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德?道德如何定義?


"道德"這個詞有兩種用法:

1.描述性的用法------指由某個社會或組織(如宗教組織)或個人所接受或提出的一套行為準則

2.規範性的用法-------指在假定的特定情況下,所有理性者都會提出或接受的一套行為準則

詳見我之前翻譯的斯坦福哲學百科的詞條「The definition of morality」,SEP-------"道德"的定義


這個問題眾說紛紜,很難有清楚的解釋。我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我們不妨把「道德」這一抽象的概念分解為幾個成分:
1、道德感
2、道德判斷
3、道德實踐

道德感:(Moral feelings)道德感是人根據道德規範來評價社會行為時所體驗到的情感。這句話說明了幾個問題。
首先,情感也許是我們道德的基礎。孟子就有過很好的論述: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顴顴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們看到小孩子掉到井裡,難免就為他難過心痛,並不是和孩子的父母有什麼交情,或是要什麼榮譽。我們只是有一種惻隱之心,否則我們就不是人了。
所謂的」惻隱之心「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共情(Empathy,有些人譯為同理心,哎,還不如惻隱心呢)。每個正常人都是有同情心的,別人的痛苦,常常能讓我們掩泣,別人的快樂,也能讓我們開心。正是因為我們能感受到別人的喜怒哀懼,我們才會用道德來對待別人。
其次,道德也是社會性的。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就不存在所謂道德與不道德了。而因為道德具有社會性,所以古今中外、各個民族,他們的道德就會存在區別。比如,中國古代有裹小腳的傳統,歐洲人販賣黑奴,在那個時代可以被接受,在我們現在就不行,就是因為整個社會價值發生了改變。

道德判斷:道德就是人們對社會行為來進行價值判斷,形成道德觀念。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對道德判斷及道德發展做了很好的論述。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關於道德判斷的一些分類。
科爾伯格用兩難故事發來考察各個年齡段的兒童,然後得出了他的結論。兩難故事的例子如下:

歐洲有個婦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個藥劑師最近發明的鐳。製造這種葯要花很多錢,藥劑師索價還要高過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製造鐳,而這點葯他竟索價2000元。病婦的丈夫海因茲到處向熟人借錢,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夠藥費的一半。海因茲不得已,只好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欠。但藥劑師說:"不成,我發明此葯就是為了賺錢。" 海因茲走投無路竟撬開商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葯。

請問海因茲應該這麼做嗎?為什麼?
根據兒童的回答,科爾伯格認為道德推理存在三個層次,每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前習俗層次,年齡在4-10歲左右
第一階段:這個時候兒童的道德完全依賴於是否受到懲罰。孩子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就是,「海因茲是不對的,因為警察會抓他。」
第二階段:這個時候兒童的道德依賴於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比如,孩子們會說,」海因茲的老婆要是對他好,就應該去偷,對他不好,就別偷。「這種道德,是互惠型的,而非有什麼原則。
(2)習俗層次,年齡在10-13歲。
第三階段:這個時候道德是一種習俗,如果行為能得到表揚,那麼就是好的。孩子們會說,」他偷葯會讓家人蒙羞,她其中也不一定要吃,他不應該去偷。「
第四階段:這個階段的道德是強調權威的,就是說看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是否遵從權威。」他偷東西是不對的,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為他妻子的情況就變得合法。「或者,」偷東西是不對的,但是不這麼做,他又沒有盡到做丈夫的義務。「
(3)後習俗層次。年齡在13歲以後
第五階段:道德是一種社會契約。規範的存在,是為了集體的利益。因此規範是可以質疑的,也可以進行理性分析、進行協商。孩子們會說,」他不應該偷葯,丈夫沒有偷葯救妻子的義務。藥劑師雖然不對,但是這畢竟是他的權利。「,」法律禁止偷竊,但是沒有考慮為了救人而偷竊的情況,這說明法律存在問題。海因茲是對的,錯的是法律不夠完善。「
第六階段:道德是基於普遍的倫理原則,比如平等、尊嚴、自由、生命等。這個時候的道德往往成為一種體系,會根據個人所選擇的某些倫理原則而形成系統的、全面的道德體系。這個時候的回答就會變成,「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該尊重其他生命,這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海因茲的偷盜即使受到懲罰,那也是值得的。」「海因茲這麼做是不對的,也許城裡還有其他人得病,他們本來可以買到,但是因為他的偷竊他們卻得死去。他的偷盜是自私的表現,對別人不公平。」

科爾伯格認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最後的道德階段,有的人一生都停留在權威階段。因為最後的階段,人的道德水平是基於他的理性認識才產生的。他必須認識到道德的相對性,然後懂得在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倫理原則是要取捨的。
後面的以後補充,希望對你有幫助。


