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國家?

一個國家成立最初目的是什麼?


轉自人人網上放逐公爵的blog 無限分裂與世界主義

俄羅斯方塊里從來沒有贏,所謂的贏就是儘可能的晚輸。
集體即是這般東西。

1.1

設想這樣一個世界中,每個人伐木,蓋房,種田,養牛,像魯濱遜那樣自給自足的生活著,那真是一個如多人minecraft遊戲般的美好世界。(不懂的請去查詢minecraft關鍵字) Suddenly,一個人突發奇想,說,不如我專心養牛,你來專心種田,然後我們彼此交換產物如何?大家聽了這個想法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分工出現了。

分工所帶來勞動效率提高擴大了生產,使得人們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勞動產品,於是人們享受到了「生產社會化」的好處,那個人站出來說,看!你創造這種正價值,我創造那種正價值,由於同一種使用價值的效用邊際遞減,那麼我們彼此交換後,就都得到了效用的改善,這就是幾千年後人們所說的「帕累托改善」啊!這正是集體的真諦!通過協作與交換,讓我們每個人都活得更好!

這真是一個美好的集體樣板,親,可絕大多數集體都不是因為這個誕生的。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集體是因為「協作,讓生活更美好」而誕生的話,世界上毫無疑問應該只有一個國家,不是嗎?更多的人參與到協作中,協作生產的價值就會更多,大家都不是傻子,為什麼要拒絕兼并重組呢?

因為集體根本不是因為「正價值創造」的協議而誕生的。

1.2

事實是,設想這樣一個世界,每個人伐木,蓋房,種田,養牛,像魯濱遜那樣自給自足的生活著,那真是一個如多人minecraft遊戲般的美好世界。Suddenly,一個人突發奇想,找來另一個人,說:兄弟!我看那邊那個種田的軟蛋好像很慫的樣子,不如我們去敲丫一筆?丫要不聽話,咱就弄死丫挺的。

在雙人博弈中,讓博弈的均衡停留在雙贏點的必要條件,是這個博弈必須是無限的,而且必須存在報復。這樣,這次受損的人,下一次才有可能贏回來。雙方都不想輸,那就只好妥協。

於是,如果過來敲詐的是一個人,軟蛋也可以奮起抗爭,兩個人都是普通人類,都是戰鬥力只有5的渣渣,敲詐者為了不看到兩敗俱傷的雙輸結局,就會停止敲詐。如鄧輝老師曾經說過的,沒有報復,世界就會毀滅。因為唯有在無限次數的重複博弈之中,均衡會超越囚徒困境,而停留在對雙方更為有利的點上。

但是如果過來敲詐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伙人呢?局面就會完全改變了。因為,一伙人打一個人,十拿九穩,不傷完勝。軟蛋如果看到「抗爭就是死」這個結局,也就會默然接受被敲的選擇了。因為在這個博弈中,根本沒有兩敗俱傷的可能性,也不存在無限博弈的未來憧憬,「吃虧」或者「死」的兩難抉擇,是人都會選吃虧。

於是,敲詐者用這種方式網羅同黨,就形成了和原先的以「正價值創造」作為交換基礎的集體完全不同的東西——以「負價值不創造」作為交換基礎的集體。

在「正價值創造」的關係中,我想得到你種的糧食,我可以拿我砍的柴禾來交換。
在「負價值不創造」的關係中,我想得到你種的糧食,我可以拿不砍掉你的頭來交換。

一個人和一個人的交易,通常是雙方互相提供「正價值創造」的交易,因為你可以拿斧頭砍我腦袋,我也可以拿鋤頭拉出你的腸子,大不了兩敗俱傷同歸於盡,所以還不如踏踏實實談生意。但是當一方實力明顯強過另一方時,如上文所述,反傷和下輪報復都不可能的情況下,一方提供「正價值創造」,而另一方提供「負價值不創造」的交易便有了存在的可能性。

而這樣的,對內哥倆好、對外「哥們借點錢否則弄死你」的集體,就成了我們如今的「國家」的雛形。這樣的集體的一個例子,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贈:所有遭遇校園冷暴力的孩子】孩童皆惡魔(我欺負人和被人欺負的故事)

於是,敲詐者的集團規模不斷增加,可敲詐的對象也越來越多,直到被敲詐的人也意識到了需要組成這樣一個集團來挺身抗暴,隨後,幾千年的部落兼并和國家間戰爭就開始了。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人們眼中看到的只是被「外人」的集團敲詐的悲摧後果,卻看不到在最開始的時候,創造集體還有另一種路徑。

1.3

集體產生過程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這裡不妨提一提。

如果你意識到了,不加入某一個集體,就會被別人敲詐,那你會選什麼樣的集體進入呢?學富五車的你願意加入黑社會嗎?財高八斗的你願意加入丐幫嗎?

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始終要承擔一些境遇不同所帶來的交往成本。高富帥和屌絲做朋友就要少說些名車豪宅,白富美和女屌做朋友就要少提些HERMES和CHANEL。這相當於凍結了你的一部分財產、知識的使用權,並因此導致這些東西使用價值貶值,這就是我所說的成本。

所以,遺傳著趨利避害生物本性的人類自然而然的會去尋找和自己脾性最對得上的集體加入,於是乍看下來,好像集體也具有了性格一樣,也就是所謂「文化」。

2.1

上文所提到的集體,我在形容其特徵時曾說過,對內哥倆好、對外「哥們借點錢否則弄死你」。也就是說,它們雖然對外部實行以「負價值不創造」交換「正價值創造」的敲詐策略,但在內部卻是友好相處,以「正價值創造」交換「正價值創造」的。

然而真的是這樣的嗎?

如果他們真的在內部以「正價值創造」交換「正價值創造」,這意味著就內部而言,他們與本文1.1部分所提到的那種集體沒有分別了,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個集體內部,同樣也可以有人拉上一幫兄弟,開始在集體內部敲詐。

於是,1.2樣式的集體的最大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對於任何一個超過2個人的集體而言,集體內部還可以再產生集體。隨著這樣的集體的集團規模增大,集體內的每個人都會受到集體內集體的敲詐,除非這個人已經爬到了這個集體的實際權力最高位,敲詐食物鏈的頂端。

2.2

拿實例說話的話,以天朝為例,天朝本身是一個大的集體,對外經常欺壓良善,比如南海劃界貼著人家東南亞國家的領海劃,比如死活不讓福爾摩沙加入聯合國。但是就天朝內部而言,卻並不像中央所主張的那樣一團和諧。天朝的集體內集體,縱向來看有官僚、利益集團這種劃分,橫向又有砍省、偷省、吃省、騙省這種地緣劃分,更是亂成了一鍋粥了。沒有背景的窮地方P民肯定是最慘的,但是即便你是某個集體內集體的一員呢?不好意思,官僚內部還分團派太子黨,大砍省的謀克敦、新京、哈爾濱也說不到一起去,你要不是一個集體內集體內集體(這就三次方了親)的成員,照樣逃不過被敲的命運。如某帝所言,帝國之下,滿盤皆輸。

所以不妨做一個演繹,一個1.2樣式的集體自誕生後會一路發生哪些事。一方面,它一路向外兼并,所向披靡,集團規模不斷增長。另一方面,它內部不斷湧現出新的集體內集體,集體內集體內集體,集體^4,集體^5,……。集體內的P民不甘於淪為被敲的地位,於是不斷向掌權者進行挑戰。一場硝煙過後,新的統治者上位,即便有心改變這種情況,為了維持自己的權位,卻也不得不儘力強化自己的集體,最終淪為互敲鐵則的勝利者和犧牲品。

一種可能性是,一個2人規模的1.2樣式集體不要求被敲詐者交出創造的正價值(比如種的糧食),而是要求被敲詐者加入自己,這樣,這個1.2樣式集體就變成了2階的了,對外來看,他們是一個3人規模的1.2樣式集體,但是對內來看,在他們內部還有一個2人規模的集體內集體,這就是縱向的集體層級。

大多數集體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不斷擴張,當原先被敲詐的第3個人感到了敲詐別人的爽之後,即便自己也在敲詐鏈中,也可能會對他所處的這個集體產生忠誠感,為了彌補被敲詐帶來的負效用,他需要尋求一種精神支持來將這種負效用轉化成正效用。正巧,一個過路的可能叫「孔夫子」也可能叫「耶穌」的傢伙帶來了這種精神支持,兩人一拍即合,「道德」和「宗教」的類似的東西出現了。這種東西是一種價值觀體系,將你原有的價值觀轉化成能讓你感到更多福利的價值觀。價值觀本身也是存在著市場交易的,有需求,有供給,一種價值觀能夠讓人在所處的社會地位感受到幸福,人們就願意購買這種價值觀,主要的成本是機會成本。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
兩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真的,完了嗎?

3.1

現代的大多數立法,都是基於掌握立法權的人,意識到了無限博弈的均衡,從而做出了高瞻遠矚的決策。

因為知道壟斷對市場的毀滅性作用,所以即使短期內不會被壟斷傷害,也要訂立反壟斷法。
因為知道核彈對和平的毀滅性作用,所以即使短期內不會被核彈傷害,也要訂立限制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條約。

這樣的例子太多,「未發生先預防」式的法律,對近一兩百年的人類社會穩定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但這樣的法律的訂立,都是基於立法者這樣一種共識——「如果不訂立,那樣的事情遲早會發生。」

所以,如果大家都能意識到,採用「負價值不創造」式的集體,即便短期內能吃到弱者的財產,長期內這種集體內的大多數人必是被吃的命運的話,將這種共識以立法形式落實,對於任何妄圖組建這種「負價值不創造」式集體的人,動員全部共識者的力量予以打擊,那麼,這種歷史的無奈循環便可終結。人們將在立法的強制下,走入1.1式集體的道路。那樣的集體其實也不算「集體」了,每個人並不從屬於一個排他的集合,而是共同從屬於世界。這便是世界主義。

遺憾的是,這招剛開始沒用,現在已經用不了了。

3.2

那麼事情難道真的沒有挽回的餘地了嗎?
埋藏在集體之中自我毀滅的種子,無論怎麼挖都挖不出來了嗎?

