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需要長時間學習,但經常時間還有(才到下午六七點)但精力已經沒了,感覺很疲憊,無法集中精力有效思考,不停走神。飲食還算健康,睡眠基本能保持7小時。現狀是保持自己的生活(跑步,爬山,逛街,跟朋友玩等等)就必然完不成學習任務,要堅持完成任務生活就只剩下吃飯睡覺,因為效率很低。
很多朋友談高考的學習方法,但作為成年人沒法像高中生一樣有純粹的學習環境,沒法一門心思只學習。很多雜事要處理,比如車,房子,找工作,簽證,必要的社交等等。
另外,不帶手機也不現實,在等 offer,隨時會有電話打來不想漏接…謝謝大家!

相關問題:怎樣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歡的工作/學習任務?


謝邀,下面已經這麼多答案了,可能寫了也沒有多少人看到。但是看到很多人都在分享高中的學習經驗,顯然這不是題主希望看到的,高中的學習呢,簡單地講就是重複重複重複,就那麼些知識點,反反覆復練三年,其實收穫甚微,而且,高中時外界干擾不多,可以專心學習。

對於題主所說的長時間,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需要一些好的學習習慣,就把之前在Coursera看到的一些和大家分享,希望對看到的人有所幫助,並感謝vancexu。

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 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是UCSD開的一門課。

Whether you are an outstanding or a struggling student, 「Learning How to Learn」 will give you powerful mental tools that will help you learn more effectively in tough-to-master subjects. You will discover practical, immediately useful insights that will help you to more deeply master your studies.

--------------------
Week 1. 學習是什麼?
1.1 專註模式和發散模式
大腦很複雜,了解一些關於大腦的工作原理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學習,減少困惑。
首先介紹人在學習和思考時兩種不同的模式:專註模式 (Focused mode) 和發散模式 (Diffuse mode),專註模式就是集中精力學習或理解某事,只有局部的神經鏈接處於激活狀態,有利於你解決實際問題。比方說你熟悉四則運算,那麼解決算數題的時候就主要靠那部分神經出力;而發散模式就是人腦放鬆的時候,神經信號可以在腦內大面積移動,有利於發揮創造性,比方說你洗澡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久攻不破的問題的解決方案。
當你面對熟悉的事物時,一般處於專註模式,而當你需要新想法和辦法時,或者你需要從宏觀上把握某件事時就切換到發散模式,這兩個模式是可以互相切換的,但不能同時進行。可以在緊張的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通過洗澡、散步等讓自己放鬆的事情主動進入發散模式來幫助加深理解。
打個比方,如下圖,專註模式是針板密集的時候,球在局部彈來彈去,發散模式是針板稀疏的時候,球在整個桌面遊走。

大腦是一個昂貴的器官,需要消耗同等體重軀幹部分10倍的能量。而大腦中有1,000,000,000,000,000數量級的突觸,這些突觸連接是動態的,因此你一覺醒來之後就不是你了,你的大腦已經發生了變化。

大腦是一個昂貴的器官,需要消耗同等體重軀幹部分10倍的能量。而大腦中有1,000,000,000,000,000數量級的突觸,這些突觸連接是動態的,因此你一覺醒來之後就不是你了,你的大腦已經發生了變化。
1.2 拖延、記憶和睡眠


當你做一件你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學習時,大腦中和痛苦相關的區域被激活 (insular cortex), 大腦就趨向於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不那麼痛苦的事情。

後面會有更多關於拖延的介紹。

後面會有更多關於拖延的介紹。
介紹一個應對拖延症的簡單辦法:番茄工作法 (Pomodoro)。番茄工作法由Francesco Cirillo發明,聽上去很簡單:

  • 25分鐘
  • 沒有任何干擾
  • 專心學習

最後當這25分鐘結束後,你需要休息5分鐘。

Practice makes permanent.

你需要不斷的練習來增強大腦中的連接,形成比較深刻的記憶模式。
記憶分為長期記憶 (Lone-term memory) 和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工作記憶也就是短期記憶,一般認為可以存放4塊 (Chunks, 關於chunk後面會深入介紹) 信息,就像一塊不太好用的黑板,不僅大小有限,而且很容易就被抹掉了,所以你需要不斷重複,比如記電話號碼,你需要一直重複直到你有機會把它寫下來。而長期記憶的容量很大,從工作記憶轉化到長期記憶需要時間以及不斷的重複,這裡提到了一個小技巧:spaced repetition, 就是一晚上重複20遍的效果不如你每天重複幾遍。
睡眠對學習也十分重要。我們覺醒時大腦會產生有毒的物質,而睡覺時大腦細胞收縮,細胞間隙變大,腦脊液可以通過並且清理掉這些東西。睡眠的意義不止於此,它也是學習與記憶的重要的一部分。睡眠時大腦會整理你的想法和你學習的內容,不重要的記憶會被清理掉,而你想要記住的會得到加強。睡眠時大腦還可以重複你白天學習的複雜知識,對解決難題和理解知識都有幫助。在睡覺之前看的東西更容易進入你的夢境,而夢到它又有助於你對它的理解,關於睡覺對學習的作用具體可見我的另一個回答:
睡眠可以幫助大腦整理白天學過的知識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另外,鍛煉身體很重要。除了散步洗澡聽音樂等讓你放鬆的方式會幫助你進入發散模式,鍛煉身體能讓你從之前集中精力的地方解放出來,使得發散模式有機會呈現,鍛煉身體對大腦生長新的神經元有益。
隱喻和類比是強大的學習技巧。

Week 2. Chunking

Chunk中文直譯是「塊」,在這裡是指組合起來的有意義的知識。比如字母d,o,g你可以很容易的把它們組成單詞dog並在腦海中浮現狗的模樣;比如拼圖,鼻子眼睛耳朵背景等等,最後湊成一張圖。chunk也像是把一些相近的文件做成的壓縮包,節省空間的同時,便於搜索。之所以關心chunk,是因為chunk是已經加工好的知識,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真正會使用的東西。

如何形成chunk呢?

學一首新的吉他曲(可以視為一個chunk),通常是先完整聽幾遍曲子,看別人彈,然後自己一個小節一個小節練熟,最後串起來。 學一門新語言,一般會先從基本的音節,然後把音節串成單詞,熟練了再把詞串成句子,還要不斷的融合語音語調之類的更多的細節。 這些都是給了我們形成chunk的直觀感受:由mini chunk不斷拼接,直到最後在我們的大腦形成了堅固的神經通路,使我們可以不用多想就可以迅速作出反應。

生成chunk的方法:Focus, Understand, Practice。

首先需要集中注意力。在形成chunk的時候,工作記憶像一隻四腳章魚一樣,在努力建立新的神經結構,分心會佔用章魚有限的四隻腳使得原本的chunk很難形成。

接著是理解,理解像是強力膠水,能讓chunk之間相互關聯,使得知識更容易被想到和使用。

最後一步就是練習,形成context(上下文),從而鞏固chunk,並建立多個指向chunk的入口。

要形成上下文,得跳出原來要解決的問題,開闊思路,不斷的使用相關的或不相關的chunk進行練習,

要形成上下文,得跳出原來要解決的問題,開闊思路,不斷的使用相關的或不相關的chunk進行練習,直到我們不僅理解了何時該使用這個chunk,還能知道什麼時候不能用它為止。Chunk告訴你如何解決問題,上下文告訴你什麼時候使用chunk,以及這個chunk在整張知識圖中的位置。

另外,學習時不要過多的畫重點,因為這可能會給你一種錯覺:你記住了這些划過的內容,提倡在學習的過程中多提煉中心思想。對於我們已經掌握的東西,沒必要一直重複學習了,你更應該多花時間和精力在你感覺最難的部分,這就叫deliberate practice。著名的10000小時理論也十分強調deliberate practice, deliberate practice往往能把頂尖和普通的學生區分開來。


Week 3. 拖延和記憶

拖延就像毒品,每次品嘗一點點,雖然獲取了短暫的快感,但是已經上癮了,你的大腦慢慢建立起了穩定的神經結構,使得你再看到數學題的時候會自動產生更多的痛苦,而同時無需經過你的抵抗就讓你自動拿起手機或者打開網頁。如此循環,你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將注意力轉回原來要做的事情。

這時,你嘗試著用自己鋼鐵般的意志力去跟拖延症戰鬥,結果往往不理想,因為用意志力去解決問題會消耗很大腦力,所以並不是很好的策略。

那怎麼辦?用習慣,將你想靠意志力完成的事情變成靠習慣來完成。

習慣的養成有四個部分:導火索(cue),習慣動作(routine),獎勵(rewards),信念(belief)。

  1. 導火索就是觸發事件的原因,可能是時間,地點,感受,對外界的反應,比如午飯,沙發,疲勞,互聯網,簡訊,郵件等。導火索會在不知不覺中讓你做出習慣動作,它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有好壞之分的是接下來的習慣動作,比如對「做數學作業」你的習慣動作是打開電腦先上會兒網,那就不好了。在這個階段可以做到是儘可能減少危險的導火索,比如手機一震你就要看手機然後半小時回不了神,那就別帶手機或者關機;一開電腦就想刷社交網路,那就斷網或者別用電腦。
  2. 習慣動作就是你對導火索的反應,它之所以叫習慣動作,是因為你在無意識中就做了動作,比如你一要做作業就先上網玩了一會兒。很明顯,這步很重要,你要重建會導致拖延的習慣動作。怎麼重建?做計劃,在腦中先想像自己一會兒要做的事,比如「我走進了圖書館,拿出來列印好的作業,讀了第一道題,用書上例題中類似的方法和步驟解了出來,然後看第二題……」,到了真正去寫作業的時候,就按照自己想像的計劃做,這時候需要用一點意志力。再比如你每次學了一小時想休息一下,習慣性地刷刷朋友圈,結果停不下來了,如果做了計劃,休息的時候只聽某一兩首歌,或者出去走一圈,就好很多。你做的計劃一開始可能不能完美執行,沒關係,儘力堅持就好,習慣慢慢肯定可以改過來。
  3. 獎勵是指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每當有收穫就給自己獎品,比如買點自己心儀的東西,或者毫無悔恨的放開玩等。它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也是容易被忽視的。非常重要是因為如果你的獎勵是你非常想要得到的,比如一項榮譽,一個捨不得買的物品等,在你想到它的時候會激勵你堅持下去。從來只付出不獎勵自己,在養成習慣的效果上會差很多,應該善用獎勵機制。
  4. 信念就是要相信自己能形成新的習慣,能戰勝拖延。惡疾容易複發,經常會有朋友新習慣沒堅持多久就又回到老習慣的情況。別在意,要相信之前的付出是有用的,為了更好的貫徹信念,可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

看了這麼多關於通過改變習慣戰勝拖延的東西,有人會說這有啥用啊,我每次一看到數學題還是頭疼要死,即使強忍著不幹亂七八糟的,也完全做不進去,馬上就開始拖延了,根本改不了。

存在痛苦的感受是很正常的,關鍵是你如何看待這些痛苦。那些不拖延的人,遇到困難之後告訴自己的是:我知道你很難過,但別浪費時間,開始做一點點吧,一定會慢慢變好的。你要相信確實是有辦法讓情況好轉的。

一個技巧是:專註於過程,而非結果 (Focus on process rather than product)。番茄工作法之所以有用,就是因為他讓你專註過程的25分鐘。

另一個建議是做計劃,weekly list of key tasks, and daily to-do list。每周對主要任務列個計劃,每天再列個待辦事項。

還有三個提升效率的技巧和建議:

  1. 最難的事情最先做。因為越難越需要最充足的腦力去戰鬥,而且最難的最容易拖延的事情都解決了,後面都好辦。
  2. 給自己定一個結束時間,這跟制定工作時間一樣重要。比如定好下午5點以後就不學了,之後去吃去玩去運動,所以5點之前,就專註把清單上的任務一個個做下來,盡量抓緊時間多做些,5點就解放。
  3. 遇到困難先試試再說。只要試一下,頭不疼了,心不亂了,過一會兒就發現,居然做完了。

一定要戰勝拖延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人腦需要時間來建造神經藍圖,就像健身增肌那樣。所以我們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慣性,避免拖延到最後一刻,以防在腦內搭建豆腐渣工程。建立新的習慣是戰勝拖延的良方,可以從習慣的四個部分入手養成好習慣。關注過程而非結果,做好計劃都是提高效率的技巧。


謝邀。此文雖長9000字整 ! 全手碼,預計花費您10分鐘左右才能閱讀完,建議不跳讀。值得收藏。這是知乎朋友的熱情啊,一個小時之內,就看到了收藏是點贊的三倍!!!哈哈,為什麼! ! !


①時間

如果你想要在某個知識領域成為the best of the best,你必須要花至少10000小時實實在在的練習和學習。然而,Josh Kaufman卻推翻了這些觀念,提出了你只需要20小時就能不錯的掌握一個全新的知識和技能。

如果我們能在最初的20小時內熬過初學階段的不適感和挫敗感,我們其實能很輕鬆地掌握一個全新的領域。哈!20個小時=2個沉睡的夜晚=1周娛樂時間的總合,聽起來的確很不錯。

嗯,我的意思是用20小時學習一門大學教材。


②案例


高效利用時間的案例學更多更多的知識,做更多更多的事情。簡直是知識、精神雙飽滿!!斯考特·楊(Scott Young)12個月之內,自學完成了傳說中的MIT計算機科學課程表的全部33門課,從線性代數到計算理論。按照他的進度,讀完一門課程大概只需要1.5個星期。這是我見過的大學生里在學習方面活得最充實的人。

我曾經對他的學習方法做過超認真的整理:怎樣做才能不虛度大學的時光? - 白詩詩的回答

關於他的學習方法,warfalcon 評價如是:

評價a:每天學習10小時,10天左右就要考試一次,並通過,這個學習效率非常高,更不用說重複了33次。在學習一門新的知識時短時間集中注意力不難,但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如果做不到很好的放鬆,只要持續二、三個月左右就會達到一個瓶頸,理解能力和心理狀態無法繼續,這個瓶頸會重複出現,就象考研時很多人前幾個月都能堅持下去,但到6、8月之後就無法堅持。重複三次左右會面臨一個臨界點,度過這後就很容易繼續了。

評價b:刻意練習沒有「寓教於樂」這個概念。曾經有個著名小提琴家說過,如果你是練習手指,你可以練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練習腦子,你每天能練兩個小時就不錯了。高手的練習每次最多1到1.5小時,每天最多4到5小時。沒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認為貝克漢姆那樣的球星很可愛,她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員能完成貝克漢姆的訓練強度,因為太苦了。

③可實施性


「在學習一門新的知識時,短時間集中注意力不難」 + 「(刻意練習)高手的練習每次最多1到1.5小時,每天最多4到5小時。沒人受得了更多」→→→→結合我們20小時學一門教材的目標,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們進行的不是嚴格意義刻意練習,我們的強度也沒有那個國外小子那麼高,而且一輪下來只要20小時,即便是用刻意練習的方式進行,也是可以接受的。學完一科,我們可以進行休整放鬆,不用嚴打緊逼。而且就我個人而言,一天高效學習時間安排在八個小時左右,是可以執行的。

但是,要保證利用好八個小時的高效時間

④如果保證利用好自己的高效時間?

學習儀式感:

人,藉由這種儀式帶來的儀式感,來給自己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這種自我暗示能夠使自我變革,把自己的專註力、反應能力、運動能力迅速提升。


為了保證高效時段得到利用,我把每一次學習當成月考甚至高考一樣的對待。
為了高考你會提前準備什麼?
物質準備:吃飽穿暖
精神準備:考前睡眠充足
知識儲備:複習再複習
在高考之前,腦海里,我們已經把在考場上的表現重複了多遍。

再來看看,我是怎麼為一次高效學習進行儀式感建立的:
物質:水、巧克力、計算器、文具。在正式學習之前,我會在桌上一字排開,以防臨時需要某些東西時手忙腳亂去到處翻。


精神:在前一天晚上,我就想好第二天又要進行高效學習了,所以我會安心睡去,而且如果你已經在前一天高效學好的話,會在一種滿足感和新的期待中睡去。
時間:比如,八點是我的正式學習時間,我會保證八點之前提前趕到那裡,坐在椅子上調整出最舒服的學習姿態。

提取半個小時到達學習現場,我會做以下工作:

儀式第一步:啟動

1.把準備好的物品擺在桌上。

2.深呼吸一口氣,然後做眼保健操。

3.閉著眼按摩太陽穴一個八拍。
注:眼保健操的第三個八拍和第四個八拍互換,多年的眼保健操經驗告訴我,原本第四個八拍(輪刮眼眶)做完之後,眼睛睜開是會一片模糊感,眼液汪汪,十分不舒服。(ps.重新排版此文的時候我才發現,對於眼保健操我也是蠻有見解的嘛!!!哈哈哈。)

儀式第二步:預熱

翻看即將在要來到的兩個小時之內需要學習的內容,心裡有個大概。我會多瀏覽幾遍某些重要的概念以及例題,但是我不會把這個活動當做是我的正式學習的過程,就好像你考試之前翻書,多看幾遍重難點考點只是為了考試更好的發揮,而不能把這個過程計入考試本身一樣。我現在做的活動,只是為了等一下正式學習更好的強化效果。


儀式最後一步:靜心

在八點之前的一分鐘,我會蓋上書本。靜靜等著一分鐘的流逝,八點鐘一到,就帶著喜悅感平靜地翻開書本。因為有了那麼多前戲的醞釀,你都不知道我多麼的期待這麼一次高效的學習的來臨啊。

大學學習的方法千差萬別,比如,有人有能耐能泡老師透到題,或者被老師泡也能泡到題,這種做法我認為是最高效的,有了考試題目就只需要鎖定知識點奪取高分。這種做法我十分欣賞,但只有一點我不喜歡,那就是逃避了學習過程,沒錯,我也要考高分,但我只想踏踏實實的通過正常的學習完成這個過程。不過,我的踏踏實實要是和很多人一樣一章一節的看下去,那就是侮辱我自己了,因為那樣我會看不到最後,就止不住困倒在書上了。

我個人的方法就是對這個踏實過程的一次優化,讓自己在持續反饋之中達成純20小時高效學習一門學科的目的。


第三步:正式高效率學習


步驟如下:

第A步:


第一遍閱讀

1.看目錄知道這一章重點在哪一節,這一節大概用來解決什麼問題

2.看章後習題,圈出術語--------這個術語基本上就是本章的知識點了

3.根據術語去書中劃概念和術語解釋--------如果有些術語不能理解,請使用網路百度術語名詞解釋

4.術語理解後帶著術語去理解書中的圖表和例題以及案例


⑤為什麼不首先直接去閱讀文字呢?


對此,我還當真有些個人的強烈認知:理工科的書在我看來是不能談「理解」這個詞的,尤其是工科的書,我認為就是一份份的說明書,講機械那就是機械的說明書,講製圖那就是製圖的說明書,這些說明書和商品說明書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它們通過系統化的學術語言銜接成書、成冊——但本質上一本說明書的集合。洗衣機說明書有什麼作用?那就是告訴購買者如何操作、如何保養、注意事項。平時我們會嘲笑某些人看不懂說明書,其實不是對方理解力有問題,而是我們市面上多少說明書簡直垃圾,寫的不夠明確、簡潔,導致閱讀者操作困難。


同樣,我也認為我們的教科書並不都是一本本優秀的說明書合集,因為它們的書寫內容是由個人寫就,說明的操作細節根據他個人的智識水平書寫,他並不曾統計所寫的每一句話是不是讓讀者看起來更加容易形象的理解。我是說,不好的說明書才需要額外的理解,好的說明書只需要我們按著步驟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達到目的,只有書寫不明的說明書才考驗讀者額外的理解能力。

從某個意義上來說,你學習某一本書,如果看不進去,可能不是你理解有問題,你應該換一本書。我們什麼時候講理解能力?中文閱讀理解,英文閱讀理解,文學作品,「我愛你,你懂我心嗎?」,那是中文,英文。感性表達的時候需要你的理解,文人思維表達的時候需要你的理解,讀哈姆雷特的時候需要你的理解,需要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理解。講機械機構的時候如果你說不理解,那多半是書本表達的問題,不是你理解力有問題。可以長高寬表達的東西,你說你理解它幹嘛?難道某個機械結構脈脈含情的給你傳達某種信號,需要你理解她的弦外之音!?

以上是對教科書的微詞。我意思是這樣的,大學本科教材有可能的話去換幾本看看,可能有比較容易「理解」的書呢?中國大學教材爛,這也是為什麼國外大學教材受歡迎的原因。

但是,對於多數人而言,外文教材好啊好啊,其實都是喊在嘴巴上,看我這篇文章你都嫌長,你繞個遠道去看外文教材?網上的公開課也比中國教授講的好呀,推薦者萬萬眾,實踐者几几人!更何況,多數人外文的書是看不懂的,那麼,就踏踏實實的看你們學校的教材,照樣可以學好,此時才顯得我的這個建議之有含量


(在重新排版的時候,我請額外圈出一句話:推薦者萬萬眾,實踐者几几人!——這句話太好了,且做我的名言2號。)

這個建議是這樣:

看書看不進,就牢牢抓住書本的例題、案例、圖表。因為例題講具體情境、圖表具有可視化、案例就是講具體的運用——這些都比理解文字描述容易的多。而且,例題裡面包含了對關鍵知識點的運用,案例和圖表其實都是為了輔助你理解正文文字內容的。所以,只要我們配合最少量的文字看懂了案例、圖表,就達到了對知識的了解接著我們再去看例題就知道了知識運用場景,之後,我們再反覆地做題目,從而達到了對知識點的掌握

這裡還給你明確指明了什麼叫了解、知道、掌握,課本往往會有學習要求,比如本節達到「掌握」的程度,而第二節只要「了解」就夠了。那什麼是「了解」、「知道」、「掌握」呢?光看這幾個辭彙,你是不是感覺在學習過程中,還是難以把握好「理解」等辭彙的


從剛剛前段的描述中,其實已經給你活生生明確了呀:


1.「配合最少量的文字看懂了案例、圖表,就達到了對知識的了解」。

2.「接著我們再去看例題知道了知識運用的場景」。當然,這裡的知道是對於「知識運用場景」的知道,如果是「知道某種知識」,那我給的定義是:當我提起某專有術語名詞、某理論的時候,你能想得起來有那麼一回事。比如我說到隔壁小王出軌了,你說「哦,那個小王八啊,我知道」------那你就真的知道了,也許對於這種男女之事,你知道的還要更多,可能已經達到了掌握甚至熟練運用的程度。在這個男女例子的場景中,你表現的是一個好學生的角色——主動掌握的東西不由自主地就比「課標要求」的多得多。

3.「我們再反覆地做題目,從而達到了對知識點的掌握」

4.如果我們用所學知識去解釋問題、或者直接體現在實際操作中,那就是運用了。


以上就是我們需要盡量弱化教材文字閱讀的原因。


學習請以一章為單位,因為拉長戰線會拉長反饋周期,對於學習實際效果不利。如述進行完以上的步驟,讀完一章後,可以輕鬆休息片刻。在哪些實用的小方法、小技巧、好習慣能讓人每天進步? - 白詩詩的回答中,我提到,我會在這種休息間隙做俯卧撐:

有沒有人認為健身必要但同時覺得浪費時間?工作間歇、課間休息期間,眼看四下無人,嘩嘩嘩,30個俯卧撐一兩分鐘內已經完畢,我擦,不僅勞逸結合,三頭肌一個月內暴結實!!!

放心:男孩子的話,這30個俯卧撐放心做好了。雖然方法是我提供的,但是我不向你要30個俯卧撐的版權!

⑥這是我要提的另一個重點:能量分為身體能量和情緒能量。


學習過程中,比如在圖書館學習,我見到很多人在學習過程中是沒有補充能量的,當然也有人吃些小吃和零食,但這個和我所說的能量沒有屁毛的關係呀,多數人正式的能量補充時間是中午時段的午餐,在我看來,對於一個有志於高效學習的學習者,只有午餐一個常規性能量補充時段,顯然是嚴重不夠的


能量補充:


1.身體能量精深練習的人最多達到1個小時1.5個小時,這是很累的,也就是說,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你得需要及時補充能量。兩個小時的高效學習期間,分為兩段,一段五十分鐘左右,中間休息,這個時候就可以補充能量。所以,巧克力就派上用場了。人和人千差萬別,原因之一就在於人與人吃的方式不一樣。身體的直接能量是葡萄糖,它把葡萄糖當資金一樣運用。當身體能量不足時,首先剝奪的是心智能量,這時補充一些糖類功能性飲料、奶昔、蜜水、果汁都是很好的能量來源),就會精力高漲,恢復冒險精神以及能夠進行更加冷靜的思考。所以,巧克力是我個人選擇。為了防止做廣告,我絕不會告訴你是只是高力士牌而已……


2.情緒能量。很多人不知道情緒也是一種能量吧?一對夫妻,兩個在公司都拚命工作,但一回到家裡就經常吵架,是他們脾氣不好嘍?另外有對夫妻,下班很早,夫妻兩個經常甜蜜去逛街么么噠,他們的脾氣就好了?可是,這時候我告訴你,他們其實就是同一對夫妻,你又怎想?


為什麼這樣?這是-------因為拚命工作不僅僅需要物質能量,而且繁雜的工作在白天還消耗了他們大量的情緒能量,老闆多給你任務,你心裡不滿意,你能表現嗎?是不是沒有表現出來呀?對呀,你沒有表現出來,你壓抑了心中的不滿。壓抑這個不滿的情緒用什麼?答案的確是物質能量-----因為身體時時刻刻都要消耗它,但是還不夠,因為還有一個事實:壓制某一刻某一時的不滿情緒,其實主要消耗的是情緒能量。那這樣導致情緒能力下降,導致自控力下降,回家失控可不就吵起嘍?


