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讓人離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四大之後,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希望了解一下各位四大前輩們, 大家都是最終因為什麼理由離開的四大.
離開後發展的又如何?


本人是四大的,對四大的審計、tax和諮詢都有一定了解,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其實離開四大不外乎就三個理由,事、待遇和人。

1、事

上面很多優秀的答主已經回答了,四大給人的感覺就是工作強度大,加班多。很多人受不了這種強度或者沒有自己的生活,都選擇離開。

有小夥伴做一個IPO項目,白+黑,5+2,持續了一個月,每天都在做項目,沒玩沒了。

至於那些一周一個小項目(比如我)就更慘,下田以後客戶不配合,資料沒有準備齊。一周的項目可能客戶周三才把審計需要的資料拿出來,做不完的只能後面慢慢follow,等到積累到一定數量,手上同時做4 5個項目都是有可能。那種時候就真的生不如死,每天都忙哭。

但是還是要堅持,等熬過之後,你會發現真的成長很多。我這個年審基本做的都是爛項目,但是真的學到很多。風雨後見彩虹,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說到大項目和小項目哪個好,我覺得都好,各有各的優勢:

大項目booking長,時間充裕OT多,不用一直被前面的項目追殺,而且長期做一家企業,對這個企業會有更深的認識;

小項目booking一般一周到兩周,能接觸到不同的行業(其實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小項目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鍛煉你做底稿的速度和時間管理的能力。當你手頭上同時有好幾個項目的時候,你最需要的是安排和規劃哪些是緊急和重要,需要馬上完成的項目,哪些項目是可以晚點做的不緊急的。而且小項目通常會讓你做「大禮包」,可以接觸各種不同的科目,對一個非會計專業的人來說,可以讓你快速熟悉報表的構成和每個科目的東西。

我之前在一個中項目上做的是資產負債表的科目,沒有做過三費和commitment。當時就一直不知道commitment是什麼東西。後面的小項目基本都有做三費和commitment,然後最近在複習FRM二級巴塞爾協議的時候,看到銀行的表外業務其中就有commitment。由於有做過這個科目,看到commitment馬上就知道是什麼東西。以前研究生學巴塞爾協議也有講過承諾事項,但是由於沒有做過,所以印象不深,學完就忘了。

一句話總結就是,大項目深而專,小項目寬而廣,各有各的好處。

2、待遇

四大的pay非常透明,網上都能查到,很多走的原因都是因為幾年後,身體加班不行了,累了,而外面開的價格也很不錯,就走了。

但是說到待遇,我現在的感覺非常強烈,現在的社會真的太浮躁了,都去追逐高薪高回報。

VC為了爭摩拜ofo的項目爭得頭破血流,PE為了拿Pre-IPO項目,三十幾家PE搶一家公司,個人也是一樣,聽說券商投行部、PE、VC工資高就一窩蜂想去。

所以現在內部聽到最多的聲音是,我好想去券商/私募,但是我不知道怎麼才能去。

缺乏職業規劃,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喜歡做什麼,單純追逐收入的數字,最後可能只是從一個坑跳到另一個坑,往往複復,陷進一個死循環裡面。

行行出狀元,只有沉下心用心學本領學技藝,等你做到行業佼佼者的時候,自然會有豐厚的資本回報,所以不要單純看眼前利益,吃了大虧。

以前小時候父母不讓打電子遊戲,說是電子海洛因,以後出來找不到工作沒收入。現在中國遊戲打得最好的人幾乎是收入最高的人群之一。

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歡做的,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做你喜歡的,你才能持之以恆堅持下去,百年如一日去反覆練功扎馬步,為成為一代宗師打好基礎。

有些時候機遇就是那麼突然,在你沒有準備的時候突然降臨,如果沒有紮實的基礎功,再多的機遇都會從手上溜走。

3、人

對我而言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我差點就因為人的原因離開。其實工作強度、加班這種對我來說還好,不至於會把我逼走,因為現在金融行業哪個不加班的,券商基金都如此,所以沒什麼好說的,但是人心是讓我最心寒的。

我進入四大前曾經在監管機構待過大半年,當時覺得卧槽央企作風好噁心,一言堂+不尊重下屬,一言不合就開罵,老子才不要待在這種地方。然後就帶著對外資open氛圍的幻想,來到了四大。

在四大上項目一個月之後,我才深刻理解下面的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屁股決定腦袋,平台決定視野。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四大不是象牙塔,更不是烏托邦,上面有些經理的作風,甚至還不如央企國企領導。

情商低、不會做人、不會看客戶和上面人的臉色、不懂顧全大局,是我觀察到四大人最為致命的東西。拉幫結派、搞小團隊、不順從聽話就開黑這種事也是四大的特色。

話雖如此,這種現象在審計比較普遍,諮詢和稅務的氛圍普遍還是很融洽的。這也是審計的離職率和怨氣比諮詢、稅務高的原因之一。

我研究生畢業的時候,我們導師和我們說過一句話,四大不是企業更像學校。

一語中的。

曾經被噁心的人逼得差點交信,後面慢慢把心態調節回來了。

senior、manager和partner的風格也會直覺決定上面說的第一點和第二點:

遇到很作的領導,你的工作量會直線上升。遇到technical差的領導更慘,加一些無謂的程序,本應是實質重於形式的,由於制定太多的程序,時間不允許,大家只能心照不宣去放飛機,結果就是為了執行程序而執行程序,形式終於實質。

但是遇到好的人也會讓爛項目變得福利,頭腦清晰,知道風險點在哪裡,風險導向審計。而且遇到好的人你的收入也會更可觀。帶過我的一個senior,自己少掐幾個OT,把多出來的時間和錢分給下面的人,但是其實他才是最累最辛苦的。所以當時他需要志願者幫忙加班時,我二話不說領著包就和他從客戶回去公司加班到兩三點,沒有一點怨言。

所以在這裡遇到的人很重要,遇到好的人,願意coach你,你學到的東西多,也更快樂;遇到不好的人,就像孔子說的,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吧。

以前別人問我你會在四大獃多久,我會說三四年吧;現在別人問我會在四大獃多久,我會回答不能用時間去衡量,四大的一些業務有我以後想做的、喜歡做的方向,而且四大也開始整合自己的業務和資源,向券商、財務顧問、律所發起衝擊。

最後,感謝在我迷茫時候陪伴我的小夥伴們,感謝曾經帶過我的senior們,是你們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會把你們的精神和經驗傳承下去的。

覺得好就幫忙點個贊憋~~~

個人微信公眾號:理性的博弈(doggy-capital)


在職不久,談談自己的淺見:

誠實的說,來到四大,是我最後的選擇。當初畢業之際,我不是手裡一堆offer等著我糾結的那種,我手裡最好的offer就是四大的,所以,我來了。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大家都說:四大對一個應屆畢業生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裡面高強度和規範化的工作可以讓人快速成長。可當幾年過去面臨著跳槽的時候,聽到更多的聲音是:四大(主要指審計部門的同事)能跳到哪裡去呢,跳到企業財務還是內審?這些部門的前景有限,職業生涯會受到限制。
那,到底要不要來四大,來四大以後要不要走,走了要去哪兒?我想這幾個問題,才是四大人,或者准四大人糾結的吧。
事實上,我也沒有把上述問題想得明白透徹,所以就大家都在談論的幾點談談自己的看法吧。

· 工作強度

這個問題是沒有爭議的。工作當然強度大,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吃得消。吃不消的人會選擇跳槽,也有的會身體不好,甚至是留下病根。同時,我也有看到周圍有同事抓緊時間去跑步,去健身房運動。在運動會馬拉松比賽上會發現不少牛人,甚至還有SM在做健身房的課程教練;辦公室里有人會不修邊幅(頭髮不潔凈,衣著不太整潔),也有人會把自己打扮的一絲不苟;有人會家庭和樂身體健康,一切balance的很好,也有人會唉聲嘆氣,家庭支離破碎,身心俱疲。上述所有,我想用一個很殘酷的詞來形容:優勝劣汰。問問自己,我能Hold住嗎?
後知後覺的我最近才明白的一個道理,分享給你們:每件事情都需要用心,用時間去經營。強度大的工作的確會讓人壓抑喘不過氣來,可是如果你儘力去擠時間經營自己,忙裡偷閒的給自己找正能量同時提升自己。我想日積月累,你會和周圍的人不一樣。

· 前景


一度覺得自己就是一個腦力農民工(如果加上扛著行李底稿四處奔波的話,也算半個體力農民工了吧,哈哈),並且我還認為如果business
intelligence往後發展的話,至少我們所做的一部分工作會被計算機取代。但是,我們可不可以換個角度去考慮行業前景這個問題?
以進入審計部門的同事為例,你們從事的是審計會計行業,你們辛苦想拿到的也是各種*CPA或者ACCA或者CIMA或者CTA。這個行業本身就是一個輔助性的部門,也就是說除了在四大(以及其他會計事務所),這個行業不為所在單位創造價值,自然的就沒什麼話語權。想要高薪話語權,就去企業的強勢部門,去奢侈品公司的marketing
or sales,去軟體公司的開發技術部門。千奇百怪的行業領域中有朝陽行業也有走下坡路即將消失的行業,衡量自己的能力性格是否匹配你將要或者正在從事的行業,最後做出選擇。如果選擇好了以後,再來抱怨這個行業多糟糕,這不是在嘲笑自己當初的選擇滑稽可笑么?

的確,這份工作常常是枯燥無趣而且壓力大的,忙季忙得自己滿頭是包,和小夥伴都有隨時準備撤退的念頭。可這個社會分工中,絕大多數的工作都是簡單重複的吧,計程車司機開車在城市穿梭,醫生給病人問診開藥,客服接聽客戶的各種提問要求,審計師到現場找客戶要資料寫底稿…真正可能創造性的工作,有新鮮趣味的工作,一方面對能力的要求絕對不低(如科學家),另一方面對承受風險的能力也不會低(如經商)。而四大貌似提供的崗位都不滿足上述兩個條件。那是不是就不要考慮這種行業了呢?不見得,每個行業都不缺top level的人,他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可以做的風生水起。況且優秀如你,完全可以選擇做複合型的人才,我就有看到過了司考的朋友學審計,程序猿在做歌手,審計師在當健身教練,未來誰知道需要怎樣的人,只有你可以打造自己。

在不滿意每個月打到卡里的工資的時候也會問問自己的能力匹配怎樣的工資,如果我跳槽出去,我有什麼價值值得別人給我怎樣的薪水。作為「垮掉的一代」--90後的自己慶幸沒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如果自信自己有核心價值,那麼拿出魄力勇氣走出去,這還是個缺乏人才的時代,找到一方天地發光發亮不會太難。如果不夠優秀,那就潛心修鍊,不忘尋覓機會,至少等到讓自己滿意的那天。

總而言之,是去是留,要不要從事這個行業,更多的不是照搬別人怎麼看,而是在選擇之前通過別人的眼睛,衡量自己是否適合,能否做到做好。

------------------------------------------------------------------------------------------------------------------------------------------------------------------------------------------------------------------------------------------------------------------
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先去加個班,寫完底稿洗好衣服回來繼續侃。
---------------------------------------------------------------------------------------------------------------------------------
哎,本來想今天早點睡的,還是折騰到了現在,繼續更。
---------------------------------------------------------------------------------------------------------------------------------

·
晉陞

在這道題的回答下,我看到了兩個觀點:一個是工作兢兢業業的經理因為行情不好黯然離開;另一個是領導情商不高,為人處世不到位。

上述兩種現象的確存在,並且不是個別案列。還是我之前提到的那個詞,優勝略汰。選擇在職場中打拚,就得思想成熟點。這已經不是一個「沒有功勞有苦勞」的世界了,兢兢業業不是公司給你發工資的理由。做staff的時候把底稿寫好;做senior的時候把team帶好,考出CPA;做經理的時候拉到項目,討老闆喜歡;每個階段都有很明確的「KPI」,達標了,就不會被淘汰。大自然里的弱肉強食,都沒有機會抱怨不公平就被一口吞掉了,玩遊戲最基本就要遵守遊戲規則。我爸給我打過一個比方,跑步的過程中摔倒了,如果你一直撫著傷口喊疼,那麼你永遠也看不到希望,跑不到終點。

我大三在某家四大實習的時候就被一個經理罵哭過,當時我覺得這人是個變態,我沒做錯什麼就發火摔文件夾。但隨後我開始反省自己,就算我沒有做錯,但她發火至少說明我做得不夠好。我花了很久去思考我的方方面面,這些思考讓我後面無論是面試實習還是現在的正式工作都更加成熟周到。儘管今年無意在四大新鮮事的微博上看到她被爆各種奇葩事迹,我仍感激自己有那麼一段經歷。我說這個例子,不是鼓勵大家沒事找虐。我想表達的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項目的長度畢竟有限,再怎麼樣熬一下也能過去,通過一些事情一些經歷讓自己的彈性更大,通過觀察別人的不恰當的行為讓自己考慮事情更全面,也未必是件壞事。


這個你看不順眼的領導,他之所以現在是你的領導,就必然有超過你的地方,可能是工作能力,可能是為人處世,可能是VIP甚至僅僅可能是他熬得比你更久。作為一個初出社會的freshman,我的態度是謙遜但不卑微,吸收可取之處,好好學習。

·
薪資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我知道高盛掙得多,我知道麥肯錫掙得多,同時我也知道,現在的我進不了這些「高大上」的公司。我想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如果有心從事這行業的並且拿到了這些公司的offer的,應該會毫不猶豫的拋棄四大伸出的橄欖枝吧。

四大的性價比真的略不高,呵呵。以前聽說過一個段子,說是一個從四大跳出去的人,明明在四大工作了兩年,卻把工作經歷寫的是三年。HR質疑,他答道,我在四大兩年,換算成工作時間可能都不止三年。誠然,可能大多數四大人巴拉指頭算算工作時間都不會滿意這份工作。但站在多數剛剛走上社會的窮學生來說,前兩年的那可憐巴巴的工資數額可能比性價比更重要呢。不delay的情況下每年幾乎可以保持30%的增長幅度,今年入職的本科應屆生6800/月,相比在一些企業3000-4000的工資,尤其是對外地學生在這個城市存活下來,幫助是可想而知的。

---------------------------------------------------------------------------------------------------------------------------------
困了,滾去碎覺了。如果超過50贊,我會再繼續更「工作環境」和「我在四大學到的」哦!

---------------------------------------------------------------------------------------------------------------------------------
謝謝大家的贊^^!

