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莫奈的《睡蓮》?


謝邀。

要理解莫奈的《睡蓮》系列作品,最重要的是理解他這個人。我們先繞個遠,再回來說。


我國南朝時候有個人叫宗炳,他這個人喜歡旅遊。《南史·宗炳傳》說他「好山水,愛遠遊……眷戀廬、衡,不知老之將至。」後來他年紀大了,走不動了,自己感慨道:「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澄懷觀道,卧以游之。」具體來說,就是「凡所游履,皆圖之於室。」把去過的地方畫出來,放家裡掛著,過過眼癮也是好的。


後來有個叫郭熙的人,寫了一本書叫《林泉高致》,這本書是講山水畫的。他在開篇談到,人們為什麼喜歡山水畫呢?總的來說,就是日常生活或者太枯燥,或者太鬧心。而出去玩呢,則有好山好水好心情。而山水畫呢,則要替代山水,讓人在看畫的時候,精神世界就進入到畫中的山水去玩,等玩出來以後,也就在精神上享受了好山好水,獲得了好心情了。 「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凡至此,皆入妙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他說的就是這麼個事兒。


莫奈的狀況和宗炳是有相似之處。大家看莫奈年輕畫的畫,主要是這種:

還有這種:


但是到了晚年,就變成了這種:

還有這種:

還有這種:

他用筆越來越粗獷,顏色越來越瀟洒。但是總的來說,年紀大了,走不動了。莫奈在1883年拖家帶口搬去了巴黎北部的農村吉維尼,這小地方當年只有279個居民。他拿22000法郎買了一個大宅子,然後就開始心花怒放地栽花種地。從那以後,這片小天地就幾乎成了難以遠行的莫奈的全部世界。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最近身體狀況還行,也想畫畫……我甚至想畫點大畫,我在地下室找到些舊草稿,克列孟梭看到後很是喜歡。總之,但願,你們很快就能看到它們。」(C. Monet, 1914, quoted in R. Kendall (ed.),

他用筆越來越粗獷,顏色越來越瀟洒。但是總的來說,年紀大了,走不動了。莫奈在1883年拖家帶口搬去了巴黎北部的農村吉維尼,這小地方當年只有279個居民。他拿22000法郎買了一個大宅子,然後就開始心花怒放地栽花種地。從那以後,這片小天地就幾乎成了難以遠行的莫奈的全部世界。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最近身體狀況還行,也想畫畫……我甚至想畫點大畫,我在地下室找到些舊草稿,克列孟梭看到後很是喜歡。總之,但願,你們很快就能看到它們。」(C. Monet, 1914, quoted in R. Kendall (ed.), Monet by himself: Paintings,
drawings, pastels, letters
, London, 1989, p. 247)


從那以後,莫奈就「我一天到頭和這些畫布打交道。畫了一張又一張,有些顏色在前幾天畫的時候消失了,調不出來了,可是畫著畫著又突然出來了。當我以為我捕捉到一種顏色時,我盡全力把它落實到畫布上,可是它來去無蹤,剛出現,就消失了,呈現出另一種我等待了好幾天,想畫在另外一張畫上的奇妙顏色。所以我一天到頭停不下來!」 (R. Gimpel, quoted in C. Stuckey (ed.), Monet: A Retrospective, New York, 1985,
p. 307).


經過這種精神狀態創作出來的作品,會讓我們在看的時候也不知道眼睛應該往哪兒擱。彷彿哪裡都值得一看,而我們的眼神又不會永遠注目於一點。我們的目光,就像是莫奈自己一樣,一會兒看這,一會兒看那,迷醉於變化萬千的光與影中。如果我們可以畫出一個人看畫時目光焦點的變動,那麼看睡蓮的時候一定是目光到處亂竄的。(如果這個不好理解的話,大家比對一下倫勃朗的作品,看看目光停留在何處?)而當年,他的作品也給觀眾同樣的感受。1918年,René Gimpel拜訪莫奈的工作室,他回憶道:「我們面對著一個奇怪的藝術奇觀:二十多張畫一張挨一張地圍成一個圓圈,我們則置身其中。所有作品都有差不多一米八寬,一米二高。畫面上畫的全是水面和睡蓮,光和天空。在這水天相接的畫面中,我難以分辨該從哪張畫開始看,或是到哪裡算結束。那感覺像是看到了混沌初分的一刻,是如此神秘、富有詩意、如此美妙得不真實。」(引文同上)

這不恰恰就是郭熙所說的可以看可以玩可以縱情其中的畫作嗎?在各位知友的答案中,無論照片還是回憶,也多有沉醉其中的經驗。「畫凡至此,皆入妙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莫奈為人們創造了這樣美妙的世界,特別是如Norton Simon一般的大收藏家,恐怕更心有戚戚焉。花幾千萬就能買到一個美麗世界,一點兒也不貴。


因此我們可以說,儘管花園這一題材為眾多印象派藝術家乃至各派先師均有涉獵,但「在眾多的印象主義者中,莫奈的《睡蓮》系列獨樹一幟,產生了極其廣泛且深入人心的影響,無可爭議地成為了現代主義時代的先聲。」 (Edit Robert L. Herbert, Impressionism: Art, Leisure, and Parisian Society, New Haven, 1988,
p. 259)

另附:倫勃朗作品,是另一種「引人入畫」,附圖一張,供大家比對。


藝術世界的更多故事,敬請移步——不藝術不幸福 - 知乎專欄


基於對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繪畫的興趣,剛好藉此題把一些我了解的內容串起來,只是我所知的內容是源於後人寫的畫傳以及總結的藝術史,也許並不是真實的情況,另外因為水平有限,難免會有理解上的偏差,歡迎討論指正。最後會側重描述莫奈,希望各位有耐心讀完。