是的,情緒能量需要補充

平時還有這樣的例子,比如我決定跑步,開始信心滿滿要跑一個月,結果沒有幾天就懈怠了,不是累了,而是情緒上感到疲勞了,產生厭倦感了。


這時候,解決情緒疲勞,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放鬆

聽音樂吧,聽好聽的音樂,在這裡,我要提一個建議:在經濟條件能承受的範圍內,盡量買一根質量超好的耳機。羞澀的說,我有一根了,音效超級棒!同樣,有可能就買一台超棒的音箱……這是和丁元英學習的。(《遙遠的救世主》的男主,電視劇是個人超級推薦的,個人認為是一部比原著好看的老電視劇。)

前面我也說了,還可以做運動。我看到某些辦公室裡面有健身器材,相當羨慕,不過作為學生,我只能四下下無人,那一段看來還得再引用一遍,反正是我自己的版權:

俯卧撐
有沒有人認為健身必要但同時覺得浪費時間?
工作間歇、課間休息期間,眼看四下無人,嘩嘩嘩,30個俯卧撐一兩分鐘內已經完畢,我擦,不僅勞逸結合,三頭肌一個月內暴結實!

俯卧撐隨便做,不收費!

解決厭倦感,我也有一個辦法:


那就是,完成規定任務量之後,在某一個熱情高漲的時候索性中斷學習。這邊的需要強調一下,是完成規定任務量之後------中斷這個動作是發生在整個學習的後期,而不是你學得一高興就中斷,你要是這麼蠢,只能嫁給我了!!
村上春樹跑步幾十年,我最喜歡他的一點,是他會在跑步感覺良好的時候主動結束,這樣他就會對第二天的跑步充滿期待。因為人們對一些事情,總是能夠清晰的記得事件的開頭結尾部分,在此基礎上,我還要重點提醒的是,當時間一長,我們能記住關於一件事物的主要部分其實是事物留給我們的感覺而不是事件本身。村上春樹以充滿愉悅感的時候作為結束點,跑步對他來說自然會是一種「愉悅感」能隔天連續的體驗。這是很智慧的。


更多的例子我不想舉例了,比如長篇寫作者中有許多作家也往往用這樣的方法,比如寫到高潮達到部分主動停下來,因為高潮情緒很強烈,在第二天接著創作是,就容易找回感覺,從而繼續寫下去。


事物的原因是一致的。所以,請你在晚上時段,即最後一個高效學習時段之後,接著再學習一段時間,正當感到愉悅、感到收穫滿滿、感覺到學習仍然高效的時候——立刻中斷你的學習,收拾書本滾回家找對象玩耍吧。這麼做的原因在於:


理論上,你一天的高效學習已經接近極限了,這只不過是高效學習的餘溫而已,所謂的高效更可能是感覺上的高效,再繼續進行下去只會讓熱情從峰值遞減。如果你在對學習感到糟糕的時候結束一天的學習,我想說,你真是愚蠢,總是竭盡全力的消耗完自己。你的確是拚命學到乏力的程度了,沒錯,確實可以承認你真的很拼很努力。如果學習只是一次性交易的話,你這種努力就值得嘉獎;可惜,學習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一次,當你學到無力時才戀戀不捨地結束,你用「精疲力竭」給一天的學習畫上了句號,很令人感動。但是,你可知道,你每一天學習的最後體驗點就是「累」今天你是通過竭盡全力的方式學到很多東西,可是,當「明天」來臨的時候,你對於「今天」關於學習的最後印象只會是「」。「後天」、「大後天」......每一天都以「累」的感覺最為結尾點-----那麼這個「累」就是你帶給每一個「明天」的學習痛苦感。這種」「的感覺會累積變濃,因為每一天關於學習最後的那個感覺都會留下來,積累在你潛意識情緒認知裡面。你因為一次次過度學習,從而導致了一次對學習的厭惡感的積累。——可笑你得不償失!

而這正是多數人的做法:趁著精力十足拚命學習,學得無休無止,直到精疲力竭才罷休。哇塞,今天他媽的好有成就感,我學了滿滿一天,好有收穫!——看到沒,這種人很快會懈怠下來,你看到他第二天,第三天可能就去看電影去玩耍了,他說,那是勞逸結合,他說有學就要有玩……從我獨特的角度來看,此人每次如此耗盡一天「徹底」學習的後果是,在他潛意識印象中,會不斷累積對學習的厭惡感,因為他總是在學習達到疲勞低谷點的時候才結束,自然有一種「學習使人疲累」的累積印象,所以,他的那種學習方法不長久,因為一個人如果不是經過科學合理的調節,自然而然做到一個「精力旺盛」+「想要學習」的每一天,那是很少見的。當然,有時候他也會精力狀態,但沒有合理利用起來,居然還被他一次性刷爆了!

再者,他所謂的「收穫滿滿」如果有一天遭受到打擊,比如,現實證明他所學一無是處的時候,他心中就會倍加懊悔,懊悔當初那些拚命學習的付出是否值得,而這個懊悔的對象無疑是「學習」,他以為無用的學習使得他之所學無用武之地,在抱怨學錯知識內容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是他也會對「學習」行為本身產生一度的懷疑,你看,一個人對學習的厭惡,對學習的恐懼,就是如此積累而來的。現在,你說,一個人對學習的厭惡是自然由來的嗎?人是不愛學習的嗎?人是可以熱愛學習的,但是需要方法,需要遵從人的心理特點。當我說到這裡的時候,請你聽從我的建議:無論是什麼學習,如果有這件事情來說對你重要,也有必要,但是你卻討厭它,那麼請你在討厭的時候立馬去學習它,學到你喜歡它的時候立刻中斷它。因為人都是追求快樂的,你學到情緒快樂的時候就中斷,你的情緒就會帶領你再來領略一次那種似曾相識的快樂,即便你的情緒不會主動帶你來,也不要緊,因為你至少不會在心理上抗拒了


當你看到以上的觀念的時候,可以點贊加感謝甚至加關注了,因為我第一次在這裡說這個東西,有幸,你也看到了。所以,是緣分,我謝謝我自己,這是一個多麼好的觀念呀,不敢說你在別的地方有沒有見過,但是,在我的認知範圍內,把這個觀念用於學習,真是一種創造

第B步:回顧

看完一章之後,這一步簡直輕鬆,一頁一頁翻過去,對主要知識點、概念,腦子裡有一個回顧,知道這一章有講什麼內容。

第C步:做題

a計劃.找例題,做例題。不看答案,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完對答案,緊接著完整抄一遍標準答案→→去章後看看有沒有會做的題目,有會做的就做下去→→沒有就跳回來看第二個例題,方法一樣→→如此循環往複

以上流程,如果五個例題抄完仍然沒有頭緒,那麼太好了,說明你還沒有理解教材,或者你的基礎不紮實,這個就更好解決了:進行b計劃


b計劃
:遇到這種階段性的困難,只能加強對教材的針對性理解。在例題解答答案步驟中圈出那些重複出現的關鍵詞以及章後題目含有的術語,再進一步去閱讀相關知識點的概念、案例、圖表。接著回來做題。如果不行,更加簡單了:進行c計劃


c計劃
:能讓你進行到b步驟的書,我有理由相信那應該是類似《固體物理》一類的教材了,其他弱弱的學科如電工等等等等,基本上不會讓你做了五個例題、抄了五個例題,你連一點頭緒都沒有。所以,你的操作如下:放下書本,去熱愛生活吧。

另外,我在送你一個禮物:當一本教材用如上的方式進行完畢,請你及時從網上尋找一份有詳細答案的試卷做一次測試!

如果成績達不到你心中的目標,請自覺決定安排時間重新學習、鞏固、提高。這是對於自己有高要求的學霸說的。

這個測試建議實際上對渣渣具有更多現實意義:如果在測試中不及格,你需要重新加強課本的學習。以此,拯救了一大片期末會掛科的渣渣們。你總不至於在看到這個特意提醒的時候,還清醒而且堅定的要和期末考做一鎚子買賣吧!?

要講的話講完了,前前後後花了好多是時間修改文字。另外在補充一下我按這個方法進行時的一般作息:

1.我一般6點30分醒來,寫晨間日記。上面會寫「a.心態準備:我現在心情有點糟糕,還想睡覺,但是八點需要良好的心態來進行正式高效學習,所以,我必須振奮起來,加油!」「b.行動準備:為了確保八點正式高效的學習,我應該吃好早餐,天不冷的話,應該小跑一會兒,太冷的話,那就神伸懶腰好了,總之,要讓心情愉悅起來」、「物質準備:應該去買水、巧克力……」寫著寫著,就清醒了過來。我不確定剛剛起床要不要再床上像貓一樣的坐著不動停留幾秒,聽說有利健康,不錯,很有利健康,我的嘗試是這樣的:為什麼坐著?躺在不是更舒服嗎?——沒錯,我又睡了幾個小時!-----這就是好處吧吧吧。


反正就是此類日記記錄每天重複差不多的嘮叨,長時間的進行,我發現,這對於我來說,最大的作用應該是暗示的作用——或者說,我有意於使它培養出一種條件反射,我喜歡這樣,因為我喜歡——簡單的勾勒,不是很長,我把筆記本放在床頭,一起來,就裡面寫第一個字,「2015年……」之後就自然起來了,朋友,記住一條簡單的慣性定律:靜止的傾向於靜止,運動的傾向於運動。不知道一件事情怎麼開始才合適?先去做10分鐘。不知道怎麼和女孩搭訕?立馬過去說一聲:「你好!……」後面的你自然會接著說。動起來,運動的傾向於運動。我真喜歡這句話。

2.我也有睡過頭的時候。我看到有人因為一次計劃的中斷他就放棄了整個項目,我覺得他實在是愚蠢啊。比如我昨天打算早起學習的,可是濟南霧太濃(剛剛接到濟南大霧黃色預警,不妙啊),我以為是天沒亮,結果晚起了兩個小時。我難道不學了?對的,很多人正是這樣做的。如果他在睡過頭到中午才起來,他就很懊惱,麻痹,一天就這樣悔了,算了,算了,今天下午還是好好玩吧,明天一定要早起!——這真是愚蠢啊,你沒想到吧?第二天還是一樣哎!長時間這樣,效果很不好,你知道嗎?當最後任務期限要截止的時候,你就焦躁不安了,你開始感嘆時間他媽太快,自己不知不覺又荒廢了這麼多時間!……一連的情緒爆炸……哎。
晚起了,就接著計劃一天可利用的時間就行了嘛……有什麼大不了? 同樣,長期的計劃要是因為不得已有一天兩天的中斷也沒有關係,接著進行就行了嘛!……有什麼大不了?非要讓一時的缺失造成長期的隱患?!

3.能量值爆發期。
每個人的高能學習時間段可能不一樣。但是我要強調一個詞「預計」。觀察自己長期的活動狀態,我認為,預計自己能量爆發態出現在上午8~10,下午2~5點,晚上6:30~10點,一共八個半小時,所以,我會為了這八個小時坐著很多額外準備,比如,中午午睡就是必要工作;下午5點40左右,我可能會眯一會,這也是必要的工作;休息間隙用牛逼的耳機聽喜歡的音樂,是必要的工作;個人愛好,俯卧撐也是必要工作;巧克力也是……總之,都是為了保證這八個半小時的高效利用而準備(實際上達不到8個半,8~10點休息10分鐘,下午2~5點休息10*2,晚上6:30到10點,10*2,因此學習純時間是7小時40分鐘)。

因為裡面提到下午5點40左右的小睡,那個時候並不困,是為了防止晚上三個半小時產生疲勞而提前進行的小睡眠的。在疲勞來臨之前休息放鬆是最好的緩解疲勞的方法,你沒有聽說過嗎?你聽說過,所以,我再一次提醒你而已。

ps.別以為這樣學習苦逼,其實我是在極大愉悅度中進行的,伴隨著強烈的儀式感,每一天都像朝聖之行。


沒有太多錯別字,我不想修改太多次了,實在很耗費時間,但是如果你看到這裡,我提醒你的是:劃線內容才是關鍵。


(ps.在3月22號,達到吉利的88888贊之後,我才靦腆的放上自己的公眾號吧——


搜——「白詩詩」或者「baishishi100」即可。


希望在2017年3月7日——本人發現被知乎流量被限制之後,可以帶走一點讀者吧,哎。)


最後是我的名言:


為了學習,我今天有特意去買了一盒巧克力,預計前途是一片光明。

++++++++++++++++++++++++++++++++++++++++++++++++++++++++++++++++++++++++++

這麼有才的人當然需要做廣告了,我被邀請太多,如果有以下相似問題,希望你們看過我答案後再邀請:

哦,別忘了去微信公眾號搜索---「白詩詩」,為什麼呢,因為我也轉移陣地了。

以上是我最值得一看的答案:

1.怎麼背書最有效率? - 知乎

2.

如何成為記憶高手? - 知乎

3.

應屆大學畢業生面試中有哪些「黑技巧」可以提高面試成功幾率? - 白詩詩的回答

4.我所依賴的記憶方法 - 知乎專欄

5.給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學習方法 - 知乎專欄

6.那我就靠這篇文章賣錢了 - 知乎專欄

好吧,只貼好幾個相關的。隨便看。

最後為了湊字數,讓我隆重的再說一次我的名言:

為了學習,我今天有特意去買了一盒巧克力,預計前途是一片光明。


9000字

http://weixin.qq.com/r/60Snv5vEFsZprd-c9xH5 (二維碼自動識別)

為了方便大家關注,我特地去做了一個二維碼!


學習完全沒有必要苦大仇深地自我鞭策,只要養成了以下兩個微習慣,就能夠利用慣性,學到停不下來。

微習慣1 一進門就沖澡

一般來說,上完一天班後踏進家門的那一瞬間,是我們意志力最薄弱的時候,一旦我們為了「放鬆一下」而點開一集電視劇或者打一局遊戲,後面再開始學習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非常有可能因為晚睡而把第二天的狀態一起毀掉。

讓我們回到原點,改變一切的關鍵就是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如果選擇一進門就放下包去洗澡,之後你的狀態會完全不同。先洗澡的好處有兩個:

1. 熱水的沖淋能很好地放鬆肌肉,緩解身體上的疲憊,以避免因疲憊而導致情緒不佳,繼而才不會為了「解壓」而被誘惑牽著鼻子走。

2. 洗澡那20分鐘,幾乎是我們一天中僅有的沒有任何外界干擾的20分鐘。沒有屏幕上不斷提示的新信息,沒有見縫插針的小廣告,嘩嘩的水聲把我們與世隔絕了。這個時候的大腦是最清醒的,這個時候你會意識到,地鐵上刷到誰又劈腿了其實和自己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洗完澡就去學習兩小時,就能讓自己一年後升值幾千,甚至幾萬,這才是聰明的買賣。

微習慣2 閉眼前和睜眼後的半小時,用翻書代替玩手機

很多人都會這樣,已經躺到了床上還要玩一個小時手機,到12點以後才睡,第二天艱難地睜開眼睛,還要再玩半個小時手機再起床。

睡眠中的REM(rapid eye movement快速動眼睡眠)階段對人的記憶力鞏固非常重要,所以睡前刷微博,一夜的睡眠中會加強這段記憶,直接導致睡醒後想到的第一件事還是刷微博,這樣早晚一鞏固,一整天的思路大概會被營銷號的內容塞得滿滿的,一團混亂。

同理,如果用睡前和醒後這兩個異常重要的時間段翻翻書,不但記憶效率更高,而且一整天的工作和學習狀態都會有極大的改善。

所以,娛樂活動可以有,但不能在早晚。不過說實話,先學習再玩別的,會發現那東西對自己的吸引力已經降低不少了。

以上兩點是最重要的,看似簡單,卻是把小小的力道用在了刀刃上,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只要能夠真正做到這兩點,保證你滿腦子都是學習,對電視劇這類費時的消遣根本不屑一顧。

如果說,養成兩個微習慣是對整體學習狀態的把握,保證了正確前進不跑偏,那麼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保證走得越來越順暢,我們要做的就是,進行階段性總結,並相應地調整下一階段的目標和行動。

每周總結制定下周目標

小時候聽的雞湯大多是這個畫風的,滴水穿石、鐵杵磨成針、某某每天背十個單詞,幾年後成為著名外交官。

學習這件事,哪怕方法再笨,只要你堅持做了,確實會比不做更有成果,但效率可能會非常低下。

完美的學習方法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每個人的性格習慣和生活中存在的其他客觀因素都不同,所以在學習中應該時時總結經驗,並不斷作出優化,才會讓自己的學習方式越來越適合自己,越來越事半功倍。

每月總結的話,周期太長,對我們這些企業的螺絲釘來說,每天都做一樣的工作,對時間的敏感度已經降低了,常常是一眨眼已經過去兩個月,所以每月總結沒有緊迫感,容易怠倦;每天總結則周期太短,因為每天能學習兩個小時已經很不容易,能每天總結固然好,但如果由於時間不足導致經常無法完成,則會產生挫敗感。

所以,每周總結即可。在每周日晚上對過去一周的學習進行總結,看看有什麼值得表揚的地方,又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下周的學習中具體應該如何改進。然後,將對這一周的分析結果轉化為下周的具體行動和目標。長期這樣做,你會發現自己整個人就像被摁了F5,不停地在刷新,不斷地變得更聰明和高效。

這麼做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當我開始養成每周總結的習慣後,我主觀意識的時間比以前至少慢了五倍。以前,上班-做事-下班,這樣就是一天了,只要一拖延,就會突然發現自己連著幾個月都一事無成,而現在,我覺得一個月很長,整整四周,意味著一個月至少總結反思四次,也就是說,這個月的我和上個月的我相比,在思維和行為上已經有不小的差異了。

兩個微習慣和每周總結這兩塊是對學習的正面促進行為,而有另外一個方向的努力我們也千萬不能忽視。對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要進行「風控」,避免在學習的道路上,倒在半路。

保持運動

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誘發頸椎問題,導致肩頸酸痛、頭暈,如果身體出了問題,就算意志力再強也是沒辦法一直堅持下去的。所以,首先要養成正確的坐姿,更重要的是,無論如何都要預留出運動時間,重點練核心力量和肩頸,目的是護住腰椎和頸椎。

如果平時沒有什麼運動習慣,那麼不建議上來就跑步,肌肉無力或者不平衡的話,都容易膝蓋損傷,有氧運動可以選擇騎自行車和游泳,相對更安全一些;而無氧運動中,平板支撐、深蹲這些熱門動作在缺少指導的情況下也是比較容易傷腰傷膝蓋的,身體素質一般的人,可以根據這個原則選擇動作,能躺著練就別坐著練,能坐著練就別站著練。當然了,更推薦先去徵求一些專業指導。

如果本來身體素質就不錯,那也就沒有這些限制了,挑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即可。

一般人每周需要運動3-4個小時,但對於邊工作邊學習的人來說,為了抵抗一天伏案超過10小時帶來的傷害,最好每天都可以抽出一點時間運動。就算是因為工作日時間緊張,只能運動半個小時,狀態也會比不動好太多,當然,周末的時候就需要給自己增加運動時間和項目了。

不要不捨得這點時間,運動會大大延長你的身體能夠用以支撐學習時間的極限,從總體上來看,還是賺的。

以上是從整體探討了如何學習,這裡簡單複習一下。

1.保持學習狀態——兩個微習慣:一進門就沖澡 / 睡前醒後不玩手機

2.優化學習行為——每周總結制定下周目標

3.扼殺學習障礙——儘可能每天運動

下面談談如何從技術層面提高學習效率,也就是怎樣學得更"聰明"。

提升記憶能力

以我們最熟悉的分類來說,記憶可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但很多人對這兩種記憶有一個誤解,認為自己的記憶都是短時記憶,說明自己記憶力差,所以才達不到長時記憶,而事實上,二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記憶模式,分工明確,而非許多人認為的程度上的差異。

所以,要全面提升記憶力,就要分別認識這兩種記憶方式。

先說短時記憶,它的優點是提取快速有效,當你讀了一串簡單的數字,閉上眼再重複一遍的時候,也是自然流暢的,無需多做回憶。然而這個優點在本質上與它的缺點共生。短時記憶的缺點就是它的容量極小,每次記憶僅能容納2-4個項目,且保存時間極短。

延長這段保存時間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人在努力提升記憶力的時候往往關注的都是長時記憶而忽略了短時記憶,事實上,短時記憶並不是只在考前臨時抱佛腳有用,它在我們的日常的學習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你正在看一本書,第三頁和第十頁的內容是互相產生聯繫的,如果你的短時記憶能力不錯,那麼你立刻就能把兩個知識整合起來,做出比較和分析,然後進一步形成更加穩固的記憶,但如果你看到第十頁的時候已經完全忘了第三頁說了什麼,那麼可能的結果是,這本書你看完就忘,跟沒看一樣。

延長短時記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腦海中複述,複述會幫助你的記憶不從短時記憶中衰退,但短時記憶能容納的信息量很小,假設信息過於繁重就會導致不能順利地被複述。

為了提高短期記憶,我們要進行的是組塊策略,就是將原本單個的數字或者文字組織成有意義的整體,從而減少項目數量,使得有限的短時記憶空間中能夠儲存更多信息。最簡單的例子是,1984原本是四個獨立的數字,但如果你將其看作喬治奧威爾的一本書《1984》,它就從原本的四個項目合併成了一個項目。其他更複雜的信息也是一個道理,在腦海中進行整合就會使記憶變得更容易更長久。

最後,短時記憶最好的歸宿就是,轉化成自己的理解並整合,然後有邏輯地記錄下來,關於如何記筆記我會在後面介紹。


長時記憶是與短時記憶互為補充的一種記憶模式,其特點與短時記憶剛好相反。長時記憶的優點是容量無限!缺點是要回憶起來需要線索來提取。

要提高長時記憶,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技巧:

1. 組織整合:當獲得無組織信息時,將信息組織成句子或故事,這個技巧和短時記憶是相通的

2. 重組內容順序:如果你總是在相同背景下學習,突然換了一個環境,可能就因為缺乏提取線索而無法回憶出所學知識。比如當教授突然換了一種方式提問,你可能就懵了。所以,即使在學習的時候,你也應該變換背景,重新組織筆記順序,問自己一些混在一起的不同科別下的問題,構建你自己獨有的學習系統。

3. 關注中間段:背單詞的時候,你對第一頁的單詞記憶非常深刻,這是首因效益,對最後一頁的單詞印象也比較深刻,這是近因效應,這造成了我們對首尾的學習效果好,但中間段即使投入了相同的關注度,記憶也會相對模糊很多,所以要在學習中對中間段投入更多的時間和努力。

組織學習內容:「三分法」筆記

筆記本平鋪,左右兩頁當成一頁來用,橫向使用筆記本而非縱向,因為人眼是左右橫向排布的,橫向比縱向視野更開闊,因此橫向寫更能把握整體。

然後將平鋪的兩頁紙進行如下圖的分割。


所謂「三分法」也就是左邊記錄,中間批註,右邊總結。其本質和康奈爾筆記是一樣的,不過康奈爾是一頁中分了三塊,而這裡則是將平攤的兩頁作為一個整體,可寫的部分比康奈爾大很多,看似只是一個面積的差別,但思維中整體性很重要,最好是一個主題就在一個版面,這樣總結的部分和記錄的部分在一個版面上,對照著查看一目了然。

保持這樣記筆記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會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自然而然地以事實——解釋——重點這樣的模式來思考。

當我用「三分法」記了幾次筆記,我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同時在腦子裡梳理邏輯順序、拎重點,思路清晰了很多,算是意外的收穫。

建立知識連通網路

每當你學到一個知識,就回憶一下你曾學到過哪些知識可與這個知識相通,你曾遇到過哪些情況可以用這個知識解釋,至少找出5個。

比如,前文說到的,短時記憶可通過組塊策略來整合知識,使得有限的短時記憶容量能夠容納更多信息,這讓我想到了以前看到的另一個做筆記的技巧,就是上課的時候將黑板上的板書快速地印在腦子裡,去掉無用的內容,轉換成自己的語言,然後再記錄在本子上。其實當初看到筆記這條內容,只是告訴了我這個方式,而通過組塊策略來延長短時記憶這個知識點剛好解釋了記筆記前的那個動作。這就是知識之間的連通。

當你只有1個知識的時候,學到了1個知識也就只是1個知識,但當你已經有了100個知識,你每多學1個知識,可能就同時對另外30個知識做了更新,甚至延伸出你自己發現的新知識。

這也就是越思考越聰明的原因。


話不多說,給大家分享一些高效學習的乾貨:

1. 你需要對學習環境有十足的掌控力

這種掌控力不僅是對於外在環境(external)的,還是關乎你的內心「環境」(internal)的。

提高內在掌控力的方法有兩點:第一,你需要相信自己是能夠專註的。很多人在開始學習前就會不停地擔憂——「我肯定沒法學那麼長時間」,「我一定學著學著就走神了。」在對自己能夠做到的信念都不足時,我們的行為也會隨之受影響。甚至在自己真的不停走神時還會想:果然,我就知道我沒法專註。第二,你需要發自內心地重視你想要專註的事情。只有在你真正明白這件事對你而言的意義時,你的大腦也才會分配更多的認知資源給眼前的事情,幫助你專註。

另一方面,如果你在學習時身邊隨時可能會有各種隨機的刺激源「彈出」,那你可能潛意識中就已經在為它們的發生做準備了,因此,你會一直有一種隱隱的興奮或焦慮感。你或許一直在有意無意地「期待」著下一聲「bling!」以及隨之而來的一條訊息。但是,當你知道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已經被完全掐滅,或者減到最小了,你潛意識中就可以「放鬆警惕」,並且專註於眼前的事了。

那麼該怎麼管理你的外部環境呢?很簡單,只需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a. 關掉所有的社交媒體提醒和會彈出的APP通知,因為即使你不會點開看,在屏幕亮起的那一刻,你的注意力還是被分散了,你極其有限的認知資源也還是被侵佔了,不論你理性上是否願意。

b. 如果條件允許,將手機調成靜音並放到視線以外的地方。所謂「眼不見心不煩」,當你看不見它的時候,你拿起來「把玩」的衝動才有可能被克制。

c. 盡量杜絕被其他人打擾的可能。對朋友和家人視而不見是很難的,但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主動告訴他們:「今天x點到x點我需要專心學習,如果沒有急事請不要來找我」。

2. 一次只對自己承諾一件事

我們在 有哪些好的工作習慣值得學習? - 知乎 的回答中曾幫大家「闢謠」過多任務並行(multitasking)這件事情。因為人其實是無法做到真正的「一心多用」的。事實證明,即使是邊走路邊打電話這樣簡單的一心二用,都會讓我們更容易撞到別人。因為,與其說是互不干擾的「多任務並行」,不如說我們其實只是讓注意力在不同的任務間迅速切換。如果它們所佔用的認知資源不多,那可能只是我們切換的速度和頻次快到了我們以為自己達到了真正的「一心多用」。

所以呢,即使兩個或以上的任務看起來是可以「並列進行」的,但同時做的效果遠不及一個個完成的效率和質量。這是由於在每一次切換任務的過程中,我們的認知資源都會被損耗,而我們有限的注意力和認知資源也無法讓我們能夠完美地同時兼顧多個任務。

在學習中,只有一件件地把手裡頭每件事做好,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3. 區分學習的空間和休息的空間

盡量不要選在你一般休息的地方學習,比如你的卧室,甚至你的床上。將學習和休憩的空間完全分開,能幫助我們保持專註。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會「認出」這是休息的地方,並把待在這個地方作為一種休息的「信號」。那麼不難想像,這種狀態下的大腦是很難專註起來的。

所以呢,不管你的卧室,你的床上再舒服,也不要在那裡學習哦~不僅如此,如果你習慣在休息的區域工作、學習,你在真正需要休息的時候也會更難進入狀態、更難入睡,因為你的大腦也會混淆這裡究竟是學習還是休息的地方。

4. 要想學得好,真得睡得好

研究發現,睡眠充足的人,學習的效果會更好。這可能是因為充足的睡眠能讓人更有精力、更專註於學習。另一方面,心理學家發現,在睡眠過程中,人的大腦並沒有休息:許多記憶會在海馬區和大腦皮層之間傳輸——海馬區中存儲著我們的短期記憶,也就是我們新接觸的信息;而大腦皮層則記錄著我們的長期記憶,也就是我們過去形成的、長期保留的知識體系——而通過睡眠,大腦會將新學來的知識和舊有的知識進行關聯,將新學來的信息整合進知識體系中。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醒來後,會覺得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變得更深入了。

5. 善用同伴壓力

善於利用同伴壓力也能督促我們更好地學習。研究發現,如果人們將自己的學習目標告訴朋友們,他們會在之後更努力地學習,也更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因為在他人面前,人們會希望表現出自己有信守諾言的能力和品質。所以,如果下次你希望通過一門考試,卻擔心自己懶惰的話,你可以將「我要通過xx考試」發布到微信朋友圈,讓朋友們都看見。

此外,如果你想在一門課上取得好分數,你可以讓朋友和自己選同一門課。研究發現,跟好友選同一門課有助於提升成績。這也許是因為,人們不希望好友認為自己「無能」,於是會努力在朋友面前表現良好。


希望以上的方法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你們喜歡,請在評論區留言給我們,有空會來更新更多~

以上。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相關原文發表於:睡得多的人學習更好|導讀:如何變成一個高效學習的人?


