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會遺傳或隔代遺傳嗎?

外婆和母親都患有癌症,外婆在老年患胰腺癌,母親40多歲患有肺癌。媽媽並無吸煙習慣,其患病原因是基因突變。其兒子是否有大幾率遺傳癌細胞,其孫子是否會隔代遺傳?


最近一篇入組超過20萬人的研究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 「癌症會遺傳,約有1/3的癌症是由基因遺傳因素引起的

今年年初,著名的醫學期刊JAMA發表文章《Familial Risk and
Heritability of Cancer Among Twins in Nordic Countries 》,提供了癌症遺傳數據。這項研究是到目前為止包含人數最多,觀察時間最長的癌症遺傳因素研究。

  • 研究組織單位為Nordic Twin Study of Cancer(NorTwinCan),專門研究北歐 雙胞胎癌症數據的組織
  • 包含了北歐主要國家的有記錄雙胞胎 -- 丹麥、挪威、芬蘭和瑞典
  • 目前入組人數最多的研究,一共入組了超過35萬(人)雙胞胎,上一個類似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包含超過4萬人數據,這幾乎是上次10倍數據
  • 最早的研究者可以追溯到1870年出生的人群,研究最早數據收集可以追溯到1943年,平均每人觀測時間超過32年,整個研究超過一個世紀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要確定遺傳因素,相對於後天因素對癌症發生的影響,在這個前提,不同的雙胞胎,再加上普通人群的數據,就成了絕佳的研究對象。


癌症的發生是由家族因素(遺傳基因 + 家族環境)和非家族因素構成,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在同卵雙胞胎、異卵雙胞胎和正常人群中的一致性是不一樣的。


通過這三個人群的數據比較,我們就能推算出某種癌症的遺傳影響。

1. 統計發現,癌症風險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從統計可以看出,在正常人群中,到65歲平均8%的人會患上癌症,到80歲和100歲時候,這個數字上升到25%和32%。


但如果是異卵雙胞胎,其中一個人患有癌症,另一個人在65歲患癌的可能性就上升到15%以上,到100歲有40%以上可能性患上癌症。如果是同卵雙胞胎一方患癌症,65歲時有20%以上會換上癌症,到100歲更有近50%的機會患癌。


深入分析數據,會發現患上的癌腫也有特異性。在所有研究對象中,一共有1383對同卵雙胞胎和1933對異卵雙胞胎患上癌症。但患上同一種癌症的比例是不一樣的:

  • 38%的同卵雙胞胎(522對)患上同一種癌症
  • 26%的異卵雙胞胎(496對)患上同一種癌症

也就是說,基因更為接近的同卵雙胞胎,由於遺傳的關係更容易患上同一種癌症。最後通過一系列數據分析和計算,約有33%的癌症發生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也就是「遺傳率」為33%。


通俗地理解,就是在每3個癌症患者中,有一人是因為先天基因的因素患上癌症,其它兩人由於後天因素患上癌症


2. 除了基因遺傳因素外,家族環境也是重要的因素


正如之前討論的,結合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的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家族環境對癌症發生的影響。


同卵雙胞胎癌症發病 = 同樣的遺傳基因 + 同樣的家族環境

異卵雙胞胎癌症發病 = 不同的遺傳基因 + 同樣的家族環境


如果一種癌症無論在同卵還是異卵雙胞胎中,發病率都很高,那麼就很肯定這種癌症並不來源於遺傳基因,而是家族環境。表中就是關於遺傳率和家族環境在各個癌腫中的影響,可以看到遺傳率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有的癌症遺傳率高,家族環境少,那麼就意味著某種癌症是由遺傳效應影響較大。而遺傳率較低,家族環境因素較高,就說明有患癌的概率有一部分是由家族環境的不同所引起的【1】。例如肺癌家族環境的比例就比較高,這可能是因為肺癌和空氣質量、吸煙等相關性比較大。


當然,這只是數學模型計算的結果,真正的情況和模型給出的具體數值肯定是有所區別【2】。

總結一下因此癌症是會「遺傳」的,但每種癌症的遺傳率不一樣。而且,通常說的「遺傳」因素中,不僅包括了由於遺傳基因所產生的癌症易感性,還可能包括了同樣家族環境中的環境影響。


----------------------------- 嚴謹的分割線 ------------------


【1】這裡的數字只是由模型計算得出,實際上癌症在個體的發生是遺傳基因 + 家族環境的共同結果。例如黑色素瘤,最大的導引是紫外線輻射造成的,白血病和接觸化學物質也很有關係。這裡的家族環境為0是因為模型認為「家庭共同環境的方差無法從環境因素中分解出來」

