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教材價格為何虛高?

提問起因是「盜版有利於知識和技術的傳播嗎? - 申力立的回答」這個答案。
雖然我不同意他一開始將 arXiv 與盜版一起說,但這在討論後已經修改澄清。
目前他支持下載盜版教材的理由,我不得不同意。

註:本人電腦里沒有盜版軟體,在 Springer 官網有十多次購買記錄。

我本想調查教材盜版對作者造成的損失,但只看到出版商反應激烈。相反,我看到確實有不少作者對盜版教材表示歡迎。下面是 The Ethics of Textbook Piracy. Who really suffers? : books 的一段評論:

One of my professors is a prolific textbook author having written over 40 book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Many of these books he has disseminated for free in India (where he is from) and the Middle East. He told me that it was ridiculous that textbooks on Abstract Algebra often cost 100+ dollars for what he said was "only $10 worth of information" which was the cost of printing a paperback version of his text. He did state that some of the monographs he has written as highly advanced texts for research level mathematicians/computer scientists are a different story as much of that information is less than 20 years old. Even then, the most expensive one I"ve seen of those is ~100 dollars.

After he told me that I found I have little or no regret downloading textbooks for free when I can. If I particularly like the book I usually end up with a physical copy, although never bought through publishers; used are so much better.

上面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教材價格取決於需求,而不是教材的學術價值。我平時也注意到,研究專著沒啥需求,就比教材便宜得多。上面這位教授自己都覺得價格太貴。似乎是出版商看準了硬需求而抬高價格。

我自己也遇見過教授,認為科研的資金是納稅人出的,器材是納稅人買的,研究成果納稅人卻要付錢才能看。出版商在研究的過程中,只有出版印刷這個步驟出了力,卻兩頭收錢,賺取暴利。(該教授參與抵制了 Elsevier)

這就使得通常反對盜版的倫理前提不存在。

目前的教材價格是合理的嗎?根據我有限的認知,我認為不合理。歐美學生也是一片怨聲載道,連一些作者自己都看不下去。當然也有與出版商合作的作者,其中不乏一些人,隔兩年做一次微小改版賺錢,也讓學生不堪重負。

問題 1:什麼造成了虛高?教材銷售的收益如何分配?

有觀點認為,正是盜版行為抬高了教材價格,因為出版商要把盜版損失的收益賺回來。可是出版商有什麼資格,認定在沒有盜版的情況下自己本應獲得這麼多收益?是否是出版商虛抬價格才迫使學生使用盜版教材呢?

問題 2:如果作者主觀上歡迎,而出版商又在牟取暴利,那麼下載盜版雖然違法,道德上還有什麼問題呢?


美國地區教材價格虛高是事實。

這個並不代表美國教科書更有料,這其實是個經濟問題。雖然我很不專業,但是樓上有些答案我覺得有點偏。瞪了一眼我頭上非常不圓的美國的月亮,我決定回答一下。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McGraw Hill,
Pearson
這三家出版商,是北美教科書三巨頭,從小學初中高中(ETHI)到大學,粗估佔據了80%的教科書市場
參考這篇講大學課本價格的 [出處]

[

[圖片來源]
從上圖看,美國78到12年,CPI漲幅250%的情況下,教科書價格漲了812%。

回答問題的話:
1. 價格高是因為
①出版商可以用價格歧視牟利
②教授抽的版稅高 -&>這個點我查了資料補充了一下,這個不是書價格高的原因
③教材零售業抽頭高


這三巨頭,怎麼操作的價格呢,首先

At some point during the 1970s, books started to get expensive. Publishers capitalized on professors』 willingness to adapt new editions of a book every two or three years. Textbooks became less about educating the masses and more about exclusivity and profitability. By the 1990s, the textbook market was an oligopoly, and prices skyrocketed.
- Why Are Textbooks So Expensive?

