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5 年 1 月 23 日《社保不是萬能的》一文,這是否社保政策變化的前兆?
本來是閑著沒事爪機打的,才發現第一位評論的是題主,並且修改了問題,我還是認真點答吧,更新在最後
--------------------------------------------------------------------------------------------------------------------------------
企業年金快強制執行了,這一點很明顯啊。商業保險也許會被扶持?
吐槽也沒用,即便延遲了退休年齡、強制了企業年金,養老保險的大窟窿也很難補上。其實一直在想辦法補嘛,朱鎔基要求做實個人賬戶空賬、近年把社會統籌撥給個人賬戶那3%取消了、推遲退休年齡,都是在掙扎。
不過這些掙扎面對巨大的空賬都是杯水車薪。我一直都覺得最壞的情況養老保險會破產,要麼就是低水平運行苟延殘喘,這兩種情況都會帶來社會動蕩,一種特別激烈一種稍微和緩而已。現在看來是打企業年金的主意了,成功把養老保險的壓力轉嫁到企業,從而影響的是其他領域了,看的時候蠻崇拜該部門的,聰明!
國人對企業年金其實很陌生,有年金的企業應該在1%以下吧,還很多都是福利好的大型國企。商業保險範疇在企業比較流行的也是補充醫療保險,幾乎沒有企業會去想養老問題,而且面對那麼高的繳費比例,企業和員工都樂於謊報繳費基數,所以養老保險的收入比應當收到的又得低很多。
題外話一句,曾經轟動一時的上海社保案,被挪用的其實是企業年金,但這個概念對大眾來說太陌生,所以直接變成了「社保案」這種說法。
文章里列舉發達國家怎麼不全靠社會保險的時候引起我極大不適,尼瑪怎麼不說人家其他的基本福利、怎麼不說人家企業年金是強制的!然後就看到說強制了…於是很明顯了,不知道初期試點範圍是多大,但肯定就快開始嘗試強制企業年金了。
鑒於社保窟窿已經填不上了,肯定不會下調繳費比例的,所以企業年金這塊就會成為企業的新增支出。羊毛出在羊身上,福利支出增加,薪資支出就得減少吧,所以工資漲幅應該會受影響。員工跳槽應當會更慎重,一定程度上參見日本。全面鋪開後必然進一步影響中小型民營企業的生存,現在的繳費比例已經讓遵紀守法的企業不堪重負了。
應當會扶持商業養老保險吧?具體措施的話,我不了解保險行業,就猜不出了。
至於每次的政策變化,引發網路吐槽狂歡,也就是狂歡一下洗洗睡吧,政策只會越來越嚴苛,積重難返嘛。這一次要是推行年金,說不定是叫好聲一片呢,大多數人把資方當仇人一樣看,福利能撈一點是一點,現在國家幫我撈,當然是習大大天降偉人啦!呃,如果先從大型國企開始試點(很有可能喲),也許又是叫罵一片…
另外看這意思,養老保險大概要嚴格起來了,謊報基數的企業大概會不大好過了…恐怕假工資台賬、給社保稽核的人塞錢塞卡都即將不如以前好使了。
純屬瞎猜~以上~---------------------------------------------更的分割線------------------------------------------------------------------------------
一、明確一下:請問這是否是社保政策再度變化的前兆?
嚴格來說不算社保政策吧,社保政策目前會不會變我不知道,從這篇是沒看出來,也可能是我太不敏感。
二、補充一下:如何做好「社會保險之外的功課」?
目前來看是商業保險+能力範圍內的理財吧。看到有人說農村養老的問題,這和我們說的不是一個體系,我討論的時候默認是在探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這大概已經算保障程度最高的了吧,大家還是嫌低,那就只能在有能力的時候努力賺錢了。話說其實某種程度來說保險也是理財的一種形式。
三、文中提到的企業年金保障是怎樣的?狗姐(作者) 回復 劉石舟
企業年金 - 百度百科 我覺得百度百科這個條目還是不錯的,說得很清楚。其實國內年金都怎麼實現我也不清楚,根本沒見過啊…偶爾聽說的一個貌似是繳費確定(DC)的模式,但同時規定在職年限,保障水平只能作為小部分補充的那種。至於國家強制的話會怎麼規定我就猜不出了,估計也差不多。鑒於我決定要認真點,就補充點其他資料吧
搜到一篇2013年12月的文章,裡面說:根據人社部公布的數據,截至二季度末,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一共有5.9萬個,僅佔全國實有企業總數的0.4%。全國企業年金積累基金為5366.65億元,實際運作金額為5161.4億元。為緩解基本養老保險面臨的支付壓力,有關部門早已著手研究相關政策以完善企業年金制度。目前,財政部門針對企業年金的稅收優惠方案已基本成形。
證實了我那個有年金的企業少於1%的猜測,並且,那時候的稅收優惠方案就基本成形了,看來很快就會實施了。
401K計劃,是指美國1978年《國內稅收法》第401條K項的規定。美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推行401K計劃時,其前提條件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已經覆蓋約90%的勞動者,並且已有第二支柱以確定收益型(DB)為主,即僱主承擔投資風險和長壽風險。
這是文章中提到的美國的企業年金。目前國內的企業主要採取DC還是DB的方式我也不知道,應該是參加了企業年金計劃的人更有發言權,希望大家能幫我補充。DB更像一個縮小版的養老社保,有統籌部分,有一定抵禦風險和再分配的作用。
感謝評論里 @ye chen 給出的另一種思路:企業年金。。。
不幸單位確實有
不幸大家覺得比養老更不值,雖然個人與企業繳費比例1:5.還是覺得不值
自願加入,當時沒加,現在周圍全是問怎麼退出的再怎樣你也是要退休才能拿到錢啊。收益率還比不上外面買理財。
中途辭職,也是要退休才能拿到。有意思么?通貨膨脹啊
不怕說,即便是各大銀行,自己的年金運作的也是翔一樣,5%一年的收益都不能保證。吃的就是單位給補的那部分。
但是年金可沒有統籌。最後只能拿回自己交的+單位交的+可憐巴巴的收益。而且只有退休或者意外身亡。。錢只有花掉才是正經。尤其是在普遍不夠花的情況下
這應該是風險偏好的不同了,大概類似這種想法的人也不會去考慮商業保險吧?如果有這樣的企業年金我個人是會很開心,1:5的比例對我來說相當有吸引力了。說白了企業年金確實吃的就是單位給補的那部分,等於將一部分的養老壓力轉嫁給了企業,DC模式是你薪資越高越划算,DB模式是單位越有錢你越划算。
另外 @張家誠 反饋
好久以前就有企業年金了,繳費比例為1%
這個1%不知具體指什麼?企業年金也確實很早就有了,推廣很慢而已。多謝反饋!
@史高拔 的反饋很具體
我們公司個人交4.167%。。公司交8.33%。。。醉了,一個月扣30%的錢
這個繳費比例是1:2了,就比1:5的差遠了。一個月30%看起來確實很坑,不過裡面的大頭是有點坑的公積金12%和很坑的養老8%,請盡情吐槽之~
企業年金的投資收益比社保得高多了,看有人吐槽說社保基金被政府拿去投資賺錢,其實啊,社保的投資是很謹慎的,必須是風險很低的項目,儲蓄什麼的,絕對不準碰股市之類高收益項目的。國發【1997】26號文《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是這樣規定的:
七、抓緊制定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條例,加強對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要保證專款專用,全部用於職工養老保險,嚴禁擠占挪用和揮霍浪費。基金結餘額,除預留相當於2個月的支付費用外;應全部購買國家債券和存入專戶,嚴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經營性事業。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機構,財政、審計部門要依法加強監督,確保基金的安全。
所以,不要上來就想當然地噴啊,您所擔心的情況,本身就是法律禁止的~有沒有人違法犯罪那是另一回事了
至於年金是鼓勵推廣還是強制執行,就真的是我說的純屬瞎猜了,我只是覺得此屆政府是大刀闊斧的style。
四、如何在現狀下做到老有所依?
