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一步之遙》?

相關:

《一步之遙》是否是姜文的一部大失水準的爛片? - 一步之遙(電影)

姜文新作《一步之遙》中有哪些隱喻和暗線? - 一步之遙(電影)


關於這部電影我只說一下後期特效的部分。

整部片子的特效部分大致分為以下幾個場景。 外灘(白天和夜景), 外灘追月,火車站, 福建土樓,舞台效果(花瓣,泡泡等),上海灘建築延伸等,特效鏡頭從最初剪輯版的400多個到定剪的時候變成900個,每次改剪輯對特效製作來說都是件挺痛苦的事情,因為針對這個場景的concept和模型都已經做得差不多了,一改動就又要重來,而且剪輯是到十月份才最終定下來,12月上映,雖然從4月份就開始了準備工作,但是很多鏡頭因為沒有定剪,關於鏡頭長度和效果都無法確定,時間非常緊張,外灘的長鏡頭(除了人物之外其它全部純CG,我們拿到剪輯版的鏡頭長度是將近5000幀,而且是立體的,就需要渲染雙眼)在11月中的時候還被問是否能改鏡頭運動,這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再多給幾個月時間。在這我想說的是相比國外的電影,國內影片定剪的時間太晚,留給後期製作的時間太少,定剪之後你可以再刪減鏡頭或者增加,這都不是問題,在10月姜文去美國做音效之前我們差不多是每周會和姜文開一次會,提交特效鏡頭的進展。10月之後情況就比較複雜了,導演在美國,我們溝通起來障礙比較多,這也不是問題,但是基本上反饋都是從微信上發過來的(我囧啊) 好歹這部片子也是上億的投資,導演可以重視一點後期嗎? 任何文字或者語音信息都不是通過郵件形式轉發,所有的記錄都在企鵝的伺服器上,加上姜文忙著做音效,能顧及視效的時間更少,能開視頻會議的次數都很少,出現的狀況就是有的鏡頭改了好幾版了,而導演只看過很早的版本,仍然對舊的版本在提意見,視效方面,導演有自己的想法是出於對電影本身的思考,但是拍板全都要導演來,這樣效率非常低,導致的結果就是從一開始的幾百個特效鏡頭到最後一刻都沒有辦法定下來,最後一個月每次修改都是針對上百個鏡頭同時改,這樣必然導致特效質量下降。

後期製作開始之初所有的場景都有concept(這個我沒辦法帖出來),而最終在反覆修改和趕進度的情況下出來的效果離我們預想的還是有差距。至於評論里有人說過立體效果的問題,真的是非常趕進度,效果最終差強人意,立體部分大多數鏡頭是2轉3,只有少數的比如外灘的全cg鏡頭是立體拍攝和渲染。

國產片離電影工業化還非常遠,一部電影的各個環節都需要非常專業的人才,僅憑導演一個人是無法完成。並且也無法靠個別人能促進行業的發展,電影審批制度會限制行業發展壯大,無法吸引更多的人和錢投到電影行業,無法建立起標準的工業化流程則導致很多設定只能聽導演的,而國外影片的特效部分基本上由視效總監來負責,這當中會有個和導演商榷的過程,但是最初concept定好了那影片就是朝著concept走的,而此片有多數場景不是這樣的,導演說改就改,即使前一天他說很好,第二天他有個新的想法就又改了。不確定的因素太多導致後期製作很被動。專業的團隊和標準的流程對一部影片的質量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可惜國內的導演對後期並不重視,也並不了解, 也並不太想聽取意見,當然他們出於自己的角度出發,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像『少年派』的後期製作公司在奧斯卡上想抱怨兩句都被切掉,可見後期公司地位非常低,說到底後期製作是個服務行業,而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有很多是真正熱愛才從事這份工作的,薪水低,加班時間長,不被尊重,這是個惡性循環,年輕人的熱情早被燒光而沒有提高製作水平,這也難怪很多國產片特效被吐槽。(扯遠了)

繼續回到這部片子,我個人認為,如果現有人員的情況下想做到國外的水平,後期方面還需要半年的時間才夠,可惜中國的電影界沒有最佳視效獎,否則這種努力還是值得嘗試的。這種情況何時會改觀?我不清楚,起碼要等到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起來,有更多的資本投入。

感覺也沒說什麼,當時製作的過程到最後一段時間很難熬,每個人壓力都很大,這部片子被看中或多或少是因為國產片很少願意投入這麼多精良製作,但是限於時間人力物力的因素最終效果在行業內人員來看或者從我個人角度來看只能是7分吧。 這部電影要不了多久就會被忘得差不多,而這個行業也不會因為一部電影有什麼改觀,有什麼問題的話我會慢慢答覆大家。


它其實是部"荒誕派戲劇"。

作為一個進電影院遠沒有進劇場多的人,本不敢妄談電影。然而《一步之遙》有著太多理由,讓我作為一個戲劇觀眾發出點聲音。


《一步之遙》確實不是一部合規的商業電影,然而這是一部充滿了戲劇元素的,藝術水準頗高的作者電影。和絕大多數以「敘事內容」為影片骨架的電影不同,《一步之遙》是一部帶著「荒誕派戲劇」骨架的電影。整部電影無處不湧現著濃重的荒誕氣息,而在這荒誕而魔幻的世界中,又充滿了真實和清醒。


和我看片前看到評論時的預感一樣,大部分觀眾的「不接受」,幾乎跟一般戲劇觀眾看到荒誕派這種略帶「實驗戲劇」風格時的不適感如出一轍。


上世紀50年代西方興起的荒誕派戲劇的主要特點在於「反戲劇」:它拒絕合規的敘事方式,拋棄故事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它以大量象徵和暗喻的的手法來烘托主題;它多用喜劇的手法來表達嚴肅的悲劇主題。


荒誕派作品的對話和行動,看似無意義且不連貫,但卻有一種內在的聯繫。荒誕派作品從來都不想讓觀眾在舞台或是鏡頭中產生的「幻覺」中麻痹自己,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通過「荒誕」的方式,啟發他們對於真實生活的思考。


看到這裡,如果看過片子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是否有相似的感覺?

《一步之遙》絕不是一部任性胡鬧的作品,它體現出導演一貫的藝術追求。姜文沒有向類型片屈服,沒有向電影工業的固有模式屈服,沒有向大眾審美屈服。不管大眾喜歡還是不喜歡,《一步之遙》賺錢還是不賺錢,他都沒有食言,站著把片子拍完了。


不怕劇透的同學,就請往下看。《一步之遙》這部用鏡頭呈現出來的舞台作品,確實讓我喜歡不已。


如果大家更多地被花域總統的宏大歌舞秀吸引,便容易忽視了影片在最開始的三個重要元素:

1. 馬走日的旁白

2. 武七的長段獨白。

3. 對於《教父》的戲仿。


在開場的五分鐘內,導演其實已經特別坦誠地把本片的風格告訴了所有觀眾。


馬走日的獨白是第一個線索。


如果看過《黃金時代》的朋友可能會熟悉這樣的手法:角色在故事進行時,對著鏡頭開始敘述了。和《黃金時代》中一樣,馬走日越過了銀幕中的那個「幻覺世界」,直接和銀幕外的觀眾對話了。他存在於故事之中,又以一個上帝視角看待整個故事。


馬走日的獨白給影片開頭,也給影片結尾。這一切的喻意再明顯不過——銀幕上的兩個多小時,都是馬走日的臨終回憶。

《一步之遙》沿用的「二十世紀初上海」時代背景,根本就是個幌子。導演的意圖很明確,他告訴大家的是:「這不是真的,這是一場夢,或者是,這是一場戲。」


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提出的「陌生化」或者說「間離」(Verfremdung),目的也正是不想讓觀眾「沉迷」於舞台製造的幻覺當中。


「間離」效果的舞台演出,演員表明自己足在演戲,觀眾是在冷靜地看戲,演員和角色的感情不混合而使觀眾和角色的感情也不混合在一起,從而保持理智的思考和評判。


初次見到「間離」,一定會有著「這裡怎麼莫名其妙斷了?」的感覺。而每有這樣的感覺,其實就說明了一件事:「導演希望你在這裡思考。」


武七的獨白,則是第二個線索。


這段獨白所使用的表現方法,完全就是舞台獨白的處理方式。


我們可以看到,全片的語言風格和表現風格自此打下基調。無論是花域總統大選時,姜文和葛優那極盡誇張,像相聲一般的舞台對話;還是武大帥全家老小聚餐時,怪誕的儀式感;又或者片尾馬走日將武六擊昏,在風車外面的獨白,都體現了同樣的語言風格。


《一步之遙》中所有的台詞,都在以戲劇的方式去說。角色的台詞在傳遞文本涵義之外,更為重要的功能是在交流中傳遞能量,顯示人物關係。在文本涵義之外,舞台劇的台詞本身就能通過音韻與氣息傳遞出美感。


整部片子的戲劇風格在此可見一斑。當我們突破「表意」的潘籬去看藝術作品,才能得到更廣闊的美學體驗。


而對於《教父》的戲仿,則開啟了第三條線索。

戲仿不是模仿,是帶有超越性的,互文性的再創造。影片中從頭到尾大量的戲仿難以例數,對於電影工業的,對於第三帝國的,對於行政體制的,對於20世紀流行現狀的,幾乎從頭到尾都沒停下來過。


如此頻繁的戲仿能夠看出導演的野心:戲仿在全片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從一而終的的戲仿構築了全片的後現代語境。


是非,對錯,善惡,美醜,類型片中常有的英雄人物和偉大價值觀在後現代語境中通通失去了依附,變成了一個個平等的表現符號。價值判斷成為了整部電影所唾棄的內容。


陌生化,舞台語言,戲仿。這三個戲劇要素是貫穿《一步之遙》的骨架。


一個間離的,帶有戲劇美感的,消解了價值判斷的電影,才是《一步之遙》的真正面目。以敘事為骨架的作品不同,「怎麼說」比「說什麼」在這部荒誕派作品中更為重要。


在這樣的框架下,影片的各處場景與人物一一建立起了聯繫:30分鐘的宏大歌舞烘託了完顏英;黑白電影的拼貼對比了武六;與俄羅斯胖妞的婚禮點明了武大帥;而最後的風車和草地,則屬於馬走日。


同時,怪誕而對比強烈的場景充斥整部電影:巨大的月亮、浮華的舞台、艷俗的建築、最後一幕的風車以及漫山遍野的新人,以及我最喜歡的一幕「覃老師開機關槍」,無不共同構成一個超現實主義的宏大夢境。


姜文絲毫不掩飾自己對於超現實主義的敬意。在片中採用的一句詩:「我找到了/愛你的秘訣/永遠作為第一次。」便是超現實主義先驅布洛東的作品節選。而這一句,同樣也是姜文好友,本篇編劇之一廖一梅的先生,戲劇導演孟京輝的微博簽名語。


說到底,《一步之遙》的敘事也並非大部分觀眾所描述的那般破碎。馬走日幫武七洗錢,舉辦花域評選;完顏英逼婚馬走日,與之狂歡;馬走日「誤殺」完顏英,尋求開脫;武六逐步接觸馬走日,產生愛慕;武大帥為保聲譽,決定處決馬走日;武六助馬走日逃亡,馬走日獨自面對現實。


每一個敘事橋段之間的銜接都有理有據,清楚明顯,我確實不明白「看不懂」從何而來。影片中所存在的象徵並不少見,至於每一個「暗喻」所義為何,無非是希望激發觀眾更多的思索。

我知道大家還是想問:「影片到底說了啥?」


這個答案很重要,也很不重要。如果硬要說一個影片涵義,便是導演本身對於情愛關係的思考。但導演卻不希望將自己的思考結果灌輸給每一個觀眾,而是希望他們能借影片中的思考,激發自己的思考。《一步之遙》並不「再現生活」,也拒絕附庸於生活的幻象。


如果你將《一步之遙》看做一個尋常的,現實主義敘事的作品,便就偏離了它的評價體系。這就好比評價美酒之時,用「缺乏嚼勁」來否定它,是毫無意義的。


如果把《一步之遙》當做一部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來鑒賞,無疑稱得上優秀二字。


《一步之遙》從來就沒有想要講述一個「二十世紀初的真實上海故事」。它創造了一個夢境的,怪誕的,瘋狂的空間;然而,它又在故事和人物中透露著冷靜,嚴肅,甚至殘酷。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個中國導演,用鏡頭體現出如此豐富的戲劇感。我也是第一次嘆服與這樣美妙的跨界結合,大呼過癮。姜文毫無疑問是自負的,他的目標從來都不是類型片之魁,而徑直指向布洛東、博格曼和德里達。


我敢斷定,如果姜文執導一部舞台作品,可能不亞於中國任何一位戲劇導演。然而,他選擇了電影,他的能力讓《一步之遙》這部藝術電影登上主流商業銀幕,並且得到如此高的曝光量和關注度,可以說是作者電影,甚至所有獨立藝術的一件幸事。


作為一部沒有照顧大眾審美的作品,《一步之遙》的藝術性無可指摘。我同樣也反感在推廣環節中的營銷噱頭,那是對普通觀眾的不負責任。這是一部對於觀眾有要求的電影,當它在以娛樂為第一目標的商業院線中出現,確實有點格格不入了。


但是,如果你看完了這部作者電影,我建議你再細細品味一下其中滋味,不要因為它「沒那麼爽」,就妄下定義。


藝術的功能永遠不是用以消費,而是予人啟迪。


先說我的結論:一步之遙是一部有實驗性和探索性的電影,但它不是一部好電影。

姜文想要表達和隱喻得很多,而且他可能也比較自信。所以他在很多簡單的技術性環節都沒有做好。當然也許是他不屑做好這些基本功。比如影片的節奏就很不好,很多地方確實太冗長了,手法也沉悶。

我不知道大家看過穆赫蘭道沒有,這個片子整體情節壓抑、沉悶、詭異,還各種隱喻幻境交錯,比較晦澀難懂。但具體每一個場景該有多少分鐘,都是很講究的。你不會覺得到了某場戲有「沒完沒了」的感覺。

假如一個導演失去了對觀眾的尊重,那麼觀眾沒有給予回報,也在情理之中。很多優秀而純粹的實驗性藝術家都是不在乎票房的。但從訪談中來看,姜文對低票房既高傲又不滿。

而且一部想要承載太多的電影是很難駕馭的,我傾向於姜文駕馭不起他構築的宏大主題。紅樓夢拋開一切隱喻,在講述上依然是教科書。但一步之遙拋開隱喻,本身是一部手法平庸,節奏拖沓,人物單薄的電影。

整部電影是姜文自己的內心獨白,而不是一部面對觀眾的電影,但姜文的才華還沒有到只是內心獨白也動人的地步。整個影片在很多地方還是很暴露短板,並且摻雜過多私心雜念的。


當然我還是很欣賞姜文的勇氣,以及期待姜文下一部作品:)


好吧好吧。。。。總是需要評價一下的哇:)

晚上好。。。諸位聽眾,這可能是個比較文學的框架,但是最後又不是。比如說如果我們回顧一下讓子彈飛的話,要明白,讓子彈飛中最重要也是最迷惑人的東西是——情節。所以我在寫那篇結構文章的時候,主要是要把情節說清楚,比如老二在做什麼啊,師爺的思路啊,老三和花姐的共識啊,以及最後首尾呼應的火車和《送別》以及姜文的白馬啊。

理清楚讓子彈飛的隱藏情節,姜文說白了,講的就是一個gm和gm不徹底,還要繼續gm的故事。事件是從推翻滿清後同盟會的墮落,到TG的上山落草繼續革命,到TGtf國民黨建國,再到真gm者姜文發現自己被拋棄了,gm並沒有完成的故事,時間是從1920年到1965年。

但是一步之遙的重點並不是情節,情節太簡單了,一目了然,沒有老二的詭秘活動,沒有師爺突然會吹哨音的蹊蹺,沒有老三和花姐三天才把假黃四郎弄來的不對勁兒,更沒有師爺那句莫名其妙的遺言——這是一個在情節上一馬平川的,沒有任何懸念和伏筆的故事。

所以,一步之遙雖然同樣優秀和深遠,其取勝並不在情節上。

情節太簡單了。幾個南下上海的舊貴族不同的選擇和不同的結局。象飛田背叛了自己的過去,混得如魚得水。完顏英雖然利用規則,但想找回的,還是萬人之上的幻境。馬走日永遠忘不了紫禁城的大雪,他在混沌的新時代找不到自我,最終迷失,唯一的救命稻草是愛情,最後決定為這唯一的真誠去死。而他貴族學校的老師早在大清滅亡前就背叛了自己的血統和出身,尋找下一個時代的新貴作為依靠。

那優秀和深遠從何說起呢?