A. 作者有更版本的需求
不斷更新版本,這是個大問題,比如說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每隔兩年加一些時事分析的經濟應用進去,改幾道作業題,就得更一版。有些稍微冷一點的入門類統計/數學教材尤甚,改練習題的數字,這麼一改,老師講課如果用的是不同版本,就沒法留作業了,只好規定「必須買新版教材」,必須買新版教材,就是一筆開銷。
教材本來的流通性是非常大的,二級市場發達得不行,各個大學的跳騷市場主要也是賣書的。但是一旦書發了新版本,舊版本立刻就不值錢了。所以一次次更新版本,就是把書的經濟效用榨了一遍又一遍。
當然,能這麼乾的書,寫的一般也是有點水平的。

B.供需結構是決定購買品種的和花錢的不是同一個人
這個產業掏錢買書的是學生,決定買哪本的是老師。所以需求曲線非常的不彈性,學生是沒辦法決定買不買,買哪本的。老師挑課本是不看價格只看內容的,於是給了出版商抬價的空間。價格怎麼漲,學生也得買。當然,老師和學生是有商量對策的(比如有的課就不要求真的買課本了,看講義就行)但是,老師不能說「你們用電子版吧」這種話(至少不能直著說),而且老師替學生想這麼多的,也不是最大多數。

C.學生支付能力強,值得價格歧視
另一個漲價的動力是,學生的支付力確實強,美國這種大學本身就貴(而且如果比照的話,近三十年大學學費的增長水平簡直嚇人,30年前很多能上大學的家庭現在不一定上得起[Tuition and Fees and Room and Board over Time, 1974-75 to 2014-15, Selected Years],這個表格裡面的學費是換算成2014年購買力了,可見著實漲了三倍有餘。).
所以這其實就是價格歧視。反正不管多貴,學生也付得起,那就照著貴來。租賃教材的價格沒有漲得這麼誇張,或者直接去圖書館借,所以不那麼富裕的學生還是有辦法,有錢,想買真書?那就抱歉了,宰你一刀。而且舊書新書買起來價格差不多,很多人就買新的了。
這個是壟斷么?總有個都市傳言,說美國教科書市場是三巨頭因為再少一個就是寡頭壟斷要受罰了。不知真假。

補:為什麼沒有新的公司加入競爭呢?
這些已經在行業里的巨頭,如果價格受到挑戰,自己調整的餘地是很大的,只要多分利潤給作者,作者是不會選擇小書商的(教科書銷量本來就小,薄利多銷也沒什麼意義),爭不到版權是出不了教科書的。譬如如果現在書價格200刀,每年賣200本,新公司用100刀undercut,也只能賣300本,這賺的錢不抵另闢渠道+爭取作者版權的開銷的。在K-12市場裡面,雖然同類書籍更多,但是大出版社基本上已經把自己的系列弄成標準了,跟學校也有合作的。

②關於教授出書的版稅
具體能賺多少呢?我也不是很清楚,都說是10%-15% How much money does the author of an academic textbook earn?
而且版稅收入這個問題是人跟人區別太大,科目,書,區別也大。有的教授出書能賺的多,但是買書的不一定是學術用途了已經。有的學科本身學的人就少,買的人就更少了...
@水戶夕歌 說的是非常對的,出書的教授,拿著工資,是更希望知識傳得廣,而不是多掙幾個錢(每本書賺單價的10-15%)的,我現在用的很多教材都是官網放免費的pdf,如果想買也可以買hardback這種。

↓這個例子裡面IAN AYRES在建議能夠學校給學生提供教科書,折價包含在學費里

[A]t the moment, professors』 incentives in choosing textbooks are in some ways more distorted than doctors』 incentives in choosing drugs. You see, I earn a $10.30 royalty on every copy of my textbook that a student buys. Instead of just trying to get the best book for my class (and to do so I should weigh both quality and price), I might also consider assigning my own book and increasing my profit. - IAN AYRES
Just What the Professor Ordered

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解決辦法,學校作為更大的機構,跟書商的議價能力更強。
但是最後他說他那年把用他自己書的課獲得的版稅推給學生了。我覺得這個做法很不明智,相當於白白讓書商撈了其他的錢,兩敗。

所以我覺得
A. 出版商定價虛高,出書的教授得到的收益並不一定影響有多大(對比其他書的出版業
B. 其實教授大部分還都是希望讀的人多,而不是賺小錢的。但是出書途徑比較單一因為行業基本上壟斷了,如果自己印的話,lecture note類的東西,很難傳到別的學校去用。