我試圖把這些人的形象聯接在一起勾勒,首先要提到馬奈。馬奈在1863年作了一幅畫《草地上的午餐》,在「落選沙龍」展出後一舉成名。這幅畫除了在構圖、空間表現上有創新之外,在繪畫技法方面有著開拓性的創新,用平塗的色塊代替學院派繪畫中的精細描繪,遠處的風景只用稀疏的筆法點到即止,或者乾脆只用色彩對比來表現,這是傳統學院派所不能接受的。莫奈、畢沙羅、雷諾阿等畫家深受觸動,此後他們加入到馬奈的圈子經常在咖啡館一起討論新藝術觀。雖然馬奈一直拒絕參加印象派大展,但他對印象派的提攜造就了其後來的繁榮。19世紀60年代中期巴黎某個咖啡館印象派畫家的聚會場景:馬奈是中心人物,德加和馬奈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趣旨相合,是馬奈的好朋友。畢沙羅雖然在這裡是最年長的,看起來溫和,但爭論起來也充滿著激情。塞尚如果在一定會和畢沙羅坐在一起,他因為靦腆還一口南方口音經常被大家嘲諷,多虧有畢沙羅為他解圍。莫奈、雷諾阿、西斯萊和巴齊耶年齡相仿最早形成四人組,在四人組裡莫奈是核心,他們代表著年輕一派。畫家們除了切磋和談論新藝術,也少不了義憤填膺地罵沙龍,誰叫他們太年輕、出道晚、又沒按照學院派的路數繪畫沙龍沒給他們什麼機會呢,只好互相鼓勵抱團取暖。年齡上從長到幼依次:畢沙羅(1830-1903)、馬奈(1832-1883)、德加(1834-1917)、塞尚(1839-1906)、西斯萊(1839-1899)、莫奈(1840-1926)、雷諾阿(1841-1919)、巴齊耶(1841-1870)。畢沙羅最長,莫奈活得最久。

不得不插進來印象派大展,它最先是為了對抗沙龍畫展,被莫奈提議進行的,時間在沙龍畫展前兩星期作為獨立群體展出。早先的目的是因為莫奈這些新派年輕畫家在沙龍畫展幾乎沒什麼機會入選,如果只依賴沙龍畫展他們就沒有機會和公眾見面,沒有名氣,就賣不了畫。其實莫奈和畢沙羅是要依靠賣畫來維持生計的。印象派大展一共舉辦了八次,第一次是在1874年,集結了一批畫家、藝術家、雕塑家和雕刻家一共160多幅作品參展。莫奈以《印象日出》(1872)展出,也因此這個團體以印象主義者被記入歷史。第二次在1876年,塞尚因為抱著參加沙龍展的希望沒參加印象派大展。第三次1877年,因為參加人數比較少,所以每個參展畫家有機會展出更多的作品,莫奈30幅,德加25幅,雷諾阿20幅,畢沙羅22幅,這次展覽水準齊整,觀眾反應稍好。到第四次(1880)展覽的時候,有些人不堅定了,希望能得到沙龍主流的認可,比如雷諾阿和西斯萊參加了沙龍畫展,而畢沙羅則介紹了高更(1848-1903)參加畫展。第五次(1880)只召集到幾個老會員有畢沙羅、德加等,其他人寧願再次嘗試入選沙龍碰運氣。第六次(1881)參展的人數最少,莫奈和雷諾阿放棄了這個展覽。第七次(1882)在畢沙羅的勸說下,莫奈、雷諾阿、高更、西斯萊都參加了大展,由於德加和高更的爭執導致德加缺席。第七次是水準最平均的一次,莫奈參展了35幅作品。第八次(1886)由於畢沙羅堅持邀請修拉(分色點描畫法)加入,和大家引起了分歧,莫奈因為畫展背離了他原來的思想,所以沒有參加。畢沙羅是唯一出齊八次大展的人,德加參加了七次。
(參考了畢沙羅畫傳、莫奈畫傳內容)

莫奈比較堅持自己,是個堅定的寫實主義畫家。他強調一定要忠實描繪自然,一直致力於捕捉飛逝的片刻,是個極端的印象主義者。塞尚形容莫奈:「他只不過有一雙大眼睛,但卻是多麼奇特的眼睛!」

現在說說莫奈的經歷。他出生在法國巴黎,在諾曼底海邊長大。18歲受布丹的指引決定做一名畫家。19歲在巴黎經布丹介紹,認識巴比松派畫家,進入巴比松派畫家指導的瑞士美術學院,認識了畢沙羅,開始和寫實主義的藝術家來往。20歲入伍22歲因病退伍回到故鄉哈佛港,然後到巴黎進入格萊爾畫室認識雷諾阿、西斯萊和巴齊耶。26歲《綠衣女人》參加沙龍展,27歲《庭院中的女人》落選沙龍。1870年30歲時到倫敦參加第一屆法國美術家協會展覽。1871年在倫敦遇到避難的畢沙羅,後經荷蘭回國,發現日本的浮世繪版畫,買下數幅,開始對日本浮世繪感興趣。1872年在哈佛港作畫,畫了《印象日出》。1874年到1882年參加印象派大展。1884年開始在法國南部和義大利作畫。1886年參加美國印象主義大展。1889年他和羅丹在巴黎舉辦聯展獲得成功。1890在吉維尼買了一個大房子修建水上花園,開始畫睡蓮和日本橋。1890年著手畫「白楊木」、「麥草堆」連作,這一年梵高自殺。1892年畫「盧昂大教堂」連作。1895年旅行挪威。1899年夏天畫「睡蓮」連作,秋天在倫敦與泰晤士河畔作畫。1900年因為白內障一隻眼睛暫時失明。1906年繼續畫「睡蓮」系列作品。1908-1912年開始威尼斯的連作畫。1912視力惡化,1914-1916年開始畫大型睡蓮壁畫。1922年另一隻眼睛也因白內障瀕臨失明,不得不放棄作畫。1923手術恢復部分視力,再次拿起畫筆直到去世。
(此段基於莫奈畫傳加工)

