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覺英國最讓人不解的是什麼?


補充了不少非和諧內容,包括十種以上說法,Page 3 女介紹,種族和宗教諷刺段子,立刻受到警告,已經主動和諧

1,少男少女約炮時都是老司機,談戀愛時卻羞澀的要死。兩個人磕磕巴巴半天一句話說不出來,曖昧來去死活不表白,遠沒有和炮友在一起時直接洒脫。

2,一線工人待遇比管理崗要好。工人被要求加班,加班費是一定要到賬的,如果沒有提前安排他加班,工人在節假日期間堅決不會on call。管理崗就慘了,加班是正常工作的一部分,加班費是沒指望的,節假日期間也經常被召喚,有種你不接電話。

然而,大家還是更願意當領導,即使工資和假期不如工人。

在英國,工人,管理層和高管之間的界限還是挺明顯的。工人乾的好是高級工人,但很少升到管理層,事實上從一線做到管理層是相當少的,除非你願意回到大學重新讀一個管理學相關的學位再回來應聘。同理,中層升到高層也不多見,在傳統企業里高層管理人員的起點是高層里的最底層。

這不是說工人的生活狀況不好,事實上,乾的好的高級技工收入上不會比管理人員差,話語權上也不必管理人員低,但也確實不會成為管理人員。在英國,社會地位不單純和錢掛鉤,也不是和職位或者官位掛鉤,就像一個鍋爐工人,可能他的手藝很好,自己還開了一家公司,一年能賺一百多萬,比一位大學教授或者警察局長的收入都要高,但不會有人認為開公司的鍋爐工比大學教授「更有地位」,但這也不代表社會不尊重這位發家致富的鍋爐工。,簡單的說,每個行業內的文化里有各自的上升通道,要分優秀與否要在行業文化內縱向比較,簡單的橫向比較沒有大的意義。這裡面有一套很複雜的文化,身在英國就能體會到。

這麼說吧,工人的孩子讀書做管理人員不是那麼容易,但反過來,管理人員的後代想進學徒工系統做工人也不是那麼容易。

3,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哪怕生活在同一個城鎮,說話時的口音和用詞會相差很大,公司內部也是。基本上,越標準,越接近聽力訓練磁帶上的發音越高層,發音越混亂越隨便,經常使用俚語和縮寫的越底層。

並非是底層人不會上層人的語言,也不是上層人不會底層人的口音,大家其實對會說對方的口音。然而,底層人進入有上層人的場合,會慢慢轉變成上層口音,上層人來到底層人的世界,也會瞬間切換成底層人的語言。

初來英國的外來人會很驚奇,並難以適應,因為上層人語言里的用詞通常很「玄妙而費解」,而底層人口音之扭曲,初聽根本不像英語。

英國的政客都會訓練自己使用「牛津腔」說話,即使他們來自天南地北,即使他們天生的口音是某個別的地區的,在議會發言時一定會用牛津腔。

既然如此,大家為什麼不能用同一種語言說話呢?

常有人在網上評價英國人說話婉轉費解,甚至很多時候口是心非,這是對的,也是不對的。和大多數國家的人一樣,英國人說話也分「論據」和「重點」。在「論據」這部分,英國人會說的非常委婉,生怕傷害了對方的感受,甚至很多時候說的內容和「重點」部分毫無關係。但在「重點」部分,英國人還是會自認為說的相當直接,好就是好,壞就是壞,注意,是自認為。

4,英國文化里,似乎海景地段和高樓都是給窮人住的。如果你在英國某處眼光明媚的海灘邊看見一排建的很漂亮的公寓樓,那肯定是給窮人預備的「廉租房」。

英國最窮的幾個城鎮,都坐落在海邊。

「在海邊的高爾夫球場」可能真的表示你很窮。特朗普投資在蘇格蘭北部的海邊修了一座高爾夫球場,這個舉動被英國本地人嘲笑了很久,他們由此認定特朗普是個沒有文化的暴發戶。

可能是物以稀為貴吧,海島國家缺的不是海,而是吹不到海風的內陸森林,所以英國內陸鄉間小鎮的房價會比海邊地區貴很多。

有人說到聖安德魯斯的海邊高爾夫球場,那是個例外,因為它足夠老。而且旁邊的聖安德魯斯大學,是威廉王子讀書的地方。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在倫敦等大城市,年輕一代人對住公寓樓沒有任何意見。但是,在一些小地方,或者中老年人眼中,住在海邊,或者住在高樓公寓里,依舊不是好的選擇。

5,各個城市裡的東區都被認為是較差的地段,而西區都是有品位的人居住的地段。

Pet shop Boys有首歌的歌詞里有, east end boy and west end girl, 這麼一句,潛台詞就是屌絲男追白富美。

倫敦和愛丁堡的市政府花費了很多力氣翻新城東區,比如改造基礎設施,建立新的商業中心,新的綠地,蓋新的高檔公寓樓等等,然並卵用,大多數本地人依舊不喜歡去東區。在倫敦,願意去買東區新房的很多都是移民,比如咱們同胞

6,在英國罵人,首先要學會B和操的十種以上說法,直接說Fuck和Pussy證明你不會罵人,將會使你在嘴炮戰中處於下風。不過這也導致初來英國的美國人聽不懂英國人其實是在罵人,有時還會對罵人的英國人笑臉相迎,場面會蜜汁喜感起來。

第一步,請用shag代替Fuck,用Twat代替Pussy

想深入研究英式粗口的,請觀看英國青春劇「Inbetweener」

7,初來英國,會發現這裡的媒體上充滿了各種在世界其他地區政治不正確的內容。

比如,在英國可以公開談論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到法西斯主義等各種流派的意識形態,影視劇中公開出現鐮刀斧頭和萬字沒什麼大問題,而這在很多其他西方國家是大忌。

電視上可以嘲諷所有族裔,所有宗教,所有人種,所有性取向,所有男的女的,從王室到政客到大商人到坊間的大媽,總之是所有人都能被編段子,而且都是很刻薄很辛辣的段子。除了殘疾人和未成年人的話題以外,各種題材的禁忌很少,脫口秀從來不會因為開種族和宗教玩笑而被迫道歉,如果有人要以「黑命貴」「安拉貴」等理由要求封殺某位媒體人物,觀眾第一個不答應。不少英國人抱怨道「現在政治正確越來越多,開玩笑越來越難,越來越不好玩,真沒意思」,這在美國和其他西歐國家簡直不能想像!

想體驗的,可以搜索Apollo show或者Mock the week,這是BBC官方性的惡搞節目,口味還算正常。

在對「政治正確」的理解上,英國人和美國人相差還是很大的。比如,一個美國黑人如果在選秀節目時被刷掉,很可能會打種族牌,稱對方因為自己的黑人身份而不是才華來攻擊自己,但在英國,這麼做是很low的。一個人差就是差,好就是好,和你是不是黑人關係不大。一個小胖妞跳的不好就是不好,並不因為你胖而同情優待你,一個外族人的表現就是比本地人好,不會因為你的外族身份而否認你。

相較之下,我更喜歡英國的政治正確氛圍,不用對方的特殊身份攻擊人,對方也不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來為自己辯護。

然而,這並不影響英國主流媒體日復一日跟隨左媒攻擊特朗普。

8,公共服務私有化。

監獄裡的獄警是G4S保安;

鐵路是幾家不同的公司運營的,但彼此間又談不上競爭,一家公司壟斷了某一地區的線路,線路周邊的乘客也不可能選擇其他公司的火車;

很多城市的公共汽車不是由市政提供,而是由Stage Coach和First Bus承包了,可也談不上什麼競爭,要麼是A公司跑市內B公司跑長途,或者是反過來B公司跑市內A公司跑長途,彼此相安無事;

電話,網路,電氣共用同一條線路,卻是很多很多家在運營。這個領域競爭倒是挺厲害,各家都用價格戰吸引新用戶,第一年的價格很便宜,但一年過後同樣的服務價格就漲上去了。所以英國人每年都在各家間來回換網路和電氣供應商,永遠都在使用第一年的優惠價,到第二年再換另外一家,如此折騰往複循環。在英國生活的應該都會熟悉使用Go Compare,Money Supermarket。

但教育和醫療是公有化,整個社會又走高稅收高福利的路線。

高度私有化和高度福利化並行的社會制度,頗為有意思。

9,雖然在寬頻電氣上貨比三家,但面對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費,英國人非常「從一而終」,買某樣東西時經常只買一個品牌,很少和周邊其他類似產品比性價,品牌忠誠度非常非常高。

比如,很多人只去一兩家餐廳吃飯,只去一兩家酒吧喝酒,而且只喝一種啤酒;還有隻去一家超市的,只買一個牌子鞋子的,每年只去同一個地方度假的,只找同一家旅行社的,只吃一個牌子餅乾的,等等等等。

10,經常感覺到,周圍日常見到的男孩女孩,比電視電影里的顏值要好!

