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喬布斯說的「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

喬布斯曾表示「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他的成功證明他的想法是正確的,但一個成功的產品一定是要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而喬布斯的這句話是建立在「消費者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基礎之上,是否與之相悖?如何理解?


用戶喜歡做選擇題,不喜歡做簡答題。


一般來說,人類一直用已知的事物來理解未知的世界。


就像福特說過的:如果你問你的顧客需要什麼,他們會說需要一輛更快的馬車。


因為很多次採訪喬布斯都會被問到為什麼不做市場調查,所以他也很多次談到這個問題。

《喬布斯傳》

有些人說:「消費者想要什麼就給他們什麼。」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們的責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們將來想要什麼。我記得亨利·福特曾說過,「如果我最初是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應該是會告訴我,『要一匹更快的馬!』」人們不知道想要什麼,直到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正因如此,我從不依靠市場研究。

很多人會誤以為喬布斯是在閉門造車,不是這樣的,他很注意傾聽消費者,他們和消費者之間有很多的交流,但是最終選擇依據他們自己的想法生產產品是有充足的原因的。

「當然,我是相信傾聽消費者的,但是消費者並不清楚現在科技的發展水平,他們並不知道科技可以幹什麼,他們也不能預測下一個改變整個行業的突破口在哪裡。」


你認為偉大的產品來自哪裡?


「我認為偉大的產品來自兩個方面的結合—科技方面和消費者方面,兩者你都需要。

消費者不知道現在的科技可以做什麼事情,他們不會去要他們認為不可能的東西。消費者想要什麼就給他們什麼,這句話聽起來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通過這種方式,消費者很少會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但是也不能太專註於技術了,這需要技術方面和消費者方面的很好地融合,這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不是說一個星期就可以的,你需要花很長時間搞清楚消費者究竟想要的是什麼,而且你還要花很長時間搞清楚現在的科技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注重傾聽消費者,但人們不會去要他們根本沒有聽說過的東西。我給你舉個例子,比如電腦上的視頻剪輯,我從來沒有聽到任何一個消費者要求說他想要在電腦上剪輯視頻,但是當人們看過這個之後,他們就會說 :"Oh my God, that"s great!"

對於一個產品,最難的部分不是技術部分,最難的部分是搞清楚這是一個怎樣的產品,誰是這個產品的消費者,他們為什麼要買這個產品。」

「市場調查能告訴你消費者對於產品的看法,能告訴你他們想要哪些改進,但消費者無法預測他們沒見過的產品。對於有些事情,市場調查是無能為力的。只有把產品擺在消費者眼前,他們才能反饋有用的意見。」

Jobs Talks About His Rise and Fall (Gerald Lubenow and Michael Rogers)
The Entrepreneur of the Decade
Interview with Steve Jobs
Steve Jobs on Apple"s resurgence (Andy Reinhardt)


原本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懸念了,但是今天看到本版同文 8HPencil 說:

我們要的不是電冰箱,而是冰啤酒。

真的嗎?如今愛冰箱勝過啤酒的人可一點不少。你買了 Logic Pro X,做出什麼厲害的聲音作品了?下載了 Xcode,開發出什麼軟體了?你口袋裡有堪比幾年前的單反的相機,拍出什麼好照片了?以上是從創作者角度說的。從消費者角度說,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人很在意你的東西是用什麼工具、怎麼做出來的,這被稱爲「乾貨」。至於東西好不好,那是「極度私人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要把你的主觀喜好強加於我」。

喬布斯的那句話很漂亮,但蘋果生產的不是一般的產品,而是媒介(media)和工具。Marshall McLuhan 之後,我們都知道媒介不只是一個傻乎乎的管道,而是會影響管道裡內容、催生不存在的新內容的。冰箱和啤酒的比喻,用在 Google 搜索引擎上可能比較合適,而喬布斯的玩法是把工具做成慾望物件,這些物件就像催生新內容的媒介一樣,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呃,「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不但「用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喬布斯和蘋果的設計師也不知道。那是一個變量。

工具崇拜已經讓我們進入了全面的 meta [1] 時代(「評論纔是本體」),這是很遺憾的事。喬布斯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爲他說出了本題中的那句話,而是他身爲一個造工具的人,深刻地明白評論不是本體,本體纔是本體:『Apple products eventually all ended up in landfills. Pixar movies would live forever.』