賺錢!然後投資賺錢!實在不行,養兒防老吧,不過我覺得養兒更不划算啊…
要給出有效又不那麼難的辦法,臣妾做不到啊…下面說一些關於養老保險的基本知識:
1、我國現有的養老保險制度:
養老保險制度的分類方法之一是按照籌集模式分為現收現付制和基金積累制。
所謂現收現付是以支定收,按照短期內的支出預算來確定繳費比例進行徵收,沒有基金積累。我國1998年以前的可以算現收現付,帶來企業養老負擔畸輕畸重的問題,有些國企被養老重負壓得生存都難,所以才有了後續的改革。@崔磊 的答案說
你現在交的錢,不是養活你自己的,而是養活當下的老人的。
如果希望養老金讓你過比年輕時更好,至少也是一樣的生活,完全可以做到啊,從現在開始立馬按照維持當前老年人高生活標準所需要的資金繳納養老保險,等你老的時候,照樣按照這個標準向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收錢。問題是,你現在願意多交錢么?這種思路就就是現收現付制的。單純從制度層面來說,我國的養老保險是現收現付和基金積累相結合的方式,個人繳納的那8%是全額進入個人賬戶,日後發給你的。算上通貨膨脹率,這其實是很不划算的,但唯有如此才能讓養老金和你的收入掛鉤。算上通貨膨脹、老齡化趨勢,對個人來說當然是現收現付爽啊,可惜養老保險是需要長久維持的,以我國的老齡化速度,這樣干就是作死。
2005年38號文關於養老金給付標準是這樣規定的:退休時的基礎養老金月標準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職工退休時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本人退休年齡、利息等因素確定。
變成公式就是介個鬼樣子:
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
計發月數略等於(人口平均壽命-退休年齡)X12
基礎養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
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是你每年的(實際的繳費基數÷社會平均工資)的平均值。低限為0.6,高限為3。
很麻煩對吧?我已經盡量翻譯成人話了,總之就是繳納越多發得越多,但不完全成正比,要兼顧二次分配的。
所有經濟相關的問題,我們還是基於經濟人假設吧,不要動不動上升到對社會的責任義務層面上去,不然說不清了。2、空賬的原因
1998年開始實施26號文,養老金都要從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分別出了,可那之前是不繳費的啊(不考慮試點),賬戶里自然沒錢。政策一出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已退休和近幾年退休的人養老金髮放的問題。26號文以1998年為時間節點,那之前已經離退休的,完全沒繳過費,我們稱為老人;98年之前參加工作、之後退休的,我們稱為中人;98年以後參加工作的我們稱為新人。處理原則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中人逐步過渡。也就是說養老保險要能保證老人的養老金水平不下降,還要能應付新退休的中人養老金髮放,這其中老人是完全沒繳過費的,中人繳費年限很短,但發放的時候其98年以前的工作年限是視同繳費來計算的。所以從一開始實施就是拆東牆補西牆的狀態。
另外征繳是嚴重不足的,有多少企業是完全按照規定繳納,沒有不繳也沒有謊報繳費基數的?又有多少城鎮個體戶是有社保戶頭的?繳費基數是員工上一年的月平均收入,注意,不是基本工資哦~能足額繳納的鳳毛麟角吧?大概只有一些大型外企及(可能)一些國企能做到。這塊也是虧空。
我國的養老保險替代率(退休金÷工資)是偏高的,是的你沒看錯,是偏高,全球範圍來看,退休也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一件事情,不要幻想退休還能過著和工作差不多的生活了。而大家普遍覺得退休金偏低應該是兩個原因:保障水平比以前完全國家養老的離退休制度有所下降、缺乏其他補充養老及醫療等措施。扯回來,替代率高也就是保障水平高,支出的錢多唄。
制度制定時候有沒有充分考慮到老齡化速度、CPI漲幅這些因素,精算做得多大偏差,這,我就層次太低不得而知了。3、扯點題外話說並軌
好吧這個是實在看不下去某些關於並軌的討論了。
公務員養老體系和城鎮職工養老體系並軌的利弊已經有很多專家做過很多分析了,我只說並軌前後當然是不!一!樣!的!什麼叫反正是財政給錢?脫了褲子放屁?並軌前飽受詬病主要是公務員的保障水平遠高於企業職工,有數據說是高出100%-300%,但並未給出數據來源和樣本,所以姑且看之。這是直接財政撥付,收入水平並不與我等體制外的人直接掛鉤。並軌之後是財政支付社會統籌部分、個人繳納個人賬戶(當然究其根源還是來源於財政),而這些資金是流入社保基金的,公務員的退休後收入水平就和你我一樣取決於社會總體收入水平和他個人繳費多少了。簡單說,更公平,並軌前後財政的資金流向也不一樣了。4、未來的政策趨勢
鑒於空賬問題、老齡化問題(導致社會撫養比升高)、通貨膨脹等因素,社保改革的一些措施是必然的,實施的早晚而已。(依舊只討論城鎮職工部分)包括但不限於:社會保險費改稅、推遲退休年齡、擴大覆蓋範圍、降低替代率(提高繳費基數等)
具體到這個問題里的文章,我只看出了嚴格來說不屬於社保範疇的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的變化。對個人來說是利好,對社會來說不一定。也許有大神能悟出更多?已經畢業五六年的學渣啊!感冒中被點贊速度嚇到,垂死病中驚坐起邊擤鼻涕擦眼淚邊打字啊!那真叫一把辛酸淚啊~只但願這不是滿紙荒唐言…
作為知乎小透明,這個答案儼然已經成了贊同和感謝數最多的,多謝各位大爺賞臉,請打臉的大爺也能高高舉起輕輕落下,提前謝過啦……結合近期幾件關於社保的大事件,說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機關事業養老改革。不管改革方案有多少人噴,也遑論這是真並軌還是假並軌,這個方案的導向意義是很明確的。
兩個方面:
1.基礎制度和企業養老至少無論是征繳辦法還是計發辦法都完全一致,所以根本制度已經是統一的了。如果說一定要從學術角度來說,這部分叫基本養老制度在在職職工層面的統一。
2.建立強制性的職業年金制度。職業年金個人4%單位8%,總規模達到12%,什麼概念呢?基礎養老制度中的個人賬戶規模是8%,在目標替代率模型中,個人賬戶養老金對最終替代率的貢獻佔到了40%,所以職業年金對最終的替代率的拉動十分彪悍。這個部分也叫做補充養老制度。
為什麼說導向意義明確?之前的機關事業養老計發辦法和企業完全不一致,換言之,企業職工無論怎麼做,都不可能採用機關事業的計發辦法,所以具體到某個職工個人身上,他最終比一個機關事業退休人員的退休金高還是低,都會使他產生相對剝奪感,畢竟錢的問題,誰都會嫌自己拿得少。那麼現在基礎制度統一,補充養老企業也可以建立企業年金,二者之間的制度鴻溝是沒有了。最終的結果會是什麼,必然是優秀的人才會以此為參照,儘可能選擇提供高額補充養老方案的公司就業,換言之,企業為了吸引優秀的人才,也必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
