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存在美國,二戰時日本會擊垮中國嗎?

這裡不單單是援助問題,力量博弈也涵蓋。
主要兩方面談,一是靠著蜀地和華南的委員長會投降嗎?
二是日本打完武漢,會不會加大籌碼轟炸重慶,或者更大規模的動員?


高票答案難不成是穿越了么?這是活在上世紀30年代的低調俱樂部文人吧?
抗日戰爭打不下去的不是中國而是日本,正是因為在中國戰場不斷失血導致的經濟崩潰,日本才不得入侵越南搶糧度荒,並進一步引發美國對日制裁,對日制裁則引發日本偷襲珍珠港。

侵華戰爭打不下去了去入侵越南,入侵越南被制裁就去偷襲珍珠港。這才是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的邏輯線。

日本學者纐纈厚在其《何謂中日戰爭?》一書中說:

可以說,當時的處境是,面臨註定的戰敗,雖然想要撤軍,但已深深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最終陷入了持續損兵折將、加劇國力消耗的困境。「中日十五年戰爭」自以柳條溝事件為起因發生的九一八事變開始,經盧溝橋事件而發展為全面戰爭,耗盡了日本的主要戰力,國力亦疲憊不堪。在戰爭之初,中國不堪一擊以及壓制論瀰漫了日本政府和軍部,輿論界和媒體也大肆宣揚對中國的戰爭必勝。在這樣的國內輿論形勢下發動了侵華戰爭,陷入了如同美國對伊拉克戰爭一樣的泥沼。為了擺脫這一困境,當時採取了對東南亞地區武力進攻的對策,並由此引發了對英美的戰爭。總之,對英美的戰爭,可以說是作為中日戰爭的延伸而啟動的。

那麼,日本究竟面臨怎麼樣的困境呢?

企劃院對經濟國力的判斷就極為悲觀。我國國力於1938年度達到最高水平,1939年開始下降,在日中戰爭第三年就處於嚴重狀態。 不管陸、海軍的武器裝備生產如何增長,基礎國力還在不斷下降,國家計劃沒到日中戰爭第三年就開始破產。

——《大東亞補給戰》

作為工業生產核心的鋼:

鋼鐵工業由於礦石、生鐵和廢鋼鐵不足,10-30%的鍊鋼、軋鋼設備停工待料。鋼材尤為不足,減產30%。

——《大東亞補給戰》

而最要命的糧食,情況最為凄慘:

日本為突然表面化的國力窮困狀態而苦惱著。寄以極大希望的擴充生產力計劃已正式開始執行,而實際完成情況僅僅為計劃數的80%。電力不足、嚴重的米荒一齊襲來。

在東京各警察署管區內,許多人家的米穀保存量降到平常需要保存量的一半以下。警察署長親自和糧商一同為買米而奔走,並採取了每次出售限制在二升以下的辦法。

39年在東京和大阪等城市,糧荒表現的尤為嚴重,市民每次的購買量被限制在二升以下。糧食問題造成民心極度不安,發展成為阿部內閣倒台的最大因素,接著組閣的米內內閣任然為此問題而苦惱,直到1940年5月,每次內閣的閣議仍「總是議論米的問題」。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為什麼這麼慘?一方面是為了應付戰爭需求輸入大米(從台灣、東北和朝鮮)大幅度降低。1938年為225萬噸,1939年為145萬噸,1940年只剩下48萬噸。一方面日本本土農業生產受到很大破壞。1937~1941年間,農村勞力減少了207萬人,農業用地減少了237774町。1940年稻米較前5年的平均產量減少了431.5萬石;而1941年的產量又較1940年減少了578.6萬石。

1941年日本實施的配給制規定,成人每日口糧定量330克。配套頒發的「白米禁止令」,即要求糙米和精米混吃。這個配給量甚至已經低於中國災荒年時代的標準。很多人宣稱日本是為了石油才去打太平洋戰爭。實際上相對於石油,飢餓才是日本最為迫切的危險。為了解決口糧問題1940年日本花了2億日元外匯從越南進口大米。

2億日元外匯對於當時的日本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的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在回憶錄《使日十年》中說,在1941年10月:

可以利用的外匯,總數約為2萬德國馬克,需要付外匯的契約到期時,日本政府勢必拖欠。

你沒看錯,2萬,不是2億!

因此,對於日本來說,1941年最嚴重的問題並不是美國的禁運,而是即使美國不禁運,日本也根本沒錢去購買米和油了。這也是日本冒險入侵越南的根本原因。

何況日本要買的僅僅是米和油嗎?鐵礦、礬土、橡膠、鉛、稀有金屬乃至硫酸,日本每樣都主要或完全依賴進口。而在1941年10月,日本總共只有2萬德國馬克的外匯用來購買這些。

什麼是絕境?這就是絕境。不然你以為鬼子真不知道老美惹不起么?

要繼續侵華戰爭,日本唯一的出路是美國把日本列入租借法案。

好吧,你乾脆說東條英機是羅斯福他爹好了。

所以日本選擇了一條非常有日本特色,符合日本思維的道路:用一個更大的危機來掩蓋現在的危機。

美國歷史學家彼得·利伯曼(Peter Liberman)有一本著作叫《征服合算嗎?》。書中指出,一個國家征服另一個國家能增加物質資源,進一步增強其經濟基礎。對佔領者來說,這些新增資源的多少是變化不定的,它依賴於被佔領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和佔領者嚴加管制的意願。戰爭期間只能維持生存的農業國是沒有什麼資源可被佔領者榨取的。被佔領國要具備相當程度的現代經濟成分——特別是工業化、有效的運輸和信息等基礎設施,這樣佔領者才有利可圖,否則,剩餘產品太少,汲取費用太高。入侵時的戰爭破壞程度也影響佔領者的獲利前景,因為恢復現代工業所需的時間取決於損失的大小,因此也影響著佔領者的汲取能力。至於佔領者,利伯曼發現,其限制條件是是否打算積極無情地撈回征服成本。「佔領政府」的經濟汲取率不可避免地低於本國政府控制時期。如果佔領國不願意強迫被佔領國服從,那麼汲取率將降到零。佔領者必須試圖通過嚴厲的鎮壓迫使被佔領國屈服,尤其是被佔領國民族主義情緒特彆強烈的時候。

利伯曼研究得出,1937至1945年日本佔領中國,維持佔領的費用龐大,而從這些支離破碎的佔領地區汲取財富和資源的前景暗淡,且貫穿戰爭之始終。中國當時現代經濟部門極其不發達,以至於不能快速產生回報;其通信設施落後,以至於不能執行高壓政治;民族主義力量又是如此強大,以至於日本佔領者不支付巨額鎮壓費用就無法進行經濟剝削。而這巨大的消耗僅僅3年時間就壓垮了日本經濟,迫使日本不得不尋求更加極端的軍事冒險。

從歷史事實來看,日本是在對亞洲的戰爭中,尤其是在對中國的戰爭中戰敗了。也就是說,日本戰敗,根本上是由持續不斷的所謂「中日十五年戰爭」(1931年9月---1945年8月)的長期戰爭所決定的。

——《何謂中日戰爭?》最後,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論持久戰》。雖然我懷疑知乎有多少人看過《論持久戰》。

從社會行程說來,日本已不是興旺的國家,戰爭不能達到日本統治階級所期求的興旺,而將達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國主義的死亡。這就是所謂日本戰爭的退步性。

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為解決這個困難問題而發動戰爭,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

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國主義,它已處於退步時代,不但和英滅印度時期英國還處於資本主義的進步
時代不相同,就是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戰爭發動於世界帝國主義首先是法西斯國家大崩潰的前夜,敵人也正是為了這一點才舉行這個帶最後掙扎性的冒險戰爭。所以,戰爭的結果,滅亡的不會是中國而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集團,這是無可逃避的必然性。

日本在中國的掠奪雖然不能說它絕對不能有所成就,但是日本資本缺乏,又困於游擊戰爭,急遽的大量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日本威脅南洋和威脅西伯利亞,將較之過去更加嚴重,甚至爆發新的戰爭。

今日中國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在中國自己比較起來,卻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及 其領導下的軍隊,就是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中國今天的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種進步的基礎上得到了持久戰和最後勝利的可能性。中國是如日方升的國家,這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沒落狀態恰是相反的對照。中國的戰爭是進步的,從這種進步性,就產生了中國戰爭的正義性。因為這個戰爭是正義的,就能喚起全國的團結,激起敵國人民的同情,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

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戰爭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這些特點在戰爭過程中將各依其本性發生變化,一切東西就都從這裡發生出來。這些特點是事實上存在的,不是虛造騙人的;是戰爭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殘缺不全的片段;是貫徹於雙方一切大小問題和一切作戰階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無的。觀察中日戰爭如果忘記了這些特點,那就必然要弄錯。


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而政治又是為經濟服務的,脫離了經濟的大環境單純的對雙方的軍事力量進行比較,往往會得出似是而非的結論。

1.日本侵華的背景
我們把時間定格在1936年。
受「大蕭條」的影響,資本主義世界一片狼藉。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雖然奪取了東北,卻並沒有緩解國內的危機,反而由於准戰時體制而喪失了危機後相對穩定的時期。原有的矛盾和新的矛盾結合,危機更加嚴重。

到1936年,日本軍費支出接近財政的一半,那麼用於民生的部分必然被壓縮。受准戰時體制的影響,經濟發展全面向重工業傾斜:

與此同時,還有經濟危機帶來的通貨膨脹。

農民因為抵禦風險的能力差而大規模破產,殖民地對本土的糧食輸入壓低了糧食的價格,加速了這一過程。農民破產以後不得不進城尋找工作,失業人口上升,工資下降:

雖然掠奪了大量的殖民地,但中下層並沒有從中獲取什麼好處,反而由於危機的擴大而日漸貧窮。他們迫切要求改變自己的地位。雖然日本共產黨在1928年被取締,但社會矛盾的激化使得工人運動仍然此起彼伏。1931年發生工潮2450起,參加者15.4萬人,而1937年僅上半年就發生工潮1455起,參加者達18.1萬人。
然而由於日本從產主義運動的領導力量在法西斯的壓迫之下十分弱小,內部也陷入了分裂和內訌,無法形成一個有力的領導核心,不足以領導工人運動取得勝利,共產主義事業發展緩慢。
面對危機,不能訴諸於共產主義,就必然訴諸於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主義要求通過擴大殖民地的方式轉移矛盾,而共產主義要求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存在的問題,所以法西斯主義對共產主義是極端仇視的。對於二戰,只有中國有」反法西斯戰爭「這一說法就源於此。
為什麼只有中國採用「反法西斯戰爭」這個說法? - 馬前卒的回答
上層因為獲取到了足夠的利益而偏向於穩定,但下層卻因為需要更多的利益而偏向於激進,日本所謂」下克上「就是這種思想的反應。對於大資產階級來說,法西斯是同路人,而共產黨可就要了親命了。面對中下層的利益訴求,面對一次又一次的」下克上「,上層往往予以忍耐。無他,如果處理和鎮壓,就會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結果就是共產主義的全面擴張。在上層的縱容和默許之下,法西斯主義不斷的擴張。
二二六兵變是矛盾的一次總爆發,雖然兵變本身失敗了,可是兵變的訴求卻實現了,法西斯主義全面上台,日本全面侵華已就進入了倒計時。有些人總是嘲笑日本人戰略上的短視,如果如同消化台灣一般消化東北,進而蠶食中國,後來的失敗大可避免。然而這些道理日本的上層也都懂,只是國內的矛盾已經等不及了。

2.禁運前敵我情況與戰略方針

日本是個工業大國,雖然跟歐洲國家不能比,可在東亞也算是鶴立雞群。工業國對農業國的戰爭基本上是毫無懸念的,花式吊打。
但日本是個資源小國,國內所需的戰略資源極其依賴進口。歐美對日本禁運以前,日本油料的產量與進口量如下:

可以看出,日本的石油90%以上依賴進口。而石油除了可以做燃料,還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合成纖維,化肥都依賴於石油。蘇聯在的時候,朝鮮依靠蘇聯的石油過的很滋潤,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可以說如果斷絕了日本的石油進口,日本的工業將全面退化,完全沒有能力發動戰爭。而戰爭期間石油消耗量上升,對於以來進口的日本人來說財政壓力是很大的。日本為了石油簡直發了瘋,拼了命的玩人造油,然並卵,產量少的可憐。
其他戰略資源的自給率也不高: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十分落後。然而對於農業國來說,城市不過是一個行政中心,戰爭所需要的資源都分散在農村。所以對於這樣的國家來說,佔領了重要城市並不能消弱其戰爭潛力,也就不存在一擊致命的可能。中國廣闊的領土和眾多的人口提供了迴旋空間,使得戰爭可以持續下去。
所以對日本來說,戰爭的最好方式是速戰和決戰,短時間內打垮反抗力量,然後從容的消化佔領區以緩解國內的矛盾。而對中國來說則要反過來:

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後退,迅
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禦工事的陣地戰。這並不是說要放棄一切重要的軍事地點,對於這些地
點,只要有利,就應配置陣地戰。但是轉換全局的戰略方針,必然要是運動戰。陣地戰雖也必需,但是屬於輔助性質的第二種的方針。在地理上,戰場這樣廣大,我

們作最有效的運動戰,是可能的。日軍遇到我軍的猛烈活動,必得謹慎。他們的戰爭機構很笨重,行動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們集中兵力在一個狹小的陣地上作消

耗戰的抵抗,將使我軍失掉地理上和經濟組織上的有利條件,犯阿比西尼亞的錯誤。戰爭的前期,我們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要先用運動戰逐漸地破壞敵人軍隊的精神和戰鬥力。

所謂的積極抗戰,就是摸准敵人的命脈,給敵人的根本之處以打擊;所謂的消極抗戰,就是等敵人打上門,被動的反抗。所以抗戰的主力不是死的人多的一方,而是實現戰略方針,給予敵人有效打擊的一方。
3.美國無視東亞的情況
美國對日本軍需品貿易佔全部對日貿易的比例1937年為33.5%,1938年和1939年為34.3%。1940年為38.7%。日本的石油、鋼鐵、飛機、汽車等重要戰略物資絕大部分是從美國輸入的。日本在侵華戰爭頭三年中消耗汽油4000萬噸,70%是美國供應的。

1941年後,美國對日本禁運,日本的油料佔有量跌至禁運前的四分之一:

日本的石油儲備只能維持幾個星期,近衛文磨首相一籌莫展。要維持日本戰爭機器的運轉,看起來他唯一的辦法是向美國屈服。於是近衛首相通過美國駐日本大使給羅斯福總統遞交了一封信。信上說,如果美國停止武裝蔣介石,不再繼續修建太平洋的防禦工事,並且幫助日本天皇解決能源的輸入問題,日本將在解決中國問題之後,從中國撤軍,並且保證美屬殖民地菲律賓的中立。

可以看出,如果美國無視東亞,不與交戰雙方通商,日本的工業就會因沒米下鍋而完全崩潰,侵華戰爭根本就打不起來。即便是日本強行侵華,也不過是兩個農業國的戰爭,無非是複製萬曆朝鮮之役,都用不著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佔領武漢轟炸重慶也都是無稽之談。
很多人說常公不宣戰是怕失去美國的援助,事實上斷絕了與美國的貿易,先死的一定不是中國。不宣戰,只不過是孫子當習慣了,打我沒關係,不打我爹咱們還是朋友,庚子賠款還可以繼續。

4.美國持續與日本貿易而不參戰的情況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美國不希望日本獨佔中國而對日本實施的禁運。日本為了獲得戰爭所需要的資源,只能將目光轉向東南亞。而東南亞是英美的勢力範圍,把手伸進東南亞,必然引起英美的反彈,戰爭依舊不可避免。而如果停止戰爭,那國內的矛盾必然激化。不打是等死,打是找死。於是日本孤注一擲,先下手為強偷襲了珍珠港。很多人拿這一事件嘲諷日本的戰略短視,並認為如果日本不惹美國就不會導致後來的失敗,完全是一廂情願。
就像有很多人不理解古代臣民為什麼會聽從君主一人一樣,我們現在的哪些制度或做法會讓後人感覺不理解呢?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如果美國持維持對日本的貿易,那麼日本自身的情況就和1941年1月之前類似。(下文數據與上文來源不同,統計口徑也不同,有些軍費實際上是算在行政費用下面了,不影響問題說明)。
戰爭開始的時候,日本資源貧乏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為了維持戰爭,日本對戰略資源採取了限制消費和加大進口量等措施:

巨額的進口造成財政支出飛漲:

可以看出,侵華期間日本的軍費是持續膨脹的,至1940年已經達到了中央財政的一半。為了應付膨脹的軍費,日本政府不斷發行國債。而國債的數量也是一路上揚,1940年時已經接近財政支出的40%。而這些國債幾乎都是在國內消化的。戰爭前後,增發貨幣50%,可以想像日本本土通貨膨脹有多可怕。但這扔不能維持戰爭的需要,1938年夏,日本運出了價值9500萬美元的黃金,而這筆黃金也不過只能支持到過年。
為了填上這個無底洞,日本政府還採取了加稅的手段,1938年設置了中國事變特別稅,1939年修改了這個特別稅,1940年又大規模修改中央和地方稅制,對收入地位的人民大眾也徵收所得稅。
為了應對戰爭,政府大力扶持軍需產業,使得軍需產業的利潤急劇提高。資本為了追求高額的利潤,迅速向軍需產業轉移,成為了經濟的支柱。日本發行的《陸軍軍備的充實及其精神》中說:我們只要想到將陸軍年年消費數萬萬元的軍費即時停止,我國的經濟將陷於怎樣的命運時,就可以了解現在軍事費怎樣發揮生產的效果吧。
為了保障戰爭的需要,於是1938年6月起,日本政府對羊毛、棉、人造絲等產品進行出口限制;1938年8月制定了國家總動員法,在金融、產業和國民生活等一切方面強制建立總動員體系。
相應的,輕工業產值迅速下降,中小企業大規模破產:

中小企業為了苟延殘喘,只能不斷壓榨工人。
而農業也並沒有好多少,日本農民承擔了大量的兵役和賦稅,勞動力減少,生產成本增加,失地現象嚴重。戰時化肥廠改為炸藥廠導致化肥產量不足不足造,糧食產量也跟著下降。1938年稻米產量較1937年減少了4735000擔。為此日本政府於1937年制定米穀應急措施法,38年制定土地調整法,到了三九年終於制定了米穀配給統製法,開始實行糧食配給制,日本人民實際上是處於飢餓狀態。
企業破產、農民失地帶來大量的失業人口。日本工業服務員工人不過1200萬,失業人口就達到130萬,工資也不斷降低:

日本採取了種種對策應對事業,然並卵。通脹、失業、稅收增加、工資降低,使得日本國內矛盾不斷激化,工農運動不斷爆發,共產主義思想抬頭。1938年上半年罷工事件共593起,參加罷工者有35000人,農民與地主的衝突2999起。1938年下半年至1939年上半年,日本罷工事件統計如下:

以上數據說明:日本為了戰爭正在逐步壓榨國內的潛力,經濟進入了惡循環。這種消耗是不可持續的,再龐大的經濟體也扛不住這樣的持續放血。日本只能越戰越弱,不會越戰越強。
實際上,1938年底,武漢和廣州失守之後日軍的攻勢已無以為繼。這並不是說它不能從軍事上打倒常公的政府軍,而是打倒了常公也並沒有什麼意義。
日本人口不過七千萬,1945年投降時總兵力720萬,其中400萬是本土臨時武裝起來的玉碎軍團,並沒有什麼意義,實際有戰鬥力的不過300萬左右。即便動員了300萬士兵,也無力控制廣大的農村。而士兵的動員量增加,消耗的戰略資源也會增加,別的不說,糧食就不夠吃。實際上,1938年底中國戰場上只有一百多萬兵力時,日軍兵源已顯疲態。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表現出來的動員能力實際上是最後的瘋狂,實際上是加速了自身的滅亡。而在中國戰場上,不到萬不得已的地步,它是不敢這樣做的。
日本人來中國是為了過上好日子的,不是來獻愛心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將強對佔領區的控制和掠奪,就是佔領一地鞏固一地消化一地。如果不能及時獲取佔領區的資源,那麼不但佔領毫無意義,自己也會被放血而死。
然而敵後游擊戰卻如火如荼:

對於佔領區,日軍只能佔領城市。而對於農業國來說佔領城市除了消耗兵力駐守之外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收穫,不足以緩解日本的惡劣的經濟。只有控制了農村才能獲得經濟增長所需的原材料和傾銷商品的市場,才能增加自身的戰爭潛力,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常凱申雖然是政府軍,但抵抗比較消極,有很強的妥協性,而且對佔領區沒有太大的影響。而共黨就不一樣了,活躍在心腹之內,佔領區一天無法鞏固消化,本國經濟就一天不能走上正循環,長此以往,日本必亡。所以常凱申不過是癬疥之疾,共黨實乃心腹大患。
1938年底,日本迅速改變戰略,對重慶政府存而不滅,誘降為主,偶爾敲打敲打,主要力量轉向敵後的游擊區。
那麼結論就明確了:
常公作為一個準法西斯政府,在反共方面和日軍是天然的同盟。實際上面對日本的誘降,常公表現出了極大的曖昧,只不過陷於國內輿論和美國的壓力,始終無法達成共識。如果沒有了美國的壓力,常公議和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如果常公不議和,也不過是敲打式的戰鬥,轟炸不會擴大,因為炸也並沒有什麼用。
日軍限於資源無法擴大軍隊規模,兵力不足又反過來制約著對華北的控制,無法控制華北就無法獲得更多的資源,形成了惡性循環。只要共產黨一天存在,這個循環就不會被打破。日軍不是亡於國內的矛盾,就是如同太平洋戰場一樣做大規模的動員,然後殊死一搏,後者的概率也許會大一些。
在這種情況下,歷史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只是我們取得勝利的時間會長一些。

相關問題:
八年抗戰里,37,38年,國軍雖英勇但節節敗退。為什麼日軍沒有一鼓作氣打下去,而是讓戰爭轉為戰略相持?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本來只是等車寫的一個答案,沒想到引來那麼多評論和爭議,評論區很多有意義的爭論,也有很多情緒的宣洩,斷章取義,胡亂演繹,強歸因果,字詞部分,偷換概念等等各類謬誤應有盡有,這隻能說明我國語文教育的失敗。隨手寫的一個答案也能扯上抄襲。這位親@sparrow tian 說我抄襲,請給出知乎鏈接和作者,弄不清楚就來噴。

一,某些人以為以為日本侵華就是為了完全征服中國,這個是近代史上對日本國家意志最大的誤解。日本對華戰略早在幕府末年就已經成型,吉田松蔭曾指出:「日本今後應當努力自強,征服易取的朝鮮、滿洲。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可開闊蝦夷,奪取勘察加、鄂霍次海;曉諭琉球,使之會同朝鮮;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台灣、呂宋諸島,甚至佔領整個中國地區,君臨印度。」吉田的學生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山縣有朋、井上馨等人不僅繼承和實踐了老師的思想,並且還對此作出了調整。1886年,山縣有朋派遣參謀本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赴中國考察,小川翌年回國後草擬了《清國征討策案》,此策案分為三篇,在日本陸軍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篇《彼我形勢》,認為「中國兵員雖多,但有名無實」。日本應「將中國分裂為數國,使得確保日本之獨立」。第二篇《作戰計劃》,日軍應當攻佔北京,然後分兵進佔長江要地,阻斷中國南北之間聯繫。第三篇《善後處置》,認為「中國系大國,若為他國蠶食」,則「本國命運不可逆料」,所以應當「擬定統轄中國之策略,分割十八省,滿洲另立一國,又划出西藏、蒙古,均分其力」。具體方案是「將東三省以及內興安嶺以東、長城以北之地,分與清朝,使之獨立;中國本部則轄長江以南之地。迎立明朝後裔建立王國,並使之為我保護國,以鎮撫民心;長江以北,黃河以南則另立一國,為我屬國;西藏、青海、天山南麓立達賴喇嘛;內外蒙古、甘肅省、准格爾則以其酋長或另選人才為各部之長,仍由我國監視之」。《清國征討策案》的核心構想就是在戰勝中國後以肢解為手段徹底滅亡中國。針對中國,1889年12月,山縣就任日本首相後,山縣內閣正式將「經略大陸」的戰略——大陸政策,上升為明治政府的國家意志,並在其後的侵略戰爭中將琉球、台灣、朝鮮、南洋島嶼、滿洲逐漸納入了版圖。

但隨著大正時代的終結,昭和時代開啟,明治維新元老們已凋零殆盡,最後能協調政府和軍方、陸軍和海軍政策分歧的山縣有朋在1922年去世,他死後失去制約的日本軍人逐漸「下克上」,形成了政府——軍部二元外交,最終爆發的二二六事變標誌著軍部統治格局的形成。但陸海軍的路線分歧幾乎撕裂了日本,狂妄的日本陸軍早已失去了前輩的遠見和耐心,統治集團內部的戰略分歧嚴重影響了對華政策和對外侵略擴張,陸軍的「北上」戰略和海軍的「南下「戰略」更是加劇了日本本已捉襟見肘的戰略資源的消耗,分歧始終得不到妥善的解決,最終只能用一個危機去掩蓋一個更大的危機,最後導致了失敗。狂妄自大的日本軍部不可能不知道假如強行吞併中國,勢必招來美國、英國、蘇聯的聯合反對,這些強權根本不可能容忍日本轉型成為海陸複合型國家,最終成為亞洲的中心,所以不可能長期對日本採取綏靖政策,從日本人速戰速決的計劃破產,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潭開始,不解決中國問題又陷入與美國的戰爭之中必然導致日本的失敗。

不過也是,掌權的日本軍人如東條英機、板垣征四郎這幫軍官頭腦僵化、目光短淺,根源在於日本陸軍軍官(當然還有概論軍官)的主流基本出身貧窮,從小就是接受應試教育和皇國教育的填鴨,生存的意義就是階級鬥爭和為天皇陛下獻身,童年是考試機器,青年是戰爭機器,在這幫陸海軍軍官眼裡,考試成功=國家精英=不會犯錯,我是高材生,是國家精英所以我不會錯,錯的都是財閥貪婪,政府賣國,英美鬼畜,蘇聯奸詐,人民愚昧,環顧日本,只有自己是頭腦最清醒的救世主。這幫軍官為了上位,不停地挑起一次又一次的衝突,把日本拖入一個又一個危機之中,把戰爭危機視為自己加官進爵的榮耀,石原莞爾有點戰略頭腦的人反而被視為異類。應試教育里沒有批判性思維訓練使他們缺乏敏銳的頭腦,皇國教育的歷史觀使他們沒有人性,這幫自大狂妄、沒有人性的傢伙主導日本,出現有731部隊、南京大屠殺、馬尼拉行軍、神風特攻隊,是一點也不奇怪。

清朝滅亡後,日本便有意扶持中國不同的軍閥勢力相互牽制,北洋三大軍閥中的皖系、奉系都是以日本人靠山。到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只是名義上「統一」。北方日本吞併滿洲後積極向內蒙古、華北滲透,外蒙實際上已經是事實上的獨立狀態,新疆、西藏兩省則是表面稱臣,實際上當地統治者早已自成體系,成為事實上的獨立王國,老蔣對此也是無可奈何。紅軍長征的成功,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國民黨只是「名義統一」的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繞過各地軍閥的層層封鎖線,最終到達陝北。下面第一幅圖是日本製作的中國形勢地圖,標註了每個軍閥的勢力範圍,至於為什麼日本人敢說出「三個月滅亡中國」,大家以胡煥庸線為界分析,便可以得出結論。

第二幅圖這幅圖引用自 @肥肥貓的回答為什麼日本這樣的小國家當年強大到可以侵華?而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卻沒有侵日?圖侵刪。正如他所說:「在七七事變時,日本挾紅色+粉色區域的人力物力與中國開戰,是不是直觀感覺沒有那麼懸殊了? 到了1937年底,中國中央政權連淡黃色區域都失去了,剩下的部分和日本控制地區比起來,誰大誰小還指不定呢。更不必說,到了1942年,日本控制了圖片上所有彩色的區域。」


有些人覺得偽軍戰鬥力渣渣,這是典型的抗日深劇看多的想當然。事實上,歷史上漢人充當偽軍戰鬥力都很強,蒙元征服南宋的主將和主力就是漢人,如史天澤、李恆、張弘范、劉整等等,他們為蒙元迅速征服南宋立下了汗馬功勞,宣告南宋徹底滅亡的崖山海戰就是張弘范所部漢軍水師取得的輝煌勝利;滿清同樣如此,滅亡南明的主力是前明降軍,吳三桂、孔有德、李成棟等漢將尤其出色,尤其是以李成棟為代表的南明弘光軍隊,對付清軍不戰自潰,對付自己人來得心應手,滅隆武,平紹武,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就是這批「偽軍」的赫赫「戰功」,正是因為這些偽軍的帶路,使得異族能夠迅速定鼎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偽軍的戰鬥力並不像影視劇那樣不堪一擊,似乎除了吃飯啥也不會。曾有資料顯示「河北偽軍則大多由民軍和西北軍的老底子比較多,早期西北軍改編的敢於白刃,後期善於上房壓頂,敢拼手榴彈,偽蒙古軍則是亂仗,一窩蜂地上,只要抵抗的堅決,蒙古軍只有吃虧的分。山東民風強悍,以地方部隊的風格而定,大體上戰鬥力位於中游偏上,新四軍附近的偽軍戰鬥力就要差點,但裝備普遍比華北要好的多。」偽軍的一般任務是協助日軍,維護地方治安,清剿游擊隊等,給了日軍極大的幫助。不可忽略的是,很多偽軍都是國民黨軍投降過去,如李際春、龐炳勛、孫殿英、孫良誠、吳化文等部偽軍圍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時格外賣力,至於原因,在《岡村寧次回憶錄》第三篇第十七節《投降的將領》給了答案:「這些將領可以說對蔣介石不夠忠誠,對國家民族倒有相當誠意。他們到北京或在當地初次見到我時就說。『我們不是叛國投敵的人,共產黨才是中國的叛逆,我們是想和日軍一起消滅他們的。我們至今仍在接受重慶的軍餉。如果貴軍要與中央軍作戰,我們不能協助。這點望能諒解』。」