事情總是有挽回餘地的,解鈴還須繫鈴人。
只要看看我們如何一路走來,便知道我們該如何一路走回去。
既然個人與個人能夠組成集體,集體與集體能夠組成大集體,大集體之間能夠組成巨集體。
那麼巨集體也可以拆成大集體,大集體也可以拆成集體,而集體最終也可以拆成個人。
統一世界有兩條路,世界上這麼多國家合併成一個國家,或者世界上這麼多國家各自分裂到一人一國。但前者的未來已經在開篇的故事中展現給各位了,基於完善立法的後者,才有長治久安的希望。

3.3

在面向世界的時候,哪怕最強大的國家也是如此的卑微。
在面向世界的時候,哪怕最弱小的個人也可昂首挺胸。
因為除了他,便是整個世界。

上面文章來源於人人網用戶 放逐公爵,下面附上文中提到的文章。

來自 鄧輝 的BLOG
附文中提到的無限次博弈的問題,原文來自 《正義論》里有關分粥寓言的結論真的對嗎?復旦考題告訴你羅爾斯圖樣、圖森破!

由於我打算這周續《國家悲劇的原因》系列文章,寫一篇介紹《合作的進化》一書的番外篇;而《合作的進化》一書的最大貢獻在於它告訴大家,即便我們假設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通過無限的反覆博弈,人與人之間還是會形成合作的利他性行為。上面這些話說起來有些繞口、晦澀,所以我決定先重新貼上舊文,希望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通俗的解釋。
  《正義論》中關於分粥的故事,常常被抽出來,放入各種「兒童讀物」——「成功學」、「速度經典」之類書中,故事梗概如下:
  7個人每天都要喝一鍋粥,於是大家就面臨粥怎麼分的問題。羅大爺給出了五個方案:
  方法一:擬定一人負責分粥事宜。不過很快大家就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最多,於是換了人,結果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方法二: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每個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飽且有剩餘,其餘6天都飢餓難耐。
  方法三:大家選舉一位品德尚屬上乘的人還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開始為自己和溜須拍馬的人多分。
  方法四:選舉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形成監督和制約。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於監督委員會經常提出多種議案,分粥委員會又據理力爭,等粥分完,早就涼了!
  方法五:每人輪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人最後一個領粥。結果呢?-----每次7隻碗里的粥都是一樣多,就象科學儀器量過的一樣。
  鄙人肯定也又紅又傻過,自然在年少不懂事的時候,認為羅爾斯給出的第五種方案,是最佳分粥方案。既然又紅又傻,自然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所以當然鄙人也曾經想過考研,考入名校,比如復旦啦。既然決心考研,以時間換學歷,用學歷騙工作,借工作套女人,所以肯定要先看看復旦的歷年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考題啦。不然俺的春秋美夢、百年大計,豈不是要落空?
  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名牌大學果然不一樣啊,一道題,便讓我知道自己又紅又傻,懂得原來羅大爺的話也不是真理啊!
  其實復旦大學的考題,基本沒變羅爾斯故事的前提,只是給出了三個有趣的問題:
  1.如果是無限次分粥,分粥的是什麼結果?
  2.有限次分粥,且大家知道分粥結束的時刻,又是什麼結果?
  3.有限次分粥,隨即次數結束分粥的結果呢?
  像寡人這種智力,所謂「寡人」,自然沒有幾個人和俺一樣笨;所以怎麼也不可能知道考題的答案。於是想了3個小時後,鄙人只好翻開了試題後的參考答案。答案上講,如果是無限次分粥,那麼即便採用羅爾斯所說的方案二進行分粥——也就是輪流分粥而不要求分粥的人最後取粥,結果也會是公平的。因為,正是像羅爾斯說的那樣,如果每個人都是在分粥那天,給自己多分許多,而給別人少分許多,於是大家都要挨餓6天。可是如果今天我分的比較公平,大家喝的都比較飽。而第二天分粥的人,還會給自己多分許多嗎?
  他肯定不會給自己多分啦。如果他給自己多分,那麼在你下次你分粥的那天,你可以報復他:給他少分,給自己和其他多分。由於分粥是無限次循環下去的。於是對於那位第二天給自己多分的人來說,結果就是自己總收益沒變。於是大家都在想:與其自己分粥的那天,給自己多分許多,不如給大家分的公平些,這樣就不會每個星期6天挨餓了。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我白活20年了,到這時我才明白「以牙還牙」的重要性。原來報復才是產生和諧社會的根本推動力啊。人和鸛狸猿不同,人類身上的毛早就退化乾淨了,也會下樹使用工具。於是在大腦里前額葉的地方,進化出了一個專門用於類比思考的部位。當然,寡人屬於開發這個部位比較緩慢的人。不過除了睡教的人外,也有思考人,比如林毅夫。
  他發現中國在59年以前,農村合作社以中級社為主,但也存在許多的高級社,而在此之前的中國農業增長也還算穩定。可是59年,也就是「大躍進」的第二年,同時是三年大饑荒的第一年,情況卻變得急轉直下。
  林教授發現,其中關鍵的原因是因為這年,政府實際上取消了農民退社自由,而且強制要求所有農民必須強制進社——高級社。
  正如我在《「居心叵測」的歷史》一文中講的,中國並不存在勞動質量易於檢測的農業。所以公社幹部,根本沒辦法對單個農民的勞動量,進行有效的測量,於是結果就是大家都很懶。同樣,由於在公社制下,由於每個人的勞動成果是被所有人平分的,所以大家都沒有勞動的積極性。這是導致災難發生的前兩個原因。
  可是如果是允許退社自由呢?如果一個農民進社,發現其他農民都很懶,會侵吞自己的糧食;而自己進社後比進社前的情況遭多了,於是就會選擇退社。但是因為農業許多方面存在規模經濟,比如灌溉水渠的修建,所以組成合作社,是可以給農民帶來一定的好處的。於是如果較懶的農民,企圖好吃懶做,從而使得勤快的農民退社的話。那麼結果就是自己的情況,比存在合作社時存糟了。於是懶的農民,在勤快農民這種以牙還牙退社的威脅下,自然會選擇好好的工作。因此在三年大饑荒前,雖然中國存在合作社,但是農業還是增長的。
  寡人雖然蠢點,但畢竟也是人類啊,所以寡人也會類比思考。於是寡人就想:現實中,農民的存在無限次退社的威脅嗎?顯然不是啦,農民也是人啊,是人就不可能長生不老。不能長生不老,自然不可能無限威脅退社了。如果農民可以長生不老,那就不是農民,而是妖精了。既然不存在農業生產上的無限次退社威脅,於是寡人就得再看一看復旦大學考題的答案了。
  答案上說,如果是有限次分粥,比如輪流分十次。那麼最後一個分粥的人,就不會面臨其他的懲罰。於是他肯定會想給自己多分粥。而倒數第二個分粥的人,想既然最後一天自己要挨餓,那麼何不在前一天多吃一點?依次類推,結果就是大家都不進行公平分粥了。
  可是根據林毅夫的研究,明明在農民有限次威脅退社的情況下,農業生產並沒有變糟。於是愚鈍的鄙人,只能再接著看第三個問題答案:如果是有限次分粥,但是沒人知道在第幾次停止分粥。那麼就沒一個人知道那一次是最後一次分粥;也不知道如果給自己多分,自己會不會後來遭到別人的懲罰。於是,如果自己是最後一個分粥的人,自然好,但是如果不是呢?結果自然是以後大家都懲罰他,於是以後每次別人分粥,他都會挨餓。所以為了防止自己被大家懲罰,沒一個人會選擇給自己多分。
  這時。愚鈍的寡人才明白:原來59年以前,中國農業雖然存在合作社,但是農業依然增長而不是很糟的原因,是沒有農民知道其他農民什麼時候死......
  既然分粥這麼有意思,那麼分其他東西呢?寡人,雖然愚鈍,但是有一個愛好,就是愛讀書。寡人是熟讀先秦到漢初的歷史的。所以由分粥這個問題,寡人就聯想到了漢代陳平分肉的典故。陳平本是個愛高談闊論的小青年。連他嫂嫂都覺得他整天蹭飯,瞧不起他。可是偏偏陳平他哥哥,覺得陳平是他陳家的希望,於是一怒之下把他嫂子給休了。後來,陳平撞了狗屎運,被一個有錢寡婦的爺爺看上了。於是陳平果斷選擇吃軟飯。
  這裡就多提一下。在王立群的書里,他說是因為陳平長的帥,所以被別人看上了。其實這是王立群古文沒學好。在古語里,所謂的「美」,並不總是修飾長相,有時還修飾心靈。所以寡婦爺爺的那句「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不是說長得帥的人,沒有貧困的;而是說道德高尚的人,沒有貧困的。在《離騷》里,屈原把楚王稱為「美人」,肯定也不是因為楚王長得帥,而是他誇獎楚王心靈純凈啦。
  後來,有了吃軟飯的錢,陳平的社會地位自然就提高了。於是陳平被大家推舉為陳氏宗族祭祀時,分肉的人。也就是在分肉的過程中,陳平說了一句名言:「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我擦,這分肉能和治天下比嗎?
  當然可以啦。你想一下,一個村每家每戶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有的家老人多,需要的肉少;有的家有病人,或者有的家要辦喜事,急需用肉;而且並不是每年分的肉都一樣多。所以分肉分到大家都沒怨言,所謂的「善,陳孺子之為宰」,肯定是不容易啦。當官其實就和分肉一個道理,講究怎麼把利益分配的均衡,而使得大家都很滿意,最後一切都按自己的意願走。
  這時再想一想,羅爾斯給出的第五種解決方案——輪流分粥,分粥的人最後取粥,是最好的制度嗎?肯定不是啦,因為羅爾斯沒有考慮,分粥它是個技術活兒。如果分粥的人中,有人很不會分粥,每次都磨蹭半天,怕自己吃虧;或者分粥的人很多,由於大家都不熟練,所以都喝的是涼粥。於是大家是不是會想:與其每次都和涼的粥,不如叫一個聰明的人分粥。每次給他多分點粥。如果他給自己分的太多,那麼重選一個分粥的人,不就好了。
  於是,最早的民主就這樣產生了。可是這不就是方案三嗎?
  是啊,這就是方案三——選一個人分粥。當然結果也正如羅爾斯想的那樣:和分粥的人走的近的人,所得的粥比較多。
  可是為什麼大家不罷免選出來的人呢?
  答案是如果選舉人很少,而和分粥的人走近的人比較多,那麼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為了粥去打架。如果大家人很多,那麼這種情況,反而會更嚴重。現在的許多地方的農村選舉便是這樣,搞的農村選舉和洪興選浩南哥一樣。一個比較窮的村裡,如果某家的兄弟比較多,那麼他們往往會控制這個村。
  前段時間,西安的一個村子選舉,現任村委會和黨委會給每個村民發1000元。這就是拉選票、賄選啦。可是會有村民反抗這些既得利益者嗎?有幾個人,願意為了這1000塊錢和這些家族打架或者打官司?醫藥費和律師費都不止1000吧?可是對於現有村委會的既得利益者來說,他們對每個村民少分100元,自己就可以多得數萬元啊!所以村委會成員對選舉的反應,肯定比村民激烈啦。這便是集體行為的邏輯。
  是不是講到這裡就結束了?不是啦。我們既然講到了分肉喝粥,所以肯定要講吃飯啦。所以下面會講一講——獨餐。
  很多人說紅朝是獨餐社會,寡人是不同意的。為什麼?因為獨餐社會有兩個重要表現:一是人事任命權被一個人獨斷,二是獨餐者的任期終身制。這兩點相輔相成,非常重要。為什麼呢?答案就是前面已經提了一些。
  為什麼下級聽上級的話呢?因為不聽話,領導打屁股嘛。如果領導打不了你的屁股,也會把你從城市,調到農村去。你怕自己被懲罰,所以才會怕領導。可是領導是會下台的啊!是啊,領導是會下台。不過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退休,一種是在任上掛了。
  前一種,其實就是有限次數的博弈。比如現在的公務員,一般要求是在自己的崗位科層上任職3年,才有升職的空間。一位剛到單位的新同事,他們的局長明年就退休了;他自然不會對局長進行政治投資了,只要見局長笑一笑就行了,主要是巴結好常任副局長。
  這就類似於古代皇帝身體不行的時候,大家都會巴結太子。由於權力下降,而受關注少了,落寞的皇帝自然會非常的猜忌自己的兒子。於是許多活的歲數比較長的皇帝,自己的皇儲,結果比較悲慘,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和康熙朝的太子。由此類推,此時很容易知道,我朝太宗時期的許多故事。
  由於皇帝什麼時候掛,大家不知道,所以大家對皇帝是畢恭畢敬的。為什麼?這就是有限隨機結束的博弈嘛。你不知道自己不對他畢恭畢敬,他會不會明天就懲罰你。所以羅馬帝國和羅馬共和國後期——寡頭制的區分點,是凱撒的侄子屋大維。因為自他以後,最高權利都是終身制,且遺傳。至於我朝,咱們後來再講!
  讀到此,大家對無限博弈、有限博弈、隨即博弈應該有些印象了吧!?