而我國的養老保障結構,私以為必然會過渡到基本養老+多層次補充養老的方向上去。補充養老不僅包括各類年金,當然也包括商業保險和個人儲蓄等等。從我的學術立場來說,我認為只有基本養老才屬於社保層次,補充養老是要高於這個層次的。或許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社保不是萬能的這句話,或者說,靠基本養老,肯定能保證年老之後的生活,但是要活得更體面,儘可能減小與在職時的差距,光靠社保,肯定不現實。
第二,既然說到了保障水平,那麼我們不妨看看替代率究竟是高還是低。計發公式很複雜,我之前展開講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我可以給出一個數字,按照現行養老金計發辦法,一個繳費35年,在60歲退休的參保人員,這個制度的目標替代率是59.17%。什麼意思?一個男性,25歲參加工作,連續繳費到60歲,且這35年一直按照社會平均工資繳費,假設個人賬戶基金運營得當不發生貶值也不發生增值(即所謂購買力不變),那麼他的退休金可以正好等於他退休上年社會平均工資的59.17%。當然目前個人賬戶的運營做的並不好,這個替代率肯定不能實現。我們假設通貨膨脹率是基金投資收益的兩倍,這個數字會變成52.71%。我查了一下北京市2014年平均工資是6463.33元,那麼你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一個月拿3400在目前的北京大致能實現什麼樣的生活水平,如果覺得北京遙遠,也可以代入自己所在地的平均工資,再來考慮一下這個替代率究竟如何。
媒體頻頻說的40%替代率是什麼情況呢?如果你的實際月收入是社會平均工資的2倍,但是為了增加當期收入,只按照社會平均工資的60%繳納養老保險,你還覺得你能實現高替代率嗎?估計連40%都達不到。而任何制度設計的初衷,不可能去考慮這些問題,就好比制度設計的時候,不可能去考慮基金運營水平,這裡面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那麼究竟59.17這個替代率高不高?看著很低,其實真高!根據計發公式,繳費滿35年,統籌賬戶養老金髮給35%,而這部分養老金支出是現收現付的,在撫養比是3的時候,我們假定這個社會只有一個工資就是社會平均工資,每個在職人員每個月必須支出收入的12%才能養活這些老年人。再給大家一個數字,目前跨省轉移社保,個人賬戶當然是全額隨你走了,統籌賬戶跟你去新的省的比例,是12%,當然這個12%跟前面撫養比是否有關,我就不得而知了。
拿我所在的城市舉例,2014年的平均養老金水平和2013年省平均工資的比值差不多是64%,換言之,社會平均替代率達到了64%。什麼意思呢,平均替代率已經超過了社保的保底繳費基數。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正好交夠15年然後退休的人,在我們這裡必然是拿一個保底數的,等於上年平均退休工資的60%,只要在待遇核定時退休金在這個工資水平以下的,一律補足到這個數字,我算了一下,最新的保底數差不多只有省平的35.35%。我想應該夠吃飯了,但是要論生活品質,我只能呵呵噠。
第三,交多交少的問題。請看看上面的64%和35.35%。我不妨再舉一例,因為現在退休的人員大部分都還是1998年養老制度改革之前參加工作的,尤其是男性退休人員,很多還是知青,工齡40多年的比比皆是,這些人的退休金能到多少呢?不好意思,甚至可以超過省平均工資。不論最終的替代率大家覺得多也好,少也罷,但是這個計發公式本身是能體現多交多得的效率原則的,當然也有答主提到了二次分配的問題,確實,隨著繳費基數的提升,邊際收益是遞減的,但是邊際收益恆為正。換句話說,老老實實繳費,不僅是提升了你的個人賬戶規模,同時增加的繳費年限,可以使你的統賬養老金實現百分比遞增。對於那些認為社保無用,持經濟人假設的人,我當然相信他們會對自己負責,完全可以一直按照最低水平交夠15年然後靠自己的儲蓄靠自己的投資甚至靠自己生兒子來實現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但是要是投資失敗兒子不孝,或者運氣不好通脹厲害,未來的社保也只能跟你說對不起了。
第四,延遲退休的問題。我也不想延遲,其實不管大家怎麼罵怎麼吵,心裡對這個事情的預期我想一定是確定的。社會保險也是保險,是保險就要遵循大數法則,社會在不斷老齡化,撫養比在不斷變小,如果有人告訴你養老基金一定不可能存在風險他一定是在放屁。那怎麼辦?開源節流。開源么,無非就是增加繳費人員,所以要生二胎,但是生育率下去了,再想上來,呵呵噠。人不生出來,這邊現實壓力在,那就只能延遲退休,請注意延遲退休是同時具有開源和節流兩個功效的。
現在的退休年齡是1951年《勞動保險條例》里規定的,當時的預期壽命應該50都不到吧。這會兒都奔80去了。那麼憑良心說,現在的退休年齡早不早?我們男女分開來說。男的60歲退休,我真心覺得已經夠老了(沒辦法我也是男的嘛蛤蛤蛤)。女的50,50啊!假如22歲畢業,工作28年退休,75歲死亡,退休金替代率按照50%計算。我們假設她交的養老全部用於她的發放,可以算出她的月繳費比例要達到44.6%,各地可有這麼高的?但是如果把她的退休時間延遲到60歲,繳費比例就會降到23.7%。當然這個演算法不見得科學。各位再想想,現在社會,50歲的人,可以稱為老人嗎?而不少人吐槽的老人不退,年輕人就無法就業,這句話在一定意義上當然對。但是,50歲退休的女性,有多少是真正退出了勞動力市場了?法律意義上的退休,不代表老人對年輕人就業的擠出效應就消失了,反而會因為他們不用繳納社保減輕了企業的用人成本,從而增強了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所以延遲退休對年輕人就業的實際影響,還真不好說。
第五,費率的高低。毫無疑問我朝的社保費率是偏高的,特別是企業費率,對企業的壓力是相當大的,而且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來自我朝1998年養老改革的時候無節操地將很大一部分的轉製成本轉嫁給了企業。那麼企業費率會不會降呢?我覺得從長遠趨勢看一定會的,但是如果你仔細想過養老保險這個東西,仔細看了我前面說的這些廢話特別是撫養比那部分,就一定會想明白,如果費率降了,必然導致的是待遇水平的下降。
再回過頭來說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我看都懶得去看:任何社會如果要有政策上的變化,必然是輿論先行。退休年齡一定會延遲,基本制度層面的費率說不定也會下降,從而帶來的基本層次的保障水平可能也會降低,但是總的養老水平一定會下降嗎?我覺得未必。如果一個社會發展下去人的生活水平是不斷下降的,那還叫什麼發展?說得刻薄點,我們今天能在知乎上敲敲鍵盤罵罵娘,本身就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體現,否則你不去覓食反而在這裡關心國家大事?國家大事關我屁事?最終養老水平的提高靠什麼實現,必然是靠補充養老。就好比是坐公交和自己開車,都能去目的地,但是體驗大不相同。換言之,努力的人,在這個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的人,他一定會流向福利水平高的部門和單位,他未來總體的養老替代水平我想可以不斷提升。但是如果自己不行,只能依靠社保,那可能只能對他祭出一句社保不是萬能的了。
我想這樣的社會才是公平的社會,機關事業養老的改革消弭了一部分的制度不公平,而類似的不公平必然會通過我們每個人的努力逐漸減少。
