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對於孔子是什麼態度?

醫學僧一枚,抽空讀讀書,最近在看一些名家對老子莊子著作的註解,其中林語堂書中說莊子批判孔子,今天看另一本書南懷瑾說,表面上莊子在罵孔子,實際上,莊子在規規矩矩捧孔子。很困惑


《莊子》中孔子形象的出場率最高,但不是固定的,概有四種。

  • 極具智慧的哲人
  • 虛心好學的讀書人
  • 忠厚實在的長者
  • 熱心權謀、四處奔走的政治家

目前學界一般將其概括為三類:

  • 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而倍受推崇
  • 作為道家的崇尚者逐步改進
  • 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而遭到批判

《莊子》並非一人所作,討論本問題,只需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孔子。

莊子對孔子這個人有什麼態度呢?從書中是看不出來的。莊子把孔子寓言化了。

《莊子》書中的孔子,是一個寓言人物,與顏成子游沒有區別,與叔山無趾沒有區別,與宣傳葡萄酸的狐狸沒有區別。

從《內篇》看,孔子或作為被請教的高人,或作為在高人面前自愧不如的謙者,均未看出莊子對孔子的激烈批判和惡意嘲諷。

從另一個角度看,《論語》中「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道不行,乘桴游于海」、《侍坐》篇中的「吾與點也」,孔子也表現出一些道家思想的傾向性。

相傳道家中高尚人物,對孔子也都十分客氣,老子贈予孔子箴言,《論語》中楚國狂接輿將孔子比作鳳鳥,這是很高的讚譽,奈何生不逢時,無法施展其抱負,故勸其歸去。

莊子在借用孔子的形象時,也並無嘲諷批判,反而有一點同情和賞識。《莊子》書中關於孔子的一切,只是三言之一的「寓言」。

換句話說,僅從《內篇》看,莊子既沒有刻意批判孔子,也並沒有刻意捧孔子。莊子批判的是熱心權謀、四處奔走的政治家,讚揚的是極具智慧的哲人。這些人在文中名叫「孔子」,但歸根究底只是一個寓言人物。

在運用孔子這一形象時,莊子「宅心仁厚」的做法讓我相信,倒是可能會產生一些得道之人的生不逢時、不合時宜的同情和相惜。

————————————————————————————
參考;

  1. 論語譯註
  2. 莊子今注今譯
  3. 歷史上的孔子形象一政治與文化語境下的孔子和儒學
  4. 新編中國哲學史
  5. 論《孟子》、《莊子》中的孔子形象 On the Image of Confucius in Mencius and Zhuangtze
  6. 論莊子眼中的孔子形象
  7. 論《莊子·內篇》中的孔子

他老是調戲人家,,小庄庄總是這麼調皮=.=
從價值觀方面,我感覺莊子是承認孔子的聰明的,只不過在整個世界的巨大、複雜、非單一因素(包括人力)可影響的背景下,覺得孔子的聰明不但無用,反而容易招致禍患罷了。
從情感方面嘛。。。。你說一個人老是去調戲另外一個人是幾個意思?他不是也經常調戲惠子嗎?曾經少不更事的我以為莊子和小惠惠有多大仇怨。。。。。直到後來看到惠子死了他難過地長吁短嘆,還特地搬出個不知道是真是假的激情四射的故事來比喻他們兩個的兄弟(kang li)情深。。。相比起他自己老婆死了的場景,,眼淚沒掉幾顆就開始敲著個破盆開始興高采烈地公眾賣唱。。。。我才明白。。。他對小惠惠那才是真愛啊。。。。。我國自古江山輩有激情出啊咳咳。。扯遠了。。。
所以情感方面嘛,孔子和惠子算是在精神上能夠和莊子對話的人(能夠在小庄庄無敵毒舌的冷嘲熱諷下膝蓋中箭還屹立不倒的人。。。),我覺得莊子不討厭他們,相反有點「我就知道你個小樣」般喜歡~


個人認為,莊子對孔子的描述,主要是為了強調「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的觀點。既沒有批孔,也沒有捧孔,而是在尊重孔子是一代權威的基礎上,告誡人們不要迷信權威。

