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知名度不大但值得鑒賞的園林?

蘇揚的園林很多,但其他地方有沒有不出名,卻美麗且建造規範,能代表古典園林特色的園林?


看了前面的那些答案,想補充一下藝圃。

知乎第一答,多圖殺貓。

作為一個在蘇州讀書並且是園林專業的少女,一直聽各種專業課老師嘮叨這個園子,後來在大三那年去了,果然名不虛傳。

選址

當時我是去了環秀山莊和藝圃,環秀山莊的位置還好找一點,靠著刺繡博物館。在景德路上,如果是坐公交的話,可以在兒童醫院這一站下車;藝圃在環秀山莊的北面(我認為這兩個園子可以一起玩),真的是市井之中的園林。用百度地圖定個位,一路問一路走,走過最真實的粉牆黛瓦,聽著滿耳朵的吳儂軟語,你可能突然在某個牆上看到一個歪歪扭扭的箭頭和兩個字「藝圃」,你就快要到了。

給了嗑瓜子的阿姨五塊錢(全票十元),就可以進去了,園子里大部分是蘇州本地人。這種情景總是讓我有些感動。我曾經看到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段話:香港有那麼長的海岸線,那樣璀璨的維多利亞海港,沒有一個地方是你可以和三五好友坐在星空下,傍著海浪海風吃飯飲酒、唱歌談心、痴迷逗留一整晚的。一切為觀光客設計的——一切都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讓本地人在那兒生活、流連、生根。其實一個地方的好的東西,更多的應該讓本地人來享受,而四大名園現在已經幾乎是看人頭的地方,幸好還為我們留下了藝圃,環秀山莊,五峰園等。


空間

藝圃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簡練。可能造園手法已經趨於成熟而不拘泥,所以感覺藝圃得了蘇州園林所有的精妙之處,而且又不僅限於原來的形式,有了小小的新意。

一、建築布局


藝圃的布局相當簡潔明了,從北向南為建築—水池—山林,是蘇州園林最基本的布局手法。因為藝圃的面積不大,約為0.4ha,所以在造園中不求面面俱到,捨去一切繁雜瑣碎,以取得「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的效果。


【延光閣】


在藝圃中心大水面四周的建築分別為延光閣、思嗜軒、乳魚亭、響月廊。傳統園林建築沿水的分布往往依照《園冶》中說:亭台突池沼而參差。而從平面中可以看出,延光閣呈一條直線橫在水面上,外立面上看來,一定程度上覺得水面開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卻不免覺得過於平庸,沒有虛實關係。而後來仔細想,卻覺得延光閣和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有一些相似之處。

延光閣與范斯沃斯住宅:


通透的立面:為了能讓使用者最大程度上感受到山林中的風景,密斯採用了卻通透的立面使得自然滲透其中。而為了引入外面的水光山色,延光閣也採用了一個長長的窗戶。

自然的無限平面:范斯沃斯住宅的建築被抬高,草地的綠意的無限延伸,建築與自然的融合。而延光閣也是浮出水面,有水面流通意,使得水面更加開闊而有無窮盡之感。

而范斯沃斯住宅畢竟是私人住宅,而延光閣的功能更加公開,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手法在延光閣上的確更為合適。



【乳魚亭】


乳魚亭是非常漂亮的亭子!!!乳魚亭是蘇州園林中唯一明代遺構的亭子,亭為方形攢尖頂,高3.05米,邊長3.32米。其木構部分相當奇特,亭中有八柱十二斗拱,在轉角斗拱間,又置有四十五度角的月粱,天花板又以四個散斗承托,這種構造在其他亭子中很少見。尤其珍貴的是在斗拱、月粱、坊和天花板上,都有造型獨特的草龍圖案,更為別處所罕見。

乳魚亭的體量造型真的是很好看,彩繪也很棒。


【「園中園」浴鷗院】


浴鷗院處於園的西南角,一牆與其北面的中心水域相隔,引水到園中,是水的延伸。一牆與其東面的山景相隔,嵌理壁岩,是山的余脈。


三個門流動空間:

浴鷗院內有三個門洞,一個是將其與主水景隔開的牆上的月亮門;一個是院內將書房和小園隔開的月亮門;一個是將其與山景隔開的窄長形的門。

浴鷗院小山水其實是與園子中的大山水連成一片的,若將牆體抽掉,小院便不復存在。而隔出一個小空間,卻豐富了空間的層次。而牆上有門,隔又不隔,從一個門看到另一個門,知道後面有空間卻不知道後面還有多深,這種「藏與露」的手法,是典型的含蓄的古典造園藝術。

從主景區的月亮門望向裡面的月亮門,這兩個門呈四十五度角,欲遮還羞,也就成了藝圃最經典的一幅畫面。



流動空間:


而這三個門洞的關係,又很容易讓人想到現代建築常用的一個手法——「流動空間」,如我們我常說的巴塞羅那德國館,玻璃和片牆的布置和穿插,來達到空間的分隔,連通,流動。德國館是用玻璃的通透性,而浴鷗院是通過山的余脈,水的延伸,更符合中式的含蓄。

二、軸線關係


從北向南為建築—水池—山林,居住區域至南部主景存在一條隱性的中軸線。

到這一序列最豐富的四個層次:幽暗的博雅堂、開敞而較為明亮的小院、有一排窗戶但仍為室內空間幽暗的延光閣、被閣內隔扇門打碎的最為明亮的南部山景。

若將此序列按空間開閉分,則分別為閉→較開→較閉→開;

若將此序列按照幽暗及明亮程度加以排列,則分別為幽暗→較明亮→較幽暗→明亮。

自博雅堂透過延光閣往假山,假山與延光閣之間那湖水的距離既然「消失」,假山被延光閣的檐口一壓,截去了山頂,假山彷彿「逼近」了延光閣。正如李漁在《閑情偶寄》里講的「或面壁而居,或負牆而立,但使目與檐齊,不見石丈人之脫巾露頂,則盡致矣。」由於不見山頂,反而不知道山有多高。


三、植物造景


藝圃原名「葯圃」,「葯」即香草中的白芷,《本草》:「白芷,楚人謂之葯。香草應該是藝圃的園草。池南堆土疊石為山,山上有逾百年的白皮松、朴樹、瓜子黃楊等,林木茂密,山林之氣由此生成。池東、西兩岸以疏朗的亭廊樹石,作南北之間的過渡與陪襯,顯得自然貼切,雋永有味。。軒西臨池處有亭曰「乳魚」,旁有老柳、梧桐各一本,當時文氏葯圃,仿學陶淵明,植有五柳,姜氏藝圃進門後,有青桐數十本,這些植物均有隱逸高潔之意。


