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很多青春片的豆瓣評分很低?


他們安排了一群超一流學校才會有的人,干著三流學校常發生的事。


真是抱歉,我一米七五,長得一般,我初中喜歡一個女生,高考結束才敢表白,然後,遭拒,什麼是我的青春?初中時,翻牆出去上網被媽逮到,在班上通報批評,晚上在校園裡丟玻璃瓶,被教導主任逮到,另一個是教導主任的侄子,所以又是我被通報批評,高中時,理科差,自己選了文科,暑假期間,理科老師在外補習,我沒報名,卻找老媽要了錢,準備每天在網吧度過補習時間,一切瞞的挺好,直到有一次,父母在我不知道的情況下去拜訪了老師,希望我回理科班,一接觸,事情敗露,一頓暴揍,高中想要輛自行車,哼了一年多,爸媽硬是不買,後來我私自省了一比錢,買了輛,被知道後,一頓暴揍,第一次夾在在政治書中的小黃書被發現,一頓暴揍,偷偷透過夾縫看我在不在學習,我當時並不理解,這些行為,當然現在有些地方無法認同,高中一逛而過,學習差到,參加三次高考,才考上這個二本學校,但期間高中期間,我補了大量電影和小說,並以此來塑造我的世界觀,我厭世,嫉世,憤世,卻深知自己膽小懦弱,不敢去死,我很少與別人交談,因為並不知道聊天需要與別人聊什麼?難道說,我們現在上了大學就不是青春了?這我無法認同,我的青春,和打架墮胎,無半點毛線關係,非要牽扯點什麼的話,只在和同桌的閑談中得知,他曾借錢別人去打胎,僅此而已,我並不知道要怎樣懷念青春,有些事,寧願去忘記,國產青春片跟我的青春無關,是兩個世界的故事,也是我不願了解的故事。

—————————————

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別人的問題,發現有300多人點贊,不得不說,我有點驚訝,當然,也有點高興,我也就是如實寫了自己的一些經歷,我向來相信,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並值得你去深深了解,所以我覺得青春並不是指你從初中開始到大學畢業這段時間,而是,你面對不準讓你在宿舍養貓的輔導員,說不。面對,自己喜歡的人,去告訴她,我想和你在一起。面對,一些事能說對不起,和不好意思,我拒絕。永遠堅信你自己的理念,並為之守護。那麼不管你多大,我想你都是青春的。


今天做了一個夢。

夢見我重新開始大學生活,這個大學在我夢裡的色彩都不一樣,他是彩色的,他有大操場,大食堂,還有一個大劇場,所有的人都很好看,所有人都是皮膚白皙。

俊男美女,愛恨情愁。

好像,這才是大學該有的樣子。

醒來之後,我心裡在想「如果我以後成了明星,我一定要演一部這樣的電影」

但是轉念一想,有什麼用?又不是我的青春。

這些青春片,都很熱門,卻不真實,不是普通人的青春,低分自然很正常。

我聽說過,身邊的人,過著和青春片裡面,一樣的人生。

愛情追逐遊戲,懷孕,打胎,吵架,分手。昨天,女生傍大款,做媽媽桑,劈腿,約炮,小三。

看起來好像很精彩,但是,卻不是我的青春,聽到這些故事,我反而會慶幸我不是主角。

其實我真不知道,自己是活在地獄還是活在天堂。

但如果是我,這樣的青春,不要也罷。

我知道,我已經活得很精彩。

我們都活在自己的青春片里,沒有打胎,沒有殘酷,沒有需要面對畢業分手的感傷。

我們宅,在宿舍吃泡麵,在宿舍睡懶覺,沒錢去酒吧,在宿舍放音樂自嗨喝酒,裝逼憂傷想抽口煙,卻又膽小,又或者是在宿舍組團玩遊戲,失戀了出去醉一次,吐了有人照顧,考試打小抄,作弊,八卦,去食堂搶飯吃,上課搶座位,逃課去旅遊,打工賺錢,實習工作,吵吵鬧鬧,平平淡淡,但是很充實,這才是青春。

無關愛情,無關殘酷。

這才是我的青春片。


太不真實。
從沒看到哪個導演拍出了真實的當代中國大陸年輕人的青春:被禁止的戀愛,成山成堆的作業、試卷,巨大的升學壓力,為高考而刷題、奮鬥,被壓抑的興趣愛好,以及被不理解終而無法實現的夢想——不斷反抗被設計好的人生卻最終屈服於現實的故事。


青春片,女主傻白甜,動不動就能出國,男主顏值高不談,打的一手好籃球,智商爆表,不怎麼學習,卻隨隨便便就能考個一本。大學裡開始了「純純」的戀愛,由牽牽手開始,以墮個胎結束,最後誰誰誰嫁給了誰誰誰,誰誰誰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向人生巔峰,總之本該在一起的最終都沒在一起就對了,青春用來緬懷死去的愛情,婚禮用來祭奠內心的亡靈,好吧,我不該看這些了,因為我長大了,編劇們還小著。———————————————————————————————————————————————————————————————第一次在知乎上回答問題,看到那麼多的贊和評論,真的有點小激動呢,傲嬌的雙下巴都笑出來了呢。的確,編劇們腦補的青春,跟我們99%的正常人是沒一分錢關係的,青春頂多伴著周杰倫的歌、魔獸世界、父母的期望、班主任犀利又溫柔的眼神過來的。熬到大學,才開始了更多選擇的生活,我們自己也能拍部電影,不過不是「致青春」而是「趁年輕」主角就是我們自己。


我最受不了的,是這些電影都打著「紀念我們逝去的青春」這樣的旗號。

首先我不覺得80後的青春已經死了。 誰給了這幾個中年導演給我們的青春下死亡通知書的權力?這種把人騙進放映廳然後給對方開追悼會的行為,不是找抽是什麼?

用樓里知友的話來說:青春逝去了的人拍出來的青春怎麼會讓人感動呢?

其次,什麼叫「我們的」青春? 這些所謂向80後致敬的「青春電影」毫無代表性,無一例外都是中年人臆想的產物,編劇以今天的視角去揣測那個年代的人心,自帶媚俗濾鏡。

在這些電影里,一群梳著2015年髮型的,30多歲演員扮演的「中學生」們操著台灣腔說著那個年齡不該說的話、做著那個年代不會做的事。本質上只是借了一間教室來演30歲人的狗血故事。這些片子一般都會有一場女主的婚禮,來參加的老同學千姿百態市儈滄桑,我感覺導演就差在屏幕上直接打出一句提示:你們快看啊這一幕多麼現實你們服不服吧。

一字以蔽之:假。

打分低就是罵你假唄。假的東西,你把它拍得再唯美,它依然是假的。就算記憶會騙人會美化過去,我也拒絕承認那就是我的青春。我不知道這些導演都多大歲數,到底懂不懂真正80後的青春是什麼樣子的。

僅就男生而言,絕大部分的80後男生,青春的主題其實只有兩個:1 考試,2 遊戲。

讀書考試在這些片子里被虛化成一個個簡單的刻板意象 ——不苟言笑的主課老師、上課前的全班起立、走廊里的教導主任、晚上做題時家長端來的糖水,然後,就沒了。連考大學填志願這樣的大事,在這些片子里也不過是男主為了和女主繼續在一個學校的串聯橋段而已。

愛情當然也會有,誰沒有早操時多瞥的那一眼,誰沒有過故作偶遇的邂逅。但從代表性來說,這並不是中學生活的主要部分。拉拉小手親親小嘴固然美好,但是你非要說這就是一代人青春的全部內容,那實在也太扯了。

要我說,這麼多部青春懷舊片,幾乎每部都有墮胎,卻無一部提到網吧,就這還敢自稱代表80後?我看還是省省吧,別再拍了。

還想拍青春懷舊片的導演,我建議建立准入機制,首先應考考以下背景知識:

  1. 為何大家都愛黑森林?
  2. my life for aiur 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說? 一輛坦克又如何會唱歌?
  3. 「construction complete」為何常和「low power」連用 ?
  4. bloodstrike上手先扔哪個角?和iceworld哪個更殘酷?
  5. 進入倉庫總共有幾條路?