並不是說英國電視節目上的男男女女很醜,媒體里明星要麼太性感,要麼太冷峻,還有好多是走奇葩造型路線,真的真的在電視上少見帥得很陽光而簡單的男孩,以及美得很甜又很自然的女孩,而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還挺常見的。

在來英國之前,似乎各國人對英國女性的印象都是又胖又丑又粗俗,可來了英國才發現,這裡大多數女性的相貌和打扮很不錯,個人感覺平均水平比美國要高,特別是英國婦女中像美國那樣的大胖子很少(雖然以中國標準來看還是很胖)。

當然,在長相上,英格蘭南部地區的人好像是最差的,這裡公認的顏值排名是 蘇格蘭&>北英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南英格蘭,紐卡斯爾到愛丁堡一帶的人長的最好。

可能是因為北部地區的人北歐基因更多吧。

11,全民對烹飪有極大的熱情,電視上的烹飪節目非常非常多,主題也相當多元化,有專業的,有業餘的,有專門做肉的,有專門教你怎麼省錢的,還有怎麼吃的健康的,光是MasterChef就有四五個版本,

但普通人料理水平卻又很差。

我吃過米其林級別大廚的菜,並非不好吃,但是吃完之後就是沒有感覺,回憶時想不出來當時的味道

食物領域的偽科學和粉絲營銷非常多,多數是Istagram或者youtube上的某位穿著瑜伽服的美女帥哥向你推銷某種低脂低油的健康飲食。


兩件事吧,都是發生在朋友身上。
1.朋友宿舍的燈壞了,在網上預約的報修。但是修燈的叔叔?貌似看錯日期了,早了一天過來,哼哧哼哧修好之後發現,哎呀!日期不對!然後就又原模原樣的把燈弄....壞.....了......還寫了張紙條表達歉意。。。。。第二天又過來修。。。。excuse me???是很閑還是怎樣?
2.另一個朋友去圖書館借書,但是那些書好像不能外借,朋友就想也不是啥特別需要的書,要麼就算了。圖書管理員不幹啊,先是找來了他們的上級,然後四個人圍著我的朋友噼里啪啦一頓講這個書有多麼重要,堅決不能外借的原因,如果外借了有什麼後果。朋友一聽,那就是不讓我借唄,就說,沒事,那我就不借了。結果他們四個話鋒一轉又說如果你非要借的話,我們也是可以借的,但是你要blablabla講一堆注意事項,最後建議說你還是借吧。。。朋友十臉懵逼啊,那我到底借還是不借啊?就這樣,圍繞著借不借書這個本來2min的操作,持續了半小時。。。。


作為英國土著,看到這麼多《英國文化之謎》被知友們發覺。。。還抱怨諷刺我們英國,好難過啊。。。。必須站出來好好洗地,一一回應。至少得補充解釋一些背後原理吧。

1)水龍頭的問題

首先要理解;「冷水頭」 是用來喝的。就算是偏僻鄉村,冷水管是直接連到地下水網的,被消毒處理過的,非常乾淨安全。

90%的英國土著家庭,平時喝的便宜飲料,大多都是超市裡買的某種濃縮果汁或某種碎粉,然後杯子里放一點點,泡這種冰水之後,直接可以喝了。很多孩子天天都會喝到這樣的東西,因為沒有太多別的選擇(去城市買果汁可樂什麼的都太麻煩了,或者太貴)。有時候家裡實在沒有飲料,也直接喝這種冰水,用杯子接了就可以喝了。

我們父輩爺爺輩也是這樣,早就習慣的,所以大家都覺得特別正常。英國人這樣喝冰水有接近100年的歷史,英國人也沒有因此變得生病、身殘、退化之類的。雖然英國人普遍都有點神經病,但應該不是跟水有關的。

所以,經常看到一些外國人到英國來,然後他們不敢直接喝冷水龍頭的那些水,也不想喝用這種水冷泡的東西,我們會覺得好奇怪啊。也覺得很委屈,為什麼不直接喝呀? 反過來,我在中國,經常有人阻止我去喝龍頭出來的水,讓我出去買一瓶一瓶的礦泉水,其實也挺麻煩的。

但是,「熱水頭」是用來洗東西的。跟洗澡的水一樣,屬於另外一個系統。一般是從屋頂Attic那邊的Water Tank(大水桶)流下來的。很多老房子裡面,Water Tank連蓋子都沒有。如果你上去看一眼,會發現桶的邊上和水面上就是各種綠黃菌油(或者銹),還有小蟲子,死蟲子。所以這種水,雖然最初也來自地下水網,但是放久了,就算被filter了(看起來不臟),還是絕對不能直接喝。

很小的時候,我有一次喝熱龍頭的水,被我爸爸看到了。打我罵我,然後帶我上樓去看了。說這個是Spider Tank(蜘蛛桶),很臟,千萬不能喝 Spider Water(蜘蛛水)。以後只有冰的水那個水龍頭才可以喝。其實,蜘蛛水本來是常溫的,不冷也不熱。只是大部分情況下,會經過boiler(熱水器),然後能用來洗澡、洗臉、洗手(如果熱水器沒開什麼的,熱龍頭出來的就是常溫的水,一點都沒消過毒)。冷龍頭的自來水是不會通過大水桶積累和熱水器的,很新鮮,所以才有那個冰冰的溫度。

至於兩個龍頭為什麼不能組合在一起;主要是兩種系統的水管不同。就算能做成單個龍頭,也不希望自來水跟蜘蛛水混在一起;不希望它們經過同一個水管或同一個龍頭。如果那樣,很多人反而不敢喝自來水,會感覺已經被蜘蛛水污染到了。現在比較新建的房子,也可能有一體龍頭的,但是很多人還是害怕喝不習慣。可能都是有歷史原因的吧,因為英國的自來水體系發展得比較早,導致部分文化和設計難以改進。

說實話,英國人用水池子洗臉洗手刷牙,一般也是用冰的乾淨的自來水。這也是一種習慣吧。也很少真的把冰水和蜘蛛水混在一起來用的。

如果一定要這樣操作,會讓手高頻率在左右龍頭之間搖來搖去,試圖把冷水和熱水混在一起。這動作一般會被諷刺叫做「tap dancing」(龍頭舞)。屬於典型的外國人行為之一,會顯得比較二吧。

2)關於 sorry 的用法

英國人平均一天說20-30句sorry。其實這也是比較可愛的一種文化。我到中國,也會習慣這樣說,因為很難改掉這個習慣。是從小被灌輸洗腦進去的。無論家裡還是外面,如果小孩一件小事忘了講sorry,父母會直接當場罵,讓孩子非常尷尬丟臉。

其實,英國的「sorry」不應該每次都理解為「對不起」 和 」不好意思「。還有很多神妙用法:

  • 很無聊的意外小事,可能跟兩個人都無關,但是兩個人都有點小驚訝。這種情況下都會說句sorry。意思相當於 「暈」、「哇」、「哎呀」、「怎麼回事」,表示你知道不是他們的錯。
  • 別人本來在跟你一起做事情,然後你突然浪費了對方的時間。就算只耽誤了那麼幾秒鐘,比如找不到東西,沒解釋清楚,固定社交程序走歪了,等等;也要跟人家主動說sorry。或者你有預感別人可能要等你,也要說。意思相當於:「等一下」、「耐心一下"、」咱們忍一下「
  • 別人在認真做他們自己的事情,然後你要打擾他們說話,或者在他們邊上做些可能影響到人家專註力的事。特別是擋住他們視線或放大聲音的情況下。要提前說sorry。網上交流也會這樣;一旦怕別人會被吵到/被刺激到,然後以sorry為開頭。意思相當於:」打擾一下「、」麻煩一下「、」不用管我「。(好像中國不太講究這種;比如服務員可以隨便插斷客人飯桌上交流)
  • 有時候,你必須與別人說話,但他們一直沒有發現,也要說sorry。或許你已經等了好久了,很煩躁,但是也得用這種客氣方式提醒人家。意思相當於:」我來插話/打斷「,」我來了「,」我走了「,」你忙嗎?「。也有時候還很passive aggressive,其實是想讓別人反省;有 「夠了」、」你話太多了!「,」受不了了!「 這類意思。要看錶情語氣。
  • 你準備說一句諷刺別人的話,如果是陌生人,還不熟,前面要補個sorry。目標是:如果他當真了,或者他居然心裡受傷了,你在別人面前已經給自己準備了一個台階下去。反駁別人之前也要加。相當於:」恕我直言「、」請包容一下「
  • 還有就是別人生活上(或工作上)發生不幸的事情、失敗的事情、鬱悶的事情,也要這樣跟別人說。相當於:「同情你」,「可以理解」、「我也有罪」、「我知錯」、等等。也可能是替別人道歉的意思。(這種對話,如果是自己比較難過,可能也得說很多次,怕自己講話太無聊太尷尬,但也可以有」求同情「、」求關注「的意思)
  • 沒有聽清別人說了什麼,沒有聽懂,要說sorry。「再說一遍」
  • 聽清楚了聽懂了,但是認為別人太過分了不應該講,也要說sorry。「你幹嘛?」、「有病啊!」
  • 別人已經跟你說sorry了,看情況吧。一般情況,除非你真覺得是他們有問題,都得主動直接回一句sorry,跟他們一樣,表示自己也有問題。達到一種「我們都有問題」或者」我們都沒責任「的公認。否則別人會覺得你很有意見,心裡會很不舒服的。
  • 遲到了要說sorry,早到了也要說sorry,時間太准了也要sorry。因此工作場合,sorry特別頻繁。回郵件太快,或者下班時間(e.g.周末)回郵件,也要用sorry開頭。老闆說sorry的頻率會比所有人都高的。
  • 讓別人做一件他們不習慣或不想做的事情,或者新的事情,也要sorry。表示負罪感。
  • 咳嗽、打噴嚏、放屁、等等,也要sorry。
  • 跟別人一起玩,看手機要說sorry。接電話要跟大家說sorry。
  • 撞到別人要sorry,被別人撞到也要sorry。撞到任何物品也要說sorry,萬一屬於某個人。大街上撞牆,也要跟牆說sorry,因為周圍可能還有人看到(這裡不僅限於牆)。
  • 不小心看到陌生人的眼睛,對視了,要sorry。問陌生人任何東西,都得多說幾次sorry。陌生人問你話,然後你不知道,或者沒有,也需要sorry。
  • 生病要sorry。
  • 讓別人先走,幫人開門,或者讓座,也要sorry(表示很抱歉沒有更早發現)。
  • 喝酒喝得太少要sorry。喝太多了也要sorry。
  • 聽不懂別人的玩笑,或者別人聽不懂你的玩笑,都要sorry。
  • 天氣太差了,所有人都要互相sorry。
  • 考試分數太低,或者太高,都得sorry。
  • 約會和做愛方面,各種場合,兩方到處反覆說sorry,很難解釋,也列不完。

Anyway, 大家大概能感受到英國人活在一個怎樣的意識形態裡面。從小被父母折磨成這樣每天要學會說sorry的。真的很難改。

3)關於英國喝酒

看到很多答主比較誤解英國人的喝酒文化(以及娛樂文化)。

對於90%的英國人來說,夜生活核心在於到家裡玩。目標是把所有人拉到自己家裡做客。在酒吧(pub)喝酒都是非常次要的事情;屬於玩耍準備階段。

英國人很喜歡炫耀自己的家,還有自己的花園(所以BBQ文化也非常重要)。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拉所有人到自己家裡來,做host。這樣會覺得很自豪。到了之後,每個客人都要誇host這方面那方面多好,多厲害。全部飲食什麼的,由這個host來安排。然後真正喝高了之後,開始進入熟悉階段,開始隨便諷刺隨便分享尷尬故事。如果能走到這一步,一直留到半夜或第二天早上,這才算是真正融入到了這個人的圈子(甚至算是組成了一個新圈子)。走到了互相認可接受的地步。

這種英國文化,是從大學開始的。那時候,每個人都希望把一幫同學拉到自己宿舍。白天很正經的人,到晚上就都有這種想法了。玩得越high越瘋狂,表示大家越是放鬆信任這位host。每個人至少要保持一定的host頻率,比如一個月一次,否則會很丟臉。我不知道其它歐美國家是不是這樣,反正英國人特別講究這個host文化。更早,可能是從初中高中開始的,經常搞sleepover party等等。

一般情況;晚上6-10點時大家還不放鬆,甚至還不熟悉認識的階段。所以選擇在外面碰面喝酒。每次要有個特殊理由,比如某人認識到了幾個新的同事同學,想介紹。否則大家乾脆安排在某人家裡玩,沒必要出來。

這個準備階段,你說大家都在尷聊,其實並不是。這些對話背後有許多隱藏的規則。大家都在試探誰最聊得來,誰最好玩,誰最牛啊,等等。每個人糾結等待邀請大家來自己家裡玩的機會。可是英國人很害怕被拒絕,所以會弄得超級委婉。但並不尷尬。主要是覺得這個階段沒必要聊得太認真。什麼時候發現某些人願意站出來做host,(雖然不會明說),大家開始分成不同的小組,然後開始競爭誰能夠拉所有人到自己家裡去。各種試探和惡搞,其實還蠻有趣的。到那時候,你可能已經走掉了,所以不知道下面到別人家裡玩的方式。自然就有所誤解英國文化,有點可惜。

然後像你覺得英國人都在盡一切方法把自己趕緊灌醉。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這點確實跟中國不一樣。英國人不會強迫別人喝酒。英國人的態度可能是寧願把自己灌醉也不要逼著別人灌醉。但是你要知道,是每個人都有壓力買一輪酒。如果是別人買的一輪,自己還沒買過,會很有壓力;要趕緊喝掉,主要為了搶著下一輪去買酒。在這種情況下,別人已經喝了三四杯,然後你還在慢慢喝一杯果汁,其實是比較不禮貌的。

英國人是不是更能喝,我不好判斷啊。但是大家腦子裡想的事情和目標,可能比外國旁觀者要複雜得多。而且他們真不覺得尷尬;只是文化大大限制了他們跟陌生人交流的範圍。其實他們心裡都想趕緊玩到下一個特別放鬆自然的地步。也就是到別人家裡去玩。