很多答主已經從各個角度把社會養老保險的運作原理解釋得想當清楚。對於題主的問題我只是想說,基本養老保險與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等同理,都只能保障一個平均的、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不是社保現在才開始推卸責任,社保從一開始就是這個本意。私以為這篇文章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如果一個人當前的生活水平高於最低生活水準(即「剛好不會餓死」),那麼如果他想再老年的時候保持同樣的生活水準,就要在社保的養老之外做其他的補充保險安排。企業年金就相當於企業為員工做的養老保險,員工在職時向企業交錢保管運作,企業保證在他退休後以一定方式返還。商業養老保險的選擇就更多樣化了,可以選擇交很多,到時返還很多。如果個人不是特別擅長投資理財,在人口老齡化、商業保險規範化的背景下,在社會養老保險之外考慮其他養老安排是很必要的啊。現在的養老保險是這樣的:個人繳納上月12個月平均收入的8%,單位繳納20%,個人繳納的那8%理論上累計到個人賬戶單獨記賬,單位繳納的20%參與社會統籌,也就是和你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個人繳納的那8%理論上應該是拿來投資積累,到你退休的時候慢慢發給你,但實際上做實的很少,基本那8%只是給你記了數字,錢實際上還是拿去發現在退休的人的養老金了。。。然後公務員退休金普遍高於企業,且公務員不需要繳納社保,以成都為例,在成都一個普通公務員干到退休,大概是主任科員級別,退休金可以上4K,如果是領導幹部,就各種高大上了一個正處不會少於6K,企業職工如果是普通職工,大概在2K,如果是18歲參加工作,然後從92年建立社保制度開始,一直按最高繳納(3倍基數),男的可以上5K,女的差不多4K多,那基本就是企業職工能拿到的最高養老金了。
國家打算的未來養老金是這樣的:繳費費率不變,但公務員也需要繳納社保,但賬戶與企業分立核算,未來有可能合併,但這樣有個問題,就是目前的社保待遇達不到公務員退休的養老待遇標準,所以國家會推行職業年金制度,公務員購買補充養老保險,補足待遇,同時鼓勵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制度,提高養老保險待遇。
說幾個關鍵問題:
1、公務員繳納社保問題: @崔磊 同意崔磊所說,公務員交社保純屬脫褲子放屁,公務員工資是國家發的,退休金是財政撥款出的,公務員交社保無非就是之前在職國家發工資,退休國家發退休金,現在在職國家發工資,然後交一部分錢去社保,一部分錢去買職業年金,退休從社保或者可能的商業養老保險金融機構領錢。。。其實錢也都是國家出的。。。只不過多了社保這個中間環節,而一般中間環節越多,效率越低下,抱怨公務員與企業比不公平的人要注意一個現實:就是公務員退休待遇是不可能下調的。。。無非以哪種名目發放而已。
2、養老保險是否划算?養老保險制度,你個人交的8%是個人累計的,企業那20%是參與統籌的,所以看你怎麼算,如果只算個人繳納的那8%,那麼養老保險是非常划算的,但如果把企業繳納的那20%一併計算的話,對高收入人群來講,是非常不划算的(因為養老金的大頭都劫富濟貧了。。)但對低收入人群來講(繳費基數低於社平工資,尤其是60%甚至40%的社平工資繳費的人群)是非常划算的。。。所以養老保險制度,本質上還是如其名,只是一種基本的保障,但對基本保障說,繳費的費率實在是太高了。。
3、養老保險基金的運作方式:養老保險基金按理論上說,有兩種運作方式:1是自己存的錢養自己,即你每月繳納養老保險,然後完全累積到你個人賬戶,參與投資,退休後享受這些投資及收益。2是錯位制的,即你繳納的養老保險,用於養現在的退休人員,等你退休的時候,由當時的勞動者養你。中國的養老保險,理論上應該算兩種的結合,即個人賬戶是完全累積的,而單位繳納的統籌賬戶是用於當下退休人員養老待遇的支付的,當然實際上個人賬戶做實的比較少,基本全是用來發當下退休人員的退休金了,國家正在努力做實個人賬戶這一塊。從效果上說,這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也都有風險,現行錯位製為主的養老保險基金運作模式主要問題在於:我國是一個實行計劃生育的國度,而且即將步入老齡化,如果老齡人口占的比重過大,勞動人口負擔過重,那麼養老待遇就很難得到保障,需要向傳銷一樣,繳納養老保險的人越來越多,這個體系才能有效運作下去,而且你今後享受的待遇,宏觀上與你這代人繳納的多少關係不大,與下一輩人繳納的多少關聯更加緊密,非常簡略的手,如果完全開放二胎,即每個人需要供養一個老人,壓力也是非常大的,現在只開放單獨,而且效果還不明顯,可知以後養老壓力會非常大,「養兒防老」也許會成為那個時候的主流。
完全累積制看起來更像那麼回事,自己交的自己拿,完全自己享受,於情於理都容易接受,也更容易鼓勵大家繳納的積極性,但其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1是如果完全靠自我累積,無法保障低收入人群的退休待遇,2是對高收入人群而言,完全累積的理財也不一定就能跑過通脹,養老基金是一大筆錢,而且還是養老錢,投資只能穩健為主,無法獲得很高的收益,也許到退休的時候,發現多年的積累已經被通脹化為泡沫,或者投資期間出現虧損,導致養老待遇無法保障。
4、個人觀點:未來的養老制度。綜合看起來,個人覺得,現在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也存在這個問題)制度其實不是待遇過低,而是待遇過高了,主要的問題在於,多年來政府對各個方面不放手,導致大家養成了什麼事都找政府的惰性思維,社保待遇過高的缺陷十分明顯:1是政府財力有限,養老待遇過高,社保基金不夠支付,就只能國家財政兜底,導致佔用國家財政收入。2是待遇過高導致希望提前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低收入人群,退休待遇會比在職工資還高,導致上班的不如退休的拿得多,於是女性早早50歲就退了,3是待遇高了,擠佔了商業養老保險的市場,社保的替代率過高,導致大家買商業養老保險的積極性不高,不利於保險行業發展,4是形成國民的依賴心理,完全指望養老保險制度,完全依賴退休金,導致國家更加壓力山大,5是待遇過高帶來在職人員繳納費率過高,減弱在職人員繳納社保積極性,增加企業負擔,很多小企業,根本不敢按國家規定來足額繳納社保,不然只能是死路一條。
如果按公務員退休金改革的思路,對企業養老保險進行改革,則可有效解決之上問題:1、降低企業繳費費率,免去個人8%的繳費,企業繳費費率從20%降到12%(逐步過渡)這12%全部參與統籌,不設個人賬戶,2 ,通過立法,建立職業年金制度,個人需繳納不低於6%的職業年金,職業年金由各商業保險公司、基金公司提供產品,每個企業可根據情況設立自己的養老計劃,職工的職業年金就是類似於基金的理財產品,方便跨企業轉移時的申購、贖回、轉換,也不會存在養老保險跨區轉移問題。3、開放退休年齡限制,從50歲後,職業年金可像基金一樣,隨時可以辦理領取手續,按月贖回,也可以領取一段時間後又再次購買,暫停領取等。。。企業繳納的那12%的統籌養老基金則從65歲起開始支付。。兼顧效率與靈活性,也通過將風險分散給商業公司減輕政府壓力。
其實人民日報有這樣的態度並不稀奇,甚至可以說很務實。
即使在美國這樣最先建立起完整社保體系的國家,媒體也是經常宣傳社保的局限性。
