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媒體宣揚「院士一件襯衣穿30年,最後捐出百萬畢生積蓄」這樣的價值觀?

八旬中科院院士罹患癌症 捐出畢生積蓄880多萬元http://app.peopleapp.com/Api/600/DetailApi/shareArticle?type=0article_id=740993

92歲院士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了420萬全部積蓄幫貧困生
http://mp.weixin.qq.com/s/5cyJV5wNDLihJ1GFxFANhQ

近日見到頗多類似的新聞,主要都見諸於主流媒體,我對老一代科學家們的崇高品德深感欽佩。卻也不禁疑問,科學家們勤懇一生不應值得物質的收穫么?
宣揚人生最後的兩袖清風真的是普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么?
宣揚這樣的價值觀在現今社會是否會使年輕人對「無私奉獻」望而卻步?
宣揚這樣的價值觀利弊又在哪呢?


上周為了寫一個「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回答,我去翻了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遺孀許鹿希的訪談。看到這樣一段話:

鄧稼先逝世後,母校想為他立個雕像,可是許鹿希堅決不同意,因為這之前出了個紀念性的小冊子,有不少大學生看了鄧稼先的經歷後說:「這是個傻子,太傻了!要是留在國外,不知能掙多少大錢,也不會這麼早死了!」

三十一中在校內開展鄧稼先事迹的宣傳教育活動,不料十幾歲的娃娃們也疑問不少,說:「像他這樣值嗎?」老師們痛心疾首,大聲問:「都是這樣的價值觀,今後國家發展靠什麼?」

看完我又想起了2015年央視推出的《大國工匠》節目,那真是看得我三觀崩塌:

「蛟龍號」組裝專家顧秋亮:單職工家庭,放棄50%加薪機會,一心求奉獻,儘管家裡急需用錢。7000米海上試驗,船剛剛啟航,他就接到妻子被查出懷疑惡性腫瘤的電話,領導都來安慰他,後來查到不是惡性腫瘤,回來後他和妻子哭著抱成一團。

中國商飛大飛機製造首席鉗工胡雙錢拒絕了私企的三倍薪水,寧可在商飛沒活乾等待機會。一周有六天要泡在車間里,僅有的全家福還是2006年照的。一年多前,老胡一家從住了十幾年的30平米老房子搬了出來,貸款買了上海寶山區的70平米新家。作為一個一線工人,老胡沒有給家裡掙來更多的錢,卻帶回了有一摞摞的獎狀證書

發動火箭機焊接第一人高鳳林,留給家庭的只有5%。很多企業試圖用高薪聘請他,甚至有人開出幾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也不要,自甘清貧……

總結一下大概是:

大國工匠不一般,家人住院他加班;

錢少事多不陞官,一心奉獻幹得歡。

火箭專家工作狂,不在上班也在忙;

商飛首席集獎狀,貸款才買郊區房。

蛟龍鉗工最心塞,老婆住院他出差;

……

這套比慘模式的聖人價值觀,我也是嘆服;你的兩彈一星元勛,分分鐘被紅小將拖去牛棚教做人;你的首席鉗工,生生是拖到快退休才能貸款買房,從30米的地方搬出來;你的焊接專家根本沒時間陪家庭。

這種案例真的能吸引年輕的優秀人才前赴後繼走上科研之路嗎?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無私奉獻模式殊為不易,但更多的時候,馬斯洛需求除了最尖端的自我實現外,還有財務安全,情感尊重方面的低層需求。

我期待看到這樣的新聞:

  • 兩彈元勛一天訂製三餐,堪比谷歌食堂;
  • 院士忙於工作,學校安排專人給他訂製襯衣,安排家庭瑣事;
  • 科研人員在一線,國家提供高端醫療保險,家屬生病,醫生主動上門治療,費用全報銷;
  • 為了表彰技術專家的出色貢獻,這次頒獎不發證書了,直接發別墅。

相反,在生活中,我看到的更多是這種宣傳上的「不正之風」已經侵擾民間多年:

你是醫生,你是救死扶傷的,你談什麼錢啊?
你是老師,你是靈魂的工程師,你要奉獻啊!