研究國家的最初起源,其實就是研究城市的起源,因為國家的最早形式都是城邦型國家,例如夏商周時代,很多諸侯國其實就是一個城邑,是到了後來才逐漸演化成更複雜的地區性政體,可以說先要有城,才能有國。

城市(City)是高度複雜的社會系統,遠比之前的任何人類聚居點更複雜,因為管理城市需要解決很多高難度的問題,當這些問題解決時,文明(Civilization)和國家才會真正誕生!

根據已有的考古發現,最早的城市出現在7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也就是現在的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境內的兩河流域。

美索不達米亞,圖片出處:維基百科

美索不達米亞,圖片出處:維基百科Mesopotamia

在此之前既沒有城市,也沒有文明,只有以農業定居點為基礎的新石器文化,這些人類的聚居點多是氏族部落。

為什麼美索不達米亞先出現城市?
因為這裡是農業最早出現的地方,1萬4000年前,在兩河流域的上游,即現在的土耳其、敘利亞境內,人類第一次馴化出小麥。

野生小麥,圖片出處:維基百科Wheat

農業生產方式的發明是革命性的進步,因為人類以前只能依賴於採集和狩獵的生產方式來獲得食物。採集和狩獵獲得果實和肉類,不宜保存。一旦人口增長反而會導致食物資源迅速衰竭,造成糧食短缺危機,人們只能不斷遷徙。

畜牧也會遇到同樣問題,牲畜數量的增加會導致草場植物的快速消耗,只有不斷的尋找新的放牧草場,才能保證牲畜的食物供應。

如果定居一地,因為沒有充足的食物供給,隨著人口增加,會為資源瓶頸而發生衝突和分裂。落後的生產方式難以支撐更大規模的人類聚居,社會結構會不斷的崩塌。所以人們一直處於頻於奔命、居無定所的生活狀態,整天忙於解決溫飽問題。

小麥是很容易長期保存的,只要儲存得當可以保存一年以上。糧食一旦形成存量,就可以提高人們抵禦風險的能力。

糧食不但容易儲存,而且從事農業的人越多,種植的面積越大,糧食的產量就會越大,只要有充足的土地,糧食與人口就不再是矛盾,而是互相促進。

農業需要人們定居下來打理農田,灌溉和收割作物,人類不再遊盪。糧食的積累又導致食物第一次出現大量的富餘,人類有時間進行藝術、技術、宗教等更深入的思考。進一步的發展就是大範圍的交換開始出現,更多類似祭司(醫生)、工匠、商人等職業開始大量湧現。

也就是說,農業不僅讓社會結構停止崩塌,而且讓社會結構越堆越高、越來越複雜。

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大型建築遺址是位於土耳其的哥貝克力石陣,這個地區恰恰處於小麥原產地,其年代是1萬3000年前

哥貝克力石陣,圖片出處維基百科

像這樣龐大的宗教場所,需要專業人才進行規劃、設計、建造、以及維持運營。只有充足的糧食富餘,才能支撐一部分人,讓其解放出來從事藝術、工匠、工程和宗教等職業工作。也就是說農業可以支撐一個更大規模的社會結構,這種規模效應又足以產生更多社會分工。農業使人們建立起穩定的聚集點,而文化(Culture)在聚集點中孕育成長。

在接下來的幾千年里,人們不斷進行糧食物種改良和耕作灌溉等技術創新,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更多剩餘的糧食又促進人口的快速增長,這些都為實現人類的大規模聚集提供了保障。

這個過程非常快,從農業誕生到第一個城市出現,人類只用了近1萬年的時間。

可能有人說這也太慢了!
其實放到人類整個時間尺度來看,這是爆炸性的增長。不用說古人類,就說現代人類(也就是智人)15~20萬年前就出現了,那時候的人和現代人的智力一樣發達,但是在十幾萬年時間裡我們一直沒有定居下來,為了食物到處遊盪,從非洲遊盪到亞洲、歐洲、澳洲、美洲等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卻沒有產生文明,核心原因就是沒有發明農業。

直到1萬多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人類,最先發明了農業的生產方式,才大大加速了人類發展的進程。

需要強調的是,農業定居點不是國家,只有城市的出現才標誌國家的誕生。

為什麼誕生城市?
農業的進步,某個地區的農業產量遠遠超出本地區的需要,這些多餘的糧食放置時間長了也會爛掉。怎麼辦?

人體內的鹽需要從體外補充,缺鹽就會導致四肢無力。以狩獵為生的人可以隨時從動物體內補充鹽分,而以糧食為主食的人,就缺少了補充鹽分的途徑。但是產鹽的地區,土地往往鹽鹼化,又不適合種植糧食。怎麼辦?

答案只有一個,貿易!

