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不思考世界卻還能安心活著?

題主在加拿大上本科,發覺周圍的同學(華人)絕大部分都學「有前途」的理工科或者商科,其中大部分學這些的原因不是因為熱愛而是因為熱門和好找工作。他們平時的話題都是移民啊找工作啊賺錢啊, 我覺得和他們格格不入-- 個人認為,大學階段是探索自己和人生的可能性的最佳時期。我喜歡關注時事,讀歷史書,去博物館,卻發現被人認為是無聊裝逼。我非常沮喪,不明白他們是怎麼做到做到才20歲就把自己的人生道路限定的如此「踏實」。我覺得一個人太渺小了,只顧眼前路,不關心世界運行的原理和社會的思潮則隨時可能GG出局啊。問題可能有些模糊,主要是描繪我的主觀感受。學校的官方數據中並沒有統計國際生專業分布,而本科主體又是通選型的文理學院,所以恕不能提供專業數據支撐我的觀察了!根據個人在知乎第一次提問,不好意思了!
我學的人文。按道理來說出國來此學校的童鞋的家庭經濟基礎是差不了的,然而就業為導向的選熱門專業潮流一樣盛行。我很費解。或者是他們成熟的時間早於我,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早已思考完畢了?

應下面回答的同學的要求補充一下:我一般關注的是歷史中的政治/經濟變革或者是當下的社會思潮話題。並且平常的時候我也不是不樂於社交,移民啊就業形勢之類我都了解一些(我就是學這些的),跟別人拿微博段子開玩笑也是經常的。但聚會散後還是覺得自己內心空蕩蕩的。


大自然對人的設計是有很巧妙的內在分工的,也就是說一部分人樂于思考世界人生,另一部分人更樂于思考眼前更為實際的問題——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僅僅是分工不同而已。

從某種程度上講,思考世界並不等於更強的適應性,你以後的生活未必要比你身邊的同學更加愜意。不過,還是請繼續思考你所樂于思考的問題吧,因為你早晚還是會遇到和你相同或者相似的思考者的。


當我們追求自由的時候,卻總是在疑惑為什麼別人和自己不一樣,或許是因為我們總以為世界上只有自己,而忘記了是別 人構成了這個世界。
為什麼有人如何如何還能如何如何,其實這個問題里隱含有一個猜想,就是有一個正確的道路甲,它是唯一可以到目的地乙的,而其他的道路諸如丙丁ABC,都是不能達到乙的,如果達到了,那就是超常規。
設想一下,有一個麵包,每個人一生只能吃一口,有一百個人,那每個人吃到的都是不同的,或許有些人吃到的都是沒有豆沙的,他們就組成了麵包沒有豆沙協會,有些人吃到了奶油,他們就組成了麵包是有奶油聯盟,還有些人,他們比較靠後,沒有吃到麵包,所以他們成立了無麵包兄弟會,你能說他們有誰是錯的么?他們都是親歷者,並且都是按照自己的親身經歷作出的選擇的。
假定一由於吃到奶油的人所佔比例相對其他較多,所以他們把其他人都吃掉了,這樣第一批吃麵包的人只剩下了吃到奶油的人,或者假裝吃到奶油的。
然後,吃到奶油的人裡面,有一部分吃蛋糕的時候正在思考大海為什麼那麼藍,所以他們認為想要吃到奶油,就必須在吃的時候思考大海為什麼那麼藍,有一部分人吃蛋糕的時候在做仰卧起坐,所以他們認為不做仰卧起坐就吃不到奶油,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就靜靜地排隊就吃到了,所以他們認為無論做什麼,都會吃到蛋糕,有誰說謊了么?他們可都是這麼做所以吃到奶油的哦。
假定二由於做仰卧起坐吃到奶油的人所佔比例相對其他較多,他們把其他人吃掉了,所以剩下的都是做仰卧起坐吃到奶油的,或者假裝做仰卧起坐吃到奶油的。
回到這個設想的最初,假定若干年後,輪到了一個人吃麵包,他會怎麼做呢?
首先,由於他從小聽到的都是麵包是有奶油的,所以他一定認為麵包是有奶油的,而他並不知道的是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吃到奶油,只是他們都被吃到奶油的人吃掉了,其次由於做仰卧起坐吃到奶油的人最多,所以他一定會認為做仰卧起坐就一定可以吃到奶油,而他不知道的是其實大部分人吃到奶油是通過其他方法的,只是他們被通過仰卧起坐吃到奶油的人吃掉了,於是,可以想像,年輕的少年一路做著仰卧起坐,一面等待著麵包來臨,但當他真正面對到了麵包,他卻發現,自己對它其實一無所知,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是別人告訴他的,他按照別人的說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卻發現很多人並沒有按照那樣做,也走到了和他相同的地方,於是,少年困惑了。
其實社會就是這樣的,當你符合了社會期許,社會就會對你寬容,但是這個社會期許,你到底是怎麼達到的,他並不關心,前段時間知乎有一個問題,說是長得漂亮的放肆,說是在為努力的人抱不平,還有一個很經典的問題,說給了戀人一車梨,但是對方說她要的是一個蘋果,然後表達困惑,又或者還有一個問題,說為什麼很多公司不能放寬標準給自己工作機會,然後說了很多很多自己很奮進,能吃苦,很積極之類的話語,其實答案很簡單啊,因為社會,她,公司,需要的你沒有啊,你沒有提供他們需要的啊,社會期許的是滿足他們的需要啊,你再努力,工作再優秀,社會需要的美貌啊,你明天能給她十車蘋果,問題是她是現在需要蘋果啊,你再有潛力,公司需要的是現在為公司作出貢獻,提供生產力啊。
是不是有些腐敗的酸湯了,那說點好喝的雞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活自己的就好,她貌美如花,你自是豪門也傾天下,她不理你的梨花,你也自有佳人鍾情何必管她,它拒你錄他,你功成名就時也顧他無暇。
最後, @負二老師有一個回答寫的十分有啟發性,現引用一下:

