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嗑瓜子可以嗑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以上,看書學習卻不可以?

如題 求心理學家或者什麼的 分析一下 一個人無聊的時候磕瓜子可以那麼長的時間,而且還想繼續磕。 而讀書看書或者學習卻不能堅持下去。 是因為注意力沒有集中在上面嗎? 恐懼看書是什麼問題?又該怎麼解決? 看書堅持不了半個小時 是因為神經衰弱嗎?「以前看過一個關於精神病的視頻,教授說看書堅持不了半小時以上 心思集中一個地方不夠半小時 就是神經衰弱」有道理嗎? 又該如何解決????


很多人問過毅力類的問題,在此一併回答。

人做事情,都需要有個反饋,反饋的周期越久,感覺上就越困難。

先做個實驗,找個空曠地,走直線,二十步,相信大多數人都沒有問題。現在閉上眼睛,再走一遍,看看還是直線嗎?為什麼變難了?(實驗時請注意安全,盡量兩個人配合)

因為沒有反饋。

再來個實驗,磕瓜子,題主能磕一個小時無壓力。我們換個規則,現在你只能磕,不能吃,瓜子仁留下來。磕一個小時,才把瓜子仁一次吃完。是不是有點無趣了?同樣的時間,瓜子仁也沒少吃,為什麼感覺變了?

因為反饋的周期拉長了。

很多大事情,都是由一個個小事務重複或迭代而成,每個小事務中,包含了反饋和校正。反饋的周期越短,越為容易上手。磕瓜子容易,因為在兩秒內就能得到反饋。而學習難,因為學習的反饋周期長。

一個典型的學習周期是這樣:學習,思考,應用,校正。這個周期越短,學習就越輕鬆。合理的安排學習計劃,縮短學習周期,同樣的東西,可以學得更高效,輕鬆。

毅力重要,但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重要。

毅力決定了我們可以忍受多長的反饋周期,但沒有決定我們可以學什麼,不可以學什麼。我曾以為自己背不了GRE單詞,但在應用了合適的方法後,把1,2個月的學習周期縮短在1,2天內,5個月左右就把單詞刷到了2萬多。毅力可能是天生的,但方法是靈活的。

不僅學習如此,很多事情都可以應用這樣的思路。

健身,就對著鏡子舉啞鈴。

減肥,就每天早上稱體重。

考試,就要刷題加改錯。

學編程,就一邊翻書,一邊打開IDE。

買衣服,就要穿到身上照鏡子。

刻意的提高毅力,是一個事倍功半的事,不如思考如何縮短反饋周期,降低學習難度,既提高了成績,又增加了自信。

這有一個應用的實例,略枯燥,供參考,怎樣縮短學習周期?


前幾天看了曾經供職於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家Tom Chatfield 的TED演講:遊戲獎勵大腦的7種方式,正好跟這個問題十分契合。

嗑瓜子這個活動其實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嗑一粒瓜子的小活動,這其中包含了三個讓人感到舒適、愉悅和容易的特點。首先,化整為零。把一個大的活動分割為若干個小的活動,也就是長期目標(嗑完一堆瓜子)和短期目標(嗑一顆瓜子)的有機結合,其好處是小活動相對於大活動更便於實施,小目標相對於大目標更容易實現。其次,及時的反饋。在單獨的、嗑一顆瓜子的小活動中,參與者的行為(嗑瓜子)和結果(吃到瓜子)之間的時間跨度短,也就是說努力得到的反饋及時,使得參與者更容易建立起行為-結果/努力-反饋之間的因果聯繫,進而對下一步的行為產生正向激勵作用;第三,對每一次努力進行獎勵。

與此相對的,看書/學習是一個回報周期長、見效慢,需要長期積累和不懈努力的活動。其間,如果沒有人為地設置及時的回饋和對每次努力的獎勵,並把長期的目標分解為短期目標、將長短期目標有機結合起來,那麼這樣一個活動對參與者而言將是辛苦、枯燥而意義甚微的。誠然,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看書/學習無論是對個人成長還是職業發展都大有裨益的,但是這個裨益在遙遠的前方,需要以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為單位進行衡量。並且在這樣漫長的時間進程中,沒有一個具體可感的成長進度條可供參與者及時了解自己此時此刻的狀況,來和行動前進行對比以獲知自身的變化:這些都不由得讓參與者感到自己的努力石沉大海,獲得回報遙遙無期,進而失去下一步繼續前進的動力。

回到Tom Chatfield 的TED演講。Tom通過研究網路遊戲的機制,並總結它們引人入勝、甚至讓人成癮的原因,來探究人類學習有怎樣的特點和規律,進而思考如何將遊戲中這些符合人類學習規律的設置反過來應用到學習、工作和社會生活中,使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社會生活更輕鬆,更高效,也更令人愉悅。在演講中,Tom提出以下7點值得借鑒的遊戲設置:

(1). Experience bars measuring process.
It"s already been done at the University of Indiana in the States. among other places.
Instead of grading people incrementally in little bits and pieces, you give them one profile character avatar which is constantly processing in tiny, tiny little increments, which they feel are their own. Everything comes towards that, they watch it creeping up, and they own that as it goes along.