在7000年前的兩河流域的下游平原,因為水源的充沛,並得益於灌溉技術的普及,人類的糧食產量大大超出了溫飽的需要。該地區的人口數量也出現快速增長,社會分工高度分化,農業部落之間的貿易量快速增加。

終於在靠近幼發拉底河河口的地方,出現了人類的一個城市,Eridu。

Eridu(紅色十字星)的區位優勢,維基百科

Eridu(紅色十字星)的區位優勢,維基百科Sumer

Eridu在幼發拉底河口,靠近波斯灣。一開始Eridu只是幼發拉底河上星羅密布的小自由港之一,但是得益於接近糧食產地、海鹽產地、水路和海路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個小港口開始出現雪球效應,在眾多港口中脫穎而出。來自上游的糧食可以集中到Eridu進行貿易,來自波斯灣的商船也可以把來自波斯灣的鹽和印度的貨物集中在Eridu進行交換。

最早可能只是停靠海運船隻的小港口,逐漸從小港口變成小集市,小集市變成小商業街,小商業街促進更多貨物、商人的聚集,大量陌生人定居在這裡,從小城鎮逐漸變為小城,最後變成大規模的城市。這和農業定居點完全不同,城市從本質上是商業定居點。

Eridu不同時期的演變,圖片來源:The Ur and Harran Latitudes, and G?bekli Tepe

從這個圖你可以看到地層底部的遺迹非常簡單,越往上建築結構越複雜,兩千年的時間裡,城市進行著快速的演化。

所以最早的城市或者城邦國家,其實就是地區的貿易中心。

上圖是根據考古想像的Eridu的城市面貌。圖片出處:

上圖是根據考古想像的Eridu的城市面貌。圖片出處:http://ferrebeekeeper.wordpress.com/2010/05/26/the-first-city/

因為城市人群的高度集中,又是宗教最好的佈道場所,所以蘇美爾人在Eridu建立起當時最輝煌的的神廟建築。Eridu從貿易中心演變為宗教中心,進一步的又變為地區政治中心。

中國最早的城市也都在貿易成本的最低點上。例如中國最早的兩個城市,陶寺遺址在汾澮之間,是貿易的十字路口,同時靠近山西運城的鹽池和中條山的銅礦。而二里頭遺址則在伊洛之間,是貿易網路的中心地帶。

在城市這個貿易成本的窪地里,匯聚了人才、物資和信息。而城市管理者也可以用最低成本的徵稅,有了足夠的財政收入就能供養更多的官僚和軍隊,實現對周邊區域的有效治理。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在交通要道上發現古代城市,但卻很難在遠離交通要道的偏遠地區發現大型城市的遺迹。

很多文明都誕生在水運便利的地區,兩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尼羅河文明、黃河和長江文明。因為在古代,水運是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就像現代的鐵路。

但是在大河邊上並不是安全的聚居地,每年河流都會爆發洪水泛濫,河邊上定居需要冒著被洪水圍困和沖走的風險。這也是很多文明的早期都有大洪水神話的原因,因為「住錯」了地方,就必須承受這樣的代價。聖經里的諾亞方舟故事源自5000年前的蘇美爾神話,大禹治水則是4000年前的神話,這些洪水神話都出現於文明的早期,因為過去人們安全的住在山洞裡或高地上,不用擔心洪水。但到了河邊,就必須想出辦法來防止被洪水沖走。中國上古的治水神話過分誇大了領導的作用和形象,不要說當時的人們沒有河流改道和上下游疏通治理的能力,就是現代中國從技術和財力上也很難做到。將歷史進行神話來論證統治的合理性,這種政治宣傳至今仍在大行其道。


城市和氏族部落有什麼根本不同?
氏族部落是一種熟人經濟體,人們都有遠近的親緣關係,長期的鄰里生活又使彼此熟悉,信任容易建立,物品交換也無需貨幣作為媒介,部落的管理方式多採用宗族管理。也就是無需太多的制度創新人們就可以實現合作。

但是城市不同!

城市天生就是陌生人的經濟體,需要和大量的陌生人交流和貿易,需要更多的激勵和約束措施促成人和人的合作。
因為不斷湧現的新問題,逼著人們不斷進行制度和科技創新,注意,這些都是自發的,完全是市場行為,不需要政府指令。

  • 為了解決與陌生人進行商品交換問題,發明了金銀貨幣來促進商品交換和流通,進一步促進的冶金、化學、鑄造、度量衡等技術進步;
  • 為了解決大量的貨物和交易數字處理,發明了加減乘除;
  • 為了解決陌生人之間的融資問題,發明了利息,複利計算;
  • 為了解決交易信息記錄和傳播問題,發明了楔形文字和泥板,促進交易記錄、書信、郵寄、史書、書籍、規則等傳播和發展;
  • 為了解決陌生人交易風險問題,發明了合同契約、印章、擔保人、公正人等風險控制機制,降低交易的成本;
  • 為了解決陌生人違法問題,發明法律、立法、司法、執法、監獄等制度;
  • 為了解決防止他人侵害個人私產,發明私有財產制度、遺產繼承製度;
  • 為了讓孩子將來能在這種市場競爭的環境里找到好工作,發明了學校和教科書。

等等……

城市又是大規模經濟體,城市管理的複雜度隨著人口規模的增加,成幾何級數的增加。需要城市管理者做出更多的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這些創新又反過來促進社會分工。

  • 為了解決向陌生人傳教、信徒社區運營問題,發明神話故事、宗教教義、神職人員管理、教區管理、儀式、醫學;
  • 為了解決陌生人認同當權者合法性問題,發明政府領導者的選拔和權利分配製度;
  • 為了解決改善城市居住環境問題,發明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例如供水、飲水、排污管道系統、道路、港口、衛生設施;
  • 為了解決公共服務人員的管理問題,發明政府官吏系統、選拔、培養、授權、薪俸等
  • 為了解決政府收入來源問題,發明稅收制度、糧食收集、徵調、配給制度等;
  • 為了解決自然規律的預測問題,發明曆法、12、60、10、360、7進位,觀測天體(土星公轉周期28年,需要常年觀測)、星座、天文學;
  • 為了解決大型公共建築的建設問題,發明大型建築工藝、石料的開採、運輸等技術攻關;
  • 為了解決城市防禦問題,發明大型城牆、防禦武器設施、發明軍隊管理體制、青銅冶煉鑄造工藝、艦隊、海軍。

等等……

以青銅為例,城市管理者需要大量的青銅來製造武器和禮器。青銅冶煉需要銅、錫、木炭,這些在城市裡都不出產,而且銅礦和錫礦也不伴生。只有通過商人的貿易網路進行遠距離的採購。採購回來的這些昂貴的原料,不能隨便交給一個人處置,必須聘用經驗豐富的工匠,組建起團隊進行合作才能冶煉和鑄造。

在自給自足、封閉的農業社會裡,這是無法實現的,只有在城市這種陌生人協作的商業社會裡才有實現的可能。

通過這些創新,人類社會的結構發生了質的飛越,城市是一個完全不同於氏族部落的新型社會系統,人類開始進入文明暴漲時期,所以城市誕生的意義並不亞於近代的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


地區性國家的起源
城市是對一個區域實現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最關鍵因素,例如先秦時期,國家之間割讓土地更多的是獻城,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劃定邊界。如果大面積的領土沒有城市來管理,割讓了也不能有效的治理。

隨著城邦國家的完善,城市通過各種手段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大,控制範圍也越來越廣,逐漸將勢力擴張到更多地區。

蘇美人在Eridu的附近建設了更多類似的城邦,例如Uruk(烏魯克)、Ur(烏爾)等。城邦之間也會相互競爭,這種競爭更加速了創新的速度。

城市之間通過不斷的戰爭和政治聯盟,使國家的範圍超越了城邦,在原來城邦內的管理系統,被不斷的複製和連鎖經營,更多的社會治理技術被發明出來,國家才逐漸演化成為一個地區性的政權。


綜上

  1. 農業為人類建立大規模定居點提供保障
  2. 貿易需求促成城市的建立和演化
  3. 城市提供更高難度的需求促成文明的產生
  4. 城市是對周邊地區實現有效治理的關鍵
  5. 大量的社會治理技術創新最終導致國家的誕生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當最後的一批氏族酋長轉化為奴隸主之後,他們建立軍隊抵禦敵對部落並掠奪奴隸;制定法律組建警察系統來鎮壓奴隸;發明監獄來關押反對者;發明政府作為實行階級統治的工具;發明學校來給社會大眾傳播統治者的意識形態。國家由此而來。


這個答案會有點長,因為答案里不僅包括為什麼會有國家,還包括國家為何發展到現在這樣。

  要了解為何會有國家,就要從人類最初的部落時代開始說起。


部落時代

  人類最初的組織形式是部落,因為單獨的人類個體是戰勝不了兇猛的野獸的,所以需要團結協作一起對抗野獸的攻擊,而且多人合作之後也可以獵殺更加強大的獵物,這樣就使人類組成部落聚居。而這種部落就是人類組織最早的形式。

  後來,人類產生了農業革命,整個人類部落就有了能夠儲存的糧食,這就是財富。有了財富之後,那麼掠奪財富的部落也就自然產生了,因為農業常常是靠天吃飯
的,每個部落都有可能遇到荒年,這些部落就只有掠奪其他部落的糧食才能活下去。這時候,部落通常會推舉出一個部落領袖,讓全部落的戰鬥力都歸這個人指
揮,只有這樣整個部落的力量才能鑽成一個拳頭,才能夠打敗那些沒有領袖的部落,以比較小的傷亡搶到足夠多糧食。這就是國家領導人制度最早的雛形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那些沒有領袖的部落的消失,每個部落在戰時都能夠擰成一股繩,這也讓那些遇到荒年的部落沒了可乘之機。如果繼續搶奪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傷亡慘重將使部落元氣大傷,他們就不能抵禦其他部落的進攻,即使搶到了糧食也很可能會被其他部落消滅。

  於是有一群部落組成了部落聯盟,在他們選出的首領的帶領下,集中部落聯盟的力量一個部落一個部落地打過去,因為人數占絕對優勢,所以逢戰必勝,搶奪到充分的戰利品之後,把財富分給各個部落,這一年的饑荒也就解決了。於是人類社會就發展到了部落聯盟階段,古羅馬時期對羅馬帝國威脅最大的日耳曼人就處於這個階段。