【思嗜軒】

思嗜軒旁有一棵棗樹,姜埰逝世以後,長子姜安節懷念老父,特在棗樹旁築小室,取名思嗜軒,寄託思親之情。也有一種,「如今已亭亭如蓋矣」的感情。


【渡香橋】

水池西南有三折曲橋名「渡香」,池中歷史上曾植有白花重瓣湘蓮、花色嬌艷的小桃紅,以及罕見的一莖四花、宛若眾星捧月的荷花品種「四面觀音蓮」,人渡池上橋,滿溢荷花香。兩岸椏陰多,中流荷氣爽。這個場景我倒是沒有見到,只看見延光閣前的荷花是用盆種植並把它們限定在閣前的一小塊區域以保證水面的廣闊而不被荷花蓋滿。水池面積不大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對水生植物的覆蓋水面範圍的控制。



【浴鷗院】

橋之西南為「浴鷗院」,院中小池與大池相通,散置湖石及南迎春、紅楓等花木;院內更有百年榔榆一株,堪可入畫。牆面常用木香和凌霄。縱觀藝圃,黛山青池,水木清華,房櫳窈窕,中可稱名勝地。




文中圖片部分來源網路(主要是我也不太記得哪些來源網路了),若有侵權告訴我啦,我去刪掉。蘇州是個好地方,歡迎大家來玩 ╭(╯3╰)╮ ╭(╯3╰)╮~


環秀山莊,位於蘇州景德路刺繡研究所內,要說知名度不大,好像不太符合,畢竟是世界文化遺產,幾乎每部涉及該園的園林學術書中也都對其有著極高的評價,但從我若干次的參觀情況看,遊客量確實很小,個別有團隊遊客進來,參觀時間也非常短暫,很多時候往往就我一個人,坐在問泉亭內凳子上靜靜欣賞很是愜意(因該園新近納入蘇州市民園林卡範疇,可能遊客量會有所增加,但估計也有限)。
這座園林佔地面積較小,建築物也大多為現代復建,主要景緻就是假山,為清代乾嘉時期掇山名家戈裕良手筆,不論體態布局、掇疊手法都是上乘佳作,脈絡流暢,氣勢奔騰,容石壁、峰巒、澗谷、盤道、山洞、石室、穀道、石樑為一山,外觀看似乎體量不算太大,但完整遊覽一遍(參見最後一圖)後卻覺得境界豐富,氣象萬千;而以小石拼鑲對於紋理脈絡的掌握則可謂爐火純青,掇疊效果渾然一體,極為高妙,遠賞近觀兩相宜。整組假山既顯示出掇山者對於自然界真山的深刻理解,又明顯有受到文人山水畫影響的跡象,充分顯示出蘇州文人園林山水景觀營造的某些特點,我第一次考察後的感受就是自此其餘園林假山作品無足觀了,尤其身處假山意境最佳之處—內部澗谷旁,真能真切體會到何為「城市山林」。學界公認其為江南現存湖石假山最佳者,代表了中國古典園林掇山藝術最後一座高峰。如今國內園林業界的傳統假山掇疊技藝水平和自身文化修養令人擔憂,優秀的園林假山作品寥寥無幾,亂堆煤渣、奇詭怪異者層出不窮,實在應該好好來這裡認真學習。

貼幾張以前幾次考察時拍的照片吧:
臨池石壁及盤道

澗谷西北口

澗谷西北口

北部山巒

北部山巒

山洞

山洞

由內向外望西北澗谷口石樑

由內向外望西北澗谷口石樑

石室

石室

穀道

穀道

山谷

山谷

石樑上望主峰

石樑上望主峰

西北部次山臨池石壁

西北部次山臨池石壁

著名古建築專家楊鴻勛先生繪製的環秀山莊假山遊覽路線分析圖

著名古建築專家楊鴻勛先生繪製的環秀山莊假山遊覽路線分析圖


(註:主假山內部近年已禁止入內,只能在外部參觀,致使目前參觀者對假山不能有一個全面認識,大量的絕妙處理手法無法彰顯。但因假山有著極高的文物、藝術價值,且年久,雖然非常可惜,但還是能夠理解的。)
另,戈裕良掇山存世遺作還有半座在常熟燕園,以黃石疊成,雖手法較好,但體量、山林氣息均遜於環秀山莊,且東部假山在文革工廠佔用時期慘遭拆毀(故言「半座」,但好在和現存西部假山間僅以懸空石樑銜接,各自相對獨立),雖經復建,終非戈氏原作全璧。
--------------
更新,再次強調,目前主假山已封閉,為了您和假山的安全,參觀時請務必遵守園林方管理!!不要私自進入!!!(就不說三遍了 )


多圖殺貓。

  • 藝圃

私家園林中我最推崇藝圃,一個把極簡主義發揮到極致的蘇州古典園林。文徵明曾孫文震孟的宅園,全園面積0.33ha,而由於建築佔去大半,剩下的園林面積僅有0.13ha。(反思一下我們,手上的項目全都是2公頃起跳,拿到這麼袖珍的一方土地,誰能做得如此山水相依、步移景異、妙趣橫生?)

但是古典園林並不只是蘇州有對吧?

  • 西泠印社和太子灣公園

杭州的園林更為大氣些,對象也不僅僅是私人所用。其中我尤為推薦西泠印社,規劃布局有如一方閑章。

依山而起,將地形運用得實在精彩《園冶》有雲「園地為山林勝,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入奧疏源,就低鑿水,搜土開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雜樹參天,樓閣礙雲霞而出沒;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參差……」三層台地及後山四大景區對高差的處理、游線的組織等都很值得學習。

依山而起,將地形運用得實在精彩《園冶》有雲「園地為山林勝,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入奧疏源,就低鑿水,搜土開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雜樹參天,樓閣礙雲霞而出沒;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參差……」三層台地及後山四大景區對高差的處理、游線的組織等都很值得學習。

另外,向公眾開放的自然山水園也很值得去看,私以為杭州太子灣公園非常出色。希望有時間去學習一下其山水骨架的構造、地形與水體之間的關係、如何運用植物的體量、質感、色彩等塑造空間。


簡單說一下,太子之意引為龍,布局突出龍脈,水為「白龍」,地形植被為「青龍」,兩龍互相滲透,並劃分空間。


另外,太子灣公園原來是西湖淤泥的堆積處,立地條件很差,而最後能建成這樣的景觀,在生態景觀修復方面著實能夠給我們一些啟發。(每年春季,太子灣公園人滿為患,都為美景而去)

==========================================================
最後,推薦一本書,《風景園林專業綜合實習指導書——規劃設計篇》魏民主編,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一個人去逛公園,往往只能看到美景,但很難知道美景如何做出來,帶上書,帶上平面圖,多看,多分析。祝共同進步。