五道題錯三道的,或者完全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的,說明你不具備為中國大陸一二三四五六線城市80後男生代言的基本資質和常識儲備,建議製片方換導演或者換題材。

再進階一點,作為編劇或導演你還得知道一些80後男孩子的童年知識,你得明白郭大王、奇多圈、金卡、蛋、小浣熊 對他們意味著什麼?什麼是北斗七死星點,什麼叫「雷電是我的朋友」,誰是戶愚呂兄誰是弟。你還必須知道「阿道更ing、瑪麗四古各ing、噢幼各ing」 又都是什麼鬼。

我不想再看到一群中年人套上少年殼,我要的是一場90分鐘的穿越體驗,真正讓我回到十幾年前,我要的是從出生那年就飄著的那朵故事小黃花,和一段隨記憶一直晃到現在的童年的盪鞦韆。

想賺我們的錢,麻煩拿出點誠意。

這才是我們的青春。謝謝


想從電影的方面談幾句。我覺得很多回答中多少都有點混淆了一些概念。

首先一點,回答中很多人都說國內這些青春片拍得不夠真實。我就想問什麼時候「真實性」成了評判電影的標準了?電影又不是紀錄片。《壞孩子的天空》真實么?《處女之死》真實么?《早餐俱樂部》真實么?《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真實么?它們只是「看起來」真實的,換句話說,是藝術的真實。國內的青春片如果拍到了玩魔獸玩CS、背考題、再提些看的卡通或小說,把真實的校園生活搬上銀幕,就變成好的青春片了么?顯然沒那麼簡單。現在國內的青春片是很假,很套路化,很沒質感,但那是編劇、導演、製片人的藝術水準問題。我們做個極端點的假設:如果讓李安、楊德昌這個級別的導演來拍,還是什麼打籃球、出國、墮胎這些情節,信不信他們還是能拍得更有感覺,甚至讓你覺得「真實」?國內有些電影項目,明明是根據真事改編的,但看起來就「假」,再看看國外一些片子,其實並不真實,卻讓你信服。(舉個最近的例子,比如《萬物理論》或者《模仿遊戲》)脂硯齋評《紅樓夢》,多處點評「真有其事」或「真有其人」!其實意思是:寫得像真的一樣,讓人感覺活靈活現!並非說那件事就真正發生過。

再有,國內青春片拍得不好,是不是因為編導是一群三四十歲甚至四五十歲的老傢伙?離青春太遠?這樣說找20出頭的編導就能拍好青春片啦?羅伯·萊納拍《怦然心動》時已經63歲了,拍成名的青春片《與我同行》時也馬上就40歲。著名青春片導演約翰·休斯拍《早餐俱樂部》時都35歲了。林克萊特,拍《少年時代》時54歲;卡梅隆·克羅拍《幾近成名》時43歲;尼古拉斯·雷拍《無因的反叛》時44歲……年齡從來不是問題,有人青春了一輩子,有人一天青春都沒有過。關鍵是心態、情感、直覺、藝術素養和水準等等。四五十歲的編導就無法拍青春片,我覺得這是個很可悲也很荒唐的認識。

所以,我覺得國內的青春片水準總體很差(真的是很差),首先是沒「神」,抓不住青春片的內核,找不到感覺。主創不是發自內心,有東西必須要表達;其次是過於類型片化,但其實在「形」的方面又做不好,連徒有其表都說不上。帶著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容易流於概念化、表面化。

(先寫這些,後面想到其他的再補充)

順帶給個鏈接,是我的另一個回答,給出了歐美一些比較好的青春片推薦(那個答案我也會繼續完善,加很多內容的):
美國、日本、中國的青春片各有什麼特點? - 電子騎士的回答


-------------5月19日更新分界線--------------
吐槽模式過去了,我也來正經地答個題。
電影最重要兩大要素是:講了什麼故事,想要說明什麼。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後,再談振聾發聵。這兩者的關係,就跟根和枝椏一樣,故事講好了,道理才能呈現好。

好電影大部分後者都是水到渠成的,《黑暗騎士》里小丑的那句「why so serious」,《一次別離》里最後兩個小孩怒目而視的那一幕,《無法觸碰》里黑人帶著腦袋以下全部癱瘓的男主超速狂飆,騙過警察後兩人的狂笑,這些叫做水到渠成,電影不需要用某個角色突兀地總結概括式長篇大論,告訴你「小丑是個瘋狂的無政府主義」,「階級對立最後造成了兩個小孩孩童世界的崩塌」,「這個滿身痞氣的黑人用這樣的方法讓男主找回了活著的勇氣」。這些作品想說明的,不應該以讀後感的形式出現在電影里,這些字句只應該出現在影評里。

觀眾是有腦子的,也不是瞎子,你把故事講好了,道理自然就呈現好了。

導演,編劇和攝製組應該是呈現者,而不是審判者。把你想表現的東西,好好拍好了,讓作品自然地給觀眾帶來感受。即使是如《記憶碎片》《穆赫蘭道》這樣比較生澀的電影,也只是在結尾以一兩句話說一說記憶與存在幫助觀眾理解,故事講好了,這叫畫龍點睛。

然後再來看這些比較爛的國產青春片,故事講得一團糟,還急著用小學生寫作文的方式借主角之口表達一下全篇作品的中心思想,這個行為,叫急功近利。比如某時代,一陣莫名其妙地撕逼之後,由顧里聲嘶力竭地喊出」沒有物質的愛情就是一盤沙!「,這個是你作品呈現出來的東西嗎?又是閨蜜之間搞男友互換,各種撕逼狗血的事情,呈現出來的,難道不是」生活中有一群正常的人類做朋友是件多麼幸福的事「這種東西嗎?你那些狗血的玩意,跟感情有個毛線關係?

故事講不好,講了一堆邏輯混亂,烏煙瘴氣,狗血淋漓的故事,還一本正經,道貌岸然地搞價值輸出,完全一副審判者,智者的姿態。這行為概括一下,叫「不僅污染觀眾的眼睛,還強姦觀眾的價值觀,最後侮辱了觀眾的智商。」

再其次,你要是不那麼重視作品的內核,人文層面品味沒那麼高,拜託你能不能呈現點正常美好的東西,故事情節不出彩,像奧特曼一樣告訴我們邪惡不能戰勝正義,至少也算正能量了。同類作品,像那些年一樣,把暗戀這種美好,像珍珠一樣呈現出來也要比你亂懷孕,亂出國,亂撕逼,最後老情人藕斷絲連檔次要高得多啊。再其次,實在拍不好青春片,至少攢點人品,給大家的青春,留點美好的空間好不好,謝謝你們了。

記得當時評價諾蘭的盜夢空間的一篇影評文章里,說到諾蘭最值得讓人稱道的地方是對觀眾的信任。他自信,只要他能把故事講好,電影排好,觀眾肯定是能懂的。這個理念,真的很值得這些導演好好回味回味。你呈現了一個智商為20分的故事,最後以高傲地以審判者姿態告訴我們一個智商含量40分的道理,是對每一個智商及格的觀眾的侮辱。

沒見過黃金你騙我就忍了。看過了黃金,你拿一坨翔告訴我這是黃金是什麼鬼。

請你們講好故事就好


-------------------------對於某些不友好的知友----------------------------------------


對於評論區,某些不友好的知友對我女朋友不友善的評論,只要出現惡意辭彙,刪除評論,舉報拉黑不謝。

這是我自己的女朋友,我有自己的判斷。不需要你拿你的標準亂做惡意judge,像某知友那樣還厚著臉皮回復」我是認真地judge「的,我只能說,不想跟你撕,舉報刪評,你管不住自己的嘴對人缺乏尊重,我也保留我自己基本的權利。

在此聲明一點,我尊重每一個喜歡這些評價不高的青春片的影迷,包括努力捍衛自己喜歡的作品的@鄧冰冰 小姐。我質疑的是這些導演,出品方的誠意,以及不能認同他們的方式而已。
對於這些作品對小女生價值觀的影響,吐槽模式的時候,可能情緒比較激動,表達意思並沒有到位。從客觀來說,大部分人都是理性和感性兼備的,既有柴米油鹽,又嚮往詩和遠方。而這種特質,在女性身上更為突出一些。

這本身就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男生對成功男士香車美女標配的認知,以及女生對白馬王子的構想,來源無非兩個,書本和影視作品。很多人最早的理想戀人的模樣,往往是收到某部影視作品的影響,而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提高了個人對另一半的閾值(略高於生活)。而我認識的男生裡面,也有很多像答主一樣因為對另一半感情,努力想達到閾值,給自己的女朋友帶來驚喜和一份甜蜜感的。這個層面來說,正常的影視作品還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

但最近這些青春片,非常霸道不合理地無限制提高了很多女生的閾值,跟閾值差了幾條街,你或許還會加緊往前跑,追上去,現在你直接把閾值提高了一個次元,這遊戲沒辦法玩了。你或許覺得高估了這種影響。舉個例子來說,某系列作品,鋪天蓋地地告訴你以Hermes,gucci這樣奢侈品裝飾起的青春才叫青春的時候,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不屑。可是如果反覆有這樣的作品拿這樣的想法海報,影院,網路里進行轟炸的時候,會不會讓本來樓下普通人家用著淘寶的姑娘不好意思地把自己的包往回藏了藏,會不會讓一些姑娘潛移默化中對於自己還是學生的窮小子男友攢了生活費送的小禮物的欣喜感或多或少有點打折扣呢?這些影響或多或少都會有的,畢竟人是社會性動物。更不用說,一堆又一堆青春片堆起來的備胎和出軌法則了,對正常的感情,肯定是沒什麼正面影響的。

