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那麼多古塔,您認為哪座最美?


上海松江興聖教寺塔(松江方塔),塔身北宋(1068-1084間),外檐木構經歷代修繕。極娟秀俊美,我心目中江南最美的古塔:


閘口白塔吧,五代吳越國時期,造型優美,雕作精良,仿木程度高,追溯宋以前樓閣建構技術的重要參照


當是釋迦塔無疑,擔得起八大遼構之首。

斗拱博物館

斗拱博物館

斗拱博物館

————————————————————————

————————————————————————

————————————————————————
鑒於此塔名氣太大,提的人不少,再補一個名氣不那麼大的塔,同樣是遼塔,即位於內蒙古的釋迦佛舍利塔(慶州白塔)。


大理崇聖寺三塔,

大塔建於唐朝。
這是一個神奇的塔,經歷了戰亂、地震等等天災人禍依舊挺立著。
覺得它美,更是因為塔倒影的存在。顯得更柔情,像一個照鏡的佳人。

雖然外觀上和一般的四角塔也差不大。
不過歪打正著,和盆友傻乎乎的走錯了路,選擇了錯誤的打開方式。剛好看到的景象是,雲開了一條縫,雨後的陽光照射在塔上,一時間金光閃爍,從流動的白雲後射出。無限光輝,無限美好。


臨清舍利塔,見證了臨清的興衰。現在臨清塔距離臨清市有一定的距離,挺荒涼的,不過在乾隆年間馬戛爾尼使團的筆下,則是這樣的。

臨清舍利塔,見證了臨清的興衰。現在臨清塔距離臨清市有一定的距離,挺荒涼的,不過在乾隆年間馬戛爾尼使團的筆下,則是這樣的。

臨清舍利塔,見證了臨清的興衰。現在臨清塔距離臨清市有一定的距離,挺荒涼的,不過在乾隆年間馬戛爾尼使團的筆下,則是這樣的。

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啊。

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啊。

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啊。


常熟方塔,江南古城的標誌性建築。方塔建於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當時有僧文用提出「茲邑之居,右高左下,失賓主之辨,宜於蒼龍左角,作浮圖以勝之。」縣令李之善其說,逐令建塔。在元明清代屢修。塔高67米,四面九層,為現存不多的磚木樓閣式唐制宋塔。
個人感覺靈秀雅緻中不失莊重。


分兩類吧。

樓閣式:松江興聖教寺塔。

密檐。

順便夾個私貨~


美在意境。

寶塔建在村裡孤峰上的古寺中,它面臨古村,護佑一方平安。背靠高山峽谷,一條河流從山下蜿蜒而過,最絕的是寺里方亭上題了一對楹聯,完美表達出了建築,修行者與自然和諧美好的絕妙境界:

寶塔建在村裡孤峰上的古寺中,它面臨古村,護佑一方平安。背靠高山峽谷,一條河流從山下蜿蜒而過,最絕的是寺里方亭上題了一對楹聯,完美表達出了建築,修行者與自然和諧美好的絕妙境界:

寶塔建在村裡孤峰上的古寺中,它面臨古村,護佑一方平安。背靠高山峽谷,一條河流從山下蜿蜒而過,最絕的是寺里方亭上題了一對楹聯,完美表達出了建築,修行者與自然和諧美好的絕妙境界:
霧迷塔影煙迷寺,暮聽鐘聲夜聽潮~


北宋遺構 延慶寺塔

佛塔造型基本延續宋代形制不變,密檐塔比例得當,在余看來十分優雅。

可惜缺乏保養,和釋迦塔一樣塔身嚴重傾斜,希望有關部門更能重視古建築的維護吧


原汁原味的兩座唐塔,是早期佛塔中的摯愛。(其實還能列出幾座)
照片差強人意,都是十年前的舊影。


泛舟禪師塔:運城市西北五公里大渠鄉寺北村村外。建於唐貞元九年(793),單層圓形,磚砌,為僧人的墓塔。塔高10米,塔基、塔身、和塔剎各佔總高的三分之一左右。塔基上砌有磚雕的壼門,並以間柱相隔。塔身中空,外部以八根倚柱將塔身分隔為八面八間;其中正南面開門,正北面嵌有唐長慶二年(822)鐫刻的「安邑縣報國寺故大德泛舟禪師塔銘」碑(碑文詳細記載了泛舟禪師的生平和墓塔的建造經過),其餘各面均砌出簡單的額枋及假破子欞窗。塔剎以兩層山花蕉葉承托覆缽、仰覆蓮、寶蓋及寶珠。泛舟禪師塔形制簡單古雅,雕飾樸素大方,是我國現存極少的唐代圓形塔中最為精美的一座。