絕聖棄智的思想,正是莊子的自由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聖」和「智」並非是現在所說的崇高和智慧,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排除對權威的迷信和盲從,發揮我們的自主性。)


細數一遍,孔子作為一代聖人,在《莊子》內篇中被質疑了有六次之多。

(此處科普一下啦:《莊子》一書分為內、外、雜三篇,其中內篇確為莊子本人所著。)


莊子對孔夫子作為聖人的權威的破除,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孔子自己前後所言不一。

如《莊子》「人間世」篇稱:

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

通過顏淵和孔子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自己說過的話並沒有一以貫之,顏淵信奉夫子之言並欲踐行之,孔子自己反而在弟子付諸行動之時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論斷。


第二,他人對孔子由敬重到失望。

如《莊子》「德充符」篇的一則小故事: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無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以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

孔夫子作為一代聖人,叔山無趾在見到他之前原本「以夫子為天地」,對夫子敬重有加,卻沒想到孔夫子會以小人之心戴著有色眼鏡看他。孔子聽了叔山無趾的話後幡然悔悟,心懷慚怍嘆道「丘則陋矣」,誠心地對待叔山無趾並且以這個經歷教化弟子。即便如此,叔山無趾對孔子的失望也不能再改變了,認為孔丘積習難返,根本不配做聖人,且其原因在於「天刑之」,這樣則把孔丘之陋上升了一個高度——根源於天,則無法得到赦宥。


第三,孔子在對比中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如《莊子》「大宗師」篇稱:

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內外不相及,而丘使汝往吊之,丘則陋矣。」

方內方外不相及,孔子作為一代聖人仍承認自己是方內之人,所以這也告誡我們,作為方內人,切勿以己之聰明去揣度方外之人無窮的存在狀態和心理狀態。孔子在我們看來是聖人君子,但《莊子》在下文緊接著借孔子之口說「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1] 所以說君子和小人的關係也受「小大之辯」所影響。就天而言、就方外人而言,孔子或只為一介小人。套用《左轉》的話講,也就是孔子明白了勿「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 [2] 的道理。


第四,旁人能夠不囿於孔子的態度,大膽地和孔子對待同一問題意見相左。

如《莊子》「齊物論」篇稱: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

孔子認為是「孟浪之言」的論斷,而瞿鵲子則認為它是「妙道之行」。瞿鵲子並不附麗於孔子,不為孔子的觀點所限制。在《莊子》一書中,總能體現普通人的獨立之人格和清醒的思維,這也表現出一種自由。

[1] 語出《莊子?內篇?大宗師》。


[2] 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

最後,歡迎各位感興趣的知友一同討論,共同進步!


我靠,這傢伙好高!
我靠,這傢伙伙食真好!
我靠,我要不要忽悠幾個有錢的徒弟?
我靠,這傢伙別看個高還挺有禮貌。
我靠,還懂音樂?來來來一起搖擺……
我靠,我好窮,幸福感下降了一丟丟…
我靠,你敢不敢說話大點聲!
我靠,你要不要跟我去草地里打滾去房頂曬太陽?
我靠,你要去日倆小孩幹嘛?


道生於無,而喪於形。
孔子試圖為世界提供秩序,道家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治亂循環才是正常的。
孔子乾的就是「道喪於形」的SB事,不罵你罵誰?