英國沒有KTV這種東西,也是事實。可能玩法不同而已。到朋友家裡之後,還是有很多人唱歌跳舞什麼的。而且各種喝酒遊戲、說話遊戲、打牌遊戲、桌游、也都會有的。(我看到一篇文章問英國人幹嘛不玩狼人殺;我就懵逼了---這種殺人遊戲本來就起源於西方。經常有人在玩;讀大學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在宿舍里玩這些)。還有很多遊戲在中國是沒有的。要看不同性格、不同行業、不同階層的人,因為都不一樣。但是大家都很喜歡到家裡之後,然後玩得很豐富。

總結一下。我感覺主要問題是英國人不喜歡在外面隨便玩。覺得外面眼睛耳朵太多。在熟人和准熟人面前,才能玩得比較放鬆。也可能就是沒有這種意識,所以一直沒有發展出這樣外面玩耍的文化工具。(其實也有;倫敦還有很多選擇的,但是很多人不太願意去的)

我也不是這喝酒方面的什麼專家。只能說一些個人經驗發現。因為接觸到了很多不同類型的英國夜生活,然後都在某人家裡才好玩;所以感覺都不太符合你們的這種描述。之前我們公司,大概每周三次都有組織去pub喝酒,去接觸另一個同行的團隊,或者我們其中一人的某些朋友。然後最優的結局都是到某人家裡玩到很晚。因為每次都有三四個認識的人,所以不太會感到什麼尷尬。對於不太喜歡喝酒(或者早睡覺)的中國人來說,可能是真的很難融入進去的。如果在華人比例較少的大學留學,可能會更容易理解吧。

(本來想寫更多英國pub的特點文化因素,但是已經很啰嗦了。以後再專寫一篇吧)

4)關於住宿

看到有答案說英國把窮人都逼到公寓和高樓、市中心和海邊。這一點也可能有些誤解吧?

鄙視高樓公寓這一點是真的。從50年代開始,高建築都是政府保障房。市政府送給失業人住的。因為這樣造起來更便宜划算。那時候,住在市中心密集的房子,跟上下左右住在同一個小房型,沒有花園,是一件非常屈辱的事情。經常有人因此得抑鬱症然後自殺的新聞。

雖然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倫敦開始有不少高級天價的高樓),不過超多老年人還是有這種老思維的。在他們眼裡,寧願住在偏遠二手三手的獨立別墅老房子,也不能住到市中心那種高樓房子。我反而一直喜歡選擇住在市中心那種新的高樓,所以經常被父母鄙視諷刺。

對於一般英國人來講(除倫敦外),無論租還是買,也都不介意住在老房子。甚至會覺得房子越老越驕傲。有幾百年歷史的房子,價格都超高。有自己的房型,有自己的故事,跟別人不一樣,然後為此很驕傲。無論父母有沒有補助什麼首付,也都有保留這種思維。為什麼?因為幾百年以來,很多人都是自己造自己選的房子,很不習慣住在別人規划出來的樓里。說白了,很多英國人不喜歡跟別人一樣,顯得自己很不特別。

至於市內市外,也沒那麼簡單吧。。。很多城市市中心的別墅都無敵昂貴。並不是別人不想要,而是實在太貴了。所以絕大部分」中產「會選擇一個離市中心很遠的別墅,也不願意住在市中心小房子。歐美都這樣吧。也有一些很有錢的人故意選擇住在野外,因為他們可以把一塊地完整買下來,然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設計建造豪宅。

住在野外當然更便宜。捨不得住在野外可能是因為工作壓力大,每天都得到市中心上班,交通費用和交通時間價值太高,所以只能這樣。不是市中心沒有富豪土豪,而是他們有更多選擇空間。大部分比較窮的人工作方面不夠自由,只能這樣群佔領市中心密集住宿區域。

海邊那一點說法,也不是很信。海邊房子明顯比其他房子更貴。超明顯。好幾百年前的英國人會害怕住在海邊,因為海盜。但是現在已經不會這樣了。有點無語。

5)關於雨傘

額,我承認:下雨的時候我從來都不考慮帶雨傘。都是直接淋雨算了。而且還覺得很爽。

這可能也是從小被灌輸的東西。學校里,無論如何,都必須每天下午進行橄欖球、足球、滾球、英式棒球、等等。如果下雨就不幹了,也太搞笑了吧。小時候,我爸每周末都拉我們去hiking(爬山),也從來不在意什麼不下雨。

自己這十多年,偶爾在中國爬山,即使下雨了,我也會去的。如果帶傘,那都是因為女朋友或其他朋友。有時候很難理解中國人為啥那麼怕雨。

還有就是:英國人冬天可以穿一層很薄的衣服。夏天可以穿很厚的衣服。地鐵里那麼悶熱,也無法意識到。我覺得這也都可以聯想到小學初中的經驗。無論天氣如何都要穿那種固定的服裝。我能想起小時候特別冷和特別熱的各種經歷,但是很少會去想換衣服的事情。

核心原因可能是英國天氣一直搖擺在5-25度之間。也比較亂。極端氣候都是少數例外情況;主要是激動好玩的感覺,沒有時間去思考怎麼應對或怎麼保護自己。如果換做其它國家,冬天一定很冷,夏天一定很熱,那可能就會有條條款款的穿著習俗。但是英國沒有。

不過吧,說一個英國很不可思議的事:極端氣候,所有人都會瘋掉的。大於30度,或者低於0度,所有學校會宣布關門,還有很多公司。稍微再嚴重的話,比如35度以上,-5度以下,或者風度達到了6級;整個國家都會變成緊急抓狂狀態。會出現很多非常誇張的新聞。小時候我也很信這一套,因為那時候沒怎麼出過國。有一次,12歲的時候,一個住校室友是馬來西亞人,我跟他說外面簡直是颱風;然後被他嘲笑得不行了。問我有沒有見過真颱風?哈哈。如果你經歷過40多度和-10度的氣候,或者很大的颱風颶風,可能會感覺英國新聞超級搞笑的特別大驚小怪,很讓人無語的。

5)關於 fish and chips 炸魚薯條

英國家庭每天吃的東西,可能不太符合大家這些想像。不過也肯定跟中國家庭不一樣了。

小時候我們家離約克市中心還有40分鐘的路程。鄉村沒有任何商店。最近一個商店也得15分鐘車程的樣子,也只有雞蛋牛奶麵包幾種簡單的東西。我們是完全不可能每天去買新鮮肉菜的。

怎麼解決?每一兩個禮拜去一次市中心大超市sainsburys。買至少600-700鎊的東西回來。足夠我們八個人吃兩周。全部放freezer(冰箱)。其實,很多吃的肉,都是已經冰凍了好久的。偶爾有附近的農場認識我爸,(因為他是負責我們這幾個村落的醫生),然後他們會給我們帶來一些。也偶爾會去買印度外賣、中國外賣(可能一兩個禮拜一兩次;也要跑很遠)。

我們每天吃的東西:

  • 早上是cereal(各種麥片+牛奶+糖),還有toast+果醬。如果我爸爸心情好,他會早起燒一些培根和煎蛋。心情特別好還有更多東西。
  • 午餐,如果在家裡,那我只能自己做(爸媽上班)。就是幾種當地乳酪+豬肉/雞肉+番茄/黃瓜。也沒有別的。有時候做成三明治。小時候最熟悉的也就這幾種東西。豬肉/雞肉也是處理過攪碎的那種,一片一片細的,沒脂肪沒骨頭。下午可能還有一些醬和小吃(sausage roll, scotch egg, 小sausage,crisps) 之類的。
  • 晚餐,我經常要等爸媽回來,最早八點。一般都是某種pasta配某種肉某種醬。風格樣式還挺多的,但都是同樣的幾種基本原料。有時候也會吃超市冰凍的一片肉 (fish fingers, chicken nuggets),但更多是mince(豬、牛、羊碎肉)。另外也肯定有本地的玉米和土豆。
  • 水果好像不多。好像只有蘋果、梨、香蕉、橙子。葡萄、草莓、桃子、櫻桃、也會吃,但是比較少。我一直覺得水果和蔬菜只有那麼幾種。什麼西瓜以及各種中國普見的水果,我到中國後才發現。
  • 16歲之前,我從來沒吃過帶骨頭的肉。都是炸過的、碎的、或者片的,salted。我們家裡孩子還真不知道肉是從動物身上來的。我到中國後才發現原來肉是帶骨頭的。在英國也從來沒吃過任何除了鱈魚三文魚這種吃不到刺的魚類。也很可能從來沒吃過鴨子。
  • 印象當中,還有一些少見的東西;蘑菇(button mushrooms,就那一種),花菜,白菜。不知道有豆子和豆製品,不知道有那麼多蔬菜菌菇類型。也不知道動物可以吃。很可憐吧。