---

1.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463701/answer/22004638


  • 女人說:「我不想再見到你了。」、「你走開」。如果你真走開了,那恭喜你。
  • 男人說:「我會因為分手傷透心的」。我保證半個月後大部分都生龍活虎。
  • 老婆說:「我就挑個簡單的鞋子,等我一會」,你可以準備找個地方坐,掏出手機上知乎了。
  • 老公說:「你只要好好在家裡就行了,我養你」、「男人的事女人別管」,你就可以宅在家裡茁壯成長為獨霸東方紅廣場的大媽。
  • 商家說:「八星八鑽!真的八星八鑽!你沒聽錯,真的只要998!!!八星八鑽的xxxx只要998!!!」,如果你信了,那就快拿起電話當前30名搶購到的用戶吧。
  • 用戶說:「這個方案再改一下就完美了」,放心,30個不眠之夜後,很可能採用了最開始的幾個方案。

常把人的需求分成兩個——嘴上說的、心裡想的。
如果你把說的當想的,那隻能送你倆字,蛤蛤。


當然,人的心理可還要複雜些。
實際上不是兩個需求,是三個——嘴上說的、表層想法、潛意識
人自己能意識到的想法是表層想法。
意識不到的想法歸於潛意識。
因人而異。
但總之大部分潛意識裡想的東西真的很難意識到。
只有當條件觸發時你才會意識到原來自己想要的是這些。
比如生活里的很多不合理行為、強迫症,甚至你的日常行為都是會受潛意識影響的。
只有讀懂對方的表層想法+潛意識,才能讓對方毫無保留喜歡你的人、你的產品、你的理念。

比如顧客的台詞——想法與潛意識

  • 「我沒時間」——真的沒時間、你的產品很無聊、你的人很無聊……
  • 「我考慮考慮」——真的需要考慮考慮、我沒錢、我沒興趣、我壓根不打算買……
  • 「這個設計要改一下」——真的要改一下、我比你強、你個小毛頭我不放心、3W塊設計費不折騰你30天30夜我心疼……
  • 「我不要這個產品」——
  1. 想要但是怕抬價;
  2. 沒時間看你的設計;
  3. 我只是看設計師不爽;
  4. 太貴了,又不是八星八鑽;
  5. 等有人買了證明好用我再買;
  6. 壓根不知需不需要只是不想被你煩;
  7. 不批判一下大師的設計顯示不出我是優等國民;
  8. 這個設計理念不符合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
  9. 接受你的設計就顯示不出我的思想是獨立有個性的新一代;
  10. 我用之前的設計都好好,換你開創性的設計不顯得我之前很low嗎?
  11. ……
  12. 我真的不需要。

有一些是屬於想法,有一些屬於自己意識不到的想法即潛意識,因人而異。


如果你直接問消費者真正想要的電話是什麼,消費者其實想要的是隨意門。

消費者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但不知道廠商能提供什麼。人的需求是無窮的,我們一直在遷就科技的水平。

喬布斯其實不一定要給我iphone,他給我鋼鐵俠套裝或者雷神的鎚子我會更滿意。


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產品。消費者只有需求。

忘了出處:我們要的不是更多的產品。我們要的不是電冰箱,而是冰啤酒。
(也許後來有人愛上電冰箱。但一開始,我們要的只是冰啤酒。)


消費者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他們無法準確描述。他們只有一種感覺。
只能靠你來引導。
你拿出一個產品,「要這個嗎」,
消費者:「我試試吧」,
也可能是「算了,我還是等等吧」
情況就是這樣的,想想女人挑衣服時的感受吧。
至於科技類產品,其實是逐步試探的過程。
喬布斯就那麼一說,然後,很多創業者做出一個產品之後,就堅持堅持堅持,然後死了。
還有一部分創業者,則是在做了一個產品之後,再改再改,就活下來了。