③教科書零售市場的抽頭比較高
不光是出版業,現在課本零售價裡面,學校書店的抽頭也大了許多(模糊記得好想是30%)。能觀察到事實是,美國大學近30年來,學校放棄盈利能力差的資產,學校書店近乎被Barnes Noble 一家吞乾淨了
--------------
補:現在排名第一的答案那張表裡面有,零售抽頭28%
--------------

關於課本零售業具體的經濟解釋:
Competition in the retail college textbook market這篇文章給了課本零售業的一些點:
1. 大學分散帶來的地理隔離,沒有太多別的選擇(現在有亞馬遜了Why Can"t E-Books Disrupt The Lucrative College Textbook Business?)
2. 學生對課本的需求非常的不彈性,教授選書時候對價格不敏感(他們拿的都是免費版
3. 書內容的相似性,賣家數量少,很同意price-fixing,搞串通定價(並不一定是故意串通
4. 每人買的量有限,所以購買者沒有強烈的尋求其他購買渠道的意願
5. 學校只給自己的書店課本目錄,好讓他們進貨
......等等, 這些導致了在學習賣的教科書會更貴,貴得離譜(有的書能過一倍地貴)。而且他們有要更高抽頭的資本,因為基本上是一個學校的獨家銷售渠道。

大概就是這樣吧。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很多人手裡的書都是印度版...

--------------------------
補充:查了資料,填補了②裡面沒說和說漏了的地方
5.20補充:補全了關於學費的資料,改了改幾個語法(我的語文真是退步得不行不行的)和錯字。
賺了好多贊,不代表我說得對,建議大家批判地看(因為我引的資料也不太嚴謹,不能全信)


一般認為,圖書是壟斷競爭的市場,即許多廠商生產相近但不同質的商品。因為各商品儘管不同,但相近度極高,故可替代性極強,廠商仍不能取得超額利潤。
但教學指定這一要求,已經實際把壟斷競爭變為完全壟斷。舉個例子,我尤為想看《小時代》來滿足自己的娛樂要求,但小時代售價一旦超過30元,我就會轉而去用《知音》來代替,市場上所有人都可以這樣選擇,所以《小時代》的售價必然有個約束。只要需求量隨價格而劇烈波動,為了利潤最大化,價格就能保持在合理範圍,需求波動的前提就是可替代。
我不認為兩本不同作者的教科書會有質的差別,從本科使用的角度。但顯然,教學指定使它們產生了能否通過課程的區別,這種區別甚至體現在版次之間。很難想像這不是壟斷。
說盜版抬高價格的,竊以為完全是謬誤。國內這麼多盜版,價格怎麼不升反降?提高供給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必然導致價格下降。如果完全取消盜版,正版價格分分鐘翻倍。作為壟斷企業,能賣500刀而需求下降不明顯,就絕不會賣200刀。到時候唯一能限制價格的,大概就是教科書太貴了,沒學生選這門課了吧。
不評價這種壟斷的正當性如何,就市場效果而言,未有壟斷而不虛高者。
ps: 說不虛高的也是夠了,虛高不虛高無外乎兩種比較,國外同種產品,國內同類產品。批評油價高話費高的是你吧,跑這就雙重標準。知識從來都是有價的,沒有牛頓會有馬頓,沒有麥克斯韋會有米克斯韋,沒有紅樓夢也有金瓶梅。知識產權也未曾神聖過,不過是為了提高效率的權宜之計而已。


我們不妨可以退一步考慮講義/練習/答案,因為很多作者編寫的教材都是以前授課用講義的擴充
據我所知,理論物理和數學物理這塊各學校的人都願意把電子版放在個人頁面上,我見過的一些數學方面的也是這樣。換句話說,大家都希望零成本的交流知識,如果能繞過出版商更方便,根本不存在「盜版」這個概念


簡單來說四個基本點:教材出版巨頭就那麼幾個,需求又那麼高,更新又快,版權又需要尊重,不就抬高價格了?
至於虛高後的對抗,不管是作者還是學校,都是不可以支持盜版的,這不僅僅是道德問題,也是信譽問題。很難想像使用盜版教材的學校是怎樣處理作弊的。這種事情給學校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任何一點道德問題都事關名譽,任何社會公益機構都頂不住失去名譽帶來的打擊。這種打擊可以來自經濟,也可以來自社會,甚至來自於群體內部。學校出了名譽問題後畢業生紛紛退回畢業證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出來了。