一入園林深似海,高票回答里的藝圃、西泠印社、環秀山莊等都在我們的實習範圍內,對「知名度不大」這個概念不是很能確定(╥﹏╥)
才疏學淺,僅從個人主觀感受,補充幾個曾去過的、覺得很好又沒那麼知名(以橫向對比遊客量作為直觀評價的話)的園子。
1.蘇州 怡園
我們的實習安排上沒有的,隱約聽老師推薦過,就自己去了。當天下午的路線是藝圃—環秀山莊—怡園,三個園子距離不遠,面積也都比較小(怡園算是三者里最大的了,有六千多平)。步行來往,然後悠哉悠哉地像逛自己家的園子般,天黑前看完了三個園子。最後去到怡園的時候甚為驚喜,繁華商圈裡的幽靜一隅,大有「隱於市」之感。
「清新,秀麗,大方,有趣」是怡園給我留下的印象(畢竟以遊客的視角逛園子嘛)。尤其是假山的堆疊,「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的人行尺度,巧妙複雜的路線設計,可游性極強。對比掇山疊石久負盛名的環秀山莊(個人覺得它的尺度有點失控,相比水系、庭院,體量過於龐大),我更喜歡怡園。
當然類似的有蘇州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假山簡直到了密恐的程度,作為遊客覺得爬著很有趣,專業老師們都嗤之以鼻,認為獅子林是「耍猴的地方」。
2.蘇州同里古鎮 退思園
超級喜歡,可以待一天的地方!!!很小的園子,卻可以對著園中美景思考人生,反思自己……呃,專業方面還是不發表看法了,免得貽笑大方。
3.杭州麴院風荷景點 郭庄
郭庄位於麴院風荷的南端,要收門票,園子很小,有古典私家園林里少見的方形水池,尺度宜人(院牆高一米七,剛好我的身高,出去就看到美膩的大西湖)。是杭州少見的、偏蘇州園林風格的園子,「待在大家閨秀堆里的小家碧玉」,自然也稍微大氣一些,不似蘇州的園子那麼玲瓏精巧。
4.蘇州可園
在滄浪亭的對面,和蘇州其他的園子比顯得比較「簡陋」,建築鋪裝植物什麼的感覺都新新噠~但是難得的書院園林,公共性強一些,可以作為古典園林遊覽的補充。
上一張可園裡拍的照片


盜自朋友圈(*^?^*)


藝圃,還秀山莊,個園,何園,前兩個在蘇州,後兩個在揚州。其實說起來這四個園子也不算冷門,畢竟都是名園,但是知名度相對於留園拙政滄浪網師還是差不少的。

我給這三個園子排位的話,藝圃第一,次之何園,次之個園,次之環秀。(ps,國內的古典園林,最愛藝圃,網師,留園,何園)


哦對了,曾經做過藝圃,環秀和藕園的調研測繪及分析,有人願意看的話可以留名,有空我就找圖貼一下。


前面有朋友推薦了藝圃、環秀山莊和小盤谷,也都是我很喜愛的園林。藝圃以整體的疏朗布局(進園後在乳魚亭可以觀賞到全園景色)和局部的曲折迴環(園子西南角落「浴鷗」庭院,在極小的空間里構造出多層空間)見長,其淡泊風格富於文人情趣,在我看來,和精麗的同里退思園,代表了吳下園林的兩端。環秀就是去看大假山,那是清代疊山高手戈裕良的作品,當你走進山中,恍惚有入真山之感,這和獅子林大假山的意趣迥然不同。而小盤谷也以假山見長,那座「九獅圖山」的峭拔險峻,真是江南園林大假山的極品(留園冠雲峰那一類的假山石不算),這個園子同時以曲橋等小品作為分隔,構造出深深無窮之感。當然這些園林也不是沒有缺陷,比如藝圃中民國加建的延光閣的木牆線條太直,逼臨水面,但個人還是很推薦去看看。

另外,蘇州還有一些小型園林,雖然在造園藝術上不見得很出眾,因為人很少,值得非常自在和細緻的把玩,有利於對園林本意的理解。比如暢園、北半園、鶴園和曲園,前三個園子都是以水面為中心,山石亭台繞其而設,這代表了蘇州園林最基礎、最典型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特點,可惜它們都不是景點,得想點辦法才能進去,暢園目前我還沒能混入。曲園就是俞樾故居,著名的春在堂是園裡主體建築,曲園嚴格上不是地道的園林,但在狹窄空間里峰迴路轉,可以欣賞到文化名人的匠心。

我還推薦常熟城內的燕園,園子不算太小,有幾個不同風格的區域,但人很少,也適合細細流連。園中黃石假山也是戈裕良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在疊湖石假山和黃石假山時立意和技法上的區分。

先寫這麼多,有空再補充。本人並不是選建築和園林的,但因為太喜歡園林,一個也不願意放過。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小蓮庄,清末富商劉鏞(不是你熟悉的那位劉墉)的私人園林。名氣沒有蘇州那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藝圃等9個的世界遺產,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那麼有名,但也挺值得遊覽一番。

中國的古典園林,大致可以分為皇家園林(如承德避暑山莊)和文人園林(如蘇州園林),劉鏞出身貧寒,據說是學徒、工匠出身,但發跡後建造的這處園林,頗得文人園林的精髓。

簡單地說,中式古典園林中的景中有景(比如框景、借景)、疊山理水、移步換景之類,小蓮庄都有所體現,可以算是高度濃縮。一些細節沒有拙政園那麼富麗堂皇(例如石橋),但可以算是低配版的拙政園了,而且淡季的時候去,人很少。

私以為,小蓮庄最出色的地方,在於讓景物里觀者非常近,比如一進院子就能看到的大水池。這個人工湖四周的地面,你踏上去近觀湖面,會發現很低洼,有明顯的低於湖平面的視覺感受,彷彿是下沉式的。

還有就是內部的一些分隔出來的小庭院,的確是一步一景,隨手打開一扇窗,任意登臨一處高地,就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緻,然而地方其實還是同一片,可謂深得古法之精髓。

下面是我自己拍的一些照片,手機照,基本上沒有PS過,拍攝技巧也很業餘,旨在是分享和反映內容,讓大家見笑了。


【佛山順德鳴石花園】(這個回答並不是我心中對應本問題的應有答案,僅借地存文,等到足跡足夠遠、視野足夠開闊之時再來替換更正。)
知之者甚少,初聞其名的人甚至會以為是某個樓盤地產,實際上,鳴石花園是一座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極具中西合璧特色的私人園林。正如每處古建築背後都藏著一段與主人身世淵源相關的故事,鳴石花園亦然。