第一點就是,通過經驗條來衡量進展。在美國的印第安納大學,Lee Sheldon教授在他的課堂上就極具創意地大膽採用了這種遊戲中的設置。他告訴學生,在這堂課上所有人的起點都是Level1,最高級別是Level12,在一個學期中通過完成作業,課堂討論和展示,獲得積點來不斷升級。和遊戲中相同的是,這種經驗條可以讓參與者,在這裡也就是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進展,獲知自己的位置,具體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和變化,從而激勵他們繼續努力向前。

(2). Multiple long and short-term aims
So you give people lots and lots of different tasks, you say, it"s about doing 10 of these questions, and another task is turning up to 20 classes on time, but another task is working with other people, and another task is hitting this particular target. You break things down to calibrated slices that people can choose and work in parallel to keep them engaged, and that you can use to point them to individual beneficial activities.

第二點是,多個長短期目標的有機結合。在遊戲中,遊戲開發者會給玩家設計一系列不同的任務,可能是先回答10個問題,然後20節課按時出勤,下一個任務是和其他人合作完成。就是這樣換瓶不換酒的不同任務,把一個大的任務切分成大大小小的任務版塊,把長期目標分解為短期目標的結合,然後通過這樣花樣迭出的組合讓參與者(學生或玩家)始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興趣,讓他們長時間、持續地參與到任務中。

(3). Rewards for effort
Every time you did something, you get a reward for trying. You don"t punish failure, you reward every little bit of effort.

第三點是,一份努力一份收穫。對比現實世界我們才會驚訝地發現,在遊戲裡面我們會為自己做的屁大一點的事情而得到褒獎::經驗值,裝備和虛擬貨幣。遊戲中不會對失敗進行懲罰,而每一分努力都會得到獎賞。顯然,現實生活比這個要辛苦多了,但這不意味著我們不可以人為地設置出這樣一個player-friendly的界面,來連接我們的內心和殘酷的世界。每次按時起床,每次吃早飯,每次給家人打電話,每次認真刷牙……打卡應用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4) Rapid, frequent, clear feedback
If you look at the most intractable problem in the world today, that we"ve been hearing amazing things about, it"s very very hard for people to learn if they cannot link consequences to actions, pollution, global warming, these things, the consequences and actions are very distant in time and space. It"s very difficult to learn, to feel a lesson, but if you can model things for people,
if you can give people things that they can manipulate, and play with, and where the feedback comes, then they can learn a lesson, they can see, they can move on, they can understand

第四點是,迅速、頻繁、明確的回饋。Tom指出,如果參與者無法成功地把行動和結果聯繫起來的話,如環境污染、溫室效應、能源短缺,他們將很難吸取教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我扔的一片紙對環境的影響微乎其微/還有那麼多人都在污染環境即使我做得很好也於事無補……這樣的心態在回饋機制匱乏的情況下層出不窮,屢禁不止。這是因為行為和結果之間存在著很大的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距離,人們完全無法感受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怎樣切實的改變。
如果,我們能夠模擬真實的環境,給參與者一個可以操控的對象,一個行動即能引發後果的虛擬平台。在這個平台上我們通過演算法模擬出每回收一公斤紙張,甚至沒回收一張紙,能夠挽救多少立方米的樹木,讓參與者每一個微小的行動都實實在在地轉化為具體可感(即使是虛擬的具象)的成果。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相信參與者的數量和持續參與的時間都會顯著提升。將這樣的回饋機制運用到學習中也同樣會起到這樣傑出的成效。

(5) The element of uncertainty
Now this is a neurological goldmine, because a known reward excites people, but what really gets them going is the uncertain reward, the reward pitched at the right level of uncertainty, that they didn"t quite know how whether they were going to get it or not.
The 25%, this lights the brain up. And if you think about using this in testing, in just introducing control elements of randomness in all forms of testing and training, you can transform people"s level of engagement by tapping this magnificent evolutionary mechanism: that when we cannot predict something, we get really excited about it. We just want to go back and find out more.

第五點是不確定因素。Tom說,不確定因素是一個神經學上的大金礦。已知的獎勵讓參與者感到激動,而真正讓他們持續參與的是不確定的獎賞。遊戲開發者通過操縱獲得獎勵的大小和幾率,讓玩家始終處於一種好奇和亢奮的狀態,他們不知道自己下一步的行為是否會帶來獎賞,也不知道到底能夠獲得多大的獎賞。這有一點像賭博,輸贏都難以預測,這種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冒險讓人的腎上腺激素飆升。
在遊戲中,如果百分之百能夠獲得獎賞,遊戲會變得太簡單而失去吸引力;反之,如果獲得獎賞的幾率太小,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遊戲會變得過於困難讓玩家感到自己的努力並沒有獲得公平的回報。隨意性,變換的幾率,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讓我們鬥志昂揚。

(6) Windows of enhanced attention
The neurotransmitter associated with learning is called dopamine, it"s associated with reward seeking behavior. And something very exciting is just beginning to happen in places like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in the U.K., where we are able to mathematically model dopamine levels in the brain. Thus we can predict learning, we can predict enhanced engagement.
Those windows of time, in which the learning is taking place at an enhanced level. And two things really flow from this:
The first has to do with memory, more likely to remember;
The second is confidence, that we can see how game playing and reward structures make people braver, make them more willing to take risks and more willing to take on difficulty, harder to discourage.