之前涉及過這個問題,今天通過跟一位知友的討論,形成了我最終的觀點。

  • vol.1 道德就是拿來律人的

現在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道德應該拿來律己,而不應該拿來律人。
我認為這種想法是錯的。
別,別急著反對。請看下去。

先聲明:在法律管轄範圍以內的問題,以法律為準。本文討論的,是法律以外道德以內的「純道德問題」。
言歸正傳。
我們常常在討論的純道德問題,無外乎婚前性行為啦,公交車讓不讓座啦,甚至上完廁所沖不沖水啦,等等。這些問題,法律管不著,但我們經常要遇到,卻只能從道德層面去判斷是非。
更有意思的例子還有包二奶。
再極端一點,亂倫。
這些都沒有法律管轄,可是道德在管。

在我們為了婚前性行為問題和公交車讓座問題撕扯的時候,其實:
我們只是在反對某條特定的道德,而已。

我們因為被某條道德「律」到了而不爽,並且發出「道德不要拿來律人」的聲音,原因只是,把我們「律」到的這條道德跟不上社會的變化了
而假如我說「反正亂倫也沒有法律限制,誰想亂倫就去亂吧,說出來也沒事,我們不會以任何方式律你」——是不是就感覺跟公交車讓座問題不太一樣了?

當我們不僅僅著眼在道德衝突激烈的幾個領域內,而將視野放到「道德」的整體上,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哪怕到了現在,我們也都還有一些道德底線,是哪怕要搭上「多管閑事」的罪名,也要去維護的。
比如說亂倫。
再退一步,包二奶,或者當小三。
我個人雖然覺得這些都沒什麼,別人大可不必多管閑事,可是大家放眼看看這個問題:
第三者可恥么?
看看有多少人不講法律只講道德,並且依此高談闊論、口沫橫飛吧。
你真的覺得他們都該沉默不言,讓這個問題下面一水兒的「這是他們的事情,我管不著」?

我們或多或少地,在某些底線問題上,還是要用道德律人的。
哪怕我們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說出來,我們的心裡還是鄙視的,行為上還是疏遠的。
什麼?你覺得「疏遠」不是「律」?那我覺得「冷處理」什麼的也不算個事了。

道德,就是拿來律人的。
我們每天喊「不要律人」,其實說的是「我要是通姦亂倫愛吃人肉了你律我也就算了,可是這都什麼時代了,婚前不同居和給老人讓座這種早就不普適的道德標準,就別拿來來律我了吧」。

  • vol.2 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我知道,上面這段肯定還不足以說服所有人。
畢竟,我舉的例子還是太極端,而且也不是完全沒有爭議性。
所以我要從道德的源頭說起。

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需要道德?
比方說處女。
為什麼我們兩千年來,還依然會有這種道德觀念?
同學們,那是因為以前的避孕手段很糟糕,破處的風險比現在大了太多啊。
假如全社會的少女都不顧貞操,四處亂搞,整個社會的生育情況和家庭環境就會遭受巨大衝擊。這種「個人的某些行為累積起來可以破壞社會穩定性」的風險,是必須要用某些措施去規避的。
可是,假如付諸法律,讓失去處女的都被判刑,在大部分情況下,手段又過於激烈(但這樣做的時代不是沒有)。這個時候,道德作為法律的緩衝地帶,就派上了用場。
於是,「非處女」要承擔社會壓力,卻不至於喪失人身自由或者遭受傷殘。

也即:
在社會無法承受「其成員的某些行為擴散開來」所帶來的風險,但是「用法律手段去抑制這種行為」又顯得太過激烈的時候,「道德約束」成為了社會抵抗這些風險的唯一出路。

請注意:
1.用法律手段去抵抗風險的情況當然有,比如亂倫還是一種罪,需要被分屍的時候。這是風險評估的結果。
2.道德手段並非永遠不激烈。在各個地區的某些歷史時期,都發生過由於社會或者僅僅是當時的決策者對於風險的評估錯誤,使得道德的表現方式過於激烈的事情。

但是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道德總體上還是被當做在法律範圍以外規避社會風險的主要手段的。
這種手段的確衍生出了一些道德悲劇,可是既然要從全社會去看,那麼我們只能冷血地說:這是計劃中的犧牲。
繼續冷血地比喻下去:
要給自己上保險,就不能不花錢。