【2】這個結果只是北歐人群的結果,事實上癌症的發生在不同人群和地域分布是非常不一樣的。譬如中國人的肝癌發生率很高(乙肝),河南的食管癌、廣東的鼻咽癌發病率也高於平均值。更多的人種特異性數據還需要當地的研究。


最後,感謝 @大象的專業意見,已經對文章中相關措辭修改。


我來個簡單一點的答案吧:"Genetics loads the gun and environment pulls the trigger"

首先要說明一點的是癌症的病因現在還不完全清楚,但達成共識的最重要的兩點致癌因素是,遺傳和環境。

有人打過一個比方(上述英文),對於癌症來說,基因或遺傳是上了膛的子彈,而環境因素的刺激是扣動了扳機,兩者缺一不可。子彈上膛不扣扳機,沒事;槍里沒子彈,扣扳機,也沒事,子彈上膛了再扣扳機,癌症就來了。

「Genetics does play a role in determining an individual』s health, lifespan and the probability of developing particular illnesses. However, heredity can be strongly moderated by soci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sequently,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illness are environmental or societal」 這段文字很好的說明了遺傳基因,環境及疾病之間的關係,癌症的發生同樣如此,此處略去參考文獻N篇,有興趣的同學自己去Pubmed搜索。

這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不抽煙不喝酒還喜歡運動,但是得了癌症,為啥,基因不好,隨便來點外界刺激就走火了。

這也解釋了很多人喜歡抽煙喝酒吃肥肉等等如某些偉人,就是不得癌症,沒辦法,基因好,子彈沒上膛,隨便扣扳機,不會發射子彈。

但是這些都是相對的,畢竟癌基因誰都有,環境那麼差誰也避免不了不受刺激。所以再好的基因也禁不起瞎折騰,該注意的還得注意,你得癌症的幾率比別人低但不是絕對安全的。

再壞的基因,家裡幾代人得癌症,也不要著急,只是得癌症幾率稍高一點,注意生活習慣完全有可能幸免於難。「personal genetic testing is predictive, and not deterministic, and it can be used as an additional piece of the puzzle」,就是說目前很流行的檢測致病或致癌基因的技術是「預測性」的,不是「決定性」的,而這個變數就在於環境和生活習慣。

再碰到別人說誰誰誰生活習慣多好都得了癌症,誰誰誰胡吃海喝無惡不作就是不得癌症,由此得出癌症和生活習慣,外界環境無關的的論點,該知道怎麼反駁了。另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凡是作比較要有統計學意義,單純的個體比較沒有意思。

p.s.為了讓大部分人看的懂,上面的觀點都不嚴謹,所以考據癖們不要糾結了。

p.s.s.本來寫這點短文字純粹是好玩,利用空閑的幾分鐘時間碼出來的,希望對一部分人有幫助。為避免爭論已經p.s.過了。但看來還是不起作用。好吧,我把洋大人請出來了,儘管不喜歡這麼做,這樣引用後覺得我上面說的可信嗎?如果再覺得不精確,我只好列出50篇references了,我寫著累你看著也累啊。


首先要承認,在這之前,我對癌症的了解不比你多,雖然本科到現在一直讀的生物相關專業。下面就把google一番得來的知識搬到這裡,拋磚引玉吧。

首先搜索「癌症 遺傳」,找到中文維基百科癌症,裡面有癌症的發病原因、研究歷史和治療方法,但是關於是否遺傳沒講到,於是繼續搜。

搜索"cancer inherited", 看到美國癌症協會網站 Heredity and Cancer 這裡的信息足夠回答你的問題了。簡單歸納一下:

引起癌症的因素,除了不正常的基因,還可能是吸煙肥胖,事實上只有5%-10%的癌症是遺傳引起的。

癌症與基因: 有兩類基因在癌症發生髮展密切相關,一類是原癌基因,是由一些正常基因突變而來,這些原本正常的基因通常是決定細胞類型,控制細胞分裂和生長頻率的,突變之後,它們功能的開啟和關閉就不再受控制,由此引發癌症;另一類是癌症抑制基因。它們就像汽車的剎車踏板,作用是防止細胞分裂得太快,一面變得不受控制。即使一個人生來擁有的都是正常的基因,隨著年歲漸長,其中的一些有可能會突變,但這些基因是後天突變的,不會傳遞給後代。相應地,如果一個人生來就有一份不正常基因,那麼一開始他的細胞就攜帶了一個突變,日積月累他就可能在更早的年紀積累主夠發展到癌症的突變。