我的觀點都還淺顯,想法也比較稚嫩,因為感恩在知乎學習到了很多,所以也不藏拙和大家分享,也希望各位不吝賜教。
---------------------------------------------------------------------------------------------------------------------------------

·
工作環境


工作環境我想分working environment和working
atmosphere來講。

四大的office我都有去過,無論大樓外觀如何,內置基礎設施還是比較乾淨整齊的,每層樓都會配有茶水間,有的office可以領一個小柜子存放私人用品。還是以審計組為例,Par們會有小房間作為office, Senior
Manager和Manager會有獨立的小隔間。而剩下的Staff沒有自己的桌子,回到office的Staff就找大排檔里的空位坐下。作為小菜鳥一度覺得這不科學,連桌子都沒有,太沒有歸屬感了好么?轉念一想才發現其實蠻「科學」的,忙季到來的時候,大量staff下field工作,寸土寸金的office如果大量空置才是資源浪費吧。出差到客戶那邊,住宿條件也是參差不齊,差一點可以是客戶自己的小招待所,磕磣一點也會有各種快捷酒店,好一些四星五星酒店都有。我比較隨性,好一點差一點都行,好一點的酒店我就認真吃吃自助早餐,有空的話到健身房鍛煉一下;差一點的酒店只要有熱水不漏雨斷電我就能忍。
平時的工作以項目為單位,短的項目可以1-2周,長的項目戰線長達幾個月甚至一兩年也說不準。審計團隊更多是以一個team為單位下現場,各司其責也互相幫助完成一個項目。有時候一個項目還沒做完就會被拉到另一個項目,手頭上沒有完成的事就需要和其他同事交接,由其他同事follow完成。也許,沒有固定的工作場所和合作夥伴也是造成歸屬感不強的原因之一。同樣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面對以項目為單位的工作方式,完全可以同合拍的同事保持聯繫,不感冒的上級或下屬項目結束後老死不相往來。
正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四大工作的你我他,更多是把這裡當作一個跳板,把自己當成一個過客,又何苦要求四大給我們多少歸屬感呢?如果真的放不下這份歸屬感,就在老闆願意砸錢的年會和各種雞血宣講會以及公司隨處可見的logo中找吧,我們自詡為「四大人」也可以算成歸屬感的一種嘛。

很多staff可能都抱怨過一件事-stand by,stand by
可以理解成大家來去的時間保持一致,作為intern或staff可能手頭上的任務已經完成卻需要等到和整個team一起下班。其造成的弊端包括,員工工作滿意度不高,故意降低工作效率等。細想stand
by也是有原因的,整個審計工作雖然有分工劃分,有些工作也需要Senior過一遍後,再讓小朋友做detail的工作。如果小朋友先撤了,總不能讓所有的事情都讓Senior自己扛嘛。前期的分工和規劃可能減少這些發生,但終歸是無可避免。換位思考一下,我是個Senior我還在這埋頭苦幹,你一個小朋友就早早收拾回家了,也不像話嘛。你有什麼事情需要提前走,如果Senior是個通情達理的人並且項目進度也不是很糟糕的情況下,還是會放你走的。淡季的時候可以請Sick
leave,審計的同事如果願意也可以好好利用起來。也許是因為下班時間過於「flexible」,所以相對的上班時間不會那麼嚴苛,偶爾不是太誇張的晚到一會兒錯過早高峰,哈哈,那都不是個事兒。

事情都無絕對好壞,我盡量客觀陳述,各位也可權衡考量。
歡迎批評指正。
--------------------------------------------------------------------------------------------------------------------------------
還沒有寫完就上了知乎日報,並且沒有收到任何形式的通知,啼笑皆非。和朋友的玩笑說如果上了知日就取消匿名,所以不食言。

---------------------------------------------------------------------------------------------------------------------------------

·
我在四大學到的


這其實是我最想和大家分享 的部分,所以放在最後,但知乎日報貌似沒有注意到,昨天就登上去了,我覺得有點可惜。

記得有門專業課里的一個測試,大致是測每個人的性格是適合什麼行業的。我是個粗線條並且有點說風就是雨的人,典型的A型性格,最不適合去的地方之一就是四大了。可就像文章開頭所說,我沒有選擇,我還是來了,並且我把它視作一個有趣的挑戰。結果不負我望,它果然成為了一個挑戰。我的專業和所在部門並不對口;我不在審計部門,但是工作性質決定了我做出來的內容必須瑣碎細緻;被分配到了這個項目,就必須從開始的客戶訪談到行文,到最後一輪一輪掃掉上級出給我們的「Q」--只要不是離職,無論是請了「sick」還是去了別的項目,分配到你的東西你都要follow到結束,對,就是負責到底;在最忙的時候可能很多項目的事兒同時堆積到一起,並且被告知deadline馬上就要到了......我並非一個優秀的員工,很多事情應當怎麼處理我也後知後覺,甚至到現在也沒理清思路應該怎麼處理。但我還是要承認在此期間,我學會了許多學校里沒有教過我,並且對我以後的職業生涯有益無害的東西。
面對幾乎一無所知的訪談內容,我還是得硬著頭皮上,開始的工作會犯很多錯誤,這些錯誤讓現在的自己回顧來看都覺得受不了,所以,哈哈,感激各位Senior們對我堆積如山的低級錯誤的指出和包容。開始犯錯很正常,有的時候撲面而來的信息量讓不聰明的腦袋瞬間木掉,導致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都正常。只是提醒自己明白自己錯在哪裡之後,注意不要再三再四的犯錯就好了。就像會有一部分人不習慣我行文中英文摻雜一樣,初到四大的我面對那些所謂專有名詞同樣一頭霧水,腦子裡的第一反應也是「有必要麼??」。可周圍的環境就是老師,一旦形成這習慣可能就真的懶得改回去了,所以,請原諒我不會再一一向大家解釋也不會刻意把英文改回去(畢竟我也不是人民幣嘛,做不到讓每個人都喜歡我的(*^__^*)
……)。如果你有心進入這一行,也許某天你也會和我一樣。
蒽,把思緒拉回來接著說,如果遇到不懂的,給你一個順序:自己理理思路先想一會兒(別一個人鑽牛角尖想太久);想不出來的,在有網路的情況下先谷歌度娘吧,雖然不恥下問是個好習慣,但大家都挺忙的,對不對?再搜索不到的,就問問身邊的你熟悉的同事或者你認為最有可能解決問題的人。知道怎麼做了以後,我建議第一步不是馬上去操作,而是找個你習慣記錄的地方,把這些東西記錄下來,再之後,你願意深入思考原因還是馬上去操作都沒問題。
如果把我們一生的成長或是學識用曲線圖表現出來,我想必定是大部分都一片平緩,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契機下才會有爆髮式增長(舉例說明: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所以在最一頭霧水覺得煩惱困擾的時候,請不要慌張,因為這是你下個「爆髮式增長」的trigger,準備好時間精力即可。

生活中更多時候我是個得過且過的人,恰巧工作的要求又是瑣碎而細緻,可想而知,我完成的東西是漏洞千百出,現在自己看了都有掀桌的衝動。在最忙的時候,我曾經自我暗示:我根本就不適合做這個,我擅長的是去天馬行空的想idea,是和大家討論交流然後快速學習的人。對,就是不適合!慶幸隨後做了一個理智的決定,我百分百的確認把這事兒反饋給我爸後,會換來一頓有理有據的「最看不起的就是你這樣…」。一盆冷水把我澆明白,我只是在為我的弱點找理由。沒有誰喜歡做重複瑣碎的工作,我只是習慣懶惰,這份工作沒有義務為我付了工資還要讓我幹得樂在其中。恰恰相反,作為完成工作的一個工具,讓人用的不順手才是我的失職。雖然這個毛病,我至今還是會犯,但至少每次我會在心裡多提醒一次自己,再多看兩眼,可能慢慢我也能克服。


因為需要把一個項目負責到底,大概很多人就被逼出了責任心。從頭至尾都是你負責,你沒有退路,愛做不愛做,都是你的任務,你要完成,而且要達到一定標準。無論是要做一個靠譜的朋友還是做一個被信賴的同事,這份責任心都會幫你和其他人區分開來。

友情放送Tips:
拿到手的資料不是要立馬動手做,而是看看是不是我需要的,然後分門別類放到對應的地方;
養成多保存多備份的習慣;
按照任務的輕重緩急以及相關的後續工作合理安排順序和進度;
養成利用各種工具記錄工作進度的習慣,因為項目堆起來的時候再聰明的腦子也會有短路的時候。

以上這些,都是我沒做到或者做的不夠好的,希望我未來可以做得好些,也希望你可以做到O(∩_∩)O~。

蒽,最後,有空活動活動筋骨,別把掙來的辛苦錢送給醫院哦!

記在最後:

由於自身經歷和視角約束,我說的這些都只是淺層次的東西。關於審計這個行業,我想前後@Mrtoyy和@Jian
Lou這兩位答主遠比我有發言權,分析的也更加透徹。

能得到大家的贊同和知乎日報的抬愛,我很開心。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我會看每一條回復,包括在知日上的評論。看到有人因為幫我辯解寫了個長評然後坐過站,我不禁笑出了聲;看到說我拽英文裝13,我也坦然一笑而過。


我也是初入職場,稚嫩在所難免。評論中有前輩說道我一定是在四大沒待多久,幾年後我的想法一定和現在不一樣。也許也許吧,未來的事情誰又說得准呢?興許幾年之後,我漫不經心的翻起到這個答案,也會嘲笑現在的自己如此天真愉快。

完。


最近很多人來問我在四大的實習、擇業、發展方向、跳槽方向之類的問題。剛好在知乎看到這個四大離職的問題,掃了下問題回復,大多都是苦大仇深的奧迪特們的回答,沒有咱們稅務小夥伴的回答。加上很多人覺得稅務不用加班,很輕鬆和舒服之類的誤解,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ve! 我覺得作為ex tax professional,我也來分享下我的經歷和感悟吧。

簡單交代下自己,本人某一本學校畢業隨即就加入某四大的稅務部門。當時拿到的是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offer,就歡天喜地加入了。後面我也後悔怎麼當時沒多找幾份offer對比下,我連四大是啥都不知道就把自己給賣了…只能說都是命吧。一直在tax做了七年多,做到C2才離開(A是consultant,B是Assistant Manager, C 是Manager,D是Senior Manager ,再往上就是director和partner了)。當時離開有點匆忙,進了新東家就立馬投入戰鬥,都沒好好琢磨回味,有時候會想原來我真的已經離開了啊…..

先說下稅務部門的設置吧。我記得09年前稅務和審計是一家公司實體的,都在XXX會計師事務所一個實體下面。但09年我依稀記得是為了符合歐盟的監管要求,四大把稅務和審計分開了,把稅務都劃入了XXX諮詢公司這個實體里。其實大家都在同個地方辦公,只是換了名片和title,打EL(engagement letter 服務合同)的抬頭也變了而已。稅務部門一般分成幾條service line,主要包括corporate tax,tradecustoms,transfer pricing,和individual income tax。 Corporate tax下面可能會在按行業有細分不同的team,比如FS(financial service)和RE(real estate)。不同的team人基本不能跨line去做,但也有個別的,比如我的老闆們又能做TP又做corporate tax,基本是全能了!

工作環境

首先工作環境沒的說了,都是在逼格高的CBD。審計坐的一般是長條豬肉台(請自行腦補畫面),就一長方形桌子,大家各自一個位子,前後左右做啥非常清楚,嘮嗑也容易。只有par才有自己獨立的小房間。這應該考慮他們大部分時間都不在辦公室,所以節省空間又省了租金吧。我們稅務部門par也是自己的小房間,但其餘人無論級別高低就是各自獨立的一個格子間,很大的辦公桌,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讓奧迪特們羨慕死了,哈哈哈哈~~(不過現在老東家搬去新樓,稅務部也跟審計一樣是豬肉台了,這下就沒區別了,哎一故~可惜可惜) 每個樓層都會配茶水間,有免費咖啡和茶水。還有付費零食販賣機,不過我呆這麼多年都沒用過… 整個辦公室都很安靜,也有專門的小會議室供大家開會討論或conference call。不像審計因為出差的原因,經常在忙季沒看到幾個人,或者人來人往的行色匆匆。稅務部出差頻率和長度沒有審計那麼多,大家還是呆辦公室時間比較多,所以我覺得互相之間也比較熱絡,上下級之間就像師長、學長、學弟和學妹的關係。大部分時間聽到的噼里啪啦的鍵盤聲音,要麼在做research,要麼在寫report。 有人辭職了,還會在集中請大家吃KFC或者蛋糕之類的(也不知道是部門裡哪位前輩定下的規矩,後面我跑路的時候請了一次,發現KFC也很燒錢吶)。沒有太多的悲傷,大家反而是歡送,歡送脫離苦海?!以前經常愛說的一句是:苟富貴,勿相忘,哈哈哈……


*******

工作強度

入職前就知道四大工作強度是達到「變態」級別了,心想稅務會不會好一點。記得面試partner的時候,問了我一個問題:請問你對加班怎麼看? 我當時心裡的OS是:「嗯哼,終於問到了,幸好老子看了面經。」所以我當時回答是:「交待我的工作我會提高效率儘快完成,然後剩下時間好好休息。」當時那個par聽完意味深長地笑了。後面的職業生涯證明我當時還是太年輕了,想得太簡單。但如果換我面試,我應該也會莞爾一笑吧。(後面我作為經理也面試新人,問了類似問題,他們充滿激情和幹勁的樣子真是令人欣賞,我當然優選他們拉~嘿嘿(奸笑狀))


審計的忙季集中在10月開始的預審,然後年底後的終審,之後一直持續到5月份出陸續出報表。所以這段時間就是所謂的忙季,真的忙到天昏地暗,然後又碰上過春節,所以挺苦逼的。但是!稅務也不輕鬆!打個比方,審計是間接性抽風,稅務是連續性天天抽風;審計有淡季忙季,稅務天天都是忙季。我不敢說稅務一定比審計累,但也是差不多的工作強度。現在因為國內所的崛起,審計業務已經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家互相壓價,audit fee並不高,進而投入的人力也少,但工作量不變的情況下勢必個人的工作強度就逐步加大。但好歹奧迪特大部分情況下是一個個項目按部就班去做。而稅務諮詢業務現在雖然逐年增長,但客戶也學乖了,也是壓價,甚至還按照成功與否的結果來收費。這也意味著稅務必須項目周期短,數量多,這樣turnover rate高的情況下,fee才多。同時也就意味著一個人要同時承擔多個項目並快速完成才能保證turnover rate。所以我們很看中一個能力叫multitasking(簡單說一心多用吧)。 另外審計忙到抽風的時候,我們除了幫審計做tax pro(即稅務審閱,給auditor 出具稅務風險的意見和影響),還得做advisory和defense項目,還得處理國際上其他所refer過來的項目。有時候還得半夜或者凌晨爬起來和歐美同事或者客戶開conference call,那個時候腦袋可能還是一團漿糊,還得噼里啪啦用英文討論issues, implic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

平時除了做項目,我們也要幫忙做marketing support,research,proposal,engagement letter,risk management procedure, open/close job code, issue fee note, WIP allocation… 稅務從小朋友開始就承擔一堆admin的東西了。千萬不要小看這些admin的東西,尤其是risk management部分。以前我作為QPR(quality performance review) team成員審核各個project file,出現問題是要上報par的。因為每年都會成員所之間互相抽取file檢查,發現問題要扣engagement par的分,影響人家晉陞和績效的。你說萬一file 沒做好影響了par晉陞,你會有啥後果?所以我們也有周末被抓回來加班整理file的情況。