看到這個問題,作為一個逗b用戶,中二病用戶,陷入思考。
還是借用福特那句話作為開頭,如果你問你的顧客需要什麼,他們會說需要一輛更快的馬車。
如果是一個中二病患者 肯定會說,我要傳送門啊,我要竹蜻蜓啊,我要翅膀等等等等。
如果上面都能做出來,肯定大家都要傳送門啊。這個馬車太費勁了,又慢,馬如果傲嬌那就麻煩了。
但是想想還是挺美好的,但是你能做出來嗎?
轉換為逗b用戶進行思考,作為一個普通人,你不會費勁的去研究一件事情,你對一種類型的事物的接觸和了解的時間是有限的,只能供你選擇的範圍之類好用就行了。
既然是喬布斯說的,那就拿移動設備說事好了。
移動音樂播放設備,最開始是walkman,就是用磁帶播放的便攜設備。
作為一個逗b用戶的要求是啥,做的小巧一些啊,價格便宜一些啊,播放的時間長一些啊。還不是為了更好的隨時隨地聽音樂。
但是逗b用戶知道怎麼改嗎?他們不知道,他們知道構造是什麼樣子的,晶元要怎麼改才小巧嗎?他們都不知道。他們只是有這個需求?
中二病用戶知道怎麼改嗎?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會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比如說有一個天使,能在身邊服務,能隨時隨地為我歌唱),但是他們知道這麼實踐嗎?他們也不知道?
知道的只有這個設計者和工程師們。
忽然有一天,工程師們發現電腦也能播放音樂,但是用的存儲媒介和方法跟walkman不一樣。他們嘗試用這種方法做小巧,讓他只能播放音樂。
嗯,MP3就出來了。
用戶用著,音樂到電腦一下就行了,更加小巧和方便了。
但是用戶知道改變了啥?怎麼改變的,逗b用戶和中二病知道嗎?他們不知道,他們也無需知道,因為他們覺得更好用。
他們有需求,不知道怎麼改變,你問他們怎麼改,他們肯定告訴你,要越改越好,越改越便攜,這還用問消費者?
你去問一個天天的吃飯的人怎麼更好的做飯,他那裡知道怎麼更好做飯啊。他會吃,難不成你不會吃嗎?除非你自己做的不用,你才問消費者好吧。
也只能自己去嘗試各種食材,烹飪方法啊,或者看同行啊。
而且消費者大多數也不那麼露骨,也不會告訴你他到底是為了什麼,而且也比較陷入滿足。你就要看透過現象看本質了。


放之四海皆準的一個說法
不只是喬布斯這裡可以適用
但是這句話更準確的解釋應該是:
消費者不能準確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會有個很模糊的大概,但是這個大概太模糊了,很難去描述,只有當人做出來了之後,消費者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不過有時候這種做出來的實體可能依然和消費者的初衷有差異,但是這些差異可以慢慢的被消費者所接受
=====
另外一點就在於人的想像一般是基於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擴展的,就以iphone為例吧,在iphone之前最先進的基本也就是wp了,那時候應該叫windows mobile。
那麼很多人對於智能手機的認識以及預期也只能是基於wm進行擴展,說老實話,那時候的人連電容屏、多點觸摸這些操作可能想都不會去想。既然只能局限在這個條件,那麼作為消費者對於未來的憧憬也是很有限的,換句話說,他們也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這種想法是以一個錯誤的前提發展而來的。

喬布斯,或者說那些科技創新者,並不是強加給用戶什麼東西,他們只是一種引領者,創造出一個新的生活方式而已。


「人類並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1976年你問一個人他想看什麼樣的電影,他會告訴你,當然是《大白鯊》那樣的電影啦!但到了1977年那部和大白鯊一點也不像的電影上線,他們才知道自己想要的原來是《星球大戰》」


「需求」和「需求得到滿足的方案」是兩回事。

以 @yskin 答案中,舉的馬車例子為例。

如果你問你的顧客需要什麼,他們會說需要一輛更快的馬車。

這裡的需求,是「更快」,而不是「馬車」。
「馬車」和「汽車」,只是解決這個需求的「方案」。

所以,請把,

「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

改為以下這句話來理解:

「消費者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解決方案來更好的滿足自己的需求),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


這很正常,因為:

雖然不同行業領域都可能有推動時代進步的創新出現,這些創新也都有可能改善人們現有的生活。

但是,

當這些創新到來的時候,不代表人們都知道這些創新已經發生了,因為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行業、領域當中,視野相對整個人類創新的進程來說,必然是狹小的。

同時,

哪怕出現了劃時代的創新,也不代表該創新立刻就能夠普及,能夠商用,能夠走進千家萬戶。計算機當年就在大學裡是個大塊頭,之後卻普及民用了。

你要想到,喬布斯發現了如果個人計算機問世,人們將用個人計算機來提高工作效率,用個人計算機來運算,用個人計算機來創造......
他發現這個技術創新還沒有普及,他發現人們有「需求」但是沒有認知到「解決方案」。
他發現了創業領域的「痛點」,他用創業的方式產出了解決「痛點」的「解決方案」,蘋果電腦,一個「產品」。

