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食物打成糊狀,是否有助於人體吸收?

目前有些養生專家主張將食物打成糊食用,如蝦糊、黑米牛肉糊等等。
請問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這種飲食方法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幫助?
對食物本身的消化分解,以及對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的吸收,是否是兩個不同的方面?將食物打成糊狀對以上兩者都有哪些作用?


細腰。
這是個好問題。
一、什麼是消化?什麼是吸收?(所謂的消化吸收是兩個步驟,兩種概念。

消化是機體通過消化管的運動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塊的、分子結構複雜的食物,分解為能被吸收的、分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化學物質的過程。
消化過程包括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前者指通過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如口腔的咀嚼,胃、腸的蠕動等)把大塊食物磨碎;後者指各種消化酶將分子結構複雜的食物,水解為分子結構簡單的營養素,如將蛋白質水解為氨基酸,脂肪水解為脂肪酸和甘油,多糖水解為葡萄糖等。
吸收是機體從環境中攝取營養物質到體內的過程。

機械消化過程多於口腔、食管、胃內完成(仍有部分化學性消化於中),而化學性消化過程多於十二指腸中完成(仍有少部分機械性消化)。吸收則在小腸中完成。結腸起到吸收水分、儲存大便的功能。

其實正常情況下,食物通過機械性消化後形成食糜。
(食糜的圖像比較那個,以下以類似物圖片代替):

食糜:是一種液體狀物質,會在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前的胃部發現到。食糜經由機械力和打斷化學鍵結的的作用而形成,成分包含了部分消化的食物、水、鹽酸與各式各樣的消化酶等。食糜經由幽門的括約肌,緩慢通過並進入十二指腸,進行營養物質的萃取。根據攝入食物的質與量,胃將食物消化成食糜的時間,大約為40分鐘到幾個小時。

二、將食物打成糊狀有什麼作用?
其實消化過程中的機械性消化可以類比為生物性的將食物打成糊狀。對於嬰幼兒或老年人來說,因為其消化系統肌肉動力不足,可能出現無法將食物徹底機械消化。將食物打成糊狀,可以幫助其將食物變成消化酶易於分解的狀態,保證消化的徹底,從而提高營養物質的吸收率。


三、(題主您看,只有理解了上述,咱們才能討論正題。)
長期進食糊狀食物是否有利於身體健康?
(以下僅為一家之談,部分結論無嚴謹試驗結果支持)
好處:對於胃動力不足、消化不良、各種原因導致胃腸功能減退、老年、年幼者,糊狀的營養物質能更好地被吸收,提高營養物質吸收。

壞處(對於消化功能健康者):
1.「用則進,廢則退」:長期糊狀飲食可以導致消化系統機械消化功能減退。最後可能無法勝任正常食物的消化吸收。比如長期糊狀飲食會導致咀嚼肌萎縮,倒是可以成為墜子臉那。會導致牙齦萎縮。早期胃腸蠕動增強,長期胃的蠕動減弱。
2.糊狀食物通過胃排空增快:請回到食糜的概念那裡,正常食物在胃內化成食糜需要時間。而直接的糊狀食物無時間緩衝,並且進入十二指腸內的速度大大增快。
a.導致十二指腸壓力增大,容易導致「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b.由於短時間內進入十二指腸的食物過多,消化酶分泌量相對不足,可以導致化學性消化不良,從而導致營養吸收障礙。
3.糊狀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易於被分解,即使十二指腸內消化酶分泌不足,但由於口腔澱粉酶的存在,其分解仍較為充分。又胃腸排空增快,短時間內進入小腸段的葡萄糖增多,導致血糖升高,可以引起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過大。
4.糊狀食物實在不夠美味那。(您看看圖片,實在沒有食慾哦。)

各位知友,以上。


不同意排名第一的答案中的胃排空增快

2.糊狀食物通過胃排空增快:請回到食糜的概念那裡,正常食物在胃內化成食糜需要時間。而直接的糊狀食物無時間緩衝,並且進入十二指腸內的速度大大增快。

此部分在BBC」關於減肥你應該知道的十件事「紀錄片中有實驗對比
對比結果為 糊狀食物在胃中存在時間更長 飽腹感更久 有利於減肥
BBC:關於減肥你應該知道的十件事
視頻地址 可以直接拖到23分鐘觀看

