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的負面新聞獲利大嗎,最好的反面炒作案例有哪些?

沒想到這個問題得到這麼多關注,恰好今年五月和六月出現的大量新電影也正好印證了這個問題。@Matin 圖文並茂的專業回答,從電影史的角度說明明星產生的過程中,負面新聞也是臨門一腳 。另外@陳超 通過關於人性到底偏善還是偏惡的思考,從根源上說明人們喜歡負面新聞的心理動機。@talich 的評論也給予我啟發,負面新聞產生的知名度也許是信息不對稱之下的產物,當信息足夠多時,也許負面新聞產生的效果就會相應減少。


·
故事還要從100多年前說起……

那時候,電影業剛剛興起,派拉蒙等等日後的巨頭還是獨立小公司。全美最有勢力的兩家電影公司,愛迪生公司和Biograph公司都是從設備製造商起家,對電影生產放映設備有著各自的專利,並且最終進入生產領域,為使用他們公司放映機的人提供影片。因為電影逐漸替代舞台劇成為主流娛樂方式,而諸多獨立小公司的市場份額不斷增長,於是由大流氓愛迪生牽頭,在1908年成立了電影專利公司(Motion Picture Patent Company)把幾十家公司的專利集中,股權則集中在愛迪生和Biograph公司手裡。他們認為既然自己控制了電影生產放映設備方面的所有主要專利,那麼就把資產集中到一個公司,這就可以強迫所有想要製作發行或放映電影的獨立製片商支付專利使用費。因為托拉斯佔有了從電影膠片(通過與伊斯曼柯達公司簽訂的獨家合同)直到放映各個環節的專利,所以不管是製作商、租片商還是影院業主,都要向這個托拉斯付執照費。而且,這個執照是連鎖的:有執照的電影院只能放映從有執照的發行商那裡得到的有執照的影片。

上圖來自Biograph公司1900年的影片 《聖安東尼的誘惑》

跟自命不凡不可一世的大製片公司不同,很多小商人在此時進入電影業。他們大多都是小商販(翻翻五大公司歷史就知道),租了個放映機就開始放電影,攢點錢之後就開了電影院。相對膠片和機器的專利費,影院執照遭到了影院業主的強烈抵制。主要是因為這個托拉斯對觀眾需求極其不敏感,甚至可以說是麻木。比如大流氓愛迪生認為,就像人人需要電燈一樣,人人都需要看電影,所以只要有電影,觀眾就會去看。這個觀念倒是跟百年之後的光腚總急和中影集團不謀而合,他們都覺得控制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在當時,這種觀念在現實中的體現之一就是:那時沒有明星,甚至,電影里都不會出現演員的名字。當然這其中也有兩個原因:對大製片公司來說,一個知名演員會要求提高工資,顯然不能給他這個機會;對演員來說,演電影在當時的社會上仍然是個不太體面的職業(理由顯而易見↑),在上海甚至將電影女演員和妓女劃為一類,演員們也不知該如何宣傳自己。所以,雖然有些演員演過很多電影,而且其中幾個熟臉也會被觀眾記住,但他們的名字仍然不為人知。儘管如此,社交畢竟是人類本能。觀眾會記住,並且喜歡上某些演員(多數為年輕漂亮的女孩),並且根據角色或者所屬公司的名字來命名這些女孩,比如『小瑪麗』或者『Biograph 女孩』(下圖)等等。

The Biograph Girl 弗洛倫斯·勞倫斯( Florence Lawrence )在片廠不僅是演員,還兼職做過裁縫。

愛迪生不明白,他所建立的系統是基於『只要是電影,就會有觀眾』這一假設,而如果沒有觀眾,整個系統完全是廢物。很多獨立小片商就看出了這點,這其中一位就是德國來的猶太移民卡爾·萊姆勒(Carl Laemmle)。他曾經是毛潤之的同行,在芝加哥當圖書管理員,後來很偶然的情況下購買了五分錢影院(Nickelodeon),然後逐漸做大,成了個小獨立片商。當他發現,觀眾自己居然會給這些無名演員起名字的時候,他的猶太鼻子嗅到了錢味:乍看之下,一個知名演員確實可能會要價非常高,但不用太仔細推算就知道,同她能夠帶來的巨大票房收入相比,這點工資實在是九牛一毛。1909年,弗洛倫斯·勞倫斯由於不滿足於薪酬,給另外一家公司寫信表示願意跳槽,可是這家公司不僅沒接受,而且還把這封信捅到Biograph公司高層那裡,Biograph公司一氣之下,就把勞倫斯給炒了。對於時任獨立電影公司(Independent Moving Pictures Company,IMP)總經理的卡爾·萊姆勒先生來說,這簡直是天賜良機。他馬上用高薪挖到了這個Biograph公司最紅的女演員,雖然當時觀眾只知道她叫『Biograph 女孩』(The Biograph Girl)。