當一個家族出現多例癌症時,更可能的是巧合或者成員接觸同一個致癌源,比如吸煙。一些這些事情使得我們傾向於考慮致癌基因導致了家族的癌症:

- 多例少見或稀有的癌症出現,如腎癌
- 相對年輕年紀患上癌症,如20歲得結腸癌
- 一人多癌,如一個婦女患有乳腺癌和卵巢癌
- 成對的兩個器官都有癌症,如眼睛、腎臟、乳房
- 姊妹中有兩人或以上都在早年患上癌症,如哥哥和妹妹都患上肉瘤

在你確定是家族性癌症之前,搜集信息,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 患癌症的是誰,和你的血緣關係如何?如果患者與你的血緣關係越近,越需要擔心。有兩個患者來自父母的同一方的擔憂大於分別來自父方或母方。比如兩個患者都是父親的弟弟要甚於分別是父親的弟弟和母親的弟弟。

- 患得哪種癌症?稀有嗎?符合這些條件的話,擔憂加劇:癌症稀有而不是常見的,因為常見的更可能是環境原因;多名患者同一癌症而不是不同癌症

- 確診為癌症時多大?比如肉瘤在30歲一下的人身上鮮有發生,如果有兩個30歲一下患有該病的近親,那麼你需要擔心了。相對地,前列腺癌多發於老年人,所以假如父親和叔叔在八十多歲確診患有該病,那麼可能不是遺傳導致的。

- 患者有多於一種癌症嗎?

- 患者抽煙或者接觸其他致癌源嗎?例如肺癌通常是吸煙導致的,所以重度吸煙的家庭中出現多例肺癌患者的話,更可能是吸煙而非基因導致的。


環境和基因有著密切的關係

1.簡述一下
正常的細胞有著正常的細胞周期,生老病死,再生出有活力的新細胞,去除老了的舊細胞。
我們日益積累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影響著我們的細胞。
我們的細胞不斷的修復再生著壓力帶來的損失,終於有一天,由於過度的修復和再生,使得細胞喪失了清除老了的舊細胞的能力,細胞有了像胚胎時候細胞一樣的快速增殖能力,經過這一轉化,就有可能發生癌症。
這就如同路面對於汽車的磨損,時間長了,我們就需要把油門踩得更大一點,剎車踩更大一點,以獲得以前一樣的行駛速度和剎車距離。突然有一天,車壞的不行了,油門踩到底了,剎車壞了,車就不停的行駛了。這就像細胞的增殖不再受到控制,這就是癌症。

2.環境的刺激會導致我們的細胞內DNA發生了損傷
環境的刺激會導致我們的細胞內DNA發生了損傷,有些人的基因DNA修復的活性好,就能減少了DNA損傷導致的DNA突變的積累。(DNA修復的活性好也算是一種可能遺傳的性狀)

3.環境也在影響著我們的基因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環境的改變給予了DNA上有一些修飾,控制著原有性狀的改變。這就像DNA上加了一把鎖頭,不讓DNA變成蛋白質控制著性狀,例如甲基化。DNA甲基化對DNA的損失和修復是至關重要的。

Tip: 肺部是我們和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最容易受到環境的刺激。所以說不吸煙患肺癌還是很常見的。

ps:隨便寫寫,忘指教,並不算嚴謹,也就是科普吧。


癌症的發生是基因突變逐漸積累的結果,但是會有遺傳易感性。
打個比方,正常人的基因要突變兩次才致癌,但遺傳有易感性的人只需要突變一次就會致癌。
而那一次突變會不會發生,主要就是受環境影響了。
所以你的情況,得看母親和外婆患癌症的原因是不是遺傳易感性。


與遺傳相關的癌症類型,其實這個也不到三分之一。我們說的10%的意思是,已經發病的癌症患者,只有10%是遺傳基因導致的。

另外,需要再次明確的是,即便BRCA基因突變與乳腺癌、卵巢癌發病相關,也不是所有的乳腺癌和卵巢癌都是BRCA基因突變,都是可以遺傳的,絕大多數癌症類型是不遺傳的,因為只是環境因素導致的,而不是什麼確定的基因突變。所以也不用過於擔心,另外攜帶基因突變是一種隱私,這不只是與本人有關,還與家人等有關係,請一定妥善保存自己的基因檢測報告信息。

關於癌症的遺傳性研究的很多,比如說肺癌,雖然是有跡象表明有家族史,但是目前沒有找到那個基因,或者那幾個基因和肺癌的發病具有強的相關性,所以目前檢測肺癌的遺傳風險是不合適的,多數是忽悠,當然也不排除今後研究新發現。