 
 但是,隨著周圍的人類族群都成了部落聯盟時,它的一個缺點就暴露出來了,那就是進攻有餘而防守不足。因為部落聯盟遇到其他部落聯盟的攻擊時往往很突然,這時
候來不及選出首領,那麼就不能夠及時把部落聯盟的力量聚集在一起,也就防不住其他聯盟的進攻。面對這個問題,一種新的制度就誕生了,那就是領袖終身制,這就使得遇到戰爭時就能夠立刻形成組織,在統一的領導下進行戰鬥,也就能很快形成戰鬥力完成抵禦外敵的任務。


  然而,這個聯盟很快遇到了新的問題——權力交接問題,而且部落聯盟必須在首領去世前決定下一個首領人選,不然又會給其他聯盟可乘之機。


  一個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是,在首領年老之後決定下一位首領,然後新首領接替老首領。這種權力交接制度的典型代表,就是中國三皇五帝時期的「禪讓制」。但是,這種繼承製度存在一個缺陷,原來舊首領的部落會會因為首領權力的關係而壯大,它有能力反對新首領,而這時部落聯盟就會產生內鬥,整個部落聯盟的力量消耗之後就很容易被其他聯盟趁機消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首領就被規定只能從一個部落中選出,這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世襲制」。「世襲制」這種權力繼承製度因為能夠避免部族內鬥,就在部落聯盟之間的競爭中就脫穎而出,大禹的兒子啟就是殺了被禪讓的伯益,建立了世襲制,從而有了夏朝400年的國祚。


  可能有人覺得,這種世襲制度不公平,古代也有部落這麼認為,啟剛篡位時就有一些部落反對。但是這些認為世襲制不公平的部落聯盟,因為權力交接時產生內亂,被那些認為世襲制天經地義的部落聯盟消滅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而且,同樣是為了使權力交接平穩,防止內亂,世襲制中的「兄終弟及制」、「選賢任能制」逐漸被淘汰,最後只剩下了權力繼承最為清晰的「長子繼承製」。直到現在,歐洲的王室都還在使用長子繼承,只不過為了體現男女平等,規定長女也算長子而已。


皇權國家時代

  當一個部落聯盟有了固定的權力中心和穩定的權力交接制度時,我們就可以把這個部落聯盟看做是一個國家了。


  正因為這種「世襲皇權制度」使一個國家有了穩固的權力中心,那麼這個國家就有了對其他部族的消化能力,能夠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隨著吸收的部落增多,國家的兵力也就跟著變強,擴張的速度就會越快。

  但
是,隨著疆域擴大,國家遇到的敵人也越來越強,最終有強大的國家阻止了帝國的擴張,就會在邊境線長形成對峙。而這時軍隊規模變得非常巨大,戰區的糧食滿足不了
軍隊的消耗,國家就需要分散人力進行產糧和後勤工作。而且,由於戰爭的不確定性,國家必須投入兵力防守國家邊界,那麼職業兵也就取代了全民皆兵。為了保衛
國家的財富,執政者必須維持住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國家就變成了「收取稅收,然後僱傭士兵保衛政權」的組織


  而對於中國來說,因為周邊沒有國家的國家制度比自身更加優異,所以這樣的國家形式一直持續到清朝結束。

  但是皇權國家也存在自身的劣勢。在皇權國家,士兵是為了為了軍餉而打仗的,只能打順風仗,在傷亡很大時容易出現潰退,軍隊的戰鬥意志不高。但是部落聯盟往往
是為了族群的存亡而戰鬥,所以在人數優勢發揮不出來的環境中他們的戰鬥力更加強悍,這就是羅馬帝國打不過日耳曼人,古代中國打不過游牧民族的原因。


  舉個例子,在古希臘,因為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人數優勢發揮不出來的地理環境),由10個部落組成的雅典嘗試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民主
他們在部落聯盟中設立了公民大會作為最高權力機關,執政官由民主抽籤決定,任期有限,這樣對每一個古希臘戰士而言,自己的部落聯盟的一份子,他們每一次戰
斗都在為自己而戰。所以由雅典擔任盟主的希臘城邦聯盟能夠在希波戰爭中擊敗兵力數十倍於己的波斯帝國大軍,創造了古代戰爭史上最大的奇蹟,而勝利的原因正
是雅典
公民兵那種相較於波斯帝國僱傭軍而言強大的戰鬥意志和戰鬥力。

  當年的古羅馬也是一個執政官有任期限制的民主城邦國家,正是因為民主,所以羅馬的
公民兵才能有強大的戰鬥力,為羅馬打下廣袤的疆土。但是由於帝國擴大,軍隊長期在外遠離首都,容易被軍隊首領控制,造成「三巨頭」這樣的軍閥內鬥,最後只
能通過帝制解決權力交接問題,這就形成了羅馬帝國。而古希臘的民主城邦也被兵力更加多的羅馬帝國所滅。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羅馬原先的公民兵變成了僱傭兵,羅馬帝國的軍隊戰鬥力也就不復存在,所以常常會被日耳曼人的部落聯盟打敗。

皇權帝國的終結

  從此,「人多力量大」與「人多戰鬥力低」這對邏輯矛盾左右著一個個帝國的興衰,如何使大帝國的軍隊擁有小國家一樣的戰鬥力成為了一個國家制度上的難題。


  在西方,最先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宗教主義。宗教因為有強大的信仰,每個士兵都是為神而戰,他們在聖戰中絕不退縮,擁有強大的戰鬥力。隨著信徒通過聖戰擴張宗教,信徒數量和土地變得越來越多,那麼就能以宗教為紐帶形成一個強大的宗教國家。公元七世紀形成的阿拉伯帝國,就是這樣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宗教帝國。

  然
而,宗教並不能解決繼承問題,像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和奧斯曼帝國這樣的伊斯蘭帝國仍然是世襲王朝。只不過,他們的軍隊因為擁有信仰,所以在戰爭時更具
戰鬥力。這份戰鬥力就是他們的軍隊能夠橫掃六和的最主要原因,直到遇到同樣有宗教信仰的基督教國家時才停止了擴張的步伐。


  西方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二個方法是民族主義。通過建立民族的觀念,以民族為主體成立民族國家,使整個國家利益就是民族利益,戰場上的士兵也知道他們是為了自己的同胞而戰鬥,所以擁有強大的戰鬥力。


  中
日甲午戰爭就是一場皇權國家與民族國家之間的戰爭,整個中國沒有民族與國家的概念,陸軍是一觸即潰,日軍到哪裡,哪裡就開始逃。而農村不管清軍還是日軍,只要
軍隊到來就提供糧食補給,日軍更是不菲吹灰之力就攻上山東半島,佔領威海衛斷了北洋水師的補給,最終造成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而在戰爭期間山東與遼東百姓也 沒有組織民兵進行自發抵抗。
 
 相對而言,日本就是完全不同的情景了。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人民上上下下籌錢買軍艦,女性甚至用下南洋賣身的方式
為國家賺外匯。一開戰日本就發行國債,集中整個國家的財力與中國進行這場戰爭,日本人民也踴躍捐款,於是甲午戰爭期間日本花費白銀一億六千萬兩,是中國軍
費的十倍,這才有了日本的勝利。
  所以,像中國這樣的皇權國家是不可能打贏以舉國之力進行戰爭的民族國家的


  但同樣有強大的戰鬥力,為何如今世界上主要是民族國家而不是宗教國家呢?
  因為宗教國家是以宗教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國家的目的是傳播神的福音,民族國家是以民族為紐帶建立起來的,國家的目的是使民族同胞生活得更好。正是因為國家目的的不同,兩種國家在創造財富的意願上就不一樣,民族國家更願意創造財富,更多的財富意味著更高的生活水平,而對於宗教國家來說財富遠沒有禮拜來得重要。
  這種差異一直到18世紀都沒出什麼問題,奧斯曼帝國對歐洲的戰爭中也一直佔據著優勢。但是,工業革命改變了這一切,工業革命之後,更多的財富意味著更發達的經濟,意味著更強的科技實力和軍事實力,這就使得民族國家比宗教國家更加強大。從此,宗教國家被打得節節敗退,奧斯曼帝國也被打得分崩離析,最後也成為了一個突厥人佔主體的民族國家,這就是土耳其。


  而且民族主義帶來的凝聚力會讓一個民族變得不可戰勝,越南和阿富汗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切想要通過戰爭征服民族國家的行為最終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正是因為通過戰爭的方法征服一個民族的成本變得極高,各個老牌殖民帝國才不得不讓殖民地的各個民族獨立,世界上的民族國家才變得越來越多,成為世界的主流。

民族國家的權力交接

  民族國家跟所有組織一樣,也要解決權力交接問題。如果國家最高權力不能平穩交接而發生內亂,不僅會給敵對國家可乘之機,而且會嚴重損害國力,使國家出現經濟停滯甚至倒退。 


  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是世襲帝制
 
 典型的代表是沙皇俄國,俄國的主體民族俄羅斯族擁有民族意識,在對外戰爭時也同樣作戰英勇,為俄國打下了廣袤的國土,但整個俄國到1905年仍是君主專
制國家,直到日俄戰爭失利後才被迫成立國家杜馬(議會),成為一個和日本一樣的二元君主立憲國家。但是,改革極不徹底,沙皇還擁有凌駕於議會之上的權力。
這就造成在一戰中,由於對德軍作戰的慘重傷亡,士兵不願再為沙皇戰鬥而發生嘩變,在1917年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
  可以說,世襲帝制中士兵的戰鬥意志和犧牲精神比起民主的民族國家來說,總體處於劣勢,而這份劣勢會帶來戰場上的失利。而帶來這份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公民沒有對這個國家的參與感,國家是統治者的國家,戰鬥是為統治者而戰鬥,他們缺少誓死為國家戰鬥的理由。