答主最想吐槽的其實只是這些導演,製作方的不負責任。在很多姑娘最天真爛漫的年代,打著青春地口號給姑娘們注入了一針又一陣劑量足的要命的興奮劑。

最後,關於答主的女朋友,解釋一下。她是個好姑娘,天真爛漫小女生情節泛濫,但又懂得體貼,會在答主最需要理解和關懷的時候一直在的姑娘。用上面的話來說,叫嚮往著詩和遠方,又願意和答主手牽手踏踏實實往前走的小女生。答主和她現在已經異地兩年,感情很好。女朋友是個不折不扣的白富美,追的人組成一個小班級沒什麼問題。而答主,只是一個長得不帥,有點內在的普通小男生而已。作為她,能夠願意異地,靠的就是詩和遠方這份感性,能堅持得下來,靠的是滿是生活氣息的踏實。她的那些小女生的夢想,答主只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實現。無關乎她,關乎我,關乎這份感情對我而言的重量,不管這份感情走不走得到最後。

這樣的好姑娘還有不少,所以對於這些不服責任的導演們,忍不住吐槽了這麼多。要麼拿出誠意,拍好這類電影,要麼保持善意,給青春一點美好的空間。

另外,謝謝各位在評論區里的祝福。

--------------------------原答案分割線----------------------------------------

這些電影大部分為了情懷而情懷,而且手段並不高明。
————吐槽模式分割線————
墮胎是標配,撕逼是必備,出軌是共識。這些電影的編劇,你們是有多麼仇恨社會啊,你們說的跟大部分人的成長軌跡完全不同啊。

搞這些扯淡的劇就算了,智商稅也交給你了,能不能放過完我女朋友的價值觀啊?

劇情老套就算了,一個腦子秀逗的女主經歷某件狗血事情,遭遇劈腿,然後在和渣男的舍友上個床,接著順便懷個孕,有多少人像你們這麼轟轟烈烈的。

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暗戀這種小清新里過完自己中學生涯,你這麼重口味事鬧哪樣!這樣侮辱我智商也就算了。能不能不要整片影片亂輸出價值觀和大道理,故作深邃地來一句"他們以為用自己的力量握住彼此就等於握住了未來,殊不知未來其實是誰也握不住的東西。"

強行成長完,還讓題主不能和女朋友愉快玩耍是什麼鬼,拼了幾年給女朋友建立起的一點點信心瞬間全成渣了啊!!你知道女朋友在你自己規劃未來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時候,張口閉口"都是替別人訓練老公"是什麼感受嗎!

所謂的青春類電影,在劇院折磨我就算了,在生活里都不能放過我嘛!!

雖然很喜歡韓少,但你知不知道你的那句放肆和剋制讓我現在女朋友的手都不敢亂牽好嘛!!更別說那些致我們終將墮胎的青春,墮胎的你了!!

放過小女生的價值觀好不好,你們知不知道你們那些強行灌輸、故作深沉、還要體現逼格的話,很多人根本分不清試用條件,試用範圍,也根本不懂"因人而異"這句話啊。

強行套用你們的這些大道理,給戀愛汪已經造成了成噸的傷害!!

——————5月13日更新分界線————

不僅限於這幾部電影,以某以為代表的電視劇也讓我一個正常男青年受到了滅頂的壓迫,女朋友糾結"你能不能在我突然離開的情況下等我幾年",那個某以琛到底是誰編出來的,你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你讓廣大男同胞還有沒有辦法做人了,前幾年冒出來的李大仁我就忍了,這個金光閃閃一天賺了帝都頂級律師一個月工資的高富帥還有一顆專心致志做備胎的心是什麼鬼!!而且備胎也有個期限的好嘛!!你一備就是幾年是什麼鬼!!女主要跑了咬下嘴唇就算了是什麼鬼!!你這是要讓廣大男同胞基本的尊嚴都要被譴責成不愛啊,到底有沒有人性了T^T

滿空間的"百年修的李大仁,千年修得何以琛",再加兩句感慨,潛台詞就是"你看看人家何以琛啊",各位編劇導演們,你們是把女性同胞,尤其是20來歲對愛情抱有美好幻想的女性同胞心理閾值提上去了,有沒有考慮過我們才是要解題的人!!

正常男性的青春早在你們的男神女神光輝,金元攻勢,備胎法則,撕逼劇情下被轟得渣都不剩了。
別跟我談青春不老,時光不散了。青春,早就戒了。


我來晚了嗎??(? ???ω??? ?)?

我其實一直都感覺,並不只是中國青春電影片不好看,不真實,不touching。

是而是描述人類互動的電影都並沒focus在人本身的互動上。

反而是過分迷戀各種形而上、dramatic的情節

「墮胎、失學、吸毒、死爹死娘、白血病、爸爸愛上了哥哥( ̄旦 ̄;)~」

一廂情願的忽略去了人類互動的本質。
哪怕是好好坐下來聊聊天,聊聊人生,聊一天。

畢竟編劇們分分鐘都想搞個大新聞,才會迷戀這種簡單套路、毫不費力呀。

就像是當年韓國愛情影劇瘋狂迷戀「絕症、誤會、生離死別一樣。」

太方便啦~我屙個屎的功夫就可以編十個從白血病的後弟到失蹤十年睾丸癌同桌的愛情悲劇。

一個好的描述人的故事,不是要說一些戲劇化的墮胎、流血、暴力的情節。

而應該是把聚焦放在人本身身上,我們看到的青春應該是自己曾經的倒影、我們看到的可能是我們身上曾有的認真、迷茫、彷徨、熱情、天真、甚至是憤怒。

是每一個「我」造就了故事、而不是故事造就了我們的青春。


編劇習慣性思維 完全沒有代入感。

不用學習 隨便出國 出國必分手。
陰差陽錯 戀愛出軌 出軌必懷孕。
結局就是誰誰誰結婚 老情人見面 必狗血。

女主通常是傻白甜 遭家庭變故/男友朋友背叛 一夜變不良少女 四處勾搭。

男主通常是一見女主就死心塌地 後竟離奇因為各種緣故劈腿 回不去的曾經。


如果因為自己的青春不夠精彩(尤其是戀愛經歷缺缺),卻去說人家青春片拍那些故事有問題,這確實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了。你的青春里可能還沒有吸毒、沒有暴力、沒有幫派、沒有電子遊戲、沒有KTV甚至沒有朋友,但電影並沒有要反映你青春的義務呢。

中國青春片之所以得分低,是因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真的

拍 ~~ 得 ~~ 非~~ 常 ~~ 爛 ~~!!!

世界上有很多拍得優秀的青春片,比如你可以用《猜火車》或者《夢之安魂曲》或者《青春殘酷物語》或者《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做參照物嘛……


答案抱團取暖的一致結論是:中國的青春片里沒有我的青春,所以是爛片。

很抱歉,我幾乎不能認為這是國青片評價不高的原因。這完全是這些青春片自身的質量問題好不好,和有沒有你們的青春有毛線關係?

親們,不是有點過往就滄桑了,不是有點情懷就逼格了。恕我直言,大部分人的青春沒有搬上熒幕的必要。

電影方宣傳時打著「我們的青春」的口號才是你們應該吐槽的對象。

故事與生活:「個人故事」結構性不足,只是對生活片段的呆板刻畫,將表相逼真誤認為生活真實。無論觀察的多細緻入微,也只能是小寫的真實。大寫的真實要在事物的表面現象之後,之外,之下尋找,它們或維繫現實,或拆解現實,但它們不可能被直接觀察到。
 「保證商業成功」的劇本是一種結構性過強、過分複雜化、人物設置過多的感官刺激,與生活全然無關。
而故事實際是生活的比喻。告訴觀眾:生活就像是這樣。因此故事必須抽象生活,提取其精華,但又不能成為生活的抽象化,失去實際生活的原味,但又不是分毫不差的照搬生活,以至於除了市井鄉民都能一目了然的生活之外便別無深度和意味。

——麥基《故事》。

我們青春片走的是「保證商業成功」,知友們偏向了純粹的「個人故事」。

所以我不認為引起很多共鳴的@被迫生活下去 的答案適合拍成電影,也不是造成青春片評價不高的原因。

有知友舉《大逃殺》、《三傻》、《歲月的童話》的例子,其實你舉《牯嶺街》也沒什麼問題。我想這要歸功於相對寬鬆的電影環境和一群敬畏電影的人吧,青春片這群利欲熏心、導演技法拙劣的人拍這樣的電影?還是洗洗睡吧。

大部分優秀的青春電影里得到很高的評價並不是因為裡面有你我的青春,而是因為這些電影即便拿掉青春兩個字,還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因為故事是有技法的,音樂是契合主題的、演員是看氣質找來的、它想探討的也絕不是虛無羸弱的成人不堪!