參加工作之後,公司HR會在福利宣講會上反覆強調社保的不足以及風險,鼓勵員工多參與企業年金(如401(k),IRA,Pension等)的繳納。而大部分美國中產階級在計劃退休問題的時候,往往只看自己企業年金賬戶以及自己的儲蓄,並不把社保(Social Security)列入考慮。所以他們也對自己僱主所提供的年金計劃非常重視。
全民養老是國家、僱主與個人的共同責任,一味的依賴政府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舉例來說,最近股市很火,很多老年人也把儲蓄拿出來炒股。我也問過一些老人,就不擔心股市波動導致自己儲蓄大幅縮水無法安享晚年嗎?他們的答案往往很一致,都是「我們有退休金,不怕沒錢養老」。而在美國,民眾普遍理解臨近退休時應該盡量減少在股市等高風險資產類別中的配置,以免導致儲蓄損失而無法順利退休。
全球範圍來看,無論是國家運營還是私人運營的DB(defined benefit)體系鮮有成功的案例。其根本原因是整個體系中的全部參與者都沒有足夠的動力為這個體系負責,長期下來,體系崩潰也是自然的。
無語,有位叫做崔磊的回答,過於反智,收穫了多贊之餘,還抱怨被踩。
通篇就說對了一句話,養老的時候不至於讓你餓死。
這話沒錯,但僅僅是作為對無法改變之現實的一種承認。並不代表本身是合理的,也並不代表因此平民百姓就應該放棄爭取合理公平的養老制度的原因。
甚至因此發展出來及其恐怖的邏輯:想要老的時候多拿,年輕的時候就要多交。這話是我見過的最離譜的背離現實。很多人談問題,繞來繞去繞不出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沒搞清楚自己的角度,總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說自己的話,或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說替別人說話。
總說屁股決定腦袋,但其實有時候,連自己屁股坐哪都不知道,腦子裡就已經天女散花胡言亂語了。
養老保險的運作原理,本身是極其簡單的。探討這個問題之前請諸位先考慮清楚,這個問題至少需要站在三個角度看,個人,社會,國家。首先對於個人層面,這是最容易理解的。你作為一個個人,千萬不要想著什麼現收現支,空賬運行,旁氏騙局。跟你沒關係好吧,對你自己而言,就是每個月交出去幾百塊錢,換回來一個承諾:二十或者三十年後還給你。
那你要問的問題呢,其實和別人跟你借錢的時候問的問題差不多。
第一,我能不能不交?
不能。
第二,什麼時候還給我?
六十歲,不過也有可能是六十三或者六十五,看情況吧。
第三,到時候還給我多少?
額,這個嘛,隨手引用一段:企業職工的退休工資主要是由基本養老金組成,其中基本養老金在計發時又由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地方養老金等主要三部分組成。
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a+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除以2×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1%;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2006年6月30日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006年7月1日後申領基本養老金計發月數參保人,再計發地方養老金:地方養老金=(本市2005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全省2005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除以2×本人2006年6月30日前繳費年限×1%。
換成簡單的語言,我們63或者65退休的時候,收到的養老金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交多少個人交上去的,原樣還給你。第二是企業代為繳納的,以社會平均工資為係數按比例返還給你(略有偏差)。
為什麼這麼折騰呢?
我們假設一個場景,現在我去問你借20w,三十年後連帶利息(一共約是40w)還給你,你同意嗎?
反正我是不同意。因為這三十年的通貨膨脹完全不可預料。我作為個人完全無法接受這一點。這道理太簡單了,回看二三十年前,20w能兩三套房子(如果當時能買的話),現在也就買個衛生間。
同樣的,一筆錢,存銀行里三十年,也差不多是最傻的投資方式了。
那麼為何國家好意思問你要這個錢呢?
因為它說它能幫你抵禦通貨膨脹。
在你的養老金中,基礎養老金就是干這個用的。換句話說,國家拿走你的養老金的時候給了你唯一一個有說服力的承諾,就是他會按照當時的社會平均工資(比例)給你發養老金。這就幫個人解決的一個巨大的難題:個人投資,很難抵禦通脹風險。
所以聽起來還不錯對不對,如果自己來的話,誰也沒信心說今天買的股票買的房子,將來能給自己養老。
那為什麼現在媒體一天到晚瞎咋呼呢?為什麼以前沒有強制社保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想交呢?為什麼國家要強制呢?
他們傻嗎?
魔鬼隱藏在細節中。
因為社會平均工資是他們定的,比例是多少也是他們定的,什麼時候發也是他們定的。
個人的意願沒有任何辦法撼動。問別人借錢,人家肯定得問一句借錢去幹嘛,你要說拿去賭拿去玩,肯定沒人借。可惜....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原理上沒問題,但在執行的時候個人一點好處都撈不著的事。
請注意,以目前的計算方法,大部分薪水超過當地平均工資的人,即使活到了平均壽命,在社保上都是虧的,因為本來這個系統就兼具劫富濟貧的特性。
而一旦國家更改承諾,大家基本等於吃了一頓昂貴的自助餐,吃回本是不可能了,好好享受環境吧。
這個環境,就是下面要說的第二個角度:
社會。
原則上說,對一個社會來說,沒有誰給誰養老,所有的錢都是人
那最好的狀況就自己養自己的老。
這很容易理解對吧,都是成年人,自己為自己負責對吧。我年輕的時候花天酒,你在那裡節衣縮食,憑什麼老了的時候我擠幾滴眼淚,你就要把養老金分給我點。
這樣想也沒錯,很多新自由主義份子就這麼想的。叫的最凶的就是那個弗里德曼。社保是旁氏騙局就是他說的。
社保真不是旁氏騙局,是明搶...不不,是有正收益的。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那麼順利,能實現自己的養老計劃。總會有人遇到意外,災難,疾病,投資失敗,因為自己的愚蠢上當受騙。在巨大的人數中,這些失敗的人數也會變得十分巨大。也就成為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所以一個強制性的社會保險,從富有的人那裡搶走一兩次度假的錢,積累起來,就可以為窮人提供一個安全網,讓他們無論面對何種困境,總不至於走投無路。反過來也維護了富人的環境。
還是那個自主餐的例子,一頓昂貴的自助餐,明擺著不可能吃回來,還是門庭若市,是因為大部分去那裡的消費者都願意為這個舒適的環境付出額外的費用。
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邊際收益問題,對吧。所以社會養老,看起來是有著毋庸置疑的正收益。也正因為如此,現代化國家幾乎無一例外會建立社會養老制度。
但魔鬼依然隱藏在細節之中。
怎麼從富人那裡拿到錢?拿多少?憑什麼說我是需要幫助別人的富人,而不是需要被別人幫助的窮人?
