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馮菲設計的「花瓶」服裝?

服裝設計師馮菲聖馬丁「花瓶娘」震驚時尚圈


第一印象真的是雷且囧,點了連接發現竟然是聖馬丁的畢設,難怪。
四大時裝周都有各自的風格,倫敦的風格就是前衛。而聖馬丁又是倫敦頂尖的藝術院校,肯定會很前衛的。
整理下邏輯,開始評價一下。
==應@Wayne Zhang 建議,以下文字主要從發展的眼光評論,非專業人士,歡迎指教==

1 聖馬丁魂,平庸者死
如果硬要排名,聖馬丁在服裝設計院校內是不會跌出前四的。這裡誕生了我至今最喜歡的兩個大師,John Galliano 以及Alexander McQueen. 儘管因為葉明子小姐,令我對這個學校的評價稍微降低,但總體說來,她的服裝設計還是不錯的。聖馬丁這樣一個世界級的設計院校,對創新的鼓勵肯定是必然的。

這是1984年 聖馬丁的一個畢業設計『les incroyables』(超人特工隊)
你是不是也會認為這個設計師的審美有問題,一堆破布堆砌的衣服也叫設計?

然後你再看看這些衣服:

Christine Dior 2010秋冬高級定製 主題是『花』

Christine Dior 2007春夏高級定製 主題是『日本摺紙』
沒錯,她們出自同一個設計師 -- John Galliano 。你還會認為這個設計師的審美有問題嗎?其實深刻探究原因,那就是:
畢業設計跟市場化設計定位是不一樣的。
聖馬丁是一個頂尖的設計院校,要從裡面畢業,可不是像裁縫那樣找個樣板縫一件衣服出來就能畢業的,畢業設計除了是對年輕設計師基本學院功底的考察,更是年輕設計師放肆追求理想的一次嘗試。而市場設計就不一樣了,你要考慮客戶,你要考慮銷量。所以這樣的設計更符合大眾的審美。比如John Galliano,你可以看出在1984年的畢設,他就開始嘗試自己最喜歡的混搭風格,在各種元素,材質,風格間進行混搭。而在Dior期間,為了考慮客戶的需求,他還是尊重品牌的特點,反覆使用「New Look」的設計思想。
因此,從馮菲設計的這個系列中,其實我不認為設計師沒有審美。況且從平時馮菲的穿著上看,是個很正常的妹子。。

2 廓形創新,似雷非雷
第一眼看到這個服裝,我的確錯愕了一下。但是從服裝設計方面上看,我覺得還是很創新的。除卻略顯生硬的中國傳統新用的概念不談,對於服裝的廓形,功能的創新我倒是蠻喜歡的。照例找幾個大師的案例來說一下。

Balenciaga cocoon coat 1957

YSL cocoon dress, 1965

Balenciaga cocoon coat 1957

Balenciaga cocoon coat 2006

在以前的高級定製的黃金時代,Cristóbal Balenciaga在1957年設計出繭型大衣後,一度很流行。甚至YSL這樣的大師在1965年出的婚紗中也運用了繭型的設計,可以明顯看出他們的血緣關係。但是這種蠶繭狀的設計也一度消失了好久,直到2006 Balenciaga 新任設計師 Nicolas Ghesquiere重新把她帶回時尚圈,風靡一時。( PS 好愛Cristóbal Balenciaga的才華~)
回頭看馮菲的花瓶型設計,是否還覺得那麼雷人了呢?也許只是設計師一次嘗試,希望引入新的服裝廓形。

3 創新不雷,抄襲才雷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每個有責任感的設計師都會思考這個問題。在創新的道路上,難免會激進。但是我個人認為,激進的實驗性創新至少還有突破的可能,而單純的抄襲西方,我實在看不懂出路何在

左邊是某國內著名設計師工作室出品,右邊是維多利亞當年穿的Cavalli的設計.

右邊是同一個設計師的出品,左邊是Moschino的設計.

雖然說,抄襲對於服裝產業來說,司空見慣。阿瑪尼都提告DG。但是,作為一個中國的設計師,如果你擺明了想用中國元素,那麼好歹也變通一下,不要那麼不要臉的拿洋人的設計來當中國的文化,真丟人。

總的說來,我覺得馮菲設計的「花瓶」系列,在創新探索上,我覺得是不錯的。但是怎麼樣把她在學院里探究的理論應用在市場上,我們拭目以待吧~~
最後貼個妹子的圖,她平時打扮還不錯的。

---------------------------------------------------------------------------------------------------------------
以上圖片皆出自網路,僅個人觀點