《小時代》描繪的人群很少有人共鳴,可這當然不是這片稀爛的原因 ,面癱表演,扭曲的價值觀和MTV製作。《藍色大門》里孟克柔(同性)也不是多數人吧,可青春里的一絲困惑、青春的不羈,即對於自我價值的認同的部分,每個人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並為這個故事感動。

絕大部分國產電影只是罩著青春的幌子,套上了一坨劇情狗血老套、立意膚淺、表演生硬、絕精老男人裝嫩、MTV式的製作、打著美圖秀秀泛濫的柔光、觀眾定位準確、宣傳無下線的商業稀X(自行腦補),還想從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竊以為這些硬傷才是國產青春片不及格的原因。最明顯的例子是網劇版《匆匆那年》和電影版《匆匆那年》得到的不同評價,相同的故事為什麼還是得到截然不同的評價?

青春片里可以沒有我的故事,每一部優秀的電影都一定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但這份共鳴是感情上的共鳴,而不是形式上的雷同!不然這些導演以後拍片摻點你們追求的青春模樣,端上來:你們的青春來了!!!一看,一坨五彩繽紛的,X(自行腦補)。

——————————————

有人說我跑題,豆瓣評分不高就是因為【青春片里沒有我的青春】的情緒表達,難道你們走進影院之前就是只聽著一句「我們的青春」的口號進去並信以為真完全沒有預料到這部電影「竟不是我青春的故事」?(本來就知道這是一部關於墮胎的爛片,進影院歡樂吐槽才更符合實際吧。)一部電影優秀的話,即便豆瓣打分也不可能很低,這明顯不符合常理。


大約四年前的一個下午,陽光挺不錯,照進教室,在課桌上泛起光暈,風扇在頂上「咯吱」、「咯吱」作響,那是下午一點多,還沒上課,所以教室里人不是很多,有人在看書,有人在抄作業,有人吃橙子,有人趴在窗前看對面樓上喜歡的女孩,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林一就斜躺在課桌上,眼睛微微閉著,無所事事地轉著筆。

「趴」地一聲,林一感覺身子動了一下,有人從他身後蹭了過去,不過他沒睜眼,因為是他同桌來了,周小梔,戴著一副眼鏡,特瘦,有點猥瑣,林一轉了個身子,表示不滿。他倆早上剛吵架。

吵架的原因很簡單,早上最後兩節課是數學課,臨近高考,經常模擬考試,林一的數理成績非常好,所以很快做好了,數學老師在行間巡視,翻看了他最後幾題的大題目,點了點頭,林一覺得數學老師是在肯定他,瞥了一眼旁邊周小梔,才做到第一道立體幾何,還在抓耳撓腮,再看看周圍人也在苦苦計算中,於是想交上去,在眾人的羨慕眼光中體驗一把「數學王子」的感受。

這時周小梔的手伸了過來:「別忙交,借我看看。」林一瞅了他一眼,不想給他抄,卻又不好不給,畢竟同桌了三年,於是小聲說:「呀,我交上去,回頭我教你。」周小梔不肯,手拽著數學試卷,林一急了,也抓起試卷試圖拿回來。

「嘶」了一下,試卷撕破了,林一惱恨地看了周小梔一眼,將試卷揉成一團扔到地上,嘴裡「哼」了一聲,不去理他了,周小梔也覺無趣,扭頭自己再勤勤懇懇做題了。

於是到了下午,他們還是在僵持著,周小梔下午上課來到教室沒有理林一,從林一身後蹭進了座位,林一趴在桌上也不睜眼。鈴聲響起開始上課,一般來說要是誰在睡覺,對方會推一把他,林一故意假裝睡著了,等著周小梔推他,可是直到老師喊了「起立」、「坐下」,周小梔都沒有任何表示,那時人都站著,老師沒有看到林一趴在桌上。

等開始上課了,林一慢慢坐起來,小聲嘟囔著:「媽的都上課了,也沒個人告訴我。」然後不去看周小梔,從桌上的一摞子卷子里取出一張物理試卷,翻到老師要講的題目跟前。

物理老師很逗,而且林一的物理成績也極棒,所以物理課上並不是很認真;而周小梔只有英語還行,數學其次,物理差得要命,以往老師講的不聽,有時聽了也聽不懂要林一講。

物理老師的粉筆「吱吱」在黑板上刷刷,林一時不時插一兩句俏皮話插科打諢,老師也不去怪他,同學們也很喜歡,他自己也覺得這樣可以顯示自己心情沒問題。頂上風扇一頁頁轉動,周小梔這次聽得很認真,一直聽著,做著筆記,以前他們都在課上找樂子玩的。

物理老師每講一道題目時,林一就在小聲說「好簡單好簡單」,想看看周小梔會不會來問他,結果嘻嘻哈哈了一堂物理課下來,周小梔正襟危坐,沒有理他,林一覺得好無趣,於是開始偷偷和前後桌聊起來。

就這樣的兩個人,僵持了好多天,到了六月四號最後一天在教室的早上,班主任交待了一些慣常的考試須知,然後看著大家,笑了笑,輕聲說:「放學了,——你們走吧。祝你們好運。」

林一收拾好東西,準備走人前想和周小梔說說話,周小梔沒有理他,站了起來和他前桌擁抱了一下,然後拿起地上的足球和隔壁班的孔鯉踢球去了。林一看在眼裡,什麼都沒說,徑自走開。

大概是高中畢業後的第一次謝師宴,林一和周小梔坐在不同的桌子上,大概二十多天沒有說一句話,其他同學都不知道,到了敬酒的時候周小梔拿著酒杯到他們桌上,一一去敬,輪到林一時,愣了一下,然後舉起酒杯,林一也沒說什麼,倒滿了酒,一飲而盡,兩個人相視一笑。等酒席散了去KTV,林一和周小梔暢談了起來,高中同學之間本就沒什麼深仇大恨,何況是同桌之間的小矛盾?只是他二人都沒有提及這段時間的冷戰罷了。

後來的四年他們沒有再鬧過矛盾,其實也不會了,一年也就見個幾次了,其他好多同學都見不著了。

四年後大學也畢業了,周小梔和林一在網上感慨時間好快,然後開始細數高中發生的很多事,想到那些參與進來的人們,談到這四年來做了哪些,雖然其實很多已經在平時的網上交流中說過了,談到認識了哪些新朋友——可是話題總是一步步回到高中時代,回到憨態可掬的數學老師,回到隔壁班的女孩,回到那些前後桌朋友,最後回到七年前。

這時時光機上寫下這樣的字樣:「2008年8月30日,開學前一天。」

屏幕上出現「同桌的你」字樣,影片正式開始。

  • 1

夏天的餘味還在,軍訓帶來的疲乏卻已經消散,八月三十號是新入學的一天,林一就是這新生中的一員。臉上還有些稚嫩,嘴角學著電視上的明星的冷酷表情,手勾著褲口,按照校門口公告板上的教室分布走得教室門口。

林一被分在了強化班,走進門,講台上是一個胖胖的中年男人,林一心想這就是班主任了吧,再一瞥也是笑了,原來這班主任他認識,叫倪黎,其貌不揚,又黑又胖,是軍訓時帶他們連的,想到軍訓時他就調侃過倪黎,說他一定經常罰站,所以都「晒黑」了,於是點頭笑了一下就找了個位置坐下。當時他沒有想到,未來三年里這個男子和他會產生什麼樣的「交鋒」。

由於是隨意坐,林一又是那種一會合群一會不合群的人,因此找了個空位置趴了下來。這時感覺背後有人推了一把,林一抬頭望去,一個瘦瘦的眼鏡男試圖坐進他旁邊的位置,林一點了點頭,身子往前傾了一下讓那個人通過。當時他也沒有想到,未來三年里這個動作會時不時出現。

慢慢教室里吵鬧了起來,大概因為人來齊了,倪黎開始說話:「大家好,我叫倪黎,是你們的班主任,教數學,我們這個班……」無非是一些交代性質的話,這時眼鏡男和林一也交談起來:「我叫周小梔,何炅那個《梔子花開》的『梔』,你叫啥?」

