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車無法到達的偏遠老城古城的火災如何防範?一旦起火怎樣撲救效率最高?

當地沒有現代化的防火設備或工具,現代交通很難到達。房屋大多是木質結構,道路狹窄。這樣的偏遠老城如何做到低成本的防火?一旦起火如何撲救能減少損失呢?

----------更新----------

親們別誤會,我不是預言帝,香格里拉的大火很意外。我發這個問題是因為在我提問的當天,四川甘孜州色達縣五明佛學院發生了大火,所幸沒有人員傷亡,於是引發我的問題。誰想到次日香格里拉也發生了火災,鬱悶。再次證明香格里拉聲名遠揚.....色達根本沒人鳥... - -||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再次汗顏。(修改版)

首先要感謝回答的問題的消防戰士們,你們無私的奉獻保護現在為數不多的古建築。為了更好的保護古建築,我學校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有這樣的一批專家從事對古建築的消防問題的研究。但是在正式的回答這個問題以前夾帶些私貨,真正的毀壞的古建築的災難是人為的拆除和國家對此類的專業機構人才的投入缺失,相對於火災等不幸的事故來說,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尚未註冊發現的「古建築」正在逐漸的消失。

從這個問題上的看我就不用回答如何在火災的發生前的做好的教育工作,而只是站在我目前所知的角度上的聊一下應對的火災的看法。

A.有固定的居民是對火災最好前期預警。

不難發現有人的居住的尤其是群居為主的院落傳承的時間最長,而無人居住的古建築則是最為危險的尤其經過的電氣化改造的大殿、寺院、等事實再次告訴我們無論是多麼專業的消防隊都沒有辦法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更不用說現代化的車輛器材能在第一時間的出現在火災現場,作為目睹過古村一次的祖屋失火的人來說,其實對待火災老人們、老村都有鄉土但是絕對科學的「團隊組織能力」,火災開始剛剛進入的升煙階段我從老屋中警醒,隨後看見全村的人奔向一處採取世代相傳的人海戰術,果斷的組織了一場會戰,索性老屋破損的並不嚴重正好的我們在鄰村修復一座寺院,建築得到的及時修復。
後得知的村子裡居住多是壯年氏族關係完整,從宋代相傳的夜間防火制度依舊有人承接,又因是乾燥季節為此大家都細心防範。租住此地的家家戶戶的有的不少的銅質、鋁質水桶也直接可從「公共水井中的直接提水」,其中老人們組織明確誰指揮、誰打水、誰負責什麼配合默契。古建築私產是絕對保護的條件,你見過的你對自己的房子不上心的嗎,日本的飛鳥時代建築都保護很好,因為那是世代私人財產。

說道這裡大家也就清楚了為什麼古村都保護的好而古建築則是另一個情況,首先總有的腦殘的事情發生下面就是一個人為事故,一日一領導視察一地古建築,於是決定開發成旅遊景區,為了更好的接待民宿原住民先被清空,然後就是原有的「大水缸因為景觀需要直接換成了綠化植物,原有村內小河變成了地下暗河、甚至不少古建築的防火牆都成片拆除,電氣化的布局遍布全身。可想而知一旦發生火災估計這就真的成了的來了就走不了的地方。

所以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系統,一切都是徒勞的。

B.古建築其實比我們的想的頑強

古人也不傻想火燒毀滅我們的文化那是不可能的,古建築中除了常見的"走水大缸「」平安大缸「家家戶戶的"提手筒水槍"公共的鄉民義勇隊,自身在規劃中就有我們的熟悉的風水理論外帶街巷防火系統,建築本身三角龍頭大梁、防火牆、庭院中的防火間壁都是為了應對火災的而設置的,只要不去的破壞在短時間中的集中力量人海戰術(可惜了現在古村最缺的就是人),在修復過程中完全使用耐火材料,對木質結構採取傳統的工藝,(現在化的油漆最危險)完全克敵。


