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業角度,應當如何定義拖延「症」?

從很多現象上來看並不像一個心理學疾病,並且沒有對應的分類。


很高興應邀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是拖延症互助組織「戰拖會」的創始人高地清風,因為一直在管理豆瓣網「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而該小組又是「拖延症」一詞的主要源頭,所以目睹了這個網路名詞在幾年內的傳播過程和意義變遷。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定義,更涉及定性。我對「拖延症」語義混亂的現狀深有感觸,也目睹了它既讓很多人正視問題,也讓不少人產生困惑,所以在這裡,分享我們小組和整個社區對該詞的定性和定義,與大家探討。

1.「拖延症」一詞的定性:

我認為該詞不是醫學名詞,不是心理學名詞,不是診斷名詞,而是網路名詞

很多人把「拖延症」對應到英文單詞「procrastination」。但「procrastination」一詞其實並無「症」的含義,所以「拖延症」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中文特有的現象,並不能精確對應該單詞。建議定性為網路名詞,是基於兩個事實:

(1)拖延現象雖然有共性,但背後成因複雜多樣,難以形成診斷標準。加拿大的斯蒂爾教授曾提出「拖延公式」,提煉了跟拖延最有關係的四個因素:信心不足、意義缺失、衝動分心和回報遙遠;最早開設「戰拖工作坊」的美國諮詢師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更是為拖延總結了不下十幾種成因,從害怕失敗到爭奪控制權,從文化衝擊到成人多動症等。由於不同原因之間差別實在太大,實在無法形成診斷標準。所以這個詞目前不是診斷名詞,將來基本也不太可能成為。

(2)「拖延症」的說法主要來源於網路,尤其是戰拖會的社區,特別是其中的豆瓣網「我們都是拖延症」小組。目前我們查到的該詞最早出處,就是這個小組,從2007年5月份就已使用(我是08年底入組並擔任管理員的)。後來這個詞也主要通過網路傳播,隨後通過媒體和網友使用,傳到線下。

2.「拖延症」一詞的定義:

在我們社區里,劃分了「廣義拖延症」和「狹義拖延症」:

(1)廣義拖延症:
泛指一切拖延現象,即符合:A.後果消極 B.本可避免 的推遲行為或現象。又稱「真性拖延」。接近於英文「daily procrastination」的意思。

(2)狹義拖延症:
當「真性拖延」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並且短期內難以消除或改善,稱為「狹義拖延症」,背後可能有一些心理/精神醫學方面的誘因,如強迫型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注意力缺失多動障礙等,但並非只有心理/精神醫學方面的疾患才能引發「狹義拖延症」,很多時候設計不當的薪酬制度、缺少時間管理的個人習慣,乃至於大眾文化等,都可能誘發「狹義拖延症」。接近於英文「chronic procrastination」的意思。

「拖延症」一詞最早出現時,基本是最「嚴重」的人群在討論,當時側重於「狹義」的範圍。但隨著這個詞自發的廣泛流傳,目前大多數人在提到「拖延症」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把它當成了一種生活化的提法,泛指一切的拖延現象,即「廣義拖延症」。這自然會帶來自貼標籤、對號入座等問題,但這本身已經屬於語言現象和社會現象,戰拖會曾試圖糾正過,但發現根本做不到,所以只能接受該詞「廣義化」的局面。這一點,去年曾與李松蔚老師討論過:拖延症的診斷 記得松蔚老師在電話通話時表示贊同。

特別說明:假性拖延與合理推遲

後果無害的推遲行為,我們稱之為積極推遲;個體無力避免的推遲行為,我們稱之為必要推遲。積極推遲、必要推遲、積極且必要推遲,我們統稱為合理推遲

在社區中我們發現,許多成員可能過多地給自己的行為貼上了「拖延症」的標籤,而其行為本身只是合理推遲。這時我們稱之為假性拖延(英文我建議譯為「pseudoprocrastination」)。對於假性拖延,我們更強調理性思考,自我接納。

以上,我採用了很多概念術語,既有參考國外著作文獻的,也有自己新提出的。無意給大家的閱讀製造不便,只是我習慣了這種思維方式,希望藉此釐清。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改了一段以前寫的東西貼上來:

拖延「症」從來就不是一個診斷名詞,恐怕以後也不會是。參見高地清風兄的回答,這個「症」最開始只是一個比喻。這兩年「拖延症」被炒得火熱,炒著炒著,很多人就忘了它只是一個比喻而已。
當然,拖延(不是症)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它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誰都有可能遇到,也可能很嚴重,甚至可能成為生活中最大的困擾。但是這種現象並不具有單一的心理成因。正如「缺錢」也是一種現象,「沒有妹子」也是一種現象。我們可以開玩笑說自己得了「缺錢症」,甚至把名詞傳播開,大家一呼百應地紛紛附和:我們都有「缺錢症」!但其實是沒有必要從診斷角度定義這個「症」的。
因為拖延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沒有單一的心理成因,所以也無法構成專業意義的診斷。

但是,雖說拖延本身不是心理問題,但它很可能是其它一些心理障礙(或問題)的外在表徵。舉例來說,甲拖延做作業可能是因為他抑鬱;乙拖延打電話可能是因為他社交焦慮;丙拖延做家務可能是因為對老公不爽……從這個角度上說,把拖延比喻為「拖延症」,提示「患者」尋求幫助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不過我擔心消極意義也許會更大,因為如果社會文化接納「拖延症」為一種「疾病」的話,它實際上暗示著自我掌控感的缺失,這一點可以參看我另一個問題的回答:拖延「症」跟「懶」是一回事嗎?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929172/answer/16651113


這個問題你算是問對人了。我打算仔細全面的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不過我先放在這,過段時間詳細寫出來。


其實醫學中並沒有這個病症,普遍在學生、上班族中的一種拖沓的表現,前段時間在網上炒得很火,很多人在潛意識中默認這種做法並且有效的實踐在生活中了,所以要改過來就要對自己嚴格一點


推薦閱讀: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高度自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做到長時間(4 個小時以上)精神專註?
如何不痛苦地早起?
醫生如何排班?

TAG:時間管理 | 心理學 | 拖延現象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