林一心裡鄙夷了一下,怎麼這麼女性化的名字,但沒開口,只是回答說:「我叫林一,『一二三四』的『一』。」

高中第一天,聊的無非是「你叫什麼」、「你中考考了多少」、「你初中哪個學校」之類的套話,因為林一也知道了,周小梔在他初中隔壁班,他倆都是知乎初中直升知乎高中的,聊著聊著班主任喊人去取了書。

  • 2

高一一直都是不溫不火的,很多都已經忘了,有些並將永遠記得,林一將周小梔的名字改成周曉之,說這樣聽起來男性化一點,周小梔也拆了林一的名字,喊林一作「三峰生」,取自「三分(之一)森」的諧音。有時也玩對聯,其實就是隨手拿一句話,對方寫出看上去對仗的東西。什麼都扯,越扯越多,慢慢發現彼此的性格很像,都是特別無聊想找點事兒乾的人,因此在互相調侃幾日後,就開始去撩撥周圍人。

先遭殃的是坐在他們前桌的肖夢刀,高中時候周小梔的英語很好,林一的數理也很棒,而肖夢刀則屬於什麼都不會的那種,每當周小梔和林一早早把作業寫好,看到肖夢刀在抓耳撓腮時,他倆就開始互相對問:「林一啊,你看這道題,怎麼做啊?是要先把角化成弧度,再算周期,還是怎麼辦?」另一個一般是這樣:「哎呀,你怎麼這麼笨,這種簡單的題目都不會,不教你。」然後這倆人就趴在桌上竊笑。

這時肖夢刀就低著頭不說話了,但肖夢刀個子蠻高,喜歡打籃球,有時在課間喜歡去勾教室後門的窗戶,有天下課,他站在教室裡面,突然大吼一聲:「大家停一停,看我跳那個窗戶!」說完便開始借力奔跑,單手托起,結果在眾人的眼光中滑溜溜地沒有碰到,這時大家轟然一笑,又繼續埋頭,但這件事被林一和周小梔嘲笑了好久。

但高中生活畢竟和初中不一樣,高中時大家忙著學習,初中時玩樂比較多,所以每每晚自習,林一都會趴在桌上在想,要是回到初中該有多好,他好想那批初中同學。他不知道的是,幾年後到了大學,他也會這樣想他的高中同學。

  • 3

林一和周小梔有時很默契。比如有次課上,老師在講天氣,於是拿出手機撥打了天氣預報的電話,開了外放舉了起來,這時林一和周小梔異口同聲:「自由女神。」然後他倆也都愣住了,相互看了一眼,埋頭在課桌下頭狂笑。青春的笑點就是很低。

但林一和周小梔也會吵架,有天周末,周小梔從別人那兒學到了一個木馬編程,發給了林一,林一打開一看,出現的是「快輸入【周小梔是超級超級超級大帥哥】,否則二十秒內電腦自動關機」的要求,當時以為是鬧著玩沒有理睬,過了二十秒真的自動關機了,林一生氣了,開機後第一件事就是罵周小梔一通,然後刪了QQ。青春的怒火來得快去得快。

有時他們還去找孔鯉玩,孔鯉是隔壁班的,數理成績一直壓林一一頭,比周小梔好很多,所以周小梔無所謂而林一會嫉妒他。孔鯉的好朋友同桌叫塗斗,是個大胖子,每天抄孔鯉的作業,然後孔鯉上課睡覺塗斗幫他盯著老師。孔鯉以前和林一一個班,因此他們四個也玩了起來。塗斗喜歡項楠,項楠也喜歡塗斗,所以也加進來這個圈子,後來項楠成了周小梔的姐姐。

  • 4

很快就到了高一下學期,不溫不火的高一就要過去,同學間彼此算熟悉卻還沒那麼熟悉,而卻要文理分班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哪怕以後還在同一個學校,可能就一直沒有再見過面了;也不知道的是,可能在這個班上玩得不算很好的同學,到了高二、高三,再到未來的那麼多年,一直是朋友。

比如石統,說實話,在高一班上和林一、周小梔玩得並不好,但分班之後卻坐在了他倆的前頭,彼此之間也玩開了;而馬行空過去坐他倆後頭,經常上課鬧著玩,雖然分班後還有些聯繫,卻漸漸彼此有了新的交際圈,後來再也沒有聯繫過了。至於李文超、方無應這些本就沒多少交情的,自然到得後來,只會在朋友間的偶爾提起中,想到有過這麼一個人,然後藉此想到過去的高中第一年,憑此緬懷一番,僅此而已。

但真的到了分班這一天時,班級的氣氛還是有些異樣的。那是一個星期天早上,分好後的班級名單在十點出台,貼在校門口的公告板上——一年前的林一就是在那塊板上看到自己分得的班級的,然而很早就有人守在那前頭等待,不安分的情緒在班級蔓延著,雖然確定了文理科,但依舊不知道學校會不會將這些理科生分到幾個理科班,彼此還會不會再見面。

有的人開始寫同學錄,倪黎卻在禁止著,但這種東西是禁不住的,也因而可以算是屢禁不止。這些同學錄在以後的日子裡的意義依舊是提醒著自己,自己的歲月中出現過這些人,而這些人就好像在大街上、在電影院,和自己擦肩而過,你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見到他,你也不知道可能你那麼渴望也不一定見得到他們。但林一不一樣,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林一,是一個不喜歡形式只追求心理狀態的人,所以他一直沒有去做同學錄,卻也不排斥別人發了同學錄給他填——然而他一定會寫得特別有特色。

回到故事敘述,十點到了,劉煬作為班上最活躍的人,趕緊跑了過來對班級喊:「班級分布出來了,物化的還在一個班,物生、史政、史地還有藝術的也都在一個班!」班上很多人忐忑的心懸了下來,由於東西早都收拾好了,大家也因此開始準備搬運東西往新教室進發。林一趴在窗檯,對身旁的雷小羽說:「我有電動車,待會我把我倆書全放車上,我們一起搬運過去吧。」他懶得慢慢搬書了,太重,所以想法子討巧。

到了新班級,林一先坐了下來,當時他和周小梔感情還沒有好到必須還要做同桌的地步,所以和雷小羽坐在了一起。過了一會周小梔走了進來看了一眼也沒說什麼,找了個遠遠的位置坐了下來。又過了好一會,吳桐紫跑了進來,對著雷小羽就吼了起來:「雷小羽!為什麼不和我同桌了!?」林一看著這對原來的同桌,略微苦笑,又懶得搬書,索性趴了下來,後來過了好久身邊沒人來,抬頭看去周小梔也還沒同桌,便朝他招了招手,示意想他過來,周小梔猶豫了一下,把課桌搬了過來。於是他們又同桌了。

  • 5

高二時期的班主任還是倪黎,林一這時的數學成績已經好到可以秒殺很多同學了,所以在課上對數學老師兼班主任的倪黎並不是那麼尊重,經常拿他開涮。直到很多年以後偶爾想起,林一才開始後悔當初的年少輕狂,但畢竟是過去的記憶了。

比如有天自習課,林一和周小梔在小聲說話,倪黎走到窗口眼瞅見他倆在說話,面帶冷笑準備走進去,一般來說大家都會有點驚慌,但林一看到了,故意依舊在說話,周小梔朝他使眼色也沒用,估摸著倪黎走到了身邊,林一突然開始背誦課文,時不時還問周小梔一句「我背得對不對」,倪黎在旁邊臉色變了幾次,最終憋出一句話:「背課文下課背。」然後無奈離開。

再比如倪黎經常搜查班上同學偷偷看的小說書,前段時間許嘯騰和岳藏達就被倪黎抓個正著,小說當場死掉。林一知道他的這個習性,又起了壞心思。他買來一個精美的筆記本,偷偷揣到課桌里,等看到倪黎又站在窗口,便假裝不知道,偷偷抽出課桌里的筆記本慢慢讀,然後又佯裝突然抬頭看到倪黎,立刻將筆記本往課桌里塞。倪黎滿心以為能抓到筆記本,於是快步走入教室徑向林一,試圖從他課桌里取出小說,林一也裝著不給他抓的樣子,直到最後倪黎取出的是筆記本時,整個臉上都紅了起來,一句話沒說丟下筆記本走開。

很多年以後,每當同學聚會時,坐在林一身後的向學善、李超這一桌,都會「感激」林一,因為從林一多次耍了班主任以後,每當晚自習班主任在課間巡視,走到林一這一桌時都會立刻掉頭,後頭同學做了什麼小動作,也不會被發現。當然這是因為林一的數學成績很好,才那麼「猖狂」,不過林一的數學成績沒有那麼好,還是有幾個人比他還好的,除了隔壁班的孔鯉外,本班上還有一個叫做方恩和胡德,當然這在下一個故事裡了。