如果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沒有造成影響,我認為沒有必要去改變,坦然接受自己注意力無法集中的事就好了。

說個真事,我有個非常要好的同學,讀書的時候成績頂尖的那種,畢業之後從事金融行業,收入豐厚,結婚生子,過得很幸福。在我邀請他來知乎之前,他不關心新聞時事,不關心政治,不關心科學,所有的新聞、常識之類的訊息全部都來自於老婆,每天下班後到睡覺前,要花4-5個小時打遊戲,或是刷淘寶購物,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但在來過知乎之後,他忽然變得非常焦慮,懷疑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的人生是否在虛度,沒有心情打遊戲刷淘寶,硬是買一堆書來看……後來他來找我聊了一次,算是一次不那麼正式的心理諮詢吧——然後我們兩人共同的結論是,之前那個他才是最佳狀態,根本沒必要自我修鍊、自我完善。於是他戒了知乎,又回到每天打四五個小時遊戲的狀態,於是他又變回了一個開心的人。

一個人有各種缺點是很正常的,不勤奮也是很正常的——大多數人既不完美也不勤奮,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接受這樣的自我。

其實就像這個故事裡,負二老師的朋友,他如果去過那種讀書思考宇宙終極奧秘的問題,必定是不合適的,但是讀書思考,這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是,好的事情就一定要去追求么?
說說自己吧,其實題主這個狀態,我也曾經有過,大概是在兩三年前,那時候我對於整個世界感到敬畏,感覺自己是在太渺小了,在世界上浩瀚的知識面前,我能做的就是趴在地上向她朝拜,然後儘力去學習解讀她的規律,現在看來,那是一種病態的對世界的恐慌,或者說,我當時根本就不是對世界敬畏,而是太自大了,自大的以為人類的智慧是可以解讀世界的,自大的以為通過學習我是可以找到世界的規律的,自大的以為我是和別人不一樣的。
題主讀到這裡,可能會認為,我寫這麼多只是為了反駁他的看法吧,其實不是,我支持題主繼續去思考,你做的沒有錯,而你的同學們他們做的也對,你疑惑是不是他們曾經都思考過了,我可以十分不負責的回答你,他們大部分沒有,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不重要的,就好像假如你不打籃球,CBA常規賽誰輸了對你不重要一樣,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對他重要的東西,對有的人來說打lol是最重要的,對有的人來說看NBA是最重要的,對有的人來說美麗是最終重要的,對有的人來說知識是最重要的,對有的人來說美食是最重要的。
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規則,在不同規則之下,重要的東西也都不同,你寫文章,橄欖球員的身材對你不是重要的,但是對運動員來說他就很重要,愛因斯坦足夠偉大,但他想要的大一統,到了今天也沒有實現。
我不敢斷言,是否如題主所說,如果不關心世界運行的原理和社會的思潮則隨時可能被GG出局啊,但是憑藉我淺薄的經驗看來,一個人只要身體健康,而且願意吃飯喝水睡覺排泄,他不會被自然淘汰,只要他願意勞動幹活,他不會被社會淘汰。
大抵如此。


其實,你不覺得正是由於不思考所以才活得很安心么。



你知道為了能沒心沒肺地「安心活著」要付出多少痛苦的思考嗎?