說這種話的人,往往是年薪幾十萬上百萬的領導,舔著臉跟月薪5000的一線教師/醫生談奉獻……

這種風氣,在部分民營企業尤為昌盛,搞「一家人」文化,不是有福同享,而是有班同加,而且沒有合理的報酬和補貼,強調員工要奉獻,要感恩,「不接受 996 就是吃不了苦」。

這種企業,千萬不要去。

公眾號:瞎說職場

安利一個職場回答:有哪些大家不說,但需要知道的職場規則?

以及11月29日的關於面試的live:掌握這十招面試技巧 成為面試達人


我黨本身就是具有先進性的組織,每一個合格的黨員就應該是普通人的楷模,普通黨員在宣傳口上就已經被吹成道德楷模了,那我黨要表彰的優秀黨員、所有黨員學習的對象,自然就得是楷模中的楷模,非聖人不可了。但實際上,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然而為了宣傳,都被塑造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模樣。

捐款880萬的盧教授,他跟夫人僅育有一女,女婿也是華農的畢業生。但1991年,女婿出國留學後就再沒回來,為此他還寫過一封家書,希望女兒女婿回國。

「現在留學生中流傳著各式各樣的『理論』和觀點:無非是為自己待在國外不歸製造借口和『理論依據』。自己不願意回國倒算了,還要給利己主義的靈魂貼金。連為養育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服務都不願意,還奢談什麼為人類服務……我只有一個獨女,她理所當然應留在父母身邊,不能把照顧父母的責任推給組織不管。不論從公從私看,你都應學成後按時歸來為國效力。當然,人各有志,道路只能由自己選擇。我也不想再多說了。」

然而他的女兒、女婿、小外孫、孫女仍然全在加拿大。捐款恐怕多少也有些無奈的意思。

廣州圖書館·廣州臉譜·[第010期·院士篇] 盧永根:心在學術,似水一般純凈

一件襯衣穿30年的崔崑院士夫婦,情況也與盧教授類似,他跟夫人膝下也僅育有一女崔明玲,並且早已定居瑞士30多年

2013年崔明玲先於父母去世,同年崔崑夫婦以自己和女兒崔明玲的名義捐出420W,設立了「勤奮勵志助學金」,白髮人送黑髮人,捐款也算是父母對子女的紀念。

明姐午餐:#明姐的朋友#崔明玲,...

就我個人來看,這些隱情並不影響這些科學家的偉大,相反更容易讓人體會他們的不易而心生同情。同情本身就是一種理解,理解就能拉近人們的距離,而憧憬卻是距離理解最遠的感情。
聖人固然可敬,但聖人亦讓人畏懼。

人們塑造聖人,從來都不是為了學習他,而是為了拿他當槍使,去攻擊那些持不同意見的人。而我黨又是信奉集體主義的政黨,要領導我黨,就得統一思想,就得向聖人看齊。

所以莊子才說——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我發現西方媒體和東方媒體宣傳科技工作者往往是兩種方式。

西方媒體比較喜歡宣揚科技工作者的財富,睿智,甚至個人身上性格的缺點。比如電影鋼鐵俠,是世界上最大的斯塔克工業掌門人,同時也是花花公子,愛慕虛榮,玩世不恭的紈絝子弟。但是在重大抉擇來臨時,鋼鐵俠願意用生命來保護世界。

它用這種人物塑造宣揚意識形態:人都是有各種弱點的,但是也有技術進步、改造世界的需求,同時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守住底線。簡而言之,就是「有缺點的英雄」

東方媒體比較喜歡宣揚科技工作者的清貧,服從,個人身上人性的光芒。比如過勞死,工資低,起到了重大貢獻卻只領很少的報酬,一件襯衣穿了30多年,捐出百萬畢生積蓄而不留給子女一點遺產。簡而言之,就是「無缺點的聖人」

然而,我們的社會一面在塑造這樣的聖人,一面在喊著打倒「油膩的中年人」,所謂油膩也就是把自己打扮得邋裡邋遢而不鍛煉;一面在喊著打倒沒有財產的「鳳凰男」,唯車房是問,父母不留給子女幾套房產,好像犯了天大的罪過且面臨斷子絕孫之虞。所以我們面對這種無缺點的聖人,其實也就是當面拜一拜,挺多看電視的時候為其感動得流下幾滴其實漠不關心的淚水,之後還是要叫王思聰老公和馬雲爸爸,投簡歷還是打算找高薪工作的。