默片時代的演員都很誇張,弗洛倫斯·勞倫斯的表情在今天幾乎可以當作QQ表情圖

為了捧紅她,精明的卡爾·萊姆勒想出了一個非常超前的行動,『發布負面新聞』。一開始,觀眾在報上看到,在拍片現場,演員勞倫斯突然神秘失蹤。接著,他又找一群人放消息說,勞倫斯在紐約被街車撞死了。當吸引到足夠眼球之後,他在報上登了一則聲明說『我們鄭重闢謠』(如下圖,We Nail a Lie),同時這則廣告還附上一張勞倫斯的照片,並說明她活得好好的,正在拍攝IMP公司的新片。於是觀眾全都知道了,原來自己喜歡的『Biograph女孩』,就是這位勞倫斯小姐。幾天過後,勞倫斯又在萊姆勒的陪同下,在聖路易斯的電影首映禮上突然高調亮相,對先前的傳言予以澄清和否認,緊接著當然又是新一輪的媒體轟炸——萊姆勒還嫌不夠,號稱因為勞倫斯在聖路易斯的粉絲在得知她還活著以後特別激動,人群沖向勞倫斯,撕扯掉了她的衣服。弗洛倫斯·勞倫斯,就成為史上第一個電影明星。從1910年開始,『明星』這個物種就一直延續至今。

為了推勞倫斯,卡爾萊姆勒在報紙上登的『闢謠聲明』後來,卡爾·萊姆勒 創立了環球電影公司。你猜,他獲利大嗎?
·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曾經在果殼看到的一篇好文章
小明星為什麼愛鬧緋聞?