因為與安心生活直接相關的是安全感,不是思考世界。

確實,不斷思考世界會慢慢賦予我們一種能力,使我們能夠用一種通透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的運轉和變化,從而無所畏懼。

但是你得明白,這只是安全感的一種來源,而不是唯一的來源。與思考世界相比,還有一種重要方法可比喻為「一力降十會」,就是自身能力足夠全面和強大,不管發生什麼變化都有信心坦然面對。

你看,上面也是一種安心的活法。說不定人家也會疑惑,提問說「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不鍛煉能力卻還能安心活著?」

題主,你的問題在於把自己看得太深而把別人看得太淺,為自己的行為賦予重要意義而輕視別人的想法。這種情況根植於我們的心理結構,無所指責。但要看見更大的世界,你就得克服這種偏見。

你的另一重偏見或者說刻板印象是為人生劃定了一種必須實現的目標——安心活著。偏生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就是喜歡冒險和刺激,不喜歡安穩。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群叫存在主義者的人,他們基於自身的哲學,選擇及時行樂的生活方式,你又怎麼說?

而且,就題干中的描述和體現出的思維能力,我不認為你這樣有思考出世界的可能。就你舉的那些例子,能獲得的只是一些感性而直觀的印象。或許有一天你會厚積薄發突然頓悟,但是可能性太低,時間太長。

思考世界需要的,是經濟學,博弈論,人口論,社會結構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如果你真的想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學科專著才是你的菜。


因為並不只有照著你的想法活著,才是安心活著


你在思考世界,可人家在改變世界。


能問出這種問題,是典型的尚處於「我很特別,比其他人都特別」的心理階段。

長大吧,少年。如果問這個問題的你已經二十幾了,那麼,認識自己的平庸吧!


作為一個熱愛美食和自拍的吃貨,我應該屬於沒心沒肺的卻安心活著的人。o(╯□╰)o

比較贊同 @Justin Lee 蜀黍的看法,這個世界是多元的,多層面的,沒有任何人有且必要按你規定的方式去活著,去想問題。

只是,我覺得美食和自拍只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我也不會給題主看到的。

題主勤于思考是一個好習慣,但把自己的思維和世界觀強加給他人,在不了解一個人或了解一個群體的情況下打標籤,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唯有美食和自拍不可辜負。


我認為題主的想法是一種變相耍流氓的行為,你是在把你價值觀中是正確的東西強加在別人身上。

這世界存在著太多針尖對麥芒的事物,有人喜歡蘿莉型妹子萌萌噠,自然也會有人覺得 「 熟女才是真女人啊!」 有人喜歡喝著咖啡讀張小嫻憂傷的文字,有人還真就酷愛光著膀子扣著腳看蠟筆小新。

光性取向這麼一個問題就能排列組合出好幾個選項: 男人喜歡女人,男人喜歡男人,女人喜歡女人,女人喜歡男人的同時還能喜歡女人,男人喜歡女人的同時也可以喜歡男人。

所以說,世間上很多東西根本就不存在非黑即白的絕對界限,不代表在你價值觀里是正確的東西就一定是正確的。你欣賞小提琴這種高大上的藝術可以,那麼也請尊重我的品味農村重金屬呦呦呦。

你覺得20多歲的人就應該探索人生真諦,而在同樣是20多歲你同學的眼中,移民賺錢這樣的生活就是他們內心想要的,到了30多歲或許才後知後覺的感受到自己應該換種活法。而你就一定不會改變么?也許你未來到了某個年紀會突然拍一下自己的後腦勺長嘆一句: 「 神馬都是浮雲,好好賺錢移民才是人生啊!」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根本就不存在誰高等誰低級這麼一說,以後你們誰能混過誰都還是個問號。

不思考世界就不能安心活著了么?納粹君,你是想要多少人當面死給你看!!?


