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都有哪些「立秋貼秋膘」的習俗呢?

這一說法僅限於北方嗎?歡迎美食,尤其歡迎美食大圖!


山東半島部分地區流行立秋吃「渣」(有的地方叫小豆腐、豆沫子),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新鮮小豆腐加點蔥花一炒即可,蠻香的,我家冰箱還有一包存貨,來張圖吧(非實拍,網圖)


做法如下:
1、黃豆洗凈後,泡水一夜;
2、黃豆加水用料理機或豆漿機(冷飲功能)磨成豆漿;
3、找一塊乾淨的大棉布,放在大一點的盆上,將豆漿倒入;
4、 過濾出豆渣;
5、蘿蔔纓(或其他青菜)切成碎末;
6、鍋中放油,蔥姜蒜(只加蔥花也可)爆香,放入蘿蔔纓碎翻炒一下(喜葷食可加入些碎火腿丁);
7、加入豆渣,鹽,醬油(看個人喜好可不加)繼續翻炒幾下;
8、快炒干時加一點水以防糊鍋,至豆渣炒熟為止 ;


東北立秋吃紅燒肉,吃餃子;河北吃豬肉燉粉條,吃餃子;山東有些地兒也吃餃子。
好吃不過餃子,葷素搭配,營養全面,一口一個,容易吸收。
那我就來介紹下自家餃子的做法吧:

先和面:用涼水和面,往面上洒水的過程中,用筷子攪著,要麵疙瘩的每個部位都是濕的,還不粘就剛剛好。然後全盆再均勻的揉面,完成後。拿濕布蒙好。如果面想勁道,就少少放一點鹽。

醒面需要個把小時,也可以提前和好,放在冰箱里冷藏。這個時間檔可以做餡。

做餃子餡:我不喜歡剁肉餡,喜歡先把肉切成片,然後絲,再丁。切好後,加水和料酒攪拌上勁,讓肉餡黏黏糊糊的,注意要從一個方向上攪拌。攪拌好之後,把剁成末的蔥和姜加到肉餡里,放入一點香油、食用油,繼續攪拌,如果喜歡,可以放點生抽,也可以不放的。

我家不放味精,因為餃子要煮一陣,味精煮時間長了容易產生毒素。最後放鹽。

把蔬菜(比如白菜,芹菜)切成絲、再丁,灑點鹽,攥一攥水分,如果水分有點大,可以放點食用油,這樣蔬菜碎就包層漿了,煮餃子的時候不容易出湯。

把攪拌好的蔬菜碎和肉餡混合,攪拌均勻,餃子餡兒製作完成了。把餃子餡放在冰箱里冷藏。

(餃子餡其實不用搞那麼碎,要放點肥肉啊,這樣才好吃。)

(餃子餡其實不用搞那麼碎,要放點肥肉啊,這樣才好吃。)

開始第二次揉面、揪劑子,擀皮
在面板上灑一層麵粉,把醒好的面拿出來,揪一大塊,用手撮成長條。
然後揪小劑子,不會揪的就用刀切,立一刀,橫一刀,就能把劑子切扁圓了。
把小劑子在案板上壓扁,沾點乾麵,就可以擀皮了。
手捏住麵糰一角,用擀麵杖一邊擀一邊轉動麵皮,這樣擀出的麵皮周邊薄中間厚,邊有點上卷著。

(這是揪的劑子)

(這是揪的劑子)


包餃子:每家包的餃子,甚至每個人包的都有差別呢,就隨便包吧,但注意把餃子邊捏緊,別煮的時候開邊露餡。

(這可是我包的餃子,好看吧)

(這可是我包的餃子,好看吧)

煮餃子:水燒沸,把餃子下鍋,用漏勺按一個方向不停地推餃子,讓餃子轉起來,不讓餃子粘底。蓋蓋開煮,一般三開,點水,用筷子點點餃子,當感覺到餃子皮和餃子餡分開,有點彈就表示熟了。


吃的時候調點蒜醬,醋,開吃吧!


於個人而言,斷無只有貼秋膘一事,一般都是貼四時膘


廣東人又來怒答。手機碼字,排版不好請原諒。

廣東有句諺語:秋風起,食腊味。

何為腊味?

腊味就是在肉類以鹽漬經風乾或熏干製成品。一般廣東比較多的是,臘肉,臘腸,臘鴨。它們的共通點是咸,甘,香。但其口感各有不同。


腊味不是廣東獨有,四川湖北等地區也有。我吃過四川的臘肉臘腸,跟廣東的差別挺大,廣東的沒有那麼辣,咸,而且也沒那麼硬。

先祭出一張腊味飯來鎮樓。


做法簡單,鍋內放細苗米和清水,水份快乾時,放入臘肉、臘腸、臘鴨,再加上姜蔥絲,燜10分鐘,上桌前澆入生抽即成。


看到有人貼立秋餃子照片,忍不住手癢,我也來幾張我的手藝:

1 備料:(南方人不宜)


2 調餡兒:


3 和面擀皮兒:


4 第一個完成品:(餃子一定要能站起來才是好餃子)

5 一排一排的餃子:


6 下鍋嘍~:


7 出來了:(煮大勁兒了不太好看)


祝各位立秋快樂。


家中還囤著三個大西瓜。
海葵來的不是時候。
晚上的飯局也無法出門了。
今晚通宵值班,抗擊颱風。
立秋的心情十分承重。


呃。。。。。。瀉藥

為了確實證明「立秋貼秋膘」的說法,我多次詢問,並徵求各方說法,徵求的人群主要是老太原(至少兩代人都是太原出生的)
我可以負責的說:太原地區沒有「立秋貼秋膘」這一說法。