據說這是一個名譽和權威因各種醜聞曝光而坍塌的時代。
醜聞的確有這樣破壞力。多少名人巨星因捲入醜聞,使他/她的職業生涯從此抹上了永遠甩不掉的污點,甚至名譽掃地,辛苦經營的事業毀於一旦。郭美美事件之後,中國各地紅十字會收到的捐款少得可憐,慈善之家再也得不到國民的信任。還有諸多家喻戶曉的食品品牌,譬如某牛、某鹿,都在一系列食品安全醜聞爆發後品牌信譽崩塌。
可是,醜聞真的猛於虎嗎?
不久前,環法自行車賽七冠王阿姆斯特朗被美國反興奮劑機構剝奪環法冠軍頭銜、終身禁賽。然而醜聞並沒有壓垮他,反而使其抗癌基金會在事件爆出後三天內獲得來自1700多個捐贈者高達174000美元的捐款,日均進額是往日的將近20倍。
類似這樣因禍得福的事其實並不少見。娛樂圈就很擅長此道。不拍片就風平浪靜,桃色緋聞、各種矛盾都趕在新片上映前夕成了電影預熱宣傳的一部分,相信這樣的事情大家也司空見慣了。而不少「紅人」也是通過緋聞醜聞才走進觀眾視線,進而成功上位的。
為什麼醜聞也會有如此作用?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才能發揮這樣的作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喬納?伯格(Jonah Berger)、斯坦福大學阿蘭?索倫森(Alan T. Sorensen)和斯科特?拉斯穆森(Scott J. Rasmussen)聯手探究了這個問題。
《紐約時報》書評對銷售量的影響
研究者搜集了2001年到2003年間出版且被《紐約時報》作過針對性評論的244部精裝小說,並從尼爾森圖書調查機構分別獲取了每本書在《紐約時報》書評刊登前後的書籍銷售數據,從而分析書評刊登後的一周內,被評論書籍的銷售數據相比之前的有怎樣的變化。
由於《紐約時報》的書評體系並不會像影評那樣提供總體評分(星級評分或「贊/彈」標記),因此為了區分每篇評論的總體正負性評價傾向,研究者另外採用一種客觀的方式來判定——評論性句子中表揚性和批評性句子的比例。研究者同樣考慮原書作者知名度(Well-known)的影響,因此按照書籍出版前的作品數將作者分為三類:新晉作家(0~1本)、普通作家(2~9本)、著名作家(10本或以上)。
經過系統分析,研究者發現《紐約時報》上刊登的正面評論,能夠有效地促進書籍的銷量,無論著書者知名度如何;而刊登的負面評論,會使知名作家的書籍銷量大幅下降,對於新晉作家書籍的銷量,反而有促進的作用。比如Fierce People(2005年同名電影《一生愛永遠》)就是當時新晉作家德克?威特恩博恩(Dirk Wittenborn)的著作,《紐約時報》給予絕對的負面評價(批評如「人物性格不夠鮮明」等),但是在書評刊登後一周內,這本書的銷量翻了四倍。
時間延誤帶來的遺忘效應
為什麼明明知道別人給了「差評」,人們還是會去買這本書或者付錢看這場電影呢?
實際上,很少有人會在看完報紙評論之後剛好立刻去逛書店或者看電影,也就是說在人們閱讀完評論和購買行為實施之間有一段時間延誤,一切微妙變化都有可能在這段時間內發生。研究者認為,對於人們不熟悉的產品,所讀書評評價態度的正負性很容易被遺忘,只有作品的名稱給讀者留下了印象,使得無論正面評價還是負面評價最終都帶來相似的結果——作品知曉度(Awareness)的提高。
為了證明這一假設。研究者邀請252名參與者參加實驗。實驗的第一部分是讓他們閱讀兩篇書評並回答一些語言表現手法上的問題。在研究者的操縱下,第一篇書評可能是針對著名作家約翰?格里沙姆的書The Appeal或者是研究者杜撰的書The Report(控制知名度),同時評論可能是正面的版本或者負面的版本(控制評價性質),而第二篇書評內容是每個人相同的。第二部分研究者為參與者提供四本書,分別詢問參與者對每本書的購買意向,其中一半的參與者是在完成第一部分後立即詢問,另外一半參與者是進行一系列干擾填充任務之後再詢問(控制時間延誤)。
結果表明,無論是否有時間的延誤,對於著名作家作品(The Appeal)的負面評價都會降低人們的購買慾望;而對於人們知曉度不高的作品(The Report),負面評價對人們購買慾望的削弱效應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消減。
知名度勝於一切
事實就是這樣:在類似《紐約時報》這樣影響力極廣的平台上,一旦提及某些新產品,無論對它們是贊是批,都無疑等同於給它們做了免費的宣傳,因為人們很快都會忘了最初的評價是怎樣的,只會記得「它被《紐約時報》提到過」。
研究者綜合分析產品知名度、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和產品知曉度變化對購買意向的影響後,發現對於知名品牌產品來說,與購買意向有較強聯繫的是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而非對產品知曉度的改變。但是對一些知名度不高的產品來說,產品評價和知曉度均與購買意向有很強的聯繫,而且相對來說產品知曉度改變對購買意向的影響更大。
也就是說,對於著名品牌來說,最重要的是維護自己的正面品質和形象,而對於新晉品牌來說,不管美聞醜聞,能夠打響知名度的才是「好聞」。
也許你會說,既然只要提高知曉度就可以,那麼人們為什麼不用好人好事,卻偏愛用各種緋聞、醜聞來炒作呢?好好地、正面地宣傳作品產品不好嗎?
我想你也知道,「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說個歪題的,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次炒作事件,名字叫「雙簧信」事件。

事情發生在1918年間,學過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中的關鍵一步是進行「文學革命」,即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進行作品創作。
首先提出「文學改良」的是在胡適先生的《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1月),之後一匹新文化運動幹將緊接著發表一系列理論性文章,從各個角度論述「白話文」比「文言文」優異。 這些先驅者的熱情很高,各種誇「白話文」好的文章一篇接著一篇,最後卻發現自己在對牛彈琴,響應者寥寥無幾。

其實沒人鳥他們也是有理由的,中國當時學習古文的知識分子人數眾多,幾乎佔了文學界的半壁江山,誰沒事幹去學白話文創作。 可不推廣不行啊,不然新文化運動怎麼可能繼續下去,這些大牛們急了,翻來覆去想到一個陰招。
概括來說八個字:自我炒作,願者上鉤。