明惠大師塔:平順縣城東26公里太行山深處的虹霓村。塔建於唐乾符四年(877),是原海會院中的建築,寺院雖早已不存,石塔仍保存完整。塔的造型為單層單檐方形亭式塔:塔基高1.5米;塔座為束腰須彌式,壼門內有高浮雕的石獅;塔身高1.8米,正南面開門,門兩側各浮雕有金剛一尊,門上起半圓形券,浮雕伎樂天三軀;塔身左、右兩面刻假破子欞窗及仿木的額、枋;塔身背面嵌有後唐長興三年(932)鐫刻的《海會院明惠大師銘記碑》,記載了石塔雕造的年代和緣起。塔身四角柱上線刻有卷草、寶相花和化生童子,線條精美流暢。塔剎由束腰、山花蕉葉、覆缽和寶珠四部分組成,古雅優美。明惠大師塔造型古樸精巧,比例適度,雕飾華美,是晚唐、五代單層石塔作品中的佼佼者。2007年春,石塔遭盜賊破壞,正面西側的浮雕金剛被盜鑿,至今下落不明。


@周鑫謝邀~
西藏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門塔(1436年落成),一座內外皆美的塔~
規模宏大,佔地面積近2200平米,高約42米。形制特殊,相似的塔在西藏地區現僅有兩座。融合了西藏、漢地(塔瓶周檐施斗栱)和尼泊爾(塔剎基部的方龕四面繪佛眼)的建築元素。

採用土石材料建造的塔體莊嚴厚重,與高聳挺拔的漢地樓閣式、密檐式塔氣質截然不同。
塔身內70餘個房間滿繪壁畫,另供奉大量造像,是名副其實的藏傳佛教萬神殿,因此得「十萬佛塔」的美名(據史料記載佛/神像實際數量為三萬餘)。

神像姿態優美,色彩艷而不俗,細節異常精緻。太喜歡啦~


知乎第一次被邀,內心激動,在陽台上喊了一聲
謝邀 @薛一山william
說真的剛看到這個問題其實是挺慚愧的,平時遊玩總是被那些雄偉壯麗的古代宮殿震撼,或者是被那些巧奪天工的工藝品所吸引,比如五代青釉提梁倒灌壺,未央宮。很少關注古塔,雖然見過幾個塔,比如大雁塔、小雁塔、天寧寺塔、雷峰塔、普寧寺佛塔等等,仿古塔最喜歡大風閣。
所以作為西安人,我就說說我喜歡的塔。
大雁塔
她沒有鮮艷的顏色,沒有挑拔的高度,有的是那夯土色的古磚,有的是那悠悠的歷史,沒有浮華的裝飾,有的是青燈古卷,寶相莊嚴的佛像,舍利子

歷史的雁塔作為西安的一張名片,已經印入我心。
正文
見得最多的是大雁塔和小雁塔(其實西安不怎麼玩西安本地的古建築)


關中八景 雁塔提名


上圖

讓大家看這個圖片其實是慚愧的,很少拍大雁塔。

來張高清的 侵刪

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

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

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簡單來說就是,玄奘取經回來,建塔用於存放佛經、舍利(萬顆)大雁塔不僅僅只有塔,它坐落於大雁塔北廣場,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牆,東到廣場東路,西到廣場西路,東西寬218米,南北長364米,佔地100餘畝,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
還有著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效果十分出眾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構的四方形樓閣,歷史上經歷過三次大的修繕。
在西安使用黑河水之前,西安市自來水一隻使用的是地下水,導致大雁塔傾斜,最大位移可達1000mm,後來西安市立刻實施拯救方案,每天向地下注水1200噸,後來緩解了大雁塔的傾斜。
之後大雁塔周圍全面限高,周圍建築高度一律不得超過大雁塔,歷史不能被埋沒。
如今大雁塔作為古都西安的一個名片,向世界展現自己的風韻,向未來大步踏進!