C.消防車對古建築的絕對破壞能力

千萬別用消防車木質結構最怕就是這東西,再低的水壓都能衝散原本的穩定的建築重心,七零八落以後修復都難。目前我們所掌握的修復工藝十分有限,結構坍塌復原的可能基本沒有隻能靠水泥。大梁過火後是還能修復使用的(估計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大梁一落到地面上就沒戲的,不久前受朋友委託修復一座宅子到現場一看,火災的影響是不是最組要問題,最大的問題為了的讓消防車進來拆除的建築裝飾物就不計其數,然後就是基本地面木質全部被化學西消防泡沫腐蝕,大梁過火但是沒有的完全壞掉,但是怎麼裝上去大家都不知道了。


僅憑口述和照片是不能完整修復的,索性只好的用工字梁代替。大馬力的抽水機基本的破壞了原有的水井中的生態環境,後來老人說建築是瞬間被衝倒。建議有條件的單位一定要專人防護,一般來說除非上天眷顧古建築和老宅子發生火宅基本人沒事就是萬幸。

最後忠懇的建議,

1. 如果您家有這樣的古建築、老宅子、祖屋首先多拍照、注意結構、外觀等存好的資料以防不測。

2.電路保護一定的採取阻燃處理配備空氣開關,煤氣就別用了。

3.家裡最好住人這個比什麼都來得實在。

4.常備水桶,院子里一定要有太平缸平時養魚

5.回村子的時候干點傻事多宣傳防火知識。


謝邀~
此類地區,因為先天因素或歷史原因,大型火災難以迅速遏制並撲救,這一點很難改變。
為做好消防工作,必須將關口前移,重點做好居民消防知識的普及和初期火災的撲救,防止小火演變成大火,具體措施如下,僅供參考:
1.「防火工作,宣傳繫於一半」。
全力做好消防常識的宣傳普及工作,提升民眾的消防安全意識,掌握基本的火災撲救和逃生技能,使當地民眾能正確用火、用電、用氣,發現火災能及時撲救,防止星星之火燎原,這點很重要,因為很多大火的起火點往往都很微小,及時發現並及時處置,大多可以避免。所以,日常的宣講工作和培訓工作很重要,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2.清剿火災隱患
老城、古城往往存在很多火災隱患,如線路敷設不規範、三合一場所等等,應當加強對火災隱患的檢查和整改,消除隱患才能真正防患於未然。
3.加強滅火器械配備
針對老城、古城的特點可以加強滅火器、消防摩托車、小型水罐車等中微小器材設施的配備,另外加強監管監控,從技術防範和人工巡防兩方面入手,加強巡檢巡視,及時發現火情,及時處置。
4.加強預案演練工作
練兵千日,方能成就一時。平時多搞一些模擬火情的撲救,不斷能讓居民百姓掌握消防常識,還能加強當地保安、消防、公安、急救等部門的聯合協作,真遇到火情時候能迅速處置。
發生火情後如何處置:
1.先救人,後滅火。人命永遠是最寶貴的,發現火災第一時間判斷有無人員被困,第一時間救人。
2.先控制火勢蔓延,在滅掉全部大火。起火不可怕,可怕的是火借風勢迅速蔓延,所以必須先集中力量控制大火的蔓延發展。
一家之言,拋磚引玉,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回答可能文不對題,說說我自己的理解吧。

說到古建築,大家的直接反應都是存在大量的木質結構,的確,這是古建築的最大特徵,那麼在古建築著火,或者說,偏遠的古建築著火,應該怎麼防治呢?

首先,我們常說消防,其實,消防兩個字,防字為主,消為輔助,這一點,不光是對古建築而言,對所有的建築都是這樣。預防做好才能從根本上杜絕火災的發生。

那麼,很多人會問,古建築也不是現在才有,為什麼現在問題那麼突出呢?