這題一定要答!《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真的是相逢恨晚啊!我讀了之後,才發現原來我以前並不會讀書,昨晚用書上講的方法讀了一下關於採購管理績效評價的教科書,才發現我像打通了任督二脈,讀書效率和速度簡直一日千里啊。

(更新:有人問我能快多少。就我個人而言,同一類型的書,我以前看一遍,可以吸收約55%,同時還容易看了後面忘前面。現在同樣的時間我可以看兩遍,第一遍耗時為原來的60%,吸收70%,第二遍可以吸收到85%以上,而不容易忘,更容易和其他模板連接起來。這幾個數值只是根據我個人情況憑感覺估算,沒有通過科學計算和測量,僅供參考。)

——————————————

大綱:
1,本書主旨:解決讀書學習中常常遇到的問題
2,整體閱讀:學會構建大綱與提問
3,細節理解:抓取關鍵字,主旨,與了解作者的論述邏輯
4,消化內化:學會消化輸出,評價一本書,找到這本書在你的知識體系里的位置
5,關於本答案的局限性

溫馨提示:最重要章節為第2-3節。
——————————————
1,本書主旨:解決讀書學習中常常遇到的問題

1-1 遇到的問題
我不贊同,有些人說你讀書讀不進去是因為你太注重結果,你沒有享受過程你太功利。我看心理學書籍,看文學小說詩歌,也許是為了精神享受。但是我看教科書,我就是為了功利的目的啊。

問題就在於,我們在看自己不是真心喜歡的書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走神,分心,感覺枯燥煩悶,看不進,理解不了。一頁看好久也不知道它講什麼。

1-2 讀書的目的不同
首先呢,我們看書一般有兩種目的:
①一種是為了獲得資訊,這種其實不需要怎麼動腦,幾乎不用動用到多少理解力;比如看新聞,看雞湯,看時裝雜誌等等;
②另一種,是為了獲得知識,或者說需要和作者深入溝通對話,增強自己的理解力。

要知道理解力,自控力這些像肌肉一樣,需要鍛煉才會越來越強大。當然這個比喻也不是太恰當,因為一般來說理解力不會倒退,但是自控力會。總之,當你遇到一本很難讀的書的時候,你應該做好心理準備,這裡面有許多障礙,難以理解的地方,需要你去跨越。跨越過去之後你的理解力,就升級了。

1-3 閱讀的不同層次

所謂的「閱讀強迫症」,就是很多人看什麼書都好,都用一個速度去看,一字不漏地看。其實這是不對的。

我們一定要養成的一個意識就是:要根據書本的類型和難度,調整自己的閱讀速度與方式。

閱讀分為四個層次:
1,基礎閱讀:小孩子閱讀的階段,這個詞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其實我們做外語的閱讀理解,很多時候就是這個階段的閱讀。
2,檢視閱讀:快速地瀏覽一本書,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讀,應該用什麼節奏去讀,作者主要想提出和解決什麼問題?
3,分析閱讀:對於一本需用用到理解力的書,我們要知道怎麼把它嚼碎了,再消化。
4,主題閱讀:這個不是讀一本書的問題了,而是要讀幾本書了。這幾個作者在這幾本書,討論了一個什麼主題,他們的觀點有什麼異同。

而這本書想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你的閱讀理解力,也就是分析閱讀的能力。
——————————
2,整體閱讀:學會構建大綱與提問


2-1 開始讀之前
這個點非常重要!我認為一個會提問的讀者,才是一個優秀的讀者。

在打算認真閱讀一本書之前,先做一次檢視閱讀,問自己幾個問題:
這本書是一本什麼類型的書,理論型還是實用型?
這本書值不值得讀?
作者主要想講關於哪方面的內容呢?

2-2 檢視閱讀
那麼檢視閱讀到底應該怎麼做呢?從哪幾個角度切入呢?


① 書名與序言 ②目錄 ③索引 ④出版者介紹 ⑤ 挑一個看起來像重點的章節略讀一下
⑥隨便讀一兩段,讀讀用詞語法的感覺等等 ⑦後記

關於這些點,我發現原來有些角度,有些細節是我以前從來沒有認真關注過的,比如序言。雖然有些作者喜歡在序言里謝謝這個謝謝那個的,但是大部分優秀的作者是會在序言裡面說說自己為什麼要寫這本書,想解決什麼問題的,是怎麼解決的,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的。其實是起到了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呢!

以上提到的幾個方面,要是你以前沒有關注的話,嘗試去關注一下吧,會有不同的感受!

補充(2015.10.21):有人評論說目錄很重要。嗯,是的,其實這七個點裡面,最最最重要的,往往是目錄。因為目錄之於一本書,相當於脊椎之於一個人。我之前特地提了序言是因為序言經常被忽視啦。

2-3 構建知識框架
其實對於我來說,作用最大的就是這部分了!

關於閱讀實用性書籍,我有一句話送給大家,無疑問不讀書。

其實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一定會不停地向自己提問,然後再去書中尋找答案。

比如我閱讀採購管理的績效管理,關於這本書的知識框架,我會問自己哪些問題呢?

概論導論:績效管理這個模塊在整個採購管理系統與流程中處於一個什麼位置?
重要性:為什麼要進行績效管理?有哪些原因?可以產生什麼影響?

(因為很多人看到了這裡都糊塗,所以我覺得需要補充一些例子。所以拿寫小說來舉例,雖然我並不會寫小說,但是我暫時想不到更適合的例子了,說錯了你們別打我。不過可以在評論里溫柔地告訴我,哈哈哈。
類似問題:要寫一部怎麼樣的小說呢?題材是什麼?家庭倫理,愛情,科幻? 為什麼要寫這個主題呢?想表達一種什麼感覺,什麼思想?)

績效管理系統的結構:績效管理這個整體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這些部分是怎麼排列又是怎麼相互作用的?
(類似問題:要安排哪些人物呢?這些人物是什麼性格?他們之間關係是怎麼樣的?怎麼用性格推動情節發展呢?)

方法論與優化:如何評價與優化績效管理系統?在應用的時候有哪些注意事項?
(類似問題:用什麼創作方法寫比較好呢?現實主義?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

關於本書的結構:編者是怎樣安排這本書的知識的?為什麼要按照這個邏輯來安排?
(類似問題:到底先寫哪部分內容比較好呢?時間和空間的結構如何呢?那種安排對會更有張力呢?)

以上只是簡單地列舉一下,我在嘗試理解一本書的整體性的時候,會問自己什麼問題。

有人問,那到底可以從哪些角度切入來提問呢?每種不同的類型書,有不同的模型。理工科的書,怎麼看我不知道。但是管理學基礎的一般思路就是:計劃——組織——領導——控制 。執行一項項目或者任務的思路一般是:收集信息——擬定方案——評價方案——執行方案——監控與反饋、修正。或者在此模型上的延伸和變形。

所以我想說的是,不同的科目可能有不同的基本思維方式,沒法一概而論,需要大家自己去總結。多讀加思考,才能總結出規律。

最最基本的就是:1,是什麼? 2,為什麼? 3,怎麼辦?

而且這個過程還可以重複,把內容層層分解下去。

比如我打開第一章:關於這章的安排,我可以繼續提問。
編者在這張講了哪幾個方面?
他想要回答什麼問題?
他為什麼要這麼安排第一章的內容,這邏輯是什麼?

這樣做了之後,我無論閱讀哪章,哪段,我都知道自己到底在讀什麼,我需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這個部分處於整體系統的哪個位置?

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是一個收穫。在這個過程中,我很有成就感,我清楚地知道我得到了什麼新知識。就像玩遊戲一樣,我做好了一個任務,就可以領取下一個任務了。我的獎勵,就是我獲得的知識。

這是長時間高效學習關鍵所在,知道自己得到了什麼,像一個即時反饋系統一樣。就像你玩遊戲,一個一個地做任務一樣,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

(有人說我離題…其實我在這裡有點過題…)

2-4 檢視閱讀不求甚解(2015.10.23 更新)
這篇答案我用心修改過好多次,所有評論也看了。發現有許多人多看不懂…囧rz…

這讓我想起書裡面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我之前沒有講,那就是:

做檢視閱讀的時候,遇到一本比較難的書(僅限實用類),看到自己不懂的詞和細節,你沒有必要去摳。不求甚解地讀一篇,絕對要比你看了兩頁就看不下去收穫大很多!!


這句話,我真的想把字型大小放大到32去…

其實你不能完全讀懂沒關係,我讀這本書我也沒有百分百讀懂,但是我抓住了我可以抓住的部分,我就是進步了,有收穫了。

而且,不僅是大學裡的教科書,很多書都是,相信我,看第二遍比看第一遍的時候,要容易理解很多很多。別以為到了大學就不用複習了喂。

3,細節理解:抓取關鍵字,主旨,與了解作者的論述邏輯

上面我們已經搭好了骨架,接下來讓這個骨架有血有肉,來理解細節吧!(轉折句)


3-1 了解關鍵詞和基本概念
打開一本新的教科書的時候,裡面好多詞,我們都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很可能是因為它就是這本書的專業術語。

相信很多同學,都做過「名詞解析」這種題型吧。要我說,我覺得這個很有必要。就算老師不考,我們也要學會自己考自己。

比如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捨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如果你懂這個專有名詞的意思,我就不需要用冒號後面那一長串句子來表達我的意思了。多麼簡潔高效啊。

理解關鍵詞和專有名詞是提高理解力,高效溝通的基礎。

3-2 找到作者的主旨

一般來說在一個章節,作者會針對一個問題展開論述。一般我們要說明一個問題的過程是這樣的:
前提和假設——提出觀點(論點)—— 原因(論據)—— 組織說明 (論述)

你要找到這些部分,並且把它理清楚,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

了解作者如何論述一個問題,按照什麼邏輯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有歸納法演繹法之類的。這裡不展開了。

我在讀一個章節的時候,我先了解這個章節處於系統的哪個位置,然後我再開始看看這個章節裡面,有哪些重要概念或者專業術語需要我特別關注的。最後,我才開始看作者是如何講清楚這個問題的,如何論述,從哪些角度?

4,消化內化:學會消化輸出,評價一個本書,找到這本書在你的知識體系里的位置


你看了一本書要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輸出,用自己的話,講得出來的那部分才是你的東西。比如我這樣,我寫的時候,我是不會看書的,除非是要引用某句話。


看完一本書之後,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思考一下幾個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是否知識不夠,沒講清楚
是否他的知識是錯誤的
分析是否不合邏輯
分析和理由是否不完整

在知乎上看其他答主寫答案,也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去思考,他的答案寫得到底好不好。不好在哪裡?

當然,評價一個人的答案請理性評價。

有時候我寫東西,如果有人反對我,而我覺得他根本不了解我在說什麼的話,我是不會回復的。因為如果都不理解我講了什麼,就開始反駁我,我沒有與之爭論的興趣。

還有那種情緒化的無腦噴,我也一律無視。不能摒棄情緒化的狀態理性討論,我也不爭。

還有一種人,反駁毫無邏輯,純粹為了想爭贏。這種我也不爭,是是是,你都對,行了吧。這種人把語言當作戰爭武器,和他爭沒有任何收穫。

書中這樣寫到:
(一個人)他應該準備好改變自己的想法,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他永遠要先想到自己可能誤解了,或是在某一個問題上有盲點。在爭論之中,一個人絕不能忘了這是教導別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個機會。

5,關於本答案的局限性

我寫這篇讀書筆記的時候,我不會去翻書,因為我不翻書我還記得的部分才是屬於我的。我要完善讀書筆記的話,得等我再看第二次的時候,我再來完善。

所以我的理解可能,是有殘缺的,不完整的,甚至有錯誤的。歡迎大家指正。

而且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於「閱讀方法論」的書,本來呢,按照作者的觀點,我們讀完一本書之後,還要學會去評論一本書。然而因為我覺得我關於這個主題的閱讀量還不夠,還沒有到能客觀評價的時候。所以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還是買了這本書來詳細讀讀吧。

(更新:若一定要說有什麼缺點,我覺得有兩點,太啰嗦和對文學類書籍不太適用。)


發現好多人不知道是哪本……看圖…


作者:莫提默.J.艾德琳 查爾斯.范多倫
(太多人問了,我還是更新一下吧,其實你們上網一搜,排在第一的應該就是這本書的封面吧。)

————————

看到有些人說看不懂…

實在不懂,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讀書筆記,《影響力》中作者是用怎樣的思路論述每個章節的。他的第二到第七章都是用的一個思路,一個結構來論述的。這本書的思路之清晰,簡直就是典範啊。


(2015.10.22更新:終於補好了…累死)

不太會說話,怎樣提高說話的技巧? - 吸吸君的回答

————————
收藏是點贊數的三倍啊哭了…是不是一路看下來太累了,你們給忘了呀~~

你們這樣子不厚道。T-T

你們這樣子不厚道。T-T


-----------------------------------------------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 程浩的回答
大概我的答案風格就是這樣,舉例比較多,通俗一點,所以會比較長。
然後有人覺得我太羅嗦,吶,喜歡精簡版的看這個。
不過沒有看過原著的人,極有可能看不懂就是了。


————————————
要是對答主的筆記感興趣的話還可以看看其他咯~都是比較系統的啦~即使沒有讀過原著,裡面也有大量舉例,保證通俗易懂。

系統地學習撞球入門:
如何系統地學習撞球? - 吸吸君的回答

自學日語入門:
如何開始學日語? - 吸吸君的回答

讀書筆記《自控力》:
為什麼「道理都懂,可執行力差」的現象如此普遍? - 吸吸君的回答

讀書筆記《異類》: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 吸吸君的回答


兩天前在某處做了一個時間管理的分享,反饋還好,於是整理了一下內容,分享給大家,希望有所幫助,推薦拖延症、對日程表感興趣,希望提升工作效率的朋友閱讀。


(話說收藏是贊的近3倍,什麼鬼,都偷偷地搞私活,不想分享出去讓別人知道啊,年輕人,你們這樣紙是不行滴呀!我為你們捉急呀!)


1,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我覺得應該分成兩部分。


長時間 + 高效

客觀上講,長時間是比較容易的,很多人也都是在這方面下工夫,但是高效卻難。

小學時課本上學《愚公移山》,我是真不能理解的,在我看來,愚公所作所為,既無意義,也無價值,當然,這可能跟他們那時候也沒什麼娛樂消遣有關係。

換到現在,愚公絕對是長時間工作的典範,但是高不高效呢,太低效了,真正高效的是後來幫他移開了山的大BOSS,因為他真正掌握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就我來說,長時間學習是肯定沒問題的,但是不是高效呢?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高效的,直到2011年,因緣巧合的看了《奇特的一生》,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嘗試做了時間日程表。

然後,驚呆了!

我本以為自己一天認真工作學習,怎麼著也有8個小時,可是最後一看,有記錄的工作時間才3~4個小時!

時間都到哪兒了?!

從那以後,我就開始做日程表記錄,到現在,有5年了。

我知道有人一定會留言,活得累不累,在這兒正面回一下,不累,而且很享受。

我從中拿到了好處,佔了便宜,快活極了。


2,
我要講的,大致是以下四點,然後會補充一些別的,所以本文會略長,建議有時間靜下心來看,不適合邊吃邊讀。

我有一個偏執的習慣,就是吃東西的時候從來不看東西,我以為這是對文字作者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對食材的尊重。這是題外話,略過。


需要提前說明一點:要講的四部分裡面,很多東西是重合的,這不是糊弄,而是很多道理本身就是這樣簡單,只是我們人為的把它搞複雜了而已。

重複一遍:大道至簡!


3,


大家不要糾結於那個百分比的數字,那個是隨便寫的,要關心的,是這些情況,是不是正在你身上發生。

很多時候,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很努力,什麼朝九晚五忙成狗,什麼天天都是996,但你的時間真的是拿來工作了么?

很多時候,你的工作就是上面這樣,以為很努力,其實只是低效率,然後發個朋友圈,在別人還未感動之前,自己先感動了自己。


4,


1)純粹工作時間,是指你真正拿來工作的時間。

沖咖啡,拉個花,美美的享受了半小時,這個不叫純粹工作時間,同理,吃喝拉撒都不叫純粹工作時間。你會說,是的,我沖了個咖啡拉了個花,美美的靠在辦公椅上,但我在想項目策劃啊,在想文案啊,這個怎麼不能喚作純粹工作時間了?

我的回答是,你隨意,你覺得算就算唄。

2)為什麼要記錄純粹工作時間,很簡單,因為紙和筆是不會撒謊的,會撒謊的是你。

如果你真的認真仔細的做了記錄,那麼必然能夠客觀反映你的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這樣當你用心調整時,必然會有所提高。

3)在你一開始記錄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不僅僅做不到長時間的工作與學習,工作效率也堪憂,這時候,請一定不要逃避,更不要糊弄自己,隨便把什麼都記錄了進去,恨不得把造人作業都當成健身運動算進去,這樣不好。

這樣你就讓記錄日程表這件事,失掉了意義,我們的目的不是成績單好看,而是切切實實地提升自己,既能增加工作和學習的時間,又能提升效率。


5,

前面提到的《奇特的一生》,就是描述了柳比歇夫的生平。

柳比歇夫,前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一生髮布了70餘部學術著作,後面的幾百字介紹,我用兩個字來總結一下吧:

碉堡,牛逼!

他在26歲時獨創了一種「時間統計法」,通過記錄每個事件的花銷時間,通過統計和分析,進行月小結和年終總結,以此來改進工作方法、計劃未來事務,從而提高對時間的利用效率。期間他不斷完善這一統計方法,並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數十年如一日,柳比歇夫都是這樣記錄的。

在我看來,柳比歇夫真正做到了長時間和高效率。

關於《奇特的一生》這本書,比較枯燥,對於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推薦只讀一下時間管理那部分就可以了,其它部分不是很有必要去讀。


6,

有一句話說在前面,很多朋友有一個習慣,就是看到某個文章,卧槽,牛逼,然後點一下收藏。

然後,那個答案就永遠地塵封在了收藏里,此生再沒有被翻過牌子。

然後一百年後,一個稚齡少年在一本筆記里,發現了太爺爺留下的的知乎賬戶,登上去以後,在收藏夾里看到這篇文章,發出了和太爺爺一樣的驚嘆:卧槽,牛逼!

然後跑去給太爺爺燒了一柱香,表示感謝,此後逐漸成長為一代……

咦……畫風好像有所改變,讓我強行拉回先!

我希望,看了這個答案,如果感覺不錯,那就馬上去試一下,我們要講究學以致用,這樣才會有一寸一寸的提高。

不是明天用,也不是後天用,是等一會兒看完了,馬上用。

你不要馬上誇我,不能我說好就是好,首先你得用一下,用完以後,你就會發現——

DUANG!!!

是真的好用啊,然後你就不僅自己用,還會推薦給你的同學和親人用了。

關於精確記錄為什麼是第一要則,不再贅述,因為你不精確記錄,這個事情就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事實上,精確記錄確實是非常難的,分兩方面,主觀和客觀。

客觀呢,是你沒條件及時記錄,出門在外見客戶啦,手頭的活兒太忙啦,啦啦啦啦,等等等等。

主觀呢,是你發現自己一天啥都沒幹,又混過去了,不甘心,所以就更傾向於給自己填一些模稜兩可的時間記錄。

冷叔,什麼叫模稜兩可的時間記錄?

這是個好問題,比如思考人生啊,做計劃啊,尋找思路啊之類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可以算,說白了,就是自欺欺人。

我的建議是,實在不行,就隨身一紙一筆,紙可以是便箋什麼的,衛生紙也行,做了什麼隨手記一下,然後晚上整理,相信我,花不了五分鐘。

但你收穫的,卻是巨大!


7,
選適合自己的日程記錄方式,而不要追求完美和完善。

生活中,我見過的最可笑的一類人,就是為了給自己的懶惰、無能、失敗找借口,而自稱完美主義。

那個誰,我知道說到你痛點了,但你也不要點反對+沒有幫助嘛,這樣真的大丈夫么?

你還點!!!

就像健身一樣,你一上來就要吃最好的蛋白粉啊,肌酸啊,谷氨醯胺啊,但其實你的鍛煉強度呢,根本還用不著這些。

因此找適合你的很重要,畢竟每個人的工作性質不同,內容不同,理想和目標也不同。

同時,很重要的一點,別忘了你的初衷!