地上文物看山西這句話絕對不假,全國現存的宋、遼、金以前的建築150多處,山西就有100多處。元、明、清建築山西有1500多處。說說我故鄉的兩座磚塔
1、山西永濟萬固寺多寶佛塔
此塔是中國樓塔建築中最早的一座佛塔。多寶佛塔建於北魏時期正光三年,即公元522年。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早建1年,比山東濟南市青龍山神通寺四門塔早89年,比西安大雁塔早130年,比雲南大理縣崇聖寺三塔早300餘年。從建塔之早,可見萬固寺建寺之早足以在內地稱冠。萬固寺多寶佛塔共十三層,塔高54.666米,全塔呈八面八角形,在塔基正中青石板下,有一酷似塔型的八面八角塔井,深3米,寬0.5米,長0.7米;石箱旁有兩重「塔史」碑刻。塔的1-9層為空心,人可登臨至9層;10-13層為實心,登二層憑藉木梯,以上即有台階旋轉而上,逢雙層可遠眺南北盛景,逢單層能遙望東西秀色,層層登高遠望,景觀落差較大,目中美景顯奇。據說原有「玉佛、寶瓶、舍利子、金版佛經」四件珍寶作為塔鎮,故名「多寶佛塔」。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所有,侵刪)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所有,侵刪)

(以上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所有,侵刪)
此塔塔頂有大小石榴樹兩顆,年年開花結果,但從未見石榴落下,據傳被王母娘娘採去了。上世紀90年代早期,有年人們發現當年石榴樹不開花了,遂傳塔下所埋寶物被盜。當地警方經過檢查發現果然塔內高層有人為盜竊痕迹,經過偵破終於在西安截獲被盜佛像等文物十餘件。將文物重新封入塔後第二年石榴樹又重新開花結果。當時本人尚且年幼,有幸隨父母親眼目睹過追回的文物,極其精美且年代久遠。
塔的背面(上圖四塔身第五層處的彈坑)可見當年日軍侵華期間用迫擊炮炮擊的痕迹。
此塔位於運風高速路的旁邊,前幾年每年從西安下了高速過橋後不久,在車上看到遠處的萬固寺塔和與之呼應的鶯鶯塔就知道離家不遠了。所以對永濟人來說有著更特別的感情。
2、普救寺鶯鶯塔
鶯鶯塔位普救寺西側,原建築為7層舍利塔。在明嘉靖三十四的那次地震中也被毀掉了,現今存是公元1563年重修的。塔內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線形式,仍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徵。迴廊圍繞著的鶯鶯塔,是用磚砌築的。全塔十三層,高三十六點七六米。七層以上突然收縮,使整個塔顯得更為靈巧。塔內各層之間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九層。但六、七層不能直接相通,必須從六層下到五層後才能上得去。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鶯鶯塔具有奇特的回聲效應。在塔的附近以石相擊,人們在一定位置便可聽到「咯哇、咯哇」的回聲,類似青蛙鳴叫。傳為匠師築塔時安放金蛤蟆在內,實則塔身中空所致。鶯鶯塔迴廊西側外有一個擊蛙台,這是擊石的最佳位置;台下不遠的山坡上有一座小亭,名叫蛙鳴亭,這裡是聽類似青蛙鳴叫迴音的最好去處。

由於《西廂記》的問世,使得這個「普天下佛寺無過」的普救寺名聲大噪,寺內的舍利塔也被更名為「鶯鶯塔」而聞名遐償邇。而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 ,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為蜚聲卓譽的遊覽勝地,已經成為我國古代四大迴音建築(北京天壇迴音壁、四川潼南石琴和河南三門峽市蛤蟆塔)之一。
鶯鶯塔與萬固寺多寶佛塔稱為姊妹塔。相傳古代有師徒二人,徒弟覺得跟著師傅已久已學有所成,便提出要離開師傅,師傅便說這樣吧,咱二人同時修塔一做比試。徒弟便修了多寶佛塔,師傅修了鶯鶯塔;待完工之時,大家看到多寶佛塔壯麗秀美精緻祥和,而鶯鶯塔與之相比卻小了許多,徒弟便說:師傅,我可以出師了吧。師傅不言語拿塊石頭走了幾步,擊打石塊,人們聽到類似青蛙呱呱的叫聲,眾人稱奇讚嘆不已。徒弟心服口服踏實的跟著師傅一心學藝。
而普救寺後來也因為「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佛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西廂記而稱為愛情聖地。
真誠的歡迎大家前去我的故鄉山西永濟旅遊,除了以上兩塔還有黃河大鐵牛(唐時黃河浮橋鎮物),鸛雀樓(更上一層樓那個),更有八仙之首呂洞賓修鍊福地五老峰,楊貴妃故里等等等等。到了當地一定別忘了嘗嘗劉傑、曉雪牛肉餃子哦。:)
3、萬榮(榮河)飛雲樓
位於山西省萬榮縣東嶽廟內,為純木質結構,被譽為「中華第一木樓」。飛雲樓為元明風格建築,高23.19米,全樓斗拱密布,玲瓏精巧,與應縣木塔並稱為「南樓北塔」。飛雲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為折角十字,外繞一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頂。各層屋頂構成了飛雲樓豐富的立面構圖。飛雲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樓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木材本色。飛雲樓是解店東嶽廟內建築群中的代表,民諺有「萬榮有個解店樓,半截插在天裡頭」。