從。。。。更深刻和毒辣的隱喻和現實批判說起。

此大清並非彼大清。此上海也並非彼上海。

這個故事,發生在1978年以後的浦東。

太祖已死,第一共和國已死,但是生活還要繼續。

讓子彈飛的第二部來了,第一部叫let the bullet fly.那是不可思議的,但是沒有完成的偉業。結局雖然悲涼,但還蘊含著希望。

第二部叫,gone with the bullet(一步之遙的英文名).一切榮耀,隨著硝煙遠去。唯有死亡才能結束痛苦,也唯有死亡才能帶來公正。

開始。

第一幕中,新貴五七和老貴族馬,項對談。馬走日還有前朝的爵位,五七還記得這一點。當馬試圖將二人聯繫在一起的時候,他用了一個晦澀的邏輯:

當年,老佛爺讓我推行新政,我誤了事,醒來,大清已經完蛋了,你們這些人才有資格和我平起平坐。

面對著改開之後的花花世界和快速崛起的財富新貴,馬走日的情緒是陰暗的。

而同時,面對著前朝貴族,五七是希望藉助他的影響力的。為什麼?因為不是所有老貴族,都像馬走日那樣痛苦,他們中有不少類似任志強這種,其實混得不錯。而馬走日在老貴族中是說得上話的,不僅說得上話,而且在撈錢做局方面有大哥地位(上海頭頭腦腦都建議五七來找馬)。

馬走日是個什麼樣的人?一方面,他念著老佛爺,一方面他也沒有能力拒絕這個新時代,並且,他的能力讓他物質上很優越,同時,精神上極度空虛和痛苦。

一個有能力,但是精神強度很差的老貴族,加上一個徹底背叛過去的老貴族,再加上一個想洗錢的新貴,三個人要做一個局,這就是故事的開始。

這個新貴的背景是什麼?是大帥的兒子,大帥是前清的非貴族軍官。大帥,馬走日等,都可能在西山銳健營貴族學校(大概名字是)上過學,但是他們的女老師看中了大帥的前途。

接下來的總統選舉做局方面,姜文開地圖炮碾壓了這個時代娛樂界的所有人。

煽情主持,念電報,念最苦逼的偏遠地區的大兵們的電報,以及國際化,恩,這是一場春晚,我想大家都看得懂。

有意思的是,馬走日身在其中,撈到了錢。但是,他又放任完顏英把錢花出去了。

這再一次說明,馬走日本身對撈錢興趣一般,碰到一個女人,他就拋棄了開始定下的原則。

完顏英是什麼人?同樣是老貴族。而且是憑藉能力,在新時代沒給紅色群體丟過人的老貴族,她弄到錢,下一步就是賑濟窮人(聯繫到讓子彈飛里的撒錢劇情可以明白姜文有救世主情節,或者說貴族就應該是這樣)。

結論是,完顏英是另一種老貴族。她比馬走日要高尚和決絕。她通過改開後的新規則拿到錢,實踐的還是改開前高高在上拯救萬民的老一套。馬走日是唯一了解她,但是又不能效仿她的人。

結論是,完顏英這麼決絕地做,反映出她的絕望。因為絕望,才要不惜一切代價去捍衛第一共和國之前的貴族范兒。而馬走日說自己是個孩子,他的一切情緒還都出於本能,他本能地在第二共和國時期還混得很好,但是他又本能地感到痛苦。

然後,完顏英死了。她死前夢想著奔月,月亮上有玉兔(這是個巨大的政治諷刺。商業化的中國仍然需要商業化之前的大型工程活動來凝聚人心,但這只是幻覺)。

所以本質來說完顏英是什麼人呢?是一群精神上還活在第一共和國時期,但是拿的錢卻來自第二共和國稅收撥款的工業黨人。

完顏英死了以後,情節急轉直下。精神上還是個孩子的馬走日說不出口讓五六救他,反倒是救了早就泯滅內心也泯滅過去的象飛田,馬走日還本能地相信人性中一些美好的東西,他可能最後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殘存的,最後的貴族。他只是本能地堅持和象飛田的關係。

但是這種堅持,對於早就融入新世界的象飛田來說毫無意義。

什麼有意義呢?對於象飛田,五七,王來說,利用完顏英之死和馬走日的童心來榨取利益,這是唯一要做的事情。

這個故事挺簡單的。五六代表著女性的純潔和拯救,馬走日的童心未泯和堅持本能吸引了她,因為身邊連這樣的男人都沒有。

最後,當馬走日開始講話的時候,他重複了這句話,我們是歷史的一部分。

他更重複了自己心頭永遠過不去的那個坎兒,那是紫禁城的大雪,那是1976年9月9日的晚上。

最後的私奔是姜文本人對這個混沌時代的徹底嘲弄,或者說審判。

他曾經高貴而博學的性幻想對象變成了一個庸碌無恥的老太婆,扼殺著子女的夢想。

五六是馬走日的同班同學,他暗戀著馬走日,在日記本上寫上她討厭男生的名字,看著他們被自己的母親開除。

他的發小象飛田踏著自己功成名就。

他在私奔的過程中,似乎終於懂得了一件事:我們這代人究竟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往事一幕幕飄過。

馬走日在人生最後的幾個小時終於變成了男人,也最終理解了完顏英的高貴,絕望和自欺欺人。

而五六是他們這代人僅存的希望。

為了讓五六活下去,他決定死。他決定說出自己在投入經濟大潮,並撈取財富過程中的所有醜陋和無恥,他說到了虛無縹緲的塞二爺,然後響起遠方的槍聲。

他從橋上一躍而下,死亡是偉大的自由。

好了,結束了,這個故事就這麼簡單。

你可以說姜文是在自high,一會兒傻笑一會兒流淚,但是和我們這代人沒有關係。

但事實上,歷史是永不止息的潮水。過往歲月中的所有浪花,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堆棧。

五六這個角色,是已經絕望的馬走日對下一代的最後希望,和對這個時代的最後信心。

好了,讓我們總結吧。

讓子彈飛中的張麻子,是姜文的理想人格,那是永不妥協的革命者和救世主,是永不止息的鬥爭。

一步之遙中的馬走日,才是現實,是懵懂,是妥協,是妥協卻無法遺忘榮耀,是無法遺忘榮耀卻仍然無奈妥協,是在無法忘卻的崇高和無比沉淪的現實中反覆掙扎的痛苦和絕望,而死亡和愛是唯一的解脫。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呼嘯而過的紅色少年們,他們在迷惘和傷感中長大了。

他們中間有一個永遠忘不掉過去的孩子,叫馬走日。

馬走日最終成長為人,靠的是完顏英的絕望,和五六的勃勃生機。一個是老貴族中的精神騎士,一個是新貴後代里少有的沒有被時代污染的佼佼者。

猶記得,馬走日呼嘯而下的那一瞬間,青草上站滿了凡夫凡婦,他們抬頭瞻仰著他的演說,些許迷惘,些許歡樂。

姜文試圖在一步之遙中審判這混沌的三十年,也審判自己走過的路。

猶記得,五七在牢房裡對著馬走日說,你這人怎麼就這麼討厭呢?怎麼在這種時候還要指出我不對呢?

我相信很多人看了這片子會極度地不舒服,但又說不出理由。

因為在這份判決書里,能夠自由地走出法庭的並沒有幾個人。

好吧,無論如何,姜文把他想說的話都說了。

他很真誠,也很討厭。他是喋喋不休地指出「你們這麼混下去遲早完蛋」的那個人。

象飛田還會說滿語,但他喜歡說法語。

老佛爺在那個雪夜沒能完成的事情,將最終影響到燈紅酒綠中的每一個人。

不同的是,唯有姜文覺得,自己對此是有責任的,其他人卻不是。

結束了,歷史又回到了常態。

上海就是浦東,浦東就是上海。

喵,好夢如舊。

————————————————

之所以沒有分幕介紹是因為我覺得這個故事沒啥伏筆啊。前後呼應,邏輯自洽。從老佛爺的交代開始,到老佛爺的交代結束。。。。

唯一的卡殼點可能就是筒子們沒把這個故事放到我們這個時代去看,過了這個坎兒就很簡單了嘛。。。


喵,真的需要像讓子彈飛那篇那樣一幕一幕地掰開揉碎了講么。。。

——————

哀家看完評論的結論是我說的還是太簡單了。。。

那麼。。。

第一幕 密謀

密謀里有幾個點,重點關注一下。

1,關於您的使用方式,馬走日,很在意。

您這個字,中古漢語里是沒有的。是第三帝國時期胡漢融合的產物,用不用您,對於滿清老貴族來說,很重要。

五七作為new money 不懂,馬走日修正了他。五七心裡不爽,嘴上還得接著,因為有求於人。

2,五七找馬走日,是為了從ney money 變成 old money.什麼是 old money, 就是我大清完蛋以後,老貴族中間的有錢人。換句話講,是改開之後,下海並且富起來的紅二代們。 new money 則是並非通過二代身份打拚起來的人,比如馬雲等。

3,五七試圖被old money接受,表現出新貴的焦慮。鍾會當年投擲《四本論》到嵇康家,然後掩面疾走,也是類似的心態。但是後來鍾會是怎麼對付嵇康的?嗯,你可能已經猜到,五七遲早要收拾馬走日這種端著架子下不來的老貴族。

證實這一說法的一條微博是,覃老師的扮演者洪晃對王思聰說,你有什麼可不滿的,new money 說的就是你這種人。聯想到洪晃的出身,呵呵,不巧啊,我又蒙對了。

4,姜文為啥要講這個?我覺得他所有的電影都在拍這個:一步之遙不僅僅是讓子彈飛中「上海就是浦東」這句話的續集,更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中,那句「SB」之後的續集。他自己就是大院子弟嘛,當然看不上改開以後崛起的這批new money.

5.第一幕是最重要的,定下了本片的衝突基調:old money 和 new money的衝突。在我大清沒有滅亡(wg之前)的時候,屌絲,譬如五七,對於滿清貴族(紅二代)是敬畏的,不信可以看五七那個單膝跪地的姿勢,及其標準,馬走日很受用,用滿語說,你起來吧,但是五七還聽不懂(背景是wg期間的老紅衛兵發明過一套黑話)。

6,從new money 變成 old money 的本質,是洗錢,怎麼洗?辦個高大上的活動,這個就比較黑了,涉及到一系列以比賽,選秀為手段斂財的文娛界現象。

第二幕 ,總統大選


感覺說得都不到位啊!答案這麼多,卻沒有誰在試圖解釋,電影到底講了個什麼樣的故事。

所以本篇的主要任務是理順故事主線。


------------------------------------------------------

問題一:馬走日是什麼

馬走日的象徵意義是看懂全篇的第一步。他的真實身份並不難猜,提示就在那段「下雪那天老佛爺叫我過去」。慈禧太后為大清找的最後救命稻草是變法,所以馬走日代表憲政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這正是最大的思維漏洞。

因為如果僅僅把馬走日視為憲政,那麼有一個段落是講不通的。馬走日為了完顏毆打了一個叫鍾三的人。鍾三——中山啊!這不是明著指國父么?然而憲政為什麼要打國父?這又鬧的哪出?答案只有一個:

馬走日的象徵是君主立憲。

唯有君主立憲的定位才符合前後邏輯和歷史順序。首先,老佛爺做為晚晴的執政者,無論她尋求怎樣的解決方案,都絕對不可能讓愛新覺羅氏退位。尤其是擺在她面前的就有兩個好例子——英國與日本。皇帝不再是國家的擁有者,也不是執行人,而是團結民眾的精神象徵。皇室作為法理、文化的延續被保留下來,他們成為了國家的形象代表,擁有榮譽,甚至可以像威廉王子那樣任你闖事業,但皇室不再有至高的行政權。

電影一開始,大家都被姜文對教父赤裸裸的模仿給唬住了,沒認真聽對白,姜文的台詞裡面包含很多信息:馬走日回憶起給老佛爺出的主意是:辮子絞了,人頭留下,警示世界,讓他們明白,咱們有一顆往前走的心。老佛爺說咱倆對胃口,這事兒你去辦,結果事兒還沒辦,馬走日喝多了酒,第二天醒來,民國了——於是他感慨:辮子人家絞的,和自個兒絞的,是一回事兒嗎?

辮子作為奴性的象徵,進入文明社會肯定是要去掉的。但是去掉的過程不同,結局也會大不相同。孫中山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國,皇帝必須推翻,所以鍾三和馬走日就是天然的對立派。其實仔細想想,馬——午。近代史最重要的那個馬年,1894甲午年,一場海仗讓滿清自1840年之後的洋務運動成果灰飛煙滅。打不過只好學么,於是才要「走日」的。

問題二:覃老師一家子都是誰

覃老師有一段提示身份的台詞:「四銳營三旗高小叫我覃老師,儀靜女中叫我覃先生,京北師叫我覃校長」。三個稱呼反映的是三段時代:老師是明清時期稱謂,而且學校以滿人的旗營為編製;先生是民國特有稱呼,女中是民國特有的學校體制;京北師(名字難免讓人想起北師大)以及略帶官味兒的校長頭銜,是建國後的特色(大學是行政機關,校長擁有官位)。一個橫跨皇權時期,民國時期,一直到解放後都活躍的存在,教書匠的身份,可以推斷:

覃老師代表的是中國文化的傳承。

覃老師在家裡地位很高,一些細節可以反映出來:覃老師叫大帥幹啥,大帥從來不敢違抗。不僅不敢違抗,大帥還得尊稱自己的夫人「老師」。大帥迎娶外國公主,覃老師做的主婚人。最後武六出逃,主持追趕和勸說的都是覃老師。覃做為姓有三個讀音,一種讀Tán,是譚的變形;一種讀Xún,只是土家族和巴蜀地區少數民族使用;還有一種讀Qín,覃者秦也,帝制之始,所謂「百代皆行秦政」。

大帥的含義很清晰:

大帥是滿清退位後的軍閥。

具體一點來說,晚清由李鴻章一己之力建立了北洋軍,雖然戰鬥力仍然很不夠,但是已經是中國最現代化的軍隊。之後滿清退位,北洋軍由袁世凱控制,成了軍閥系統。袁世凱死後,他的部將分裂成馮國璋、曹錕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張作霖父子的奉系,還有較小的晉系閻錫山和馮系馮玉祥。這些軍閥的共同特點是:為人都挺和善,背後各有勢力,不知共和為何,心中仍有皇帝。電影中大帥對馬走日並不壞,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未來怎麼辦。

那麼很自然的要問:武六和武七代表著誰?裡面大帥對武六這麼說過:你的本事就是拍好電影,當個電影藝術家,我在外面喝酒,很有面子!電影藝術是新時代的藝術。武六的媽媽是舊文化的傳承,故而自然而然地:

武六是新世代文化的象徵。

可以想像,沒有武六的時候,大帥出去喝酒自然帶的是覃老師,傳統文化是他的面子,而如今武六長成了落落大方的姑娘,她就成了大帥的面子,也就是中國拿出去給世界看的文化標誌。至於為什麼選電影,這應該是姜文的私心,以及對自己的態度,認為電影人應該是有自己良知和立場的。姜文喜歡在電影里夾雜一些私貨,比如《讓子彈飛》裡面的黃四郎,矛頭直指壟斷電影的韓三平。一個觸動人的細節是:覃老師對武六說:娘年輕的時候比你還如花似玉,小腰一掐就斷。又說:沒有過四十個男人,你怎麼有資格談喜歡。所以,咱們親愛的文化,你要經歷多少蹂躪才能成長成熟。覃老師也曾如花似玉,如今卻早已臃腫醜陋,心狠手辣——覃老師可是打算犧牲馬走日這個學生的!

武七的名義母親是覃老師,親生母親是個戲子(唱老狗打小狗的那位),是強權與戲子的產物。戲子自古就有,武七卻是新時代的人。皇帝沒有了,他變得有實力,隨便一場選舉的花費能買半個上海,自謂暴發戶,打扮得像《功夫》里的斧頭幫。試問,誰長得最像他?革命黨也。

武七代表的是革命黨人。

武七有著那個時代政治家特有的油頭粉面和裝腔作勢,急著想把old
money變成new money。然而在外國人眼中,他們就是鄉巴佬,做的面沒有「鍋氣」——徒有其表卻不得精髓。更重要的是,他還和項飛田勾勾搭搭,最後竟然穿起了婚紗。

項飛田在選舉主持的介紹上是這麼說的:能攻心,則反側自消,道德良心測量者。

項飛田是任何時代任何政府都不能缺少的吏治。

警察,衙門,辦公人員,他們維持著公共秩序的運作,他們是政府和人民打交道的窗口。吏,沒有編製也沒有政治立場,他們一定也只能和上台的政黨合作。正因為如此,馬走日出事兒了,項飛田是無論如何幫不了他的,無論他們曾經如何有交情。

問題三:完顏和武六對馬走日的感情

有了上述分析,咱們可以回看一下整個劇情。

武七去找馬走日,說不知道怎麼才有「鍋氣」——學到了民主憲政這個詞,卻不知道民主到底怎麼搞,於是問政於馬走日。馬走日說好辦啊,選總統!於是大張旗鼓舉辦花域大選(所以選舉開場詞反覆出現「Today
we make history」)

然而選出總統後,總統卻想和馬走日在一起——總統想重拾君主立憲,自己當皇帝。此橋段直指袁世凱無疑。然而馬走日說那不行,你要嫁我不娶。誰知總統不明不白的死了,馬走日又成了謀害總統的眾矢之的,被通緝,民間還有王天王惡搞他。

王天王代表的是媒體。

王天王一方面熟悉傳統戲曲,另一方面又能熟練運用鏡頭拍戲。他們沒有支持或反對君主立憲的立場,只是不斷的說觀眾想聽的,鼓噪大眾。」一個男人的臉接一張嬰兒的臉,慈祥;一個男人的臉接著一個光屁股的女人,流氓「,」槍斃他是觀眾的呼聲,你總不能讓觀眾都閉嘴吧「,他們並不關注事實如何,只是根據需要提出」合理的猜測「,悄悄地引導民意。民眾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民意是他們橫行的擋箭牌。其實他有什麼好得意的?武七一句話,叫他站好了站直了,他敢不聽?

說到這裡再明顯不過了吧!這部電影討論的是君主立憲於中國如何的問題。做為新文化,武六,或者是姜文自己的立場,並不反對君主立憲。有皇上那會兒就一定不好嗎?把皇帝拿掉社會就和諧了嗎?我們以為皇權與民主天然的互不兼容,皇權只能導致專制。若真是如此,英國的憲政又如何解釋?民主自由這些東西,並不是趕跑皇帝就水到渠成的事情。相反,馬走日在花域大選出場的介紹詞裡面說過:「善審視,故寬嚴有度,公共姿勢確定人」。對的,政體與其說可以設計,不如說這是民眾與政府的共同選擇。就像即使將美國的政體完整照搬到中國,就一定能實現民主自由嗎?絕對不行!如果公眾的「姿勢」跟不上,給你再好的制度也是無用,因為所有的制度都是由人去落實執行。那時候的中國,人們除了聽說過民主憲政這麼個詞兒之外,誰都不知道該怎麼去實施。英美的兩院制、選舉制,三權分立,無一不是經歷三五百年摸索、妥協和實驗的結果,民眾懂得自己手中選票的含義,人權的概念深入人心,以此才有立國之基礎。拉美國家也經歷了戰火與革命,許多新政府直接將美國的憲法與國體照搬,結果呢?看看百年孤獨就知道,他們幾乎全部變成了血腥的軍政府。

更重要的是,在那個混亂的時代,皇帝依舊是民眾的心裡支柱,貿然將其拿掉的後果,就是權威缺失。沒有人知道該服從誰,那就只好服從拳頭。軍閥混戰,都想讓別人聽自己的。總統從袁世凱變成黎元洪,變成徐世昌,段祺瑞,沒有哪個總統任職期滿順利下台。兩次直奉大戰,接著張勳復辟,直至馮玉祥驅逐清廷,中國再也沒了合法的皇帝。這樣的結局很好嗎?

回到電影中。那時的情形是,武六尚未當家作主,王天王對馬走日百般抹黑,覃老師一看局勢不對,必須槍斃馬走日以平民憤。馬走日就被塑造成了個人人得而誅之的惡棍。但就如武六所說,人什麼時候殺的,為什麼殺,又是怎麼殺的,種種歷史真相已經無從得知。武六希望追隨馬走日,希望弄清真相,覃老師一看自己的親女兒,未來的掌家人跟著馬走日跑了,心裡那叫一個急,不惜一切要追回來。然而到了最後,馬走日明白了,他有沒有殺完顏已經不重要,他的名聲,他的地位,他的歷史價值已經無法挽回,面對著漫山遍野的新人(寓指新時代的人),他知道自己再也沒有出場的機會。君主立憲,只差一步之遙。這個中國歷史上曾經的可能,已經永遠的不可能了。

彩蛋

了解了整個故事內涵,我們就能發現很多有趣的地方。

1. 配樂與風車。劇中反覆出現的音樂是格里格為易卜生的大作《培爾金特》所寫的「索爾維格之歌」。戲大概講的是浪蕩青年培爾金特走遍世界最終浪子回頭的故事,索爾維格則是真誠地愛著培爾金特,等待了他一輩子,培爾金特最後在索爾維格的歌聲中得到心靈救贖。風車則是北歐風情的延續。(或許有更深刻含義?歡迎指出)

2. 在法國拍的電影。57分鐘左右,馬走日和武六在船尾侃著在法國的經歷。馬走日說自己那時候弄了不少電影,什麼《火車進站》啊,《水澆園丁》啊……要知道這兩部電影是人類電影的源頭。去豆瓣找找就知道,《火車進站》最初放映的時候,火車頭沖著鏡頭呼嘯而過,觀眾們看了大吃一驚,以為會被火車軋死,紛紛逃離電影院。《水澆園丁》則是一位園丁手持水管在澆水,一個頑皮的小男孩路過,偷偷用腳踩住水管,使水流停止。園丁正納悶地檢查水管時,小男孩一下子縮回腳,園丁被噴了一身的水。兩部電影分別拍攝於1896和1895年。姜文臉皮太厚了!