至於工作時間,除了A1剛入職可以六七點左右下班(因為當時碰上經濟危機,沒多少活兒干),我印象中大部分日子都是早上八點半上班,晚上不定時下班。把電腦帶回家處理工作是家常便飯。最開心就是每天能把當天郵箱的郵件都處理完,特有成就感!以前只有SM以上才能配blackberry,可以隨時收發郵件。後來有了智能手機,公司要求都要裝郵件系統。這樣方便隨時收發郵件處理。幸好我的手機root過,公司說不能裝。但我只能苦逼地背電腦回家handle了。有的老闆是expect你隨時收發郵件,他們forward給你的郵件,希望能及時read和handle。曾經我聽過一個傳聞,同事凌晨三點寫個郵件給面試我的那個par,竟然秒回… (我們當時想par都是神人啊,不用睡覺的么)。

奧迪特可能有時是肉體上痛苦,執行審計程序,做底稿,check數字和tie數,好歹有procedure可以follow。做了一個項目,其餘項目都是類似程序去執行。但稅務不一樣,大部分時間我們接到的項目都是不同的,永遠都有新問題。至少我入職的時候,一份報告包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每個客戶的需求和問題都不一樣,永遠要去研究琢磨如何給一個專業合理的諮詢意見並提供一個解決方案。涉及的知識面除了稅務還包括regulatory和 foreign exchange等方面。什麼?你說這些你不懂?有的senior就說:「你不懂就去研究去啊,研究完了再和我討論。明天我就要!」這通常是運氣不好的情況。如果運氣好,碰見的senior也會叫你去研究,但會告訴你一個大概的研究思路,包括去哪裡去找相關的信息。所以,如果在research很急的情況下,大家承擔的精神壓力是挺大的。不過這也鍛煉了大家fast learning 和problem solving的技能。

有了研究結果,想出了解決方案,怎麼present也是個難題。報告用word還是PPT,報告的架構搭建,format怎麼調都消耗了大量的時間。一份報告被senior改個五六次都是家常便飯,有時候甚至打回來重新寫過。運氣不好還得進房間被老闆親自「教育」一番,有人管這叫「面聖」。好了,寫完打出來紙質版檢查:句號後面空兩格,逗號後面空一格;顏色是不是規定的RGB色值;間距是否統一;bullet point是否正確;英文表達是否pro;字體格式是不是前後不統一;是否英文是Arial,中文是華文楷體之類(在事務所呆久了這些真能肉眼看出來…以前有senior甚至用尺子去量間距,這點我做不到)。每一份報告都凝聚了我們大量的心血,前後打磨加工,就像一份藝術品,雖然客戶可能僅僅要裡面technical comment而已。有時候光調整一個地方的格式,就能耗一個晚上。這也算職責工作,不是小事。(所以我討厭word,格式有些就調整不了,畫圖也難看,不如Visio好用。)所以各位甲方們,請好好對待我們稅務部乙方!您們看到的一份報告真心是我們的心血來的!

四大有人家庭工作balance的很好,也有人家庭工作處理不好;有人操勞一身病,有人keep fit保養得不錯。我知道審計有人做項目做到崩潰大哭的,也有人加班勞心勞力得病的。我們稅務又何嘗沒有呢?部門裡女將居多,有的跑去廁所哭完出來接著繼續做項目。人前風光,背後辛酸。 但想想還是真有人是適合吃這碗飯的,人家就是能處理得很好,也適應這種強度壓力和節奏。說到底還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講1萬小時定律的,大概意思是掌握一個技能,成為一個專家,這個1萬小時是繞不開的,跟你的理解力和付出的時間相關。常人需要花5年,但如果每天付出時間更多,這個年限能被壓縮。我覺得很有道理,在四大高壓強度下工作三年的人真的和外面 正常做三年的人不一樣。所以四大大概三年一次升grade,也出於此考慮吧。換個角度來想,加班是有回報的,不一定是物質回報(charge OT是個遙遠的夢了,七年里我只在剛入職的時候charge過一次),在加班過程中用心學習和積累,厚積薄發,才能走得更遠。

*********

培訓

離開四大,開始懷念四大的培訓文化。在大多數國企和民營企業都是靠師傅帶徒弟,沒有完善獨立的培訓機制的,完全看你跟的師傅如何,我覺得跟四大沒得比。我記得剛入職的時候,分為會計和非會計專業。會計好像上一兩周orientation課程就被抓回去入職了,而非會計專業要上一個月,當時在中大上課培訓,蠻有意思,而且還有工資可以拿哦!不知道現在還有木有這種傳統。

前面說到審計每年都會有淡季,他們在幹嘛呢?有一部分專門的時間就是拿來培訓,還會叫稅務senior去給審計普及稅法知識(我之前去給他們上課,沒幾個認真聽的,我終於明白課堂上老師的感覺了。我們出去上課也要幾千塊一個鍾哦,不懂得好好珍惜~唉~~)。那我們稅務部門呢?老東家在每年6-8月會安排各個grade的同事進行national training。我剛入職的時候是集體在上海會計學院培訓一周,而且還有出差補貼拿呢,超級爽!真是難忘的回憶!本人那一屆是最後一屆了,後面就因為經費的原因給砍了,大家只能在各自所在的區進行培訓。比如華中就在上海,華南在廣州。大家一直提意見,希望能再有這種出省的培訓,可惜在我這七年里就沒有啥反應。一直到我離開,聽說又改了national training的機制,大家可以選擇去參加華中還是華北還是華南的場次。(唉,咋不在我的期限內就改,偏偏等我走了就改。惋惜啊~~)

稅務里還有一個非常棒的培訓項目叫tax trek。符合條件的人員再經過面試篩選後就可以選擇去當年有open position的國家去工作三個月。啥都包啊,而且一般都不用你幹活,頂多叫你離開前做個China Tax Training。 簡直爽到爆! 我有同事去了美國、英國、墨西哥、匈牙利、新加坡等國家的,真的是非常非常難得的體驗。申請人的前提一般是有一年拿到2分的rating。可惜我呆了七年,年年都是3分即普通。這裡的rating有很多因素影響,雖然遺憾,我也只能說我的那些同事太優秀了,當之無愧。我還是花錢自己去這些地方旅遊吧~!~~ 相對應每年我們稅務部門也要接待來自全球其他office過了這邊tax trek的同事,有墨西哥、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同事,和他們交流也蠻有意思。 稅務部自己也有安排各個grade同事培訓去學習法規,分享大家做的案例。這一點我覺得挺好的,既及時update了各自領域的最新進展,也有助於鍛煉大家的口才。其實公司也會不定期組織一些soft skill培訓,這點真的非常非常難得。老實說,我覺得這些soft skill才是我出來後非常受用的。比如時間管理,溝通管理等等方面的內容。大家如果有機會,請不要嘻嘻哈哈,請認真對待下。因為出來外面,這些課程收費很貴,而且一般針對管理層,輪不到你去上的,或者根本就沒有這種培訓。

最後說到大家很關心的一個話題,就是考試培訓(CPA和TA培訓)。首先,有了qualification(以下簡稱「Q」),你就有Q pay啦!(我記得我當時是每月1500,聽說審計是過了有一次性獎勵外加每月Q pay?! 廈門所我記得是的,我覺得如果是真的,稅務部門也可以搞搞,這樣大家就更有動力了嘛 哈哈哈! )才能保證你有機會promote到經理。其次,公司會給你帶薪的考試假。一門課五天,最多只給你十天。要是這門課掛了,下次請假要扣減一天假期。掛了兩次,這門課就沒假期了。所以珍惜在事務所考證的日子吧,還有帶薪假給你放。外面是沒有的這種好事的!然後由於稅務部常年處於抽風狀態,你想請假十天半個月去考試需要提前跟senior溝通好。當然我們這些考過的會全力支持你們去考試,有活兒我們先扛著。但不排除有時候會讓你們錯峰放假,畢竟你們一大批人全跑了,我們也不一定扛得過來(我替考試的和生孩子的同事也扛過不少項目呢。不過我當時也放假半個月多月去準備考試,所以應該懂得感恩和回饋~~)。最後,公司會安排老師來給大家上課。我記得經濟危機那段時間課程安排在周末,還要點名,應該是為了節省cost吧,當時為大家所詬病。後來就改回來工作日安排大家上課,也算是一種福利了! 當然,忙的時候怎麼可能輕易放過你呢!嘿嘿!請帶電腦回家,一般是白天上課,晚上處理郵件幹活。你們就不要complain怎麼不讓你全身心去培訓,因為你的前輩的前輩的前輩都是這麼熬過來的,沒有人cover你的東西所以沒法子咯… 哦,還有一點,那就是你報名網校課程是有折扣打的,而且你考過了一門課程,教材和網校課程的費用可以報銷!所以公司還是非常鼓勵大家去拿到Q的,於公於私都是好事!不過有獎也有懲,如果不認真對待考試,沒過30分,會有par找你談話的哦,沒有合理的理由去解釋你的成績,甚至可能影響你的performance和rating(即你的績效評價和晉陞!)。所以還請各位認真對待你的考試,senior也理解這種機制,不會在放假期間逼你們逼的太過分(但我不排除某些所存在就是要你回來幹活,你考不好還要反過來質問你為啥沒認真準備的奇葩!)。

四大的培訓機制真的非常完善,把你從一個剛踏入社會的新人培養成為一個職場專業人士。真心建議大家好好珍惜這種文化機制。你用心認真學了,這些都是你以後寶貴的財富!當然,你能利用這種機制拿到Q就更好了,出來外面工作哪裡會給你這麼多假期和支持去準備考試!而且也沒有外部的壓力逼迫你去學習和考試!像我現在的單位,我還得自己下班後抽時間給想考CPA的同事們培訓,幫他們安排學習計劃。他們哪裡有專門的帶薪考試假去放,也沒有啥外部動力刺激去學習!

****

已經過百贊和關注了,還上了知乎日報,有點超出預料。。額。。。有種玩過了的感覺。。。我看見有評論噴我中英文夾雜裝逼。同學,俺在四大獃了七年,就是這樣的習慣 在目前企業還沒拐過來 這是我的烙印啊。。。本來寫東西就是想留存自己的回憶,給自己回味和告訴別人我的經歷。想到什麼寫什麼,您愛看不看,好走不送!接下來我要好好想想,繼續更新 寫完晉陞機制和職業發展方向兩個話題。謝謝大家的關注和支持!

***

晉陞機制

回想當初,我還是想著自己非常適合做專業人士,應該能在老東家終老做到par的。哈哈,現在想想蠻有趣的~~人生很多轉折不是自己能決定的,有時候就會被推著走。

好了,回到原題吧。在四大稅務的升職路徑一般就是:顧問(2年)-助理經理(3年)-經理(3年)-高級經理(3年)-總監(不知道多少年 也許1年也許更久)-合伙人(有的還分salary par和equity par(簡稱EP) 就是拿工資和拿分紅的區別。。。做多久salary par能升EP我也不知道) 經理以下的級別我們習慣俗稱小朋友吧。在一線城市大所里,稅務部的小朋友階段升職應該不難,只要你認認真真幹活,基本都能順利從顧問升為助理經理。我呆的這幾年除了金融海嘯那一年後就沒見過delay的。所以才說三年一門坎兒,要是沒升到助理經理,一般人待不下去了就跑了。接下來助理經理到經理就有難度了。一般除了工作表現,rating(就業績評分),還要看你有沒有Q(資格證書CPA and/or TA。)。如果你前面五年沒拿到Q,就不能升到經理。有些不給你升,有些會給你一個副經理的頭銜。但我老東家是可以給你升到經理的,但工資會扣除對應Q pay的薪水。據說是經理的工資含了Q pay,沒有Q卻升到經理自然要倒扣。這樣想想,還是蠻划算的。要是經理階段還沒Q,就升不到高級經理了(除非是加入稅務部的資深行業人才比如稅局和海關官員之類)。經理到高級經理還要看你是否做滿分給你的fee額度,因為到經理開始要marketing啦。(至少華南區是這樣,聽說華北華中還是很多活兒找上門,不用怎麼marketing。)高級經理到總監和到par就還是看業績和資源了,拉不來活兒,底下一幫人要養怎麼開鍋呢。所以越往上升,其實能拉來項目的marketing和social能力很重要了。 那在四大晉陞的評價標準有個參照標系叫chargeable hour。這個術語又扯到另外一個系統工具叫time sheet。在四大工作,你每周都要在這個time sheet上填列chargeable hour。就是你能從客戶收費的工作小時數。那你填的chargeable hour更多,說明你活兒多,做的事情多,效率也高,賺的錢多,對不對?因為我們都是專業人士,是按照時間來收費的,我們的每一分鐘客戶都得付錢給我。但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前面已經說過,現在國內業務競爭很激烈,你想跟客戶說按照實際工作時間收費,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的了,除非是defense的項目(就跟稅局海關等機構協商或是抗辯)。基本你給客戶一個基於time cost的fee quotation,客戶會再殺價,給你的就是一個固定金額的服務費。Ok,這樣問題就來了。首先,你的fee quotation是預計的,實際的工作時間可能超過你預計的,加上客戶殺價,那你的可以charge的時間就有限了。其次,在服務費金額和系統里每個級別的收費標準固定的情況下,就意味著你每個人可以charge的時間就有限了。簡而言之,言而簡之,你可以charge的時間是有限的,跟實際工作時間是有差距的。所以你在time sheet上面填列的時間未必反應你的實際工作強度和實際表現。有些時候這個項目很難做,花的時間長,但fee卻又低,那你可以charge的時間就有限。因為填太多會爆鍾(就是你填的時間成本已經超過回收的服務費用了,這個項目理論上已經虧本了)。這個會影響項目經理和合伙人的績效評價的。所以有的經理和合伙人會要求下屬吃鍾(就是不要再charge 時間了,但活兒你得繼續干哦~)。然後也許老闆會在其他「富得流油」的項目讓你把鐘上補charge回來,也許不會。因此在四大培養了我對時間就是金錢的理念,你浪費我的時間就是在偷我的錢,哈哈哈哈! (暫時先寫到這,太困了,下回繼續更新~)

提到晉陞,還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傳說中的「小黑會」。每個部門都會根據人數分配績效評價的指標。(1分/2分/3分/4分/5分 1分為特別優秀,2分為優秀,3分為普通,4分就是存在有待改進地方,5分就是存在問題了。我沒見過5分的。如果5分就可以勸退了。)經理們在討論給誰多少分的時候最後也是要par拍板同意的,而且我覺得其實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相對的公平。大家都一樣的努力,但確實大家的項目難度和數量都不一樣,所以經理們盡量討論出來一個合理的評分和排名。當然有人可能會說這裡面是否有political issue,我不敢說一定沒有。包括以前我做小朋友的時候看見有的senior挺優秀,但就是被delay了我們也搞不清為啥。其實哪裡都是一樣,你能受到老闆重視和喜歡,自然晉陞會更容易一點咯。我想我還是挺幸運的,雖然一直是三分,但挺過了經濟危機沒有被炒魷魚,一路晉陞到助理經理和經理都沒有被delay。

唉 我也碰見過小朋友被評為4分,要我去勸退的。其實我心裡也不好受,我覺得其實大家表現都不錯,非要評個4分也不至於要勸退,頂多下一年delay嘛。後來跟那個小朋友談了好久,分析了未來職業規劃,勸慰對方不要覺得自己的能力差,只是可能不適應這裡的文化而已。所幸對方也想走了,告訴我已經有其他打算了。我的負罪感才小了些,後來看到對方發展也不錯,心裡甚是欣慰。 經理以上級別的晉陞就是管理層去討論定奪的咯。這個除了看錶現也得看當年的經濟光景。我的上一屆前輩們因為經濟不景氣所有人delay一年,到我這一屆和我們一起升。我們當年那屆所有人都升了經理,沒有人delay。至於升SM、director和Par,我覺得除了能力就是因緣際會了。但我覺得四大比起外面還是一個相對公平的地方,只要你付出總是有回報的。我記得有人跟我說過這麼句話「四大給一個完全平民的子弟僅僅憑藉自己的努力上升到社會較高層的機會」,我舉雙手雙腳贊同!