真實體驗是,我自己學校教授也有自己出教材的,找了小出版商出版,四五百頁的書軟殼包裝也就三十四十加元,比類似的大出版社教材要便宜不少。可是賣的卻不好,為什麼?首先別的學校不買賬。其次,本校其他教授的課上沒法用,因為學生都選作者的課去了。
可過了幾個學期,作者忙不過來講不了課,院系又只好重新選教材,繞了一圈又回到大出版社的懷抱。
學生的反應也很有意思,一部分人因為貴,因為覺得有用,把自己用的書和筆記全部留下不作二手處理,於是新生只能買新書。另一種學生是想出各種渠道把二手教材囤積到需求最高的時候,抬高起來的二手書對於新書市場沒有衝擊。
沒有具體接觸過,我也不敢說學校和出版商間有沒有不得不說的故事,不過大出版社的經銷商和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Team一定不是吃素的。
作為一個學生,我屬於買來二手書又不肯賣的,相對是吃了虧又不肯便宜學弟學妹的,畢業時要到另一個城市工作,扔掉了衣服鞋子,帶三箱教材上了飛機。
給留學生的建議是打聽好教授要用什麼書,去找找二手的,多翻翻,很多二手教材會有筆記和重點標註,有時還有生詞的中文翻譯,學習起來輕鬆不少。

既然是我自己的見解,那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針對的,更多是加拿大。我所希望幫到的,是我們的留學生。


評論中有人提到教材更新和換版本,這的確是很考驗大家錢包的問題。我認為不是校方為了牟取暴利,每次更新版本都有一定的道理,不管作者也好,出版商也好,還是關於知識點也好,甚至於只是課後習題換了,我都認為他們有一定的道理。
這方面我想我有著比別人更痛的領悟,我是加拿大的會計專業,這五年前加拿大為了跟國際接軌,對會計準則作修改,把原有的加拿大GAAP(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換成了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雖然原理和基本概念都是一樣的,但是這也意味著我很多精心保存的書成了廢品,另外還需要花不少錢來更換我的書籍。這次規則修改幫助加拿大擴大了國際影響,作為留學生和將來的會計師我也有了更大的空間,但是處理舊書的時候,我的心都在滴血,最終還是沒扔掉。


這問題問的不清楚,教材虛高明顯是指歐美地區,由以北美教材為甚。每次回國上京東,恨不得買幾百本書。另外安利下,JD 國際站的書還是很全的,價格也比較合理。我經常買。

比如一些常見的書:

  • 編譯原理,即龍書,157刀。
  • 離散數學及其應用,國內學生喜歡的 by Rosen 213 刀,國外學生喜歡的 by Epp 278 刀。
  • 大學物理,University Physics by Young Freedman,225 刀。
  • 微積分,Calculus by Stewart,236 刀。
  • ...

事實上大部分經典書籍,包括很多學術性的書,價格都還算平易近人,基本都在 $50上下。一旦跟教材沾邊,價格基本在 $150 以上,普遍 $200 左右。而且不僅僅是書,北美學生肯定都知道作業 code 這種出版商的伎倆,即使你不買書,你還是要買個 code 去網上做作業,普遍在 $100 per quarter/semaster。當然也不能說歐美教材一無是處,印刷精美、內容豐富確實是優點,動不動上千頁的書全彩銅版紙印刷。習慣以後再看國內的書,確實有些不適應。

附一份資料,Why Are Textbooks So Expensive?

Bookstore Markup: 25-28%
Publisher Costs: Marginal Production Costs: 5%
Author Royalty: 15%
Editorial Costs: 32%
Marketing Costs: 15%
Freight: 1%
General Company Overhead: 10%


澳大利亞這邊的高中大學教材,用的都是銅版紙,彩色印刷,每一本都非常厚重,內容非常多。

但是利用率比較低,教材上相當一部分的東西上課不會涉及到(想讓我們自己看?)。有人說我今年用完了可以賣給明年的學弟學妹,然而這些教材基本上每年都再版,有時候改幾個字換幾張圖片就又來賣一遍,老師還會強調「一定要買第XX版的書」........