評論區有人勸我讀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我只想說,你看懂了《論持久戰》了沒有。首先,毛主席在文章中論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因為各種內外因必敗,但他並沒有說日本會被誰打敗。其次,毛主席在《論持久戰》的總結里指出,中日之間的較量,並非是兩個國家的較量,而是全球戰略的較量。日本的侵華戰略的實質是「為了南攻南洋群島,北攻西伯利亞起見,採取中間突破的方針,先打中國。」日本必然要向太平洋擴張,與美國發生衝突,所以日本不可能在中國戰場投入更多資源,更傾向於速戰速決的方式殲滅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所以,要把日本拖進中國戰場的泥潭。要想把日本資源和兵力牽制在中國戰場,僅僅依靠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是不可能的,必須發動廣大中國人民,進行廣泛的「抗日的政治動員」,組成抗日人民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


關於漢語外來詞問題,這個問題很簡單,判斷這個詞是不是外來詞,只需要看這個詞語誰先賦予現代含義即可。很多詞詞中國古已有之,但是被日本人作為二次加工重新出口到中國,比如大學(da yi ga ku),日本第一所大學東京大學1878年建立,而中國第一所大學則是1897年戊戌變法創辦的京師大學堂,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學者論述,本人不想浪費時間,中國語言學界和翻譯界有很多這方面的著作。

------------------------------------------------------------分割線------------------------------------------------------------
1、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統治集團已經明白速戰速決的戰略已破產,既不會向內地大規模增兵,也不會發動新的戰役去佔領那麼四川和重慶,既沒有足夠的兵員,也沒有足夠的資源。真正的目標是讓華夏大陸分解成幾個不同的國家:東三省扶持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在蒙古扶持德王建立蒙古自治政府,在北方成立華北自治委員會,在南方讓汪精衛建立偽國民政府,這四個偽政權就已經佔了中國三分之一還多的領土,加上半獨立的蠢蠢欲動的新疆(蘇聯)和西藏(英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陝甘寧根據地加上國民黨統治的剩餘地方,這樣中國大陸就有八個政權存在,使華夏大陸處於破碎狀態,日本則可以效仿英國,扮演中國大陸的離岸平衡手,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中國要想打破這類破碎狀態,就必須打敗日本,僅憑當時中國的國力是不可能的。整個抗戰時期,偽軍的數量高達200多萬,如果美國不參戰的話,最後的局面一定是中國人打中國人,等抗戰進入15年後,中國大陸的均勢也就大致平衡,各個政權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日本統治集團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僅憑日本一國的國力是難以征服中國,所以日本人一開始就沒打算徹底征服中國,而是要分裂中國。

2、近代史上,日本全面對中國有壓倒性的優勢,除了國力優勢和文化優勢外,就是國際政治優勢,國民黨找外援,肯定要從歐洲列強找,德國與日本結盟,被排除在外,且海軍不給力。英法主力集中歐洲,勉強可以兼顧中東,但遠東鞭長莫及,且不是日軍對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國海陸軍在東南亞被日軍全殲讓國民政府更是不抱希望,唯一的希望就是美國和蘇聯。因為美國(蘇聯)強大的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才能把日本引以為傲的帝國海軍和陸軍徹底打垮。制止日本佔領中國,只有把日本徹底打敗,要打敗日本就必須打垮他的中央政府,打垮他的中央政府就必須有強大的海空軍,不徹底打敗日本中樞,就沒有和平可言。所以也只有美國強大的海空軍特混艦隊才能打敗聯合艦隊,閱兵東京灣;也只有蘇軍的鋼鐵洪流才能摧枯拉朽地橫掃中國東北、朝鮮日本盤踞多年的第二根據地,迫使日本遷都計劃胎死腹中,無處可遷。天皇在東京宣布投降,才使得大陸的百萬日軍老老實實地向中國軍隊繳械投降。

  • 假如美國不參戰,那麼日本海軍可以長期封鎖中國海岸線,使中國的海上交通斷絕,外來援助被切斷,日本人可以佔據沿海的資源扶持汪偽政權。假如不參戰,在佔據了半個中國後,依賴中國豐富的各類資源充實日本工業實力和軍事實力,強化戰爭機器,又反過來向內地進攻會如何?
  • 假如美國不參戰,國民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其他地區軍閥乘虛中央衰敗將會尋找新的靠山,北疆可能會被蘇聯分走,南疆可能會被土耳其覬覦,藏南會被印度划走,西藏由半獨立王國向獨立國家嬗變,使中國的西北、西南邊境線向後退1000公里,到時四川、雲貴、青海、寧夏就成了邊疆,而不是內地,中國的版圖將退回到一千年前的宋朝,一個被封鎖海疆、被閹割的內地政權。

3、假如日本佔據中國,中國不可能同化日本。日本和中國都是儒家文明,文化結構有類似卻又大有不同,近代的中國和日本,是兩國的文化交往和融合最深的時期,現代漢語中至少有六成以上的辭彙來自於日本,中國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的很多奠基人都是留日學生,比如法學,民法和刑法中大部分語詞都是日語舶來詞。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少數民族,是因為中華文化相對於少數民族文化而言具有先進性,且生產力領先於少數民族。從北魏、遼、金到蒙元和滿清,雖然在軍事上征服了漢族,但卻在文化上被漢族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征服了,不久也就漢化(元朝後期幾個皇帝的漢化也很顯著),這也是為什麼中華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的原因。但對於近代以來的日本來說就不可能了。近代日本的綜合國力遠勝於中國,更重要的是日本為代表的亞洲近代文化可以同化中國人,最典型的就是台灣。自古以來只有先進文化同化落後文化,從來沒有落後文化同化先進文化。非常不幸的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最根本的優勢——文化和科技優勢已經徹底喪失。日本人則深知中國歷史,在殖民地建立了完整的中小學教育體系,從小灌輸日本文化,加上中日文化一脈相承的相似性,對於當時中國人口中有70%的文盲而言,那些小孩子們長大了完全可能認同自己是日本人而非中國人,這也是《義勇軍進行曲》所吶喊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面臨的嚴酷挑戰。


完全擊垮不可能,不過別以為佔了中國怎麼樣,蘇聯比日本和中國大得多,一樣沒有B-36,佔了中國就是美國空軍的B-36使用原子彈屠滅日本,就這點區別。。


如果沒有美國,我不知道日本該去哪裡進口造船用的鋼鐵……

當美國議會通過議案制裁日本,不再向日本出售廢鋼鐵之後,日本政府絕望地發現,自己國內的工業只能再運轉3個月就會全面停產——這恰恰是日本對美宣戰的決定性原因——日本要麼通過對美戰爭,讓美國回到談判桌上來,重新給自己提供資源(這很快被證明是痴心妄想)——否則自己的大陸侵略軍很快就會後勤斷絕,淪落到用槍托和刺刀和中國軍隊作戰的地步,要麼就只能屈服於美國的要求,全面從其軍事擴張的勢力範圍撤軍——這最終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現實。

美國,只要這個世界超級工業強國存在於地球上,它即使不向海外派一兵一卒,單單只是決定向哪個國家提供貿易,向哪個國家提供借貸,就能決定性地影響二戰的走勢——這恰恰也是為什麼德國潛艇要襲擊美國商船——不是因為希特勒殺平民很過癮,而是因為,只要美國對英國的貿易繼續持續,德國人就永遠看不到讓大不列顛屈服的希望。

所以我當然知道題主的意思是想問,美國保持原狀,不干涉亞太局勢,那麼亞洲戰場走勢會如何——然而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的,美國長期一直是太平洋和亞洲最重要的玩家力量之一,它沒有辦法置身事外,或者保持中立,因為在當時情形下,它所謂「保持中立」就等於在事實上繼續對日本的戰爭機器提供絕大部分支持。美國沒有保持中立的選擇,哪怕它完全無視自身利益,無腦地對全世界進行一視同仁的禁運或者一視同仁的自由貿易,都會根據具體情況,不可避免地影響整個二戰走向,造成對某股勢力的事實支持,或事實對抗。

所以,要麼美國這個國家從來沒有存在過,獨立戰爭沒有成功,北美十三州繼續作為英聯邦成員,幹些買賣羊毛、棉布、茶葉之類的低端沒出息生意,否則,一旦它作為一個工業巨人在太平洋對岸崛起了,就不可能不對亞太,以及世界局勢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就如我前面所說——哪怕它不出一兵一卒,美國只要決定賣不賣工業垃圾給你,就能控制日本工業的生和死。


你得看什麼叫勝利,如果要清除所有反抗勢力才能叫勝利的話……

結局可能是長門號一聲炮響,革命的水兵衝上了二重橋


這個假設有點太坑爹,沒有美國要從什麼時候算起呢?是開始侵華樂再讓美國人間蒸發還是在明治維新前就完全沒有美國?
美國對中國日本的影響之大不僅僅在戰爭中有所體現,確切地說國際局勢就是在各方勢力的摩擦碰撞下形成的。如果沒有美國,中國的局勢也不可能是抗戰前的那個樣子。蔣委員長甚至未必會娶一個親美的宋美齡,說不準跟個什麼娃,什麼婭的結婚。沒有了美國這個金主,五次反圍剿能否組織起來,共產黨會不會早幾年就一統中國?日本是否會對北美洲的興趣大於中國?希特勒是否能夠把英國給拿下(美國提供了大量援助)?蘇聯是否還能堅持到最後?

腦洞太大,大到坑爹!