由於孩童時期受生長環境的影響,導致他一生偏愛「水」的題材。莫奈被稱為「水中的拉斐爾」,他對於水和色彩的表現有著傑出的成就。作為印象派大師,少不了對「光」的熱愛,他不斷探索光影下的自然景物,對同一主題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作畫,以捕捉光影的變化對自然景物的氣氛影響。他繪畫的方式是把細節簡化和單純化,使我們更關注意象而非繁複的細節。描繪水的移動性,莫奈的筆觸直而奔放。他的大筆觸可以增進繪畫的進度,捕捉到瞬間的印象,使繪畫更接近於真實。莫奈非常注重對光源下的自然的描繪,他的畫能很清楚地顯示光的來源,莫奈筆下的人和自然在光影下是互相輝映融為一體的。為了使光的表現更真實,他加重了陰影對比的強度。比如同樣是《青蛙塘》(1869),雷諾阿和莫奈就有不同的描繪手法。
雷諾阿《青蛙塘》

莫奈《青蛙塘》

莫奈《青蛙塘》


比起其他人,莫奈把考察物體表面在不同時間、不同空氣狀態下的反光特點的變化性質更推進了一步,他制定了嚴格的方案來畫連作畫。比如乾草堆和盧昂大教堂系列。
吉維尼的乾草堆(1984 )

請一定點開大圖看,太美了!

請一定點開大圖看,太美了!

莫奈晚年很戀家,一方面是身體狀況視力問題,一方面是他的親人相繼減少希望更多地和家人在一起。花園外的世界一直不太平,所以他更願意留在家中做畫。

莫奈在印象派畫家中活得最久,而那時候現代主義繪畫已經出現,野獸主義1905年,立體派1907年,達達主義1915年,1924年超現實主義,所以莫奈見證了印象派的沒落和新興畫派的興起。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印象主義,在家中描繪水、睡蓮、日本橋,研究對光的處理。他早期的畫是對熟悉事物的簡潔描述,而到了晚期作品就複雜多了,因為身處小空間和狹窄視角,有清晰邊界和幾種固定的色彩,反而他的筆觸和色彩更傾向描繪廣闊無邊的景色,景物之間分不出邊界,綿綿不絕的感覺。這是不是也反應出他身體狀況不佳只能局限在小空間作畫的糾結和苦悶的心境呢。1899年他開始畫睡蓮,到1926年他只能在卧室窗口觀望大花園作畫。

關於日本浮世繪對莫奈的影響,我直接把評論里 @張佳瑋 的內容貼在這裡供參考。

這幅畫肯定最有名。

然後吉維尼的橋和蓮園都是日式風格。

然後吉維尼的橋和蓮園都是日式風格。
浮世繪因為是印刷式畫法,更平面化,更講究大面積色塊,當然還有東西方透視法的不同,這些都在後來的莫奈畫里有體現。
實際上他1907年之後的睡蓮畫里不再有天空,純粹是水面圖紋時,有說法就認為他這種純平面裝飾性的做法是從浮世繪里學來的。
梵高是學歌川廣重就不提了,但梵高知道歌川廣重,也是1886-88那些年在巴黎接觸了印象派這撥人的緣故。浮世繪在他們那組人里簡直是代代相傳的秘密。
哦對了,莫奈還有一個學浮世繪的大證據。

這幅是葛飾北齋的。

這幅是葛飾北齋的。

這幅是莫奈1866年前後的。

這幅是莫奈1866年前後的。

1918-1924年這個階段的畫,因為他的白內障導致的視力障礙,他的畫也越來越混雜難以分辨邊界。想想,1900年一隻眼失明,1912年視力惡化,1922年另一隻眼也幾近失明,他後來的20多年一直在和視力做鬥爭,失去了塞尚描述的「看自然的大眼睛」,作為一個寫實主義畫家,著實是非常悲哀的事。
日本橋和睡蓮(1899)

一定要點開看大圖哦,會震撼的。我個人比較喜歡1900年前的日本橋系列,是他的巔峰之作。

一定要點開看大圖哦,會震撼的。我個人比較喜歡1900年前的日本橋系列,是他的巔峰之作。

日本橋(1918-1924)幾乎失明時的作品,由於視力模糊,對他的作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許多作品缺乏細節,變得非常抽象,色彩也十分強烈。他對此也非常不滿意,摧毀了許多作品。


【BBC】藝術精選系列:莫奈
關於晚年的睡蓮,這個紀錄片里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莫奈不肯離家,寧願死在自己的畫作前,整個世界都動蕩不安時,莫奈躲進了自己的畫室。當他在家中作畫時,他心裡其實很擔心自己的兒子,還有在前線戰死的人們,也憂心自己生命的意義。他在一封信中寫到:看到那麼多人為國捐軀,我怎能還在考慮用哪種顏色或者筆法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我們欣賞這些蓮花作品時,要知道這些作品沁滿了當時的驚懼與創傷。他以無比堅定的決心將情緒盡情宣洩在作品上,所有的規則都被拋開,色調變得非常厚重或者深沉,油彩切過整個畫布,畫上的物體緊緊相嵌,有時整個圖上幾乎看不到水,就象現實世界中的天翻地覆,

(1914-1917)

(1914-1917)

另超級棒的:
【RAA字幕組】印象派簡史&<上&>
【RAA字幕組】印象派簡史 中
【RAA字幕組】印象派簡史 下
有中字的。

評論區很精彩啊,記得點開來看。
(上文引用圖片來源自網路,為了尋找高解析度的圖片讓大家看得清楚點還是費了點時間的,當時沒記下具體來源所以沒加出處。)