所以我們吃fish and chips的時候,還有印度外賣中國外賣的時候,這是一種treat。我跟弟弟妹妹都會特別激動。然後會去點各種各樣的主菜配菜。fish and chips是我們每周最等待的一種餐。父母得開車到海邊(也是30分鐘),這才能買到。

(我不說學校裡面的飲食。可能種類選擇更多;但主要還是各種土豆、咖喱、披薩、pasta、sausages。一直覺得比家裡飲食還有限)

fish and chips店,在海邊的幾家,其實也有好吃的。裡面選擇也是有的。炸鱈魚是重點,但是也有炸扇貝(我不愛吃),炸魷魚(我也不愛吃),等等好多海鮮類。對於很多英國人來說,在印度人中國人移民之前,這是唯一的快餐選擇。連什麼麥當勞,也都離我們距離太遠了。」肯德基「等其他西餐外賣,小時候還完全沒聽說過。也可能那時候比較窮。

到後來,越來越多人移民,開始有很多國家的外賣可以吃。水果蔬菜種類也變多了。部分原因可能還是家裡漸漸變得比較富裕了,搬到市中心。

哎,我真不明白這個」漢堡「、」牛排「的說法是從哪裡來的?我長大後才吃到了第一次牛排,又不習慣。對於大部分英國孩子,也就這樣呀。小時候只知道很少的飲食種類;天天圍繞著黃瓜、玉米、番茄、土豆、麥片、奶製品,以及中國人根本沒吃過(也買不到)的幾種處理過的肉類品種。

好像有點跑題。我想說;fish and chips這種飲食並不是唯一英國人吃的東西。這種小店代表的是古代英國傳統村莊唯一的選擇,也並不是某種特定的菜。如果你說全都是炸過的,也成,但這一點並不足以解釋英國人的飲食世界。如果你換成英國人的思維;中國菜也就是放大蒜放生薑炒起來的米飯或麵條。也會覺得中國菜也就那樣有限(因為無法體驗到中國更多食物種類)。你說中國每個小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菜,其實英國也有這樣的文化,只是我們沒有那麼講究分析這一套。

在英國鄉村生活,去一些當地pub(也是小餐館的意思,每個村莊都會有),你會發現有好幾個好吃又獨特的東西可以選。每一個山谷都有自己的乳酪做法,自己的麵包做法,自己的釀酒法,等等。只是我們這個年代,到了大城市之後,已經習慣每天吃不同國家的東西。容易丟失老家英國各地做菜文化。

(補充;我應該放些圖片。很多人都完全誤解了英國人到底在天天吃什麼。可能還沒試過去吃正宗的。你看一幫人排隊去買fish and chips,有想過為什麼嗎?以後再寫吧)

6)階層、口音

英國的階層文化,應該是這個當代世界上最嚴重存在的。換句話說,也是最豐富有趣的之一。因為,如果你是從中國人的角度去看英國人的互動和交流,應該會很有趣啊。

我看到有個回答說;英國同一個村莊會有各種各樣的口音。是啊。本來就這樣。每個村莊上,即使有血統地位較高的人,也會有一些很窮的人。如果用中國人的思維去看待,一個村莊上會有工人階級、中產階級、資本階級。都有。

但是說實話,我們不是這樣去分類的。一個階層,對我們來說,代表的是一個教育水平和文化相同的一群人。很可能,這個家裡比我們窮,但是屬於跟我們一樣的階級。因為他們三代都是大學畢業的。或者,這個家庭是暴發戶土豪,比我們有錢,但是沒什麼文化教育,照樣看不起。這種事情特別複雜,也完全不符合一般金錢物質主義常識。

英國的傳統村莊,主要有幾個頂層的:當地騎士小貴族及其家屬、醫生及其家屬、聖爺及其家屬、pub老闆及其家屬。再加上一些當地文化較高的教授律師等家屬。可能還有個村長家,但一般也是以上這幾個人之一。大農場的老闆家也是比較重要的,因為有錢,至少有幾百萬磅,但是還是容易被鄙視(說實話)。剩下的中產階級佔大多數,也就是各種到城裡上班的人。他們的孩子,可能跟我們一起上學,也可能不跟我們一起。關係好,但是很難變得特別好;因為他們背後可能還有好幾代的窮人背景。然後會有一部分特別窮的人,比如農場工。小時候,我們所有孩子會一起玩,但是長大(12歲左右)漸漸會發現他們跟自己不一樣。主要體現在無法溝通聊事情的層面上。

小時候慢慢會發現自己的口音跟他們不一樣。也深知永遠都無法跟他們交流。不知道從哪裡說起?去他們家玩,雖然很多東西還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的父母思維嚴重有障礙,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容易影響到他們孩子的思維吧。太多故事,以後我寫一篇吧。

更明顯的是:父母會跟不同的村佬切換不同的口音。還有語氣。還有內容。今天,地主(騎士)家過來吃飯,或者附近某個大貴族大老闆(比如David Davis這種當地官,或Morisson連鎖那個老闆、等)過來吃飯,那換一個口音。整個氣氛變得更加posh。如果我們村上的其他鄰居過來吃飯,雖然更親密,但是整個氣氛反而變得很接地氣。作為孩子來講,小時候還根本意識不到,一樣跟人家孩子一起玩。可是長大了,特別特別明顯。我很佩服我爸媽這種切換能力。

題主還算幸運,如果你是外國人跟他們打交道,確實能看到聽到他們最正宗真實的自然口音。因為他們沒有必要再切換口音,溝通方便即可。

階級固化,這個中國概念,我也是很難解釋的。英國有,但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那種方式。我也不知道怎麼解釋才清楚。一個孩子,如果超出他父母的無知陷阱,我們會特別欣賞。但是如果一個孩子繼續跟父母一樣愚蠢;我們照樣無法欣賞,這並不是金錢所能改變的事。

每一個英國人,心裡很清楚自己屬於什麼圈子的人。一起工作也好,喝酒認識也好,我們都在不斷地判斷對方是否屬於自己的圈子。分得還很細(有人研究說英國有40多個平行階層)。這種東西,都不是直接能說出來的,而是一種委婉層級體系。比如你發現這個人比你更高級,血緣更厲害,屬於另一種階層,但是你覺得他很二,那你仍會盡量多給他面子,同時保持一定的距離。很多這方面的東西都無法言傳,只能自己體驗。可以掩蓋自己口音或改變自己口音也只是一個必學技能。(在英國你跟上層下層的人直接說話,也得注意口音,否則會更容易被諷刺)

地區分別也是很重要的。英國人聽其他英國人講話,很快就知道他們是哪一個縣(郡)的。甚至可以定位到某個城市某個區(我爸可以這樣,因為他經驗比較豐富,但是我不能)。這也是英國人比較神奇的一個方面。所有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身份自尊,還有刻板印象。我父母有時候來倫敦看我,都可以講話得跟倫敦人西部人一模一樣。到其他城市也是可以切換新口音。是一種自我保護面子的小技能。我也會注意口音方面不想讓任何英國人知道我是英國北方小城市的,哈哈。

