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哪個領域,市場泡沫破滅的過程都有什麼共性?

這裡的泡沫可以是互聯網泡沫,或者樓市泡沫,或者其他,不局限,想討論其共性。
市場泡沫破滅是不是一定會有導火索或者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泡沫破滅之前和開始後,人普遍的心裡是怎樣的?
是「泡沫破滅」這條信息的傳播讓泡沫破滅了嗎?
如果「泡沫破滅」這條信息不能有效傳播,泡沫還會破滅嗎,或者破滅速度減慢?


在持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下,人為壓低利率,信貸膨脹,必會出現投資泡沫,乃至最後泡沫破滅,出現經濟大蕭條。與其說如今的困境是緊縮政策造成的,不如說是為前幾年的寬鬆政策埋單。

人為低利率會扭曲資源配置信號,致使人們投資一些原本不該投資的項目,特別是一些資金密集型產業,它們對利率的反應非常敏感。金融市場也會進一步助長固定資產投資熱潮,導致投資過度擴張。越來越大的投資需求導致原材料價格和工資的相應上漲,投資成本上升,最後證明原來的投資無利可圖。當政府沒有辦法繼續實行擴張性政策時(一旦擴張,必會付出代價,只是遲早的問題),泡沫便會破滅,原來的資金沉澱在不可變現的固定資產中,資金突然不足,投資項目紛紛下馬,大蕭條由此發生。

簡單說,即:錯誤的干預→錯誤的資源配置信號→錯誤的預期→錯誤的投資→為錯誤的投資埋單。只要泡沫產生,它的破滅就是必然的。甚至越早破滅越好,那些繁榮景象不過海市蜃樓。

鬱金香泡沫的例子:

鬱金香投機熱潮存在一個前提,即通脹。作為海上馬車夫的荷蘭從海外掠奪大量金銀,在金本位下自會稀釋貨幣價值。這和今天超發紙幣沒有不同。

鬱金香投機熱潮的形成可歸結為3方面原因:

1)鬱金香的培育需要好幾年時間,這使得短期內增加供給沒有可能。所以,面對需求增長鬱金香價格飛漲理所當然。一種供不應求且供應不能有效增加的商品實在太適合投資了;

2)通脹刺激人們的投資熱情;

3)通脹會改變生產方式。這是貨幣主義理論家們有意忽略的一點——最先接觸新貨幣者的消費傾向會引導整個經濟生產方式發生改變。荷蘭外來金銀首先必是湧入貴族階層,而恰恰是這些人才有欣賞鬱金香的雅興。

此外,1634年底鬱金香商人們組成了一個行業協會,來控制和操縱整個鬱金香市場。該協會對每一個買賣合同強制收費。交易費用的增加會限制合同達成的數量,與此同時增加合同轉手的次數。後者直接刺激了鬱金香買賣的期貨市場,而所謂鬱金香泡沫的破滅就是從期貨市場開始的。

再者,政府也登場了。1937年4月27日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一年之後,荷蘭政府通過一項規定,允許鬱金香的最終買主在支付合同價格的3.5%之後終止合同。這是對市場規則的嚴重破壞。01年香港房貸危機時李嘉誠就怒斥那些慫恿業主撕毀合同的政客,而這個鬱金香泡沫中則是政府直接強制撕毀合同。此行為對鬱金香市場絕對是毀滅性的打擊。或許由此「鬱金香泡沫」才得以炮製成功。


現在被討論最多的泡沫無疑是集中在金融系統和房地產,但其實放眼其它經濟領域,也不乏泡沫。首先來回顧一下2010年以來的幾大泡沫:

1.2010年的棉花

結果:交易所連續發161到181號文件警示風險,調整保證金,約談持倉和投機大戶,個別點名通報,最終第一輪期貨市場從32000跌到了25000之後泡沫被擠壓。

2.2011年白銀

結果:CME保證金連續提高6倍限制過度投機措施,最終白銀過度投機觸及到49.81之後大跌到25,跌掉了50%,泡沫被擠壓。

3.2015年中國股指期貨

結果:證監會徹查各種槓桿,政策給槓桿降溫,各種限制措施,最終泡沫破裂成就了股災,股指期貨被替罪羊閹割。

4.2016年螺紋鐵礦煤焦鋼

結果:交易所調整保證金,限倉,通告批評大戶,徹查賬戶,最終哪裡來哪裡去,成交量持倉量大幅度萎縮。

泡沫的本質和運轉的基理濃縮一下就是自我的預期和貪婪的槓桿。

  • 泡沫難道就是簡單的價格上漲么?