貼一篇舊文,正好是說這個的,寫於2008年。
~~~~~~~~~~~~~~~~~~~~~~~~~~~~~~~~~~~~


《莊子》里詆毀孔子的篇章佔有很大一部分,大約有40多個章節,從裡邊可以看出莊子對孔子的態度了,答主挑出一些,引用較多,可能略微枯燥。

我們知道自春秋之後,也就是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國開始進入戎馬倥傯的戰國.在這段時間裡,中華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度繁榮的時期,這也是歷史的一個規律吧,每當國家處於割據分爭之中又總會有一個文化繁榮的時期與之而來.諸子百家的產生與這樣一個金戈鐵馬的年代可以說是不無關係的.百家裡儒墨道算是那時比較有實力的,要不怎麼說"非儒既墨"呢.這種潮流在漢初又發生了變化:自武帝以降,則廢黜百家, 獨尊儒術,唯道並存.儒道之爭是貫穿歷史始終的,從莊子對孔子的詆毀,到宋代程朱理學對莊子的批判都應證了歷史的發展.如若讓人來解釋這種現象怕是沒人能說的透徹的,那就讓我們聽一下莊子的觀點吧。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
  莊子認為這是儒墨之爭的原因.(此言出自<<齊物論>>韓昌黎說儒墨之爭並非孔墨之爭,其實儒道之爭亦是如此.畢竟兩人生活的年代不同,孔子不會也沒那可能與莊周爭論誰是誰非,倒是庄先生有事沒事將一個死去一二百年的人叫來調侃一下.當然,基於這種原因,爭鬥自然不只限於儒墨了.我覺得在說孔庄之前有必要淡下他們各自的性格.孔丘給人的印象是那種峨冠博帶夸夸其談,而莊子呢,則是仙風道骨淡泊名利.莊周說:"知道易,勿言難"也就是說莊周不喜歡那種熱衷於沽名鉤譽之人.另外,我想莊子大概也是奉行"日講千言必耗氣"的人吧!而孔子恰恰與之相反.雖然你能在&>里看到孔子說的:"無入以藏,無出而陽"這類話.但想必那不過是庄先生的杜撰罷了,因為莊周那廝最擅長的就是移花接木.要麼用些虛誕荒唐的怪異的故事宣揚其道,要麼就杜撰諸子之事以明其道.而開涮孔子又最為明顯.比如<<天地>>中有一節:子貢見一灌園老者在園中澆灌花木,甚為辛苦,於是顯示出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優越感來.子貢走過去說:"老先生,你這樣幹活效率也太低了吧,我跟你說,你可以用一長木頭一頭拴著木桶一頭系個石頭.然後汲水就比較省力了".為圃者十分不屑說:"你說的那叫做桔槔,我當然知道那東西了"接著老者又說:"你就是那個'博學以擬聖,於於以蓋眾獨弦哀歌,以賣名於天下'的孔丘的弟子吧!"子貢十分尷尬,灰溜溜的走了.
  在<<莊子>>里孔子確實是大丟其顏的,就如孔子要去見下季(柳下惠是也)的弟弟盜跖.下季勸告他不要去,然而孔夫子大概是自我感覺太過於良好了,就跑去見這樣一位名聞天下,擁有9000多個小弟的叱詫黑道界的老表.孔子來到山下求見,恰好跖正在喝酒.謁者入通,跖聞之而怒曰:"此魯國巧偽人孔丘非邪?"跖根本就看不起孔子,讓手下的人罵孔子說:你這種人造虛言說於諸君王,不會種地,就會胡說八道來迷惑群眾,鼓動唇舌,搬弄是非以取得富貴.趕快滾蛋,否則拿你的肝肺下酒!
   也許有人會覺得跖不過是一介草莽.盜賊嘛,大都是這個樣子,沒什麼文化.孔子大概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在見到跖後大道理也不說太多,直截了當的跟跖大談招按的種種好處.這樣看來孔大聖人是太小瞧了跖 .至少跖已經看出了孔子只不過是在誘騙自己罷了.跖也不含糊然後跟孔子談起堯舜虞來.說如果我是"盜跖"你孔子就應該叫"盜丘".不得不佩服跖在說這些時話時分門別類頭頭是道,思路清晰.古人好象都有這種本領,你看<<大學>>開篇就一口氣說了一大篇極有邏輯的句子:"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格物而後致知,知致....."不說你明不明白,讀一遍你自己就迷糊了,不由的點起頭佩服起古人來.
 每次看這一篇時我都會忍不住笑起來,笑盜跖的直接和耿介的性格,還有孔子深於城府卻都是自作聰明,在大智若愚的跖面前.