說得輕鬆一點,英國各地區別和刻板印象還是非常有趣的。待在英國可以了解一下。

6) 至於有一些人說英國說話沒有任何忌憚,什麼都能諷刺。。。

好吧,什麼都可以諷刺。就是諷刺領導人甚至女王也無所謂。因為政治狀態成熟了,大家開放隨便說自己的想法。宗教方面和政治方面也都這樣。但是你說英國人隨便開種族歧視玩笑,我還真不覺得呢。這還是比較新的一種分歧,特別敏感。還沒有發展到徹底認可的地步,所以暫時受法律保護,是違法的。如果你遇到這種隨便說話的人,建議報警。(說英國媒體很開放,那你要看什麼媒體;其實整體政策辯論開放程度極高,什麼都可以主張)

7)「腐國」同性戀特別多嗎?其實,可能比其他地方更多。據說英國有15%。而且每十年都在增長。現在已經33%的人都有「同性經驗」。

8)數學差,找零錢腦短路,1.6鎊一隻4鎊兩隻之類的問題。我以前也寫過文章。這可能是整個歐美的通病。反正不是所有人。不講了。

9)隨地大小便,我還真沒見過。。。

10)凶孩子,確實很多。英國特產的一種暴力傾向殺馬特。一般叫做chav。我之前也寫過這種東西。

11)說個自己想出來的東西大家沒怎麼提起的英國人的內心複雜。英國人遇到很多普通的事情都會內心超級恐慌,然後逃避。比如在火車上碰到認識的人,會直接下車等下一班。有個很不錯的紀錄片叫「Very British Problems"(非常英國的困難),總共六部;介紹英國人的許多奇葩社會障礙。youtube上也有。非常好玩,有意思。建議看一下這些紀錄片。

12)我個人覺得,如果我是外國人,英國最讓人煩惱的應該是:整體悲觀負能量。無論什麼場合,英國人總能比所有人都悲觀。什麼事情都抱怨。自己本地生活中,工作中,什麼都能complain(抱怨)。而且complain得特別厲害。一旦到國外,又是各種complain。不像美國人那麼積極樂觀的態度。我很能理解英國人為啥變成這樣,但是我自己很受不了。有時候超出任何諷刺幽默的範圍,就是傳送一種十分絕望的情緒。沒有答主提出這一點,覺得很不可思議了。

13)英國人特別喜歡寫書。英國每年出版100萬本新書。再想想一輩子80年,有八千萬本書被寫出來了。這個數字大於英國人口,說明平均下來,幾乎每一個英國人也都會寫一本書啦。這個比例遠遠高於所有其他國家。我老家村子上,確實有人寫各種雜七雜八沒人會看的書,我覺得真的很讓人不解。(不知道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本來想寫更多;有很多想法想寫。但是我現在被限流了,這種情況沒有多少人能看到我的答案。估計有點浪費時間。如果以後再看到類似的提問,努力再繼續寫具體的吧)


1. 迷之價格
超市裡到處都是:某水果49p一個,1英鎊倆;雞蛋1.2英鎊6個,2.5英鎊12個;小吃59p一袋,2英鎊3袋。(舉個例子,價格不一定準)
一開始覺得是超市數學不好,後來覺得是超市欺負英國人數學不好,看到黃色標籤寫著打折或者買一送一就買。

2.迷之穿著
常年有人穿短褲,其數量大於常年穿羽絨服的數量。下雨有人穿,下雪有人穿,風雨交加硬要出去徒步也會穿。
我覺得他們對於腿的理解可能和我們不一樣,參考英國的小王子。日常短褲。

3.迷之淡定
英國動不動就下雨大家都知道。經常在街上走著走著就突然下起來了,有時候稀稀拉拉,有時候劈頭蓋臉。但是街上那些英國人,不管有傘沒傘的,都還是那麼走路。對了,還有在路邊喝咖啡的,除非雨大到要把咖啡沖沒了,他們是不會搬到室內的。我開始覺得他們是不是對淋雨的理解和我不一樣。
有時候實在下的太大了,我就想跑兩步去避雨,在淡定的人群中,奔跑的我竟像個害怕下雨的呆逼。

4.迷之口音
英國口音很酷?先不說英國到底都多少種口音(跟中國方言一樣,他們互相之間也會聽不懂)。事實上,英國好多人都會好幾種口音。很不同地方的人說話喜歡說不同的口音。因為不同的階級說話口音是不一樣的,在遇到不同階級的人的時候,他們又特別愛模仿低階級人的口音。甚至有時候還要模仿外國人的口音。
我現在只想老老實實的講我的中國口音。

5.迷之sorry
sorry大概是我在英國說的最多的詞兒了。只要是有一點點影響到別人了,就要來句sorry。甚至完全沒影響,也最好來一句。如果你走在大街上,不小心差點撞到電線杆,脫口而出的是sorry,那恭喜你,很英國了。
當然他們心裡可能完全不sorry。

其實英國迷的地方還不少,但是待久了會覺得,他們愛講究,好面子,祖上曾經闊過,又好新潮又想留著老規矩。有時候挺像中國的。


我一直有覺得英國有兩個未解之謎。

第一個是倫敦的地鐵里悶熱到爆炸,特別是冬天的時候,外面妖風陣陣穿的里三層外三層,一進地鐵恨不得把自己扒光。地鐵車廂里更是又擠又熱,看看車廂里的其他人大家都是冷漠的穿著大衣圍著圍巾…只有我自己默默的脫了外套還熱的要命。

第二個是每天中午一到午餐點我就如歡脫的兔子飛奔去買各種午餐,買了一份烏冬面在樓里的餐廳大吃的時候就看到隔壁公司一個有我兩個高,手臂比我大腿還粗的小哥,在我旁邊坐著默默吃了大概十五片菜葉吧…就結束了他的午餐。然後過一會又有比我兩個還大隻的小姐姐們來吃了一小盒葡萄一包薯片結束了午餐。我默默的嗦完了一整碗烏冬面加一串炸雞…覺得自己是不是營養吸收系統完全壞死…不然怎麼吃這麼多還是個矮又瘦的豆芽菜。

好多評價回答說他們會吃下午茶,的確下午茶糖分熱量爆炸,但!朋友們他們並不是每天都吃下午茶,工作日的下午吃個下午茶…是不是有點過分。


1.就不能說什麼是什麼嗎/攤手.jpg

2.沒有人能動鴿子,海鷗,天鵝,哪怕它們要動你。

3.日常生活中非常多的對不起和謝謝。

4.一周不開趴踢會死人。


記得當下看脫歐新聞時,
有個妹子哭著說不敢相信英國真的脫歐了,她擔心英國前景、擔心自身,同時表達不想脫歐、反對脫歐。
然而當主持人問她投了哪方時,
她說: 我投了脫歐啊。
主持人問她,你不想英國脫歐那為什麼要投脫歐?
妹子說:

我是投了脫歐,但我不知道那麼多人投的脫歐!

我在英國好幾年接觸的英國人都是這樣子,喜歡作死.....