主人何鳴石1886年生於富商之家,是順德倫教羊額人。十二歲隨父親到馬來西亞,而後子承父業,將家族生意進一步擴展,經營金飾、綢緞、米機等生意,富甲一方。在馬來西亞及香港、廣州、順德等地開有不少金鋪,一時風頭無二,堪稱清末的順德首富。當時許多順德人赴南洋謀生,動蕩顛沛,他在馬來西亞發起創立了順德霹靂會館,仗義疏財,熱心地在異國他鄉給鄉親帶來溫暖幫助。光緒六年(1880年),經常奔波來往兩地的何鳴石將鳴石花園擴建成型。

主人何鳴石1886年生於富商之家,是順德倫教羊額人。十二歲隨父親到馬來西亞,而後子承父業,將家族生意進一步擴展,經營金飾、綢緞、米機等生意,富甲一方。在馬來西亞及香港、廣州、順德等地開有不少金鋪,一時風頭無二,堪稱清末的順德首富。當時許多順德人赴南洋謀生,動蕩顛沛,他在馬來西亞發起創立了順德霹靂會館,仗義疏財,熱心地在異國他鄉給鄉親帶來溫暖幫助。光緒六年(1880年),經常奔波來往兩地的何鳴石將鳴石花園擴建成型。

何鳴石五十歲時因病與世長辭,一生共有一妻八妾,正妻出自赫赫有名的順德清暉園龍氏家族。他膝下育有七女一子,獨子何耀文後來也赴馬來西亞繼承父業,有三個女兒。進入新世紀,倫教政府在文物普查時發現了已然接近面目全非的鳴石花園,幾經努力聯繫上了何氏後人何耀文之女何芷蓮,鳴石花園產權重歸何家。她欣然捐資500萬,與家鄉政府共同修復桑梓故園,以讓其重現昔日光彩,以「修舊如舊」為原則的修繕維護工作就此開啟。

何鳴石五十歲時因病與世長辭,一生共有一妻八妾,正妻出自赫赫有名的順德清暉園龍氏家族。他膝下育有七女一子,獨子何耀文後來也赴馬來西亞繼承父業,有三個女兒。進入新世紀,倫教政府在文物普查時發現了已然接近面目全非的鳴石花園,幾經努力聯繫上了何氏後人何耀文之女何芷蓮,鳴石花園產權重歸何家。她欣然捐資500萬,與家鄉政府共同修復桑梓故園,以讓其重現昔日光彩,以「修舊如舊」為原則的修繕維護工作就此開啟。

回到正題,講講鳴石花園本身。穿過密集林立的居民樓與小工廠作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當時用於防衛的護院樓,鐵門鐵窗的三層碉樓更給人固若金湯、牢不可破之感。

回到正題,講講鳴石花園本身。穿過密集林立的居民樓與小工廠作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當時用於防衛的護院樓,鐵門鐵窗的三層碉樓更給人固若金湯、牢不可破之感。

繼續往裡,豁然開朗,矗立著幾座傳統的青磚鑊耳大屋,鑊耳山牆上有著精美的灰塑瑞獸。走在屋內,清涼之意襲來,冬暖夏涼正是鑊耳屋的特色。

繼續往裡,豁然開朗,矗立著幾座傳統的青磚鑊耳大屋,鑊耳山牆上有著精美的灰塑瑞獸。走在屋內,清涼之意襲來,冬暖夏涼正是鑊耳屋的特色。

還有西關大屋的趟櫳門,

還有西關大屋的趟櫳門,

滿洲窗,

滿洲窗,

都是嶺南建築的典型元素。然而不僅於此,在馬來西亞讀書成長過程中接觸了西方建築思想的何鳴石更將西方建築的藝術風格引進了自己的私人園林中。

都是嶺南建築的典型元素。然而不僅於此,在馬來西亞讀書成長過程中接觸了西方建築思想的何鳴石更將西方建築的藝術風格引進了自己的私人園林中。

當東方特色的傳統八角亭遇上西方巴洛克風格的拱門,當鑊耳屋遇上小洋樓,便搭配碰撞出一種奇異獨特的包容之美。典雅素樸的嶺南特色與自由華麗的歐式風格融合,在中西合璧的背後體現了僑商對傳統的堅守與對外開放的包容心態。

當東方特色的傳統八角亭遇上西方巴洛克風格的拱門,當鑊耳屋遇上小洋樓,便搭配碰撞出一種奇異獨特的包容之美。典雅素樸的嶺南特色與自由華麗的歐式風格融合,在中西合璧的背後體現了僑商對傳統的堅守與對外開放的包容心態。

小洋樓前的噴水池,也是歐式噴泉與中式金魚池的兩相結合。這座順德當時唯一的小洋樓建成之後直接由大良電廠供電,鳴石花園內還有水塔,是羊額最早用電照明和使用自來水的地方。

小洋樓前的噴水池,也是歐式噴泉與中式金魚池的兩相結合。這座順德當時唯一的小洋樓建成之後直接由大良電廠供電,鳴石花園內還有水塔,是羊額最早用電照明和使用自來水的地方。

此處亦作會客之用,地板鋪有花階磚瓷面。在交通不便的年代,琉璃瓦與瓷磚等材料千里迢迢漂洋過海而來。

此處亦作會客之用,地板鋪有花階磚瓷面。在交通不便的年代,琉璃瓦與瓷磚等材料千里迢迢漂洋過海而來。

在何鳴石眾多妻妾之中,會英語、琴棋書畫兼擅的四姨太最受寵愛。據看管園子的老伯介紹,這幅對聯便是用於讚美四姨太的,可惜字跡已有所毀損。伊人已逝,芳蹤難尋,讓人憑空遙想著這是一位怎樣蕙質蘭心的女子。

在何鳴石眾多妻妾之中,會英語、琴棋書畫兼擅的四姨太最受寵愛。據看管園子的老伯介紹,這幅對聯便是用於讚美四姨太的,可惜字跡已有所毀損。伊人已逝,芳蹤難尋,讓人憑空遙想著這是一位怎樣蕙質蘭心的女子。

這座從洋樓上遠眺看似只有一半的亭子實際上是四姨太觀賞表演的一個小舞台。

這座從洋樓上遠眺看似只有一半的亭子實際上是四姨太觀賞表演的一個小舞台。

此外,四姨太還信仰著伊斯蘭教。馬來西亞人多數也信仰伊斯蘭教。園內不少建築裝飾有對稱繁複的伊斯蘭教花紋。

此外,四姨太還信仰著伊斯蘭教。馬來西亞人多數也信仰伊斯蘭教。園內不少建築裝飾有對稱繁複的伊斯蘭教花紋。

解放前後,屋主一家子孫後代也都陸續遷往馬來西亞僑居,各奔東西,僅剩四姨太及幾位族人、仆佣留守在此。四姨太去世之後,園林再無人打理。六十年代,鳴石花園被作為羊額大隊、公社的臨時辦公點,也曾收留住進過貧下中農。

