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有哪些?

要是能配上圖片就好了


城市及文博旅行,歡迎關注 書途 - 知乎專欄

長文怒答。乃們瘋狂點贊的話,我會繼續回來插圖的!『一本正經臉』

  • 文物價值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內可移動文物分一、二、三級,一級最高。但因為一級文物中也可能存在巨大的差異,所以有的專家認可其細分為一級甲、乙兩等(並非官方的分類標準),一級甲等就是通常導遊介紹時所說的國寶。但一般博物館不會在展牌上標註文物等級,所以普通觀眾如果沒有一定的歷史、考古、藝術方面的知識,可能很難直觀地了解文物價值。

於是2002年、2012、2013年國家文物局分三個批次公布的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就是最權威的國寶名錄了,這麼說其實有失偏頗,因為入選標準主要還是孤品、易損品,能入選的文物當然可稱國寶,但如果就文物價值和觀賞性來說,沒有入選的很多文物也毫不遜色。第一批64件(組),不管放哪裡說是鎮國之寶恐怕也不過分;第二批37件全是書畫作品;第三批94件,分青銅器、陶瓷、玉器、雜項四個部分。

  • 觀賞價值

一般而言,各博物館為吸引觀眾,都會評選鎮館之寶,這些文物除了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外,一般都考慮了觀賞因素。所以,即便是不甚具備歷史或藝術方面知識的普通觀眾,也能夠很直觀地感受到文物的價值和美感。

  • 博物館等級

2008、2013年,國家文物局分兩個批次公布了100家國家一級博物館(2013年撤銷其中4家),但是就我個人的旅行經歷來說,這個等級公布摻雜的政治因素高出文物價值的因素,很多一級博物館非常迂腐無聊,有的甚至幾乎沒有什麼實體文物可供展覽(不過好在看樣子這幾家都快要混不下去了,起立鼓掌),另外還有國家二級、三級博物館,有的相當不錯。相比之下,2009年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共同認定的8+3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顯得水平高多了。

話說,為什麼每次看到一流的展覽,都有種想哭的衝動……

整理如下:

帶*標記為第一批禁止出國(境)文物,**為第二批,***為第三批,博物館後括弧內為各批次文物的數量統計。

博物館排序以省市行政區劃序列為準。

精力有限,先從熟悉的開始整理,以後慢慢完善。老有人說要拿這個帖子下飯,你們難道真的不擔心我把馬王堆的辛追和鳳凰山的遂挨個貼出來嗎?

質疑本帖圖片來源的在此一併回復:隨著博物館開放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允許觀眾拍照,本帖的圖片都是在這一背景下拍攝獲得的。但請注意,在博物館進行拍攝,無論任何情況下使用閃光燈都不被允許。另外,本帖中故宮一欄下書畫文物都沒有配圖,因為故宮的書畫展全部禁止拍攝(即便理論上,不使用閃光燈並不會對文物造成影響,但架不住總有些不了解的觀眾忘記關閉閃光燈,防範在前總比事後修補要好得多;而且以故宮的展出內容和展出條件,隔著玻璃拍攝沒有太大意義,並且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其他人的觀展體驗)。

再在評論區遇到莫名其妙的道德標兵隨意污衊潑髒水的,恕我不再另行解釋,一律拉黑。敬請理解。

  • 11.1 故宮博物院(2+28+11)THE PALACE MUSEUM官網,推薦重點關注建築、書畫、瓷器等

//從2015年開始,故宮的開放程度有了極大的提高,各個宮殿中的展廳比較隱蔽,如果不做好足夠的功課很容易錯過這些非常值得一看的展覽。出行前一定要在故宮官網上提前了解好各個展覽的位置,預先安排一條合理的路線。

別的不說,故宮的書畫收藏絕對是海內第一,全國總共37件禁止出國的書畫文物中有28件在故宮,其他博物館加起來不過故宮的一個零頭。書畫保存條件高,一般不輕易展出,每年都會有幾期限時的古代書畫展,一般每次展覽展出其中幾件珍品,大概就是普通觀眾接觸這些國寶的唯一機會了。遇上石渠寶笈這類堪稱萬人空巷的展覽,排隊七八個小時進館幾乎是常態,甚至為了照顧不能及時進館的觀眾,展廳曾一度開放到半夜。看展要趕早啊!

鳳冠*(4件) 明 北京市昌平縣(另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話說當年第一次看到鳳冠還是在定陵展廳,隔了十幾年在國博又看了一次,剛剛整理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有四件啊,故宮的這個沒見過,不知道在哪裡。

新鄭出土蓮鶴銅方壺*(2件) 春秋中期 河南省新鄭(另收藏於河南博物院)

陸機《平復帖》卷** 西晉 故宮博物院

王珣《伯遠帖》卷** 東晉 故宮博物院

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卷** 唐朝

國詮書《善見律》卷** 唐朝

杜牧《張好好詩》卷** 唐朝

楊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卷** 五代

林逋《自書詩》卷** 北宋

蔡襄《自書詩》卷** 北宋

文彥博《三帖卷》** 北宋

黃庭堅《諸上座》卷** 北宋

米芾《苕溪詩》卷** 北宋

展子虔《游春圖》卷** 隋朝

韓滉《五牛圖》卷** 唐朝

周昉《揮扇仕女圖》卷** 唐朝

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卷** 五代

胡瑰《卓歇圖》卷** 五代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 五代

衛賢《高士圖》卷** 五代

黃筌《寫生珍禽圖》卷** 五代

王詵《漁村小雪圖》卷** 北宋

梁師閔《蘆汀密雪圖》卷** 北宋

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 北宋

祁序《江山牧放圖》卷**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北宋 21世紀以來基本是三年一展的節奏,2015年9月的石渠寶笈第一期的觀眾幾乎一大半是沖著這件來的。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 北宋

馬和之《後赤壁賦圖》卷** 南宋

趙伯驌《萬松金闕圖》卷** 南宋

宋人摹閻立本《步輦圖》卷** 宋代

吳「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穀倉罐*** 三國吳 浙江紹興

唐青釉鳳首龍柄壺***

唐魯山窯黑釉藍斑腰鼓*** 唐 在文華殿展出。

北宋汝窯天青釉弦紋樽*** 北宋 汝窯的經典作品,瓷器展廳在文華殿,因為不在旅行團的遊覽路線上,遊人十分稀少,但卻是國內最棒的瓷器展廳之一(也許沒有之一)。

北宋官窯弦紋瓶*** 北宋 在文華殿展出。

北宋鈞窯月白釉出戟尊*** 北宋 在文華殿展出。

宋登封窯珍珠地劃花虎豹紋瓶*** 宋 在文華殿展出。

北宋靈鷲紋錦袍*** 北宋 新疆阿拉爾

戰國石鼓(1組10隻)*** 戰國

宋拓西嶽華山廟碑冊(華陰本)***

唐寫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

  • 11.2 中國國家博物館(7+0+16)中國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推薦重點關注古代中國、古代青銅器展廳

//如果參觀國博的時間有限,強烈建議優先參觀地下一層的古代中國展廳,如果時間允許,可以繼續參觀三層的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廳,都是國之重器。當然,其他的所有展覽都是值得一看的,瓷器、佛造像、玉器、古代錢幣都有專題陳列常年展出。最讓人感到激動的是包括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這些頂級大館都常有逆天展覽(是真的逆天,『嚴肅臉』)在國博展出,外展常要20塊錢門票,但比起幾千塊機票錢還是省了不少。

古代中國展廳:

我心目中國內最有分量的展覽沒有之一,到處都是課本插圖裡的文物。而且神奇的是,走著走著,一不留神你就會有種要跪倒的感覺……展廳集中了19件全國各地出土的禁止出國文物(實際上不止,因為還有些從外館借展來的文物,比如上博的商鞅方升),第一次去國博直奔古代中國,連看了四天才勉強看完,語言好蒼白。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新石器時代 河南省臨汝縣

陶鷹鼎* 新石器時代 陝西省華縣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 新石器時代 1955年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舞蹈紋盆*** 新石器時代 1973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

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陶貼塑人紋雙系壺*** 新石器時代 1974年青海樂都柳灣墓葬出土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網紋船形壺*** 新石器時代 1958年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 新石器時代 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村出土

商四羊方尊*** 商 湖南寧鄉 課本上最常見的青銅器,但是歷史課本不標尺寸,照片也不說明大小,親眼見了你才會感嘆,尼瑪原來這麼大!

利簋* 西周 陝西省臨潼縣 國博的布展有點問題,利簋展出放得比較高,矮個子根本看不到銘文。銘文記述了武王伐紂的重大歷史事件,夏商周斷代也是靠了這件寶貝的。

虢季子白盤* 西周 陝西省寶雞 朋友有一次開玩笑說,這麼大可以當澡盆了,我說這個澡盆不知道可以在北京換多少套房子……

戰國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 戰國 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5號戰國墓出土 作為在楚地待過四年見慣了金鑲玉、鎏金銀的我,還是忍不住給它跪了。

西漢「滇王之印」金印*** 西漢 1956年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出土

西漢詛盟場面貯貝器*** 西漢 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濃濃的少數民族風情,場面血腥。

吳「赤烏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三國吳 1955年江蘇省南京趙士崗吳墓出土

北齊青釉仰覆蓮花尊*** 北齊 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群出土

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 唐 1957年西安鮮於庭海墓出土

隋綠玻璃蓋罐*** 隋 1957年陝西西安李靜訓墓出土

隋綠玻璃小瓶*** 隋 1957年陝西西安李靜訓墓出土

鳳冠*(4件) 明 北京市昌平縣(另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哇曬真的好殘忍好驚艷好牛掰,無聊的明清史陳列里就屬這件最耀眼。

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廳:

後母戊鼎* 商 河南省安陽 國內最知名最大隻的青銅器,以前沒有玻璃罩,現在有玻璃罩了。這件重器的一隻耳朵是後來修復的,有興趣可以觀察一下兩隻耳朵有啥區別。

商子龍鼎*** 商

大盂鼎* 西周 陝西省岐山縣

西周天亡簋*** 西周

  • 11.3 首都博物館(0+0+1)首都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佛像、瓷器、青銅、玉器等門類以及古代北京展廳

//2008年第一次去首博,覺得好浪費空間啊,長安街邊上吊個這麼大的中庭究竟是要搞莫斯。重點全錯。這是了解北京的重要基地,雖然進京的文物一般都被國博搶走了,但是首博還是有不少寶貝,別看禁止出國的文物件數少,只有一件第三批的,但絕對值得專程前往。

推薦古都北京展廳,這是北京的通史陳列。幾個專題陳列也十分重量級,佛像、瓷器、青銅、玉器都值得一看。

西周伯矩鬲*** 西周 1975年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國墓地251號墓地出土 這件重點在銘文,可惜看不懂……

班簋 西周 極具傳奇色彩的一件青銅器。鑄銘文198字,記述貴族「班」追隨「毛公」東征的史實。北宋年間出土,幾乎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直至清末戰亂中失蹤。1972年,文物工作者在廢品站送往化銅爐的廢品中重新發現了這件文物。

汝窯青釉盤 宋 其實不只是汝窯的盤子,在首博的陶瓷廳,有一排柜子,大概也就幾米長吧,都是宋代五大名窯的,官汝哥鈞定一個不差。

  • 11.4 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 推薦關注魯迅的手稿

//儘管從觀賞的趣味性來說,紹興的魯迅故居及紀念館比京滬兩地的好看好玩多了,但是北京的魯迅博物館收藏的魯迅異常豐富,不能錯過。館內有一處魯迅故居,對門是家書店,有非常完整的魯迅著作和魯迅研究系列。

魯迅絕筆 魯迅一生中最後的文稿、最後的日記以及這份絕筆都收藏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這份絕筆是10月18日晨寫給內山完造的日文便條:「老闆幾下:沒想到半夜又氣喘起來。因而十點鐘的約會去不成了,很抱歉。拜託你給須藤先生掛個電話,請他速來看一下。草草頓首 L拜 十月十八日」。次日凌晨,魯迅於上海山陰路的寓所中逝世。於是,幾年前去過的山陰路魯迅故居就和眼前的這份絕筆連接在了一起。

  • 13.1 河北省博物館(2+0+0)河北省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陶瓷、壁畫、石雕門類,關注滿城漢墓、古中山國陳列

//冀博的寶貝最有名的屬滿城漢墓。新館今年擴建完工終於開張了,寶貝們都要出來走場了,大家趕快車票訂起來呀。

瓷器方面,定窯、邢窯、磁州窯,河北一直是北方瓷器重鎮,名窯名瓷展廳不容錯過。曲陽石雕、北朝壁畫的精品原件、神秘的中山國,冀博真是石家莊的明珠啊。

滿城漢墓展廳:

劉勝金縷玉衣* 西漢 河北省滿城縣

長信宮燈* 西漢 河北省滿城縣

錯金博山爐

鎏金銀蟠龍紋銅壺

透雕雙龍高鈕谷紋白玉壁

  • 14.1 大同市博物館(1+0+0) 推薦關注北魏、遼金時期文物

//一個禁止拍照的博物館。大同是北魏都城、遼金西京,相應的文物當然精彩紛呈。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 15.1 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博物院官網,推薦關注少數民族文物、金銀器、岩畫、化石

//之所以稱作為博物院不是沒有原因的,蒙博是個無所不包的博物館,歷史文物、礦石標本、恐龍化石乃至航天器模型都集中在新館饒有趣味的現代建築中。最值得關注的當然是少數民族的文物,其實尤以金銀器令人印象深刻。而紅山文化、草原岩畫以及小朋友們會感興趣的巨型恐龍化石都值得專程造訪。

鷹形金冠飾 戰國

綠釉鳳首瓶 遼代

  • 21.1 遼寧省博物館(2+4+1)遼寧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書畫、紅山文化時期文物

//遼博的重點在於書畫,作為清帝老巢,當年溥儀可沒少把寶貝往老家拾掇,遼博因此撿了20世紀中國博物館界最大的一個便宜(之一吧),書畫的展出條件非常苛刻,觀展機會不多,但是逢年過節,還是常會出來走個場,這次全運會時就有一次大型書畫展,珍寶雲集,平日也偶有臨展交換到各地博物館。紅山文化、北朝、隋的文物也值得一看。

鴨形玻璃注* 北燕 遼寧省北票市

紅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時代晚期 遼寧省凌源市 網上資料顯示這件收藏於遼寧省考古研究所,但省級考古所的常常會在省級博物館展出。下圖是去遼博時看到的是複製品,暫且算在遼博名下吧。

歐陽詢《夢奠帖》卷** 唐朝

唐人《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 唐朝

趙佶《草書千字文》卷** 北宋

董源《山口待渡圖》卷** 五代 年初為了看這幅畫,專門趕去深圳看的臨展。

五代耀州窯摩羯形水盂*** 五代 1971年遼寧北票水泉遼墓出土

還有不少字畫也是盛名遠揚,都是美術史教科書的級別:

張旭《古詩四貼》卷

懷素《論書貼》

周昉《簪花仕女圖》

佚名《虢國夫人游春圖》 北宋

趙佶《瑞鶴圖》 北宋

趙孟頫《紅衣西域僧圖》

  • 31.1 上海博物館(2+3+3)上海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書畫、玉器、青銅、佛像、陶瓷等門類

//上博的青銅、陶瓷、書畫、玉器、雕塑都是海內聞名的頂級收藏,小時候去上博的時候走馬觀花,時隔七八年又一次站在上博門口時簡直要淚流滿面。

國內評選鎮館之寶的博物館多到數不過來,一般的大館都是評選「十大」鎮館之寶,也有的評上十八件在我眼裡已經略呈異類氣象了。但是上博的確不能用常人眼光看待,評了個上博「百選」……土豪請和我做朋友好嗎!

上博除了常展可看之外,每年都有不少國內外的重量級臨展。美國藏的古代書畫、元青花以及最近的安納托利亞半島文物展覽,都是國內難得一見的。

晉侯蘇鍾(一套14件)* 西周 山西省

大克鼎* 西周 陝西扶風

懷素《苦筍帖》卷** 唐朝

王安石《楞嚴經旨要》卷** 北宋

孫位《高逸圖》卷** 唐朝

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損本)*** 明

戰國楚簡《孔子詩論》*** 戰國

戰國商鞅方升*** 戰國 大概是中國度量衡史最著名的文物,不知道多少歷史學家科學家想要抱著這件寶貝激動地大哭一場。下圖是在國博的古代中國展廳拍攝到的,由上海博物館借展,所以還是算在上博的名下。(目前貌似已經回上博了,聽說在書畫館?)

大勢至菩薩石像

菩薩石像

天王石像

菩薩漆金彩繪木像

  • 32.1 南京博物院(1+0+2)南京博物院官網,推薦關注江蘇古代文明展及臨時陳列

//去過N次南京,神奇地一次又一次地錯過南博,終於在蛇年的尾巴上專程趕往南京一看。新南博的確氣勢撼人,不失當年國家級大館的風韻。

新南博內設六館,最值得關注的無疑是歷史館的江蘇古代文明及特展館的各種大型臨展(最近的金色中國展真的好誘人),還有其它博物館難得一見的藝術館,果真是財大氣粗的土豪館啊。

竹林七賢磚印模畫* 以前看圖片,看不出這模畫的氣勢,到了現場一看,才發現是屬於輕易震哭觀眾型的。模畫上一共八個人,除了竹林七賢還有一位榮啟期,來個最有名的撫琴的嵇康吧,各位猜猜看他在看誰呢~南博十八件鎮院之寶之一。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 換陳錯過,南博十八件鎮院之寶之一。

西晉青釉神獸尊*** 萌獸,南博十八件鎮院之寶之一。

東漢銀縷玉衣 南博十八件鎮院之寶之一。

東漢錯銀飾青銅牛燈 南博十八件鎮院之寶之一。為毛我隱隱覺得這是南博曝光度最高最廣為人知的文物呢。

郢爰 第一次見到整版的郢爰,南博十八件鎮院之寶之一。

  • 32.2 南京市博物館(0+0+2)南京市博物館 朝天宮官網,推薦關注古建及龍盤虎踞、玉堂佳器陳列

//南京博物院是江蘇省級的博物館,南京市博物館是南京市級的博物館,因為名字相似,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區別,但是也有共同點:都十分值得專程一看。這家館位於古建朝天宮內,幾大基本陳列都令人心醉神往,原本只安排兩小時參觀時間的我果斷放棄了之後所有行程,連逛近七個小時直到閉館。參觀要20元門票,長干寺的特展另收40元門票,不過絕對物超所值,尤其在各館紛紛關門修整的周一,這裡仍然正常開放。

龍盤虎踞是南京通史陳列,是個相當充實精彩的陳列,但是逛完之後才發現原來在頂層還有一個玉堂佳器,專門陳列南京市博的鎮館之寶……

吳青釉褐彩羽人紋雙系壺*** 找了很久沒找到,遊客中心的姐姐說換展收掉了,換成了南朝蓮花尊,淚目。雖然替換的展品也是重器,但是禁出文物迷戀強迫症晚期讓我覺得好難過。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大概是最著名的元青花了吧。

三國吳青瓷釉下彩重沿蓋罐

南朝青瓷蓮花尊 是不是可以和國博那件北朝青瓷蓮花尊比肩呢~雖然把羽人紋雙系壺給替換了,但這件也絕對沒有敷衍觀眾啊有沒有。

  • 32.3 蘇州博物館(0+0+2)蘇州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書畫、瓷器、雜項門類,關注佛教文物

//蘇州是江南地區最早發展出來的城市中心,加之歷代民間收藏的強大力量,蘇州博物館的收藏水平絕對超過很多省級大館。陶瓷、書畫、雜項是最值得關注的門類,虎丘塔、瑞光寺塔出土的吳地珍寶則是國寶級的佛教文物,而蘇州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是一件精緻的展品,貝聿銘大師的封刀之作值得專程前往。

五代越窯蓮花式托盞*** 五代 1956年江蘇蘇州虎丘雲岩寺塔出土 堪稱秘色瓷的典範之作,蓮花式托盞的標準器。

北宋木雕真珠舍利寶幢(含木函)*** 北宋 1978年江蘇蘇州瑞光寺塔出土

  • 32.4 徐州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西漢玉器

//去徐州單純是為了轉車,無聊間隙去了徐州博物館,大為震驚。不起眼的館舍里珍藏的西漢玉器實在是驚掉下巴,蔚為壯觀。

鳥形銅戈 西漢

玉耳杯

鎏金銅龍架玉枕 西漢 後樓山一號墓出土

「食官監」玉枕

玉衣

S形玉龍佩

  • 33.1 浙江省博物館(3+0+2)浙江博物館官網,推薦重點關注河姆渡、良渚時期文物以及書畫、瓷器、漆器等,推薦越地長歌、崑山片玉展廳

//作為浙省最大的收藏展示中心,浙博收藏了河姆渡、良渚文化最精華的文物內容。浙省作為越國故地、青瓷起源地、無數文人墨客書畫家的故鄉,陶瓷、書畫也是值得重點關注的門類。最近接收的曹其鏞夫婦捐贈漆器,也使浙博的漆器收藏躍居國內領先。以雷峰塔文物為代表的佛教文物以及古琴、婚俗的專題展廳,都值得一看。

浙博分為武林、孤山兩個館區,大部分寶貝都在武林館,但是由於孤山館位置好,參觀的遊客去的多是後者。孤山館新推出的崑山片玉展覽,完整地呈現了陶瓷的發展史,也值得重點參觀。

越地長歌展廳:

//位於武林館,浙博所有5件禁止出國文物都在這個展廳內,某次為了仔細地看一遍花了6個小時,到最後腿酸胳膊酸脖子酸,餓的不行了才撤。值得重點參觀的文物集中在河姆渡、良渚、春秋戰國、唐宋時期。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餘姚市 中國已知最早的漆器,這是七千年前的愛美之心

河姆渡出土陶灶* 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餘姚市

良渚出土玉琮王* 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餘杭縣 良渚神徽的刻畫之精細入微絕對超越你的想像,請不要忘記這是距今5000年的文物啊。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鉞***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器*** 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餘姚市

十大鎮館之寶:

越王者旨於睗劍 戰國 當年由馬承源先生引介,杭鋼出資100萬從香港購回,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戰國古劍,保存有未被鏽蝕的劍身,完整的黑漆劍鞘以及絲質纏緱。

萬工轎 民國 位於十里紅妝展廳,非常大的轎子,是寧紹一帶獨有婚俗的載體。

吳越鎏金銀阿育王塔 五代 十分精緻的阿育王塔,但浙博越地長歌的布展不佳,只能清楚看到其中一面的內容。一些臨展會借展該件,最近的寶篋印經展覽就全面展示了阿育王塔四面的圖案,異常生動精美。20140101Update: 元旦更一下,這件圖片其實是我搞錯了,雷峰塔出土的阿育王塔有兩件,一件天宮阿育王塔,一件地宮阿育王塔。下圖這件是天宮出土的,因為早年雷峰塔倒塌,早就壓扁了,現在這樣是後來修復的。入選浙博十大鎮館之寶的從官網資料上看是地宮出土的那件,比對了一下照片,的確更端正一些。具體高寬的數據先不放了,等我下次去浙博再拍張好看點的地宮阿育王塔再放圖吧~天宮這件一樣美輪美奐,絕對不虧待你的眼睛。

玉琮* 良渚文化

「彩鳳鳴岐」七弦琴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元 是富春山居圖被燒成兩截後的《剩山圖》卷,另一截《無用師卷》收藏於台北故宮。改件展出機會非常有限,一般只有在鎮館之寶評選、台北合璧展覽前後這些特殊時間段才會展出,而且展出時間也通常只有短短几天。越地長歌展廳中展出的為複製品。

伎樂銅屋 春秋

雙鳥朝陽紋牙雕*** 河姆渡文化

龍泉窯舟形硯滴

彩塑泥菩薩立像 北宋

  • 33.2 杭州博物館(1+0+0)杭州博物館-首頁官網,推薦關注水晶杯及吳越、南宋時期文物

//總體上不算一家很牛的博物館,但一家博物館能夠得以立足,有時候只要有一件寶貝就夠了。杭博恰好就有這麼一件。

物華天寶展廳展出的是杭州通史陳列,值得一看的有五代吳越國、南宋時期的文物。

水晶杯* 戰國 杭州半山出土

  • 33.3 中國絲綢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古代絲織品

//作為國家文物局的科研基地,絲博經常舉辦各種絲織品的修復展,新疆的、敦煌的……目前館藏絲織品最早可追溯至戰國。

  • 33.4 良渚博物院良渚博物院官網,推薦關注玉器、漆器門類

//建築本身既非常美,儘管良渚文化最精華的部分收藏於浙博,但良博的優勢在於其收藏的數量和完整程度,館內甚至收藏了一整段截取下來異地保存的良渚古城牆。博物館設在良渚遺址區附近,距離良渚文化的中心地莫角山遺址只有幾分鐘車程。

玉梳背 餘杭反山遺址15號墓出土

玉三叉形器 餘杭反山遺址14號墓出土

  • 33.5 寧波博物館寧波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越窯、河姆渡文物

//寧波是河姆渡的故鄉,是青瓷的起源地。寧波博物館的設計師是王澍,首位中國的普里茲克獎得主,而甬博的建築就是王澍得以獲獎的重要作品。

越窯青瓷荷葉帶托茶盞 唐 1975年寧波市和義路唐碼頭遺址出土

鏨花單孔銀熏爐 南宋 天封塔地宮出土 下圖為展出的複製品。

  • 41.1河南博物院(2+0+1)河南博物院官網,推薦關注通史陳列和楚國青銅藝術展廳,關注青銅、陶瓷、玉器等門類

//只去過一次豫博,永遠都忘不了。鄭州很難稱得上一個旅遊城市,但是有豫博在,一切都不重要了。河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仰韶文化所在地,夏商周以來幾乎不變的華夏中心,由漢而唐宋,中國史一直圍繞河南書寫。我心目中的省級館第一(好吧,和陝歷博並列第一好了),乃們別被只有3件禁止出國文物的數據給欺騙了,豫博的浩大,來了自然懂的。

青銅有淅川的楚墓,出土文物天下無敵,陶瓷方面,河南又是五大名窯中官窯、汝窯、鈞窯的家鄉,無法想像一個展櫃里塞滿五大名窯的震撼感受。

數數國博、故宮的文物里有多少是河南的,即便如此,還能建出一個浩浩湯湯的豫博來,真是華夏積澱,可觀止矣。

新鄭出土蓮鶴銅方壺*(2件) 春秋中期 河南省新鄭(另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第一次看到蓮鶴方壺的時候,我終於明白了一個英文單詞,breath-taking原來是如此生動的表達方式。站在巨大、精美、詭譎的蓮鶴方壺前,第一次感受到忘記呼吸的心情。

淅川出土銅禁* 春秋 河南省淅川縣 充滿了奔放、自由、奇幻色彩的楚地青銅總是遠遠就能看出來,保准治好你的密集恐懼症,這精美,不敢相信!

北齊白釉綠彩長頸瓶*** 北齊 1971年河南安陽范粹墓出土 說真的有點看不出特別在什麼地方,當時參觀豫博的時候幾乎是完全無視了,直到第三批禁止出國文物的名單出來後,我重新翻找豫博的照片比對,才發現這件文物只是出現在一張模糊的大合照里——沒文化睜眼瞎,我也不好意思貼大合照了……

婦好鴞尊

黃釉扁壺 北齊

武曌金簡

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賈湖骨笛 中國最早的樂器實物。

玉柄鐵劍 改寫中國冶金史,把中國冶鐵歷史上推兩百年。

  • 41.2 洛陽博物館(0+0+1)洛陽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唐三彩、青銅器

//很少有地級市的博物館大到讓人腿軟,洛陽博物館是其中一個。洛陽這個地方從史前開始,很長時間裡都是中國的中心,從夏二里頭到歷代都城,中國最輝煌的時代幾乎一直與洛陽相生相伴,出土文物可想而知。儘管相當一部分進了省級、國家級的博物館,洛博依然是群星璀璨之地。

夏七孔玉刀*** 夏 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三彩騎馬女俑

三彩人面鎮墓獸

三彩鴨銜荷葉杯

  • 41.3 洛陽古墓博物館推薦關注古墓實物、壁畫

//一個異常霸氣的博物館,異地遷移保護了一大批各個時代的古墓,都是貨真價實的原件。而博物館建設的原址就是北魏時期的景陵,沿著長長的甬道走下去,能夠感受到陰濕的氣息越來越重。個人感覺,是個理念挺前衛的博物館。除了大批古墓外,館內還專辟了一個壁畫館,壁畫在陝歷博可是要200門票錢啊,而在這裡一切都是免費的。

北魏景陵 不是隨便什麼博物館都有條件原址展示這種級別的墓葬的,只有在邙山腳下的洛陽,才能有這樣霸氣十足的陳列。

壁畫

  • 41.4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虢國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玉器、青銅器及遺址區

//精美的玉器和青銅,巨大的車馬坑,值回40元的票價。

車馬坑

玉人

  • 41.5 安陽博物館 安陽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青銅器

//安陽博物館的建築看起來就是個小型河南博物院,雖為殷墟所在地,但是精品已經基本都流散到了國博、豫博,一部分保留在殷墟遺址所在的博物館。文物雖然有限,但仍然值得一觀。

  • 42.1 湖北省博物館(5+0+4)湖北省博物館官網,推薦重點關注漆器、青銅門類和楚文化、曾侯乙、秦漢漆器藝術、梁庄王墓展廳

//大學四年幾乎每月都要去一次鄂博,如今已收了幾十張門票,可每次重看都和初來者一樣,有無限的驚喜。作為楚地中心,九連墩、睡虎地的漆器、曾侯乙的青銅都堪稱嘆為觀止,有小件的精緻座屏讓人屏息凝神,也有大件的青銅編鐘足夠氣勢磅礴。楚文化的魅力實在難以形容,絕對是東周最富吸引力的地域文化沒有之一,那青銅的雲詭波譎,那漆器的翻雲覆雨,想想都讓人激動。

作為我去過次數最多的博物館,我對鄂博的感情那是用語言無法表達的。重點推薦楚文化展廳、曾侯乙展廳、秦漢漆器藝術展廳、梁庄王墓展廳,屈家嶺、盤龍城、陶瓷、楚簡展廳也值得一看。

這幾年時不時震驚到我的國外臨展也值得期待,烏菲齊、巴洛克、古羅馬……武漢的親們,免費的展覽送到家門,你們不邁出去看一看,真是愧對鄂博一片苦心啊!

楚文化展廳:

彩漆木雕小座屏* 戰國 湖北省江陵縣 這件文物我可是找了四年啊,最後發現在楚文化廳序廳的二樓,藏的很隱蔽。看了只想說好美啊好變態啊,是不是只有楚國人喜歡搞這些東西啊,怎麼這麼精緻這麼扭曲啊!

春秋越王勾踐劍*** 春秋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 若干年前,無知的我第一次踏進鄂博時看到的第一件文物就是越王勾踐劍,那時候我還搞不明白為什麼本該在我們浙江的文物會出現在湖北,緊接著我看到的第二件是……

吳王夫差矛 瑪蛋,你們死了還在攪基嘛……

銅鹿角立鶴 楚地的標誌。

曾侯乙墓展廳:

曾侯乙編鐘* 戰國 湖北省隨縣 我只能說,不親眼來看看曾侯乙墓展覽,真的不能算來過湖北,簡直是湖北幾千年文化史的巔峰之作。

曾侯乙墓外棺* 戰國 湖北省隨縣

曾侯乙青銅尊盤* 戰國 湖北省隨縣 失蠟法鑄造的傳奇,保證你看過一次之後永遠忘不了楚地青銅,能夠媲美的只有河南博物院的淅川出土青銅器了。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戰國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戰國多節活環套練玉佩*** 戰國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

盤龍城展廳:

大玉戈* 商 湖北省武漢市

書寫歷史展廳:

秦雲夢睡虎地秦簡《語書》*** 秦

四大鎮館之寶:

鄖縣人頭骨化石

越王勾踐劍*** 續前面所說,越滅吳,楚滅越,所以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大概都是楚國滅越後的戰利品。

曾侯乙編鐘*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以下是前年鄂博舉辦荊楚英華展覽時拍到的難得一見的景象,湖北省博物館和武漢博物館各自館藏的元代青花四愛圖梅瓶同時亮相,兩件款型一致,紋飾幾乎完全相同。

  • 42.2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史前文化、周代文物、漢代墓葬,推薦漆器、玉器、青銅器門類

//荊州是楚國都城,長期是楚地中心。荊州博物館大概是湖北省內除鄂博外最重要的博物館,也是我心目中漆器門類下國內最一流的博物館。

銅鼎 戰國 荊州市天星觀二號墓出土

越王州勾劍 戰國

鳳鳥蓮花豆

虎座鳥架鼓 大概是楚地最富象徵性的圖騰了,無論是在武漢、荊門、宜昌,楚文化所及之處,從能看見這樣奇特的鼓架。

羽人 實物非常大,不得不感嘆楚人的想像力實在是太奇幻了。

對鳳紋耳杯

  • 42.3 隨州博物館 隨州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青銅器門類

//建築看起來就像極了一個小型武漢博物館,重要收藏主要是青銅器,曾侯乙的、葉家山的,是湖北省博物館的有效補充。曾侯乙的擂鼓墩大墓就在博物館後門不遠處,可以一看。

西周噩矦方彝

扉棱提梁卣

  • 43.1 湖南省博物館(5+0+6) http://www.hnmuseum.com/hnmuseum/index_gb.jsp官網,推薦關注馬王堆文物以及青銅器

//當然首推神秘的華麗的百看不厭的馬王堆!但看到有人說湘博都是馬王堆在撐場面,我覺得有失偏頗。南中國最重要的青銅器收藏怎麼可以視而不見呢?寧鄉可是出土四羊方尊的青銅聖地啊,雖然最精華的部分被國博搶走了,但是剩下的也不乏重器。長江以南之青銅最可看的,一在湖南,一在江西,可惜江西的把大洋洲青銅器當寶貝藏著秘不示人,就剩下湖南還大方地專辟一個展廳了。

當然,喜愛陶瓷的不可錯過長沙窯。

湖南省博物館似乎是在線展覽的試點單位,也是最早加入谷歌計劃的中國博物館,在線觀展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另外,老湘博的展陳比較昏暗,實地攝影效果一般,本帖的相關圖片來自於湘博官網。

馬王堆漢墓展廳:

直裾素紗褝衣* 西漢 湖南省長沙市

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 西漢 湖南省長沙市

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 西漢 湖南省長沙市

西漢識文彩繪盝頂長方形漆奩*** 西漢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

西漢黑漆朱繪六博具*** 西漢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

西漢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 西漢

馬王堆女屍 要說名氣,也許辛追的遺體比上面所有的文物加起來都更出名,好吧,舌頭外吐的千年女屍,我是不敢目不轉睛地盯著看的……話說博物館的屍體好多啊,荊門、荊州的市博物館都有男屍……

其它:

人物御龍帛畫* 戰國中晚期 湖南省長沙市

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中晚期 湖南省長沙市

商大禾方鼎*** 商 1959年湖南寧鄉出土

唐長沙窯青釉褐彩貼花人物紋壺*** 唐 1973年湖南衡陽出土

西晉神獸紋玉樽*** 西晉 1991年湖南安鄉西晉劉弘墓出土

  • 44.1 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木雕、陶瓷門類

//粵博幾乎沒有南越的文物,通史陳列恕我直言也是乏善可陳,廣東的最大魅力或在於民俗,所以潮州木雕展廳非常值得一看,而陶瓷收藏也非常驚人。

  • 44.2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2+0+0)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玉器門類

//在墓葬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館,門票12元。作為廣東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南越王墓出土的國寶基本都保存在該博物館。

角形玉杯* 西漢 廣東省廣州市

銅屏風構件5件* 西漢 廣東省廣州市 我為什麼沒看見過這件文物呢……摔!