有缺點的英雄,好歹是個英雄,無缺點的聖人,那就太難做了。我們宣傳意識形態的方式還是停留在上個世紀,但是時代已經變了,不是靠幾句社會主義價值觀就能讓科研工作者奉獻一生,甚至讓他們的子女前仆後繼。刻意塑造無缺點的聖人,最終就是大家流流眼淚,慢慢地誰也不想來你這兒工作。

我倒是很想看看什麼時候媒體會宣揚家境優渥的紈絝子弟來做科研,或者因為科研而使得科研工作者家境優渥。至於那些工作者傲慢、脾氣壞、出去住5星酒店吃豪華晚餐,我是無所謂的,因為這都是小事,重要的大是大非堅守就行。

讓大家知道科研工作者生活在富足的環境且有任性的自由,才會吸引更多的人進來,這難道不是更好的意識形態宣傳方式嗎。

ps:有人談到對楊振寧和鄧稼先的批判,但這正是官方「聖人」人設崩塌的結果。如果官方一定要給科學家院士們這個聖人人設,你染髮穿名牌衣服都會被民眾批判得死去活來;但假如官方學習西方的輸出,有愛好,有愛國,堅持中國夢,雖然有些小缺點畢竟也是人之常情,民眾反而更沒法批評。


就拿鄧稼先來舉例,以現在的標準看當年物質待遇很低,但是放在當年也是照著高了給的。另外在生活上、政治上都是給了很大照顧的。鄧稼先搞原子彈的時候有警衛員、有專車,從西北回北京有專機或者專列可坐。鄧老回北京彙報工作,需要過個夜,是可以回家的,整個保衛和機要通信保障都得跟到家裡。

青海金銀灘基地,住房建設跟不上人員進駐,已經建設好的住房用來給科研人員住,軍隊和行政人員住帳篷。

當年搞核基地建設起來的城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且各種軟硬體條件都是儘可能調集了全國最好的,一個最多十萬人的城市有全套的中小學、有動物園、高考單獨招生,就連糕點店的師傅都是從上海最好的糕點廠里調過去的。

現在不能把當年「給不起」更好的物質條件,變成了科研工作者就應該享受當年這個延續下來的物質待遇。當年也有些科研工作者覺得自己待遇比一同工作的戰士和幹部好,不願意享受高待遇。這是人家高風亮節,不意味著這份待遇不應該給。


院士能夠收入400萬、800萬,這很重要,說明知識能夠帶來價值,用知識為社會創造價值也能夠帶來回報。

至於如何支配這400萬、800萬,完全是院士們個人的選擇。省吃儉用然後捐款,這當然值得尊敬。如果院士用這些錢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同樣值得尊敬。

宣傳報道時的價值觀,本身沒問題。為社會做貢獻,為人們做好事,支持貧困生,能有什麼問題?這樣做的人,一定是值得尊敬的。

只不過明確,即使不這麼做,同樣值得尊敬。因為院士的貢獻,在他們的科研和學術方面,已經體現出來了。捐款之類,都不是對他們的要求或者期望。

還有,他們能夠通過自己貢獻,獲取合理的回報。如果他們一輩子只能有40萬,就是不合理的。

所謂不正確的價值觀,是院士一輩子拿著很低的待遇,還毫不計較,任勞任怨,別的地方給高薪也不去,就要做貢獻。

正確的價值觀是,院士拿了合理的待遇,然後自己支配這些待遇,心安理得的自己使用,或者做他們認為有意義的事,都是好事。


我覺得這個報道沒有問題。

我比較反感某些報道,把某些科研人員說成像蠟燭一樣奉獻自己,最後窮困潦倒,從而在比慘中體現出崇高來。

但這個報道不是。

人家院士也挺有錢的(420萬、880萬積蓄),只是自己自願選擇了不同的散財方式,而且這種散財方式還幫助了他人。

從這個報道中,普通人既能看到擁有科技知識、作為知識分子可以在我們這個國家掙到足夠的金錢,有足以支撐優越生活的能力,同時又能看到這位院士自身的高尚情操(而且這種奉獻是自願而非強迫)。

這種報道並不會使年輕人對「無私奉獻」望而卻步。因為在這個案例中,「無私奉獻」的比例和強度是完全自我可調的,你有能力像院士一樣掙到幾百萬積蓄,完全可以拿出你認為合理的部分去回饋社會,剩下的用來滿足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像某些比慘大賽那樣,只能在潦倒但高尚和做個普通人之間二選一。

既包括對個人奮鬥的物質激勵,又包括對無私奉獻的道德褒獎。如果不宣傳這樣的事例,那我們的媒體應該去宣傳誰呢?