解放前後,屋主一家子孫後代也都陸續遷往馬來西亞僑居,各奔東西,僅剩四姨太及幾位族人、仆佣留守在此。四姨太去世之後,園林再無人打理。六十年代,鳴石花園被作為羊額大隊、公社的臨時辦公點,也曾收留住進過貧下中農。

如今留下的這個柜子也因為被看中用以存放檔案文件而得以倖存。老伯點起打火機向我們展示櫃面的紅毛鏡,越靠近鏡面映出的火苗頭越多。紅毛鏡是西洋鏡,有兩個奇妙之處:雖是半身鏡,但站在鏡子前面無論遠近都可以看到自己全身;「一個火苗三重影」,在正前方一米左右點亮火光,能在鏡中找到三點燭火。其實這是在平板玻璃上塗銀制鏡,利用了兩層鏡子折射的原理。之所以稱作「紅毛鏡」,則是以前國人把番鬼佬的棕紅色毛髮鬍鬚叫做「紅毛」。在番禺的餘蔭山房中也有,不過還是提醒一下,注意觀察就好不要試火喔。

如今留下的這個柜子也因為被看中用以存放檔案文件而得以倖存。老伯點起打火機向我們展示櫃面的紅毛鏡,越靠近鏡面映出的火苗頭越多。紅毛鏡是西洋鏡,有兩個奇妙之處:雖是半身鏡,但站在鏡子前面無論遠近都可以看到自己全身;「一個火苗三重影」,在正前方一米左右點亮火光,能在鏡中找到三點燭火。其實這是在平板玻璃上塗銀制鏡,利用了兩層鏡子折射的原理。之所以稱作「紅毛鏡」,則是以前國人把番鬼佬的棕紅色毛髮鬍鬚叫做「紅毛」。在番禺的餘蔭山房中也有,不過還是提醒一下,注意觀察就好不要試火喔。

改革開放後,鳴石花園部分土地建築被改造建設成為工廠,人為的破壞和自然損壞在這一時期最為嚴重,曾經佔地廣闊的園林如今僅剩一千多平方米。說起被征作工廠毀去的其餘亭台樓閣、雕樑畫棟,老者心痛不已。而要完整地收回鳴石花園原本的房產並進行修繕維護,還有很漫長的道路。

歷經百年滄桑的鳴石花園,不得已而成了現今的大隱隱於市,藏匿在民居與小工廠之間,猶如跌落凡塵的明珠。不比清暉園的文墨書香之氣、梁園的古樸雅緻、餘蔭山房的小巧玲瓏,就目前開放遊覽的部分而言,它沒有假山流水、開闊格局,或許不算是完全的傳統古典園林,從商發家致富的僑商如今遺存下的這片小小鳴石花園,在東西方元素的交融背後卻象徵著一代下海經商、出國留洋的遊子在往外走奮力謀生的同時對故土的回望與堅守。漂泊海外,仍然未忘作為血脈淵源之根的精神故土。

歷經百年滄桑的鳴石花園,不得已而成了現今的大隱隱於市,藏匿在民居與小工廠之間,猶如跌落凡塵的明珠。不比清暉園的文墨書香之氣、梁園的古樸雅緻、餘蔭山房的小巧玲瓏,就目前開放遊覽的部分而言,它沒有假山流水、開闊格局,或許不算是完全的傳統古典園林,從商發家致富的僑商如今遺存下的這片小小鳴石花園,在東西方元素的交融背後卻象徵著一代下海經商、出國留洋的遊子在往外走奮力謀生的同時對故土的回望與堅守。漂泊海外,仍然未忘作為血脈淵源之根的精神故土。

最後,將「鳴石」二字進行簡單的拆解闡釋以總結代表我對這座私人園林的印象:不鳴則已,堅若磐石。它低調地隱匿,與周邊建築格格不入,雖然未能完整地全部保留,但歷經時間沖刷激蕩,仍以建築物的形式穩固地駐紮在這片土地上。


在此推一下無錫錫惠公園裡的竹爐山房,這個連百度都找不出多少資料的園子。
錫惠公園現已合併作一個大的文物古迹園區,門票小貴,但裡面的景色非常值得。著名的景點很多,一如寄暢園,天下第二泉,二泉書院等等。
其中竹爐山房正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毗鄰,卻是鮮有問津。

這園林僅就空間感受和植物營造等等方面並無突出和讓人印象深刻之處,或者甚至說是普通,也無怪些少遊人進來張望一下,便很快離門而去。但是,這園子,在空間的設計上卻是隱藏巧思,處處有著中國傳統山水觀的思維,頗為值得學習。

這是它的入口。

入口往左看外牆,可依稀感受到園林是依山勢建起。


網上無法找到竹爐山房的平面,憑著印象手勾了一下:

可以看出它大概是前後三進的格局。其中設計最精妙的地方在於它對山勢的呼應手法和流線的排布,致使這個園林必須走兩遍才能夠品出它的全貌。

依照正常的流線,入門之後,有一字碑,繞過字碑來到很空闊的前院,園子正中植一棵大樹,越過大樹往後可以看到依託著山勢曲折而上左右錯落的游廊。登踏階進入游廊之後,便上到第二進園,兩邊都可以走,沿著緩坡向著最高峰的亭子登去。

寂寥的前院。可見其後漸漸升起的游廊。


沿著緩坡上行。


高差令游廊錯落有趣。


往上可仰望第三進院的亭子。


來到亭子的入口,是一道十分狹窄的門洞,上書「隔紅塵」。


登梯上轉,豁然開朗,遙望山色,大有離世之感。

下來的路上,才發現原來還有第二隱藏路線。在作為基礎承托著游廊的假山裡,居然還藏著一個旋轉樓梯。



看到這裡,我就不得不為造園者的巧思嘆服。

總而言之,就技法、植物和空間尺度、細節來看,竹爐山房似乎沒有什麼可稱道之處。但其在遊覽過程的空間處理上各種隱喻卻是處處令人讚歎,真可謂做到了借園林表達了一種人生態度。


P.S.當初遊覽的時候許多角度沒有拍到,因而文中部分照片借用了網上這位的攝影:
【竹爐山房】_英朗論壇
如有侵犯,請和我聯繫。


難道沒有人去過蘇州的藕園?