另外,對於那些明確的與腫瘤遺傳相關的基因,如BRCA1好BRCA2、RB1、PTEN等基因,也不是攜帶這些基因突變,就一定患癌症,只是相比正常人,發病風險較高而已,如BRCA基因突變,一生患乳腺癌或卵巢癌的風險達到50-80%,但也不是100%,而且是中年——老年的時間裡這個風險在逐漸表現出來。這些明確的與遺傳易感基因相關的癌症,只佔所有癌症發病率的10%,也就是100個患者,90個患者還是環境因素導致的。

目前基因檢測公司,如華大基因,吉因加等公司做的遺傳易感基因所覆蓋的癌症類型是17-20種左右,其他的癌症沒有發現明確的基因與遺傳相關,如果非要牽強地找一個基因,白白地給受檢者增加心理負擔。所以會遺傳的腫瘤類型,只佔很小的部分,據悉人有幾百種腫瘤類型,而與找到遺傳基因突變的癌症種類只有不到20種。

因此,雖然部分癌症患者的發病存在遺傳原因,但是癌症的誘發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目前看來,後者的作用和影響更大。更何況,對於那些可能遺傳的癌種,就算後代真的遺傳了誘發疾病的基因,但是如果該基因只是潛伏而不被誘發,有生之年也是不會病發的。


看癌症的類型吧。多因素導致。像乳腺癌和結腸癌。遺傳概率好像會比較大些。特別是結腸癌……但是也是不確定事件,概率不能肯定。像肝癌和食道癌胃癌可能後後期的生活方式的關係更密切一點。


癌症基因變異分somatic mutation和germline mutaion,前者不遺傳後者可遺傳。但是有了變異也不一定就得了癌症,變異要達到一定的量,突破免疫的控制才是癌症。如果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癌基因變異的話如果事土豪那就測個序吧


如果你是該男,那麼,可能你比別人患癌的風險更高。對於這種情況,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運動,飲食清淡健康有規律,作息正常,提升免疫力,是你當下要做的。思慮過多對癌症的預防可沒有啥好處喲。

如果你是該男的女友,那麼,這個男孩的發病率可能(注意這個可能)高於其他家族未出現癌症患者的家庭,多基因的遺傳病並不是簡單的代代相傳或隔代相傳問題,所以不好說孩子會不會患病。比擔憂患病更重要的,是保持好心情、好作息、吃好喝好睡好。我先生長我六歲,我國男性平均壽命是小於女性的,他又長我那麼多,我確實也考慮過以後他死了我怎麼辦的問題。最後思來想去,即便人生中會有一段時光是他不在而我在,我也希望能先跟他度過一段屬於我們的時光。當然,誰也阻止不了意外的發生。沒準我先走也說不定。

希望你,不論是該男本人,還是女友,想好。照顧好自己或愛人,即便不能接受,也早做打算。


目前醫學所了解的大部分癌症大多歸為散發性癌症,但至少有一部分癌症是可以通過遺傳傳遞的。如攜帶BRCA1或BRCA2的乳腺癌或卵巢癌患者,有50%的後代可能遺傳該缺陷,導致比普通人群高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發病風險,著名影星朱莉就是BRCA1攜帶者,所以做了預防性乳腺切除,還準備做預防性卵巢切除。其他如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Lynch綜合症),遺傳性瀰漫性胃癌,Li-Fraumeni綜合症等等,都與BRCA缺陷類似,屬於單基因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也就是遺傳給後代的機會是50%,換句話說有一半的後代是沒事的。導致這一類的遺傳性癌症的有缺陷的基因屬於高外顯性基因(High penetrance),也就是說,一旦遺傳了該缺陷,發病風險極高,什麼環境啦生活習慣啦飲食等後天因素相比之下全是浮雲,必須做預防性干預如預防性切除靶器官或進行化學預防或進行嚴密監測。還有一些是中低外顯性的,如chek2相關的乳腺癌,這一類缺陷發病風險的升高沒那麼離譜,但也屬於遺傳易感。另有相當一部分家族中一大堆同類癌症患者的,目前技術檢測不到相關的基因突變,這一類家族聚集性癌症也多認為是遺傳引起的,只不過目前還不了解遺傳缺陷的所在。判斷是否遺傳性癌症一要看家族史,家族癌症譜,二要看發病年齡,三要看癌症的具體類型,此外,同一個體發生的癌症數目也要考慮,比如多中心的病灶比單病灶歸因於遺傳的可能性更大;還要看癌症發生的性別,比如男性乳腺癌與BRCA2缺陷等等。當然最可靠的是通過測序等手段檢測出相應的缺陷所在物質基礎。


