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修改了下問題,添加了 對大多數人而言 這個定語,目的是區分那些性格古怪、情商低下,卻獲得無數成就的高智商人士,例如 sheldon。


智商高,性能好;
情商高,兼容好。


你問這問題本身不就是答案嗎…
「為什麼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因為【智商高】跟大多數普通人 沒 關 系 …」


瞧這問題問的。。。低智商的人怎麼可能高情商。

情商本身就是智商的一種,高智商的人的智力有可能表現在情商方面有可能表現在其他方面,但低智商的人是無法在任何一方面修鍊高的,當然包括情商。

情商,學名叫情緒智商,情商是智商的一種或者說是智商的一部分,指的是情緒控制能力。

你見到一個很討厭的人,你不當面譏諷反而還要面帶微笑,這是情商。
你遇到了很糟糕的事,你沒發脾氣,不怨天尤人,而是認真的尋求如何走出困境的辦法,這也是情商。
你在知乎遇到了很莫名其妙的問題,不鬥機靈不黑題主,反而給出有幫助的答案,那也是情商。

但你為什麼會做出這種選擇?因為你知道這樣做對自己有利,你預判了這樣做更容易掌控大局,你有足夠的智商才會持續不斷的促使你做出這種更優的選擇。

沒有智慧,如何控制情緒?

大多數普通人如此強調情商,其實只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智商基礎已經很高了。已經到了可以去追求細分專業,可以專攻情緒智商這個專業,無視其他智商專業的程度。

所以題主的問題實質上是:為什麼大多數普通人總覺得自己智商很高?


智商是情商的基礎。
沒有智商連自己的事都想不明白上哪裡想別人的事去。所謂智商高情商低的人,無非是懶得花時間精力取悅你罷了。
情商歸根結底是一種妥協。哪有人不喜歡別人對自己的妥協的。


因為智商本來就沒有多少直接用處。

雖然嚴格意義上說,智商是和具體的專業能力沒有關係的,但是不能轉化為專業能力的智商沒有多大意義。
知乎上有一大堆問題,題主抱怨自己智商高,但是荒廢了光陰,啥都沒學好,啥都沒幹好,不知道如何從頭開始的。然後呢,答案基本都在嘲諷,說就你這樣還好意思說自己智商高之類的。
但是我想說,也許你說的是對的,你智商的確很高,但這毫無用處。沒有人在乎你智商高不高,只在乎你能不能解決問題,可以是純粹的學術問題,可以是具體的技術問題,可以是人際溝通的問題。
日常生活的事情,智商高低本來區別就不大。智商只有在努力的作用下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才能發揮作用。
而當人具備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時候,智商的作用就被專業能力的作用覆蓋掉了,而這個時候,我們會讚歎他是學術天才,是技術大牛,是精明的生意人。
智商呢?
誰在乎。


智商高爽自己 情商高爽別人


說點不同的。
首先我贊成情商很重要!
但是我認為智商和情商應該同樣重要。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這樣子覺得,生活中大家普遍接受情商比較高!情商高的日子會比做智商高的好,做銷售普遍比做技術好!
做技術的人很多都是智商高,做銷售的一般都是情商高(我沒說不需要智商,慢噴)。我是做IT服務的,很多做技術的同事對自己的的職業規劃都是轉去做銷售和項目管理,而不是說做技術,做下去,做出點成績來!現在我所處的行業的情況是,高端好用一點的軟體產品都是國外的,同功能的產品國內的根本不可比。我們公司代理的都是國外的產品,說到底真的是我們技術不如人家,人才不如人家!
在國外,做一門技術你可以過上不錯的日子,你一輩子可以只做一門技術;在國內,做技術很難養家糊口,更別說在大城市買房什麼的,所以很多人被迫轉去做銷售或者其他。所以現在項目上很多都是技術新兵蛋子在幹活,很多項目不說別的,真的是慘不忍睹!而項目呢?都是在很低的層次徘徊,造成很多時候都是後期出問題,客戶不爽,乙方也只能忙於滅火的狀態!