我們的初衷是,也應該是切切實實的自我提升,更多時間的工作和學習來充實自己,同時更好地提升效率,而不是為了賬面上的好看,瞎塗些虛的時間和工作記錄來哄騙自己,這個是沒意義的。


8,

下面我拿自己的日程表舉例,來作簡要說明:


最一開始,我的記錄是這樣的,推薦新手使用,優點是很直觀,也不容易糊弄自己,他就像是你時間軸的坐標,很精準的讓你看到你在某一時間做了些什麼。

缺點是記錄起來比較麻煩,而且切記,不要記錄吃喝拉撒這種流水帳的東西,沒意義的。

但是,在用這個記錄了很短的時間後,我就發現了自己在時間管理上的漏洞和問題,然後針對性的去做了調整和改良。


9,

這是改良了兩版的日程表,現在筆記軟體這麼多,隨便哪個都可以做,就是用Word自帶的功能做個表格也行啊,實在不行,買個三五塊錢的筆記本也行啊。


在這一版本里,我對原來的日程記錄做了較大的調整,不細說了,如圖。

在此要強調一點,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做這個表格和記錄,比如你的工作是財務或者金融,那肯定不會是我這樣的表格。

重複一遍:選適合自己的,而不是最好的。

不僅僅做表格,戀愛婚姻亦如此。


10,

在使用了一年多以後,我對日程表又進行了改良,大家會發現,越來越簡單了。


我在奮鬥一欄,會寫當天做過的一些值得記錄的事情,或者矯情一點,就是夢想進度條,所以為夢想付諸的時間,都可以算進去。

而備註一欄,則隨便寫寫劃劃,但更多的是看到了什麼有意思的文字,隨手摘進來,然後月底統一整理總結一次,按段子、名人名言、各門類知識等等,細分的整理一下,這些就是當月的收穫。

不要小看這些碎片的積累,等你積累的多了,就是一大筆財富。

到了現在,日程表基本固定就是這樣了,不過有一點,2015年後半年開始,我不記錄睡眠時間了,因為已經養成固定習慣,每天就是7小時10分鐘左右的睡眠,既然如此,再記錄又有什麼意義呢,無非是每天多寫了幾個字,多看了兩眼表。

所以,不要糾結和拘泥於形式,要始終記得,所有的記錄都是為了讓你保持自律,而自律是為了讓你擁有更好的工作效率,把時間安排得更好,更加的自由,不受拘束。

千萬不要搞形式主義,這些東西你是寫給自己的,不要自己照鏡子,都像在鏡頭面前一樣搔首弄姿。


知道你早晨起不來,別想了,戳進來吧:

不好的運氣可以多大程度上毀掉一個人的努力? - 張兆傑的回答


個人建議就是一個,集中。你的效率低下因為你一直在焦慮,而你焦慮反而在導致你更加難以集中,於是效率更低,死循環。

我個人的建議是,

第一,設法讓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你在做的事情上,而不是這件事情的結果上。

划出一些整塊但不太長的時間(比如,每次一小時)。這一小時,關掉手機,忽略其他,純粹做你需要的事情。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沒有會因為你一小時不接電話就丟掉的offer——你完全可以回頭查電話錄音。何況很多時候,給offer的人會給你發郵件。

然後,到了這個時間結束的時候,無論你做成了什麼樣子,立刻停止,去做其他的事情。如果你的工作沒做完,那就在日曆上划出下一整塊時間。但是切記不要連續。

如此循環。

任何工作所需要的工作量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投入足夠的時間,慢慢堆,一切總有堆出來的一天。關鍵在於你不斷去做,而不是你每次做完多少。

第二個建議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在同一個地方卡住了,並且卡了很久,那就立刻停下來。站起來,走動走動,喝口水,然後去拿張白紙。在紙上分析一下你現在為什麼卡住。或者說,有什麼問題你現在實在找不到答案,怎麼想也想不出來。

當你能夠清晰的把這個問題寫下來的時候,答案一般也就出來一大半了。

很多時候,你卡住的原因是因為你不能直接想出某個問題的答案,但人腦又有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不願意去思考複雜的問題。所以結果就是你的注意力開始四處分散以便逃避這個繞不過去的問題。然後,時間就過去了,你什麼也沒做成,你還在繼續焦慮。

有一句名言是,「你不能解決你不知道的問題」。所以,首先你要知道問題,然後才能解決。

我覺得能做到這些,你的集中力應該就沒問題了。

所謂焦慮,說到底就是因為你內心知道你有事情沒做,可你又在逃避,所以才會產生的情況。只要你開始有了進步,你內心的焦慮自然就會消失了。

加油。


你是如何強迫自己不斷學習提升的? 點這裡看第二部。不贊你良心都木有了。真真的。

謝邀。網上都是碎片,沒啥用。給大家提供一套方案吧,也屬於看完變大神系列了。此文專業治療拖延症,精神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戰5渣,以及各種疑難雜症。操蛋的是我還寫了兩遍,都他媽快寫完了,小手一抖,灰飛煙滅,接著第二遍,學學我的執著吧少年。

進入學習狀態

多巴胺管控


就拿吸煙來說。為啥吸煙的總說能提高注意力呢?這是真的。人的積極心理就來自多巴胺增長。這就跟驢腦袋前面掛個胡蘿蔔一樣,人有沒有激情,有沒有動力,能不能專註的做一件事,全依賴於多巴胺獎勵。大家都知道小白鼠的故事。一隻可憐的小白鼠,被一個變態科學家開了腦,用電極不停的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只要小白鼠願意拿自己腦袋撞牆,怪怪的科學家就會讓它一直爽,直到它浪費完寶貴的一生。


吸煙,暴飲暴食,瘋狂購物,這種多巴胺獎勵都比較原始。比較現代的方法是刷朋友圈,刷淘寶。也就是說,刷任何沒有用的東西都很爽,只有干正經事提不起勁來。可干正經事為啥不快樂呢。因為多巴胺獎勵機制在聊騷你,玩弄你,讓你以為電自己腦袋才會快樂,平靜,能繼續做事情。而事實恰恰相反,戒掉這些東西,讓大腦回歸正常多巴胺水平,你才能解脫出來,在人生里好好牛逼一番。

(此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喜歡刷朋友刷淘寶,和吸煙一樣,都是無間歇多巴胺陷阱)

十八歲以後才是人翻身的時候。之前人沒有自控力,而現在,你可以短時間內變成學霸,工作狂魔,海賊王。當多巴胺達到正常水平後,你會每天認真學習,而且感到充滿力量。這不是夢!除少數人外,人的多巴胺獎勵機制短期誘惑遠遠強於長期,而學習就是種長期獎勵。一旦你有了自控力,就可以選擇長期多巴胺獎勵模式,也就是說,你成了一個為遠大目標而奮鬥的人。所以學霸不是比你更有上進心,是因為這些人自帶超能力,更喜歡長期多巴胺獎勵。


那麼戒掉臭毛病,從多巴胺陷阱里逃出來難嗎?NO。完全沒有任何難度。就連頑疾煙癮,也只有兩周的戒斷期。而那些戒不掉的人,都因有認知偏見。你需要知道的是,當你走出短期多巴胺陷阱之後,採用了長期多巴胺策略。你會充滿激情,你會更快樂。那種停止刷朋友圈就會渾身瘙癢的狀況也會消失。你難受不是因為你需要刷朋友圈,而事實上,你不去刷才會感到自由自在。那種一會不刷就難受的感覺,正是多巴胺在玩你,把你往廢物的道路上推。至於它為什麼這麼壞,我不知道,大概是跟大家一樣閑得無聊吧。

建立外部大腦(知識管理


一.重點筆記


我用的是OneNote,配合斯巴達瀏覽器(可以直接在網頁上書寫,標註),當然用別的也一樣,方便順手就好,畢竟不是個討論工具的帖子,就不細說了,有興趣的查查,免得有廣告嫌疑。

如何充分利用 OneNote,發揮它的全部價值和潛力?


我自己的理念是不用紙質,因為無論檢索,整理,修改,分享都是非常麻煩的,最重要的是我在做筆記時會從網上找到相關的資料貼上去,有助於加深認識。我個人不欣賞花里胡哨的東西,筆記是以實用為基礎的,搞那些沒有用的耽誤時間。網路的好處別的不提了,就一個雲同步就夠屌了。

及時:能當場做的就別拖,不要想著我回頭再做。你一回頭千年已過。


抄好學生的:一定要記住啊。這是升級王道,抱大腿,上高分啊。


格式:如果你想到長期保持筆記效率,可以自己編一套格式。我的是:「標題,簡要,重點,個人思考,相關內容截圖,相關網頁鏈接,難點,個人疑問,總結。」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處理疑難:有些一時不能消化的知識我會用思維導圖慢慢梳理,然後放到對應的筆記里。這是做筆記的重點,你得知道你在記什麼吧?

怎麼使用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軟體xmind和mindmanager哪個更好啊? (我自己用的是xmind,比較簡單上手,搞學術的人推薦TheBrain,另外流程圖什麼的,億圖也不錯)


連續性:當晚記的筆記,我都會第二天學習之前再快速看一遍。溫故而知新可以是這個意思。連續性還有一個含義,當你學完一門課,或者讀完一本書,你要寫一個整體的筆記。


修剪:當所有筆記記完以後,要從新審視一邊,發現沒有用的,錯誤的,都要處理掉。修建筆記,同時也是修建自己的大腦。


分享:假如有時間的話可以上知乎讓大家看看寫的怎麼樣。這種事問朋友沒用,他們只會好好好,今天你請客?

二.資料庫


在一個信息時代,篩選信息就是最大的美德。資料庫的意義不光是信息的重組,更是增加一個外部的大腦。人的大腦幫助你吸收信息,篩選信息,而外部大腦也是干這個的,儘管功能上不可能有大腦那麼牛逼,但是你能記住多少?但它能全記住。而且至少做到了分類,整合,檢索,甚至更多。假如某天你想寫篇文章,涉及的素材都可以在自己的資料庫里找到,省的再去垃圾信心裡揀寶。


(篩選信息的方法就不介紹了,有興趣的網上自己找一下。例如在知乎關注牛逼的人,就是很好的過濾信息方法,總而言之,多看看別人的方法,然後建立自己的方案)


為知可以無限子目錄,所以我用來存放需要深入了解的知識。拿歷史來說,戰爭的子目錄分為各國戰爭史,各時期兵器武器,戰術,產生的影響,供給,產生的因素,它們每個下面都還有子目錄。像戰爭類型,級別,年代,我都是用標籤處理。不過這事不用死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方法。而大象我都是用來存放一些不需要過度延伸的資料和信息,比如1024網址啥的。


為知筆記(Wiznote)有什麼使用心得或技巧?

如何協調印象筆記(Evernote)的「標籤」和「筆記本」整理筆記?

大忌:不要過度迷戀軟體技巧,別本末倒置了。


好處:一旦養成習慣能長期的提高效率。不要覺得麻煩,沒完沒了重新篩選信息才是真的低效。而且還很低能。拿去河邊打水和自來水說,也許建設管道初期看起來比打水麻煩的多,但是一旦建成,什麼差距就不用說。我想你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

掌握進步技巧


一.分工

生產力的提高有賴於分工制,也就是說每個人只做一個專業,只問一個細節。這樣的好處不言而喻,熟能生巧。在學習過程中,盡量把一個類型的問題集中處理。不要今天學性技巧,明天學女性心理,後天又開始捉摸如何靠一張電影票哄對方上床。融會貫通的最快方法就是集中一點學習,我在知乎搜帖子,每天只搜一個類型。


二.解答


我來知乎的終極目的就在於此,人可以通過完整的敘述來快速建立思想模型。完整的敘述和解答,有助於大腦去系統的梳理頭腦中的想法和問題。所謂多動腦子,就是指一個人能夠對一個問題進行系統的思考。而在回答別人問題時,你不但要梳理知識,整合自己的思想,還需要去查詢調動資料。回答問題的人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來完成這項任務。系統性思維需要依靠外界的目標來調動注意力,這就是為什麼放鬆時更容易獲取靈感,因為大腦的意識在四處飄。


三.學習間隔控制

有一種論調稱,人要達到注意力高峰需要25分鐘。就我個人經驗而言,這個過程確實需要至少十分鐘。番茄的方法大概是25分鐘休息一次,然後獎勵什麼的,利用多巴胺緩解工作疲勞。我個人並不贊同學習時用這種方法,一般工作都是重複性的,不需要深度思考,番茄更適合工作而非學習。人集中注意力需要些時間醞釀,並不是說來就來的事。根據個人情況,學習時長應該在35-75分鐘之間,成年人的注意力一般來講最高也就五十分鐘。過了這個時間點,應該緩解下疲勞,消化知識。這就是不去刷朋友圈的另一個原因,一旦注意力轉移,想再回來又需要一個過程。


四.掌握關鍵知識

當然這裡不可能指所有專業或課程。有一些還是可以的。比如語言。像我們自己的漢語來說,日常用字少的可憐,書面的大概3000左右,口頭的頂破天500.識字當然越多越好,但真正能起到關鍵作用的,正時這些日常用語。學會了它們,能讓你與人交流,加快學習進度。也就是說,你可以很快的進入到實踐階段。再拿格鬥來說,最常用的動作不過十幾個,一開始不要整那些花里胡哨沒有用的,你只需要學會基礎的東西,迅速進入實戰階段,自然而然就能知道自己哪裡需要進步。


五.重複

我有個手殘的朋友,小時候一起學過鋼琴,然而現在6的不行,主要原因是他比較執著。當時班裡不到十個人,這個人是彈的最差的。我們班後面是一中的操場,我們經常在那裡侮辱他,因為旁邊都是浪浪的大姐姐,我們出於正常的情感需要,自然就會找他麻煩。可現在,我已經不會彈了,班裡的其他同學,比如老師的兒子,也彈的不咋地。這小子年復一年的練,別人練十遍,他就練一百遍,簡直喪心病狂,是那種最討厭的朋友。如果你有志在一個專業里走到巔峰,重複是唯一的方法。不要想著旁門左道,通過重複的基礎練習,才是技藝飛升的法寶。


注意:

人類通過語言交流來不停的矯正自己,學習也需要通過反饋的途徑來達到最優的水平。學習不能閉門造車,一定要拿出來和人討論。認識幾個愛討論的學習瘋子當然更好,不行就通過網路來交流。當然要找對網站,不懂行的人能讓你精神錯亂。找到專業的網站效果就非同凡響了,要知道中國網民什麼特徵啊,就是挑你毛病啊,而專業的人能把你往死里揍。不過你不要畏懼錯誤,擔心嘲笑什麼的。把自己鎖起來瞎雞巴想才是最可笑的。古希臘的藝術家和哲學家為什麼牛啊,當街撕逼。

保持穩定增長


一.循序漸進


循序漸進是我初戀告訴我的。那一年我是個很急躁的人,很多事做不好。我和她躺著,搞一種叫做合體的遊戲,但是怎麼也找不到成功的方法。小黑屋,高床上,我火急火燎,隨時都有暴斃的危險,眼看自己馬上就快不行的時候,我大喊一聲咋辦?她輕輕閉上眼,溫柔的說道:」循序漸進」。這事對我的影響很大,按照這個規則,當晚我爽到天上去了,所以至今我依然遵循這種規律。


一個人要把事情乾的漂亮,就要找准節奏。這裡有兩個條件。一是對外部難度的了解,二是對自己能力的認知。就拿端啤酒比賽來說,你首先得知道這事具有什麼難度,啤酒有多容易灑出來,還必須了解自己的身體控制能力,知道你能以什麼樣的速度完成這個任務。學習的規律也是一樣的,循序漸進能讓你處於穩定態,啤酒灑了要輸,過於亢奮或者怠惰一樣的結果。很多人半途而廢就是因為急於求成,急於求成的另一個意思是想要不勞而獲。


循序漸進說出來複雜,其實大腦很容易在理性的狀態下完成這項工作。只要你知道它的原則,切勿抱不切實際的幻想,百分之百決心去學習,願意承擔為此付出的代價。如果實在不行,模仿吧。看看別人學習好的是怎麼個學習節奏,借鑒成功者的經驗不是不思進取,不是捷徑,實際上就算你自己苦心研究,終究還是會發現,你的方法和成功者的差不多。

二.不打破習慣


一個人養成習慣要一個星期,而打破習慣只需要三天,意志薄弱的只需要一天。再次建立又要重新痛苦一遍,來回來的折騰難免喪失信心,前功盡棄。因此遵守習慣是學習中必須遵守的法則。


學習的過程是有陷阱的,在獲得突破的前夕,人會處在一個心理低谷。恐慌,害怕,失去戰鬥力,放棄治療,看不到希望在那裡。這不是你脆弱,也不是學習真的有什麼困難,而是一種普遍現象,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很多人都是死在成功的前夜,僅僅是因為害怕成功。我在這裡不是熬雞湯,你想想人類哪次社會即將進步時,不造成群體對未來的恐慌。人類的潛意識裡害怕自己失去掌控現有生活的能力,這在社會中是好事,一個很好的機制,但作為個人來說,是你的絆腳石。


容易打破習慣還有些主觀因素。比如較高的刺激,巴胺大量分泌,以至於你受不了。我建議廣大年輕人在真正想安心學習之前把該玩的都玩了,玩到想吐,玩到不想玩了再來學習。不然很容易受到干擾,你也別騙自己什麼一定行,你行就不會受這樣的誘惑了,沒見過世面就去見見,想罵的人指著鼻子去罵。別把擾人思緒的東西帶到學習里。

最佳身體狀態


人為什麼需要睡覺?人睡覺的時候身體都在做什麼?


一.睡眠

網上有一種說法是,某些大神每天只睡六小時,有的更誇張,說某成功人士只要四小時。這種宣傳實際上就是資本家哄你多幹活,洗白自己。資本社會中,上層階級集體達成了這種共識。深的就不談了,舉個例子來說。上學的時候我們幾個有錢人家的孩子,無論窮人家的孩子買了什麼,我們都會集體露出鄙視的神情,讓這些人不爽。這就是悶壞,我所說的世界的惡意。雖然從沒商量過,但在社會中上層階級慢慢的找到了控制它人的方法,從此讓你沒了自由的語境,讓你閉嘴。你不能和他們一樣滾雪球,僅僅因為你是個正常人,需要睡八個小時。是不是無言以對。


睡眠是一件你值得尊敬的事情,你可以靠充足的睡眠滿狀態復活。在過去這是人們最尊重的事情,大家勞累了一天,睡個好覺,第二天奇蹟發生了,你再次精力充沛。而當今社會,人們開始不尊重它了,少睡,不睡,能幹點什麼就絕不閉眼。有的是因為中了多巴胺的詭計,沒完沒了的刷朋友圈,你的時間成了資本家的資本,而資本家在睡大覺。另外還有人覺得這是節約時間,實際上這浪費時間,會讓你作息紊亂,出現時間上的惡性循環,做什麼事都很低效,感覺時間永遠不夠用。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睡覺是人生第一大事,無論是學習工作,每個人第一重視的就應該是睡眠。你必須覺悟到睡眠的重要,才能意識到睡前要把該做的都做了。


1.睡覺前時間用於學習,可提高學習記憶。《科學》期刊上發表過一篇研究,在學習後睡眠可以促進大腦神經元細胞之間聯結的形成,促進神經元中新樹突棘的成長。

(註:樹突棘是神經元樹突上伸出的棘狀突起,是神經元之間形成聯結的主要部位。樹突棘的生長和變化與學習記憶過程密切相關)。

2.除非個別人的身體差異,或者歲數太大。普通人至少應該睡眠八個小時,當然超過九個小時也不好。


3.晚上八點以後就可以進入微光狀態,睡前一定要關燈。夜晚光照不利於褪黑素的分泌,也會導致海馬體異常。褪黑素是保證睡眠質量的,而海馬體的異常會破壞內穩態,容易導致抑鬱。與之相反的是白天要見光,不會那麼容易陷入睏倦。良好作息的條件就是白天見光,晚上無光。

4.買個耳塞子和眼罩,防騷擾。


5.睡覺可以放一些白噪音,和數羊的功能類似,起到了防干擾的作用。

白噪音抵消外界噪音的原理是什麼?


6.收拾好自己的床。睡眠是人生第一大事,這點投資你必須有啊。


7.午休。反正我是中午30-45分鐘,不然下午睜不開眼。這個因人而異吧。

午睡多久比較合適?


二.保持創造力


人在高度自律中會影響創造力,這事一點都不假(有一個研究證實過,找不到鏈接了,抱歉啊)。所謂創造力並不是藝術家的專利,更多的是指一個人的思想充滿活力。有的人讀一輩子書連個話都說不清楚,不是讀書讀傻了,傻子見了大姑娘都知道去扒褲子。這樣的狀況就是大腦失去了活力,靈魂穿上了束身衣。一個人總是處在高度自律中難免思維僵硬,解決的辦法就是給它建立一個出口,利用周末時間放鬆。


周末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不知道多少先輩為了爭取這點自由而死去。人應當把周末留給自己,這當然就要求你周末前解決應該解決的問題。周末大家可以出去做你平時自律下不會去做的事情。當然別太過火啊,例如窮學生,平時節儉,努力上進,這天可以去做做按摩,推個便宜的油,干點不那麼上進的事情。身體的舒適可以讓大腦處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利於天馬行空。我說了別太過火,看自己經濟條件,別一點逼錢往死里作。


精神的放鬆更是不按常理出牌,甚至可以完全拋掉自己的身份,環境。平時的路線就不要走了,畫出來,去別的地方。平時的思維,世界觀,寫下來,就不這麼做。恐高症的去坐坐過山車,平時覺得毫無意義的事情去做一做。走路上拍陌生女人的屁股,說聲認錯人了,不行撒腿就跑。不過還是那句話,不能過火,除非哪天你從短暫的學習階段中解脫出來,有那麼幾個月的喘息調整時間,否則像作息時間這種事情絕對不能打破。

(我個人的放鬆方法就不說了,涉及隱私,隨便說個吧,周末我會選一件我非常討厭的事情去做)

結語:


以上方案和策略,已經是我認為最為輕鬆,最有效的方法了,從進入學習狀態,到提高學習效率,再到進階的技巧,最後是如何保障這些。希望真正能幫助到大家。學習是一生的事情,尤其是當今社會,不往前走很快就會被拋棄掉。我反感這種社會,相信很多人也都一樣,但是毫無卵用,現階段無解。韃靼人的荒漠里有幾句話,大概是這麼個意思:


」小的時候人總想去干一番大事業,於是某天你上了路,跟著別人一起奔跑,你跑的越來越久,可終究沒發現什麼有趣的事情。而你猛然回頭才發現,回去的大門突然關上,只好繼續跟著前面的人繼續往前跑,看看他們是否發現了什麼,然而,並不會有。「


這些話說起來血淋淋,但也現實無比。過去的日子你回不去了,青春年少一去不復返,無盡的奔跑只為了能看到和你一起奔跑的人,以為他們在前方會發現什麼,而且誰又敢將自己置身荒野呢,畢竟,前面有人跑,或許有希望。


人的這一生,痛苦多於快樂,也許正如書中所形容的那樣,總的來說,不算精彩。但我並不打算為此放棄努力。原因不值一提,刻苦學習,盡最大的努力去做事情,只為換來愛人的一次歡笑。或許這也就是大家鄙視的英雄主義吧。不管怎麼說,大家加油,不要放棄,像我這種骨子裡叛逆的大反派,浪蕩不羈的社會渣渣都能努力,熱愛美好生活的你們,怎麼可能做不到呢。

http://weixin.qq.com/r/zUSchL7EMONPrfrn9xHf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公眾號建立了,小手一掃,改變人生。我愛你們。


小的北大攻讀到博士,考入國家機關。可以說一路都是靠讀書走來。
一點方法,供君參考:就是把時間以小時為單位,做計劃。
而計劃的方式比較特別,就是象我們國家以前搞計劃經濟一樣搞資源配置。比如平常的日子,一般我計劃每天使用3個小時,也就是這3個小時,我將是真正的全神貫注(見過我全神貫注的同學都會有些吃驚那種與世隔絕,專心於一兩件手頭事的狀態)。但這3小時並不是連續而是累積,多數是每次1小時,也有正好無聊,又有條件做事,就先做半小時。事先是將當天的3小時配置到我的學習、工作的事情中去,比如今天給英語1小時,論文1個半小時等等。而配置時間的對象雖然是每天靈活決定的,但範圍和重要程度是受整個階段的大計劃決定的。
這種方法進行一段時間可以看出我在重要的目標上花了多少時間,可以結合效果隨時調整。妙處在於因為這種配置計劃在先(一般一天首先先計划下,也有休息日只計劃半小時的,麻雀雖小也是肉,只要專心做事)所以那天總會留心安排好最佳時間做事,也能夠放心開懷地娛樂以儲備精力和情緒專心做事。
我學業最緊張時每天也只用配置6個小時而已,其實做事主要是專心,不在於耗時間。


收藏是點贊的三倍,點贊是關注的三倍,好可憐。大家收藏之前,點一下贊吧。

全文8525個字,速讀可只看黑體字部分,在正文開始之前,先看看女神穿學士服美好的樣子。


每個人都明白,知識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一種資源。

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識,自己才能在這個社會上更好的立足。

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我們就需要進行長時間,高效的學習。

可是,如何才能夠保持長時間高效的學習卻是讓大家最為頭疼的。

那麼,到底有沒有方法能讓我們保持長時間高效的學習呢?

方法,當然是有的。

我將它叫做,讓自己長時間,高效學習的套路。

要想搞清楚這個套路,我們就需要先探究一下,什麼叫做長時間,高效學習?

展開來講,其實就是:持續時間很長的,排除外界干擾因素,保持高效學習的狀態。

那麼,我們想要達到長時間高效學習的狀態,就需要從兩方面入手探究:

一、如何排除外界干擾因素

二、如何保持高效學習狀態

一、

如何排除外界干擾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注意力都是十分稀缺的資源。

在無關的事情上花費的注意力多了,在重要的事情上花費的就會變少。

就像拔河,注意力就是繩子,這邊長了,那邊自然就短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無關的事情也就是外界干擾因素有哪些。

外界干擾因素其實就是,任何能夠導致你分心,注意力渙散的因素。

為此,我們就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來排除外界干擾因素:

1、從人類知覺入手排除干擾因素

2、從人類思想入手排除干擾因素

1、

從人類知覺入手排除干擾因素

從人的知覺入手,也就是從人的各種感覺入手排除干擾因素。

而感覺則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我們就需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排除干擾因素。

視覺

我們需要儘可能的少看到與學習無關的事物。

因為,我們通常會因為看到的事物,而引發一系列的想法和行動。

比如:

我們看到好看的電影畫面,就會想坐下來,繼續觀看去。

我們看到好看的異性,就會想和她認識一下,不由自主的跟著對方。

那麼,如何才能夠利用這一特徵使得我們避免分心,時刻想著學習呢?

我們可以通過兩方面來設計視覺信息:

1、 縮小視野範圍,剔除干擾因素

2、 在視野能及的地方,布滿學習相關標識

1、

縮小視野範圍,剔除干擾因素

通過這個操作,我們可以將周圍無關的影響因素排除在外,幫助自己集中注意力。

比如:

學習時使用射燈、

在公司,我們通過使用小隔間將空間割裂,達到縮小視野範圍的目的。

在家裡,我們不需要使用小隔間將空間割裂開,只需要操控一下燈光就可以。

為此,我們可以使用射燈,將大燈關閉,讓燈光集中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地方。

在縮小視野之餘,我們也可以在視野能及的地方貼滿學習相關標識。

2、

在視野能及的地方,布滿學習相關標識

通過眼睛不斷看到與學習有關的東西,來引起學習的意識,引發學習的行為。

比如:

在桌子上放上書、

在一進門的地方貼上學習計劃表

在出門的地方貼上學習計劃表

在洗漱台旁邊貼上學習計劃表

就這樣,我們從視覺上,排除了干擾因素,並且建立了學習引導措施。

聽覺

我們需要儘可能的少聽到與學習無關的聲音。

因為,聽覺也會接收到干擾因素,使得我們的注意力被分散。

比如:

在學習的時候,聽到了歌聲,注意力也會被分散。

為此,我們就需要在學習期間讓自己儘可能的遠離干擾音源。

那麼,在遠離干擾音源之後,如何才能夠利用這一特徵讓我們時刻想著學習呢?

我們可以通過播放有關自己正在學習的內容的音源來引起學習的意識,引發學習的行為。

比如:

可以在回家之後,開始播放一些對於書的講解音頻。將自己的注意力,時刻集中在書上。

嗅覺

我們需要儘可能的少聞到與學習無關的味道。

因為,嗅覺也會接收到干擾因素,從而讓我們分心。

比如:

我在家的時候,給自己規劃的是早上9點起床,看書到12點。

可是每天早上9點30,我媽都會開始做飯。

也怪我意志不堅定,聞見飯香時總是忍不住想今天飯菜的味道,注意力完全沒有辦法集中。

為此,我們需要將自己置於一個沒有其他味道的環境。

觸覺

我們需要儘可能的少摸到與學習無關的事物。

觸覺也會接收到干擾因素,從而讓我們分心,我們也需要從觸覺上排除干擾因素。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著名的現象,叫做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經典性條件反射)。

指的是,狗會因為食物而分泌唾液,在狗的面前,食物和鈴鐺聲同時出現多次後,狗單獨聽到鈴鐺聲,也會分泌唾液。

這個心理現象,也會導致我們因為觸覺,而分散了注意力。

我之前喜歡用平板看書,覺得很方便,背景亮度可以調節,也很方便。

但是,看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自己在翻頁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在別的地方也點兩下。

因為,在我的意識中,電子屏幕的這種觸感,對應的就是玩遊戲的感覺。

每當我的觸覺器官接收到了這種感覺,就會想起之前玩遊戲很爽的感受。

那麼,如何利用這種心理現象來幫助我們排除觸覺干擾因素高效學習呢?