3. 還是這段,姜文說的「追隨一個女孩去她家鄉」那段,是蘇格蘭的民謠The
Bonnie Banks o』 Loch Lomond(羅夢湖的美麗湖岸)。這首民謠源自兩個版本的傳說,一種說法是這首歌本是一位年輕戰士寫給女友的情書,小夥子被處死之前將遺言託付給戰友轉告女友。歌里講述了小夥子的靈魂沿著低地之路回歸蘇格蘭的過程。另一種說法是這首歌是一個在倫敦被處死的蘇格蘭青年的妻子所唱。在電影《魂斷藍橋》里羅伊和瑪拉前往蘇格蘭時被用作插曲。

4. 大帥娶小老婆。大帥對自己娶小老婆的描述是:你不娶來,別人就娶走了。別的大帥娶走,就會對他們形成新的力量。之後大帥娶了白俄的公爵卡捷琳娜。可以推想,這裡的娶小老婆,是爭取外國勢力支持的意思。多爭取到一個勢力,自己就強大一分。民國的軍閥,大體可以分為親美派和親日派。跟俄國扯上關係,是在十月革命之後。

5. 完顏的象徵。完顏英是個耐人尋味的角色。自古以來中國的領導人通常需要三個方面的依靠才能坐穩江山:傳統或是道德的支持,法理的支持,以及個人的魅力。完顏英在傳統上,她當過兩屆總統,很容易獲得世俗的支持;她依靠「選舉」獲勝,即使充滿暗箱操作,依舊在法律上有依託;她個人魅力無窮,人漂亮有才藝,還要把自己的一切捐出去。完顏英可以說是象徵著最完美的領導人。然而月滿則虧,在美國兩屆總統就要卸任,這種敏感時刻她居然連任第三任!背後的算盤昭然若揭。另外,完顏英自稱完顏阿骨打的後代。完顏氏是女真人,女真人就是滿族人啊,這……


------------------------------------------------------


其實諸多觀點都是我的朋友啟發的,我再做了一些調整補充,讓整個說法完整而通順。不知道他有沒有知乎賬號,沒法@ 到,但還是表達一句感謝。


to be or not to be,這是一個問題
就這麼著,我叫人家給槍斃了,也沒覺著跟活著有什麼不一樣

這是一開始,跟最後的台詞,恍惚間似乎有些難以言說的感覺混了進來。
有人可能會問到底看了一遍電影,你是懂了還是沒懂,我也不知道懂了還是沒懂,只覺得有些感覺混了進來。
一種叫姜文的感覺?
我不確定,因為我並沒有看多少姜文的電影,對這個人也沒有什麼了解。
只是那些大段且大膽的獨白,那些行雲流水字裡行間透出來的東西,都像是一個人的表達。

固然,電影本就是一個人的表達,可是像這般幾乎全是一個人的表達……簡直喪心病狂。

一開始模仿的教父,武七說著不著邊的話,說著漫無邊際的黑色幽默,就連姜文提起的老佛爺,我都覺得像是「反戲劇」的一種表達。
直到武七臨走前,回頭對那個覺得像是洗錢的項非田一點頭,說,對啊,就是洗錢啊。
我特么才突然覺得只有我的智商被嘲弄了……

《教父》開頭的形式,裡面暗藏的卻還是姜文的殺機。
這跟《讓子彈飛》裡面的年代一樣,都是步步殺機,波詭雲譎的世道,世道裡面聰明人裝糊塗,人人都在一邊扯著蛋,一邊大步向前飛著。

於是一個昂首走著的人,就變得那麼孤獨。

其實在人人如狗的亂世,昂首走著的人,也沒有多麼高大,誰都會妥協會低頭,尋求一個快活點的生活方式。
只不過……張麻子還是成了土匪,馬走日還是成了騙子,成了帥母口中註定沒出息的傢伙。
教父式的存在,英雄式的存在,最後也都只是消亡泯滅前的縮影。

張麻子也好,馬走日也好,始終都停留在了一個地方。
或許是講武堂,或許是聽嫦娥奔月的歲月。
總之, 是一個與當下格格不入的堅持。

你只走日,人家走田,一步頂你兩步。
四步。
就算是四步也沒什麼,我還是馬走日,我還是走日的。
不是狗日的。

所以其實那個旁白是對的,在花國總統競選之後,便應該已經是故事的結束了。
正如同《讓子彈飛》的結束。
我一開始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說《一步之遙》是《讓子彈飛2》,後來看到一個剪接的視頻。
前幾個鏡頭是,馬走日不是早就死了么,被槍斃兩年了
後一個鏡頭是張麻子在山上打槍,回頭說,放你娘的屁,老子這不還活得好好的么
但是其實……順序倒了。
張麻子那個時候活的好好的,可是那只是鵝城,不是上海。
鵝城只有黃四郎,沒有法國沒有大帥,沒有紙醉金迷,沒有輿論轟炸。
一個表面紙醉金迷的地方,暗裡波詭雲譎,需要英雄么?
張麻子到了上海,縱然不會變成馬走日……也會跟馬走日一樣,淪喪,槍斃。

那麼,到底是誰槍斃了馬走日呢?
是大帥、帥母、項飛田、 王天王、在座的群眾?
好吧,是那個時代近乎所有的人——包括馬走日自己。

一步之遙,跨出去,憑馬走日的說話水平能力,反覆手間難道活不下去?
一步之遙,跨出去,憑有腦子的人們生活能力,真的就容不下馬走日活?
可是人們喜歡看一個殺人犯被槍斃的故事……哦不對,其實更喜歡看熱鬧的故事。
比如……馬走日打王天王的時候,觀眾起身,群起鼓掌叫好。

真特么好。

想起《讓子彈飛》裡面黃四郎罵了那麼一句,特媽的刁民!

所以馬走日在被引渡的時候高喊,Today is history,Today we make history,Today we are a part of history!
只可惜,一步,到現在也沒有邁出去。

在這樣的世道,馬走日不敢愛,也不能愛。
活著,跟死了也沒什麼差別,於是結尾解決了莎士比亞那個世紀難題。
死亡跟活著,沒有區別。

馬走日被引渡之前,看著每個人的虛與委蛇,長嘆為什麼都沒有人來看他。
沒錯,其實是因為他也沒有能力看別人的。
無奈他又是聰明人,於是只能孤獨。笑著孤獨,笑著在希望里絕望。

大帥帥母王天王和項飛田,固然都有太多太多值得分析的,那些里子面子的話,那些做人演戲的話, 都值得分析。
可惜,這是姜文眼裡的一步之遙。
馬,就是要走日。
至於外界的評價……許是因為全片嘲諷,像是一個畫者一個詩人一個劍客,肆意揮灑,全不顧外界風雲而又劍指一切風雲


大概在我18歲的時候,也許19歲,我很不喜歡我的影片分析課老師。也許因為某些別的原因我厭惡他,但總體說來他的表現像個小學語文老師,往往喜歡告訴大家「是什麼」而非「為什麼」。不過一部分別的同學喜歡他,因為大多數人就喜歡別人告訴自己「是什麼」而非「為什麼」,面對一個作品如此,面對多個作品如此。「我看不懂」,簡陋至極的一個態度,看不懂,等別人來解說,聽完之後覺得自己能理解便點頭稱讚,不能理解便大發厥詞,諸如「裝X」、「扯淡」之類的惡語頻頻出現,卻不捨得多用自己的頭腦分毫。然後可以進一步批判這些「看不懂」的、甚至全體電影,甚至全體藝術。看不懂,便心安理得地認為一切是虛偽,故弄玄虛,進而能夠理解,或者知曉如何去理解這一切的那部分人,也是如今這虛偽與故弄玄虛,乃至「裝X」的一部分了。

大眾不懂畢加索的畫,但在他盛名之下卻無法去妄言批駁(當然更可能你讓他批駁他也不知道如何去批駁),但好在還有葉永青這種不那麼知名的,所以《鳥》拍出高價以後你總能在各處看到諸如「洗錢」之類的話語。大眾不會畫畫,但隨著科技進步許多人開始玩攝影了,所以Andreas Gursky的作品拍出高價以後你又總能在各處看到諸如「還不如我拍的」之類的話語了。這些在某些時候或許是可以原諒的,因為畢竟這些輕浮的發聲是在網上,畢竟脫離了作者所預設的環境後許多創作設想成了不能被感知的因素。但在電影院里看完一部電影,還坦然地以「我看不懂」為由簡單粗暴地將一部用心之作評為「爛片」,那麼我只能說,
不知羞恥。

你上過語文課,你學過唐詩,你的老師教過你《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你知道這是個描述離別的作品。李白妙筆生花,文字的簡單渲染情緒噴涌而出,所以你感受到了(當然也可能是你老師這麼說給你聽了)。
若要總結,這首詩就是「我朋友去廣陵了,我很想他」。這就是大多數人求的所謂「影評」。

藝術是表達;藝術是超越。
作為藝術傳播的受眾,至少請學會怎樣感知。到底「是什麼」其實並不重要,對於藝術,重要的永遠只是表達與感知的關係。藝術只屬於作者與受眾,受眾用心感知作者的表達,這就是二者的有機聯繫。

電影誠然是個天生很適合講故事的媒介,所以許多人習慣性地認為電影必須講故事,且必須講好故事。這實在是件很悲哀的事情。可就像起點的讀者永遠遠遠多於純文學愛好者一樣,這也實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真正屬於這個時代的悲哀在於起點的讀者與純文學愛好者可以從不同的渠道去各取所需,我們現在卻只能在同樣的影院里看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沒有了渠道的分野,不同層級的受眾接觸到一樣的東西,難免有《一步之遙》現在這樣的境遇。
不過《一步之遙》本來在宣傳上就沒把自己給區分開。

姜文肯定不會覺得自己不要臉,他在片子中雜糅了一堆炫目至極的東西,他肯定覺得自己相當慷慨大方地給了觀眾這些。姜文用這些與自己的好名聲共同做餌,試圖讓那麼些起點愛好者走上欣賞純文學的道路。無奈觀眾不滿足,他們總覺得,你欠我一個好故事。
故事?去XX的,那麼多大好的大腿都給你看了,還不滿足,還要好故事?

姜文就是把觀眾們誆進電影院,坐下,然後用一部藝術電影告訴觀眾,提高自己欣賞水平的時候到了。
所以《一步之遙》的真正名字應當叫做《姜文教你如何欣賞藝術電影》才對。

姜文在《一步之遙》里根本就已經開始在說大白話了。居然用上了旁白,而且居然在影片的開頭就是大段的「to be or not to be」。這情景簡直就像是李白在黃鶴樓上題壁說,「我的朋友去廣陵了,我很想他」。

這是個關乎電影本身的電影,種種跡象都指向這一點。馬·柯里昂·走日是個默片演員,演他自己,被人玩弄了一把庫里肖夫效應,還拍過世界上第一部電影……馬走日,就是電影藝術本身。

在某一層上具象化地深入,完顏棄權比賽,完顏捐出全部家產,完顏是完人,是徹底的完人,被塑造的完人。完人是人為所塑造的,是馬走日與項飛田二人的傑作。完顏、馬走日、項飛田在這一層的表達上是全然一體的。因此,三人應當視作一個「整體」(正如全片中此三人是僅有的三個身份明確的滿人),完顏是「整體」中完全正面的代表,是純粹的電影藝術;項飛田是這一「整體」中完全反面的代表,以民心為幌子向權錢屈服;而馬走日,則是介乎正反之間的,不確定的那一部分(一方面,完顏英認為自己是完顏阿骨打的孫女,馬走日告訴她那自己還是完顏阿骨打本人呢,兩人更是一直曖昧不清;另一方面,馬走日與項飛田是發小,走向不同方向,應承了象棋中的馬走日與象飛田)。
完顏因馬走日而死,馬走日也最終被擊斃。完顏的死是一個過程:完顏的完美是馬走日與項飛田共同塑造的,正如純粹的電影藝術也必須依賴電影業整體方能存在,當她試圖與中間態結合,「純粹」便消失,便導致了自身的毀滅,而且中間態並不知道為何她會毀滅(馬走日拒絕了完顏的求婚,但一同吸毒駛向月亮也是一種結合,結合後馬走日並不知完顏死亡的確切原因);而馬走日的死是另一個過程,是中間態的電影在種種因素的傾軋下掙扎,最終死去的過程。
影片中,馬走日醉酒而大清亡國——馬走日因滿嘴跑火車被踢斷腿而沒與武六同去泰山拍攝——馬走日給武七洗錢——馬走日沒忍住揍了鍾三兒——馬走日拒絕完顏的求婚——馬走日陰差陽錯救了項飛田和武七而自己亡命天涯——馬走日在拍電影時爆發——馬走日在五六救他時選擇獨自赴死。
每一個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馬走日的選擇都在將自己送上更壞的境地。但依照所設定的人物性格,這卻是馬走日必然的選擇。悲劇的必然性,是古往今來悲劇審美的重要特徵。
這是影片的第一重表達,一個悲劇的表達。
這不僅僅是馬走日的一步之遙,作為不確定態的馬走日,他的必然悲劇導致了整體的必然悲劇。這個悲劇的「整體」,就是電影業。
這裡有一點很有意思,馬走日與項飛田的分道揚鑣不僅在情節上是註定發生的,在名字上也是註定發生的。象棋中的馬走日與象飛田,要從一個地方到達一個相同的地方,看似只有一步之遙,但其實馬走日需要四步。這一點區別,也在武七與馬走日的對話中提到。這一段對話簡直就是漫畫式的投資方與導演的對話。馬走日與武七的關係(電影給資本洗錢)也很有意思。

馬走日醉酒未去執行鉸辮子,大清亡國,武七問馬走日,「可辮子不還是鉸了嗎?」,馬走日回答,「自己鉸的,和別人強迫鉸的,能一樣嗎?」
大清象徵電影藝術懵懂的起點,民國則象徵電影進入新的時代。「大清要沒那麼快亡,你父親也沒那麼快當大帥。」大帥即是權力與金錢。若不是由時代裹挾著進入新的時代,則權錢不會那麼快地成為電影業的主宰。
影片中眾人一同商議著《槍斃馬走日》電影的拍攝。武六與武七是權錢力量的兩面。在這兩面中,武六試圖拯救馬走日,武七試圖殺死馬走日。二者都在過去的時間線中與馬走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且二者上面更有能夠左右二者的更高的權錢力量,這個力量整體上試圖殺死馬走日,而武六最初也是贊同殺死馬走日的。
武六為何決心拯救馬走日?因為愛情?愛情在電影中只是一個意象。
武六與馬走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再聯繫到武六本身「想成為中國的盧米埃爾」,武六象徵著一部分權錢與電影藝術的良好結合態。
馬走日穿著王天王給他設計的醜陋戲服對武六說,「可他不能侮辱完顏」。
完顏即是純粹的電影藝術。為此,武六決心拯救馬走日。
武六的拯救失敗了,馬走日被殺死。被項飛田所代表的力量殺死,也被權力與金錢殺死。武六在拯救馬走日的過程中,一同成為了被追殺的對象。而項飛田穿著婚紗跟武七站在一起,與權力、金錢勾結,一同將馬走日徹底殺死。
為什麼要將馬走日徹底殺死?項飛田說,為民心。
民心即是觀眾。
馬走日死之前慷慨激昂說了許多話,可最後一段話忽然莫名其妙地又開始一段與影片開端一模一樣的回憶——「老佛爺召我進宮……」,為什麼?還是因為那句最後沒說出來的,「自己鉸的,和別人強迫鉸的,能一樣嗎?「
馬走日被擊中後墜落,在空中對畫外的觀眾說,讓觀眾看看,武六現在究竟怎麼樣了
簡直是赤裸裸的明喻了。

但是解讀不會僅限於一種,畢竟藝術是超越的表達,除去針對電影的,本片還有大量的政治隱喻。在必然的悲劇中三位一體的整體殺死其他兩部分只留下徹底的反面,這個結構本身也相當有趣,有足夠的空間可以任由各種想像馳騁。姜文顯然是喜歡玩這種遊戲的,這是導演與觀之間的曖昧,《太陽照常升起》他就大玩曖昧。事實上這部電影選材本身就在玩曖昧。電影世界中的馬走日,與現實中的閻瑞生並不是完全對應的關係,一切在虛幻與現實中交雜,就像馬走日駕車與完顏駛向月亮。這一段的特效並非多先進多炫目,視覺體驗卻讓人意猶未盡,在滿是這樣的片段渲染出的氛圍里,在白花花的大腿交錯的空間里,「看懂」,沒有任何意義。就像你不會期許你的老師告訴你李白就是要說「我朋友去廣陵了,我很想他」。你自能體會那首詩之美。在從小學詩詞的過程里,你學會怎麼去欣賞遣詞用典,合轍押韻。在看藝術電影的過程里,你學會怎麼去欣賞其中的運鏡、戲仿與表達,最後自己能夠在導演所營造的聲光盛宴中陷入自己的思緒開始自己的思索,與導演達成藝術家與受眾的有機聯繫。

另:

王志文飾演的王天王是這樣一個角色:他的戲中戲在影片中極其受觀眾追捧,但他的戲中戲又明顯地傾向於讓銀幕前的我們不適,他扮相如同丑角,他唱著改編的最流行的歌曲,他每次表演都會問觀眾用哪把刀,他扭曲著故事,他逢迎著觀眾的低俗趣味。
這樣一個角色在影片中有這樣一句台詞:「電影就是要讓所有人都看得懂的藝術。」
這反諷用的,還能再明顯一點嗎?
但這個角色不僅限於此。
王天王在片中是至關重要的角色,重要到甚至不僅限於劇中表達——一遍遍消解著純粹的電影藝術(完顏英)——他是姜文試圖引導大量習慣了商業電影的故事敘事的觀眾的嘗試,他是姜文對那些被他誆進電影院的普通觀眾的一次懇求,「我知道這真不是你們平時愛看的那種電影,你們平時不看藝術片,不知道該怎麼看,那我教你們怎麼看還不行嗎?我沒法手把手教我至少可以告訴你們千萬不要怎樣看,把反例演給你看行不行?」

觀眾的回答是不行,哪怕姜文已經這樣了,觀眾依然無法接受。
一步之遙。

12月22日補充:

這篇東西最早是發在D版的,結果在討論的時候發現很多非常基礎的概念對於一部分人來說都是很難以接受的。這裡再粘貼一段我回復某君的話:

還是拿敘事(講故事)舉例吧,我在那個帖子里已經說得非常明白了:敘事是具體的,表達是抽象的。
用具體的敘事進行抽象的表達,根據表達需要的不同創作者自然會選擇不同的敘事方式。
常態敘事是大家接觸得最多的,但是常態敘事的缺點在哪裡?「敘事」作為載體成為了主要關注點,其他的一切都被弱化了。在有更多需求的時候,導演轉而使用反敘事或者非敘事達成間離效果使觀眾關注更多其他信息都是很正常手段。
說白了就是弱化故事性,破壞故事性,強調其他性質。都破壞故事性了,這邊你們還繼續抗議「不好好說故事」,連最基礎的部分都這樣,別的更深的還怎麼往下說?