好了,你可能會說從頭至尾你都說四大怎麼怎麼好,那你們幹嘛還跑路?這不前後矛盾么?根據我所知道的,離開的原因主要以下幾種:太累了;覺得性價比不高;經濟行情不好影響晉陞和加薪;領導待人處世問題;想出去外面世界看看。。。。 說白了還是人和錢的問題。

至於我,每次想動走的念頭上面的原因都會涉及到,但最終走的時候的原因主要是職業晉陞路線與我期望不符,還有身體已經超負荷出現問題,以及我一直想有出去闖的心。我還是感激老闆給我機會去嘗試和挑戰,可惜公司給的不是我想要的,再這麼呆下去也沒意思。而且身體健康指標出現異常,自己焦慮和失眠也影響自己工作狀態,逐漸落入一個惡性循環了。現在想想其實參加工作第三年就想離開事務所出去看看,不過領導一直勸我等拿到CPA和經理資格再走。四大就像一所學校,大部分人都有想畢業出去看看的時候吧。所以一直挨到第七年終於「畢業」了。有人戲謔我這是「七年之癢」,哈哈哈!(就業跳槽我等下一篇再講,應該也是最後一篇了。我這七年里還是暗自去面試了好多公司的,哈哈哈~~ 時刻知道市場需要啥,自己的價值在哪裡~~老闆看到這請原諒我,畢竟我也沒影響工作嘛~~) 以前在我發牢騷吐槽想辭職的時候,senior跟我說過這麼一句話「你在這裡遇到的困難和瓶頸,如果你選擇逃避,不設法解決,你走了也會碰到一樣的問題,可能還是選擇逃避」。 還有我以前帶過的一個小朋友,我覺得他非常努力和優秀,應該適合在這一行呆下去。但他卻突然辭職了,在走之前曾經跟我說:「我會選擇最好的時候離開」(具體原文我忘了,大意是在不會在別人對他表現評價最差的時候離開,而要在最好的時點離開。當時心想這傢伙夠傲嬌的啊~沒想到真在對他評價最好的那一年突然遞信走人了。)想說這兩點,是想表達辭職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不要一時意氣用事。 在職場,就是優勝劣汰的法則。作為成年人在職場打拚,就要思想成熟些。適應職場遊戲規則,生存下去,而且活的很好就是你的職責和使命。如果覺得不好,用腳投票離開就是了,整天抱怨公司又不嘗試做出改變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生命。

在我四大職業生涯里,我受到的教育是對事不對人。一路碰見的人都秉承這個原則,相處非常好。但偶爾也會碰到合作夥伴或者某些senior屬於奇葩,動不動就說人,而且說得很難聽這種。碰見這種人,你要換個角度想,人家能做你上級自然有自己的長處,應該多學習人家的長處。只是人家的方式你不喜歡,就不要照搬了,比如罵人啥的。反正我自己討厭動不動就發火訓人,而且也不給clear instruction的,所以我自己對小朋友也不是這種風格(當然偶爾我也會很嚴厲啦,哈哈哈~ 而且我自認為跟大家相處很融洽,也沒得罪過人。。。)。

職業發展方向

終於到最後一點了,很多人都想知道進入四大稅務的職業發展和未來前景如何。這一點我當年入職也在詢問。 其實總體來講,稅務部入職後跳槽的範圍確實要比審計要窄。所以有些同事在入職一兩年後覺得不適合就離開了。大部分人在稅務這條線做久了無非就只有兩條線:去企業做inhouse tax advisory或者繼續在四大里跳。另外有極少數部分人考公務員、出國深造或者去金融行業(財務分析或者投資之類)。、就稅務部內各細分line來講,公司稅應該是涉獵面最廣,也是容易受到企業歡迎的。沒辦法,因為海關、轉讓定價和個人所得稅就更窄了,一般企業內部不會對這些方向有太多的需求。 如果專做海關一般就是借著在四大裡面跳或者去大型跨國企業做trade compliance,但這種機會真心不多。記得以前有同事去了Dow等一些跨國大型企業,而且還是locate在上海的。。。。 至於轉讓定價,同樣也是外面的機會比較少。一般也是存在跨境業務的大型跨國企業才專門設置轉讓定價的團隊,所以自然沒有公司稅這麼普遍。毋庸置疑,這種中國區的HQ一般也在北京和上海咯。但是我覺得轉讓定價團隊做benchmarking和financial analysis在金融業還蠻有用的,不過確實迄今為止我身邊見到的沒有TP的同事去做投資,只有去銀行做analysis崗位的。 個人所得稅我就不清楚能跳出去哪裡,一般都很穩定在四大獃著。 其實相當一部分人都是在四大稅務這個圈子裡跳來跳去,我覺得也算是個不錯的體驗,畢竟各家的文化也是有差異。呆了那麼久,發現是自家baby(意思就是從本家一路培養起來的,一直沒有離職的人叫baby,代表血統純正。說出來是相當自豪的一件事,因為現在來看是稀有品種了!哈哈哈)的senior越來越少。有的人甚至四家都輪換一回了,哈哈哈。可能這個行業人才流失率大於流入率吧。 身邊也有部分同事想要徹底轉型,結果選擇出國讀MBA的。選擇去美國、英國或者歐洲讀個MBA,然後脫離稅務轉向金融或者重新進諮詢領域的。但是付出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就相當大了。

忘了說一點,離開了四大並不代表就不回來了。因為我見過好些同事都是出去回來又出去再回來,最多見過來來回回三進宮的。所以呢,謹記「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外面的世界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也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精彩。確實有些朋友適應不了外面的氛圍重新加入四大。

結尾:

羅里吧嗦寫了這麼多,終於寫完了。想想在四大稅務呆了七年,時間過得好快。我把我最青春黃金時間貢獻給四大,經歷了那麼多辛苦的時刻,我從來沒有後悔過!同時,我很感激相處過的同事和老闆們,教會我很多東西,把我從一個木納寡言的小白鍛煉成為一個professional(請允許我最後再用一次這個辭彙吧哈哈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選擇繼續在這待下去,或者離開尋找新的挑戰,選擇本身沒有對錯,只要無悔於自己的選擇即可。


當初離開審計行業,現在看來可以算我做的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我是抱著10年熬到合伙人的目標進入的這個行業。學習工作都非常勤奮努力,很快就被收入了併購諮詢團隊,拿著high pay。合伙人很賞識我(同為處女座),常常一起分析客戶的財務,他用他的方法,我用我的方法,最後殊途同歸。每年休一個月帶薪假,每次都背包走長途。可以說是最快樂的時光。但我辭職了,為什麼呢?
1、行業前景暗淡。國內所自證監會不再要求綁定四大之後突飛猛進。他們採用的方法與賣小商品無異:價格戰。另一方面,時至金融危機,四大收入受到嚴重威脅,當年某大就報了個三折價與國內所搶客戶。這說明審計行業的人均營業收入將不斷降低,導致未來個人收入也會受影響。雖然幾年過去之後四大人均營業收入仍然高高在上,但市場份額的逐漸丟失很難讓人對這個行業的前景大唱讚歌。
2、行業風險極大。大家知道的是,審計已經變成了貓捉老鼠的遊戲,甚至在極端情況下演變成了貓和老鼠做遊戲給主人看。親身經歷過抓到客戶嚴重舞弊的案例後,不僅對整個資本市場利欲熏心之狂妄程度感到厭惡,還對這個行業面臨被客戶蒙蔽的風險之大感到擔憂。行業風險是不是已經走到了難以控制的程度?這是我思考的問題。
3、審計中在財務和金融方面的知識已經全部掌握,留下來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審計其實是賣技術和人力。技術是風險控制的能力,人力是項目管理的能力。因為基礎好加勤于思考勤於提問和學習,這些知識很快就掌握了。今天創業了,在公司里全面實施項目管理,以及金融產品的研發,都是得益於審計中學來的知識。
4、行業地位很低。在整個金融中介食物鏈中,從上至下依次為投行、律師、會計師、評估師。會計師幾乎是坐在地板上看著餐桌上的人吃肉。行業面臨的風險極大,卻拿著很低的收入,收益風險比非常低,說明這個行業是個苦力活。再加上國內所聲勢浩大的價格戰,未來這個行業極可能變成勞動密集型,正如很多類似的行業一樣。

好像黑的太厲害了。其實,如果不考慮太長遠的話,四大不失為一個優秀的應屆生事業起步點。完善和規範的制度和程序可以很快的將你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人。


當時一時興起隨手寫的答案居然攢了這麼多贊。好受寵若驚,其實我是比較喜歡在知乎曬貓的2333333

時間也過去了一年多,各種工作經歷眼界見識也發生變化。我至今仍珍惜懷念我在四大的五年時光。

也有不少人私信我問我各種四大的問題,很多百度都能解決的問題,我不會回復的。除了不夠友善之外,還有我自己在帶團隊的時候也並不歡迎自己完全沒有動手能力去解決一些很簡單的問題的人。(何況我在這又沒有收錢~)

在遍地年薪百萬的知乎,我也只是貧農水平。所幸是遇到友善的團隊,專業的隊友,離開四大之後有相處愉快的伴侶還能天天回家擼貓。我並不會以跳槽薪水有多高來評判我的同事們或者自己的高低。

每個人在四大獃著的時候或者離開之後我相信都是找到了自己舒適的那個地方那個狀態過著自己認為的幸福的生活。這些前程可能和薪水有關,可能和閑暇有關,可能和愛情有關,也可能和金錢無關,也可能和地位無關。我覺得大學和工作給我最多的是學會尊重和欣賞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大家如果以這樣的心態來看我隨手寫下的答案,可能會更加平和一些。


------------------原回答------------------
2010到2015,在四大獃足了五年。經歷了自己的老闆,sm,經理,senior到同級的以及小朋友的離開,到我離開的時候郵箱里的farewell letter已有上百封,也算是攢了不少樣本吧。


先說說我看到的四大前輩們。


離開的原因也無非是(感覺是廢話)
1 有更好的平台更好的發展
2 呆不下去了
3 兩者兼有

去向根據走的原因,大類分為往更好的地方,更差的地方,差不多的地方都有,畢竟人口基數大嘛,這話也是說了等於沒說。(包含薪水,工作強度等衡量)
細分的話
老闆級別的見過的基本上都是所之間跳去別的所了。
高經級別的基本上去個企業當CFO的多,還有在大型企業做財務專家的,還有去創業的也有。
經理級別的基本上去企業當CFO,財務主管的多,也有去了做投資類型工作的。
非經理的樣本很大了。
3-5年出去的,金融組的去銀行財務內控貸後稽核,金融組和非金融的去券商,投行,企業財務主管等都有,還有讀書的。創業的接手家族企業的,這類有,但不多
1-2年的出去的不算多。無非和senior差不多,除非特別厲害,跳出去基本上會比senior的級別和薪水差一點檔次。
隨著這幾年招進來同事的變化,各種去向也是更加多元化。

以上細說了就幾萬字寫不完了。


接下來說說個人的經歷。
—————————————
作為本人來說,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天生的奧迪特,我內心非常熱愛這份工作並享受其中,也有很多人不管是前輩領導同級還是小朋友都評價說能把在四大的生活過的這麼精彩的人並不多。我每次出差再累都會在那個城市或者周邊逛逛拍照,加班再累也會堅持去健身房健身,忙季的周末甚至還會給自己組的同事做一大桌飯菜開心小半天,這些都是我自己內心非常驕傲覺得閃閃發光的經歷。


最後離開的原因:
我呆了五年,本到了升經理的時候,也早早各種培訓,做項目也為此做準備。首先是考試的原因,按照公司的政策不能升經理又沒遇上好年景(沒有空缺),其次是最後一年的努力在最後非常意外沒有得到肯定,決定離開。想到這裡本來想匿名的。後來覺得沒有必要,這種委屈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就像是自己喜歡一個人好多好多年,也沒有說那個人一定要給你一個正面的回報。


離開後去了某家銀行。機緣巧合我去的不是常規的財務內審風控部門,我進入了某個創利的部門,開始和一些同事做一些資金投資類型的工作(就是所謂的大資管)。新工作非常有挑戰性,能在四大獃五年才出來的人資源自然是弱勢,而非常慶幸我的領導很重視我在四大五年所掌握的和其他同事不同的技能,作為我們團隊一個技能的補充,我也能發揮自己的所長。運氣好加上四大經歷的積累,入職不久就被總行借調到了帝都某監管部門,也打開了新的大門。不管是視野,人脈,學習的資源在短時間內得到了飛速的提升。並且有了不止一個留帝都的機會。職位以及薪水範圍不具體透露,作為本科畢業非清北非名校海龜,是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個人感想是,五年的工作積累,為以後的路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基礎。如同很多很多前輩告訴我的,四大經歷剛出去的時候很多情況下並不值錢,而在你第二份工作之後會變成你過往經歷的亮點。但是五年四大的短板也不容忽視,學習之路是永無止境的,只能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對得起以前熬過的日日夜夜。


謝邀。

幸福的家庭大抵相似,而不幸福的家庭各有不同,歸根結底,三個字:「不愛了」

同理,

留下的原因大抵相似,而離開的原因各有不同,歸根結底,也是三個字:「想通了」。

我自己在15年前加入四大,在10年前離開四大,作為大學畢業的第一份工作,四大就像是初戀,永遠在心目中有特殊的情結。在本人另外一篇回答離開四大三年以上的人,來說說離開後的發展和生活吧?我寫過這樣一段話

原來在四大的同屆有的已成為合伙人,西裝革履,敲鐘握手;有的已經delay了數屆,接下去升Par或已渺茫。我們當時一屆收了60幾人,現在還在四大中的寥寥數人而已。能堅持下來的,要麼有出色的能力,要麼有超常的毅力,要麼有非常的資源,或者兼而有之,總之,能夠堅持下來,成為金字塔的塔頂,都是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和代價。

有的人留下,是因為一心一意想成為合伙人;
有的人離開,是因為升合伙人遙遙無期;

有的人留下,是因為在四大生孩子的性價比超高,(所以四大的女M, 女SM生二胎超多);
有的人離開,是因為可以在壓力小的環境下備孕、懷孕(因為出差、加班熬夜、壓力大導致妊娠意外並非個例);

有的人留下,是因為早已放棄了愛情或家庭,他/她的辦公室成為公司長明不滅的「燈塔」;
有的人離開,是因為愛情或家庭,希望能有更多的自己可支配的時間陪伴已經年長的父母、新婚的妻子和剛剛出生的寶寶;

有的人留下,是因為身體已經習慣了不規律的通宵熬夜、已經習慣用午餐、晚餐的時間跑到健身房跑上個5公里再洗個熱水澡回來繼續加班;
有的人離開,是因為腰椎、頸椎、和同樣不爭氣的脂肪肝及三高;牽引、按摩和針灸帶來的緩解最多只能維持一周的加班而已;

有的人留下,為更多錢;
有的人離開,為更出名;

有的人留下,因為喜歡;
有的人離開,是因為愛。

有的人留下,是因為他更在意登頂後的風光;
有的人離開,是因為他更喜歡路邊的花香;

所以,無論離開還是留下,都是個人選擇的結果而已。

——
由於每個人的情況各有不同,所以別人的經歷——無論是正面或亦反面——未必有多少的借鑒的意義。

求仁得仁,求閑得閑。

不求完美,但求心安。

尊重自己的內心,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心安即是家。


從普華員工的超長離職信說起:

最近,pwc一員工群發的一封超長farewell letter,又引來了寂寞許久的吃瓜群眾。

信里主要寫了他在四大第二年的時候做的一個坑爹項目,坑點有三:
1、senior情商低、能力差,愛背後給同事潑髒水(包括他)
2、manager管理能力差,不一視同仁
3、公司HR不調查就下結論,隨意決定員工績效
哥兒們指名道姓狠懟了項目從下到上,從業務到人力的若干個人,然後「輕輕地他走了,正如他輕輕地來」。

這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必然是個例,但個例往往是潛在問題極端、集中表現的結果。所以我想就此來說一下我眼中四大目前存在的一些明顯弊端。

1.績效考核機制不公允

先科普一個叫「小黑會」的東西。

我司每年6月會有經理、高級經理一起坐下來開一個會,給員工上一年的表現打分,俗稱「小黑會」。會議結果一般在同年9月,大家升level,拿到promotion letter的時候公布。

打分機制如圖:
?