  第二個解決方案是民主(在理想情況下)
  民主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是最高決策者的執政合法性。因為執政者是合法獲得執政權力,那麼反對派就沒有反對的理由,而且即使反對也不會得到群眾的支持(願賭服輸,有本事你也取得競選勝利,別他媽輸了就賴皮)。民主制度就是一種「把爭奪權力的戰場局限在選戰上,從而杜絕內戰發生」的政治制度。
  其次,民主還帶來一個有利的副作用,那就是給了公民對於政治的參與感,提高了國家認同與國家凝聚力。正是在這種民主制度下,二戰中德國在人口不過6600多萬的情況下,動員了1700萬的兵力,整個的工業與經濟都為戰爭而服務,這種程度的總體戰和總體戰帶來的戰鬥力在皇權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但是,這種理想的民主狀態是有條件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國內沒有明顯的種族矛盾和地區矛盾。所以我們看到世界上成功的民主國家,都是移民國家或者單一民族國家,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國家才能在民族利益的驅動下擰成一股繩。
  在這方面最好的反面例子是蘇聯和南斯拉夫,他們正是因為國內民族複雜,所以才會在民主化運動中造成自身的解體。而最近的伊拉克也因為國內什葉派、遜尼派與庫爾德人的矛盾,在美國推動的民主化之後,面臨著分崩離析危險。


  為了處理這種複雜的國內情況,於是有了第三種解決方案——獨裁。通過獨裁可以防止優勢族群在民主制度下用選票使自身利益最大,平衡各個族群的利益,維持一個統一的政體。特別是第一任獨裁者,他們往往是一個國家的國父,所以有著廣泛的民意基礎,有足夠的威信來平衡各方利益。
  但 是獨裁也有自身的弊端,最大的問題還是權力交接,繼任者威信不夠,很難得到大多數國民的支持,所以在第一任獨裁者去世後,獨裁國家往往會陷入爭奪權力內亂
之中。其次,當一個獨裁者不能夠給國民帶來足夠利益後,他可能會遭到國內民眾的抗議與反對派的阻撓,這些抗議活動帶來的社會衝突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國民的
利益更加得不到滿足,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獨裁國家的領導人的權力是不穩固的,很難讓一個國家平穩發展


  在民主與獨裁之間還存在第四條路,那就是威權政治。威權政治中統治者權力的取得和傳承不以民意為前提,所以可以比民主更好地平衡各個族群與地區的利益,使得經濟能夠有序平穩發展,韓國、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後發經濟體在經濟騰飛初期都經歷過威權政治。
  在 這方面做得最好的,可以說是中國。因為中國解決了最困難的權力交接的問題,經過鄧、江、胡、習幾位領導人的順利交接,中國形成了完善的領導人交接制度,這
件事除了中國沒有一個威權國家做到過。這種穩定使得中國因為權力問題而發生內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且政策的延續性極強,可以制定長期的國家與經濟發展規
劃,也正是這種權力交接制度給改革開放後的經濟建設奠定了穩固的基石。

集權的意義

  從上文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到我對於權力的穩固與集中非常重視。


  權力穩固的重要性
權力穩固的最高領導人不會把精力放在與國內的反對派爭奪權力上,不會為了鞏固權力而出賣國家利益,不會對失去權力後的遭遇提心弔膽。從而能夠把心思放在為
國家爭取利益上,而且因為卸任後沒有後顧之憂(養老問題國家包了),所以無論為了國家、民族、人民還是自己的歷史地位,從國家利益角度進行決策都成為了領導人的最優選擇。
  所以我們看到,包括中國在內大多數政治穩定的國家都採用任期制,在任期期間民眾是不能使領導人下台的,這樣領導人決策是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就連大蕭條期間,美國人非常痛恨的胡佛總統也完整幹了四年,直到1933年羅斯福總統才接任。


  集中權力的重要性。無論是皇權國家、教權國家還是民族國家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使國家力量能夠集中,從而在與他國博弈當中能夠不處於劣勢。
  中國在抗日戰爭與朝鮮戰爭中判若兩國的表現就能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在抗日戰爭期間,無論是蔣介石的中央軍、TG的八路軍、閻錫山的晉綏軍還是其他中國軍隊
本質上都是軍閥,他們的權力基礎就是自己的軍隊,在抗日戰爭中並不會冒著把自己的軍隊打光的風險而跟日本人拚命,所以他們並不會聽從蔣介石的指揮,中國的
力量其實是一盤散沙,不能集中起來對日軍進行大規模反擊。而在朝鮮戰爭中,舉國用力,在美軍的轟炸下把260多萬噸物資運送到戰爭前線,有力地保障了志願
軍的戰鬥力,其中志願軍總共消耗彈藥25萬噸(八年抗戰中彈藥消耗量的1.3倍),和美軍打了一個平手,一舉洗刷了百年來的恥辱,讓毛澤東那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真正成為現實。

國家制度的未來

  從上文討論中也許有不少人得出這樣的結論,單一民族國家與民主制度就是國家的最終形式,世界上那些還存在的多民族國家最終會分裂成一個個小的單一民族國家。而世界也確實按照這個邏輯在發展,自從民族主義產生之
後,世界上的國家就越來越多,從一戰前的幾個殖民帝國瓜分世界,到各種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再到蘇聯、南斯拉夫等國的解體,現在世界上已經被廣泛認可的
國家(加入聯合國)有193個,而科索沃、巴勒斯坦等國正走在贏得廣泛認可的路上,加泰羅尼亞、庫爾德等地區正走在贏得獨立的路上。世界上的國家正變得越來
越多,我們似乎可以預言,民族國家就是歷史的發展方向,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民族會獨立,一切阻礙民族獨立的政府都是逆歷史潮流而動。


  不得不說,贏得民族獨立是正義的行為。但是,小國是存在很大的劣勢的,大國的軍事優勢小國不可能擁有,大國在製造業當中的規模化優勢小國不可能擁有,大國在政治外交上的優勢小國也不可能擁有。當一個民族主義者將要面對政治、
經濟、軍事全面的劣勢時,是否獨立就要好好權衡一下了。所以我們看到蘇格蘭公投放棄獨立,歐盟、東盟、非盟、南美洲國家聯盟這些主權國家聯盟也相繼成立,這種抱團行為就是為了應對大國的競爭。
  但是這些國家聯盟想要成為一個國家組織還是任重而道遠,因為每個加盟國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利益,如果用代議制民主這種少數服從多數的制度,必然造成對小加盟國的不公平,各種利益矛盾幾乎不可能調和。而且,這種國家聯盟也很難讓國民形成國家認同,沒有民族認同的國家是很難產生凝聚力的,在遇到危機時很可能變成一盤散沙。


  至今,還沒有一種政治制度能夠解決多民族國家聯合的問題,蘇聯和南斯拉夫曾經嘗試過,但後來失敗了,歐盟正走在摸索的路上,還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我相信如果歐盟能夠形成有國家認同的政治實體,那麼這樣的政治制度將代表未來,越來越多的小國為了應對競爭將會組成這樣的國家實體,甚至地球聯盟也會在這樣的政治制度下成為現實。


  如果用進化論的角度看國家制度的演變,我們會發現整個世界政治史就是能夠打造強大國家的國家制度逐漸取代國家不夠強大的國家制度。而且我們必須明白「人多力量大,地大資源多」的道理,在同等技術水平下大國與小國的競爭中永遠處於優勢。所以民族國家與民主制度不是歷史的終點,新的國家制度正在醞釀,至於中國模式是不是代表了未來,就看在未來我們的國家夠不夠強大了。


---------------------------------

  這是我想到的解決方案,一個多民族國家可行的民主之路,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當未來來敲門之民主 - shinnshi的絕對領域 - 知乎專欄


考察一下國家的要素,以及它們的重要程度排序,就會得出結論。
國家的最小組成要素及排序如下
1)領土
2)人口
3)主權
4)政權機構
其他什麼文化、語言、民族、種族等都不是必要條件。
把四個要素串連起來,國家其實就是一群人,佔據了一塊領土,組成政權機構,對這塊領土行使主權。
由於主權這個概念比較抽象,需要單獨解釋一下:
以下一段來自維基百科
主權(英語:Sovereignty)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區域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權力,簡言之,為「自主自決」的最高權威,也是對內立法、司法、行政的權力來源,對外保持獨立自主的一種力量和意志。主權的法律形式對內常規定於憲法或基本法中,對外則是國際的相互承認。因此它也是國家最基本的特徵之一。國家主權的喪失往往意味著國家的解體或滅亡。

現代國家主權原則一個最著名的說法就是:主權止於大炮射程終止之處。也就是一國軍事力量所能實際控制的範圍。彼時地多人少,很多土地尚未劃入任何一個國家範圍,這時候取得領土就採用先佔原則,哪國的人圈起一塊不是任何國家領土的土地,插上自己國家的國旗,就可以宣稱這塊土地屬於他的國家的領土,如果另一個國家有意見,可以派人去把他趕走,再插上自己的旗,宣稱是自己的領土,兩國可能因此會爆發戰爭;當今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土地都被各個國家劃入領土(只有南極洲不是任何國家的領土,有專門的國際條約對其地位作出安排),因此任何國家試圖打破領土劃分現狀的活動幾乎都會立即導致相關國家的武裝力量之間爆發衝突,直至戰爭。