最後附一張思維導圖,19世紀藝術史簡介,
貼幾張莫奈的經典作品。圖片tiff格式,文件大小200-1000mb/張
電腦快卡爆了,看細節(色彩的豐富、色相、明度、純灰、冷暖、補色關係、顏色在空間中流動、別和我提:冷軍、劉小東、曾梵志,一比都是娃娃),在大師面前說什麼都蒼白無力。
不要拿古典主義醬油調帶顏色素描談印象派的色彩。一個是素描,一個是色彩(19世紀物理學發展的結果,明白了光與色的基本規律)

下面的這張是截屏的,這顏色噁心的沒誰了。好是有根據的。

下面的這張是截屏的,這顏色噁心的沒誰了。好是有根據的。
--------------------------------------------------

看顏色的微妙、從左手邊-右手邊:紫色-藍色-黃色-綠色。

看顏色的微妙、從左手邊-右手邊:紫色-藍色-黃色-綠色。

---------------------------------------------

---------------------------------------------
可能看官不懂哪裡好,看顏色在空間中遠近的微妙的變化(冷暖、純灰、色相、明度、補色關係、形色交疊)

色彩學科研究的是顏色,形退居服從地位,與古典油畫正好相反,即使國內學習色彩有古典油畫的審美,所以形色咬合更加考驗考生,如果想取得好成績,色彩、素描要兩者兼得,也就是要有素描的嚴謹+色彩的絢爛。

色彩學科研究的是顏色,形退居服從地位,與古典油畫正好相反,即使國內學習色彩有古典油畫的審美,所以形色咬合更加考驗考生,如果想取得好成績,色彩、素描要兩者兼得,也就是要有素描的嚴謹+色彩的絢爛。
很多學生和我說:老師大師的畫灰濛濛的哪裡好,唯有放大細節才明白真諦,網上的圖片傷眼睛(這個圖本來也很清楚的,上傳之後模糊了3個度)
-------------------------------------------------



——————————————————————

——————————————————————
莫奈做成功的作品當屬睡蓮系列,對色彩的把控已入化境,雖然晚年有眼疾嚴重影響,不過就像張大千一樣,反倒開闢出新的道路。


寫實畫家,的細節往往都是很寫意的,所謂用筆草草,與照片的全息不同,大腦與手精妙配合,省去繁枝末節,提煉主要信息,並且加強這一信息達到為作畫意圖服務。
-----------------------------------------------
下面就是思維導圖了,西畫傳承有序,你方唱罷我登場,如果順著脈絡走下去,你就明白當代藝術是有根的,這也是為何中國的當代藝術品乏味、粗製濫造,僅僅是因為沒有土壤供藝術家紮根。
近些年隨著與西方交流擴大,一批堅定擁護寫實的當權者,為中國的油畫發展提供堅實的土壤,所以基本功很重要,打好基礎,再圖發展,並不是盲目追隨西方腳步(已經晚了)而是走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藝術道路。

禁止轉載

禁止轉載


看了一下分數最高的回答,感覺大多數人離繪畫鑒賞比較遠。前個月在看印象派畫展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情況,三三兩兩的觀眾中總有那些對作者、背景和一些基礎理論耳熟能詳的人在說個不停,好像知道了這些就懂了繪畫鑒賞,也是內行了。但我想說,這玩意專業起來可以說很多普通人根本聽不懂的話,但這才是繪畫理論進步的真正意義,而大多數人輕易搜索到的作者情況,繪畫背景,還有看起來專業的比如構圖細節內容技法等等其實非常膚淺,這根本算不上鑒賞,只是解說罷了。而對普通人來說,所有繪畫作品包括印象派,其實只有喜歡和不喜歡兩種,喜歡的不用太深究原因,不喜歡的也不用強迫自己附庸風雅非得找點內心並不認同的理由來和人吹噓。印象派是從巴比鬆開始的,在當時就是一群職業和非職業的藝術家在做一種非主流的研討,他們並不以此謀生,因為主流商業繪畫不認可這種理論,這種不考慮結構塑造而直接從眼睛出發去詮釋內心感受的理論,在沒過多少年之後變成了繪畫基礎理論的一部分,成為了現代繪畫的理論基石。而莫奈晚年的睡蓮,其實仍舊是遵從印象派理論的一幅作品:看到什麼畫什麼,看不清的就模糊腦補。當然他有多年的藝術修養與沉澱,所以結果仍然是豐富而動人的。這裡反駁下分數最高境界的答案里對張大千潑墨藝術高度的遺憾評價,個人認為離開詳細理論和習慣技法的束縛,這時候的張大千作品才最為攝人心魄。最後,我覺得印象派最大的意義在於,區別於傳統學院派的有色素描,它讓繪畫有了光影的科學理論,又反過來促進學院派乃至整個繪畫藝術向前邁進一大步,劃時代的。當然,最後我不得不說,這些印象派畫家基本都是玩票,印象派作品也基本都是習作,賺錢靠不上,而真正一生身體力行研究並推動印象派的,是必沙羅。


"獨自沉醉是沉,一起沉醉才是醉。" (照片源自Loving Monet)

Photo and caption by Gilbert Sape

Photo and caption by Gilbert Sape

It was a quick trip to MoMA and with only one hour to spare, I knew what I wanted to see: Monet"s. I was admiring his Water Lilies from afar when a couple came into my sight. The texture of their clothes and hair blended with the painting. Their presence exuded admiration for each other and Monet"s. I quickly took out my camera to capture a few shots.