真的,國內很少有一個給技術人穩定的,可以付出一輩子的工作或者環境。技術新人進圈子想的都是做兩年就轉方向什麼的。大家都缺少沉澱。手機碼字,如有錯誤,請見諒!


Daniel Goleman曾經在一個採訪中闡述過智商和情商的關係,並且也說,流傳的所謂20%的智商加80%的情商的說法,是很偏面地理解了他的研究。
他認為,IQ和EI同樣重要。IQ決定了一個人可以駕馭的工作的複雜程度,而EI則可以用來識別最優秀的領導者。


發現知乎有不少此類問題,把之前一個答案和一個專欄拼起來似可得到完整圖景。兩個結論:首先,認知能力(接近智商)和非認知能力(接近情商)相關性不大。其次,題主猜測有道理,提高非認知能力確實在對收入在後50%人群效果更明顯,對收入在最後10%人群效果尤其明顯。一句話,高智商更有助於走向成功,高情商更有助於避免失敗

第一部分,相關性,來自很多智商高的人情商低嗎?為什麼? - Manolo 的回答。

瑞典年輕人要服兵役,入伍之前有測試。一項測認知能力,考同義反義、歸納推理等,近似智商測試。一項是非認知能力,要求和持證心理學專家對談25分鐘,由對方按責任感、獨立性、毅力、情感穩定性、外向性格、主動性和適應能力等因素打分,近似情商測試。

兩項考試都有很多科學論證,最後都會把分數歸一化,放到1-9分這個範圍里。Lindqvist和Vestman研究結果顯示二者相關性是0.388,弱相關,故大可不必嘲諷。

這只是相關性上界。前面很多答案也是對的,即使真的存在這兩種能力,在出生時沒有相關,隨著成長也會慢慢體現出相關。原因主要有兩點:非認知能力高的個體,做智商測試成績更好。非認知能力高,也更容易在後天提高認知能力。可類比成高情商更能理解和揣摩題目。他們可能結交更多聰明人,從他們那兒學習,然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思維偏差也可能存在,我們可能高估同時具有高認知/非認知能力個體比例,原因有三。一是選擇性偏差,這類雙高個體本身可能拋頭露面多,也更容易被記住。二是暈輪效應,可能我們對別人了解並不充分,用一些特徵去補其它特徵,雙高比例也會向上偏。最後是社交網路,有可能雙高人群在特定圈子裡更密集。這些是偏誤可能來源,具體如何需要進一步驗證。

總之,認知和非認知能力有一定相關,但不強。具體原因上一段敘述,第一點可見Borghans等 08及Segal 08論文,第二點請見Cunha和Heckman 07及08兩篇論文。在比較小範圍里測試可見Gill和Prowse即將刊出文章,他們發現認知非認知能力基本是獨立的。

考慮到認知能力,還有非認知能力,這兩個概念和智商,還有情商重疊範圍不小,這個應該算正經回答。這兩點對個人未來收入確實有顯著影響,具體可見智商重要還是情商重要,做個實證吧 - 輟耕錄 - 知乎專欄。

最後推薦Hanushek和Woseemann 08及Borghans等 08兩篇綜述。研究這個題目繁雜,但已有許多先行者作出努力。

第二部分,認知和非認知能力的回報,來自智商重要還是情商重要,做個實證吧 - 輟耕錄 - 知乎專欄。

之前寫過一篇智商重要還是情商重要,做個實驗吧 - 輟耕錄 - 知乎專欄,收穫很多有益評論。實驗室里做樣本有限,且有諸多限制,比不上現實生活數據得到結論。Lindqvist和Vestman用瑞典數據評估了認知能力(可類比智商)和非認知能力(可類比情商)對收入和失業率的貢獻。結論一句話概括:高智商更有助於走向成功,高情商更有助於避免失敗。文章實際討論非常精細繁雜,這種大話題也不可能一篇研究徹底解決,重在數據本身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有進一步興趣可閱讀原文附錄(共6個,A到F)。