然後由諸多大牛中的兩位充當「槍手」,上演了「一台戲」,他們兩個人,一個叫做錢玄同,另一個叫做劉半農。
第一步,由錢玄同化名成一個叫做「王敬軒」的年輕人給《新青年》寫一封信,信的語言形式完全模仿古人的口吻,內容大體是強烈反對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並且列出文言文的種種優點。這封類似於「戰書」的信實際上被錢玄同偷偷做了手腳,故意把內容寫的語句不通,伴有眾多文言語法錯誤,可謂漏洞百出。
第二步,由劉半農作為《新青年》雜誌編輯公開回複信,挑出「王敬軒」的這封信中的種種錯誤,逐一辯駁。最後站在民族大義的角度聲張:文學革命是歷史必然。
第三步,把這兩封信發表在《新青年》的同一個版面上,方便讀者對比著看,文言文與白話文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這就是文學史上有名的「雙簧信」事件,其本質是自我炒作,目的是為了引起讀者關注,最終達到推廣白話文的目的。

事實證明這兩封信成功引發轟動,可謂是震驚文壇。
然後就有人上鉤了,而且一釣就是條「大魚」,他就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林紓(字琴南),也是桐城派的領軍人物。

林琴南怒火衝天,發表文章公開捍衛文言文的地位。
《新青年》諸幹將毫不示弱(心底偷著樂),發表一系列文章對林琴南的文中的每一句話逐一批駁。
林紓文言功底再深厚畢竟也只有一張嘴,終究敵不過《新青年》的那幫人(對方人多),很快敗下陣來。
說不過不甘心啊,於是林紓給北大校長蔡元培秘密寫了一封信(《 答大學堂校長蔡鶴卿太史書》 ),希望蔡能管管《新青年》,管管新文化運動。
誰知蔡元培直接給他回了一封公開信,意思是北大的辦學宗旨是「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他沒有權利對《新青年》進行限制。

林紓這下是徹底惱羞成怒了,於是他連續創作了幾本影射小說,有代表性的是《荊生》《妖夢》。
所謂影射小說,意思就是拐彎抹角反抗,含沙射影罵人。
小說內容在此不介紹了,反正罵的就是蔡元培等人。
接著《新青年》全文刊登林寫的《荊生》,再一字一句地進行批判……

論爭最後的的結果自然是以林的潰敗而終結,「文學革命」自此迅速地在中國傳播開來。
至於桐城派苦苦尋找的「王敬軒」,自然消失地無影無蹤。

幾年後,林紓得知了事情的真相後,大呼「上當了」。
然而到了那時,新文化運動早已深入人心。

事實證明,我們的前輩也懂炒作,並且不比現代娛樂明星的炒作差到哪去。
這個事件的旁支末節還有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

以上。


為什麼大家都說富山是負面得益者?富春山居圖才是真的被負面影響了的。這電影製作一個億,上映還有半年就開始宣傳,首日票房5000萬,第二日略持平,後面就因為口碑後勁不足,最終估計3億收關。不然首日5000,最後很有可能到7億的


(1)負面新聞炒作的價值
對於明星來說,關注度就是錢!而新聞炒作是藝人及其公司提升關注度的重要工具。

藝人與娛樂記者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藝人需要新聞報道提高自己的關注度,而娛樂記者也需要藝人提供便利以有稿可寫。優於明星與娛樂記者之間這種比較微妙的關係,雙方都要遵守一定的遊戲規則:明星們不能輕易得罪娛記(甚至還要給相關媒體送錢),娛記也不能斷了明星們的財路(不能爆出觸碰明星核心利益的新聞)

利益至上,一切好談,「相互利用,共同發財」是娛樂圈的唯一真理。不管是真新聞還是假新聞,正面新聞還是負面新聞,只要能夠提高關注度、不損害明星的財路就行。

近年來,隨著圈內競爭的加劇以及網路自媒體巨大力量的體現,無論是一、二線明星,還是三、四線小咖,紛紛展開了以「我要上頭條」為目標的競爭,狗血劇情輪番上演:
范爺話題女王;
柳岩露胸;
干露露啥都露;
趙麗穎是綠茶婊;
袁姍姍滾出娛樂圈;
林宥嘉、陳曉是gay;
田馥甄、戚薇是拉拉;
李雲迪和王力宏搞基;
吳奇隆和劉詩詩熱戀;
「國際章」甩了小撒上汪峰;
……
關愛八卦成長協會 第一季