信用貨幣的誕生註定了信用是不斷打折扣的,換句話說:如果把時間拉的足夠長,資產價格一定是上漲的,但單純的價格上漲並不是泡沫的本質——可以說泡沫的本質表象中一定有資產價格的上漲,但是資產價格的上漲並不意味著就是泡沫。

  • 泡沫和有序的上漲最大的區別:自我強化預期和瘋狂的槓桿

自我強化預期:來自四面八方的錢匯合起來就會加強價格的走勢,價格反過來又會激勵這種匯合行為。實際上就是一個完整的正反饋機制:大家預期價格會上漲,開始買入,而買入本身就會推動價格的上漲,價格的進一步上漲會導致更多的人開始買入,財富效應和貪婪驅動下市場開始自我強化預期,更多人買入,價格進一步上漲,所有的資金開始向這裡聚集。當所有人認為價格可以不停的上漲甚至永遠的上漲的時候,一定會有來自於某種外部的因素刺破這種預期,預期一旦打破,反向的正反饋就又會驅動大家瘋狂的賣出。

瘋狂的槓桿:金融槓桿不一定就是惡魔,但它是人性貪婪的放大器。縱觀所有人類歷史上的泡沫破裂,其中槓桿的身影無處不在,對於槓桿反反覆復的監管和放鬆導致了危機的根源。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金融的力量,槓桿增加的幅度和速度可能會稍微鬆緩一些、繁榮的速度也會很慢,同樣,泡沫瘋狂的周期也會被拉長。當我們認為金融對於經濟的支持不夠的時候,金融化監管開始放鬆,金融大浪潮推動資產開始出現自我強化,直到所有人開始認為不可持續,引發金融監管機構的注意後,加強監管和降低槓桿的過程中,監管層總想著能夠拖住搖搖欲助的市場實現軟著陸,事實上金融部門自身的調整一定會在一定時間之內引發市場自我預期的調整,自我強化開始受制於自我預期的調整和降低槓桿的制約,反向的預期開始加強,再次啟動反向正反饋逐步出現。

  • 泡沫難道一定會破裂么?

泡沫吹大了最終是要破的,誰也脫離不了地心引力。然而,一個泡沫破裂後又必會陸續出現其他泡沫,因為只要有人性的地方就有貪婪。所以人類的歷史也可以說就是在一輪一輪的泡沫中交替著。

  • 最後到底是什麼刺破了泡沫?

槓桿的調整。當市場自我強化自我預期到達一個臨界值的時候,是需要更大的槓桿去支撐進一步的膨脹,這時候會出現兩個情況:

1.管理者開始意識到槓桿資產價格隱藏的巨大隱患,開始主動降低槓桿,如果管理者能夠較早的權衡利弊,那麼這種自我降低槓桿的行為產生的痛苦會小一些;如果管理者一開始對槓桿和泡沫的預估不足,甚至是權衡中間猶豫不決錯過了最佳的降槓桿窗口,那麼可以說泡沫就是被動性刺破的;

2.無法有更多的增加槓桿的空間,此時市場並不會馬上衰竭,大家會開始逐步的鬆動自我強化和自我預期,此時市場的泡沫開始先逐步退潮,然後反向正反饋逐步的推動泡沫的破裂。

在現代金融體系和監管建立起來之前,泡沫膨脹和破裂的路徑多數是第二種情況。而隨著近現代金融體系和監管制度的建立,近現代泡沫破裂的路徑多為第一種情況,即被是稱之為「金融危機」的原因。

————交易桌前看天下,付鵬說來看財經————

更多音頻內容歡迎登錄華爾街見聞APP,點擊Premum訂閱收聽

http://t.cn/RiKT8qJ ← 或點擊傳送任意門


1、市場泡沫破滅是不是一定會有導火索或者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有。只要市場活動是一個過程,而不是從產生泡沫到泡沫破裂的一瞬間,就一定會有「最後一根稻草」。但這根稻草事前很難看出來,就好像往沙堆上倒沙子,導致沙堆崩塌的最後那顆沙子是隨機出現的。

2、泡沫破滅之前和開始後,人普遍的心裡是怎樣的?