  <<漁父>>中也有關於夫子的一些故事.是說一個漁人對孔子的徒弟們出言不遜.然後孔子覺得這個人不簡單,就跑去拜訪他(註:此人在〈〈論語.徽子十八章&>&>中可見,名為"丈人").莊子(?)寫了一個比較有趣的情節.就是那漁人以一種長者姿態對孔丘說:"甚矣,子之難悟也!"孔丘啊,你反應也太遲鈍了,還不明白?說的孔先生怪不好意思,站在那發起呆來.這時子路過來了.和孔子說話.孔夫子這才醒過來.指著子路說:子路,你這笨蛋還不明白嗎?!(甚矣,由之難化也!)搞得我們仲由同學一頭霧水.
  也許是覺得孔子是塊朽木吧,當孔子表示要跟隨漁父一起學道時.老頭拒絕了,並說:"可與往者,與之至於妙道,不可與往者不知其道."吾去子矣!"就這樣留給孔大聖人還有世人一個無情的後腦勺.
  這是孔丘留給我們的又一個傳說. 
  還想說一下<<外物>>,裡邊你也能看到孔子,不過孔子原本在<<莊子>>里就是無處不在的.只是這次出現的沒有那麼猥瑣.說是老萊子見到孔丘,警告孔子說:"丘!去汝躬矜與汝容知,斯為君子矣."也就是說莊子總認為孔子距離君子還是有那麼一點距離的.我不得不憐惜起孔子來,在<<莊子>>里他實在是太窩囊了,被不計其數的"世外高人"吆三喝五的.要不說怎麼是聖人呢,被這麼多高人"指點"過,就是一塊朽木也能升天了.看來要成為牛逼人物機遇還是很重要的.要不你看孔丘,郭靖等人都是如此.
  我猜庄夫子和金大俠也都有這個意思.
  以上段落均出自<<莊子>>外篇雜篇,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外篇雜篇的那些文章尚不足以用來佐證莊子其人,就如蘇軾在<<莊子祠堂記>>里表示<<盜跖>>,<<漁父>>詆毀孔子里比較多,因而斷定不是莊子寫的.其實這也是很容易反駁的一個言論.<<莊子>>內篇全是莊周本人的手筆,這個沒多少爭議吧?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七篇里有四篇涉及到孔子,但是裡邊絕對沒有是在誇孔子的.不是罵孔夫子就是借其口來宣揚老莊之道的,只不過是這幾篇里語言的口氣輕了些罷了.況且你說拿一儒家領袖來宣傳另一對立教派的思想,這種意圖就不用多說了.我沒有賣弄和貶低東坡居士的意思,有時候我就發現他在說一些事時太過主觀了.他說<<讓王>>,<<說劍>>等辭藻粗鄙.那當然了,你是文學家嘛,你可以拿來莊周的文章和自己的比較,然後不對口味的貶低它一下.這很正常.況且你要是再自戀點,可以在看完莊子的文章後叫一聲:"還是老子的寫的好!"這也是能夠理解的.但是這都不是能用來說明那些文章 不是莊周所寫的理由.至於如何區分外篇是不是莊子寫的,如果不想翻太多資料的話,你可以這樣認為:常規散文體都可能是莊子的手筆,凡是以第三人稱寫莊周的皆為外篇雜篇.
  莊子在論述自己的一些觀點時,總喜歡假人之口以言明,要麼就是編個神話在明其道的同時來娛人娛已.比如在質疑孔丘學問淵博的時候,他就寫了一段瞿鵲子與長梧子的對話.那瞿鵲子和長梧子是哪兩位高人呢?恐怕翻破<<二十五史>>你也不會有一點頭緒.莊子是比較頑皮的,其實這兩位不過是莊周賦予了生命和思想的一隻鳥和一棵樹罷了.道鳥說:"夫子云'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埃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聖人認為得道之人就不會在意這些凡塵俗事,而孔子認為這是不正確的.長梧子反駁說:"是黃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丘也與汝皆夢也!"長梧子認為就算是黃帝他老人家在世也不會明白得了這樣的道理,說出這樣的話.孔丘那水平怎能領悟得了這些:你和孔丘都在做夢吧!