金鉤玉龍

承盤高足玉杯

絲縷玉衣

象牙卮

  • 44.3 深圳博物館深圳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臨時展覽和青銅器

//深圳博物館本身的基本陳列很難稱得上驚喜,但深博的臨展十分值得期待。最近這一年,有湘博的青銅器、遼博的字畫、社科院的玉器、青州的佛造像等等重量級的大型臨展在深博展出,其中的很多文物都是在當地也難得一見的珍品。

  • 51.1 三星堆博物館遺址(1+0+2)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官方網站,推薦關注青銅器

//如果在四川只能參觀一所博物館,沒有疑問非三星堆莫屬。門票是80元,但是一點都不嫌貴,太精彩了,光是那滿滿一展廳的青銅頭像就足夠震撼,其中很多甚至還覆有金面罩。

青銅神樹* 商 四川省廣漢市 將近4米高,巨大到需要仰望,普通相機甚至難以拍下全景。

商金杖***

商銅立人像*** 在腦海裡面熟悉中原文化的我們,真的很難理解四川人腦子裡究竟在想些什麼……

金面青銅頭像

  • 51.2 金沙遺址博物館(0+0+1) 金沙遺址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金器、青銅器

//相比三星堆,金沙似乎要無聊一些,不過為了看某件國寶,也算值了。

商太陽神鳥金箔片*** 其變態程度不下於三星堆種種,特別有設計感,於是隔了幾千年,果然成了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

  • 61.1 陝西歷史博物館(2+0+7)陝西歷史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通史陳列、何家村陳列和壁畫陳列,關注壁畫、金銀器、瓷器、唐三彩等門類,重點關注商周、漢唐時期文物

//我一度懷疑這是不是國內最受歡迎的博物館,去過兩次,每次都需要排一個小時甚至更久的隊才能入場。至於參觀體驗……根本談不上參觀體驗,人擠人,各種吵,各種閃光燈。期待陝歷博早日擴建,起碼要擴建到現有五倍這麼大吧,不然真的難以忍受。

當年挖了個何家村的窖藏,一下挖出一整坑的國寶來,要不要這麼霸氣……地下文物看陝西,華麗麗的各種金銀器,各種唐三彩,各種耀州窯,各種皇家見過的沒見過的聽過的沒聽過的稀奇古怪的文物們。盛唐風韻哪裡尋得,唯有西安,唯有陝歷博。

何家村窖藏展廳:

獸首瑪瑙杯* 唐 陝西省西安市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唐 陝西省西安市

通史展廳:

西漢「皇后之璽」玉璽*** 西漢 1968年陝西咸陽漢高祖長陵附近發現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唐 1959年陝西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

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 五代 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

鎏金銀銅竹節熏爐 西漢

唐墓壁畫展廳:

貌似要兩百元的門票,好處是不用排隊。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馬球圖(1組)***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狩獵出行圖(1組)***

唐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圖(1組)***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宮女圖(1組)***

  • 61.2 西安博物院(0+0+1) 西安博物院官網,推薦關注金銀器、唐三彩、青銅器

//為了看小雁塔,順路也把西安博物院看了。兩處都免費開放,西安超值景點之一。

西漢彩繪人物車馬鏡*** 西漢 1963年陝西西安紅廟坡出土

  • 61.3 西安碑林博物館(2+0+1) 西安碑林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歷代碑刻

//雖然我沒有學過書法,但書法藝術的感染力是穿越時空的。羅列名家的努力是徒勞的,因為史上書法大家的作品幾乎都能在西安碑林尋見蹤跡。

景雲銅鐘* 唐景雲年間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唐 陝西省

唐昭陵六駿石刻(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4幅)*** 唐 在側面的展廳,並不在文廟的中軸線上,很容易錯過。

  • 61.4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1+0+0)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網,推薦關注青銅器、車馬坑

//中國最早的六處世界遺產之一,享譽海內外,當然不止兵馬俑可看,博物館中收藏的文物也相當了得。

銅車馬* 秦 陝西省臨潼縣

  • 61.5 寶雞青銅器博物館(2+0+2) 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官網,推薦關注西周青銅器

//專程去寶雞看的博物館,海內重要的青銅收藏地。

何尊* 西周早期 陝西省寶雞市 也許是一件政治意味更多的文物,但這個政治意味足夠載入史冊。正是在這件青銅尊上,考古學家們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中國」二字,堪稱國寶,當仁不讓。

牆盤* 西周 陝西省扶風縣 網上資料顯示收藏於扶風周原博物館,但我是在寶雞青銅博物館見到了這件文物。

西周逨盤*** 西周 2003年陝西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

西周害夫(hu)簋*** 西周 1978年陝西扶風法門鎮齊村出土 很慚愧地說,我去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的時候只知道一件何尊而已,完全是沖著「宅茲中國」去的,結果不巧那天正好趕上何尊外展剛回館,還沒來得及搬回展櫃,遺憾錯過。於是整個人沉浸在錯失何尊的悲傷之中『難過臉』,大家也看得出頂上牆盤、逨盤的照片都很不理想。在館裡匆匆逛了一圈我就趕車離開寶雞去咸陽了,於是有的文物連展牌說明都沒有拍。直到剛才(20131231),我在刷第三批禁出文物的時候突然發現周原博物館的西周害夫簋略眼熟,果然在硬碟的茫茫相片里找到了這件當時完全沒有認真細看,只是匆匆拍照備份、連展牌說明都沒有記錄的國寶文物。這般有眼無珠,不如自戳雙目。

====================================================================

有些大館沒去過,暫時不收錄了,根據個人參觀體驗推薦幾家博物館,推薦標準是無論什麼時候、無論第幾次去都會覺得激動和期待,加粗的吐血推薦好嗎!

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大同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徐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良渚博物院、中國絲綢博物館,寧波博物館,溫州博物館;安徽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洛陽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南越王墓博物館,深圳博物館;中國三峽博物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雲南省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天水博物館。

乃們明白寫答案寫著寫著和打雞血一樣的感覺嗎……乃們如果不點贊,我會很難過的……

還有在知乎上補充答案真是讓人心碎啊,每次改完都要送審送審送審,沒個半天還審不下來,一刷頁面發現自己寫了好久的答案突然不見了,麻煩照顧一下我這樣的玻璃心好嗎。

最後,希望大家文明觀展,注意展廳通知。有的展品涉及版權請勿拍照,拍攝文物時請關閉紅眼和閃光燈,尤其是十分脆弱的古代絲織物、書畫類展品,請確保閃光燈已經關閉;請勿觸摸開放式展出的展品;請不要在展廳內喧嘩。

版權聲明

歡迎並感謝個人分享原文帶鏈接轉發,其他各種形式的轉載請參考如下。

微信公眾號轉載:請在文首註明作者名Luke
LOU,在「閱讀原文」處鏈接本文地址。同時,請將您的微信公眾號ID以私信回復給我,以防在維權時被錯誤舉報。

微博轉載:請在轉載內容的顯著位置保留作者名Luke LOU,並在轉發的正文文本中@本人(微博賬號LukeLOU的微博)。

完成以上操作則自動獲得本文在微信公眾號或微博的轉載授權。如不能在「閱讀原文」處添加鏈接或不能在微博正文中@本人,請主動私信聯繫我支付轉載稿酬,否則一律以侵權處理。

報刊、雜誌及其他網站商用轉載:請私信聯繫,支付稿酬後即獲得轉載許可。


此答案神長,多圖殺貓,爪機黨慎點。。。還在繼續補圖完善中。。。

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的原畫長528厘米,高24.8厘米,最早的版本為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開兩部份,一部份是農村,另一部是市集。畫中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隻28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20輛,轎8頂,樹木170多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這幅畫作對於各種形態的幾乎正確描繪性使其負有盛名。

王獻之《中秋帖》

《中秋帖》,傳為晉王獻之書(又傳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行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中秋帖》,傳為晉王獻之書(又傳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行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王珣《伯遠帖》


魏晉風流令後世人們仰慕不已,其中的名門望族王氏一家在中華書法史上的佔據了一個巔峰地位。大家都知道書聖王羲之,還有他書法成就傑出的兒子王獻之,但在皇家珍藏的「三希」寶帖中還有王羲之一個遠房侄子王珣的書跡。當乾隆帝得到王珣的《伯遠帖》後,興奮地將其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集中寶藏於養心殿的西暖閣一隅斗室中,認為它們屬於「稀世神物,非尋常什襲可並雲」,索性將這間袖珍書房命名為「三希堂」。
  這三件稀世的法帖珍品輝映著東晉王氏家族在書法藝術上的風範與榮耀。但自命風流的乾隆皇帝也有走眼的時候。被當作「上上真跡」的三件寶帖中,經現代書畫專家研究,認為《快雪時晴帖》與《中秋帖》其實皆為後世書家臨寫。三希至寶中只有《伯遠帖》仍被認為是東晉王氏法書的真跡。
  《伯遠帖》上只存錄王珣書信中的47個字,隻言片語中似乎訴說著縈懷的回想和與友人天各一方的悵惘。此帖書跡俊逸流暢,勁健靈動,其結字縝密,而又大小參差,疏密有致,正是信手寫來,更顯風流之美。帖後還有明書畫大師董其昌的題跋,亦為乾隆帝所珍視。
  20世紀30年代,清皇室被逐出故宮時,老皇妃將《伯遠帖》與《中秋帖》兩件寶帖攜帶出宮,後賣掉換錢,於是此帖流散在外,輾轉於亂世中。直到共和國建立後,1950 年,寶帖在香港出現,周恩來總理指示以重金將二寶購回,再交故宮博物院珍藏。

步輦圖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輦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現存畫作被認為是宋朝摹本。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

秦國石鼓

陳倉石鼓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遊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字跡磨損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裡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迹,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石鼓於唐初在陝西陳倉地區發現,故有「陳倉十碣」之稱。其身上帶著中國的苦難史。(傳說上面文字乃李斯所書)

陳倉石鼓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遊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字跡磨損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裡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迹,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石鼓於唐初在陝西陳倉地區發現,故有「陳倉十碣」之稱。其身上帶著中國的苦難史。(傳說上面文字乃李斯所書)

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大畫家顧閎中所作,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用筆細潤圓勁,設色濃麗,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聞中外。是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作。

《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大畫家顧閎中所作,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用筆細潤圓勁,設色濃麗,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聞中外。是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作。

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 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作者為北宋王希孟。王希孟18歲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里江山圖》。惜年壽不永,20餘歲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優秀青年畫家。


顧愷之《洛神賦圖》

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宋摹),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宋摹),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韓滉《五牛圖》

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韓滉 唐·韓滉《五牛圖》(723-787)〔唐〕字太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干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它問世後,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建國後由周恩來親自主導從香港購回。(其實原件很殘破,修復後的畫作大半是專家們合理的想像。。。)

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韓滉 唐·韓滉《五牛圖》(723-787)〔唐〕字太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干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這幅《五牛圖》,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它問世後,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建國後由周恩來親自主導從香港購回。(其實原件很殘破,修復後的畫作大半是專家們合理的想像。。。)

田黃三聯璽

圖是自己拍的~

圖是自己拍的~

清代製造,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厘米,邊長2.6厘米;中「樂天」,橢圓形,高1厘米,長徑3厘米,短徑2.3厘米;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厘米,邊長2.6厘米。此聯璽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時所鐫,系由一塊相當大的田黃石雕刻而成,三璽之間由田黃石鏈連接,顯示出雕刻者極高的造詣和工藝水平。 此三聯璽雕刻精絕,原是乾隆帝御用寶璽中的精品,常鈐蓋於御筆書畫上,以後各帝亦十分珍視。

平復帖

《平復帖》為晉代陸機書法作品,牙色麻紙本墨跡,9行84字。《平復帖》書寫於西晉,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有「法帖之祖」的美譽。它一方面是隸書發展過程中的標本,同時更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重要佐證。陸機《平復帖》是歷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跡,其上蓋有歷代名家的藏書章,幫後人層層把關。所以在書法國寶中,《平復帖》是堪稱「鎮國之寶」的。

《平復帖》為晉代陸機書法作品,牙色麻紙本墨跡,9行84字。《平復帖》書寫於西晉,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有「法帖之祖」的美譽。它一方面是隸書發展過程中的標本,同時更是漢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重要佐證。陸機《平復帖》是歷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跡,其上蓋有歷代名家的藏書章,幫後人層層把關。所以在書法國寶中,《平復帖》是堪稱「鎮國之寶」的。

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四羊方尊方口,大沿,長頸,高圈足。頸飾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肩部四隅是四個卷角羊頭,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高圖足上。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四羊方尊方口,大沿,長頸,高圈足。頸飾三角夔紋和獸面紋,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肩部四隅是四個卷角羊頭,尊腹即為羊的前胸,羊腿則附於高圖足上。羊的前胸及頸背部飾鱗紋,兩側飾有美麗的長冠鳳紋。

後母戊鼎 *

屬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亦稱「後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飾紋。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本來在河南,後來被搬到了國博,河南人民表示很怨念。。)

屬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亦稱「後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飾紋。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本來在河南,後來被搬到了國博,河南人民表示很怨念。。)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閻村。陶質彩繪,器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陶缸繪有鸛鳥銜魚,旁邊豎立一件石斧的畫面,作者用白色在夾砂紅陶的缸外壁繪出鸛、魚、石斧,以粗重結實的黑線勾出鸛的眼睛、魚身和石斧的結構,畫面效果粗獷有力,繪畫具有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造型特徵,是一件罕見的繪畫珍品。(感覺像是埃及人的東西穿越到中國了。。)

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閻村。陶質彩繪,器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陶缸繪有鸛鳥銜魚,旁邊豎立一件石斧的畫面,作者用白色在夾砂紅陶的缸外壁繪出鸛、魚、石斧,以粗重結實的黑線勾出鸛的眼睛、魚身和石斧的結構,畫面效果粗獷有力,繪畫具有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造型特徵,是一件罕見的繪畫珍品。(感覺像是埃及人的東西穿越到中國了。。)

陶鷹鼎*

屬新石器時代,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庄。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顯得威武而雄壯。鷹的前胸為鼎腹,飽滿粗壯,器口開在鷹的背部。鷹的雙目圓睜,周身光潔未加紋飾,喙部呈有力的勾狀。鷹鼎整體結構簡潔,體積感很強,鷹的雙足和尾部為鼎足穩定地撐柱於地,後收的雙翅圍過鼎的中後部,形成一種前撲的動勢,配上鷹頭部的大眼、利喙,使這隻鷹顯得威風凜凜,桀驁雄猛的氣勢。(看過黑貓警長的覺不覺得這個造型很熟悉。。。)

屬新石器時代,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庄。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顯得威武而雄壯。鷹的前胸為鼎腹,飽滿粗壯,器口開在鷹的背部。鷹的雙目圓睜,周身光潔未加紋飾,喙部呈有力的勾狀。鷹鼎整體結構簡潔,體積感很強,鷹的雙足和尾部為鼎足穩定地撐柱於地,後收的雙翅圍過鼎的中後部,形成一種前撲的動勢,配上鷹頭部的大眼、利喙,使這隻鷹顯得威風凜凜,桀驁雄猛的氣勢。(看過黑貓警長的覺不覺得這個造型很熟悉。。。)

利簋*

屬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是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為武王時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圓形,侈口,鼓腹,雙獸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莊重穩定。以雲雷紋為地,腹及方座飾獸面紋,圈足飾夔紋,獸面巨睛凝視,森嚴可怖。腹內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紂在甲子日晨,並逢歲(木)星當空,與《尚書·武成》、《淮南子·兵略訓》等古代文獻所記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照一張附銘文的真不容易。。。)

屬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是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為武王時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圓形,侈口,鼓腹,雙獸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莊重穩定。以雲雷紋為地,腹及方座飾獸面紋,圈足飾夔紋,獸面巨睛凝視,森嚴可怖。腹內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紂在甲子日晨,並逢歲(木)星當空,與《尚書·武成》、《淮南子·兵略訓》等古代文獻所記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照一張附銘文的真不容易。。。)

虢季子白盤*

屬西周,清道光年間陝西寶雞虢鎮虢川司出土。虢季子白盤鑄於周宣王時期,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重器。此盤造型奇偉,原器高39.5厘米,上口呈長方形,口長137.2厘米,腹下斂,平底,曲尺形四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銜環獸首兩個,腹上部為竊曲紋,下部為環帶紋,是價值連城的藝術精品。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鍊,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屬西周,清道光年間陝西寶雞虢鎮虢川司出土。虢季子白盤鑄於周宣王時期,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重器。此盤造型奇偉,原器高39.5厘米,上口呈長方形,口長137.2厘米,腹下斂,平底,曲尺形四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銜環獸首兩個,腹上部為竊曲紋,下部為環帶紋,是價值連城的藝術精品。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鍊,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明代鳳冠*

1957年北京市昌平縣定陵出土。定陵出土的鳳冠共四件,三龍二鳳冠、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和六龍三鳳冠各一頂,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各2頂。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艷麗。冠上所飾珍珠、寶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頂上有寶石128塊,最少的95塊;珍珠最多5449顆,最少的3426顆,最重者2905克,最輕者2165克。冠上嵌飾龍、鳳、珠寶花、翠雲、翠葉及博鬢,這些部件都是先單獨作成,然後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內,組合成一頂鳳冠。

1957年北京市昌平縣定陵出土。定陵出土的鳳冠共四件,三龍二鳳冠、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和六龍三鳳冠各一頂,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各2頂。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艷麗。冠上所飾珍珠、寶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頂上有寶石128塊,最少的95塊;珍珠最多5449顆,最少的3426顆,最重者2905克,最輕者2165克。冠上嵌飾龍、鳳、珠寶花、翠雲、翠葉及博鬢,這些部件都是先單獨作成,然後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內,組合成一頂鳳冠。

嵌綠松石象牙杯*

屬商代,1976年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這件象牙杯高30.5厘米,是用象牙根段製成,因料造型,頗具匠心。侈口薄唇,中腰微束。杯身一側有與杯身等高的夔龍形把手。杯身有雕刻精細的花紋且具有相當的裝飾性,上下邊口為兩條素地寬邊,中間由綠松石的條帶間隔為四段,第一段為饕餮紋三組,兩側有身有尾,眼、眉、鼻鑲嵌綠松石。第二段是杯身紋飾的上體部分,二組饕餮紋面部結構清晰,獸口下面為一個大三角紋,三角紋兩側有對稱的夔紋,頭朝下尾向上。饕餮的口、眼、鼻及三角紋都鑲嵌綠松石。第三段刻三個變形夔紋,眼部鑲嵌綠松。

屬商代,1976年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這件象牙杯高30.5厘米,是用象牙根段製成,因料造型,頗具匠心。侈口薄唇,中腰微束。杯身一側有與杯身等高的夔龍形把手。杯身有雕刻精細的花紋且具有相當的裝飾性,上下邊口為兩條素地寬邊,中間由綠松石的條帶間隔為四段,第一段為饕餮紋三組,兩側有身有尾,眼、眉、鼻鑲嵌綠松石。第二段是杯身紋飾的上體部分,二組饕餮紋面部結構清晰,獸口下面為一個大三角紋,三角紋兩側有對稱的夔紋,頭朝下尾向上。饕餮的口、眼、鼻及三角紋都鑲嵌綠松石。第三段刻三個變形夔紋,眼部鑲嵌綠松。

人面魚紋彩陶盆

圖是自己拍的~

圖是自己拍的~
人面魚紋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徑39.5厘米,細泥紅陶質地,盆內壁以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人面為圓形,額頭左半部塗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當時的紋面習俗。人物眼睛細長,鼻樑挺直,神態安詳,嘴旁分置兩個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配上兩耳旁相對的兩條小魚,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表現出製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人像頭頂的尖狀角形物,可能是髮髻,配以魚鰭形的裝飾,更顯得威武華麗。1955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

錯金銀雲紋銅犀尊

圖是自己拍的~

圖是自己拍的~
長58.1厘米,高34.1厘米,重13.5公斤,犀牛的形象栩栩如生。這是一頭體態雄健、肌肉發達的犀牛,它正昂首佇立,尖尖的雙角豎直向上,雙眼專註地望著前方。犀牛的眼睛由珠飾鑲嵌而成,雖然不大,但卻神采奕奕。四隻粗壯結實的腿有力地支撐著健壯的身體。雖然是以青銅製成,但犀牛身體的各個部分都具有強烈的質感:顴骨和肘部突起,彷彿可以透過皮膚感受到骨骼的形狀和起伏;口部和腹部的皮肉雖然肥厚,但結實有力,富有彈性。銅犀尊是1963年在陝西出土的,據專家考證,銅犀尊應當是西漢時期尊貴的禮器,為廟堂、朝廷宮室之重寶,非民間所能享有,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當時一看到這個就震撼了,太精美華麗了!)

紅山文化玉龍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

擊鼓說唱俑

圖是自己拍的~

圖是自己拍的~
灰陶制,高55厘米,製作於東漢時期,出土於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是我國古代表演滑稽戲的俳優造型。它的特點是詼諧、幽默,多為一人說唱,以小鼓擊節伴奏。擊鼓說唱俑以寫實主義的手法刻畫出一位正在進行說唱表演的藝人形象,反映出東漢時期塑造藝術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明明應該藏在川博才對嘛又被國博收編了。。)

首都博物館
水月觀音


 這件元代景德鎮青白釉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於西城區定阜大街西口。菩薩像頭戴寶冠,寶冠上有小化佛,已殘。額頭寬闊,雙目微閉,端莊慈祥,氣質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態優美,這種姿勢的觀音一般稱為水月觀音。觀音上身穿袈裟,下身著長裙,胸前及衣裙上飾聯珠瓔珞,手腕戴臂釧,全身裝飾十分繁縟。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質潔白細膩。

班簋


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紀中期-公元前9世紀中期) 青銅器。高22.5厘米 徑25.7厘米。班簋是中國古代青銅器中一件蜚聲中外的器物。此簋有4個獸首環耳,以內卷象鼻為足將簋身懸起,造型奇特罕見。器腹內底銘文多達198字,記述了貴族"班"追隨大貴族"毛公"東征的史實,這一史料與秀麗的文字都具有重要價值。


台北故宮博物院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上有兩隻蟲,一隻蝗蟲,一隻螽斯蟲。它是清代光緒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娘的純潔,但是白菜葉片上停留兩隻蟲又是作何用意呢?原來螽斯蟲代表了多子多孫的意思。

肉形石


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因為怎麼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毛公鼎

據考證,毛公鼎是據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時期的「國之重器」,因刻器者為毛公而得名,於清道光末年在陝西岐山出土。在中國,有兩件青銅器堪稱青銅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另一件就是銘文最多的這件毛公鼎。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卻銘刻了32行497個篆書文字,洋洋洒洒記錄了毛公輔佐周宣王,後來獲得天子賞賜而做此鼎的史實。鼎銘字跡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筆力遒勁,全篇一氣呵成。該銘文是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同時也是我國「造字時代」最經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稱是價值無雙的瑰寶重器。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紙本墨跡。縱23厘米,橫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札,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

《快雪時晴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紙本墨跡。縱23厘米,橫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札,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

散氏盤

散氏盤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徑:54.6公分 底徑:41.4公分 重:21312 g 銘文:19行 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共 357 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於今日陝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國侵佔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 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散氏盤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散氏盤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徑:54.6公分 底徑:41.4公分 重:21312 g 銘文:19行 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共 357 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於今日陝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國侵佔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 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散氏盤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富春山居圖 . 無用師卷》


  黃公望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
這卷名畫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從畫上題跋看。此畫最初是為無用禪師所作。一百多年後的明成化年間,為著名畫家沈周所得。至明萬曆年間,又歸大書畫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轉手為宜興吳之矩所藏。吳又傳給其子吳洪裕。吳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軒藏之。吳洪裕愛此畫若寶,臨終之際,竟想仿唐太宗以《蘭亭序》殉葬之例,囑人將此畫投入火中,焚以為殉。幸得其侄子吳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畫易之,將《富春山居圖》從火中搶出,才免遭「火殉」。但畫的前段已燒去寸許,從此分為長短兩段。此後燒毀處較完整的一段單獨裝裱,人稱《剩山圖》,現為浙江省博物館所收藏。畫的前段(短段)名為「剩山圖」,最後到了畫家吳湖帆的手裡。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頗不平靜。
  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並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後大段則一直深藏於清宮中,後被運往台灣。後幾百年來,此書一分為二,未再重合。許多年來,兩岸書家和有心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破鏡重圓』重新拼合此畫。畫的後段(長段)從吳家流散後,曾經歷多人收藏,於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宮。有意思的是,號稱風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識寶,認定它是贗品,而對另一卷他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大加賞讚,又是題跋又是鈐印。但也幸而如此,那捲真跡倒藉此得以「全壁」,後在解放前夕運往台灣,歸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謝@柳如嫿 補充

顏真卿 祭侄文稿 (顏真卿真跡,天下排行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行草墨跡,顏真卿書。縱28.2厘米,橫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代鮮於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蘇軾 黃州寒食帖 (蘇軾代表作,後有黃庭堅跋,可與王羲之蘭亭及顏真卿祭侄並列三大行書)


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兩首寒食詩,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張氏取之邀黃庭堅觀賞,並書一則題跋,與原跡可謂互為輝意映。
  《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天青無紋水仙盆

6.9cm,橫23cm,縱16.4cm,口徑 23 cm,足徑 19.3×12.9cm,重670g,橢圓形盆,侈口,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寧靜開朗,純潔無紋片,據考證為傳世僅存的一件。PS:目前全世界汝窯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宮收藏有21件。謝@ 劉釗補充

6.9cm,橫23cm,縱16.4cm,口徑 23 cm,足徑 19.3×12.9cm,重670g,橢圓形盆,侈口,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寧靜開朗,純潔無紋片,據考證為傳世僅存的一件。PS:目前全世界汝窯典藏不足70件,台北故宮收藏有21件。謝@ 劉釗補充

溪山行旅圖

此圖描繪溪山行旅,氣勢雄偉,體現出北方山水畫派堅凝雄強的特點。畫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別代表前、中、後的距離,極富空間感。畫面的落款隱密地寫在主峰左側的一劍遠峰之中。《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為北宋范寬的代表作,樹葉間有「范寬」二字題款。歷代評論家對此畫稱讚備至。徐悲鴻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此圖描繪溪山行旅,氣勢雄偉,體現出北方山水畫派堅凝雄強的特點。畫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別代表前、中、後的距離,極富空間感。畫面的落款隱密地寫在主峰左側的一劍遠峰之中。《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為北宋范寬的代表作,樹葉間有「范寬」二字題款。歷代評論家對此畫稱讚備至。徐悲鴻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絹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為裝飾性繪畫來說屬於巨制。 春曉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統題材,主要描繪宮中繽妃生活。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後世並稱為「明四家」 ,亦稱「天門四傑」。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仇英在繪畫上以「重彩仕女」著稱於世,《漢宮春曉圖》是仇英重彩仕女畫的傑出代表。此圖勾勒秀勁而設色妍雅,畫家借皇家園林殿宇之盛,以極其華麗的筆墨表現出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極勾描渲敷之能事。不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國重彩仕女畫中也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漢宮春曉圖》,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絹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為裝飾性繪畫來說屬於巨制。 春曉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統題材,主要描繪宮中繽妃生活。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後世並稱為「明四家」 ,亦稱「天門四傑」。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仇英在繪畫上以「重彩仕女」著稱於世,《漢宮春曉圖》是仇英重彩仕女畫的傑出代表。此圖勾勒秀勁而設色妍雅,畫家借皇家園林殿宇之盛,以極其華麗的筆墨表現出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極勾描渲敷之能事。不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國重彩仕女畫中也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

屬西周晚期,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法門鎮任村出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千克。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鍾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屬西周晚期,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法門鎮任村出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千克。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鍾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淳化閣帖 王獻之《鴨頭丸貼》王羲之《上虞貼》

大盂鼎*

屬西周康王時期,清道光間在陝西眉縣禮村出土。鼎高100.8厘米、口徑78.3厘米、重153.3千克。鼎身為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以饕餮紋帶,三足上飾以獸面紋,並飾以扉棱,下加兩道弦紋,使整個造型顯得雄偉凝重,威儀萬端,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內容為周王告盂(人名),殷代因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輔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時記載給盂的賞賜。相傳此鼎後歸周雨樵,同治間左宗棠以重金購得,又歸蘇州潘祖蔭。1951年潘氏後人捐獻國家。

屬西周康王時期,清道光間在陝西眉縣禮村出土。鼎高100.8厘米、口徑78.3厘米、重153.3千克。鼎身為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以饕餮紋帶,三足上飾以獸面紋,並飾以扉棱,下加兩道弦紋,使整個造型顯得雄偉凝重,威儀萬端,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內容為周王告盂(人名),殷代因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輔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時記載給盂的賞賜。相傳此鼎後歸周雨樵,同治間左宗棠以重金購得,又歸蘇州潘祖蔭。1951年潘氏後人捐獻國家。

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

這隻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通高39.5厘米,口徑10.0厘米,足徑12.3厘米,腹徑18.5厘米。此瓶的蝠桃圖案,「蝠」是「福」的諧音,桃是象徵「壽」的圖案,「蝠桃」即是「福壽」的意思。這種以「蝠桃」為題材的吉祥圖案,常見於雍正及乾隆兩朝的官窯器上,一般都是大、小盤子。「蝠桃」圖案見於橄欖瓶的,傳世極為罕見。這種橄欖瓶長短適度,口、頸及腹部的比例十分勻稱。2002年,在蘇富比的香港拍賣會上,一隻雍正官窯粉彩蝠桃紋橄欖瓶,以4150萬港元的驚人價格拍出,創下當時清代瓷器拍賣的世界記錄。後來,它的新主人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張永珍女士,將此瓶慷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供世人欣賞。謝

這隻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通高39.5厘米,口徑10.0厘米,足徑12.3厘米,腹徑18.5厘米。此瓶的蝠桃圖案,「蝠」是「福」的諧音,桃是象徵「壽」的圖案,「蝠桃」即是「福壽」的意思。這種以「蝠桃」為題材的吉祥圖案,常見於雍正及乾隆兩朝的官窯器上,一般都是大、小盤子。「蝠桃」圖案見於橄欖瓶的,傳世極為罕見。這種橄欖瓶長短適度,口、頸及腹部的比例十分勻稱。2002年,在蘇富比的香港拍賣會上,一隻雍正官窯粉彩蝠桃紋橄欖瓶,以4150萬港元的驚人價格拍出,創下當時清代瓷器拍賣的世界記錄。後來,它的新主人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張永珍女士,將此瓶慷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供世人欣賞。謝@金晨羽 補充。

湖北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曾侯乙編鐘*

戰國早期著名青銅樂器。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武漢市西北155千米隨州市郊區曾侯乙墓。出土後的編鐘是由65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

戰國早期著名青銅樂器。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武漢市西北155千米隨州市郊區曾侯乙墓。出土後的編鐘是由65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

曾侯乙青銅尊盤*

屬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那麼複雜的鏤空估計是失蠟法做的,另外湖北基本全靠曾侯乙墓撐場面了。。。)

屬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那麼複雜的鏤空估計是失蠟法做的,另外湖北基本全靠曾侯乙墓撐場面了。。。)

曾侯乙墓外棺*

屬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外棺採用透雕、浮雕、圓雕等技法,彩繪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用筆自然流暢,文飾有雲紋、三角形紋等,尤其以龍紋變化複雜,最具特色,系銅框架里嵌厚木板構成,重七噸半外棺的裝飾並不華麗,但設計者十分細心:外棺一側的下方,還開了一個門洞,有人猜測,這也許是為了讓主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此外館是我國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結構最複雜、器形最大、體量最重,並與金工結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屬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外棺採用透雕、浮雕、圓雕等技法,彩繪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用筆自然流暢,文飾有雲紋、三角形紋等,尤其以龍紋變化複雜,最具特色,系銅框架里嵌厚木板構成,重七噸半外棺的裝飾並不華麗,但設計者十分細心:外棺一側的下方,還開了一個門洞,有人猜測,這也許是為了讓主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此外館是我國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結構最複雜、器形最大、體量最重,並與金工結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大玉戈*

屬商代前期,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玉質儀仗器,長94厘米、寬14厘米、厚僅1厘米,堪稱「玉戈之王」。

屬商代前期,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玉質儀仗器,長94厘米、寬14厘米、厚僅1厘米,堪稱「玉戈之王」。

湖南博物館
素紗禪衣

素紗禪衣,西漢,交領、右衽、直裾式,袖較寬。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重48克,薄如蟬翼,反映了當時 高超的織造工藝水平,為國內所僅有,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墓出土。