道德,就是我們給「社會穩定」上的一道保險。
我們不用道德去律人,就等於是不給保險續費,那麼這道保險自然就失效了。

  • vol.3 律人與否的風險評估

我知道,你們還要接著說道德律人的種種惡果。

所以從現在開始,我會提出一個新的類比:
把道德、法律等相關問題,類比到人體健康上面。

我們都知道,道德用來律人,是有風險的。大家每天都在強調這種風險,因為我們常常都在面對這種風險。但是我們又必須要靠道德來免疫一些疾病的侵襲,既然如此,我就把道德叫做:
扁桃體。
我們在讓座問題上被老大媽欺負了,這就是扁桃體發炎的癥狀。

另一種風險,是社會穩定風險。這種風險是由一次次沒有被妥善解決的讓座問題不斷積累,導致的社會動蕩。
可能有一群老大媽,每天看到年輕人不讓座,偏偏沒有地方可以訴說,在車上抱怨了一句立刻就有人跑來說「莫非你竟敢用道德來律人」,於是鬱悶不已,終於有一天憋不住了,一怒之下砸了街道辦,還號稱要去天安門自焚。然後全社會的老大媽都瘋了,集體起來暴亂——
沒有扁桃體的人生就是這樣。因為少了一個重要的免疫器官,細菌會累積,量變到質變,最終導致一些大型疾病的發生。

而法律,是人體最基本的疾病抵抗能力。除非一個人身體虛弱到不行,扁桃體發炎也會要他的命,否則扁桃體發炎是不會影響人的基本健康的。吞咽困難個幾天,心情鬱悶一陣子,不過如此。
可是假如沒有了扁桃體,這個人突然就得了急性肺炎——靠人體自己的抵抗力,就未必足夠了。
換句話說:由於有法律打底,道德手段過激的風險其實已經被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了。雖然發生得頻繁些,可是起碼不會致死。
再多類比一點:
過去人們的體質弱(法律不完善),扁桃體發炎也會死人,所以道德手段也顯得更多且更激烈;
隨著人們體質的提高(法律逐漸完善),扁桃體發炎已經不是個事兒了,所以道德衝突也不會像過去那樣把「被律者」往死里整,大部分就僅僅是少量地說說閑話而已。

也即:
道德律人的風險是一些小的衝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對社會不會造成大的傷害;
道德律人作用缺失的風險,則是社會動蕩。這個很多時候並非法律能夠應對的,即便能夠應對,對社會的傷害也很嚴重。

兩害相權,當取其輕。
在我們的體質還沒有到不需要免疫系統的情況下,道德的律人作用就是不可或缺的。

  • vol.4 道德準繩的變化

隨著科技進步、觀念發展(根源當然也是科技進步),社會承受風險的能力是在不斷提高的。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相應地產生新的風險,也是總體上來說,社會會變得越來越能夠抵抗風險

比如,前面說過的處女問題。
在現代社會,這條道德準繩正在逐漸消失。
這是因為人類觀念逐漸進步么?
表面上是的,但根源上,是科技進步了,避孕手段成熟了,抗風險能力更強了。
所以我們作為個人,才擁有了更多的自由。
社會生存風險變小了,個人的自由才相應地得以增加。沒錯——「個人自由」這類觀念的進步,不是人類三觀的覺醒,而是科技進步的結果。

同樣的還有讓座問題。
醫療手段的進步,導致老年人體質增強,對座位的需求是否依然大於年輕人,變得很有爭議性。
假如這還是以前那種60歲老人一碰就散架,而年輕人優哉游哉打卡上班的時代,恐怕我們也不會有多少這種「要不要讓座」的爭論。看到不讓座的,也肯定是滿臉鄙夷的居多,同情的為少。

總之,我們現在面臨的道德爭論,基本都是由於科技進步,導致舊的道德準繩不再適用,但是這種變化還沒有讓全社會(尤其是利益相關者)都意識到,因而引發的觀念衝突。

但是,正如上文所言,由於法律的完善,像這種道德衝突僅僅是免疫系統在正常工作的結果,並不會造成大的傷害。而這些「重新設定道德準繩」的衝突過程,也正是免疫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體現。
(而道德準繩的變化,也是新的社會觀念的集中體現。假如所有人都將自己的觀念三緘其口,很多新的社會觀念也就無法形成了。)

多說一點:
科技進步也並不是絕對地消除風險。事實上,它帶來的風險也是相當不小,這裡只舉兩個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1.克隆人。
2.終極的AI。

  • vol.5 總結

如果說法律是社會的基本抗病能力,那麼道德的律人作用,就是社會的免疫系統。雖然免疫過程中會產生病理反應,但那只是為了抵抗足以破壞基本抗病能力的大病所付出的代價。
正如免疫系統一樣,雖然道德在少數情況下也會失效或者反噬,但總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尤其是隨著社會體質的提高,免疫系統也可以在弊大於利的情況下切除一部分或者自行退化掉一些功能,但只要社會的體質還不足以抵抗所有類型的疾病,免疫系統就是必須存在的。