每個人進公司都會分配一個經理作為counselor,大多情況下你會去做ta的項目,自然而然ta會對你的能力和為人比較了解。所以counselor為你打分的時候,會盡量公允。

但是很扯淡的一點是,公司不允許有那麼多的4分,更別說5。開小黑會的時候,每個人有權利給出若干個3分,和極少的4/5分,這種情況在new staff中更為常見,你想經理如果都不認識你,為什麼幫你爭取高分呢?

分數高拿錢多,經理這麼挺你,你要不要多干一些活?多聽一些話?多加一些班?哈哈,沒想到全是套路吧。

2.「管理層」缺乏管理能力
四大對專業能力的要求遠遠大於對領導能力的要求。

一個staff,聽話,能幹活,過了2門CPA,就能升到senior的level,獨立帶隊。
一個senior,有CPA,帶過比較大的項目,上級打分高,就有很大可能成為經理。

當然,一個團隊管理、專業能力都很棒的senior升經理是很自然的,也讓人信服。

但是你說像故事提到的經理一樣,不懂得處理團隊矛盾、時間分配不合理、剋扣OT、口碑很差的人當經理是一件稀罕事嗎?並不是。

正是四大更看重專業能力,且晉陞機制不夠民主會導致,存在不擅長管理團隊的senior升經理的情況。

不擅長的具體表現包括但不限於:

1、自己的事情沒做完,其他人一律stand by
2、給同level員工的分工嚴重不均
3、忙起來不看時間,飯點不讓大家吃飯(不說話沒人敢去)
4、講話態度差,工作中經常訓人
5、團隊有矛盾不去調解,甚至製造團隊矛盾(如故事男主所說)

大多數人遇到這樣的in charge只能忍氣吞聲,不想離職的圖個安穩,離職的除非出了Dtt員工患癌被辭退那種大新聞,才可能引起重視,否則這種情況永遠不會被改變。

3.白天效率低,不到晚上不幹活
也不知道為啥,很多項目都有這樣的不良工作習慣。

白天沒啥事,晃蕩過去了,一到晚上開始來活,一干就干到後半夜。

結果最後算算實際工作時間興許還沒8小時。

你就說鬧心不?

有時候是因為客戶不給資料。有時候是和其他中介機構對接,你不夠硬氣就得順著人家的時間來。對方說一句第二天上午要,你前一天晚上加不加班。

我遇見過那種效率極高的senior,靈活變通、作風強硬。

「不就差一個數嗎?先把底下的link都做好行不行,數給了一填不就完了嗎?」「晚上11點以後不看報告,我們就白天看,你printer晚上愛加班自己加去,沒人陪著你。」

這樣的senior請給我來一打!

4.「強制」「義務」加班

我們先看一下勞動法關於加班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一條:

用人單位由於生產經營需要,經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後可以延長工作時間,一般每日不得超過一小時;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長工作時間的,在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三小時,但是每月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

四大的加班是這樣算的:

首先,不看實際看預算。

年審的節奏一般是,工作日2,周末8。

意思就是你干多久我不管,但是你得在ddl之前完成。加班費?哦,由於項目經費有限,咱們每周只給18個小時。

其次,每個月超過36小時的部分怎麼算。

喏,勞動法規定了喔,為保障大家的身體健康,每月加班不能超過36小時。

所以,我們在發工資的時候,這個月booking里的加班時間(俗稱OT),只有前36個小時會變現喔。餘下的公司非常人性化的將其換算成了休假系統里的假期餘額。

怎麼算的呢?法律規定工作日、周末、法假的加班費分別是正常工資的1.5、2、3倍對不對,那我們四大可不管喔,36小時以外不管你是怎麼加的,統統折算成1小時。

有人問「OT」的來歷,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強制勞動的噱頭、標籤。

公司成功的把員工的關注點從 「靠,今天周六,老子憑什麼上班」轉移到了 「哇!我們經理給OT好大方喔,真是福利項目!」

騙自己,心疼你。

5.背後的思考
那天我們promotion培訓的時候,講師點名問大家對接下來的這一年有什麼期待沒有。

我的小夥伴被抽到以後特別耿直,他說「我覺得健健康康活著就挺好的」。

一群25歲上下的人怕死,你想想這是一種什麼感覺?

可是我真沒跟你開玩笑,我也怕。

有的IPO項目,在沒有OT的情況下,從周一干到周五,就在一個會議室里,困了就睡一會,醒了就接著干。通宵?通周了都。

宣揚People First的國際知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能幹出這種事來,我不知道first到哪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只有中國區這樣,也不知道這種狀態是怎樣被允許存在了這麼多年。

我熱愛這個職業,但我更愛自己。

我需要經驗,但我更想要快樂。

歡迎戳二維碼關注作者本人吶~

http://weixin.qq.com/r/OznQyAzEu1HErUir92wp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其實我還沒有離開四大。。。怎麼沒有人問為什麼你還沒有離開四大呢?)

我的同事們離開的原因大概是有這麼幾種:

1. 絕大多數的:做了兩三年,就有獵頭來接觸他們了,隨便一看,薪水一下子漲30%以上,工作時間又減掉30%以上,我擦,這麼好的事情不去白不去呀!我還在這裡拼死拼活地賣命幹什麼!

話說,這也是很多人最初來四大的原因,四大薪水不高,但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給自己增值。

2. 遇到不好的項目或不好的老闆,又苦於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換掉,鬱悶不已,憤而辭職。

3. 結婚了生孩子了需要多點時間照顧家人,不能經常加班出差了,所以就換個清閑的乾乾。

4. 由於種種其他原因不喜歡這個行業、不喜歡這個職業、覺得這裡不是自己的地方。

其實這個帖子里的一些回答充滿了怨氣,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吧,貶低自己從事的事業難道是一種風氣?或許國內的審計行業情況比較慘烈?也或許是國內的四大曾經的光環太耀眼而與實際產生落差太強烈?我認識很多很多進入四大、離開四大、還有離開了又回來的人,雖然離開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沒有誰鄙視誰的意思。


要回答哪些原因讓人離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我們先要來想想,大多數人為什麼要進入四大。

四大是現在公認的事多錢少地位低的工作,為什麼每年還那麼多人想來,每年那麼多人真的來?

摸著良心說,十個想來的人,九個會回答,「因為出路廣」;十個同事,九個會回答,「因為沒有更好的offer了」

所以發現沒有,對大多數人來說,來四大,就是為了將來更好地走。所以對於每個交了辭職信的四大人,我們都會為他們高興,因為離開意味著,他們有了更好的出路。

我不知道還有哪個行業或是企業會像四大這樣了,大家從剛入職就開始想著我什麼時候要走,大家都把它當做是一個對財會類學生而言非常好的職業起點,卻鮮少有人把它當做自己的職業終點。

所以在我看來,應屆畢業,進入四大做審計,雖是工作,但其實更像是讀了個會計、審計專業的研究生,有的人兩三年畢業了,相當於讀了個碩士,有的人五年才走,相當於讀了個博士,有的人做到了經理,相當於留校任教了。

那些原因讓人離開?

其實總結一下無非就是兩個原因:
1,受夠了現在

2,有了更好的未來

先說現在,MrToyy前輩講得那些弊端:行業前景黯淡、風險大、地位低,都是從入職起,就能切切實實能感覺到的。

行業前景:
對於大多數客戶來說,審計的結果無非就是一個意見兩頁紙,選四大也好本土八大也罷,都是一樣的,那我自然選便宜的那個!

當價格成為吸引客戶最大的因素,我們就喪失了議價能力,註定只能成為廉價的勞動力。

行業風險:
我當年入職培訓,經理就和我們說,審計師其實都是兩院院士,工作認真的去醫院,工作偷懶的去法院。

一個職業,你幹得好會有健康風險,你幹得不好會有法律風險,抱歉,我慫我先走。

行業地位:
不止聽到一次小夥伴們在吐槽,同樣一個IPO項目,券商、律師住五星,我們住隔壁的錦江之星;同樣一個項目,同公司諮詢的同事一人一間大床房,我們兩人一間雙床房。

大家不是都叫專業服務行業么?CPA不是說好了是專家型職業嗎?我們要花好幾年考那麼變態的試,要終生學習,為什麼卻比人家券商、律師、顧問低一檔?

個人價值:
因為人手不足時間緊迫,有多少審計程序流於形式了?放飛機還不被Q是很爽啊,但是放完飛機總忍不住問自己一句,我做這些TM有什麼意義呢?把底稿都塗滿了,報告都出完了,然後呢?

劣幣驅逐良幣趨勢:
如果一個人,ta性格nice、technical好、效率高、工作能力強,那麼等待ta的不一定會是high rating+top pay,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工作!
我們強調teamwork,大家要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所以能者多勞,你做得快,那你幫那個沒做完的人也做一下吧!你能力強,那你做複雜的那些吧!
所以啊,那些性格nice,technical好,效率高,工作能力強的人,受夠了苦,積累了夠多的經驗,自然就走了,而留下來的,唔,由於利益相關,所以…

惡性循環:
每年走很多人——留下來的人工作量變大更辛苦了——走得更多——更辛苦
那四大應對人員流失採取了什麼方法呢?
社招!拚命社招!瘋狂社招!年年招月月招天天招!但是啊,社招的同事們,大多有CPA+豐富的工作經驗,他們會在還沒完全適應新環境的情況下就被安排苦項目,他們對公司更沒有感情沒有歸屬感,通常鍍個1年金,他們就走了!老闆不怕呀,我們還能再招,反正每年還有好幾卡車想要跳來四大的人呀!

再說未來

現在來看同事們的出路,其實也無非就是那麼幾個:
繼續深造
企業財務
券商投行
基金信託
PE、VC
創業開店
轉行重來

最後送上年度吐槽神作:
2016年中國四大集體更名: 普華永亂,土勤,半價安和畢馬六,PriceWaterhouseFuckers,Delocal,ErnstHalf , KPM6

就是這樣╮(╯▽╰)╭


已經將第(2)部分更新:)不得不承認催原來的Boss寫文章很爽^^……

這次抓來現身說法的,是我在四大時那傳奇的Counselor,至於他在我眼裡是怎樣的形象,可參考這篇回答:「四大」到底為何吸引學生? - LAN Green 的回答
之後我就想到,一定要盛情邀請(其實就是死皮賴臉)到他自己來寫一篇。
想當年,都是經理催我交底稿,這周我著實過了把癮,天天催我的Counselor交稿子。從周一到周五,每天微信留言:老大你寫了沒?老大你再不寫我就要開天窗了!老大……老大……

終於,在我都已經絕望的下一個周一,這篇稿件千呼萬喚始出來。不過我覺得,等待是值得的:)歡迎大家把此文和上面的文章參照閱讀,看看昔日的「小朋友」是怎麼兜兜轉轉成長,又怎麼帶隊下一代「小朋友」。


不過,據Counselor自己說,這篇還只是上篇,我還需要繼續催稿中下兩部分……我此刻的心情可謂五味雜陳……

故事的起點是十多年前的夏季,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我剛剛在北方完成了四年大學本科的會計學專業課程並取得畢業證書,此時非常明確地返回廣州求職。一路上略有波折,但整體上還算順利,我正式加入了「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其中一家的廣州分所,此處暫且稱呼老東家為「A所」吧。

當時,「四大」的職位可以說滿足了一個會計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幾乎所有的職業憧憬,我還清楚地記得A所在我們學校的宣講會與隨後的招聘過程中所展示的種種優越性,以及對我這類屌絲學生的巨大吸引力。基於本人長期養成的好(zhi)習(ye)慣(bing),在此將A所的宣講展示和我的職業憧憬列表如下:


【表1】我的職業憧憬

內容

職業發展

A所的宣講展示
我們擁有規範的職業發展路徑以及完善的培訓體系
我的職業憧憬

對於一個剛出校門、毫無實踐經驗的菜鳥而言,這簡直就是量身定做!


管理風格
A所的宣講展示

我們強調團隊合作精神,並具備人性化的管理風格,曾經榮獲「最受歡迎僱主」稱號


我的職業憧憬
我很厭惡不幹實事、專搶風頭的人,強調團隊合作是天經地義的,加之人性管理,真可謂完美!

人才適配
A所的宣講展示
我們只招聘最合適的人,而不是最聰明的人
我的職業憧憬

這TMD說的不就是從來沒在學校得過獎學金的我嗎!


薪酬福利
A所的宣講展示

我們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我的職業憧憬
在大學裡每月數著日子等待助學補貼發放的日子終於熬出頭了,掙錢就是硬道理!