第六點對於學習和工作而言非常關鍵,那就是注意力窗口。和學習密切相關的神經傳遞質是多巴胺,這種介質和尋求獎勵的行為機制是相聯繫的。在英國布里斯託大學,研究人員成功地建立了人腦中多巴胺水平的數學模型,這樣我們就能夠預見學習的成功,預見高效學習的窗口在何時發生。在這樣的時間窗口內,我們的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夠達到相對高的水平;同時我們也更加自信。遊戲開發者通過不斷的改進使得遊戲的結構和獎勵機制能夠在玩家出現疲倦的時候及時給予新的刺激,進而讓玩家持續地、不知疲倦地繼續參與到遊戲當中。
應用到工作當中的例子,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番茄工作法,原理就是把人的工作切分為一個個注意力高度聚焦的時間窗口,25分鐘,也就是一個番茄。在聚焦達到峰值,也就是25分鐘後及時休息,為下一個25分鐘做準備。

(7) Other people!
The biggest turn on of people is OTHER PEOPLE! This is what really excites us. In reward terms, it"s not money, it"s doing things with our peers, watching us, collaborating with us.

第七點是,群體效應。有的時候,讓我們跑起來的是其他人,或是競爭,或是合作,teamwork是在學習工作中廣泛應用並成效頗多的一種機制。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想大家對於怎樣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會有一些新的想法了。


大家都把這問題當作一個「學習方式」的題在探討了,當然我覺得是挺好的。

但是……

作為醫學出身,也算半個生物人,雖然懂的不算太多,但我還是深知現今對於「獎勵機制」的神經反饋研究遠沒能發展到像幾位樓主所說那樣言之鑿鑿的地步。大部分理論都停留在「假說」階段,也就是說通過這些理論能解釋一些現象,但這些現象就是按著理論中的機制產生的嗎?很不一定。而且還總有解釋不通的情況。

讓我們先假定題主的問題不是個寓言而是實際情況,即存在題主這樣「長時間吃瓜子比看書學習輕鬆」的人。那麼是否存在「長時間看書學習比嗑瓜子輕鬆」的人呢?我就是一個。這意思當然不是說我看書學習有多輕鬆,而是嗑瓜子對我而言非常費力。別說半小時,讓我專心嗑上一刻鐘我估計就受不了了。
因為我不喜歡吃瓜子。
在神經反饋機制中,「獎勵」的存在是第一位的,從生物學角度上來說很可能意味著「促進多巴胺分泌」。
當讀書學習能為我帶來「滿足好奇心」的快感,而瓜子卻不能給我帶來「滿足口欲」的效果時,「吃瓜子」對我而言就成了一件更費力的事。

那麼在「獎勵」存在的情況下,就是周期越短越好嗎?

在一種情況下我可以興緻勃勃地嗑上一個小時的瓜子,而且正是最高票答主用作反例的那種——把瓜子去殼後收集在一起,累積到一定數量後再一次吃完。
在這一行為里,我實際上把「獎勵」從「吃到瓜子仁」替換為了「忍住不吃瓜子仁」,當我最後將瓜子仁一飲而盡時,宣告這一行為結束,我獲得相應的快感。
這樣的行為其實在大家的生活里也很常見,「看完這本書再睡覺」、「餓到六點再去吃飯」、「憋到下課再去上廁所」。
這就是與「周期獎勵」不同的另一種反饋模式——「壓抑釋放」。而在這一模式中,獲得快感的程度往往與壓抑的時長成正相關,且在性行為中尤為常見,以「放置」為代表。
在學習中也同樣可以利用這種反饋,不過就不展開了。因為我要說的不是給大家介紹學習方法,而是想告訴大家,很多理論的實際運用只是看上去很美,因為他們原本只是用來解釋現象的。
當你真的「把學習當作遊戲」,人為劃分一個個小周期小目標的時候,你所處的反饋模式很可能就已經發生變化了,未必能達成你預期的效果。

所以適合別人的學習方式未必也適合你,何況別人嘴上那麼說,他自己也未必就那麼學。


首先謝邀,這次認真的寫一次答案吧,所以把電腦抽出來碼字,在開始之前我先說幾句題外話,因為我以前還在知乎里默默無聞的時候,那時候看到各路大牛真心感覺蠻厲害的,也豐富了自己的視野和眼界。當時我就感覺自己以後也要做一個可以輸出,有很多能幫助別人的感悟和經驗,於是我就開始大量的閱讀,在知乎上漸漸活躍起來,也寫了不少答案,有比較熱血的,也有一些講故事分享感悟與經驗的,總之在書寫和閱讀的過程中慢慢成長。後來逐漸得到了一些朋友的關注和支持,也有不少人開始邀請我回答問題。但是比較內疚的是因為平時課業繁忙以及自己的懶惰所以很少更新,也有不少坑沒有填,真是不好意思。

-----------------------------------------------以下是對於之前廢話的分割線-----------------------------------------