風評人品、富豪包養、性取向(毛寧晚生十年多好)等,都成了安全爆料範圍。甚至不少藝人和公司已經不滿足於少有的頭條,而開始自黑了(典型代表必然是於正大媽啊)。
關愛八卦成長協會 第一季

當然,一些觸碰明星核心利益的爆料行為必然會引起他們的強烈反擊。

負面新聞炒作實際上娛樂圈發展的趨勢之一。港台藝人和paparazzi的默契程度多高,范爺都知道要和媒體搞好關係,可直到現在大陸不少明星居然會做出在微博上公開罵娛記的荒唐行徑(如果狗仔隊觸碰了核心利益,司法解決即可),難怪一直火不了。

不過,范爺已經用她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負面新聞炒作只能讓群眾知道你,步入一線藝人行列還是要靠努力和機遇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478679

(2)成功案例:
必然是楊冪啊!
楊冪真正為觀眾熟知是在2009年的《仙三》,在短短五年的時間內,冪姐碾壓無數明星,站穩了電視劇「一線花旦」的位置,並被評為「四小花旦」之首。

楊冪團隊的媒體運作能力堪稱國內一流水平,形成了一條明確的鏈條:

  • 不斷進化的臉型(整容明星很多,但楊冪整容這一話題的熱門程度簡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有起死回生之效的《愛的供養》;
  • 散發奇怪氣味的楊臭腳;
  • 微博秀恩愛,老公評為「天涯四軟」;
  • 獨闖天涯;
  • 瘋狂自黑。

在關注度飛速提升的同時,楊冪令人瞠目的自黑水平和坦蕩精神令無數人黑轉路人,路人轉粉。如此強大的媒體運作能力簡直是將輿論牢牢控制在手心中,神秘招黑、飛速洗白的能力同樣令圈內不少明星相形見絀,不得不讓人感慨:楊冪不紅,天理難容!


作者:白眼狐狸
鏈接:張靚穎「無底線」的營銷炒作是為了什麼?創業圈給了你答案! - 白眼狐狸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

「這是一個為了紅而不惜自黑的時代,陳赫面對當紅的Tfboys組合不禁曾嘲諷自己為「過氣諧星」,那張孤獨的背影引發了觀眾的無限憐憫;黃曉明坦言「作為一個演員,我連演技都沒有,你憑什麼要我有唱功」瞬間讓無數網友黑轉粉;社長鄧超更是自黑起來沒有底線,甚至連自家媳婦也不放過,但卻火的沒話說。

明星們接連「自黑」,其實無外乎一個原因,要營造一個親民、接地氣的形象,博取更多的歡心和支持。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在娛樂圈總有一件事兒能刷新你的人生認知和承受底線。 在其他明星利用詼諧的自黑模式來達到營銷自己的目的時,張靚穎一家的炒作方式就顯得過於「無下限」了。

如今的歌壇有點像多事之秋的感覺,為什麼這麼說呢?唱片業的寒冬依舊沒有過去不說,一些好歌手也青黃不接,甚至逐漸沉淪開始用炒作營銷了。張靚穎發布了新專輯,拋開質量不說,在這部新專輯發布之前的家庭鬧劇與神反轉卻著實讓網友震怒。

其實在這件事情曝出之前,張靚穎在大眾的面前一直是緋聞絕緣體。出道11年的她,幾乎沒什麼醜聞。然而,在今年的7月,張靚穎在演唱會上向相戀多年的馮軻求婚,頭一次上了熱搜。三個月後,公布婚訊。然而,張靚穎媽媽卻通過卓偉工作室發公開信手撕未來女婿馮軻,指責馮軻騙女兒當小三還騙女兒財產。

觀眾在震驚之餘,紛紛獻出對靚穎的同情與對此事的理性分析,苦口婆心的勸誡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腦,而重蹈寶強的覆轍。

緊接著,張媽媽被卓偉採訪的語音曝光,信息量大到沒話說,而後張靚穎微博怒罵卓偉,信息量更是大到無法承受。

鹽耳,就當大傢伙觀望這出家庭倫理大戲不知要走向何處的時候,劇情又出神!反!轉!張靚穎在和馮軻最初相識的酒吧舉行生日會,張靚穎媽媽也來助陣,然後就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傳說中的同!台!秀!親!密!