利益相關,我也是學服裝的。
國外的老師就算覺得這個設計是吃屎也不敢說的,因為一旦批就有可能被學生告你歧視他國家的文化,然後一旦被上升到這個高度就是西方主流社會價值觀中大大的政治不正確,這是很有可能直接就丟飯碗的事兒呀!哎呀我們是強調世界大和諧文化多樣性的呀,我看不懂也得拍巴巴掌的呀!
我也是想當面對這設計師說你吃屎的。
從設計本身的角度來想,這玩意兒毫不創新,類似的低水準的設計手段,我想青花瓷你們也看得疲勞了吧。這個更是直接把可穿性都給滅了。
從視覺的角度來看,我只想到了瓶女。好噁心。
別說我嘴毒,我人超nice,只是完全無法容忍愚蠢和無聊。因為設計可是人類革新的前沿陣地,怎麼可以容忍這種樂瑟?


記得去年第一次看到介紹馮菲作品的視頻,還有馮菲長發垂腰,手捧一個香爐(還是什麼的東西),坐在的中國畫的背景前介紹自己的作品。其實光看設計圖挺好的,變形和誇張都顯得很可愛。但看到走秀視頻就覺得我勒個去,外國模特妝容和髮型都讓人聯想到中國特色那種形象介紹地獄故事的人偶,還把人裝在「瓶子」里!重點是瓶子衣服的材質和配色都與她的想表現的【詩人崔護的名詩《題都城南庄》詩中的名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情畫意】相去甚遠。 直覺就是 丑!我覺得只能是忽悠老外的東西,把太多的中國元素硬放在一個瓶子上,看上去就是覺得要麼是設計師思路不清,要麼是設計師自我陶醉。(瓶子衣服本身缺乏有東方美感和巧妙精緻的細節,周圍圍一堆花什麼的,有一個瓶子背面直接掛了一副書法 這點雷翻我)其實設計師搞一些出位的東西博眼球可以理解,但 【馮菲則希望成為「將中國風骨和柔美介紹給西方」的設計師】,這個就不合適了。我覺得他的作品跟中國風骨和柔美 確實沾不上邊。《設計》雜誌有一期提到,主要說馮的作品中國元素生搬硬套吧。個人覺得比起生搬硬套的問題,好像審美上的問題更嚴重一點。。沒想到第一次上知乎,就吐槽這個。我這個人不客觀,就閑聊兩句。


對於想得到客觀的結果,自己去分析,但是不想花太多時間去研究,也沒有足夠專業知識去研究的外行人和不少內行人來說,我提供一項分析的準則:看做到這樣的成衣的成本是什麼。不是金錢,而是時間。
時裝很多時候是一門技術,是對創新思想的實踐。與其說聖馬丁以奇怪出名,不如說它對學生的思考和不斷嘗試以得到理想的效果 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那些畢業生,即使畢業設計看起來很另類,商業設計也依然出色,因為畢設的工作量很大,那到了一個品牌公司,各司其職,其實會相對輕鬆一點。

回到花瓶裝。它對我並沒有什麼震撼力,也許是因為這幾年我都更關注科技方面的加入。去分析用設計師的面料得到這個廓型有多難,細節有多考究,是我會做的。不過沒有看過全系列的大圖,可能我的感覺就是 僅此而已


時裝作為流行文化的一個標幟,也往往有相當的爭議。服裝也可以有很多種,有一些設計只為給出一個vision,一個image,一種可能性,這個vision包含設計師自己的審美,自己的見解,應該說一個敏感的藝術家不會放過生活中的大事小事,甚至瞬間的感情,這些都有可能在作品裡流露。有一些東西現在看來不稀罕,甚至俗套,卻恰是時代的標緻,恰恰描繪了當下的情景,說不定就會變成明天的人們津津樂道的歷史。
又有另一些大師不願把自己歸為設計師,而是著重於「服裝」這個實體,從面料,空間感,垂墜感,和人體的關係等等方面出發,布料之於他們就像大理石之於雕塑家,是柔軟的石頭,可以在妙手下形成人體上的雕塑。這些自稱為「cutter」的設計師,他們的人格,美學,也在一針一線中展現,雖不一定有視覺的震撼,但可以久久回味。


服裝分趨勢 形象 和量產產品 他們那個只是代表他們的靈感 主題,他的量產產品可以結合他的主題細節和靈感元素。


推薦閱讀:

每一季的時尚、流行到底是誰定的?
服裝設計師為什麼不創造自己的服裝品牌?
如何創辦自己的潮牌?
如果想像陳冠希一樣做服裝潮牌,除了名氣和號召力還需要哪些條件?
川久保玲的設計好在哪?

TAG:時尚 | 時裝 | 衣服 | 服裝設計 | 時裝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