電影藝術的最大優點和最大缺點都是它實在太具體了,用太具體的載體進行抽象的表達很容易陷入受眾無法接受它的非常態的境地,但是一旦受眾接受了非常態,之後的表達就會非常容易讓受眾感知,因為電影的刺激非常直接。
張大鎚的很多文章就是通過非常態來進行mindfuck,一個狗,拋驢,語言元素的消解與錯亂,等等。如果你用語法來考量只會覺得這TM什麼東西,但是離開固有語法的桎梏你會感受到更多。
為什麼那麼多人可以接受張大鎚但接受不了姜文,原因有很多,我只說兩點:第一,我們從小接受系統的文學教育和語言教育,卻沒有怎麼接受系統的美學教育和電影語言教育;第二,普通受眾平日里接觸的電影類型太單一,這裡的類型說的不是類型片的類型。

非常態敘事和敘事無能是兩碼事,一部以敘事為載體的電影,只有在敘事無能的時候才是真正爛片,是導演的無能。這二者區分很明顯,就是導演意圖。往小了說一個負責的作者對於自己的作品在任何地方的任何處理都是帶有目的性的,判斷目的性、判斷導演意圖、判斷導演所用手法是否恰當,這才是合適的態度,而不是遇上非常態的表述就直接斷定為「爛」。至於怎麼判斷,有天分的靠天分,沒天分的靠積累。沒天分又不願意積累的那就沒辦法了,有人願意一輩子看故事會別人也沒辦法是不是。


終於是看了《一步之遙》。

自從試映傳出差評如潮的消息,網上毀之譽之,罵成狗屁的有,說姜文故意裝逼的有,開始各自解構的有,捧成花兒的有……兩撥人之間互相也開始掐,一方罵另一方淺薄文盲娛樂至死,另一方罵回去說你們故弄玄虛不過皇帝新裝,總之好不熱鬧,但電影究竟如何,還是得看過了才能說。

說實話,就看了一次,信息量太大,很多細節不可能全然注意得到,但是要說明白這電影到底是部好片子還是爛片子,已經足夠了。要說一部分人是文盲的,那麼文盲在何處?說一部分人都玄虛的,玄虛在哪裡?皇帝的新衣服到底長什麼模樣,各種解構到底哪種又是對的……

這就需要談清楚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現代藝術和傳統藝術的割裂。

這個問題不是我第一次論述,也絕不是我最後一次論述。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消息,說是某機構選出了最貴的十張攝影作品,底下評論一片嘩然,這是什麼鬼,我也能照出這樣的;又如,某某機構把抽象畫大師的作品和孩子的塗鴉混在一起讓藝術家們分辨,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這是個大家都熟悉,今日有、明日依舊還有的問題。我們可以歸結為,現代藝術走的太快,大眾走的太慢,這個現狀導致了審美上的極端不平衡,沒有接受過相應審美訓練的人,是很難看出藝術家是在表達什麼的。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

裝逼而自我的藝術家,惱羞成怒的觀眾。說《一步之遙》,大眾的審美體系,已經和電影本身差的不僅僅是一步之遙了。

現代藝術的一個大核心,是專註於表達個體私密獨特的個人體驗

我以前有一個說法,以個體為原點,我們的探尋是有兩個方向的,一個是向內的探尋,一個是向外的探尋。前者,對應的是對內心和思維的挖掘;後者,則對應的是個體對於外部世界的感受。古典的表達手段,一般多偏向於個體對外部世界的淺層觸感而折射到內心的漣漪;到了現代,則往往是偏向於這一點漣漪的無限深入的挖掘闡釋。

打一個比方,從我個人擅長的詩學來說。比如你要寫雪,古典的敘述手法可能是這樣的,雪景肯定是要描述的,個體在雪中的所思所感,譬如聯繫到個人際遇之無奈 。而一個前輩的一首七律《夜雪》,是描寫自己夜坐公車,忽然發現飄雪,倏然間渾身如電擊一樣的震顫。他描寫的,不是某種具體的感情,也不希望去描摹所謂的雪景,而是挖掘向那種電擊一樣的震顫的瞬間。

這樣的詩,這樣的藝術,是通向自我的道路,而不具備普遍性。藝術家們自說自話,要挖掘向自己最深處,表達自己的最深處。而觀者們被隔離在這個範疇之外了,讀者沒有耐心和必要去糾纏你是否在一個下雪的夜裡感覺到了身體的震顫,他們更樂意於你去表達我看到下雪覺得又一年的冬天到了我還是這麼low,因為這樣的感情是大家都普遍擁有的,有共感,有一個詞說接地氣,就是說的這回事。

而這兩種表達的取向,有高下之分么?其實並沒有。古詩十九首是書寫普遍感情的大高峰,即使幾千年過去了,我仍然為了行行重行行而感動,這樣的藝術是偉大的藝術。但是我能體會到其他個體最細微最獨特的體驗,窺見他們思想的混沌,也是一種讓人為之雀躍的感觸,這樣的藝術,也是真正偉大的藝術。

而,難以調和的,是觀者。我的好朋友 @吳季玄 論詩,說一個詩人達到的成就,分為向內和向外,都達到圓融,才是真正偉大的詩人。這句話可以推諸於藝術,所謂對內的圓融,我們很容易理解,就是技藝的圓融,表達的圓融,自我探尋的圓融。而對外的圓融,則是讓觀者為你鼓掌,達到世俗意義上的成就,世人承認你是一個大詩人。兩者做到其一,就可以立足於永久了。現代藝術的先天不足,就在於這個向外的圓融。它註定是小圈子的藝術,是私密和碎片化的藝術。它達到向外的圓融,需要大眾的審美跟得上,而這個跟得上,需要漫長的時間為尺度。世人終歸會理解莫奈,理解畢加索,雖然時間已然是多年以後。

回到《一步之遙》電影本身,它本身就不能歸入到古典藝術的範疇之內,大部分觀者,用古典審美的思路去審視這樣一部電影,爛片無疑;一部分觀者,強求大眾擁有需要訓練才能得來的現代審美能力,則滿目皆是文盲了。抱著古典審美的標準去衡量《一步之遙》,看那些罵自己文盲的觀者,則惱羞成怒,覺得你們不過是故弄玄虛,反正我看不懂,我就不信你看懂了,皇帝的新裝我就是要說出來。

總之,《一步之遙》是個好電影還是爛電影的問題,其實不是一個小問題。姜文貢獻出了這樣一部電影,也像是提供了一個放大鏡。

第二個問題:涵義之混沌和解構的狂歡。

姜文的電影,從來不缺少各式各樣的解構,從《太陽照常升起》到《讓子彈飛》再到《一步之遙》。我看到過從政治上探討的,從性心理上探討的,從各種奇怪的角度探討的……大家各執一詞,都覺得自己抓住了混沌內部的真理。

而我對於這個問題,則一向不那麼感冒,雖然愛看這一類的影評來梳理自己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但說信服,真的是從沒有過。

因為我相信混沌的多解性,並不指向某種特定的解釋。

和 @孔鯉 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說這些解構讓我想到了中國詩中的一種慣用的手段,即通過多解性的混沌來追求詩涵義上的味厚。

譬如李商隱的名句:紅樓隔雨相望冷。是誰在望向誰?是紅樓內的人在望著樓外,還是樓外的人在望向紅樓?樓外人是確鑿的,樓內人又是誰,為何要望,前事如何,後事如何,不見照應,這就是一個文本構建的迷宮。你可以認為是樓內的人在望著夜歸人,也可以認為是夜歸人望向紅樓思念樓內人,你甚至可以去開腦洞為詩中的人構建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但是詩人卻不為你的腦補負責和做出評判。

文本構建了一片意義的混沌,讀者在其中各得其所,縱橫往來。電影也如是。庫布里克的《閃靈》,提供了各種通向最終解答的線索,通過這種線索,我看過最起碼四五種解讀,但是每一種解讀,偏偏又可以通過另一些線索推翻。庫布里克想要構建的,本身就是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他通過這樣的手段,收穫了一種不可言傳的妙趣。

而姜文,是當代中國電影人中,視野相對最開闊的一個人。他敢於使用這樣的手段,構建屬於自己個人化的迷宮。他的這幾部電影,每一部都像是一個大迷宮,畫面風格獨特而精細,處處都像是蓄意為之,各種台詞也充滿了迷惑性,每一幀都導向一個可能的解釋,說得通,往往又似乎不是那麼回事,另一個角度想想,好像也說得通。

他並不為你提供解釋,只是提供線索。很多衍生出的涵義,甚至是他本人都始料未及的。所以,這樣的電影被拍出來,就自身成為了涵義的混沌。這團混沌像是一個活物,在讀者的解構中被二次創作中逐漸長成。照應第一個問題,其實也可以說是在描述自己特異性體驗的過程中,設置各色的路標,來吸引讀者解構出自己的獨特體驗。

所以,我樂於看到每一個解構的影評。而傳統單線程審美下的觀者們,則往往心裡嚮往著一種簡單直接的邏輯,一部電影,就應該講好一件單獨的故事,講好一個中心,反映一個思想,這又岔上了,看的對眼才怪。至於另一些苛刻的批評者們,則往往詬病這種手段無聊,解構來解構去,作者自己都沒那麼想,真是有意思。其實這是另一種程度上的反智了。

這就是我的影評,不涉及任何我個人的解構,僅僅是將姜文想幹什麼,在幹什麼以我的理解表達出來。這是一個充滿著酒神氣質的男人,是一個真正擁有視野的藝術家。他是一個前驅,讓人看到的不僅僅是他本身的氣質和魅力,而是他之後的未來,我們會擁有更多這樣的藝術家。

向姜文致敬。


看了全球首映後,我覺得有那麼一丁點責任去幫助大家調正觀影期待,以免太過失望。


這是一部文藝片,或者說,一部任性的作者電影。


當你讀到這,本文的使命就完成了一半。


別被華麗麗的場面和卡司給誤導了,這真不是商業娛樂片,看完甚至懷疑自己的智商和品味。但它又存在感極強,看完不寫兩句,實在憋得慌。


先聊幾句整體觀感吧(沒劇透)。


審查根本沒有傷到片子,請放心。倒是舒淇聲音是配的,請做好心理準備。


整體極致風格化,怪誕、生猛、有勁,荷爾蒙噴張。視聽酷炫華麗,是影院才能體會的享受。製作精良,極具誠意,將國產片的質感陡然提升了幾個逼格。部分場景極致浪漫,美得讓人感動,而那白花花的大腿,也絕對能激起宅男的性幻想。

但是——


故事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充斥了大量荒誕、惡搞、致敬的橋段,旁白幾乎沒有斷過。有雜糅舞台劇、實驗劇的風格,形式大過內容。有人說是導演嗑藥了,不瘋狂不成魔。普通觀眾多表示看不懂,總之挑戰主流觀眾的觀影習慣。票房破紀錄感覺很困難。


口碑勢必兩極。也許會出現「皇帝的新裝」的現象——由於完成度高,看上去非常厲害,文藝青年蜂擁而上,紛紛考據闡釋,一般人還不好意思說自己沒看懂,正所謂「不明覺厲」。然後有人跑出來說,被姜文給坑了,導演一定嗑藥了,過分自溺,從神壇墮落,粉身碎骨。


預告片里的一句台詞,很好地預告了整個劇作的「怪誕」風格和邏輯——「每個人都有童年,而我的中年,是在上海渡過的。」


坦白說,我也沒大看懂本片,甚至無數次齣戲。感覺有一個導演躲在熒幕後,大肆炫技,不斷使勁嚷嚷,看,大師在這裡!我在玩手法!我在玩風格!看!我又來了……根本無法投入感情,欣賞故事。


下面從編劇的角度,拿著類型片的標尺,簡單分析兩句,為什麼主流觀眾會有觀影障礙——


————接下來會有劇透,若你還沒看過片,請慎入!!————


首先,這片放棄了常規的敘事方式。

姜文開啟了無窮無盡的旁白模式,從頭一直說到了片尾,不少重要情節,都是靠他的旁白外加蒙太奇迅速帶過。推進劇情也就罷了,旁白中還夾帶了大量的文藝感嘆,有一種先鋒舞台劇的即視感。信息量巨大,聽都聽不過來,更讓人難以代入情感。

此外,片中大肆玩起了「默片」「戲中戲」「紀錄片」等噱頭,形式大過內容。


然後,角色動機欠缺交代。

這是個極致浪漫的故事,但卻搞不明白,為什麼你會愛我,我會愛你。譬如舒淇愛上姜文,全憑旁白的一句話,「她愛上了我了」,然後就要死要活地求愛、求婚、求睡;周韻愛上姜文,也就是那蠻橫的一句「我就是喜歡他。」

這不是主角光環能解釋的,必須是導演光環呀!


再者,角色性格是漂移的。

馬走日(姜文)一開場,活脫脫《教父》重生,不怒自威。可一轉場,就變成了耍嘴皮子的商人,再往後,又有一身江湖小痞子氣息……

項飛田(葛優)在出場時,和馬走日一同主持,兩人幾乎沒有性格差異,說話全部一個腔調,到後來追捕馬走日,僅僅是因為「屁股決定腦袋」?就這麼把莫逆之交、救命恩人給賣了?

最重要的,葛大爺這條線似乎沒有結局吧?他最後腫么樣啦?有給說法嗎?


還有,全片對話全是一個節奏。

只要上一個人話剛說完,立馬就剪到下一個人,話與話之間完全沒有空隙,節奏極其快,有明顯的硬來之感。這在《讓子彈飛》里很明顯,讓片子整個有一種凌厲之感,幾乎成了一種風格。但是,在《鬼子來了》和《一步之遙》里,有很多不適合快節奏的對話戲,也硬生生地這麼剪。莫非姜文認為「快得讓你來不及思考」就能忽悠過去?


最後,支線冗餘,似乎對於主線沒有幫助。

大量歌舞鏡頭,對於主線劇情推進幾乎沒有幫助。看了廖一梅的創作回憶,當時劇本還沒寫完呢,台詞啥的都沒定,就直接在拍不需要台詞的歌舞鏡頭了。再次印證了,這段戲和主線的疏離。


嗯,姜文就是這麼任性。

(P.S.今天公映了,網上果然湧現了一大批闡釋和考據。我粗看了一下,覺得這幫人看電影真心累啊。放棄了對一部電影整體觀感的計較,卻鑽入了對細節的無限揣測和意淫。還要不要愉快地看電影了?

再說了,太多闡釋都極為牽強附會。隨便舉例,有人說,片子里「鍾三兒」是隱喻「孫中山」,因為諧音。聽上去很唬人呀,但你搜索一下新聞發現,原劇本里寫的是「朱三朱四」,在審查中被迫改成了「鍾三鍾四」。有那英微博為證,也有Mtime和鳳凰網的報道印證(《一步之遙》刪改揭秘


P.P.S 市面上那麼多過度闡釋,不忍卒讀。倒是導演自己的這一篇,短小精悍,頗能說服我,推薦花幾分鐘讀一讀:看不懂《一步之遙》?看看姜文的解釋----來自澎湃新聞thepaper._姜文吧)。


最後,一部電影若不能靠說故事打動人,而要靠長篇累牘的隱喻和解讀來博得認可,想想也是醉了。


電影里 馬走日 被民意殺死了。
現實里 姜文 也要被「民意」 「殺」死了。
真相是 馬走日 沒殺人,姜文 沒拍爛片。
附上一張姜武微博的截圖:

————————————————————————
確實有要吐槽的地方:
為什麼是3D!為什麼是3D!!!看得頭暈好嗎!明明2D效果也不差!!
舒淇配音忍不住地齣戲啊!!
到底隱喻了什麼!看不懂啊!!