如果一定要假設,我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你不會!沒有美國支持中國也有其他國家支持中國,而且中國民族覺醒暴發出來的力量也會一直堅持到底。兩次世界大戰的實質都是新崛起的國家試圖用戰爭一勞永逸地改變國際地位,結果步子邁得太大扯到了蛋!沒有美國,這些國家也休想憑藉戰爭來獲得發展!因為人類已經進入了新的紀元,靠掠奪和戰爭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如果這一點大家沒有清醒地認識,那麼歷史就白讀了。

蔣介石之所以有那麼大的毅力堅持抗戰,恰恰是基於這兩個基本判斷:
1. 中國民族主義覺醒,煥發出不同以往的強大力量。
2. 國際決不會允許擅自發動戰爭的國家有好果子吃,否則世界就會陷入無盡的戰爭。
至於軍閥紛紛出兵出力,共產黨能夠發動農村,美國能夠提供援助,日本最終投降其實都是這兩個基本點的延伸。


想起了台灣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中的片段,她的少年時代跟隨政府內遷,每到一個學校,所有學生早操之前都齊聲大喊」中國不亡,因為有我「。堅持跋涉,堅持學習。

好啦, 煽情文藝的部分過去了。我們來看看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想滅亡中國需要怎樣的條件。歷史上中華民族被佔領和奴役也絕非沒有之事。一次是元朝蒙古人,一次是清朝滿洲人。有沒有什麼共性呢?
好吧,元朝歷史真心研究不深,但是明清之交的歷史還是有所學習的,所以來說說那一次」外族「成功的逆襲吧(說外族真是不爽,因為我是滿族人,但是我對我家族一世祖的身世抱有懷疑,我懷疑他本是漢姓。這在明清之交的東北一點都不奇怪。題外話,暫且不提)
--------------------------------------------
第一。滿族逆襲首先得歸咎於明王朝的腐朽。明朝已享國200年早已腐敗不堪,雖然有曾有中興之臣如張居正等,但是明代末年的朝政確實有問題,內閣輔政大臣大多尸位素餐,就混官場的官僚,人才凋敝。在一個就是黨爭。北宋時是王安石變法造成的官僚集團的割裂和黨爭。明朝是東林黨人和宦官集團的黨爭,從此朋黨反覆輪流執政,互相黨同伐異。要求所有人站隊。這種爭鬥一直繼續到南明小朝廷,導致了南明朝廷的決裂,以及史可法的悲劇。
反觀國民黨,1936年的時候如日中天,北伐結束不到十年,國民政府被給予了很高的期望,而且這十年國民的經濟也在飛速發展,如果沒有抗日戰爭,中國再發展20-30年趕上日本也未可知。政治人物人才輩出。黨爭問題也並不突出,沒有造成全黨分裂的互相排擠,寧漢合流,人心趨同。
-------------------------------------------------------
第二,統治合法性的問題。崇禎皇帝煤山上吊,北京城破後,皇族經無一人突圍,即使突圍也會被人懷疑真假,畢竟不是現代社會,皇族生個兒子都能上頭條,哎,我先替薩達姆先生哭會兒。基本上正統血脈被連鍋端了。那麼南方的反抗者以誰為頭呢?所以南明又是福王又是唐王,各保個的,互相之間又不統一,愛國志士真的是也不知道該投誰保誰啊。所以清軍逐個擊破。而派系鬥爭失勢的就投了清庭。比如孫可望就在與李定國鬥爭失利後投了清。才使得明朝最後的鬥爭失利。

這張地圖南明的範圍內還要分為福王,唐王,以及桂王
反觀民國政府抗戰初期提出一個領袖,一個政府,先不說這是不是學希特勒,我覺得但凡讀過南明的故事的都會認識到這種提法的重要性。當然這也導致了蔣介石的個人權勢的膨脹,和國民黨的加速墮落。
--------------------------------------------------------------
第三,人心向背問題。明朝末年首先發難的不是清軍而是農民起義軍。是李自成,是張獻忠。說明底層老百姓已經很討厭政府了,已經是民不聊生了。而封建士大夫則是另一番光景。明朝是毀於李自成,崇禎是死於李自成。甚至清朝佔領北京,乃至於吳三桂放清兵入關都是打著為崇禎報仇靖難的旗號。所以封建士大夫以及精英階層是恨足了農民起義軍。尤其張獻忠在四川簡直就是殺人狂。殺人盈野。亂世之中,人心思安。甚至投清才是最好的選擇。最後李定國的部隊里既有明朝將士又有大西政權軍官,而且雙方都看不順眼恨不得殺之而後快。而這樣基本就奠定了失敗的基調。

張獻忠
反觀民國。抗戰時基本上是同仇敵愾的,是一個民族與另一個民族的決戰,這是毫無疑問的。
-----------------------------------------------------------------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戰略。明朝的覆亡在於多年把三分之一的國庫資金用於建設關寧鐵騎,用於修築寧錦防線。當關寧鐵騎徹底被清兵擊潰覆亡後基本上已經奠定了失敗的基調了。史可法又是在江淮一帶與清軍決戰,但又是被擊潰失敗,基本上全國已經無可用之部隊了,也只是苟延殘喘而已。反觀民國政府,真正的戰略家蔣百里給蔣介石出的對策是不決戰,不講和,一定要打到最後,用國土面積換取戰略縱深。這個打法和後來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初期的戰略很像。日本人就那麼多,放給他那麼多城市讓他守,看他還能集中起優勢的兵力不。所以戰爭越打到後面日本人越是強弩之末。後方不穩定,供給線跟不上。佔領越多,佔領區的邊界線越大,戰區越多。所承受的壓力越大,日本人想的就是再加把勁,加把勁蔣介石就頂不住講和了。初期淞滬會戰後就沒有大面積的投入主力的大決戰。國民黨一直保存著實力。日本人步步勝利卻形勢越來越糟。

-------------------------------------------------------
第五,清朝政府在整個戰爭期間做到了滿漢一家。一視同仁。兩次勸降祖大壽。三藩封王,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那可都是地地道道的漢人啊。洪承疇曾經節制西南十省軍務,可見信任。所以所有投清的漢人,其實只是跟著一個皇帝打天下,而這個皇帝恰恰是滿人而已。尤其是在南明勾心鬥角,起義軍兇殘狂暴的情況下,唯一一個不壞的選擇。
說起來,我覺得汪精衛也是這麼想的,這麼預判的,但是日本人是好主子么?皇協軍都是什麼貨色?日本人又能信任中國將領到把士兵交給他,並且給他配備最好的裝備?到也這麼干過,馬占山將軍估計把日本人氣個七竅流血。
所以說日本人戰略上失敗,民心不穩,沒有本地軍隊可相信。無法把佔領變成戰略後方。國民政府同仇敵愾,抱有實力。所以顯而易見。這場戰爭不管美國有沒有原子彈。中國必勝!


對於這個問題,有許多高票回答解釋了日軍打不下去的原因主要是日軍無法有效的收集到戰爭物資,不能以戰養戰,導致全面侵華的實際支出遠大於收益,最終崩盤。

可是在這裡面有很有趣的一些反例,比方說滿清和蒙元的入侵,就是越打越強,直至席捲天下。而另一方面我們又要看到,自從二戰以後,即便是美蘇這樣的超級大國,只要是全面入侵某一個國家,最終的結局總是得不償失而退出,以至於本土反抗勢力捲土重來,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無不如此。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奇怪的現象?可能不同的戰爭有不同的情勢,不可一概而論。但是,我認真觀察了一下,成功以戰養戰和不成功陷入泥潭有一條非常明顯的分野,那就是偽軍的戰鬥力是否足夠。

蒙元滅南宋,基本都是北地漢候披堅執銳攻城略地,南宋經制之軍比起北地漢候軍隊來講只是伯仲之間,甚至稍有不如。滿清更不消說,投降的軍閥打起地方上的衛所那是毫無壓力,鎮壓起南邊民間抵抗更是輕車熟路。凡是偽軍戰鬥力與抵抗軍相當,甚至高出抵抗軍的入侵,都能實現越打越強,以戰養戰。

而越南、阿富汗、伊拉克這些地方,抵抗軍除了打侵略軍很費勁打不過之外,對付起偽軍來,那真是手到擒來。沒有美軍的情況下,伊拉克正規軍即便拿著算美械也完全不是ISIS的對手,阿富汗政府軍戰鬥力與伊拉克政府軍也是半斤八兩,而越共無論什麼時候都沒有把南邊的那些偽軍放在眼裡,幾乎都是都是侵略軍一撤偽軍政府立即崩盤。在這樣的情況下,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入侵者陷入泥潭,得不償失最終抽離。

跟大家想的不一樣,想要做到戰爭正收益,偽軍反而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要想理解這一點也不難,因為侵略軍始終是處於少數,不可能直接與民眾打交道征物資,必須依靠偽政府的組織完成戰爭物資的生產和搜集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如果偽軍戰鬥力不給力,在有游擊隊的威脅之下,偽政府就不會對民眾有威懾力,逼急了老子跑游擊隊那邊去,那就很難組織起民眾生產和徵集物資,那麼想要做到以戰養戰簡直是天方夜譚。甚至侵略軍還要負擔起偽政府開支,更加難以回本了。另外,偽軍戰鬥力不足導致的一個重要後果就是完全不能讓偽軍充當炮灰,你把他們派上前線一方面要防止他們臨陣倒戈,另一方面還要時刻為他們一觸即潰導致的戰局崩盤而提心弔膽,最後的結果就是侵略軍只能自己上陣與反抗軍血拚,不斷失血。偽軍只能看看後勤,征征物資,甚至由於第一種情況,他們連物資都征不好,在這樣的情況下,能以戰養戰簡直是痴人說夢。所以,在偽軍不給力的情況下,要想實現戰爭收益,只有像台灣東北那樣,日軍親自鎮壓,日本人親自組織管理,花費很長的時間,實現皇民化才行。

而為什麼偽軍戰鬥力會不斷下滑,我想恐怕要歸罪於二戰後的民族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原來只不過是在某些發達列強國家才有的觀念,通過兩次世界大戰向全球人民廣播了一遍。這就導致了偽軍的士氣和反抗軍的士氣完全是兩個概念,一方面是有信仰為國家民族奮鬥的英雄,另一方確是要上恥辱柱的只好當一天撞一天鐘。除非是拿著代差武器,否則基本上不用考慮偽軍勝算,而偽軍武器是不可能像侵略軍一樣有代差的,所以偽軍戰鬥力就完全不能依靠,最終侵略軍不得不從泥潭抽身。

所以,要看抗戰是否能贏,就要看偽軍是否能頂得住國共兩黨。可答案很明顯,某些比較強的鬍子都能不把偽軍放在眼裡,那就別怪華北農村都是白皮紅心了。所以岡村寧次在華北得出最重要的結論就是「我們要依靠偽軍」,也因此給敵後根據地帶來了最大的麻煩。當然也只是麻煩,因為民族主義已經在中國興起,偽軍戰鬥力怎麼也比不過國共兩黨,只要日本人需要依靠偽軍統治,那就是在放自己的血,這也是為什麼國共兩黨的有識之士都認為中國怕蠶食不怕鯨吞的原因。



日本兵力不足是因為抽調精銳部隊去太平洋戰場了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總共死了230萬軍人。其中40萬死在中國戰場。
每年死5萬
日軍總數700萬
最後中國沒有海空軍,隔海打不到日本本土,最終中日只能停戰,日本不可能投降。


鑒於上面有人抖機靈說沒有美國,日本還在德川幕府統治下,那就腦洞再開大一點好了。

前提:五月花號沒有成功抵達北美,而是在大西洋沉沒。

北美一直是英國殖民地,20世紀獨立成為加拿大,國土大致為現加拿大全境,美國東北部,五大湖區域都是加拿大的。

西班牙國土比現在的大,包括了加州,內華達,新墨西哥,德克薩斯等美國西南州。

印第安合眾國在現在美國中西部建國。

日本明治維新沒有發生,甲午戰爭沒有發生,大清國戊戌變法沒有發生,1911年武昌起義被無情鎮壓,革命黨人遭全國通緝,中華民國沒有誕生。

1917年十月革命發生,MZD等人秘密組建GCD,確立武裝推翻清廷暴政路線圖。

1937年7月,GCD發起盧溝橋起義,全國反清運動全面爆發。經過8年艱苦卓絕的鬥爭,GCD人終於攻入紫禁城,迫使清帝退位。經過4年的剷除封建思想,全民大辯論,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015年12月,有人在知乎提問:如果當年五月花號成功抵達北美,今天中國還是不是由GCD領導?