既然我都要說一些乾貨了,那麼我先把大綱列出來,預計分為四部分。

一 學習力的概念

1.1學習力導論和日常運用

1.2學習短時效率

1.3學習耐久度

1.4對知識的分類與總結


二 外部環境的影響以及內在分析

2.1注意力的概念和差異

2.2注意力和效率的轉換

2.3學習力和注意力的關係及異同


三 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導論

3.1抽象思維

3.2具象思維

3.3信息在思維框架中的轉化


四 日常生活中學習力的運用和現狀

4.1日常信息處理的平均速率

4.2對於信息判斷和認知的提升

4.3具體操作步驟和局限


咱們先從第一部分說起,關於學習力的話題。

1.1學習力導論和日常運用

首先這個概念是我自己命名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論學生還是上班族,都需要接受新信息,這種信息可以是傳統學科的知識,可以是新聞,或者一些文獻報告。那麼這些我們統統把它稱為信息。而我把分析這些信息並且從一段文字或圖像中剝離有益的知識的能力稱為學習力。這是我給的一個大致的概念,比如我們還是學生的階段,我們應當掌握的內容一直到現在我們看知乎豆瓣quora之類的網站所需要的都是這種學習力。


那麼既然我們有了對於學習力的大致定義,就可以先回到題主的這個疑惑,大部分人喜歡看短消息或者信息含量沒有那麼高的文章,這取決於學習力和注意力。比如一個經常做學術研究或者對那個領域有一定知識並且保持好奇心的人都會去很認真的看一篇不錯的答案或者論文,而一些並不是那麼感興趣的人們就會略過或者採取瀏覽模式。


大家再看一遍我剛才說的那句話,為什麼那些人不感興趣呢?


這是不是說明信息儲備和學習力導致了有些人可以看長答案有些人卻選擇略過呢?


事實上的確有一部分關聯,比如學習力強的人具有嚴謹的邏輯性和分析能力,就能對你說的乾貨進行有效吸收或提取,這決定了他們的閱讀速度和對整篇文章的把握。那麼從這個例子大家能看出來具有一定學習力的人可以更快的吸收知識並且加以總結分類。

這便是學習力的主要用處。


1.2學習短時效率

在短時效率這一塊每個人也並不一樣,比如在大學專業課上所陳述的理論有些人能夠馬上理解並作出有效回饋,有些人卻始終沒有反應或者根本沒有抓住重點。那麼這裡就涉及到了關於即時效率的問題。如果我們說學習力是一個總量的話,真正於我們息息相關的往往是即時效率的環節。比如有的同學刷題速度就特別快,經過一定訓練後他們在解決同類問題能保持一個很高的效率和速度。


也就是說短時效率是指人在一定時間內對於信息的接收與處理能力。


我們就可以說那些學霸大多數能在短時間內做到比我們更多更快的事情,包括接收新鮮事物,這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學習力。我的舍友,他一般對於代數題的做題速度比我快不少,那麼這就是他在學習過程上的優勢以及超越我的地方。


而根據我的一些經驗,短時效率很大程度上是先天決定,後天可以彌補,但是不可否認很多人有這方面的優勢並不需要後天太多的練習。


1.3學習耐久度

這裡和之前提到的即時效率一樣重要,甚至有更重大的意義。所謂耐久度,就是一個人保持最高學習力的時常,我其實見過很多學霸,他們的耐久度往往很短,同樣的學習任務他們完成很快是依靠即時效率比別人快的優勢,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在耐久度上同樣有所優勢。


而我認識的另一類人就是屬於在短時效率上很一般甚至還沒有達到中等水平,但是耐久度非常高的一些人。他們的特點就是學習刻苦,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在工作崗位上都非常認真,在這些方面上會高度集中。這點則成為他們最大的優勢。


不過我們並不難發現,在任務相同的情況下,具有很強的耐久度的人和具有很強短時效率的人很可能完成同樣的事情,取得同樣的效果,但是耐久度高的人往往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經歷但是短時效率的人似乎跟玩一樣。

這其實就是大家所說的學霸和學渣的區別。但是真的是這樣么?


我必須要澄清一點,大部分具有短時效率的人都是先天的,被稱為聰明或者說智商高,但是請注意一點,那些耐久度很高的人全部都是後天習得的。這就是通常說的用努力來彌補智商上的差距。


而很多人似乎看不起這種耐久力高的學習方式,認為好像沒有短時效率的人炫酷,或者說消耗了太多的時間精力。只是在單純的用努力在彌補差距,好像只是勵志雞湯罷了。


但是諸位請思考一下,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到很努力,耐久度很高么?


事實上在我看來,努力是一項比先天優勢更牛逼更稀有的能力。


而大部分你們所見的努力都可能只是無病呻吟和自我陶醉罷了。


之前我還記得我看過幾個問題,具體說的是有的同學覺得自己相當努力用功,晚上恨不得不睡覺來學習天天泡在圖書館看書但是學習照樣一般。我真的表示這種人是大多數啊,其實能做到短時效率很高的人沒那麼多,能做到耐久度高的人更少。大部分的都是認為自己聰明並且會努力的,但偏偏為什麼還是沒有成效呢?為什麼那些學霸們無論分數還是邏輯思維都超越了大部分人呢?