而不論是維持免疫力,還是免疫功能的自我調節,都是通過「律人」這個手段來完成的。

所以,說「道德是律己的而不是律人的」這種話的人,你們都搞混了道德和修養的區別。
在法律範疇以外,將自己的是非觀用以律人,就是道德;
在法律範疇以外,將自己的是非觀用以律己,就是修養。

這兩句話,算是從個人角度對道德的定義,正巧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回答了這個問題。

謝謝閱讀。


謝邀。

哲學觀念的道德永遠是上帝的務虛,而關於道德的起源,生物學家在最接近人類的靈長動物中做過這樣的實驗:
把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里,上頭有一串香蕉實驗人員裝了一個自動裝置一旦偵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籠子而這五隻猴子都會一身濕首先有隻猴子想去拿香蕉,當然,結果就是每隻猴子都淋濕了之後每隻猴子在幾次的嘗試後,發現莫不如此於是猴子們達到一個共識: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噴到後來實驗人員把其中的一隻猴子釋放,換進去一隻新猴子A,這隻猴子A看到香蕉,馬上想要去拿結果,被其他四隻猴子海K了一頓,因為其他四隻猴子認為猴子A會害他們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嘗試了幾次,雖被打的滿頭包,依然沒有拿到香蕉,當然,這五隻猴子就沒有被水噴到,後來實驗人員再把一隻舊猴子釋放,換上另外一隻新猴子B,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當然,一如剛才所發生的情形,其他四隻猴子海K了B一頓,特別的是,那隻A猴子打的特別用力(這叫老兵欺負新兵,或是媳婦熬成婆 )B猴子試了幾次總是被打的很慘,只好作罷,後來慢慢的一隻一隻的,所有的舊猴子都換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動那香蕉,但是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麽,只知道去動香蕉會被猴扁.

從作用上看,道德的形成是基於社會世俗化的規章制度,以滿足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凡是違反這些規定的往往都會給部分人帶來傷害,而為了避免這樣的傷害再次發生,他們也會懲罰違反者。從而形成一種區域社會大多數都認可的「社會契約」。

道德的形成都有著其社會意義和背後的利益關係,這也是最世俗化的道德存在形式,即使康德努力區別個人利益和絕對理性的道德,也不可能改變道德存在於世俗化的世界的事實。只是說道德並沒有進度條和評分標準去衡量,用相對主義去解釋,他更多的是當事人自己認為怎樣的行為帶來的收益更大。而具體的收益分別有,社會形象的提高和心靈的享受。因為沒有類似量化聰明程度的智商值那樣的道德標準,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衡量尺度。

但是沒有可以量化的標準,不代表沒有標準,普世價值觀仍然是秤砣行為的一把尺度,但是他並不能讓每一個人都滿足。就像用模糊數學原理做出來的人臉識別,仍然會有識別錯誤。人的行為到底是對是錯,不完全取決於世俗的衡量,也部分取決於個人所處的生活文化和經驗。

正如馬克思所言:賠本的買賣沒人做,殺頭的買賣有人做。生活在社會默認的「社會契約」中,讓人慢慢地產生了如同柏拉圖所說的:內心的聲音。即使沒有人在現場,大多數人會在違反和不違反「社會契約」中鬥爭,最終尋找到個人行為與利益,心靈的承受的協調和平衡的選擇。如果說現實利益的誘惑(收益)讓人感覺值得承擔違反「社會契約」帶來的懲罰(成本),大多數人往往鋌而走險。

宗教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大心靈的負罪感這樣的成本,從而讓人更有道德。無論是基督教的《摩西十戒》,還是佛教的六道因果輪迴,都是通過對普羅眾生社會行為善行的指引。每當自己想要衝破道德的約束時,都有一種負罪感。在違反「社會契約」的成本上加了個特效。另一方面則是當人做善行的時候則會在心靈的享受,加入道德的秤砣。

但是道德的形成不完全依賴宗教,道德的形成更多來自共同利益的約束。就像《自私的基因》所述,每個人都在想辦法為了讓自己或者接近自己的基因(有血緣或地緣關係的人)得到更好的保留。如果說損害自己的部分利益反而能夠讓自己或接近自己的基因得到保護,他們也會選擇自我犧牲。正如螞蟻在面臨火災的時候會抱團衝出火海,犧牲部分,保留整體。

道德不是少數人的專利。帶著私心去做公益,在康德看來仍然是不道德的,但是我想他極為苛刻的標準認真去追究,沒有人能夠達到,因為每個人都有生物本能——獲益。「帶著私心去做公益」,不僅能夠帶來更多數人的幸福,也能產生更多的社會財富,更有可持續性。道德的界定不應該簡單地從動機維度去衡量,可以有多幾個指標去評價。