素紗禪衣,西漢,交領、右衽、直裾式,袖較寬。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重48克,薄如蟬翼,反映了當時 高超的織造工藝水平,為國內所僅有,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墓出土。

T型帛畫


馬王堆1號漢墓的帛畫整幅畫面呈T形,長205cm,上寬92cm,下寬47.7cm,向下四角綴有穗形飄帶,頂邊裹有竹棍,兩端系絲帶用於懸掛。因為它非常像一件長袖欲舞的衣服,所以遣策中記載其名為「非衣」,以「似衣而非衣」得名。

千年女屍

1972年夏天,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在

1972年夏天,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在長沙郊區馬王堆發掘一座有2000多年歷史的墓葬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具保存極為完整的女屍。這位五、六十歲的貴族老太太,身上包裹著層層的絲綢,外面有6層棺槨。她出土時全身潤澤,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在,手指和腳趾紋路清晰,肌肉尚有彈性,令在場的考古工作者非常震驚。當年參與發掘工作的湖南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單先進先生回憶說,作為考古工作者,他發掘過很多墓葬,從來沒見過這樣完整的古屍,感到非常驚奇:「我們過去在世界上見到的都是乾屍,木乃伊,就是干縮了的,沒有彈性,還沒有見過這麼完整的屍體。同這些個乾屍、木乃伊比較起來,我們這個屍體是個濕屍,基本保持原狀的,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見到的濕屍。
(湖南基本全靠馬王堆漢墓撐場面了。。。另外貼這個照片的時候我有點慎得慌。。)

浙江博物館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剩山圖》


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彩鳳鳴岐琴

「彩鳳鳴岐」琴,落霞式,造型古樸,典雅,背面有冰裂斷和小橋水斷,美麗而別緻。龍池上方有 「彩鳳鳴岐」琴名,下位近代琴學大師楊宗稷的三段鑒藏讚美銘,龍池腹腔內有正楷「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此琴是楊宗稷「半百琴斎」中最珍貴的琴,並 著錄於《琴學叢書》。在民國古琴界就有這超凡的地位,是琴界高人苦苦追尋的絕品。「彩鳳鳴岐」琴,雖歷經滄桑,卻仍能彈奏出悅耳動聽的琴曲。更讓人驚奇的是,音質絕佳,極富感染力,在存世唐琴中音質屬上乘,也恰好印證了楊宗稷對它的高度評價:「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

「彩鳳鳴岐」琴,落霞式,造型古樸,典雅,背面有冰裂斷和小橋水斷,美麗而別緻。龍池上方有 「彩鳳鳴岐」琴名,下位近代琴學大師楊宗稷的三段鑒藏讚美銘,龍池腹腔內有正楷「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此琴是楊宗稷「半百琴斎」中最珍貴的琴,並 著錄於《琴學叢書》。在民國古琴界就有這超凡的地位,是琴界高人苦苦追尋的絕品。「彩鳳鳴岐」琴,雖歷經滄桑,卻仍能彈奏出悅耳動聽的琴曲。更讓人驚奇的是,音質絕佳,極富感染力,在存世唐琴中音質屬上乘,也恰好印證了楊宗稷對它的高度評價:「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屬新石器時代,1977年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食器,木質、斂口,呈橢圓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口徑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徑7.6×7.2厘米。外壁均有一層硃紅色塗料(剝落較甚),微有光澤。經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鑒定為生漆。朱漆碗的發現,說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們的先民已將天然漆用於裝飾生活器具的表面。

屬新石器時代,1977年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食器,木質、斂口,呈橢圓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口徑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徑7.6×7.2厘米。外壁均有一層硃紅色塗料(剝落較甚),微有光澤。經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鑒定為生漆。朱漆碗的發現,說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們的先民已將天然漆用於裝飾生活器具的表面。

南京博物院
藍釉描金粉彩開光轉心瓶

通高70厘米 口徑20厘米 底徑24厘米。轉心瓶是乾隆官窯創製的特有瓶式,工藝極為複雜,在鏤空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此瓶底施湖綠釉,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謝

通高70厘米 口徑20厘米 底徑24厘米。轉心瓶是乾隆官窯創製的特有瓶式,工藝極為複雜,在鏤空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此瓶底施湖綠釉,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謝@王飛補充

竹林七賢磚畫


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 人佔一幅,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4 人佔一幅。人物之間以銀杏、松槐、垂柳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現出一種最能體現個性的姿態, 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這塊畫像磚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現。

銀縷玉衣

一件1970年出土於徐州土山一號漢墓的銀縷玉衣備受關注。這件玉衣長1.7米,用玉2600餘片,出土時已經散亂,經南京博物院專家成功修復後,1972年赴日本展出。郭沫若先生看到這件銀縷玉衣和隨展的越王勾踐劍欣然題詩:「越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一件1970年出土於徐州土山一號漢墓的銀縷玉衣備受關注。這件玉衣長1.7米,用玉2600餘片,出土時已經散亂,經南京博物院專家成功修復後,1972年赴日本展出。郭沫若先生看到這件銀縷玉衣和隨展的越王勾踐劍欣然題詩:「越國勾踐破吳劍,專賴民工字錯金。銀縷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錯銀飾青銅牛燈

錯銀飾青銅牛燈,國寶級文物。高46厘米,長36.4厘米。1980年在江蘇

錯銀飾青銅牛燈,國寶級文物。高46厘米,長36.4厘米。1980年在江蘇邗江甘泉山出土。為南京博物院標誌性文物,堪稱鎮院之寶。

金蟬玉葉

金蟬玉葉的造型非常精巧:一隻形神畢肖、金光閃耀的蟬,側身翹足,雙翼略張,嘴巴微開,好似在奏鳴;玉葉則葉脈分明,潔白無瑕,將金蟬微微托起。其中,金蟬蟬翼左右各兩,外翼長1.7厘米,寬約0.8厘米,厚僅0.2毫米,表現了蟬翼輕而薄的特點。蟬足簡化為三對,一對前足翹起,一對後足微微抬起。整個蟬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1954年在蘇州五峰山博士塢的明代弘治年間進士張安晚家族墓地14號墓發掘出土。謝

金蟬玉葉的造型非常精巧:一隻形神畢肖、金光閃耀的蟬,側身翹足,雙翼略張,嘴巴微開,好似在奏鳴;玉葉則葉脈分明,潔白無瑕,將金蟬微微托起。其中,金蟬蟬翼左右各兩,外翼長1.7厘米,寬約0.8厘米,厚僅0.2毫米,表現了蟬翼輕而薄的特點。蟬足簡化為三對,一對前足翹起,一對後足微微抬起。整個蟬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1954年在蘇州五峰山博士塢的明代弘治年間進士張安晚家族墓地14號墓發掘出土。謝@緋簾夜 補充。

山西博物院
鳥尊


高39,長30.5厘米。出土于山西省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晉文化遺址中的晉侯墓地。山西博物院藏,鎮館之寶。《周禮·春官·司尊彝》記載古代祭祀禮器中有所謂的「六尊六彝」,「鳥尊」即為其一。尊作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頭微昂,圓睛凝視,高冠直立。

涅盤變相碑*

屬唐代,山西省臨猗縣大雲寺遺物。石雕碑高302厘米、寬87厘米、厚25厘米,大雲寺寺宇早毀,碑於1957年移入山西省博物館陳列。碑為螭首龜趺,額部雕眾神將護持之須彌山。碑正面雕涅磐故事六圖,上部四圖——左面為「納棺」、「臨終遺戒」,右面為「荼毗」、「送葬」。

屬唐代,山西省臨猗縣大雲寺遺物。石雕碑高302厘米、寬87厘米、厚25厘米,大雲寺寺宇早毀,碑於1957年移入山西省博物館陳列。碑為螭首龜趺,額部雕眾神將護持之須彌山。碑正面雕涅磐故事六圖,上部四圖——左面為「納棺」、「臨終遺戒」,右面為「荼毗」、「送葬」。

《鞍馬出行圖》*

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屬北齊時期,1979年山西太原婁睿墓出土。《鞍馬出行圖》位於墓道西壁中欄、作長卷式展開:風嗖嗖,旗獵獵,遠征的人兒出發了!莫道行程遠,何懼路奇艱,手執弓,身佩劍,揚銳氣,策駿騎,縱然千山萬水,也要勇往直前。馬嘶鳴,回首望,召喚身後的馬隊,快加鞭,緊跟上,越過前方的大山,將是我們的獵場……整個畫面層次分明,構圖新穎,人物生動,表情逼真,生活氣息濃厚,表現技法嫻熟,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精絕之作。

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屬北齊時期,1979年山西太原婁睿墓出土。《鞍馬出行圖》位於墓道西壁中欄、作長卷式展開:風嗖嗖,旗獵獵,遠征的人兒出發了!莫道行程遠,何懼路奇艱,手執弓,身佩劍,揚銳氣,策駿騎,縱然千山萬水,也要勇往直前。馬嘶鳴,回首望,召喚身後的馬隊,快加鞭,緊跟上,越過前方的大山,將是我們的獵場……整個畫面層次分明,構圖新穎,人物生動,表情逼真,生活氣息濃厚,表現技法嫻熟,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精絕之作。

天津博物館
玉壺春瓶

此瓶原藏於清宮,後被北洋總統曹錕的軍醫處處長潘芝翹收藏。20世紀60年代初,被原曹錕副官耿朝珍以12000元的價格買入。而後,耿按當時文物收購政策向天津文物部門進行通報,於是這隻藏於津門的稀世珍寶才得以呈現在天津文物界面前。當時的天津藝術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前身)請來北京故宮博物院最權威的瓷器專家孫瀛洲先生,由其親自鑒定確認是清代宮廷里的珍品。經過協商,耿朝珍同意在加價百分之十的情況下將此瓶留在天津。最終在天津市政府的財政支持下,乾隆款琺琅彩瓷雉雞紋玉壺春瓶以13200元收歸國有。

此瓶原藏於清宮,後被北洋總統曹錕的軍醫處處長潘芝翹收藏。20世紀60年代初,被原曹錕副官耿朝珍以12000元的價格買入。而後,耿按當時文物收購政策向天津文物部門進行通報,於是這隻藏於津門的稀世珍寶才得以呈現在天津文物界面前。當時的天津藝術博物館(天津博物館前身)請來北京故宮博物院最權威的瓷器專家孫瀛洲先生,由其親自鑒定確認是清代宮廷里的珍品。經過協商,耿朝珍同意在加價百分之十的情況下將此瓶留在天津。最終在天津市政府的財政支持下,乾隆款琺琅彩瓷雉雞紋玉壺春瓶以13200元收歸國有。

《雪景寒林圖》

《雪景寒林圖》是北宋傑出山水畫家范寬所繪製的存世兩件作品之一(另一件在台北故宮)。整幅畫作成功創造出寒凝大地、氣勢磅礴的北方山川雪景,具有強烈的視覺震撼力,在宋畫中是不可多得的「無上神品」,是范寬存世作品中的代表。

《雪景寒林圖》是北宋傑出山水畫家范寬所繪製的存世兩件作品之一(另一件在台北故宮)。整幅畫作成功創造出寒凝大地、氣勢磅礴的北方山川雪景,具有強烈的視覺震撼力,在宋畫中是不可多得的「無上神品」,是范寬存世作品中的代表。

陝西歷史博物館
獸首瑪瑙杯

長15.5,口徑5.9厘米。唐代器具.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長15.5,口徑5.9厘米。唐代器具.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舞馬銜杯紋銀壺

高18.5厘米,口徑2.3厘米,唐代器具。銀壺1970年出土於陝西西安。造型採用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式的形狀,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高18.5厘米,口徑2.3厘米,唐代器具。銀壺1970年出土於陝西西安。造型採用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式的形狀,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皇后玉璽


高2厘米,邊長2.8厘米,重33克,以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璽面陰刻篆書「皇后之璽」4字,字體結構嚴謹大方,筆畫粗細均勻,深度一致。推測為劉邦之妻呂后之印。迄今為止,皇后之璽仍是我國發現的兩漢時期等級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後玉璽,屬於國家級文物。(是一個小學生在路邊水溝里撿到的。。。)

章懷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墓里的各種精美壁畫(更建議下墓地現場看)

陝西是唐代墓葬壁畫出圖最多的地方,收藏有章懷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房陵公主等20多座墓出土的500多幅壁畫,總面積超過一千平方米。此前陝西歷史博物館曾展出過部分壁畫,但由於展品保護上存在很多困難,絕大部分壁畫藏品不為外界所知。有《客使圖》、《馬毬圖》、《狩獵出行圖》、《儀仗出行圖》等氣勢恢宏、畫技高超,令人嘆為觀止。


秦杜虎符

秦杜虎符,青銅製作,虎形。1973年出土於西安南郊山門口。虎符高4.4厘米,長9.5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槽,頸上一小孔,虎作半立走形,昂首,尾端捲曲。錯金銘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虎符上的錯金銘文「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說右半符存君王之處,左半符在杜地的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軍隊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會合,才能行軍令。但遇有緊急情況,可以點燃烽火,不必會君王的右符。是我國最早的調兵遣將憑證。


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的東漢墓,現藏甘肅省博物館。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

河北省博物館
長信宮燈

高48厘米。1968年滿城陵山一號漢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收藏。科學性強。燈採用分鑄法製作而成,由頭、身、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六部分組成,可以任意拆卸。宮女身體中空,煙灰經右臂進入體內,從而保持室內清潔,是集實用與環保於一體的最早實物研究資料。燈上刻有「長信尚浴」、「陽信家」等銘文9處共65字,所以得名。為研究燈的使用和流傳情況,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構思巧妙,藝術性高。燈的形象為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通體鎏金,宮女頭上梳髻,戴頭巾,身穿長衣,跣足,衣袖寬大。她左手持燈盤,右臂上舉,袖口下垂成燈罩。燈盤可以轉動,燈盤上的兩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動開合,用以調節燈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是集實用性、藝術性於一體的珍貴文物珍品。存世稀少。從目前公開發表的考古資料看,同類器型且採用鎏金工藝的漢代宮女造型宮燈,僅見此一件,彌足珍貴。

高48厘米。1968年滿城陵山一號漢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收藏。科學性強。燈採用分鑄法製作而成,由頭、身、右臂、燈座、燈盤、燈罩等六部分組成,可以任意拆卸。宮女身體中空,煙灰經右臂進入體內,從而保持室內清潔,是集實用與環保於一體的最早實物研究資料。燈上刻有「長信尚浴」、「陽信家」等銘文9處共65字,所以得名。為研究燈的使用和流傳情況,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構思巧妙,藝術性高。燈的形象為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通體鎏金,宮女頭上梳髻,戴頭巾,身穿長衣,跣足,衣袖寬大。她左手持燈盤,右臂上舉,袖口下垂成燈罩。燈盤可以轉動,燈盤上的兩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動開合,用以調節燈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是集實用性、藝術性於一體的珍貴文物珍品。存世稀少。從目前公開發表的考古資料看,同類器型且採用鎏金工藝的漢代宮女造型宮燈,僅見此一件,彌足珍貴。

漢劉勝.竇綰夫妻金縷玉衣


長188厘米。1968年滿城陵山一號漢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收藏。科學性強。玉衣從玉片的鋸片、鑽孔、拋光、金絲的拔制及玉衣的整體編綴,都採用當時較為先進的製作工藝。鋸片採用了「砂鋸法」和具有較高效率的輪軸切割機械;鑽孔採用「砂鑽法」,有的小孔直徑僅1毫米,足見其工藝之高超;拋光採用了「砂輪」和「布輪」等先進的打磨工具;金絲採用「抽拔」工藝製作而成,在加工過程中採用了退火的熱處理工藝,有的金絲橫斷面直徑僅為毫米至毫米,足見當時拔絲工藝水平之高;玉衣編綴根據不同部位採用了交叉式、套聯式、並聯式和結聯式等不同編綴方法,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構思巧妙,結構合理。玉衣是用金絲將玉片編綴而成。玉片為岫岩玉製作。上衣呈綠色,玉質瑩潤。下身為灰白和淡黃色。整體主要分為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等五部分。共用不同形狀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其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的殮服。存世相對稀少。玉衣雖然在江蘇等地也有出土,但作為我國考古發掘中最早發現並保持如此完整的玉衣,並不多見。

博山爐

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徑9.7厘米。器型似豆形,蓋肖博山,通體錯金。座把呈透雕三龍出水狀,龍首頂托爐盤。爐盤裝飾以錯金流雲紋。盤上部鑄出峻峭起伏的山巒,山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層峰巒或騎在獸身上,獵人巡獵于山石間。二三株小樹點綴其間,刻划出了一幅秀麗山景和生動的狩獵場面。「這件國寶實際上是作為香薰、薰爐用的,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河北就靠滿城漢墓來撐場面的。。)

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徑9.7厘米。器型似豆形,蓋肖博山,通體錯金。座把呈透雕三龍出水狀,龍首頂托爐盤。爐盤裝飾以錯金流雲紋。盤上部鑄出峻峭起伏的山巒,山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層峰巒或騎在獸身上,獵人巡獵于山石間。二三株小樹點綴其間,刻划出了一幅秀麗山景和生動的狩獵場面。「這件國寶實際上是作為香薰、薰爐用的,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河北就靠滿城漢墓來撐場面的。。)

河南省博物院
象牙蘿蔔 象牙白菜

這兩件藝術品的雕刻很自然,不僅形似,而且神似,連細如毛髮的根須也表現得一絲不苟。白菜的葉子脈絡清晰,顯得生機盎然。趴在蘿蔔、白菜上的大肚蟈蟈,造型飽滿逼真,似乎在貪婪地吸取汁水,為作品平添了幾分勃勃生機。白菜上的瓢蟲和野花好像把人帶到了田間菜園。「你看這蘿蔔,由深到淺的紅色,直到下端自然的象牙白,連蘿蔔上面的根須都看得清清楚楚,還有須上沒有洗乾淨的泥土,都還帶著一股田園的清香。特別是那隻蟈蟈,趴在蘿蔔上面,那神情,似乎對眼前的蘿蔔極感興趣,卻又對周圍隨時保持著警惕,彷彿不待你走近它,它就會展翅高飛揚長而去。還有那白菜,翠綠鮮嫩,形象逼真,你根本想像不到這竟是200多年前的老『白菜』。它上面也趴著一隻栩栩如生的小蟈蟈,另外在這隻蟈蟈的右大腿旁邊還有一隻彷彿正在爬行的小瓢蟲,惟妙惟肖,幾乎能以假亂真。菜葉上還有幾朵漂亮的小野花,一切都搭配得那麼和諧。

這兩件藝術品的雕刻很自然,不僅形似,而且神似,連細如毛髮的根須也表現得一絲不苟。白菜的葉子脈絡清晰,顯得生機盎然。趴在蘿蔔、白菜上的大肚蟈蟈,造型飽滿逼真,似乎在貪婪地吸取汁水,為作品平添了幾分勃勃生機。白菜上的瓢蟲和野花好像把人帶到了田間菜園。「你看這蘿蔔,由深到淺的紅色,直到下端自然的象牙白,連蘿蔔上面的根須都看得清清楚楚,還有須上沒有洗乾淨的泥土,都還帶著一股田園的清香。特別是那隻蟈蟈,趴在蘿蔔上面,那神情,似乎對眼前的蘿蔔極感興趣,卻又對周圍隨時保持著警惕,彷彿不待你走近它,它就會展翅高飛揚長而去。還有那白菜,翠綠鮮嫩,形象逼真,你根本想像不到這竟是200多年前的老『白菜』。它上面也趴著一隻栩栩如生的小蟈蟈,另外在這隻蟈蟈的右大腿旁邊還有一隻彷彿正在爬行的小瓢蟲,惟妙惟肖,幾乎能以假亂真。菜葉上還有幾朵漂亮的小野花,一切都搭配得那麼和諧。

青銅雲紋銅禁*

屬春秋中期,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通高28.8厘米、器身長103厘米、寬46厘米。禁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雲紋,十二隻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隻蹲于禁下為足。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其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

屬春秋中期,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通高28.8厘米、器身長103厘米、寬46厘米。禁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雲紋,十二隻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隻蹲于禁下為足。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其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

蓮鶴方壺*

屬春秋中期。1923年於河南新鄭李家樓春秋鄭國大墓出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長30.5厘米、寬24.9厘米。此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后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於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壺身的紋飾為淺浮雕並有陰線刻鏤的龍、鳳紋飾。有的是以鳥獸合體的形式表現,虯屈蟠繞,布滿壺體。圈足上每面飾相對的兩虎,器蓋口沿飾竊曲紋。

屬春秋中期。1923年於河南新鄭李家樓春秋鄭國大墓出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長30.5厘米、寬24.9厘米。此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后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於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壺身的紋飾為淺浮雕並有陰線刻鏤的龍、鳳紋飾。有的是以鳥獸合體的形式表現,虯屈蟠繞,布滿壺體。圈足上每面飾相對的兩虎,器蓋口沿飾竊曲紋。

婦好尊


商代晚期青銅器物,通高45.9厘米,口長16.4厘米,1976年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盛酒器,形體呈貓頭鷹狀,昂首、圓目、寬喙、小耳、高冠,雙翅併攏,雙足與垂尾共為三點支撐,後頸有口,上有蓋,內壁鑄「婦好」二字銘文。背有獸首弓形鋬。器身滿布縟麗的紋飾,造型典雅凝重,為商器之精品。

遼寧省博物館
仇英《清明上河圖》

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圖》採用青綠重彩工筆,描繪了明代蘇州熱鬧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風情,該畫長達9.87米,高0.3米,畫中人物超過2000個。天平山、運河、古城牆,當時蘇州地區標誌性建築皆清晰可辨,整個畫卷充滿山清水綠之明媚。

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圖》採用青綠重彩工筆,描繪了明代蘇州熱鬧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風情,該畫長達9.87米,高0.3米,畫中人物超過2000個。天平山、運河、古城牆,當時蘇州地區標誌性建築皆清晰可辨,整個畫卷充滿山清水綠之明媚。

周昉《簪花仕女圖》

《簪花仁女圖》繪有女五人、侍女一人、犬二、鶴一。畫中貴婦身披薄質輕紗,內著團花長裙,體態豐腴端莊,雍容華貴。畫家準確完美地表現出了人物的造型、神態和動態;衣紋運筆圓渾,服飾的描繪細緻精到,充分運用線條及色彩畫出服裝的質感和豐富絢麗的紋飾。   此圖人物刻畫精準細膩、生動傳神,線描精緻,敷色濃麗華貴。

《簪花仁女圖》繪有女五人、侍女一人、犬二、鶴一。畫中貴婦身披薄質輕紗,內著團花長裙,體態豐腴端莊,雍容華貴。畫家準確完美地表現出了人物的造型、神態和動態;衣紋運筆圓渾,服飾的描繪細緻精到,充分運用線條及色彩畫出服裝的質感和豐富絢麗的紋飾。   此圖人物刻畫精準細膩、生動傳神,線描精緻,敷色濃麗華貴。

《瑞鶴圖》

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


縱51.8厘米,橫148厘米。此圖描繪的是天寶十一年,再現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道路為(之)恥駭」的典型環境。此圖原作曾藏宣和內府,由畫院高手摹裝。在兩宋時為史彌遠、賈似道收藏,後經台州榷場流入金內府,金章宗完顏瓊在卷前隔水題籤,指為宋徽宗趙佶所摹。見《庚子銷夏錄》,《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諸書著錄。為流傳有緒的唐宋名跡中稀有瑰寶之一。

鴨形玻璃注*

屬北燕時期,1965年北票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出土。長20.5厘米、腹徑5.2厘米,重70克。淡綠色玻璃質,質光亮,半透明,微見銀綠色銹浸。體橫長,鴨形,口如鴨嘴狀,長頸鼓腹,拖一細長尾,尾尖微殘。背上以玻璃條粘出一對雛鴨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兩側各粘一段波狀的折線紋以擬雙足,腹底貼一平正的餅狀圓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因後身加重,才得放穩。此器造型生動別緻,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見。(像不像個透明大蝸牛。。)

屬北燕時期,1965年北票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出土。長20.5厘米、腹徑5.2厘米,重70克。淡綠色玻璃質,質光亮,半透明,微見銀綠色銹浸。體橫長,鴨形,口如鴨嘴狀,長頸鼓腹,拖一細長尾,尾尖微殘。背上以玻璃條粘出一對雛鴨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兩側各粘一段波狀的折線紋以擬雙足,腹底貼一平正的餅狀圓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因後身加重,才得放穩。此器造型生動別緻,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見。(像不像個透明大蝸牛。。)

寧夏博物館
鎏金銅牛

長120cm、寬38cm、高45cm、 重188公斤。曲肢而卧,體態健壯,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個體碩大。銅牛中空,外表通體鎏金。製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鎏金等工藝集於一體,反應出西夏金屬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

長120cm、寬38cm、高45cm、 重188公斤。曲肢而卧,體態健壯,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個體碩大。銅牛中空,外表通體鎏金。製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鎏金等工藝集於一體,反應出西夏金屬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

回首卧式錯金銀銅羊

1974年,彭陽古城鎮出土的漢代錯金銀銅羊,長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作卧地回首狀,兩眼凝視,栩栩如生,通體使用傳統的錯金銀工藝,用細如髮絲的金銀線,在羊身上鑲錯出花紋,如同羊毛,反映出較高的鑄造技術與審美意識。

1974年,彭陽古城鎮出土的漢代錯金銀銅羊,長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作卧地回首狀,兩眼凝視,栩栩如生,通體使用傳統的錯金銀工藝,用細如髮絲的金銀線,在羊身上鑲錯出花紋,如同羊毛,反映出較高的鑄造技術與審美意識。

杭州市博物館
水晶杯*

屬戰國時期,1990年杭州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圓底,圈足外撇。素麵無紋飾,透明,器表經拋光處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此杯是用優質天然水晶製成的實用器皿,國內罕見,其製作技巧和工藝水平令人驚嘆。(覺不覺得很適合用來暢飲可口可樂!)

屬戰國時期,1990年杭州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圓底,圈足外撇。素麵無紋飾,透明,器表經拋光處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此杯是用優質天然水晶製成的實用器皿,國內罕見,其製作技巧和工藝水平令人驚嘆。(覺不覺得很適合用來暢飲可口可樂!)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紅山文化女神像*

屬新石器晚期,1983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女神廟主室西出土。紅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發現是牛河梁的女神廟。廟址由南、北兩組建築組成,其中北組為主體建築,南北十八米余,東西寬近七米。牆壁經過彩繪,室內發現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塊,有頭、肩、手以及**等部位的殘塊,均屬女性。頭部真人大小,面塗紅彩,雙眼鑲嵌青色玉片,這是中國最早的女神像。(各位屌絲你們快來膜拜女神。。。。)

屬新石器晚期,1983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女神廟主室西出土。紅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發現是牛河梁的女神廟。廟址由南、北兩組建築組成,其中北組為主體建築,南北十八米余,東西寬近七米。牆壁經過彩繪,室內發現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塊,有頭、肩、手以及**等部位的殘塊,均屬女性。頭部真人大小,面塗紅彩,雙眼鑲嵌青色玉片,這是中國最早的女神像。(各位屌絲你們快來膜拜女神。。。。)

南京市博物館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

元末明初(約14世紀)。1959年南京江寧縣殷巷將軍山沐英墓出土。景德鎮窯產品,瓷質。高44.1、口徑5.5、腹徑28.4、底徑13cm。景德鎮窯燒造。瓷質,胎質潔白細密,青花呈色穩定,白釉純凈,透明度極高,青花系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無蓋,小口,口沿平厚,頸短而細,平肩,肩以下收斂,脛部瘦長,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莊挺秀,腹部繪製「蕭何月下追韓信」歷史故事,蕭何、韓信和艄公的形象繪製的富有個性,並以松、竹、梅、芭蕉、山石為背景,形象生動地展開了一幅歷史畫卷。畫面之外配有五組紋飾帶,整個梅瓶裝飾繁縟,紋飾帶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謝@ Chris 更正

元末明初(約14世紀)。1959年南京江寧縣殷巷將軍山沐英墓出土。景德鎮窯產品,瓷質。高44.1、口徑5.5、腹徑28.4、底徑13cm。景德鎮窯燒造。瓷質,胎質潔白細密,青花呈色穩定,白釉純凈,透明度極高,青花系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無蓋,小口,口沿平厚,頸短而細,平肩,肩以下收斂,脛部瘦長,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莊挺秀,腹部繪製「蕭何月下追韓信」歷史故事,蕭何、韓信和艄公的形象繪製的富有個性,並以松、竹、梅、芭蕉、山石為背景,形象生動地展開了一幅歷史畫卷。畫面之外配有五組紋飾帶,整個梅瓶裝飾繁縟,紋飾帶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謝@ Chris 更正

蘇州博物館
《七君子圖》

《七君子圖》是藏家把元朝趙天裕等六位大畫家的七幅墨竹圖收裱在同一長卷中而得名,價值上億。自南宋以後,最頂級的四位畫竹大師中有三位出現在《七君子圖》中,有兩張作品是目前僅見的孤品,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七君子圖》是藏家把元朝趙天裕等六位大畫家的七幅墨竹圖收裱在同一長卷中而得名,價值上億。自南宋以後,最頂級的四位畫竹大師中有三位出現在《七君子圖》中,有兩張作品是目前僅見的孤品,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真珠舍利寶幢

1978年在蘇州瑞光寺塔第三層天宮中發現,存放在兩重木函之中。黑色外木函正面有兩行白漆楷書「瑞興院第三層塔內真珠舍利寶幢」。內函四壁彩繪「四大天王」,內壁墨書「都勾當方允升妻孫氏十娘」等題銘和「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記」等題記,證之為北宋遺物。寶幢主體部分由楠木製成,分為須彌座、幢殿、剎三部分。謝

1978年在蘇州瑞光寺塔第三層天宮中發現,存放在兩重木函之中。黑色外木函正面有兩行白漆楷書「瑞興院第三層塔內真珠舍利寶幢」。內函四壁彩繪「四大天王」,內壁墨書「都勾當方允升妻孫氏十娘」等題銘和「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記」等題記,證之為北宋遺物。寶幢主體部分由楠木製成,分為須彌座、幢殿、剎三部分。謝@Jankst 補充

雲南省博物館
牛虎銅案


牛虎銅案於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的戰國時期青銅器。案又稱「俎」,是中國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禮器。牛虎案就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於滇人祭祀的銅柱頂端,為崇拜之對象。謝@劉瑞雲 補充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太陽神鳥金飾


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0.02厘米。2001年2月25日出土於成都金沙遺址。 整器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分內外兩層,內層為一圓圈,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在內層圖案周圍,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鳥頭、爪較大,頸、腿長且粗,身體較小,翅膀短小,啄微下鉤,短尾下垂,爪有三趾。四隻鳥首足前後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內層漩渦旋轉方向相反。整個圖案似一幅現代剪紙作品,線條簡練流暢,極富韻律,充滿強烈的動感。此器構圖凝練,是古蜀人豐富的哲學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藝術創造力與想像力和精湛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也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 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同時也是成都市徽。

德陽廣漢市三星堆博物館(用家鄉來壓軸~~)
青銅大立人

通高260.8厘米,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的青銅器。全世界範圍內,三星堆青銅大立人也是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

通高260.8厘米,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的青銅器。全世界範圍內,三星堆青銅大立人也是同時期體量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

青銅縱目面具

面部至兩耳尖通寬138厘米,高66厘米,重80多公斤。這是三星堆二號祭祀坑中挖掘出的最大的一件縱目青銅面具。該面具是一種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有學者認為這一造型奇特的青銅大面具就是蜀人始祖的象徵。

面部至兩耳尖通寬138厘米,高66厘米,重80多公斤。這是三星堆二號祭祀坑中挖掘出的最大的一件縱目青銅面具。該面具是一種人神同形、人神合一的意象造型。有學者認為這一造型奇特的青銅大面具就是蜀人始祖的象徵。

金面銅人頭像

3000多年前古蜀時期器物。為國內罕見的金面具青銅器。

3000多年前古蜀時期器物。為國內罕見的金面具青銅器。

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樹榦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 ,由樹座和樹榦兩部分組成。樹座略呈圓錐狀,底座呈圓環形,上飾雲氣紋,底座之上為

青銅神樹樹榦高384厘米,通高396厘米 ,由樹座和樹榦兩部分組成。樹座略呈圓錐狀,底座呈圓環形,上飾雲氣紋,底座之上為三山相連狀,山上亦有雲氣紋。樹榦接鑄于山頂正中,干直,樹根外露。樹榦上有三層樹枝,每層為三枝丫,枝丫端部長有果實,一果枝上揚,果上站立一鳥,兩果枝下垂。在樹椏和果托下分別鑄有火輪。在樹的一側,有一條龍援樹而下,龍身呈辮索狀馬面頭,劍狀羽翅。從造型來看,該青銅神樹應是代表東方的神木「扶桑」。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http://baike.baidu.com/view/15213.htm


藉此機會賣下安利:四川大學博物館。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一個高校博物館有什麼好東西…那你就錯了。
川大博物館是中國最好的高校歷史文物類綜合博物館,沒有之一。
首先,歷史悠久,川大博物館始建於1914年,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所博物館,已經有一百零一年的歷史。
其次,文物眾多,去年四川省統計全省高校收藏的可移動文物,全省十一所高校收藏共計99萬餘件文物,其中川大收藏90萬件,大多數珍貴文物在川大博物館。
第三,珍貴文物眾多。這就要說到鎮館之寶了。其實好東西太多…隨便撿兩個。
第一個,唐代菩薩立像。邛崍龍興寺遺址出土,華麗莊嚴肅穆慈悲。話不多說,上圖。

這個是動脈影大大的圖。

這個是動脈影大大的圖。
第二個《元·合作山水圖軸》。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大家應該都知道吧?這幅更厲害,是黃公望和王蒙合作。兩位元四家中的大師合作,不可多得的珍品,張大千先生舊藏愛物,1938年左右贈與本館。上世紀八十年代由著名的「七人鑒定小組」(周總理下令成立,謝稚柳、啟功等先生組成)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張有點糊。


好東西太多太多。不一一介紹,隨便貼幾張圖你們感受下。

悄悄地再加兩張圖

悄悄地再加兩張圖


再悄悄加兩張圖



寫在前面:

盧浮宮被官方推薦的「鎮館之寶」有20件,上面的答案里似乎沒人完整提到,我來當一回搬運工吧!搬過來的原因,一是方便自己複習(去網站翻介紹的時候要一個一個點鏈接真的沒什麼耐心),二是和所有喜歡逛博物館的朋友們共享,希望大家看寶貝的時候,別只是惦記著那「三個女人」:)。世界很大也很美,經典藝術不只是雕塑和畫而已。


剛剛搜索了大英博物館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官方只有Highlight 推薦,動輒成百上千,也不可能一一貼過來。


但是,大英博物館的中文頁也列出了幾件珍品,個人覺得還是值得推薦的,至於能不能達到「鎮館之寶」的要求,仁者見仁吧。大都會看了看,沒有直接的中文版,翻譯了幾個,結果網頁秀逗,沒保存下來,決定以後有空再說吧。


聲明:內容全部來自盧浮宮中文官網:鎮館之寶 | 盧浮宮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中文官網:大英博物館 ,圖片引用自百度及谷歌圖片搜索,如果侵犯到您的利益,請通知我更換!本人在本答案中不會有任何原創內容,只負責搬運!想轉載的各位編輯們,請在拿這些文字換你們網站流量的同時,摸著你胸口問問,該以怎樣的形式去回報利益相關機構,謝謝。

——————————我是盧浮宮分割線——————————

一.《伊莎貝拉?黛絲恬肖像》,法文名稱:Portrait d"Isabelle d"Este。

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亦稱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年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郡芬奇,1519年逝世於法國昂布瓦斯)


創作於1499年—1500年間


畫作用黑色石料,並由紅粉筆和擦筆加工,採用赭石色粉筆,用輕淡的白色筆觸突出畫面臉部、喉部及手部的明亮部分。黑色石料上第一層線條的勾勒在某些部位清晰可見:臉部、頭髮、前額的面紗、頸部、胸前部位的衣服以及左肩的位置。在畫作左上方及右上方的空白部分可見初期準備時的輕描淡寫。


高:61厘米;寬:46.5厘米


列奧納多?達芬奇於1499年法國軍隊入侵義大利之際離開米蘭。前往威尼斯的途中,他在曼托瓦城停留期間,應曼托瓦城伊莎貝拉?黛絲恬侯爵夫人的要求,繪製了這張本應為構思其正式的肖像畫作準備的素描草圖,但這位夫人的正式畫像並未實現。儘管這幅畫作保存得不好,但它不愧是達芬奇描繪人物的半身肖像畫中最美的作品之一。


畫出天然本色

伊莎貝拉?黛絲恬侯爵夫人從1498年就開始四處尋覓能夠令她滿意的描繪她本人形象的畫作或雕像。她希望在當代最擅長繪製肖像畫的傑出畫家中挑選一位,她甚至想把最出類拔萃的畫家都招攬到自己身邊來。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位畫出其天然本色的畫家;她最終選定了列奧納多。儘管伊莎貝拉一再請求達芬奇繪製正式的肖像畫,這幅畫作始終沒有完成。在素描草圖中,各種不同顏色、深淺不一的黑色、紅色及赭石色都用來勾畫細緻的暈線,並用擦筆進行再加工,這些技巧都突出了畫作的立體部分,實現了其臉部及頭髮光與影的自然過渡。這些顏色是紅粉筆及白粉筆繪製而成的。一抹繪於胸部、極其輕淡的白色,令畫作添上一份端莊樸素的氣息,前額及臉頰的白色則著重突出了雙肩的斜肌,並強化了頸部的陰影。


技巧日臻完美

這幅素描草圖的獨特性體現在勻稱的比例、縮短的胸部,甚至體現在其未完成的特殊性上,畫作已完成部分的模稜兩可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肖像輪廓線條簡潔,眼神凝視前方位於我們視野之外的一點,與上身的扭轉形成鮮明對比。根據雕塑家吉昂?克里斯托福?若曼諾(Gian Cristoforo Romano)於1497年至1498年所制的青銅紀念章中相似的人物形象,我們可以猜測有可能是曼托瓦侯爵夫人本人要求以嚴謹的側面像出現在肖像畫里。《伊莎貝拉?黛絲恬肖像》承前啟後,既包含了列奧納多自1490年以來從事繪畫的經驗總結,也預示了其後的畫作風格:如《聖母和聖安妮畫像的大草圖》(現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以及《蒙娜麗莎》(Monna Lisa:現藏於巴黎盧浮宮博物館)。通過《伊莎貝拉?黛絲恬》草圖和《蒙娜麗莎》油畫的設計,列奧納多成功地使肖像畫逐漸達到理想化,也就是說力求將肖像畫的人物描繪得形神兼備,在與原本形象相契合的同時,符合廣義的理想美感標準。

二、《克羅頓的米隆》,法文名稱:Milon de Crotone


皮埃爾?皮熱(Pierre PUGET)

創作於1671年—1682年間
1683年 置於凡爾賽花園

卡拉拉(Carrara)大理石

高:2.70米;長:1.40米;寬:0.80米

1802年存於凡爾賽宮,法國學院派專屬博物館(musée spécial de l"Ecole fran?aise)。經授權於1819年3月收入盧浮宮奧古萊姆廊(Galerie d"Angoulême)。

米隆是一位著名的希臘運動員,他於公元前6世紀生於義大利的克羅頓(當時為希臘殖民地),曾多次獲得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皮同運動會的冠軍。年老以後,為了看看自己是不是還老當益壯,他嘗試劈開一根已裂縫的樹榦。他的手夾在了樹榦中,動彈不得,最後不幸被狼群撕吞。
在這件雕塑中,藝術家用更高貴的動物——獅子替代了狼群,創造出極富戲劇性的效果。


一個對於人性的深思

7世紀法國雕塑家皮埃爾?皮熱於1671年開始創作《克羅頓的米隆》,直到1682年才完成。這個主題之前從未在雕塑作品中出現過,它不僅是對於時間戰勝人力的思考,同時也反思了人類的驕傲:米隆首先被自己的虛榮所戰敗,因為他拒絕承認年老體衰這一事實。他的痛苦既是精神上的,也是身體上的。正如倒在米隆腳邊的運動會獎盃所寓,人的輝煌轉瞬即逝。這個主題奇異而又大膽,因為這個作品是為國王路易十四(Louis XIV)而作。


無與倫比的構造

雖然皮熱對雕塑的每一面都精工雕刻,但是他重點刻畫了正面:這個作品設計的觀看角度是正面或四分之三角度。米隆的身體痛苦地扭曲,形成一個巨大的之字形,而身體的三條主線,即腿部線條、上身線條和在撕心裂肺的嚎叫中向後扭轉的頭部線條,逐漸收縮。米隆支在樹榦上的身軀,構成了這個作品的中心軸線。在中部,大理石被鑿出兩個透光口凸顯出運動員的輪廓:這種將基座鏤空的設計在雕塑中很少見,減少了雕像的支撐,是一項技術創舉。


皮熱和古代作品

皮熱雕塑米隆時,腦海中肯定浮現出希臘化時代的一件刻畫拉奧孔(Laocoon)的作品。拉奧孔是希臘神話人物,被藝術家們視為悲劇英雄範例。這位老人被神明派來的蛇勒住而窒息,淡定死去。然而,皮熱創作了一個現代作品:他沒有理想化地表現主人公,而用痛苦激烈的表情替代古代雕塑作品中的平和安寧。米隆的身軀因痛苦而彎曲成弓形,面部強烈扭曲,攣縮的腳趾深深陷入土中。
這座雕像1683年在凡爾賽宮展出時,路易十四的妻子、王后瑪麗?泰蕾莎(Marie-Thérèse)曾忘情地嚷道:「可憐的人啊!」皮熱的精湛雕塑技藝使人忘記了這只是大理石塑雕:獅爪看上去深嵌肉體。緊繃的肌肉,突起的青筋以及抑揚變化的表面使人感受到肉體的顫抖。雕塑家使人體的光滑肌膚與其它部分的粗糙形成強烈對比:獅毛用鑿子雕琢,而樹榦和泥土用刀尖刻畫。通過不同的表面處理,作品區分了故事中的三個主體:人、獸和自然。

參考文獻

- LAGRANGE Léon , Pierre Puget. Peintre, sculpteur, architecte, décorateur de vaisseau, Paris, 1868, rééd. Marseille, 1994, pp.192-194.

- HERDING Klaus, Pierre Puget, das Bildnerische Werk, berlin, 1970, pp.94-103 et pp.167-17

三、《宰相洛蘭的聖母》,法文名稱:La Vierge du chancelier Rolin。


揚?凡?埃克(Jan van EYCK)(約1390/1395年,馬賽尹克— 1441年,布魯日)


約1435年

奧頓(Autun),聖母教堂(毀於大革命期間)


木板油畫

高:66厘米;寬:62厘米

此畫是為洛蘭在奧頓夏代爾的聖母教堂中建造的一所小禮拜堂而作。1800年在大革命期間被取走並送往盧浮宮

這幅繪畫是當時最偉大的佛蘭德畫家——揚?凡?埃克(Jan Van Eyck)在約1435年完成的作品。畫面左側的男子是作品委託人:勃艮第(Bourgogne)公爵的宰相大臣尼古拉?洛蘭(Nicolas Rolin),一位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他面朝身著紅色裙服的聖母瑪利亞,跪下祈禱。聖母的膝頭上是作出降福姿勢的聖嬰耶穌。


宗教繪畫

十五世紀的佛蘭德繪畫中浸透著神秘的「近代虔敬」 (devotio moderna)氛圍。當時神修的對象主要是耶穌和聖母,注重內心自省以及耶穌與教徒之間的愛,後者努力效仿前者的美德。《宰相洛蘭的聖母》完美地表達了這種對耶穌和聖母靜修的眷戀之情。
在1800年進入盧浮宮之前,這幅畫被保存在奧頓(Autun)教堂,尼古拉?洛蘭即出身於這座勃艮第城市。十五世紀的勃艮第公國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尼古拉?洛蘭長期效力於勃艮第的幾代公爵,成為政府的首腦,也就是公國的二號人物。他定製這幅繪畫做為自己出生城市的教堂裝飾之用,因為他本人即在這座教堂中受洗,其先人也埋葬於此。


精妙的構圖

揚?凡?埃克筆下的宰相尼古拉?洛蘭跪在聖母和聖嬰的面前。宰相身著以毛皮飾邊的錦緞華服,體現出其在公國朝廷里的尊貴地位。整幅畫以中間的組成部分形成構圖:三道拱孔構成了光源口。左側的凡人,即宰相洛蘭,雙手支在裹著天鵝絨的祈禱桌上祈禱,右側是聖人,即耶穌和聖母。聖母端坐在大理石寶座之上,身著飾有寶石的寬大刺繡袍服。畫面左側是幾根庭柱,其上方的柱頭展現了《舊約》中描述人類所犯錯誤的場景:亞當和夏娃因為違背了上帝的旨意而被逐出天庭;他們的兒子亞伯被妒火中燒的兄長該隱所殺;諾亞藏身在方舟之中,躲避上帝為了懲誡人類的罪過而降下的滔天洪水……目光逐漸引至遠景畫面,亦被穿流而過的河流一分為二。左邊的人間描繪了城市和郊外的鄉村。右邊則隱指天界,從聖嬰耶穌身後的教堂大鐘即可看出。這種對凡人世界和神界的劃分反映出整幅畫的構圖原則。它們都屬於被若干構圖細節象徵性分開的世界。


充滿新意的藝術創作

揚?凡?埃克是1420-1430年間出現在佛蘭德地區的新式繪畫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油畫技巧的進一步推廣,令畫家們可以表現出更豐富的光線亮度和自然主義的細節。凡?埃克是最先進行油畫創作的畫家之一。其畫面組成和人物的空間安排方式都極具新意。在根據透視法構造的房間內,以雕塑藝術的方式對人物進行了排列。藉助建築物的布局、地面,以及遠處風景體現出深廣度,而風景亦成為這幅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之一。

四、《方片A的作弊者》,法文名稱:Le Tricheur à l"as de carreau。


喬治?德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1593年生於塞勒河畔維克—1652年卒於呂內維爾)

1635年

畫布油畫

高:1.06米;寬:1.46米


這是喬治?德拉圖爾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約在1635年完成。作品表現的是自十六世紀就經常出現的藝術主題:年輕男子面對三大誘惑:遊戲、美酒和春情。喬治?德拉圖爾同時也創作了這幅畫的另一版本,畫中人物有所不同,名為《草花A的作弊者》(藏於美國沃斯堡金伯莉藝術博物館,Fort Worth, Kimbell Art Museum)。


喬治?德拉圖爾重獲青睞

喬治?德拉圖爾現在被認為是法國十七世紀最重要的大師之一,但他卻在很長時間內被人們遺忘。直到1934年,在一次名為「寫實主義畫家」的大型畫展上,喬治?德拉圖爾才重新回到公眾的視線當中。從此以後,人們對喬治?德拉圖爾的喜愛與日俱增,並不斷地「重新發現」他的作品。而後在1972年,首次喬治?德拉圖爾作品個展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同年這幅《方片A的作弊者》被其收藏者贈予盧浮宮博物館。


錢財被騙的青年男子

畫中的四個人物圍坐在桌旁玩紙牌。時間彷彿凝固。右邊的盛裝男青年正在查看自己手中的牌。他獨立於另外三個人物之外,從眼神可以看出其他三人正合謀施計,而他沒有參與其中。稍稍偏離畫面中心的位置,是一位佩戴精緻髮飾、胸肩袒露的風塵女子,她的眼神和手勢指向畫面的左側。那裡是另外一個玩家,這個在陰影中的男子不動聲色地摸出一張藏在腰間的方片A。這就是畫名所指之人——作弊者。在作弊者和風塵女子的中間,站著一個手持酒杯的侍女。畫中情形一目了然:身處牌局的年輕男子被穩操勝局的風塵女子所吸引,處於陶醉中的他馬上就會被左邊的男子騙光錢財。作品採用的是由十六世紀末期的義大利名畫家卡拉瓦喬引入的藝術主題。


與二十世紀的對話

這幅盧浮宮收藏的《方片A的作弊者》以其簡約的立體感、奇特的構圖和詼諧的主題,對二十世紀的藝術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們可以想見作品的立體處理方式和神秘的特點如何令巴爾蒂斯(Balthus)、達利(Dalí)和瑪格利特(Magritte)等藝術家沉醉不已。1934年的一次大型展覽中展出了德拉圖爾的若干作品,此次展覽亦受到當時藝術家們的一致讚賞。

五、《漢謨拉比法典》,法文名稱:Code de Hammurabi, roi de Babylone。
創作於公元前1792年—公元前1750年間
伊朗,蘇薩

玄武岩

高:2.25米;寬:0.65米

雅克?德摩根(Jacques de Morgan)發掘,1901-1902年

《漢謨拉比法典》是興盛於中東地區(今伊拉克所在地)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象徵。這座由巴比倫國王在公元前十八世紀建造的高大的玄武岩石碑,既是一件藝術品,也是一件歷史和文學作品,還是在聖經法典之前的古代最全面的司法典籍。


司法傳統

這座兩米多高的玄武岩石碑由巴比倫的漢謨拉比王(公元前1792-1750年)建造,地點可能在西巴爾——掌管司法的太陽神沙瑪什之城。石碑的其他複製品被放置在漢謨拉比王朝的其他城市中。漢謨拉比王出現在石碑的上部:立於左側,頭戴高邊王冠,向坐在面前的神明致禮。神明頭戴牛角形圓錐帽冠,標誌著其神聖的地位。人們猜想這就是太陽神沙瑪什,法律的執行者,其標誌就是肩頭噴出的火焰。沙瑪什將象徵王權的戒指和權杖遞給漢謨拉比。

出現在《漢謨拉比法典》之前的兩部蘇美爾法律典籍分別是烏爾王烏爾納姆的法典(約公元前2100年))和伊辛王利皮特-伊斯塔法典(約公元前1930年)。古代近東最重要的司法典籍《漢謨拉比法典》被視為前兩部法典的結晶。佔據石碑大部分面積的法典解釋了這座石碑存在的原因。這部因其司法內容而令世人矚目的法典,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了解當時社會、宗教、經濟和歷史的珍貴資料。


法典內容

法典以楔形文字和阿卡德語寫成;從高到低、從右至左閱讀。分為三部分:

- 序言部分敘述了「保護弱者和受壓迫者」的漢謨拉比王的登基,以及其帝國的形成和取得的成就;

- 法律條文部分收錄了近三百條法規及司法判決,成為規範巴比倫王國日常生活的準繩。

- 抒情詩般的結語部分對這部法典進行了總結,並為它的永世流傳作好交待。
與史詩般宏大的序言和抒情詩般激情澎湃的結語不同,法律條文部分以日常語言寫成,文字簡單,因為國王要讓所有的臣民都可以讀懂這些條文。司法判決均採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原則構成。正文分為若干章節,包含了刑法和民法的內容。最重要的章節涉及到家庭和奴隸制,以及職業、商業、農業和行政法律。法典中的經濟措施規定了物價和工資水平。關於家庭這一巴比倫社會基礎的章節最為重要:規定了如何處理婚約、結婚和離婚,、通姦和亂倫、兒童、收養和繼承遺產,以及哺育的職責等內容。從各個角度來處理案例,從而獲取最廣泛的意見。


法典的意義

首先,《漢謨拉比法典》對執法而言具有範本作用:漢謨拉比王提出了一系列其本人做出或批准的最為明智的司法判決,因為在當時的美索不達米亞,司法就是君權。但法典不僅只是簡單的教化工具,它還彙集了由統治者建立的規章條例,因此是一部法律典籍。

此外,該法典不僅包含一系列司法判決,而且還附有巴比倫所屬城市和領地的名錄:漢謨拉比王的石碑為古美索不達米亞最輝煌的王朝之一作出了總結。法典成於漢謨拉比王晚年時光,因而它也是寫給未來王儲的政治遺言,為其提供了智慧與公正的理想範本。法典還作為文學範本在專門培養書吏的學校里被世人抄寫了千年之久。


參考文獻- ANDRE-SALVINI Béatrice, Le Code de Hammurabi, collection Solo, éditions de la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Paris, 2003.


- BERGMANN E. S. J., "Codex Hammurabi", in Textus Primigenius, édition Tertia, Rome, 1953


- DRIVERS G. R., MILES J. C., The Babylonians Law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vol. 2, 1952 et 1955.


- FINET André, Le Code de Hammurabi, collection "Littératures anciennes du Proche-Orient", éditions du Cerf, Paris, 2002, n 6.


- MORGAN Jacques (de), JEQUIER Gustave, "Premier royaume susien", inMémoires de la Délégation en Perse, vol. VII, "Recherches archéologiques", 2e série, Paris, 1905, pp. 28-29, pl. 5.


- ROTH Martha, Law collections from Mesopotamia and Asia Minor, Scholars Press, Atlanta, 1995.


- SCHEIL Vincent, "Code des lois de Hammurabi (Droit Privé), roi de Babylone, vers l"an 2000 av. J.-C.", in Mémoires de la Délégation en Perse, vol. IV, "Textes élamites et sémitiques", 2e série, Paris, 1902, pp. 111- 162.


- SZLECHTER émile, Codex Hammurabi, Rome, 1977 (transcription, traduction).


六、《皮埃羅》,法語名稱:Pierrot;舊名《丑角吉爾》,舊名法文名稱:Gilles。

讓?安東尼?華托(Jean-Antoine WATTEAU)(1684年生於瓦朗榭納 —1721年卒於諾讓/馬恩 )

創作於1718年—1719年間

畫布油畫

高:1.85米;寬:1.50米


這是十八世紀法國畫壇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華托的名作之一。皮埃羅是整幅畫的中心人物,形象與真人等身。畫面下方是和皮埃羅一樣來自義大利喜劇中的幾個人物,令畫作增添了神秘之感。


憂傷的小丑

皮埃羅是十八世紀風行歐洲的義大利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畫中的皮埃羅手臂自然垂擺,站在我們面前。過短的褲子和過長的衣袖都突出了人物的笨手笨腳。仰角取景的方式增加了畫面的沉重和凝滯感,畫中人物似乎也不堪重負。皮埃羅身上散發出一種神秘氣息:一方面這是個精緻漂亮的人物,鮮亮的白色衣裝反射出銀色的光澤;另一方面,這又是個遠離他人的孤獨丑角,反映出人物的脆弱一面。兩種氣息的交織正是華托這幅《皮埃羅》的精華和韻味所在。這幅作品曾名為《丑角吉爾》,但現在使用更多的名稱是《皮埃羅》,因其更貼近畫作內容。而作品為何而作仍是不解之謎:是咖啡館,還是市集表演的招牌?是受人之託所做還是為畫而畫?


義大利喜劇

皮埃羅的身邊圍繞著義大利一種民間戲劇形式——即興喜劇中的人物。佔據了整個畫面高度的皮埃羅以天空為背景,而其他的義大利喜劇人物則以半身形象出現在樹葉的後面,跟隨在他身邊。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是皮埃羅平時的四個夥伴:頭戴雞冠帽的雷昂德若斯(Leandros)。身邊陪伴著一位臉頰紅潤、略帶鄉土氣息的年輕女子,可能是伊莎貝拉(Isabella),一個詭計多端的情人,有時會引誘皮埃羅。在她的身邊是身著火紅色衣裝、總是出現在右側的梅澤蒂諾(Mezzetino),是義大利喜劇中的好鬥角色。梅澤蒂諾手牽一根拴驢繩,驢背上騎著個老郎中,身穿細布大縐領的深色衣服:華托畫筆下一個面帶詭異微笑的神秘人物。


慷慨的捐贈人

在成為盧浮宮博物館館長私人收藏之後,這幅畫作於1838年為路易?拉卡茲博士所得,他以收藏十八世紀的藝術品而著稱。路易?拉卡茲博士在1869年將其私人收藏遺贈給了盧浮宮博物館,這部分藏品構成了博物館十八世紀法國繪畫藏品最初的核心部分。路易?拉卡茲博士對《皮埃羅》這幅畫的痴迷眾所周知,就像一位與他同時代的人所描述的那樣:「這是拉卡茲先生最鍾愛的畫作:他看著《皮埃羅》傳遍客廳,調動起整間屋子的氣氛,之後又回到喜笑顏開的賓客們中間,始終佔據著焦點位置。」


七、《織花邊的少女》,法文名稱:La Dentellière

喬納斯?維梅爾(Johannes 或 Jan VERMEER) (台夫特,1632年— 1675年)


畫家晚期作品,創作於1669年—1670年間


貼在木板上的畫布油畫

高:24厘米;寬:21厘米


這幅大名鼎鼎的作品出自十七世紀的荷蘭大畫家維梅爾之手。畫中人物專註的神情以及用淺灰背景提色的手法都堪稱經典。


道德禮儀與日常生活

畫中的女子一看便知屬於維梅爾出生地——台夫特(Delft)的小資產階級,她正全神貫注於手中的花邊活計。女子在縫紉台上擺弄著紡錘、別針和綉線。左邊縫紉包的色彩十分絢麗,裡邊可以放置各種縫紉用具。花邊活計是荷蘭文學和繪畫作品中屢見不鮮的表現主題,是用來表現婦德的傳統方法。近景中的那本小書為聖經無疑,這更增強了畫作的道德和宗教寓意。但正如維梅爾的另一幅著名作品《倒牛奶的侍女》(la Laitière)(藏於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一樣,這幅畫也帶有日常生活的深刻烙印,吸引著畫家。維梅爾鍾情於觀察身邊的生活用具,並將它們放入自己的作品當中。


溫情流露的私生活

作品小巧的外觀(是維梅爾尺寸最小的畫作)和畫中人物的居中安排帶來一種愜意的舒適感覺。維梅爾的過人之處就在於能夠通過不同的畫面層次重現肉眼觀察物體時所特有的視覺變形效果。正因為如此,少女手中聚焦了眾人視線的花邊就以極度細緻的手法表現了出來,尤其是少女指間那根纖細無比的白色綉線。相反,當我們稍稍遠離視覺中心點時,畫中物品的輪廓就變得模糊起來,儘管它們處於近景位置。縫紉包中露出的白線和紅線有著截然不同的細緻度,這恰恰是近似抽象手法的精妙之處。以點畫法繪出的帷幔採用了純色,也是模糊視覺效果的組成部分。


光線中的詩意

雖然畫中人物給人一種近在咫尺的感覺,其實觀者並無法真正進入織花邊女子的世界:帷幔、縫紉包和花邊活計,以及那一方小小的縫紉台都把觀者和畫中少女相隔兩個世界。維梅爾作品中的這種「靜謐的詩意」,令畫中人物彷彿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裡,溫柔明凈的絲絲光線輕柔地摩挲著畫中的物品。這件極具代表性的繪畫珍品色彩和諧,令大師梵高(Van Gogh)也為之傾心。他在1888年寄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描述了「檸檬黃、淡藍和珍珠灰的和諧」之美。印象派畫家雷諾阿(Renoir)則將這幅1870年來到盧浮宮的《織花邊的少女》視為世界上最動人的畫作,可與盧浮宮的另一藏品——華托(Watteau)的《朝聖西苔島》(Pèlerinage à l"?le de Cythère)相媲美。


參考文獻

- ARASSE Daniel, Le Détail : pour une histoire rapprochée de la peinture, Flammarion, Paris, 1992, pp. 199-201.

Ben Broos, Arthur K. Jr WheelockJohannes Vermeer, catalogue de l"exposition, Washington,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八、《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雕像,法文名稱:Victoire de Samothrace

約公元前190年

薩莫色雷斯島,愛琴海東北部的小島,希臘
小亞細亞地區或羅德島,希臘

戰船船身以拉爾多斯村的灰色大理石製成;女神雕像以帕洛斯島(Paros)的大理石製成雕像胸部、手臂及雙翼分別單獨雕刻

高:3.28米


查爾斯?尚帕佐(Charles Champoiseau)於1863年和1879年的考古遠征中發現

Ma 2369


雕像描繪了帶有羽翼的勝利女神,昂首挺立於戰船船首,立於薩莫色雷斯島的眾神聖地上。這尊雕像可能是羅德島的居民為紀念一場約在公元前二世紀初取得勝利的海戰,敬獻給眾神的祭品。

偉岸並富有舞台效果的布局構造


1863年,法國考古學者、時任外交官的查爾斯?尚帕佐,在地處希臘愛琴海東北面、分隔希臘與土耳其的薩莫色雷斯小島上進行考古探掘時,意外發現了這尊非凡的雕塑。勝利女神(在希臘語中稱為尼凱Nikè)高展雙翼,翹首挺立於戰船船首,衣裙迎著猛烈的海風舒展舞動。女神高舉右手,傳遞勝利的捷報。這尊龐大的雕像曾立於在山丘山壁鑿出的聖龕中。這座雕像同時也矗立於萬神聖地上,這應該是一幕蔚為壯觀的景象,遠遠可見。聖龕中可能還建有一個水池,使得戰船似乎在其中航行。這個舞台效果極強的布局場景更有力地體現了雕塑的真實感。雕像的布局設計使人們的視線集中於其左側四分之三的位置,這也解釋了為何她的右側面更為簡潔。


具有紀念意義的雕像

薩莫色雷斯島的萬神聖地是為供奉諸神之所,在希臘語中被稱為卡貝若,古希臘人用以祈求神靈保佑在海上遇險的船員,或祈求庇佑戰士取得勝利:將昂首挺立於船首的勝利女神尼凱祭獻給諸神,是古希臘人向眾天神表示敬意的虔誠行為。一些學者認為這尊雕像是羅德島人為了紀念一次具體的海戰勝利而敬獻給天神的。事實上,雕像所表現的戰船類型,以及船首和雕像底座所採用的灰色大理石產地,都使人推測這件作品可能在羅德島上雕刻完成。如果這尊雕像與羅德島的海戰勝利有關聯,那這場勝利可推定的年代為公元前二世紀,極有可能是公元前190年左右。


希臘化時代的傑作

《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雕像是希臘化時代雕刻藝術的傑作之一。這尊雕像由雙翼和左腿出斜線,輪廓構造呈現傾斜的姿態。雕塑家展示出衣裙褶襇處理的精湛技藝:寬大的長裙時而順滑地緊貼於肌膚,如真實般自然流動,時而迎風飄揚。女性的裸體在衣衫的覆蓋下呼之欲出,如同其它公元前五世紀末的作品一樣,採用的《沾濕的衣褶》之雕刻技法令雕像栩栩如生。


參考文獻

- SISMONDO-RIDGWAY B., Hellenistic Sculpture, II,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p. 150-160.

- HAMIAUX M., "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 Feuillet pédagogique du Musée du Louvre, 3, Paris, 1999, n 43.

- HAMIAUX M., Les sculptures grecques, II, Paris, 1998, p. 27-32, n 2.

- HOLTZMANN B. PASQUIER A., L"Art grec, Manuels de l"Ecole du Louvre, Paris, 1998, p. 258-259.

- KNELL H., Die Nike von Samothrake, Darmstadt, 1995.

- HASKELL Fr. PENNY N., Pour l"Amour de l"art antique : la statuaire gréco-romaine et le go?t européen 1500-1900, Paris, 1988, p. 368, n 180 (English ed., Taste and the Antique: the Lure of Classical Sculpture 1500-1900, New Haven, 1981).

- THIERSCH H., "Die Nike von Samothrake : ein rhodisches Werk und Anathem", Nachrichten von der Gesellschaft der Wissenschaften zu G?ttingen, Philologisch-Historische Klasse, 1931, p. 337-356.

九、《蒙娜麗莎》,法文名稱:Mona Lisa


全名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亦稱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年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薩郡芬奇,1519年逝世於法國昂布瓦斯)


創作於1503年—1506年間


木板油畫(楊樹木)

高:77厘米;寬:53厘米


列奧納多?達芬奇很可能是在1503至1506年間在佛羅倫薩完成的這幅作品。本是為弗朗西斯科?戴爾?喬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之妻,麗莎?蓋拉爾迪尼(Lisa Gherardini)所作的肖像畫。喬孔多(Giocondo)這個姓名陰性化是喬孔達(Gioconda),也就是《蒙娜麗莎》在義大利語中的昵稱,或在法語中的昵稱(Joconde)。《蒙娜麗莎》可能並未送至委託人的手中:列奧納多?達芬奇似乎將其帶到法國。隨後這幅畫又成為了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收藏品,具體經過已不得而知。


麗莎?蓋拉爾迪尼,戴爾?喬孔多之妻

《蒙娜麗莎》的神秘面紗始終未曾被世人揭開:人物的身份、畫作的委託、繪製的時間,甚至在何種情形下成為了法國王室的藏品,其中細節至今未有明證。對畫中人物身份最具可信度的猜測:佛羅倫薩的紡織品商人戴爾?喬孔多之妻,麗莎?蓋拉爾迪尼。這也是為什麼這幅畫以《蒙娜麗莎》(蒙娜一詞在義大利語中意為女士)之名而享譽全世界的原因。這幅肖像畫的創作很可能與發生在戴爾?喬孔多夫婦生活中的兩件事有關:1503年購買了一處私宅,或是1499年女兒夭折後,第二個兒子安得列(Andrea)於1502年12月降臨人世。蒙娜麗莎秀髮上的輕紗有時被解讀為哀悼的象徵,但實際上這是婦女嫻淑操守的常見標誌。並沒有任何一處衣著細節具有特別的象徵和含義,其中包括裙袍的黃色衣袖、褶皺襯衫、精心圍在肩頭的披巾;與同時期繪畫作品中的衣飾相比,這幅畫中人物的著裝異常樸素。


新穎的表現手法

在《蒙娜麗莎》之前的繪畫作品中沒有一幅作品將整個人物的半身如此充分地展現於畫面中,以純粹自然的姿勢完整地表現了胳膊和雙手。看至腰身部位,可以發現蒙娜麗莎坐在一張椅子上,左胳膊搭在扶手上;在她的身後我們可以看到一道欄杆,以及分列畫面兩側的兩根小圓柱的一部分;這些細節說明蒙娜麗莎坐在涼廊(義大利建築中的一種帶檐露台)下。人物呈四分之三角度側坐、以風景為背景、以建築部件為框、雙手在近景處交叉,這種布局方式在十五世紀下半葉的佛蘭德繪畫中就已經出現了,但《蒙娜麗莎》將這種技藝發揮到了無與倫比的完美境界。這也是為什麼這幅傳世之作對十六世紀初的義大利肖像畫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標誌性的微笑

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對「喬孔達」(gioconda)一詞中所含幸福之意的註解,這個詞在義大利語中即意為「幸福的」。這也是列奧納多這幅肖像畫的主旨動機。蒙娜麗莎微笑的臉龐從由兩部分交疊而成的背景中脫穎而出:在暖色調構成的下面部分可以看到人類生活的痕迹,比如蜿蜒的道路和小橋;上面部分虛構的景物則是一派岩石叢生、沼澤遍地的原始自然景觀。所有這些成就了這幅肖像作品所展現的理想之美。


參考文獻

- ARASSE Daniel, Léonard de Vinci, éditions Hazan, Paris,1997.

- BEGUIN Sylvie (sous la dir. de), Musée du Louvre. Hommage à Léonard de Vinci, catalogue de l"exposition, éditions des Musées nationaux, Paris, 1952.