我們就需要來探究一下,在我們的潛意識裡,什麼樣的觸覺對應著學習?

在我們人生的前二十幾年中,我們都在一直進行著學習。

而每天的學習,也對應著一種觸覺,那麼就是書本的感覺。

我們在學生時代中,每當學習的時候,都會拿著書本,這種感覺在我們的意識中會起到「鈴鐺」聲的作用。

每當我們在此感受到手握書本的感覺時,學習相關感受就會湧上心頭。

所以,為了從觸覺層面引起我們學習的意識,引發學習的行為。

我們在準備學習時,使用的工具不應該是電子屏幕。

而是,我們最熟悉的紙質書本。

從人類知覺入手,我們已經排除掉了一部分干擾因素。

並且,反向利用它們幫助我們引起學習的意識,引發學習的行為了。

那麼,還有一部分干擾因素,就需要我們從人類思想入手進行排除。

2、

從人類思想入手排除干擾因素

學習之前,把想做還沒做的小事做完,消除思想垃圾。

我們的思想總是飄忽不定的,會有一些小的想法突然浮現在我們腦海中,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

為此,我們在開始正式學習之前,需要列一個清單,將這些想要做還沒做的小事挨著做一遍,從源頭斷絕干擾。

比如最常見的小事有:

突然想要喝口水、吃一點東西、或者想起來自己還有一個快遞沒有取。

看了一段時間書之後,就覺得時間好像很久了,想要點開手機看一下時間,卻一發不可收拾開始玩手機。

為此,我們在看書之前,可以列出來一個清單,將這些小事挨著先做一遍,斷絕了自己的借口。

清單條目比如:

喝點水、

吃點東西、

設置倒計時鬧鐘等

通過再開始之前就把可能出現的事情全部做完,我們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在看學習期間給自己找借口分心。

而且,將這些小事情做完之後,腦海中也就不會再縈繞著相關的事宜。

進而,將全部的思緒集中在學習中。

干擾因素我們已經從知覺和思想兩個方面進行排除了,接下來就需要探討如何保持高效學習了。

二、

如何保持高效學習

我們總是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如何將高效學習的狀態維持下去才是最難的部分。

其實,想要維持高效學習的狀態也是有套路的,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 自我暗示

2、 設定計劃

3、 建立形象

4、 現實收益

1、

自我暗示

通過不斷的自我暗示,我們可以讓自己達到喜歡學習的狀態。

自我暗示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通過某種主觀想像來進行自我刺激,達到改變行為和主觀經驗的目的。

自我暗示的效果是十分強大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自身行為。

《影響力》一書中提到一個例子,A、B、C三國打仗。

A國的戰俘有一部分被關押在C國中,C國對待戰俘的方式與B國完全不同。

C過並沒有嚴刑拷打,而是讓他們一步步的表達出來自己對祖國的不滿。

無論這種不滿是不是他們真心的,他們都需要寫出來,並且署名,由此可獲得一些獎勵。

當這種表達變得越來越頻繁時,原本倔強的A國俘虜也變得開始表達自己的祖國的確存在錯誤。

既然,通過這種頻繁的自我暗示,可以讓原本倔強的作戰人員心理和行為發生巨大的改變。

那麼,我們也可以使用這種自我暗示來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與行為。

一般而言,學習對於大多數人都是一個比較痛苦的過程。

在我們的記憶中,對於學習的認知也基本是熬夜、上課、傷神。

所以,很多人沒有辦法保持長時間高效學習的一個原因就是,一提起學習,痛苦的感受就出現了。

為了消除這種痛苦,我們就需要暗示自己,學習是可以使我們感到非常快樂的。

根據自我暗示原理,無論我們說的是否是事實。

在進行不斷的重複之後,自己的潛意識就會認為它是真的。

所以,我對於學習進行的自我暗示就是。

只有學習才能夠使我快樂。

通過不斷的重複這句話,我給了自己足夠的心理暗示,使得自己每天不學習就感覺心裡邊痒痒。

心理暗示之後,我們就需要開始實際進行學習。

為此,我們就需要開始制定學習計劃。

2、

設定學習計劃

制定學習計劃的目的在於,將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拉入注意力範圍內,並且獲取反饋,不斷提高學習效率。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使用時間管理坐標系分配時間

2 明確計劃細節,設定驗收標準

3 建立短期、長期反思反饋系統

1

使用時間管理坐標系分配時間

時間是在實施計劃時最寶貴的資源,我們需要更有效的分配時間。

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可以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與緊急程度分為以下四類情況。

1 &>緊急而且重要的事情

2 &>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3 &>不緊急且不重要的事情

4 &>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

使用時間管理坐標系,我們可以清楚的在圖中看到四類事情佔據了坐標系的四個象限、

而我們最常做的是三類事情,卻不是最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最常做的第一類事情: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比如:

上班回復郵件

去前台去快遞

等等

這些事情,雖然看起來很緊急。但是,其重要程度非常低。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過程中,這種緊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會在無形之中消耗我們很多的精力。

我們最常做的第二類事情:不緊急且不重要的事情

比如:

看電視劇

刷微博、微信朋友圈

等等

手機為我們進行這些活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坐車的時候可以進行,上廁所的時候可以進行,甚至走路的時候也可以進行。

在不知不覺中,類似的不緊急且不重要的事情浪費了我們很多的時間。

我們最常做的第三類事情:緊急且重要的事情

比如:

在考試之前熬夜複習

在規定時間的前提天晚上趕進度作報告

等等

這些事情很緊急,而且在我們看來也很重要。

並且,我們時常會被這些事情搞的焦頭爛額還引以為豪,認為自己幹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其實,如果我們經常干這第三類事情,就恰好說明我們在時間管理方面出了很大的問題。

我們不能夠以經常做第三類事情為豪,反而應該引以為恥。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造成我們經常干第三類事情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在應該做第四類事情的時候,幹了第二類、第一類事情。

導致第四類事情變成了第三類事情。

第四類: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比如:

學習看書,磨礪大腦

兩個月之後的期末考試

一個月之後的年終彙報

對我們個人來講,這些事情,都是當下最不緊急但卻最重要的事情。

它的不緊急在於:

看書帶來的收益,也許要在一年之後,才會感覺到。

但是,它的重要又在於:

看書,學習可以使得我們在未來獲得更多的回報。

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相對於未來能夠獲得的更大的收益,人們更喜歡現階段能感受到的收益,哪怕現在的收益要小很多。

比如:

美國有一對夫婦中了12億大彩票,一次性領取繳納了5.7億稅款。

為了可以現階段立刻獲取到獎金,他們寧願繳納近乎一半的稅額。

而按照分批次領取,稅額繳納則會低很多。

也正是因為同樣的心理特性,我們也會因為眼前較小的收益而放棄未來更大的收益。

比如:

為了現在感覺爽而在空閑時間刷朋友圈,刷微博,而不看書,不學習。

其原因就是,就眼前而言,刷微博、刷朋友圈、看電視劇

能夠給我們的心理帶來及時的快樂,讓我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

而讀書、學習,在現階段來來看,並不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快樂。

但是,在未來,現在刷微博,看朋友圈並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收益。

而看書,學習,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收益。

正是因為我們經常關注那些不緊急而且不重要的事情,才導致我們將本應該花費在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上的時間浪費掉。

從而,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就變成了緊急而且重要的事情,最終搞的我們焦頭爛額,還沒有做好。

因此,我們需要使用時間管理坐標系來分配時間,在做事之前判斷這件事情屬於哪個坐標系。

將自己的時間有效的分配到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上,使得我們可以將看書學習這件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拉入到我們的視野中。

進而,在生活中,可以啟動長時間,高效學習這件事情。

在學會使用時間管理坐標系來分配時間之後,我們就需要進一步明確計劃細節,設定驗收標準了。

2

明確計劃細節,設定驗收標準

我們不能夠只是模糊的做一個計劃,而是應該將計劃的細節也寫出來,並且設定一個計劃執行效果的驗收標準。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制定計劃,需要分為兩種計劃:

第一種:以天為單位的短期計劃

第二種:以月、年為單位的長期計劃

而這兩種計劃,也是需要使用套路才能夠更好的運作。

為了能夠讓計劃良好運作,我們能夠高效學習。

就需要向最善於制定計劃,且成果顯著的人進行學習,學習他們制定計劃的經驗。

世界上卓有成效的計劃設定以及執行成果驗收領域,就是製造業、工程業。

從一個齒輪到一塊手錶,

從一個螺絲到一台跑車、

從一塊磚頭到一座大樓。

製造業和工程業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巧奪天工的造物。

在他們的計劃中,最重要的兩個標準就是:

縝密清晰的執行過程

客觀嚴格的驗收標準

而這兩個制定計劃的標準,正是我們所缺失的。

如果:

他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只是說:我們要造一台車,而沒有明確車的每一個細節

比如:車的形狀要是什麼樣的?材質要是什麼樣的?開起來手感要是什麼樣的?

那麼,我們現在的世界裡一定會奇形怪狀的「車」。

如果:

他們在制定完縝密細緻的計劃,並將其完成之後,沒有設定客觀嚴格的驗收標準

那麼,我們現在開的車,一定會因為質量不達標而有各種各樣的安全隱患。

由此,我們可以通過借鑒製造業、工程業做事時制定計劃以及驗收成果的方法來改善自己的計劃。

根據他們的標準,一個好的計劃需要滿足以下兩點:

1 縝密清晰的執行過程

2 客觀嚴格的驗收標準

根據這兩個標準,我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就不能夠這樣寫。

計劃

看書

這樣一個簡單的計劃,只能夠讓我們為自己找到各種各樣的借口來逃避高質量完成計劃的任務。

而是,應該這樣寫:

計劃

早上8點30起床

9點洗漱完畢

9:10—10:00看《消費者行為學》第二章

驗收標準:看書期間,沒有打開手機。對第二章內容做總結,在不回顧的情況下可以寫出課後題答案。

10:10—11:00寫文章

驗收標準:文章各個論點,以心理學成果為依據進行論述,大體框架完整

通過設定縝密清晰的執行過程,我們可以設計好未來的行為動作。

通過客觀嚴格的驗收標準,我們可以檢驗自己計劃執行的質量,並且不再逃避為自己找借口。

比如:

如果我們今早看書,從9:10看到10:00了,但是中間打開手機玩了半個小時。

以那個不清晰的計劃來看,我們的確執行了計劃,看了書。

但是,以那個擁有客觀嚴格檢驗標準的計劃來看,我們是看了書,但是質量很低下。

以上是以天為單位的短期計劃設定方法,以月、年為單位的長期計劃設定方法和標準也是一樣的。

通過縝密清晰的執行過程和客觀嚴格的驗收標準,我們可以讓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高效。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長期」,並且不斷的改善自己的學習效果呢?

這就需要我們給自己建立短期、長期的反思反饋系統

3

建立短期、長期反思反饋系統

通過進行客觀嚴格的驗收,核查行為成果質量,我們可以尋找到影響成果質量的原因,再通過反思反饋系統進行不斷的自我完善。

人的成長,並不是因為犯錯。

而是因為,犯錯之後,能夠進行總結反思,從錯誤中汲取營養,讓自己以後不會再犯錯。

比如:

我們從小都知道,水能喝。所以,拿起來水都會喝下去。

但是,當我們第一次聽到「熱水」這兩個字的時候,對這個概念並沒有感受。

只有當我們按照正常思路,拿起「熱水」喝了一口的時候,才會感受到,原來熱水喝了會疼,是不可以喝的。

如果,我們在喝了一口熱水之後,只是感覺到疼,而沒有得出熱水不能喝這個經驗。

那麼,這次犯錯,對我們並沒有幫助,我們還是和以前一樣,並沒有成長。

可是,如果我們得出了這個結論,相比以前的自己,我們就成長了。

在之前,我們已經設定了客觀嚴格的檢驗標準。

那麼,就會找到很多問題所在。

以天為單位的短期反思反饋系統

這個系統要做的就是,單獨分析在今天內,造成我的計劃執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麼,並且對原因進行改正。

比如:

我總結了一下,今天計劃執行的質量比較低。

那麼,造成計劃執行質量比較低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我打開手機兩次。

那麼,又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我手機打開兩次呢?

是因為,我需要看時間。

可以提出一個改進措施,我可以設置倒計時,或者是買一塊手錶來看時間。

這樣,在以後的計劃執行過程中,就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再次造成成果質量底下了。

假設我們造成成果質量底下的原因,一共有10個。

那麼,通過這樣一步一步的改進。我們最終能夠讓成果質量無限接近理想化狀態。

以月/年為單位的長期反思反饋系統

這個系統要做的是,統計分析在這個月內,在這一年內,造成我們長期計劃執行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並對根本原因進行改進。

比如:

我的月計劃是:用一個月研究《消費者行為學》。

檢驗標準是:全書一字不落看到最後一頁,並能夠在不翻閱的情況下畫出全書的框架圖。

最終,我測試了一下,自己雖然看到了最後一頁,但是卻不能夠在不翻閱的情況下畫出全書的框架。

我回顧了這一個月內每天的計劃執行總結。

發現,自己在一個月內出現最多的錯誤是,在各個章節內容豐富程度不一樣的情況下,規定了相同的時間。

因為這個原因,我在計劃執行過程中,為了趕進度放棄了一部分學習的質量。

經過統計分析,這種情況30天里出現了9次,導致了我現在進行月度計劃驗收時,無法達標。

有些問題造成的破壞,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夠顯現出來。

而這時候就需要將時間線拉長,不能夠再進行單獨事件分析,而應該進行統計分析,尋找問題原因。

使用長期反思反饋系統,我們能夠跨越時間,通過統計分析找到核心的問題所在,並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

在設立計劃引導出長時間高效學習後,我們要做的就是鞏固長時間高效學習的習慣。

為此,我們就需要進行接下來的兩步操作,建立形象,獲取現實收益。

3、

建立形象

每一個人都有虛榮心理和損失厭噁心理.

我們可以利用這兩種心理特徵來建立喜歡學習的自我形象,鞏固長時間高效學習的習慣。

虛榮心理:人們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社會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社會情感和心理狀態。

損失厭噁心理:人們都討厭失去已擁有的事物,人們對於要將要失去的事物所擁有的價值估計,比將要獲得的事物價值估計要高出兩倍。

通過之前的一系列行為,我們已經創造出了一個擁有全方面喜歡學習行為的人設。

身邊的人也會因為這些行為和人設而誇讚我們。

他們的誇讚,就讓我們感覺良好,滿足了我們的虛榮心。

為了保證這種誇讚不會消失,我們會不斷的重複設計好的學習行為來加強這個美好的人設。

為了讓虛榮心理和損失厭噁心理效應發揮更大的效果,我們需要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長時間高效學習的行為。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需要進行一系列操作。

這些操作的指導思想就是,在不同渠道不斷表達,展示自己長時間高效學習的人設,獲取更多的誇讚,更多的肯定。

比如:

我們可以在等公交車的時候也看書學習,在等女朋友試衣服的時候也看書學習。

在朋友圈曬自己做的讀書筆記,在微博曬自己做的讀書筆記。

在朋友圈進行讀書打卡,在微博進行讀書打卡。

通過在不同的渠道展示自己,收穫更多人的讚美,在他們腦海中形成我們是一個長時間高效學習的人,這樣一種人設。

當我們收穫更多的讚美,就會有更大的動力去維持現在人設。

在損失厭惡的心理之下,我們會因為害怕失去讚美和人設崩塌而逼迫自己不斷重複高效學習的生活。

通過這兩種心理引發的行為,就可以將長時間高效學習這個行為鞏固住。

哪怕你並不是這樣一個人,但是假裝的時間長了,你也就真的變成了這樣一個人。

在鞏固之後,我們就需要不斷加強這種長時間高效學習的行為。

這時,就需要我們使用到獲取現實收益這一原則。

4、

現實收益

通過獲得現實收益,觸發操作性條件反射心理,我們可以不斷強化長時間高效學習這種行為,形成生活狀態。

操作性條件反射:指個體學會那些能夠產生積極結果並避免負面結果的行為。

就像訓狗

我們期望狗狗學會某一個特定的動作,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其無意間表現出特定動作時給予獎勵。

比如:

我們想讓它學會聽到「嗶~」這個口令時裝死,那麼就需要在我們喊出口令後,它呈現躺下狀態後,給予獎勵。

通過用事物進行獎勵,讓它明白聽到「嗶~」時,躺下就會獲得好處。

聽到「嗶~」時躺下,這個動作就會慢慢的得到強化,在它腦海中形成條件反射。

那麼,對於我們人也是一樣的。

在進行了之前的一系列操作之後,我們就需要獲取一些現實收益來不斷的強化自己長時間高效學習的行為。

比如:

我們可以將自己長時間學習所得到的觀點,心得表達出來,發表到公眾號,或者是知乎上。

這樣,就會有人打賞你,或者是為你點贊。

如果,對於某一個領域學習的足夠深入的話,還可以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獲得現實生活中的現金收入。

通過這樣,不斷的發表看法,表達思想,將自己通過長時間高效學習所得的知識展示出來。

我們可以不斷的獲得現實收益,在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幫助下,長時間,高效學習這一行為就會得到加強,最終根深蒂固不可改變。

這就是讓自己保持長時間,高效學習的套路。

結構化思維模式就是:

如何排除干擾因素?

如何從知覺入手排除干擾因素?

如何從思想入手排除干擾因素?

如何保持高效學習狀態?

如何進行自我暗示?

如何學習製造業、工程業設定計劃?

如何使用時間管理坐標系分配時間?

如何明確計劃細節,設定驗收標準?

如何建立短期、長期反思反饋系統?

如何通過建立形象鞏固學習行為?

如何通過現實收益不斷加強學習行為?

http://weixin.qq.com/r/qjkrM9bEKotVrZJQ92y4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以下為怪誕亂語,展露本性的文段


看了這麼多

現在,

你要考慮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了。

你到底喜不喜歡我?

如果,

你喜歡我,

那麼,

很遺憾!

但是,

如果,

你是妹子,

而且還喜歡我。

那麼,

算了,

去TM的學習

你這麼可愛,

怎麼能讓你喜歡我,

只能讓我來喜歡你


可愛的人讚賞,美麗的人分享,我愛的人關注。 ———樊浩


我前段時間看加扎尼加的《人類的榮耀》,解開了我內心長久以來的一個疑惑,就是——人類會什麼會有美感?


我們知道人類是動物界中唯一一個需要「意義」的物種,我曾經認為人類會有美感是因為美本身讓人產生體驗到意義,但,問題又回到了原點,為什麼人類需要「意義」呢?

《人類的榮耀》里告訴我們:因為美感和意義感都能令人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長時間的注意力有利於完成複雜的生存任務。

也就說,正確的戰略和方法加上長時間的注意力和堅持,更有可能讓一個人脫穎而出。


所以,要做到長時間的高效學習,你要試著找到學習任務的意義感或者美感。

比如我自己,心理學於我而言就是我信仰的宗教,我始終強烈認為心理學有助於我們了解這個世界,我對其堅信不疑。(要注意的是:心理學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尋答案的架構,我對這架構非常著迷)

於是,在我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並不需要為了長時間的學習而刻意努力。

因為心理學對我來說,既有美感,又有意義感,還有使命感。


如果找不到美感和意義感怎麼辦?

那就要靠意志力了。

只是沒有美感和意義感的意志力很難維持,這需要一個人去做他不想做卻應該做的事情——耐得住無聊和寂寞。

如果能想明白為什麼應該做,想清楚這個應該有多重要,有些人也能靠著意志力堅持下去。


那意志力低怎麼辦?

去學習如何自我管理、時間管理和增強自控力等等。

關於這個,我之前答過如何從一個空有上進心的人,變成行動上的巨人?,裡面有一些內容可以參考。


最後,我始終覺得效率比時間長短更重要。

寧願先花時間優化方法和過程,去用心地選擇學習材料,去安排自己的學習路徑,也不要一股腦地拚命學。

畢竟學是為了學以致用,而學以致用需要思考和智慧還有實踐,最終總是要以產出的質量取勝,何必非得長時間。

我是曹公子,喜歡交流個心理學、生活心得的,歡迎來我公眾號「曹公子」,聊聊最真實的心理學。


謝邀。

本文將分為四大部分,從構思到查閱資料、落筆,再到最終的完工,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雖然不能說是嘔心瀝血,但怎麼也算盡心儘力。

一、前期準備

二、和拖延症宣戰

三、高效學習進行曲

四、藉助知識管理工具,建立統一資料庫

以下是正文。

一、前期準備

睡眠的重要性和如何擁有一個良好的睡眠

進入工業時代之後,我們對睡眠的基本論調,悄悄地發生了改變,20世紀初期,愛迪生說過:睡眠是犯罪性的時間浪費,是原始人的遺物。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一次採訪當中,也提到:懦夫才需要睡眠。

當然,說起這些年代久遠的話語,你可能會以為這是在掉書袋。

但你應該經常聽過某某高管或者行業大佬,每天只睡3個小時,依舊可以神采飛揚,幹勁十足。你的老闆或者經理,應該也會向你灌輸:優秀的人,大多只需要3,4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下次當你聽到這些看似為你前途著想,實則是為了剝奪你的睡眠時間,讓你心甘情願地為領導賣命的話時,不要當真,踏踏實實睡你的覺。

那睡眠的重要性,究竟體現在哪裡?

  • 睡眠可以清除掉你大腦清醒時產生的有毒物質,讓你的大腦能夠保持清醒活躍的狀態;
  • 長期的睡眠不足,會導致頭疼欲裂、心情抑鬱、心臟類疾病、還會增加肥胖的幾率;
  • 良好的睡眠,是記憶力和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你睡覺的時候,大腦會將你學習和思考過的概念和想法進行整理,清除掉不重要的部分,同時增強你需要記住的部分,在睡夢當中,你的大腦會在神經中樞一次又一次地演練你清醒時努力思考的問題(如下圖所示),這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緣由。

如何改善睡眠質量?


專門研究睡眠的神經學家Russell Foster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 將你的卧室裝扮地如天堂一般;
  • 卧室的光線要儘可能地保持黑暗,明亮的光線會提高警惕度,讓人更加清醒(小tips:不要在睡覺之前,站在敞亮的洗手間刷牙,可以提前半小時刷牙)
  • 中午之後,盡量避免咖啡因地攝入;
  • 購買床上用品時,應該儘可能購買高質量的;
  • 睡前半小時,請遠離手機、平板、電視等電子產品。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睡眠,可以觀看以下紀錄片或者TED演講

BBC:關於睡眠你應該知道的十件事

羅素?福斯特: 我們為什麼要睡覺?

知乎上面也有很多關於改善睡眠質量的回答

如何改掉晚睡強迫症? - 心理學

有哪些可以幫助睡眠的日常物品? - 生活常識

失眠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 生活


二、和拖延症宣戰

  • 什麼是拖延症?

簡單來說,就是本來需要現在要完成的事情,你卻一拖再拖。

  • 為什麼會拖延?

這是大腦的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它會告訴你,你應該工作啦,你應該學習啦,你應該完成項目啦,等等。

這是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邊緣系統在你要開始做一件事情之前,會問問你,先把任務放在一邊,刷刷知乎如何?

在前額皮質和邊緣系統的博弈當中,為什麼大部分都是邊緣系統取得勝利,從而讓我們次次拖延呢?

這是因為前額皮質雖然知道完成工作所能帶來的長期收益(老闆交代的工作、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健身讀書等),但它非常容易疲倦,而邊緣系統和大腦的獎勵區域十分關聯,它對可以讓你產生即時快感的事物十分敏感(各種信息通知、遊戲等),這也是你每次拖延的原因所在。

  • 如何戰勝拖延症?
  • 利用帕金森法則來管理你的時間

時間越多,你做一樣事情就會傾向於慢慢完成。

這就是為什麼當你只剩下最後5分鐘的時候,你的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的原因。因為當你分配給某個任務的時間越多時,你付出的努力就會越少。所以,知道你為什麼會有拖延症嗎?因為你給自己太多的時間,解決拖延症的好方法就是給自己設定一個最後期限(Deadline)。

  • 分解任務,減少心理負擔

這個方法要比帕金森法則來的實用,我們之所以每每拖延任務,例如完成一份調查報告或者開始寫一本書,抑或學習一門新語言,是因為這個任務包含了無數的小任務,無數的小任務壓在你身上,給你帶來了超載感,於是你就寧願推遲,也不願開始。

何不現在就開始細分,而不是等帕金森法則發揮作用呢?