說些去過的園林,力求精鍊的說下自己覺得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蘇州:

環秀山莊:掇山最佳,遠觀得山勢而近不失游意,是園林入門的最好範例。建築配的也生動,亭子的行山坐望意十足。

藕園:橋的位置不好,而且高了,阻斷了水的不盡意。其他都很不錯,小小的很精緻。

滄浪亭:臨水一側的復廊,南側的宅第還有中間的山林都做的不錯。

網師園:整體都很好,個人比較喜歡月到風來和竹外一枝兩處。殿春簃里的幾塊石頭也很喜歡。

留園:宅第做的很好,理水也值得一看。

藝圃:喜歡山林一側,坐在對面喝茶特別舒服。西南的一個套院非常精彩。

獅子林:並非全無好處,但是掇山實太差,而且折橋和亭子也不甚理想。

五峰園:雖曰五峰,掇山卻不算好。

拙政:補園堪游,中園集大成,東園無趣。


無錫:

寄暢園:大成之作,理水,堆山,宅第都值得一看。林木打理的不算太好。

范文正公祠/倪雲林先生祠/陸宣公祠 :範文公祠稍好,其他兩個無驚喜。


紹興:

沈園:朱光亞先生做的西側的修復和增補,平面很有古意。東側有些乏味。


揚州:

瘦西湖:小金山比較喜歡,觀游兩宜。鳧庄遠觀可愛,游意不強。徐園乏味。

何園/寄嘯山莊:片石山房不錯,是掇山得勢的範本。湖心亭的園子尚可,同復道成趣。

個園:雖然山起的不錯,但是個人覺得整體太高了,逼得水不夠平闊又失之深遠。春夏秋冬四景行機事而失之於機巧,不喜。


同里:

退思園:南側北望不錯,然偏偏是北坐南望才為主景。這樣看來建築多了也大了,尤其是辛台和天橋,把石頭的氣勢都壓過去了,可惜。


南京:

瞻園:祖師爺劉敦楨先生的作品。林木打理的不好。掇山南側比較喜歡,北側山勢不夠。鋪地,理水和幾座橋都不錯,是後人造園的範本。

愚園:全都不對,很奇怪。

胡家花園:水面稍感大了些,駁岸也不夠生動,但是植物和宅第都不錯。

甘熙宅第:宅第也是朱光亞先生做的修繕,院子做的很棒,總有意外之喜。園的部分就差了。

煦園:有點搞笑,哈哈。


杭州:

西泠印社:山林意十足。

郭庄:駁岸缺堆石和林木,宅第尚可。理水南側稍好。


上海:

豫園:有幾塊石頭很喜歡。然去了兩次水位都很低,顯得突兀。玉廊不甚理想,遮了水的不盡。

課植園:乏味。


廣州:

餘蔭山房:算不上佳作,卻也很有特點。


這個學期剛園林考察,把蘇州揚州重要的園子都逛了,蘇州之前也逛過大部分園子,談下自己喜歡的
三個排名不分先後,本來只想舉一,因為題主說不要在蘇州的,但我喜歡的兩個並不大眾,並且江南園林代表本就是蘇州園林,不用刻意避諱
本來想附照片,但第一張就一直傳不上來,就算了,有心人自己搜吧


揚州的小盤古
現在建築的部分被改造了成私人的會所 不可以參觀 買票能看到的地方很小 保安告訴我們每年老江都會去幾天 所以萬一你去的時候進不去 所以你就懂哪些人會在裡面了
園子很小 因為修繕的時間也比較近 大部分地方都很普通 但中間假山山牆亭廊一小片極豐富 極好!另外 小盤古的假山本身便很出名


蘇州藝圃
藝圃也是我最喜歡的園子,已經有人提了藝圃了,但我對他的看法是反對的,不明白為什麼從專業的角度看,藝圃是不入流且不值得學習的。藝圃是《園冶》相地篇傍宅地的最好的詮釋,幾乎沒有之一,傍宅地強調的宅的功能延伸的屬性,園的游聚的屬性,最重要的是「護宅」這一屬性,小小的隙地的利用對宅的精神延續。我對藝圃的四字評價是小巧玲瓏,面積不大,但發揮的淋漓盡致,人的感受極盡豐富而又不繁瑣。說古代正常規模的最高水準,就該研究藝圃。


蘇州環秀山莊
依舊是個小園子,且比藝圃更小,環秀出名,也是唯一值得看的是中間的假山,出自清代造園大師戈裕良之手。而且重點是他真的還是他造出來的樣子,別的園林的假山幾乎都是後修的了,只有環秀山莊的假山是文物。去的時候會發現為了保護假山,是不讓進的,且有人看著。但我還是給是這個專業,有研究需求的人指條明路吧。一是早點去,二是晚點去。。。。。假山裡面的感受真的很好,不愧是大師作品,甩獅子林幾條街。


滄浪亭:格調,立意,造景均遠遠高於其他蘇州私家園林。是唯一一個真正的城市山林。

占坑有時間補答


沒人提到汪氏小苑么?裡面有一個院子我還挺喜歡的。
《江南理景藝術》、《劉敦楨全集》第五輯(沒記錯的話)這兩本書裡面有提到其他的園子,但可能有的已經不存。除了私家,在公共園林中也有不錯的例子。
那些已存的園子,很多也改過,可以參看書籍了解原貌,也是有益處的。前面大家提到的藝圃,裡面乳魚亭附近的假山變動過;環秀山莊的假山,在高處原來的一個流水系統也沒有了(靠屋檐雨水運轉的),也看到有材料說少了一間靠山體很近的房子


沒人提承德避暑山莊么?

北方園林,總體上感覺還是豁亮大氣,當然它是皇家園林,也應該有王者之氣。

北方園林,總體上感覺還是豁亮大氣,當然它是皇家園林,也應該有王者之氣。


熱河?

荷氣清香吧

荷氣清香吧


外八廟最有味道,有年站在紅色建筑前的大平台上,望著暴雨過後山谷里波詭雲譎,忽然「朕的天下」四個字躍入腦海,幾乎脫口而出。


靜謐的雄偉


坦蕩大度


怡園
位於樂橋地鐵站旁,8號口出來走兩步就到啦!
秋天的怡園(一棵古銀杏樹,美翻了!)



庭中水缸(舊時用來防火的)


還有紅楓


銀杏葉還未變黃


夏天的花花,冬天臘梅!怡園湖邊有個亭子,面壁亭,有面大鏡子,天地山河諸景盡在其中,可以面壁反省哈哈!蠻有意思的


以前辦公的地方就在怡園旁邊的樓上,窗外就是怡園,每天中午吃完午飯就到怡園溜達溜達,遊客很少的,聽聽蟬鳴鳥叫,看看花花草草,隨便找個地方靜靜坐著,簡直人生一大享受啊!