始建年代不詳,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高祖武德二年,曾率師平叛,逼近龍門關,途經萬榮縣(古稱汾陰),曾在張瓮、解店、古城3地駐兵。平叛以後,就在3處駐地修建樂樓、廟宇,以炫耀他的武功。張瓮岳樓早已毀於戰火,惟解店樓至盡屹立在萬榮縣城。遺存的樓體是清代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重修後的形制。
有關飛雲樓的傳說還請榮河老鄉看到的話評論里補充一下,我好添加


在我居住的那個小城市,有一個小區裡面有一座看起來舊舊的磚塔,只用一個鐵欄圍起來但是被水泥砌住了入口。小時候每次經過媽媽都說那是法海用來壓住白娘子的塔。。。欺負我沒看過電視劇呢這是。有幾次路過那座塔,我靠的很近靜靜的看了一下午,想像裡面會不會有妖怪和寶藏。
圖片隨手在百度上搜了一張,大概長這樣

前段時間讀梁思成的《梁》一書,最後在他全國文物古建築科考的珍貴文物列表裡面竟然看見了這座塔的名字,鄒縣宋塔。我一開始有點不敢相信因為這座塔平時就在那個破破的小區裡面,完全不敢相信這竟然是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在1936年山東調查測繪一行曾經被肯定過的塔。

1936年6月,五位風塵僕僕的行者來到山東。他們是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同行者有建築學家劉敦楨及兩位助手。

當時,梁35歲,謙謙君子;林32歲,風華絕代。二人好友、哲學家金岳霖戲稱:「梁上君子,林下美人」。

才華過人

應邀赴魯

梁思成(1901-1972),著名政治活動家梁啟超之子,畢業於清華,留學於美國,執教於東北。1931—1946年返回北平,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組主任,畢生從事中國古建築研究,著有《中國建築史》、《中國雕像史》,被譽為「中國建築史上的一代宗師」。

林徽因(1904-1955),北洋政府高官林長民之女,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被著名學者胡適譽為「一代才女」。與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建築,成為這一學術領域的開拓者,獲巨大成就。詩人,作家,代表作有《你是人間四月天》等。

建築學是他們共同的事業。當年梁思成就是因為林徽因喜歡建築學而學建築的。後來他們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

1930-1945年15年間,他們對190個縣2738處古建築進行了調查,很多古建築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全國以及國際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如河北趙州石橋、山西應縣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他們這次是應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之邀,專程來考察古建築。這是梁思成第二次來山東。第一次是1935年2月,勘察曲阜孔廟。那一次,林徽因因肺結核病複發沒有參加。1936年5月,林徽因身體稍有好轉,就和梁思成赴河南考察。6月下半月抵達濟南。

穿行齊魯

歷盡艱辛

他們考察的路線是:東到歷城、章丘、臨淄、益都(今青州市)、濰縣(今濰坊市),回濟後南下長清、泰安、滋陽(今兗州市)、濟寧、鄒縣(今鄒城市)、滕縣(今滕州市)計11個縣。

此行調查測繪的古建築有:

歷城:神通寺四門塔,朗公塔,元、明墓塔30餘座,千佛崖唐代造像,湧泉庵等;

章丘:常道觀元代大殿,白雲觀,清靜觀元代正殿,文廟金代大成殿,永青寺,民居等;

臨淄:興國寺遺址,北魏佛像;

益都:縣文廟;

濰縣:縣文廟,石佛寺明代大殿;

長清:靈岩寺千佛殿,辟支塔,慧崇塔及法定塔,宋、元、明歷代墓塔140餘座;

泰安:岱廟,泰山上道觀等多處;

滋陽:興隆寺磚塔,靈應廟大殿,泗水橋等;

濟寧:鐵塔寺鐵塔,鐘樓;

鄒縣:法興寺宋塔,亞聖廟;

滕縣:龍泉寺明塔,興國寺遺址。

「他們原計劃還要調查益都雲門摩崖雕像,雲門雕像是隋代雕像的精品。但已破壞得很厲害,同時途中經常有土匪出沒、搶劫。益都當局極力勸阻,他們也就只好作罷。」(林洙:《梁思成林徽因與我》)