莊子歷來給人的感覺都是個性鮮明的,他崇尚逍遙自適吸風飲露的生活,並認為世間萬物原本是沒有差異的,人和動植物一樣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都是平等的,所以莊周把自己融合進了萬物之中,甚至於分不清了孰為已孰為物,這也就出現了那個莊周化蝶的幻覺,這也是所謂的"物化".就在他的生活里即便是這樣也自有它的情趣.他不會機詐與偽飾所以行起事來可以我行我素,這樣一個率真而不拘泥於繁文縟節的人,說起話來口無遮攔,寫起字來又難免筆無遮攔,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他不厭其煩的批判孔子的一個原因.至於<<寓言>>里對惠施說的"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也是純屬扯淡,以莊子的性格他是不會承認自已不如孔仲尼的.他喜歡自由,因而看不慣孔孟禮法<據說孟子和莊子彼此是不相知的>正如阮籍對孔儒的評定一樣"六經以抑引的主,人性以從欲為歡"所以這些思想比較務實的都很喜歡"非湯武而薄周孔"而<<人世間>>里楚狂人接輿的似乎最能說明莊子的態度,或許那些話才是莊周內心最真實的告白吧!
  比起剛才,瞿鵲子和長梧子的對話,另一個故事也是比較吸引人的,此情節出自<<德充符>>說是有一個有點殘疾的孩子叫叔山無趾.這天這個人蹦蹦跳跳(沒有腳趾的人走路或許就是這個樣子吧)的去拜訪孔子,見了一面,備受打擊,覺得傳說中的孔子也不過如此,連孔家大門都沒進,也不甩孔大聖人的盛情就走了,搞得前來迎接的仲尼先生一臉尷尬.回來之後對老子說:"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蘄以淑詭幻怪之名間,而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已桎栝邪!"無趾很不服氣,孔子能算得上是至人嗎?他憑什麼來教導人?只不過用些歪理自誇學識以獲取名聲,卻不知至人都把這些當作是桎枯呀!莊子把一個活潑可愛的叔山無趾和一個迂腐的老者放在一起這個感覺是頗有顛覆性的發揮想像你會覺得那畫面是不大和諧的,但是這效果是很好的.剛才說到迂腐,這個詞大概就是莊子眼裡的孔子了.
  戴爾.卡耐基有一個觀點說,人身上都是有奴性的(<人性的優點>>或是<<人性的弱點>>里).有些人你對他們越好,越給他們面子他們就越對你不尊重,越不把你當回事.當你在某天與他們針鋒相對,給他們臉色的時候,他們反倒敬重你了 .這就是人的奴性,.不知道莊周是不是在有意說這個事,看完莊子你會發現這個說法在<<莊子>>體現的十分明顯,孔丘在<<莊子>>里被不計其數的人罵過或是批判過之後曾多次表示過那些罵他的人不簡單,認為他們是聖人.由於在這個美國人的書里經常出現諸子百家的箴言,這讓我不得不對他的某些思想的原創性產生懷疑.
  以上只是摘錄《莊子》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幾個例子,由以上各例你可以清晰看到莊周對於孔聖人的態度只有一個,而且還很明確,那就是蔑視.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曾在其"文藝評論 "著作&>中說"莊子僻於天而不知人"初看這個觀點覺得好象評價的很客觀的樣子,但是細想一下就覺得不大對了,莊子那麼不厭其煩的寫諸如:樗樹,學鳩,蜩,蝶,魚等自然之物自有他的深意.後世亦有學者說:"孔言天命,墨言天志,而庄以天道以言人." 讀之信然!
  有人說莊子這個人太過自負好象誰都看不起的樣子,其實這是個誤解.沒有人會喜歡那些太過偏激的人,有時覺得憤青是不成熟的表現,真正有思想,有看法的人往往並不是那些整天批判這個批判那個的那類人,所以我說我噁心王朔的自大,討厭他的"學而成痞",而喜歡錢鍾書的謙虛和虛懷若谷.雖然也有人說他很狂很傲的樣子,正如中書君引用&>中的話所說的話來解釋自已的「似狂實狷」的性格一樣。"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所以我也同樣喜歡著莊子,因為我知道他其實也是子曾經曰過的那類"能好人能惡人"的"君子",另外他也屬於"有所不為"的狷者.能欣賞人的人才是一個鮮活的人,才值得人去欣賞.他也不是只有&>里的"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的狂妄和目不見睫,在他一生中有許多的人是他很佩服和欣賞的,就如他在&>中所說"昭文之鼓琴,師曠之技策,惠子之據梧",都是他喜歡的.特別是惠子,他們之間是有很多感情的.莊子喜歡和惠子爭論,他們之間的爭論在&>有一些記載,看他們倆之間的爭論真可謂為一種享受.可是正如錢穆&>中說的那樣他們倆雖是談得來但卻從談不攏,但莊子就愛跟他辯論,好象樂此不彼的樣子,以致於後來惠施死後,莊子經過他的墓地時,很傷感的說了那個水匠和木匠的故事用來比喻他和惠子的情誼.惠子比莊子年紀小卻比他早仙逝10年左右,惠子之死讓莊子寂寞.