我已在幾篇專欄里介紹到用瑞典數據完成的論文,這篇當然也不例外。作者拿到瑞典3%居民面板數據,其中有居住地、工資、教育程度等變數。另外瑞典青年強制服兵役,每位適齡青年都要參加考試。一個測認知能力,類似智商,考察同義反義、分析推斷等能力;一個測非認知能力,類似情商。這項測試要求年輕人在完成一項問卷後和持證心理學家對談25分鐘。對方事先了解他/她個人情況和問卷測評結果,對談有完整流程,最後打分。標準包括責任感、獨立性、毅力、情感穩定性、外向性格、主動性和適應能力,有許多科學論證。兩個分數按同一量綱綜合,最後測定一位普通瑞典青年認知/非認知能力。兩種能力相關係數是0.388。上圖展示認知/非認知能力對個人後來收入影響,可見在後50%收入人群中非認知能力影響更大,在接近底層處非認知能力影響是認知能力2倍。高認知能力在前50%收入人群中更管用,更能提升收入。最後,認知能力在各個段位影響大體均勻,非認知能力影響則變動很大。

之前一段解釋結論前半句,「高智商更有助於走向成功」,上面這張圖解釋為何「高情商更有助於避免走向失敗」。上圖按認知能力高/中/低畫出三條線,點線是高認知,實線中等認知,虛線低認知。橫軸是非認知能力水平,縱軸是陷入低收入概率。整條線越靠左,說明提升非認知能力對脫離低收入效果越大。圖中可以清晰看到在低認知能力段提升非認知能力效果更明顯,這就印證了結論後半句。這篇文章不是十全十美,很多地方也有待商榷,但起碼是給了「智商vs情商」這個也許能永久爭論下去的問題一個有標準可循的解答。

以上內容應已足夠給出一個完整答案,提及文獻請在下面找。

答案中提及的文獻:

Borghans L, Duckworth A L, Heckman J J, et al. The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traits[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08, 43(4): 972-1059.

Cunha F, Heckman J. The Technology of Skill 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 97(2): 31-47.

Cunha F, Heckman J. Formulating, identifying and estimating the technology of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skill formation[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08, 43(4): 738-782.

Gill D, Prowse V L. Cognitive ability, character skills, and learning to play equilibrium: A level-k analysi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forthcoming.

Hanushek E A, Woessmann L. The role of cognitive skill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8, 46(3): 607-668.

Lindqvist E, Vestman R. The labor market returns to cognitive and noncognitive ability: Evidence from the Swedish enlistment[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011, 3(1): 101-128.

Segal C. Motivation, test scores and economic success[J]. 2006.


我來個政治不正確的答案:
因為情商低比智商低更難以自我感知。

一個人活到二三十歲,大概自己處於社會的什麼位置也就比較清楚了。人人都想過更好的日子,對普羅大眾而言,提高情商vs提高智商,其實都是為了自己再往上沖一衝,爭取更好的未來。那麼為什麼普通人都玩命追求情商呢?首先,智商是不是不可改變?並不是···智商是可以通過訓練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的,然而不幸的是,這個過程通常比較艱難。二三十歲的人,有工作,有家庭,有朋友,一天到晚事兒挺多的,真的能沉下心來認認真真讀讀書,甚至做做題,訓練訓練智商嗎?恐怕很難,除非你本來就從事科研工作。所以,普通人就轉而向高情商進發。那麼,是不是情商比智商的提高來得容易呢?我個人覺得,並不是。情商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是靠一點點悟,一點點試,一點點反省來成長的。
但是,人們能很容易確定自己的智商大概是什麼水平,卻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情商。一道題不會做?那就真的不會。經濟學理解不了,那就真的理解不了。哲學大部頭看不懂,那就真的看不懂。你的智商有沒有提高,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然而,「他(她)喜歡我」,千古錯覺!當我們想提高情商的時候,往往覺得看幾篇《為人處世10要素》《成功人士的7大習慣》《教你學講話》這些神經病雞精濃湯就情商爆棚了···偏偏,別人對你的真實感受,別人對你的真實情緒,並么有一到數學題那麼明了。而情商低的人,往往更容易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因此,很容易就「感到自己情商提高了」···