拿到的錢怎麼分?分給誰?以什麼標準分?所有的政策都是由機構去實現的,社保也一樣。
這就涉及到了第三個角度國家
社保本身在各個國家都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權力,這個權力約等於稅權。同時也創造了一筆巨大的財富,這筆財富理論上屬於所有人,但實際上卻不屬於任何人。
因此掌握這一權力的機構,毫無疑問的會用這個機會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因此民選政府,總有一個傾向,就是放肆的發放養老金,討好選民。
而其他的政府嘛,呵呵,看看這些新聞吧上海社保案_百度百科。
當然在細節上也不能這麼一概而論。站在國家角度上講,如果人口結構沒有問題,也沒什麼歷史遺留的問題,現收現支是蠻合理的選項。反而積累起過多的社保基金並不是什麼好事,意味著從民眾手裡取得了過多的財富,降低了經濟的活力,增加了管理的難度。所以,看到啦,三個角度,三把椅子,屁股坐穩了再開口。
站在個人角度,你該從自己的情況出發,希望目前的社保制度更加合理,透明,說到做到,承諾有效。能稍微給點自主權,想少交點就可以少交點,反正交的越多虧得越多。
「看到自己交的錢「不划算」,寧可餓死當下沒有工作能力的老人,也要對他繳納的那點養老保險耿耿於懷。」就是典型的胡言亂語,屁股坐在個人的角度,卻用社會視角去思考問題。俗語有云:地命海心。
站在社會角度,是如何實現確立一個明確的標準,怎麼收怎麼發怎麼管,怎麼監督怎麼反饋。
站在國家的角度,就是如何實行政策,如何加強管理,如何規避風險,如何引導(忽悠)民眾,玩砸了又忽悠不成的話,怎麼為自(qiang)己(ci)辯(duo)護(li)。最後關於就是公務員的並軌隨便扯兩句。
那個答案里竟然還好意思用黑體說「我絲毫看不出兩者的本質區別」。
咋說呢,之前社會上喊了這麼年,國家冒著很大的阻力搞出來的這件事情,你一句「我絲毫看不出有什麼本質區別」。
這有兩個解釋,
第一,財政供養的公務員單獨繳納養老金,這種脫褲子放屁的事情發生了,說明老百姓都是傻,國家慫。
第二,呵呵。吐槽完了簡單解釋一下,這是最簡單的政治技術。
如果想剝奪一部分人的已有福利,首先最好能潤物細無聲,其次最好能偷換概念。
作為並軌最重要的一步,制定者最希望就是讓當事人看不出「本質區別」。養老無非就是這麼幾種方案:
1. 所有人自己養自己,政府不參與
這種方案看似最公平,實際上對全社會來說,靠個人投資理財能保證一定保值增值的近乎天方夜譚,投資失敗破產或者投資收益跟不上通貨膨脹是大多數。更有一部分人直接花光拉到。
到最後是不是要靠社會救助?救助還是要靠稅收實質上還是後代出錢。不救助就是社會不穩定因素。
那些說把錢還給自己的,你能先立個保證說從此不再享有任何社會救助不?2. 政府強制儲蓄,所有人自己養自己
這就是不管你是不是願意,你都得給自己存點錢,以免你自己吃光喝光最後還是找政府。
這種模式就是現在養老保險那8%,政府要做的就是這點錢別給整虧沒了,到時候沒錢付賬。
這種方案的問題是,天下不存在一種穩賺不賠,還能跑贏通貨膨脹的投資渠道。所以完全依賴這種模式的話,最後的結果不用想一定是悲劇。3. 政府強制,收這一代人的錢養上一代。
這錢要麼是通過稅收實現,要麼是通過收統籌的養老保險(可以認為是一種特別的稅)實現。
反正政府自己是沒有賺錢能力的,無論如何都是出在這一代人身上。
這種方案叫現收現付,就是目前養老保險中公司交的那20%的用處,換句話說,別老惦記著那20%,那是用來養你爹媽的。
現收現付可以不需要過於擔心強制儲蓄模式帶來的保值增值壓力。唯一要做的就是需要保證社會經濟保持發展。
這種模式是以國家信用做為擔保,只要政府不破產,保證你過上比餓死強一些的生活是沒問題的,這種模式自帶通貨膨脹調整功能,因為它會根據社會平均工資來調整返還額。4. 政府引導,社會參與
政府給予用於養老的錢以一定的優惠,比如延遲收稅,鼓勵人們把錢投入保險。
這就是各種商業保險,年金之類的計划了。其實商業養老保險才是最大的騙局,還是那句話,天下沒有穩賺不賠的投資,商業公司賠了錢,那可是真的拿不回來的。
即使最後政府為了穩定考慮會接手,那也不會比國家信用更可靠。
而且有哪個商業保險保證根據通貨膨脹調整返還額呢?這跟政府保障的現收現付怎麼比?有那麼多人信任商業信用超過國家信用,還真是天真無邪呢。
【加粗】國家鼓勵個人參與商業養老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把自己做為政府的責任降到最低,這句話可以做為對本問題的回答。【加粗結束】
最後簡單說一下對養老金空帳的看法。
首先、可以說因為歷史欠賬(上兩代人名義上的保險都被用來搞建設了,農民非但沒有保險更被剪刀差拔了不少羊毛。要不然中國發展原始積累的第一桶金從何而來?),空帳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如果著急補上,就會對當前的經濟發展造成影響。其次、空帳怕什麼?只要經濟保持發展,空帳就是個虛假問題。只要經濟發展,無論是因為人口保持增長,還是因為勞動效率提高,還是增強了海外掠奪能力,還是各種因素有賠有賺最後還是發展了,只要是在發展,空帳就是虛假問題。
最後、如果經濟發展不力了怎麼辦?
總結,如果你能保證個人投資在長達幾十年里穩贏通貨膨脹,大可以不用參與養老保險。話說有這個投資能力還在乎這點小錢嗎?
目前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有中國政府這麼多的國有企業和國有土地。實在不行,控制好賣的速度,養個一兩代人毫無壓力,如果一兩代人之後經濟還沒緩過來,那種世界無論什麼養老方式都不會好使了,你懂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堅定不移的反對快速無序的私有化,畢竟國企國土是我們的養老金的堅實保障。
如果你對自己的投資能力沒有那麼強的信心,還是老老實實享受國家幫你從富人那裡剝削來的基礎養老保險金吧。既然@崔磊 特意把我的評論貼出來,我也不妨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我們看看他如何為雙軌制養老洗地:他認為公務員不直接創造財富,所以必須財政養,所以公務員不需要交社保合情合理。
我來重複三句:
社保繳費是按一定比例繳納!!!
社保繳費是按一定比例繳納!!!
社保繳費是按一定比例繳納!!!社保繳納與是否直接創造財富,沒有1毛錢關係!!!