以完成一份報告為例:

  • 想出5個創意,把它們寫下來
  • 想出5個或者更多的創意,把它們寫下來
  • 把這些創意收窄成3個
  • 為第一個創意上網搜索相關的資料,並做好筆記
  • 為第二個創意上網搜索相關的資料,並做好筆記
  • 為第三個創意上網搜索相關的資料,並做好筆記
  • 尋找更多適當合適的創意思路
  • 在網上搜索這個話題的相關研究成果、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
  • 查閱第一篇文章,並做好筆記
  • 查閱第二篇文章,並做好筆記
  • 查閱第三篇文章,並做好筆記
  • 回顧所有已經記下的筆記
  • 構想報告大概的思路
  • 創建報告具體的輪廓
  • 開始寫一段文字

等等

如果你真的按部就班的話,其實真的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對於一個人來說,想出5個ideas不是一件難事,收集一些資料和相關的學術文章更不是難事,只有把重大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任務,你才不會有那麼大的精神超載感,也不會對一個任務一拖再拖。

  • 最能讓你產生愉悅感的任務,優先完成

當我們完成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讓你產生愉悅感。每個人的觸點不一樣,有的人完成最困難的任務,滿足感最為強烈;而有的人,需要循序漸進,從微小的成功獲得鼓舞,從而一鼓作氣,完成任務。

所以,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最困難,或者最容易中,做出選擇。

三、高效學習進行曲

  • 殺掉通知,不要多線程完成任務

各種通知信息絕對是注意力的頭號殺手,在學習之前,最好關掉所有的電子設備,遠離外物的干擾。

一次學習過程,只完成一樣任務,搞多線程、多任務的結果,往往會得不償失。

  • 將任務難易和精力充沛低落相匹配

我們不能保持每時每刻都精力充沛,每個人每天的精力,都會起伏不定,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將任務的難易和精力充沛低落相匹配。

比如我早上起來,精神狀態最佳,那我要著手解決的,是最困難的學習任務,比如研究晦澀難懂的物理概念,或者朗讀一篇經濟學人文章等等,

到上午10點多的時候,精神狀態已經跌落到中等水平,這個時候,可以完成一些任務難度中等的任務,比如寫論文的開題報告,看幾頁小說等等,

到中午吃飯過後,精神狀態跌到谷底,這個時候,可以通過刷知乎,查看自己感興趣領域的相關動態,看到好的文章,及時保存下來。

當然,每個人的精力起伏區間不同,匹配時,要因人而異。

  • 將知識點可視化,卡片化

知識都是有關聯性,不是孤立,分化的,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可以將這些關聯的知識點,通過作圖,或者卡通形象等形式加以表現出來,這樣可以建立各個知識點聯繫的橋樑,讓人印象更加深刻,更能激發學習者的熱情。

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時,可以自己動手做出和下圖類似的圖表

四、藉助知識管理工具,建立統一資料庫

如今我們正處在信息化的時代,大大拓寬了我們獲取知識的途徑,降低了獲取新鮮資訊的成本。很多人會通過長時間地閱讀學習,也會利用碎片時間,通過知乎、果殼、微信公眾號、網易公開課等網路平台,學習感興趣的知識,進而提升自己。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存在著以下的弊端:

  • 「碎片」知識,會增加搜索成本,而且無法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產出;
  • 知乎、微信、微博這些平台雖然不乏優質乾貨,但說到底還是社交屬性高於學習屬性的平台,寄希望於這些平台進行「長時間」、「高效」、「碎片化學習」顯然十分不靠譜。

為解決以上兩點問題,建議藉助類似於有道雲筆記這類知識管理軟體。

好處是:

  • 提供各種介面,方便對資料進行整合與分類,形成龐大的資料庫。


各個網路平台,我賦予不同的功能。知乎主要獲取乾貨和一些獨特的思維方式;果殼主要獲取科普知識;微信公眾號主要聚焦於Excel和PPT。這樣每個網路平台都有所分工,各有取捨。

  • 把從各個網路平台獲取到的內容整合進有道雲筆記這類知識管理軟體里,在今後要用到的時候,可以減少來自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台的社交干擾,更加沉浸地專註學習,其編輯功能還方便隨手進行二度提煉。

我的公眾號已經開通啦,有興趣的知友,可以關注一下,期待與你相遇。

感謝閱讀,預祝周末愉快。


是以前寫過一個回答,這個是最後更新的版本。


part1從宏觀上講,part2從細節上講。


此回答2000字,預計閱讀時間5min,值得閱讀。


如上圖所示,斯科特.楊(Scott Young)在《如何高效學習》(Learn More,Study Less)中把高效學習的關鍵分成上面五步。


順帶著介紹一下Scott Young此人,他應用了自己發明的這套學習方法,10天學完了線性代數,1年學完了4年MIT(麻省理工學院) 的課程。


OK,來點儀式感。膜拜一下學霸。

1、 能量管理

他分析發現自己保持學習的高效率具有以下特點。

(1) 管理體型

a. 每日運動,保持體型,不熬夜。

b. 每周休息一天

(2) 絕不拖延

建立每周和每日目標

(3) 類似的工作批量完成

(4) 有組織

2、時間控制


這是柳比歇夫的某日工作時間表。


實際上,不僅僅柳比歇夫有這個習慣,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一個自律的典範。每日10點睡覺,4點起床,跑步吃早點後,打開電腦固定每天寫10頁字。這種高強度的時間控制是他穩定輸出作品的保證,而反觀其他天賦型作家,往往一本驚世之作後再無建樹。


而在實際操作中,我發現絕大多數人的每日計劃日程都完不成。以前我和許多人一樣很焦慮,老想著今天的學習或者工作計劃沒有完成,其實大可不必。


完全做到當日的時間安排表才是不正常的。


心理學中上有個定律叫「墨菲定律」(Murphy"s law),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在股市裡散戶的追漲殺跌把這一定律表現得淋漓盡致。恩…或者說表現得慘絕人寰…


主要內容: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這樣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此處by百度百科)


為什麼計劃總是完不成,墨菲定律的第二條闡釋了,所有的事兒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說點題外話,這個定律也適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你炒股,認為股市裡的錢很好賺,買入了一隻橫盤的股票,並且渴望它上漲,害怕他下跌。根據墨菲定律的一三四條,炒股沒有表面那麼簡單,上漲的到來會比你想像中的久,如果你害怕它下跌,那麼它就更有可能下跌。


知道為什麼股市裡面一賺二平七虧損了吧。


3、習慣養成


據研究,大腦構築一條新的神經通道需要21天時間。所以,人的行為暗示,經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而90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習慣的形成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一7天,這個階段你必須不時提醒自己注意改變,並刻意要求自己。因為你一不留意,你的壞情緒、壞毛病就會浮出水面,讓你又回到從前。你在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的同時,也許會感到很不自然、很不舒服,然而,這種「不自然、不舒服」是正常的。


第二階段:7—21天,經過一周的刻意要求,你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你不可大意,一不留神,你的壞情緒、壞毛病還會再來破壞你,讓你回到從前。所以,你還要刻意提醒自己,要求自己。


第三階段:21一90天,這一階段是習慣的穩定期,它會使新習慣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這個階段,你已經不必刻意要求自己,它已經像你抬手看錶一樣的自然了。


如果你使用此法失敗了,如果你聽過了卻沒有切實改變,請你彆氣餒!切記,潛意識只有在習慣成自然之後,才能任你隨意驅使,你可能還沒有了解持續的力量,你要有耐心,務必堅韌不拔。


但是,很多的壞習慣,由於你以前不止90或100次的暗示甚至更多的是親自實踐,已經根深蒂固了。所以,你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但方法很簡單,就是你重做一次。

(By 搜狗百科)


4、批處理


(1).統計應有的工作量


(2)一次性完成作業

例如中學期間的某科作業,最好一口氣完成。某些作業的完成切勿切割開來,某些技能,如練習書法和磨練英語,需要日復一日,勤學苦練。總之,看任務的性質。


(3)提高注意力閾值

現代社會的閱讀方式已經碎片化,很多人學不了幾分鐘就要刷一次朋友圈,注意力高度不集中。辦法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兒,哪怕是用電腦看電影,做到期間不刷朋友圈。


互聯網化社會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力,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尤為重要。


5.自我處理


這是有關於細節的,這一步會詳細講。

-------------------------

PART2

從細節上來說,學習的過程即類似於計算機輸入,處理,輸出的過程。

a.一次學習開始的時候擁有儀式感


如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學習,可以是家裡的書房也可以是大學裡的圖書館。

每次開始前,將準備工作做好。如擦拭眼鏡,將書桌整理潔凈,書本或者kindle擺放整齊。


b.學習過程中,可以每一小時固定出10min休息,開始下一階段,如果是比較枯燥的學科,如高數,數電,模電等,換一門學科學習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糟糕情緒。當然如果是小說,或者喜歡的學科,那就想學多久學多久啦:)


c.題目中有一個詞語叫做長時間,長時間需要愉悅的感覺。其實根本原因在於正向反饋。從短期來看,可以用某個獎勵激勵自己,但短期激勵雖然有一定作用,但難以持久。


從長期來看,加薪升職或者一張滿意的成績單都是很好的長期目標。長期目標一般長期有效。


就如同知乎的V寫回答,用戶的點贊和關注對答主的正向激勵。(寫了兩個小時….看到這兒是不是該關注我給我正向激勵呢:)


其實一個人的學習習慣有先天的智商影響,更有環境的促成。例如很多國學大師都出自書香門第,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子女最好的老師。讓子女耳濡目染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是不是也是很爽的學習方法呢?


有句話叫,聽了這麼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聽過一個很好的答案,「因為那些道理都是你聽來的,所有不付出代價的東西你都不會去認真。」


諸君加油,也感謝你們的點贊和關注。


1

這一天,我站在星辰之間,我望向光芒萬丈的至高之神。

我說:「神啊,我是那麼的努力啊,可你為什麼不賜予我幸福。」

「是的,你相當努力!」神的聲音從王座之巔傳來。

「可這與你的幸福到底有什麼關係呢?」神不耐煩的回答我。

是的,的確沒有關係。我花了太長時間,走了太多的彎路,終於在人生還來得及的時候。我發現,我覺得自己很努力,只是我的幻影,是我給自己設的局。我就是這樣,被努力感一步步帶向痛苦。

「努力才能走向成功」這是無數雞湯文中奉為經典的一句話,然而我今天要說,你的努力感才是扼殺你未來的元兇,恐怕看到這裡,數千的粉絲已經開始取消對我的關注,「努力」的奴隸們已經開始向我丟磚了吧!

真正渴望成功的人啊,請讓我耐心說完吧!

這幾乎是我反雞湯事業中最重要的一環,我下了很大決心才寫下這文。我想告訴大家,心理學是一個可愛又友善的女孩,她不會逼你走向任何偏執的極端。我們有多少人打著努力的旗號,干盡了毀滅自己的蠢事。

在偷懶這件事上每個人都是心機婊。

青青女神就是這樣一個努力感的奴隸,為了在三十歲以前解決個人問題,她足不出戶的奮鬥,為完成畢業論文,制定了一個努力的清單:

1、二個月堅持不刷微博

2、每天早上起來晨跑

3、節食減肥(其實她不胖,身材不錯)

4、理性消費,暫時不買衣服

然而二個月後的成果如何呢?我感覺她上微博頻率比以前還高。跑步這方面表現不錯,堅持了一周,不過休息了一個月。飯到是吃的少了,但由於吃了太多的薯片,臉上又長痘痘。唯一有進步的就是衣服又再次變漂亮了。

畢業論文呢,當然沒有完成。她在朋友圈裡這麼寫:廢寢忘食的感覺,真好!

我在下面評論:你還要被你的「努力感」欺騙多久?

很多人像這樣制定了計劃,最後不但沒有達到目標。所有的心血功虧一簣不說,要想再下決心努力就很難了。

作為青青女神身邊為數不多的真話家,我試著提醒她:如果你的努力沒有成果,你的努力可能會失去意義。

「至少我曾努力過!即便我達不到要求,我也不會後悔啊!」

我身邊像青青女神這樣的人很多。即便已在現實中身陷泥潭,卻仍然在自我感動這條路上一去不返。這樣的「努力感」是一種錯覺,人是不可能完全客觀的評估自己所做的事情。你的努力確實可以沒有成果,但並不代表你可以以此為傲。

我經常想起抗戰片里的日本軍官,一旦戰鬥失敗就切腹自盡,證明自己的確努力過了。我很不理解,切了腹就能挽回失敗的結局了嗎?真正的勇者應該是在這個絕望的世界裡優雅地活著的。

「努力感」對我們人生最大的摧毀在於,你有多少」努力感」就有多少「享受感」。只不過,努力可能是假的,而享受卻是大大真實的。

比如青青女神花了一個下午寫論文,強迫自己沒有出去玩,最終成果是二千個字。她感到了非常的滿足,巨大的努力感使得她需要進行更多的享受來獎勵她的努力。

「我都這麼努力了,就稍微放鬆一下吧!」青青女神當時一定是這麼想的。

於是,她花了一天時間遊樂獎勵自己,再花一天時間整理心情,第三天才能開始繼續奮鬥。

假如青青姑娘願意多了解下我,她會發現我平均每天寫兩千多字,三天後我把六千字並在一起,找到共同點,刪除廢話後,形成一篇三千字的精鍊文。之後我會發表在閱讀平台上。

一個月後,我已經寫了四萬多字,比起青青女神難以評估質量的畢業論文,我已經有了幾百萬的閱讀量,數千的粉絲。

如果你問我,我為什麼這麼努力。我會回答你:我根本沒在努力,我之所以這麼做,只因為我樂意。在我的反毒雞湯事業中,我感到快樂。我不因努力而驕傲,不因打遊戲而愧疚。

如果你中毒至深,那麼還有一種叫「懺悔感」的東西會在享受後繼續折磨你,一個努力的小天使和一個享受的小惡魔在腦海里打來打去,打到你精疲力盡,你都沒法想起現在的你不是內訌的時候,該是你去做事的時候。

一個真正努力的人,是不會有努力感的,他會按照自己的節奏把所有的事情做完,當他有一天突然回過頭來審視自己時,早已碩果累累。簡單的說,真正有價值的努力,是把一切行為都自動化。當一個努力高手把眾多你看起來很麻煩的事情一併處理時,就好像是他吃飯時順便撩了個妹一樣輕鬆。

2

努力感為什麼會謀殺了我們的人生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說認為,人有創造和毀滅兩種本能衝動。兩者相輔相成,當你越迫切地讓自己努力,同時也就會迫切地渴望墮落。所謂,越努力,越不幸就是這個道理。上帝越是要求亞當和夏娃要有美德要自制,就會引得亞當和夏娃走向禁忌。

當你把你的「努力感」定義為善時,那個名為「懶惰」的惡便接踵而來。事實上,我們多出的那一分努力感,經常需要十分的懶惰才能抵消。

給大家一個公式,意志力=10倍的抑制力,現在你知道努力感有多麼坑人了吧!

如何正確的努力,把努力變為自動化的進程,消除努力感的欺騙呢?下面三個行為能幫助你:

(1)消除努力的神聖感,娛樂的罪惡感

那麼首先,你需要把「努力是美德,娛樂是罪惡」這個錯誤的觀念永遠的請出大腦。不要小看了適當的娛樂能帶來的益處,它能帶來更高的專註力。適當地「浪費」些時間給自己打打氣,避免工作壓力和倦怠。時不時地讓自己「遊手好閒」一下,可以讓你保持清醒,分辨出什麼工作是真正必要的。

在我文思枯竭時,我會一個人靜坐,打會英雄聯盟,甚至在家人面前舞我的寶劍「淵虹」。這樣能很有效地降低壓力,即便在外人看來這很滑稽,但這對降低壓力非常有效。

投入時間到娛樂活動中而無須自責,你會意識到工作和快樂兩手抓會帶來更多、更大的產出,娛樂將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娛樂,也是一種努力。

(2)千萬不要招惹自己的前扣帶皮層

你的前扣帶皮層便是你意志力在大腦的分管區域,你應該了解它的極限和工作原理,然後慢慢地適應並增加它的力量。那些工作中不容易感受到疲勞的人,其實是那些懂得在前扣帶皮層剛要達到極限便分散注意、自動休息的人。

要怎麼檢測自己的極限呢?

一般從工作開始到第一個哈欠的時間就是你的極限了,這時你便要放下工作去休息了。遊戲和快樂可以給前扣帶皮層再次「充電」,使你注意力更集中,工作效率更高。世界上只有很少人可以連續幾個小時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中途不用休息10~15分鐘。實際上,那些連續8個小時撲在工作上不休息的人比起每小時休息10分鐘左右的人,工作產出要少得多。

(3)要努力而不是蠻力

如果方向錯了,奔跑的再快也是沒用的。當你的努力撞牆後,你就需要學會繞路走。這個世界到處都是無形的牆,會把你碰的頭破血流,但這堵看似不破的牆上,其實有一扇無形的門。要通過這扇無形的門需要使用一點技巧或者終極奮鬥術——鬼謀,在後面的時間裡我將專題論述。

在生活的道路上,你並不需要把自己標榜為一個有「努力感」的聖人,當你的努力感已經爆棚,卻依舊得不到收穫時,你的反意志力就會開始把你拖入毀滅的深淵。

當你的努力感讓你覺得這個世界虧欠了你時,你不僅會自毀,還會拉上這個世界陪葬。

在人生這場馬拉松比賽里,你不必時刻為自己加油,製造出一種正在努力的假象來安慰自己,畢竟這不是一個靠速度取勝的遊戲。你不必再關注那些XX天就取得傑出成績的人,他們的生活與你無關。因為這條路必須你親自走,人生這場悲劇也必須你親自謝幕。

你只需要靜靜地走下去,在黑暗和孤獨中走下去。也許,這是一段光是回憶就會覺得辛苦的……難以忍耐的旅程。為了走上這條道路,就好像經過了一段很長很長的隧道一樣…不過,已經無所謂了。就這樣開始一切吧,你已別無他求。因為這份堅持,會一直持續到命運的終結。


真的謝謝大家這一陣子的支持,小站運營得很棒~!

網站更新~~~!!!

一小時專註---高效的專註空間

---------------------------------------------------網站更新分割線------------------------------------------------------------

這邊我介紹一下我自己做的小主頁吧!

一小時專註---高效的專註空間
一小時專註---高效的專註空間
一小時專註---高效的專註空間

這是一個我自己做的,幫助大家快速地專註工作和學習的音樂網站

裡面提供的有:
專註音樂 :阿爾法波,自然音樂,浸潤式白噪音
時間足跡:你的專屬時間記錄
禪境花園:提供不同環境的模擬場景
禪境冥想:引導式冥想,幫助你快速擺脫負面情緒,提升狀態

----------------------------------------------------------------------------------------------------------------

專註音樂

阿爾法波:專註α 波、高效α 波、平和α 波
浸潤式白噪音:三月小雨、自習室空調、原野暖風、夏日風扇、宇宙穿行
自然音樂


在這個頁面就是播放專註音樂的界面啦,主頁面是簡單的圖片幻燈,和音樂選擇,幫助大家快速進入高效狀態~

其中,

其中,白噪音界面搭配相應的視頻背景,讓你快速的沉浸在工作學習狀態中
自習室空調

二月小雨

其他場景我就不一一放上去啦~各位可以自己去嘗試一下

其他場景我就不一一放上去啦~各位可以自己去嘗試一下

----------------------------------------------------------------------------------------------------------------

時間足跡

你是不是經常在圖書館泡了一整天,結果發現效率低下,完成的事情很少?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一天學習下來十分充實,沒有一個時間軸可以進行自我梳理?
開學了,新的學期想給自己定一個詳細的學習時間計劃?

時間足跡是長這個樣子的~


左上角的齒輪按鈕可以設置你需要的時間段長度。之後就會進入這個計時頁面,在計時開始和結束的時候都會有提示音
同時在標籤欄會出現倒計時

那麼接下來你就開始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了!!!!!!

那麼接下來你就開始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學習了!!!!!!

當計時結束,或者你手動結束這個時間段後,會有一個記錄界面,填完之後提交可以進入下一個循環,同樣的,左上角齒輪按鈕可以設置時間段長短。

當計時結束,或者你手動結束這個時間段後,會有一個記錄界面,填完之後提交可以進入下一個循環,同樣的,左上角齒輪按鈕可以設置時間段長短。


最後,在你結束了學習或者工作之後,在上圖綠色界面點右上角的取消鍵,就可以跳轉到時間足跡窗口,這裡你可以瀏覽你剛剛所做過的事情,可以進行刪減或者清空。幫助你梳理今天的時間流程。


不管你喜歡用番茄計時法,還是其他時間管理方法,時間足跡都能幫助你記錄下來。

當你結束了一天的學習,你可以查看今天自己的時間分配和流程,統計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在哪些事情上,為之後的計划進行調整。

或者,看一看今天學習上花的時間,也是辛苦一天之後,給自己的一點小確幸吧。

----------------------------------------------------------------------------------------------------------------

禪境花園

要是讀書、工作結束累了怎麼辦~?
點音樂選擇欄目旁邊的「禪境花園」,就會進入這裡


這是一個讓你身臨其境的放鬆頁面,提供一共有9種不同的環境:
深秋森林、冬日爐火、黑膠唱片、曙光地球、密林深處、蔚藍海岸、雲端穿行、上善若水、聖誕燭光

頁面也可以轉為全屏,可以讓你身臨其境放鬆下來!!
我個人最喜歡最後的聖誕燭光-。-我聽了好多,好多遍.......

----------------------------------------------------------------------------------------------------------------

禪境冥想

在禪境花園中的菜單欄,有禪境冥想模塊

目前禪境冥想有三個模塊,正在準備繼續擴充~!

目前禪境冥想有三個模塊,正在準備繼續擴充~!

呼吸冥想:引導你快速釋放壓力,恢復平靜。

怦然心動:幫助你短時間內減輕煩躁情緒,擁抱溫暖世界。

全身掃描:引導你重新感知全身,快速重新提高專註度和高效狀態。

感謝身處在美國大鄉村攻讀心理學Phd的@moonfrank提供的理論支持!

搭配禪境花園場景,可以讓你在一天的工作或者學習的壓力下迅速釋放,重拾好心情~~~

P.s:目前我正在尋找聲線好聽的姑娘幫我錄製新的禪境冥想,願意為小站出一份力的你,請加我微信吧~!chenxiachan :)

----------------------------------------------------------------------------------------------------------------

Anyway,這個就是我最初最初的專註音樂小站,其實我做這個網站的初衷,也是在某一天失眠的深夜細想,想去嘗試一些新的東西,為這個我們所存在的世界,做出一些溫柔的改變,希望所有人都能效率max,都能擁有有自己所期待的未來。

就像我在網站里寫的一樣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而我相信,所有你此時的努力,永遠都不會被未來所辜負,即使是生命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天,也會因為你的努力,成為未來的轉折點。

願屏幕前的你,為所期待的明天,全力以赴!

這樣子想,網站就做好了。

有關專註音樂的文章
工作時科學聽音樂,生產力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 TECH2IPO/創見 - 知乎專欄
白噪音:讓工作效率更高 - Scripts - 知乎專欄
裡面也介紹了很多類似的網站,也歡迎大家去嘗試~我也會努力,把我的小網站做得更好!

願大家諸事順利順利

原答案在此:有哪些好的網站,讓人第一眼看了就怦然心動,流連忘返? - 陳什麼夏的回答

----------------------------------------------------感謝分割線--------------------------------------------------------------
謝謝大家對網站的關注!還是那句話,之後網站會加快腳步繼續優化
這陣子流量走的很快,微信也有很多新的好友-。-!!還有的小夥伴會發郵件替我加油。

特別感動


大家的每一條建議我都會認真思考,在以後的優化中採納。
再次謝謝每一個加我微信,給我評論,替我出主意,寫郵件給我的小夥伴,你們就是我做這個網站的全部動力

-----------------------------------------感謝大家關注的分割線--------------------------------------
還有一個小事情

我發現收藏數是點贊數的三倍還多


還是希望大家不要吝惜你的 ,讓更多的人能知道這個小站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就算什麼都沒發生,也沒關係,重要的是,我們度過了美好的一天。

給自己
一小時的專註
和期許的未來


這是一個晚來了一年半的答案。

看了很多答案,好多答案水準都很高。也發現了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其中包括兩個學習方法——重複和聯想。也在後面講下這兩個方法的一些局限性,供大家參考。

如何才能長時間高效學習呢?我講一些新的觀點,以供啟發。

知易行難很大程度是因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為了提高大家的執行力,我也會從腦科學和心理學等角度講講我的經驗。

大腦的學習和執行機制是怎樣的呢?我大概講幾點。

1.大腦的有限容量,高壓縮比。

一些理論模擬後認為,大腦的內存是有限的,可能還有點小。但是大腦存儲的信息為什麼還那麼多呢?主要在於大腦恐怖的壓縮比,1GB的信息內容可能最後被大腦壓縮不到1KB。所以,我們的大腦能夠裝下非常非常多的東西,不過,大家也知道被手機軟體壓縮過的照片會模糊,同樣的,被大腦壓縮的信息非常容易模糊而被遺忘或記錯。

2.神經元生活環境「差」。

我們知道電信號是可以轉化成信息的,我們的電視採用的就是這個原理,但是電視信號的傳遞是通過包有絕緣漆的銅導線,而大腦的信號靠的是神經元,而神經元突觸具有可變性,不是一直能形成通路,而且出錯率比較高。那就意味著,信息傳遞過程中,信息非常容易鏈接不上,非常容易被隔壁老王,哦不,隔壁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信息干擾。這是我們容易忘記和記錯信息的原因之二。

(這套路是不是很熟呢?)

