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初期南朝強於北朝,怎麼到後來強弱逐漸逆轉了?
東晉-劉宋之交時南朝疆域北進到了關中-河洛-山東一帶,明顯要強於北朝,是因為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分裂導致的虛弱嗎?
後來強弱逐漸逆轉是什麼原因?後來北方也不是沒有再分裂過。
補充一下,這裡還有個認同感的轉化過程。
北朝前期靠草原胡人勢力,後期果斷漢化。漢人對北魏政權的認同感是逐步上升的,不會再產生大批漢人流亡南方,為南朝政府做炮灰抵抗北魏的事了。從這個變化來說,南朝最可靠的兵力來源,就沒有了。然而不論是搞皮毛漢化的北魏,還是崇佛的南朝,雖然在拉攏豪強士族的認同感上都下了苦功夫。
然而不論是搞皮毛漢化的北魏,還是崇佛的南朝,雖然在拉攏豪強士族的認同感上都下了苦功夫。
然而最終還是獲得了屌絲認同感的北周北齊崛起強大,獲得了士族和屌絲共同認同的隋唐最終統一了天下。南朝基本上是在沿用東漢中期以來的制度,尤其是將源自東漢豪族、經魏晉官方化的門閥等級制度發展得登峰造極。門閥大族雖然經劉裕造宋而失卻了東晉時與皇權並駕齊驅的地位,但如下兩條措施仍舊維繫了門閥的政治地位:
- 清濁官分別:高門大族清官起家,寒門庶族濁官起家,清濁之間在南朝政治社會別如天壤。
- 譜牒專家主管吏部:譜牒之學也即貴族位階與婚婭的情形,南朝吏部選官者多為譜牒專家,高門清官、寒門濁官的分配得到大體維持。
取得了堅實政治地位的南朝世家把握著南朝的政治資源與經濟資源,並且趾高氣昂地以玄談、佛道的玄妙看不起儒經與軍事的務實,並進一步將這種「看不起」落實到行動中,以至於南朝的軍功豪族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很多軍功豪族、經學世家、寒微武人在發達了之後反而投奔到玄學的懷抱,妄圖粘一粘那一絲酸腐的文氣。
北朝則經過了五胡與北魏早期在各族部落制度與漢魏制度之間的嘗試、融合與嫁接,政權的頻繁更替與戰火的洗禮也使得北朝的漢人世家並沒有好玄談、好風評的清高習慣,反而家家有世傳儒經之學與塢壁武力。鮮卑皇權為了統治北方也不斷向北朝漢人世家釋放好處,清河崔氏、范陽盧氏、博陵崔氏、趙郡李氏、聞喜裴氏、河東柳氏也便先後加入與北魏合作的行列。
世代簪纓或者空好玄談的高門大族並沒法兒培養出能征慣戰的將領,政治高位的高門也便不得不依靠倉荒晚渡的淮漢流域邊境豪族(青、齊、豫、雍)乃至吳地庶民出身的武將來抵抗與攻略北朝。在劉裕召集的最後一波北府兵(義熙年至元嘉年間)相繼老去與損耗之後,南朝皇權的連東晉倉促湊了三回的軍事基石---「北府准中央軍」(郗鑒一回、謝玄一回、劉裕一回)也失去了,以至於元嘉草草之後的南朝皇室也不得不依靠某一地域的邊境豪族與個別寒微武人來支撐軍政大局,甚至新崛起的皇權還直接從邊豪(蘭陵蕭家)與寒武(陳霸先)中出身。
高門大族、皇室家族、邊豪寒武,三方的權宜式合作與常規性政斗,以及高門內部、新舊皇權、不同地域的邊豪的頻頻選邊站隊,北朝拓跋家還沒被周齊篡奪呢,南朝皇權就換了四家,政治局面真真不穩定。
劉宋中前期的皇權集中與軍事勝利都被上述因素在宋末與齊末消耗殆盡,梁武帝雖然看似是一名實現南朝長治久安的君主,但梁武帝施政的實質就是不徹底解決問題的和稀泥,停留在表面禮製革新的改革對於南北軍政格局並沒有什麼實質性作用。侯景之亂的衝擊把南朝自元嘉草草以來的衰頹徹底激化了,衝破了梁武帝編織的遮羞布,國土淪陷、皇子內耗、江防單薄,敗局徹底定了。
而北朝經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宣武帝的鞏固,汲取了散落在河西、遼東、南朝宋齊的典章制度,直接把一個在4世紀還是草原原始部落聯盟的代公國,升格為5世紀的漢鮮兩族門閥社會與元魏帝國,再經北鎮之亂回爐洗牌與西魏北周的整文經武,實踐出了一條全新的軍政模式與社會風貌,打開了一條通往隋唐的亂世出口。
南朝的軍事與政治就像是一個陷入死循環的東晉政治升級版,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空有幾個高齡開國之君的短期小治情懷與梁武帝的長期和稀泥精神就註定走不出亂世的低谷。玄談得再精妙也無法打破大局的沉悶。