部分反對高票答案,尤其是最高票答案,日本不得已進入越南搶糧度荒這個說法並不靠譜,《大東亞補給戰》里明確說日軍佔領法屬印支是為了切斷對華支援和修建軍事基地。

這是對1940年第一次進駐的解釋

法國於德國進攻40天後的1940年6月17日投降。陸軍為解決日中戰爭,早想切斷從法屬印度支那輸送援蔣物資這條傷腦筋的通道,非常關心法屬印度支那問題。   我國無論如何必須封鎖美國等國的援華戰略物資的運輸。   1940年6月,援蔣通道共有四條,即緬甸、中國西北、華中華南沿海和法屬印度支那,其中法屬印度支那這條通道佔全部運輸量(月運輸量為31500噸)的二分之一。   我國必須封鎖這條通道。華南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將)於1940年2月10日編成,以3個師的兵力與企圖奪回中國邊境重鎮南寧(通河內)之敵進行苦戰,為解南寧之圍,曾以部分兵力切斷通法屬印度支那的通道,取得理想效果。

這是對第二次進駐的解釋

日軍於1940年9月26日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1941年7月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這兩次進駐都是日、法協商的和平進駐,第1次進駐作為解決中國戰爭的一種手段,旨在切斷美、英等對華物資援助,第2次進駐是為了將我方軍事基地推進至法屬印度支那南部。
為了實施南方作戰,從我陸軍飛機的續航距離來看,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修建航空兵基地,是絕對必要的。日軍應在台灣和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的西貢等地修建機場。

至於二戰期間法屬印支給日本提供的糧食,竟然還比不上朝鮮甚至台灣。(資料摘自《日本近現代經濟史》)

更別說中國東北了。(PS:一石相當於180公升,考慮上大米的密度,1597萬石相當於215萬噸)1940年中國東北的糧食出荷數多達600萬噸。接近3個法屬印支戰爭期間被掠奪的糧食的數目了。

而被日本徵購的糧食中,也有相當一部分運往了本土。

日本從偽滿掠奪糧谷的數量是:1940年160萬噸;1941年180萬噸;1942年220萬噸;1943年260萬噸;1944年300萬噸。(摘選自偽滿總務廳次長古海忠之的自供狀)

僅1942年,日本從東北進口的糧食就和數年間從印支進口的相當。

日本對關內糧食和耕牛的掠奪也非常驚人,華中僅39和40兩年被掠奪的糧食數就超過了法屬印支。關內地區在戰爭期間還有800萬頭耕牛被搶。

而且日本雖然外匯儲備見底,但日本依然有很多外匯收入,日本會在個別時間點因開銷太大而青黃不接,時間拉長到一年的話會發現日本依然有錢買糧買油。

PS:外匯儲備的本質是資產,不是收入,不是現金流,只要日本依然有外匯收入,哪怕它暫時沒錢,它也有能力在未來掏錢進口它需要的一些商品。

實際上1940年,光在華佔領區就給日本創造了3000多萬美元的外匯收入,兩年時間翻了一番。

再來看日本國內的糧食狀況,最重要的主食指數,37、38、39、40四年相關指數都在100以上,離饑荒還遠著很,饑荒主要是在45年發生的

然後再來看日本戰時各類工業品的生產狀況,可以看出1944年之前日本的主要工業產品還是以增長居多的。41年和37年比,工業產能也有明顯提高。

回到原先的話題,我的觀點是比較悲觀的,儘管日本遭遇了經濟困境,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困境並沒有到達可以讓日本短時間內垮掉的程度,而這種困境不單單是對華戰爭導致的,而是日本在對華戰爭的同時對美對蘇備戰、加強對工業的投資、強化統制經濟(工業和統制經濟也不單單是為了對華)以及39年二戰爆發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日本剛剛佔領關內地區大範圍掠奪尚未完全開始等多種因素導致的。

如果美國完全不干涉日本,日本可以適當縮減對美戰備,同時安心掠奪關內資源,中國人民贏得對日戰爭將是非常困難的。(當然,日本也無法征服中國,中國太大,而且許多地區對於日本來說性價比太低了)

對美備戰方面,光37年和39年的丸三和丸四計劃就耗資20多億日元

1941年日本還搞了個丸五計劃,但因為馬上要對美開戰,丸五被擱置,丸急、丸臨、丸追上馬,其中光丸追耗資就有4.5億日元

對蘇備戰方面

所謂「關特演」系關東軍特種演習的簡稱,為隱蔽我方企圖而使用的代號,又是陸軍部隊進行的一次動員。其目的在於充實滿洲和朝鮮的軍備,以秘密地完成北方的對蘇軍事準備。   隨著德蘇開戰,許多人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首先應討伐假想敵,解決多年懸而未決的北方問題,從而消除北方邊患。但也有人認為:不,應該靜觀,作戰能力和國力能同時滿足在中國、北方和南方的作戰需要嗎?雙方因此爭論不休。研究結果,對北方採取所謂瓜熟蒂落的等待主義。遂於日中戰爭4周年的1941年7月7日下達正式動員令,以16個師為骨幹加強關東軍。   遠東地區蘇軍的兵力,由於德蘇開戰,將西調歐洲戰場。所以,只有在遠東地區蘇軍兵力減少一半時,我國方可發動武力進攻。   通過這次代號為「關特演」的動員,關東軍的兵力從35萬人增至85萬人。與此同時,陸軍於6月29日徵用船舶10萬噸,於7月5日又徵用船舶80萬噸,合計徵用船舶90萬噸,加上原有船舶,共擁有船舶150萬噸(佔全國船舶總量的1/4)。

基礎工業和統制經濟。PS:這裡我稍微說一下,大概是作者對二戰時日本軍種構成了解有偏差(畢竟作者主攻經濟史這塊),因此出來了個空軍兵器費(日本二戰時有陸航海航,無空軍),此處的空軍兵器費應該是陸航+海航的兵器費

對中國關內的掠奪狀況,日本37年和中國關內的「貿易」進口僅占從殖民地進口的3%,而45年是40%。「貿易額」從5億多日元變成22億多日元。

另外有些知友認為日本會因通貨膨脹或日共垮掉,但是不得不說這倆都是不太現實的

日本戰時的通貨膨脹狀況實際上遠沒有中國嚴重

而且日共推翻軍部也是完全辦不到的

日本的尊皇教育根深蒂固

退一萬步講,就算日本革命了,由於必然遭受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所以為了資源自給,恐怕不會從中國撤軍。


不會,日本仍將被中國擊敗。

注意下文中的幾句話:「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 」

「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很快實現,戰爭就要延長。但結果還是一樣,日 本必敗,中國必勝。只是犧牲會大,要經過一個很痛苦的時期。 」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所佔的優勢,比內戰時紅軍的地位強得多。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就是日本能佔領中國一萬萬至二萬萬人口的區域,我們離戰敗還很遠呢。我們仍然 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戰,而日本在整個戰爭中須得時時在其後方作防禦戰。……日本就是把中國沿海封鎖,中國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無法封鎖的。所以問題的中心點還是中國全體人民團結起來,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這是我們早就提出了的。」

「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一樣,不容許日本保留中國的寸土。 」

————————————————————————————————————

於是問題是:中國會亡嗎?答覆:不會亡,最後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覆: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六)這些問題的主要論點,還在兩年之前我們就一般地指出了。還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即在西安事變前五個月,盧溝橋事變前十二個月,我同美國記者斯諾先生的談話中,就已經一般地估計了中日戰爭的形勢,並提出了爭取勝利的各種方針。為備忘計,不妨抄錄幾段如下:

  問:在什麼條件下,中國能戰勝並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實力呢?

  答:要有三個條件:第一是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二是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國內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運動的興起。就中國人民的立場來說,三個條件中,中國人民的大聯合是主要的。

  問:你想,這個戰爭要延長多久呢?

  答:要看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實力和中日兩國其他許多決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即是說,除了主要地看中國自己的力量之外,國際間所給中國的援助和日本國內革命 的援助也很有關係。如果中國抗日統一戰線有力地發展起來,橫的方面和縱的方面都有效地組織起來,如果認清日本帝國主義威脅他們自己利益的各國政府和各國人 民能給中國以必要的援助,如果日本的革命起來得快,則這次戰爭將迅速結束,中國將迅速勝利。如果這些條件不能很快實現,戰爭就要延長。但結果還是一樣,日 本必敗,中國必勝。只是犧牲會大,要經過一個很痛苦的時期。

  問:從政治上和軍事上來看,你以為這個戰爭的前途會要如何發展?

  答:日本的大陸政策已經確定了,那些以為同日本妥協,再犧牲一些中國的領土主權就能夠停止日本進攻的人們,他們的想法只是一種幻想。我們確切地知道,就 是揚子江下游和南方各港口,都已經包括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大陸政策之內。並且日本還想佔領菲律賓、暹羅、越南、馬來半島和荷屬東印度,把外國和中國切開,獨 佔西南太平洋。這又是日本的海洋政策。在這樣的時期,中國無疑地要處於極端困難的地位。可是大多數中國人相信,這種困難是能夠克服的;只有各大商埠的富人 是失敗論者,因為他們害怕損失財產。有許多人想,一旦中國海岸被日本封鎖,中國就不能繼續作戰。這是廢話。為反駁他們,我們不妨舉出紅軍的戰爭史。在抗日 戰爭中,中國所佔的優勢,比內戰時紅軍的地位強得多。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就是日本能佔領中國一萬萬至二萬萬人口的區域,我們離戰敗還很遠呢。我們仍然 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戰,而日本在整個戰爭中須得時時在其後方作防禦戰。中國經濟的不統一、不平衡,對於抗日戰爭反為有利。例如將上海和中國其他地方割 斷,對於中國的損害,絕沒有將紐約和美國其他地方割斷對於美國的損害那樣嚴重。日本就是把中國沿海封鎖,中國的西北、西南和西部,它是無法封鎖的。所以問 題的中心點還是中國全體人民團結起來,樹立舉國一致的抗日陣線。這是我們早就提出了的。

  問:假如戰爭拖得很長,日本沒有完全戰敗,共產黨能否同意講和,並承認日本統治東北?