  • 6

林一從高二開始創作小說。早在小學,他就開始廣泛閱讀,但一直沒有動筆,這次動筆的契機很偶然——他和周小梔都不喜歡的一個女生米曉娜進了學生會。如果說米曉娜進了學生會還不足以讓他倆生氣的話,那麼朱石業的「背叛」就直接導致了這次衝突。朱石業前段時間在競爭學生會會長,林一和周小梔給他投了票,並得到了「等我做了會長就讓你倆進學生會」的承諾,可是等到朱石業真正做了會長後,卻帶班上他們不喜歡的米曉娜進了學生會,這讓他二人很惱火。高中的矛盾就是這麼容易產生,「絕交」也那麼容易說出口,而林一更是動筆寫起了小說。

故事發生在很久以前,高中生的積累少,不可能寫太深刻,只會是隱喻類的調侃,比如邪惡勢力便是「血嗜會」,會長取了朱石業的諧音,叫做「組詩耶」,而對抗這個會長的便是以解台甫為首的一群正義人士。故事確實沒多大意思,寫著寫著就涉黃了,因為高中生的掌控力不可能太高。但它的意義卻是非凡的,那是林一第一次動筆寫小說,也從此開啟了一扇大門。

很快,他們和朱石業的關係緩和了,也一起玩耍踢球,但林一開始「馬不停蹄」,先後創作了很多小說,武俠、玄幻、推理、言情,雖然都很幼稚。很多年以後的一個夏天,林一在家裡無意中翻到那些用來寫小說的錯題集,忽然就回到了高中時代,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讀起了過去的那些故事,更是回憶起了那些年代,那個上課偷偷寫、晚自習偷偷寫,課間非要讓周圍的同學來閱讀的情景。這個下午被林一記了下來,晚上發到了朋友圈,很快就有人回復了,宋昌盛說起林一把一堆蹩腳的小說拿給他,直到寫了一篇他也嘖嘖稱嘆的小說,而狄習欒也很快回復,是啊,我還記得那篇《簡單》。

林一刷著朋友圈,忽然就呆住了,這篇《簡單》,是他高中最滿意的一個短篇小說,也是他創作歷史上重要的一篇。因為終於沒有用同學生活中的梗,沒有刻意搞笑,沒有刻意拔高,只是簡簡單單講了一個故事。他甚至記得那天剛寫完,身邊人都不斷稱讚的神情,慢慢高中的記憶和寫作的樂趣滲透了,故事的主人公林一繼續開始回憶。

——————(分割線)

謝邀。

不用聯繫時代、不用寫墮胎,甚至不用愛情,不用許多人追一個女孩。

因為同桌這種東西,每個人都有,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都會有摩擦,也會有「共謀」。

真的讓我拍《同桌的你》,我就啥都不要,就寫一對同桌三年的故事,從認識,到摩擦,到最後畢業,一氣呵成。

為什麼很多青春片豆瓣評分低?

為什麼《青春派》評分高,《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評分高。

我想,答案就在這裡。

—————(分割線)

每過一百贊多一段故事。

評論區要求出現名字的朋友,均在本答案中做了龍套。



不妨直接點:國產青春片之所以不那麼受好評,很大的一個問題,是缺乏共鳴

共鳴是什麼?物理學上的(百度百科)解釋是指「發聲器件的頻率如果與外來聲音的頻率相同時(即音調相同),則它將由於共振的作用而發聲,這種聲學中的共振現象叫作「共鳴」。或許看起來很乏味,但卻足以說明一個具有科學味道的意思:起碼,發聲頻率要一致。衍生開來那就可以是:在思想、情感、語言甚至生活習慣等方面要有所一致,更多的時候,我們通常所說的物理學之外的」共鳴「實際上指的就是思想上或情感上的相互感染而產生的情緒」。這並不難理解,比如,當它作為人與人之間合不來的理由時,它意味著雙方交流有障礙,如同平行線一般很難有交集,這時候,它是一種思想、三觀以及語言方面的不一致,無法相互感染而生出某種和諧的情緒;當它作為情人間分手的借口時,它意味著雙方有很多思想、情感、生活上的分歧,無法形成默契,無法製造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愉悅,儘管不排除完全就是找借口的「渣」的可能,但一般情況就是兩人沒有共同趣好、三觀也不一致,很難維持持久的生活。

而當共鳴出現在電影世界時,它意味著銀幕上交織的光影世界所講述的故事是足夠令人信服甚至自身經歷過的,所傳遞的情感是足夠令人觸動並可以感同身受的,所營造的氛圍是足夠感染觀眾並激發情緒的——凡此種種,我們稱之為電影所傳遞的共鳴。它可以不必太真實(電影本身就是大多數虛構的造夢),可以不必太煽情,但至少能夠在思想、情感上營造出令人觸動的情緒。

遺憾的是,我們近年在影院或電腦上看到的打著「青春」標籤的國產電影基本上都只有青春的標籤,卻沒有青春的共鳴。你當然可以說《致青春》讓你產生了不少的感動,認為這部電影簡直就是自己青春的縮影;你當然也可以說《同桌的你》讓你想起了你的學生時代,認為這部電影擊中了自己的軟肋;你甚至可以說《匆匆那年》讓你回想起了自己的愛情,認為這部電影深深地勾起了自己對過往愛情的眷戀......但為何這些電影都不能成為經典,甚至評分還很低呢?因為,他們大多數時候都只是在「製造青春標籤」,只是在「大喊青春口號」,卻沒有真正的思考青春、反映青春、理解青春以及傳遞青春的那些情感、情緒和氛圍。我們不妨冷靜地審視一番:《致青春》讓你感動的可能僅僅是它在一個不錯的時間率先打出了「青春」標籤,讓你看到「致青春」三個字時,立馬想起了自己的青春,你真正被感動的,是你自己對自己青春的懷念和回顧所激蕩出的或傷感或愉悅的情緒,而不是電影本身;《同桌的你》讓你想起學生時代可能僅僅是那幾個穿著校服的鏡頭讓你想起了自己穿校服的學生時代,然後在自我回憶中營造出一種傷感情緒,擊中自己軟肋的是你曾經在學生時代的難忘記憶,而不是電影本身;《匆匆那年》讓你回想起自己的愛情多半也是電影呈現出來的「愛情」標籤讓你聯想到了自己的愛情,從而在對那些過往愛情的眷戀中被自己的那些往事所感動,而不是因為電影本身。

糟糕的是,類似的青春電影(當然不只是說上述三部電影)除了只會打標籤之外,似乎什麼都干不好了:故事上過於生硬過於依賴意淫使得看起來不真實,不接地氣甚至「太假」;情感上過於烘托某些司空見慣的點,用煽情的手法來表現情感,試圖賺取觀眾的歡笑或淚點,顯得「很作」;思想上過於沉浸於自身的理解和想像,讓電影的很多三觀都顯得「很奇怪」;就連電影最基本的表現技巧方面,太多的場景、畫面、聲效、表演、調度等等都沒有體現出一部合格電影的水準......似乎只是為了撈錢,而不是為了電影,如此這般的,被人批評爛,被人吐槽「垃圾」,又有什麼好說的?

實際上,真正好的青春電影往往都是能夠給予觀眾很多共鳴的,它可以不那麼真實,不那麼貼近自己,不那麼情深意切,但只要恰到好處地點燃了那些關於青春的種種情緒,營造了與青春有關的情感氛圍,觀眾自然就會融入其中,感同身受地被觸動,好評如潮自然會發生。一個鮮明的栗子來自被世界公認的經典電影《畢業生》:這部由達斯丁·霍夫曼主演的美國電影,無論從故事的發生地(遠在美國)還是故事發生的時間(上世紀六十年代)甚至故事講述的某些事情(婦人勾引少年),都離我們中國觀眾遠遠的,既可以把它當做是「不真實」的,也可以把它當做是「不接地氣」的,甚至可以說它根本就不是「我們這一代」的,但當你看完之後,無論你是七零後、八零後還是九零後,你都會被這部電影所觸動,會覺得這部電影實至名歸。為什麼?因為這部電影讓你產生了共鳴,而這種共鳴的產生,並非因為電影里的某件服裝,某首歌曲,更不是某個臉龐俊俏的演員(霍夫曼的顏值可沒有國產青春電影里那些小白帥哥們那麼高),而是電影所描繪的青春里,有大多數青春該有的迷惑、煩惱、錯誤、痛苦、猶豫、決擇、反抗、追逐等等「青春特有的情緒」,並恰到好處的用這些情緒營造了關於青春成長、愛情、夢想等氛圍,使得具備了足夠感染每一位觀眾的基礎,由此讓觀眾被打動,讓電影被打高分,一切實至名歸。

我們在看完電影之後會發出抱怨、吐槽甚至憤怒,不是因為脾氣差,不是因為心疼票錢,而是為這些電影的創作者,為整個華語電影的一些不堪現狀感到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和憤怒。但凡用心的電影創作者,不會將自己理解的青春注入太多意淫的元素,更不會為了製造噱頭而搬弄一些過於假過於作的東西來充當「青春」。很多觀眾抨擊國產青春電影太不真實,有可能是他們沒有經歷過類似於出國留學、早戀墮胎、深夜爛醉、單挑打架、情人節站在煙花浪漫中大聲表白、處女夜靠在賓館床頭小聲呢喃......但部分人沒經歷過不代表完全沒人經歷過,在這個「褲襠藏手雷」都有可能發生的世界,任何經歷看起來都是可能的。重點是,即便是要搭建這種大多數人認為不真實的故事架構,你在講這些故事的時候,能否來點真性情、真情感,讓這樣的青春能夠引發一定的共鳴?