北朝的軍事與政治就像是不斷回爐重造的秦漢帝制破解優化版,從五胡亂華時期的血腥胡鬧,到符秦、慕容燕的漢化與統一嘗試乃至河西諸國的文化存留,再到北魏一朝的不斷進化,最終經由周齊兩國的軍政嘗試走向隋唐。
北朝的風貌就像戰國,是一個再造嶄新帝國的過程;南朝的風貌就像東周,是一個走向舊制度死胡同的過程。
以上。
參考書目:-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豆瓣)
- 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 (豆瓣)
-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 (豆瓣)
-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 (豆瓣)
- 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 (豆瓣)
魏晉南北朝歷史答案聯動:
- 北魏孝文帝力行漢化,而忽略了對代北六鎮的安撫,是不是可以說,他對北魏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寒鯤的回答
- 如果以了解北魏時期的歷史為目的,山西境內有什麼值得推薦的去處? - 寒鯤的回答
- 北周以殘破狹小的關中為何能戰勝坐擁天下精華的北齊? - 寒鯤的回答
- 宇文泰為什麼不稱帝? - 寒鯤的回答
- 為什麼北齊的漢族和鮮卑政策看似是完全矛盾的? - 寒鯤的回答
- 想了解南北朝時期,特別是東西魏和北齊北周這段歷史有什麼好書? - 寒鯤的回答
- 為什麼劉裕能夠擊敗桓玄? - 寒鯤的回答
- 南北朝初期南朝強於北朝,怎麼到後來強弱逐漸逆轉了? - 寒鯤的回答
題主大概看到的是地圖上的疆域和把對今天的理解加進去,所以才覺得南方實力明顯強於北方。
其實並不是這樣。
=======我是分割線=======
先看經濟方面
今天大概會覺得江浙吳語區富庶一方,只有更南方的珠江三角洲可與其媲美,然而在生產力局限的那個時代,人口才是最本質的生產力決定因素。先主曾言「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根本。江南水鄉雖然富饒,然而開發三吳僅僅是從孫大帝開始。孫大帝還是立志成為海賊王的男人,去台灣、去遼東,去山越不停的掠奪人口,可見南方人口數量是完全無法將土地開發利用的。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牛睿跟著大粗腿王導王敦帶著大量的北方士族南渡,與吳郡士族妥協,建立了東晉政權。這一次南遷帶來了大量的人口,按照晉書地理志的記載大概人口數量在90萬左右,相當於後主投降時蜀國的人口。李特李雄父子入蜀,裹挾了大量流民進入成都平原。後來桓溫滅蜀,也基本上吃掉了益州這塊上游的大肥肉。南方的人口正常應該在350萬-500萬之間。主要分布在長江下游的江淮一代和上游的蜀地,嶺南雖然有部分少量民眾從海路進入福建廣東,也有後世陳霸先這種崛起於草根的皇帝,但本質依然是未經探索之地。
北方王猛滅前燕,苻堅竟然得到了近千萬人口。而且必須注意到南方此時還不是魚米之鄉,溫柔呢喃軟妹子呆的地方。北方則是華北平原土地肥沃,農業發達,雖然歷經戰亂,但有大量的地方塢堡士族力量在河北,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庇護。印象中好像苻堅統一北方之後,統計人口數量也超過了千萬,還是在諸多大族瞞報的前提下。即使是淝水之戰後,前秦崩盤瓦解,慕容氏東歸,羌人也回到關中,北方再次陷入割據狀態,總體的人口數量也依然是遠遠超過南方的。
也就是說,從經濟角度看,南方遠不及北方。