美好的憧憬一直延續到入職後的兩周,這段時間新員工(內部稱之為「A1」員工)都集中在廣州市一家頂級的五星級酒店進行高逼格的培訓。說是高逼格,除了五星級酒店高檔的設備場所和豐富的自助午餐讓我這個剛剛走出校門的窮學生大開眼界之外,全套英文編寫的培訓教材和全程生動有趣的團隊遊戲,也讓人充分感受到A所的國際化風格和人性化管理。在A1員工的培訓中,唯一讓人感到有點奇怪的地方,就是在針對菜鳥們的實務課程中,負責上課的香港經理(以下稱之為P經理)上來就跟我們說:「你們的課程將在一年後的晉陞培訓中再講一遍的,目前就不詳細講了,你們有啥問題就提出來吧。」大家都是新人,自然提不出什麼有針對性的問題,那部分實務課程感覺就像自習課那樣過去了。大家私底下議論,可能是由於P經理忙於做審計項目,以至於沒時間備課,所以就把培訓對付過去了。

培訓結束之後,大家開始休假準備9月中旬的CPA考試,考試過後在辦公室又呆了一段時間,這期間我和P經理髮生了一個小故事。當時很多A1同事都在辦公室協助審計經理校對審計報告,我也被P經理分配了任務。出於排版美觀的考慮,A所的審計報告都用Word來編排,這就造成大量的報表數據無法直接通過軟體進行驗算。通常的做法,大家會把審計報告草稿列印出來,然後通過手工敲擊計算器來完成數據校驗。P經理在這方面確實是一把好手——他擁有計算器「盲打」的技能,即眼睛一直盯著審計報告草稿,一隻手指著校驗的數據,另一隻手可以不需眼睛的配合而直接在計算器敲擊,而且幾乎不會出錯!這種技能一開始對於初出茅廬的我有著巨大的誘惑力,但畢竟可望不可即,因此很快我就改用了另外一種方式開展工作——即把Word編排的審計報告電子版的數據複製到Excel中,稍微調整格式之後,就可以直接通過Excel的運算功能進行校驗。沒想到,這種方式一發不可收拾,在速度上對於我這種敲計算器不太熟練的菜鳥而言固然會快上不少,即使相比計算器的熟手也不遑多讓。尤其對於需要反覆修改的複雜報告,這種Excel校驗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舉例來說,一份審計報告的資產負債表哪怕只是修改了兩三個科目的數據,如果採用計算器校驗,那就要把整份報表的數據老老實實地重新敲擊一遍,但如果採用Excel校驗,由於第一遍校驗的底稿還在,校驗公式已經設置好,那麼要做的只是把Word文件裡面的報表數據複製粘貼至Excel即可大功告成!我在辦公室對這種「Excel校驗法」不但身體力行,而且還經常得意洋洋地向其他A1同事介紹經驗,直至有一天P經理的突然出現。他對我們的校驗方式大為不滿,甚至表示這種方式即使速度真的快一些,也是屬於「未會走路,先學跑步」的做法——因為它根本性地架空了計算器的使用,完全顛覆了P經理對於一位出色的審計師的審美觀點。作為一位新人,對於領導的直接指責當然是很難受的,而且我並不認為自己的工作方式對團隊造成了損失。當面「虛心接受」,背後「死不悔改」,我的這種工作模式應該就是由此開端,但是P經理隨後很快知道了我的兩面派做法,並埋下了後續衝突的種子。

進入10月份之後,大家陸續出外勤開展預審工作。我也將跟P經理的小衝突拋諸腦後,因為更嚴峻的挑戰到來了。這是一家位於深圳的大型國企,業務並不複雜,但裡面的會計員工普遍年齡較大,沒幾個人能把事情說清楚;而且,我們審計團隊的成分非常多樣——帶隊的兩個Senior來自香港分所,中層的幾個A2(第二年的初級審計員)來自剛剛通過收購一家內資所成立起來的深圳分所,剩下的就是我們這些來自廣州分所的A1了。馬上我就發現自己陷入了三大挑戰之中:

其一,培訓內容脫節甚多。且不說全套英文教材的不接地氣,培訓中就連A1需要投入最多時間去做的憑證抽查都沒有一個實例講解,加之這是一個新項目,根本沒有上年的審計底稿可供借鑒。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不得不進行大量的自我培訓,A1的一年在本人的職業生涯中可謂最累、沒有之一,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此。

其二,溝通成本非常高昂。香港Senior說普通話、閱讀中文都非常費勁,他們的審計底稿全用英文撰寫;而我們和深圳分所的大陸同事都用中文編製審計底稿。當然,客戶提供的審計資料都是中文,以至於我們常常先要跟香港Senior翻譯一下客戶的實際業務內容。

其三,團隊管理近乎災難。陷於如此陌生的環境,香港Senior完全陷入了自己世界的思考當中,根本無暇對我們A1的工作進行指導。但由於香港分所的加班文化,加之項目本身的工作壓力,他們常常在午夜12點之後才會結束一天的工作。但是我這樣一個沒有得到有效培訓的A1又能做些什麼呢?只能在完成零碎的複印和校驗工作之後,處於一個令人可怕的「加班閑置」狀態——即跟著整個團隊在加班,但實質上無法有效的輸出工作成果。

雖然只是一個預審項目,但項目歷經一個多月結束後,我似乎已經看清了自己面對的職業現實,對比當初自己的憧憬,真是莫大的諷刺!在此嘗試羅列如下:


【表2】我的職業現實


內容
職業發展

A所的宣講展示

我們擁有規範的職業發展路徑以及完善的培訓體系

我的職業現實

港式的培訓體系面對複雜的中國國情只能是徒有虛名;每年固定一次的晉陞機制在業務擴張期簡直成了「剩者為王」,無論管理能力和業務能力多爛,只要能夠聽話熬下來,自然就成了Senior甚至Manager。


管理風格
A所的宣講展示
我們強調團隊合作精神,並具備人性化的管理風格,曾經榮獲「最受歡迎僱主」稱號
我的職業現實

所謂團隊合作就是好好聽話、不要惹事,日子如此好過,大家不需要什麼創新。至於「最受歡迎僱主」稱號,人家當初說的本來就是澳大利亞的分所,是你自己理解錯了……


人才適配
A所的宣講展示
我們只招聘最合適的人,而不是最聰明的人
我的職業現實

我只是想為提升團隊工作效率做點小事而已,這TMD就成了那個「最聰明的人」!


薪酬福利
A所的宣講展示
我們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我的職業現實

這算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最小的一點,雖然大量的加班費無法兌付,但每月到手的收入當時足以在廣州市中心區域買一平米的房子。

面對此情此境,就像一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犧牲品,我完全無力改變整體環境中的負能量,我似乎已經聽見了體內那充滿青春理想情懷的骨骼脆裂的聲音。我還能幹嘛?我只能離開!

當我做出離開A所的決定時,此時距離正式加入它僅僅只有三個多月。稍稍冷靜想想,微微左右看看,就能明白自己根本沒有離開的資本——且不說當時初出茅廬缺斤少兩,難以找到平台和待遇都與「四大」相當的單位,只說剛入職幾個月就離開這一點,就很自然讓其他單位認定我是因為試用期表現太差而被踢走。因此我在當時給自己確定了一個在今天看來仍屬明智的決定:為了離開她,必須好好乾!


決定雖然明智,但要真正落地並不容易。A1的工作,一來技術含量不高,除了憑證抽查,通常都是一些基礎資料和數據的整理工作;二來勞動強度巨大,一個審計團隊中往往只有一兩個A1,因此所有的基礎工作都會被分配下來,這還包括了填寫報銷單、外賣點餐等行政性事務;三來團隊等級森嚴,上級分配的任務必須按照慣例快速完成,不鼓勵質疑和創新。在這樣的環境下,有效地進行自我培訓是一件艱難而充滿風險的事情,在此通過一個本人親身經歷的實務案例就可管中窺豹。


這是一家大型的外資製造型企業,當時客戶提供了一份數據量很大的銷售訂單統計表,裡面的幾項主要信息包括日期、客戶名稱、單價、數量和總價等欄位。在設計憑證抽查的樣本時,需要將滿足下列條件的訂單挑選出來,先進行求和運算再抽取具體的樣本:

  • 某個日期區間之內,例如2015年1月1日至5月31日;

  • 某幾個特定的客戶;

  • 訂單總價高於一個特定的金額,例如5萬元。

這時候,一個慣常的反應就是選用Excel的條件篩選功能分別對日期、客戶名稱和總價幾列數據設定條件進行篩選,然後算出結果。對!如果只有一張表格,那這種方法肯定是最快的,但如果實際上有三十多張表格呢?你是否仍然會逐張表格條件篩選一番再來求和?如果我告訴你由於客戶的不負責任甚至故意捉弄,這些表格的數據陸陸續續更新了五、六次之多,你是否仍然堅持原來的做法?事實上,我在一接到任務的時候,儘管不知道後來反反覆復的數據更新,我就猜測Excel應當有一種滿足多條件求和的函數。這時帶隊的Senior看著我坐在電腦面前二三十分鐘仍然苦思冥想,不禁把眼神逼迫過來,質問我為何如此簡單的篩選工作還拖拖拉拉。


我剛把自己的想法說了一下,馬上就被Senior打斷:「這張測試底稿今天必須完成,請你不要因為自己無聊的創意而拖累團隊進度!」面對此情此景,我還能作何反應呢?只能馬上乖乖地逐張表格進行條件篩選了。只是在第一天下班之後,我心有不甘,通過翻看Excel自帶的幫助功能,加之百度上查到的案例,花費了兩三個小時反覆試驗之後,終於找到了設定多條件求和函數的公式!我按捺不住自己的興奮之情,馬上在第二天把審計底稿中的條件篩選設置全部換成了多條件求和的函數。這時候,Senior又怒氣沖沖地出現了:「你在幹什麼!明明已經完成的底稿,為何還要多此一舉!你真是自作聰明!」這時我已經不敢辯解新方法可以大大減少由於客戶的數據更新而帶來的工作量了,只能默默地埋頭做其他事情。而這個項目的審計經理,恰恰就是P經理。

這裡順便介紹一下A所廣州分所當時的人員配置——一個不常駐的香港Partner,Manager有兩個香港人(P經理就是其中之一)加兩個大陸人,Senior是十個手指頭已經數得過來。在今天看來,當時的規模真是夠小的。正因為如此,我很快發現,整個分所已經傳遍了我那「自作聰明」的名聲。可以想像,等到A1這一年結束的時候,我的考核成績幾乎位列倒數,勉強趕上了晉陞A2的末班車!


對於一個職場菜鳥而言,我走出校園的第一年顯得如此苦澀而不堪回首!尤其是本人畢業的大學還算是一個排名靠前的名校,對比起幾乎墊底的績效考核更顯諷刺!不過捫心自問,我真沒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

  • 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相比其他A1更勝一籌,這點從很多A1同事對我的評價以及A1之間的直接PK中就能得出結論;

  • 即使經常處於「加班閑置」狀態,我也從未逃避加班,總是跟隊留守到最後一刻,而且從來不去爭辯該得而未得的加班費;

  • A1該乾的苦活累活臟活幹得一樣都比別人不少,而且態度積極。

只是明明白白的考核結果擺在那裡,卻不由得讓人反思,難道自己的「自作聰明」真的鑄成了大錯?在充滿苦悶的自我質疑中,我仍然看到了一絲亮色,那就是A所剛剛通過收購一家內資所成立起來的深圳分所。由於A1的一年多次往返深圳參與到深圳分所的審計項目,因此我跟深圳分所的幾個同事混得很熟,加之在A1的年終考核中,深圳分所的大陸Partner親自出面肯定了我在深圳項目的工作表現,才使我得以搭上晉陞A2的末班車,對此我無疑心存感激。隨著A2生涯的開始,這絲亮色開始逐漸萌芽,直至有一天廣州分所的香港Partner向全公司宣布——公司準備大力發展深圳業務,因此鼓勵大家申請調動至深圳分所。這時我幾乎不假思索地報了名!當時我的理由無非是這麼幾條:

  • 廣州分所是香港Partner主導,深圳分所是大陸Partner主導,顯然我更適合於大陸式的管理風格;

  • 既然在廣州不被認可而在深圳得到認可,山不轉水轉,樹挪死人挪活;

  • 深圳分所有好幾家A股上市公司,業務複雜而具有挑戰性,而廣州分所幾乎全是「兩頭在外」(即原料從國外進口,加工成品又銷往國外)的外資工廠,業務簡單而枯燥。

雖然這個決定讓我離開了生活多年的廣州和父母家人,但在今天看來,這個決定仍然正確無比!


我在深圳分所的經歷容後再敘,但在此處我想岔開話題,先行討論一個有趣的性別差異現象——就是「四大」在招聘A1的時候通常女生會佔大多數,而且在大學期間的成績也往往是女生佔優,為什麼到了「四大」的Manager甚至Partner級別,女生的比例會逐漸降低甚至變成劣勢?當然,本人作為一名男生,無意否認當今社會中廣泛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但我卻有一個基本結論,尤其想跟現在很多成績優秀而又牢騷滿腹的女生分享——那就是男生在職業發展中逐漸佔據優勢,這主要是因為男生願意承擔職業風險而非性別歧視的結果!

大家從本人以上列舉的經歷中可以自己發問:

  • 你是否願意承受來自Manager的壓力,堅持採用「Excel校驗法」而拋棄大家認可的計算器校驗法?

  • 你是否願意承受外勤工作的時間壓力,堅持研究多條件求和函數而不直接採用簡單的條件篩選功能?

  • 你是否願意承受離開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環境的壓力,到一個陌生但可能更加適合你職業發展的地方工作?

如果你對上述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我覺得你就應該坦然接受自己的職業發展不如別人的現狀。因為男生更多地承擔了這些職業風險,其結果是可能獲取更好的發展,但也可能變得更加屌絲!當我剛剛結束了鬱悶的A1生涯,找到一位在另外一家「四大」工作的大學同學傾訴時,發現雙方的觀察不謀而合——就是在「四大」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經歷的男生具有普遍的「雌性化」特徵,不但說話非常陰柔、慢條斯理,更重要的是循規蹈矩、懼怕風險和意外。這也是我後來慢慢總結出來自己A1生涯所面臨的根本性衝突——在一個「雌性化」的大環境中,我更多地傾向於承擔職業風險的「雄性化」生存方式,自然造成火花四濺!


無論如何,接下來我就要在深圳分所開始我的新生活了。儘管只是一次內部調動,但我覺得這已經是一次徹底的離開——我告別了不切實際的職業憧憬,

(未完待續……如果和我一樣期待中下篇的,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CareerChoice職業發展諮詢,專註金融/財務/法律/MKT/HR領域的職業發展諮詢;然後可以在公眾號後台留言,和我一起連環催他老人家哈哈哈哈哈)


看大家寫了那麼多,其實主要原因就是馬老闆說的:

員工的離職原因林林總總,只有兩點最真實:

1、錢,沒給到位;

2、心,委屈了。

這些歸根到底就一條:幹得不爽。員工臨走還費盡心思找靠譜的理由,就是為給你留面子,不想說穿你的管理有多爛、他對你已失望透頂。仔細想想,真是人性本善。

帶團隊,你得問自己,人為什麼要跟著你混?

——————————2017.8.20——————————

如果畢業有更好的offer,個人是不建議來四大了,尤其那些覺得不來一趟四大心不甘的人;

如果沒有更好的offer,來四大好好乾吧,記住,只有cpa才是你的。

四大再也不是以前的四大了。


謝邀~

我回想我當初離開時的場景,覺得像極了武俠小說里的男主角,我跟自己說:在山裡修習了這麼多年,總歸也學了些本事,是時候下山去闖蕩世界,見識見識真正的江湖了!

就是這個感覺!