即使看過原作,但我一直不是很喜歡Monet的Nymphéas系列,直到看到上面這張照片之後,好感增加了很多。

-------------------------分割線-------------------------
Nymphéas但不是我心目中Monet最好的創作主題,我更喜歡Venezia和Londres系列,威尼斯的水和倫敦的霧和Monet的作品氣質珠聯璧合。技術分析我就免了吧,所以說怎麼評價Monet的睡蓮系列,我只能說在折騰了那麼多年之後,Monet最終在Giverny的小花園裡開始養老了,睡蓮算作是Monet晚年身體抱恙行動不便的集大成之作。

Monet的畫吧,怎麼說呢,同一個motif會創作N多幅,彼此之間還都很相像,真的是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想研究明白,我告訴大家一個技巧,就是利用Wildenstein編撰的Monet的Catalogue Raisonné中的序列號,統一以W開頭(Wildenstein的縮寫,這個人很牛,有興趣可以谷歌一下)。

Monet的睡蓮在拍賣會上也不是完全的「保險」牌。最近兩年就流拍了兩幅,可能是因為中國土豪沒有去買的緣故吧。
Claude Monet - Nymphe?as (W1684), 1906, 估價£30,000,000 - £40,000,000, 流拍。 (2010/06/23, Christie"s LDN7857, Lot 14, bought in)
此畫曾於2000年5月8日在紐約佳士得以$20,906,000成交。

Claude Monet - Nymphe?as (

Claude Monet - Nymphe?as (W1792), 1917, £17,000,000 - £24,000,000, 流拍。(2011/06/21, Christie"s LDN7974, Lot 31, bought in)
此畫曾於2004年6月21日在倫敦蘇富比以£4,205,600成交。

最後來看看拍的最貴的10幅睡蓮。
Claude Monet - Le Bassin aux Nymphe?as (W1890), 1919, £40,921,250 (20080624, Christie"s LDN7599, Lot 16, $80,451,178)

Claude Monet - Nymphe?as (

Claude Monet - Nymphe?as (W1672), 1905, $43,762,500 (20121107, Christie"s NY2594, Lot 41)

Claude Monet - Nymphe?as (

Claude Monet - Nymphe?as (W1662), 1904, £18,500,000 (20070619, Sotheby"s L07007, Lot 7, $36,724,350)

Claude Monet - Le Bassin Aux Nymphe?as (

Claude Monet - Le Bassin Aux Nymphe?as (W1892), 1917, $24,722,500 (20101102, Sotheby"s N08675, Lot 13)

Claude Monet - Nymphe?as (

Claude Monet - Nymphe?as (W1686), 1906, $22,552,500 (19991108, Christie"s NY9220, Lot 127)

Claude Monet - Nymphe?as (

Claude Monet - Nymphe?as (W1684), 1906, $20,906,000 (20000508, Christie"s NY9350, Lot 21)

Claude Monet - Nymphe?as (

Claude Monet - Nymphe?as (W1685), 1906, £13,481,650 (20020624, Sotheby"s L02005, Lot 6, $20,194,200)

Claude Monet - Nymphe?as (

Claude Monet - Nymphe?as (W1686), 1906, $18,709,500 (20021105, Sotheby"s N07838, Lot 12)

Claude Monet - Le Bassin aux Nymphe?as (

Claude Monet - Le Bassin aux Nymphe?as (W1897), 1919, $16,808,000 (20040506, Sotheby"s N07990, Lot 133)

Claude Monet - Nymphe?as Avec Reflets de Hautes Herbes (

Claude Monet - Nymphe?as Avec Reflets de Hautes Herbes (W1782), 1914-17, £9,001,250 (20130205, Sotheby"s L13002, Lot 20, $14,162,567)


年輕讀書時候寫過一篇小隨筆散文,追求語言的優美和口感使用了許多疊詞,貼上來。

看莫奈的畫《睡蓮》,心裡驚喜的喊:就是這個感覺,就是這個感覺啊。學校外不遠有個小山包,依山建了個公園,公園裡有亭,亭前有半畝塘,塘一半種荷花,一半有睡蓮。我常在亭里坐坐,坐著就不想走,心裡便升騰起很多柔柔潤潤的東西,全身便懶洋洋的趴在木凳上。
睡蓮象一隻火炬,這個比喻用得好,特別是在秋雨中,江南的初秋總要一連陰濕幾天,公園到處是冷的灰,泡在水中的黑色腐木渣,樹聳搭著滴水,冰冷的木椅吱吱呀
呀,心情總有些蒙蒙悒悒,亭前的睡蓮卻灼灼的格外耀眼,心一下子敞亮了。看莫奈的畫也是這麼一瞬的亮,那深冷色調裡面一塊塊一點點,多麼明媚可愛。
眼睛近視,看什麼都霧裡看花,只有滿眼繚繚亂亂的光光影影,形全沖虛散了。看過一些莫奈的畫,我有些懷疑他也恐怕是近視,他的畫和我眼中的感覺太象了。他的畫裡面沒有了輪廓,在虛虛的筆觸中能想像出輪廓,他隨意幾筆裡面能看出很多精細的東西。
以前總是納悶,為什麼看到的世界用畫筆表現不出來。繪畫史就是繪畫的技法進化史,人最原始無意識的狀態是用線去畫看到的東西,後來提出世界本來就沒有線,於
是又用明暗去畫東西。明暗的畫法也有局限,遠的東西畫不出,對光複雜一些的東西畫不出。他們畫的和現實中是偷梁換柱了的東西,印象畫派在明暗上又加了一些
光,此後的技法就再也沒有突破,照相機等出現了,繪畫還能從哪裡突破呢?頭痛,算了,又不關我的事情,我又不是畫家。


很巧,昨天剛剛下了一套莫奈的畫集。3個G的那個。上兩張圖。


△上圖為Claude Monet - Water-Lilies (1907).tif,我轉成了JPG。解析度為2710*2720


△上圖為Reflections of Clouds on the Water-Lily Pond,解析度為4500*2122

請查看大圖看莫奈的筆跡。


PS:這一套不是很全,不知道哪位有更全的嘛?