【評論里經 @vonneyoung lew 指出,按照葛劍雄的《中國人口史》三國人口約在3000萬左右,東晉到南朝高峰期是1800-2000萬,北朝人口高峰期約在3000萬左右。因為政府普查的人口被大戶有諸多隱瞞,並不真實的反映實際人口。但結論並不不變,北朝的人口和基數依然遠遠勝過南朝。】
=======我是分割線=======
再看軍事方面
南方的主要戰鬥力是門閥的私軍和流民武裝。他們是否服從執政家族的指揮,會不會忽然轉頭進攻建康——比如王敦蘇浚桓溫父子——放在一邊,只看其與北方軍事上的對比。五胡雖然內遷多日,貴族漢化,但植根於民族的弓馬嫻熟並沒有拋棄,戰鬥力遠不是只拿鋤頭的農民臨時訓練就可以抵抗的。北方几次大規模混戰,漢族中的河北士族結成塢堡自守,在保護了經濟的同時,也具有了很強大的戰鬥力,甚至多年以後高歡就能依靠河北門閥爭奪天下,渤海高氏可以堂而皇之的自稱「與高王共定天下。」
南方無養馬之地,無戰馬不足以在華北平原上與胡族爭雄。即使有,騎術射術與從小彎弓射鵰的游牧民族也不在一個頻道上。更遑論步兵與以騎兵為主的胡族在平原上正面對抗。決定戰爭的另一個因素,信息差,也被騎術斥候上的差距而無限放大。
另一個方面是軍隊的組織領導形式。南方的流民帥,門閥的閥主領袖,往往是把個人利益放在最高點的。軍隊是是他們的私人武裝,政府無法有效的控制這批人。門閥閥主又往往看不起流民帥和寒門,內部矛盾叢生。北方的皇帝往往就是部落的首腦,或者與其他首腦組成聯盟的盟主,北朝軍隊是主力基本都是湖人,哦不胡人。首領與部將,部將與士兵之間情同父子,部落間的組織形式在生產上不行,但在對外戰爭中有天然的優勢。
因而,用陳寅恪先生的話說,「北朝軍事遠勝南朝。」
=======我是分割線=======
另一個次要的因素是文化認同方面
第一代南遷的士人,還能有「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的想法,但局限於力所不及。而到了二代三代,基本上就沒有這種對中原的認同感了。中原非吾國,江南即故鄉。桓溫北伐,威震天下,為的不是收復故都長安,而是為了日後登基篡逆,攫取政治資本。桓溫如是,劉裕亦如是。
南方不認同北方,而留在北方的士族門閥對南方也沒有歸屬感了。南渡的士族原本在北方是算不上頂級世家大族的,他們多是與東海王司馬越關係匪淺的河南士族,而根基龐大的河北世家大族出於種種原因都選擇了留在北方,或者在南北之間遊離徘徊。比如天下士族之冠的清河崔氏,枝大葉繁的弘農楊氏,武力強宗渤海高氏等,這批相當程度上代表了北方人望所在的漢人領袖,對江左並沒有多少的認同感——尤其是元宏漢化之後,崔盧李鄭王被拔高到了與拓拔十姓、鮮卑八姓並列的高度,世代冠冕不斷。政權落到寒門手裡,那就很難指望北方士人能有多少向心力了。
劉裕北伐時候,江南經歷了孫恩盧循起義,桓玄稱帝,已經人口大為損失。但北方慕容氏的南燕內部混亂,後秦陷入帝位爭奪,更北的拓拔鮮卑也捲土重來,殺人魔王赫連勃勃在雍涼肆虐,不可不謂天時。結果呢,雖然滅南燕後秦,獲取大量土地人口,但劉裕本人疑慮後方不穩,返回江南,極大的傷害了在長安普通老百姓的內心。他留下的部將也都以關中為異域,無心守戰。結果就是並沒有真正把北方的軍民人心凝聚起來,也沒有消化掉江北的新佔領土地。
也就是說,南方不熱衷於收復北方,北方也對南方的北伐不甚感冒。
=======我是分割線=======
因此,南方的整體的實力從經濟軍事角度是遠遠遜於北方的。可能會趁著北方陷入分裂的機會攫取一些領土人口,但北方一旦整合完畢,南方是沒有足夠的力量與北方抗衡的。北方一直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民族問題。胡漢關係這個矛盾不解決,就限制了北方所能發揮的力量。
劉淵石勒意識到了問題,但不知道該怎麼做;苻天王作了最初的嘗試,用力不夠,以大分裂結束;孝文帝做了第二次嘗試,用力過猛,六鎮反撲;北齊皇族的尷尬出身,遊走在關東門閥和鮮卑軍貴之間走鋼絲,直到周師入鄴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宇文泰的關隴集團真正解決了問題,最終也是楊隋統一了全國。
關於南北朝前期南朝國力強盛的說明——