十、《蓬帕杜爾侯爵夫人全身像》,法文名稱:Portrait en pied de la marquise de Pompadour


莫里斯-康坦?德拉圖爾(Maurice-Quentin DELATOUR)(1704年生於聖康坦—1788年卒於聖康坦)

創作於1748年—1755年間

繪於藍色紙上的粉彩畫,用水粉畫顏料勾勒畫面的淺色筆觸,臉部肖像於主畫外獨立創作

高:1.77米;寬:1.30米


由萊斯皮納斯?達爾勒特(Lespinasse d"Arlet) 捐贈給中央藝術博物館(Museum central des arts :盧浮宮博物館於1793年成立之初的名稱),但遭博物館拒絕;於1803年7月11日向公眾出售;由巴耶(Paillet)購得並於1804年送往凡爾賽法蘭西學院專屬博物館(Musée spécial de l"école fran?aise à Versailles)收藏。


這幅粉彩畫描繪了在十八世紀的政治、藝術、文化界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的一位罕見的女性。她曾經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的情婦,隨後成為他的摯友。這幅精美絕倫的粉彩畫是向當代負有盛名、最富才華的粉彩畫家莫里斯-康坦?德拉圖爾(Maurice-Quentin DELATOUR)定製的。


面面俱到的構思布局

蓬帕杜爾侯爵夫人出身於一個新興的金融資本家的家庭,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經歷了第一次婚姻後,她於23歲那年,即1745年,成為了國王的情婦。
蓬帕杜爾夫人在畫像里以文學藝術守護人的姿態出現,環繞在她周圍的是象徵著文學、音樂、天文學及雕刻藝術的各種物品。我們可以看到桌子上擺放著十八世紀幾位重要作家的作品,例如狄德羅(Diderot)及達朗貝爾(d』Alembert)編纂的《百科全書》、孟德斯鳩(Montesquieu)及伏爾泰(Voltaire)的著作。畫作中的樂譜令人聯想起音樂:一份樂譜被精通音樂的侯爵夫人展開於手中;另一份樂譜則出現在背景里的扶手椅上,被放置在巴洛克風格的六弦琴旁邊。侯爵夫人腳邊散落著從畫夾中滑落的畫頁,也讓人想起繪畫藝術及雕刻藝術。
德拉圖爾深知向他定畫的侯爵夫人的心意:他將夫人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胸懷抱負融入到肖像畫中,使兩者完美結合。侯爵夫人坐在一間裝潢精美,飾以藍綠色調描繪、金色勾勒的華麗細木牆裾的書房裡。她所穿的華服—一條1750年前後十分流行的法國式衣裙—表現了她刻意 炫耀的意圖。但首飾的省略,以及侯爵夫人簡單樸素的髮型 ,都強調了肖像畫私人收藏的特點。德拉圖爾因而成功地在這幅宮廷肖像畫中體現出其內在氣質的特性。畫作的背景是侯爵夫人的住所,並以放置在其周圍的意味深長的熟悉物品為點綴。這幅作品也為宮廷肖像畫僵硬刻板、已成套路的風格划上了句號,使肖像畫繼德拉圖爾之後,力求以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來表現人物形象。


艱難的設計起草

我們不知道侯爵夫人肖像畫定製的確切時間;儘管如此,1751年似乎是最有可能的年份。德拉圖爾通過為侯爵夫人繪製肖像畫,意識到他應當將其精通的繪畫技巧及擅長進行心理分析的辨別能力,運用到這位叱詫法國的女權貴的肖像畫中去。畫家與侯爵夫人在定製肖像畫之前早已相識,是當年為路易十五國王設計起草粉彩肖像畫(現藏於盧浮宮博物館,編號為2761)的機緣巧合所致。儘管有這一層淵源,侯爵夫人肖像畫的設計草圖卻仍歷經輾轉曲折才畫出來。一方面,是由於侯爵夫人多變的要求;一方面,是因為德拉圖爾對於此項工作並不熱衷。漫長的設計起草過程持續到肖像畫臉部輪廓的定稿,期間臉部曾繪過三張素描草圖,因為畫作中只有侯爵夫人的頭部是按照本人原形繪製而成的。肖像畫最終大功告成,但直到1755年才於盧浮宮一年一度的美術沙龍(官方的繪畫展覽會)上向公眾展出。


粉彩技術

粉彩長期以來一直被畫家所採用,但真正風靡一時卻是在十八世紀。粉彩以圓柱形的小棒為粉筆進行繪畫,這些粉筆主要由研碎的黏土與顏料的粉末混合而成。粉彩特點筆觸粉潤柔和。其顆粒狀的質地引起畫面的光線折射,令畫作覆上一層獨特的光輝。畫家一般使用有色畫紙或粗細不同的砂紙板,粉狀顆粒可附著於其上。粉彩畫作品必須安放於鑲玻璃的畫框中,並在畫作與玻璃框架之間保留一定的空間,以防止相互摩擦。原因在於粉彩畫存在一個缺陷:脆弱性。畫作只要稍有觸碰便會損壞,必須固定。粉彩畫固定液從而在十八世紀期間廣泛應用於畫作表面,這種固定液是以可揮發性的溶劑(水和酒精)以及透明黏合劑(明膠)為原料製成,並以霧化狀態噴洒於畫面。


參考文獻- GALLET Danielle, Madame de Pompadour ou le pouvoir féminin, Paris, éditions Fayard, 1985.


- JONES Colin, SALMON Xavier (sous la dir. de), Madame de Pompadour et les arts, Versailles, Musée national des chateaux de Versailles et du Trianon, 14 février-19 mai 2002, Munich, Kunsthalle der Hypo-Kulturstiftung, 14 juin-15 septembre 2002, Londres, National Gallery, 16 octobre 2002- 12 janvier 2003, Paris, éditions de la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2002.


- MEJANES Jean-Fran?ois, Maurice-Quentin Delatour. La Marquise de Pompadour, Paris, éditions de la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collection "Solo", n 19, 2002.

十一、孔雀瓷盤,法文名稱:Plat au paon


創作於1540年—1555年間


硅質土陶瓷製品,裝飾圖案繪於泥釉表面,透明色釉。

直徑:37.5厘米

孔雀瓷盤是奧斯曼帝國最享有盛名的陶瓷製品之一。瓷盤的軟色由薰衣草藍及玫瑰紅組成,在陶瓷器皿中極其罕見。瓷盤的裝飾圖案令人聯想起富有浪漫色彩的「薩茲」(saz)風格,其特色是熱烈繁複的畫面構圖由一朵碩大的「果實花」來取得平衡。這件作品是奧斯曼帝國精緻藝術風格的真實寫照,這個由土耳其人建立的帝國於1299年成立,一直延續到1922年(長達623年)。


奇幻的瓷盤裝飾

一支生長於同一枝蔓的花束於這個大瓷盤的表面鋪展開來。纖細的花莖上長著羽毛狀的彎葉,並盛放著朵朵花兒,栩栩如生的鬱金香和風信子搖曳於枝頭,還有虛構的自然界花朵也爭妍鬥豔。這些旋轉的裝飾圖案盤踞於瓷盤表面,如果沒有瓷盤邊緣的阻隔,似乎能無止境地鋪展開去。在充滿動感的畫面中央,一朵想像中的花朵綻放於垂直的粗大花莖頂端,它帶有鱗葉的外形讓人聯想起果實內部的種籽。其沉重硬直的外觀賦予畫面的裝飾圖案一定的穩固性。一隻全身披著薰衣草色羽毛的孔雀棲息於這個神奇的花園中心。瓷盤整體採用軟色調,由鼠尾草綠或橄欖綠、淡青綠色、淺紫色、清雅的玫瑰紅色及薰衣草紫粉色組成。


新興的審美觀

瓷盤的裝飾圖案體現了「薩茲」風格的藝術特徵,這種基於植物圖飾的裝飾風格,由畫家莎?屈理(Shah Quli)自1530年以來發揚光大。在土耳其語中,「薩茲」(saz)一詞意指「茂盛的森林」。瓷盤美輪美奐的裝飾圖案令人不禁認為這件瓷盤是由莎?屈理本人所繪。無論如何,瓷盤的創作者可能在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匹皇宮裡欣賞到掠奪而來的戰利品——中國元朝的繪有孔雀的瓷器,並從中獲得創作靈感。這些瓷器當時曾被作為皇室餐具。此外,另兩個飾有孔雀圖案的中國瓷盤現藏於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匹?薩雷博物館(Topkapi Saray Museum)中。


孔雀,天堂之鳥

伊斯蘭的藝術對孔雀鍾愛有加。根據伊斯蘭教的聖典《古蘭經》,孔雀是與亞當和夏娃同時被逐出天堂的,儘管如此,民間傳統還是將其視為天堂之雀。這個賦予孔雀極樂世界色彩的特殊涵義,被瓷盤上環繞著它的如田園詩般美好的裝飾圖案體現得淋漓盡致。瓷盤上的孔雀繪圖在當時奧斯曼帝國瓷器製品中堪稱創新之作,但在1570年左右變得更為常見。


參考文獻

SOUSTIEL Jean, La céramique islamique, Office du Livre, éditions Vilo, Paris, 1985, p.328-331

Arabesques et jardins de paradis, exposition au Musée du Louvre, Editions de la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Paris,1989, n 131, p.160

Soliman le Magnifique, exposition aux Galeries nationales du Grand Palais, 15 février-14 mai 1990, Editions de la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AFAA, Paris,1990, n 197, p.182

ATASOY Nurhan, RABY Julian, "L"illusion de la nature, poteries de 1535à 1560", Iznik.La poterie en Turquie ottomane, Chapitre XVII, Paris, Editions du Chêne, 1990 (version fran?aise), p.129-144

DENNY Walter, "Blue and white islamic pottery on chines" , Boston museum bulletin, 1974, vol. LXX, n 368, p. 76-99.
vol.1

KALH R.,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 vol II , n 708, Londres,1986

LANE Arthur, LaterIslamic pottery, Londres, 1971, p 49-54


十二、弓箭手檐壁,法文名稱:Frise des archers

阿契美尼德時代,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約公元前510年
阿帕達納宮, 大流士一世王宮覲見廳遺址,蘇薩,伊朗

彩釉硅磚

高:4.75米;寬:3.75米


弓箭手檐壁是整個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最著名的檐壁。阿契美尼德帝國在公元前539年至330年間統治著中東很大一部分地區。這塊檐壁曾被用來裝飾位於今伊朗西部的蘇薩城大流士一世(即大流士大帝,公元前522-486年)的王宮。


隊列

弓箭手檐壁表現了面朝左和面朝右的弓箭手隊列。畫中人物正緩步前行,雙手握在矛桿上;肩背兩端為鴨頭形狀的弓,以及箭筒。弓箭手們將矛的下端放在邁向前方的腳面上,足蹬系帶高幫鞋,身著腿部位置帶有褶皺的寬袖飾帶波斯長袍。每個人都面蓄鬍須,捲曲的頭髮攏於脖頸處,並戴著草葉編製的冠冕。
檐壁的每塊硅磚都澆製成凸紋,然後覆以綠色、褐色、白色和黃色基調的彩釉。硅磚的彩面為長方形,但磚身後面部分則漸變漸窄,微微呈楔形,以便塗抹灰泥並緊密地排列彩面硅磚。


巴比倫的影響

這一裝飾毫無疑問是借鑒了100多年之前著名的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562年)修建的巴比倫(另一座美索不達米亞城市)的遊行大道。但所使用的工藝卻有所不同,巴比倫藝術家們使用的是粘土磚而非硅磚。在一千多年之後伊斯蘭教時期的伊朗,彩磚在大型建築中的使用興盛一時。


「不朽之身」?

首位發掘蘇薩古城遺址的考古學家發現了被稱為阿帕達納宮的大流士王宮的巨型覲見廳基座結構,但只是其中零散的裝飾部分。當馬塞爾?迪厄拉富瓦帶領的法國考古隊重新開始發掘工作時,發現了數量眾多的磚塊,從而能夠重現出令人信服的覲見廳裝飾,現藏於盧浮宮。其中包括放置在飾紋邊框中的兩塊弓箭手行進隊列紋案板。餘下的弓箭手被重新裝於單獨的板上。與掉落在原有位置下方的,覲見廳的另一裝飾物——獅子檐壁相反,弓箭手檐壁原來的所處位置已不得而知。其眾多的組成部分是考古學家們在覲見廳發掘現場各處發現並收集起來的。數量之多不禁令人得出這樣的假設:弓箭手原來應該在高牆上排成若干行隊列,而且應該覆蓋了王宮外壁的很大一部分,範圍可達數百米。
由這一大型裝飾引發的問題是對它的解釋:這是否與「不朽之身」有關,這支國王的萬人精銳衛隊?又或者通過身材相同、步伐一致的人物圖像來代表波斯人民,好像以此來體現帝國永恆不變的秩序?


十三、推測為《加布莉埃爾?德斯特蕾和姐妹維拉公爵夫人》肖像,法文名稱:Portrait présumé de Gabrielle d"Estrées et de sa soeur la duchesse de Villars


楓丹白露畫派

約1594年

木板油畫

高:0.96米;寬:1.25米


浴中的兩位全裸女子在做什麼呢?這幅畫是十六世紀末的一幅匿名作品,第一眼看上去會給人失禮之感。對畫中內容的解讀也有很多不同版本。


楓丹白露畫派

這幅繪畫的作者不得而知,但畫風為典型的楓丹白露第二畫派的風格。楓丹白露畫派是對一批義大利藝術家的稱呼。十六世紀中葉,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 Ier)將他們召集到楓丹白露宮進行裝飾工程。到了十七世紀,法國國王亨利四世(Henri IV)再次將一批藝術家召集到楓丹白露,但這次來的是法國藝術家,被稱為「第二代楓丹白露畫派」。畫中兩位年輕女子身體凹凸曲線的表現手法體現出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的影響。而遠景處的室內情景則帶有佛蘭德繪畫的特點。


透視畫技法

畫家嫻熟地運用了透視技法,以寫實手法表現了浴缸里的白色布單和兩塊勾勒出畫面框架的帷幔。而遠景處室內的另一番景象則營造出畫面的進深感,突出顯示了透視效果。這幅彩色畫作中布局奇特:沐浴中的兩位年輕女子和神秘象徵物——比如加布莉埃爾?德斯特蕾手中的戒指,其極度細膩的、對女性裸體的處理方式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畫中左側的光源朝著兩位女子照射過來,突出了從暗處遠景中跳脫而出之女性身體的凸凹美。


令人費解又意味深長的動作

畫中的兩位年輕女子一個是亨利四世(Henri IV,1553-1610年)寵愛的女人加布莉埃爾?德斯特蕾(1571-1599年),另一個可能是她的一個姐妹(左)。左邊的年輕女子用手捏住加布莉埃爾?德斯特蕾的乳頭,這個令人費解且又充滿深意的動作常常被解讀為暗示著哺乳,即表示加布莉埃爾?德斯特蕾身懷亨利四世的私生子。在遠景中,一個年輕女人正做著針線活——可能正在為即將出生的嬰兒縫製衣服——再次證明加布莉埃爾?德斯特蕾懷孕這一解釋。洗澡也可能與懷孕有關,因為那個年代的孕婦和產子後的婦女都會經常洗澡。除了這些與母性有關的細節之外,還有加布莉埃爾手中的戒指:戒指可能是暗示加布莉埃爾?德斯特蕾和國王的婚事在即。


十四、斑岩瓶:《蘇傑爾之鷹》,法文名稱:Aigle de Suger
瓶:古代(埃及或羅馬帝國)— 托座:聖丹尼(Saint-Denis),早於1147年
聖丹尼修道院寶庫

紅色斑岩,鎏金烏銀


這件鷹瓶來自巴黎北部的哥特式教堂——聖丹尼修道院(Abbaye de Saint Denis)的寶庫。十二世紀中葉,中世紀著名的蘇傑爾修道院長(Abbé Suger)時期製成。蘇傑爾說自己在箱中找到了一隻古代斑岩瓶,然後命人將其改製成鷹形的禮拜儀式用盛瓶。


蘇傑爾修道院長

聖丹尼的蘇傑爾(1122-1151年)即是宗教人士又是政治人士,曾擔任法國國王路易六世(Louis VI)和路易七世(Louis VII)的顧問。他主持了聖丹尼修道院的重建,並展開了一系列裝飾工程。其中就包括在彌撒中使用的、不計其數的儀式器皿的製作,這也是他一個最為令人矚目之處。蘇傑爾認為對著寶物冥想可以使人類靈魂得以升華並且更接近上帝。瓶身和鷹頸的連接處刻有拉丁銘文:「此石(即斑岩瓶)應鑲嵌黃金和寶石。來自於大理石,但它比大理石還要珍貴。」


《蘇傑爾之鷹》

這件鷹瓶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混合式構成:鷹身為一隻古代斑岩瓶,之後在十二世紀中葉的蘇傑爾修道院長時期被配上了托座。換言之,金銀匠用鍍金的壓紋銀打造出鷹頭、展開的雙翅和腳爪。展開的鷹尾實際上也構成了瓶子的三腳座。這隻鷹瓶是聖丹尼修道院的彌撒用品,在神父紀念耶穌最後的晚餐(聖餐)時使用。鷹的造型奪人眼目:整體造型簡潔明朗,幾乎呈現幾何形態,但翅翼、頸部和頭部的細節又透出現實主義格調。因而,《蘇傑爾之鷹》可謂標誌著哥特式藝術的開始。


鷹瓶設計

為何蘇傑爾修道院長會將自己發現的古瓶打造成鷹形的盛瓶,其中原因已不得而知。但他很可能借鑒了東方的動物形狀器皿,或是拜占庭布匹上的鷹形裝飾花紋。鷹形圖案在基督教的象徵體系中有特定角色:是聖經中耶穌生平事迹的四位撰寫者之一 —— 傳福音者聖約翰的標誌。


參考文獻

- Le Trésor de Saint-Denis, Les Dossiers de l』archéologie, n° 158, mars 1994.

- Suger"s Liturgical Vessels, Abbot Suger and Saint-Denis, a Symposiu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New York, 1986, p. 283-293.

- MONTESQUIOU-FEZENSAC B. (de), Le Trésor de Saint-Denis, Paris, 1973-1977, I et II, n° 28, III, p. 42-44.

- Le Trésor de Saint-Denis, Paris, Catalogue d』exposition : musée du Louvre, 12 mars – 17 juin 1991, notice 31(Danielle Gaborit-Chopin).


十五、王室頭像,《漢謨拉比頭像》,法文名稱:Tête royale dite "tête de Hammurabi"

公元前第二個千年初
蘇薩,伊朗(美索不達米亞)

閃長岩

高:15.20厘米;長:11厘米;寬:9.7厘米


這尊小型男子頭像雕塑是古代東方藝術中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之一。雕塑精湛的工藝和人物的年齡都不禁讓人想到其描摹的對象很可能是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1750年),但從作品細節的藝術風格來看,其形成年代又似乎早於漢謨拉比王的統治時期。


一件特殊的藝術品

雕像發現於蘇薩(今伊朗所在地),很可能是在公元前十二世紀,連同其他被劫掠的藝術珍品一起被舒特魯克? 納克杭特作為戰利品帶走的。雕像表現的是一位美索不達米亞君王的形象,頭戴高邊的國王帽冠,其特點與公元前第三個千年末、第二個千年初時典型的皇家帽冠吻合。雕像的面部糅合了傳統手法和寫實主義,令人驚嘆。頭像的眉毛呈魚骨形,大量層層疊疊的小圓環精心地排列成鬍鬚,體現出當時的風尚。但頭像的面部表情刻畫出人物的年齡、性格和情感狀態,這與《漢謨拉比法典》石碑上皇家人物像靜止、不具人格特徵——表現身處正式禮儀活動中的統治者——截然不同,該雕像是為遠觀而設計的。一雙半睜半閉的杏核眼,濃重的黑眼圈和瘦削的臉頰都突現出人物的嚴峻莊重——或許正像晚年的漢謨拉比王——和漫長豐富的人生經歷。這種自然的,甚至略帶表現主義手法的藝術風格,與美索不達米亞的傳統雕塑作品迥然不同。這種風格更接近於同時期埃及中王國法老雕像的風格,如賽索斯特里斯三世(公元前1887-1850年) 或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約公元前1850-1800年)都以老年人像的形式出現。這尊頭像可能是在受到外來影響的工坊中完成的,很可能遠離慣常的創作中心,從而受傳統雕像風格的影響也就較少。


完美的君主

這尊雕像堪稱珍品,但以現代藝術來定義,則應將視作肖像。在近東藝術中並不存在人物肖像。這張鄭重莊嚴的老人臉龐代表著智慧,代表著眾神選出的君王,他在世間及與人相處的漫長經歷能夠保證公正平等的統治。雕像也反映出當時文化界涌動的新思潮:一種對人生曇花一現、即使貴為天子也難逃死亡結局的悲觀思考。表明人物身份的銘文應該在雕像的身體部位,而今已不復存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都認為這座雕像所表現的是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但雕像年代很可能早於其統治年代。實際上,一些風格上的細節,諸如雕像鬍鬚的形狀、額發的形態和脖頸處的小卷環,都說明其形成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參考文獻

- PEZARD M., POTTIER E., Musée du Louvre. Catalogue des antiquités de la Susiane (Mission J. de Morgan), 2e édition, Louvre, Paris, 1926, n 84 b.

- SPYCKET A., La statuaire du Proche-Orient ancien, Handbuch der Orientalistik, Leyde-Cologne, 1981, p.245.

- HARPER P.O. (dir.), The Royal City of Susa, New York, 1992, n 113, p.175-176.

- La Mésopotamie entre le Tigre et l"Euphrate, catalogue d"exposition, Musée d"art de Setagaya, 5 ao?t 2000 - 3 décembre 2000 ; Musée d"art asiatique de Fukuoka, 16 déc. 2000 - 4 mars 2001 ; Tokyo : NHK, 2000, n 140, p.223.

- DEMANGE F., "La sculpture mésopotamienne du IIe millénaire", inDossiers d"archéologie, n 288, nov.2003, p.14-15.

- ANDRE-SALVINI B., Le Code de Hammurabi, collection solo (27), Département des Antiquités orientales, Editions de la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Paris, p.17-18.


十六、《盤腿而坐的書吏》,法文名稱:Le Scribe accroupi

古王國時期,第四王朝(?),創作於公元前2620年—公元前2500年間
埃及,薩卡拉(Saqqara),薩拉匹斯神廟(Serapeum)的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巷道以北

雕像以石灰岩繪製,雙眼的鑲嵌材質為岩石晶體、菱鎂礦(鎂的碳酸鹽成分)及銅砷,胸部的乳頭位置以木頭雕刻而成。


高:53.70厘米;長:44厘米;寬:35厘米


此雕塑是於1854年分享埃及考古發掘的成果,由埃及政府饋贈的禮物。


盤腿而坐的書吏雕像是盧浮宮古埃及文物部最聞名於世的雕塑之一。雖然它享有盛名,但我們對其所表現的人物一無所知:他的姓名、頭銜,甚至是他生活的確切年代,我們都無從知曉。儘管如此,這尊雕像還是深深打動著前來參觀的遊客。


令人驚嘆的雕像

盧浮宮博物館收藏的書吏雕像,盤腿而坐,右腿交叉疊在左腿之上。最令人驚嘆不已的是對其臉部的刻畫,尤其是其鑲嵌的雙眼之極強表達力:眼白部分是由一整塊白色的菱鎂礦鑲嵌而成,並帶有紅色紋理,瞳孔則由嵌入其中的岩石晶體組成,肉眼可見的瞳仁部分經過細緻地拋光處理。眉毛用黑色線條描畫而成。雕像的雙手、手指及指甲都經過精細的雕琢。胸部顯得肥大,乳頭部位則由兩個木釘鍥入。雕塑在1998年曾經進行過一次清洗處理,以突現出其本身保存完好的古舊色彩。


一位無名氏

盤腿而坐的書吏於古王國時期雕刻而成,這段時期起始於約公元前2700年的第三王朝,湮沒於約公元前2200年的第六王朝末期。被埃及人視作黃金時代的古王國時期,以其卓越非凡的藝術創作而獨樹一幟。儘管對其身世來歷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人們還遠遠未能解開圍繞書吏雕塑的所有謎團。書吏雕像與其他大部分古埃及雕塑不同之處在於,其上沒有標明辨別身份的象形文字銘文。實際上,承托書吏雕像的半圓形底座本應鑲嵌在另一塊更大的題有其名稱及頭銜的底座里,正如其它收藏於盧浮宮的雕像一般,塞特卡王子雕像(位於22號展廳)恰是例證。但是這個大底座卻消失得無影無蹤……然而,我們獲知書吏雕像是與古王國時期的其他六尊雕塑同時發現的,這些雕塑都於盧浮宮展出。這六尊雕像其中之一名為貝埃爾內弗爾,他生活於第四王朝,第二尊雕像屬於宰相卡伊,生活於第五王朝,他的墳墓也位於薩卡拉的同一地點。另外四尊雕像是分管田地的書吏,名為塞凱姆卡,雕像也始於第五王朝。盤腿而坐的書吏雕像是卡伊,貝埃爾內弗爾,還是塞凱姆卡?雕像到底屬於其中之一,還是象徵著姓名不詳的第四位人物?無論他是誰,盤腿而坐的書吏雕像描繪的極有可能是一位非常顯赫的達官貴人,可能屬於大金字塔時期。


工作中的書吏

在埃及學研究中,「書吏」一詞是古埃及法老時代政府部門中,上至王國的大臣,下至行政機構級別最低的僱員在內的所有等級官員廣泛使用的稱謂之一。書吏一項主要的基本職責,就是管理國家財產和人事調配。大臣和重要行政部門的長官手下一般都有幾百名官吏負責具體的組織工作。此外,每個大地主都任用書吏組織、管理並監督農業生產活動及手工製造業:例如分管田地的書吏、分管倉庫的書吏、分管糧食的書吏及分管大小牲畜的書吏等。在神廟和金字塔任職的書吏則負責後勤管理工作。

盤腿而坐的書吏左手持一張局部展開的莎草紙。紙莎草是盛產於埃及的水生植物,被古埃及人廣泛使用來製造用作書寫介質的紙張。書吏所穿的白色纏腰布,緊緊地綳於膝蓋上,讓其能夠以此為支撐進行書寫。書吏的右手本應持有一支筆,今天已經不知所蹤。


參考文獻- BOUQUILLON Anne, "La couleur et les pigments", in Techne 4, 1996, p. 55, fig. 6.


- L"Art égyptien au temps des pyramides, Catalogue de l"exposition, Editions de la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Paris, 1999, pp. 383


十七、被馴馬師勒制的駿馬,《馬利駿馬》,法文名稱:Chevaux retenus par un palefrenier dit Chevaux de Marly

大紀堯姆?庫斯圖(Guillaume 1er COUSTOU)

1745年
1745年,這兩座大理石雕像被放置於馬利城堡(Marly)。在畫家大衛(David)的提議下,於1794年被搬至巴黎香榭麗舍大街(Champs-Elysées)街口,豎於高高的底座之上。

卡拉拉(Carrara)大理石

MR1802 :高:3.40米;長:2.84米;寬:1.27米

MR1803 :高:3.40米;長:2.84米;寬:1.27米

這兩座大理石雕像刻畫了馴馬師馴馬的場景,國王路易十五(Louis XV)約於1739年定製這兩尊作品用來裝飾巴黎不遠處的王室宮邸馬利城堡公園的水池。


替補定製作品

在路易十五的曾祖父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馬爾利城堡公園的水池有兩座大理石馬雕像居高臨池。但是,路易十四去世後,這兩座雕像被遷至巴黎的杜勒伊宮(Tuileries)園林中。因此,馬利原址處成為一塊空地。為了替代原先的兩座雕像,路易十五定製了兩座新的馬雕。他委託原先馬雕的作者柯塞沃(Coysevox)的侄子,大紀堯姆·庫斯圖(Guillaume 1er Coustou)完成雕塑,兩人的技藝可相媲美。像他叔叔一樣,庫斯圖實現了一項技藝創舉:短短兩年(1743年—1745年),將一整塊卡拉拉大理石刻鑿成兩座大型雕像。許多細節都需精雕細琢:馬轡頭(現已損壞)、散亂的馬鬃、輕盈擺動的馬尾和覆蓋部分馬身的熊皮……


新奇創意

《馬利駿馬》的新穎之處在於其創作沒有參照任何神話或寓言。雕像展現的只是原始本性,兩股蠻力之間的對抗——一匹尚未馴化的烈馬和一位裸身男子,在使力的過程中結實的肌肉繃緊拉張開來。起伏不平的土壤上的蘆葦和石塊代替了柯塞沃克斯雕塑上的軍事戰利品飾。種種跡象可以看出這匹粗頸強壯的烈馬的驚恐和憤怒:馬身直立上仰,馬嘴嘶吼,鼻孔和眼睛張大以及鬃毛立起。難以馴服的野性慾再次掙脫束縛。觀眾無論站在哪個角度觀賞,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動態、力量和對抗的激烈。藝術家觀察人馬抗衡實例,從自然狀態汲取創作靈感。這座雕像捕獲瞬間動態,預示出下個世紀浪漫主義作品的盛行。


駿馬雕像的遷移

1745年,雕像安放於馬利公園。自問世之初雕像即被視為法國雕塑傑作,得以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馬利城堡遭毀時幸免於難,並在1795年運至巴黎,置於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的高大底座上,立於香榭麗舍大街街口處。而後,雕像於1984年被移至盧浮宮博物館保存,在協和廣場和馬利城堡公園則分別放置了其複製品。


參考文獻

- SOUCHAL Fran?ois, Les Frères Coustou, Paris, 1980, p. 225-232.

- Les Chevaux de Marly, Musée promenade de Marly-le-Roi, Louveciennes, 1985.

- BRESC Geneviève, PINGEOT Anne, Sculptures des jardins du Louvre, du Carrousel et des Tuileries, éditions de la 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1986, II, p.104-110.


十八、《阿勒穆黑哈聖體盒》,法文名稱:Pyxide au nom d"al-Mughira


瑪蒂娜?阿勒札哈宮廷工坊

公元968年
西班牙,瑪蒂娜?阿勒札哈城
象牙材質、雕飾與刻飾、可見黑色鑲嵌飾紋(煤玉?)痕迹


這尊阿勒穆黑哈聖體盒為十世紀伊斯蘭藝術的傑作,以所選象牙材質之稀有珍貴,象牙雕刻工藝的精巧細膩,令人驚嘆不已。這一類型盒子的用途至今不能確定:它可能被用來放置珠寶首飾、貴重寶石、胭脂水粉或香水香料。圍繞著盒蓋底部的銘文顯示出這尊聖體盒是進獻給哈里發阿卜杜拉?讓曼三世的兒子--阿勒穆黑哈王子的。聖體盒的裝飾圖案,除了體現精湛的製作工藝,更真實地反映出當時政治生活的現狀 。


奢華的工藝品

這尊聖體盒於968年雕刻完成,為已故的哈里發阿卜杜拉?讓曼三世的兒子--阿勒穆黑哈王子而作,這位王子也是當時的君主哈里發阿勒哈坎姆的同父異母兄弟。在伊斯蘭世界,哈里發是對先知穆罕默德於632年辭世後,其繼承者所使用的稱謂。哈里發在其權力所及的領土內統治信奉伊斯蘭教的子民,被尊稱為信徒們的精神領袖。阿勒穆黑哈王子曾經是瑪蒂娜?阿勒札哈宮廷的一員,瑪蒂娜?阿勒札哈是倭馬亞王朝於936年開始在西班牙建立的宮城。
阿勒穆黑哈聖體盒是進獻給瑪蒂娜?阿勒札哈宮廷成員的奢侈象牙製品中最精美華麗的一件作品。裝飾盒蓋周圍的銘文寫道:「祈求聖主賜福,降臨恩典、喜悅、福樂於信徒們的偉大精神領袖之子阿勒穆黑哈,求聖主的仁慈寬恕與其同在」。
聖體盒的盒身飾以一系列豐富的人物畫像,分布在四個橢圓形浮雕中。其中一幅浮雕描繪的是一位男性或女性詩琴彈奏者,立於浮雕中央;其兩旁描繪的是兩個盤腿而坐的人,正以咄咄逼人的眼神打量著對方;他們手中所持的物品常與統治國家的君主相聯。與這一刻畫詩琴彈奏者的浮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所有的畫像都以互相對稱的方式重複出現。其中一些浮雕表現的是蘊含某些陰謀詭計的小場景:一幅浮雕刻畫的是兩個人背靠背正在鷹巢里拾取老鷹蛋,他們的腳踝骨被狗撕咬著;最後一幅浮雕描繪的是跨於馬上的騎士正在採摘成串的椰棗。盒蓋上顯示了一模一樣的構圖:孔雀、老鷹、獅子及騎士分布於各個浮雕之上。


象徵意義豐富的裝飾圖案

聖體盒上的裝飾圖案都帶有與倭馬亞王朝有著緊密聯繫的象徵意義,正如我們從同一時期的阿拉伯語文獻中得知的一樣。因而,結出椰棗的棕櫚樹,象徵著倭馬亞王朝被阿拔斯王朝驅逐而遷徙他鄉,被迫在西班牙的這片偏遠之地安頓下來。在此,被偷竊去鷹蛋的老鷹,就是倭馬亞王朝的象徵。在這件作品上,倭馬亞王朝的成員通過這些具象徵意義的圖案,展現了他們遭受威脅的處境:在採摘椰棗的人身後,我們可以看到老鷹正被牲畜緊咬不放;偷取鷹蛋的人也同時被狗咬住。當年輕的阿勒穆黑哈王子收到進獻的聖體盒時年僅十八歲;他收到這份禮物極有可能是因為他已經踏入成年。身為在幾年後過世的哈里發阿勒哈坎姆的同父異母兄弟和已故老哈里發的兒子,王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之一。但他後來被暗殺,皇位由一位年紀尚幼的王子繼承,而年幼的王子顯然更容易聽任擺布。阿勒穆黑哈王子最終未能如這件令人目眩神迷的象牙聖體盒上所示般,成功摘取權力的果實。


一件卓越的微型雕塑作品

這件聖體盒除了毋庸置疑的歷史學研究價值外,同時也是那個時代象牙製品的傑作。藝術家掌握了使雕刻材料物盡其用的精湛技藝:天才的藝術家凸雕某些部分,其它部分則完全從底部鏤空;凸起之勢尤為明顯;盒子的內壁厚達1.8厘米,而鏤雕部分達1.5厘米深。聖體盒上整齊的小洞賦予所有裝飾部分(帶狀裝飾、植物圖案裝飾等)以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 MAKARIOU Sophie, L"Andalousie arabe, Hazan - Les Ateliers du monde, 2000, p.46-48.

- Les Andalousies. De Damas à Cordoue, Paris, Institut du monde arabe, 2000-2001, p. 72-79. [ MARTINEZ-GROS Gabriel, MAKARIOU Sophie, Art et politique en al-Andalus, Xe-XIe siècles, p.72-79 et objet n°103 p.120.]


