醫療實踐關係,不僅是因為醫療的高門檻不適合非專業人士評估(否則言之無物),還在於醫療實踐給人的體驗和客觀結果存在明顯分離的現象(請思考溫州殺醫事件患者的陳述)。

以上換種說法就是:有沒有某種方法,一定程度上是立足於客觀指標(醫術層面)的,同時又能使當面實踐以外弱化的醫患關係能夠強化(仁術層面)的?如果說這種方法能夠協助醫患互動節能增效(減少不必要的就診,「權」術層面),那麼一定可以做為醫生品牌的承載工具。

其次,普通群眾認可的醫生品牌和體制對醫生的認可程度是分離的。在既有體制下,年輕醫生想必是無緣「品牌」的,但是實際上,「品牌」與他們的工作狀態才是最切合的,而體制對醫生的認可度則更加依賴於「虛」的科研、學歷和論文等指標。顯然可見,「品牌」與體制標準的衝突非常之明顯。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於鶯和張強這2位典型致力於提升個人品牌的行為(微博、言論等等),到底是不是年輕醫生(這兩位都是青壯派)對「品牌」的追求與體制衝突後的產物?我們現在的醫院(體制),到底是不是給到年輕醫生以「品牌」建設的平台?如果沒有,除了於鶯、張強這種另類品牌建設案例之外,有沒有可能為年輕醫生提供「建設品牌」的平台?

這裡有一個現實情況,諸位可見,「高」年資醫生少有利用微博、言論進行「品牌」傳播動作的,這裡不可能說是不熟悉新媒體所致,按我看來,是現有體制下,他們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方,沒有必要拓展新渠道以營造短期內看不見任何收益的「品牌」。

最後,醫生品牌十分重要。我們知道,大環境下,醫療資源不足和配置不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政策層面一定會選擇「開源」,也就是說,自由執業一定是將來不久的一個動作。我曾經寫過一篇為什麼不贊成現階段推行醫師自由執業? ,我提醒讀文章的人要注意一個問題(一些人沒讀完就瞎噴,智商令人捉急),那就是:當前自由執業推行的話,受益者會不會是年輕醫生?

不會的,因為這些年輕醫生並沒有品牌辨識度。同樣的包,你選LV還是選地攤貨?同樣是地攤貨,你選印有「LV」字樣的還是選印有「VL」的?

我們要想一下為什麼!沒有品牌辨識度的原因是沒有注意過建設品牌的行為,或者說,咱們商業化一點,沒有建設品牌的平台——即便是好大夫,也是一群水軍贊主任們的,沒那個人贊無名年輕小醫生的。

談醫生的品牌,我們著眼的是這份職業的未來,品牌的價值在於「轉化」(俗一點理解,就是轉化為吃飯傢伙),並協助應對未來醫療實踐模式的轉變。


推薦閱讀:

內力,真氣,元氣,穴道,經脈,寒涼溫熱平,金木水火土,陰陽,天人合一。這些東西真的存在嗎?
你是如何釋放壓抑的?
「經濟艙綜合症」是「屌絲病」嗎?
是否有可能設計一些實驗方法來對「平衡醫學」進行證實或者證偽?
是不是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都不同?怎樣測試自己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是多少?

TAG:品牌 | 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