淝水之戰後,前秦的崩潰使得北方總體實力大大減弱,東晉此時便開始超過北方。從386到439年五十多年間,北方戰亂不休,而南方的東晉、劉宋都大體保持穩定,可以說這一期間南朝國力一直在超越著北方。
——————————————————————
乾貨從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北周書和資治通鑒里都容易找到。
國家的命運固然要靠自身奮鬥
南朝衰敗的幾個節點:1. 元嘉之禍 2. 泰始年間淮右皆沒 3. 南梁侯景之亂 4. 江陵之禍
元嘉之禍經過不講。結果是,對劉宋國力造成巨大打擊,此戰後南朝整體國力上不再佔優勢。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爭,北魏國力也遭受了很大打擊。
其實,憑文帝的韜略,與魏太武帝對抗,肯定是有短期內復興國力的辦法的。然而,緊接著文帝相繼逝世,劉宋陷入二十多年的內政動蕩期,遂在泰始年間「淮右皆沒於狄虜」;而事實上,伴隨這一事件而引發的諸多內政亂象,例如流民作亂、軍閥割據、軍制崩潰、財政崩潰等現象,體現了劉宋自文帝後羸弱的抗打擊能力,當是徹底顯現了南朝不可逆的政治衰敗和國力衰敗。
至於南梁侯景之亂,則可以說是徹底摧毀了南朝的政治和國力根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說描繪的就是侯景洗戮江東後的蕭條景象。從此南朝地方勢力越來越大,中央政府名存實亡。
至於江陵之亂及其伴隨事件。552年,梁元帝蕭繹在江陵即位後,試圖依靠西魏以統一南梁,卻被西魏先入為主,攻陷江陵,在荊州一帶扶立傀儡皇帝。之後,陳霸先等人在南京也扶持傀儡皇帝即南梁帝位,南朝分裂。之後數年,依靠這一戰果,北周奪取蜀地。自此,江北盡沒於北虜,南朝徹底喪失戰略主動性。
可以說北周、北齊的多年交戰,使得南朝的滅亡延續了三十多年,否則,魏軍攻陷江陵後,南梁就該不存在了,更不會有後來的南陳。
對應的,北朝也有強大的節點,但我只能想到孝文帝改革,別的想不到了
但也要考慮到歷史進程
南朝和北朝的共同點,就是他們共享了貫穿整個中古歷史的兩大社會矛盾:皇權、士族之間的矛盾,以及封建統治者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這兩大矛盾在南北朝時期達到十分尖銳的地步,而且幾乎完全交織在了一起。例如北朝的六鎮起義、河陰之變,南朝的劉邵奪位、侯景之亂,本質上都是兩大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的結果。對於「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從而引發大規模社會變革」這一歷史時期,我暫且稱之為一個國家的「困難時期」。
但北朝與南朝的不同點卻在於,北朝熬過了困難時期,並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即胡漢成功融合後的興盛期;而南朝在困難時期直接撲街了,自然也就沒機會開啟新世界的大門了。為什麼?因為北朝的困難時期來得早,南朝來得晚了點 …
至於他們的困難期分別是什麼時期?一個是六鎮起義爾朱篡權(520—530年代),另一個是侯景之亂(550年左右)唄。北朝大規模暴動的時候,南朝還在苦苦扶他那將傾的大廈;南朝大規模暴動的時候,北朝已經脫胎換骨,準備拿南朝開刀了 …
在這層意義上,原因就這麼簡單 … 歸納地說就是南朝運氣不太好 …
另外還有很現實的原因,包括北朝軍制先進、生產力發達、不懼傳統、敢於創新。這些又可以歸納為一個萬年不變的規律:如果將南朝視為秦漢一脈傳承下來的舊事物,將北朝視為從外國來的新事物,那麼,
—— 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
在衣冠楚楚的南朝,士族還浸淫在音律辭賦,亭台樓閣之中,朝堂上赫然盛開的仍是「王謝桓溫」們的枝葉!
而在茹毛飲血的胡人,雜胡們主導的北方大殿上,「張賓崔浩王猛蘇綽」們正不遺餘力地向君主們闡述自己的施政綱領,「均田制」「府兵制」「三長制」「租庸調製」已經逐漸在這片肥沃廣袤的土地上展示出勃勃的生機!