在非洲草原上,雄獅為了佔領和維護領地而互相戰鬥。在原始叢林中,猴群為覓食地域的劃分而大打出手,這和人類國與國之間為了領土而進行的戰爭是不是很相像呢?
再從國家的產生歷史來考察,國家產生於父系社會後期,是父系氏族聯盟的自然發展。父系氏族就是一個男性家長帶著他的子孫佔領一塊領地在那裡生活,這個家長是不是類似雄獅和猴王的角色呢?
最初的國家就是很多個父系氏族,通過盟約聯合起來,佔據一大塊領地,並在那裡生活。人類和動物的不同在於可以進行複雜的溝通,從而組織起規模很大的聯盟。
所以國家其實源自雄性動物佔地盤的本能,並由人類的溝通協作能力塑造成更大的規模,更複雜的結構,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組織方式。
因此國家是帶有強烈雄性特徵的人類組織形式,任何母系社會的人類群體都沒有產生國家,因為女人不具有佔地盤的本能。國家是男性主導人類社會的產物。
因此國家說得通俗點,就是一群男人經過謀劃商量,聯合起來,佔據一塊地盤,把他們的財物和女人都圈在裡面,不容其他男人染指的一個組織。
很多男人對於本國女人嫁給外國男人都本能地反感,常常給人家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也是源於他們內心對國家的這種認知,儘管可能不夠系統,不能清晰表達出來,然而畢竟存在於直覺之中。


國家是統治階級維護其統治的暴力工具-高中政治第一冊


恩格斯有一本書叫《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家庭為切入點,逐步闡釋生產的增長引起的財產制度的變化以及家庭形態的變遷,最終推動了社會形態的變化

農民和手工業者之間的分工已經如此牢固,以致以前氏族和部落的劃分在社會意義方面已不是最重要的……居民現在依其職業分成了相當穩定的集團。
由於地產的買賣,由於農業和手工業、商業和航海業之間的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氏族、胞族和部落的成員,很快就都雜居起來;在胞族和部落的地區內,移來了這樣的居民……按照舊制度,他們既沒有權利,也不受法律保護,所以儘管有傳統的容忍精神,他們仍然是人民中間令人不安的異己分子。」「奴隸的數量已經大大增加,那個時候肯定就已經遠遠超過自由的雅典人的數量;氏族制度最初並沒有奴隸制,因而也就沒有控制這大批非自由人的手段。
這就擾亂了氏族制度機關的正常活動,以致在英雄時代就需要設法補救……以前由各部落獨立處理的一部分事務,被宣布為共同的事務,而移交給設在雅典的共同的議事會管轄了……於是就產生了凌駕於各個部落和氏族的法的習慣之上的雅典普遍適用的民族法;只要是雅典的公民,即使在非自己部落的地區,也取得了確定的權利和新的法律保護。
最初在城市和鄉村間,然後在各種城市勞動部門間實行的分工所造成的新集團,創立了新的機關以保護自己的利益;各種公職都設置起來了。這時,年輕的國家首先就需要一支自己的軍事力量……這個設施對氏族制度起了雙重的破壞作用;第一,它造成了一種已不再直接等同於武裝起來的全體人民的公共權力;第二,它第一次不依親屬集團而依共同居住地區為了公共目的來劃分人民。
古老的氏族制度,不僅無力反對貨幣的勝利進軍,而且它也絕對沒有辦法能在自己的結構內部給貨幣、債權人、債務人以及逼債等找到立足之地……既然氏族制度對於被剝削的人民不能有任何幫助,於是就只有期望正在產生的國家。而國家也確實以梭倫制度的形式給予了這種幫助,同時它又靠犧牲舊制度來增強自己。梭倫揭開了一系列所謂政治革命,而且是以侵犯所有制來揭開的……在梭倫所進行的革命中,應當是損害債權人的財產以保護債務人的財產。

所以和上面提到的很多觀點本質上是一樣的,農業生產的增長引起分配製度的變化和社會分工,剩餘物資的增加也必然會促進交換,維持生產、抵抗外在的惡劣環境又需要部落中的只能分配,社會就產生分層,後來為了維護這種秩序就產生了城市和國家機器,國家也就形成了……


偶爾翻到這個問題,最高票答案實在看不下去了。一開頭先行的觀點「國家的最早形式都是城邦型國家」就是錯的,作者大概沒學過最新的考古學理論,或者所看的書是過時的,不知何為「廣域王權國家」。

所謂城邦國家,指相對較小的政權,每個城邦國家有城市中心和環繞城市周圍、小聚落單位零散分布的農田構成,一個個城邦組合成一個文明。而在廣域王權國家,統治者通過由行省構成的多級結構進行統治,地方官吏也採取了類似的等級制度。

對兩者差異最早的研究來源於考古學家柴爾德,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紀念性建築、奢侈手工製品和書寫是在城邦中發展起來的,而在埃及則是得到了特定王朝的支持。在形成國家之前,阿斯旺一杯的尼羅河兩岸的所有小規模酋幫和早期國家就已經統一起來了。——崔格爾·《理解早期文明·比較研究》

以西周為例,西周社會有唯一的「王」,他巡視各個封國、祭祀、田獵、宴飲、性交,和封國一起撲滅反抗,發動對外戰爭,這都是典型的廣域王權國家「王」的行為。對比城邦社會,居於霸主地位的城邦雖然可能和附庸城邦保持一種納貢關係,但是居於霸主地位城邦的統治者絕少到附庸城邦去,遑論祭祀、田獵、宴飲和性交了。

在今年4月份,北京大學舉辦了一次「早期文明的對話: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研討會上,倫敦大學考古學院David Wengrow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新石器時代的尼羅河谷,文化融合的現象已經比較普遍,這裡的早期游牧群體,是國家出現之前的文明創造者。尼羅河谷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表現出了非常強的一致性,比如動物的馴化在不同遺址中非常一致。而且這一時期埃及的遺存表現出具有一定的禮制現象。更不用提這一時期精美的石質容器了,這些石質容器在青銅時代的克里特島還被循環使用並加以模仿。

所以「國家的最早形式都是城邦型國家」是錯誤的。


因為一個有層次性的管理制度的人類種群,比完全平等的人類種群,在競爭中更有利。
這種有管理制度的種群一旦規模擴大到超過單一血緣氏族,恭喜你,最簡單的國家誕生了。


國家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恩格斯、霍布斯、黑格爾、馬基亞維利等不少人都玩過這個文字遊戲,觀點不盡相同。
若將他們嚴肅的推衍一一列出,除了使茫然的觀眾更茫然,別無它用。

在這裡說的就只是我的看法。

『城市存在的理由完全就是為了把一大群人聚集起來,因為聚集後才可以完成某些事情,分開來就做不到。原始的城市型態是把一群人聚集在城牆後面,這樣才能共同對抗掠奪者。』

後來雅典城的城主不願意跟隔壁黑風寨的寨主是同一個級別,搞得兩人聊天前還要先握個手;他決定吃完今天的晚飯就開始把自己的地盤稱為「國家」。從此,黑風寨的寨主見了他就得跪。


那時候,由於技術的限制,大多數的人們只要想吃飽、想活著、想生個娃娃,就得把自己變成集體或者國家的一員。
國家為人類服務。


不過很快,技術爆炸了,生活質量高了,吃飽和活著已經沒有那麼難,生娃娃也變得沒那麼有勁了(有些國家還不允許你很自在地生呢)。這時候,國家是否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呢?
很抱歉,慾望是能力的影子,而且它的手伸得比能力更長。

在技術滿足人類幾個基本慾望的過程中,人類其它的慾望也參與到決策當中來了。

  • 以色列人真討厭,我們大家不要理他;
  • 在大上海沒人要我,我可以去越南買新娘;
  • 紐西蘭的空氣這麼好,你們東亞人得付些錢來才能在這混;
  • 那些非洲人…………………………………………………………
  • ………………………………………………………………………………
  • 我可以做屏蔽詞,你可以做奧巴馬,星球總書記這個位子既然不存在,我們就不用去搶,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與正恩,與普京,與晉三,與卡梅倫…………與艾哈邁德·穆罕默德·阿卜杜拉·桑比耳。

國家的存在就是為了安放這些介乎於飽和與過量之間的慾望。
國家繼續為人類服務。


這個玩笑與恩格斯的解釋還是有那麼一些微妙區別的。希望技術的進步、與思想的相互推動,儘快把人們的慾望導流到『國家』這個詞之外的地方,也許那時人人都有資格做自己的神,國家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

片尾鳴謝:《電梯效應》,阿西莫夫。
不喜歡當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在此拋磚引玉。


因為地域、民族、文化、宗教等將人群劃分出的類別並不能讓大部分人都滿意,所以需要國家來劃分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國家是統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換句話說,國家就是為了專政而生的。不論這個國家形式上是是「民主」還是「專制」,它的本質都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進行專政。

所以我們的最終目標之一是消滅一切形式的國家。


1. 為什麼要有政府?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一起快樂地生活著,他們共同狩獵,吃著香噴噴的烤肉。可是,每個人的能力是不同的,有些人狩得多,有些人狩得少。久之,那些NB的人就不樂意了:憑什麼我的勞動所得要讓那些無能者分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祖先們不再一起狩獵了,他們創造了承包制。這樣,我們的一大群祖先就分成了若干小群,每個小群自己解決生計問題,不再共享食物。這樣,小群間就出現了排他性。

為了防止其他群來偷自己的資源,每個小群都必須建立自己的防禦系統。這樣做的後果有二:第一,對每個小群來說,防禦系統能夠有效保衛自己,但是會消耗一定的群內資源(衛兵+武器);第二,對整個大群而言,這樣的防禦系統也是不經濟的,因為【西格瑪(每個小群用於防禦所消耗的資源)】是很大一筆資源。怎麼辦呢?