對於癌症發生的原因,雖然沒有很具體的誘因,但現在其實有一些明確的認識。微生物感染、有毒化學物質、過量電離輻射都會導致癌症的發生,但是,受到感染到最後癌症發生,並不是確定的關係。 如醫學統計中,宮頸癌患者中,HPV感染引起的佔有90%以上,但並不是一旦感染了HPV病毒就會感染宮頸癌,在中國,女性HPV的感染率是10%,這相當於一個學校里,每個女性身邊,可能會有10個人感染,但並不會出現相應比率的宮頸癌患者。 那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癌症的難治癒呢?主流科學家的觀點認為,癌細胞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不受控制地生長」 ,最終擴大、轉移從而影響健康甚至死亡。


癌症之所以不受控制地生長,是因為細胞控制生長的基因,也稱「原癌基因」發生了突變,功能大大增強,指揮細胞不接受身體的信號不斷地生長,讓正常的細胞「叛變」,成了癌細胞。


所以癌症的發生,是細胞本身的基因變異導致生長失去調控,因此:癌症,本質是一種「基因病」。

於是,有了大家經常能從新聞中接觸到的信息:抽上幾滴血,或者用幾口唾沫,然後交給相關機構檢測一下基因,就可以預測自己未來患有某種癌症的風險如何,從而做出相應的對策。

影響最大的就是「安吉麗娜效應」

2012年,好萊塢著名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得知自己攜帶了一個叫做BRCA1的基因突變,這個突變會導致她患有乳腺癌的風險增加10倍,在權衡利弊之後,朱莉決定對自己的乳房進行預防性雙側乳房切除術。這個新聞很快的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隨後在短短的半年內,全球接受乳腺癌基因的女性人數明顯攀升,不少人也採取了類似的預防手段,切除了乳房。這種現象被人稱作「安吉麗娜效應」。

作為女性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全球每年有近200萬乳腺癌新增患者,有近60萬患者死於乳腺癌。而乳腺癌的發病和遺傳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特別是BRCA1基因。

正常情況下,這個基因是一個好的基因,它可以通過修復我們體內受到損傷的DNA,從而抑制癌症的發生。然而當這個基因出現特定的突變時,抑癌作用無法正常發揮,於是突變基因攜帶者的患癌風險就會上升。

斗瘤君給大家做個解讀基因突變和檢測方面的知識。

(一)什麼是基因?

人體的每個細胞中,擁有著一模一樣的一種物質,叫做DNA,它是人體真正意義上的大腦,無論是消化吸收還是驅寒伴暖,控制這些的信息,都儲存在DNA上,當然,我們生兒育女也是在傳承這些DNA。

而基因呢,它就是DNA分子上的一小段,不過,是很關鍵的部分,它可決定人的生老病死,決定人的高低胖瘦,我們可以認為基因是生命的操縱者和調控者。

基因檢測就是通過獲取來自人體的DNA進行檢測的技術,包括組織、細胞、血液等,然後通過專業的設備對這些DNA進行生物信息讀取和解碼,然後判斷這些基因是否和正常變得不一樣了,也就是是否發生了「突變」,如果發生了,那麼就要注意了,這有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了。

(二)基因突變是怎麼回事?

人類的DNA大概有60億個鹼基組成,其中,大概有2萬個左右基因是全人類共享的,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然而,為什麼基因相同,而我們的膚色會有差異,身高體重也會不同?

原因是基因雖然相同,但並不完全一致,只是相似。

基因是一長串內容組成,我們用ATGC這四個字母來表示。

這個時候,X基因仍然是X基因,但是事實上張三和李四已經不一樣了。

而這種現象,在我們人體內屢見不鮮,事實上我們平均每個人都攜帶了超過1000個這樣的變化,我們稱之為突變。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

這是因為我們人體的細胞要複製,一個人從一顆受精卵,只有一個細胞變為一個擁有上千億細胞的成年人,如何實現的?那就是細胞複製,就像大家複印一樣,一變二,二變四……在細胞複製的過程中,DNA也一樣跟隨著複製。

但是,DNA的複製不是百分之百精確的,就像大家很難做到每次考試考100分一樣。最終,這種複製的錯誤就形成了我們的突變。除了複製錯誤以外,事實上我們生活的環境也存在很多因素造成了DNA的改變。


簡單的可以概括為三大因素:

物理因素:比如紫外線照射,X光照射。

化學因素:比如抽煙,酗酒等都會引起突變的發生

生物因素:比如一些病毒會導致DNA的加工受到影響。

以上多重因素共同發揮作用,導致了突變發生。

基因檢測是檢測什麼?