魯迅先生曾說:莊子是中國文化的根基.不說是不是誇張,但莊子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卻是可見一斑的.莊子如茶,需要人慢慢去品,那樣你才會發現一個真正的莊周.引用顏淵語孔丘之言:"仰之彌高,鑽之彌深".莊子確實是這樣一個很有味道的人.諸子之中他是最有血有肉的人之一,因為一本&>讓莊周的愛恨情仇,五臟六腑都躍然紙張之上了,我喜歡莊子因為他似悲觀實樂天;似淡漠實誠懇;似荒唐實平實;似恣縱實單純的真實本性,也因為他恢詭譎奇的文筆和口吐崢嶸的奇思;更因為他的愛憎分明.
後記
一、錢穆引申清善考據之人言曰:"非通諸史不足以通一史;非通百家不足以言一家"。鄙人才疏,尚未通讀先秦諸子之言,所思所言難免流於膚淺,信筆而塗,貽笑大方.
二、以前上初中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講:時間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所以我們要用我們有限的時間去學無限的知識。我就比較不開竅的百思不得其解,那個「所以」是怎麼 來的,兩個全無邏輯關係的句子硬是讓她活生生的給拼在一起了,不由得佩服起老師高人一等的想像力,也知道了這就我和他們的差別。後來看《莊子.養生主》,知道那句我們園丁常用來教育花朵們的句子原本是這麼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知之為者,殆而已矣。」意思是說,我們的生命都是有限的那麼幾年,而知識是無窮盡的。如果用我們有限的生命去追逐那無限的知識,就會把自已搞的很疲憊,既然知道了會這樣還要做就會把自己搞得更加疲憊。這是我比較贊同的一個說法,也是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對庄夫子頗有好感,並開始看起《莊子》來。高中語文讀本很有鑒賞力的選了《莊子.養生主》這篇文章,題目改成《庖丁解牛》。然而很不幸的是作為全文精華的那一段文字被刪掉了,作為一個喜歡莊子的人,我感到憤憤不平,作為一個對中國教育制度始終抱有敵意的人,我覺得那些編書的人可笑,甚至是無恥。從此我對中國教育制度徹底失望,他們太小心眼太不能包容了,很有黨同伐異政治作風。


莊子把孔子當靶子而已。就像佛陀在渡弟子那樣,不過是隔空的。孔子已經沒法渡了,借孔子渡世人。到底是捧還是殺?


文學批評,如果能夠批中要害,便是一種對於批評對象,所展開的思想延伸。所以,莊子批評孔子,是思想學說發展中的正常現象。

林語堂闡論的沒有錯,只是他話說了一半,並沒有對莊子的居心,去下一個定論。這個世界,人心本來就很難去下定論,加之文章本身在歷史進程中多有刪改增添之處,所以,林語堂先生保持了客觀、中立的態度。

南懷瑾闡論的也沒有錯,無非,給莊子的居心下了一個定論。南懷瑾先生本是信仰佛教之人,佛教講求人心為善,以此觀照大千世界。所以,他說莊子看似批評孔子,實則維護孔子,也是正常的。正如他所信仰的禪宗,正是在不破不立中發展起來的。(南北禪宗,同源而有別)

另,閑語幾句。建議題主,在讀這兩位國學大師的點評之作前,最好熟讀《論語》、《道德經》、《莊子》,否則永遠都是一頭霧水。


兩人雖然是前輩,但是都不對。林語堂經常貶低諷刺孔子。而且莊子也沒有讚揚孔子的意思,否則為什麼要正話反說呢?


在王博《莊子哲學》這書中有答案,莊子只是假託孔子之口來闡發自己的觀點,你要清楚:莊子是個大文學家大思想家,他的故事和他獨有的想像力有直接關係。(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注意:是幾千里)所以莊子的故事大部分都是編的,莊子也不想否認,所以稱作「寓言」。