至此,這部專輯發布前的撕逼大戲完美落幕,張靚穎對馮軻出軌、財產糾紛等傳聞一一澄清,並表示母親將主動撤銷對馮軻的起訴,而馮軻否認代發微博,這一系列事情並非炒作行為,並宣布婚禮將如期舉行。

But,說好的丈母娘怒撕女婿呢?說好的對簿公堂呢?

你們家事是解決了,網友的大事準備怎麼解決呢?前一秒還在撕逼,後一秒馬上笑臉擁抱世紀大和解,這是當網友是傻的么?現在全民都知道張靚穎要發新專輯了,新專輯籌備了8年,新專輯花了400萬美金打造,也難怪網友會氣憤回應【不聽,滾】了 !

尤其是事後張靚穎還「幸災樂禍」的在秒刪微博說沒有按照網友設想的劇本走。公主,你這可真是不按套路出牌啊,怎麼最後卻把罪責歸到網友和卓偉的頭上了?看我表情!

從整個事件的推進也不難看出,滿滿都是炒作痕迹。雖然吃瓜群眾都知道過氣超女有多不容易,但是你醬紫是要掉粉的你造嗎?

當然,在這個宣布炒作也能算作公關行為的年代裡,張靚穎一家在出唱片前使用的「小心機」不是第一個,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其實這種依靠「無底線」炒作來出名的想法並不只發生在娛樂圈,一些創業者也會利用無下限的炒作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一家叫「宅帶洗」的創業公司因為某家媒體的報道火了一把,報道稱,這家公司在上線初期因為沒有用戶,特地剪了一所高校男生寢室樓里的洗衣機電源線,致使用戶量大增。

網友和廣大創業者們可就不幹了啊,這個涉及犯罪行為的推廣方法還一度驚動了警察叔叔。水深火熱之時,「宅帶洗」CEO郭超站出來承認這是PR行為。(What?)並表示創業以來一直兢兢業業,這次的「剪洗衣機線」純粹是為了炒作,並不是真事。

與此事件類似的炒作還有「伴米」,這個app推出了美國矽谷Uber、Marvell、Marvell、Yahoo、Google、Linkedin、Twitter等高科技公司參觀的產品,【游米】可選擇在高科技公司供職的【伴米】,帶領他們去這些公司參觀和用餐。

然而這種惡性營銷並沒有得到這些五百強企業的認可,FB開始重點打擊了這樣的行為,超過10人受到牽連。由於這個吹米公司創始人劉暢的奇葩公關,直接傷害到了那些被解僱的華人碼農。

悲情歸悲情,吹米網站的流量還不是達到了歷史新高嗎,所以我想告訴你的是,很遺憾,你又被騙了!

這些創業者么如此無下限的營銷炒作,實在令人汗顏!其實,對於一些過氣明星和初創企業想要知名度暴漲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能說如此不顧及底線的炒作和博取觀眾同情心的事還是少做為妙!

不靠炒作同樣身為2005年超女三甲的李宇春、周筆暢專心於自己的事業,在個人感情問題上比較低調,並沒有聽到過相關炒作。葉一茜和譚維維等依靠超女火起來的歌手,也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幸福。也希望還混跡於歌壇的實力派唱將張靚穎明白,沒有成千上萬粉絲力挺是沒有你今天這樣的地位和成就的。你不需要做一些像三線四線明星之流一樣靠炒作博取大家關注的事情,多給大家展現藝術天分並安守自己的本分才能讓你的成名道路更加暢通。照樣能火。

怪不得人們常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這些奇葩的反轉是不是比電視劇還精彩,不服的歡迎寫留言,來來來!!!

