綾、羅、綢、緞、絲、帛、錦、絹的區別是什麼?

史書中提到過好多種絲織品,除上述幾種外還見過一些其它的。
它們都有什麼區別?
用途分別是什麼?


感謝邀請,也是第一次被邀請回答,我接觸的都是以春桑蠶絲為原料,故回答偏向強調工藝的不同,希望能提供參考。

補圖來遲,請見諒。

綾類:採用斜紋組織或以斜紋為底的提花組織為主,混用其他組織製成的花素織物,最早的綾表面呈現疊山形斜路,按原料分為有純桑蠶絲織品,合纖織品和交織品, 素綾是用純桑蠶絲做原料的絲織品,常見的綾類織物品種有花素綾,廣陵,交織綾,尼棉綾等,表現在質地輕薄,柔軟,用於裱畫裱圖,可以做四季服裝。市面上也直接稱斜紋綢。
請仔細看它的紋路。

補充綾類實物,圖片來自x寶,為免廣告嫌疑,和物品無關,僅展示布料效果。

放大後:

羅類:全部或部分採用條形絞經羅組織的絲織物,運用羅綢織發使織物表面具有紗空眼,分為橫羅和直羅。傳統品種杭羅為橫羅。外觀表現在質地輕薄,絲縷纖細,經絲互相絞纏後呈椒孔形,質地緊密,結實,紗孔通風,透涼,穿著舒適,涼爽,適於製作夏季服飾,刺繡坯料和裝飾品,它是純蠶絲織物。

補充羅類實物,
圖片來自x寶,為免廣告嫌疑,和物品無關,僅展示布料效果。

放大後:

綢類:是絲織品中最重要的一類,是指採用基本組織或混用變化組織或無其他類絲織物特徵的、質地緊密的絲織物,明清以來綢成為絲織品的泛稱,現在習慣上把綢與起緞紋效應的緞聯繫起來作為絲織物的總稱——綢緞,直觀區分的話主要從成品的色澤和手感上區分,純桑蠶絲質地柔滑,反射的光線比較柔和,綢屬中厚型絲織物,其中較輕薄的品種可做襯衣和裙,較厚重的可做外套和褲子。

補充綢類實物, 圖片來自x寶,為免廣告嫌疑,和物品無關,僅展示布料效果。

放大後:

緞類:利用緞紋組織的各種花、素絲織物。緞類織物俗稱緞子,品種很多。緞紋組織中經、緯只有一種以浮長形式布滿表面,並遮蓋另一種均勻分布的單獨組織點。因而織物表面光滑有光澤。經浮長布滿表面的稱經緞;緯浮長布滿表面的稱緯緞。緞類織物是絲綢產品中技術最為複雜,織物外觀最為絢麗多彩,工藝水平最高級的大類品種。其特點是平滑光亮,質地柔軟色彩豐富,紋路精細, 我們常見的有花軟緞、素軟緞、織錦緞和古香緞等,個人最喜歡古香緞,雍華瑰麗,具有民族風格和故鄉色彩.,可以做旗袍,被面,棉襖等.
下圖為花軟緞

下圖為織錦緞

下圖為古香緞

絲:這個字咱們從字面就能理解了,本意是組成原纖維的亞級線狀結構,放在這個話題里,便是織綢緞等的原料。

帛:其本意是頂級絲製布條、白色絲織布條,它的出現與其他織物的用處不同,最早是作為貴族書寫和繪畫使用的,而今出現的比較多的是帛書和帛畫,也有說法說它的材質、顏色、形制、功能和藏族的「哈達」應該是完全一樣的。
下圖從百度詞條「帛書」中找到的,其實也看不出材質的特點,作罷。

錦類:泛指具有多種彩色花紋的絲織物,本指有花紋或字畫的彩色絲織品,而今指帶有刺繡的絲織品,錦的生產工藝要求高,織造難度大,所以它是古代最貴重的織物這種織物有經起花和緯起花兩種,也叫經錦和緯錦。提到南京雲錦、 廣西壯錦、蘇州宋錦、成都蜀錦為這四大名錦應該就能區分了。
「錦」,並不只因其材料考究、製作費工而貴重,更重要的是:它是用美麗的五色彩絲織出優美的圖案花紋,是一件精美華麗的絲織藝術品。《六書故》云:「織彩為文曰錦」;李時珍《本草綱目》「錦」的釋名說:「錦以五色絲織成文章,故字從帛從金……」可見,優美的紋飾和華美的色彩裝飾,是構成「錦」華貴的最重要的因素。 (此類照片均來自百度百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分別搜索一下了解其起源歷史及製作工藝特點。)
南京雲錦