正如失控列車向昏暗的隧道行駛過去,壓死一個人還是死5個人,都是不道德的。但是你還是要有所選擇,無論如何總會有罵名。總會有指責你行為不道德的說辭。正如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也沒有十全十美的道德選擇,總會有不足,也總有人會拿那些不足作為你的不道德的指控證據。既然如此,那就遵從內心的聲音去選擇吧。


和法律互為表裡的一套社會工具。


不是法律但確實在規範著行為的社會規範。

(某種被某個社會所有的行為規範),該社會多數成員都相信它會得到遵循,這裡,「遵循」的意思是:當某項行為被該價值體系判定為惡時,行為主體會感受到其他社會成員都對他的行為作出了負麵價值評判,他進而可能遭受更多社會關係損失,而且這一切在他實施該行為之前就是可以預期到的;一旦某個價值體系獲得這種地位,我便稱之為道德;

http://headsalon.org/archives/3243.html


道德的定義,如果就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作為分野。

現代主義認為,有一個客觀實存存在於主體之外,個體可以透過自己經驗到的事實進而認知到宇宙的通則(即,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基本法則)。而與宇宙造化之源(宇宙本體論,人類的本質等形上學)所形成的約定,就是道德法則,因此,在現代主義者的定義下,道德被視為是一種本質論意義上的普世性秩序,是應被所有人奉為圭臬的處世法則。

與現代主義旨在強調事實通則不同,後現代主義關注個體存在的意義如何被建構。後現代主義不承認世界上有一個超然於主體之外的絕對真實,人類測量並描繪宇宙的能力,無論是任何一種精準、絕對、普世通用的方式,都有其侷限性,所以現代主義所謂的「客觀實存」,在後現代主義看來都是被建構的。隱藏在事實背後的意義同樣也是被建構的,隨著敘述者與敘述方式的演變,事實被賦予不同的意義。

因此,「道德」在後現代主義的定義下,不再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性秩序,而成為一種社會權力博弈下的產物:握有權力的人掌有對道德的定義權,邊緣的群體則受到權力者以「道德」為名義的剝削與宰制。

具體而言,現代主義認為道德與宇宙通則構連,而後現代則指出,道德是一種建基於社群生活以及社會組織形式的控制手段,為了實現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以一種軟性的方式對居於其間的個體進行規訓,以達到一個群體平穩運行的目的。這種道德與崇高、偉大、永恆相構連,以公共善的面貌出現,而與之對立的個人訴求則往往被歸類為不堪。

後現代主義者注重差異,而不是事物的相似之處。個體的不同是後現代理論的核心,因此,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所謂「道德」,就是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即,個體出於自覺選擇的善,要遠遠淩駕於沒有選擇項的公共善。


道德是非法律法規而具有公認性的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內省、輿論、關係的友善或惡化等方式來激勵或處罰。大量的體現在民間公序良俗中。不同的國家、民族,會有不同的道德標準。道德還是一個歷史範疇,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會有不同的道德內容。


現在道德這個詞在漢語語境里被濫用了。
所以有必要定義一下什麼是(符合)道德(的行為)


社會中人的行為分為兩條線三類:
以對他人(社會)的影響來換分,底線是法律法規基本社會秩序(不是一定指國家強權保證的法律,也指一定區域的規矩秩序),有人把法律之上的行為統稱道德,但是這樣容易模糊一些行為,產生諸如」什麼道德綁架「的困惑,所以還是有必要在法律線之上對應的部分畫出一條道德線。

法律線下,禁止行為——作惡要懲戒;道德線上,提倡行為——行善要褒獎;至於之間的行為,不禁止。
注意:法律線上的行為,做與不做,全憑自願,你可以希望我做,但是我的意願我做主。


簡而言之,道德就是指導人們做出選擇和採取行動的價值規範。


為主流人群認可的軟性的規則(儘管是軟性的,有時卻可能比硬性的法律影響更深)
貴族階層用以欺騙自身階層之下人群的手段(不管你信不信,攤手)


道德是人類為了保持種族的延續而產生的一些不成文的規定,甚至這些規定的內容也不是很明確的。一個人如果侵害自己同類的生命會被認為不道德的,傷害小孩子也是不能容忍的。從這裡又可以看出道德的底線;有的時候一個種族或群體為了保持自己的存續而對其他的種族或群體做出傷害在本種族或群體範圍內會被認為是正確的,這給出了道德的局限。現代社會倡導一種泛種族主義的本真倫理學,把這個範圍擴大至所有的生命,這樣道德就成了為了保持所有人和所有的生命繼續存在,獲得自己的目標和權利。