現在社會上網路上有兩種截然相反、但都不那麼正確的對科學界、對科技人士、對優秀人物的評判輿論。

一種是把他們戴上崇高的道德光環,宣傳他們為了搞研究、搞國家項目弄的完全犧牲個人生活,最好是崇高到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並以此要求後來者也要奉獻到這樣的高度才行。典型例子就是前些日子楊振寧獲得中國國籍的時候,部分對中國貢獻比楊振寧差遠了的網民,以鄧稼先這樣的聖人榜樣去卡前者,貶低楊先生對國家貢獻的價值,甚至冷嘲熱諷人身攻擊。

參考我之前寫的答案:常凱申:如何看待楊振寧、姚期智加入中國國籍並轉為中科院院士?

另外一種正好相反,這些人由於自己做不到崇高,出於「你不能比我形象高大」的嫉妒心態,於是也看不得別人崇高。對歷史上為了國家民族而奉獻自我的英雄冷嘲熱諷,以庸俗化的解構去消解崇高的意義,對英雄的事迹嗤之以鼻,甚至對他們去潑髒水。對於這些人來說,他自己願意做蒼蠅,同時還不滿足於別人不做蒼蠅,因為英雄事迹映襯顯得他們更像蒼蠅,於是他們就喜歡扒著英雄的缺點和傷痕,嘬著,營營地叫著,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心理上的極大平衡。

這兩種思維,在網路上隨處可見。


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
盧老師這樣的人,的確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旗幟,他代表了一群精神和智力都經受過考驗的科學家,正是這群人的旗幟的號召下,中國才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創造了一項項科學成就的奇蹟。
但我們要清醒的意識到,這群人的成就其實是「非常態」的,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深刻的時代烙印。不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擁有一群這樣甘於奉獻且還成就逆天的科學家,並能夠實現大跨步的科學進步的。倘若我們把這群科學家的行為認知為一種科研「常態」,並迫不及待地套用在今天每一個普通科研工作者身上,那實質上就是在竭澤而漁。
如今這個時代,我們國家已經走向了繁榮富強,已經有相對充裕的資源來提供給每一個科研工作者。我們在緬懷前輩們的偉大的同時,也要樹立起新的精神旗幟,比如科研創業。實際上我們已經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了,比如劉自鴻等人。一群具有科學精神的商人引領的具有創新活力的企業才是處於產業升級階段的中國最需要的人才。在這個商業和科研緊密交織的階段,空談奉獻是沒辦法獲得更多進步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場強國之間人才,金錢和政策的全方位競爭,不落後的唯一辦法就是砸錢給政策來吸引和留住人才。舉個例子,顏寧離開清華大學時,我就覺得非常好,因為她的離開意味著給學校的壓力,這些壓力也許能夠帶來反思和修正,讓她之後的人才們受益。倘若她因為情懷等原因勉強不離開,才是真正嚴重的問題——我們才會以為我們的體制沒有問題,不需要反思和修正就能留住國際頂尖人才,而這樣的傲慢會讓我們一錯再錯,步步落後。
盧老師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佩,不僅因為他的奉獻精神,更因為他干好了他們那代人的事。我們切不可瞎子摸象般只看到他的無私奉獻精神,卻看不到他無私奉獻精神背後的,那真正值得我們繼承的干好一代人的事的精神。


建議也報道一些其他新聞對比下。

官員一件外套值30萬,臨雙規前私吞百萬公款。


我國對於科研工作者的宣傳一直有一種苦難敘事。一直是苦大仇深,最後科研事業苦盡甘來,科研工作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宣傳到最後,都不好意思宣揚科研工作者可以過上正常人的幸福生活。