廣西壯錦

蘇州宋錦

成都蜀錦

  絹類:在古代,絹絲可以泛指蠶絲。但是現代紡織工業中,絹絲特指蠶絲短纖維,而不是長絲。絹類織物為平紋組織,質地輕薄,堅韌挺括平整,一般常見的有天香絹、篩絹等,可以做婦女服裝、童裝等,但是絹同其他製成品相比,質地更加輕薄,容易起毛,不宜多洗。

  總的來說,錦與緞比較肥亮,羅及絹比較輕薄。


看完你就知道平民的粗布麻衣和貴族的錦衣之間的差別了~

一、綾

以斜紋組織為基本特徵的絲織品,可分為素綾和紋綾。紋綾相比素綾則是多了單層暗花的織物。綾質地較為輕薄,光澤柔滑,歷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唐宋時已用作官服的主要面料,當時稱之為「綺」。有文獻曰:綺,欹也。其文欹斜,不順經緯之縱橫也——記住了,好一句霸氣的「不順經緯之縱橫也」!所以是斜的!斜的!

(綾 / 織造結構)

(南宋 / 花卉紋綾)

二、羅

採用絞經組織使經線形成明顯絞轉的絲織物,運用羅綢織法使織物表面具有紗空眼的花素織物統稱羅,在商代已經出現。我猜,「羅」應該算是四姐妹中最不合群的了,啥?你問我為什麼?沒有絞絲旁咯!至於為什麼沒有,哎,還是問倉頡去吧。

唐代浙江的越羅和四川的單絲羅均十分著名,其中單絲羅表現具有均於分布的孔眼——後稱為紗。羅為純蠶絲織物,質地緊密結實,紗孔通風透涼,穿著舒適涼爽,網眼多多卻排列有序。所謂「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所謂羅裙羅裙 ···所制之衣多有朦朧仙境之美感!故適做夏季服飾哦。

(羅/ 織造結構)

(南宋 / 黃褐色如意山茶暗花羅)

(戰國 / 菱紋羅)

三、綢

採用平紋組織或變化組織,經緯交錯緊密的絲織物。其特徵為綢面挺括細密,手感滑爽滑爽滑、爽滑爽滑呀~明清以來綢成為絲織品的泛稱。我們知道綾羅綢緞四姐妹均為絲織物,可「絲」卻偏偏只愛上了「綢」,俗稱「絲綢」,哎,何曾聽聞「絲綾」、「絲羅」、「絲緞」來著?不過現在又習慣把綢與緞聯繫起來作為絲織物的總稱「綢緞」,哎,貴圈真亂呢。直觀區分的話主要從成品的色澤和手感上區分,綢屬中厚型絲織物,純桑蠶絲質地柔滑,反射的光線比較柔和。

四、緞

採用緞紋組織或緞紋變化組織,外觀平滑、光亮、細密的絲織物。鍛織物最早見於元代,明清時成為絲織品中的主流產品,它是絲綢產品中最為絢麗多彩,工藝水平最為高級的大類品種。其特點為平滑光亮,質地柔軟,花型繁多,色彩豐富,紋路精細,雍華瑰麗。最常見的分五枚緞和八枚緞。

話說這緞,曾寫為「段」,後來有了絞絲旁,成了「緞」,可這羅,曾寫為「羅」,後來的後來,還是「羅" ···

(緞 / 織造結構)

(清 / 明黃地折枝牡丹緞)

五、絹

古代對質地緊密輕薄,堅韌挺闊,細膩平滑的平紋類絲織物的通稱。平紋類織物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並一直沿用至今,歷代有紈、縞、紡、綈、絁、綢等變化。

哦,看到了嗎?它始終一副四平八穩一本正經的樣子,好嚴肅哦~

(絹 / 織造結構)

(隋 / 藍絹片)