所以我大學開始就不買教材了。

真懷念國內的高中教材,字字珠璣,全是重點,那麼輕便,那麼便宜。


之前學校來過saga的編輯,講了一下出版的事,主要內容是很多學術的書出了基本都是虧本的,主要的買方是各個學校的圖書館,大眾基本不會買這類書。一個博士論文出版能賣出去二百到三百本就很不錯了。宰圖書館自然價高沒商量,出版商甚至想出一個損招:先出精裝版!很多學術專著,基本都是先有精裝版,再有平裝版,精裝版就是專門用來宰圖書館的,價格高的嚇死你,內容完全一樣,就是封面是硬紙殼的,有的會加一層唬人的封面之類的。一般精裝版的市場飽和了,才會有平裝版,周期其實很快的。
對於專業教材方面,其實學生有很多途徑:美國亞馬遜網站有學生租書的業務,二手書也會被列在正版書的售價下面,學生畢業了甚至可以把書重新賣給亞馬遜。

另一方面,電子教材在iPad等設備上越來越流行,教材中集合了動畫,視頻,模型,還有各種便利的功能,售價比實體書便宜很多。

最後,美國的大學裡面基本都是用影印版的教材,或者從圖書館借閱的,老師上課也會發很多hand-out,基本不需要買教材。教材一般都傳了很多屆學生,破破爛爛一點都不奇怪。

有時候我也在思考,對比上面的情況,咱們畢業的時候扔在垃圾桶里的,舊書攤上的,甚至宿舍床上的那麼多嶄新嶄新的教材,是不是一種浪費?我們想留一輩子的教材又有幾本?就那幾本,你工作了還捨不得出錢買個正版嗎?


有沒有人覺得很貴很厚的教材反而內容渣廢話多呢?


1.虛高的原因往往是商業利益推動,版商若以被盜印私刊的理由抬高正版刊物價格以彌補損失,那這個本身就是強盜邏輯。換言我比較認同那句「對於知識的傳播,正版是毒瘤」的觀點。

2.若是盜版行為並不會影響到作者本身創作以及生活,那其實盜版行為更會被作者所歡迎,畢竟有人協助幫我傳教佈道,這真是再好不過! (這裡指的不影響作者本身是指盜版刊物名稱和內容和正版刊物完全一致的前提,以及作者並不靠這本書維持基本生活等等)。而這一切受直接損失最大的是出版商本身,也就是「對於商業行為而言,盜版是毒瘤」。

最後,本來商業道德和社會人文道德利益上就很難統一,所以產生了這種矛盾。
對於我自己本身而言,若尊重作者,我必然會購買正版;若這本書對我而言只是為了考一門試的工具,我毫不猶豫會選擇內容一致的盜版。
ps:土鱉一枚,沒出國深造過,但也希望對題主所問有所幫助。


我幾乎所有的專業課的書都是在淘寶買的,因為實在是很貴。很多老師同樣也在抱怨教材很貴,也會幫助學生用合法的途徑盡量便宜點獲得教材。
但是無良出版商經常會再版,把一些課後題的順序換一下迫使你買新書。真的是很噁心。
更噁心的是現在有一些課必須要求你買軟體,軟體里包含電子版教材加作業。如果你不買這個軟體你沒法做作業。這門課就沒法過。
剛出國學習的同學如果不想買昂貴的新書可以在淘寶里搜一下,超級便宜。又政治不正確了,嘿嘿。


無論是高價教材還是巨額學費,本質就是為了壟斷教育資源。


我本來是上來搜為什麼國內教材不印成彩色,排版為什麼看著不方便的。結果看到了這個問題,我同意國外教材確實太貴了,一門課課本動不動就是200美元左右,但是看著真比我在國內上大學用的教材好懂啊,所以按我個人的收益的角度考慮,我也算是勉強接受。


買入150,bookstore 回收幾塊錢,無語了。


中國教材價格低的一大代價就是教材N年不更新,經常落後於時代。


我父親和其他幾位老師也聯合編過大學專業教材。由於面對的僅僅是專業課學生所以預計的銷量就很小,賺錢基本是不可能的。

然後當我去課堂上蹭課聽時發現。。。。即便是24元的書好多人也是選擇買幾元的劣質印刷盜版。。。

知識本身就是價值,卻輸給了這樣的市場。

太心塞匿了


教材?