英國的餐飲業被工業化摧殘的非常嚴重,以至於真正掌握烹飪技巧的chef非常稀缺。英國人如果要在外面飯館吃到真正烹飪出來的食物的話,往往是非常貴的。

而沒錢的英國人日常吃到食物只能是工業化生產出來的快速加工的食物,比如說炸魚薯條,漢堡,三明治。這些東西他們都是直接從廠家買回來一加熱一油炸就能上桌的。哪怕是最基本的調味工作他們都不會做,全部依賴於各家食品廠生產的番茄醬,燒烤醬,沙拉醬之類的。

另外英國的超市也有大量的方便食品賣,披薩,漢堡,速食麵,炸雞,米飯,湯等等都可以做成速食食品。回家拿烤箱加熱一下就行,連吃一個月也不會重複。

不過如果英國人想吃些不一樣的但是又不想花錢的話他們也可以選擇去亞洲人開的餐館,日本人的壽司店,中國人的自助餐,還有中東的烤肉都不是很貴


1.對煮豌豆和土豆泥佐餐的迷之執著。
2.這兒的鹽不咸,糖不甜,做飯經常估測不好用量。
3.滿大街都是Sorry、Thank you的聲音,這是最常講的兩句話。
4.所有人都很有禮貌,但是半夜開趴蹦迪大吵大鬧的也是他們。WTF?
5.下雨沒人打傘。
6.每個人都在喝酒。
7.牛奶水果這麼便宜,紙張書本這麼貴?!
8.對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的區劃強調,遠超常人預計。
9.幾乎沒什麼晴天。
10.公交的停靠很隨意,它停不停取決於是否有乘客上下。要下,得提前按鈴,要上,得招手示意。
11.水質極硬,關於脫髮這件事,沒人能幸免於難。
12.gay是真的很多......


這個曾經牛逼的日不落帝國,爆了歐洲大陸幾乎所有大國的菊花,鐵蹄幾乎踏遍了覆蓋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這個貢獻過牛頓達爾文的國家,這個創造了美國的國家,這個發明了蒸汽機車的國家,這個讓希特勒束手無策的國家,這個教育超前的國家,就這樣一個牛逼的國家,它卻拿不出一道像樣的菜。。。。它卻拿不出一道像樣的菜。。。。


謝邀。

1.英國菜已經夠魔幻現實主義了,但是英國全民都各種喜好烹飪。烹飪節目一個接著一個還都熱門。

2.航空器美學。

3.只打順風仗,敵進我退轉進如風溜了溜了簡直是民族傳統。難怪不列顛空戰他們覺得那麼偉大。


統一回復一下評論:pubic 陰部的,私密的 意思 和public細微的差別,少了個l
我有幾個英國的朋友,有一次和一個英國的女生去水上樂園玩,同行的還有一個中國女生。需要換泳衣,然後就脫光光。她是金色的頭髮,然後另一個女生就對她說說你的pubic hair也是金色的,這個英國女生回答:對呀,我跟我媽很像 下面的毛很多,但我爸下面沒有毛。。。。。我感覺到有什麼不對勁??就問她 你怎麼知道你爸的? 她很自然的告訴我:"我們家有點小只有一個浴室,所以我爸在洗澡的時候,我就在旁邊刷牙洗臉!!!"(浴室沒有浴簾)我....


到處都是過頭的禮貌。

剛進辦公室的時候,坐在角落裡打了個噴嚏,另一邊立馬有人說"bless you!",然後出於禮貌我回復一個"thank you!", 對面立馬又回復一個"you are welcome!"。
有時候我還需要再回復一個"you cheers!"。
簡直沒完沒了。

呆了一個月以後,我學會了一打噴嚏,就立馬接著自己說:"bless me!」

然後整個辦公室就安靜了。


這個題,問出來就是給我倒苦水的。
來我們一條條數。

1. 我一直覺得英國的設計師都是一群弱智……代表作是只有熱水和涼水的自來水,要不然燙死要不然凍死,洗個臉要先捧半捧涼水,再順一點熱水才能用。
這麼多年這些榆木腦袋們沒意識到這一點嘛?之前的不好換也就算了怎麼新建建築還是這鬼樣?


2. 第二條依舊獻給英國的榆木設計師們,這邊有些淋浴噴頭,是按一下出水的。
對,所以你可以想像那些洗澡的人洗十秒回頭按一下按鈕的苦逼情況......洗個澡洗的心態爆炸


3. 以後回去誰調侃中國式過馬路說中國人沒教養,我上去就是一套素質三連。英國當地,全民闖紅燈,而且他們並不覺得有毛病,就算有車照過不誤。


4. 三天兩頭不開趴能死,一個周不喝吐一次不舒服。
周末那兩天深夜,街邊都是趴在地上不起來的醉漢還有嘔吐物。

5. 倫敦夜生活很很很豐富,凌晨2點一個車流高峰期,嗯聽起來沒什麼毛病呢誒嘿


6. 有些英國當地人的迷之優越感,看不起美國人看不起亞洲人看不起除英格蘭以外所有人,
為什麼不說除英國以外,因為他們也看不起蘇格蘭那邊的同胞們。


7. 彆扭的說話方式。所有人用一種表面禮貌慣用語內心一萬mmp的語言模式,且達成共識。
剛來的時候總覺得他們說interesting時候的表情很怪,後來發現他們只要說話的時候帶有一個類似滑稽的表情,他大概說的就是反語。

Ex. That』s great. (boring, go away)
I think it』s quite good, but only... (It is worst)
You are right, it』s all my fault. (It』s your fault)


8. 和夜生活相關的是,你會發現10點多11點多的麥當勞特別冷清多半只有一兩個人陪著服務生,但如果你耐心的等待3個小時到2點多,

麥當勞要排十多分鐘隊的啊
好驚喜好意外啊


9. 熬夜成性,真的,知道你們那邊水質硬容易掉頭髮還熬,還特么熬,整天凌晨三點宿舍樓下大合唱,哼,髮際線又高了吧高了吧?
逼的lush專門划出一大片區域寫著這是固發類用品......也是揪心 (形式所迫我也開始用了,天天掉發搞得我也很慌張嗚哇)


10. 再加一條吧,英國的火警鈴。
講真我聽這個火警都快有聽我鬧鈴頻繁了……

宿舍這邊規定一周一次火警抽查演習,結果就是七點多還在睡覺的時候被吵起來拽下去,最後再排隊簽到進來。很多人都是穿著睡衣下去,然後饑寒交迫的在樓下杵了半個小時。
所以我們後來都養成了聽到火警鈴先穿好衣服洗個頭再下去的好習慣。

所以演習的意義就是這個嘛啊摔!這樣碰到真的火警真的會有人趕下去嗎??

而且英國的火警本來就很敏感很浮誇,就是你在廚房點個煙頭燒一張紙都會響,毫不誇張的說,一周下來除了演習,也會有大概兩三次誤報,搞得現在警鈴一響,真的都懶的下去了……

11. 英國消防車出警費用很誇張,據傳是2000磅出警一次,不過我沒試過不太清楚,有知道的dalao可以在評論區說一下

雖然只碼了這幾條,但實際並不止這一點……但果然吐槽還是少點不然會讓人負能量溢出來emmmm

如果看的開心點波贊點波關注,那個點感謝的是什麼鬼,感謝我讓你放棄了來腐國嘛??

不過這樣仔細想想也算幹了件好事呢……
滿打滿算就是七級浮屠啊……

— — — — — — — — — — — — — — —

在我的勸阻下
半天內感謝點的比贊還多。

我就是騙你們感謝的沒想到吧哈哈哈 (強顏歡笑


洗手池滾燙的水和冷水永遠分兩個龍頭出。


公共廁所馬桶旁邊洗手池也要直飲冷水?


去菜市場買菜 4.2磅的菜想給5.2磅 讓找1磅不幹 非要讓我5磅找我零錢 .


看了一圈,居然沒人吐槽英國的銀行,來答一發。

英國的金融業地位在全球也是數一數二了吧,但是去銀行辦卡的流程真是槽點滿滿 WTF。

流程巨複雜,結果還特炒蛋。

在國內,我們要辦張銀行卡,不是分分鐘的事嗎。帶上身份證,銀行的保安大叔就能協助你,通過自主辦理機器辦理,從填材料-設密碼-拿卡,10分鐘搞定。

但是在英國,你起碼要等好幾天-好幾天-好幾天才能拿到你的卡。流程複雜,你說要是能提高安全係數也行啊。但是。。。但是。更操蛋的是你去辦卡時不能直接拿到你的卡的,卡啦,取款密碼啦,U盾啦,這些重要的信息,統統以郵寄的方式寄到你家。。郵寄。郵寄。郵寄。很不安全。

而且ATM以及平時消費取款密碼只有4位 只有4位。嗯,密碼寫在信封里,印上銀行大logo,寄到你家,很不安全!