六、絨

全部或部分採用起絨組織、表面呈現絨毛或絨圈的絲織物。漢代出現絨圈錦,在錦上織出絨圈。明清時期的絨有樟絨、漳緞等多種名稱。

看起來毛茸茸的摸起來好舒服的樣子呢~

(絨 / 織造結構)

(明 / 絨地綉壽)

七、帛

帛應不算衣料,絲帛用於書畫,戰國時就有生絲織成的「帛」,單根生絲織物為「繒」,雙根為「縑」,「絹」為更粗的生絲織成。殷周古墓中發現絲帛殘跡,可見那個時候的絲織技術就相當發達。

雖然漢代蔡倫蔡先生髮明了紙張這玩意兒,但是「貴縑帛,賤紙張」,大多數人用紙,還是因為買不起帛呀。

(帛書 / 德經)

八、紗

由經紗紐姣,棉花防成,形成均勻孔眼的紗組織絲織物。紗,紡絲而織也,是輕薄透氣的絲麻織物,古時多以蠶絲為之。其實紗么最好分辨啦,經緯線交織稀疏,孔眼均勻分布似繁星點點,穿身上半透不透,曼妙身姿若隱若現,真是讓人想入非非···哦,忘記說了,烏紗帽也是由此而做的呢。

(漢 / 漆紗)

九、錦

我們一定聽過「錦上添花」和「繁花似錦」吧,彼錦即此錦——泛指具有多種彩色花紋的絲織物。有經錦和緯錦之分,今指帶有刺繡的絲織品,優美華貴。錦的生產工藝要求高,織造難度大,材料考究,製作費工費時,是為古代最貴重的織物。它用美麗的五色彩絲織出優美的圖案花紋,是一件件精美華麗的絲織藝術品。

(錦 / 織造結構)

(漢 / 常葆子孫經錦)

(唐 / 紅地瓣窠對鳥文緯錦)

好!搶答開始!你可知我國的四大名錦為哪四個?


答案揭曉


(南京雲錦)

(廣西壯錦)

(蘇州宋錦)

(成都蜀錦)

眼花繚亂了嗎?哈哈,好,那便再添一個「宋式錦」吧!

明清時期,蘇州織錦頗為盛行,其部分花色繼承宋代風格而稱「宋式錦」,紋樣多為幾何紋骨架中飾以團花或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諧。

(清 / 黃地五彩八達暈錦)


啥?眼睛還不花?行吧~那再加個「織金錦」,哈哈哈~

以金縷或金箔切成的金絲——對!你沒聽錯!金絲作緯線啊——織制的、一種用金線顯示花紋而形成具有金碧輝煌效果的織錦。始於戰國時期,多用於北方游牧民族——你想昂,那樣的北寒之地多需要像太陽一樣閃閃發光帶來一絲燦爛和生機的織金錦啊!唉,but又是個土豪用的~

(元 / 鳳穿牡丹織金錦)

十、妝花

採用挖梭工藝織入彩色絲線的提花織物。根據不同的地組織,妝花織物可分為妝花紗、妝花羅、妝花緞等。妝花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是中國古代絲織品最高水平的代表。妝花妝花,化妝化妝,根據小離的理解,嗯 ··· 妝花就和化妝似的,底布上添織一些什麼進去便是了,但效果卻大有不同了哦~

(妝花 / 織造結構)

(明 / 瓔珞紋妝花緞)

十一、緙絲

緙絲又稱刻絲,織造過程極其細緻,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一點不誇張哦,要知道,一句「宋元以來,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即可說明問題啦~

通常完成一件緙絲作品需耗時一兩年心血一兩年啊!這是龍袍的製作時間啊!不同於一般錦(錦也曾制帝後服飾)「通經通緯」的織法,它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即緯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是具有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哦。

關於「緙絲」這個寶貝,想來也是要單獨再另作一個詳述的~快不多說了我們趕緊欣賞一下吧~

(緙絲 / 織造結構)

(唐 / 緙絲飾件)

(元 / 緙絲雲肩殘片)

(南宋 / 緙絲名作《蓮塘乳鴨圖》欣賞)

最後——且來個緙絲龍袍壓軸吧~~~哈哈~~

所以,知道平民麻衣和貴族錦衣之間的差別了嗎?古代都是手工業純手工製作哦!這級別外加這材質就是高定的奢侈品好不好!

