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新加坡的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從茫茫人海中選出有特殊才智的精英,進行重點培養。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說說新加坡的精英教育

每個新加坡的小學生在小學三年級時會參加一個全國性的叫「天才班選拔(Giftededucation program)」的考試。成績最好的1%有希望進入天才班。新加坡全國有9所學校提供天才班教學。在我看來,這樣的選拔制度弊大於利

要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設立天才班的初衷開始說起。在教育部的網站上,有專門提到天才班的目標(Missionof Statement)。

Mission Statement

Our mission is to provide leadership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ly gifted. We are committed to nurturing gifted individuals to their full potential for the fulfilment of self and the betterment of society.

我在這裡翻譯一下:我們的目標是對於那些天生智商高(intellectuallygifted)的學生的教育提供楷模(leadership)。為了他們自己和我們的社會,我們幫助培養這些天才以實現他們最高的潛能(fullpotential)。

應當說這個初衷是很高尚的。每個人的天生資質不同,如果將那麼一小群(1%)天生對學術學科更擅長的孩子集中起來用最好的師資力量去提高教育,從國家層面上來說可能是對有限的教學資源的更高效利用。事實上新加坡並不是唯一的用類似方法培養精英的國家。在中國有少年大學生班,理科競賽班,甚至奧運冠軍集訓隊等等,背後遵循的都是類似的邏輯。

問題在於,我們的篩選方法能夠有效地辨別天才和「庸才」么?目前新加坡的天才班篩選機制是這樣的:每年八月份,全國所有的三年級小學生會參加第一輪考試:數學和英語。在第一輪考試過後,大約有4,000名小學生會有資格進入第二輪考試。從第二輪考試中,大約有500名學生會被最後被入取進天才班,在9所學校中的1所中完成其四年級到六年級的學習。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在八歲時考的兩場試決定了他是否是一個天才。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小,八歲看老」。如果這句話是有科學依據的,那麼上述的選拔機制確實是合理的。很幸運的,在過去30年中很多學者在相關領域做了不少高質量的研究工作,讓我們在這裡簡要的了解一下。

加拿大心理學家RogerBarnsley曾經對加拿大少年冰球聯賽隊員做過不少細緻的研究,他驚奇的發現在那些16歲到20歲全國頂級冰球運動員中,70%左右的少年出生在一月份到三月份之間。這項發現是很有趣的,因為一般來說,我們應該看到少年們的出生年份從一月份到十二月份平均分布。那麼為什麼絕大部分的頂級運動員出生於每年的頭三個月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加拿大冰球競賽的年齡組劃分以12月31號為界。也就是說,被劃入同一年齡組的孩子,他們最大的年齡差距可能高達整整一年。而一月到三月出生的孩子,他們相比於那些下半年出生的孩子,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年齡。

類似的情況並不僅見於加拿大冰球界。比如捷克在2007年參加足球少年世界盃的國家隊員中,76%的球員出生於1月份到3月份之間。又比如美國的棒球聯盟劃分年齡段的截止時間是7月31號。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出生於8月份,那麼他就是同年齡組中最大的,有相當的年齡優勢。事實恰恰如此:2005年美國棒球聯盟中的所有職業球員中,8月份出生的球員數量比7月份出生的球員數量多出61%。

有些讀者可能會問,你上面舉的都是體育界的例子。在體育運動中,年齡差距可能對孩子的運動成績有直接影響,但是這並不代表年齡對智力競賽(比如新加坡的天才班選拔)也有類似的作用。那麼讓我們再看看相關的研究證據。

美國的兩位經濟學家,KellyBedard和Elizabeth Dhuey,研究了世界上多個國家的國際數學和科學競賽(Trends in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的成績統計分析。有很多國家會讓該國的四年級小學生參加這個選拔考試來甄選「天才」。兩位學者的研究結論是在全世界多個國家的四年級小學生(9歲-10歲)中,年齡最大的小學生比年齡最小的小學生的考試成績要好4%到12%之間。這項研究和新加坡的全國性天才班選拔考試是很接近的。在新加坡小學生的年齡分組截止於12月31日。也就是說同一年齡組中,1月份出生的孩子比12月份出生的孩子大接近1歲,而以上的研究表明,年齡優勢在智力競賽中也有相當明顯的作用。

有些讀者可能會問,為什麼年齡大的孩子在智力比賽中有更大的優勢呢?

我們都知道,到了成年之後,年齡對智商的影響似乎不那麼明顯。這就涉及到孩子和成年人的區別了。事實上在8-9歲這個年齡段,智力競賽比的除了智商以外,更重要的是成熟度。成熟度指的是孩子能否聽話專心看書,反覆練習,按時完成作業,提高專註力等等。這些能力並不是智力,但是年齡小的孩子有明顯的劣勢。很遺憾的筆者並沒有新加坡歷年天才班學生的出生年月信息。如果新加坡教育部有意不妨回過頭去統計一下從1984年開始的所有天才班學生的出生月份。如果最後發現他們的出生月份並不是在1月到12月之間平均分配,或者有絕大部分的學生出生於每年頭幾個月,那麼就能驗證上面提到的推理。如果我們費了很大力氣在全國範圍去甄選天才,到頭來選出來的只是一群年齡更大的孩子,是不是有點違背一開始的初衷呢?

不要小看這4%-12%的優勢。有孩子的家長朋友們都明白,有時候即使是1分的差別,也足夠決定孩子將來的命運,更別說高達12%的差距了。很多時候孩子在選拔階段的差距是很小的,並沒有事後回過頭來看起來介於天才和蠢才之間的差別。

事實上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天才和蠢才的差別更多的在於後天的訓練。比如莫扎特經常被世人稱為音樂神童,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是莫扎特從6歲開始就譜曲了。但英國心理學家Michael Howe的研究發現,莫扎特在少年時期譜的曲都很平常,大部分都是將別人的曲子重新編一下而已。莫扎特的第一部真正自己原創的巨著(N9,K271)一直要到21歲。那時候他已經練習譜曲超過10年了。

各種天才班的選拔造成的「馬太效應」也是類似的。即由於一開始隨機性很高的選拔,在兩個能力差不多的孩子中間,那個比較幸運的(比如年齡更大)孩子被選中了,於是他有機會接受更好的師資培訓,享受更好的學習環境,經歷更多的針對性訓練,於是這個一開始微不足道的優勢慢慢積累增加,直到多年以後變成巨大的天才和蠢才之間的差距。

新加坡教育部有雄厚的研究和資金力量,在推行某些政策時肯定有其成熟的考量,參考過不少專家的意見。作為一個證據主義者,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和這個話題相關的證據,幫助大家對這個問題有一些更加全面的認識。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在已經解決自己老年生存問題的前題下,為什麼要養孩子?
父母如何自己教孩子學英語?
有什麼話不應該和小朋友說?
我們真的能從玩中完成學習嗎?
育兒問題導致婆媳關係緊張,怎麼解決?

TAG:精英 | 新加坡 | 儿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