人們發現,喔~這個產品是我想要的耶~


最後,讓我說句題外話...
" Live in the future and build what seems interesting. " -- Paul Graham


喬布斯賣產品的時候說說而已,不要當成聖經


這話並不矛盾,這裡面包涵了實際的使用需求,也包涵了隱藏的需求,比如流行的趨勢和身份認同,表現物不同,但是滿足的是同樣的需求。
如果你問古代的女性,結婚要不要鑽石,這個答案應該就是否定的,就是後者。
而前者,舉一個這幾年做產品過程中遇到的例子。
手機大小屏幕之爭,什麼樣的手機尺寸適合使用。現在看起來我們緣木求魚的調研是比較愚蠢的,類似還有科學的手指覆蓋範圍等佐證,這個調研跨度三年,調研了多次。發現這個數據是增長,比如當時做Find5,是5英寸的屏幕,整體的反饋尺寸覺得過大,無法單手使用,因為當時市場的主流還在3.5到4.3的尺寸範圍內,而現在5英寸手機已經是小屏手機了,單手是不是能控制,這三年也不見得人類手指都變長了。包括FHD之爭,是不是超過視網膜屏幕的意義。
主要原因有幾個:
1.受限技術實現的完善度和產品的普及度,都是從少數技術敏感者和價格承受力高的用戶向外輻射的。這個時候調研的用戶的區分度對結果的影響就很大
2.和體驗關係的部分,用戶腦補的體驗和實際體驗符合
3.和潮流文化趨勢的差異


在自己家裡,媽媽說,盧一發,過生日你想吃啥呀?
我說來個蒜台炒肉吧!
還有呢?
再來個雞腿!
還要別的嗎?
嗯·······其他的我也不知道吃啥了,就這倆吧!
行,媽媽這就給你做!

如果是在我們社區門口的小飯店過生日點菜呢?
我可能會點拔絲山藥、松鼠魚、糖醋裡脊、皮皮蝦········點上五六個吧。
為啥一到飯店我就知道自己想要啥了?因為飯店提供給我了,在家裡,憑空想,我是想不出來的。

如果我去了日本去了美國過生日呢?
我可能會點日本和牛,美國帝王蟹,香檳,紅酒,為啥我在社區的小飯館看著菜單點不出這些東西呢?
因為我壓根就不知道還能有這些東西,我也沒接觸過,所以我根本想不出來,哪怕我再有錢,我也想不出來。

因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直到你把更豐富的菜單給到我手裡,我才明白,嗯,我過生日,我得點這個,這個還有這個,這些才是我想要的。


創新與微創新的區別。


每次說到這個問題就有人拿福特的例子出來說,這個誤讀非常普遍嘛。

研究用戶需求不能夠是問完用戶需要什麼就直接生產出來,後面還跟著個需求分析和轉化的過程呀!

對這個例子正確的運用是問用戶要什麼,用戶說要一匹更快的馬,然後通過分析和挖掘後發現用戶實際上要的一個更快的交通工具,再轉化需求,看看現有的技術怎麼解決用戶這個需求,然後就出現了比更快的馬還要快的福特,就是這樣!

至於喬布斯這兩句話,個人的理解是要迎合用戶的本質需求,比如喜歡漂亮的東西、喜歡反應迅速的東西什麼的,但你必須對自己的產品有一些想法,不能過於依賴用戶,因為用戶對於「通過何種方式去滿足這種需求」並不清楚。


「用過 Retina 之後,就再也回不去了」

人在用過好東西之後,才會離不開好東西。沒有用過 Retina 的人,大概也會偶爾覺得屏幕不夠清晰,但是很快就是習慣,這就不再是「痛點」了。
習慣了傳統 USB 介面的人,在使用 lightning 或者 USB type C 之前,大概也不會覺得要區分正反面是一個痛點。
在 Facebook 把人們連在一起之前,大概很少人會希望存在一個分享自己近況給所有人的工具。


不要認為人自己最了解自己。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大力出悲劇」的產品?
App 產品原型設計用什麼軟體?
智能硬體產品經理需要哪些技術基礎?
有哪些適合大學生使用的 app?
歷史上有哪些紅極一時卻最終消失了的產品和品牌?

TAG: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 | 互聯網 | 蘋果公司 (Apple Inc.) | 產品 | 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