那麼,你現在記住了多少呢?

(完)


*註: 原來是想添水印的,很多圖片文字都是我讀書行路得來的積累,很多都是網上沒有的,相機拍下來用美圖秀秀裁的處理的也不容易啊,但想想知識是用來傳播的,總是儘力要讓更多人看到才有意義,就沒添水印了。若有筆誤之處請指正,轉載搬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

作者:暮離


反對高票回答。題主問的是史書里的,高票回答會不會有點答非所問啊?麻煩大家討論名詞問題的時候考慮下古今差異啊!


首先這些都是絲織物,沒啥可討論的。

中國的英文名叫做China(瓷器),然而早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絲綢就遠播海外,稱中國為Seres(絲國)。中國絲織品的歷史幾乎與中國的文明史一樣長,不僅有絢爛迷人的文藝氣質,更有嚴謹科研的理工色彩。

【綾】

檢索「綾」的定義,百度會告訴你那是一種斜紋織物,高票回答也是這麼說的對吧!

然而歷史上其實是有平紋提花的綾的。阿斯塔那(中國新疆)出土過黃地聯珠龍紋綾,正倉院(日本)也有一件有,日本人稱為「平地綾」。「綾」令人眼花繚亂之處在於,我們所熟悉的三原組織(平紋、斜紋、緞紋)在歷史的不同階段里都曾被包含在這個名字里。

儘管現在的「綾」使用範圍很小,大約只用於書畫裝裱。然而在唐代「綾」非常興盛,儘管文獻中提到的各種類「綾」紛紛以產地、紋樣、工藝命名,五花八門,但是它們都是先織後染,未染色的綾有「地鋪白煙花簇雪」的效果,因反光而折射不同的花紋效果。唐代官員服裝也以「綾」為面料,可見當時「綾」的高貴。宋元時期「綾」依然常見,那時才形成我們百度告訴你的斜紋為主的織物。明清時期人們喜歡光潔緻密的「緞」,甚至用緞紋織造「綾」,「綾」的地位才漸漸下降。

( 左:新疆出土墨書景雲元年雙流縣折紬綾;右:正倉院藏綠綾袍。 )

【羅】

「羅」不僅這個字很奇怪,並且現在我們周圍幾乎沒有它存在的痕迹,甚至很難舉出與它相類似的織物來。如果說除了針織以外,我們對於梭織的理解就是經線互相平行然後和緯線交織的話,那麼「羅」就是那個異類,因為它是很多人聽都沒聽過的「絞經織物」。

簡單說來,每兩根或以上的經線為一組,相絞,再與緯線交織,這就是「羅」。「羅」很古老,河南滎陽新石器遺址里就發現了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絞經織物,後來無論是先秦還是西漢,南宋還是明代,甚至是清宮舊藏里,都有「羅」的存在。絞經令它擁有穩定而細密的空隙,所以古人才說「薄羅衫子透肌膚」,欲說還羞。

高票回答貼出來的是至今唯一仍然保存技藝的羅,杭羅,也是簡單的一種羅。這種橫羅很像紗,絞經簡單。

而且這圖太丑了,我一直覺得現在的杭羅不太好看,看看民國的橫羅吧,簡直好看極了

一些複雜的羅組織

目前市場賣的所謂的羅,除了杭羅,應該都屬於絞經紗,而且很稀疏。

【綢、帛、絹】

這三個字都有絲織物總成的意義,只是在不同時期而已。

這個字古時候寫作「?」,「紬,大絲繒也」。這個「繒」就是「帛」,「帛」是早期對普通絲織物的總稱,所以中國絲綢博物館的LOGO也是一個「帛」字。後來「今繒帛通呼爲紬,不必大絲也」。漢代開始「繒帛」並用,後來這類織物就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絹」啦! 大多平紋類絲織品在考古報告里往往被寫作「絹」 。

可以說「綢」一直享受著統稱絲織品的待遇,所以今天的我們才用「絲綢」去稱呼絲織品。

明清時期出現了許多表示特定絲織品的「綢」,尤其在明代出現了許多冠以地名的品種,如「寧綢」,質地緊密,花地分明;又如「潞綢」,質地細膩,花紋清秀。此外還有清代的「春綢」,細軟輕薄,常用上貢。而「繭綢」則是用野蠶繭織成,粗獷而渾身疙瘩。雖都有「綢」名卻大相徑庭,難以一一舉例。