另外就是,神經元之間的鏈接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細胞外液中有一定的遊離空間,尤其是新生的神經元。如果受到較為猛烈的腦部撞擊,大腦會遺忘很多信息的原因就是神經元遊離太遠鏈接不上了以及激活神經元的電流閾值不夠,就像傳遞信號的電線斷了一樣。也有人漏電到短路的,比如說,突然忘了最好的朋友名字叫什麼。

還有,高中也學習過的,同一個神經元如果一直接受相同的刺激,那麼它的動作電位將會慢慢變低,提高了應激閾值,應激電位維持在很低水平。也就是對信息的吸收邊際效能很低。這也是科學研究對短期內過多重複學習歸類為較為低效的學習方式的原因之一(可以重複學習,但是建議分散性重複)。

3.學習的工作路徑

我們大腦關於學習的基本工作路徑,與決策路徑相似。「信息/場景→認知思考→記憶/經驗抽取→情緒加工→信息結合→記憶/新信息」。大腦本身就是由860億個神經元和數量巨大的神經膠質組成,每一個神經元都會鏈接很多很多神經元,每一個過程也都需要經過非常多的大腦部位和神經元鏈接。其中,結合的記憶/經驗,以及情緒加工越多,那麼記憶就會越加牢固。但是形成的新信息是受結合的記憶/經驗,以及情緒影響的。聯想能夠讓記憶更加深刻,但是卻使生成的新的信息不是特別準確。所以,如果要對信息進行精準記憶,不建議採用聯想的辦法。

講完這幾點,大家對自己的記憶和學習機制有所了解,自己也可以嘗試想想,怎麼根據原理生成自己的辦法。在這裡,我也講講幾點我的一些辦法。

1.構建系統

我們的大腦只佔了我們身體質量的2%,但是耗氧量卻佔了25%。本身極度耗能,所以大腦總是想法設法「偷懶」的,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喜歡歸類和規律化信息。我們之所以喜歡給人「貼標籤」,是因為認知事物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但是貼了標籤可以簡化對世界的認知,降低能耗。

同樣的,我們大腦將1G信息壓縮不到1k也是非常耗能的。尤其是選擇壓縮哪些的時候。這個時候,大腦也會優先保留有規律的和能夠歸類的信息(也儘可能不佔內存)。所以,我們記憶那些押韻的、有趣的信息更加深刻。而系統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歸類和規律總結。這樣大腦能夠更為高效的記住信息,而不會太快遺忘。

我個人構建系統的辦法是做筆記。個人心理學、經濟學、歷史、方法論等筆記已經有三十多本。每每需要即使不能全部記起,根據印象稍作查詢,也能很快鏈接起來。

2.增加聯繫節點

在原理裡面有說,每個神經元都會鏈接非常多的神經元,但是我們在抽取信息的時候,即使一個神經元能夠鏈接有很多個神經元,也未必能夠形成信息的通路。所以,也就才會有那,跟人家討論,回了家(換了記憶場景)才想起來怎麼反駁的情況。因為這個信息能夠鏈接的神經元不夠多,能夠根據不同場景而鏈接的神經元更少。所以,如果要形成較強的信息提取能力,需要儘可能增加信息的鏈接神經元,形成通路。

(條條大路通羅馬,引自Facebook)

那麼,怎樣才能形成這樣的信息通路呢?比較簡單的辦法是看科普類書籍,比如說《十萬個為什麼》、《全球通史》、《社會心理學》。知道的是知識廣度,能夠聯繫的是知識深度。想要更好的鏈接,需要有這些鏈接的基礎,看科普類書籍能夠增加這樣的基礎神經元。

另一個辦法是,舉一反三。當我看到一個信息的時候經常會在下面寫上這句話可能適應的場景。

舉個例子,我在《進化心理學》看到這麼一句:進化使然,人在生病和感到壓抑的時候更加需要群體的關懷,因為群體保護可以增加自己生存的概率。我就立刻想到,女人什麼時候最容易接受男人的善意呢?那就是來親戚的時候,受到拒絕的時候,一個人的時候。進而鞏固了這個知識點。

當然,你也可以在大腦工作原理上產生新的辦法,如果有記得告訴我。

3.避免短期過度重複

科學家針對人類的大腦記憶現象的研究證明:在一前一後的記憶活動中,識記的東西是相似的,對於保存來說是不利的,這是因為重複內容相同的東西時,相似性質的東西由於相互抑制,互相干涉而發生了遺忘的結果。這種現象,我們也叫做重疊現象,用於解釋遺忘的機制。其實根據大腦的工作原理也可以大概知道,短期內重複相同的信息會讓大腦不知道壓縮哪一個信息。即使選擇了也已經因為信息的競爭性導致信息丟失比較多。所以在重複學習的過程中,適當的調整一下間隔時間,不要過於密集。

4.增加控制感

前面說到我們大腦關於學習的基本工作路徑,與決策路徑相似。「信息/場景→認知思考→記憶/經驗抽取→情緒加工→信息結合→記憶/新信息」。增加控制感能夠提高我們強化我們記憶與正面情緒的結合。我們在愉悅狀態下能夠有較低的壓力水平和更好的記憶能力。兩個關於控制感的心理學實驗:讓養老院里的老人擁有對環境的更多的決定權,比如自己關燈和蓋被子等,能夠提高老人對養老院的滿意度。讓囚犯擁有對環境一定的控制權,能夠減少他們的破壞性行為。

可以知道,增加對環境和自己的控制感,能夠降低不良情緒的喚醒、避免習得性無助感,也能提高信息傳遞需要的電流閾值,進而提高自我們的記憶效能。

至於方法上,大概就是其他答案說過的睡覺和鍛煉,以及培養固定的習慣,那樣能夠增加對身體的控制感。另外就是培養時間感和空間感,儘可能在穩定的時間和空間學習。

5.提供必要性

進化的基礎是必要性,學習上可以如此。記得二戰時,盟軍培養間諜,需要他們會講流利甚至沒有口音的德語,這個對間諜來說難度非常非常大,但是最後解決這個問題只是對他們說了一句話:你們半年後會被空投到德國,能否活下來就看你們自己了。這是因為生存的必要提供了學習的必要性。

(烏鴉只要飛一下就能喝到水,沒有進化出高級智慧的必要性)

還有就是,我們國家十幾年都沒能夠自主研發出國產晶元,但是美國給我們斷貨一年,「神威」次年就問世了,實際上也是提供了市場的必要性。形成對國家層面的倒逼機制。

如果我們想要更好的學習一種技能或者提高學習的效率也需要提供一定的必要性。比如說,結合獎懲對自己設置deadline,或者讓自己意識到需要靠這種技能吃飯。那樣就不得不持續投入,而且效率也會高很多。

其實,知道了大腦的學習和工作原理,很多人都能夠生成自己的一些好辦法,不要拘囿於我的回答。如果有更好的辦法,也歡迎評論區討論。

有收穫就順手點個贊吧,也當作對個人幾小時投入的一些鼓勵,謝謝。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 衛藍的回答

怎麼讓自己遠離手機? - 衛藍的回答

如何從一個空有上進心的人,變成行動上的巨人? - 衛藍的回答

——————————

不到一天飯錢,卻可飽食一生的自我提升類書籍《反本能》,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點擊購買鏈接:《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衛藍)》- 噹噹圖書



下面的每一點,如果能做到,都能讓你的學習持續性倍增,學習效能倍增。

1,要弄明白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很玄的問題,實際上這個非常關鍵,而且非常實際,它是一切高效學習的法門。因為自己的學習目的搞不明白,你總會被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干擾打敗,包括生活中的各種瑣事中斷。反過來,如果這個問題想清楚了,誰都沒有辦法阻擋你成為牛人。

孫正義在日本初中畢業後,因為讀了《龍馬行》這部小說,被主人公坂本龍馬激勵,決定到美國讀高中。他三個月就把高中的全部的課程學完了,後來他入學加州伯克利大學學經濟和物理。大學的4年的時間裡他都保持著高強度的學習,獲得很多獎項,同時還發明了一款翻譯機,拿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孫正義為什麼能夠長時間高效學習?因為,他非常明確自己為什麼學習。這就是,他最重要的法門。

孫正義在去美國之前就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成為日本第一的企業家。有了這個目標之後,按照這個目標倒推,那他在大學學業完成的時候,就必須拿到他第一桶金。拿到第一桶金,回國之後才能在日本開公司。為了開公司,不單要拿到第一桶金,而且還要掌握建立公司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在時間上就卡住了。他在美國這有限的四五年的時間裡面,既要拿到第一桶金又要掌握創立公司的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有了這個目標,激發了他強大的學習動力。

他在長達四年的時間裡,每天只睡五個小時。他那個時候,每天只睡5小時,專門買個一個巨大的門板當書桌,普通的書桌尺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他的學習熱情。衣服都是特製的,上面縫了許多口袋,裝滿了計算器、文具等等。他在伯克利畢業的時候,沒等學校頒發畢業證書,他就迫不及待的返回日本,著手開公司了。同學勸他等拿到畢業證,再回日本。孫正義說,我來美國學習不是為拿畢業證,我是要學知識和技能。多年後她女兒問他,到底有沒有讀過大學,他才回到伯克利拿回畢業證書。

這是孫正義,他是受理想,志向的驅動,給自己設立了一個大目標,為了完成這個大目標,他不得不學習,而且是極為高效的學習。這個目標給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是最近這十來年才提出的心理學的概念。心理能量這個東西我們以前都知道,但是他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學術術語了,它確實存在。孫正義不單是讀大學的這三四年,實際上他一生都保持高效的學習。為什麼,因為他的每個人生階段都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傅盛是獵豹的CEO,在360工作期間,工作強度非常大,非常辛苦。有一次,傅盛和他的同事徐明去吉林出差,當時是沒日沒夜工作。徐明跟傅盛感慨:如果我們有一天倒下了怎麼辦?傅盛回答說倒下就倒下吧!這是傅盛在獵豹公司的一次內部演講里說的一段人生經歷。他那次演講的題目是《我為什麼不顧一切的努力》。那麼他為什麼不顧一切的努力?

當年傅盛大學畢業之後在四線城市工作,工作2兩年之後,他決定到北京見世面。成了北漂族。常常一年要搬七八次家,經濟比較拮据,北漂嘛。有一次他生病住院,住院的時候,他臨床的一位病友得了一個很嚴重的病。有一天這個病友出院了,傅盛問他為什麼還沒治好就出院了。這個病友回答說,治這個病要花四十多萬,我負擔不起。這件事兒,一般人可能惋惜一下也就算了。但是傅盛卻捉摸了半天。它給傅盛造成了強大的心理衝擊。他想到的是:如果說我有一天得了這種病,我能不能治的起?然後他又想到的是,如果有一天我的父母得了這種病,我能不能治得起?結果他發現很難!所以他只能是苦幹了,在工作崗位上苦幹。

傅盛拚命工作的這個原動力是生存。實際上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生存的殘酷性。認識到了生存的殘酷性,就有了壓力,然後把壓力變成了動力。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有人為了理想,有人為了自尊,有人為了生存,有人為了野心,有的人是出於簡單的興趣愛好。你不一定一開始就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但是如果這個問題不想明白,長時間高效學習就是不可能的。弄明白學習目的的標誌是什麼?就是心理感受的到的動力,還有外在的行為。有時候人會被自己的心理欺騙,但是行為騙不了任何人。

號稱領導力哲學第一人的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一直以來關注一個問題:

蘋果憑什麼可以在那麼多行業里實現創新,並且從未失去這種能力?戴爾也曾嘗試推出MP3播放器,卻為何沒有像戴爾電腦那樣廣受歡迎?

後蓋茨時代,微軟為何從一個希望改變世界的公司淪落為一個做軟體的公司?

沃爾瑪的靈魂人物過世後,一度被人們熱愛的公司,遭到的竟然多是顧客、員工的反感?沃爾瑪要怎樣做才能重放昔日光彩?

星巴克吸引人們購買的不是咖啡,而是理念?

有的人、有的企業,更有創新精神,更具影響力,更有盈利能力。擁有更高的客戶忠誠度和員工凝聚力。通過研究對世界產生最重大影響的各領域領軍人物,斯涅克發現,他們的思想、行為和溝通方式都異常一致——而且這種方式是與其他人截然相反的。斯涅克稱這一具有影響力的觀點為「黃金圈」,它提供了一個框架,可以據此建立企業、領導活動、激勵他人。而這一切都起源於「為什麼」。

斯涅克的黃金圈法則提出了兩種模式:

一種是大眾模式:由外而內,從做什麼開始

一種是非凡模式:由內而外,從為什麼開始.

從做什麼開始,是大眾的平庸思維模式

從為什麼開始,是非凡個體或者非凡組織的思維模式。

兩者的思考路徑截然相反,所做事情的效果也由此有了天壤之別。

大眾思維與非凡思維的路徑方向截然相反。

那麼「為什麼」這個問題,為何如此重要?答案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包含著感情,衝動。這個問題的答案給人以動力,不斷激發新的思考和行動。

非凡的人和非凡的組織都有著深刻的感性內核

1997年,當喬布斯再次執掌蘋果公司的時候。蘋果公司已經一路下滑,瀕臨破差。喬布斯沒有急於研發產品。而是花費大量精力製作一個廣告,著名的think different(非同凡響)。為什麼?喬布斯說,我們已經忘記我們是誰了。我們已經忘記我們為什麼做蘋果了。喬布斯花了很大力氣找到最專業的設計師,自己也參與到文案的設計,以及後期的音頻製作。和他的老朋友一起製作這個廣告的過程中,喬布斯哭了好幾次。多年之後,當他去世之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淚流滿面。為什麼?因為這個過程讓蘋果公司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行動的理由,創新的理由和情感。「非同凡響」廣告一處,立即引起強烈反響。隨後,蘋果的一系列顛覆性產品誕生了。

個人和組織的原理是一致的。

任何不能長時間學習的人,必定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習。

反之,任何能夠長時間高效學習的人,必定明白為什麼學習。即便,這個問題花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乃至痛苦的思考。

2,必須有明確的目標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沒有成敗的。比如說我們關心父母,這是責任,得儘力。聽一首自己很欣賞一首歌,看一部自己很喜歡看的電影,這些只是為了休閑娛樂而已,並沒有明確的目標,也沒有明確的成敗。

但是學習這件事情是有明確的成敗的。這段時間我究竟學的有沒有更好?都說為了考試而學習,那成績有沒有進步,最終有沒有通過考試,考得怎麼樣?這是有成敗的。無論是考資格證書,或是高考,還是考研,那些全都是有成敗標準的。

學專業知識更是是有成敗的。比如說做一個項目,為了做好一個項目而去學習。無論是學習相關的知識還是技能。最終就反映在我們能不能用這個知識和技能去把這個項目做好。

既然有成敗,就必須有目標。反過來如果沒有目標的話,就根本不會有成敗。

談成敗,那是要資格的。有句話講,「大丈夫不論是非,論成敗」。是非是說不清的,成敗是顯然的。但是,如果沒有目標的人,根本沒有資格談成敗。

對於學習來講,沒有目標的學習是最低層次的學習。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意之中學到了一些知識,這種情況是存在的,我們可以在娛樂的時候順便學了些知識,比如說看電影,看電視劇,等等。那些嚴肅的知識,嚴肅的技能他絕不是這樣子學來的。

比如馬斯克上大學的時候,他對學習目標,很簡單。不感興趣的科目,及格就好。他看中的科目,他一定要學得最好。所謂最好就是考高分,他要拿到最高的評級。他的朋友說,為此他會付出比任何人都多的努力。順便說一句,這位鋼鐵俠絕不是什麼天降奇才。他的種種能力,都是通過超乎尋常的努力刻意訓練出來的。當然,也包括在加拿大種菜、掃糧倉和燒鍋爐。

比如巴菲特,他當年想去哈佛大學讀研究生。結果沒通過。他想到了,格雷厄姆,就是寫《聰明的投資者》的那個人。這本書,巴菲特看了無數遍,因為他終於找到了投資的理性方法。格雷厄姆當時在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任教,所以巴菲特就去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的金融系。那他怎麼才能夠過金融系的申請,怎麼才能夠有資格當格雷厄姆的學生呢?他就要讀這個專業的專業著作了。比如說,格雷厄姆和金融系的主任多德合作寫的《證券分析》,那是研究生課程的教科書,是一本名著。

巴菲特為了打動格雷厄姆,打動那個金融系的主任,他就把《證券分析》這本著作讀得很透。透到什麼程度呢?書中提到的每一個案例在哪一頁他都知道。金融系的主任多德上《證券分析》課的時候,被巴菲特驚呆了。巴菲特,竟然比這本專業書的作者(就是多德本人和格雷厄姆)更熟悉書中的內容。巴菲特成功地打動了多德,事實上多德待巴菲特如同父子。後來,巴菲特也如願成為格雷厄姆最欣賞的學生。格雷厄姆的課,基本上成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二重奏,其他的學生都成了旁觀者。追根溯源。巴菲特是如何做到的?就源於,他要把《證券分析》這本書熟練到每一個例子在哪一頁都知道,這就是明確的學習目標。

我們今天去看這個故事會覺得很震撼,那這種震撼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目標和達成目標所給人帶來的震撼和啟發。

究竟什麼是目標?目標與願望、與夢想、與願景有什麼不同?目標的本質是五個特性,核心是可檢驗。

第一,要明確(specific)。比如馬斯克對他最看重的課程上要靠最高分,這個目標是否達到,考完之後立即能夠得到檢驗。比如一個作家規定自己每天寫2500字,這個目標當天就能得到檢驗。相比之下,成為一個大作家或者成功的企業家,這就是願望,而不是目標。

第二,要測量(measureble)。如果目標明確,那麼在學習進度上一定是可測量的。但關鍵是,你得測量。就像打遊戲。你打的怎麼樣時時都是知道的,要麼血量少了,要麼闖關失敗。

第三,要指向行動(action,active)。明確的目標容易確定,想一下就能想得出來。關鍵是要把目標拉得足夠近,並直接帶來行動。例如,一年之內出一本書,這個目標夠明確,也容易測量,但關鍵是今天該改什麼。例如,你可以定為,今天寫1000字。那麼究竟寫什麼。等等。如此定了目標之後,還要定主題,然後排列先後順序。這樣,才能在每一天中變成行動。對於學習來說,把寫書變成背書就可以了。

第四,要現實可行(realistic)。現實可行,這件事兒也是關鍵。比如馬斯克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想搞火箭。大學畢業的時候,還想做火箭,做新能源,但是當時既沒條件,也不是趨勢。當時的大趨勢是互聯網。他先從互聯網起家。到時機成熟,他就做火箭,做特斯拉。於是,現在有了鋼鐵俠。學習目標也是一樣的。如果目標定位,一周背一本書,熱情滿滿,到時完不成,你會備受打擊,懷疑人生、懷疑智商,等等。

第五,要有時間節點(time-bound)。人生活的就是時間,如果給你足夠長的時間,基本上你想做到的事情都可以做到。時間就是一切。目標上一定要有時間節點。一方面,達成的時候,你能迅速建立成就感。那即便沒有達成,以便你及時發現不足,及時改進。否則,在錯誤之中,還沒有感知。這是無數人犯過的、而且還正在犯的錯誤。

對於高手來講的話一天都有成敗,一年有一年的目標,一個月有一個月的目標,一周一周的目標,一天有一天的目標,甚至一個小時都有一個小時的目標。這是托爾斯泰的名言。

目標設置恰當,即便從很小的目標開始,逐漸增大,都有勢不可擋的力量。

2001年,舊金山科學博物館的一位物理學家基於懷特海的發現,用9個膠合板做成多米諾牌重現了實驗。每塊膠合板骨牌依次比前一塊大50%。第一塊骨牌高5厘米,第九塊高近0.9米。實驗當然成功了。

如果順著這個實驗出發你會發現。第10塊骨牌已經1人多高了,第18塊骨牌相當於比賽斜塔,第23塊骨牌將超過埃菲爾鐵塔,而第31塊骨牌將超過珠穆朗瑪峰,如果有第57塊骨牌,它的尺寸將足以到達月球。

所以沒有明確的目標,不可能有高效的學習,更不可能有長期高效的學習。

3,有明確的計劃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的第三點就是要有計劃,計劃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所謂的計劃,就是這一年,一個月,一個星期,你究竟想達到什麼程度?要有明確的衡量標準。

對於一個學習任務如果定了終極學習目標。那麼倒推出來,每個階段的目標就定了。或者從訓練自己的學習能力出發,也可以定出學習計劃。比如學英語背單詞,今天背三個,明天背四個,後天五個,每天遞增。然後一個月之內把托福或者GRE裡面的生詞都學下來。當然,我更主張背英語文章。背文章是最高層次的模仿,雖然難,但確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學習方法。

高手都是任務驅動的,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訓練自己的能力。比如上面巴菲特和孫正義的做法。孫正義是這方面的狂人。他的人生計劃更誇張。

19歲那年,孫正義對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50年的規劃:在20多歲時,他要創立自己的公司,打出旗號;到了30歲,他要賺足夠的種子資金,能夠進行投資,這個錢的規模要是10億美元或者20億美元的規模,這樣才能讓自己進行大手筆的投資,為未來投資,足夠做一件大事情;40歲時,要選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對自己人生一個大的挑戰,然後把重點都放在這個行業上,並在這個行業中取得第一,整個集團擁有一千家以上的公司;50歲時,完成自己的事業,即營業規模達到1兆日元。60歲時,把事業接力棒傳給下一代,自己回歸家庭,頤享天年。

到目前為止他的計劃都實現了,只剩最後一條。孫正義,沒錢,沒技術、沒有客戶、沒有市場,沒有經驗,也沒有生意上的關係的情況下,成為亞洲首富。原因就這這種思維方式,以及這種思維方式產生的強大動力和訓練出來的種種能力(演講、頭痛、判斷力、學習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等)。

你也許會問,怎麼總拿這些奇葩的人舉例子?也許,我並不想成為那麼牛的人,也許,我並不想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呢?答案是,無論你想取得多大的成就,原理都是一樣的。這些人就是坐標。你想達到的成就如果低於他們,那就按照這些坐標點在上面打折就好了。如果你想比他們都要牛,那麼就在這些坐標點上乘以你的係數。

在操作上,讓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連起來,就是計劃。

再爛的計劃也比沒有計劃好。有一個例子,維也納的火車站火車總是晚點,有個人就說,既然是火車總是晚點兒,還要這個列車時刻表幹什麼?大物理學家維斯科夫回答這個問題時說,如果沒有那個日程表的話,你連火車晚點了都不知道。

當然在今天這個時代,常常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趨勢的變化快。所以在制定計劃的時候,第一不要太詳細,但目標一定要明確。第二,你的計劃的核心,是你的能力,擴大你的能力圈範圍。即便因為看到了新機遇而改變了計劃,那你也要保證時間沒有浪費,因為你提升的是能力。

有了目的、目標和計劃,接下來就是執行。

4,豐富的反饋

行動才是最難的,它有可能被任何事務,尤其是隨即事件打破,並中斷。實際上,人持續做任何一件事兒都是極為困難的。因為,持續做一件事兒意味著改變命運。而人的命運,哪能輕易改變。即便目的給了你意義,目標給了你熱情,計劃給了清晰的思維,給了你坐標。你仍然需要一樣很重要的東西,讓你不至於半途而廢。這樣東西就是成就感。

建立成就,就必須有明確的反饋。反饋告訴你,你究竟做的怎麼樣。每前進一步,你的成就感就增加了一分,以此類推。

反之,沒有反饋的話,想要高效率學習學習是不可能的。

建立反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計算工作量。

特羅洛普是僅次於狄更斯的偉大作家,但寫作僅僅是他的第二職業。特羅洛普在英國郵政(British Post Office)一直做著全職工作。他習慣5點30分起床,花半個小時閱讀前一天寫的東西以進入最佳寫作狀態,然後用接下來的兩個半小時寫作(旁邊放著一塊表),強迫自己每15分鐘寫出一頁(大約250個單詞)。為了確保進度,他數自己寫了多少個單詞。「我發現,我的表每走15分鐘,我一般就能寫出250個單詞。」他報告說。按照這個速度,他可以在早餐之前寫出2500個單詞。也就是說,他每天寫作2個半小時。

特羅洛普並沒指望每天都做到,因為有時要處理公務,有時要外出打獵,但是他努力做到每周都實現目標。他寫每部小說,都事先推出進度表(一般計劃每周寫10000個單詞),然後每天寫日誌。「我每天都記下自己寫了多少頁,這樣,如果哪一兩天我沒有寫,那麼那一兩天就是空白的。這些空白就像一雙雙眼睛盯著我,督促我多加把勁,補上落下的任務,」他解釋說,「日誌就擺在我面前,如果哪一周頁數不夠,那麼它就在我的眼裡放了一粒沙子;如果哪個月頁數不夠,那麼它就在我的心中插了一把劍。」特羅洛普名垂史冊的著作都是這麼寫出來的。

特羅洛普的寫作方式里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有明確的目標,每天早上用兩個半小時寫出2500個單詞;第二,有明確的計劃,每周寫1000個單詞;第三,有明確的反饋,他的反饋就是他的日誌。這本日誌形成了對他的監督。重點是他說的這句話,「如果哪一兩天我沒有寫,那麼那一兩天就是空白的。這些空白就像一雙雙眼睛盯著我,督促我多加把勁,補上落下的任務」。由此可見,他偶爾會打不成目標,而且,這件事兒對於特羅洛普來說並不容易做到。但是,他有日誌,那是他的上帝之眼。日誌監督他,鞭策他,那就是對他寫作的反饋。當然,一旦做到,而且是持續性的做到,首先建立了成就感,隨著水平的提高,自然帶來種種興趣。當然,還有作家是能賺錢的,還能帶來聲望和讀者反饋。

稍微複雜的學習活動,尤其在加上緊迫性,制定反饋方式就要複雜一些。

我在高中的時候,想要考好的大學。考好大學這個事情大家都想。但是想的程度不一樣。我特別想考個好成績,能夠考個好大學。但問題是我的成績在班裡面才排在三十多名,而且努力了一年半,都已經到了高二下學期了,還是在二十多名。

這個時候我就問自己學習是為了什麼?實際上在這個時候,我已經形成了一種心裏面的巨大的壓力。這個壓力來自於對自己智商的懷疑。已經努力了一年半了,但是依然看不到效果,在我當時看來,只能說是說明是智商有問題了。所以我一度嚴重懷疑自己的智商,並為此感到痛苦,甚至絕望。這種心理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如果不絕望的話,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不是智商問題,而是學習方法的問題。由此,進入了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

學習方法我已經嘗試過很多了,比如看參考書,延長學習時間等我都試過了。但是不起作用。當時我就從根本上來考慮這個問題:我學習的目的究竟是什麼?當然是考個好大學,然後有好工作,這些都是大家都已經有的目的。但是這些目的,這些想法絲毫不能告訴我應該怎麼辦!