首先,對上來就給題主扣一頂「ZB」的大帽子的一部分答主真是已經無力吐槽了,
哎。

人其實是很簡單的生物,簡單到所思即所見,反過來,未見則常常是思慮所不及,
不打籃球的,看個總決賽也就是看一堆人搶一個球而已,最多看看數據,不會想太多,
不是AB站死忠的,看個惡搞視頻也就是跟風說個duang什麼的,更不會去揣摩草蛇灰線的梗,
中小學的時候沒有過捧著一本上下五千年成天讀的經歷的,往往很難理解「歌未竟東方白」的魅力,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所以所謂「思考人生」,也是如此,正如一部分答主所言,談不到「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然而,也絕對不能等同於徒具名相標榜自己的行為

因為有這樣的「毫無實利」的冥想,實在是不過因為見到了更廣的天地、經歷了更深邃的旅程而已,
也許是自己親身體會的,也許是同古人若合一契的,甚至可能只是幻想鄉的故事,
然而一旦開始這樣的思維的飛翔,那麼人的精神也就進入到了一個奇妙而又危險的領域
奇妙,是因為整個客觀世界像畫卷一樣向一個羸弱渺小的個體展開,
危險,則是展開之後這一切就都會粗暴地一股腦撲過來,難以控制。

二十八畫生也曾與縱宇一郎坐而論道,但革命的路線之爭到底還是傷了和氣,
陽明先師也曾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但格竹與石棺說不定才更讓其本人難忘傷神,
巴黎高師的波伏娃與薩特留下傳世佳話,但那背後的悲涼與絕望卻總是揮之不去,
尼采也有溫暖的家庭與慈愛的導師,但轉捩點果然還是那匹被虐待的馬。
如此種種,不過是因為人的力量,抱歉粗口,實在太特么有限了,
腦內CPU過載的時候,不僅外面的環境會莫名其妙地嚴峻起來,就連身邊的人都會因為無法理解而疏遠你、畏懼你、甚至憎惡你;
於是你也要為這大多數的庸碌而憤怒了?!
不,這只是正常的現象,不是別人沒有去想,而是在登高望遠的征程上,大多數的人選擇的是公園裡那綠草如茵的小丘,而你卻選擇了雲霧繚繞甚至不知峰頂何處的險峰
可是沒有辦法啊,because it"s there,嘗過一次「冒險」的滋味,就再也無法滿足於小丘了。

所以,抱著可以體會題主的隱痛之萬一的心情,有一些不成熟的建議:
事物是螺旋演進的,大象無形,當然,無物亦無形,超然物外的哲人和渾然懵然的痴人,看起來往往沒有什麼區別,對痴人而言,也沒有什麼好憤怒的,不過是眼界未到而已,或者說,是「滿足底層需求的社會實踐導致的認識的局限性」,客觀來講,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人都賤啊,心是肉長的啊,和這樣的人相處就是感覺不和諧啊,心裡覺著憋屈啊!
那麼,也就是磨練自己的時候,
是磨練自己對這個龐然大物的低熵系統泰然處之的時候,
也是磨練自己不喪失信念、更不好高騖遠的時候;
合理地開腦洞,讓腦洞變成蟲洞來幫助思維發散,慢慢就會到文能提筆安蘿莉、武能上床定人妻的境界,
或者,可以稱之為「知行合一」,抑或「實踐檢驗真理,認識→實踐→再認識」。

看到題主你的這段問題描述,感覺好像看到了從前那個心中慌躁不安的自己(說的好像現在大徹大悟了一樣233),祝題主更好地掌握好人生的平衡,不走向空談也別放棄操守,至於曲確然高者,其和必寡,不妨把這看作是自然而然、看作是對更高的眼界的獎賞吧。

他人謂我且奚適,我自靈台走乾坤。


老圖了,你怎麼知道別人不思考這個世界。


人的多樣性遠大過我們的想像。而世界對於人的寬容度也遠大過我們人對於人的寬容度。
在這個廣袤的世界裡面拿什麼作為自己的標杆那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你如果還在在意身邊這些人的狀態,說明你還沒有跑到足夠高的地方。人生有限,年輕的時候儘早從這些噪音裡面跑出來。你會發現跑到人生後段,你會沒有心思理睬這些人和事了。


什麼叫思考世界?

你又是怎麼知道別人不會思考世界?