深山藏古寺。「每去一處都是汗流浹背的跋涉,走路工作的時候又總是早八至晚六最熱的時間裡。」林徽因在山東致親友的信中說,「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車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處亂抓,結果渾身是包!」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探幽訪古

成果豐碩

在濟南長清四門塔,他們發現「塔形制與雲岡浮雕所見單層塔極相似,其剎與浮雕塔剎完全相同。塔無建造年代校注,唯造像有東魏武定二年年號(公元544年)。揆之形制,或屬此時。」(梁思成:《中國建築史》)

果然,1972年工作人員大修時,發現塔頂內刻有「大業七年造」字樣,確定建造年代為公元611年,隋代,與梁思成的考察基本吻合。由此推算,造像比塔早建67年。四門塔距今1401年,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梁思成76年前拍攝的四門塔照片中,筆者看到:塔身有裂紋,塔頂覆荒草,四周雜亂不堪,與現在的整潔狀況不可同日而語。

透過梁思成的鏡頭,筆者看到了林徽因「測繪濟南神通寺墓塔」的場景:她頭戴草帽,身穿短袖,束於腰中,腳踩塔基邊緣,手扶塔身測繪,身邊碎石遍地,地勢凸凹不平,環境十分惡劣。

新的發現讓他們樂此不疲。「泰安岱廟的山門,仍保持方形門洞的古制,恰似宋畫《清明上河圖》中所見,也是國內的唯一孤例。」(林洙:《梁思成

林徽因與我》)。

「林徽因1936年測繪山東滋陽興隆寺塔」的留影,盡顯優雅之態。這是一張側身剪影照:拱門之下,她頭戴寬沿圓帽,倚牆屈膝而坐,膝上鋪著紙筆,正全神貫注地寫著什麼……

是測繪的數據?還是考察的感受?抑或靈動的詩篇?

詩意千尋

思緒飄飛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情思靈動、文采飛揚的林徽因,向大自然敞開了自己的心扉。她在《黃昏過泰山》中寫道:

記得那天

心同一條長河,

讓黃昏來臨,

月一片掛在胸襟。

如同這青黛山,

今天,

心是孤傲的屏障一面。 -《齊魯晚報》


位於舊城北門內,為北宋初年始建的磚塔,塔前原有佛寺一所。康熙年間版《鄒縣誌》載:「崇興寺,原名法興寺。元(後)至元間(1335至1340年)改名重興寺」。明天啟二年(1622年)殘毀。「崇禎間知縣黃應祥重修,復於寺之殿南建觀音堂。有磚塔一座」。重興塔為八角形樓閣式建築,九層十檐,通高27.4米。最下層為木迴廊,基座正北辟門,東、南、西三面置方形龕室。北門內有南北斜向磚階,可登至2層南門外木廊,沿木廊外繞至西門入塔內,循旋磚階逐級登至塔頂。每層檐下系磚雕斗拱,二層為重檐,挑檐斗拱為磚雕仿木結構,華拱出雙抄。三至九層為單檐下磚雕仰蓮承托。每層轉角部位有磚砌半圓倚柱。四正面辟門,一至三層為園券門,四至九層為尖券門。四側面一、二層設有盲窗,窗格有水波、龜背錦方格和四簇毯紋格眼等形式。塔頂冠以銅鑄鍍金覆體蓮紋寶剎。其造型渾厚拙樸,氣勢雄偉,」禪塔祥雲」為古鄒八景之一。1996年鄒城市政府投資進行了全面維修。1985年,重興塔被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鄒城市旅遊局


玄奘大師取經歸來,高宗李治為安置由印度取回的經文而專門建造。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當時唐朝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
夥計們,標誌性建築,大雁塔,就這三字,我心裡那不是一般的自豪與驕傲。
登塔只需30元,玄奘大師與你同在。


小雁塔 殘缺的美


河北正定各種古塔聚集在這裡。
華塔,遼代以來有800年的歷史,重點是塔上一個個雕刻的小人。

雲南三塔,這個就很出名了,不過塔原來是青鐵色,是後來文物保護刷成了米黃色。


灕江塔


發張家鄉的塔,應個景。
浮梁縣紅塔,也許比起其他名塔貌不驚人,但是是家鄉的景色,也是兒時的回憶。
嗯 就是「」前月浮梁買茶去「」那個浮梁。還有個地名,叫景德鎮。
所以說剛剛查到這個塔也是宋代古塔,我是一點都不吃驚的。


西安大雁塔


推薦閱讀:

TAG:調查類問題 | 宗教 | 文物 | 古建築 | 中國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