確實,古建築建於古代(暫且把除了現在都稱之為古代吧),那麼,古代有沒有這樣的大規模火災呢? 實際上是有的,而且也很多,史料記載的就有很多場,具體不詳細列出了,大家知道的就有楚霸王火燒阿房宮,還有一些考古節目上常常列出的什麼什麼寺廟什麼什麼林園由於一場大火而嚴重受損甚至棄用,只留下殘垣斷壁。

與現在不同的是,在古代,火災的隱患相對較為單一,常見的一般為為生火做飯/取暖/祭祀/儀式/雷擊/縱火等等,也就是說,除了雷擊這種天災以外,其他導致發生火災,基本上都是由明火引發的。

而現在,由於電氣設備的大量使用,照明/製冷熱/通訊系統等等,電氣系統無所不在,火災隱患明顯增加,同時,某些易燃易爆物品的出現,同樣帶來了新的火災隱患。

實際上,可燃物種類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古代,能燒的,除了建築本身的木材,其他的往往都是傢具/衣物布匹/木柴/香火/書籍/糧食等等,而且,在古代,這些物品的堆放位置,實際上是非常清楚的,除了庫房以外,極少有多種可燃物集中堆放的情況出現。

而現在,以香格里拉火災為例,不需我舉例,大家都能列出一大堆的可燃物類型。

那麼,古代的火災防止是怎麼做的呢?
古代,除了建築結構相對簡單,人員可用路線清晰暢通,火災荷載相對較少,起火類型較為簡單之外,古代人的防火意識也是非常強的,滅火用的水缸/沙石等裝備也有配備,加之古代人員分工明確,最主要的是大多非常愛崗敬業,所以,在火災防止方面還是做的很好的。

現在的火災,除了火災荷載大,起火原因複雜之外,雖然也配備了非常先進的消防設備,但是,由於許多業主和人員意識不強,管理鬆散,只關心成本等因素,很多建築自身的消防管理級別實際上並沒有古代強。由於主觀意識和客觀原因,消防設備不足/壞了不修/防火阻燃偷工減料/施工不嚴/物管不善/動火不符合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

也就是說,防火意識和管理水平,是防火工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分析一下各場大火,防火不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舉個例子,布達拉宮,大量的多年木質結構,大量的布縵,大量的香火/燭台,火災危險等級極高,但是布達拉宮一直完好保存至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防火做得好,實際上,是做的極好!


安全是相對的概念,不怕你危險,就怕你不把危險當回事,有了足夠的應對措施,加強管理,危險也就轉變為安全了。

這次香格里拉大火,造成大的損失,從媒體報告的資料看,一方面,起火後,自身消防設施沒有較好的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地處偏遠,消防部隊過來用了很長的時間,更要命的是,很多消防栓不出水。雖然不出水有客觀原因,但是,可以看出,加強消防管網的監管刻不容緩。

這場大火的其他細節,未到現場,沒有資料,不做猜測,等待調查報告。


既然是古城,那就看看古人是如何處理建築和火災的關係的。

古建築很多都是木製建築,這種建築一旦起火,火勢發展極為迅速,事實上,現代裝修使用了大量易燃材料,火勢發展也是極為迅速的。
尤其是現存的古建築多為高大殿堂或塔式結構,而且這些地方要麼偏遠,要麼是位於高山,隱患倒是不少,香火、長明燈等等。即使消防隊及時到達,區區的一兩車水或者泡沫,也是杯水車薪了。所以,如果不能在起火初期控制火勢,基本上只能坐看人生最大的篝火了。

事實上,現存的古建築很多都是在原址基礎上修復重建的。原來的建築大多毀於火災。

看看古人是怎麼對付火災的?

1、重點在防,不在滅。一旦起火,無論財產損失還是生命損失都難以承擔。定期巡視,「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及時清除隱患。
2、寄望在近,不在遠。民風淳樸的年代裡,守望相助的鄰里,是救災的主要力量。故宮裡的太平缸,不是為了好看威武奢華,最主要的還是為了蓄水備用。有點類似現代的消防水池(箱)。
3、真救不了,就靠防火牆了。尤其是連片建築中,相鄰的建築中間修建高大的土牆或磚牆,防止火災蔓延。


瀉藥,由於我一直執勤的地方是市區,撲救火災的時候也沒什麼效率不效率只管用水,撲滅了就滅了,沒滅就調增援,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


改進滅火裝裝置和加強特殊古城救援搶險訓練


拆房子!
如果三間房子左邊的著火了,撲不滅的情況下,會把中間的拆掉,保存剩餘的價值.
---
已經想到了有同學說萬一是中間的著火了呢.
古代,或者說沒有消防車或者來不及救火的現代,都是這麼做的.
---
記得大學的時候大興安嶺那場火,真大啊