即便有槽點,我也覺得這部電影絕不是爛片。
18號上映前,網上評價幾乎都在說這是爛片。
等到18號我坐在電影院里,頭暈目眩地看到結尾:
馬走日站在橋上說,「你們殺了我吧」,「我要讓你們親手殺了我」,子彈陸續打在馬走日身上。

看到這我腦洞大開,姜文,你太牛了,快告訴我那些差評是不是你放出來的,你是不是故意引導輿論呢!你就是想挨罵對不對,這簡直和電影里一模一樣!「槍斃馬走日,拍完就斃」。

當然我這屬於自娛自樂。

沒想到評論區掐起架來。本來看電影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沒必要把對一部電影的評價,變成對異見者的攻擊吧。
在對事物的偏好上,別打算說服別人和自己一樣。


我覺得開場的歌舞場面再次證明,3D電影不適合這種快速剪輯。我不信你們真的能看完前半段長達30分鐘的歌舞場面同時伴隨快速剪輯而不暈……


一步之遙絕對不是爛片,但也絕對稱不上精良之作。

我其實是姜文的影迷,姜文之前的四部電影,我全部很喜歡,客觀上評價也很高。但一步之遙確實是姜文最差的作品。

但是,說一步之遙差,倒不是因為看不懂。太陽照常升起也很容易讓人覺得看不懂,但那卻是一部絕對精美的作品。姜文沉寂多年後復出拍的這部戲,雖然故事很晦澀,但布局謀篇絕對是花了大心思的,配樂,攝影,演員表演,後期處理也都很精良。作為一部優秀的詩化的電影,太陽一片是可以進入世界電影史的

但一步之遙卻是非常草率而任性的一部電影。太陽在選材上很任性,很個人化,很不尊重商業規律,但在執行上極為認真。一步之遙則是在選材和執行上都很任性,後期處理很多特效畫面做的非常粗糙簡直慘不忍睹,敘事完全是想到哪拍到哪,拍的時候有沒有寫好導演的執行腳本都存疑。太陽其實是姜文很真誠的一部表達(那時候姜文是不叼投資人,但還沒不叼觀眾),還希冀與觀眾有共鳴,一步之遙則直接變成「老子想拍什麼拍什麼,你們這幫傻逼觀眾怎麼看老子根本不在乎」。大概姜文覺得我沒有花那麼多心血的讓子彈飛居然那麼受歡迎,觀眾真是又沒有鑒別能力又好忽悠,與其像太陽照常升起那樣費力不討好,還不如我乾脆愛咋拍咋拍。要知道要讓姜文這麼高傲的人去尊重所謂「市場規律」,迎合觀眾的在他看來低級的喜好,根本不可能。

但雖然如此,一步之遙卻絕不是一部爛片。即使拍得如此隨意,全片依然不乏亮點。開場的選美大會,舞蹈的視覺表現力超過我看過的任何電影舞蹈,對3d的運用也達到一個新高度。整個舞蹈部分達到了一種一個點不漏但卻淫到極致的效果。跟舒淇死前的感情戲也很寫意。後段王志文的滬劇也極為傳神。姜文,確實才氣逼人,在中國電影界更是一枝獨秀,也確實有高傲的資本

基於這些亮點,整部電影我還是給了四顆星。不過,這片子還是讓我更反感姜文這一個人,不管他有多少才氣,如此自負且公然的鄙視觀眾還是讓我不能尊重他。有才無德,有時候更可惡,在這一點上,他確實很像他很推崇的毛


鋌而走險的姜文:評《一步之遙》

權貴武七為了洗白貪污的巨額軍費,找來馬走日。馬走日難以拒絕,舉辦環球花國大選洗錢,洗完錢,馬上從權貴跟班淪為通緝犯。
   馬走日成為通緝犯原因有三:第一,深知武七等權貴的內幕卻不願意就範,反過來,項飛田就是因為乖乖就範不但免於一死,而且飛黃騰達;第二,在洗錢的過程中應該也撈了一筆,而且,染指完顏英,觸犯權貴利益;第三,權貴為了平息因為花國大選而引起的非議也需要一隻合適的替罪羊。引而申之,完顏英的死也是因為深知權貴內幕卻不願意就範,借權貴上位卻向馬走日投懷送抱。
   平息非議,光有替罪羊還不夠,還要有輿論,因為要轉移老百姓對洗錢的注意力,於是,御用媒體、御用文人,當然還有御用戲子,都派上了用場。在強大的宣傳攻勢下,馬走日不但毫無招架之力,連開口辯解的權力都沒有,老百姓的注意力也逐漸從洗錢產生的原因轉向馬走日個人的風花雪月。
   萬事俱備,東風徐來,在武七等權貴的幕後操縱下,馬走日終於被逮捕了,項飛田也終於完成了華麗轉身,從洗錢的幫凶到懲治罪犯的正義伸張者。
   這就是馬走日的鬧劇,這就是馬走日生活的地方。
   這裡有唯我獨尊、不受任何約束的大帥,幾乎沒有文化,卻崇洋媚外,附庸風雅,而且極度重視和俄羅斯的關係,通過討小老婆挖空心思地和俄羅斯搞好關係。
   這裡有精緻的利己主義知識分子齊賽男,深諳攀附權貴之道,懂得如何為大老粗大帥裝點門面,點綴文化氣息,然後以表面上潑辣的主人姿態掩飾自己骨子裡順從的奴才本質。
   這裡還有容易被煽動的觀眾,環球花國大選,被馬走日、項飛田、完顏英煽動;槍斃馬走日演出,甚至被一個蹩腳的御用戲子煽動。

這裡究竟是哪裡,其實不言而喻。嘲諷到這樣的程度居然還能夠公映,姜文真是鋌而走險,卻是有驚無險。
   當然,姜文也有正能量,所以,還有來自武六的唯一的人性光輝,結合武六的扮演者周韻是姜文的妻子這樣的事實,武六應該是影片中姜文在嘲諷之外的真正寄託,所以,馬走日在人生的最後關頭,念念不忘的還是武六。


大概一年前的這個時候,我在想,如果我在這一年遇到了一個我愛的人,就領她來看《一步之遙》...

今天,我坐在5排5號,在亮了燈的影院聽完了最後一個音符,5排6號上,是我的包..

姜文在《陽光》中說了青春,在《鬼子》里說了恐懼,《太陽》里看到了性,《子彈》我感受到了自由...而今天,《一步之遙》,我讀到了...


遺憾。


我可以用一場世界級的派對把new money洗的明明白白,但是我就是要讓他白洗..
我可以在你說愛我的時候打著哈哈說me too,但是看著你的眼睛我就沒法說「我愛你」
我知道當你用槍指著我的時候我可以吻你,但是我寧願它有一顆子彈....

我可以包下整個飯店,我可以跟另一個男人打架,我可以開車帶你飛向月宮,但這都不是 為了 你...
而是為了男人的浪漫..

我知道只要張張嘴就能搞定什麼狗屁」殺人犯「但是我就是沒法跟武六小姐「五樓見」
我停了車,付了錢,拉著洋車,消失夜裡...

我奔亡,我逃脫,但我依然笑得出聲...

我不在意是「真斃」還是「假戲」,我以為我有一把木刀就能砍倒不公..

媽媽告訴我要女人選哪個男人,爸爸告訴我男人要有多少女人...
我知道,他們說的對,但是我還是要愛一回莫名其妙。

我想要一場西式婚禮,我想聽一句「I do",但你是我的右眼,我又沒有矮矮的鼻樑..

我站在風車旁,告訴天下人,如果有人說愛你,那就娶她,那時的我,眼中掃過一絲絲遺憾..只差一步之遙的遺憾..

多少錯過,多少美好,毀在這一步之遙..

我知道第幾分鐘可以牽你左手,我知道差的這一步該往哪走,但是我就是邁不開,走不動。因為走出去了會不美,不衝動,不浪漫。

這一步,隨時都可以走,但於我,不能差一絲火候..

回過頭來錯過了太多,遺憾嗎?遺憾。但是讓我轉過身,重來過,一切如初...

飛來的子彈隨時可以擊中我,但我縱使跌落,也帶著笑容...

金色海岸上的我,有一條假腿,走不了一步...

一步之遙,一年之約,差的,不過是5排6號到5排5號的距離....

一步之遙,一年之約,差的,不過是5排6號到5排5號的距離....
2014.12.21


影評?我不擅長。但是我懂一個道理:別聽王中王編排故事就義憤填膺的拿大刀……至少,你該給第一當事人一個說話的機會,聽聽他自己解釋是如何構建這個片子的。
——————————————

問題:你想像過冒險的後果和代價么?
姜文:要麼成,要麼出事兒,冒險的樂趣就在這兒。我們克隆一個《讓子彈飛》是容易的,但我覺得有點兒對不起《讓子彈飛》給我們帶來的能力和資源,那我就冒一點兒險吧,成了就成,沒成我們也沒有太大的損失,我不舒服的地方在於,為什麼對冒險者的閃失,有那麼多人喝彩
我是挺愛觀眾的想把好東西分享給他們,我就想拿一好東西給大家分享,但可能這次料下猛了。

問題:你能接受現在對《一步之遙》的負面評論么?
姜文:一部電影,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很正常;但對《一步之遙》的負評來得太「整齊」,讓我很詫異。我的前幾部電影也不是人人都喜歡,甚至有人很不喜歡,但這一次,我的確感覺到有一股「電影之外的勁兒」,不知道是從哪兒來的。我只是做了一個不太常規的電影而已,為什麼大家那麼興奮呢?我不是一個陰謀論者,但的確,最早齊刷刷的「看不懂」帶動了一批惡評,接下來的一周都沒聽到太新鮮的說法,跟著前面走而已這讓我看到人們的盲從和極端而且那種力量大得可怕,一些想說「好」的人當時也蒙了,不敢出聲了。現在才剛緩過勁兒來,有人敢說「好」了,也說得比較橫了
我崇尚不一樣的聲音,群威群膽不算什麼。如果是因為和大家說一樣的話會帶來安全感從而人云亦云,就太可悲了;同樣,我要是這麼容易被人云亦云打敗,就太不是我了。冒險,意味著從一開始就要拋棄安全感

問題:《一步之遙》電影前後兩段比較割裂,這也是一些人不喜歡的原因。
姜文:我想做點出格的事兒,我指的是藝術方面,但把我往格子裡面規整的力量太強大了。《一步之遙》跟大家見面前,就有三百多處被規整了。比如說一開始的花國總統選美,應該是妓女選美,但現在這種荒誕性沒有了,牛犇那場戲也是。如果「教父」身份不是黑社會,是教書的,電影就沒那麼有意思;張牧之是土匪,沒幹過一件土匪的事兒,如果那個身份拿掉,也沒意思了;所以《一步之遙》開場身份反差沒了,荒誕的「花國總統」成了正常的春晚,當然就有點彆扭了
我一開始沒想到這些改動,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後來上映了,我們的攝影師到電影院去看,觀眾確實不明白開始的情節是什麼意思,也沒有樂,我才意識到嚴重性。現在再去解釋也沒有用了,觀眾沒有直觀的感覺了。《一步之遙》肯定是「非主流」的電影,但我的確沒想到現在會「非主流」到那個地步。

問題:這次很多人攻擊的一點是覺得您拍《一步之遙》過於自我以至於自戀?
姜文:我五十多歲了,自什麼戀吶?我其實是會常常反省的人,真正自戀的人何必做作品,我四年絞盡腦汁來拍一部作品,干這活兒用來自戀,太苦了。
也有人說我傲慢,我也是碰到別人對我傲慢,我才拿同樣的態度還給人家,我對我的工作人員、比如說廚師從來不冒犯,我對他們都很尊重。我倒是希望大家都能自尊自愛一些,希望大家能牛逼和自信一點兒,可能電影里我的表達還有點問題,沒把這點兒表達清楚。

問題:《一步之遙》離之前20億票房紀錄差距很大,你怎麼看?
姜文我們永遠說超《變4》,我們下部戲還說超過《變4》、超《變5》。但另外一句話是「掙一塊錢就燒高香」這兩件事不矛盾,我們希望中國觀眾喜歡中國電影,中國電影更好。但我也不是土豪,非得拿電影上市掙錢,有要去上市的,但不是我。

問題:《大話西遊》之前剛上映的時候出來一片罵聲,因為大家期待看一個喜劇,結果出來是一個悲劇,十年之後是不是會覺得你這部電影非常好?
姜文我覺得這是我拍的最好的電影大家議論的很多東西對我是一個基本常識,線性、起承轉合,不管是得獎的《鬼子來了》還是票房高的《讓子彈飛》,這兩個故事形態是一樣的。這就像素描是基本功,但你不能拿基本功聊一輩子吧?我的第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倒是和這部《一步之遙》有點兒像,兩個女的遊走在一堆事情之間。
我覺得對一部電影的判斷,可能跟觀者當時當地的心情更有關。我自己的電影,別人喜歡或者不喜歡,我一般都沒那麼重視,就看看電影的人趕上什麼時候。對我自己來說,我拍電影拍了二十年,《一步之遙》就算賣了零塊錢,我也覺得它是我最好的電影。我並不期望十年之後會重新證明這個電影,不必。

(訪談內容有刪節,參看全文: 姜文:《一步之遙》是我最好的電影)

————————————————
附視頻:焦雄屏對談姜文-最具傳奇色彩的大冒險家(上)/不瘋魔不成活(下)
(裡面從技術層面談《一步之遙》的拍攝——其實姜文從《陽光燦爛的日子》起就是布萊希特間離效果的實踐者了)
視頻封面聚焦姜文:最具傳奇色彩的大冒險家(上)視頻視頻封面聚焦姜文:不瘋魔不成活(下)視頻
利益相關:非常喜歡《一步之遙》,認為它是中國電影十數年來的難得的創新。


我們把一步之遙 反過來看一遍 從結尾看到開頭教父那段 大家都回憶下 試試能不能懂


看完電影,我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句話:

「褲子都脫了,你讓我看這個。」


但這並非是說電影不好看。


在我這裡,但凡是讓我有言說衝動的電影,基本上就不算太差。唯有好的作品,才會讓我興奮,肚子里才會有一堆話,非說不可;而爛的平庸的電影,多說一個字,都是浪費。


《一步之遙》是一部讓我有各種衝動的電影


我們可以解讀(詮釋)的角度有很多:比如曾經被《發條橙子》、《天生殺人狂》等片探討的媒體暴力(「作惡」)問題;比如片中台詞里、服裝造型里處處散落的性調侃、政治調侃問題。


平心而論,這是一部讓我看得很爽的電影,我看的早場,電影院里本就沒幾個人,除了稀稀拉拉坐了幾個青年人,其餘都是老人,我很奇怪,居然還有老人來看這部電影。散場的時候,我特別想去問問,走在我身旁的大媽,對這部電影是什麼評價。


沒錯,相比較90後、00後,我更在乎幾乎已經退出舞台的50後、60後,對這部電影是什麼看法。


因為這幾乎是一部只有50後、60後那個時代以及環境下出來的人,才能更充分體會到片中那些能稱得上是「黑色」的幽默。但是,我注意到,在為數不多的幾個觀眾中,那些可能是50後、60後出生的觀眾全程沒笑,我倒是兀自一個人大聲笑了好幾次(所以,我總說自己是年過半百的人)。


姜文的部隊大院情結、紅色情操、毛澤東崇拜,依舊還在,即便是換到了民國時期的魔都,他依舊也能借賦予洪晃這個班主任老師、學校校長的角色,通過賦予其性啟蒙以及「兒子」這種富有意味的說法,來調侃下曾經那些「紅旗下的蛋」。


在權力面前,人人都是受虐狂


換句更直白的說法:唯有權利,可以艹任何人(爆任何人的菊花)。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來解釋一下片中兩個主要人物的人名。馬走日與項飛田。下過象棋的人都知道,象棋的規則是,一物降一物。在中國,所有的規則面前,說到底只有一條規則,就是:分清大小王。有意思的是,象棋里的「王」(帥)能被最小的「兵」吃掉。兵被吃掉,還是被兵吃掉,民眾被戲耍,還是被民眾戲耍,是一體兩面。


這幾乎是影片在花里胡哨的表象下,最終的骨架(內核)。


「不正常」的人,在骨子裡都是有些受虐傾向的。幾乎可以說,在畸形環境下(封建王朝體系從未斷過)長大的中國人都有此種傾向。


我們注意到,美國的左派導演奧利弗·斯通(也是姜文的美國好基友)曾經探班《一步之遙》,斯通就是那個曾經拍攝過極左電影《天生殺人狂》的導演,姜文的左傾,則表現在自始至終的「文革情結」,姜文的雄性荷爾蒙式的的浪漫,倒是跟老毛(沒錯,姜文的確就是那個最適合出演毛澤東的人,因為精神一脈相承)異曲同工。


電影里,項飛田的差點被「馬辦」,還是馬走日極富SM意味的屠夫式裝扮,抑或是洪晃所代表的「母權」,應該說是代表了影片最大的亮點。


我們要的隱喻,其實是有的


整部影片,就是一個大隱喻。

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部從頭到尾都是舞台化的電影。舞台化的置景、舞台化的對白、舞台化的表演程式,即便是用了IMAX 3D技術攝製,大部分鏡頭,特別是人物部分,對準上半身以上,讓人物直接面對觀眾說話。


戲裡戲外,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舞台。每天都有各種荒誕在上演。片中所有那些荒誕的情節,花域選舉、《槍殺馬走日》……,以及看上去無比荒誕的人物,清朝遺老的馬走日、項飛田、大帥……,有一種讓人想哭的荒誕感,因為都比不過現實里的荒誕。


姜文辦了一台好春晚


春晚的確很難拍。

在中國,最難拍的估計就是春晚。13億人,人人都長了一張嘴,沒有誰能取悅所有人。


讓民眾集體狂歡一直是姜文擅長的事。早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就做到過,到了《讓子彈飛》則達到頂點,這一次,也差點做到了。並且是,還沒上映,就集體狂歡了,倒是狂歡的有點過早了,所以,反倒容易「早泄」。


影片前半段,花域選舉中奢華的歌舞場面,的確是百老匯級別的;葛優與姜文「把自己弄成小丑」式的浮誇表演,雙人「相聲」,也好過國內任何綜藝節目的主持(比如《中國好聲音》,影片有諷刺選秀,但最終諷刺的是對民眾慾望無限度迎合的媒體);以及王志文飾演的王天王在舞台上精彩絕倫的《槍殺馬走日》介於白話與京戲之間的舞台表演;甚至,影片後半段,武六與武大帥兩人的歌劇演唱,讓我驚呼,這的確是一場比春晚好看一萬倍的「春晚」。


只是這一回,姜文的「私貨」有點多


大凡作者,都有寫自己說自己的傾向,很難逃開「自己」這個坎。


吳宇森在《太平輪》上映時,對媒體說,《太平輪》是寫給太太的情書,只是這封情書寫的有點像是小學生作文,僵硬了也過時了。姜文的這部電影,又何嘗不是獻給太太的情書,無怪乎,周韻在首映結束後對媒體說:沒想到姜文(老公)還能拍出這麼浪漫的電影。


這個在外號稱「霸氣」的男人,沒想到碰到周韻後,就「軟化」了。從《太陽照常升起》開始,到《讓子彈飛》,姜文都把片中最母性的部分、最溫柔的部分,獻給了周韻;而到了《一步之遙》,更是「變本加厲」,周韻不僅承載了他的夢想(拍電影),他的性格(任性,不顧母親的反對,就是任性的愛馬走日這個小癟三),還是他的救贖(片中多次將馬走日從監牢里解救出來,最後跟他上演一場私奔的好戲),更甚至是他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牽掛(馬走日臨死前的那句話:只想知道武六在這個世界上某個角落裡是否還好之類的,記不清了)。


我覺得對於「任性」的作者電影而言,你找誰來跟你一起玩你的電影,找你的妻子還是你的朋友來玩,都是沒有問題的。又不是嚴格的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你甚至要弄成夫妻作坊,也是可以的。


何況影片的技術品質的確堪稱牛逼,何況姜文的好友葛大爺、王志文也的確演的超級牛逼,只是,你是全中國觀眾陪著你,看你們夫妻在銀幕上赤果果的秀恩愛,這個的確會讓人齣戲,特別後半段,作為觀眾的我,實在有點看不過去。


特別是再加上廖一梅那種舞台文藝腔又酸又矯情的台詞(說實話,真替你們捏把汗,那麼酸的台詞,還要跟自己的太太對戲,也不知道你們怎麼說的出口的),再加上你那美化到不能再美化的鏡頭,實在是有點過了。


而最最要命的是,到了最後的部分,你只想著跟太太談情,讓最重要的幾個人物,項飛田、王天王,這種,卻騰不出時間,去給觀眾做個交代,這在敘事上是難以圓滿的。


他射了,但還沒高潮就完了(也有人說,處處都是高潮,也就沒高潮了),或者說是某些讓人妥協的力量(在外是那個誰也逃不過的審查、在內是那個讓他變溫柔的女人),終於讓他過早疲軟了,這是姜文也是本片最大的遺憾。


壯陽葯吃多了,也難免擋不住早泄。


有朋友問我,這電影好看嗎?