=================補充===========
剛剛在瀏覽莫奈早期的作品時候發現,他很早對光的捕捉已經很牛X了,而他未開始畫睡蓮大致是因為:他還沒遇到。

剛剛好一首詩闖入腦中,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Claude Monet - Regatta at Argenteuil (1872)

△Claude Monet - Regatta at Argenteuil (1872)


靜止永恆代替光影再現,永恆存在的愉悅感動
一、作品背景
1872年11月13日早上7點35分。莫奈作品《日出·印象》在這個時候創作完成。將在下月的巴黎莫奈博物館展覽中展出。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
在十九世紀的法國,一些藝術家已經厭倦了新古典主義的條條框框,陳舊的題材,宏大的場面,理性的構圖,完美的人體,這一切新古典主義的核心傳統都已經成爲束縛,這些藝術家渴望衝破羈絆,盡情地抒寫眼前的世界,抒發內心的嚮往。1874年4月15日在巴黎市中心的一間工作室裏舉辦了一個名爲「無名畫家展覽會」的畫展,這批青年藝術家中就有克洛德·莫奈。這個畫展沒有引起很大影響,參觀的人很少,幷且遭到了人們的批評和嘲諷。因爲這幅畫無論從題材,構圖,色彩,各方面都不符合當時的標準,簡直是一團糟。就像是孩子幼稚的塗鴉,信手幾筆,毫不負責任。有個記者借用莫奈的《日出·印象》的標題,譏諷這個畫展的畫家都是「印象派」。在這裡「印象」可是個貶義詞,充分表現了當時人們對這幅畫的輕視與嘲笑。他們在批評這幅畫的草率,膚淺,粗糙。可以說一無是處。也許是這幅畫已經超越了當時整個時代的鑒賞力。
《日出·印象》摒棄當時盛行的主流畫風,當時最受畫廊歡迎的是新古典主義風格,法國農民工作。莫奈認爲那是脫離現代的作品,工作室作品,繪畫應表達最直接的感受捕捉當下場景。

二、印象派誕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工業時代的來臨 新古典主義受到挑戰
工業革命,物質文明發展超速,田園詩美學壽終正寢,機械文明造成新生態環境中新的審美觀念與價值。莫奈在畫《日出·印象》前大量描繪了河邊城市的工業場景,新風景畫,後果就是畫的滯銷。其實我覺得這些畫也是十分有價值的,甚至超過了《日出·印象》,日出的這幅畫只是因爲第一次作爲印象派流派畫展的代表,其實是更弱化了思辨性。莫奈從畫工業景象轉變爲稍柔和的風景畫是因爲人們更喜歡傳統風景畫,當然,莫奈的思想不至於如此淺薄,亦步亦趨去畫「傳統」風景畫。他對色彩有著天生的敏銳,似乎他生來就有開創印象派的使命。也許在他眼裏,色彩從具體物體上提煉在眼前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首先是法國Eugène Delacroix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他繼承和發展了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各藝術流派,包括威尼斯畫派、荷蘭畫派、P.P.魯本斯和J.康斯特布爾等藝術家的成就和傳統,幷影響了以後的藝術家,特別是印象主義畫家。接著庫爾貝抗議既有程式發揚現實主義。
巴比松畫派和庫爾貝反思拉斐爾學院派理想之美。
馬內爲代表的畫家研究戶外與室內光影,揭穿了古典主義明暗關係、立體規則在猛烈陽光下的不實。馬內發起了色彩革命——戶外物體具有調和明亮混合色,幷質疑透視學解剖學的信條。新的理論不僅關係戶外色彩,也關係到處理運動中的形象。

2.材料 錫管顔料的誕生 新顔料合成顔料的發明
1841年,美國肖像畫家蘭德發明了第一種可以擠壓的錫管顔料,促使顔料生産從此成爲一門工業,畫家們因此可以走出畫室去捕捉即時的光影和色彩,印象派由此機緣産生,沒有管裝顔料,就不可能有畢沙羅、梵高和塞尚。
新顔料的發明主要因爲染料,傳統顔料顯得黯沉。
3.攝影術的發明
便於攜帶的照相機和快拍的出現和印象主義繪畫興起在同一年代,照相機幫助人們發現了偶然的景象和意外角度的魅力。
攝影使再現變得過於簡單,不再需要繪畫去做記錄的工具。繪畫的此功能性受到打擊。
十九世紀的攝影術對藝術家地位的打擊不亞於廢除宗教圖像一事。