我個人相信莊子是欣賞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救世態度的,但在莊子生活的戰國時代,在那個野蠻的戰爭所充斥的時代,莊子不相信救世者,所以莊子走了和孔子不一樣的路:對個體生命的關懷。

王博老師是北京大學哲學教授,《莊子哲學》這本書解釋莊子很好,推薦題主讀一讀。


看了下問題和答案,竊以為答主的疑惑來源於兩個迥異的結論
1,·莊子對孔子的態度是批判的
2·莊子對孔子的態度是尊崇的

首先,讓我們找出這兩種觀點的論據,看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孔子第一次出現在《莊子·人間世》的「顏回請行」。顏回想去衛國國君手下做官,這個衛國國君是個暴君,書上說他「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就是說,因為他的一些不當而輕率的政策,造成了百姓規模性的死亡,死者的屍體填滿了沼澤,像沼澤里的水草一樣。顏回就是要到這樣一個君主手下當官,而且希望通過自己的勸諫,改變這個君主的秉性。在這個故事裡,孔子的形象是一個智者。 他交給顏回一個如何與這種剛愎自用的君主相處的方法:

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


就是說,君主能聽進去,你就勸諫,不願意採納就算了。不去結黨,也不要隨便給人出主意(毒,這裡應該是葯、治病的意思),專註你自己的事情,隨時表現出不得已的樣子。

我們先不論《人間世》中的孔子是不是真實的孔子,單看這句話,我們就不得不為說出這句話的人佩服。再簡單說一個「葉子高使齊」。葉子高要出使齊國,然而這場談判他心裡很沒底,又恐懼君王的懲罰,焦慮的他找到孔子,問怎麼辦,結果孔子告訴他:

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中。


面對沒把握的棘手之事,只要遵行事物的規律,讓自己舒適,學會在兩難的境地里保持一個平常心就行了。

看看,這話是一般人能說出來的么?


其餘能讀出「推崇」孔子的,有
1.《德充符》「常季問孔子」,討論「聖人能在身體殘疾與生死之間,照樣樂觀平和」
2.《德充符》「魯哀公問孔子」,討論「人重要的是德行,而非身體」
3.《大宗師》「子貢告孔子」、『顏回問孔子「,討論「正確看待生死這一自然規律」
3.《大宗師》,孔子向顏回解釋」什麼算得道「

查閱整個《內篇》,只有《德充符》里的一則故事,嘲諷了孔子。一個犯罪被砍去交趾的人叫叔山無趾,他與孔子見面,結果孔子評論說他不謹慎,以致犯了罪,叔山無趾很不高興地反駁孔子拘泥於形骸。老子知道這件事後,問叔山無趾,為什麼不向孔子講述道家的道理,叔山無趾說孔子是「天刑之,安可解?」


所以,如果從篇幅的長短來看,莊子一直讓孔子以一個受人諮詢的長者,智者,一個優秀的政治活動家的身份出現。

從這點來看,莊子應該對孔子是推崇的。

然而必須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孔子所傳授的知識,全都是道家的人生觀。當」孔子『一旦表露出儒家思想時,立馬就有人在文中進行批駁和反對。而最後辯論的結果,都以孔子的失敗告終。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莊子筆下的孔子,更多的是寓言的主人公,是為了傳播道家思想所虛構的人物。


其實也很好理解。當時孔子的名氣高,用這樣的當紅活動家來著書立說,是最好不過的了。

到這裡,題主的問題也很好解決啦,莊子對儒家思想持批判態度,至於孔子本人,whatever。


內篇和外雜篇最好分開看待...
---
其實"天刑之"這句話也不盡是諷刺
孔子甘為天下人奔走,為這志業,大愛的犧牲,本來就是天刑
一時價值失焦,他的同情反而傷害了叔山的自尊,但他很快也醒悟過來了(雖然還是好學那一套...)
老子說來開解孔子的方法,孔子未必不知,但他畢竟是看不開,那仍是值得尊重的.叔山也是明白的:
道不同,各行其道而已


現在流傳的莊子的版本,經過後來很多人的加工,一直到西晉的郭象,給整理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版本。結合歷史來看,漢朝開始獨尊儒術,其實不滿的人肯定也是多的(最極端就是東漢末年農民起義,直接拿了老子奉為教主)。所以中間到底多少講孔子如何的,誰知道是不是莊子說的呢?姑且那麼一聽就好了。也就更談不上莊子對孔子是什麼態度,因為沒辦法確定那些話是莊子說的啊。


莊子對孔子既非捧也非貶,實質上孔子成了莊子的一個工具,想貶的時候貶,想捧的時候也能捧,有時候,孔子十分謙虛,有時候十分狡詐,有時候卻又十分膽小(參見《盜拓》)
其實談莊子對於孔子的看法,首先就是要知道《莊子》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莊子講的是逍遙遊,也就是思想的無束傅,在講思想無拘束的時候特彆強調客觀條件對人的認知的影響,如
  「野馬也,塵埃也,其生物之以息相吹唉?」
  「夏蟲不可語冰」
  望洋興嘆的故事
等等。還講了生物的起源,講百家爭鳴其實是各家對道的一方面的解釋。在講到知識無窮盡,以有盡的生命追求無盡的知識則就完蛋了,這個思想則與孔子某方面很相像,就是中國人在這方面特別實用主義。在《莊子》外篇里特別講到了工具對於人的傷害,雖然這種傷害則是無形的,就比如家養豬和野豬一樣,失去了純真,而孔子講的的」三綱五常「是特別束傅人的東西,是與莊子思想相悖的。
在莊子的時代,孔子就已經揚名天下,成了聖人,所以莊子講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其實已經批評了包括像孔子一樣逐名之人。
總的來說,莊子對於孔子某方面是欣賞的,更多的是一種輕蔑的。莊子對於這個社會,這個社會的精英,包括自已是失望的,因此,莊子讓大家不要相信這些所謂精英的話,因為大家都是自私的。


莊子思想與孔子儒家如出一轍,一點都不矛盾。所以莊子是捧孔子的。可是文中的孔子是一個利用儒家思想追求名利權術的孔子,這樣的話就反對了。就是說儒教從外來解釋道理,雖然便於傳播,但也極易被利用。


我換個角度,你看看吧……
先說一則軼事:話說當年西南聯大教授跑空襲警報,莊子專家劉文典扭頭看見陳寅恪和沈從文也在跑,心想:這個可以,陳寅恪死了,沒人講國學,我死了,莊子要失傳,他沈從文跑什麼?文人相輕,講古典文學的瞧不起講現代文學的不言而喻。故事不可當真,若是真的,劉文典大概沒有得莊子思想無為、不爭的精髓……
可是且慢,教《秋水》篇忽而了悟:莊子借河伯之口說:「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吾始不信…」意思是說,聽別人說,仲尼見聞不廣,伯夷也不是那麼重義,我一開始不相信。那麼他的言外之意就是現在我信了……你讀讀看,是不是有些酸味?
不止如此,莊子又借北海若的口宣揚了一翻有限性和相對性的哲理,然後不動聲色(或者說念念不忘)回應河伯「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與水乎?」毫不掩飾他對孔子的評價。這言行與認識中道家的思想相悖,倒與《莊子》好辯的文風一致,孔子是個好玩的老頭,莊子也相當有趣,還有些刻薄,有些意氣用事。呵呵。



孔孟:喵喵喵???


沒啥態度,倆人應該都不認識,莊子只是用了個名字,不巧和孔先生同姓而已。
莊子的起名藝術是,姓孔就說明這人有孔(應該不是什麼好話)


對事不對人。五個字可以概括莊子的態度。


有時候莊子捧孔子,有時候扁孔子,不是因為他是孔子,是因為孔子做的事看法不同。


莊子和孔子的境界是不一樣地,孔子言至人至聖;莊子言絕聖棄智。若巍巍峨之泰山兮,不及鵬之振翼……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孔子姓什麼?先秦就有孔這個姓嗎?
如何評價孔子這個人?

TAG:孔子 | 道家 | 莊子(人物) | 老子(人物) | 莊子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