如果單就「好看」「難看」而言,這絕對是部「好看」的電影,並且相當好看。


有炫目的歌舞,炫目的大腿,炫目的服裝造型,炫目的對白(也可以說是浮誇,因為太炫目,有炫技之嫌,對情節而言,有點過了);以及牛逼的攝影,牛逼的剪輯,牛逼的配樂(片中的配樂,弄得我好幾次想落淚,差點讓我感覺這片子骨子裡是悲的),牛逼的演技(姜文、葛優、王志文甚至是文章的對手戲,實在是太炫目了)。


非要用如今那句又時髦又噁心的話來說:這片子是能值回票價的。特別是,我還只花了35元(盧布都崩盤了,好在人民幣還堅挺,35元看這樣一部電影,還是值得)。


我想,首映後之所以有那麼多差評(包括上映後也會源源不斷會有),以及我上面之所以說了那麼多,無非是,因為他是姜文,不是別的什麼人,我們不約而同的會對他有過高期盼,因為:


對於優等生,人們總是會希望他更優秀。


真的是那句話,好與壞之間,真的只有一步之遙。所有這些話,如果我們要求不是那麼高的話,都可以反過來說。


或許是被刪減的原因,

也或許是姜文自己的原因,

如果影片能讓荒誕感更濃烈些、更集中些

(而不是被與周韻的愛情戲分散),

如果這部電影沒有最終淪為一部愛情片,

這部電影幾乎就成了。


最後,有三點我需要特彆強調一下:

1.這是一台讓我看得超級爽的春晚;

2.姜文離「姜」郎才盡還有很多「步」之遙,這一點,我倒是一點也不擔心;

3.過度營銷,某些時候,對影片反而是種傷害。


---------------------------------------------我是補充分割線-----------------------------------------------------------------------


其實,無論是干媒體的,還是乾電影的,心裡都清楚:但凡有觀點,都會得罪一部分人,迎合一部分人。區別只在於,你是想迎合大眾,還是小眾?所謂的商業成功,無非是選擇去迎合大眾,跟著大眾屁股後面跑,他們喜歡什麼就給他們什麼,他們愛聽什麼就說挑他們愛聽的說。你只需要始終拍大眾的馬屁也就夠了,但有些人,偏不,因為他們終究放不下自己心底那些看上去是「可恥」的驕傲。那些馬後炮似的看似理性分析的文章,就不要再多說什麼了,道理大家心裡都清楚。


用一篇影評來回答這個問題:

寫在《一步之遙》觀影后:失敗的是姜文,觀眾不是「王天王」

1、 序言


《一步之遙》並不是爛片,但它是一部壞電影,而且是一部千錘百鍊之後的壞電影。這部電影能夠愉悅一部分觀眾,比如我自己;但對大部分觀眾而言是一場花錢去遭受的折磨。


對於喜愛姜文電影的影迷如我,總感到有一種義務,要通過文章把《一步之遙》的理解門檻降低些,讓更多觀眾get到電影的本來面貌,少一些焦躁和厭惡。


然而姜文在《一步之遙》受到普遍差評後,接受訪談時發表了一個感慨——「大家都在演王天王,確實讓我有點覺得……我不知道該慶幸,還是應該嘆息」。


姜文的這個感慨,讓事情起了變化。我感覺到了另一種義務,不是作為姜文的影迷為他文過飾非,而是作為觀眾的一員直面姜文的挑戰。


先簡單說明一下,姜文說「大家都在演王天王」,是什麼意思。


姜文在《一步之遙》里安排了一個王志文出演的「王天王」,這是一個靠演丑戲掙大錢,觀眾前卑瑣,舞台後跋扈的戲子。這是整部電影中的核心人物(讓王志文演並非貶低而是尊重),因為他促進了主角馬走日最重要的轉變。


「王天王」不理解完顏英之死的真相,就按自己的意願演繹成了卑瑣的姦殺案,把馬走日塑造成「阿烏卵」,以迎合觀眾的惡趣味。而當真正馬走日在場時,反而卻沒人願意了解完顏英之死真相。王天王也不顧多麼不合邏輯,只想讓馬走日穿上奇裝異服,兌現他在丑戲中臆想中「阿烏卵」式的姦殺犯。


這是一出鏡子戲,戲裡的觀眾,就是戲外的觀眾。姜文想讓觀眾們看電影如照鏡子,順著馬走日的情感去敵視那些猥瑣的觀眾,從而也能反躬自省——「不做王天王做的事」。


於是,當《一步之遙》惡評如潮的時候,很明顯,大部分觀眾是「沒看懂」的。然後一些影評人就像「王天王」一般跳出來,按自己的想像來評價這部電影,給《一步之遙》塑造了一個穿著黑皮SM服飾一般的「阿烏卵」形象。而那些不能理解「馬走日」的觀眾們,從這些「阿烏卵」式的吐槽影評中,感受到了快樂與滿足,不再理會《一步之遙》的真相。電影外的觀眾,成為了電影里的觀眾;電影里的馬走日,變成了電影外的姜文。


這就是姜文的感慨——「大家都在演王天王」。他不知道該慶幸自己的先見之明,還是應該嘆息對觀眾們「不幸言中」。


這是非常典型的,精英們「民粹主義」式的批判,蘊含著「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下里巴人,和者千人」式的孤芳自賞。姜文的這種心情,的確太像《無極》之後的陳凱歌,《三槍》之後的張藝謀,《私人定製》之後的馮小剛。


然而這一次姜文大錯特錯了。他在自戀中耗資三億拍了一部精心雕琢的壞電影,折磨了無數掏錢進影院的觀眾和影迷,在漫天惡評之中,卻拒絕反省自己犯了什麼錯。我們觀眾不做「王天王」,就必須好好地和姜文講講道理,為什麼《一步之遙》是部壞電影


2、 思維奔逸的《一步之遙》,是姜文心目中最好電影,卻是一場對普通觀眾的酷刑


必須得承認,《一步之遙》在影院里給我的感受是愉悅的;但同時周圍觀眾的反應也傳遞給我各種坐立不安。上午場上座大概三十人左右,前後走掉了七八人,甚至還有觀眾睡著了呼嚕嚕打起鼾來。而電影也時時引發周圍觀眾的焦躁感,傳出各種皺眉呲牙時的「嘖嘖」聲。


別的時候可能會怪周圍觀眾缺乏觀影素質,但這部電影怪不得他們。《一步之遙》最大的敘事特點就是思維奔逸,這是一種典型的「輕躁狂」式精神障礙的表現。


何謂思維奔逸,讀者可以百科一下。簡單來說,是病人在交流時,腦子轉得太快,嘴跟不上腦子,手跟不上嘴,最終表達出來的東西支離破碎,或細節過度豐富而脫離主線,或主題凌亂變遷。

而輕躁狂是一種常見現象,當事人表現得情緒亢奮、高度自信,以及思維奔逸,令與病人交流的對象感到不適。它經常是種害處低的病態現象,但幾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有輕躁狂的一面,毋寧說輕躁狂激發了他們的靈感和活力。


2.1 奔逸的對白


《一步之遙》的思維奔逸,首先表現在高度緊湊的劇情上。由於劇情非常豐富,以至於不給觀眾預留額外的醞釀和思考時間。姜文和昆汀都是廢土流,角色的對白極多,但昆汀的對白是高度寫實的,用非常平緩啰唆的對話製造暴風雨前的平靜,為劇情爆點鋪墊好反差。而姜文追求的是針鋒相對的刺激,一條條對白如同武學招式,見招拆招,間不容髮,就如同武俠電影為追求節奏抽幀一般。


這不是壞事,是姜文一貫的風格和烙印,讓姜文影迷看得過癮。


2.2 奔逸的鏡頭


思維奔逸更體現在魔幻式的藝術手法上。


好的電影,必須在劇情的爆點上用視聽藝術手法讓觀眾體瞬間帶入角色第一人稱感受。例如,昆汀最擅長的,是在平平無奇的對話陡然進入高峰的瞬間(例如猶太獵人問到法國農夫「你是不是保護了帝國的敵人」時),插入耳鳴一般嗡嗡作響的背景雜訊。


又如《心花路放》中黃渤靈魂覺悟的瞬間,鏡頭俯拍了一個影子像人人像影子的奇異畫面,象徵著黃渤壓抑的真我如影子般「站」了起來,伴隨著音樂的詠嘆,人物的內心在無聲吶喊的孤憤感立刻爆發出來。


而《一步之遙》中的魔幻式表達也很多,全都是劇情推動的關鍵。除了那個亮瞎眼的奔向月球外,最具代表性的三個魔幻場景是:


1、馬走日在武六書房重逢武六

2、武六在劇場的風車背景下,質問馬走日有無殺人

3、馬走日在曠野的風車上,迎著莫名其妙出現的禮服眾人,大喊內心獨白


馬走日在武六書房見武六前,由於他心底暗藏已久的強烈情愫,使他鮮血上涌,有些頭昏眼花。鏡頭也隨之注意分散,想到的和看到的不同步,看到的和聽到的不同步。走到牆邊,思想立刻回到了記憶深處沐浴在美術光澤(象徵著被情愫修飾得更美好的記憶)里的輪船。


而在武六叫喚一聲,把馬走日拉回現實的那個瞬間,熒幕上回頭的馬走日兩旁是書架,腦後卻是遊船行過的大海。記憶和現實用不可能存在的畫面融合到了一起,反映了馬走日瞬間的迷惑。這個表達是非常非常精彩的,姜文應該也是自豪且自鳴得意。


而在劇場那一幕,武六質問馬走日時,居然給她打了個聚光燈。這鏡頭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這個不可能的鏡頭,反映了百感交集的馬走日,在面對武六質問時產生的「管狀視覺」。人類在強烈應激的時候,眼中就是一個焦點而周圍一切都是模糊的。


在電影的結尾,馬走日打暈武六,一個人衝上風車外的天梯,對四方咆哮著獨白時,出現了各種幻覺。如不知何方不知何人打來的砰砰槍響,沒有鮮血飛濺的中彈動作,漫山遍野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西裝男和婚紗女……


這同樣是用魔幻式的手法讓觀眾帶入馬走日的主觀感受。他胸中的塊壘冰釋坍塌了,他一方面做出了「to be」的抉擇要孤身赴死,另一方面心靈的解脫也使得他強烈地想吐盡胸中的一切。而現實是馬走日很可能剛出來沒說幾句就被一槍打中了要害,接下來觀眾看到的是他的主觀世界,越來越多的幻覺,迎合他所言說的場景。漫山遍野臆造出來的觀眾,和之前開著紅車沖向月球遙相呼應,是馬走日生命中僅有的兩場悲劇式的婚禮逃亡。


光就這些場景而言,姜文對魔幻手法的運用的確在《一步之遙》中有了更大的突破。他說這是自己最好的電影並不為過。如果僅僅因為對這些手法不理解,觀眾就罵它爛片,這的確是觀眾的不足——藝術手法不爛,而且還相當出色,只是觀眾沒看懂而已。


2.3 奔逸的折磨


然而問題來了,姜文的思維奔逸遠不止於他慣用的藝術手法上,《一步之遙》在劇情上也是奔逸的,在角色塑造上也是奔逸的,在電影主題上還是奔逸的。


總的來說,《一步之遙》並沒有把故事講好,沒有把角色塑造好;故事講不好,角色沒塑造好,觀眾就無法真正把自己帶入故事和角色心中;觀眾無法帶入角色,那麼營造劇情衝突的高強度對白也好,營造角色主觀體驗的魔幻手法也好,給觀眾帶去的只是刺耳的聲音和刺眼的鏡頭。


如同夜裡喝醉酒的兩個兄弟摟著肩膀舉著酒瓶,在大道上邊踉蹌著邊唱兒時的歌曲,他們倆是high爆了,可周圍的路人就遭了醉了。更可怕的是,路人們是被騙著掏錢過來當一把路人的。這不是觀影水平的高低,是姜文自己的過錯。


3、 《一步之遙》的劇情如衝天的火箭,但不是步步高升,而是分崩離析


為何前文說《一步之遙》劇情是思維奔逸的呢?這麼說吧,姜文把每一段劇情都展開得非常豐滿,但隨即又突兀地轉到下一個劇情。觀眾上一個劇情關注的人和事驀然消失,新的劇情又同樣豐滿的撲面而來。就像觀眾還在驚愕之中,想回過頭看一眼身後飛馳而去的東西,卻被姜文雙手伸到臉旁,握住,又掰了回來。


3.1 九個劇情段


《一步之遙》里有這麼九個主劇情段:武七求人,選花國總統,完顏求婚而死,帥府救人,走日逃亡被捕,補拍槍斃馬走日,是救是殺博弈,武六搶人私奔,馬走日風車獨白。


姜文恐怕是為了夯實劇情厚度,每一個劇情段都鋪設了大量的細節,不僅圍繞主角,也豐滿了旁支。這是作為導演的姜文犯了大忌諱——沒有突出主題,淡化次要矛盾。


武七求馬走日出山這一段,濃墨重彩地模仿了教父的場景,也夾雜著隱喻勾畫了馬走日的形象。就像剛剛描繪出了一個較有吸引力的眼睛,讓觀眾想看到接下來的全臉。別的電影,例如《教父》,就該花一段來勾勒主角的輪廓了。這個馬走日是誰,現在身份如何,為何人人都要找他,手段和身份如何,和項飛天什麼關係?但《一步之遙》呢,立刻轉場到了花國選舉。


不難發現選總統這段歌舞,是百老匯般的一流水平。豐富的試聽轟炸,讓觀眾暫時忘了馬項二人身份之謎,還沒來得及流連忘返,而是新的謎題又轟炸過來了——舒淇用京腔說了段火影水平的嘴遁,就壓過白狐青盧了?以為這是一部漫長選美比賽電影的觀眾,恐怕毫無準備地懵了。


更多問題接踵而來,花國總統是什麼性質的選美(其實是選妓女)?那個賽二爺是什麼奇人如此高捧(其實是名妓賽金花)?「女也」的她銀幕這麼罵髒話好嗎?拍到了所謂的初嫁權要怎麼個用法(本來是初夜權)?馬走日原來不是教父其實只是個龜公……?牛犇老師怎麼就用完初嫁權了?硬硬朗朗的是幾個意思?


這些迷惑若明若暗地盤旋在觀眾腦子裡,還沒回過神,劇情又跳了。完顏英假作真時真亦假,忘了自己妓女的身份,幻想自己也可以追求真正的愛情,向馬走日逼婚了。這一段拍得很有趣,各種包袱甩個不停,觀眾也看得很開心——原來是個浪漫的愛情電影啊!


一個觀眾這麼想,若有所得地微笑著,然後3D熒幕上的車就憑空從他的臉前面碾了過去,飛往月球找姐夫吳剛去了。觀眾震驚的雙眼還沒來得及眨,完顏英突然死了,舒淇微笑著一塵不染地躺在那裡等領便當了;觀眾震驚的嘴剛張開,不知要不要問真死假死時,屏幕上穿進來一個走入蘆葦的女子,還沒來得及想這是誰,馬走日已經突然變了裝出逃了……


3.2 分崩離析的火箭


我不用把整部電影都這麼地描述一遍。看過的觀眾細細回憶就明白了,每一段劇情,姜文都把許多細節刻畫地特別豐滿(賽二爺橫空出現)或扎眼(例如牛犇老師出場),正是因為表現力強卻語焉不詳,勾起了觀眾的注意力——然後啪得一聲導演把面前的這道門砸上,然後拖著我們指旁邊那扇,那才是主線。


這種做法就像一支拔地而起的火箭,噴射著熱流刺向天際。它是靠丟失自身的質量來獲取更高的速度的。在轟鳴和震顫中,火箭扔掉助推器,扔掉主引擎,扔掉整流罩,最後是不到萬分之一質量的精華走上了太空軌道,向人類傳來天際的聲音。


這萬分之一的質量,本應該是《GATTACA》里伴隨著飛船升天時點燃的焚化爐,是《勇敢的心》中行刑場上吶喊的「freedom」,《七磅》里盲人重新明亮的眼眸,是《陽光小美女》里庇佑著家人重新上路的落日餘暉。


而在《一步之遙》里是什麼呢?「to be」了一會?然而這個「to be」並沒有足夠的精神高度,與之前如此奔逸的劇情衰落的質量碎片相匹配。到電影完結的時刻,也是劇情結構徹底崩塌的時刻。


看完了結局,恐怕更多的人一邊穿起衣服收拾雜物,一邊還在回想馬走日是啥地位,花國總統是不是妓女,完顏死時好像有啥線索,那個莫名出現又不見的法國人是什麼東西,那個會唱歌劇的大帥長得那麼像騰格爾,項飛天究竟後來怎麼了……再看一眼銀幕上飄過的字幕,喃喃一句我衣服都脫了,你就給我看這麼個東西……


4、 《一步之遙》的主題和「真打」一樣經過千錘百鍊,然後成了把「要你命3000」


4.1 什麼是真打


「真打」指的是日本最優秀的武士刀,鍛煉之前要準備上百把刀身,然後兩兩融化打成一把的厚度,周而往複,錘鍊成精華中的精華。極厚重,極緻密,無比致命。最關鍵的是,它只是一把成刀。


4.2 要你命三千


而「要你命3000」呢,則是由達聞西所發明,集十種兵器於一身,每一種都可以獨當一面。傳說是威力超過任何武器十倍的殺人利器。它包括西瓜刀,車鏈,毒藥,手榴彈…………


姜文編劇們在接受訪談時,就談到了類似的話。《一步之遙》有王朔和姜文做創作,還有廖一梅寫戲劇衝突,許多才華橫溢的編劇參與寫劇情和對白。每個人都拿出厚厚一本劇情,匯在一起可以拍十部電影。所以姜文感慨,觀眾看這部電影票買值了,相當於看了好幾部。


你們看,這可不是一把「要你命三千」么?


4.3 一步之遙的六個主題


產品經理明白,削減設計和優化,專註於實現需求;公司經理明白,收縮產品線,打造重點品牌;企業CEO明白,拆分產業鏈,保留高利潤環節;毛主席明白,傷敵十指,不如斷敵一指,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連鄙人我都明白,寫篇文章面面俱到,反而離題千里,好文章是要能刪改得精簡,而不是比誰寫得長,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然而姜文這次居然把一部電影拍出了十部的體驗當成驕傲?難怪我們看了一部「要你命三千」。上一個敢這麼做的,毫無疑問是《富春山居圖》。


把《一步之遙》光怪陸離的敘事都剝開,它的主題並不複雜。荒誕,成長,救贖,新生,愛情,善惡,這六個是電影的核心主題。


4.4 荒誕的主題


先說荒誕主題。電影一講荒誕,老影迷就明白,人的荒誕是為了表達時代的荒誕,荒誕的時代壓抑了每個人真誠的內心世界,讓人的言語和行為變得不可理喻,而主要角色在不可理喻中掙扎地釋放自己的內心。姜文自己拍得最好的荒誕劇是《太陽照常升起》,故事和人物的荒誕成為右翼精神對文革這種左翼社會的控訴。


《一步之遙》的荒誕來自於一邊紙醉金迷一邊水深火熱的民國。有哪些經典場景呢?


武七想洗錢,於是把選妓女花魁變成了全球直播選美。理由荒誕得要死——要把new money洗成old money,拾起丟下去的臉。話說民國哪裡有義大利女人坐著有廚房的私人飛機?「我們這個時代就有私人飛機了」?