因為那所謂的努力其實就是自我陶醉。很多人來知乎可能感覺自己刷著刷著學到了很多,拓展了視野,豐富了學識。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只不過人們把自己說服了,給時間的浪費找了再合理不過的借口罷了。就好比那些天天在書桌前辦公桌前磨時間的人們,那叫努力么?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浪費時間罷了。


耐久度高是非常寶貴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掌握的技能,那些感覺自己努力一下就有收穫的人真是想太多了。


1.4對知識的分類與總結

在開始說分類和總結之前我先開個腦洞,你說如果一部分人既具有短時效率的能力,還擁有很高的耐久度豈不是逆天了?如果他們都能保持在長時間的學習里有很高效率,那這個學習力的總量不是超過別人太多太多了嗎?


其實事實就是這樣,那些本身就具有即時效率的先天優勢的人們可以通過對自己不斷錘鍊和突破超越只有一項能力的人。這些具備兩種能力的人可以去常青藤等世界頂級名校,而僅僅具備一種能力的人是很難融入那樣的環境的。


沒有什麼能擋住一個努力的天才。


但是這就說明其他連一項能力都不具備的人沒有機會了嗎?給大家喂個定心丸,其實機會還是有的,這次就拿我舉例吧,我其實短時效率並沒有達到頂尖的水準,耐久度以前一直是我的弱項,通過長期的大量閱讀和思考得到了突破,但是還是沒有到頂尖的水準。那就說明我比不過那些所謂的天才們么?沒關係,我還有對知識分類總結的能力。


所謂對知識的總結所涉及到的更多是先天加後天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個在第三部分會詳細具體的提到,這個有不少先天就具備的,也有很多後天練出來的。而這種能力的亮點就是能夠對自己所掌握以及自己接觸的知識領域進行分類,規劃。


最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

由於篇幅較長,連第一部分都剩下一點沒寫完,這兩天慢慢更新吧。


-----------------------------------期待已久的分割線--------------------------

二 外部環境的影響以及內在分析

2.1注意力的概念和差異

這一塊其實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也是涵蓋了最多心得的地方,首先我們要明白,總有一些因素是決定學習力的,在上面的部分我簡單的提到了關於學習力的概念,但是並沒有具體分析其中的構成,那麼我就從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說起。

首先回顧一下,我提到了不同人群在短時效率和耐久度的區別,並且對比了其中異同。那麼作為絕大多數不是天才或者說並不具備很好的短時效率的普通人又如何來切實的提高自己呢?那就要引出注意力的概念,當我們提到注意力的時候通常會說對某一事物的集中程度,但事實上專業人士對注意力有不同的定義。這個區別在於有時人們已經沒有集中注意力或者開始走神的時候往往自己沒有意識到,甚至錯誤的以為自己從始至終保持專註。我把這種對自己學習力和耐久度的誤判成為盲目的自我陶醉。

所以基於上面很多人會犯的錯誤,我們第一需要端正的觀點就是注意自己的意識狀態,從意識到自己注意力的分配開始。這一點由淺而深,很難做到,基本來說一般沒有受過訓練和練習的人通常會浪費掉大部分的時間精力,導致本來就不多的耐久度變得更低更沒有效率。這也是大多數人拖延的根本問題。以上總結出兩點,絕大多數人是無法控制甚至察覺他們的意識狀態和注意力分配的,而想達到很好的控制以及分配是需要長久的鍛煉和練習得來。

那麼儘管很多專業人士對注意力集中的標準和我們的通識教育有所區別,不過我個人認為對於科學的精神完全集中的定義對普通人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我們其實根本就不需要完全集中。因為完全集中非常難提升而且也沒有必要,我們需要提升的只有兩點,一個是通識教育中的注意力集中,另一個是在注意力集中時對信息的轉化,換句話說就是在注意力集中時的短時效率。

乍一看好像這個概念和定義很廣,但其實很簡單,而大部分人都是輸在了這一點。像我之前說過的,達到一種境界或者完成一個目標往往需要多個條件,現代社會包括自我提升很少是只具備單一條件就能夠完成的。而對於學習力這個總量我分為了短時效率 耐久力和對知識的總結與歸納,而單純的注意力的定義直接支撐耐久度的指數,而在注意力集中時對信息的轉換則更多的支持了短時效率的指數。

2.2注意力和效率的轉換

下面進入實際操作環節,也是卡住大多人的地方,其實我見過幾乎所有人都對通識教育的注意力有清晰的觀念,並且更是重視自我提高,但是。他們沒有方法,或者只是對門檻有著最基本的認知,不知道如何提升,而且也不具備付出努力和耐性的資質。

那我直接進入乾貨,重要性大家都懂,知乎也很少有這種系統性的實際提升方法。我先從第一點說起,那就是心態。說實在的,如果大家經常看我碼的字就會發現絕大多數時候我都在講心態,因為這個太重要了,也太基礎了。你說如果在提升自己的過程中心態都有問題,那其他就不用談了。我們有了心態,才能夠說技巧,說方法。心態的第一點,就是不要急躁,慢慢來。凡事有個過程,誰也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如果在進步之路中太過急躁,急於求成,往往並不能得到應有的效果。這是我師父@花鴻影 反覆對我的提點,這點我謹記在心,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周期,我們可以決定事情發展導向,但是盲目的加速會適得其反。