「道」和「德」其實是兩個意思,常常一起使用,但真正知道含義的人並不多。

以下轉自陳大惠先生的演講:

道是什麼?其實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個叫道,比如說早上太陽在東邊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蘋果一定要秋天結果。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這個就叫道。
什麼是德呢?按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現在有人說傳統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說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麼高深的。

自然大道,這個道,最樸實,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聽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傳統文化。它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奧妙,非常通俗易懂,問題是現在沒有人講。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所作所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他就叫有德。這個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不要破壞自然規律。

我們現在把樹都砍掉蓋大樓,搞房地產,就破壞了自然規律。有一個詞叫人定勝天,對它真正的意思大家一直誤會了。現在理解就是人一定能夠戰勝自然界,真是這個意思嗎?不是。定是指安定。安定什麼?安定自己的本分,安定自己的身份。

你是當老師的,就好好當老師,別在外面開個公司;你是售貨員,好好的賣東西,不要忙著炒股票;你是醫生,就好好給人看病,不要琢磨著多收點紅包。人定勝天就是人心安定了,人安守自己的本分了,人們體現出的凝聚力能夠超過自然界。當媽媽好好的當媽媽,當孩子就好好的當孩子,都安定了,這個家就興盛了。

還有一個詞叫「仁者無敵」,很多人也誤會了這句話。說什麼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人,就是仁者無敵,其實不是這個意思。仁者無敵就是真正仁慈的人眼中沒有敵人。而不是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這個我要報復,這個我要打擊。


我們可以看到,在世界上的每個地方,對於「道德」的認識都是不同的,何以至此?

因為「道德」受制於它所在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土壤繁衍出不同的道德觀。

每個國家,每種文化下的的道德學者都在嘗試著去定義「道德」, 可是,我們不難發現,無論在哪一個地方,哪一種文化之下,無論人們學習多完備的道德條文,犯罪和衝突依然層出不窮,從未停止。我們無法定義「道德」,因為任何下定義的話語都是狹隘片面的,語言表達本身就是窘迫的,我們只能夠描述「道德」。

當道德只是作為一種精神枷鎖強加在人身上,它不是牢固妥當的,慾望的膨脹隨時可以衝破這道枷鎖。

我們不禁要問,那究竟「道德「究竟是什麼?

究其根本,」道德「是人與世界之間最起碼的」愛「。為什麼這裡的愛加了引號?真正的愛是沒有最起碼之說的,而這裡所言的最起碼的」愛「不過對這個缺乏愛的世界的一個妥協。可以說,」道德「是一種對善的閹割,對惡的妥協。」道德「存在的作用在於標定一條舉止言行的底線,作為供人類衡量善惡的尺度。

當一個人從心裡領悟了愛的真諦時,」道德「的存在便是多餘的,因為在愛的指引下,惡便消失無蹤,所言所行必為善行。然而,人們不願花過多時間精力去領悟愛這一真諦,我們連自己都不願花時間去了解。一個不了解自己(或者說是人類,因為每個個體都是整個人類群體的縮影)心靈的人,是無法了解愛的,道德便無從說起。

人類總寄希望於上帝,專家學者或宗教,政府告訴他們何為愛,何為道德,欣然接受他們所給的種種解釋,並編輯成教條或準則加以踐行,卻從未認真從內心思考過,並如此傳承下來,造就了人類的不同的文化與道德觀。

以上均為本人言論,受克里希那穆提影響。


什麼是道德,個人覺得很難確切回答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像描述一個物體長寬高顏色材質,有一個四海皆準的標準。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階段,道德的標準都有差異。在哈佛公開課《公平與正義》倒是給出人們通常判斷什麼是道德的,什麼是不道德的兩大原則:
一是功利主義道德推理,它認為是否道德取決於行為的後果,取決於你的行為對外界所造成的影響。
二是絕對主義道德推理,它認為是否道德取決於特定的絕對道德準則,取決於絕對明確的義務與權力,而不管後果如何。
想深入了解的話你可以聽課。


我認為大家的回答都是太學術了,說個大家能聽懂的吧:「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而不是約束他人的。」 這雖然不是道德的定義,但是是我聽過的對道德最好的理解和解釋。——道德就是用來約束自己行為的準則。