十九、阿弗洛狄忒,《米洛的維納斯》,法文名稱:Vénus de Milo

公元前二世紀末期
米洛斯島(在現代希臘語中稱為米洛),位於希臘基克拉迪群島

雕刻材質為帕洛斯島大理石;雕像由兩塊大理石於裙裾部位相拼接而成;左手臂及左腳分別單獨雕刻。


高度:2.02米


1821年,德?日弗埃爾侯爵(marquis de Rivière)饋贈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八(Louis XVIII)的禮物。


自雕像於1820年在希臘米洛斯島被發現以來,這尊古希臘女神雕像以其高貴優雅的體態及圍繞著她的謎團般的身世,令人為之傾倒。她應該是經常以半裸姿態出現的美之女神阿弗洛狄忒,還是米洛斯島上供奉的海之女神安菲特里忒呢?


殘缺的傑作重見天日

《米洛的維納斯》雕像是1820年於米洛斯島(在現代希臘語中稱為米洛)發現的,這座島嶼位於基克拉迪群島的西南方。雕像於被發現的次年作為禮物饋贈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八,隨後國王將其送給盧浮宮博物館。這件作品從此便聲名遠播。
雕像分幾個部分製作完成,各部分分別經過雕琢,並由垂直的大理石砌入部分(如胸部以上、雙腿、左臂及左腳)拼接而成。這種方法在古希臘社會廣泛使用,尤其在公元前100年雕像的誕生之地基克拉迪群島。雕像的雙臂一直未能尋回。女神雕像原本戴有金屬佩飾,諸如手鐲、耳環、束髮帶等,如今只留下雕像身上用以固定首飾所穿的洞。此外,雕像可能曾覆以彩繪,但這些顏色今天已經消失殆盡。


一位神秘莫測的女神

這尊雕像被神秘的光環所包圍。雕像失蹤的部分以及象徵物的缺失都為重塑女神的姿態並辨別她的身份帶來了重重困難。象徵物指傳統上與諸神形象相關聯的物品,以便能夠確認他們的身份。因而,一些研究學者設想這尊女神雕像原本手持弓箭,代表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其他研究學者則認為女神原本倚靠在一塊柱子上,或是把臂肘支在戰神阿瑞斯的肩膀上。然而,許多專家一致認同從雕塑半裸的描繪手法、形體的女性特徵以及姿容丰韻,可判斷這尊雕像是愛與美之神阿弗洛狄忒。這也解釋了為何雕像享譽世界的名稱是《米洛斯的阿弗洛狄忒》(Aphrodite de Mélos),或《米洛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維納斯是古羅馬人賦予女神阿弗洛狄忒的稱謂。雕像中的女神可能手持蘋果,隱喻阿弗洛狄忒與另外兩位女神相爭的上面刻著「獻給最美之人」字樣的金蘋果,也可能持有一頂王冠或一面顧影自賞的鏡子。但這尊雕像也可能是米洛島上供奉的海之女神安菲特里忒。


古典主義藝術之承繼與創新

女神雕像高傲的樣子、勻稱柔和的臉部輪廓以及淡定的表情,無一不符合公元前五世紀的審美觀,這個時期也被美術史學家稱為古典主義時代;而對其髮型及玲瓏曲線的精緻刻畫,令人想起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的風格。然而,雕像也體現了稍後希臘化時代的創新,希臘化時期始於公元前三世紀,結束於公元前一世紀。雕像融於立體空間,螺旋形的構造、滑落於胯部的褶皺衣裙,被刻意拉長的上半身以及瘦小的胸部,都是這個時代藝術風格的特徵。雕像裸露的光滑肌膚與深深嵌刻的衣裙褶襇營造的光影交錯的效果形成鮮明對比。


參考文獻

- LAUGIER L., ? La Vénus de Milo ?, Feuillet pédagogique du Musée du Louvre, 3, n°50, Paris, 2001.

- D』après l』antique, Musée du Louvre, Paris, 2000, p. 432-433, p. 441, n° 235.

- RODGWAY B. S., Hellenistic Sculpture, II, 2000, p. 167-171, ill. 21, fig. 5.

- HAMIAUX M., Les sculptures grecques, II, Paris, 1998, p. 41-44, n° 52.

- HAVELOCK C. M., The Aphrodite of Knidos and Her Successors,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female Nude in Greek Ar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5, p. 93-98, fig. 13.

- HASKELL Fr., PENNY N., Pour l』amour de l』art antique : la statuaire gréco-romaine et le go?t européen 1500-1900, Paris, 1988, p. 363-365, n° 178, fig. (éd. anglaise, Taste and the antique : the lure of classical sculpture 1500-1900, New Haven, 1981).

- PASQUIER A., La Vénus de Milo et les Aphrodites du Louvre, Paris, 1985.

- CHARBONNEAUX J., ? La Vénus de Milo et Mithridate le grand ?, inRevue des Arts, 1951, p. 8-16, fig. 1, 4, 7-9.


二十、《陵墓狀小盒子》,法文名稱:Coffret en forme de mausolée
公元十四世紀
伊朗,法爾斯省(Fars)
以銅經鍛打後製成的合金為材質,盒身有鐫刻飾紋,鑲金、雕銀及黑色顏料

高:24.2厘米;底座直徑:26.9厘米


盧浮宮擁有世界上最精美的伊斯蘭風格金屬製品珍藏之一。這件華麗小盒子的裝飾極盡精雕細琢之能事,飾紋細緻密集而又熠熠生輝。從頂蓋到底座,小盒子整體都以雕刻於其上的裝飾性圖案為點綴,並以金和銀鑲嵌。


極具奢華之風的小盒子

這個小盒子於十四世紀上半葉製作,表現了法爾斯(伊朗的一個省份)流派手工藝的主要特徵。在盒身主要部分以及盒蓋上,都雕刻有長形裝飾框,框內可見銘文與點綴有裝飾圖案的橢圓形浮雕交替出現。盒身中央的帶狀雕飾以及盒蓋的圓拱部分,可見騎士在狩獵場打獵的圖案,這些騎士的裝束令人聯想起蒙古人。在相對較窄的帶狀雕飾上,我們能看到鴨子及其它想像中的動物的圖案。盒身周圍的雙層花邊浮雕飾紋是法爾斯流派的手工藝人喜用的裝飾性圖案之一。


令人稱奇的書法

小盒子外部密集使用以阿拉伯語寫就的流暢書法作為裝飾,令人稱奇。事實上,法爾斯省及其主要城市什拉子城一直在書法及圖書藝術領域享有卓越的聲譽。盒子的外部裝飾很大一部分是以書法寫就的銘文,這些銘文是一些祝福的話語以及兩首阿拉伯語的詩篇的詩句。我們於十四世紀上半時期法爾斯省出產的其它金屬鑲嵌器皿上,也能看到同樣的銘文,甚至還能找到詩句書寫中的同樣筆誤。


一件稀有珍品

這個小盒子是此類式樣非常罕見的實物之一,它以墓葬建築物的布局為靈感,並根據十二邊形穹頂陵墓(擁有十二個牆面)的設計圖樣製作而成。現僅有另外兩個相似小盒子為世人所知,目前被保存在美國。藏於盧浮宮的小盒子的底座在後來的某個期被替換過,因此盒子底座壁板向內側接合,磨損了盒子最底部環繞盒身的雕飾。

——————————我是大英博物館分割線——————————

一、羅塞塔石碑

製作於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統治時期(Ptolemaic Period),公元前196年


發現於城市羅塞塔(Rosetta,今日稱為埃爾拉什德,從el-Rashid翻譯過來)的聖朱利安要塞(Fort St Julien)作為解讀象形文字的寶貴鑰匙,羅塞塔石碑上的碑文是祭司團通過的一項法令。它是證實13歲的托勒密五世在其第一個加冕禮周年紀念日舉行王室祭禮的其中一條法令。


在幾年前,托勒密家族喪失了對國家某些地區的控制權。他們多次派軍隊鎮壓尼羅河三角洲和上埃及南部地區,特別是底比斯的叛亂,但這些地區仍然沒有回到政府的控制之下。

在托勒密王朝之前(大約在公元前332年之前),像這樣的象形文字法令通常由國王頒布,而現在由唯一掌握象形文字書寫技能的祭司發布這種法令,這說明從法老時代起,有多少事情已經改變。表中列出國王對神廟所做的好事,暗示國王在得到祭司擁護這一方面有了保證。法令在石碑上雕刻了三次,分別用了以下字體:象形文字(適用於祭司的法令),通俗文字(當地人在日常使用的草寫體)和希臘文字(行政機關的官方語言);這對埃及古物學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在公元4世紀末象形文字被廢棄以後不久,如何讀寫象形文字的知識失傳。大約在1400年以後,也就是19世紀早期,學者只能利用石碑上希臘語碑文作為解讀象形文字的鑰匙。

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Thomas Young)第一個指出,羅塞塔石碑的某些象形文字寫下了王室名字的發音,即托勒密的發音。法國學者讓-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cois Champollion)意識到,象形文字記錄了埃及語言的發音,奠定了我們認識古埃及語言和文化的基礎。

1799年,拿破崙軍隊的士兵在埃爾拉什德(羅塞塔)鎮附近為加固堡壘挖地基時發現了羅塞塔石碑。拿破崙戰敗,根據1801年的亞歷山大協議(Treaty of Alexandria)的條文,羅塞塔石碑以及法國人發現的其它文物都成為英國的財產。

自1802年以來,羅塞塔石碑在大英博物館展出以來,只有一次中斷,那是在1917年臨近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博物館擔心倫敦遭受猛烈的轟炸,便將羅塞塔石碑和其它便攜的"重要"藏品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此後,羅塞塔石碑在霍爾本(Holborn)地下15米的一個郵政地鐵站呆了兩年。

二、薩頓胡船葬的頭盔


源自公元7世紀早期,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發現於英格蘭薩克福郡(Suffolk)的薩頓胡古墓遺址(Sutton Hoo)第一基地


這個特別的頭盔非常罕見。至今,在英格蘭只發現4個中世紀時期的頭盔,它們被發現於以下地點:薩頓胡古墓遺址、本蒂格蘭奇(Benty Grange)、沃拉斯頓(Wollaston)和約克。


頭盔表面有點綴著動物裝飾和人物場景的裝飾嵌板,這些圖案流行於當時的日耳曼社會。一個場景描繪兩名武士,頭戴有角的頭盔,手持短劍和長矛。另一個描繪一名騎馬的武士正縱馬踐踏一個穿盔甲的武士。那名倒下去的武士在戰馬越過他時奮力向上刺去。這種場景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

頭盔最不尋常的特點就是面罩:它有眼眶、眉板和鼻子,鼻子下面開了兩個孔,以便佩戴者呼吸。青銅眉板嵌入了銀絲和石榴石。每一邊眉板末端刻有鎏金銅野豬頭圖案,這也許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

靠著鼻頭、在眉毛之間,是一個面對面卧著的鍍金龍頭,還有一個類似的從頭盔頂部越過帽子的龍頭。鼻子、眉板和龍構成了一幅張開翅膀飛行於頭盔之上的大鳥的圖案。

該頭盔在墓室倒塌時被嚴重毀壞。現在通過在三維拼圖將殘餘碎片精確地拼合,頭盔才被重新組合。頭盔的完全重組已經完成。  


三、帕特儂神廟


希臘,雅典衛城,公元前447至438年


著名的帕特儂神廟建於公元前447年至438年間,坐落於希臘的衛城當中。它是雅典政治家Perikles(於公元前429年逝世)設計的宏偉建築群的中心。該神廟規模宏偉,使用了大量的大理石,意在展現這座城市在其帝國鼎盛時期的實力和財富。


神廟內部佇立著一尊雅典娜雕像,她是這座城市的守護神。這尊雕像是用黃金和象牙製作而成的,是著名雕刻家的傑作,但它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這座建築本身就已裝飾了許多大理石的雕刻,這些雕刻展現了雅典的祭禮和神話。其中一些雕刻品是現今大英博物館中展出的最著名的文物。

這些雕刻品包括:壁緣雕刻(雕刻了淺浮雕),位於建築四面牆的上方,柱廊的內側;牆面雕刻(雕刻了高浮雕),與壁緣處於同一水平位置,在神廟外部支柱上方的楣樑上;山形牆雕刻(雕刻了圓雕),完全覆蓋了山形牆的每一面。

山形牆和牆面上的雕刻向人們講述了希臘的神話,壁緣則展現了當時希臘人民的宗教信仰。


四、路易斯西洋棋


路易斯西洋棋約於公元1150-1200年製作於挪威,在蘇格蘭的外赫布里底群島中的路易斯島被發現


棋子由海象牙和鯨魚齒精心製作而成,包括坐立的國王和王后、戴教冠的主教、騎在坐騎上的騎士、站立的獄卒和士兵,都被製成方尖碑的樣式。 它們在路易斯群島烏伊格(Uig)附近一個神秘的地方被發現。關於它們為何會隱藏在那裡和如何被發現,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它們發現於在1831年4月11日蘇格蘭古董協會上被展出之前的某個時間。確切的發現地點好像是某個沙丘中的一個小石塊室里。

  誰是棋子的主人?為什麼要把它們藏起來?儘管沒有肯定的答案,但它們可能屬於一個從挪威去愛爾蘭旅行的商人。儘管有一些棋子已丟失,但從組成的棋子可以看出共有四副不同的棋。它們總體狀況非常完好,即使被用過,好像也沒用過幾次。

  到了11世紀末期,西洋棋在歐洲貴族中間已經非常流行。這些在當時純粹以娛樂為目的而製作的路易斯西洋棋棋子組成了現存單體數量最多的文物群。

  棋盤要大的足以放下遊戲中所有的棋子以符合現代的遊戲規則,因此其長寬跨度應設為82厘米。記錄顯示,一些路易斯西洋棋在發現時被塗上了紅色。因此棋盤應該是白色和紅色相間而不是今天慣用的黑色和白色。

  現今為世人所知的93顆棋子,11顆在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剩下的82顆在大英博物館中。


五、Katebet木乃伊


第18王朝末期或第19王朝初期,約公元前1300-1280年。


這是一具老嫗的木乃伊,她是"神王" 阿蒙神(Amun)的歌女。在廟宇宗教儀式中她扮演著唱歌奏樂的角色。

她叫Katebet,防腐處理後的身體被布條層層包裹。罩頭的彩繪木乃伊面具上有一張鍍金的臉,上面戴有一頭精心製作的假髮和一副白色的耳環。交叉的雙手上戴著真正的戒指。

Katebet的腹上有一隻小小的深色聖甲蟲,在她接受眾神審判時聖甲蟲會給她魔法防護。

沿著身體往下,大概在她膝蓋的部位,是一個木乃伊造型的小型人俑沙伯替(shabti)。他在那裡做著其僱主死後必須做的繁重的體力活。

地位高的人死後要先洗凈身體,取出內臟。待屍體用泡鹼鹽乾燥之後,在原來器官的位置填上木屑。接著在皮膚上塗上松脂,再從頭到腳用亞麻布條包裹起來放在棺木之中迎接通往來世的漫長旅程。

大英博物館的科學家們在不損壞Katebet的情況下使用電腦斷層掃描儀獲得了更多關於她的信息。信息顯示她在年老時去世,去世時僅剩兩顆牙齒。她的腦髓沒有被移出,儘管這在木乃伊化中十分普遍。

木乃伊棺材和裝備的樣式都與眾不同。棺材上假髮的形狀和手的位置表明這副棺材最初是為一名男子設計的,而後經過改造給Katebet使用。木乃伊上面的一些物件也是留給男子的。眾所周知,和Katebet埋葬在一起的還有一名可能是她丈夫的男子,名叫Qenna。他的木乃伊已不復存在,因此有可能現放在Katebet裹布上的一些物件是來自他的棺材。


六、奧克瑟斯寶藏


塔吉克塔的赫提庫瓦德(Takht-i Kuwad)地區,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 - 4世紀


這個了不起的模型是奧克瑟斯寶藏(Oxus Treasure)中最著名的藏品之一,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5-4世紀。


奧克瑟斯寶藏是阿契美尼德時期遺留下來的最重要的金銀藏品。

模型戰車由四匹馬,確切地說由四匹小馬駒拉著。裡面有兩個身著米底國(Median)服飾的人像。米底人來自阿契美尼德帝國的中心伊朗。戰車前面是用埃及的一位廣受人們喜愛的守護靈侏儒神貝斯作裝飾,可以與同樣陳列在大英博物館裡的圓筒圖章上波斯國王大流士(Darius)駕馭的戰車相媲美。

現存在大英博物館的另一個殘缺不全的金戰車曾為印第安總督李頓伯爵(Earl of Lytton)所得。大約在同一時間,奧克瑟斯寶藏也被發現,因此人們認為它們源自同一地方。


七、亞述:獵獅浮雕


發現於伊拉克北部的尼尼微(Nineveh),新亞述時期,大約在公元前645年

在古代的亞述國,獵獅被認為是帝王的運動,是君主保護其子民的責任象徵。這一系列的浮雕表現了亞述最後一位偉大的國王阿樹爾巴尼帕爾(Ashurbanipal,公元前668-631年)的狩獵生活,專為他的尼尼微宮(現在伊拉克北部)而創作。


狩獵場面緊張而逼真,是亞述藝術最傑出的成就之一。它們描繪了雄獅的放逐、追捕和殺戮。

也許最著名的要數一塊小型的雪花石膏面板,長久以來它都被認為是一項傑作。亞述藝術家對動物觀察和寫實的技巧都清晰可見。

獅子被國王的一支箭射中,血從口中噴出。臉上青筋暴現。從現在的視角來看,很容易會認為作者表現的是對那隻奄奄一息的動物的同情。但獅子代表的是仇視城市文明的一切事物,因此觀眾在看到這個景象時更應該笑而不是哭。

美索不達米亞的皇室獵獅傳統歷史悠久,類似的場面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末期。國王與雄獅的關係後來可能被引進西歐導致了公元12世紀和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征,那時獅子圖案開始用於裝飾皇室紋章。  

八、雙頭蛇


綠松石鑲嵌,墨西哥,公元15-16世紀


墨西加(阿茲特克)藝術的代表,這件引人注目的藝術品是在儀式上佩戴的胸飾(佩戴在胸前的裝飾)。


它由木頭(桃花心木和西班牙杉木)雕刻而成,外面覆滿綠松石鑲嵌圖案。木頭背面被掏空。

蛇像一直是古代中美洲的宗教象徵。蛇與墨西加(Mexica)的幾位神靈相關,這些神靈包括Quetzalcoatl(羽蛇神),Xiuhcoatl(火蛇)和Mixcoatl(雲蛇)即Coatlicue(地母神),是墨西加主神Huitzilopochtli的母親。蛇群每年蛻皮的習性可能被視為傳達了更新變化的訊息。同樣地,一些能在水裡、陸地上和林冠間自由穿梭的物種也使它們成為不同宇宙(水、陸地和天空)空間的媒介。

海菊蛤(一種多刺牡蠣)殼用來裝飾兩個蛇頭上鼻子和嘴巴周圍鮮紅的細部。鳳凰螺(一種海螺)殼用來做白色的蛇牙。張開大嘴裡的樹脂膠被赭石粉染成了血色。蜂蠟粘附在空眼眶的邊緣,空眼眶可能最初是用黃鐵礦石鑲嵌而成。

儘管表面早先可能鍍過金,但蛇身的背面並未裝飾,兩邊的蛇頭經過鑲嵌處理。來自松木和裂欖木(珂巴脂)上的樹脂用來做鑲嵌時的粘合劑。

九、烏爾皇室博弈


來自伊拉克南部城市烏爾,約公元前2600-2400年


遠古世界最流行的遊戲之一。

棋盤與倫納德?伍利(Leonard Woolley)在烏爾皇陵發現的其它幾個棋盤布局相似。上面的木頭已經腐爛,但鑲嵌其上的貝殼、紅色石灰石和青金石還在,因此可以恢復其原來的形狀。棋盤由20個貝殼制方格構成:5個方格一組分別刻有玫瑰花飾、"眼睛"和小圓點。剩下的5個方格內則是對5個點的不同設計。據古文獻參考資料顯示,遊戲雙方是比賽誰更快使棋子從棋盤的一端到達另一端。遊戲開始時,只有擲到特定點數的骰子才能將棋子放在棋盤上。我們還得知玫瑰花飾的格子代表著好運。


使用這種特別棋盤的棋子已不復存在。但是幾副嵌花頁岩和貝殼製成的棋子連同它們的棋盤在烏爾被挖掘出來。棋盤中空,棋子存放於其中。骰子,不管是條形的還是四面體的,也都被找到。


"20個方格遊戲"從公元前3000年延續到公元1000年,涉及地域廣泛,從東部地中海和埃及到印度。美索不達米亞博弈的一個版本在印度西部港口柯欽的猶太社區中一直流傳到現代。

如果你對博物館感興趣,我還有拓展閱讀推薦:【答案索引--【博物館】 - 知乎專欄】

——————————我是求賞的小尾巴——————————

如果這個答案對您有幫助,不妨點擊並【掃描二維碼】對我微信打賞:)


F3了一下,貌似沒有人說山東博物館,我來搬運一下官方版的吧!
十大鎮館之寶:
1.東平漢墓壁畫(漢)


2007年發現於山東東平縣,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填補了我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2.紅陶獸形壺(大汶口文化)


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仿生陶器的紅陶獸形器,在新石器時代發現的陶器中較為罕見,雖然是實用器,卻造型生動,不失藝術情趣,是5000年前難得的一件藝術珍品,也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獨特的代表。

3.甲骨文(商)


原為清末羅振玉舊藏,1954年入藏山東博物館,甲骨文總量居於在全國同類收藏單位前列,其中「鬼方」卜辭記載了商代的敵方部族,「鎷」是甲骨文中唯一帶有「金」字旁的文字,「虹不隹年」則記載了彩虹天象,均為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

4.頌簋(周)


1954年由山東文管會入藏山東博物館,為傳世青銅器中的珍品,流傳有緒。該器器型莊重,鑄造精良,是西周晚期典型青銅器,最為重要的是,器物內底和器蓋有152字對銘,是研究西周社會歷史重要的文字資料,其金文規整、典雅,是書法藝術的傑作。

5.蛋殼黑陶杯(龍山文化)


1960年山東濰坊姚官莊出土,整器為兩部分套合,以輪制而成,器壁薄如蛋殼,表面烏黑光亮,是典型龍山文化的特徵性器物,代表了中國遠古時期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在世界範圍內也是絕無僅有的。

6.魯國大玉璧(戰國)


1977年出土於曲阜魯國故城戰國墓。玉璧是祭祀天地的禮器,代表禮制文化的最高境界。此玉璧為目前戰國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玉璧兩面都是三層紋飾,內外蟠螭紋,中間谷紋,器形規整,琢磨精良,是山東博物館大廳穹頂玉璧的原型。

7.鄭燮雙松圖軸(清)


1954年入藏山東博物館,此畫是鄭板橋中進士第一年送給肅翁的作品,圖中一遠一近兩棵松樹意寓同學品格高潔,樹下有幾桿修竹,怪石蘭草,更是板橋擅長之筆。畫中長篇題記,講述了同學之間的情意,該作品書法繪畫俱佳,保存品相極好,是板橋難得一見的珍貴作品。

8.亞丑鉞(商)


1965年出土于山東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是商代禮儀重器、王權的象徵,兩面鐫刻的銘文表明此鉞的持有者是商代著名望族「亞丑」族群。該器器型碩大,十分罕見,是殷商末期青銅鉞的典型代表。

9.《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 (西漢)


1972年4月10日發現於銀雀山漢墓。失傳1700多年的《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同時出土,解開了歷史上關於孫子和孫臏其人其書有無的千古之謎,被列為「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1世紀初,評為「中國20世紀(100年)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10.九旒冕(明)


1971年出土於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墓,是我國目前發現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是研究我國古代服飾、禮制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魯王墓出土文物非常多,傢具衣物、樂器、金幣金鎖、銅鏡鐵刀、印章文房四寶、儀仗車馬佣、牙籤掏耳勺都有,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個展廳,尤其是那眾多的傢具小模型,精緻可愛又直觀的表現了明朝貴族生活景象。)

最具聽覺衝擊獎:天風海濤琴


獲獎理由:山東博物館所藏天風海濤琴1971年出土於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墓,此琴為唐代著名制琴大師雷威親手所制。「天風海濤琴」用琴聲演繹歷史,用琴弦撥動人生。作為現存古琴中唯一形制完備的七弦琴,天風海濤琴以娓娓動聽之聲向我們彈奏了迴響在歷史長河之中的文化之曲、和諧之歌。天風海濤琴以琴傳聲、以聲傳情、以情動人、穿越古今。天風海濤琴的介紹與悠揚琴聲已經通過山東體育休閑廣播的電波,將古琴的神奇與奧秘傳向千家萬戶,很多聽眾亦被天風海濤琴之神韻所打動,通過我們的電波傳出的琴聲正在成為廣大文化愛好者聆聽古琴、感悟歷史的品質之選。

最具視覺衝擊獎:戧(qiàng)金雲龍紋朱漆木箱


獲獎理由:戧金雲龍紋朱漆木箱是在1971年出土於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tán)墓,因其戧金龍紋圖案而著稱於世。明清時期,皇室流行使用戧金漆器,戧金技術達到了頂峰。明魯王朱檀墓出土的這件漆器代表了明代戧金工藝的最高水平。這件文物獲得這個獎項是因為它高超的戧金工藝,不僅使明朝的人覺得高貴華麗,更使當代人感覺到視覺震撼。電視作為一種聲畫同步的媒體,將其唯美展現的淋漓盡致,在齊魯台製作的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專題節目中,這件"戧金雲龍紋朱漆木箱"是最能打動觀眾的珍寶。

最具故事魅力獎:蟬冠菩薩像


獲獎理由:蟬冠菩薩像1976年出土于山東省博興縣,菩薩像雕工精細,形態優美,面容慈祥睿智,衣服飄逸舒展、裝飾流暢繁複,菩薩冠上的蟬紋裝飾尤為引人注目,因雙臂殘失,又有「東方維納斯」之譽。這尊菩薩像曾一度被盜,經多方努力後追回,是山東境內索回被盜文物的成功案例。在本次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的評選過程中,蟬冠菩薩像失而復得的傳奇故事,備受眾多齊魯晚報讀者的關注,齊魯晚報的百萬讀者評選蟬冠菩薩像為此次活動最具故事魅力的文物。

最受現場觀眾喜愛獎:明代運河漕船


獲獎理由:山東博物館所藏明代運河漕船1956年發現於梁山縣宋金河的支流中,是京杭大運河出土古船中年代和用途最明確、保存最完整的漕船,隨船出土的鐵錨(máo)有洪武二十三年款,為研究古代漕運史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山東博物館以場景模擬形式重現運河遺韻,觀眾如臨其境,獨立橋頭,閱盡繁華,彷彿來到舟車輻(fú)輳(còu)、燈火闌珊的明清古鎮;漫步岸邊,享悅自然,恰似看到當年搭載著萬千錦華的漕船揚帆而至。一艘明代漕船,承載著我們穿越時空隧道,重拾昔日運河繁華,它是觀眾心中的諾亞方舟。


謝邀。

話說前面。
個人不太建議指著鎮館之寶討論博物館,因為但凡大一些的博物館,都有許多寶物。
而普通愛好者判斷是否當家作品,又很看外界名頭,如此很容易錯過真正的寶物。
比如奧賽博物館很愛以梵高為賣點,但喜歡米勒、安格爾和雷諾阿的人就不覺得了。又比如,盧浮宮一直在宣傳《蒙娜麗莎》,但中亞文化愛好者一定覺得地下一層那些寶更偉大。我每次帶朋友去盧浮宮,他們都會爆發出「哎呀原來這幅在這裡」的驚喜之情。
要了解各家館的王牌,最好的法子是搜各家館的網站或APP,歐洲這方面開展得極好,信息很方便。

以下大部分是自己拍的,不過其實這是個壞習慣。

雖然許多館現在不管拍照了,但大家去博物館,能不拍就不拍吧。各家博物館賣的畫冊質地普遍更好些,雖然買多了略微佔地方;歐洲大館現在都有app,有上好質量的圖給你呢。

盧浮宮。
包羅萬象,神作如雲。基本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沒有的。會有許多理應出現在各自本國國家博物館的作品被他們弄來,比如倫勃朗的《哲學家冥思》、烏切羅最有名的那幅戰爭畫、米開朗琪羅的某幾個雕塑,等等。

但主要是偏古典向,現代藝術比較少。比如繪畫,1850年之後的就很少了。
最有名的三大作,號稱是《蒙娜麗莎》(永遠擠滿人)、《勝利女神像》和《維納斯》。


勝利女神像偶爾關,偶爾展,近來在展呢。


然後呢,我個人比較喜歡盧浮宮的其他玩意,比如漢莫拉比法典(嗯,黑色的玄武岩什麼的)。


比如魯本斯《赫拉克勒斯和翁法勒》。


反正盧浮宮是個無窮大寶藏,隨意翻吧。法國人本身倒是很在意大衛在紅廳的那幾幅大作品,以及韋羅內塞和拉斐爾的某幾樣。

奧賽博物館。
基本是巴比松畫派、印象派到後印象派。1840-1910年間的繪畫和雕塑作品。
最當家的,是莫奈、雷諾阿和梵高的。印象派幾位大宗師,包括莫奈和雷諾阿這兩幅,都在頂樓:



梵高的幾幅,比如下面兩個,都在二樓。


蓬皮杜中心都是現代藝術了。米羅、畢加索、馬蒂斯最好的幾幅基本分布在那兒和當代藝術館,不一一搜索了。

荷蘭國立博物館,有大堆偉大玩意,尤其是倫勃朗、維美爾和哈爾斯。
倫勃朗的《夜巡》:


維美爾這幅:

荷蘭國立博物館旁邊是梵高博物館,基本最好的東西,除了偶爾散在倫敦、美國和奧賽的,都在那兒了。不特意舉例。


佛羅倫薩學院美術館的當家是《大衛》,不提了。

烏菲茲美術館有波提切利最有名的那些,但其實還有許多魯本斯的,很棒。

巴傑羅美術館當家是多納泰羅的一堆雕塑。比如:

梵蒂岡博物館的當家是米開朗琪羅不朽的西斯廷小堂。
其他還有這幾個:拉斐爾《雅典學派》。


古希臘兩個偉大雕塑,阿波羅和拉奧孔的原作。

西班牙。
普拉多博物館的當家是戈雅和委拉斯凱茲的作品。
戈雅的雙馬哈。


委拉斯凱茲《宮娥》

聖索菲亞王后博物館則是西班牙的奧賽,主要是現當代。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是當家。


但還有達利的,比如:

其他隨便聊聊,想到說到。
威尼斯公爵宮有丁托列托不朽的《創世紀》大壁畫。

威尼斯學院美術館有喬爾喬內《暴風雨》。

提香《烏爾比諾的維納斯》基本是在威尼斯各館轉來轉去。

博濟賽博物館集中了卡拉瓦喬最著名的那幾幅畫。

巴黎吉美有許多文徵明、歌川廣重和魯山人手制食器。

最後一點。
歐洲博物館,任何一個小的,都可能有大寶藏藏著。比如普拉多有幾幅很珍貴的拉斐爾,比如莫奈最好的作品即晚年的大壁畫,其實在杜伊勒里花園的橘園館,裡面還有雷諾阿中年之後的幾幅肖像。所以別圖博物館的名氣,都走走,也許會有巨大驚喜等著你呢。比如,巴塞羅那港口那邊的畢加索博物館裡其實藏了許多達利,誰會曉得啊……


比如,我只是隨便去聖瑪麗亞-德拉-維多利亞教堂溜達。
萬沒想到會看見貝爾尼尼這個最有名的雕塑:

就像別根據招牌菜選館子。你不知道廚下面哪個師父也許當年是御廚呢。


看了這麼多竟然沒有河南博物院,作為中國民族文明的發祥地,怎麼能漏掉河南呢
下面來看看……


河南博物院的主展館門口立著這個雕像---一個人推開兩個大象,這個寓意是人類的出現佔領了長期被野獸統治的中原大地,推開了文明歷史的大門,創造出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河南簡稱豫,豫字在甲骨文中,便是人牽著大象,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原始時期中原還有大象出沒。


賈湖骨笛---距今8700-8200年,是用猛禽(或許是鷹)的尺骨鋸去兩端的關節鑽孔而成,長22厘米,磨製精細。從骨管上留下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鑽孔前進行了認真的計算,經測試骨笛可以吹出接近七聲的音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且音樂性能最好的管樂器,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兩千年,被稱為中國管樂器的鼻祖。骨笛的製作工藝不僅反映了賈湖人的樂理知識,也反映了賈湖人的數學計算和數理思維已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杜嶺方鼎,商代前期。是目前發現的最早裝飾饕餮紋與乳釘紋的中國禮器。


玉柄鐵劍,西周。劍由鐵制劍身、銅製柄芯、玉質劍柄嵌接組合而成,在劍身和柄的結合處鑲嵌有綠松石片。這把劍是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這個用玉、銅、鐵三種材料製成的兵器是我國早期冶鐵製品特有工藝的反映,號稱中華第一劍。


婦好鴞尊,於1976年在安陽商代「婦好」墓出土,鴞,俗稱貓頭鷹,尊,古代盛酒之器。仿照鳥的形象製成青銅器在商代晚期極為盛行。鴞尊高46厘米,姿態矯健,昂首目空一切,像個驕傲的武士,雙腿和尾巴形成一個三角形的支撐點,給人以簡潔明快之感。鴞尊上有饕餮紋、雲雷紋、羽紋等八種花紋,既獨立又相互纏繞,裝飾藝術華麗無比。


武則天金簡,唐代,由純度為96%的黃金製成,重223克,上刻雙鉤銘文63字,是77歲的武則天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來河南嵩山頂峰做法事,向上天參拜贖罪,譴宮廷太監胡超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它是目前所能見到的可移動的武則天罕見遺物。


汝窯天藍釉刻畫鵝頸瓷瓶,造型端莊典雅,刻花自然淡雅,若隱若現,藍釉溫潤柔和,開片晶光閃閃,恰如雨後天晴。據統計,自宋朝流傳至今的汝瓷僅有六十餘件,而天藍釉的汝瓷,僅在北京故宮和台北故宮收藏有四件,而天藍釉汝瓷有刻花紋樣的,全世界僅此一件。


蓮鶴方壺,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蓮鶴方壺是一對兒,器形巨大,造型奇美、紋飾繁複、銅銹老舊。被國家文物局列為64件不能出國展覽的珍貴文物。


在壺這樣傳統器形上,裝飾盛開的蓮花和立鶴,這可是青銅器上從未出現過的大膽創新,因此蓮鶴方壺被譽為「青銅時代的絕唱」。

雲紋銅禁,禁為古代承置酒器的案子,之所以稱之為「禁"是因為西周統治者親眼目睹了商王朝的滅亡,認為其亡國的原因之一在於嗜酒無度,為了吸取這個教訓,西周的統治者將盛放酒器的案子稱為」禁「。為禁戒飲酒之意,但這僅限於大夫、士以下的階層,天子諸侯則不在禁戒之列。這件銅禁重90多公斤,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雲紋,十二隻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隻蹲于禁下為足。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最大的銅器,其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

雲紋銅禁,禁為古代承置酒器的案子,之所以稱之為「禁"是因為西周統治者親眼目睹了商王朝的滅亡,認為其亡國的原因之一在於嗜酒無度,為了吸取這個教訓,西周的統治者將盛放酒器的案子稱為」禁「。為禁戒飲酒之意,但這僅限於大夫、士以下的階層,天子諸侯則不在禁戒之列。這件銅禁重90多公斤,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雲紋,十二隻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隻蹲于禁下為足。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最大的銅器,其工藝精湛複雜,令人嘆為觀止。

四神雲氣圖壁畫 西漢梁共王劉買的陵墓中一幅墓頂壁畫,一條飛騰的巨龍自左至右貫穿了整個壁畫的中間部位。整幅畫看上去似靜非靜,靜中有動,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墓葬級別最高的墓葬壁畫珍品。

四神雲氣圖壁畫 西漢梁共王劉買的陵墓中一幅墓頂壁畫,一條飛騰的巨龍自左至右貫穿了整個壁畫的中間部位。整幅畫看上去似靜非靜,靜中有動,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墓葬級別最高的墓葬壁畫珍品。

象牙蘿蔔 清朝 俺要是不說能看出它是象牙材質的嗎?上半截紅色由深到淺,直到下端自然的變白,色彩過渡的那麼逼真自然,古代工匠刻工一絲不苟,連蘿蔔上面的根須也刻的精彩,還有須上藏著沒有洗乾淨的泥土,如同剛從菜園拔出來一樣。一隻蟈蟈趴在蘿蔔上面,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象牙蘿蔔 清朝 俺要是不說能看出它是象牙材質的嗎?上半截紅色由深到淺,直到下端自然的變白,色彩過渡的那麼逼真自然,古代工匠刻工一絲不苟,連蘿蔔上面的根須也刻的精彩,還有須上藏著沒有洗乾淨的泥土,如同剛從菜園拔出來一樣。一隻蟈蟈趴在蘿蔔上面,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象牙白菜,清朝。滋潤鮮嫩的白菜形象逼真,不光菜葉表面雕刻得惟妙惟肖,葉子的背面葉脈也是脈絡清晰,菜葉上還點綴著幾朵漂亮的小野花、一個紅色小瓢蟲和一隻小蟈蟈,一切都搭配得那麼和諧。

象牙白菜,清朝。滋潤鮮嫩的白菜形象逼真,不光菜葉表面雕刻得惟妙惟肖,葉子的背面葉脈也是脈絡清晰,菜葉上還點綴著幾朵漂亮的小野花、一個紅色小瓢蟲和一隻小蟈蟈,一切都搭配得那麼和諧。
據講解員說,經過刻鏤染色技術處理之後,肉眼幾乎看不到象牙原先的紋理和本色。即使把它們放在放大鏡下,它們還是那麼的完美,毫無破綻。
據說由於象牙的密度比較大,想要著色十分困難,如今的象牙的上色技巧已經失傳,即使有人勉強給象牙著上色,可過了三五年之後也會慢慢褪去。
俺仔細回憶了一下,俺看到的象牙製品都是本色的,的確沒有帶顏色的。看來要想觀賞光鮮依舊的二百年前的「老白菜」「老蘿蔔」,只有到河南博物院了。

相關鏈接 博物館和博物院有什麼區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083738/answer/95966083


鑒於大家都一本正經地回答了各類博物館價值連城的鎮館之寶,世界君想分享一個特別奇葩的小眾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非常之特別——牛屎。

事情是這樣的。

世界君最近收到一個神秘的海外包裹,里三層外三層好不容易拆開......我 [嗶——],誰從義大利寄來了個「屎盆」?!