心態我不會說太多,這個大家自己根據個人情況還有閱歷把握,我很難寫得詳細,說多了就籠統了。在技巧部分就是要多加練習,從讀書做起,以及專業領域要學到的知識點,這個我推薦番茄工作法,因為科學注意力集中是在半小時左右,我親身驗證這種節奏是有幫助的。

而效率的轉換等於了學習力的發揮,一般在幾年時間內如果注意力提升幾個檔次的話會自然而然具備高效率。而這些都是在社會立足的基礎和根本。但是我警告寫在下面,在詳細的方法,再牛逼的答案你要是不願意做,不願意犧牲,神仙也救不了你。我只是個普通人,可能自己總結了一些經驗,但是治懶癌的本事是萬萬沒有的。

2.3學習力和注意力的關係及異同

在這一部分,其實就是闡述注意力是何等的重要,是很強的一項能力。但是注意力雖然是很重要的一項指數,但是也是在學習力範圍很小的一部分,也是level比較低的能力,因為大多數人才都具備這點,如果你在這方面沒有問題請關注我幾天後的更新,會有更高端更重要的能力。

下次我們會談一談思維。


  • 先上乾貨,再說 為什麼
  • 讓我們一起開啟遊戲人生,原料 筆記本一個 肥而不膩的人一個。
  • 建立成就庫 獎勵庫 兩套系統,完成任務獲得成就值,成就值兌換獎勵。
  • 以上成就庫,下面獎勵庫

    以上成就庫,下面獎勵庫

  • 遊戲為什麼會讓人如此集中呢?主要說兩點:

    遊戲里會把目標分成小塊,遊戲會告訴你接下來怎麼行動,非常明確。
    這些小目標完成後有相應的獎勵,這個獎勵當你完成目標時會立馬發放給你,及時反饋。通過這兩點,玩家無需考慮太多,只要按著任務流程一步步來就能達成自己的慾望。做任務升級原本是枯燥的,但任務完成後會立馬獲得經驗和金幣,獎勵可能還會隨著任務次數遞增。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呢?
    雖然有大目標,但做起來卻無從下手,甚至有時候不知道大目標是什麼。
    完成目標後也不會有及時的獎勵。
    誰都知道學好英語要背單詞,但是要背多少呢。背完了10個單詞後我並沒有發現我英語有什麼提升,遊戲里我做完任務經驗槽立馬漲了一點,背完10個單詞我沒啥感覺,反饋不及時不明顯。

    能夠長期提升自我但回報不明顯的事稱作【長收益半衰期事件】,他鼓勵我們多做長半衰期事情。
    那麼問題來了,我知道我該背單詞不該刷微博,可是有時候管不住自己怎麼辦。

    解決做【收益長半衰期事件】反饋不及時的問題,背半小時單詞並不會立馬讓你的英語水平提高,無法及時給你反饋分泌多巴胺。但成就值可以,成就值可以用來購買慾望,每當完成一項任務獲得的成就值就是一種刺激。把【在知乎上認真寫一個答案】作為成就,完成這項成就我就能獲得成就值,有了成就值我就能看部電影。

    解決目標不明確問題。在列【成就庫】的時候我們就把大目標碎片化了,做到像網路遊戲里一樣,你每時每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能夠解決自控力不足帶來的負罪感問題,曾經我會懊悔自己刷了半天微博。但用這種方法,刷微博是需要消耗成就值的。而我的成就值是完成任務換來的,刷微博是我理所當然獲得的獎勵。請不要有任何負罪感,這是應得的獎勵。

    養成習慣:在每日任務中寫上自己想養成的習慣,設置成就值回報。每天不費太大力氣就能拿成就值。

    比如為了更激勵自己早起,可以設置連續早起獎勵,健身同理。像這樣

    同樣也可以把【獎勵庫】中的價格設置成梯度的,吃第一個冰淇淋消耗20成就值,吃第二個要消耗30

    為了保證學習工作更高效,還可以把它和番茄工作法聯繫在一塊,每完成一個番茄可以獲得一定的成就值,且獎勵隨著連續完成的次數增多而增多。哈哈哈就像很多遊戲一樣。

    如果還擔心完成質量問題,比如聽半小時聽力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再補個評價系統。完成任務後進行自我評價,如果完成質量不高,只能獲得50%的成就值。

    那如果女朋友約你去看電影而你的成就值不足怎麼辦?沒關係,你可以再打個補丁,來個貸款系統,但要按1.5倍貸款成就值償還。

    如果還擔心自己在學習中三心二意,可以使用 我要當學霸 這個軟體

    多種學習方式供你選擇

    手賤點擊其他程序時 無法使用 而且有彪悍的提示

    手賤點擊其他程序時 無法使用 而且有彪悍的提示

  • 全天監督,控制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
  • 放棄學習有懲罰
  • 磕瓜子容易,因為在兩秒內就能得到反饋。而學習難,因為學習的反饋周期長。
  • 我們要找個辦法衡量自己的進步 ,如果能得到立即的反饋,學習也並不辛苦了
  • 不僅學習如此,很多事情都可以應用這樣的思路。
  • 健身,就對著鏡子舉啞鈴。
  • 減肥,就每天早上稱體重。
    考試,就要刷題加改錯。
    學編程,就一邊翻書,一邊打開IDE。
    買衣服,就要穿到身上照鏡子。
    讀書, 就看三個月後的自己是不是多了一份書卷氣
    刻意的提高毅力,是一個事倍功半的事,不如思考如何縮短反饋周期,降低學習難度,既提高了成績,又增加了自信。