當年,我能進四大,跟很多大牛覺得是最後的選擇不一樣,對我來說,它當時是個好選擇。我知道會計師事務所令人聞風喪膽的加班文化,也知道,我沒辦法一路堅持做到par,對於我漫長的職業發展道路來說,它只是個跳板。

所以,很多人說的加班累、沒有自由時間真的不是我包括我身邊大多數小夥伴離開四大最根本的原因,因為我們在入職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簽了一份拿辛苦換跳板的隱形協議。

我離開的根本原因就像我上面說的:這山裡人情世故太簡單、接觸到的對手太正經、見過的世界太少,這不是真正的江湖裡面腥風血雨赤裸裸的現實。

首先,不管大家願不願意承認,不管大家在四大過的如不如意,跟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外企、民企相比,四大的人際關係都是很簡單的。

在四大,你說Manager升Par,Senior升Manager是不是全部都是公正客觀的呢,那必然不是啊!那很多人說我們部門也有辦公室政治啊,我們也有很多派系啊,大Par之間也掐架的厲害啊,沒毛病啊,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啊,但是跟其他公司相比,四大真的是毛毛雨

港真,在一線城市的四大,99%的情況下,勤快努力加一點點聰明你就可以混的挺好的,絕大部分情況下級別不是到了一定程度,根本輪不到你來關心辦公室政治這種事。我看有些答案說Manager情商低,Senior不會說話,為什麼呢?因為四大真的對交際能力要求不大。工作努力=好的工作回報,你知道這個事情有多不容易嗎?

這個等你從四大出來你就感受到了,我身邊在四大工作4-5年以上的跳槽的同事在初期幾乎都遇到過這個問題,適應不了企業複雜的人際關係。

其次,四大的管理制度也好、工作流程、培訓流程也好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真的已經很完善了,如果你沒做到Senior Manager或者Par,你的工作僅僅是拿到現成的項目按照既定的流程好好的做完你的工作就可以了。中間可能僅僅涉及到跟企業財務溝通溝通資料和企業狀況的問題,如果是連續做的大型國企可能每年接觸的都是這麼幾個人,除了工作量大以外,其實工作沒有什麼大的挑戰。

四大er出來以後絕大多數去了券商、投行、私募、諮詢這些更高一等的乙方,也有的同事去了企業,畢竟四大的出身可以為大多數人謀取一條不錯的職業發展道路了,像我這樣出來創業的其實特別特別少,我當初跟同事講的時候大家都表示震驚。但我還是想著:趁年輕,再折騰折騰,下山去闖蕩闖蕩世界,見識見識江湖,也不枉費來這一趟。

很多留言說四大也勾心鬥角、同事不和諧,我覺得沒有什麼事情可以一概而論吧~畢竟QQ多了什麼企鵝都有~我說的只是一大部分情況加上創業以後接觸到的同行對四大的一些評價吧~大家看看就好~不用太糾結~


我不是tmt組,回某同學評論 16/03/02添加

-----------------------------
行業已過巔峰期,進入拼價格階段,審計業務對客戶沒有差異化帶來的增值服務自然也沒有溢價,個人的能力和努力很難挑戰體制和大環境,適合做兩年培養hard skill然後跳槽。

個人四大兩年後,進入某互聯網公司後台非財務部門積累行業經驗,之後幾經輾轉,現在做TMT行業的股票研究。

世界上比四大好的工作多太多了。能寫底稿、能持續OT的人很多,因而也就沒有了稀缺產生的價值,收入的提升來自稀缺性而不是堆人頭。

獨立思考自己要什麼、適合什麼、能給別人帶來什麼價值,敢於承擔風險,永遠抱著一顆開放的心,無論留下來還是離開,都比埋頭寫底稿更重要。


2016年3月補充

知乎開了「四大之後」的圓桌,正好我個人的情況又有了更新,於是考慮抽時間更新一下這個答案了。
先說下狀態,上次回答的時候提到正在再次找工作中。現在的狀態是在某家四大任經理。是的,我又回來了,不管換了一家,沒有再回去老東家。 於是這裡有幾個新的點可以說一說了:
1、為什麼我又回四大了?
四大的人員流失率很高 同樣的 四大之間的流動也很頻繁 四大的工作經驗基本也是通用的。舉個例子,我在K記做了6年,於是我在E記入職之後可以繼續從第7年的級別開始做。基本上只要不是表現不好的,在四大之間轉幾乎不會損失工作經驗,碰上機會好的還能賺到一些。這就是我回四大的第一點原因,我可以很清楚知道自己的位置 要做什麼 並且我知道我會做成什麼樣。
第二點 外面的世界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美好。我在這個答案里之前就寫過,沒有哪個地方可以在所有方面都秒殺四大。而且,有些時候出去之後會發現實際情況比想像的糟糕多了。國企或者公務員就一定是朝九晚五喝茶看報么?名企就一定很亂到處假賬么?外企就一定高大上么?當你換工作之後現實與理想的落差比較小的情況下也許你就慢慢習慣了,但落差太大並且不斷有新問題出現的時候,你就會考慮回頭了。於是再回到第一點,四大是個容易回頭的地方。

2、為什麼沒有回老東家?
好簡單 就是離開久了 都物是人非了 呵呵

3、我還會不會走?如果我再走,會是什麼原因?又要走去哪裡?
四大還是一個優點和缺點很明顯的地方。從中長期來看,審計行業在國內畸形發展的現狀也是很難改變的。四大作為乙方,在工作中的地位也是無法改變的。只能看四大能帶給我的東西是不是足夠彌補這些問題吧。

現在正是忙季,這幾天趁著圓桌的機會我會努力把這些問題更新完的。

=======================分割線==========================================
謝邀,其實我在另外一個相同的問題里也回答了…… 搬過來,稍作一點點修改

利益相關:本人6年四大工作經驗。辭職後去了大型國有金融控股集團總部財務部,主要做合併報表、財務分析等相關工作。之後因個人原因辭職。恩,目前再次找工作中。CICPA, AICPA.

*從四大離職的直接原因:有一個當時看起來很好的工作機會。當然事後發現有一些方面低於預期,但整體來說還是非常好的機會。現在想來從這家金融控股集團辭職確實有點可惜。

*從四大離職的間接原因: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四大內部管理鬆散,管理效率低等等。還有MrToyy提到的行業風險行業地位都是。這些抱怨的問題有很多很多,但歸根結底都是間接原因。排除部分特別有追求想特別有成就,或者想自我實現的人,大部分人如果想留在四大,這些都不是問題。至少在未來5-10年之內,上面這些問題還不至於產生嚴重後果。而跳槽換工作的風險也不見得比這些負面因素小。當然,作為間接原因,這些因素推波助瀾的作用也不小。當你手頭有一個不錯的工作機會的時候,如果正好又因為當前工作上的一些挫敗,導致你深刻思考一下的話,那很可能腦子一熱就辭職了。當然我離職之前也是經歷過一段很苦悶很深刻思考的日子。

*從四大離職的必然原因:進四大時候的career path就是那麼打算的,做到Manager之後跳槽繼續發展。當年入職的時候就是這麼想的,但是入職之後的很多年裡都沒再重新盤算這個career path,直到升到經理級別之後才又重新思考了這個問題。覺得還是挺有道理。

*從四大辭職的環境因素:這個行業流動性太高。辭職這種事情,其實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尤其是第一次。好多人買個手機還糾結半天,上網看好幾個星期的評測,最後才鼓起勇氣「腦子一熱」買了。第一次辭職需要的勇氣和「腦子一熱」需要比這個多10倍甚至百倍。但是,在四大這個地方,幾乎每周,最長一個月,你就會聽說一個你認識的人辭職了。一方面別人辭職會直接影響你的士氣,「他走了,所以這個公司一定有問題他才會走的」、「你看,這個公司真的沒法待了,他都走了」,另一方面,別人的辭職也是對你的鼓舞,「他辭職了,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他現在都不加班了,真幸福」。這種心理影響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至少在你猶豫不決的時候,會給你一個很大的推力。而事實上這種因素是最容易導致後悔的。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題主想知道從四大出去之後發展如何。我覺得真的不太好說,而且說了沒太大用處。不過我相信所有從四大離職的人都會同意,那就是:你的新工作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滿足你。 薪酬、工作時間、工作壓力、工作地點、假期、人際關係,發展前途,行業前景,風險,公司文化,同事關係等等,沒有任何一個工作可以在所有方面」秒殺「四大。也許你在想要離職的時候考慮的都是新工作優於現在工作的方面,但當你真的進入到新崗位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總是會在意那些不如以前的方面。

同時,你看到別人離職之後的發展,並不一定是你離職之後能得到的。大部分離開四大之後工作強度都有所減小吧,但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我在新公司(國有企業)的工作強度全面高過在四大的工作。

最後想說點總結性的話,發現這事兒還真不好總結,反正就一個原則吧,在是否離職這個問題上,永遠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想問題,別人的經驗和建議並不一定對你適用。


Y君,我的senior,在我在四大待的第三個年頭選擇了離開。而我,坐上了他的位置。


一年以後,我也選擇離開。


當初激動的在offer上籤下自己的大名,父母驕傲的恨不得到處宣揚的場景歷歷在目,而這些光鮮的外表下,卻藏著不為人知的辛酸,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從四大離職的原因。


Y君是個很好的人,對待工作熱誠認真,一絲不苟,對下屬也特別和藹,絲毫沒有高高在上的戾氣,當初剛進四大,他就問我,你打算干多久?


我說,我喜歡這份工作,想一直幹下去,最好能做到合伙人。


他笑著說,這話你不要對別人說,會被笑話的。後來才知道,很多人來了就是為了走,因為大家都把四大當做鍍金和成長的途徑,對財會專業的學生而言是個很好的起點。


如果一個行業或者企業像四大這樣,人員流動性太大,整體浮躁,入職就想著什麼時候走,那他的行業或者企業必定是有問題的。


在四大待了四年,離開四大,有以下原因。


一、工作強度


不要看四大起薪不低,在應屆生中也處於中高水平,考慮到以後每年30%~50%的漲薪,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 但是這些薪資都是你用大量的加班時間換來的,打個比方,現在起薪7K,每天工作12個小時,忙季更是為了趕一個paper上廁所都得卡著秒,更不用說午睡這種奢侈的享受。換算成時薪,每小時20塊,跟月薪5K,工作8小時的工資一樣,而且還沒有四大的工作強度和身體負擔,這樣對比下來,你還覺得工資高么。


二、身體負擔


忙季的時候,經常工作到晚上兩三點,早上7點起床繼續工作,時間長了身體自然吃不消。身體差的直接去醫院了。而且沒有OT,沒有taxi報銷。


三、職業前景


現在的職業前景真的很暗淡,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項目卡預算,卡時間,卡人員,導致人員流失,而剩下的人無法保證在強大的工作量下還能保證質量,這就導致了客戶會覺得,你這四大的質量也不怎麼樣嘛,還不如找一家便宜的,或者直接找國內八大得了。營業額的降低必將帶來裁員或者降薪,而市場份額被諸如國內八大等事務所分割後,行業前景其實很暗淡。


四、無良領導


劣幣驅逐良幣這是真實存在的,Y君離職很大的原因就是看慣了這些,記得當時在跟進一個項目的時候,上級懂籌劃的人少,過分追求報告形式上的完整,從而浪費了很多時間來與客戶溝通,只能加班來補充材料,這種浪費時間,不懂籌劃的領導,對於我們這些入行熱血的青年來說就是塊絆腳石,最關鍵的是你為了效率反駁他,他還質疑是你效率低下。


Y君一項是個手忙腳快的人,工作起來效率很高,因此對我在工作效率上的影響很深,而我們共同的上級,卻因為我們高效的工作,以項目是team共同合作,同事之間要互相幫助,而扔給我們更多的工作,結果就是大家做項目的時候,都慢吞吞的,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的事,就絕不提前完成,甚至還自己給自己加班來表示你看,我有多忙。


Y君就是這樣被逼走的,而我接替了他的位置,一年以後,我深深的感覺到了Y君的體會,加之他那麼誠懇工作的人都被逼走了,下意識的也開始打主意離開,就這樣,我也離開了四大。


現在的四大,走掉的幾乎都是像我這樣被培養起來的一代,有的部門突擊招進來的 senior已經佔了過半,一個流動性如此之大,沒有絲毫歸屬感的行業,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在四大待了3年時間,離開也快3年了,很多當時的想法已經發生了變化。

3年前,離開四大是因為:
1、工作強度。這事大家都能想見,身在四大的二線所,工作強度更大,第三年的時候更是遇到了客戶做重大併購+年審,連續加班了7-8個月,出現了神經衰弱+失眠的癥狀,心臟也比較很舒服。忙季結束之後,醫生就一個建議,多睡覺。身體這個東西,個體差異性太大,我本身屬於不愛運動+體質一般的那種,而且恢復的很慢。
2、家庭。離職那年和老婆結束戀愛長跑,終於辦了婚禮,過上二人生活。希望能少些出差、加班,多些陪伴和活動。
3、職業發展。四大是一個工作第一天,就知道未來二十年生活狀態的地方,你的AIC就是3~5年後的你,MIC就是6-10年後的你,PIC就是10+年後的自己。他們的生活狀態各異,但工作狀態類似。中二病還未治好的你,總以為自己的世界應該更廣……
然後,跳出四大對於我來說,只是早晚的問題。

在離開四大的這三年,我覺得很多東西來自於自己的內心:
1、企業文化。崇尚類似互聯網企業自由、開放的工作文化,使得我在四大的最後一年非常不舒服,上下班打卡、辦公室著正裝、根據老闆心情安排加班節奏……
2、壓力管理。前面說的工作強度其實對於很多四大人來說,都不算啥,我當時出現各種生理癥狀的背後,是自己的精神壓力太大,同時由於工作之外跟家人和朋友交流太少,沒有很好的排遣壓力,因此導致了神經衰弱,慢慢地就是加班到前半夜,後半夜失眠……白天不精神,更加無法管理壓力。
3、時間管理。四大到了工作後期,溝通能力和時間管理能力非常重要,習慣散漫的我呢,缺乏細緻的時間管理能力。說白了,就是懶……內心和行動,都懶。

好吧,就這些。


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之前推出過一篇《寫在離開四大一個月後:我們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文章,在這裡分享一下,應該會對大家有幫助。
——————————————————————————————————————————

前言:從四大出來一個多月了。事實上,從正式決定離開四大,到今天,也不過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職問平台有資深的職場前輩,有優秀的職場新鮮人,寫這篇文章我其實有點惶恐,因為我既不資深,又稱不上優秀。但我想,大部分人和我是一樣的:初入職場,沒有華麗的簡歷,沒有明確的方向,想要改變現狀,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我寫這篇文章出來,希望能夠觸動到或者幫助到一部分和我一樣的人。


『 從兩個故事開始 』

我想用我最近在看項目過程中聽到的兩個小故事開始這篇文章。第一個故事是一個心理督導行業從業超過二十年的精神科醫生告訴我的。他的一個患者今年才18歲,最近第三次癌症複發。家人怕她承受不了,帶她來看心理醫生。很意外的,她樂觀、坦然、勇敢,唯一的願望是出國看看,於是心理督導團隊決定贊助她去韓國走一走。小女孩說,生命不在乎是怎麼死的,而在於怎樣活過。第二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知名的美國大學的華裔教授,年輕時候因為文革被下放到農村,剛到的第一天自己在山坡上哭了整整一夜,從第二天開始決心一定要離開這裡。之後他堅持每天去山坡上自學英語,直到77年恢復高考一舉考上北大,之後又因為英語好被選作第一批公費留學生。