屎盆者,牛屎做的盆是也。「始作俑者」不僅對這「成色質樸」的餐具讚賞有加,更要命的是,還給我繪聲繪色講了一個關於牛屎逆襲的勵志雞湯故事。



放牛娃變身藝術家

不要擔心用牛屎做的盤子吃飯,它同我們的食物一樣有機。」義大利農場主Gianantonio Locatelli說。

是的你沒聽錯,用他家農場牛屎做的盤子。

牛糞發電,牛糞施肥,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Gianantonio比別人走得更遠,在提煉過的牛糞渣滓里研製出一種名叫「Merdacotta」的材料,破天荒地把牛糞搬上了餐桌,化為藝術品,不僅贏得了米蘭設計周設計大獎,更先後在米蘭、倫敦、巴黎、紐約展出,完成了養牛倌到前衛環保藝術家的華麗轉身。

讓我們一起去逛逛他創辦的「牛屎博物館」,就在米蘭附近的皮亞琴察。

乳酪雖香,150噸的牛糞咋整?

暮春三月,雜花生樹,又到了一年之中最色彩繽紛的時節。周末到鄉間農場走走,向來是義大利人喜愛的春遊踏青選項。近兩年米蘭附近有一座農場忽然走紅,媒體與市民爭相到訪,卻不是因為農場里養的2500頭牛,而是由於一座別開生面的「牛屎博物館」(Museo della Merda)。

博物館坐落於皮亞琴察市轄下的Castelbosco小鎮,一座中世紀晚期的城堡內,農場主Gianantonio就住在樓上。此地所在的波河平原,水網密布,水草豐美,盛產牛奶與乳製品,比如著名的格拉娜·帕達諾乾酪。

Gianantonio家的奶牛場,是義大利名列前茅的格拉娜·帕達諾乾酪生產商,每日除了生產5萬公斤牛奶之外,還會產出不那麼受歡迎的副產品——150噸牛糞。

「牛糞如果處理不當,會帶來許多問題。釋放的沼氣會污染環境,更別提臭味了。」為了處理每日的15萬公斤牛糞,Gianantonio也是煞費苦心。

他先是投資安裝了一套設備,從牛糞中提煉沼氣發電,每日可生產出滿足3000人使用的電量。又通過熱交換設備,從牛糞中開發熱能,為自家城堡供暖。剩下的廢料,依然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可以生產有機肥料。牛糞的一物多用,至此也算體現得淋漓盡致了。


這餐盤,一看就是「燒熟的屎」做的

如果Gianantonio僅滿足於此,他與其他實踐廢物回收的農場主就沒有太大區別了。

沼氣池中此時仍有大量渣滓,他認為還可以物盡其用。於是他在已經經過幾次提煉的牛糞渣滓中加入粘土,燒制出一種全新的材料,將之命名為「Merdacotta」。

「Merdacotta」這個名字詼諧幽默,稍通義大利語的人看了都會忍俊不禁。

它由「merda」(屎)與「cotta」(熟的)兩個單詞合併而成,字面意思是「燒熟的屎」。這顯然衍生自另一個詞「terracotta」,「燒熟的土」,即常見的陶。加入了粘土的牛糞,燒制出來的效果,確實與陶十分相似,我們姑且稱之為「屎陶」。


由於經過幾次提煉,屎陶已經完全沒有臭味,可以用於生產建築材料與家居用品,如花瓶、花盆、牆磚等。它呈原始粗獷的磚紅色,有質樸的鄉村風味。

最有象徵性的產品當然是馬桶,最大膽的則非餐具系列莫屬——用牛屎製作的杯盤碗碟吃飯喝水,絕對挑戰心理承受極限有沒有?

在倫敦賣出第一套屎盤子時,我特別高興,食物的循環終於圓滿了。

——Gianantonio


「如今的趨勢是輕盈的塑料取代沉重的陶瓷,而我們是塑料的對手。」他介紹,屎陶中的牛糞含量可高達80%,質地比傳統陶土要輕盈得多,不僅是一件環保概念產品,也完全具備與塑料器皿競爭的實力。

沉浸在「濃郁」的藝術氣氛中

牛屎博物館誕生於2015年,正是米蘭世博會如火如荼之際。

當年世博會的主題是「滋養地球,生命能源」,探討的是農業與環保主題。「當時人人都在談論食物,只有我們在談論屎。」

博物館的logo是一隻屎殼郎——博物館的主題是轉化、再生、變形,屎殼郎就是大自然天生的牛糞改造者。

官網截圖,點擊屎殼郎可切換輪播圖噢

參觀牛屎博物館,城堡只是一部分,整個路線包括參觀農場與牛糞處理工廠,更會提供導遊講解服務。你可以近距離接觸牛牛們,親眼目睹從牛糞到屎陶的整個轉化過程。然後你會發現,這個農場最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在於牛屎味中瀰漫的當代藝術氣氛。

農場入口的那個玉米葉子形狀的花壇,是藝術家Anne與Patrick Poirier的作品,與城堡中央展廳內的玉米葉形地毯相呼應,寓意天然元素的轉化與循環。

農場圍牆與工廠外牆的彩色壁畫,出自英國藝術家David Tremlett之手,這位旅行作家受農場的自然與工業環境啟發,創作出一系列的色彩與平面幾何外牆。

認真欣賞博物館內的展品,更會發現這是一個相當不俗的當代藝術展,合作藝術家來自世界各國,探討的話題涉及到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當前衛。

例如,博物館裡有一個展廳陳列了一套發光裝置。滿牆的玻璃瓶子,散發著黃綠色的熒光。這是一種以沼氣維生的轉基因細菌,在熒光酶素的作用下,能實現100%生物發光。

又如,德國藝術家Michael Badura創作於1967-1969年的一幅裝置作品,在多個試管里混合了水與不同物質,呈現出不同的狀態與顏色,表達對人性「純真」與「污染」的思考。而他在牛屎博物館裡帶來了一個新版本,在試管中混合了水與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列出的生物的糞便。


連屎都能改變命運,多治癒!

成人羞於啟齒『屎』字,我卻為它做了一個博物館。博物館是個雅字,屎是個俗字,我將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了一起。

——Gianantonio

談起「屎與博物館」這個話題,Gianantonio可是津津有味,「俗不一定是不好的,我要舉但丁和喬托作例子。喬托是第一個把耶穌當有血有肉的人來畫的畫家,但丁寫作《神曲》用了各種辭彙,包括高雅的和低俗的,他在《地獄》里就多次使用了『糞便』這個詞。」

談論屎要祭出兩位文藝復興先驅大神,規格也是足夠高了。這位生於1956年的農場主,可不是目不識丁的農民。

他大學時主修法律,畢業後繼承了父親的農場,70年代曾赴美國學習養殖,期間多次前往紐約,深受波普藝術風潮的影響,有許多藝術家好友。他表示,「當代藝術能夠讓你敢於實驗新的想法,它可以接受荒誕的東西。」

牛屎博物館確實是對這句話最好的注釋。參觀過程中不斷打破你對「屎」的刻板印象,一開始驚訝於創新的環保理念,到後來簡直教人想起「解構主義」來。


從前看過一本香港漫畫《屎撈人》,是麥兜之父謝立文創作的,也是一個關懷「廢物」的故事。故事表達了社會底層人士的夢想與無法改變命運的無奈,格調是憂鬱的。

而同樣是「屎」的故事,到了Gianantonio的牛屎博物館,就變得充滿陽光與積極意義起來,因為他真的做到了,把「屎」變成了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東西。


我想這背後傳達出一條哲學信息:所有人都是有希望的。如果連屎都能做到,我們還有什麼是不能做到的呢?

——Gianantonio

牛屎博物館 | Museo della Merda

地址:FRAZIONE CAMPREMOLDO SOPRA LOC. CASTELBOSCO 29010 GRAGNANO TREBBIENSE (PC), ITALY

官網:http://www.theshitmuseum.org/

票價:5歐元

參觀方式:開放日期有限,需發送郵件至booking@museodellamerda.org進行預約參觀


- END -

撰文/ 吳淑華 編輯/駱儀

圖片來自牛屎博物館官網

最世界獨家約稿

最世界

新銳旅行品牌,為會玩的重度旅行者提供優質原創遊記和不一樣的玩法,旗下擁有公眾號、同名旅行系列書及獨家線路,微信公眾號關注exploremyworld,第一時間看到最精彩的世界!

版權聲明

本文章內所有原創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視頻,均為最世界版權所有,受法律保護。未經最世界允許,嚴禁任何組織及個人轉載、抄襲、二次加工及盜用。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追究經濟賠償和其他侵權法律責任。如需轉載及合作,請私信留言與我們聯繫。


作為博物館控,知乎首答就決定奉獻給這道題了,國內國外這些年也跑了幾十家博物館了,應該可以強答一發。(下面除特別標註外,圖片均為自己拍攝,有些買了官方出版圖冊,自己就沒直接拍展品了,使用翻拍圖片。)

首先,所謂的鎮館之寶,雖然都是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珍品,但有的時候反而奪取了其他展品的風采,比如盧浮宮《蒙娜麗莎》前這擁擠的人群,同展廳還有多幅重要的作品,但都被遊客們自覺忽略了。


所以我並不提倡逛博物館只關注鎮館之寶,但鎮館之寶畢竟是可以打開大多數人對歷史文化興趣的大門,下面就按照國外和國內兩大部分把我去過的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們做一個梳理,每個博物館大體介紹1-3件可以稱得上鎮館之寶的展品。

一、國外篇
1、盧浮宮
盧浮宮博物館是典型的皇家博物館,收藏了法國皇室收藏的大量歐洲各個時期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也有近代以來從世界各地搜集來的精美展品。盧浮宮現在票價已經漲到了15歐,但周五晚上學生免票。
在介紹盧浮宮著名的三大鎮館之寶前,先來一張現代感十足的入口玻璃金字塔。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入口已經成為了盧浮宮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由華裔設計師貝聿銘設計,從被批評為「巴黎臉上的一道疤」,到「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成為貝聿銘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的微笑已經成為了盧浮宮的代名詞,甚至被譽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畫,這幅達·芬奇的代表作已經不需要再做更多的介紹,甚至我也不打算放一張正經的照片了,因為題圖上的陣勢和厚厚的安防玻璃,你能看到的蒙娜麗莎大致是這樣的:

是不是更能夠找到詭異的感覺了?

是不是更能夠找到詭異的感覺了?
這幅作品也是被很多文藝作品作為重要的線索,從《達·芬奇密碼》到《2012》,如今這幅畫甚至已經成為了人類文明的重要象徵。

《米洛斯的維納斯》
這座在愛琴海的米洛斯島上發掘出得雕塑,完美展示了古希臘對人體美的理解以及當時的高超雕塑技藝。對於維納斯斷掉的手臂,又展示了一種殘缺的美感,據說有很多藝術家試圖恢復維納斯的斷臂,但最終都發現並不如意。

這座雕塑的美是這張滿是噪點的照片遠遠不能描繪的,只有站在她的身邊細細品味,才能深深體會到這細膩的美感。這也是在這個網路發達,圖片一搜即得的時代,甚至VR技術能讓你看到立體的景象,博物館仍值得存在的意義所在。

這座雕塑的美是這張滿是噪點的照片遠遠不能描繪的,只有站在她的身邊細細品味,才能深深體會到這細膩的美感。這也是在這個網路發達,圖片一搜即得的時代,甚至VR技術能讓你看到立體的景象,博物館仍值得存在的意義所在。

《勝利女神像》
這應該是盧浮宮鎮館三寶之中名氣略小,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件展品了。她就站立在博物館的一處樓梯口,第一次來盧浮宮的遊客甚至可能會錯過她。

與其他雕塑的靜態美不同,這座勝利女神像雖然頭部和手臂都已殘缺,但從那張開的翅膀,被風吹動的衣服,彷彿能夠看到女神迎風飛翔的英姿,展示了古希臘藝術家在幾千年前所達到的高超的藝術水平。

與其他雕塑的靜態美不同,這座勝利女神像雖然頭部和手臂都已殘缺,但從那張開的翅膀,被風吹動的衣服,彷彿能夠看到女神迎風飛翔的英姿,展示了古希臘藝術家在幾千年前所達到的高超的藝術水平。

最後再加映一張《漢謨拉比法典》,法治的開端,不懂的去複習中學政治、歷史課吧。


2、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歷史只比美國建國晚了一百年,卻靠著雄厚的財力躋身於世界最著名、藏品最為豐富的博物館行列,其歷史也可以說是美國發展為超級大國的一個縮影。博物館門票成人價格為25美元(但原則上是捐助,所以價格上標明的是推薦recommended,據說少付也可以)。
大都會的鎮館之寶好像沒有一個公認的清單,我僅列幾件個人認為極具意義的展品。

《丹鐸神廟》
丹鐸神廟是是在埃及以外世界上僅有的一座埃及古神殿,與其他博物館古埃及藏品多少有些爭議的來源相比,丹鐸神廟可以說是最為光明正大的展品。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由於修建阿斯旺水壩,一大批埃及文物要被淹入水下,美國在相關文物保護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埃及政府決定將這座神廟贈送給美國。

古埃及飽經風霜神廟在美國的新家中煥發了新生。

古埃及飽經風霜神廟在美國的新家中煥發了新生。

《梵高自畫像》
美國人對歐洲印象派推崇倍加,每個博物館或畫廊里印象派作品前人流都是最多的,也確實跟古典油畫相比,色彩艷麗,寫實又不失意境的印象派畫作更容易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與中國的水墨畫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與其後的現代藝術相比,印象派又少了一些艱深晦澀,讓普通大眾也更容易接受。大都會博物館有很多經典的印象派作品,包括梵高的《麥田裡的絲柏樹》等,但我還是想放上這張梵高的自畫像。

梵高是印象派最重要的大師,他對色彩有著天才一樣的把握,而他的自畫像又都讓人有產生一種神經質的感覺,也許暗示了他的命運,偉大的藝術家往往與精神病一線之差。

梵高是印象派最重要的大師,他對色彩有著天才一樣的把握,而他的自畫像又都讓人有產生一種神經質的感覺,也許暗示了他的命運,偉大的藝術家往往與精神病一線之差。

《十四歲的芭蕾舞女》
這個作品在很多鎮館之寶清單中並不常提到,但卻是一個震撼人心的作品。她的作者是另一位印象派大師德加,與古典雕塑對完美人體的表現相比,這個雕塑選擇了社會底層女孩作為模特,來展現艱辛生活下的苦澀和脆弱,但是昂頭驕傲的表情又彷彿是作者自己的精神寫照。

青銅的材質,歲月浸染的芭蕾舞裙,也更容易讓人找到那種艱辛困苦的感覺。這又是一件打破傳統審美的作品,無論是剛剛面世時被批評,還是現在的各種溢美之詞,她就是這麼靜靜的站著,展示著她獨特的魅力。

青銅的材質,歲月浸染的芭蕾舞裙,也更容易讓人找到那種艱辛困苦的感覺。這又是一件打破傳統審美的作品,無論是剛剛面世時被批評,還是現在的各種溢美之詞,她就是這麼靜靜的站著,展示著她獨特的魅力。

3、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參觀免費(可自願捐助),其最為珍貴的展品包括古埃及、希臘和中國等全球各地的歷史文化遺產,雖然這些展品當初來到英國的原因很多極具爭議,但也客觀上使得一些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先上一張美得不要不要的屋頂玻璃,個人覺得這也算得上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堪比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歷史與現代的融合。

《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
參觀大英博物館時有些匆忙,沒留下太多照片,就僅講一下羅塞塔石碑吧。羅塞塔石碑是在1799年時在埃及羅塞塔被發現的一塊由古埃及象形文字(聖書體)、埃及草書(世俗體)和古希臘文三種文字共同書寫的石碑,由於三種文字書寫的是同一內容,該石碑成為了解開失傳千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是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


(由? Hans Hillewaert,CC BY-SA 4.0,File:Rosetta Stone.JPG)
羅塞塔石碑不僅在古代文字和歷史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其對於失傳文字解讀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也成為了科學家構思與外星文明交流的重要手段。許多科幻作家也都提出過類似的系統,大家都熟悉的《三體》中解釋人類語言的系統就被命名為羅塞塔系統。
當然羅塞塔石碑還一定程度驗證了《三體》的另一個假設——「把字刻在石頭上」才是文明遺迹保存最為久遠的方式。

4、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星空》
MOMA的鎮館之寶毋庸多說,梵高的《星空》,個人認為就這一副作品,完全值得去一次MOMA,這幅亦幻亦真的作品,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

MOMA還藏有畢加索的幾幅著名作品,在這裡可以感受到藝術從古典到現代的整個發展歷程,理解不同時代對美的追求。

MOMA還藏有畢加索的幾幅著名作品,在這裡可以感受到藝術從古典到現代的整個發展歷程,理解不同時代對美的追求。

5、奧賽博物館
巴黎奧賽博物館原為火車站,現在以印象派的藏品著稱。先上火車站的標誌性大鐘和拱頂,歐洲那個年代對美的追求可見一斑。

德加的《十四歲的芭蕾舞女》這裡也有一尊,就不再上了。奧賽的印象派精品實在太多,梵高前面已經說了不少,這裡只選一副另一位大師莫奈的作品。

德加的《十四歲的芭蕾舞女》這裡也有一尊,就不再上了。奧賽的印象派精品實在太多,梵高前面已經說了不少,這裡只選一副另一位大師莫奈的作品。

《聖拉扎爾火車站》
除了著名的《睡蓮》系列作品,莫奈對霧氣的描繪十分到位,其他幾幅本系列作品,以及倫敦國會大廈系列等,都是煙霧描繪的範例。

(翻拍自奧賽博物館官方出版物)

(翻拍自奧賽博物館官方出版物)
在蒸汽機時代,煤炭燃燒的濃煙和蒸汽機的水蒸氣被視為新鮮的風景,文明進步的象徵,在很多畫作中得到描繪。現在回過頭再看這五顏六色的煙霧,又是別有一番感受。

6、蓬皮杜藝術中心
巴黎的現代藝術集中地,在巴黎統一的建築風格下,能見到這樣一棟建築,就已經是十分稀奇了。

《The Deep》

《The Deep》
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大師波洛克的代表作之一,現代藝術我就不妄評了。

7、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復活節島石像》
自然歷史博物館大多數展品都是動植物模型或標本,這座石像在《博物館奇妙夜》中給人留下了萌萌噠的深刻印象,看過電影的你一定對他記憶猶新。

大英博物館也藏有復活節島石像,也顯示了除了我們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國,地球上其他地區的文明發展歷程。

大英博物館也藏有復活節島石像,也顯示了除了我們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國,地球上其他地區的文明發展歷程。

二、國內篇
1、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我個人最喜歡的博物館,由於歷史原因,很多國內皇家珍藏的文物精品,都被收藏在這裡,外界一般所傳的三件鎮館之寶——《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實際上只有《毛公鼎》能稱為真正的稀世珍品,而不為大眾所知的汝窯瓷器,大家書畫等才是真正的鎮館之寶。

《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
關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汝窯,有很多傳說,每一件都可謂是價值連城。台北故宮官方出版的《故宮勝概》即將這件《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作為封面,足以說明這件瓷器的地位。


(翻拍自故宮官方出版《故宮勝概》)
汝窯青瓷的天青色,溫潤勝過翠玉,沁人心脾,是巧奪天工的瓷器極品。其珍貴之處還在於存世數量極少,已知的僅67件半,而台北故宮獨佔21件,是藏品數量最多的博物館。

《毛公鼎》
現存銘文字數最多的青銅器,這一句話就足以顯示毛公鼎的價值。499字的銘文充分顯示了在西周時期漢語言文字所達到的高度成熟的水平。


(翻拍自故宮官方出版《故宮勝概》)

2、甘肅省博物館
雖然不比國家級博物館,國內的一些省博也有一些收藏精品,而且基本都是免費參觀,也是旅行過程中不可錯過的一站。位於絲綢之路上的甘肅省,是歷史上中原與西域文化的交匯點,博物館也很好的展示了這一特色。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因為被國家旅遊局選為中國旅遊的標誌,現在已經成為全國各地都能看到的符號。

這匹動感十足的奔馬,讓人一下就想到了駿馬在草原賓士的景象,精美的造型和勻稱的比例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工藝水平。

這匹動感十足的奔馬,讓人一下就想到了駿馬在草原賓士的景象,精美的造型和勻稱的比例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工藝水平。

《銅車馬出行儀仗隊》
迄今發現數量最多的東漢車馬儀仗銅俑,而且每批馬、每架車和每個人的刻畫都極其精細。


3、湖北省博物館
作為湖北省博也是一個非常值得一逛的博物館,也是免費參觀,幾件鎮館之寶即使是與國家級博物館相比也毫不遜色。

《曾侯乙編鐘》
戰國早期鑄成的曾侯乙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音樂是另一大藝術門類,音樂的產生也是文明進步的標誌。湖北博物館不僅展示了編鐘,每天還有編鐘演奏的表演,讓人不僅欣賞到編鐘精美的鑄造工藝,也能享受到穿越兩千年前的音樂。


《越王勾踐劍》
越王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成語「卧薪嘗膽」,又留給我們一把震驚世界的寶劍。這把已有2400多年歷史的劍,出土時仍然鋒利,無論是劍上的刻字還是花紋都保持得十分完美。看到這把劍,對古時工匠的高超技藝的崇敬油然而生。

現在很多旅遊指南,都更多的強調體驗式旅遊,博物館經常被放在可有可無的地位,而事實上要深入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首先要了解那裡的歷史,而博物館則是了解歷史的最好平台。這裡只列出了一些所謂的鎮館之寶,可能有些與廣泛的認識也並不一定完全重合,有更多的寶貝由於時間精力所限,也未能一一列出,但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在旅行中多花一些時間,細細的去體味那些錯過的博物館。


小補充一下吧~

湖北省博物館自稱鎮館之寶有三件。
「世界上最龐大的青銅樂器曾侯乙編鐘、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翹楚之作越王勾踐劍、地質年代早於北京人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等,都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有著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並具有世界意義。」(來源:http://www.hbww.org/intro.jsp?classid=9)

首先是曾侯乙編鐘:來源 http://www.kailv.com/uploads/allimg/101209/1-101209115Z8 .jpg


這個早先還可以花錢看錶演,當然不是在原文物上的表演。最近一次去發現之前表演的場地關掉了在整修,不知道還有沒有了。

第二是越王勾踐劍:來源 http://www.trips114.com/Admin/Upload/Document/image/destination/湖北/湖北1/湖北省博物館1 .jpg

第三是鄖縣人頭蓋骨。來源:http://www.cnhubei.com/xwzt/2008zt/ayhjcd/cdjdjs/200805/W020080526352758995828 .jpg


去過湖北省博物館六七次了,除了這三個,還有很多可以看的~
有兩個復原模型很有意思,一個是冶煉青銅器的作坊的復原模型,用一部分挖掘出來的土體配合後來人造的模型來展現當時青銅器冶煉的過程;還有一個是墓地馬車陪葬的土體復原,可以看到馬的一根根肋骨和車的輪輻在土上留下的痕迹。——這裡評論中埃木嘿爾 說不是復原,是真跡,是把墓里整塊土搬過來了。那豈不是那個不是印在土上的,而是真的骨頭?好牛啊,那就放個圖片吧:來源 http://file11.mafengwo.net/M00/47/66/wKgBpU7JzSCvOui4AAMsY6s7jsI65.groupinfo.w600. jpeg


另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禮器、樂器、兵器、有一個箭矢掛成的帘子,我覺得也挺有意思的。還有各種生活用品,從土裡挖出來的絲綢麻布(細思恐極),戰國時期屋子及室內的復原模型等。
不過基本上都是戰國時期及以前的東西,以後的就很少了。

以上提到的所有展品都是常設展覽,放在展覽廳里,跟其他展品放在一起。勾踐劍是進博物館大門左手邊的類似「廂房」的小廳,順著參觀路徑,一進門就是(總有一種幸福來得太快我還沒有準備好你就給我放大招的感覺)。編鐘和頭骨都在大門正對的大廳,但不同樓層。編鐘在大廳進門右手邊,左手邊是臨時展覽廳,展覽內容隨時調整。頭骨在樓上。

參觀方法是周一閉館,其他時間均可免費入場參觀,個人遊覽不需要預約或者取票,直接進。四點之後不能入場了。入場需安檢,不能帶水進去,博物館裡面有免費飲水機。


2012年去了法門寺博物館,其國寶級文物多達27組40件,文物之豐富讓人震驚。 為此,還專門有一個武警中隊執勤保衛。
供奉舍利的八重寶函


秘色瓷 盜圖的 法門寺出土這批瓷器後失傳千年的秘色瓷之謎才得以解開

世界第一錫杖 長1.96米

世界第一錫杖 長1.96米
鎏金迎真身雙輪十二環大錫杖,長1.96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等級最高、製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最後 是世界佛教界的最高聖物,釋迦摩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在回到法門寺以前曾長期存放在陝西人民銀行的保險箱內,一度只有經省委批准,才向到陝的中央首長開放瞻仰

最後 是世界佛教界的最高聖物,釋迦摩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在回到法門寺以前曾長期存放在陝西人民銀行的保險箱內,一度只有經省委批准,才向到陝的中央首長開放瞻仰


浙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但本人在杭州上學三年,一次也沒有在浙江博物館裡見到。有幸得見的一次是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兩岸和展剩山圖與無用師卷時。
國家圖書館
《敦煌遺書》、《趙城金藏》、《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 四部古籍的善本
《敦煌遺書》


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清代十三經碑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有文物2000餘件(套)主要包括:石器、石刻:元、明、清三代《進士提名碑》,明正統九年至道光九年《碑亭》,康熙五十四年制《編磬》,乾隆六十年刻立《十三經》碑碣,乾隆年刻制《周秦石鼓》等
陝西碑林博物館的昭陵六駿


新疆博物館 焉耆語《彌勒會見記》劇本殘頁


昭陵六駿:拳毛?、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

1)颯露紫與拳毛?現藏於賓大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這是胖乎乎的颯露紫:


這是背上長鯊魚鰭的拳毛?:


2)剩下四匹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是來自波斯的、紅色的、挨了五箭還能飛奔的什伐赤:


這是全身漆黑四蹄雪白,俗稱「黑雲壓雪」的白蹄烏:


這是黃白色但名字最可愛特勤驃(聽著就又肥又勤快有木有!):

這是蒼白雜色但跑得很快的青騅:


真心佩服Luke LOU和sharnodo對博物館的熱愛,欣喜發現校友一枚~這裡只介紹一個默默無聞的縣級博物館——青州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三層二號中央大廳常設有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其中有相當數量的佛造像輕盈柔美,別具一格,被譽為「青州風格」。事實上,這幾尊展品只是青州風格佛造像的一小部分,更多的珍品則保留在故鄉青州博物館。

據說,它是96家全國一級博物館中唯一的一個縣級博物館。

坐落在范公亭西路的起點,它靜靜守護著幾萬件遺落人間的珍寶。其中三件最為奪目。

趙秉忠狀元卷


將近1300年科舉考試史上到底出過多少位狀元,口徑不一,但大陸保留下來的狀元卷卻僅此一張。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面對萬曆皇帝的殿試題《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二十五歲的趙秉忠一氣呵成寫出2460個字,論述了帝王與百姓、政策與法制、法治與德治的關係,字跡工整,無一塗改,理念先進,論證嚴密。萬曆皇帝在卷首頂天硃批「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至今仍鮮艷如新。

狀元卷在古代乃屬國家機密,如此珍貴之物如何流落民間,至今無處可考。1983年,趙氏第13代孫將這件留傳了四百多年的傳家寶獻出時,中國宮廷檔案史不再空白。如果往前幾年,這件一級文物將會上交至山東省博物館或者國家博物館保存,但根據後來出台的出土地保護規定,狀元卷得以留在青博而且成為鎮館之寶。然而,既然連守衛森嚴的故宮博物院都能被盜,小小青博又怎可輕易倖免。1991年,國寶狀元卷被保安盜走販賣。幸運至極,珍寶在丟失九天之後被追回。(「國寶狀元卷被盜案」國寶狀元卷被盜案)

龍興寺佛造像


如果我早生十年,也許可以親眼目睹佛光重現那一刻。

1996年10月,一輛推土機在原益都師範學校操場施工時,無意間推開了沉默千年的龍興寺遺址。一個面積只有50多平方米、縱深3.45米的窖藏,共出土佛教造像600餘尊,以高浮雕的背屏式造像和單體圓雕造像為主,時間跨越北魏至北宋將近五百年,分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岩、陶、鐵、木、泥塑七種質地,包括佛、菩薩、力士、供養人、羅漢、飛天等幾種類型,採用線刻、浮雕、透雕、平雕等多種技法,輔以貼金、彩繪等裝飾技術,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佛造像突出的「青州風格」,大意是指造像面相圓潤,長眉杏目,嘴角含笑,衣衫薄衣貼體,衣紋簡化,有的甚至周身不雕刻衣紋,以展露身體曲線的優美與起伏。

上圖便是其中備受稱道的一尊立體貼金石雕佛造像,因其斷臂,被譽為「東方的維納斯」,而其嫣然一笑則被認為勝過蒙娜麗莎。可以想像,擁有如此柔美的線條、精美的貼金和華美的裝飾,當年矗立佛堂時是多麼雍容,而當年的龍興寺又何其鼎盛。只可惜,絕大多數佛像已被嚴重損壞,甚至有火燒或修復的痕迹,探究其中緣由,多有猜測而無定論。(「深度解讀青州秘史——埋在地下的萬丈佛光」
深度解讀青州秘史---埋在地下的萬丈佛光)

宜子孫玉璧


先人總會給後世傳承驚喜,但也常常留下諸多考驗。與前兩件珍寶存有謎團一樣,這件目前中國唯一一件刻有漢字的漢代館藏玉璧至今也沒有明確其主人身份。

玉璧體型較大,質地名貴,碾琢精緻,圓潤流暢,S型雙龍紋鈕中間透雕篆書「宜子孫」三字。「宜子孫」最早出現於《詩經》「宜爾子孫承承兮」,乃「子子孫孫宜室宜家」之吉祥用語,是儒家思想中孝道思想的反映。它包含著長輩對後代的要求和期望,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業包括家庭倫理和財富等能夠被妥善繼承,使兒孫們在自己創立的基業中能夠安享富足的生活。(「東漢宜子孫玉璧」[國寶檔案]東漢「宜子孫」玉璧(20111217))