由於馬走日醉了一夜酒,大清國的辮子沒有來得及自己剪,被民國剪了。別人剪的和自己剪是一回事嗎?於是大清亡了。大清亡了,都怪馬走日醉酒。若沒有這一場醉酒,哪有那些軍閥去做大帥呢?大清國和武大帥,誰是誰的爹,誰是誰的媽,真搞不太清楚。


選花魁妓女,搞成了環球選美。環球選美,選的是花國總統。看上去是選總統,其實是背後軍閥要洗自己。軍閥洗白自己,成就了一場選總統的革命。觀眾們你別看這個舞台酷似春晚般荒誕,這就是歷史,我們見證了這樣的歷史,我們本身就是這樣荒誕歷史的一部分!


大帥要馬辦項飛天,法辦兒子。兒子被帶去嫖了?沒事。問題在於,嫖的是老爸去的地,老爸嫖的人!軍閥派系兒子們和爸爸們打成一團,搶的不就是自己的地盤和女人嗎?怎麼解決矛盾?德先生和賽先生啊。賽先生不是都造了大炮了嗎?光那樣還不行啊,賽先生還要用來改造人,要讓人能彎腰手夠著地,能開懷大笑。開懷大笑了,父軍閥和兒軍閥不就和好,一個桌上吃飯啦?


《槍斃馬走日》讓故事角色自己去做電影的演員,讓角色成為姦殺戲的演員,讓演員成為被槍斃的角色。讓戲裡的馬走日成為戲外被眾人誤解的姜文,讓戲外的觀眾稱為戲裡吃人血饅頭的王天王。這是電影的兩條支柱,也是現實的兩條支柱


武帥從法租界引渡馬走日,這是一國的恥辱,卻做成了一國的榮耀。一大堆學生模樣的演員,整齊劃一地喊著「中國的事中國辦」,荒誕得就像中國人跑到巴黎和會去要自己的山東膠州灣一樣。威武的儀仗隊里還不時閃過萬字旗的影子——這是在創造歷史,我們見證了這樣的歷史,我們就是這歷史的一部分!


武帥取小老婆是政治聯姻,原來取小老婆還可以找這個借口啊!高明!當看到那個俄國小老婆時,你又不得不為武帥掉下同情的淚水,辛苦了!大老婆為娶小老婆做翻譯,也辛苦了!東正教要嫁小老婆,都辛苦了!蘇聯都已經建國了,還要娶一個這麼肥胖的卡捷琳娜,那一嘴親上去真是勇敢。別看武帥一個土老帽樣,人家能唱義大利語的飲酒歌啊!驚訝吧!唱完了結果還是土老帽,驚訝吧!連姜文老婆周韻都能唱詠嘆調,驚訝吧,大家都不知道吧!!


各種荒誕場景不停轟炸著觀眾的大腦,到故事的後面,父親教女兒娶小老婆,老媽教女兒搞四十個男人,至於拔槍相射,開著高音喇叭用「告台灣同胞書」的語氣撕逼,都不算什麼了。


電影里用到荒誕的場景,一定影射時代,一定影射時代下被壓抑的人心。光看這個主題,《一步之遙》表達得很好。


4.5 成長、救贖、新生的主題


馬走日是有原罪的,這個原罪並不是害死了完顏英,而是他沒有成長。馬走日的青春期,隨著大清國的戛然而止,縮進了角色的體內。如他所說,他成了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這個長不大的孩子讓同樣沉浸在青春期的性、衝動、暴力中的巨嬰姜文來演,再適合不過。


正是因為長不大,馬走日把兒童的頑劣帶到了成年的生活中。他在待人上頑劣,把江山覆滅說成一人之醉;他在做事上頑劣,把妓女選舉辦成了全球選美;他在愛情上也如此頑劣,傷了一個傷痕纍纍的妓女追求唯一依靠的那種絕望的心。


並不是因為馬走日害死了完顏英才有罪,而是因為馬走日有罪他才害死了完顏英。馬走日想擺脫罪,來到了武帥府求援。然而武帥的權力或許能讓他拜託身上的罪,但他心底對武六的情愫卻激發起了他心靈上背負的罪。馬走日沒辦法向感情世界的法官來請求赦免。於是他流亡了。


世俗的殺人罪行,可以躲藏在民國的老照片中苟且一時。但心靈中辜負人的罪,卻永遠沒辦法解脫。所以王天王演的戲,並不只是在侮辱馬走日,更是在侮辱身為妓女但內心不泯的完顏英。是馬走日的罪讓完顏英安詳優美的死狀被世人侮辱。


馬走日內心震撼了,有承擔責任的衝動了,但他的自私和幼稚還拖著後腿,因而他先去行賄。行賄失敗後,終於挺身而出。這是馬走日第一次成長了,他終於敢於承擔自己的責任了。


第二次成長則是全戲的結尾。自私的馬走日被陷入愛情中的武六救走了,這是他身體得救的唯一機會。武六也向他求婚。但是正是馬走日心靈的原罪,傷害了上一個向他求婚的女人,他還要再傷害這一個人嗎?真是因為他身體的原罪,連累完顏英覆車而死,難道他還要因為身體的罪沒消,繼續讓武六和家人兵戎相向嗎?


馬走日再次成長了,他用自己身體的死,來實現對武六的保護。而他為了別人挺身而出的犧牲,救贖了他心靈的原罪。他在「not to be」和死亡面前,選擇了死亡,終於完成了馬走日的「to be」。


馬走日獲得了成長,獲得了救贖,獲得了新生。死亡就是他的新生,新生的馬走日擺脫了虛榮,拜託了原罪,所以才能從容淡定地做旁白,給我們觀眾講這個故事。旁白的馬走日,就是新生的馬走日,看到最後才能恍然大悟。


這三個主題串在一起,是不是好題材呢?是好題材。


4.6 愛情的主題


馬走日的愛情不是《一步之遙》的愛情,《一步之遙》的愛情是完顏英和武六的愛情。這是兩個娜拉出走的故事。


一個娜拉是完顏英,她表面上貴為妓女中的花魁,花國的總統,本質上是嫖客們的玩偶。她敢於拋棄浮華,想和馬走日從花國般的玩偶之家出走,尋求一個真誠而平淡的愛情生活。


另一個娜拉是武六,她表面上貴為大軍閥的千金,不僅有隨便冤枉人的能力,還有隨便不冤枉人的能力。但這是一個只有利益的世界,父親教她討小老婆,母親教她搞男人,都為了各自的利益去欺騙內心,一輩子頂不上真實的一分鐘。她只是物質利益博弈中的一個玩偶,恰如她在百般屈辱之中還要濃妝艷抹,和父親一起為荒誕的取小媽婚禮唱上一曲飲酒歌。她的學識只是取悅這些人的玩偶。


於是武六也要和馬走日從帥府般的玩偶之家出走,追尋一個真誠而冒險的激情生活。


這不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和《讓子彈飛》里那種衝動或隱忍的大男子主義的愛情,而是女人視角的愛情。追求的不僅是愛情,更是女性對自己生命的選擇,對社會規則壓迫的唾棄。


姜文覺得自己寫不好這些劇情,還特地請了廖一梅。廖一梅也的確把細節寫得相當好。然後找到了舒淇和周韻這樣能用眉宇演女性內心戲的好演員。


這樣一看,電影里的愛情故事是不是挺棒?


4.7 善惡的主題


兩大影帝再次聚首。馬走日,項飛田。一個最終為了死者的榮耀挺身而出直面死亡,一個卻為了自己的利益誣陷昔日的恩人。一步之遙,天淵之別。特別是項飛田的險惡,用極其微妙的字句刺激武七,成為他手中的一個棋子,把馬走日的命運推向絕路。笑裡藏刀,口蜜腹劍,人之險惡何至於此!


4.8 六個名貴的主題,一堆魔幻的調料,熬幹了觀眾,成了一鍋燙嘴的藥渣


姜文把六個優秀的主題一鍋燉,還用重口味的藝術手法,是《一步之遙》最大的敗筆。這不是觀眾審美出了任何問題,不是編劇的心血撒的不多,根本是姜文自己犯的過錯。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角色刻畫膚淺而雜亂。姜文和葛優,兩大影帝需要有《讓子彈飛》一般的對手戲,一次次共同面對的場景,一次次截然不同的選擇,才能把善惡間一步之遙的主題雕琢清晰。然而葛優的戲分大多讓給了舒淇和周韻,甚至最後連結局都來不及交待,成了第最為失敗的主題。


舒淇和周韻的故事非常豐滿,但娜拉出不出走的一步之遙,需要觀眾帶入他們的角色才能體會得到。然而敘事的主線總是從迫切需要成長和救贖的馬走日那裡拉到了姜文身上。兩個娜拉成為了觀眾眼裡的牆畫。


若要能體會馬走日的成長和救贖的一步之遙,則需要觀眾能認可馬走日的內心。這樣一個角色需要拉低身段,讓觀眾俯視他,同情他,然後體會他。而姜文的高傲把這個角色內心包裹在插科打諢和欲言又止中,要讀懂姜文才能讀懂馬走日。觀眾首先體會到的,卻是我是不是藝術水平不夠,我敢不敢指出皇帝沒有穿新衣的焦慮感。


單獨來看,即便是姜文的才華,也不可能在140分鐘里把《一步之遙》的每一個主題做的比別的電影人專門探討得更好。


荒誕的主題,《一步之遙》遠不及姜文自己的《太陽照常升起》。《鋼的琴》也很荒誕,就荒誕得很感人。


愛情的主題,能比得上許鞍華《男人四十》中面對責任和愛情的兩難糾結?


救贖的主題,姜文自己的《尋槍》也是能做到震撼人心的。前面提到的《七磅》更是值得體驗


成長和新生的主題,今年之內已經佳作頻頻,最優秀的當然是《地心引力》。即便是成長、新生、救贖的一鍋燉,《一步之遙》還不如寧浩的《無人區》、《新花路放》。


想一想《GATTACA》或《陽光小美女》,更是相差萬里。因為《一步之遙》沒有鋪墊好矛盾和掙扎,無法給人帶來內心深處的激勵。


4.9 有沒有能夠燉好六個主題的電影?有


這個電影就是口口相傳的《大話西遊》。姜文無意之中弄了一部和《大話西遊》架構非常相似的電影。大話西遊恰是同樣蘊含了六個主題的。


在極端自私自利的殘酷社會背景下,每個聰明的人無論是妖怪還是強盜都把自己偽裝得極度愚蠢。而那些看起來很牛的人總是如紙老虎一般一戳就破。如此荒誕無稽的時代,主角其實是個長不大的巨嬰,玩世不恭,善於忽悠,不敢承擔任何責任。而這一原罪使主角在關鍵的抉擇中傷害了女人的真愛。因為內疚使得主角逐漸加深了對愛情的理解,最終讓主角甘願犧牲自己挺身而出,獲得了救贖,立地成佛。


而《大話西遊》和《一步之遙》有三個至關重要的區別。


大話西遊拆分成了兩部,第一部核心的主題是荒誕,第二部核心的主題是愛情和救贖,沒有一鍋燉。


大話西遊只有至尊寶一個主線角色,其它所有輔助角色都沒有獨立的敘事空間


大話西遊用低三下四的無厘頭來安撫多元主題對觀眾的衝擊,引人入勝;沒有用曲高和寡的魔幻手法,轟炸普通觀眾的眼睛和耳洞,讓觀眾疲憊不堪。


姜文和周星馳是我心目中完全不同世界裡的人,居然在這部電影的分析過程中以不太好的姿勢碰撞到了一起,真是令人傷感。


5、 《一步之遙》不是藝術電影曲高和寡,而是商業電影欺詐觀眾


姜文接受訪談時說過一番話:


「法國有很多是藝術家的導演,為什麼可以產生?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觀眾願意去理解。中國的有些觀眾,就理直氣壯地沒有羞恥地說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我看不懂。」「看不懂電影就這麼說話,是可恥的。看不懂這個電影也是可恥的。因為看不懂造成電影票房不好,只有我們這兒才敢這樣說話。」


要我說,首先,人們藝術水平層次不齊,看電影的目的五花八門,看不懂藝術電影的總是大有人在,他們坦誠自己看不懂,沒有什麼可羞恥的。


如果《一步之遙》像《太陽照常升起》那樣真是一部藝術電影,導演或許可以說「愛看看,不看X」,先做好聲明,然後靜等知音。


然而《一步之遙》是號稱投資高達三億的大製作。如此大的資本投入,一大塊給了製作,一大塊給了演員,還有一大塊給了發行,目標肯定是賺大錢。製片方明確預期了票房破二十億大關。


二十億票房,就意味著《一步之遙》肯定是希望吸引大多數觀眾,懂藝術電影的觀眾,不懂藝術電影的觀眾,都為了這次觀影體驗給製片方掏錢的。結果觀眾果然沖著鋪天蓋地的商業宣傳,沖著姜文的名號滿心期待花錢去了,卻被痛苦地折磨了一番,當然有權力不滿。因為他們被騙了。


這個時候導演再跳出來說「愛看看,不看X」,這就好比什麼呢?說得低俗一點,好比打著日本AV女星畫像的「包小姐」廣告,招來一看卻是李健仁版的如花彈著棉花說「我只賣藝不賣身」。這是消費欺詐


6. 何時觀眾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呢?


看影評看到了「情懷癌」這個詞,作者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導演們有導演們的情懷癌,這種情懷癌表現為他們孤芳自賞的偉大電影,這是我們平民觀眾不容置喙的事情。


然而導演的情懷癌總是要號召觀眾的鈔票去支撐,這對觀眾而言已經不那麼公平。這實際意味著資本用金錢收買了導演,以實現他們情懷癌為誘餌,讓他們再去做欺騙觀眾的誘餌。最終結果不是市場經濟里優秀商品的交換,而是情懷癌包裝出來的一場商業欺詐。


一貫主張站著把錢掙了的姜文,本來是在另一個層次上和觀眾站成了平行線,都和資本的利益不那麼的一致。可是一旦兩條平行線在資本的引力作用下相交碰撞到了一起,連之前說要和觀眾談戀愛的姜文,也把矛頭指向了那些掏錢卻倍感折磨的觀眾們。


姜文沒有反省到,他正是太缺和普通觀眾的對話了,才只能夠把藝術修養和審美都如此之高的自己當成唯一的觀眾。


姜文和觀眾、影評人撕得一地雞毛,無非是另一種比爛的廣告,資本還是要賺得朋滿缽滿。姜文覺得自己的藝術自尊,像《太陽照常升起》那樣,再次一次被「王天王」式的「民粹浪潮」傷害,只會把他和普通觀眾推得越來越遠。


又一個被人信賴的好導演把觀眾當成了「民粹」仇敵,何時觀眾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呢?


《一步之遙》其實是一個欲罷不能的悲劇。


或許連隔壁的王大爺都已經知曉了《一步之遙》的如潮差評,用不著刷微博看朋友圈或瀏覽各種網頁,只需在沏茶時瞧一眼電視或者晨練時聽一聽廣播。正如大家所感覺到的那樣,這部電影在映前映後都頗為引人關注,話題式的電影,現象級的聲浪,如潮差評壓倒性的碾過稀鬆讚揚。大V比深V更具影響力,幾個不經意的評價害得不少選擇恐懼又缺乏獨立的人買個票像賭博似的,彷彿擔起了智商與品位的風險,糾結不已。帶著「這可能真是個爛片」的潛意識步入影院,在自身喜好驅動不同的觀影體驗還未明朗之前,礙於「都那麼說」的顏面,迅速得出一個「果然很爛」的評價,輕鬆的完成站隊。


然而,真的是「果然很爛」嗎?很不湊巧,我沒有在《一步之遙》中看到差評如潮所說的那種「走日的爛」,倒是在影片結束後,感到了一種難以名狀卻硬朗存在的「走心的孤獨與悲涼」。


【關於「自戀」】


姜文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了他對愛情的理解,表達了他對悲傷的理解,只是這種方式大概不是人們所習慣的體位,沒能取悅到嚷嚷的大多數。奇妙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們還是喜歡揮舞個人的不高興來否定他人的個性,湧現出波濤一般的差評。並且,大多數人說這部電影爛的時候,有一個奇怪的落腳點,它不在於電影,而在於導演,用的詞是頗為令人酸心的「自戀」。太多的評價都直指影片「過於自戀,沒有考慮觀眾」,而落腳點只是虛晃一槍,看似說電影,實際說導演:最喜歡姜文的人是姜文。彷彿姜文的朋友圈也跟好多人一樣,經常都是霸氣而高度自信的仰視自拍,笑容與鼻毛齊飛,威武與肌肉共長。這樣近乎意淫且不排除夾帶私心的方式,不好,不得體。

姜文自戀嗎?是自戀,但誰又不是呢?暫且不說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忍不住自拍的心理,單就電影藝術來說,大多數創作者都是自戀的。他們必須是自戀的,大多數優秀的作品,多半都是出自極度的自我迷戀者之手,因為這樣的自戀,才會有近乎頑固的堅持,才會有近乎癲狂的創造。只是,自戀也分好壞,有節制的自戀是好的,無節制的自戀是壞的,過於放肆的自戀是糜爛。《一步之遙》的自戀的確存在,但沒有大家說的那麼糜爛,它還有所節制,因為姜文清楚這份自戀終歸要為電影本身服務。比如影片前半段近三十分鐘的歌舞片段,對故事本身的意義並不大,完全可以剪掉很多,但姜文保留了。他捨不得,因為他喜歡,且不管觀眾喜歡不喜歡,這是某種程度上的自戀。而他捨不得是因為他把它拍得很棒,即便是我們再不喜歡這樣一大段對故事無重要幫助且近乎無聊的歌舞,也不能否定了姜文在這一段所展現的調度、運鏡、舞美方面的華麗與流暢。就電影本身而言,姜文的這份自戀很好的服務了電影。


【關於風格】


但如果說姜文的自戀還體現在過多的個人鏡頭、特寫鏡頭以及個人獨白,那就多少有些為了黑而黑了。如果這樣的方式屬於「過於自戀,沒有考慮觀眾」,那奧遜·威爾斯和伍迪·艾倫的大多數電影都是自戀狂電影。何況,熟悉姜文,尤其是號稱自己是姜文粉的人們應該都很清楚,近身和特寫鏡頭一直就是姜文本身的風格。不妨去看他任何一部作品,拍攝對話場景時,很少使用正反打,大多是演員直面鏡頭。姜文就喜歡這麼干,因為那也是在為電影服務。而大多數關於自戀的詬病,大概還是他的表達方式,無論是影像方式、鏡頭語言還是敘事方式,似乎都在「按著自己的想法來,不考慮觀眾是否接受」。跳脫的影像讓電影看起來有些混亂,迅疾的運動鏡頭令人眼花繚亂,打碎又串聯的敘事直接讓人「沒看懂」。幾乎這樣或那樣的不適體驗,讓很多人將原因歸結於姜文的「只顧自己不管觀眾」,卻很少反思自己的原因。