廣州番禹地區的餘蔭山房。因為鍾情鍾漢良的《十月圍城》電視劇,發現在此取景,在廣州之行中把這兒列為了必去之地,是典型的嶺南園林建築。是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始建於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歷史。園佔地面積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充分表現了古代漢族園林建築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造園藝術。餘蔭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園中亭台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於方圓三百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漢民族文化特色,表現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宇宙觀。 摘自百度……
園子不大,但是處處是景。園子裡面還有一隻孔雀,在電視劇里也有戲份哦~~

這個後面的背景好像就是圖2處~~

這個後面的背景好像就是圖2處~~


列幾個不是蘇州園林的例子:
1.南京瞻園。靈活的採光,精緻的船舫,以及大量的山石。說到山石,那兒卻不是單純的置石擺設拗造型,而是融合到了整體氛圍和地形里。你看到水面里一座石島,甚至想不到它幾乎全是用山石堆起來的。南京就這麼一處列入古典名園的地方,所以那邊對其保護得很重視,我去的時候還免費看了劇目演出。
2.揚州個園。這個很著名了,古典名園之一。以竹子為主題,又有名揚天下的春夏秋冬四景。
3.揚州何園。號稱滿清第一園。裡面水心亭漂亮得讓人融化掉。步移景異,是水亭結合的經典之作。如果煙花三月時能夠挑個不被擠爆掉的時間去看,那簡直圓滿了。
4.上海豫園。古典名園之一。特點是建築散落於園林中,而非明顯的「前屋後院」。極其精緻,多高閣。你能看到高低起伏的院牆盡端,忽起了一隻神采奕奕的龍頭,你就能聯想到,噢,這是把黑色覆瓦擬作龍的鱗片了!(這種手法童雋先生的《江南園林志》一書中有提及)
5.北京頤和園內諧趣園。經典園中園之作。不能不說鄙人在那寫生遊玩過多次。沒記錯的話,其本身是仿無錫寄暢園之作,但又融入了皇家園林理法,很有意思!
6.杭州郭庄。西湖十景之一,本身又是園中園。遺憾是近代人修建時一部分已經回不到早先了(大園的駁岸和植物)。

以上舉的是和題主所謂蘇州園林相似風格的例子。是鄙人根據書上介紹,融入了實地考察感悟所列舉。當然古典園林經典有許多,暫不能說明周到,如果大夥對這些感興趣,在下會再查閱更多文獻資料加以補充。

當然除過私家園林風格,還有更多有大局觀的園林作品,如頤和園,圓明三園,承德避暑山莊等等,也推薦去看!能了解更多除過觀賞性,兼具了泄洪排水,凈化城市,宏觀水系處理的知識。

上海郊區有一方塔園,為古典新作。古典手法和現代景觀結合得非常巧妙,水系蜿蜒成公路狀,在綠茵下划船的體驗如入原始森林的溪河,非僅一大水面來回漾舟可比,棒極!


江蘇泰州喬園,又名日涉園。
先上百科:
【概況】 泰州喬園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及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素稱淮水以東第一園。「註:暑假裡去的時候貌似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哎⊙_⊙」地處泰州市海陵區城中街道,位於海陵北路六十八號。前身為明代陳鳶舊居,萬曆年間其孫太僕少卿陳應芳倚宅建園,取晉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園日涉以成趣」句意,取名「日涉園」。清康熙初年轉歸田氏,雍正年間園歸高鳳翥,易名三峰園,咸豐九年吳文錫購得此園,更名蟄園,旋入兩淮鹽運使喬松年名下,「兩淮鹽運使真的是肥差哎-_-b」因稱喬園,延謂至今。名列《中國園林鑒賞辭典》和《中華名園大觀》。現由泰州市鳳城河風景區管委會喬園管理處經營管理。

【建築概況】 道光五年(一八二五)周庠曾繪「三峰園四面景圖」及其題記等,詳盡記錄下喬園繁盛時期的景物。園歸喬松年時,雖不比「三峰園」盛景,但山石,樹木均是前代之物,看起來更為古拙,喬松年如此評價喬園:「小園雖陋,而嘉樹可譽,青土蒼官,勝於綺閣雕蘿多矣。」一九九零年,泰州喬園依周庠「三峰園景圖」落架大修,基本保持了明代建築的風貌。二零零六年,泰州市政府啟動喬園擴建工程。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再現其鼎盛期的十四處景點,並增加次景區、襯景區和宅院區,園林面積由一千五百平方米擴大到一點二萬平方米,二零一零年二月七日正式開放。
【上圖~】有些橫過來了大家將就看看-_-#





暑假去的時候正是早上,遊客不多,喬園外的酒店裡人們吃著早茶,太陽有點曬。往幽靜的園子中一鑽,真的是覓得喧囂城市中的一個好去處。假山裡很清涼,雖然也有蟲子讓你猝不及防。就在你要探到光明的出口時你聽見了流水潺潺。一個亭子里有個老人在教一個白衣少女拉小提琴,悠揚的琴聲回蕩在園子里。魚兒安靜地游著,在走廊上靠著欄杆,可以發獃一上午。
嗯,這是我遊覽時的情景。
·····························分割線···························
泰州作為一個有2100年歷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歷朝歷代的富庶城市,還有很多漂亮的園林。例如高港區的雕花樓,海陵區鳳城河畔的桃園、梅園、柳園,還有光孝律寺等佛教九大叢林「有的衰敗了也有的消失了」的園林。雖然有的我也沒去過-_-#但是,這些都是沒什麼名氣卻值得一看的園林哦 _(??ω??
以上。


蘇州園林


藝圃

感受時空穿越的園林


蘇州所有園林里我的最愛就是藝圃,從去年秋天到現在我已去過五次,經歷了秋、冬、春三個季節,從色彩繽紛到高級灰再到鮮嫩,每季都有不同的美,不管顏色怎麼變化,都掩蓋不住它的古樸,每次去遊園都有種穿越回古代的感覺。


如果說很多知名的園林都是以假山、迴廊、水池等元素組成了「一步一景」,那叔認為藝圃布局的妙處在於「一景一世界」,在不大的院落內每個空間都有獨特的藝術符號,隨便拿起相機感覺都是無比完美的構圖。


藝圃相比其他園林有個超值得炫耀的地方,就是水畔紅色木窗里的茶室,倚窗而坐可縱覽整個山、水、建築和植被,猶如一幅國畫一般,其中的妙處需要自己去細細體會。在你欣賞池畔山水時,偶爾會看見幾隻穿梭於房檐上的大貓,這樣的畫面都會誘惑你端起相機去捕捉。



如今,藝圃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也成為一些「藝圃粉」周末打發時間的據點,因此周末光顧時有可能遭遇少許人流,不過人數再多也還是在可控範圍之內,如果周一到周五期間來,我想你更能感受到穿越的意境。這裡也是部分影樓拍婚紗照的固定地點,上周前往時恰巧遇到一組老外在遊園,他們看到廊橋上的一對身著古裝的新人時,為他們用掌聲送上了祝福,新人作揖感謝的場面也頗為生動。