對比美帝。人家也搞對於科研工作者的宣傳。人家的科研工作者,如愛因斯坦被宣傳為(也確實是)天才,躋身上流社會,還有若干個情婦之類的(見床戲頗多的《世紀天才》);美麗心靈里的約翰納什,也被描述成相貌英俊的天才人物,艷遇不斷;就算生活大爆炸里對於科學家謝爾頓等人的描寫,也頂多嘲笑一下他們的書獃子氣而已。

反正人家老美的對於科研工作者的宣傳,全然是宣傳的一幫令人羨慕的成功人士;而我國這邊,似乎打算把科研工作者塑造成為一個個苦行僧形象,一輩子清貧無比,拋妻棄子,苦幹科研,成功的關頭就得癌症,死了還要捐獻遺體……

為啥這麼宣傳呢?想有三點。

第一點是路徑依賴,當年人民日報的範文就是這麼宣傳苦哈哈的科研工作者的,比如鄧稼先,「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國搞原子彈,搞到被輻射,尿血,得癌症…必須得說,那個年代確實可能就是如此艱苦,很不容易。這麼宣傳過後,就算現在條件已經大為改善,但是還好意思宣傳有科研工作者成為成功人士嗎?

第二點是我們國家科研現在出成果的地方多是生物化學材料等苦力搬磚學科,學科內部文化就是苦幹搬磚,比如前兩天宣傳的女生物研究生做蚊子繁殖方面的研究,居然要露大腿喂蚊子;另外你看施一公組裡的學生的新聞,多有熬通宵不休息看電鏡的報道;

第三點就是領導愛看這樣的新聞,而不是老百姓愛看。記者是公家的,必須考慮的是領導的口味。你要寫科學家發財了,領導怎麼想?


前幾年看網易新聞,說東莞地區工廠女工多男工少,而且女工的老公很多沒來,當地女工的性需求得不到滿足,所有當地男工很多一夫侍多婦,長的好看的男工甚至被十幾個女工包養,帶壞了社會風氣,希望政府重視這個問題。

當時我就很奇怪,感覺不可能吧,這文風特么感覺像起點的作者寫的,現實中有這種好事?

點開評論,一群人在爭論是不是真的,最後看到有東莞網友說最近東莞出現用工荒,媽的那群老闆天天請記者發這種報道,評論區里眾人這才恍然大悟。

這官媒的水平還不如血汗工廠的小老闆呢。


這種宣傳非常落後,是反人性的。

整天宣傳什麼XX院士捐出百萬積蓄,XX科研工作者安於清貧做出重大貢獻,XX工匠貧困潦倒不忘奉獻,XX員工妻離子散堅守崗位。

同時又宣傳XX官員瘋狂挪用公款子女攜巨款國外逍遙,XX大老虎身價幾十億,XX縣長稱霸幾十年是當地土皇帝魚肉一方,XX公務員灰色收入一年百萬。

這給人什麼感覺?給人什麼引導?

投身科研=窮困潦倒慘得不行幾十年,也就只能換來一堆證書,還照顧不了家人。

投身官場=只要小心點就是為所欲為,即使落馬,家人也是一輩子衣食無憂逍遙快活。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你這麼一宣傳,大家表面上稱讚有面子,背地裡全都去追著里子去了。

人活一世,稍微明白點的人都知道為了自己的利益好才是真的好,其他都是虛的。

在現在這個年代,大家表面上誇無私奉獻,心裡都在罵SB,誰無私誰SB。

所以為什麼我國的年輕科研人才如此青黃不接?大家都恨不得投身互聯網和金融去賺錢,再高的榮譽再濃厚的師生情也比不了一套學區房實在。

所以為什麼大家一邊罵著公務員,一邊每年國考依然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不管基層公務員多麼叫苦連天都還拚命去擠,一提到公務員都露出心領神會的笑容,灰色收入不少吧?