嗑瓜子是最直觀的績效和管理體現:嗑開瓜子殼(目標明確),吃瓜子仁(獎勵),再嗑一顆(簡單循環),當任務被分解成簡單的步驟,並且馬上見效有收穫。 如果你看書,能每看一頁就「叮咚」-- 知識成長1%,相信你也會看書看到根本停不下來的。


嗑瓜子一個小時嘴就累了,很多人看書一整天還不夠,鑽被窩裡看。


可以啃瓜子或者玩手機一個小時,但不能學習一個小時。
可以看小說看一個小時,但不能看工具書看一個小時。
而有些人能夠看paper看幾個小時,但是你一看專業書籍就會頭昏昏沉的。
這都跟意志力和專註力有關。
在《自控力》這本書中提到,現代人的前額皮質中有三個區域,分管「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三種力量,這三種力量一起負責你的自控力和意志力。這本書根據許許多多令人驚奇但是客觀正確的科學實驗來講述了一個關於意志力的理論:意志力是一種有限度的能量,但是可以通過鍛煉來增加總量。當你開始進行某些需要專註(保持較高程度的精神集中和思考)的活動時,你就開始消耗你的意志力(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某種精神上的「肌肉能量」),當過了一段時間後,意志力消耗完畢,你就會覺得疲憊並且難以集中注意力進行該項活動。不同的人的意志力能量的多少是不同的,通過訓練不同人的意志力也會有顯著的差距,而意志力是決定專註程度和自制能力的關鍵。
如何提高意志力:
通過反覆進行能夠消耗意志力的活動,在每一次耗盡意志力之後意志力能量的總量都會增長稍許,另外冥想也能夠有效的幫助人們提高意志力,因為它要求人們在冥想的過程中始終專註於呼吸。

有興趣的話可以閱讀這本書:自控力 (豆瓣)


我也和上面很多人一樣,剛好和題主相反。
  無法忍受嗑瓜子,瓜子什麼的我從來都是直接吃仁的。但凡我有其他選擇,我絕對忍不了嗑瓜子這種重複勞動,而且真的太費唾液了有沒有?
  有時會嗑是因為在那個時空里除了嗑瓜子沒有任何事能做——買了KINDLE後好了很多,基本再也不必用嗑瓜子打發跳不過的時間了。但就算是這樣,沒有茶水的話我連十分鐘都堅持不下去,有時候全程都是用手硬掰開的,好累……好痛苦。
  看書也好繪畫也好寫作也好時間都是飛一般過去了。如果沒有人打擾而且不困不餓的話多長時間也堅持得下去。
  過去以為是自己喜歡,後來發現原來這叫心流[FLOW]體驗。我想能輕易做到對他人來說很難堅持的事情的人都是從心流中受益的吧。
  說來我做任何事注意力都會過度集中(超過必要限度的程度)。而且在做某些事的時候會因為太痛苦堅持不下去,比如長時間打麻將、遊戲、玩手機、逛街(大前天和別人去逛了一次街,中途體力槽空到只能坐在椅子上休息,而且體力至今沒有完全恢復……),做這些明明很簡單的事感覺比做有難度的事更消耗意志力,不知何解?
  自己查了下,原來這就是名為HYPERFOCUS[超焦距?]的罕見病啊……所以題主你很健康。


這個問題我嘗試回答一下我覺得 @mu peng的答案很勵志,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想從其他方面回答一下
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人們更喜歡嗑瓜子可以長時間的嗑瓜子,這只是進化的本能而已(人類對於糖類脂肪蛋白質的渴望)。所以食物充足的時候我們會盡量多吃。所以我們不覺得嗑瓜子累。我們雖然也進化出了好奇心,但是我們並么有進化出對於讀書的興趣,所以很多人不能堅持讀書。如果不是為了考試,估計很多小學生都不會讀書了吧。
其實回答到此就已經結束,但是我還想說點別的。
我們都會喜歡嗑瓜子,但是也有很多人喜歡做數學題超過嗑瓜子,他寧可去做數學題也不想嗑瓜子,即便沒有考試,這就是後天培養形成的興趣。就好比很多人喜歡下象棋喜歡打麻將一樣,這些人你可以讓他一輩子不吃瓜子,但是你不能讓他一星期不下棋。當然還有很多人更厲害,他們不能不做數學題,他們不做數學題就好比戒煙的感覺一樣,他們對讀書,對做數學題就是上癮。這就是興趣的力量。這種興趣是如何養成的,我覺得大家可以參考 答案智商高低是因為思維習慣不同造成的嗎? - 張英鋒的回答就知道為啥有人喜歡做數學題更甚至於嗑瓜子了。張英鋒的這個答案非常好,是我在知乎讀過的最好的答案之一吧。我現在給大家總結一下其中的一些思想吧,可能不準確( @張英鋒):
就是通過一定的培養,就是對於解決數學問題形成一種「獎勵機制」,這時候解決數學題就變成一種慾望了,這種慾望促使很多數學家對數學問題的探索樂此不疲,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並不痛苦,而且還非常快樂。。
讀書的慾望不是進化必須的(或者獎勵機制並不明顯)相反對於食物的渴望(糖,蛋白質)是進化很必須的(這種獎勵機制已經很成熟了)。
雖然人類的學習能力很重要,但是人們並沒有進化出對於讀書的渴望來,但是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達到(具體可參考 答案智商高低是因為思維習慣不同造成的嗎? - 張英鋒的回答)。