哪怕你是本地人,也是郵寄密碼,郵寄密碼。哪怕你是本地人,也是郵寄密碼,郵寄密碼。哪怕你是本地人,也是郵寄密碼,郵寄密碼。

說一說當年我在英國的辦卡心酸之路吧。

當年我還是學生,要想去銀行開卡,必須要拿到學校的介紹信,才能去指定的銀行辦,中途你要是想換銀行辦,要先去學校改介紹信。

拿到介紹信之後,要去網上填寫信息,類似填寫一個網上申請單。

我步行4公里,終於到了lloyds銀行的營業點,提交了材料(只能提交材料,不能當時辦理的)。提交材料之後,按理說2個工作日左右就會收到簡訊說材料審核結果。審核通過之後,你才能去網上預約辦卡的時間。(入學高峰期,我去,有時候要等十幾天才能預約得到啊,大爺的)。

結果收材料的大媽不知道是不是把我的材料弄丟了,過了N天還沒有收到材料已通過的信息,倒是收到一堆提醒我提交材料的信息。

果斷換銀行,換成Barclays。去學校列印介紹信,網上申請,然互直接衝到Barclays的辦公室去,結果那個客戶經理說我沒有預約,不給辦。但是時間真的來不及了,要等到預約,都來不及交學費了。

於是說可憐,吐槽lloyds,那個大媽一聽到我吐槽競爭對手,瞬間來了精神,就幫助我辦卡了。

整個填寫信息辦卡的過程,大媽跟我花了1小時吧,然而,我並沒有拿到我的卡,也沒有設密碼,密碼系統自動設。

因為!卡啦,取款密碼啦,U盾啦,這些重要的信息,統統以郵寄的方式寄到你家!!郵寄!!郵寄!!郵寄!!

我以為是不是因為我是外國人才這麼麻煩,後面我問了本地人,發現除了外國人提交的材料多一點之外,剩下的流程都是一樣的!


1、街上的熊孩子特別多,對待外來人口極其敵視和攻擊性,但老頭老太卻特別溫和有禮,他們是如何完成熊孩子到紳士淑女的轉變的?
2、街邊小餐廳只有一兩道菜比如薯條炸魚,如此單一的餐廳怎麼生存下來的?
3、喝點兒酒之後的隨地大小便,耍酒瘋的就是你身邊的同學同事,酒醒之後又是一條好漢。
4、小病等預約到醫生就好了,大病還沒預約到醫生就掛了。就這還有大批美國人為了免費醫療想盡辦法去英國看病
5、除了喝酒沒什麼娛樂項目,ktv也沒有。
6、考試季學校里為了減壓,找來蹦極,羊駝,淘氣堡,按摩師,各種不用其極,參加過高考的娃表示無法理解。
7、不會數錢,包括銀行工作人員,也拿起一張放到另外一摞的數法
8、中產階級教授醫生等不愛用奢侈品,反而是一些中下層比如傳達室大爺或者打掃衛生阿姨會開寶馬用prada
9、認為中餐一定有炸蝦片和fortune cookie
10、街道上走著走著就突然出現一段private road,私人的馬路


謝邀。英國的建築工人工資特別高,賺的還是現錢,可以避稅,一個月稅後工資有4000多磅,倫敦更高。看到這你以為他們會是一群在太陽底下留著汗水,努力工作的形象嗎?
nonono,正好相反,他們簡直就是被寵壞的群體!下午一到點就要去下午茶了,雷打不動,經常一群人不幹活,圍著喝茶吃小餅乾聊天,日子過得可滋潤了!下雨不幹活,太熱不幹活,頭天晚上喝多了,第二天也不幹活,真是給跪了,修個街道修幾個月甚至半年是常事。
有一次夏天讓他們把廢料清理一下,那天剛好出太陽,不一看全都手裡拿著啤酒在曬太陽。
你說炒了他們?不好意思,所有建築工人都很懶,罷工是常事。
我們都是能找中國人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找他們。一對中國夫妻一天能幹完他們一到兩周的活。
什麼英國倫敦開地鐵的,一天工作不到八小時,一個星期休三四天,年薪五十萬,還在經常罷工要求漲工資。我???
當然其中願意很複雜,背後有工會操控什麼的,就是換了他們還不行,人家背後有工會,不爽,忍著唄!


哈哈哈哈哈倫敦地鐵里的耗子!!!

在mind the gap的口播中,在隧道深處直射過來的大光燈中悠悠逃竄的體積極小的耗子們!

最初看到它們在鐵軌里駐紮的時候我是吃驚的,後來想想也就理解了,畢竟百年歷史,誰沒點兒好鄰居啥的,但總覺得隧道里地鐵經過時刮起來的風,洋溢著耗子排泄物的味道……

政府不清理也就算了,老百姓好像還挺樂呵。我記得有一次等地鐵,看到一窩耗子在散步,地鐵快來了還不跑,我正好打了個哈欠,結果被旁邊的英國小哥誤以為是憐憫耗子,他還特意跟我說,別擔心,這是它們的老家,它們特別知道該怎麼對付這些地鐵。。。。

我真的很無語,真的。


還有丟在公共洗衣機里洗的鞋子……

我發誓我在那之前不知道鞋子也可以丟在洗衣桶里和衣服一起滾……這些鄰居們心是有多大!


還有對待下雨天的蜜汁淡定,對雨具的蜜汁鄙夷,這可能是為什麼倫敦人都有風衣+禮帽出街的習慣。而且港真,看不到三折傘這種東西,一般路上很少有人帶傘,哪怕是帶傘也是那種長柄傘,雷霆萬鈞當拐杖都可以用的那種。

更多時候是大家悠然自得走在雨里,喝咖啡的喝咖啡,走路的走路,很少有人驚慌失措。像我這種在地鐵里撿了報紙蓋在腦袋上的,可能表現得像個弱智。


對中國菜的鑒賞能力。

我和我先生有一次在唐人街中餐廳吃飯,點了份片皮鴨。隔壁桌有一對老外情侶,也點了片皮鴨。後來服務員給我們上了片皮鴨,正宗的,一片片的皮+包餅+蘸料,沒毛病。隔壁桌子的老外則得到了一疊拆得粉碎的鴨肉+薄餅。

我們互相看了一眼,在彼此的眼神里看到了對彼此的同情。

我和我先生非常慶幸我們是用中文點的單。


賀卡的價格。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那些節日賀卡那麼那麼那麼貴。以至於我在節日期間寧可送中國結給同學也堅決不寫卡片給任何人。


cash back這個服務。

不知道ATM提現是不是很難的事情?

總之就是每次去超市刷卡買東西,收銀員都會問要不要cash back,第一次我還以為有打折,回答說要,然後問我要多少,我說,20胖子?人家就給了我20胖子紙幣,並且從卡里直接扣了20胖子。。。。

我:。。。。。。


點鈔技術。

我覺得中國任何一家銀行櫃員在點鈔技術方面能夠用腳趾頭秒殺任何一個英國銀行職員。

他們是一張一張數的。數完之後還要稱分量……恩……我就滿臉問號……

順便,五十胖子的面額就叫巨鈔,走哪兒都一臉嫌棄號稱找不開,不明白為啥……

先這些,想起來再補充……


推薦閱讀:

英國王子妃產子,為什麼媒體和民眾的反響那麼大?
倫敦有哪些好吃的小店?
14 歲英國女孩使用衛生棉條中毒身亡是真的嗎?

TAG:歷史 | 生活 | 文化 | 英國 | 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