簡直搞笑,還不如天天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套呢。

要我去寫,絕逼是吹科研工作者怎麼獲得國家獎金,怎麼生活富有受人尊敬,科研工作怎麼分房子怎麼所有生活全都報銷。

絕逼是寫官員天天被逼下地視察,風餐露宿,因為幾十塊發票丟官免職,一旦落馬全家不得安寧,昔日落馬官員今日全家落魄。

這樣才是正確的引導。

不過話說回來,很多稿子寫出來,其實不是寫給我們看的,而是給他們領導看的。

領導愛看,看的高興,寫稿子的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寫的東西他們自己信不信?會不會對大眾造成誤導,他們會在乎么?

畢竟他們也是人,也是趨利避害的。

至於他們的利害和我們的利害是不是一致的?

呵呵,這個問題利害了。


他們不是兩袖清風,他們是智慧之氣充盈。「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科學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先知和德魯伊。
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聖賢王侯。這不是說他們沒毛病。
智慧是其聖,智慧而造福人類是其王!

人如果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這事對其他人也很有價值,有充分的社會尊嚴。那麼錢不錢的真的一點也不重要了。

我境界不高,我很喜歡錢。但當我看到很有價值的案子,內心總是按捺不住激動。如果不是考慮到其他合伙人,那真是不給錢我也要做。
這種時候我往往趕忙拉開點距離,主要讓其他同事去談判。怕被客戶看出來。

我國過去常宣傳主席的睡衣、總理的襯衣什麼都的。並把它定義為艱苦樸素。
但是我覺得,這是優秀品質,但不是什麼艱苦樸素。
這其實是專註和執著——「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我認為關鍵是這個樂,既人以何為樂,反映了他的境界。

我的境界不高,但是消費早就不能使我快樂了。
我有件老爸送的體恤穿了20年。(中學時候被我爸買大了,當時穿很長現在正好。)
有奶奶買的毛衣也穿了十幾年。
我認為這些東西質量很好,沒有換的必要。
每季我會買一套新的衣服,但那是為了照顧客戶的感受。設計人員自己太土了客戶不放心。

其實江湖地位再高一點的話,裝這個也沒必要了。我的老師輩很多人一款夾克穿半輩子。

時尚新款,在他們眼中是沒位置的。他們追捧的時尚是什麼呢?貝律銘工作室出了草圖大師的新樣式、哪又出了新的可塑性好的材料之類。

這些老人家離世的時候,遺物里有些穿了半輩子的衣服實在正常不過了。

很多人在學校里騎的自行車都是賊看不上那種。
然後,在生命的最後。賬戶里那些錢,真的是他們最不關心的事情之一——如果子女爭氣的話。
很多老師最後光飯卡里就有十幾萬……(學校按月打的伙食補貼。但他們又不吃食堂……)

有位老師常常上戶外課的時候替全班同學刷卡。

這是樸素嗎?這是不喜歡享受嗎?

我認為不是。他們一直都很享受,享受自己的事業,享受自己的人生。

這種高貴的精神境界當然是應該讚揚和宣傳的。但是我看所以宣傳稿好像都get不到重點。

我們敬愛的師長們不是苦行僧,他們是智者。
他們未曾苛待自己,只不過他們在意的不是物質。

社會應該做什麼呢?當然是讓這樣的人更加不必去在意物質。
比如現在科研經費一年一報這種事我就知道很多老師相當不耐煩。
有位老師原話:「項目結束後審計。如果亂花了錢我去跳長江!」

再說一遍,這不是樸素。相反,這是光輝和偉大。


八九十歲的院士,能有好幾百萬的積蓄,考慮到錢不值錢也就是近些年來的事,可以說國家待他們也不算太薄。勤勤懇懇一輩子,學術成就斐然,物質上的收穫也不算寒磣。

至於把這些錢用來享受生活,還是清貧一生最後悉數捐出去,則純粹是個人選擇的問題。

對於如題中兩位院士這樣的,臨終前將所有積蓄捐出去的人,我始終懷有最崇高的敬意。這種行為不見得普世「正確」,但很「善良」。你可以把矛頭對準媒體,但要是說這些人本身傻,愚昧,虛偽,那就有些過於自以為是了。

另一方面,從國家和媒體的角度來說,連團團都出現了,我不相信上頭沒意識到這種脫節的宣傳會招來反感。更大的可能是,新中國早年窮怕了,現在有錢了還依舊貪圖那點情懷驅動下的高層次的人口紅利。一旦像西方一樣,宣揚那種富有的,如樓上答案所說的「有缺點的英雄」,必然會極大增加國家用人的成本。這才是宣傳口的意義所在。


亂逛,隨手答

不同年代的人,價值觀念會有差異,所謂的時代烙印,也可以稱為代溝

山河破碎國家危亡的一代人,用今天的價值觀去評價他們?