人的腦子有多大?其實只有眼睛那麼大。
所有想法都建立在觀察認知的範圍內,所有的慾望也不會超出視野,所有的動力自然也僅僅對應有限慾望帶來的誘惑。
小時候讀者上看過個段子,說兩個老農田間閑聊,不知怎麼就聊到常凱申,其中一個大伯就開始憧憬校長的生活,說校長不是一般人,一定是頓頓吃白面,還是油潑辣子澆的火紅的那種,另一個大爺立馬不屑,「笑話,把校長說的地主一樣,起碼頓頓加肉才像樣」。
開心是因為「我能在池塘里成為最大的魚就夠了,而且我離目標不遠了,管他海是個什麼東西」。為什麼對海沒興趣?因為人的認知要廣一個層級是十分困難的,它不是上台階的過程,只要向上一步就可以,而是擴散的過程,是要把認識在所有方向上推一步才行。
提高認知還有個規律,就是知道的越多,越想知道,對未知的追尋與積累,會向斐波那契數列一樣的遞推。而認知困難的人就是因為這些人的認識里,1就是1,和另一個1沒有聯繫,自然生不出2,乃至3,5,8…直到無窮多,因為他們從0到1的那一步,是不自然的,是強行灌輸,沒一部分都是分開建立的,生活,玩耍,功課,功課里的數理化等等,比如很多人都說數學沒意思,物理用不著,哲學騙工資,典型的認知割裂,當然,這也是知識爆炸,導致基礎知識質量劇增的必然後果。這種人很長時間內不會有內生的求知動力,會在自己的體系里封閉很久,就成了樂於現狀的人,這種人會很多。


懂得那麼多道理,不依舊過不好此生。


人家「不思考世界」很可能是因為人家已經思考明白了,開始付諸實現。
你仍在「思考世界」很可能是因為你仍然對這個世界迷茫,沒有找到自己的前途。


看完題主和一些回答之後感覺好激動,終於找到跟我一樣神經質的人了→_→

我也屬於那種動不動就思考人生的那種人,譬如我們為什麼活著,為什麼我就要想其他人一樣學習,沒完沒了的考試,高考,畢業,考研,找工作,娶媳婦。。。。啊啊啊啊啊,好煩好煩啊

從小就這樣,初中青春期逆反期更是如此,整天趴在桌子上,也不經常和大家一起玩,也不學習,人為什麼要學習?不學!學習有什麼用?當時真是這麼想的≥﹏≤,幸虧小時候算聰明,跌跌撞撞考入重點高中。

高中就慘了,因為我總是不幹正事,總是發獃,有沒有老本兒可以吃,成績就逐漸下降,結果被爸媽逼著去輔導班學習,為做個樣子也學一學,成績上來就沒人管我了,可是之後還是老樣子,所以高考也沒考好(根本就啥都不會好么!)我是2013級考生,題主大二,說不定我們一樣大呢^ω^

然後呢?然後我覺得不服,就再考了一年,結果老天都跟我作對,又一次高考那兩天身體不舒服,然後又考砸了,成績下來大家都驚呆了,跟平時水平一樣的同學差了足足100分。。。我也鬱悶,不過總不能再考一年,太丟人。就進了現在的普通應用型二本上學(家境估計比題主差點,出不了國,還有一點原因是我爸覺得我這個狀態還是先找個地方調整調整,我也是這個意思。。。)

不知道題主的經歷是什麼,只是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大家是不是都覺得我是個傻X?唉,人生觀不同吧,現在進入不同的環境,接觸了不同的人,思想也開放了許多,雖然還在時不時的想些不著邊的問題(已經不是人為什麼活著,現在覺得自己當時真的好傻,沒有意思的問題嘛),但越來越能融入大家,與人交流的多了,自己胡思亂想的就少了,不過現在心裡比別人要成熟的多,畢竟想的多-_-|| 就當是把別人以後要想的都提前想了吧

現在自己每天做好多事,抽空寫下以前的經歷。插一句,我不知道研究性學校怎麼樣,不過我這應用型大學確實教的都是實用性強的,平時也沒有太多課,剛好讓我發展其他以前沒接觸的東西*^_^*。

大牛們都回答的挺好,我也只是分享一下,題主能有收穫最好。現在想想思考人生的時候真的挺享受,當時也看一些哲學書,現在再看都覺得好笑,生活本身就是思考不是么?唉,往事如流水,對以前我也只是一笑置之,只是後悔沒有趁年輕多交幾個朋友,不提了,不提了~


可是到達頂層的人一定是真正的思考者


推薦閱讀:

哪句話一直支撐著你活下去?
如何看待名牌大學生出國後不回國並稱「不想為誰效力,只想過自己的生活」?
若一輩子沒有賺大錢,當大官,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哪怕一次),活著能算有意義嗎?
當年被逼上興趣班的你如今感謝父母嗎?
「啃老」是一個可選的人生方向嗎?

TAG:人生 | 留學 | 人生規劃 | 青春 | 人生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