  答:不能。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一樣,不容許日本保留中國的寸土。

  問:照你的意見,這次解放戰爭,主要的戰略方針是什麼?

  答: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後 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禦工事的陣地戰。這並不是說要放棄一切重要的軍事地點,對於這些地 點,只要有利,就應配置陣地戰。但是轉換全局的戰略方針,必然要是運動戰。陣地戰雖也必需,但是屬於輔助性質的第二種的方針。在地理上,戰場這樣廣大,我 們作最有效的運動戰,是可能的。日軍遇到我軍的猛烈活動,必得謹慎。他們的戰爭機構很笨重,行動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們集中兵力在一個狹小的陣地上作消 耗戰的抵抗,將使我軍失掉地理上和經濟組織上的有利條件,犯阿比西尼亞的錯誤。戰爭的前期,我們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要先用運動戰逐漸地破壞敵人軍隊的精 神和戰鬥力。

  除了調動有訓練的軍隊進行運動戰之外,還要在農民中組織很多的游擊隊。須知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僅僅是表示了全國農民所能動 員抗戰的潛伏力量的一小部分。中國農民有很大的潛伏力,只要組織和指揮得當,能使日本軍隊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時,使之疲於奔命。必須記住這個戰爭是在中國打 的,這就是說,日軍要完全被敵對的中國人所包圍;日軍要被迫運來他們所需的軍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們要用重兵去保護交通線,時時謹防襲擊;另外,還要 有一大部力量駐紮滿洲和日本內地。

  在戰爭的過程中,中國能俘虜許多的日本兵,奪取許多的武器彈藥來武裝自己;同時,爭取外國的援助,使中 國軍隊的裝備逐漸加強起來。因此,中國能夠在戰爭的後期從事陣地戰,對於日本的佔領地進行陣地的攻擊。這樣,日本在中國抗戰的長期消耗下,它的經濟行將崩 潰;在無數戰爭的消磨中,它的士氣行將頹靡。中國方面,則抗戰的潛伏力一天一天地奔騰高漲,大批的革命民眾不斷地傾注到前線去,為自由而戰爭。所有這些因 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來,就使我們能夠對日本佔領地的堡壘和根據地,作最後的致命的攻擊,驅逐日本侵略軍出中國。(斯諾:《西北印象記》)

抗戰十個月的經驗,證明上述論點的正確,以後也還將繼續證明它。

——毛澤東《論持久戰》節選

————————————————————————

知乎專欄: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有些技巧,只被少數人掌握,從未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

新浪微博:秘傳心理學 Sina Visitor System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公眾號「秘傳哲學」

秘傳哲學、心理學,為你解讀世界的元規則


1940年1月,日軍大本營會議上決定,假如對華談判在6月前沒有缺取得進展的話,到了8月,無論如何都要從中國撤軍,僅在上海北平和天津保留少數兵力

這是歷史真實存在的


一看到眾多答案都在調侃沒有美國日本還在德川時代,沒處進口鋼鐵,沒有摩托化……就知道樓歪了。這得怪題主,問題設得有毛病,我知道題主是想問「如果沒有美國支持日本會不會很快佔領全中國?」答案是:這個假設不成立。
二戰,其實就是兩伙流氓打群架,既然是打群架,那所有人都明白一個道理~人多勢眾!美國不支持中國,就等於把四億五千萬人推給軸心國,要真那樣,恐怕就不只是中國被日本全面佔領的問題了,二戰的結局都會不一樣了


真實歷史是:1940初日本大本營決議年內從關內全面撤軍,僅在淞滬和內蒙留下少量駐軍——其實傷亡並不大,但戰費開支實在是把這個貧窮的小國搞垮了。
後來沒撤是因為希特勒在歐洲一帆風順讓日本人產生了「我能越塔強殺」的錯覺……當然,以41年華北共軍的情況看,日軍把華北剿成第二個滿洲國也沒啥好奇怪的。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中國沒能力光復滿洲,日本也肯定有能力阻止中國的統一。
待日本人建設上十年的重工業再捲土重來那中國就相當不樂觀了。


還有蘇聯


答:不會。

因為中國有的是戰略縱深。

英國比日本還強大,最後幾次入侵美國都失敗了。當你遏制美國發展失敗以後,美國就會取代你。蔣介石是在德國人那裡學到的地緣政治,所以開打一二八。因為中國人心裡有了底。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在日俄戰爭失敗以後,不賠款的原因。因為大家都是混這一片的,對手的底牌大家都清楚。而甲午戰敗,就是因為中國人不懂地緣政治。

人類社會歸根結蒂都是人壓迫人的制度,究其所以還是資源稀缺和分布的不均勻導致的。
(上面這句話,你信不信不重要,但一定要記住。)

我最想對我的關注者說一句話:你們是想知道歷史?還是想知道真相?

1、海權。

這是英國、日本、德國、中國、美國經濟發達的主因,也是蘇聯衰落的主因。

2、陸權。

擁有戰略縱深,這個國家就不可征服,比如英國數次入侵美國,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二戰日本入侵中國,導致大量戰爭資源被困大陸國家。蘇聯成立之初,十四國干涉軍出兵蘇聯,人家蘇聯連日本駐蘇部隊,打都不打,愛占就占著去。

3、文化。

理論上,中國的經濟資源、礦物資源、人力資源都完爆美國,但是戰爭一開始,所有國家都會倒向美國,使戰略太平失平衡,這就是文化的魅力。而第一個抱美國大腿的是要踏平華盛頓的俄羅斯,關於這一點根本不用推演。理論上印度、巴西、阿根廷、伊朗、土耳其都具有陸權和海權的複合,但是為什麼他們不能崛起?因為文化。他們不願意改宗,或說文革,他們認為新不如舊,這就是文化的魅力。98年怒斥柯林頓的北大中文系女生馬楠,移民美國。以及一系列反美的鬥士,都在去美國大使館的路上。關於文化,再講一個故事,國際社會制裁伊朗,誰最支持伊朗?可剛剛解除制裁,伊朗就順勢躺到了美國人懷裡。你說你個邪惡軸心,你牛叉什麼牛叉,伊朗傾銷化工產品可沒有忘了中國。

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摧毀,這也讓中國完成了社會、經濟轉型,那下一步呢?路漫漫其修遠。

4、笑話

有個小孩問一個百萬富翁:「您是怎麼成為百萬富翁的?富翁說:「我曾經只有一個蘋果,然後我賣了它,用賺的錢買了兩個蘋果,然後賣了這兩個蘋果,用賺的錢買了四個蘋果,後來...小孩說:「我懂了」富翁說:「懂你妹啊! 後來我父親去世了,給我留下了幾百萬的遺產!」

5、重要

大國政治!大國政治!大國政治!

6、海權時代

即使是今天,英聯邦都是一股不容小覷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

對於操刀一戰的英國,樂呵呵的接手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英國把四戰之地敘利亞劃給了法國,意思就是假如土耳其崛起,那法國就要在前面當炮灰。

於是法國就佔有了敘利亞。

英國在亞洲還有一個協管,那就是日本。

日本幫著英國打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用以圍堵大陸國家的崛起。

二戰時期,德國首先發難,在歐洲牽制了英國大量有生力量,此時的中國則出現了蔣介石有機會統一中國的局面,這是曾經幫助英國遏制中國的日本絕對不容許出現的事情,而這個時候英國自身難保,怎麼辦?乾脆自己打吧。於是日本半推半就的跌入了戰爭泥潭。

根據德國戰後的理論,中國是德國在遠東的協管。卡爾-豪斯浩弗提出:世界五大國:泛美、泛亞(大東亞共榮)、泛歐、泛穆斯林、蘇聯。於是希特勒軍援中華民國,並給蔣介石教如何打現代戰爭,希望通過長期努力把中國培養成德國現代化的僕從國。卡爾-豪斯浩弗還提出:要和海權對抗,蘇聯不能征服,只能聯合。於是希特勒聽他的和蘇聯瓜分波蘭,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英國的丘吉爾幾乎要哭的節奏,日不落帝國要葬送在自己手裡。

但是世界戰爭證明,英國和日本的戰略縱深太小,根本不適合成為霸權國家。一個制霸世界的國家,體量一點要大。

所以英國和日本最後被無情的拋棄了。

7、陸海權的複合

美國有海權,而且還有陸權,英國曾經幾次想征服美國,但是美國的戰略縱深太大,英國這樣的國家根本吃不消,這也就不可避免的造就了美國崛起。

二戰中丘吉爾甚至直言:那種耗盡大英帝國和德國納粹的做法是極不道德的。羅斯福一點羞愧的意思都沒有,只是稍微加大了援助物資的量,繼續耗英國而已。對於美國而言,耗不死你們,美國是絕對不會參戰的。即使後面蘇德之間爆發了戰爭,美國還是沒有出兵和參戰,只不過把受援國,從英國變成了英國和蘇聯。美國需要陸海權複合的新盟友,而不是口惠實不至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體系。對於這個盟友美國當時選擇的是蘇聯,因為老二和老三的結合,才能幹翻老大。這個時候,美國的盟友是蘇聯。

尤其是在中東,蘇美組合吊打英法組合,詳見歷屆中東戰爭,不願倒向美國的政治勢力全部被清洗,英國只能幹看著。用一句話就是解釋當時的情況就是丘吉爾曾經說:「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美國把民國拉進聯合國的目的其實很簡單,還是繼承德國的地緣政治理論,美國需要一個亞洲協管,而日本分量太輕,沒有構成盟友的資格。蘇聯的海權成功的被英國遏制,沒有海權的蘇聯也是一個雞肋。SO,還是蔣介石吧。當時蘇聯、英國都反對,但美國明白,關鍵時候能和自己穿一個褲衩的還是人畜無害的蔣介石。所以反對無效,中國進聯合國。