原始層面的倫理道德,我的理解,是有利於種群發展與繁衍的行為習慣。對大家都有好處的,就會被提倡。做了對種群有意的事情就會發展成一種社會認同,並且得到輿論的讚揚。而不利於種群的,就會被貶低甚至制裁。這是道德好的一面。打個比方,原始社會,在道德倫理觀念沒有形成的時候,近親產子肯定是很多的,於是,雖然當時還沒有基因技術,但是人們發現了,這樣生出殘疾嬰兒的概率很高,於是近親婚配被否認了。近親之間不能生育,是有利於種群繁衍的,因此被提倡,這就是倫理道德的形成,同性戀當時肯定也有,但是同性之間不能生育,這對種群繁衍是不利的。因此人們產生了道德,同性戀是羞恥的,這種道德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始層面的道德對於人類的繁衍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進入封建社會,統治階層利用道德這種原始的強大的工具對子民進行精神統治,這樣的道德就變了味道。比如網上盛傳的,孔子曰,以德報怨的原句是孔子曰,以德報怨,而何以報德?孔子的經典被統治階級篡改了。用於魚肉人民的手段,讓人民變成溫順的綿羊,任人刀俎。最最強大的就是君子的氣節論,所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君子的氣節,就是自尊,就是面子,為了面子徹底的喪失了與統治階層抗爭的力量。舉個例子,當年項羽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這就是面子害了他,試想,如果當年楚霸王逆江而上,東山再起,中原未必就是大漢的天下了吧?什麼叫小人得志?就是小人不要面子,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對自己最有利的。沒有了「道德」的枷鎖,才能如魚得水,上天入地。統治階層永遠是最聰明的,塑造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認同體系,讓那些天賦最高,智商卓絕的才子都去背了那八股文,用90%的大腦去思考那些無用的問題,最終失去了抗爭的能力。
而進行道德規範的一個強大的武器就是社會的輿論,你做的事情,會想著別人怎麼說你。怎麼看待你,怎麼對待你。如果公然與社會價值觀進行對抗,我只能說那是傻逼。絕對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什麼叫價值,輿論宣傳的就叫價值,社會共同認同的就叫價值。打個誇張的比方,原始社會如果有個酋長說屎是很有營養的東西,鼓勵人們吃屎。並且通過輿論宣傳的手段,進行地毯式轟炸,也許原先人們並不會很認同。
但是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之後,我敢說,大多數人就算仍然不喜歡吃屎,但是都會覺得吃屎很榮耀,新聞裡面就會說,某某某教師,連續20年吃屎不斷,每天一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並且頒發吃屎證書,評選吃屎冠軍。家族裡出一個能吃兩斤屎的絕對是家族的榮耀,這尼瑪,這就是輿論,這就是信仰!所以我說,人類是愚昧的,他們害怕思考,害怕承擔與別人不同所帶來的責任。你束縛他們,他們覺得不自由,但是給了他們自由,他們又沒有歸屬感,又缺乏信仰。這個歸屬感,這個信仰,可以是賴寧,可以是為了保護一根被水沖走而作為國家財產的電線杆而喪命的大學生,可以是孩子高燒39度仍然在學校給學生上課對孩子不管不問之喪心病狂的女老師。
當然了,也可以是愛吃屎。

親們,今天早上吃屎了么,草莓味的,全天然無添加劑,絕對不喊三聚氰胺,兩斤裝打五折,只要8塊8哦!


以上沒有一個正確答案。


科學家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抓來10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里。

籠子頂上上有一根香蕉,香蕉連著一個開關,只要有猴子去拿香蕉,就會觸動機關往籠子里噴水。

一開始猴子們每天濕淋淋的過日子,慢慢的,籠子頂上的香蕉就沒有猴子去碰了。

然後科學家們抓出其中一隻猴子,然後換一隻新的猴子進去。

新猴子一進來就去拿籠頂放著的香蕉,但是被水噴怕了的其他猴子當然不會同意,他們集體把新猴子打了一頓。

然後每當這隻猴子想去拿香蕉的時候它都會挨打。一直到他從此不再去碰那個香蕉為止。

科學家們又抓出一隻猴子,換一隻新猴子進去。於是新猴子因為那根香蕉又被打了很多次。

慢慢的,科學家們把籠子里原來的10隻猴子全部換掉了。也把噴水的機關撤掉了。

但是依然沒有猴子去拿那個香蕉。因為他們知道誰動那個香蕉,誰就會挨打。雖然他們並不知道為什麼不能碰。

這就是道德。

==============================
別的地方看來的,所以就匿名發了。


道德在我們過去法制不健全的歷史中,代替法律,作為人群交往的規範,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時代發展到豐富多元的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道德這個落後工具來作為社會公約,個人做事的準繩?以至於對於一個人一件事在進行分析的時候,簡單粗暴的用一句沒道德就可以結論?