泡沫破滅之前的心理一般是:
投入很少就能獲得巨大、長期的回報,也就是不事生產的投機心理。
當這種不生產的投機受到鼓勵,成為普遍行為的時候,泡沫就開始膨脹,危機就已經種下。
因為不事生產的投機永遠不可能成為支撐一個行業或者一個經濟體長期穩定健康運行的基礎,如果沒有人想提供優秀的產品和服務來賺錢,大多數人都在投機——如某些人說的,連門口的賣菜老太太都想要拿出積蓄投資xxx了,那麼泡沫破滅就不遠了。

泡沫破滅過程中的心理一般是:
終於意識到這是一個陷阱,是不健康的投資。
要趕快抽身脫離,割肉都行。
走得越慢死得越慘。

3、是「泡沫破滅」這條信息的傳播讓泡沫破滅了嗎?
還是拿沙堆做說明。
沙堆崩塌的根本原因是重力和沙子的堆疊,只要沙子還在不停的增加,也即市場的不健康程度和資源配置的錯誤程度不斷提高,泡沫就會破滅。

騎車姿勢不對最終總會摔倒,堅信自己不會摔倒不會確保你真的不會摔倒。
經濟運行自有它的規律,像萬有引力一樣是真實存在的規律,不遵循經濟規律的人總會撞到「科學之牆」。

4、如果「泡沫破滅」這條信息不能有效傳播,泡沫還會破滅嗎,或者破滅速度減慢?
還會破滅。
如果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泡沫已經破滅, 並且不傳播這個消息,就像從正在崩潰的沙堆中取走開始滾動的沙粒。
也許會減緩泡沫破滅的速度吧。
可是泡沫如果不破滅,沙粒的增長不會停止,還留在沙堆上的沙粒將繼續受力,錯誤的經濟行為、不良的資產結構給投資者帶來的損失不會消失,糟糕的結局總會到來,最後誰都會明白經濟完蛋了,泡沫還是會破滅,只是這回泡沫更大、損失更慘。


泡沫就是資產價格遠遠高於其價格基礎(錨)。

拿股票來打比方,一個股票的錨(比如:30倍市盈率)是10元,現在漲到了20元,我們就可以認為出現了泡沫。
而推動股票價格從10元上漲到20元的原因是有投機資金的買入。
房產,期貨,所有資產都是同理。
因此,資產泡沫是否會破滅,取決於兩個因素:
一,資產的錨是否穩固(基礎價格提升)
二,後續投機資金是否足夠

房租是衡量房價的錨如果房租上漲的幅度大於房價上漲的幅度,那麼可以認為在新價格下,房產的錨穩固了(房屋的價格基礎上升了),資產的泡沫就消除了。
如果房租不漲,房價猛漲,那麼就是泡沫在不斷吹大。

泡沫的突然破滅往往是在吹大之後發生的,投機資金是製造泡沫和破滅泡沫的直接推手。
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很好地解釋了泡沫破滅的特點。

引發泡沫破滅的原因往往是一個偶然事件,只要泡沫被吹大到一個臨界點,投機資金的流入減緩,那麼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的一個突發事件就會刺破這個美麗的泡沫。


明知一件事情是錯的還要做下去,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後,自然泡沫就會破滅,我認為判斷是不是到臨界點的一個標誌是,是不是有很多人已經把這件事當成正確的事來做了,也就是說當開始有人把這件明顯錯誤的事情當做正確的事來做的時候,基本也就快破滅了。


做一個不那麼專業的回答。


我認為,人類現代社會出現的許多問題,根本沒有前車之鑒可以借鑒,因為發展的太快,變數太多。每次轉折事件出現的時候,都和之前的事件有著各種因素上的不同,而我們又不知道究竟哪個因素的變化會起決定性的作用。


至少以大多數知乎用戶所處的社會階層所能接觸到的信息量來說,根本沒法對未來社會可能的發展變化做出基本的判斷。只能在變化的大潮中掙扎求生。這或許聽起來很慘,但也許很真實。


即使是信息掌握全面的高級階層,也只是能夠猜測並嘗試去控制,而非精確掌握。我們其實都是在發展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許多理論也只是事後諸葛,當理論無法匹配後來事物的時候,人們一般也不會較真,對待這件事的看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倖存者偏差。

不過現在網上看到的多數文章和評論里,已經比較少見到「我可以斷定未來會xxx」這樣的句式了,我覺得這也是一件幸事。


所有事物發展的規律,物極必反。而互聯網合電商近幾年的崛起,存在的資本運作太多,太過膨脹,這個時候泡沫是符合市場環境的,而泡沫破裂,是在泡沫形成的時候就已經純在的必然而來的隱患,無關時間,也無關是否有泡沫破裂的信息傳播,都必然破裂的。


就股市而言,泡沫的破滅是非常迅速的,
但是破滅之前會繼續很長時間的膨脹,
所謂的空頭不死,漲勢不止,
有「泡沫破滅」的信息的時候基本上不會破滅,
所以破滅的時候基本上沒有「泡沫破滅」的信息。
漲到臨界狀態之後,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兵敗如山倒,
所謂的導火索或者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只是人們時候尋求的一個介面而已。


推薦閱讀:

TAG:互聯網 | 經濟 | 房地產 | 互聯網泡沫 | 泡沫 | 經濟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