我們在看完電影之後會發出抱怨、吐槽甚至憤怒,不是因為脾氣差,不是因為心疼票錢,而是為這些電影的創作者,為整個華語電影的一些不堪現狀感到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和憤怒。但凡用心的電影創作者,不會將自己理解的青春注入太多意淫的元素,更不會為了製造噱頭而搬弄一些過於假過於作的東西來充當「青春」。很多觀眾抨擊國產青春電影太不真實,有可能是他們沒有經歷過類似於出國留學、早戀墮胎、深夜爛醉、單挑打架、情人節站在煙花浪漫中大聲表白、處女夜靠在賓館床頭小聲呢喃......但部分人沒經歷過不代表完全沒人經歷過,在這個「褲襠藏手雷」都有可能發生的世界,任何經歷看起來都是可能的。重點是,即便是要搭建這種大多數人認為不真實的故事架構,你在講這些故事的時候,能否來點真性情、真情感,讓這樣的青春能夠引發一定的共鳴?

我們在看完電影之後會發出抱怨、吐槽甚至憤怒,不是因為脾氣差,不是因為心疼票錢,而是為這些電影的創作者,為整個華語電影的一些不堪現狀感到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和憤怒。但凡用心的電影創作者,不會將自己理解的青春注入太多意淫的元素,更不會為了製造噱頭而搬弄一些過於假過於作的東西來充當「青春」。很多觀眾抨擊國產青春電影太不真實,有可能是他們沒有經歷過類似於出國留學、早戀墮胎、深夜爛醉、單挑打架、情人節站在煙花浪漫中大聲表白、處女夜靠在賓館床頭小聲呢喃......但部分人沒經歷過不代表完全沒人經歷過,在這個「褲襠藏手雷」都有可能發生的世界,任何經歷看起來都是可能的。重點是,即便是要搭建這種大多數人認為不真實的故事架構,你在講這些故事的時候,能否來點真性情、真情感,讓這樣的青春能夠引發一定的共鳴?

類似的國產青春電影大多為了戲劇化而製造青春的戲劇事件:譬如墮胎,搶婚,群架等,似乎青春就是這樣一些事件構築起來的。但,青春不是事件堆疊起來的,或許你在青春期做過的蠢事犯過的錯誤會讓你覺得那是青春的痕迹,但多年以後你保不準還會做類似的事情,你卻不會再覺得這是青春。因為青春只與時間有關,只與時間貫穿起來的歲月有關,你之所以會在多年以後感概當初的青春,不是因為那個時候你遇見了誰、做了什麼事,而是那一去不復返的歲月,那些大好的時間,讓你只能去回味,而不能再擁有。

我們常常對某首歌曲、某本書、某部電影抱有一種情結,每次聽到或看到都會徒生傷感和懷念,看起來是然在傷感和懷念那首歌、那本書或那部電影,實際上,你只是在傷感和懷念你聽那首歌、看那本書和電影的那個時間,那段歲月,那段與青春有關的歲月。

那首十五歲傍晚放學路上循環聽著的《晴天》,那本十六歲夾在政治課本里偷偷翻看的《麥田裡的守望者》,那部十八歲高考後放鬆自己去看的電影《功夫》,在多年以後的某個夜晚走進的某個書店,裡面剛好放起那首《星晴》,你剛好瞥見書架上的那本《麥田裡的守望者》,轉過身剛好看到對面飯館裡的電視上正放著《功夫》,周星馳正身披幾把匕首一路狂奔。迅速的,你的腦海里浮現出自己十五歲到十八歲的種種回憶。突然的,你內心一陣悸動,毛孔突然收緊,很想哭……你想哭不是因為太脆弱,而是對自己的青春時光抱有懷念,卻又十分清楚的知道,那些青春歲月再也回不去了。那些不用考慮工作問題,不用太擔心生活問題,近乎無憂無慮的歲月里歷經的一些小事情小細節,在當時會覺得都沒什麼意義,但在多年以後,在許多個加班熬夜的下班後,在被追問何時結婚的時候,在為了買房買車焦慮不已的時候,曾經許多的小事情小細節一旦再次出現在眼前,腦海里立馬能被拉回到多年以前,青春時期歷經的那些小事情、小細節一下子就有了意義:他們構成了青春的種種印記,使得你不會輕易忘記。

每個人的青春都有著專屬氣質,因為那隻屬於你。你的青春只有你最能體會,你所遇見的人、事,犯過的錯,都只屬於你。青春的記憶也只屬於你,即便你人到中年有了啤酒肚,某個時候坐下來回想過去,你腦海里湧現的都是你自己的青春記憶。但,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青春歲月里遇見讓自己心動的人,會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會犯一些幼稚的錯誤,這就構成了青春的一種集體屬性:在那個年紀擁有的情緒,基本上都差不多。這種差不多便會形成共鳴,於是乎,當我們看一部電影,一部真正用心製作的青春電影,座椅上一排排坐著不同年齡階段的男男女女,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青春經歷,卻會在一部能夠激發共鳴的青春電影銀幕前,近乎一致地被電影營造的情緒和氛圍所打動——這樣的電影,評分肯定不會太低。

還是希望我們的電影工作者們多走點心,電影是你的,也是大家的,如果你選擇了不走心地去拍爛片,就不要怪大家很走心地罵你,評分低不是在侮辱你,而是在提醒你:人生苦短,拍一部走心的好電影吧,錢是賺不完的,但電影是拍一部就少一部啊。

祝福華語電影。

PS:一家之言,純屬原創,謝絕不打招呼的轉載,歡迎誠心誠意的交流。以及,也有一個微信公眾號,【木易的島】(微信號:muyidd2015),歡迎關注和交流~

http://weixin.qq.com/r/5Ux8ZKHEEPxvreUH9xn3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微博上看到的:

去年的《同桌的你》,今年的《左耳》,都離現實生活都太過遙遠。實際上,我們的青春,沒有抽煙,沒有墮胎,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恨情愁。陪伴我們的應該只有兩個男人:一個溫柔了時光,一個驚艷了歲月,我至今都能清晰回憶起,他們一個叫薛金星,一個叫王后雄。
------------------------------------------------------------------自言自語線----------------------------------------------------------
被百贊了,誠惶誠恐。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我寫的這些話。

首先,豆瓣的評分不重要,恩,對的,不重要。這些影評網都是通過網友投票打分來評價電影的。那麼哪些人最有可能去上網評分呢?一是那些看了電影覺得拍得太爛,幾十塊的票價白喂狗了,心中鬱悶之情無處發散,就在影評網上開啟了吐槽模式。二是看了電影電影覺得這尼瑪簡直是神作呀!一定要讓大家看到這個,於是就在網上開啟讚美模式。當然,還有大部分普通人看了電影,嗯,好像還不錯嘛,不過也沒太好……明天還要去工地搬磚呢,早點睡咯。所以說網上的評分並不是所有看了電影的人的評價,是不完全統計存在著誤差的。

其次,觀眾們真的關心電影的質量嗎?我出生的小城市是在這幾年才建了一座電影院的。整的是三四十人的小影廳,基本上是只有節假日才會有人去看,其他時間幾乎可以一個人包場看電影。有一次我閑得慌,就去看了次電影。剛好碰到觀影高峰,又沒提前買什麼的,只好隨便買了張還有空位影廳的票。這估計是我看的最難忘的電影。沒有一個明星演員,毫無邏輯的劇情,攝像機還在抖,笑料還是前幾年的。這樣的爛片,我不能忍!我一定要去影評網上給它打個差評!我看完了之後一定要在我的朋友面前把它罵的狗血淋頭!我正yy這些的時候,影廳裡面有笑聲!?對,就是幾年前的哏把影廳里的人逗笑了!!!(#?Д?)為什麼會笑呀?笑點為什麼這麼低?!Σ(っ °Д °;)っ為什麼會覺得驚奇?!之前的那個flag立的那麼高,看不到嘛!!!!天吶魯,這些人的欣賞水平怎麼這麼低!!!凸(&>皿&<)凸就在吐槽電影與觀眾心理中我看完了整部影片(反正是交了錢,又不給退只好看完了)。不等電影出字幕,那些觀眾就站起來走了。我心裡默默地又在吐槽他們沒素質。但是呢,他們中的笑得很開心的幾個人一離開電影院就拿起電話講嚴肅的生意問題,還有一個婦女開始念叨生活中的煩心事。並沒有多少人討論電影。我忽然意識到電影對他們來說只是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只要能讓他們暫時忘記生活中的煩惱事,那部電影是不是爛片真的重要嗎?