三、《日出·印象》的影響和後續
如按康定斯基的藝術再現史、表現史、發現自身、終結本我論,莫奈的影響在於是再現與表現的過渡,他打破了原有的繪畫理念,後面的藝術史才會如此飛速地進行自我反思,現代藝術得以開創。
印象主義突破了此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19世紀後半葉占據西方畫壇統治地位的官方藝術,從而爲掀開西方現代繪畫史新的一頁,作出了重要貢獻。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儘管後來的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都從印象派那裏汲取過營養。還要提及的是印象派的念、技法基於現實觀察提出,熱衷於描寫光與色,甚至將其神秘化,從而出現了不顧及現實物象的傾向。莫奈曾說過:作畫裏,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種物體,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蘭色、一小塊長方形的粉紅色、一絲黃色。因此,就出現了畫家的創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於要表現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圍的空間環境、光綫、煙霧、氣流所産生的效果上,或只是局限於表達在一定條件下,景物著光給畫家留下的瞬間印象上。因此,就有可能導致只抓住了細微的變化,而失去瞭解對全域的把握;只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層次,而忽略了景物形體的後果和全域。
他發現幷發揚藝術的形式上的自由,這種自由原來就有,只是在古典、學院中被技法所綁架,從安格爾後,其實新古典主義已奄奄一息,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都有所改變,但沒有印象派如此直接徹底。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變革之一《日出·印象》的誕生,幾個世紀來作爲神聖藝術工廠的畫室崩塌了。藝術湧向表像的世界在畫布上集聚起不可抑制的光的洪流。在這熱情、迷醉、劃時代的淘金熱中,古典主義莊重晦暗的宗教廢除了,情慾代替了冷靜。
對自然美的「酒神」式的祭祀隱藏著深刻的危機。印象主義冒犯了古典主義世襲的貴族式的審美尺度,但由於迎合了物質享樂主義很快被資産階級沙龍接受從而喪失革命性。印象主義是帶著香檳和肥肉乘著火車到自然去的,他們是魯莽的不速之客而不是園丁。印象主義由於過度的感官享受和縱情狂歡耗盡精力,常處於最敏感的狀態而疲乏不堪。印象主義被現代主義推翻是必然的,因爲它只是一場過渡。印象主義的魅力在於色彩,一開始被昏暗的古典主義培養起來的視覺習慣認爲是主觀的,其客觀性可參考彩色攝影的興起。

四、《日出·印象》畫面分析
1.構圖
整體是一條水平綫分割了海天,水佔二分之一多一點,太陽居三分之二位置,垂直綫分布在左邊,整體給人平靜規矩的感覺。然而這幅畫的背後偏偏不似畫面上的靜謐觀念也是強調別具一格,然而光看畫面卻隱藏著四平八穩,也許是莫奈風格、決新革命繪畫的堅毅。右下角較空白。畫面上一改當時學院派的嚴謹、規範及對構圖的講究,他只熱愛自然,取法自然,他根本不買學院派任何理論的帳,在他的這幅畫裏沒有任何詳細的綫條和造型。你無法歸納什麽構圖方式,因爲他摒棄了透視法、物體遠近,是一種追求純感官的畫法。從日本彩色版畫借鑒的不對稱構圖,俯瞰的構圖角度簡化到只有彩色綫條與色彩的空間
2. 色調和色彩使用方式
《日出·印象》的黑白版本中太陽基本消失。太陽本身沒有光,只是憑色彩的映襯,才製造出這樣的效果。印象派繪畫是以牛頓的彩虹色系原理作爲色彩運用基礎,先在調色盤調配顔色後再畫在畫布上,色彩的彩度與亮度會因此降低,於是畫家利用光學原理以觀者視網膜爲調色盤如紅與黃混合成橙色使顔色更加鮮艶符合印象派畫家對色彩的光感捕捉強調。
同一色相的不同色調在幷置時會産生跳躍效果。
莫奈認爲對自然的一切描繪都必須「在現場」完成,這種看法下「母題」始終在變化畫家希望抓住一個具有特點的側面就沒有時間去調配顔料,必須疾筆把顔色直接塗在畫布,考慮畫面的整體效果較少顧及細枝末節。莫納相信光綫和空氣的效果比題材、明確的造型重要。莫奈只遵循自己的敏感性將實際感受、光綫色影的組合帶給讀者。印象主義在追求冒險的新母題新配色的幫手有日本彩色版畫。印象主義不再在調色板上調和顔色,而是把顔色一點一點一道一道地塗在畫布,造成閃爍的光影反射。
橙、黃、紅、白、青與紫、藍、黑的用色,冷暖對比強烈。用顔色去製造畫面前後關係指引觀看者注意畫家想讓你關注的重點,最抓人眼球的是水上的光影和日出的太陽。
水面藍、紫調白。青上泛灰由右至左變暗,藍紫色越往上越濃郁,集中在畫面中間偏上。飽和度最高的是和太陽有關的如日出的倒影。
3. 點綫面的使用方式
不加修飾的點綫面,十分直觀。
太陽是點,天、水是總體的面,煙囪、工廠是綫組成的。
強調的是「光」和「色」的重疊和變化,畫面裏以點和麵爲主,綫爲輔。
4. 筆觸
在《日出》中天空應該是一次次一筆筆接近水平地塗抹,方向向右上方傾斜,左邊由下往上延伸,使畫面左上方有種曲面感,使天空、水面、工廠、煙霧被空氣中畫家主觀的色彩聯結成一個向內閉合交融循環的空間。
旋渦狀的散凃筆法畫煙囪,斑狀和短綫畫水面的光斑、漣漪。
略長的點就會産生方向性,因而産生生動感。
5. 畫面節奏——莊嚴的快板
絕對是小快板,轉瞬即逝。又帶有一種輝煌感,這種輝煌不同於巴洛克式的細膩,顯得更爲大膽,猶如肖邦的《輝煌大圓舞曲》,但又沒那麽整齊,可能更像波爾卡捷克民間舞蹈舞曲。波爾卡舞曲大致分爲急速、徐緩和瑪祖卡節奏等三種類型,一般爲二拍子,三部曲式,節奏活潑跳躍,在第二拍的後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頓的裝飾性處理。《日出》大約屬 急速、瑪祖卡節奏,帶一點裝飾。
畫面中綫與綫,色彩與色彩,空間與空間,光和影與經驗結合組織者能量的節奏。當形式完善時藝術就是精美的;而偉大則是由於題材所涉及的內在範圍與分量,儘管處理的方式不那麽精美。
注意力首先是被具有向上方向的物質對象吸引:最初的印象是從下向上的運動。這一說明幷不意味著觀賞者明確意識到垂直的節奏。如果停下來分析的話會發現,最初的幷占據統治地位的印象是由節奏所構成的模式決定的。興趣儘管保留在所出現的模式上,眼睛也在做橫跨繪畫的運動。當視覺指向相對的下部角落,落在確定的團塊,而不是垂直模式時就將注意力放在水平處理的團塊重力上,這時出現了中止、抑制、強調性停頓。
此作品不可避免對自然的節奏有依賴性,這是表現的條件。審美節奏與知覺有關。
節奏是性質中的理性,又有可能産生新異性,《日出》就是遵循著某種畫家的秩序前提下再創造騷動,比如畫面中的水面上的光點就像樂曲中的裝飾音。
6. 造型特點就是沒有造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把場面一覽無遺,在任何瞬間我們都只能把目光集中在一處——其餘地方在我們看來就像亂七八糟的形狀。我們也許知道它們是什麽,但是我們沒有看見它們,莫奈想記錄的是他能保證的一瞬間的感覺、色彩。如果詳細畫出每一個細節畫面就會沉悶無生氣。15世紀由於自然主義和透視法,畫面形象都顯得生硬和呆板,萊奧納爾多發明了「漸隱法」。但印象主義發現萊奧納爾多用來造型的陰影在陽光和露天下幷不存在他們不得不將輪廓弄得前所未有的模糊不清。他們知道眼睛的神奇只要給它恰當的暗示它就能給你組成它其他的整體形狀。日本彩色版畫啓發印象派反思繪畫未必要將場面中每一形象整體或有關部分表現出來。
綜上,《日出》處於藝術史承古典啓現代的重要位置,表現轉瞬即逝的光影,表達的確是影響深遠的現代感。可以說印象派使繪畫色彩更明快、更歡樂,更討新興資産階級的喜愛,更輕鬆愉悅,因爲它從不教誨、明快絢麗,當然也有弊端,現代主義來臨的時刻也是糞便進入博物館的時代。新的自由來了,藝術平民化了,藝術全民化了,藝術即將標榜「無門檻」「人人都是藝術家」,我們無法抵擋藝術從印象派開始越來越無限制越來越多元,鑒於本人學識有限,關於現代當下的藝術方向問題暫不在此討論。