公務員雙軌製為啥詬病這麼大,因為公務員享受著他們工資水平繳費水準不等同的社保水準。簡單來說,他們拿著名義上的低工資,退休生活卻比同樣工資水準的企業員工好得多。有些理中客喊著理性客觀,卻連這樣的社會現實都沒看清,跑來批判知乎越來越民粹我也是醉了。
要說財政養我沒關係啊,財政繳納的社保養活公務員就可以了,別拿其他企業員工的社保補貼公務員。
說回原題:
毫無疑問社保是拿現在年輕人的錢養活現在的老人。
由於計劃生育的實施,目前的年輕人口,是最高峰時期,老齡化趨勢日趨嚴重,到我們老了的時候,繳納社保的人群將會遠遠低於老年人口。
也就是說,我們目前繳納的錢,已經用於老年人,未來我們養老的錢,卻需要依靠不夠的工作人口繳納。
錢不夠怎麼辦,無非開源節流,開源就是讓現在年輕人自己買養老保險,把養老負擔轉移部分給企業,同時延長退休年齡,多交社保少退休。
節流就是底層公務員的養老,我不管了,公務員群體成為國企員工後的下一批被拋棄的人群。
按目前這個趨勢,即使以後能拿回社保承諾的養老金,也不能維持目前繳納的社保費用的生活水準。要麼拿不回,要麼通貨膨脹,而且隨著目前的高樓價,社會受教育程度的攀升,越來越高的不孕不育,以後的人口也沒迅速增長的可能性,意味著我們這一代的養老,除了靠自己,別無出路。
目前個人選擇投資股市以應對通貨膨脹。
商業醫療保險以及養老保險正在觀望投資。
我看到後只是覺得,應該買保險板塊的藍籌股了過了一年沒想到這個答案都500多贊了,謝謝大家
大V @黑色光碟機 指責我的答案反智,我表示不接受。在此特意補充反駁。
反倒是大V自己的答案,才是切切實實打自己的臉,內容自相矛盾,因為大V這個答案似乎根本就沒搞清楚養老保險的含義。
我的答案只是告訴大家一個客觀現實,只是告訴大家,這個制度就是這樣運行的,也是應該這樣運行的,我更傾向於把我的答案評價為「啟發民智」,而不是給大家畫大餅,說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
大V聲稱,想要老的時候多拿,年輕的時候就要多交。這話是我見過的最離譜的背離現實。
我實在是看不到「想要老的時候多拿,年輕的時候就要多交」這個描述哪裡離譜,哪裡背離現實了。
(最離譜的背離現實,負負得正,莫非大V在嚴重同意我的觀點?然而似乎並不是)
莫非按照大V的意思,我今天交一點錢,以後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
哇塞,那還叫什麼保險?那叫投資啊親。
況且,大V似乎根本沒搞清楚我說這話的前提。在大V的語境里,養老保險竟然是「交的越多虧的越多」,這是用投資的標準來衡量養老保險,簡直是錯的沒譜。
養老保險,養老二字修飾保險,保險二字才是這個問題的核心。
既然是保險,就是通過花錢來消除未來可能會遇到的風險,而不是投資以實現更高收益。
很遺憾,這位大V似乎並不理解這一點。
在這個意義上,養老保險和其他保險如財產保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都是一樣的。你買了保險,目的是萬一出了事兒,損失可以得到補償,而不是買了保險為了掙錢。因此,即便是當前有一部分資金上的損失,但消除了潛在的風險,你還是賺的。
而養老保險有亮點與商業保險不同,一是必然性,二是強制性。
所謂必然性指的是,幾乎所有人都會最終要領養老保險,這個概率遠高於商業保險。因為按照規定60歲退休,而目前中國人口生命預期已經超過70歲。而所謂強制性,就是有國家機器強制要求所有人都「購買」。
看清楚了,我把必然性放在前面,強制性放在後面。
正是因為養老的必然性,才需要國家機器強制介入。
而在兩者之間,還有一條潛在的條件是,普通大眾對於自己養老的保障能力各不相同,而且總有不少人難以在年輕時為自己的退休做好足夠的養老準備,這就是客觀現實。
養老保險體制,對於理財能力高的人來說,確實是不公平的,他們確實可以不需要參保就能夠保障自己的退休生活,但為了有足夠的資金來照顧那些沒有能力保障自身退休生活的老年人,就必須要這些有能力的人也盡一份義務,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
說到底,從你的答案中可以看出,你反對養老制度,只不過嫌自己多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已,攻擊制度存在的瑕疵,只是讓你看起來站在了道德高點,然而掩蓋不了你逃避社會責任的本質。至於所謂的地命海心,呵呵,不好意思,這個社會保持穩定,對我等小民來說是最大的保障,不像你們大V,賺著小民的錢,騙著小民的贊,還慫恿小民們反對原本有利於自己的制度。萬一哪天社會亂了,您可以移民美利堅,我可沒那個條件。
要說起反智,我可比不上您。至於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既有的制度出現了適應性的調整,這一點無可厚非。一些人嘴裡不時天天喊著要改革么?怎麼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時候,就要反對改革?這種精分行為,不好意思我做不到。
而且大V提到民選政府,呵呵,沒錯,很多民選政府確實給選民許下各種福利承諾。經濟條件好的時候,承諾得以兌現。經濟情況差的時候呢?
希臘人民表示情緒穩定。這個時候,怎麼不見大V出來質疑民選政府了?反倒是大V用腐敗案件來反對養老保險體制,真是滑稽。
我辛辛苦苦掙的錢,被小偷偷了,所以掙錢就是錯的?這邏輯也是醉人。
不過這確實符合部分大V的論述水平么。=================下面是原答案===================
有些人,不對,是很多人,根本不理解養老保險,對養老保險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甚至希望未來還能賺錢。
Naive
養老保險的意義不是為了讓你以後的生活過的更好,而是讓你老了退休了沒收入來源的時候,不至於餓死,可以維持一個合理的,相對低的日常生活水平。
你現在交的錢,不是養活你自己的,而是養活當下的老人的。
如果希望養老金讓你過比年輕時更好,至少也是一樣的生活,完全可以做到啊,從現在開始立馬按照維持當前老年人高生活標準所需要的資金繳納養老保險,等你老的時候,照樣按照這個標準向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收錢。問題是,你現在願意多交錢么?
別說多交錢了,有些人恨不得不交甚至把僱主交的那部分拿出來做投資呢。比如之前就有答案這麼說。
呵呵,如果你能保證所有人都能通過投資賺錢,以至於老了以後有剩下的錢來養活自己,否則還是洗洗睡吧。
你們看,人就是這樣,看到自己交的錢「不划算」,寧可餓死當下沒有工作能力的老人,也要對他繳納的那點養老保險耿耿於懷。還有人提到公務員養老金雙軌制。說什麼拿大家的錢云云。你不是廢話么?公務員又不直參與財富創造,不用財政養怎麼養?既然都是財政走,直接從財政走賬,跟先發給公務員再以保險的形式收到國庫,有什麼本質區別?純屬脫褲子放屁。
另外,我也越來越發現,知乎的用戶水平也越來越低,不斷跟網易評論區用戶水平靠近。
我的這個答案絕對屬於實事求是,就因為沒有站在「人民立場」說話,結果都被踩到這麼靠後了。
我其實無所謂,只不過對這種風氣感到遺憾。
預祝知乎早日成為民粹基地。
(在好幾個答案被摺疊,大家為我點贊以後,我成功上位,謝一個)我現在不光為一些人的立場感到遺憾,對部分人的理解能力也感到遺憾。
我在上面提到關於公務員繳納社保的問題,我的原文是:公務員又不直參與財富創造,不用財政養怎麼養?既然都是財政走,直接從財政走賬,跟先發給公務員再以保險的形式收到國庫,有什麼本質區別?
我的意思很清楚,公務員不創造財富,即不從事生產活動,他們的工資是財政給的(相對於勞動者的收入是自己勞動成果的一部分),或者說公務員就是財政養的。既然如此,公務員該繳納的社保費用,財政直接負擔即可。並軌後,雖然公務員也要開始繳納社保,可本質還是從國庫到國庫,只是增加了中間環節,公務員的養老問題依然是國庫兜著。
從目前甚囂塵上的公務員工資增長方案也可以看出,並軌也可以啊,既然公務員要扣社保,那麼多發一點工資么。
簡單說就是,雙軌制期間,公務員的養老問題由國家財政兜著;並軌後,國家通過給公務員加薪,補足將被扣除的部分,實質上依然是由國家兜著。
如果還是理解不了,我再說簡單一點。作為一個沒有收入的學生,他的生存是由父母養著。雙軌制情況下,他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是父母直接替他置辦好。而並軌以後,父母把錢給他讓他自己置辦必需品。不管是雙軌制還是並軌後,學生的生存支出最終的承擔著都是父母。
我絲毫看不出兩者的本質區別。在如此清楚明白的描述下,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會有如下的理解?居然還有人點贊,也是醉了。
部分網友的語文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有些人非要說,「我的養老我來負責,不要國家管,把錢退給我「等類似觀點,那麼
更新次數較多,之前的我就不作處理了,後面我將加上時間戳
請跟我念一遍:現在年輕勞動人口交的錢是用來養活當下中國將近2億60歲以上老年人的。
來,再念一遍,現在年輕勞動人口交的錢是用來養活當下中國將近2億60歲以上老年人的。
again,再來一遍,現在年輕勞動人口交的錢是用來養活當下中國將近2億60歲以上老年人的。
明白了么?