以上極為簡略地分享了三件珍藏的概況,它們是青博級別最高、最有名氣的鎮館之寶,但青博的館藏遠不止這些,其背後的故事也遠不止如此。那些起眼或者不起眼的陳列,是有形的思想,更是歲月的記憶。如果你有機會到古城青州,別忘了去看看范公亭西路1號的珍寶館。

因為知識缺口太大,很多時候逛博物館只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印象深刻的也多是貼了「鎮館之寶」或者「最」標籤的器物,雖然也只是了解些皮毛而已。但神奇之處就在於,即使是個門外漢,也會為那些珍寶奪目的外觀、巧妙的設計、精緻的工藝和寄託的美好所吸引,於是後世與先人通過它們實現了穿越時空的交流。

國博的一位志願講解員是本科室友的男神和人導,他的每次講解都會以這樣一段話結尾:

在我心中,博物館是這樣一個地方

它不是旅遊景點

是我們終生學習的場所

這裡收集著人類的記憶

這裡珍藏著民族的靈魂

這裡抵禦著歲月的剝蝕

這裡記錄著時代的變遷

一段人生

因為有了記憶,回憶起來會很精彩

一個國家

因為有了記憶,這個國家更顯厚重

一個民族

因為有了記憶,這個民族得以延續

請帶份對逝去記憶的尊崇感走進博物館


前面有新疆朋友提到了乾屍,嚇的居然連張圖都不敢發。
現在, 圖來了。

新疆由於氣候過於乾燥,許多屍體在被細菌分解前就迅速脫水形成乾屍,這和埃及的通過人工防腐處理的木乃伊(mummy)是完全不同的。

新疆由於氣候過於乾燥,許多屍體在被細菌分解前就迅速脫水形成乾屍,這和埃及的通過人工防腐處理的木乃伊(mummy)是完全不同的。
由於脫水迅速,乾屍多保留下葬時的形態,並不會出現濕屍由於屍體內部微生物繁殖產生的各種氣體膨脹造成各種面目猙獰的形態,一句話。乾屍更像神態安詳的雕像,要稍微好看點。
另外,乾屍的顏色也並不相同。大部分乾屍比如上圖的小河公主(這是發掘隊起的,乾屍身份存疑),漢張將軍都是常見的粘土色。著名的樓蘭美女皮膚是鐵黑色。
如果不仔細看,你甚至懷疑這些乾屍是泥塑,但是你仔細看,就能看到他們的唇形,他們的睫毛,(小河公主的眼睫毛超級長,簡直和用過睫毛膏一樣)這才發現他們真的是曾經活生生的人。再想想2000多年前,人類原來是這個樣子,穿這樣的衣服,她們也曾明眸善睞。喜歡歷史的人會忍不住激動起來。
當然,當年樓蘭美女出土的時候,也是一件全球關注的大事,台灣蒙古詩人席慕容還根據乾屍旁邊放的一束花還是麻浪漫腦補了一下當年她是作為一個美麗新娘猝死於婚禮上的,但是腦補就是腦補,樓蘭美女死的時候一身寄生蟲,身負重病,而且從衣服來看是一個貧困的四十多歲女人。
接下來第二個是中學歷史課外讀本上出現頻率很高的一件絲織品。
「tata!」
就是它「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絲秀護臂。

這件寶物是在新疆南疆民豐縣尼雅古城出土的,屬於蜀綉,絲織品。色彩斑斕,圖案k精美。玩文物的都知道,同樣一個玩意兒,有字的比沒字的價格貴了不止十倍。而且這個護臂上的漢字即使過了兩千年,我們還是能認得,這就是漢字的牛掰之處。

這件寶物是在新疆南疆民豐縣尼雅古城出土的,屬於蜀綉,絲織品。色彩斑斕,圖案k精美。玩文物的都知道,同樣一個玩意兒,有字的比沒字的價格貴了不止十倍。而且這個護臂上的漢字即使過了兩千年,我們還是能認得,這就是漢字的牛掰之處。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不知道當時這個護臂的主人到底是出於什麼目的把這幾個字綉到了護臂上,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人不是一般人,當時西域還沒有傳絲公主傳來蠶桑和絲綉技術,普通人誰特碼用的起絲繡的護臂。另外這句話有可能和占卜有關,而且絕對是具吉利話兒,誰特碼像賈斯汀比伯一樣二逼嘻嘻的在身上文一個「慫」字?
相信當年發現這東西的人眼睛都特碼亮了,這這這,這分明是一個埋藏千年的預言好嘛!中國國旗 不正是五星紅旗嗎?
新疆歷史博物館東西不少,我先撿兩件說,其他的龜茲壁畫,犍陀羅啥的,有心情再說。


陝西博物館門口水池裡的那塊石頭(雖說應該不是鎮館之寶),不過去過陝西博物館的人應該對它都不會太注意。
後來有個朋友的朋友(學考古的),說:那石頭也是寶物。
然後去查了一查,果然是。似乎是漢代石鯨。
「 秦始皇曾經雕刻了一條石鯨魚,放置於『蘭池陂』(水池)中,而漢武帝則雕刻了兩條,分別放置於昆明池和太液池邊。 」陝博門口的這塊石頭似乎是太液池的石鯨。
真的是太低調了!


來補個圖~


我看到有人說沒有圖,我手機里沒有這兩件文物的照片,所以在網上找了照片給大家放上來。
只了解陝西歷史博物館,就來說說吧。館藏一共18件組國寶級文物,其中不能出境外展2件,一件鑲金獸首瑪瑙杯,一件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

注酒器,用一整塊纏絲瑪瑙製成,整體雕刻成了一個獸角的形狀,在前端還雕刻了牛獸首,獸嘴處鑲金塞,使用時可將金塞取下,酒就會自然流出。它的形制是來自波斯薩珊的一種叫做來通的酒器,當時的人們認為用來通來注酒可以防止中毒,舉起來通將酒一飲而儘是對神明致敬的表示。所以這件鑲金獸首瑪瑙杯就是一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
關於這個瑪瑙杯民間還有一個說法是說它值半個香港。因為當時撒切爾夫人跟鄧小平講,如果你可以把這個鑲金獸首瑪瑙杯給我我就會提前歸還香港,所以民間就流傳這它值半個香港的這個說法。

額外再說一個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吧。

它的整個壺身的樣子很像西域的皮囊壺,它是由兩片銀片先模衝出來壺腹部的舞馬,然後焊接在一起的,再將焊接的部位不停的打磨,直到打磨的無比光滑,幾乎都要看不出來焊接的痕迹。它壺腹部的這個舞馬在唐玄宗時期非常盛行,唐玄宗每逢過壽都要舞馬給他跳舞助興,當音樂響到最高潮的時候領頭的舞馬就會越上一個高台口銜酒杯給唐玄宗祝酒,場面非常盛大。但是在安史之亂之後,這批舞馬流落到安祿山手下一名大將叫田承嗣的手中,他不知道這是一批舞馬,將它們當做戰馬來使用,當某次軍中打了勝仗,軍隊就奏樂慶祝,這批舞馬聽到音樂聲就不自覺的跳起舞來,將士們認為它們是妖孽附身,就將它們活活鞭打至死,至此舞馬就在歷史舞台上消失了,所以這個舞馬的形象就永遠的留在了這個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的身上,這個銀壺也是見證著唐朝由興轉衰的一個銀壺,所以是一件國寶級文物。

它的整個壺身的樣子很像西域的皮囊壺,它是由兩片銀片先模衝出來壺腹部的舞馬,然後焊接在一起的,再將焊接的部位不停的打磨,直到打磨的無比光滑,幾乎都要看不出來焊接的痕迹。它壺腹部的這個舞馬在唐玄宗時期非常盛行,唐玄宗每逢過壽都要舞馬給他跳舞助興,當音樂響到最高潮的時候領頭的舞馬就會越上一個高台口銜酒杯給唐玄宗祝酒,場面非常盛大。但是在安史之亂之後,這批舞馬流落到安祿山手下一名大將叫田承嗣的手中,他不知道這是一批舞馬,將它們當做戰馬來使用,當某次軍中打了勝仗,軍隊就奏樂慶祝,這批舞馬聽到音樂聲就不自覺的跳起舞來,將士們認為它們是妖孽附身,就將它們活活鞭打至死,至此舞馬就在歷史舞台上消失了,所以這個舞馬的形象就永遠的留在了這個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的身上,這個銀壺也是見證著唐朝由興轉衰的一個銀壺,所以是一件國寶級文物。


純手打,求個贊。謝謝


如果有人還想聽陝博其他的文物,都可以留言喔~ 我知道的就會跟大家講


來說說我們山西博物院吧。

它是兩千多年前三晉貴族的珍愛,它集諸精巧於一身。它是刖人守囿車,掌上可賞玩,就是在這樣小的器件上,工匠們裝飾了猴、虎、鳥等20多個動物形象,採用了陰線雕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全車可活動的部位竟多達15處,處處機關,巧奪天工,成為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它是兩千多年前三晉貴族的珍愛,它集諸精巧於一身。它是刖人守囿車,掌上可賞玩,就是在這樣小的器件上,工匠們裝飾了猴、虎、鳥等20多個動物形象,採用了陰線雕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全車可活動的部位竟多達15處,處處機關,巧奪天工,成為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不過——————————————————————————————————————————————————————————————————————

-----------------------------------------------------------------------------------------------------------------------------------------------憤怒的小鳥說它不服,它說它也可以鎮得住。

我的名字叫鴞卣(xiāoyǒu)。


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坐標馬德里。鎮館作品[宮娥]


普拉多博物館/美術館成立於18世紀,在19世紀末成為「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現為世界著名的繪畫藝術博物館,也是排名前十的博物館之一。裡面的藏品主要是十五世紀後期西班牙君主珍藏的皇家收藏。雖然和盧浮宮和大英博物館相比有所不足,但總體質量比較高。主要有戈雅和委拉斯開茲的作品, 還有一些是拉斐爾,博斯,丟勒,提香等人的作品。

去之前做了很多功課,然後委拉斯開茲也變成了最喜歡的畫家。這是他1656年的作品[宮娥],普拉多的鎮館作:


這幅畫主要描繪的是一副極具宮廷特色的生活畫。 畫家本人(最左手邊拿筆的)正在為國王夫婦畫像,但小公主瑪格麗特突然進來,所有人一陣慌亂,宮娥一個在下跪為公主獻食物,另一個在替公主提裙禮,周圍還有一些隨從和侏儒;一個侍從站在進門的台階上,看著屋內的一切;而一隻狗狗乖乖的趴在地上。畫家依然一臉平靜的繼續作畫,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那麼問題就來了, 國王夫婦在哪。?(?д??)

然後,現在再說說我最喜歡這幅畫的地方:
1)請看小公主和宮娥之間立著的鏡子。答案出現,國王夫婦就在鏡子里。我覺得這是這幅畫里最有趣的地方,這種超現實的印象派畫風在十五世紀是沒有的,一個小小的細節處理就讓畫的層次豐富了起來。但在委拉斯開茲之後,很多畫家開始模仿他的畫風,並且這種「鏡中人」的圖像也漸漸開始多起來。
2)這幅作品體現了畫家本人的自信和孤傲。這是我見過的第一幅畫家把自己畫入畫里的作品。他胸前的十字架非常值得注意。雖然委拉茲開斯生於小康家庭並且隨母姓,但宮廷畫家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並不是很高。國王為了表彰他的作畫的能力所以特意贈予了他一枚十字架,象徵著無上的榮譽。他把十字架也畫入畫中的自畫像里,也是驕傲的另一種展示。
3)畫中人的表情,尤其是小公主。 明明是誤闖但卻無比的鎮定冷靜,無論是頭髮還是服裝都一絲不苟。這就象徵著西班牙皇室里一成不變和各種規範要求的生活,使得小公主沒有童年。
4)當我自己親身站在畫前,就能感受到這真的是一個偉大的畫家。除了層次豐富畫風別緻,作畫能力也讓人驚嘆,人的頭髮和狗毛都能看的根根分明(*゜Д゜)ゞ」 實在不能再贊。

以上,就是我這幅畫的大概介紹和我喜歡的理由。~
大家可以自行感受,因為畢加索在內的很多名家都試圖用自己的方法錢結構這幅作品。

然後,再發兩張委拉斯開茲的經典作品,畫風有相似,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查查資料。~

1.鏡前的維納斯

2. 紡紗女

以上,完畢。


我來補一個我們當地的博物館吧,青州市博物館,也是全國唯一一座市屬國家一級博物館。


館藏文物不算多,但有幾件精品。
1.明趙秉忠狀元卷


本卷系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是目前大陸唯一的殿試狀元卷真跡(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宮廷檔案中含有幾份清代狀元卷),價值連城。它填補了我國宮廷檔案空白,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獻,系國家一級文物。

2.宜子孫玉璧


玉質溫潤,玉材罕見。璧肉內區飾蒲紋一周,並有158個乳丁,外區飾蟠螭紋。出廓上方鏤雕雙龍紐,紐中央透雕篆書"宜子孫"三字。為目前僅有的帶字玉壁。

3.龍興寺佛像


這批佛像,就是在1996年轟動過世界的龍興寺佛教造像。它被評為「1996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在博物館還設有專門的精品展廳。青州龍興寺遺址窖藏出土佛教造像400餘尊,因其造像數量多,品種全,貼金彩繪保存好,雕刻精,跨越時間大, 是「中國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還有明仇英臨摹《清明上河圖》。蘇埠屯商墓出土大批青銅器,特別是大型「亞丑」銅鋮等都是出土的稀世珍品。


自己的一點了解和查詢的專業知識,如有不對請多指正。

1.中國國家博物館

鎮館之寶:後母戊鼎

其實國家博物館有許多國寶,四羊方尊,萬曆孝敬皇后九龍九鳳嵌珠寶點翠鳳冠,西周虢季子白盤,西周利簋等,但個人認為這件是國家博物館,甚至是中國的「鎮國之寶」。

後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原稱「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2.首都博物館

鎮館之寶: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

元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高67厘米,菩薩像頭戴寶冠,寶冠上有小化佛,已殘。額頭寬闊,雙目微閉,端莊慈祥,氣質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態優美,這種姿勢的觀音一般稱為水月觀音。觀音上身穿袈裟,下身著長裙,胸前及衣裙上飾聯珠瓔珞,手腕戴臂釧,全身裝飾十分繁縟。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質潔白細膩。

元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高67厘米,菩薩像頭戴寶冠,寶冠上有小化佛,已殘。額頭寬闊,雙目微閉,端莊慈祥,氣質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態優美,這種姿勢的觀音一般稱為水月觀音。觀音上身穿袈裟,下身著長裙,胸前及衣裙上飾聯珠瓔珞,手腕戴臂釧,全身裝飾十分繁縟。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質潔白細膩。

3.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的歷史珍品也是非常的多,像什麼萬笏朝天圖卷,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 水仙圖卷,雪景寒林圖等,但此物是受到好評最多的一件,所以就把它作為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清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

清乾隆款琺琅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高16.3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5厘米。其形細頸鼓腹,小巧玲瓏,造型高雅端莊,簡潔而優美。瓶頸部蘭料繪蕉葉紋,腹部繪製雛雞、芍藥等。

  在這件16厘米的小瓶上,腹部用工筆花鳥技法繪製雉雞、盛開的芍藥等形象,色彩繁富艷麗,形態栩栩如生,是非技高藝精者不能勝任的。紋飾空白處墨書題詩,是詩、書、畫合璧的彩瓷藝術珍品。

4.上海博物館

《鴨頭丸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寫在絹上的一件優秀草書作品,此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共有兩行15字。這幅作品運筆非常熟練,筆畫勁利靈動,風神散逸,那15個字是: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鴨頭丸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寫在絹上的一件優秀草書作品,此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共有兩行15字。這幅作品運筆非常熟練,筆畫勁利靈動,風神散逸,那15個字是: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5.重慶三峽博物館

鎮館之寶:烏楊石闕


漢闕屬祠廟或陵墓前成雙成對的裝飾性建築物,是我國最早的仿木結構石質裝飾建築,對研究古建築藝術、葬制有重要價值。此為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漢闕。
烏楊石闕發現於重慶市忠縣烏楊鎮,2001年,在三峽文物保護搶救工作中發掘出土, 是我國目前倖存的、大多數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的30餘處漢闕中,唯一通過考古發掘復原,並發現了相關的闕址、神道、墓葬的闕。烏楊闕今陳列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中庭,也是所有漢闕中第一個作為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漢闕。
6.廣東省博物館
鎮館之寶:千金猴王硯


端硯歷來被視為「文房四寶」之一,廣東的「一石三硯」更是名聞天下,世所罕見。三硯之中,又以千金猴王硯為首。
一石三硯,每一方都酷似一隻動物之形,為大自然的天然造化,世上奇觀。這三方硯中,一方似猴,為千金猴王硯;一方如鶴,為鶴硯;一方像卧牛,為青牛硯。現廣東省博物館收藏了其中的千金猴王硯和鶴硯,另外一尊青牛硯始終不見蹤影。
千金猴王硯為三大名硯之首,長25·5厘米,寬17·6厘米,長方形,質地細膩溫潤,嬌嫩如小兒肌膚,硯堂內有大片魚腦凍(石品花紋的一種),四周以火捺等色彩環繞,形成一隻蹲著的獼猴圖案,甚至眼、鼻、嘴和前足都清晰可見,非常逼真,所以由此得名。
一石三硯頗有由來。清朝張之洞做兩廣總督時,他有名何姓顧問在肇慶主持開發大西洞,得到一塊上等石料,遂請名匠依形製作了這三方硯台。這種天然的名石與能工巧匠的雕刻,使得這三方硯台成為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品。
千金猴王硯邊刻有「光緒壬辰禺山何氏閑叟珍藏」,原為張之洞幕僚何蓬洲及後代珍藏。由於名聲實在太大,許多人都想得到,抗日戰爭中,何氏後代將硯賣給一位古董商,後又輾轉到了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之手,日本投降後再為接收大員所掠奪,後再度流落民間。上世紀50年代,收藏該硯的主人將其賣給一位姓鄧的先生,中山大學商承祚教授得知後立即買下此硯,後再轉讓給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最終落戶省博物館。

7.陝西歷史博物館

鎮館之寶:唐獸首瑪瑙杯


唐鑲金獸首瑪瑙杯由紅、棕、白三色相雜的瑪瑙雕成,層次分明。一端雕成杯口,口沿外有兩條圓凸弦紋,杯體光滑流暢。另一端雕鑿成生動可愛的獸首,獸首圓瞪著雙眼,目視前方。兩個長角,粗壯有力。獸嘴部有流,為不規則扁圓形,內徑最寬處1厘米,外徑最寬處1.4厘米。流口外部有金蓋帽,金蓋後面有金插管堵住流口,插管細長中空,金蓋帽雕刻成獸嘴與流口緊密相接,使杯中液體不會流出,同時給瑪瑙增加了明快的色彩。
唐鑲金獸首瑪瑙杯的材料應來源於國外,據《舊唐書 高宗上》載: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癸丑,倭國獻琥珀、瑪瑙,琥珀大如斗,瑪瑙大如五斗器。」《舊唐書·波斯傳》載波斯曾遣使獻瑪瑙床。《舊唐書·拂菻傳》載:「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大貝、車渠、瑪瑙、孔翠、珊瑚、琥珀,凡西域諸珍異多出其國。」 可見瑪瑙貢品大多來自波斯、拂菻、日本等國。
唐鑲金獸首瑪瑙杯的造型與西方「來通」相似。「來通」起源於西方,希臘的克里特島在公元前1500年已出現此種器物,希臘人稱之為「來通」(rhyton),它像一隻漏斗,可用於注神酒。當時人們相信來通角杯是聖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舉起來通將酒一飲而盡,則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傳到亞洲以後,來通廣泛流行於美索不達米亞至外阿姆河地帶的廣大區域,甚至進入中國。關於獸首瑪瑙杯的產地與年代,仍在討論之中,有人認為是八世紀唐人的仿製品,有人認為是外來物品,年代在七世紀之前。
8.山東博物館
鎮館之寶:東平漢墓壁畫

2007年發現於山東省東平縣,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填補了我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2007年發現於山東省東平縣,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填補了我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9.山西博物館

鎮館之寶:西周晉侯鳥尊

晉國晚期青銅傑作。盛酒器。形如昂首挺立的鷙鳥,形體肥碩,雙目圓睜,頸細長,鉤喙。腹腔中空,與頸、喙相通,鋒銳的鉤喙為自由開合的流口,傾倒酒液時自動開啟,複位時閉合,設計巧妙。鳥背設蓋,上有虎形提梁,蓋以鏈條與提梁相連。鳥雙腿直立,足間有蹼,為了使器體平衡穩固,在鳥尾下設一虎形支腳,小虎前腿支地,後腿向上蹬,形成三點支承器體。通體浮雕羽翼,羽紋華麗清晰,富有層次感。

晉國晚期青銅傑作。盛酒器。形如昂首挺立的鷙鳥,形體肥碩,雙目圓睜,頸細長,鉤喙。腹腔中空,與頸、喙相通,鋒銳的鉤喙為自由開合的流口,傾倒酒液時自動開啟,複位時閉合,設計巧妙。鳥背設蓋,上有虎形提梁,蓋以鏈條與提梁相連。鳥雙腿直立,足間有蹼,為了使器體平衡穩固,在鳥尾下設一虎形支腳,小虎前腿支地,後腿向上蹬,形成三點支承器體。通體浮雕羽翼,羽紋華麗清晰,富有層次感。

10.湖北博物館

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


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出土於湖北江陵馬山5號楚墓出土。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11.黑龍江省博物館

鎮館之寶:金代銅坐龍

1965年夏,黑龍江阿城農民裴某在下地幹活時刨出一塊坐龍型的金屬疙瘩。拿回家後,他用火燒、用牙咬,確認不是金子後,就隨便丟在家裡。可這個坐龍型金屬非常奇特,經常發出奇怪的「嗚嗚」聲,尤其到了晚上,聲音非常嚇人。為此,裴家將金屬疙瘩送到女兒家,但仍然發出怪聲。1974年,裴家以18元的價格將該物賣給阿城文管站,1991年,銅坐龍上調省博物館收藏。

1965年夏,黑龍江阿城農民裴某在下地幹活時刨出一塊坐龍型的金屬疙瘩。拿回家後,他用火燒、用牙咬,確認不是金子後,就隨便丟在家裡。可這個坐龍型金屬非常奇特,經常發出奇怪的「嗚嗚」聲,尤其到了晚上,聲音非常嚇人。為此,裴家將金屬疙瘩送到女兒家,但仍然發出怪聲。1974年,裴家以18元的價格將該物賣給阿城文管站,1991年,銅坐龍上調省博物館收藏。

12.雲南省博物館

鎮館之寶:戰國牛虎銅案

牛虎銅案於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的戰國時期青銅器。案又稱「俎」,是中國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禮器。牛虎案就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於滇人祭祀的銅柱頂端,為崇拜之對象

牛虎銅案於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的戰國時期青銅器。案又稱「俎」,是中國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禮器。牛虎案就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於滇人祭祀的銅柱頂端,為崇拜之對象

13.貴州省博物館

鎮館之寶:東漢銅車馬

銅車馬是東漢時期的銅鑄文物,與銅奔馬同時挖掘出土,現為武威的標誌性文物,其構思獨特、設計合理、寓意豐富、姿態各異,象徵東漢時期擁有強大的武裝官僚勢力,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史學知識和文物內涵。

銅車馬是東漢時期的銅鑄文物,與銅奔馬同時挖掘出土,現為武威的標誌性文物,其構思獨特、設計合理、寓意豐富、姿態各異,象徵東漢時期擁有強大的武裝官僚勢力,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史學知識和文物內涵。

據說有學者看了這尊工藝品後,曾經為了「東漢時期馬車和馬的比例關係」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藝術品……

14.甘肅省博物館

鎮館之寶:馬踏飛燕


又名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鷂)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 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東漢時期軍事長官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並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託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2002年,中美建交30周年之際,布希總統來中國訪問,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將原尺寸仿製24K鍍金青銅仿製品「馬踏飛燕」作為國禮贈與來訪的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

15.寧夏博物館

鎮館之寶:鎏金銅牛

 1972年,考古工作者對西夏王陵正式發掘。在這座屢經盜掘的王陵里,考古工作者從一堆盜墓者屍骨堆中發現了一隻「牛角」,最後發現了這尊銅像。至於那裡為什麼會有一大堆盜墓者屍體,你自己想像吧。

 1972年,考古工作者對西夏王陵正式發掘。在這座屢經盜掘的王陵里,考古工作者從一堆盜墓者屍骨堆中發現了一隻「牛角」,最後發現了這尊銅像。至於那裡為什麼會有一大堆盜墓者屍體,你自己想像吧。

16.內蒙古博物院

鎮館之寶:匈奴王冠

匈奴王金冠 :戰國時期,鷹高6.7厘米,冠帶直徑16.5-16.8厘米,重1211.7克,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這套金冠飾的主體造型為,一展翅的雄鷹,站立在一個狼羊咬斗紋的半球狀體上,俯瞰著大地。額圈由三條半圓形金條榫鉚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盤角羊和卧馬造型,中間部分為繩索紋。是目前國內發現唯一的匈奴貴族金冠飾。

匈奴王金冠 :戰國時期,鷹高6.7厘米,冠帶直徑16.5-16.8厘米,重1211.7克,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這套金冠飾的主體造型為,一展翅的雄鷹,站立在一個狼羊咬斗紋的半球狀體上,俯瞰著大地。額圈由三條半圓形金條榫鉚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盤角羊和卧馬造型,中間部分為繩索紋。是目前國內發現唯一的匈奴貴族金冠飾。

1972年,杭錦旗阿門其日格公社有個76歲的老人叫王美子,老大爺平時沒啥愛好,就喜歡去荒漠挖一些古生物化石賣給國家補貼家用。沒想到1月17日這天突然挖到很多金銀財寶,他怕一人獨吞招來災禍,就叫來村裡的老夥伴一起挖,挖完了賣給當地銀行。幸虧銀行職員里有個識貨的,不然這頂王冠現在可能回爐造金條了也說不定……

1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鎮館之寶:營盤男屍

1995年,新疆考古所在新疆尉犁縣營盤遺址的一個漢晉時期墓葬群的第15號墓中發掘出的男屍。古屍身上的服飾依然鮮艷華麗,尤其是上身的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非常罕見。死亡年齡25歲左右,男性,身高約一米八。被評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1995年,新疆考古所在新疆尉犁縣營盤遺址的一個漢晉時期墓葬群的第15號墓中發掘出的男屍。古屍身上的服飾依然鮮艷華麗,尤其是上身的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非常罕見。死亡年齡25歲左右,男性,身高約一米八。被評為199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18.西藏博物館

鎮館之寶:雙體陶罐

出土於昌都卡若遺址,造型洗鍊優美、飽滿豐盈、構思巧妙,製作工藝純熟,代表了卡若文化的制陶水平和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石器時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點睛之作,也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出土於昌都卡若遺址,造型洗鍊優美、飽滿豐盈、構思巧妙,製作工藝純熟,代表了卡若文化的制陶水平和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石器時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點睛之作,也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鎮館之寶:翔鷺銜魚紋銅鼓

此品為西漢時期的金屬器,鼓面中心為太陽紋,十二芒,芒外七暈圈,屬石寨山型銅鼓。使用時,一般是將它側身懸掛,一人擊鼓,一人持木桶在鼓底晃動,以改變音量和音色。也可以平放在地面上敲,或由兩人抬鼓邊走邊拍。據說鼓聲大者可達數里之遙!

此品為西漢時期的金屬器,鼓面中心為太陽紋,十二芒,芒外七暈圈,屬石寨山型銅鼓。使用時,一般是將它側身懸掛,一人擊鼓,一人持木桶在鼓底晃動,以改變音量和音色。也可以平放在地面上敲,或由兩人抬鼓邊走邊拍。據說鼓聲大者可達數里之遙!

20.安徽省博物館

鎮館之寶:楚大鼎

又名鑄客大鼎,1933年壽縣楚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修耳、蹄足、耳飾斜方格雲紋,腹飾蟠虺紋,犀首紋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館。當時該墓葬是被老百姓盜挖時發現的,起先沒有引起政府部門的注意,後來越來越多的青銅器出土,才引起國民政府的關注,但此時很多文物已經流失到上海、天津一帶。為了追回這些文物,國民政府下令收繳這批文物,一同收繳回來的除了楚大鼎還有其他數百件青銅器。這些文物一併被送到時在安慶的安徽省博物館收藏。

又名鑄客大鼎,1933年壽縣楚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修耳、蹄足、耳飾斜方格雲紋,腹飾蟠虺紋,犀首紋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館。當時該墓葬是被老百姓盜挖時發現的,起先沒有引起政府部門的注意,後來越來越多的青銅器出土,才引起國民政府的關注,但此時很多文物已經流失到上海、天津一帶。為了追回這些文物,國民政府下令收繳這批文物,一同收繳回來的除了楚大鼎還有其他數百件青銅器。這些文物一併被送到時在安慶的安徽省博物館收藏。

21.青海省博物館

鎮館之寶:明銅鎏金觀音造像

銅鎏金觀音造像, 國寶級文物。由明朝皇帝賜給青海著名的瞿壇寺。該器物身姿婀娜,站立在蓮花座上。衣飾線條流暢飄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體鎏金。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平。

銅鎏金觀音造像, 國寶級文物。由明朝皇帝賜給青海著名的瞿壇寺。該器物身姿婀娜,站立在蓮花座上。衣飾線條流暢飄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體鎏金。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平。

22.南京博物院

之前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一直是「金獸」,但小編這次去時南博特地單獨開了一個「鎮館之寶」廳,裡面就是這個。

鎮館之寶:清乾隆藍釉描金粉彩開光轉心瓶

清乾隆藍釉描金粉彩開光轉心瓶是乾隆官窯創製的特有瓶式,工藝極為複雜,在鏤空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此瓶底施湖綠釉,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清乾隆藍釉描金粉彩開光轉心瓶是乾隆官窯創製的特有瓶式,工藝極為複雜,在鏤空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此瓶底施湖綠釉,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23.北京故宮博物院

其實故宮的珍寶實在是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就選這個最著名的吧

鎮館之寶: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2015年9月,專家表示,《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並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
24.台北故宮博物院
眾所周知,台北故宮的三大珍寶:東坡肉形石,翠玉白菜,毛公鼎。小編就在這裡把台北故宮南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作為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吧。
鎮館之寶: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

翠玉白菜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
25.法門寺地宮
法門寺地宮的發現無疑是世界文明史中的一件大事,出土的文物精品更是多如繁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是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
鎮館之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

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宮打開期間共發現有4枚舍利。其中兩枚為白玉所制,另一枚為一高僧的舍利。這三枚都屬於「影骨」,和「靈骨」放置在一起是為了保護後者。「靈骨」色黃而有似骨質的顆粒分泌物,經專家鑒定,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法門寺也隨著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為佛教的勝地。

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宮打開期間共發現有4枚舍利。其中兩枚為白玉所制,另一枚為一高僧的舍利。這三枚都屬於「影骨」,和「靈骨」放置在一起是為了保護後者。「靈骨」色黃而有似骨質的顆粒分泌物,經專家鑒定,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法門寺也隨著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為佛教的勝地。
26.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蹟」,其中又以遺址中的青銅器最為著名,下面就是小編認為最著名的一件青銅器。
鎮館之寶: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銅器。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榦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一隻鳥,鳥共九隻(即太陽神鳥)。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
27.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鎮館之寶:太陽神鳥金飾


整器呈圓形,器身極薄。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分內外兩層。內層為一圓圈,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圖案圍繞在內層圖案周圍,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鳥頭、爪較大,頸、腿長且粗,身體較小,翅膀短小,啄微下鉤,短尾下垂,爪有三趾。四隻鳥首足前後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內層漩渦旋轉方向相反。
「太陽神鳥」金箔的含金量高達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它是先用自然砂金熱鍛成形,然後經過反覆捶揲,最後根據相應紋飾的模具進行刻劃和切割。由於加工工具不十分鋒利,在「太陽神鳥」金箔圖案的四周留下了反覆刻劃的痕迹。
此器構圖凝練,是古蜀人豐富的哲學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藝術創造力與想像力和精湛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也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28.蘇州博物館
鎮館之寶:宋真珠舍利寶幢

此品為宋代的文物,是用珍珠等七寶連綴起來的一個存放舍利的容器。

此品為宋代的文物,是用珍珠等七寶連綴起來的一個存放舍利的容器。

29.杭州博物館
鎮館之寶:戰國水晶杯

此品為戰國文物。高15.4cm,口徑7.8cm,底徑5.4cm。1990年杭州半山區石塘鎮出土,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局部可見絮狀包裹體。器身特徵為敞口,平唇,斜直壁,圓底,圈足外撇。光素無紋,造型簡潔。它不僅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就其工藝水平而論,也是無以倫比的珍品。

此品為戰國文物。高15.4cm,口徑7.8cm,底徑5.4cm。1990年杭州半山區石塘鎮出土,整器略帶淡琥珀色,局部可見絮狀包裹體。器身特徵為敞口,平唇,斜直壁,圓底,圈足外撇。光素無紋,造型簡潔。它不僅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就其工藝水平而論,也是無以倫比的珍品。
30.揚州博物館
鎮館之寶: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此品為元代的陶瓷器,梅瓶造型秀美,紋飾精美生動,藍釉呈色鮮明純正。

此品為元代的陶瓷器,梅瓶造型秀美,紋飾精美生動,藍釉呈色鮮明純正。
30.徐州博物館
鎮館之寶:楚王陵金縷玉衣
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
玉衣非常像古代的盔甲,拼合得天衣無縫,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縷1576克。玉片最多,達4248片;玉質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闐白玉、青玉組成,溫潤晶瑩;工藝最精,保存最好,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劉戊


推薦閱讀:

TAG:藝術 | 博物館 |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