那不太講道理地說,按照如今天大地大,不如房子大的普遍心態,皇軍只需背著錢袋子,送房送車,就能買下中國了?何必動用三八大蓋?

評價一個國家危難年代成長起來的人,負點責任的話,至少,也要先了解一下年代背景

再通俗一點

這種評價,也是一種歷史穿越,先去了解他的成長年代,再看他的行為,最後評價

最近幾代人,熱愛各種穿越歷史劇

穿越完大宋,再穿越大唐,自然大明朝也不放過,滿清也可以,穿越過去幹什麼?跟太子爺談情說愛,調戲各種美女,指導各種經濟建設,順便殺幾場戰役,王朝帝國將相艷后美女等等胡編濫造

很好很裝逼,娛樂形式而已

但是,院士這種需要穿越歷史真相的提問,最好,還是嚴肅一點,否則,下一道題目,就成了這樣:

如何評價兩彈元勛放棄夫妻生活紮根國防這種傻子活法?

如何評價著名科學家放棄美帝豪華生活回國這種二貨人生?

等等......

本質上,這種提問是一種歷史迷路行為,而且,這還是離我們最近的歷史

忘記歷史,就是犯罪

送這頂帽子雖然稍微大了一點,但在核心上,迷路與忘記,是相似的

---補充回應一下評論

1、在世的人,有老有少,有些歷史過來人的願望是生前留名,死後進革命公墓。共同社會中,這些人的行為,不能因為數量少,就被認為價值觀有異常

2、捐獻個人財產這種行為,不存在強制性的規定,純粹的個人選擇,這與捐獻遺體,是一個道理,認為這種報道,是在綁架圍觀的人,是一種受虐心理

3、這種報道,與科研工作者的收入,也根本沒有什麼關係,僅僅只是對某個歷史階段的過來人,作一種讚揚性的報道,也就是留名表彰,你可以看成,捐橋的鄉賢,刻石記碑,樹在橋頭,就這麼簡單的事

4、新聞報道的解讀,如果總喜歡強行過度聯想,後果只會陷入自我認知困境,如果對這種無私行為的讚揚,都能曲解為道德綁架,曲解為這是要求我們也如此

這種心理,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病,不成熟的毛病


做一個優秀的黨員真慘

P.S.

對那些想不明白的,古人曰: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①。子貢②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③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注釋】①府:指國庫。②子貢:孔子的學生。③賜:子貢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學生。

再這樣下去,不會有人去做科學家了。

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空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反之,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髒國家。
——胡適


媒體人出生於什麼年代,喜歡什麼價值觀,決定了他們喜歡宣傳什麼。

對人人利己的深深恐懼,對人人利他的瘋狂追逐,顯示了左派政治思想背後的一種執拗、狂熱和一種深深的失落感。

本質是就是一種宗教狂熱,希望通過人人奉獻來建立人間天國,但通往天國的道路往往由獻血鋪成。

最終到達的既不是天國也不是地獄,而是不斷地提高要求,因為左派政治思想的內心深處希望『革命運動』永不停息。


覺得這種觀點好的,
請反覆觀看《人民的名義》前三集。
騎自行車的趙德漢,
貪污了一個多億。


畢生積蓄880萬元,說明平時待遇還是不錯的,沒被虧待。很多搞科研的朋友比我更清楚現在一流高校待遇如何我就不說了。起碼人家不是窮人,別拿清貧往上貼。

他捐錢一沒被強迫二沒老年痴呆,純屬自己的選擇,你非得用自己的價值觀衡量別人?你覺得人家過得寒酸人家還覺得你這個人精神空虛沒追求,又不是說是院士想花錢但是沒錢,而是人家有錢不願意這麼花,你管人家?你是人家的誰?如果一定要追求什麼極致的物質生活,有盡頭嗎。有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滿足闕值,只是因為從小的生長環境等因素各不相同罷了,你看來必須的別人可能覺得多餘,你沒想過要追求的看不上的人家覺得這才是真奢侈。自古以來歷史上那麼多帝王,為什麼稍微開明點的都更重視歷史的評價而不是女人和財寶?自古以來那麼多文官為何以死相諫?他們沒你聰明?