基因突變廣泛存在,而基因檢測,就是針對基因突變的。

我們每個人都會攜帶很多突變基因,而一些發生在關鍵基因上的突變,可能會讓癌症發生的風險提高,就像朱莉的BRCA1基因突變一樣。

必須指出,這些突變,大部分都是中性的,也就是不好也不壞,當然,也存在一些有益的突變,比如我們人體內有個基因叫APOE,有2,3,4三種基因型,它如果突變成2型的,那麼會讓老年痴呆症的發病率下降。


而癌症的發病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體內的DNA發生了突變,如果這種突變不能及時被人體修復,那麼就會導致細胞朝著非正常的方向發展,最終導致了癌症的發生。

(三)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

我們上面提到了突變的廣泛存在,而有些突變是和癌症直接關聯的,由於DNA如此龐大,導致我們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就要做一個篩查,來看一下到底有哪些不同。

那麼基因檢測有什麼作用呢?

(1)攜帶者篩查

這也是目前很火的一個內容。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會發現一些致病的突變,而這些突變就像定時炸彈一樣存在於我們體內,給我們帶來了風險。

比如除了BRCA1,還有BRCA2,同樣也會增加乳腺癌的發病風險,據估計低於30歲婦女中超過25%的乳癌患者是由於這兩個基因突變引起的。而絕大多數癌症,如果可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那麼治癒還是很有希望的。

通過基因檢測,發現個體攜帶有這種突變,那麼就要提高警惕了。一方面及時關注身體的變化,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癌症體檢篩查,做好預防。通過這樣的手段,可以讓攜帶者因為患癌而引發的損失降到最低。

(2)臨床診斷

很多疾病的癥狀看起來都很像,就像頭暈可能有100多種原因導致,比如血壓,比如感冒,比如腦損傷,還有可能是精神的緣故。這就導致醫生也很難進行鑒別診斷,甚至容易混淆。而一旦發生了誤診,錯誤治療就不說了,耽誤了治療的關鍵時期,那就損失慘重了。

而基因檢測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便利的措施。比如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大家都知道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前者多發生於年輕人中,尤其是30歲以前,後者則發病年齡較晚,比例也更高。然而科學家們發現,除了上述兩種糖尿病,還存在一種特殊的糖尿病,我們稱之為單基因糖尿病,而大部分情況下,這種糖尿病會被誤診從而延誤治療。有了基因檢測,可以確定這種糖尿病,從而給出正確的治療辦法。

在癌症中,一樣存在類似的情況,比如乳腺癌,在基因檢測上有三個關鍵指標,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基因檢測結果可以分為4類,每一種類型都對應不同的治療辦法。

(3)指導治療

以乳腺癌為例,人表皮生長因子HER2就是一個核心的基因,它一旦突變了就會導致正常的組織癌變,而針對HER2的免疫藥物包括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拉帕替尼片等等。如果遇上了不含有這個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這些藥物就無效了。

(4)藥物反應

目前我們看到的藥物上的指導用量,其實是以人群群體為對象,因此對於大部分人是合適的,但是由於每個人的基因不一樣,結果就導致藥物的效果就有區別了,同樣一個用量,有的人可能剛好,有的人不足,需要額外補充,而有的人可能已經過量了,藥物一旦過量,可能會產生藥物不良反應,從而衍生出一門學科,叫做藥物基因組學。

比如藥物warfarin是可以防止血液凝固從而減輕血栓,然而過量服用的時候,卻會導致血液不容易凝固,一旦出血就無法癒合了。這個藥物發揮作用的效果和我們身體上的一個叫做CYP2C9的基因有很大關係,必須根據這個基因突變來判斷使用這種藥物的量。

當然了,我們必須指出:基因檢測能夠確定患癌的風險,但是大家都知道,有風險並不代表必然發生,就像開車就意味著有出車禍的風險,但並不是開車就會出車禍。所以基因檢測是一種有效地分析和預測手段,具體還要結合病理檢測來增強判斷。


癌症和衰老伴隨,討論遺傳沒有意義。應該是生物體的必然規律。


我大姨,乳腺癌,我二姨,乳腺癌,我三姨,健康,我媽,乳腺癌,我大姨的女兒,乳腺增生,還好。遺傳嗎?不知道。


最近我爸爸剛被查出來食道癌,有點有病亂投醫地天天搜各種癌症信息,看到你這個問題我覺得我沒有理論知識可以回答,說下我家的家族病史,我爺爺奶奶是食道癌去世的,我爸爸的堂哥食道癌去世,我爸現在也查出來了,現在在醫院等著檢查結果能不能做手術,各種忐忑,希望他能成為我家第一個戰勝這病的