----------------------------------------

請繼續關注熱門事件報道和毒舌女的情感分析專題。關注「金融毒舌女」,看看那些事實背後的隱藏玄機有沒有說到你的心坎里。

微信號:jinrongdushenv

微信公眾號:金融毒舌女

毒舌的背後,不是犀利而是真相。關注賬號,聽聽那些你心裡想說卻不敢說的話。

內容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范冰冰,張馨予。這兩個幾乎就是靠負面新聞博得注意力,然後轉化為人氣吧。到最後大家已經完全最初關注她們是因為討厭


《富春山居圖》
人都有獵奇心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這幾天看漢書,在想,人性到底是偏善還是偏惡,現在想想大抵是偏惡。

試想一下,在身份地位相差十萬八千里的時候,作為普通人的消費者,如何能被明星也好演藝圈人士也好,轉化為口袋裡的鈔票或者票房。方法當然也不少,但是最簡單的,無非就是讓你感覺其實明星的姿態或者生活方式不如你,讓你有某種精神上的高他一等的快感,這樣你才會去消費他,或者直接說,為他花錢。
最簡單的就是弄點負面新聞,讓普羅大眾看看,哇,哇,哇,原來是這樣,哇,哇,哇,這破事兒他還不如我呢,不行不行,我得看看去,我得消費去。

負面新聞滿足了人性當中部分陰暗的需求,比如窺私……


最有名的炒黑然後洗白顯然是范冰冰啊


我個人認為,明星是可能從負面新聞中獲益的,但就我自己的了解,似乎在好萊塢找不出一部電影是因為負面新聞或者說負面營銷(我認為這詞根本不成立)而獲利的,更別說大賣了。 @yolfilm@magasa@talich@鄒波


說個不是娛樂圈的,近代中國最大的反面炒作案例就是國民黨被活活炒到了台灣


很多明星、電視台、傳媒公司的藝人、電影公司都很喜歡使用炒作手法來達到推廣預期,特別是這幾年一度盛行。重點就是讓你的眼睛、耳朵和心裡有他或她的信息,行內叫不怕負新聞就怕沒新聞。只要有關注,剩下的就好辦了,想想一個叫獸獸的女人你還不曉得么?


常見的一些女明星幾乎都用過類似的手段。指桑罵槐啦、張冠李戴啦、先放風后闢謠啦等等,為什麼炒作,一大原因是增加個人知名度,另一個原因就是近期有新作品面世,呵呵,感覺被騙了是吧,常見話題就是緋聞和負面消息。這種手法屢試不爽,因為總有成千上萬的網友跟著輿論導向左轉右轉,因為國人愛看熱鬧嘛,從而讓該話題熱度增加,波及面迅速增大,引發關注,達到推廣宣傳目的。你說的案例可以說數不清,下次再看見一些可疑的爆料或者新聞,多想想就行了。其實明白人一眼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只是大多數人喜歡傳謠時的那種快感!


企業的暗戰就更加殘酷,現在的大企業一般都有公關部門,這裡精兵強將雲集,為公司的危機出頭,為公司的正面推廣,當然必要時也要去當一下殺手。這裡就不敢舉例子了,其實很多細心網友都能發現不少身邊的案例吧?一些輿論大戰背後都有危及公共人的影子。呵呵,好多網友的甄別智慧也在與日俱增了……

看娛樂圈的人或事,記著一點:不要著急對現在眼前的事情下結論,為什麼出現?為什麼這樣出現?為什麼現在出現?然後會怎麼樣?對誰有利?對誰不利?分析一下你就發現了,有些你經常看到的人和公司就是在炒作,而且手段不怎麼高明。偶對炒作人們是深惡痛絕的,根源就是利用大眾的智慧和同情心不被待見。嗨,樂呵樂呵得啦。


黃曉明的英語。


沒范冰冰不科學啊?他可是這方面的典範,是後人學習的楷模!


What is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國內的娛樂界是個變態圈子,通常來說,關注度是一個方面,美譽度是一個方面,國內基本只看關注度,卻不看美譽度。


高曉松 酒駕入獄刑滿釋放以後 比之前更火!


沒有人提富春山居圖?


難道不是吳亦凡,身價倍漲,粉絲多了21萬,代言一堆堆的多,小G娜還要出道了。


推薦閱讀:

一個億,應該用來拍一部電影,還是拿去找希格斯粒子這樣的未知粒子?
一些美國大片是否有做徵兵廣告的嫌疑?
一個演員的演技能爛到什麼程度?
為什麼電影《魔戒》、《加勒比海盜》中的人物都臟髒的?
如何用王家衛手法,寫浙江溫州江南皮革廠倒閉的故事?

TAG:電影 | 娛樂圈 | 炒作 | 危機公關 | 營銷策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