在橘園美術館一幅前的地上坐到關門,一如我第一次在畫冊上看到的那樣感動,此生摯愛

說和白內障有關係的人,白內障是看什麼都變灰,並不能直接就畫出灰濛濛的,如果他想畫一張灰的,但我們看到會很鮮艷不是么



來自 @顧爺 新浪微博 / 站酷 顧爺的個人主頁


莫奈的睡蓮,就是德彪西的月光啊,如果你懂古典音樂,且知道有種修辭手法叫通感。


很多人說起莫奈的白內障,但其實我認為,晚期的睡蓮,不光代表著莫奈創作的晚期,也代表著印象主義的晚期。代表著印象派的窮途。價值在於,這些睡蓮,在美術史上,是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對於我來說,是十分痴迷於莫奈此階段的作品的。想必於早起色彩的崛起,晚期形體的消失更為明顯,如果我們看日出這幅作品,可以看到隊光與色的表象的表現。那後期的睡蓮,畫得更接近於繪畫的本質。
形體的消失,對於後來的抽象主義,事實上是起到深遠的影響的。聯繫美術史的前後,你會發現,這時期的畫,有如夏商周斷代工程一樣的重要。


發現了一個欣賞睡蓮系列的妙招~那就是同時聽德彪西的版畫集系列或者貝加莫那首月光……聽著看著就痴了,只想好好坐下來,回憶下童年裡外婆家的小池塘,也是清晨的風扶著岸邊綠柳,也是傍晚的霞映著水面蓮花,只嘆當年的自己太小不懂這寧靜的美,只想著吃飯睡覺打豆豆,現在再看這畫,此去經年,陡生悲愴。


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見過原作。不得不說原作的震撼是印刷品不能企及的。幾乎一面牆的幅面上顏色非常豐富,豐富到一個從小學畫畫的人立刻斷定自己原來畫的色彩根本就沒有色彩!


特別去看了一下。

當直擊原作,那種立體的色彩和美和絢麗的印象給你留下的是一片記不得卻又忘不掉的回憶。


先遠看,整體地看這片色彩的池塘。再看細節,每一束不會重複的色彩。


最後陷入一片困頓,忘了自己看了什麼了,只記得一個那是一個難以忘記的印象。


MM


看了之後,我已經不會畫畫了


在日本的美術館看到的,走廊盡頭,離出口最近,幾乎是震驚。

我之前對莫奈的印象只停留在「這是個畫睡蓮的」,但是親眼見到作品,就感到非常的幸運。


日本的美術館藏的睡蓮,不是最有名的《日本橋與睡蓮》,但是畫幅很大,顏色處理的和諧,細膩,不張揚,非常耐看,近看卻由許多顏色組成,可見所花時間。


不知道怎麼評論,好多畫作好多文章好多電影好多音樂都讓人有這種感覺,就是看過或者聽過之後,覺得任何人都沒有資格評論它。因為他們太自然,評論太刻意。


每一筆顏色都不一樣 用色彩來表現光影 冷暖 質感 細緻到每一個筆觸之上 哪怕再相近的顏色都因為光影質感等變化有了不同 這就是畫的生命力吧


應該算是印象畫派的頂尖之作了,色彩用的非常明亮,尤其在後期視力不好之後,顏色更是大膽,當年在國內印象畫派展覽的時候見過,當時展覽的時候光線不好,顏色看著都挺暗淡的,但是,據說某領導來美術館立馬開燈,那顏色無法形容,只能用震撼形容!


推薦閱讀:

TAG:印象派 | 繪畫欣賞 | 藝術史論 | 油畫 | 莫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