所以,你看真正從事需要高智商工作的人,往往不那麼注意所謂的為人處世,因為他們天天都在鍛煉智商,並依靠這個智商的提高,來獲取更好的生活,所以用不著可以去追求提高智商或者情商;而其他人呢,一般來講沒有那麼好的條件在成年後,特別是工作後,刻意去訓練智商,因為轉而奔向了情商。偏偏,情商越低的人,越容易產生自己情商高的錯覺——因為這正是情商低的含義···所以他們更覺得追求高情商好像很容易,於是埋頭於雞湯中不可自拔。


對普通人而言,自己智商不高這是難以否認的事,所以情商就成了用來自我安慰的利器:通過強調情商,強調那些「高智商低情商一事無成的人」的存在,絕大部分普通人可以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

對不起,普通人,現實可能要讓您失望了:真正智商高的人,只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感興趣。這樣的人一般對世俗所謂成功不感興趣。不過這樣的人一旦對成功感興趣起來,立刻可以做到審時度勢,該用到情商的地方也不會放過。


這幾天在駕校學車。
要說駕校的教練,普遍文化水平、素質修養都不高,應該是可以成為共識不能說是地圖炮的吧?但是不同的教練,因為情商的高低,也會有不同的前程。

我教練就是:教人主要靠諷刺、挖苦、吼,男學員可能用腳踹。其實態度差沒什麼,主要是問他問題,回不回答全看他心情。我們主要靠新老學員之間傳幫帶。
學員們基本上秉持著「學完我就再也不認識你了」的心情去練車赴死。
比如我那天第二次上車練科目三,情景是這樣的:

(一、我剛做完一個35邁直線行駛)
教練:你能不能直著跑!老擰方向盤幹什麼!
我:哦……(減到2檔準備再跑一次)
教練:你減檔要幹什麼!
我:再…再跑一個直線行駛……?
教練:再跑一個有什麼用!你能不能行!你現在直線行駛了沒有!等著我幹什麼!
我:≧﹏≦那…那我跑啥?
教練:你說跑啥!你不會看?!到考試了你也問我?!
我:…… ̄﹏ ̄

(二、百米加減檔完了準備做直線行駛)
教練:你要幹什麼!
我:……不…不是該直線行駛了么……(已經開始哆哆嗦嗦)
教練:誰告訴你要直線行駛了!
我:哦……( ̄. ̄) 
教練:你等著幹什麼!?你不練車?!
我:那……那我該幹啥?
教練:有沒有腦子!
我:……( ′ロ` )?

(三、教練讓我沖45邁)
我:怎…怎麼沖……?
教練:你說怎麼沖?!
我:(#°Д°)  ……(默默加到四檔沖了一下)
我:教練然…然後呢……?
教練:你等我?!你得飛出去?!
我:…⊙▽⊙ 不…不是…那……能從五檔直接下二檔么……?
教練:會不會看!有沒有眼睛!人家跑的時候你看不看!
我:(出離憤怒)她們都沒有跑過!我要是能看會我也不用花錢來駕校看!(╯-_-)╯╧╧
教練:別練了!換人!

同一個駕校的另一個教練,就不是這樣,對於學員都是因材施教,態度不好的學員他也鎮壓,但態度端正的學員,他就會講得很清楚細緻,他的學員都很喜歡他。
後來一個某企業老總的公子來學車,被教練治得服服帖帖,老總一高興,把教練找去做司機了。

這個駕校還有一個教得好的態度好的,被另一個駕校挖去培訓教練了。

也不是說當司機或者培訓教練就是什麼光明前程了,但起碼不用每天風吹日晒。
關鍵是,他們經手的學員都變成了他的人脈,而不是他的過客。

我個人就覺得情商高很重要。
最功利地講:
每個人在社會上,不可能能自己完成所有事情。你讓別人覺得舒服,別人有什麼好的機會或者你有什麼困難的時候,別人就會非常願意幫你忙。
就不提什麼「創造了舒適的人際環境自己也更舒適」這種事情了。