我想從道德的一些特點出發,來探討一下到底什麼是道德:

首先,道德是可變的。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勞動密集型的農耕社會中,你不生小孩,家中必定勞動力凋零,由此會產生許多問題。在古代人的倫理中,不生小孩是不道德的。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還有哪一個人在談論丁克家庭時,還用道德作為考量的角度?

在古代,不論中西,婚前性行為都是不道德的。古人壽命短暫,十五六歲就及笄之年開始組建小家庭,因此婚前性行為是可以杜絕的。可是現在的年輕人,由於受教育的周期增長,結婚的年齡也相應越來越晚。中國的大學生畢業就已經22歲,博士畢業接近30歲,婚前禁止性行為就顯得壓抑人性且不科學了。美國有一個著名的槍擊案,一個名校的男孩子因為交不到女朋友,到22歲仍是處男,所以就仇恨女性,可見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對婚前性行為的觀感和態度都徹底改變了。

所以道德,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不是真理,也沒有堅守的必要。而頑固的道德觀,往往是滯後的,是阻礙社會向前發展的弊病。當下的同妻悲劇,不正是保守滯後的道德,給家庭和社會釀成的傷害?

其次,道德是衝突的。


基於人和人的利益往往是衝突的,在道德中,公德和私德往往也是衝突的。

比如,一群人綁架,其中一個綁匪向警察告了密。在私德上,他背叛了同夥,對不起一起做事的好朋友,我們用私德譴責他叫沒有義氣。可是在公德上,他做了一件有利於他人社會的好事。

再比如,一個執法人員,他發現家人朋友違章犯罪時,他講情面,放了大家一馬,老王你這次酒駕就算了,下次注意點,朋友會誇獎,哥們你真好。可是於公德上,他又有了虧欠,因為他沒有履行自己的職責。

所以什麼是道德?這麼多種衝突的道德中,哪一種道德又有更高的權重?顯然,作為一套社會規範,道德這個系統是自相矛盾,含混不清的。

最後,道德是可疑的。


當一個人跟你談道德的時候,談的多半是立場。這個人所處的利害角度,會令他談論道德的正謬,可接納的尺度,截然不同。

而涉及到道德的話題,常常不是譴責,就是索取。

道德綁架已令大家深惡痛絕,你弱你有理這些現象都是道德武器被泛用濫用的結果。每一句脫離個案的道德標語,都有可能成為傷害他人的暴力辭源。范瑋琪在抗日閱兵中曬小兒照片,被眾人痛罵。

自詡為道德旗手,令我們失去了對他人的尊重,令我們每個人都成為氣壯的法官,毫不懷疑的就敢於干涉別人的生活。

綜上所述


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往往只是作為一件傷害他人的武器,而幾乎從未起到任何改良推動的作用。我們很少有聽到,通過譴責一個人道德敗壞,一個商家惟利是圖,就改變了事情。法律卻可令黑心商家繳納罰款,令觸法者付出合理的代價。

真正能改變事情的,只有不斷完善的制度,而怎樣去健全一個更加公平的制度,則需要理性平等的討論。

而法制與理性這兩樣東西,與道德的使用方法都是相矛盾的。制度層面的交流,是攤開的手掌,有理有據,有法可依,道德的拳路,是握緊的拳頭,道德聲調唱的越高,越易勝利。過多的談論道德,令我們喪失平等的討論,和理性的語言。

在重大社會新聞聚焦中,我們討論是非,過多的使用道德這個落後的框架和邏輯,很有可能會令我們失去理性思考,從而錯失建設法制的重要機遇。

總而言之,

道德僅僅是人際簡單,資源匱乏的古老時代的一種管理方法。大部分人口很少流動,一輩子就在同一個人情社會裡,道德基本可以作為一個人的品牌和社會信用,起到作用。

古代司法系統也不需要處理複雜精細的問題,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不講理的刁民也多,衙門差役不夠使,王陽明當官時也曾說過,你們除非殺了人,不然別來找我評官司,丟人不丟人(這裡是在用道德管理了)。

而現在,隨著社會越加的複雜,我們也逐漸需要一個更加精細化的管理,法律和專業性這兩件事會是未來我們看待問題的根本準繩。

當然在文明進程中,道德可以是法製做不到處的一些補充,像在中國的很多地區,還處在鄉土社會,熟人社會中,大家還是憑著人情社會中的道德在做事。

但為了一個更好,更清明理性的將來,道德什麼的,可不可以少提為好。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去使用舊的語言,才可鍛煉我們從權利義務角度出發的新思考。


推薦閱讀:

為什麼查看社交網路對一些人來說是件「著迷又焦慮」的事?
在網路交談中,「呵呵」通常用來表達什麼心情?

TAG:社交網路 | 哲學 | 社會學 | 政治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