正是像劉淵、苻堅,慕容垂一樣具有時代眼光的英主給予了十六國這段北方最黑暗的時期以希望,繼之孝文帝,馮太后一樣的傑出政治家帶領北朝披荊斬棘,一路凱歌,才有了宇文邕傲人的資本,中華大地也終於在遙遠的地平線上等來了燦爛先進的「三省六部」制度,以及承載它的這個偉大的隋唐時代!
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中國終於走出了門閥制度的羈絆,迎來了精英主導的「科舉制」的選拔體制;中國終於完成了一次偉大的民族融合,進一步走向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在這個紛亂的年代裡,戰亂是常事,和平求之不得;胡人漢化,多民族融合是主旋律,是大趨勢,漢人鮮卑化終將被遺棄;在經歷了無數以失敗和鮮血為代價的探索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官吏選拔各個領域,終於誕生了延續後世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優秀制度,我們也完成了經濟中心南移的歷史發展過程。
這是一個有魅力的時代!
元嘉北伐。
「太祖幼而寬仁,入纂大業,及難興陝方,六戎薄伐,命將動師,經略司、兗,費由府實,役不及民。自此區宇宴安,方內無事,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傜,止於歲賦,晨出莫歸,自事而已。守宰之職,以六期為斷,雖沒世不徙,未及曩時,而民有所系,吏無苟得。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於時可免。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也。暨元嘉二十七年,北狄南侵,戎役大起,傾資掃蓄,猶有未供,於是深賦厚斂,天下騷動。自茲至於孝建,兵連不息,以區區之江東,地方不至數千里,戶不盈百萬,薦之以師旅,因之以凶荒,宋氏之盛,自此衰矣。」
——《宋書》
總結的話看完了,還有一段描述性的話,講的是同一件事——
「魏人凡破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殺傷不可勝計,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
——《資治通鑒》
P.S.
初中時候學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可沒想到「元嘉草草」這四個字有多少血恨在裡面。
南北朝的爭鬥其實要從西晉講起,西晉一統天下,卻在征戰之中消失了銳氣,曹氏家族戰時採的用九品中正制被沿襲下來,使得門閥林立、階層固化,西晉還未成熟便已經衰老。這才有了後來的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對立。
(因為覺得魏晉南北朝歷史了解太少,最近在看資治通鑒這部分內容。在寫到司馬炎時,對於國家在人才流動、太子選擇等問題上,不是沒有有識之士進言,可是呢,「帝善其言,而終不能改也」,回回如此,王朝的悲劇,百年的亂世,就在慵懶中註定)。
東晉完全是南遷的西晉貴族建立,所以其統治上仍舊無法放棄西晉的弊端。基於血統和門閥,南朝從開始就註定要衰敗。反觀北朝,少數民族的到來的確極大的破壞了曾經中國的核心地帶,這也是後來經濟上南方強於北方的開始,但是,所謂的蠻夷趕走了大貴族,原先沒有機會的小貴族甚至平民開始有了機會,大破壞之後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漢族知識分子輔佐著外族一步步讓文化和政治體制回到正統,後來曇花一現的隋朝和為後人讚頌的唐朝,無一不是脫胎於北朝。我們的科舉制度,也要歸功於北朝各代的探索。
南朝最初確是要強於北朝,除了軍事上,制度和文化上估計都相當自信,但是這種自信的來源只是腐朽的制度,是表面上的強大,南朝最大的貢獻,其實就是開發了南方的土地。反倒是那些不被南朝瞧得上的胡人,一步步的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他們毀滅了舊制度,又在漢人的幫助下讓政治和文化重生,為自己贏得了北朝(要知道,北朝在史書上的出現,就代表著我們承認了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這在之前的歷史上極少出現。另外。但凡有辦法,漢族知識分子會委身所謂胡人么,多半還不是被正統王朝當權者傷透了心,脫胎換骨要靠著所謂蠻夷推動,歷史的弔詭不可言說),也為隋唐奠定了根基。