回答問題:不會有助於吸收。


有利於減肥,BBC一個節目講過


食物除了給人帶來健康和飽腹感之外。
應該也有愉悅的心情之類的。
每種食物都有特別的口感。
如果全打成糊了就會不好吃了吧。
唔。。


建議題主觀看bbc出的<關於減肥你必須知道得十件事>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很難度量,要看你喂的消化能力,如果消化很好,嚼碎和打成糊是一樣的。打成糊主要是減少胃部消化負擔。ps:經實驗,打成糊吃下去的飽腹感比嚼碎的飽腹感持久。要減肥的話打成糊吃能挺久一些。


前面都提到了,參見BBC那期減肥十件事。液體食物比固體食物能在胃裡停留的時間長,增加飽腹感,有助消化。


糊狀會增大食物與消化液的接觸面積,加快化學反應,所以會促進消化。但是吸收只能吸收離子,糊狀與塊狀都是分子,所以與吸收沒有關係。


不會。之前讀過的論文顯示,人類不會因為狼吞虎咽而消化不良,所以,反之亦然。把食物打成糊狀或者說細嚼慢咽唯一的好處是增加飽腹感,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幫助減肥。

實在要較真,打成糊狀後食物表面積的增加可能加快酶反應等消化的過程。


相同的食物、糊狀的要比其他形狀的消化的慢、飽腹感更強。所以、更有利於減肥。


消化和吸收不是一回事啊,吸收到分子角度了,打糊主要是消化的 時候省力一些。


也要看什麼性質的食物吧。

水果做成smoothie喝的話,對血糖的短時間影響會提升。


打成糊狀,增大了食物在消化系統中反應的接觸面積,的確有助於消化。

這和細嚼慢咽原理相同。


個人體驗。減脂期的我,單談飽腹感的話,同等熱量的情況下,我更喜歡:
固態食物+水
而不是固態食物混合水打成糜狀。

舉例:早餐,我更喜歡 紫薯+牛奶
而不是把紫薯打成奶昔。


胃排空的速度與吸收的速度並不是一回事,我認為,食物進入胃中主要是會被加入各種消化酶,然後主要吸收位置是小腸,在小腸中的吸收效率高低才是關鍵因素。這個試驗不知道有沒有到這一步呢。
BBC:關於減肥你應該知道的十件事


別的不知道,反正作為有胃病的我來說,吃麵條經常胃疼,一天消化不完。。。喝粥或者稀飯,胃就舒服的多。。。


經過那麼多年的進化
人類進食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吸收營養
進食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所以要求色香味俱全
如果單純說吸收營養的話
打成糊狀可能還不夠
記得上大學時看過一本野外生存的書
裡面說在野外打到大型獵物
可以把它的胃內容(就是像嘔吐物一樣的那東西)掏出來煮熟了
那個東西不僅研磨充分
還富含消化液
是最利於吸收的病號飯
但我寧可去死也不願意吃這種「營養食品」


哈哈,這個我知道。最近很多人都喜歡買各種被磨成芝麻糊一樣的粉沫沫,認為這種更加有營養更容易吸收,而且加工成粉末的各種豆類什麼的價格比未加工的高很多,其實不然!我是在央視的一個科學實驗調查節目看到的。
一種食物的營養成份是怎樣得來的呢?其實科研人員也是要把它們磨成細小的粉末顆粒狀然後才可以加以實驗研究的。如此一來粉末糊狀的東西和未加工的是無過大區別的,只是呈現的狀態不同,如此而已。
================================
下面是我的想法
現在我們很多人吃得大部分都是精細食物,都多專家也都在建議我們多吃粗糧,所以糊狀的食物未必就是百利而無一害!
如果是老人或小孩牙齒不好或腸胃不好,選擇糊狀食物會好一點是真的。


偏個題 日本人的牙齒是否普遍不好看?為什麼? 裡面說過如果長期吃的食物過軟可能影響牙齒


就和胃和腸的概念不同一樣,消化吸收是兩個事


推薦閱讀:

使用艾滋病毒治癒白血病是否屬實?是否可能?
如何瘦小腿?
長時間坐著工作,如何選擇舒服的椅子?
長期用耳塞聽歌會導致聽力下降嗎?
戒煙後的感覺是怎樣的?

TAG:健康 | 養生 | 營養學 | 消化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