但我確實覺得能照顧好很多人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能讓自己在不開心的時候開心起來,我覺得自己很厲害。


溫柔而不刻薄的說:高情商的需求面廣,而高智商,需求面比較窄。絕大部分的工作和生活用不到高智商。單從供需比來看,情商比智商重要。

刻薄的說,因為大部分人(智商都低到)無法理解高智商和低智商的區別,但是人人都能分辨高情商和低情商帶來的不同。

情商的區別直觀,智商的區別,非常不直觀。什麼是大眾能理解的東西?身家,曝光度,福布斯排名,老婆的臉蛋,身上穿的衣服。


很簡單啊,因為你拿出來衡量的標準不一樣。智商是先驗,情商是後驗。

現在的智商的測試,大多是通過一些測試題來計算,測試題樣本越少,測試出的智商準確度就越低。所以智商的判斷,是一個比較狹隘的提前判斷。

公認的高情商是什麼?一個依靠高情商,取得了成就的人,這是公認的高情商。這是從結果推到出的玩意。這樣的比較,當然非常不公平。

公平的比較,這種高情商,要對比依靠高智商取得成就的人。

無背景,名牌大學,畢業找到好工作,對比無背景,差學校,依靠情商混社會。這才是智商和情商的正確對比。

這時候,你還敢說,智商和情商,對於普通人來說,誰更重要?

又或者,我們也搞一套測試題,用測智商的方法,測出一套鍵盤黨的情商標準。那時候你會發現,鍵盤黨的高情商,宛若智障,比高智商姿勢水平,不知道低哪裡去了。


因為大部分工作其實對技能和學歷的要求並不高,很多時候,你比別人強,得到機會,靠的是會拍馬屁,會忽悠,厚臉皮。尤其是靠做業務起身的,不需要你智商多高,但是要心黑臉皮厚有城府。


據說情商是科學家安慰智商不高的人而發明的。。。


據我觀察。。這句話是根本不存在的。。
因為智商高的人足以搞定一切事情了,不存在情商高智商低這種事兒


筆記本說,我能進最高端的峰會陪財富大佬開會,陪最漂亮的女人同床共枕,見過所有的人,去過所有的地方,我才是IT最不可缺少的尤物。
機房的伺服器不厚道地笑了:我歇會上個廁所,你們繼續聊。


我覺得,智商更多的試用於自己,因為你智商高,你可以輕鬆了解到很多知識,可以很容易的學會一門技巧。但是在如今這麼小的世界裡,更多的不是你一個人能做到什麼,而是你能帶給別人什麼。情商的高低決定了你與別人交流溝通、團隊合作的順利與否。
在這個交互性極強的社會,情商能影響到你的人脈、職業發展、日常交際等,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與人打交道的職業,那麼情商的重要性顯然高於智商。但是如果是科研工作,那麼智商絕對占首位,這也是為什麼大多科學家的脾氣都很古怪。
智商大部分是天生的,同時後天開發一部分。但是情商大部分是由成長環境,外界因素不斷影響的。在經歷豐富了之後,情商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在智商難以提高的情況下,歷練我們的情商是提高自己競爭力的不二選擇。


大部分自認為情商高的人只是意識到了自己智商低這個事實而已,和智商不同,情商是不能自我發現的,智商么,發現自己學不會數學的時候就該意識到了……


推薦閱讀:

為何知乎里女性都這麼美麗,頭像端莊有氣質,回答問題非常有哲理?
26 歲女朋友因為沒吃到一種蛋糕哭了,這正常嗎?
你見過的情商最低的行為是怎樣的?
有哪些「智商高到可以忽略情商」的例子?
你見過的情商最高的行為是什麼?

TAG:心理學 | 經濟學 | 情商 | 智商 | 勞動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