後來,我發現,以我當時的思維水平我沒法想清楚,我的學習目的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太抽象,也太大。我把它變小,變具體。我問:我一天的學習目的是什麼?想了好久,我才想出答案。我這一天的學習目的就是為了進步。如果我明確知道今天即便學習十幾個小時,根本不會進步。那麼還不如去玩。如說各種體育活動,看小說,去網吧等等。之所以沒去做這些事情,就是希望能有進步。我繼續想:那做什麼事情能夠讓我進步,或者感受到進步呢?比如聽課、看書,做題目,看參考書,這些覺得能夠讓自己有進步的事情,我仔細一琢磨,發現都是虛的。我問,能不能明確的告訴自己今天的進步在哪裡?結果我發現我做不到。然後我的辦法就是記錄,記錄自己這一天的進步究竟在哪裡。

然後那我把一天做過的所有的題目都都寫在上面。我又學的新東西全都記在本子上面。不同於大家說的單詞本,訂正本,錯題本,我稱之為進步本。有了進步本,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會很踏實,因為每一個進步都明確寫在了進步本裡面了。

而且我知道第二天該學多少。

高效學習有兩個定義,一種是跟別人比高效,一種是跟自己比高效。我們跟別人比的話,那就是要知道別人的效率有多高。因為這是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我們要有所擅長,才有價值;擅長什麼,正是來自於這種比較。

要知道高手的效率有多高?比如馬斯克,從十多歲時候的開始,他一天能讀兩本書;我們就馬上就知道,我們如果一個月讀一本書,馬斯克的閱讀量就比我們高三十倍啊!我們知道了這個事實的話,反過來會給我們提供壓力和動力。

另外一方面,和自己比高效,跟自己比是最根本的,自勝者強,我們要不斷超越自己。或者說,即便是我們要超越別人,我們也要首先超越自己。如果要超越自己的話,我們得知道我們有沒有超越自己呀!所以就必須有反饋。

我在高中的時候用的進步本的方法,實際上就是一個最簡單的反饋方法。有一個大作家叫做特羅洛普,他說我每天都規定自己在清晨寫作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內要求每十五分鐘寫100字。那麼他常年堅持這樣一個寫作計劃。而且他把當天當天所寫的字數,全都在筆記上清晰的標出來。哪一天達成了或者超額完成了,哪天沒打達成,清晰明了的寫在上面。這個東西如同一面鏡子一樣在提醒著它的節奏。或者說這個東西在不斷鞭策著他。那就是憑藉著這種持續的水滴石穿的力量,在郵局裡面當郵遞員這幾十年的時間,他成為了僅次於狄更斯的偉大的作家。

反饋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他就是能夠幫我們,提高效率!反饋還有一個最最重要的好處就是能夠提高興趣。實際上,遊戲之所以迷人,就是因為它不斷的給我們反饋,我們有沒有通關,有沒有升級,有沒有打死怪物,我們前面還有多少關,知道前面還有多少級,知道前面還有多少怪物,使得我們集中注意力去打怪升級。而學習過程中也是一樣的,那有了這個反饋了,我們才知道我這一關有沒有過的去,如果這關輸掉了,那努力在再打一遍。遊戲里無論升級也好,還是闖關也好,還是打怪也好,他都是有明確的反饋的,你有沒有死?還有多少血了,還有多少裝備了,這些都是明確的反饋。就是這個反饋,再加上闖關作為目標,才把一個人的精力,注意力給鎖住。

5,社群

社群的力量是巨大無比的。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愛因斯坦,一個是特斯拉。愛因斯坦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而特斯拉是頂級的發明家,他們都是有社群的。政治家和企業家就更不用說,他們的工作屬性就決定著如有所成必須有社群。

愛因斯坦在大學一畢業就實業了。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艱難的人生處境。一方面要顧及自己的生計,一方面還要去找工作。這在心理上便會形成很大的困擾。當時愛因斯坦的爸爸甚至給大學老師寫信,問問能不能給愛因斯坦安排個教師崗位。結果是不能。愛因斯坦到處發廣告,搞了個物理輔導班。那時候輔導班並不盛行,報名參加的都是有識之士。所以,愛因斯坦把他的小組取了個名字,叫做奧林匹亞科學學院。這個小組首先是維持了他對物理學的興趣。實際上這個學院就只有四五個人,一塊兒來討論物理問題,哲學問題,閱讀一些名著。

這個「奧林匹亞科學學院」民科一樣的組織,首先幫愛因斯坦保持了對物理學的興趣,讓他在物理上保持精進。因為在分享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對一個問題的認識程度對一個現象的認識程度,只要一表達的時候立刻能夠得到反饋。我掌握得好,就可以滔滔不絕的講。掌握得差的話,連說都說不清楚。如果能說得清楚,別人會有反饋,贊同或者不贊同或者有進一步的問題。如果有反饋,能不能回應?如果有不贊同的話,能不能提出反駁的意見?如果是有疑問的話,我能不能回答那些問題?這樣的思維過程的,都把他對物理學的研究推向了深入。愛因斯坦就是在這一期間,產生了相對論的思想。當然,不久之後這個學院的朋友還幫他找到了專利局的工作,他成為專利局的專利員。不久之後,愛因斯坦的五篇論文橫空出世,改變了物理學史。

拉特斯拉也是一個例子。他在大學之後找了一份工作,也是專利局的專利員。他有一段時間非常沮喪,身體也很糟糕,而且對發明也沒那麼有熱情了。感到前途渺茫。

他有一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拉著他一起鍛煉身體,路上一塊聊天。特斯拉把自己的身體調理好了,變得健康,重新燃起了對發明的熱情。特斯拉的一生中不斷有這樣的社群,比如說後來他去美國的愛迪生的公司。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今天時代變了。參加或者搞個社群比任何時代都容易。無論你對什麼感興趣,都有相關的平台和社群。但社群的原理沒變。誰不利用社群,誰犯傻。誰利用社群,那不能說他聰明,因為那是必須做的事情。

6,高效的方法

任何技能和知識都有很多不同的學習方法。

比如本田宗一郎,他是本田公司的創始人。他的學習方法就是有問題就問題跟專家請教,他就是小學畢業,後來也上過夜校。他認為直接跟專家請教是最快的學習方法,他也是喜歡這種學習方法。對他一輩子用這種學習方法。

比如丘吉爾,丘吉爾是通過寫作來演講來學習的。他對寫作和演講充滿激情,誰都知道丘吉爾是一個偉大的演說家。他的演說對於英國在二戰中的勝利至關重要。其實際上丘吉爾還是大作家,丘吉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比如馬雲學英語。馬雲英語怎麼學的,他十二三歲的時候專門到杭州飯店門口給外國人當導遊。為了勾引外國人的興趣,他專門在飯店門口拿著書本念蹩腳的英語。外國人一聽,發音不準聽著難受,忍不住上來糾正指導。馬雲就這樣搭上話了,攬了導遊的活兒。練英語,長見識。

辜鴻銘,是通過背誦名著學外語,學德語就背歌德的《浮士德》,學英語就背彌爾頓的《失樂園》,結果他的德語比許多德國學者都牛,他的英語比許多英國學者都厲害。辜鴻銘回到中國之後,他的演講是收費的,但外國人卻排著長隊買票,還一票難求,成為京城一大奇觀。

所以,想要高效學習,好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是你要找到最適合你的那一種,或者說是適合你的那幾種,同時他們又是比你現在的學習更高效的那個方法。怎麼找方法,就找你想學的那個東西對應的牛人,然後從眾多方法中選擇適合你的。

7,愉悅到上癮

只有學習的過程中愉悅以至於上癮,你才可能成為高手。因為你練習的時間更長,質量更高。比如,在所有的小提琴選手中,最高水平的人,頂級高手和專業級別的人,比老師比優秀者練習的時間更長。

既然是高效學習,就不但是指效率高,而是指效果好。效果好就需要不斷精進,不斷提高水平。這意味著一件事兒。那就是痛苦。因為讓人進步的學習只能產生於學習區,而必須離開心理舒適區。

既然是痛苦。那麼只有從中發現樂趣,才能扛得住,而且長時間的持續。

在學習這件事兒上,如果的目的就是成為不可替代的高手。下面是你必須經歷四個階段:

產生興趣,變得認真,權力投入,開拓創新。

這是專門研究專家的專家埃里克森在《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這本書里,綜合了N多研究成果得出的結論。

興趣是排在第一位的。

培養興趣這件事兒看起來很複雜,沒有什麼規律。例如,巴菲特十多歲就見識了股市;愛因斯坦10多歲的時候叔叔給了他一個指南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維茨金,五六歲的時候,就在公園裡跟大人下棋。培養興趣這事兒,有很多偶然性。對於成人來說,最好的辦法是大量的閱讀人物傳記。即便你沒有機會從實際操作中找感覺(比如你還是大學生,想要做投資),你還是能夠從人物傳記中進入場景。

實際上,產生興趣是有套路的。

二十世紀有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研究了各個領域的幾千位專家,發現了這個套路。這個人是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經是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系主任。他被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塞利格曼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米哈里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人的幸福感從哪裡來。為了研究這個問題,他帶領團隊研究了各個行業的幾千人。包括運動員、普通的員工、家庭主婦、藝術家、科學家、學者,等等。他們一再發現,所有人的的行為模式,都有如下特徵:

1.做著自己傾向去從事的活動。2.專註一致。3.有清晰的目標。4.有立即回饋。5.對這項活動有主控感。6.活動過程中憂慮感消失。7.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8.最後,當做完之後,感覺到極其愉悅。

米哈里將這種忘我投入、隨後產生高愉悅的感受稱之為,心流 (flow)。心流理論已經成為計算機遊戲開發的重要理論基礎。

通過遊戲產生心流,最重要的技術環節是目標設置。

如果目標設置比自身技術水平高很多,這個時候產生的感覺是絕望。例如,一天寫10篇文章,或者一天讀它1000頁書,或者一天把一個很複雜的遊戲通關,等等。如果目標設置比自身技能水平低很多,那麼產生的感覺就是厭煩。

如下圖所示:

當任務的難度程度和技術水平匹配的越好,這個人的愉悅感、心流感就越強。這是小孩子都自覺在用的技巧,要不然他們為什麼沒有很高的技能,但玩兒什麼都很專註很開心呢。

8,強健的體能

我高中的時候有一個這個逆襲的學習方法。我從高中的全區幾千名開外,全市幾萬名開外,考到了第一名,高考是全市理科第一名,全省的第三名。我把我的學習方法告訴了我周圍的同學。包括我把我的筆記,這個方法的詳細的步驟都告訴了我那個準備復讀的同學。

結果第二年有些同學的效果並不是非常理想。其中的一個同學我問他,我說你這個什麼原因,他就跟我說,他神經衰弱,他說數學的考試是兩個小時,他在做卷子做到一個小時的時候,大腦已經是根本不轉了。我當時恍然大悟。所以即便是有再好的學習方法的話,也是要保證自己的體能。長體能的辦法沒有別的,只能是鍛煉。

巴菲特每天讀500頁書。他說,這就是知識起作用的方式。然後,有人會想,巴菲特是不是書獃子。當然不是。巴菲特高爾夫球、乒乓球都很厲害的,大學的時候參加過賽艇隊。當然最厲害的還是乒乓球,他大學時代最喜歡乾的事情就是,隨便拉上一個同學跟他打乒乓球,然後把對方虐一頓。後來巴菲特搞投資,做的非常投入,以致忽略了鍛煉,體能不足對他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後來巴菲特迷上了跑步。巴菲特已經明確,他選擇接班人的標準之一就是看馬拉松跑的怎麼樣。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王永慶一生都堅持著跑步這個習慣;村上村樹這個小說家,他說馬拉松長跑給他帶來的靈感啟發。馬雲打太極拳,王石喜歡登山。愛因斯坦喜歡散步和騎自行車,薛定諤喜歡到阿爾卑斯山上閑逛。毛澤東喜歡游泳,特別是游長江。這些都說明這些成功者,無論是投資家、企業家或是作家還是科學家,都十分重視這個鍛煉身體。這說明體能這件事兒,比絕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重要。

如果這些精明的人都這麼重視體能,那麼誰不重視體能,誰就是犯傻。這個犯傻,不是開玩笑。而是不運用確實會讓人變得更傻。因為學習是要動腦的,動腦是要消耗氧氣的,大腦的氧氣是要全身供應的。你的身體供氧量取決於你的機能細胞,也就是線粒體的質量,還有你的肺活量。這些東西只能靠鍛煉變好,或者保持。對這些知識缺乏足夠重視的人,建議你看一本書,《運動改造大腦》。

9,把握節奏

無論做什麼,節奏無比重要。

有一個「素質拓展」的遊戲:試一試一分鐘拍手最多能拍手多少次?

這個遊戲最適合兩個人做。一個拍手,一個人計時。我在國家隊當教練員期間,曾經帶著隊上的所有隊員做過這個實驗。目的是發現自己的潛能。在實驗之前,我讓大家猜想自己最多能拍多少次,並報數。然後跟實際能夠做到的相比。隊上的幾個冠軍選手,判斷的比較準確,但兩個數字之間的差別仍然是驚人的。

另外,我曾經在課上做過無數次這樣的實驗。當然,我自己也做過無數次這樣的實驗。後來我把我那個竅門告訴了大家。竅門非常簡單,就是要有節奏。比如說每拍手五次的時候就停一下,或者說是每拍十次停一下。所謂停一下是指,有一個很小的間歇。不同人的節奏不一樣,或者說在不同狀態下那個節奏不一樣,但規律是極為明確的:有節奏一定比沒有節奏效率高。

對於學習而言,節奏體現在3個方面。

一方面是學習多長時間,中間休息;比如說如果說我能保持十五分鐘的專註,再往下的話就弄不了了,那我就十五分鐘一個,做為一個學習環節。那如果說我的平均水平是三個小時為一個周期,那我就三個小時為一個周期。

第二個,是複習的節奏。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把知識記到腦子裡面。無論是理解性的記憶,還是死記硬背,還是聯想記憶,一定要記到記到腦子裡面。所以一定要把握複習的節奏。及時複習的話,遺忘程度就低。所以與學習新東西相比,複習的重要性同樣重要。如果把握好複習,同樣的時間,效果就會更好,效率就會更高。反之,沒有有效的複習,一個新知識新技能,即便學1000遍也可能學不會。

第三個,是高強度的深度學習與持續的淺層學習之間的節奏。

從學習強度看,有兩種基本的模式。一種就是持之以恆滴水石穿,就像特羅洛普平均每天寫作兩個小時每個小時,寫1000字。另外一種模式的是突擊性的學習,比如說一周之內就突飛猛進。剛才我們說的那個孫正義三個月就把高中的三年的課程學完。也就是說,他可以慢慢的三年把這個課程學完,也可以突擊強度很高的三個月,把高中課程學完。中間可以休息一個月,完全放鬆了學習,放鬆一個月。

這兩種模式,哪一個都並不簡單。但大多數人忽略了深度學習的重要性。深度學習,能夠在短時間內構建大腦中的關鍵鏈接,迅速突破知識與技能瓶頸。例如高盛的主席科恩。他想找一個期貨交易員的工作,但是他對期貨交易提示一點都不懂,他就進入金融那個領域。偶然的他得到了一個面試機會,但是距離那次面試不到一個星期,他在那個星期裡面把股票交易期貨交易的一本經典著作完全讀下來。其效果不僅僅是他被錄用了,而且他對期貨交易的理解比他的主管還深刻。這是深度學習。

總之,把握節奏是高效學習的必須。

10,學習意味著改變人生。

上述9點。達到每一點都不容易。因此,在社會上,有成的人並不多。

如果按照二八法則來計算,學習有成的人可謂少之又少。

做到每一點的人只佔人群的20%。那麼每一點都做到的人會有多少呢?

100%X(20%X20%X20%20%X20%X20%20%X20%X20%)=0.000000512

也就是,100萬人裡面只有5個人能做到。

相反,每一點的突破都會帶來學習的飛躍。

如果把知識或者一項技能的練習過程,畫成一條曲線。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成就。那麼理想的學習過程就是由一系列S型曲線疊加成的指數曲線。這就是學習的複利法則。那麼上述的每一點都是學習過程中的新的增長點。

如果把人生的成長化成一條曲線。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成就。那麼理想的人生就是由一系列S型曲線疊加成的指數曲線。這就是人生的複利法則。那麼上述的每一點都是人生中的新的增長點。

學習意味著改造大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知識和技能一旦變成長期記憶,就意味著我們大腦中建立了相應的穩定迴路。大量的證據表明,長期學習一項知識和技能,我們的腦結構會產生明顯可見的解剖學上的改變。

學習意味著改造生命。長期高效學習,帶來情緒變化、三觀變化、人脈圈的變化、技能的掌握、職業的變化等等,會對我們的整個身體機能,生活內容,形成難以估量的影響。因此,學習意味著改造生命。

你可能注意到了。在這篇文章中,我舉了很多人的例子。我是理工科的,擅長分析,擅長模型,擅長理論。但是我還是舉了許多例子。除了文章可讀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學習不但是科學,不僅僅是藝術,更是生存與生活的法則。

只有把學習放在人的終生髮展的背景中,才能看清楚其中的關鍵環節,還有諸多細節。例如,無論是對物理的興趣,還是對英語的興趣,或者是對寫作的興趣,都可以在那方面的行家的專家傳記得到諸多啟發。傳記裡面包含太多的東西,包括那些人對這個事情的認識,包括他們的學習方法,包括他們在不同階段對這個事情的領悟,以及具體的知識和技能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如何發揮的作用,等等。

最後,學習意味著改變人生,改變命運。正因為如此,長時間的高效學習才如此之難。但是,我們生於這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一個人的能力可以持續倍增,並且能夠體現相應的價值。那麼,即便困難,我們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核聚相關文章===

  1. 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核聚專欄文章
  2.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3. 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4. 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是一種什麼體驗?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5.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 知乎核聚的回答 – 知乎
  6. 碎片閱讀如何形成知識體系?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7. 怎麼樣才能讓學習體系化,效果更好?-核聚的回答-知乎
  8. 對獲取知識的方法論的疑惑?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9. 每天堅持英語學習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0. 你有什麼道理後悔沒有早點知道?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1. 無法理解高等數學怎麼辦?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2. 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進步,為什麼還是會不努力?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3. 總是追求完美然後一事無成怎麼辦?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知乎專欄: 核聚

微信訂閱號: 核聚


這個問題只有七百多個答案,卻有十六萬多知友在關注,可見,大家都盼望自己能高效學習。
我也看了一些高贊答案,寫的真的很好,無論是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如果真的能按照那些去做,學習將不再是一件難事。
然而,我要殘酷地告訴大家,對大多數人來說,缺的不是好的學習方法,而是堅持努力學習的決心,那些方法講的再好,對於沒有堅定決心的人來說,都是徒勞無功的,因為他們根本不可能按照方法描述一一做到。
就跟那些大道理一樣,人人都懂,但不代表每個人都能做到。
學習這件事,歸根結底,是意志力的較量,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有時候就要多逼自己一把,現在對自己寬容,就是未來對自己殘忍。
我們每天上完班後,已經很累了,即使有時間,也沒精力去學習,更別談高效學習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就是這種狀態,所以大家都是大多數人,這很二八定律。
我以前聽過一句話:白天努力的八小時決定你的現在,晚上努力的兩小時決定你的未來。
所以這個社會上優秀的人是少數,大多數人也只是普通人,因為大多數人無法戰勝自己的惰性,去不斷突破自己。
想想看,如果告訴你,下個月XX考試不通過直接槍斃,我想你這個月會拼了命的學習,即使再累再苦,你也會堅持學習,恨不得把每天二十四小時當成四十八小時來用。
但是如果下個月考試不通過,沒有任何損失,或者損失很小,我想你是不願意付出那麼多的時間和汗水去學習的,因為損失成本太低。
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成本高低問題,如果成本足夠高,那會逼著你去努力學習;如果成本不夠高,那你會很容易放棄學習。
註冊會計師CPA是中國會計類第一考,考上CPA就意味著在以後的工作中又可以多一項很硬的資質,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報考,但是每年都有很多人缺考,這是為什麼呢?
考試難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考試報名費太低,幾十塊錢的報名費,付出成本太低,報完名即使學不下去了,放棄這次考試也不過損失一頓飯錢。
我沒考CPA,我在考CFA,特許金融分析師,這是美國金融領域的一項考試,首次報名費+考試費就1200美元,本地還沒有考場,我得飛去廣州考,我光考這麼一次試就要花人民幣一萬多,就這樣,我在複習的過程中,還經常產生放棄的念頭,累了想多休息一會,周末了想多玩一會,但每當我想起這一萬多元的考試成本,我就不能那麼心安理得地休息玩耍了,我必須去努力,必須克服惰性,至少也要盡全力堅持到最後,不管考試過不過,不能讓自己後悔。
於是,我拼了命的學習,在考試還剩兩個月的時候,我推掉了一切社交活動,每天一回家就學,一直學到凌晨三點鐘,我在牆上貼了表達決心的紙片,一抬頭就能看到,我要時刻提醒自己,我要堅持下去,即使不是為了考證,看在一萬大洋的份上,也要繼續戰鬥下去,絕不鬆懈!
就那樣學了兩個月,身體也瘦了一圈,最後考試當然是通過了,我一個學計算機的,通過這類金融考試,別人都很羨慕,他們也想考,以為我有什麼靈丹妙藥,或者學習竅門,都來諮詢我學習方法,我告訴了他們學習方法,他們還是沒能堅持下去,他們連花錢報名的勇氣都沒有,怎麼可能有堅持學習的決心和鬥志。
所以,我想說,大部分人不能高效學習,並不是因為沒掌握方法,而是因為不學習的成本太低,既不願意逼自己一把,又不能戰勝惰性,那就只能日復一日,渾渾噩噩過下去了。
練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你們連多流汗的勇氣都沒有,還能指望真的上戰場了能奮勇殺敵?


現在是2017/1/1, 這個問題目前有18萬+人關注。看來大家都很關注學習效率的提升。
方法論,已經有珠玉在前,我決定說些不一樣的。

1/先思考目標和路徑,再去談提升效率,反而會更有效率
很多人都在關注how,但是很少人在關注why 和where

  • 題主提了一個情景:我需要長時間學習,效率低怎麼破?
  • 然後很多人回答:如何長時間高效率學習. 云云
  • 很少人回答:我為什麼需要長時間高效學習?我長時間學習的目的是去往何方?

一個令人悲哀的事實是:第三個問題都沒有想清楚就直接去實踐第二條的人,這世界上沒有十萬也有八萬。

目標和路徑為什麼重要,請看下圖——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道理誰都懂,但是實際上願意用的人卻並不多。尤其是生活中出現一些比較複雜的路徑的時候。

有人拿高考做比方。
高考至少還有個目的:考高分上大學。
如果你現在不需要考上大學,即使你再高效的去學習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這些知識,除了浪費時間,又有什麼好處?

考大學雖然是個目標,也只是階段性的目標。人接受高等教育是為了更好的工作,以便獲得更多的回報。如果已經有其他更好的途徑,那麼考大學未必就是好的路徑。
比如曼昆經濟學原理裡面的這個案例讓我記憶深刻:不上大學直接去打球


上大學輟學的牛人也很多。有人說:這是天才才去做的事情,我必須按部就班的提升學習效率,上大學,考證,讀研,以便找個工作等等等等。

那麼退一步,我們分析下自己的選擇——找個好工作這個目標。
即使面對著最終都要的工作賺錢,我們甚至也有很多條路徑:
去讀研,去公司實習,去考重要的證書,去出國深造,或者本科就工作,或者創業,或者做上門女婿(好吧,開玩笑)


至少提升效率以前,先思考一下方向吧;
1)思考自己的大目標,
2)思考實現目標的各種可能途徑。
3)根據個人的特質去選擇自己最可能成功,且自己有競爭力的途徑。
4)這個途徑才是你最高效的途徑,也就是上面的AB線段的途徑2。不按照這個邏輯,一不小心走途徑134,效率再高也不如途徑2。

——最基本但是又最容易忽視的真理是: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去做好。
根據我的經驗,非科研工作的人,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往往不需要甚至也不應該需要長時間學習的。(原因後面會講)

2/找好了方向我們再來談如何快速提升——注意是提升而不是學習。


——任正非《致新員工書》2015版本

在我看來,快速提升就是一個三角形

  •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也。

最快的學習方式,還是讀好書,尤其是讀行業經典教材。
什麼30天學會XXX,7天掌握XXX的書,給錢給我也不看,因為時間比書值錢。
而那些再版多次的教材,比如XXX學第X版,在中國似乎大多幾十塊錢一本。但是可謂是世界上最高性價比的學習工具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本枯燥的教材書(不是那種暢銷書)能夠幾十年多次再版,基本就能說明這本書在這個行業的地位。
立志做教材的人,都是為了讓知識流傳後世的,裡面的知識大都是知識的政體框架,行業內的best practice. 給你介紹相同路徑上面的 別的人,別的公司是通過做了什麼事情才獲得成功的。

  • 學而不思則罔

如果只學習,不思考,不去總結適合自己的規律,其實是白讀了。
因為教材往往是面面俱到的,適合幾乎每一個人。但是每一個人有自己特別的長處,短處,資源,信息,機會,威脅 。國外的教材這點問題尤甚,國情不同,很多東西照搬過來水土不服。
如何總結規律,也是繼續根據前面的流程規則:
1)我學這本教材的小目的是什麼?
2)為了達到這個小目的,我還缺哪些方面的知識?
3)這本教材適合我情景的知識是那些?這個教材的案例是否可以給我實際工作做借鑒。
這種有目的的查詢式學習,往往比無目的學習高效不知道多少倍。
每學一個,你就可以進入下一步的實踐上驗證自己總結的規律是否有效。

——繼續重複一點:不值得去學的東西,就不值得學好。
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一長N短的專才,而不是樣樣通樣樣松的通才。
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極其有限,是沒有辦法什麼都去學好的,把自己的長處去跟別人的長處合作或者交換,比補完自己的短處好得多
(特別注意:這是社會的道理,不適合高考,高考看的是總分)

3. 知行合一,反哺規律

實踐雖然不是檢驗規律唯一的標準,但是是非常重要的標準。
光說不練就會越來越偏執,覺得自己是天下無所不知的趙括了。
但是實際上,前面總結的規律,都是紙上的道理,跟現實中會有很大的差距。

道理只需要考慮最核心最關鍵的東東,而執行卻需要面面俱到的思考實際的情形。

根據我的經驗,非科研工作的人,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往往不需要甚至也不應該需要長時間學習的。(原因後面會講)
為什麼這麼說:一個人一旦進入社會,成了社會的一環,就必須時時刻刻做好準備,面臨著跟別人的溝通和處理突髮狀況,這已經不是學校裡面的潛心科研了,這是一場群體與群體的溝通戰爭。因為工作需要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個人。
曾經有人去統計過各大公司高層的時間狀態,發現他們幾乎很難有超過20分鐘的個人獨處時間,永遠充滿了會議,拜訪,突髮狀態,請示和決策。
一個需要長時間學習的人是無法勝任這樣的工作的,必須能夠碎片化思考,多線程並行處理各種問題,才能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才。而一個人,在有限的信息上,要能夠高速處理這些問題還不出錯,必須靠著自己本身總結的規律而不是臨時去學習。


好在前面總結的規律就是為了實踐的高強度壓力下應用的,所以就立即用起來吧。
使用的過程中,可能大部分情況合適,但是總會發現這個準備工作沒有做,那個流程需要補充,這個暴露了思考深度不足,那個出現了多種異常情況。每一個問題,都表示總結的規律,面對現實,還有待完善。

然後在繼續回到上面的三角循環。


推薦閱讀:

高度自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做到長時間(4 個小時以上)精神專註?
如何不痛苦地早起?
醫生如何排班?

TAG:學習 | 時間管理 | 心理學 | 高效學習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