新制度的誕生有多難,難道一個九品中正制所帶來的門閥,就定了數百年的戰亂?僅以科舉制度為例,北朝有了雛形,隋唐出現,但是要知道即使在唐朝,科舉制度仍舊不是人才選舉的主力,門閥的餘威猶在。科舉的真正發揮效益,是要到了宋朝。
也許,魏晉南北朝的數百年血與火,就是我們為文化重建,為隋唐的榮光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宇宙大將軍戳破了南朝的紙老虎
高票三位的經濟制度和認同分析已經很完備了,最後再補充一下
因為南朝北伐沒有毅力和明確目的,但是北朝南侵是有目的有連續的
自司馬南渡之後,南朝北伐無一不是權臣為了張揚自身功績或者地方軍閥個人為之,前者後方不穩,不能長期進兵,後者配合很差容易各個擊破
而北朝除了內部整合之外的南侵都是有目的有配合有連貫的
南朝並沒有北伐的決心,始終是得過且過,坐失良機
北朝則始終抱著混同中國一統天下的想法,不放過機會
南朝北伐半心半意,有一無二拖拖拉拉
北朝南侵目的始終,蠶食鯨吞貫徹始終
以有備對無備,可知矣
另外有朋友談到文帝元嘉北伐,其實還是可以用上下不同欲來形容
北方南侵可以獲得土地人口財富,南方北伐卻必須要恢復某種舊制度,南方自然興趣缺缺
南方一直沒有強過北方,北方只是分裂才顯得弱,像符堅短暫統一北方之後就可以嚇死南朝人了。劉宋北伐有成績,也是因為北方各個政權內亂互斗才有機會,穩定一點的政權一直對劉裕的動向虎視眈眈,劉裕一南歸,北方領土盡丟了。北朝紡一後南朝基本就沒機會了。
那個時候的南方不是今天的南方,經濟上並沒有比北方強
支持最高票答案,主要是南北方人民認同感轉化+實力的差距。
南北朝時期、南宋時期以及現在的兩岸關係都是如此。
1.北方人士南渡和大陸人遷台,前幾代還會保持對故土的認同,慢慢的,後代逐漸失去這種認同。變得失去進取心(統一中華),只固守自己的現有領土。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和民主化進程會加速這種情況。
2.原來留在北方的人民和留在大陸的人民逐漸,失去對原來的朝代的認同。導致,北伐越來越難和帶路黨(站在原政權的角度)的不斷出現,使得南方的原政權徹底失去北伐成功的可能。
3.南方由於人口遠少於北方(台灣人口遠少於北方),實力遠弱於北方。只能放棄「中國」、「天朝」的原稱號,不得不本土化來鞏固政權。
所以,一旦這種南北分裂的情況出現,統一的唯一可能就是北方攻打南方。把南北方人民置於同一政權、同一制度下,逐漸形成新的南北一致的家國認同。侯景之亂徹底打破了南北朝勢力分布格局,導致北朝勢力深入西南,此後陳霸先所控制的地方更小了,被滅只是時間問題
南朝要想立國穩固要三個戰略點抓的越多越好:巴蜀 襄樊 淮河。從東晉到南朝這三個點沒真正穩固過。巴蜀成漢立國比東晉還早。荊州自王敦起一直與建康分庭抗禮文攻武鬥不斷,淮河也一直沒有太大的優勢。要不是北方几乎一直是分裂多於統一。恐怕也沒有梁陳什麼事了
南朝人口超過一千萬的時候也沒幾年
參見TG滅民國 北方一旦真正統一 南方沒機會 而想要統一北方需要一系列的開創之舉 這些開創之舉體現在政治軍事上 更何況北朝經濟一直領先南朝
強?你知道南北朝的人口比例嗎?南朝很多地方當時都是沒人的,兩邊人口比例一直是2500萬:1500萬
你那是錯覺,北朝不內鬥,南朝是不可能比得過北邊的。
自己想想經濟中心南移和人口大規模南遷發生在什麼時候南比北強?都強了還會被人敢過河?一直處於被吊打的狀況下,偶爾北方家裡出點亂子,南面勃起幾分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北朝內政基本穩固君主通達,南朝內亂不止昏君不斷
只有劉裕時期強過北方而已,元嘉北伐被拓跋燾反擊以後南朝就沒強過北朝
強於?是指經濟上嗎?之所以有南北朝,就是因為被人打過去的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朝代的皇帝名號是「XX帝」(如漢朝),有些朝代的皇帝名號是「XX宗」(如唐朝)?
※魏晉南北朝是個怎樣的朝代?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什麼?
※為何中國歷史書中很少提及五胡亂華?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裝逼遭雷劈的事件?
※有哪些讓你覺得非常驚訝,甚至會覺得世界觀完全被顛覆的歷史人物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