就在此刻,「政府」誕生了。政府說:你們每個群都交給我一點稅,我來保衛你們的資源,我來確認你們對自己資源的合法所有權。底下的小群們一想:我只要交小小的稅,就能夠換來自己對資源的合法擁有,省去了建立昂貴的防禦系統,何樂而不為?於是,小群們接受了政府的提議,承認了政府的合法性。政府就這樣出現了。

PS:以上論述是思維實驗,請各位自行判斷。

2. 為什麼要有國家?

依我之見,人人生來就擁有一些權利,但是每個人都不能自由行使這些權利。因為權利的行使必然會帶來外部性(即對他人產生影響)。如果你行使權利時能夠對他人產生正外部性,即產生積極影響,那也就罷了。但往往你在行使權利的同時會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產生了負外部性,即消極影響。這就是你的不是了。國家出現的原因,可能就是為了對每個人的權利進行一定的限制,通過建立獎懲機制,保證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所有人都能夠在最大限度行使各自權利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的權利。


看了很多長篇大論,水平之高,令我汗顏。我怎麼就想不到這些呢?我只想到了,國家的形成不就是一句話的事嗎?不就是為了搶更多地盤,搶更多女人嗎?嗯,本質是為了搶女人。

想想也不對,用了唯物歷史辯證法思考了一下,需要修訂一下,事實應該是,在搶更多的地盤和搶更多女人的過程中,優勝略汰,為了能夠持續搶別人的地盤和女人,防止自己的地盤和女人被搶,因此慢慢地形成了國家。



不管怎麼說都是一個意思,就是為了搶地盤,本質是為了搶女人。中國這個文明古國,五千年的歷史,不管冠之於什麼名義,一句話,就是一部搶地盤搶女人的歷史。

國家不是成立的,你可以說秦始皇成立了統一中國的封建政權,不能說他成立了中國。所以這個問題是,國家是怎麼形成的。國家是一個近代人編出來的概念,符合這個概念定義的國家形成的時候,根本不是為了這個概念而形成,因為那個時候根本不知道這個概念本身。黃帝和蚩尤打戰時,絕不會是為了搞階級鬥爭。陳勝吳廣起義也不是為了推翻反動封建政權(一樣的,他們兩位,也沒聽過起義這個詞,不知道他們怎麼定義自己的行為的)。

原始部落就已經有國家的雛形,人口多了,弱肉強食,搶地盤搶女人,就形成了國家。就這麼簡單。雖然我們未必願意承認,但實質上最早國家的形成,就是在搶越來越大的地盤,搶越來越多的女人過程中形成。搶著搶著人越來越多,不好管,就得升級體制升級技術,就成了國家,真沒什麼那麼複雜的事情,也沒那麼多複雜的分析。

後來地盤大了,國家的文明形態逐步進化直到今天這個樣子。就這樣了,今天,我們還惦記著去搶釣魚島呢。是不是一下子覺得這個問題沒那麼複雜了?一群螞蟻,假如他們會定義概念,他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國家。

人類的真相是:搶地盤搶女人----人口上升-----技術改進

而不是:技術改進----人口上升----搶地盤搶女人


地球上任何一種高級哺乳動物,除了人類之外,沒有能夠一種能夠繁衍到70億隻這個規模表?包括史前,包括恐龍時代,地球上也沒有哪種恐龍能夠繁衍到幾十億隻。同一個生物種類各項特質都是雷同的,因此只需要有少量的樣本就可以代表全部,幾十個人的議會,就可以代表全國幾千萬人開會討論全國事務,因為人的核心訴求和思想程度也是雷同的。這幾十個代表不同階層的人,經過充分討論通過投票的結果,就是很接近大部分人能認可的結果。

除了人類之外,絕大部分的生物一覺睡醒都要直接從事面向食物的工作。

很顯然,這麼大的高級生物群體,要吃喝拉撒,沒有足夠高的技術手段(廣義的技術,包括:群體管理技術),是不可能維持的。人類的數量的增加,背後就是各種技術的全面發展和升級,包括科技技術和政治技術,比如農業生產的技術改進了了大規模食物的供應,比如政治體制的改進改進了大人口政權的有效運行,醫療技術的進步改進了存活率。這個改進目前來看,還沒有盡頭,一旦有新的突破,人口還可能會上升很多。這是從人的生物性角度來看待的。文明技術進步到一個高度會不會消滅人的生物性,人類自我減少生育,逐步自我消亡,這個可能好像現在還看不到。

任何技術在改進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會有成本,我們追求的是最優性價比(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成本其實就是消耗,是負載,在某個歷史階段上,國家的產生是有成本的,國家管理機構即政權的運行成本,但是這個成本相對而言,比沒有國家的成本還是低。為什麼是低的呢?因為少量的人可以代表大量的國民處理好公共事務。

歷史是螺旋式上升的,背後的技術也是螺旋式上升的,人類從分權式的原始社會(部落),逐步集權到變成高度統一的封建王朝,再逐步變成分權式的地方自治,從垂直看,不斷地循環重複,但是從側面看,是在螺旋式上升。

國家是一個概念,是後來人定義的,比如夏朝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部落?這是有爭議的。逆推回去看,沒有各種社會管理系統和體制,人類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種群數量。因為是後來的概念,所以一定是先有這個東西,然後再逐步被定義,而不是說在沒有國家的時候,有人跳出來要建立一個國家,現在我們看的封建王朝,那會都沒有現在定義的國家的概念,春秋戰國時的國家,秦國、趙國等諸侯國跟後來宋元明清的國家概念也不一樣,所以有這個國家概念之後,概念本身也是不斷地在變化,在不斷地被重新定義。

我們聽過原始部落這個詞,但很少聽到原始國家這個詞?我們自己都未必承認,在某個歷史階段之前,這片土地上是一直有國家的。

所以國家這個概念本身有去時空化特質,我們跟漢朝唐朝都是一個國家,同屬一個中國(哈哈哈)。我們說「中國自古以來」,這個自古具體指多少年?就很模糊。

---------------------------

回答一個問題有多種方法和角度,如@張英鋒的順推法,梳理歷史歷程找出其背後的原因,是一種具體過去事實依據的推導方式,因為所舉的事實、圖表都會形成一種證據,所以給人感覺就是論據很充分。但羅列100種歷史事實和證據,就能保證推導的結論是否一定是全面和正確的嗎,細細一想,這裡面是有存疑點的。應該說這種方式在知乎大部分群眾的心智水平現有基礎情況下,屢試不爽,哇,好詳盡,好多歷史,好多證據,作者很辛苦認真,點個贊。

這是一種教科書式的編寫方式,教科書的編寫第一步就是搜集所有已經被廣泛認可的研究成果(事實層面),篩選、取用、精簡、編排,然後對應投入一些結論,有些事實因為與結論有矛盾,直接不引用,對於教科書使用者,很多時候是無法察覺的。教科書上講的都是事實,但你說他的一些意識形態結論絕對是對的嗎?或者說是站在文明的最高高度嗎?教科書的作者引用了大量學者的研究成果(真正意義上的科學)之後(權威的事實證據),置入其自身所需要的結論(可能只需要滿足某些意識形態的需求),對於沒有經過嚴格思辨訓練的基礎人群,一樣具備極高的迷惑性。

注意,我並不是說這種回答不好,教科書仍可以作為提供基礎知識的入門,即使1%的結論部分有問題,但是其提供的90%事實知識是中性的,不能抹殺,在一個人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後,完全可以進行分辨和認知修訂。


所以,一個問題需要多種角度的回答,現在最高票從人性博弈的本質進行展開分析和討論,雖然沒有引用歷史事實,但是這種回答方式也得到觀眾的認同,即基於人性本質上的變化不大這個前提,定義了一些知識點,比如#正價值創造#、#負價值創造#,也很有說服力。


最小是因為打仗所以有了國家,後來就成了因為有了國家所以互相開戰。


國家是什麼?國家就是軍隊,警察,監獄,就是暴力機關。

你問我為什麼會有國家,如同問我為什麼會有SM一樣。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別人第一次突破你的快感閥值,讓你爽到了,你的快感閥值就會提高,下一次給你相同的快感,就要投入更多的成本。這就是著名的邊際遞減效應,而痛苦可以降低人的快感閥值。就像加了一點苦杏仁的蜂蜜會更甜是一個道理。


抱團取暖


嚴格意義上來說,並沒有國家的實體,

真正有實體的是政府,所以國家是借政府名義而存在的,

政府存在的首要原因是為了保護群體反抗外在侵犯,

然後自然發展出對內侵犯和對外侵犯(主要是由於早期政府暴力力量不受有效制約,而暴力力量掌控於首領和團體),

所以政府存在的意義就是保護群體不受外在群體侵犯同時限制政府暴力侵犯(通過法治民主)內在群體,


掃了一遍其他答案,覺得全都婆媽加弱爆。這個問題的答案一言以蔽之:「我們不帶你們玩。」


國家理論基礎:人類社會歸根結蒂都是人壓迫人的制度,究其所以還是資源稀缺和分布不均勻導致的。
(上面這句話,你信不信不重要,但一定要記住。)


推薦閱讀:

女生的腳真的和性有關嗎?
印度的人口年齡分布為何每五年出現一個高峰?
沒有電腦的時代,大學生在宿舍都幹嘛?
中國目前的大學劇社發展如何?
澳洲原住民為什麼上世紀某一時期被禁止買酒?

TAG:歷史 | 政治 | 國家 | 社會學 | 地緣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