在一些尖酸犀利的批評里,我們不難看出一些懷有其他意味的情緒在飄蕩。這個社會的有意思之處就是這樣,才華橫溢且生性驕傲的人從來就不是合群之流所喜歡的,厭惡甚至嫉妒讓一些判斷變質。為什麼不能給予一些善意的解讀呢?我非姜粉,但卻為姜文的這種嘗試而敬佩。與其說姜文是在自戀,倒不如說是一種任性。既然有財可以任性,那有才也能任性。姜文任性的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不管評論家和觀眾是否買賬,依舊這麼想的就這麼來。這算是一種挑戰,因為他所選擇的的方式與太多人的不同,並且大多數也不習慣。他選擇了用一種跳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愛情對悲傷的理解,語言風格和敘事手法都很有個性,註定了很多人的不喜歡。然而,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創新的嘗試呢?電影本就不該局限於任何固定的標準,總要有一些人去打破一些常規,去創造一些新的方式,方能展現更多的可能。

多數人被影片的諸多「亂七八糟」的影像弄得懵懵懂懂,一會兒華麗的歌舞,一會兒快速的跳轉,一會兒還來一些黑白,甚至還有默片。這就使得有些打小差的人因為一時疏忽而跟不上節奏,甚至直接「看不懂」。這樣的方式有問題嗎?沒有問題,絲毫不影響對這部電影所要講述的故事的理解,也不耽誤影片的情感表達。如果感受不到,那不是電影的問題。有人指出姜文在《一步之遙》里所運用的那些看似雜七雜八的影像風格,是在向一些電影或電影人致敬,實際上,他僅僅是在向「電影藝術」致敬。影片里不僅多次出現一個世紀前電影誕生時的說辭,還直接運用了那個時代的電影形式。那段默片雖然是「影中影」,卻也銜接了故事。非要用這樣的方式才能繼續故事嗎?當然不是,但姜文就是想要用這樣的方式,致敬電影本身。


【關於愛情】


如果說,姜文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講述的是青春,《鬼子來了》講述的是民族,《太陽照常升起》講述的是夢境,《讓子彈飛》講述的是男人,那麼,《一步之遙》講述的,則是愛情。

像姜文這樣的男人應該會怎樣講述愛情呢?我們的固有印象大概會讓我們抱有類似這樣的期待:姜文的愛情應該就像「麻匪」一樣霸氣果斷,但又會充滿荷爾蒙飛揚的浪漫色彩,並且不失幽默。就像「鋼鐵俠的羅馬假日」一樣,剛猛而浪漫。然而,當姜文試圖以自己的方式講述他所理解的愛情時,大多數人只是看到了《一步之遙》的混亂與冗長,卻鮮有人看到他關於「愛的一步之遙」所包裹著的悲涼與哀傷。

影片一開始,是一句莎士比亞經典悲劇《哈姆雷特》的戲劇台詞「To be or not to be」,這似乎就為影片定下了一個關乎「抉擇」與「悲劇」的基調。隨著電影的發展,我們逐漸看到,姜文在用特別個性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兩段欲罷不能,總是一步之遙的愛情悲劇。完顏深愛馬走日,希望能夠嫁給他,而馬走日對完顏卻完全走日不走心,根本沒有打算和他一起慢慢變老。在馬走日心裡,那次和武六的沙灘交談早已在內心種下愛情的種子,只是一直沒有去發芽,而是默默的自己「小心翼翼」著。當完顏因為車禍而不幸身亡,流亡的馬走日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找武六,並且出乎意料的是,武六不顧一切的要拯救他,因為她愛他。自己心愛的人原來也愛著自己,這本來是一件歡喜的事情,但馬走日卻歡喜不起來,在失去完顏之後,他意識到愛的沉重,甚至危險。他想到的是,愛一個人,就得願意為她生為她死。他怎麼捨得讓武六因為自己而死掉呢?面對愛情與死亡,「To be or not to be」的命題呈現在眼前,他沒有猶豫,留下心愛的人以「生存」,自己奔向「毀滅」。


姜文看似用「馬走日,象飛田」這樣的角色名字來暗喻人生如棋,實則在哀婉人生多數時候都只能像過河卒子一樣只能跨出一步之遙。這其中的悲涼不僅在於總是一步之遙的愛,還有很多欲罷不能的無奈。影片中有好些個身影呈現了這樣的悲涼,比如馬走日關在監獄裡孤獨的身影,比如在送完武六之後自己默默離開的落寞身影,比如眼睜睜看著王天王在舞台上侮辱自己時無言的身影等等。在擁有時,絲毫不在乎,完顏甚至不惜拿起槍逼他娶她,他仍無動於衷,當失去完顏之後,他才生出一種悔意:「為什麼不答應娶她呢?」在觀影結束後,我聯想起加繆的《局外人》。馬走日就像《局外人》里的主人公默爾索,在女友問他愛不愛她,願不願意結婚時,他都毫不在意地說「不」,連哄她開心的機會都不給。在稀里糊塗的成為罪犯之後,他才開始有些反思,願意去做一些改變,但一切已來不及。有一絲荒誕,有一絲悲涼,這是《局外人》,這也是《一步之遙》。

可惜的是,姜文本身也像默爾索一樣,因為選擇了一種近乎特立獨行的方式,因為有些不合多數人的習慣(默爾索因為參加母親的葬禮沒有表現出特別悲傷和一些禮儀,而被人們認為道德敗壞,本身就有」犯罪的基因「,最後被法官有些不合法理卻合乎所謂情理的方式定下重罪),從而被定義為某種自戀的、狂傲的、目無觀眾的電影創作者。怎麼說呢?電影當然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更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事情,不喜歡就不喜歡。但如果因此而全盤否定了一位試圖通過創新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人及其作品,這未免有些太過獨斷。《一步之遙》的確有不足,歌舞片段完全可以壓縮很多,敘事節奏也應該更加均勻,部分台詞也還可以多些雕琢,但這都不足以形成整部影片」爛不堪睹「的判斷。這就好比,永遠不要輕易指責一位因為熱愛做菜,並試圖採用自己認為超級棒的方式往魚香肉絲里放香菜的人,你可以不喜歡香菜,但不能全盤否定了廚師,以及這盤魚香肉絲。


兩心相愛卻始終一步之遙,有情人卻沒能終成眷屬,這就是姜文式悲傷愛情。這其中的悲涼,這其中的無奈,都在那一步之遙的欲罷不能。而這些,都需要懷著一份平常心去耐心觀看和體會,而不是看了三十分鐘毫無感覺的歌舞就憤然離場,然後說,姜文不行啦,片子太爛啦!


那還不如買雙滑板鞋多摩擦摩擦呢,嚎~


PS:姜文把他老婆拍得可真美~


看完《一步之遙》的第一感覺就是:「姜文這次離審查不過只有一步之遙。」

看姜文的電影首先要堅定信念:「別相信他會給你正兒八經的講故事,那裡面啊,說的都是他!」

「To be,or not to be?是這麼著,還是那麼著?」本以為哈姆萊特要來報仇了,姜文用一口濃濃的京片子打碎了小清新的夢想。

姜大爺為了避免我們看出他的意圖,在開頭先結結實實的學了一把教父,身子後面的百葉窗透過光,姜文穿著馬龍·白蘭度的裝束,浮誇的樣子讓人慾罷不能,連台詞兒都學了個精光。還你叫「馬走日」,就這麼著就像騙我們不讓我們知道你想幹啥么?讓咱們趕緊忘了教父馬走日吧,當你迷迷糊糊以為他要接著講教父的故事的時候,大幕才慢慢拉開。

黑白膠片,混亂的快節奏,上世紀的時裝,姜文一會兒扮演汽車裡羅斯福,一會兒又是小鬍子的希特勒,還拿捏著腔調學阿姆斯特朗的人類歷史的一大步,姜文啊姜文,你竟然是自信如斯么?

讓我先說說第一條線。那就是花國總統了,這個花國總統的選舉是一個全新的方式,是一個開天闢地新方式。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公開的選舉,向來就不會把自家的事情讓外國人知道,這次為了選花國總統這群人不惜請來這麼多人投票,哦,我們真是進步了。可是後面的就讓人開始扶一扶自己的眼鏡了:姜文這代紅色的人向來就把祖國當做母親的,母親就是祖國,於是第一個「母親」上場了。「母親」穿著中國的旗袍,仔細一看卻是實打實的西洋人,她跳著艷舞露著大腿,和一群黑人白人勾勾搭搭,她本來懷中還有個孩子,後來卻不知道孩子去了哪兒,對,這就是我們的母親。自公元1978年以來,母親剩下的是什麼呢?是白花花的大腿,是西洋女人的模樣,我們看見的不過是那黑色的旗袍,她跟洋人們不明不白,她還丟掉了我們,在國際的大舞台上搖搖擺擺,地位高到不行。第二個上來的有意思,身上的羽毛都是從鴕鳥腋窩下取下來的,價值著實不菲,可是舞跳到最後,從羽毛里出來的是姜文和葛優兩個小鬍子,中國人嘛,總是需要個體制的庇護,不然沒法過日子的,感覺姜文在學果戈里對觀眾說:你們還笑,你們笑自己!然後歡迎我們的上屆總統以及上上屆總統舒淇閃亮登場!咦?你不是留了字條說你要把未來留給左青龍右白虎么?您老人家怎麼還出來了呢?用舒淇的話說就是不參賽不代表不來,對哦,這個舞台還需要你,左的也好,右的也罷,你死我活的拼來拼去的都不如您的大腿抬得高,只有您能鎮得住左的和右的,還是您長袖善舞啊,那這麼著吧,您老人家退而不休了吧,要不咱們成立個什麼委員會讓您當主任怎麼樣?哦不對我可能知道太多了。總之就是舒淇本來說好了不再擔任總統的,但是民意不樂意,民眾都說您不當我們就開戰了!那好吧,舒淇只好聳聳肩笑笑接著干,都是你們逼我的啊,一千多年前不是有個姓趙的搞了出黃袍加身么,好吧,再來一次!沒有選舉,都是暗箱操作罷了。舒淇告訴這個世界,她會捐出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還用自己的初嫁權拍來了大筆的銀子告訴人們那些都會用來送給需要的人,這就和78年以後國營變民企是一個道理,錢應該是有了,去了哪兒誰也不知道。兜風一段,更是露骨。他帶舒淇去兜風,路上說情話就提到了眼珠子,理所應當的分了左邊的眼珠子和右邊的眼珠子,舒淇浪兮兮的說這兩個眼珠子得相互看見才行,姜文笑得上氣不接下氣說那中間得有一個多矮的鼻樑子啊!影射太宗身材,其心可誅,其罪一也。姜文開著車,帶坐在右邊的舒淇去了最有中國特點的一片莊稼地,後來神經錯亂的舒淇就莫名其妙的死掉了,詛咒當權,其罪二也。然後姜文圍著紅色圍巾就跑了,也就是繼承著紅色路線的人也跑了,順理成章成了通緝犯,自己承認了坐在左邊也不過是抽了大煙的通緝犯比死了的那個強不到哪兒去,總之你左也好右也好誰都沒啥好下場,其罪三也。罵了左還罵右,你這個人好討厭的嘞,怎麼才能在拿了錢影評人那裡混個高分呢?不講政治的姜文不是姜文,咱們姑且稱這條線是一個政治線。

然後就該說說第二條線了。這裡面還有個戲中戲就是《槍斃馬走日》。「槍斃」本身是個法律辭彙,在我國含義較多,犯了死罪的人要槍斃,電影和文章犯了死罪,照樣要槍斃。馬走日也要死,《一步之遙》可能也要死。這事兒還得從武大帥一家說起來了。周韻是大帥家的唯一懂藝術的人,其志不小,大帥一嘴山東話呢也沒啥別的愛好就喜歡娶小老婆,周韻的弟弟是個花花公子想著當少帥,周韻的媽媽是曾經當過老師的知識分子,大帥最怕的就是老婆。大帥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角色,1955年授銜的時候咱們的是有一個大帥的只不過沒接收這個軍銜罷了,蘇聯之前有過大帥的,現在的朝鮮也有大帥的,總有這麼幾個特別的國度是有大帥的。用周韻的話說大帥有冤枉一個人的權力也有不冤枉一個人的權力,耳熟到想起了咱們之前什麼時候也說過「不放過一個壞人也不冤枉一個好人」之類的口號的。所以總感覺這個說方言的大帥家庭跟誰家挺像的,他罵一些人「滿口的自由民主,一肚子男盜女娼」的范兒跟那誰也挺像的。大帥管理的電影呢?電影當然有,有那麼個天王演了一千多場的《槍斃馬走日》而且不拿馬走日給的錢寧願被打也要為民出聲,藝術風骨當真是響!其實呢,「藝術家」不過是為了引出來姜文的誘餌罷了,他下面的觀眾里,多得是警察,虎視眈眈,只等姜文。果不其然,姜文為了死去的講究的舒淇,不惜拋棄了兩年的逃亡生涯,暴露了自己鋃鐺入獄。在商量如何處置姜文的時候,葛優和文章本來還把天王當座上賓,說什麼辦大事還得靠有文化的人,當周韻發起火來,文章直接就讓天王站直了後來滾蛋。「藝術家」么,他們讓你做什麼,你就去做什麼。你有你的服務對象,你只能給這些人做事,他們讓你滾你就滾吧,不用大帥出手,他的兒女就夠了。自從某年某地某個主題的座談會之後至今,藝術家們就這樣一會兒是辦大事的人,一會兒就得滾得遠遠的,能住上牛棚的都算便宜你!《槍斃馬走日》的原來版本是英勇的葛優戰勝可邪惡的姜文,可是那個版本里關鍵的地方都是動畫,你們注意了,你們看的東西最關鍵的地方都是動畫,想怎麼畫就怎麼畫,他們畫成什麼,歷史就是什麼,歷史是什麼,你們就是什麼。但是周韻的電影里要讓馬走日演馬走日,你們再注意了,姜文就是馬走日,馬走日就是姜文,周韻是武六,周韻也是姜文,魔幻現實主義里從來沒有誰是一個人。周韻救了姜文,姜文自己也救了自己,他們倆去了一個紅色的風車那裡。紅色的是姜文最常用的顏色,意味著一層層的紅色審查制度,姜文扮演的是那個沖向風車的堂吉訶德,陪著他的是周韻,他的妻子,也是他自己,姜文,原來你如此孤獨。姜文在最後的獨白里,舉起手中的槍,向整個世界做著陳述,做出投降的樣子,而這幅樣子是我最不想看到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也好,《鬼子來了》也好,《太陽照常升起》也好,《讓子彈飛》也好,沒有一個能完整的在這片紅色風車吹拂的土地上放映過。姜文躲著後面的機槍掃射,在坑坑窪窪的路上秀著車技,說不累鬼才信。姜文舉起雙手,和往常不同的在影片里沒放過一槍,當看過手槍隊長張麻子和打野雞的唐老師,才發現這是如此的奇怪。看到這裡滿滿的都是悲情的意味,他是一個那麼勇猛的反抗這個世界的人,居然也會在這紅風車下面投降而不繳槍。姜文在《讓子彈飛》里還那麼硬朗得說著自己要站著把錢掙了,他哪怕投降,也勝過了那些跪著要飯的。中國電影史上被刪減電影拍得最好也不過姜文,他才是藝術家,一個朝著紅色風車衝鋒的騎士,永遠不屈服於那一代藝術家的命運,給身後的任人擺布的奴才們一個永遠追不上的身影。這就是第二條線,姑且稱之為藝術家的線吧。

第三條線毫無疑問是獻給了他最愛的周韻。周韻這個女演員實在是比不上舒淇好看的。在《太陽照常升起》里的周韻上來先把自己赤裸裸的腳給了觀眾看,《讓子彈飛》里的花姐慢慢就在舒緩的鏡頭裡展現出自己女人味,到了這裡,周韻成了姜文最後唯一的依靠和唯一的伴侶。舒淇在裡面問姜文為什麼不能娶她,姜文一個「我還是個孩子」逗得整個電影院都在笑,可是真實的姜文絕不是我們在電影里看見的那樣,反而他是一特害羞的人,害羞到洪晃想邀請他做個節目發簡訊好幾次不回,最終洪晃才知道姜文不過是害羞到不怎麼敢跟那麼多人面對面。伍佰的一首歌叫《愛情限時批》里有句歌詞:「看到你我就完全沒話說,只好頭犁犁。」姜文在電影里對舒淇插科打諢,百般機巧,可是見了周韻連想說的話都說不出口。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男孩子,每日里牛氣衝天,在女孩子面前貧嘴世界第一,手段天下無雙,可是到了一個女孩子那裡扭扭捏捏結結巴巴完全不是往日風風火火的樣子,那麼好了不必多說,後面這個女孩子才是這男生的最愛,絕無她人。周韻就是讓那個讓姜文不像姜文的女子。我們無法了解周韻跟姜文的愛情故事裡的細節,但是在故事的最後姜文向下飛翔的時候囑託給大家的是周韻,最後的鏡頭還是周韻。姜文啊,你是有多愛她。我沒見過如此真性情的導演,張陳馮雖然都有花邊新聞可是我從未見過他們為一個女子在最後做如此深情的告白。他們倆在一輛車上不管前面的小路後面的機槍勇敢的走著,沖向一個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原來相依為命就是這麼回子事。你趕她走她也不走,你自己跑她會拉你回來,你把她打暈了想讓她活下去她不會按照導演的安排暈倒而是醒過來再和你走。《讓子彈飛》里的花姐跟了兄弟走了,姜文總感覺心裡酸酸的,這次就真情的告個白吧。我在看到最後的時候看見的只是這倆人的愛情,而這場景是最催人淚下的。姜文不會選擇讓周韻死,他希望周韻的男人也就是他自己能讓周韻好好活著;姜文不會選擇舒淇這樣的總統,姜文要的是只是曾經的花姐現在的周韻,哪怕沒一起睡過,哪怕不青梅竹馬。這條線就姑且讓我稱之為一條愛情線吧。

故事的名字叫一步之遙,可能姜文距離投降還有一步之遙,可是姜文沒有。

故事有三條線,分別是政治、藝術和愛情,也就是姜文的半生了。

電影距離被槍斃有一步之遙,可是我們很幸運的看到了。

人哪能總為別人活著呢,你的錢或許不是最多的,你的女人可能不是最好看的,你的命運也可能不是最受老天眷顧的,可是總要抽個時間來安慰下自己,逗自己笑笑,給自己鬆鬆弦。槍打得多了就先放放,反正咱也不投降,還有一步之遙,為了自己最愛的女人和藝術,讓自己跟絕望留個一步之遙。

「To be,or not to
be?」那個神經兮兮的哈姆萊特用這句話綁架了多收人,可是你管他是怎麼著呢,畢竟,生活還要繼續,姜文用這句話告訴我們他還離莎士比亞有一步之遙,是他不想去走的一步之遙。

嬉笑怒罵,生旦凈丑,那些看不懂的人也就看不懂了吧,反正該說的都說了,老子離死還有一步之遙呢。該喝酒卯足勁兒喝酒,你手裡還有酒杯;能愛女人就熱烈得愛女人,你身邊還有她。

姜文的一步之遙就是咱們的一步之遙。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復仇者聯盟 2:奧創紀元》?
如何看待《愛情公寓4》大結局?
如何評價侯孝賢電影《刺客聶隱娘》?

TAG:電影 | 姜文 | 影視評論 | 一步之遙(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