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滾動發行理財產品進行期限錯配時如何計算自己的發行能力從而確定發行量?


這個問題,一定要區分發行機構自身的情況,不同的發行主體發行能力、發行渠道、客戶群體差異非常大。沒有一劑通用方適用於所有類型的機構,因此我只能就我相對了解的機構類型情況,說明資金池產品發行管理的一些要點:

-首先,資金池即資產池,兩端在一個天平上一肩挑,發行端(即資金端)必然與資產端息息相關。如果資產端都是有交易市場、有公允價值的標準化資產,那麼發行量高低影響相對較小,因為即使發行不足資金凈流出,支付的贖回資金本息都可以由資產池中的資產變現而來,不存在流動性風險——當然,這實際上一個開放式的證券投資基金,沒什麼特別的。如果資產管理能力好,產品收益率表現良好,自然隨著口碑提升發行量節節高;
真正有難度的是資產端標的以非標資產為主的池子。既然是非標資產,就意味著池中資產期限與發行端錯配,並且在開放日的資金流動性需求難以單純以資產變現滿足。如此一來,非標資產佔比、期限、資產質量,都對發行端所需的資金量形成制約。簡單舉個例子,如果非標資產佔比90%以上,任何一個開放日中發行端資金凈流出(新申購資金-贖回資金)達到資金池規模的10%,就要出現流動性缺口了,沒現金可付出去啊!
具體資產配置比例、久期調整方式就不展開了。以上只是想說明第一個point:發行量不僅取決於發行能力,受資產端影響更大;

-其次,單純從估計自身發行能力的角度來說,各家機構真的差別很大。別說理財產品了,城投債還有承銷了賣不出去的呢。就中甘苦,大概成天「賣賣賣」的銷售人員比較清楚……

-第三,發行管理時應該注意的幾個要點:

1.對直銷客戶的資金運營情況充分摸底,有些機構甚至會每周向客戶了解資金申贖意願;

2.重點關注前十大、前二十大的投資者,防止集中度風險;

3.機構投資者的資金申贖規律具有同向性,往往呈現季度中批量凈申購、季末批量凈贖回的特徵,因此一定要關注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資金的比例;

4.個人投資者可投資的錢相對有限,發行節奏需注意與本機構管理的其他產品發行節奏相協調,別搞得自己公司的兩個產品互相「搶客戶」

5.如果有實力強大的特定流動性支持方,日子會好過一點。


剛好在某股份制銀行的分行級零售部門工作,簡單說一下我所知的目前的狀況。首先對於總行級的產品和資金池和資產池目前是基本上可以匹配的。甚至在目前的狀況下可能資金還略有富裕,也就是說理財募集來的資金是要略大於目前對應的資產,不過這倒不是大問題,多出來的部分可以做一些期限匹配的同業業務,這也是為什麼目前理財的收益率再向下走的狀況。
一般情況下,如果資金端緊張,可能會通過機構或其他途徑想解決掉資產端的問題,然後再下期產品通過提高收益率的方式,多募資金,在把資產接回來。因為在現在的市場情況下,拿到對應的資產端就基本等於賺到了收益,誰也不想讓收益白白流失。
但是目前監管趨緊,對於非標資產、錯配的監管進一步從嚴控制,包括每個理財產品獨立設定賬戶,所以目前我們分行端發行的產品,基本上是匹配的,錯配的量在減少。
目前我們的發行量主要還是根據每月的理財到期量、常規的發行量,進行我們銷售能力的預估,如果產品的收益佔優,會上調一些,如果收益不佔絕對優勢,或是為保證產品成立要達到一定的銷量的話那就要提前動手,找資金了,以上


有一個比較專業的術語叫資產負債管理,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ALM),說的應該就是你問的問題。對這塊研究不多,只能簡單說下我的個人理解。比如你的資產端是3年10億,在最簡單的假設下,如果這10億3年後不存在兌付風險,你把這個收入做成3期一年期的理財產品。由於你的資產端的期限相對較長,因此利率風險高於你的負債端(也就是你發行的理財產品),這一塊風險要計算進去,採用的方法可以做一些未來三年市場利率變動的假設,計算出一定置信區間下的VAR (Value at risk),當然還需要做一些壓力測試,來確保發生極端情況時的償付能力。
可以看到,這裡面有這麼幾個關鍵變數:
1)資產端的利率及信用風險
2)未來三年市場利率的變化情況
3)負債端(理財產品)的給付利率預計
根據這些假設,你可以得到例如99%可靠性下的VAR,然後再根據你的口袋深度來決定。


銀行有個部門,叫FICC(Fixed Income Currency and Comodity),有專員做maturity match,問他們最合適不過了,是一個技術活!所以民間借貸不允許自融,也是限制了錯配。


監管機構對理財錯配沒有統一的指標性規定,應該是各家行根據自己的資金狀況和特定的風險模型來確定的。


Good question!
我今天早上也在看x信的xx網,他們推了很多種產品,期限分別有27天,34天,49天,59天,157天等好幾種,我覺得這個如果不是為了圈錢而是真心想做錯配,是很難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們在債權端對應的資產是12-24-36-48月的產品,是很明顯的短貸長投,所以想錯配,可以靠發行產品的時間和期限進行,發行能力主要看債權端的供給力和資金總量。其實很簡單,你把它看成銀行就行了,宜信現在的規模相當於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商行,其產品就是銀行理財,這樣看就容易些。期限錯配和流動性管理需要專業知識,但由於債權端和理財端都有時間限制,錯配比較容易。
理論上,投的越早,流動性越好的當然是約好,其實就和我們小學的應用題是一樣的一個管子進水,一個管子出水,啥時候水流干,嘿嘿~
補充一點 久期的管理或債券凸性對沖是有必要的


推薦閱讀:

新股發行制度是否在頂層設計就存在缺陷?
如何評價東方財富網收購同信證券?
2015 年 3 月上證指數突破 3600 點,現在買 A 股晚不晚?

TAG:銀行 | 私募股權(PE) | 證券 | 信託 | 金融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