我想說的是,我們大多數人比這個小女孩,比這位教授擁有更多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很多人卻甘願放棄了。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樣的工作,於是選擇了海投,投到哪個算哪個,或乾脆聽從家裡安排,甚至埋怨父母幫不到自己。我始終認為,找工作是自己的事情,找到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責任。這中間需要大量的盡職調查,包括了解不同類型公司的特點、各崗位的工作職責和工作強度、未來的職業發展路徑,等等。我特別推薦的是,找到你理想崗位的從業人員,問問Ta的工作感受,而不是憑藉自己的想像盲目求職。同時,要隨時做好準備,因為你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天上就掉餡餅了。


一個例子是,最近一個朋友找到我,說想做諮詢,問能不能幫忙推薦。我恰好就知道有一家諮詢公司正在著急招人,於是說好的,簡歷發給我看看,中文在前英文在後,中文的附一張照片。他說,簡歷沒有寫好的,能不能大概寫兩句話介紹一下自己。另外,做諮詢應該不怎麼用出差吧。看到這兩句話,大家也應該知道我最後有沒有幫他推薦了吧。我覺得求職是一件特別嚴肅的事情,很多時候你可能只有一次機會,你必須要確保自己每一次都是準備好了的。同時,每一次決定都是不可逆的,意味著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一輩子,你都要為你草率的決定買單。


『與四大相遇』

言歸正傳,說回我自己。實不相瞞,上面整個自然段是我過去兩年的所見所得。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英國念的,可想而知對國內的職業環境有多一無所知。通過網申投了一圈知名外資投行杳無音訊後,我迷茫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朋友說她要去安永面試,我說你要做審計嗎,她說不是啊,你不知道四大也有諮詢業務嗎。我當時確實不知道,草草看了看公司各業務線的介紹就提交了申請,然後我就這麼誤打誤撞進了四大,做起了諮詢,難以想像我當時對自己有多不負責。


很快地,我發現諮詢並不適合我。作為一個曾經的理科生,諮詢在我看來是個文科行業。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題思路,沒法去判斷對錯,並且九成以上的時間都是在電腦前。同時,我們的工作成果對企業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是難以用數據去衡量的。這讓我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很大的質疑。更令我難受的,我上學時候最喜歡、學的最好的公司估值和公司兼并,一點也沒派上用場。入職第一個月,我萌生了跳槽的想法。在接下來兩年的時間,我在兩種想法中猶豫不決:一種是,干滿三年再走吧,也許再做做就會喜歡上這份工作,況且現在走,之前不就白乾了嗎。另一種是,這一點都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每多干一天,就又浪費了一天,做得越久跳槽的可能性越小。


第一年,我斷斷續續地投了一些簡歷,甚至得到過兩次面試機會,一次是某券商的宏觀策略研究員,一次是某韓企的總裁助理,但都在一輪輪的面試中發現,這也不是我想要的工作。然後我發現,真正的問題在於我自己。不是沒有好工作,而是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想要做什麼。如果為了離開而離開,很可能又找到一份我不喜歡,或者根本不適合我的工作,於是我決定給自己點時間,去了解整個金融行業。四大的好處在於,我們有機會接觸到各樣的業態,並和其中從公司高層到普通職員,各級別的從業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在之後與企業的接觸過程中,我不再把關注點僅僅放在工作底稿和訪談提綱,我開始留心去觀察每個崗位對應的工作職責,和對其從業人員的資質要求。

在和信託、私募的接觸中,我逐漸發現了我對股權投資的興趣,也開始留心學習相關的知識,並根據崗位職責調整了我的簡歷,努力找到共通之處。相較第一年的盲目,這一次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和更堅定的信心,但這並非意味著我的求職之路一帆風順。市面上股權投資相關的崗位並不多,且對於非應屆畢業生,大多要求不低於兩年的投資工作經驗。在四大,我的服務對象雖然是金融機構,對前台業務有一定了解,但工作實質屬於後台,申請前台工作相當於零工作經驗,完全不佔優勢,投出去的簡歷甚至收不到第一輪面試。那段時間我特別迷茫,項目壓力很大,而且一直在出差,即使有面試機會恐怕我也回不去,但最讓我感到無望的是,根本沒有面試機會,甚至連一個極不知名的P2P公司的投資助理崗位都沒有給我面試機會。


『 新的轉機 』

然而,柳暗花明這種事真的存在吧。就在項目告一段落,回北京的幾周里,我接到了獵頭的電話,是一個知名酒業集團的股權投資經理崗位,正好趕上我休考試假,在一周內順利完成了幾輪面試,終面當晚就接到了獵頭的電話,恭喜我拿到了Offer。一切來得太快太突然,甚至來不及感傷,只讓我覺得,當你找到了方向並且為之努力,一切自然有安排。如果暫時沒有結果,並非意味著你不夠好,可能只是時機未到。

按照電影的拍攝手法,此時應該打上一行字幕,「一個月後」。一個月後,我入職的新公司正式成立了一個資本,我所在的條線負責早期項目的投資,也就是俗稱的vc,關注TMT領域,工作內容簡單來講就是找項目和看項目。在這一個月,我見到了各式各樣的創業者,有滿懷抱負的大學生,有和「老劉」稱兄道弟的京東系大佬團隊,也有在傳統行業摸爬滾打十餘載想要謀求創新的獨行軍……雖然在這一個月里,我聽到的孵化、創客、痛點、生態等詞比我過去24年聽到的還多,我仍然感覺一扇大門在我面前豁然打開。我找回了剛剛從學校畢業時的自己,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覺得自己每天有太多東西要去學習。

雖然被頻頻詬病收入與付出不匹配,對於應屆畢業生,在如今殘酷的職業市場,四大仍然是一個不錯的開端,只是它並非適合所有人。同時,四大作為事務所,開展的業務複雜多樣,審計、稅務、諮詢,諮詢又分為財務諮詢、風險諮詢、戰略諮詢,等等,每一個分支都是一種截然不同的職業路徑,選擇了一種想要轉向另一種是,往往沒有捷徑,只能走回原地,重頭再來。固然既有經驗會有一定的相通性,但經驗的背後是時間成本。然而時間成本有時候又是必要的,是一種試錯的成本,有時知道什麼是錯的,才知道什麼是對的,才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


那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如果重來一次,該犯的錯誤我還是會犯,只是會在更短的時間內犯完。我無法保證,五年甚至一年後我仍然對我現在的工作保有激情,但起碼此時此刻這是我喜歡做的事情,我願意為它主動地看書和加班,這也是此時此刻我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選擇,這就夠了。對於不喜歡現在的工作,頻頻抱怨卻又不敢改變的人,


我想說,改變其實沒有那麼可怕。我試過了,真的不可怕。


———————————————————————————————————————————


更多關於四大人的職場內容,歡迎關注我們的「職問」微信號啦

http://weixin.qq.com/r/gUyagizEdHELrWjh9xmT (二維碼自動識別)


2月13日更新

評論中有提及,說四大遵循的是一套完整的審計指引,所以必須採取必要的複雜和細化措施用以保障。

對這句話的表述,我是認同的,但我不認同造成目前的管控薄弱和人員疲憊的現狀的初衷是因為上級管理層"為了遵循指引而不得不採取的管理舉措「

在我看來,惡性循環的源頭是外部的審計費用下降和內部追求的毛利率上升(你沒看錯,在外部審計費不斷下降的現狀下,事務所內部對項目的RR和GM要求其實在提高,可見管理層之貪婪和短視)——導致項目卡預算,卡時間和卡人員——限制了大家想進一步發掘問題和完善項目程序的可能性——不屈服於這種「只要能出報告就好」的要求下,大量優秀Manager和Senior的出走——剩餘人員無法繼續確保項目質量的情況下,拘泥於底稿形式,只求能出報告——項目質量下降,無法發現實際問題,客戶覺得誰來審都是出一份報告,不如換家更便宜的或直接砍掉費用 ....

————————————————
以下為原回答

以一個在職員工的身份也來談談這個問題吧,雖然我還沒離開,但最近已經做好離開的準備。

在我看來,雖然合伙人的郵件里永遠是蒸蒸日上形勢大好,但就個人感受而言,從14年開始最近兩年出現了一波很大的離職潮,走掉的幾乎都是四大自己培養起來的,估計有些所有些部門現在突擊社招進來的senior已經佔了過半了。在我看來,很多和我一起進來的senior最終選擇離開,一個很重要卻沒被大家提及的原因就是人才結構畸形導致的工作環境惡化。


要我看四大現在的人才結構,其實是個漏斗型,早年打拚上去的一部分大陸Par和SM,擁有著那個時代拼搏著積澱起來的專業素養,最底層每年校招進來的小朋友,都是奔著四大的金字招牌進來的,也是人才濟濟。唯獨中間的大部分senior和manager,在我看來職業能力卻是嚴重欠缺的。

這種欠缺,我相信在座的四大在職人員一定都會有一種感覺,你們跟過的很多senior和manager,你會發現,他們很懂底稿,但他們不懂審計

同理不僅是四大的審計部門,四大稅務部門,懂報告的多,懂真正稅務籌劃的人少。內控部門,懂底稿的多,懂真正內控的人少。

很多人說現在做項目越來越吃力,除了公司各種卡預算卡人之外,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內部在底稿上的大量內耗,這種內耗並非是「實質性的審核」造成的內耗,在我看來更多是因為底稿審核人專業能力不足只能選擇在「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我們當初學習審計的時候說的是實質大於形式,可是在現在四大的管理里,卻是形式重於實質,大Senior也好,Manager也好,開出大量的Q,你卻發現這些Q其實並不是依據對項目的實質了解和判斷得出,可能是剛接手連客戶現場都沒到過,拿到底稿後嘩啦啦開出的一堆Q,下面的人為了清掉這些可能本不該在這個項目上出現的Q,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客戶溝通及無盡的加班來補充材料和解釋。

但假如你靜下心重新看這些Q,對發現真正的問題有任何幫助么?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絕大部分沒有。

之前做過一個內控項目,客戶的需求 發現實質性的內控措施的缺失,Manager們卻每日糾結於客戶幾個樣本缺了誰的簽字,假如從原則性的看法來看這個當然也很重要,但一整個項目下來,客戶的問題卻一個都沒得到解答。

大部分和我一起進來的同事,我們都曾在最初的項目里致力於發現實質性的問題,做出些實質性的工作,但是到了最後,卻發現我們終日的加班其實都是在為上級們完成一個」形式完美「的結果,而有些我們明明看到的有問題的地方,卻在項目的時間和成本限制情況下無法深入。這種對職業感缺失的打擊,是絕大多數當初懷著熱血進來的我們所不能忍受的,這也是大量在我看來非常精英的、擁有很高職業素養和很強判斷力的同事,在抗爭無果還遭到上級約談,被上級認定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選擇離開的原因。

說得再不好聽一點,現在的四大,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上級並不需要一個能找到問題的,能通過一些措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能做出合理判斷的執行人員,或者說一旦出現了這麼一個效率非常可觀的同事,他會瞬間被壓上幾倍於之前的工作。結果就是大家做項目的時候,就只能慢吞吞的,為了把底稿形式圓滿,不加班也搞出加班來,這樣才是最安全的。

這些年和離職的同事常溝通,坦白說,就同事氛圍、薪資漲幅和工作彈性下,四大是有很大的優勢,大多數同事當時離職,都是抱著一種要重新去適應新環境的憂心離開的,可是哪怕有這種憂心都要走,很大的原因就是被」逼得無路可走「,你的滿腔熱血,你的職業期待,你的高效努力,在這裡都是錯的。


這真的是在職員工最真實的想法。

也許大家覺得是我在四大混得不好才會有如此偏頗對上級的揣測。恰恰不是,我自進四大以來,每年拿的都是high或top,正是因為我可恥的接受了這套規則。但這些年每一個選擇離開的同事,都是不願和這套規則妥協的。

用無間道3的一句台詞說,」當年若不是你被開除,這個獎項根本輪不到我「

終於有一天,我終於也想起那個初秋的下午,自己懷著滿腔熱血在offer上籤下自己的名字,並不單單因為薪資、平台、招牌這些,還有一份對職業的信仰,相信通過這份工作能夠實現的價值。而不是現在這樣深夜窩在電腦前,把MIC那些不可理喻的Q,再強壓給那些如最初的自己那樣,帶著稚嫩期待眼神的小朋友。


時差黨來了。作為一個前四大人,我想我還是可以說說的。關於行業前景這些,就不贅述了,這裡主要講講個人原因。

四大做的鬱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運氣不好,沒碰上個好老闆,年景也沒趕上,剛進去第二年就經濟危機,苦哈哈每個月拿著3k+的稅前工資住著如家出項目。雖然自知身體沒法和那些從小在山裡長大的同事比,但是那時候年紀小,覺得四大可以給自己一個前途光明的未來,就面試的時候腦熱,overpromise了par接了offer必定會來。進來後才發現,自己真的是有點圖樣圖森破了。

同批小夥伴的感情不錯,但是那時不懂藏拙,第一年起就被狠狠地overuse,一直到第二年末做出了毛病。在醫院的那一個禮拜,很多次在想自己何至於走到這一步。大病稍愈休息半個月回到工作崗位,第一天就被組裡那個大家都討厭的m加班留到半夜,那一晚堅定了要走的決心。

新工作很順利找到。離職的時候,大par跟我說,我會後悔離開四大。當時覺得,fxxk off吧,可惜太慫,軟軟地走了。現在時間一晃好多年,雖然至今還記得新公司new hire時那種和四大格格不入的感覺,想著這麼technical的職位,why I end up here, 但是回過頭來反而覺得,why I didn"t join it earlier. 剛才看到有回答說,你的新工作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滿足你。 薪酬、工作時間、工作壓力、工作地點、假期、人際關係,發展前途,行業前景,風險,公司文化,同事關係等等,沒有任何一個工作可以在所有方面」秒殺「四大。sorry to say that, maybe it"s just because you aren"t that lucky to find one. 這幾年,我走遍了世界好多國家,學會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共事和相處,學會經濟與人格獨立,中肯的看待世界,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享受生活並且找到了未來伴侶。雖然行業和四大完全不同,真的很慶幸自己沒有丟掉大學的技能。

當然我不是鼓勵大家都跳槽,也不是吹捧自己多麼厲害。我覺得我只是幸運,在對的時候止損,並且stick to what I am really good at and make a living with it. 同時,隨著時間過去,某一部分的我也會感謝四大,讓自己得到了成長,儘管付出的代價讓我痛心疾首輾轉反側好幾年。

最後,once big fourer, always big fourer.祝大家想走的早日想通,能留的前途光明。有機會來歐洲玩,能力知識範圍內可幫助做攻略啥的。


雖然在四大待得時間並不太長,但是個人覺得四大在初級員工和高級員工級別中的薪酬激勵制度並不公平,反而會挫傷員工的積極性。

第二年、第三年的小黑會裡都拿了整個部門最高rating,從此之後工作量翻倍,手裡項目難度呈幾何上升,而每個月的工資就比拿三分每天七點準時收工的小夥伴多那麼一點點…連晚上加班完搭的士的錢都cover不了。一年到頭沒有加班費,沒有加班餐補和的士報銷,靠著情懷來支撐自己每天的早出晚歸。

離開之後,轉行出國去讀金融,然後現在在某銀行當打雜實習生,實習工資比四大全職拿top performance還高…(p.s:答主所在地跟北上廣深在物價水平和工資薪金水平上其實相差不大)


推薦閱讀:

TAG:職業發展 | 審計 | 會計 |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