防火絕對是最重要的方面。
對建築的電線進行套管,用阻燃的套管保護所有電線,對細的電線進行改造。其實現在很多火災都是電線過載或短路引起的,上世紀的電線遠遠無法承載現在大功率的用電器,想想以前最多點點電燈,而現在都是大功率的空調,微波爐什麼的。所以對電線進行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就是基礎消防設施的建設。樓上有說靠民眾自己接水滅火,否定消防隊的,這是很大的錯誤。雖然消防滅火的高壓水槍是有可能對建築產生傷害,但總比全燒完好吧。小火靠水桶是可以的,幾間建築的完全燃燒更本不可能靠水桶能撲滅,再說你也更本無法接近。基礎消防設施的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對古城這些可以建設專職消防隊,義務消防隊。建設完善的供水管道,這次看新聞說是消防栓無水,有些消防栓被凍上了,出不了水。只能說是香格里拉對冬天消防栓接凍沒有經驗,北方都是地下消火栓。當然消火栓數目,管道口徑,壓力也遠遠滿足不了滅火要求。如果按照城市標準去建設,一般都不會有太大問題。適當的地方可以設置室內消火栓,這樣民眾也就可以自己滅火了。


本人算消防設計的從業人員,也淺談些個人的想法。很贊同之前消防員的說法,我想從另外個角度去談。 對於木結構建築,建議參照國內一些超高層建築的設計思路:主動防火為主,後期被動滅火為輔。
木結構建築有超高建築的特點:人員密集;著火擴散速度快,消防人員達到著火點後往往火宅已經較難控制。這就要求建築本身自帶一些主動滅火的系統,比如: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自動報警系統等可以自行滅火,不需要人員操作的系統。而這些系統已經是在超高層建築內強制設置的。
對於相鄰木結構建築之間採用類似高層建築內防火牆、防火捲簾、防火水幕一類的防火分隔。
但是以上最重要一點:都需要人力、物力,也就是我們簡稱的RMB。但是我個人覺得生命是無價。


老話說:老房子著火,沒救了!這就說明了古建築要是著火了,基本上滅了火也是算廢了!最好的方法還是預防,單憑現在的技術和能力杜絕是不可能。前幾年的韓國崇禮門大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是人為縱火但是在現有的條件下,救火依然只是留下空悲嘆!


保證水源,水壓和滅火設備密度,如果著火就近取水救火,拆除附近建築隔離火場


就那前幾天的古城火災,且不說消防設施不配套,我覺得關鍵是第一現場指揮員對火勢估計不準確,第二是不夠果斷,其實完全可以套用森林火災應對的那一套,效果肯定會更好


沒看你的聲明我也以為你在說香格里拉的火。 這題我不會回答,下面的話只是有感而發。
古城我只去過倆地兒,鳳凰和麗江(新聞說四方街著火我還嚇一跳以為是麗江古城),鳳凰好小,而且人多擁擠,雖然我在走的過程中沒注意到有什麼消防設施之類的,不過沒看到不代表沒有,而且鳳凰中間就是河,出事的話取水會比較方便。麗門留有消防通道,嚴禁阻擋,路可以經消防車通過,但是麗江古城大,裡面亂七八糟的的路很多,如果平時不注意防範的話,起火會夠嗆的。古城就是老東西啊,燒了的話再建就不是那個味兒了。希望在古城裡面的人除了做生意也好好注意一下防火。


方法啥的,我覺得都不是最關鍵的,這類問題在我們的社會裡普遍存在,或許在你的工作中也經常遇到,這個社會的普遍問題就是:很多事情,都要等到出了大問題了才來考慮。這點不改,再離奇的災難都還會發生。
最關鍵的是人們的意識——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像那種小山村,消防車來不進去的,一般都是抬機動泵,出水槍。


古人的做法是在建築裝飾上加上和水有關的符號與設計。比如藻井,藻字和井字都沾水吧,目的就是用來防火的。


推薦閱讀:

TAG:安全 | 消防安全 | 古城 | 火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