知乎里不是有一問題:跟女朋友一起看電影有分歧怎麼辦?回答:有分歧?看來你真的只想看電影。(原問題不知道在哪兒了)很多人都認同這個答案,說明大家認為電影不只拿來看的呀!(有些影評人不是說中國觀眾的欣賞水平不高嘛,雖然我覺得是事實,但是更重要的是很多觀眾也沒把電影太當回事)你想呀,在昏暗的房間里,你可以偷瞄她臉上變化的表情,你可以記下她感動的橋段,你也可以算好時機在爆米花桶前與她的小手偶然相撞(別聽我亂講,都是我編的~哭~~~~)。事成之後,你還在意那部電影的評分嗎?所以電影這種東西早被我們附上了許多其他的功能,豆瓣的評分還是其他網站的評分並不能反映我們去看電影的目的。比如以約炮為評分標準,那麼我們認為的絕世好電影大部分也都只會有一兩分的評價。所以你是懷著怎樣的目的去看電影,這才是重要的。


最後是對青春電影的看法。網友都說墮胎什麼的不是我們的青春,我們的青春里只有考試。嗯,對呀,沒錯的呀。可是我這個單身狗回憶了下從人到狗的歷程,也發現了一些悲哀的事。大約是從初一開始我就開始從人向狗退化了吧,那時身邊有不少的同學開始在秀恩愛了。我那時天真的以為那是早戀是不對的,後來到了高中。秀恩愛行為更瘋狂了,記得在教室最後一排總有一對在抱著啃(校風不太好~~~~)。再後來到了大學,我還是坐著小板凳在看別人秀恩愛。就我一個宅男,就能看到這麼多人秀恩愛,那麼也可以推想中學時代談戀愛的人應該不是一個小數目吧。那麼,在這群人中也一定有「偷吃」禁果的人吧,也一定有人去墮胎的吧。只不過,只不過,我們就像電影里的沒早戀的人只能當配角看不到那些「主角」的青春。而我們大多數的青春似乎並不引人關注。

其實想想在中國拍青春片也是蠻難的。如果拍學渣xx月逆襲考上北大什麼的,有關部門倒是十分樂意,但觀眾不幹呀,立馬吐槽「唯考試論」,「應試教育」;如果拍學生們各自追尋自己的夢想,什麼輟學學音樂呀,不上高中去技校,這種片子過審查這關就是個問題。更別說拍點反思高考制度的東西了。這種事我就不操心了,各位看官自己來評定吧。


PS:觀眾關不關心電影質量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

首先,電影越來越娛樂化了,《爸爸去哪兒》及其他同系列電影的產生可以證明。在觀眾心中電影這玩意就是一種娛樂活動,跟去遊樂園玩是一樣一樣的(當然價格不一樣),所以能夠在兩個小時時間內能發揮娛樂的效果,觀眾們也就認了。甭指望讓觀眾思考下人生,反思下社會。教育功能在娛樂功能放大後變得很弱。


其次,在現有的製作水平下,電影基本水準不太可能爛到不可救藥。就拿《小時代》來說,畫面和顏值都很不錯嘛。只要不對電影進行拉片呀,故事結構和價值觀分析,這類影片還是可以讓普通觀眾安心地看完的。


因而在娛樂化這個視角下,大多數觀眾是不會對在電影之外的時間裡會對電影所表達的東西進行反思;也就是在這個視角下,豆瓣之類的評分變得不重要。


弱弱地說一句,之前窮極無聊,我們寢室下了幾部爛片,專門邊看邊吐槽。

再說,爛片還是養活了不少的人呢,比如《唐唐吐槽》

以上。祝大家觀影愉快。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都那麼喜歡『再見金華站』


來晚了,今天才看到這題。

單就從編劇角度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一, 主題


青春片,應該是熱血和少年才對。


不管如何定義青春,這類電影一般都應該是這樣的走向:


1 一幫少年/少女,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音樂學院,他們在學校中非常用功,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不同困難。在刻苦練習的同時,他們又在經歷靠近夢想和愛情的磨練。他們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不得不作出艱難的選擇。


《名揚四海》

2 一位少年,因為喜歡游泳課的女老師,參加了老師組織的男子花樣游泳隊。和他一起加入的另外四個人也都並非真心喜歡花樣游泳。在女老師回家待產後,花樣游泳隊面臨解散。但是,在對抗籃球隊的過程中,五個男生之間產生了深厚的友情,不服輸的他們下定決心,為了老師,也為了自己的夥伴,一定要在校園祭里表演花樣游泳,哪怕他們連可供訓練的泳池都沒有。


《五個撲水的少年》

這類青春片電影,並不一定是勵志電影,因為在青春片中,最後的成功與否都不那麼重要。

最重要的是,和夥伴們一起做熱血的事情,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以及成長。


這TM的才叫青春。


左耳的預告里反覆播放著「愛對了是愛情,愛錯了是青春」,這句話我真的真的無法苟同。

至少那並不是我的青春。


二, 內容


不光是青春片,即使是範圍擴大到國產愛情片,內容也大部分都無病神印,如同嚼蠟。


當國產青春片講到愛情的模樣,男女主角除了公交車上拉手,騎著自行車笑得花枝亂顫,坐在大樹下面背對背看書,第一次去開房很緊張,基本也就不剩下什麼了。


然而好的愛情故事,是貼近現實,又充滿戲劇的:


1 一個傻boy,喜歡上一個姑娘,他可以躲在廁所里,在牆壁上挖一個小洞,偷看姑娘跳舞。而那個姑娘更是生猛,明明知道有人在偷看,卻還故意脫下了自己的裙子。


《美國往事》

2 一個傻boy,暗戀一個少女,他騎著單車走下坡,經過少女的時候,將一個牛皮紙袋子套在少女的頭上,然後很開心的,飛快地騎走了。


《情書》

這類電影,講到青春期的愛情時,充滿了細節。即使你沒有遇到過套你牛皮紙袋的男生,你也一定能夠感受到,最單純,孩子氣的喜歡。


你回憶起自己青春期的愛情,那裡滿是這類破朔迷離的小細節。那是在大家都還不會將愛情物質化,理性化,條件化之前,所表現出來的真心。那是一個男生對女生的單純與稚嫩,而不是一個男人對女人的手到擒來和見招拆招。


內容是靠細節來充實的,而這些所謂的中國青春片的編劇導演們,缺乏對生活的了解,對感情的捕捉。他們根本不了解什麼是青春,就匆匆忙忙拍攝出一部有一部打著青春旗號的電影,消耗完了觀眾對「青春」二字的期待。


---


「也許算不上什麼行李,不過任何人的雙臂中都抱著些珍貴的東西。但是擁有的時候擁有不會留意到。注意到那份沉重,卻是在一切都從手中悄然滑落的時候。不知道多少次的反覆想著,那種玩意再也不會擁有了。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又背起來。也許索性全部拋棄被比較輕鬆,可無論如何還是不那樣做。因為沒有那些傢伙的話,旅途將多麼無趣啊。」


《銀魂》

我想這才是對青春,對夥伴,對自己的少年心,最好的詮釋。


而國產青春片,沒有做到以上任何一點。


----

另,殘酷,叛逆青春系列(比如《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告白》)並未列入討論,因為近幾年國產並未有真正意義上的殘酷青春電影做橫向比較,暫不細說。


關於殘酷青春的主題,我在另一個問題里答過。


「我想飛,但現實的引力太重」


人家就是騙騙小孩掙個錢完事,你們卻在這裡長篇大論。


一個學校出一個懷孕就已經驚天動地了,跟青春片那德行,你能想像學校里長得好的各個都是遭遇劈腿。懷孕么


推薦閱讀:

小說《匆匆那年》中的哪些情節最感動,最值得搬上銀幕?

TAG:電影 | 中國電影 | 青春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