題主的想法我能感同身受 外公外婆和父親都是癌症 發現時都是晚期 …

高票說的精確 基因是給你上了膛 外界一點刺激就受不了了 我家生活習慣是連剩飯都不吃的 十分注意健康 可許多事沒辦法解釋 不用想太多 是命


來源: 慈銘奧亞官方公眾微信「私人醫生」
來源:私人醫生

拿破崙一家,其父、祖父、3個姐妹和4個兄弟,以及拿破崙本人,都死於胃癌。

研究表明:許多癌症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癌症家族史,有約10%~15%的癌症是遺傳造成的。

以下我們列舉出幾類遺傳機率最高的癌症。


腸癌

有一種稱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的疾病,很容易發展成為腸癌,在家庭中如果父母患有此疾病導致的結腸癌,子女患上同類癌症的可能性高達50%。另外,其他原因導致的腸癌遺傳機率也很,一般隔代遺傳,傳男不傳女。


乳腺癌

家族中母親或姐妹曾患有乳腺癌的女性,其本人乳腺癌的發病機會比一般女性高3倍。母親停經前得癌,女兒會非常危險。


視網膜母細胞瘤

這是一種惡性腫瘤,好發於兒童,大約1/3的患者雙側發生,而且都是顯性遺傳,就是說一家祖孫幾代中都見有這種病。


肺癌

一個人有患肺癌的近親,而他又吸煙,其患肺癌的風險比一般人要高14倍。


因此,對有癌症家族史(尤其是父母、兄弟、姐妹等一級親屬患癌)的人來說,糾正不良生活習慣,減少乃至擺脫環境致癌物的影響,並積极參加防癌深度體檢,是免遭癌症威脅的最有效辦法。


那麼問題的關鍵,癌症到底會不會遺傳:

來源:(以下內容摘自:健康時報)
作者:健康時報

No.1家族聚集≠遺傳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博士生介紹,流行病學研究已經證實,癌症確實存有家族聚集現象。當然,家族聚集現象與遺傳是相關聯但不相同的兩個概念。雖然家族性能夠說明癌症具有遺傳性,但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會被遺傳。遺傳學研究曾發現,癌症本身並不會遺傳,人們所遺傳的是對癌症的易感性。多數癌症是遺傳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共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讓家族容易出現相同的癌症。目前已經知道部分結直腸癌和乳腺癌等癌症具有遺傳傾向。

No.2可能遺傳的癌≠一定患癌
只要提高防癌意識,減少致癌因素的接觸,改變不良行為,是可以避免癌症的發生的。

No.3腸癌:傳男不傳女
發病特點:隔代遺傳
防範要點:比家族第1例病人提前10年查腸鏡
正常情況下,腸息肉對人體沒有什麼危害。但是家族性結腸息肉病,也就是長在結腸的多發性腺瘤樣息肉具有高度惡變傾向,容易引髮結腸、直腸和十二指腸腫瘤。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有著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因此要想避免「遺傳」腸癌,先要查查家族中有沒有親人得了結腸息肉病,該病還有一個特點是傳男不傳女。如果父母在40歲查出患家族性結腸息肉病,那麼他們在10年前就應有腹瀉、腹痛、貧血、體重減輕和腸梗阻等病症。因此,這類患者的後代應提前10年進行腸鏡檢查,而且每年都要堅持做。需要注意的是,該病是隔代遺傳,這就是說如果父母沒有患病,不代表孩子不患病。  
家族中如有人得結腸息肉病,其後代或是親屬要注意留意是否出現不規律腹瀉、大便有膿血、體重減輕、腳底和口唇有黑斑等異常癥狀,出現不適要早到醫院就診,不要隨意服用止瀉藥,以免使病情惡化,誘發癌變。

N0.4乳腺癌:母親停經前得癌,女兒很危險
發病特點:年齡小
防範要點:30歲後定期查乳房
家有乳腺癌患者,其子女和親屬也應查查乳房,因為乳腺癌有明顯遺傳傾向。
被母親所牽累的有遺傳傾向的乳腺癌患者,發病年齡較小(提前10歲左右)、惡性程度高、雙側乳房都可能患癌。