歐美大學還在用書的嗎= =??

我們這幫村民都用上moodle了 燈塔們還在用書呢= =??


可巧,樓上提到的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正是我上微觀經濟學時用的教材。的確寫得很好,深入淺出。第一節課時,老師問我們怎麼獲得教材的,有人說租的40多刀,有人說買二手的(200多刀),老師說這簡直是搶劫!我真沒好意思說我沒花錢,在國內一個論壇,我找到這本書的pdf和中文譯本,放在surface里看。但這也是唯一的一次免費午餐,後來發現買書一兩百刀是經常的事。尤其是學校自己出的那種活頁的書,或者需要買code的書,一個字貴啊!不過對學生來說,學校圖書館也會提供一些教材的借閱,比如我兩門數學課的書都沒買,老師上課發的練習足夠了,而且中國人在美國學數學,你懂的。偶爾需要的時候,去圖書館借閱,然後複印下就好了。也遇到過標價300刀的商業法在amazon上$10就買到,還很新的情況。所以說,教材的定價實在無規律可循,貴不代表有含金量,便宜不代表不常用。我的策略是:你估計這書你以後還會看,或者二手市場很好周轉的你就買。如果不是你就租。


答完隔天才注意到題主問的是「歐美」的情況,土鱉只能提供「池內」情況了,希望能對題主有點幫助。
利益相關:圖書出版社編輯,教輔編輯(2013年)→教材編輯(2014年)→科普編輯(2015年)。
------------------------------壁------------------虎-------------------漫-------------------步----------------------------

這個不一定是「虛高」,因為教材出版成本確實比較高,尤其是銷量不大的教材。我在另外一個問題的回答中粗算過國內出版理工科教材的成本。最終的結論是,銷量不大的教材,印製成本只佔到總成本的1/3;剩下的編校、設計、配圖等費用幾乎都涉及人力和知識產權。歐美的人力貴,知識產權保護是「高壓線」,作者版稅可能也不止國內通常的8%(國外的印刷成本估計也比國內高),這些可能都會導致總成本升高。後2/3的成本,要靠銷量大才能有效地消化。

前面提到的那個回答在這裡→為什麼亞馬遜不出新的 Kindle DXG 了? - Du Neo 的回答←,對教材的成本分析比較詳細,但說的是國內的情況,供題主參考。

另外,出版社的策略可能會導致暢銷的教材更貴——出版商會採取類似「連環船」的策略,成系列批量出版教材,即便是系列中的絕大多數都不盈利甚至賠錢,但只要一兩本賣得好,整個系列都活下來了。換個角度看,暢銷的這幾本要養活整個系列啊。不知道題主會怎麼評價這個策略,在我看來,這是造福讀者的行為:其他書「搭便車」存活下來,意味著更多的觀點、更多的討論、更多的選擇。

至於題主說的,內容的產生可能用了納稅人的錢、作者都覺得貴這樣的因素,在出版商看來,其影響只限於教材的版稅,要不咱降版稅???作者答應嗎?

還有,題主提到了歐美學界抵制愛斯維爾的事情。抵制愛斯維爾,主要針對獲取學術期刊的代價高昂,而不是教材出版。

題主幾乎將教材出版商當成某種「邪惡存在」。特奉上我的另外一個回答→亞馬遜開始與作者直接簽約,對傳統出版業會造成什麼影響? - Du Neo 的回答←,雖然不是專門討論教材出版,但希望能對出版社和編輯的形象有所改觀。


友情提示:
題主的問題是:什麼造成了虛高?教材銷售的收益如何分配?
請不要討論這合不合理。題主想要的答案是,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下,為何其他出版商的競爭沒有降低教材的價格,與其他類型的書籍相比,是什麼導致教材的價格如此之高?
另外建議題主修改問題中「虛高」的表達,因為你是在問為何價格高,也就是說你現在並沒有確定教材銷售收入的分配,所以不能確定「利潤」到底多少。


但是我發現每次英文書都很容易在外國網站上下到非常清晰的電子版(就像用latex直接編出來的那種),但是中文書,只看到過一兩本有這樣的效果。
我不知道是誰把電子版放在網上的,反正如果他們不想放的話,還是很方便的。


推薦閱讀:

TAG:教材 | 盜版 | 定價 | 版權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