地址:閶門文衙弄5號

茶室:有

開放時間:07:30-17:00

門票:10元


耦園

和藝圃一樣古樸的園林



耦園是個蠻值得參觀的園林,和藝圃有著同樣的古樸,可惜就是旅行團太多,如果想遊玩這個園林建議一早就來,或者周一到周五來遊玩。切記在門口請講解,這是個難得有講解的園林,分為20分鐘和40分鐘兩種,牙叔推薦40分鐘講解,你會聽到這個園子中很多有趣的故事。


地址:平江區小新橋巷7號

門票:20元

滄浪亭

一個外景比內景更雅緻的園林



滄浪亭人少主要是因為周邊正在修建地鐵造成交通不便,如果自駕前往的話你會在景點旁塞著卻不能靠近,我們就在這裡浪費了不少時間,所以就近找個停車場步行前往滄浪亭絕對是明智的選擇。



還未進滄浪亭的園子就會被門外的水景所吸引,在這麼多園林里,滄浪亭的水景最像一個湖泊,站在亭中向外望去几絲垂柳在水面划過,竟有些浩瀚飄渺的感覺。進入滄浪亭時需要經過一個石橋,這個景色我個人認為是蘇州園林中最值得回味的幾個畫面之一。都覺得蘇州園林小巧景緻,而這裡的畫面卻帶著幾分大氣和張揚。


園林入口處有免費講解,每半小時一次,可惜講解員的水準猶如背課本一般令人乏味,因此不聽也罷,倒不如自己信步園中慢慢發現喜愛的景色。


我比較喜歡站在園中假山上,俯瞰悠長的迴廊上的瓦片,也喜歡登上後院二樓俯瞰太陽照射下投影在白牆上樹葉的影子,一個字:美。


地址:滄浪亭街3號

茶室:無

開放時間:07:30-17:30

門票:30元(含對面可園門票)

桃園

意外收穫的小巧園林



原計劃我是去暢園遊覽,可惜暢園關門維修,今年估計無法欣賞到這個園林了。在小小失落的同時,看門的大叔給我推薦了旁邊的「桃園」,說那裡和暢園差不多。於是,我就歪打正著的發現了這個集美貌與優雅於一身的園林。



桃園很小,對於那種不愛玩園林的人來說估計五分鐘就能搞定,可是對於真正會玩的「老游條」來說,在這裡可以耗上2個小時也未必會煩。小的園林特別容易產生親近感,置身其中就好似到了自己家一樣,有打掃衛生的大叔,也有燒水的大媽,就是沒有遊客打擾,你給他們送上一個微笑,他們回還你溫馨的問候。



我是一早10點左右遊覽的桃園,很安靜,環顧一下園林有種下午將變身周邊老鄰里們聚會場所的感覺,喝茶、唱戲、侃大山因該是他們的熱衷的項目。有趣的是,茶室里的大姐給我們上完茶後就消失了,任憑你享受大好時光,結賬時也找不到人,我將兩人茶水費20元壓在杯子下面離去,這樣的交易方式或許就是他們的誠信之道吧。不過茶的品質很糟糕,想想10元一杯的茶你又想喝到什麼呢?


地址:盛家浜8號

茶室:有

門票:無

怡園

庭院深深深幾許



去怡園有種大禹治水的感覺,我也曾是三次路過而未入內,每次都因為門口在修建地鐵線參觀要繞路而錯過。不過,最終還是沒有錯過這裡的美景,在我第四次路過時遊覽了它,一句話點評:我喜歡怡園!

剛進門的時候,我被門口的九曲迴廊所欺騙,以為這個園子就這般大小,還有點小失望,結果走到迴廊的盡頭,穿過圓形拱門後便是一片新天地,假山、池塘、植被、亭台樓閣一樣不少。


怡園的假山有點奇葩,沿著崎嶇小路攀爬上去之後,竟不易找到下山的路,這可能和園主人在創園時想讓人感悟到什麼有關吧。假山的背後就是一個石舫,石舫旁邊是池塘,池塘兩邊是一株楓樹和一株梨樹,這樣一春一秋來此欣賞兩邊各有精彩之處。



怡園還有兩個值得留意的地方。一個是迴廊里眾多的碑刻書法,從進門開始繞園林一周,至少有好幾十塊碑文,如果你喜歡書法的話可以慢慢品鑒。另一處令人驚艷的地方就是這面迴廊牆,站在丁字路口望去,一邊是宅院,一邊是山水,真正算得上是一牆一世界,恍惚間有種精神和視覺錯亂的感覺。


地址:蘇州市人民路原43號

茶室:有

時間:07:30-17:00

門票:15元

環秀山莊

欣賞假山的好去處


如果以假山的氣勢來判別園林好壞的話,環秀山莊必定是其中的佼佼者。一進門便會被巨大的假山做震撼,往裡走湖山、池水、植被、建築融為一體,步移景易,頗有些意思。

假山是精髓,參觀時千萬不要錯過欣賞洞穴、幽谷、石崖、飛梁、絕壁等細節,當然透過摺疊的迴廊看水上亭也頗有趣味,是個拍照的好地方。

地址:平江區景德路262號

茶室:無

開放時間:08:00-17:00

門票:15元

可園

「可」以忽略的「園」林


滄浪亭的套票含對門可園的門票,可園也是經過翻修之後重新開放的園林,雖然結構還在,但是翻新程度太高並太不值得遊覽。如果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建議放棄這裡,看看我按的美照即可。

曲園

俞樾故居



這個園林其實沒有多大意思,基本都是翻新的,但是因為距離怡園不遠,如果時間寬裕可以步行去看看。雖然裡面並無多大趣味,但臨走時一個偏院里傳來的悠揚笛聲和崑曲的唱腔,瞬間刺激了我們的感官,整個骨子都酥了,原來這是崑曲愛好者小組聚會的地點,有年輕人也有年長者,他們拿著工尺譜演奏演唱,也會邀你落座一起感受崑曲之美。

地址:蘇州市人民路馬醫科43號

茶室:無

門票:無

五峰園

留給喜歡奇石的旅行者



這個園子倒是真的沒有遊客,走進園子你反而會成為園中老人眼中的景觀,他們打量著為何會來一個拍照的怪人,實際上也沒有多少參觀的價值,特別是對於我這種不懂賞石的旅行者。如果你真的想去參觀,除非你真正喜歡賞奇石。


地址:滄浪區閶門西街47號(近下塘)

門票:無

茶室:無

快來吧,快來吧,記得先來留園尋夢呀~~~


在留園裡泡上一整天再說!!!


哦對了,煙雨江南雖然非常帶感,但要適當添衣,別著涼了哇~


推薦閱讀:

TAG:北京 | 揚州 | 園林 | 蘇州 | 景觀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