我覺得我是反過來的。。


抱歉,不是裝逼,正好相反,嗑瓜子我死活來不上十分鐘,五分鐘左右便是極限。看書,可以一直看到肚子餓得悶聲作響,胡亂果腹後又馬不停蹄。


因為有些人已經把磕瓜子養成了植物神經中樞的驅動,而學習肯定養成不了,所以它持續消耗精力。啥叫植物神經中樞驅動?比如心跳,比如呼吸,這些動作一輩子都不累


堅持做自己真正喜歡做、有興趣的事,這樣就什麼都堅持得下來。
我算不上資深教育人士,但以我多年學習和上網的經驗來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點是絕對沒錯的。現在很多人都在灌「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之類的雞湯,這點本身是沒錯。但比會吃苦更重要的是,搞清為什麼而吃苦。自願性的吃苦、和被迫的吃苦,效果是有天壤之別的。

打個很簡單的比方,從不少球迷論壇和留言板都可以看出,現在有很多梅西球迷熬夜去看C羅的比賽(反之亦然),只為看到自己討厭的人輸球。這也是一種興趣,所以也能形成相當大的毅力。我球齡不下15年,現在偶爾熬一兩夜看球都覺得身心俱疲。網上卻有無數人能周周熬夜看,這難道不也是很需要吃苦的嗎?僅就這一點而言,我朝人絕對是不缺毅力的。

同樣,有很多網站和論壇(包括知乎),多的是人只因為了維護自己所粉的某個作品、個人、團體,可以輕鬆碼出幾千乃至上萬字。但若是做學習、工作的所謂「正事」,恐怕就沒有這麼強的熱情。兩相對比之下,前者顯然也體現了驚人的毅力。所以如果能把這樣的熱情用在自己的事業上,當然是無往而不利的。
毫無疑問,找尋自己真正有興趣做,真正擅長,而且實用的東西,是成功的重要途徑。


。。你讓我嗑瓜子十分鐘都嗑不下去。。我覺得很單調,,,看書學習的話這個時間會延長,但是還是會有不想做的時候,所以我就轉換各種學習方式,尋找新鮮感,這樣就可以保持長時間了,因為你厭煩的不過是獲取方式,不會對獲取產生厭煩,你說是嗎


嗑瓜子很簡單,消耗能量小,而且吃瓜子也在補充能量,嗑瓜子也能打發無聊的時光。但是看書就不一樣,看書需要思考,思考就有難度,這個會給你帶來很負面的感覺,你自然會不自覺地抵制,除非看書比較有成就感,給你帶來正面的感覺,這樣的話,你就會看書看下去,比如你看了一些書,吹牛的時候,抖落出來,得到別人羨慕的目光,給你帶來正面的感覺,這樣你還會繼續看書。你說你恐懼看書,估計是看書得到了失敗感,帶來很大的負面感覺,比如你看書不是很懂,而別人懂了,這樣造成了你的失敗感,所以你會恐懼。剛才是舉個例子,具體因為什麼恐懼,恐怕還得自己分析。
除了上面所說的之外,還有兩件事情的對比,對你來說(並不是對所有都這樣,有的人可能喜歡看書,而不是喜歡嗑瓜子),如果只有嗑瓜子和看書,嗑瓜子帶來的負面感覺小於看書帶來的負面感覺,你自然會選擇嗑瓜子拉。如果有你更喜歡玩遊戲,恐怕你會選擇遊戲而不是看書。
個人的喜好不同,針對每件事情上,每個人所得到的正面感覺和負面感覺是不一樣,這個不能拿自己去對別人,說「我就是這樣,別人也應該是這樣」,很多時候是不對的,具體的問題要具體分析咯。


我做不到,我恰好相反


咳半個小時瓜子嘴不幹嗎?

看書一看就忘記時間有木有?


新學編程最明顯。

如果只是直接看書,保證你看一小會兒就得睡上。

但是如果邊看書邊跟著打出來,能看著run出結果,就好得多。

現在也有不少用編程的遊戲來學習編程的——因為馬上就能出來結果。

嗑瓜子也馬上能給你一個結果。

所以學習與閱讀,中間要有小計劃——計劃太長堅持不了出來結果。

中間要有小考,自己閱讀要有思考——就是為了快速給你帶來結果。

一句「人丑就該多讀書」——這計劃給的反饋的時間太長,你可能會覺得多醜一下好了,明天開始再漂亮吧。

——所以我現在應該寫一個牛逼的文檔,結果搞好了思維導圖,就是沒動文檔……

思維導圖,也有快速反饋的作用。


追尋快樂,逃避痛苦。


推薦閱讀:

用「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得去養豬」來教育小孩好嗎?

TAG:閱讀 | 心理學 | 價值觀 | 人生 | 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