就像知乎上有個提問,為什麼很多人都願意進高校,明明高校待遇一般。除卻高校待遇實際上並不差的原因。更多人人家就是想追求點高檔次的東西,學了一輩子,搞了一輩子科研,給相關學科把自己名字留下來難還是弄點房子豪車難?這難道不是另一個東宮娘娘吃大餅的故事嗎?

我並不贊成自己都過不好卻要幫助別人的新聞,什麼娃在家沒人管得病沒人看天天加班的,但是自己已經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去追求更高檔次的東西,我只有服,沒別的想法了。


當然,此處畫重點,給科研人員更好的待遇,我舉雙手雙腳贊成。


之所以宣傳這種價值觀,因為這種人的生活層次追求檔次本身就更高,這種人越多,對於整個社會進步的貢獻越大,說白了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享受這少部分人帶來的福利,如果所有的科學家都想的跟你想的一樣,怕是社會還進步個卵子哦。別總以一副這是為了他們好的姿態出現,或者說有意無意地指向某些團體的管理手段。一邊享受這些人帶來的紅利,一邊嘲笑他們傻,簡直是。

再說一點自己的想法,知乎這種提問很多,有的不懷好意有的只是純粹不理解,其實這種宣傳方向,確實是要講求讓每個人都奉獻,這其實也是共產主義的一種追求方向,路不拾遺現在確實沒有,但是如果真的實現了,你覺得好還是不好?就像現在,你覺得物質更實在,其實是對現實的一種屈服,因為其他途徑並不能給你帶來任何安全感,我們大多數人都不能通過其他途徑來獲得安全感。這是目前的現狀。

執政團體本身的性質相信你也知道,三個代表,它必須要作為一個引領者,不管你願不願意,認不認可,它必須要選擇一條方向去帶領大多數人,風氣真的是可以通過各種手段,慢慢引導的,當然決定因素還是政治經濟的發展狀況。如果作為一個引領者的角色,連這點追求都沒有,那我覺得是真的墮落了。


這個問題,是典型的不理解宣傳思維。

首先,這篇宣傳里告訴了你科學家是有錢的,880萬、420萬,這告訴了後來者,只要好好乾,這行業不貧苦,有足夠的物質收益——這吸引了所謂小人殉財的那批人(這種觀念並不可恥,很正常)。

其次,這篇宣傳告訴了大家,如果科學家們不重視錢,那宣傳口還可以幫助科學家們宣傳這種精神——這吸引了君子殉名的那批人。

這篇宣傳根本上就沒讓你無私奉獻,而是告訴你國家名利都可以給你。看不出這篇宣傳好在哪兒,只說明觀者的層次基本都是古人所謂殉財小人,連君子的層面都沒達到而已。

這比過去那種一心為公身無餘財的宣傳強多的多,自己蠢看不出來,就不能怨政府了。


社會現實就是權貴們靠壓榨軍工、科技、醫務、教育、公安等體制內一線工作人員來謀取政績以宣示其統治合法性,體制外就更別提了。

不願掏真金白銀,卻想讓宣傳系統再現人民日報大躍進時期的風采,宣傳系統也不傻,靠欺騙宣傳騙的了一時騙不了一世,一出事被罵的狗血淋頭的就是他們。

當下各行業人民群眾的眼睛更是雪亮的,聽其言觀其行幾十年的經驗自己琢磨,大家心裡還沒點逼數?

宣傳系統現如今以這種高級黑的方式披露了默默為國家耕耘奮鬥的人們現實遭遇,也是為數不多的黨性泯滅,人性猖狂,我為他們的自我救贖鼓掌。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優質女性沒有男友?
為什麼有人有才卻窮,有人智商很一般卻很有成就?
為什麼嗑瓜子可以嗑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以上,看書學習卻不可以?
用「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得去養豬」來教育小孩好嗎?

TAG:媒體 | 新聞 | 價值觀 | 心理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