英法組合完全被美蘇組合吊打,打的是鼻青臉腫,英聯邦也被美國肢解,法國戴高樂為了爭取自己國家存在的機會,不惜和美國翻臉,也要搞核武器。

為什麼法國出動12架飛機就扔了20枚炸彈? - wuweilxl 的回答

8、中蘇博弈

中國建國以後,想到了延安談判,這說明美國不是個東西,所以倒向蘇聯。問蘇聯要外蒙,蘇聯不給,蘇聯(斯大林)為了拉攏中國,說荊州(亞洲)以後就歸你了。後來斯大林被批臭,蘇聯也不承認亞洲歸中國,中國打贏了朝鮮戰爭,正得瑟的時候,勞動黨倒向蘇聯。中國打贏越法戰爭,越美戰爭,與好消息一起到來的是越共倒向蘇聯。中國鹽鐵專營搞的漠北決戰,非但沒有撈到好處,還賠了不少錢。

毛澤東總結出一個道理,美國不是東西,蘇聯更不是個東西。

布熱津斯基美國的教父,他也承認亞歐大陸的聯合可以顛覆美國的第三羅馬帝國。而美國唯一的優勢就是十一個航母戰鬥群形成的絕對制海權,對於制海權,最關鍵的就是石油,石油才是戰爭真正的核心,即使是爆發核戰爭,只要有石油,最後都能翻盤。

布熱津斯基_百度百科

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基辛格於1971年7月9日秘密訪華。訪華不能空著手啊,這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美國叫美國工人下崗,讓中國農民工當產業工人,這是多麼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病啊。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

對於美國而言,割裂亞歐大陸,遏制印度發展(印度製造),拉攏中國(中國製造),打壓歐盟(大西洋湖),恐嚇俄羅斯(北約東擴),駐軍中東(軍事基地以色列等),就是美國亞歐地緣政治邊緣化戰略的全部。

中國一看,美國的交道比蘇聯好打,最主要的美國錢多,所以中美建交,改革開放。蘇聯分分鐘被秒,葉利欽上台以後,希望通過自殘的方式,換取美國的諒解,希望繼續當美國的狗腿子,美國默默的看了一眼曾經的蘇聯,沒(養)有(不)表(起)態。

美蘇組合完全被美中組合吊打,打的是鼻青臉腫,某聯邦也被美國肢解。

9、重返亞太

美國看著自己的盟友,膘肥體壯越來越瘮人,就像遏制中國發展。當然心裡這樣想,嘴上不能這樣說啊,於是想到了G2,其實就是想限制中國發展獲取的自然資源,中國簡單粗暴的拒絕了。

G2(中、美二國集團)

於是自越戰以後美國撤離亞太,奧巴馬高調宣布重返亞太。

越南、菲律賓那些國家高興的,真以為美國要替他們打一仗。

哎!逗比就是逗比。

10、優、劣勢

美國有大西洋湖,還有環太平洋合作組織,而中國只有環太平洋合作組織,沒有自己的大西洋湖。這就是中國地緣政治的短板,對於國家的長期發展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中國遇到了經濟增長極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地緣政治的短板,對於國家的長期發展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中國遇到了經濟增長極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地緣政治的短板,對於國家的長期發展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中國遇到了經濟增長極的問題。

回答問題:在歷史發展的那一瞬,就是那一瞬,你抓住了命運甩給你的韁繩,然後像吊威亞一樣,一飛衝天,這就是歷史。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為什麼中國會割那麼多地賠那麼多款,而俄羅斯卻只是象徵性的割地,根本沒有賠款,因為俄羅斯是現代化國家,他們懂陸權。而中國是一個封建社會,他們被日本嚇壞了,而日本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信息不對稱。蔣介石從德國人那裡學會了陸權,呵呵一笑,開始備戰,當一個國家懂得陸權以後,那他的崛起就不可遏制(例如英國入侵美國),崛起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就會被世界秩序接納(中美建交),因為世界秩序的制定者(黑社會頭子)明白對這個國家遏制徹底失敗,只能團結。

11、為什麼聯合打壓俄羅斯?

沒有啊!英國、德國、法國其實一直在保護俄羅斯,掣肘美國的經濟、軍事、政治壓力,道理其實大家都懂,養寇自重而已。

美國的大西洋湖戰略,就是用俄羅斯嚇唬歐盟(當然主要是西歐),目的就是讓豆蔻年華的歐盟躺倒在美國大叔的懷裡,英法德其實心裡也很清楚啊。08年,美元貶值,而歐元堅挺,意圖就非常、非常明顯了,美國最大的敵人不是俄羅斯,也不是中國,而是歐盟。

這次北約東擴和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目的是什麼?目的還是為了封鎖俄羅斯的自由航行權,雙方展開的爭奪,這和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沒有任何區別。美俄歐之間是三國演義,美國刺激俄羅斯的目的是圖謀歐盟。而俄羅斯不識逗,知道克里米亞對俄羅斯的重要性,所以果斷出擊。

12、寄語

政治家最大的作用就是維持政治的穩定,不要干預社會組織的正常運作,政治家本身是不創造一分錢價值的。但是經濟學家和政治家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最最關鍵的是那些庸眾都相信披著羊皮的都是真理。那些人還反問我,你知道為什麼你這麼好的答案才幾個贊?所以說掌握真理很牛叉?掌握話語權才是掌握24K真理!戈培爾教育我們:宣傳就是最高的政治。人類社會歸根結蒂都是人壓迫人的制度,究其所以還是資源稀缺和分布不均勻導致的。(上面這句話,你信不信不重要,但一定要記住。)我最想對我的關注者說一句話:你們是想知道歷史?還是想知道真相?


對一些高票答案嗤之以鼻。
扯所謂的人民戰爭,扯所謂中國正義必勝。
那蒙古屠殺,滿清入關時呢?
那我們怎麼就失敗了呢?
是不是那時候的人民不行?
還是你們說那時候的漢人王朝沒有正義性?


沒有美國具體定義是什麼?

1、根本美洲大陸都不存在,哥倫布淹死在浩瀚的大西洋太平洋中或者無功而返,沒有美洲的金銀,大航海時代歷史都要重寫,這個變數太多根本無法討論。

2、美洲大陸如歷史,但是美國不存在,例如說,獨立戰爭輸了,英國繼續統治北美大陸。如加拿大和澳洲案例。果真如此,大英帝國力量會大大加強,統治時間會延長很多,那整個世界史都得重寫。

最簡單的道理,日本崛起是因為英國面對各國挑戰尤其是俄國挑戰覺得力不從心,需要太平洋有個走狗來看門遏制俄國大力扶植的結果,如果美國還是英國的,少了美國的挑戰,依託整個美洲大陸比歷史國力強的多的英國有啥必要扶植日本呢?

對了,我差點忘了,沒有美國就不會有黑船來襲,於是日本還繼續德川幕府統治了,連明治維新都沒有了……

3、在退而求其次,美國還存在,但是國力不如歷史一樣強大,例如說南北戰爭南方獨立了,於是美國國力大不如歷史,搞孤立主義沒有參加兩次大戰,可如此整個世界史也得重寫啊。

最簡單的道理,果真如此一戰沒有美國幫忙,那德國很可能在戰爭中獲勝,和英國達成妥協,那當時作為德國的敵國的日本戰後會有啥好下場嗎?另外,如果沒有強大的美國存在,那英國顯然沒必要弄什麼海軍假日,那二戰前英國海軍會比歷史強的多,而日本只怕早在海軍軍備競賽中破產或者和英國開戰中二選一了吧。那日本還談啥全面侵華……

4、最後假定其他一切不變,就是美國到二戰採用徹底孤立主義不干涉世界和東亞,這又大大不同。不干涉世界,那英國1941年就得被迫對德國求和,歐洲戰爭結束,歐洲繼續統治世界,那無論蘇聯德國英國誰會看著日本獨佔東亞呢?

5、如果說美國只不干涉東亞,最簡單的問題,就是美國採取徹底的孤立主義,拒絕賣給日本廢鋼鐵和石油,日本怎麼繼續開動其戰爭機器?南下搶印尼嗎?好吧,太平洋戰爭提前開打了。

綜上所述,提這問題的朋友根本不明白一個道理,牽一髮而動全身,何況美國這個存在在近現代史絕不是一發那麼簡單。

日本能夠積累足以侵華的實力,關鍵是日本比中國提前完成近代化和工業化,而這又是和西方橫掃世界以及美國崛起的大背景密不可分的,沒有英國和美國對日本的敲打警醒以及幫助,沒有西方這個外部因素,日本還老老實實的被幕府統治呢。依靠日本自己,豐臣秀吉的侵朝戰爭就是極限了,還談啥全面侵華?

另外很多人別忘記了,二戰中舉國淪陷如法國南斯拉夫的案例在所多有,但是二戰中你不能成為最終勝利者,那遲早得吃了的得吐出來。日本可能成為最終勝利者嗎?絕對不可能,二戰無論美國英國德國蘇聯勝利,誰會容忍日本獨霸東亞和東南亞呢?而日本有實力守住他的戰利品嗎?一個鋼產量不過幾百萬噸的小國扯啥啊。

說白了,日本根本就沒有主導整個東方世界的實力,不過是趁西方東來原來的領導者華夏衰敗自失其鹿,借著船小好調頭和封建機制容易開動快速學習西方工業化取得了局部先手優勢而已。

然而,以蛇吞象就是力不從心。

二戰前的日本帝國既沒有帶領廣大東方世界10億人走上工業化發展的資金和技術,也沒有團結廣大東方世界的市場。就想靠殘酷剝削整個東方世界來騎在幾億人頭上當帝國壓迫者,而自己又沒有足夠的實力對抗西方保護整個東方世界。

那東方世界憑什麼跟著日本走呢?西方內戰一結束,無論勝利者是誰,憑什麼容忍這個小不點靠著那麼微弱的工業霸佔這麼廣大的市場和資源呢?


推薦閱讀:

美國孩子是何時且如何發現聖誕老人是假的?
有哪些在迪士尼樂園扮演動畫角色的工作規定?
為何大學生聯賽(NCAA為例)在美國關注度這麼高?
目前中國程序員和美國程序員的差距在哪裡?
美國普通人的算術到底差到何種地步?

TAG:歷史 | 美國 | 中國近代史 | 日本軍事 | 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