潞綢 (斜紋綢)

寧綢(斜紋綢)

這些都是斜紋的,也有平紋暗花的「春綢」

春綢

【緞】

「緞」是最年輕的,年輕到許多古裝劇里根本不可能出現它,目前沒有可以早於宋代的緞織物。然而橫空出世一樣可以風靡於世,所以我們看到明清時期「緞」的大量使用,它甚至成為高級絲織品的代名詞。「緞」的特點是浮線很長,所以它看起來是如此光潔而厚實。

可以說素織的「緞」已經足以貴氣逼人了,更何況明清時期織造工藝已經如此成熟了,所以織金、織銀、織孔雀羽,彩織妝花,於是「緞」擁有了前輩們所沒有繽紛多姿。如今化學纖維多種多樣,似乎也是忘不了「緞」帶給我們的絲滑世界,於是「緞面」一詞幾乎可以代替「奢華」。

在緞風靡的明清時期,我們常見的不是民國的那些織錦緞類,而是妝花緞、織金緞這些。

(妝花緞)

(織金緞)

我們去南京看那些大花樓機在人工織布演示的,織的一般都是妝花緞,它也是雲錦最具代表的織物。

而所謂織錦緞,一般指的是使用現在機器仿製傳統織物,民國時十分流行,雖然織物本質與傳統意義上的「錦緞」已有所不同了,然而它依然代表了近代中國提花織物的最高水平。

【錦】

「錦」字以「金」為聲,以「帛」為意。僅從簡單的釋義來說,「錦」是彩色提花織物,狹義說來指的是先染後織的熟織物,工藝複雜而外觀絢麗。西周時就有關於「錦」的文獻記載以及實物出土了,《詩經》里有「君子至止,錦衣狐裘」「萋兮斐兮,成是貝錦」等記載,已然是極盡華貴的辭藻了。

兩漢至圍巾時期,織錦發展空前繁榮,所以我們現在每每都會遙想當年似的說起「漢錦」。從兩色、三色到五色雲錦,漢魏時期風行的雲氣動物紋還往往配以文字,這個以藍、紅、黃、綠、白為基本色調的絲織物世界,為我們呈現出兩千年前瑰麗而神秘的獨特氣質。

(「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

像高票回答里說的,雲錦雖然叫錦,但是它只是那個織造機構或地域的名字,具體的產品具體叫,比如前面說的妝花緞、還有庫緞!


差不多這些,具體內容很久之前在公眾號發過了:

解讀詩詞里的那個「絲綢之國」;綾羅綢緞和那些你不認識的絲織品生僻字


首先,題主提到的這些名詞都是指絲織物,正好我前段時間接觸了眾多讓人眼花繚亂的種類,弄得我頭痛,好不容易給弄清楚了,趁這個機會把我的收穫整理一下吧。

說在前面:其實這些分類是傳統的分類方法,現在的真絲品種越來越多,一些新穎的面料往往結合了幾種種類的特點織造而成,所以很難說清楚一塊面料確切的屬於什麼品種,各位碰到什麼不好分類的面料也不要糾結,能大致的區分開就不容易了。

絲綢共十四大類,三十四小類(大類主要是按照絲織物的組織經緯線組合花紋色彩命名)

1,紡類:採用平紋組織,經緯無捻或者弱捻,質地輕薄懸垂性好。

如,電力紡

雪紡

其實我很糾結雪紡到底該歸到紡類還是紗類,就扔到紡類下面吧

2,錦:採用重組織,直白點說就是由多層經緯交織出來。

顏色豐富,屬於色織提花物,又叫提花綢,分雲錦,宋錦,蜀錦等。

宋錦:

領導人穿的都是宋錦,領導夫人穿的外套下面13會說到的

3,緞:採用緞紋組織,光亮平滑。

這個應該不用多說,德芙絲滑的那個廣告簡直魔性了,這種最常見的面料就是緞了,光亮柔軟的很。

4,紗:由經紗紐姣,形成均勻孔眼的紗組織絲織物。

就是醬,常見就是婚紗公主裙的裙擺那種面料,比如蚊帳那樣的,恩,就這樣理解


5,羅:通過紗組織與平紋組織橫向或縱向的聯合,使織物表面形成規律的沙孔條。

6,綾:斜紋組織,綢面有明顯的斜向紋路,一般質地輕薄。

明顯能看到一道一道的斜向紋路,這種比較耐用,也比較厚實,光澤自然弱一點,相對就是質感提升。

7,綃:平紋或假紗組織,生織,就是蠶絲不經過脫膠就直接織出來的,所以硬挺很多,孔眼也清晰,質地輕薄,這幾年被炒得火熱的歐根紗是也。

歐根紗的圖不要太好找了,這幾年超級流行這種面料,就是化纖也能做出一毛一樣的外觀效果,滿大街都能看到

8,縐:是平紋或其它祖師,經緯加強捻,使得織物下機後呈現縐效應,具體表現為織物光亮有磨砂的質感,手感富有彈性,光澤柔和,抗皺比較好。

表面像是細細的顆粒狀,看得清楚嗎?這個是雙縐,縐裡面的一種。


9,綢:平紋或變化組織,經緯交錯緊密,綢面平挺細密,手感比較滑挺,用途很廣。

這個是塔夫綢,禮服上用途很多,也可以高檔服裝的內襯,看起來有點像雨傘布的感覺,身骨很好,很挺括


10,絹(juan 四聲):平紋,說白了就是絲織品紡織生產過程中的下腳料收集起來重複利用的,所以蠶絲現在都被切成了短纖維重新紡紗織布的,質地細膩平整。

絹的圖片沒什麼好看的啦,就是下腳料切成短纖維重新紡絲,一般面料都可以做。

11,葛:平紋組織,斜紋組織及變化組織,表現就是經曲緯疏,經細緯粗,織物表面能看到橫向的縮紋,就是緯線一條一條很粗很明顯的那種感覺,質地厚實。

這個圖片真不好找,有時間去樣品庫找個樣卡出來拍一個。

12,綈:平紋,蠶絲長絲做經,棉或其他紗線做緯,質地粗厚,紋織清晰,有素線綈和花線綈之分。素線綈好理解,就是用的普通的緯線,花線綈就是採用的花式線,比如竹節線啊之類的,聽名字大概就能想像出樣子的感覺。

同上,圖片網上不好找啊 ,有時間我自己去拍

13,絨:全部或部分採用起絨組織,表面呈現絨毛或者毛圈的絲織物。

這個就是上面大合照里領導人夫人身上的外套,看到這個袖子上的凸起的花紋嗎,就是真絲手工做的絨,這種面料也有自己的名字,叫漳緞,一般全真絲的絨太少了,我也只能把手機里這張照片翻出來。(話說我還無恥的試了一下這件衣服,很挫,還是只有國母才能穿出氣勢啊)


14:呢:經緯線較粗,質地不限,質地豐富有毛感的絲織物。

這個是真沒辦法找到了,就連樣品庫里,我都似乎沒有見過這種,以後翻到了給你們拍哈。

以上都是我個人理解的總結,難免有錯漏的地方啦,還請懂的朋友多多指教啊。


去年國圖有絲織品展覽,詳盡介紹了這個問題。實物解釋。不多說,直接盜圖。

三星手機,畫質諒解


第一次被邀請回答,有點受寵若驚。個人學識有限,僅能回答我所涉及過的。本人是做無縫織造打版設計的,所以接觸到的也就是棉,滌綸(彈力絲)和包紗這三種主要原料。至於,綾羅綢緞等各種布料的區別不是很了解,所以也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無縫織造來說,其實就是用機器編織花紋。至於無縫織造的原理,如果懂打毛衣就能懂無縫織造的原理,兩者是一樣的。無縫內衣織造原理和襪子織造原理也一樣,無非是針筒大小和提花複雜程度不同而已。編織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經編,一種是緯編。無縫內衣屬於緯編,也叫大圓機。
至於原料,棉是棉花提煉加工而成,這個我想不需要我多解釋了。