但,既然三水兄邀請,我要是不說一個特色小吃,我想他不會饒了我的(挖鼻孔狀)。
下面說一個或許是太原特色的小吃:羊肉湯。

太原羊肉湯店都差不多,你一進門會發現灶台上沸騰著的一大鍋湯,湯色黃白,裡面隱約可見羊骨頭,灶台旁邊是兩個大盤子,分別堆著羊肉和羊雜割,都是煮好 的。你可以要大碗、中碗、小碗的羊肉湯或羊雜割,也可以要羊雜割加肉的混合體,也可以要肉加肉等超級大碗,總之,有各種份量可供選擇,大師傅會根據你的要 求,把肉或雜割稱好,放入已鋪就半碗粉條的碗中,開始發揮那鍋湯的功能:大師傅一手拿碗,一手拿一把大勺,用勺把滾燙的湯澆入碗中,然後以勺蓋碗,把碗里 的湯倒回鍋內,如此反覆多吃,直至把碗內的肉和粉條燙熱燙軟,其實主要是在燙粉條,肉已經是熟的。燙好後,加入羊油、香菜、蔥花(當然也可以個人喜好不要 這些,我一般是不要粉條),一碗香氣撲鼻、熱氣騰騰的湯就完工了。你可以再要兩個油酥餅,喝湯吃肉就著餅,大快朵頤。

(我偷懶了,直接複製了,希望三水兄不要恨我。我很猶豫要不要把鏈接也弄過來,因為鏈接中提到的某個「著名」羊肉湯已經很差了。)補圖:
一碗羊肉湯

煮熟的羊肉

煮熟的羊肉


汪曾祺說過,北京立秋貼秋膘專指吃烤肉,而北京的所謂烤肉就是炙子烤肉,待考


前年貼好的膘還沒退去


吃吃吃。
我家每年都會吃餃子吃火鍋吃豬蹄吃魚吃蝦反正一家人聚一起亂七八糟吃吃吃)全家都愛吃。我大姨那天一早就開始蒸包子,我們其他人就開始包餃子。我外公就在旁邊講故事,邊講邊吃。從封神榜到西遊記到三國演義。我侄子侄女就在旁邊聽故事。變聽邊吃。。。
我婆婆家就固定的聚一起不是吃火鍋就是吃餃子。婆婆家都是男人下廚,味道非常醇厚的牛油火鍋。非常好吃!
這算不算自定的吃法啊?
我娘家是土著重慶人。我婆婆家是山東到重慶的。


放暑假回家


四川人民表示,天天都在吃,完全沒注意這個..........&<( ̄︶ ̄)&>



今天立秋唉!有啥吃的呢?
你想吃啥呢?
有啥吃啥!
吃啥有啥!你吃多少?
你有多少我吃多少!
你吃多少我有多少!

來來來~烤羊肉!烤羊肉嘞~ 清燉羊肉哈密瓜~么結過轟的羊娃子,甜掉牙嘞~


廣東的叫秋老虎...熱死個人兒還貼秋膘


天津有「咬秋」,吃西瓜吧。


合肥據說立秋吃西瓜


為什麼貼秋膘的帖子就這樣赤裸裸變成曬吃的了。。。。


補充高票答案,來講一講青島這邊的。
夏季炎熱,影響食慾,民間習慣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的體重對比。如果體重有減少,那便是過了「苦夏」,要在立秋吃點好的,把體重補回來。
這就是貼秋膘。

在山東,人們立秋確實要吃「渣」。但是青島周邊地區的「渣」有三種,俗稱「三渣」
「一渣」是肉渣,主要指得是脂渣。
勞動人民嘛,在酷熱難耐的「苦夏」之後,只有吃肉渣補充能量,才能迎接繁忙勞作的秋日。
…放張鄭庄大脂渣的圖給你們感受下,肉足油香滿滿的都是享(zhi)受(fang)。
咳,貼秋膘嘛,不胖怎麼行。

我們再來說「二渣」。
「二渣」是豆渣,像高票那種就可以歸為此類,主要指的是小豆腐之類。「
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
在山東,老人基本都會做小豆腐,家裡也會有那種小小的石磨。把黃豆泡一夜然後用小石磨加水磨成豆渣,隨便炒一炒或者蒸一下,小豆腐就做好了。
一般家常小豆腐都是這樣的↓↓↓ 因為基本家常菜都不太講究賣相,所以看起來比較樸素…不過樸素的才有家鄉的味道嘛√
(我一個完全沒離開過家的人扯什麼家鄉的味道……



…順便一提,把剛磨好的豆渣用細紗布包起來澆開水,出來的就是豆漿。然後在豆漿里加一點點滷水,就變成了豆腐。最後把剩下濾掉的豆渣做成小豆腐,就湊齊了黃豆三吃√(os:咳,這是我自己亂起的名字你們別信…不過確實被勞動人民的智慧深深折服了。)
小石磨是這樣的↓↓↓ 小時候可喜歡玩了!轉~轉~轉

來來來最後一渣了!
這「三渣」啊,是菜渣。一般指把蔬菜切碎做餡所包的餃子。
至於為什麼菜渣要包在餃子里…你們想像一下一坨綠油油的蔬菜泥的樣子…想吃嘛?
咳,其實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中國人的餃子情節。感覺只要是中國的節氣節日吃餃子總是沒錯的√
…為了湊隊形餃子的圖我也放一下吧…

青島周邊的習俗差不多就是這樣。
…雖說是習俗,但是現在基本上很少有人聽說過「渣」了,知道「三渣」的就更少了…只流傳下了貼秋膘的說法。
挺可惜的。

歡迎探討。

以上。


趕緊吃個盒飯貼秋膘


廣州還處於35度的天氣。


推薦閱讀:

中國科研目前的最大問題及其根源是什麼?

TAG:美食 | 文化 | 習俗 | 民俗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