判斷自己是不是屬於遺傳傾向的乳腺癌,教大家一個方法:如果您的母親或姐妹在停經前得了兩側乳腺癌,那麼您得乳腺癌的幾率較大。如果您母親患乳腺癌時年齡較大,並且家族中只有她1人得乳腺癌,則不必過度擔憂。正常女性從35~40歲開始每1~2年定期做1次乳腺健康檢查,如鉬靶攝片、B超,但有家族史的女性需提前到30歲左右,一般是35歲以前以B超檢查為主,35歲以後進行鉬靶攝片,從而在早期發現乳腺癌。而且,有遺傳傾向的女性,從20歲開始就要有意識地進行「乳房自檢」,特別是月經後應定期做「自檢」,如發現乳房內有腫塊並且質地較硬、活動度不好、觸摸不疼痛,要早到醫院就診。

No.5肝癌:子女是一級預防對象
如果父母被查出肝癌,子女可是一級預防對象,因為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傳播,易造成肝癌的家族聚集傾向,更何況我國85%~90%的肝癌患者都來自乙肝。特別是攜帶乙肝病毒的母親,其後代發生肝癌的幾率較高。

因此,家有肝癌患者,其子女無論身體好壞都要進行一次全面的肝臟檢查,如肝功能五項、B超等。如果查出患有乙肝,應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等;如果沒有乙肝病患,要在日常飲食、生活起居等方面多加註意,以防其向癌變方向發展。

肝癌患者的子女要管好「嘴」,不吃臭豆腐、發酵酸菜、豆腐乳等霉腐食物;不吃發芽的食物,如豆芽、發芽的土豆等;不吃油炸食物,同時要戒酒;不要亂服用藥物或保健品。

日常防癌四條「金科玉律」
養成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保持樂觀的心態,遠離致癌物和促癌物,提前篩查癌前可疑病變或定期體檢,這四條都是有效預防癌症的手段。這些防癌的「金科玉律」,不僅對有腫瘤聚集家族史的人群有用,在癌症高發的當下,對普通人也都適用。


我的小外婆自己死於癌症,丈夫死於癌症,兒子死於癌症,孫女死於癌症。我自己的外公,爺爺都是癌症死的。前幾年大伯查出肺癌,去年二舅查出胰腺癌,今年大姨也查出肺癌。說不遺傳,見了鬼了。我家是海島地區的人,喜歡吃生冷海鮮,可能也有原因。


從遺傳學角度,所有非外傷疾病,都具有遺傳傾向。但LZ不必過度擔心,注意保健,按時體檢,注意遠離原發病原因即可。


我認為從遺傳諮詢的角度來講是個很有代表性的問題,不過我理解作者可能想問的其實是下面2個問題
1,兒子會得癌症嗎?孫子會得癌症嗎?會比普通人群高嗎?
2,是母親那邊遺傳給兒子和孫子的嗎?
其實如果是這個家族的成員的話,可能還會問,該怎麼辦?

首先要糾正問題中的"患病原因是基因突變",這句話的意思其實表達的是基因突變是母親肺癌的致病因素,這句話是錯誤的,因為目前世界範圍內還沒有找到肺癌的致病基因,肺癌也不是一個單基因遺傳疾病。因此也沒有隔代遺傳的說法。

再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兒子和孫子就是我們說的高危人群,肺癌或胰腺癌的發病幾率就是高於普通人群,但至於是不是一定得癌症,回答不了。
最後,對於這個家庭的家庭成員我建議應該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避免抽煙和吸入二手煙,注意定期體檢,正確認識疾病本身,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結腸癌 colon cancer,胃腸道中常見第惡性腫瘤。我國中老年發病率較高。從病因看半數以上來自腺瘤癌變,形態學上可見增生,腺瘤及癌變各階段以及相應的染色體改變。分子生物學的進展,明確了癌的發生髮展是一個多步驟,多階段及多基因第細胞遺傳性疾病。這是我目前所知與癌症中與遺傳性疾病研究比較多的一種疾病。

意思就是如果你家族裡有人患有結腸癌,你就相比其他人患結腸癌的風險高很多。但是患病又是多因素的,並不是單單遺傳因素。而且即使患病,根據病程的不同,治療以及治癒手段也不一樣。

而至於你所說的胰腺癌,近年研究證明存在染色體異常。其致癌因素中,吸煙是公認的危險因素。
肺癌病因中也有遺傳易感性和基因突變的原因。 當然吸煙是公認的危害。 即是 公害 !

希望您能明白我的意思。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的體檢。如果患病,去受認可的醫院積極的配合醫生治療。 這才是王道。而不是在這杞人憂天。


推薦閱讀:

動物實驗是否是偽科學?
「黃金大米」是不是重水澆灌的?如果是,使用重水的目的是什麼?
BMI指數有錯么?
生命科學這個專業的現狀和發展究竟是怎樣的?
倒立時人可以排便嗎?

TAG:癌症 | 遺傳學 | 生物學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