滌綸絲,是先從石油中提煉出顆粒纖維,然後在把顆粒纖維加工成長絲。長絲有兩種,一種是錦綸長絲,俗稱尼龍。另一種是滌綸長絲,是聚酯纖維。長絲經過加彈機加工,錦綸長絲加工成錦綸,滌綸長絲加工成滌綸絲。
滌綸做的面料和尼龍做的面料最主要的區別是: 1:尼龍價格比滌綸高1倍左右 2:尼龍比滌綸光滑柔軟 3:耐磨性相差無幾 4:尼龍有少許彈性.滌綸無弱性 5:尼龍染色比滌綸染色難點
因此,在無縫內衣織造中,一般廠家都傾向於用滌綸絲。
只有少數高檔內衣才用錦綸。

包紗是有長絲加氨綸絲合併加工而成,加工的機器叫包紗機。
同樣,長絲有錦綸和滌綸之分,所以包紗也有錦包和滌包之分。


簡單點來說,就是織的手法不一樣,斜紋,平紋,山形紋,緞紋,等等。而又因為織的手法和工藝精細程度不一樣,又產生了不一樣的質感。


  1. 絲,《急就篇》二註:「抽引精繭出緒者曰絲」,即蠶所吐的、由晨繭抽出的叫絲。
  2. 羅,《釋名.釋采帛》「羅,文疏羅也」「羅」從羅網得名,這是因為它的花紋象網眼一樣的緣故。從地 下發掘出來的大量實物考察,「羅」的織法與一般絹帛不同,它是用「糾經」法織出的,經線之間互相糾聯,織出的花紋如椒眼狀,或呈菱形,正因為如此,才以「羅」命名。「羅」也是精美的高級絲織品,它比別的絹帛更輕更薄,所以更『適合作夏服、作帳幔。
  3. 綢,古作「」。「綢」,《說文》「繆也」。《宋史·兵志》「春冬賜衣有絹綿,或加?布緡錢」,『?」與「布」列為同類。陳憲章《冬夜》「高堂有老親,通身無完綢」,「綢」是貧者之衣料。可見「?」是由質地粗劣的蠶絲加紡而織成的質地粗厚而耐穿的絲織品,是低賤者所服。
  4. 緞,《說文》「履後帖也」。它,。它最初指加固鞋後跟的帖邊,與絲綢無關。《正宇通》「今厚繒曰緞」,「緞」之成為絲織品名很晚,當在明代之後。「緞」其實就是「?」,是經過加的「?」。「緞」源於「鍛」,生細粗硬,加以捶搗便之變軟,始適於衣著。
  5. 帛,《說文》「繒也」。「帛」在先秦是絲織品的通名,在先秦絲織品和其他物品並稱時總是用 「帛」,如「壁帛」、「粟帛」、「皮帛」、「絲帛」等。在古代,「帛」和「布」不僅是原料上的區別,還是階級、階層的分野。富貴者一般衣「帛」,尤其是高級的「錦」、「羅」之類,所以「錦衣玉食」、「紈袴子弟」等成為顯貴者及其子弟的標誌;而「布衣」則是庶人、匹夫之服,是身份微賤的標誌。
  6. 絹,《說文》「繒如麥?色」,麥稭顏色的繒稱「絹」;《正字通》「繒之通稱」。在漢代,「絹」只是繒帛的一種,在後代,「絹」則代替「繒」成為絲織品的總名。
  • 以上摘自王鳳陽《古詞辨》

外婆年輕時候穿的衣服,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真絲面料手工制,應該屬於「綢」這種。
面料厚實有光澤,做工細緻,原為粉紅色,後染成黑色。


可以去杭州絲綢博物館,裡面有對這幾種的詳細圖形區分和實物區分。


參見《服裝材料學》


我學染整工藝的時候,只記得織法分,平紋,斜紋,府綢。題主所問,應該是,纖維成分和織法的組合所致吧。


帛是不是最好的?好像在哪裡看到過,說帛是單位面積里絲最長韌性最大又相對輕薄的。現在很難復原的技術?
羅是最薄的吧。
緞應該是有特殊光澤或花紋的那種吧。


作為美術生,考前複習的時候曾涉及到這一塊,學的不精,概括起來就一句話:

錦 綾 紗 絹 羅 綢 緞 ,這是按從低級到高級排列的,越低級的越厚重,反之則較為輕薄細膩


「古代有錢人才穿的起絲綢的衣服,為什麼呢,因為太他么貴了.........」這是我們老師告訴我們的.....


推薦閱讀:

TAG:服飾 | 材質 | 紡織學 | 布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