你交錢是你對這個社會所盡得責任和義務。
以下更新時間為2015年1月25日4:30am
在評論中,發現不少人認為,政府承擔養老責任的錢,應該從社保之外的政府財政收入中支出。
如圖,特別聲明,我貼圖只是為了列舉這一觀點,而並非有意針對回復者 @seamon。箭頭當作線條看。關於這種問題,我通常的回復是,「請自行查閱中國政府財政決算報告」,因為這樣的問題其實很無聊,且無技術含量。但鑒於不少人持這樣的想法,我就專門列出來。
數字都在上面了,順便說一句,不少人說中國福利差,民生投入少,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可以看到,教育投入占所有財政支出13.9%,是比例最高一項。這與不少人觀念中中國政府教育投入低是完全不同的。
社會保障也佔到10.14%,僅次於一般公共服務(即三公經費、事業單位費用等)
實際上,中國財政用於民生領域的支出(教育、衛生、社會保障、住房保障、農林水事務、交通運輸、城鄉社區事務)佔到總支出接近60%,不可謂不高。
而貼出這張圖的目的其實是,政府財政收入需要用錢的地方太多太多,根本沒有餘力照顧養老問題,因此才需要專門設立養老金來進行專項保證。那還給我吧,我買理財去。
如果朋友們爹媽雙全,且都是事業單位、公務員的話,真是有福,從別的小夥伴口袋裡掏錢。
如果爹媽是企業退休人員,那好歹可以把自己交的拿回來。
如果不是的話,就只能為社會做貢獻了,patpat
只能證明 養老 這座大山政府想卸下來了 讓個人 企業更多的承擔了
目前社保只是財政兜底,屬於財政補貼範疇。這種補貼性質的全民繳費、現收現支的社保模式,本質上來講並沒有付出當年建立社保制度時該付的轉製成本。問題是,當年的轉製成本財政負擔不起,拖了這麼多年,這個轉製成本越拖越大,對於本屆ZF而言勢成騎虎,再拖下去社保體系會早夭,所以必須儘快從兩方面支付這個歷史遺留欠帳:一,改革,確保社保體系運行成本合理和資金保值增值;二,掏錢,即以國家財政預算或者其他形式向社保體系注資,而不再是用兜底補貼拖延時間。一正在做。二有分歧,因為財政支出就是稅收支出,要給社保注資,就面臨加稅;或者不走人大預算加稅流程,直接在社保體系內開源節流。目前看來,高層傾向於後者,因為前後兩個辦法錢都要全民出,但後者節約時間,也就節約了一部分資金,同時也能給社保體系改革完善爭取時間、減輕輿情對於社保的懷疑,副作用就是輿情難以理解。總而言之,一,羊毛出在羊身上;二,當年轉制操之過急,沒有緩衝時間儲備必需資金;三,雖然走前一條路更容易被輿情接受,能保障全民的知情權;四,但是走前一條路除過資金成本負擔會更重一些,政治成本也比較高,涉及到改革開放全局,甚至數代HE心,所以,大記者吳秋余毫無邏輯的文章粉墨登報了;所以,這不是前兆,只是事後諸葛亮,浮雲遮望眼而已……特意搜索了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現行版,
大家 看好,大家看好,大家看好
第十三條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
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
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第十四條 國家通過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和技術水平,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企業經營管理制度,實行各種形式的社會主義責任制,改進勞動組織,以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發展社會生產力。
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國家合理安排積累和消費,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
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第四十四條 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
第四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在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度里,你應該通讀憲法,重要的話,說三遍,通讀憲法,通讀憲法,通讀憲法,細細解讀以後,你就會發現,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嚴格按照憲法來的,為了避免歧義,我摘抄關鍵詞句,所有說本答主斷章取義的,你們都是沒文化的,我就是划出重點,反覆學習,根本大法,重之又重,
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為了公共利益,這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要積極配合,積極響應)
國家合理安排積累和消費,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先國家,再集體,後個人,以犧牲小我成就大國之夢,騰飛之我大中華)
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充分地反映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我黨社會治理成果,趕緊點贊啊,我先贊一個)
第四十四條 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
(社保雙規制,企事業,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我們親切地說法 ,公務員),他們的退休生活是受保障的,(無數答案中,或多或少,帶著全民,全體公民,你呀,我呀,父母啊,2億老人,農民,社會閑散人員,並不屬於憲法四十四條中的包括範圍,只能歸類在憲法四十五條中。)
第四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我們是有權利獲得物質幫助的,重要的話,再次強調,我們是有權利獲得物質幫助的,不光是國家還有社會,社會也可以幫助的,天恩浩蕩,不能再要求更多了,什麼第四十四條里所列的「國家和社會的保障」,請你看清楚,你在第四十四條里哪裡看到覆蓋國家公民了,我們是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沒覆蓋就是沒覆蓋,說什麼雙軌制改革,請細讀憲法,認真學習)
(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請你仔細閱讀,國家發展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要發展公民就能享受,現在社會保險事業發展遇到一點點質疑的聲音,是不是想阻礙公民享受社保,救濟,醫保的權利啊,另外請哪位磚家麻煩註解一下,為啥第四十五條沒有提及公民(老病殘)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不明白啊,)我很努力地愛著這個國家。。。。
中國的社保養老是稅負不是保障,與民爭利,反覆盤剝,尤為可怕,沒有制約的政府變向壓制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間與生活質量,民富則國運旺,民賤則百業衰,改革的阻力不在於多少人反對,而在於根本沒人參與,愚民可以不教,但請讓他們吃飽穿暖,頭有片瓦,膝有子女,少有仕途,老有所託,悲涼。
並軌前,退休金由財政全額支付,並軌後,退休金由社保承擔,國家卸下個大包袱,差別很大,公務員退休金比企業退休金高2 --3倍的事再也沒有了,公務員們哭吧,為什麼公務員考試還有那麼多人呢?
人民日報,那可是曾經把畝產萬斤新聞放在頭條刊發的機構,你跟他講誠信,他跟你講政治,無解!
ABC三個小夥伴在同一家公司,他們爹媽都快退休。A的爹媽是公務員,B的爹媽是企業的,C的爹媽是種地的。
A:無所謂啦,爸媽有退休工資,還能給我買房
B:爸媽退休了,家裡收入少了,該少些社交活動啦
C:突然家裡少了兩個勞動力,哎,每個月寄回去的錢得多好多才行了。想想他丫的,我他娘的在幫A爸媽養老啊
說句嚴重的:我黨執政能不能邁過100年這個坎,就看社保了。
專門寫個答案來反對@崔磊
此人在答案中竭力混淆國庫和社保的概念,養老社保是參保人參與的降低養老風險的一個保險性質的經濟行為,他所保護的人只有參與並符合條件的人,而國庫的收入和支出應該是用於全體國民的,明顯和社保的人群範圍不一致,此人將所謂公務員由政府兜底之類的內容拿來擾亂視聽,讓大家以為社保是稅的一種,對不起,國家從沒這麼說過。
另外,真理越辯越明,此人眼看自己的論據站不住腳了,就拿出最後一招,先拉黑異論者,然後不承認社保啟動之初有一大批國企改制的「視同繳費」退休人員在社保開始之前沒有繳費,社保開始執行之後,國企也沒有將這批人的空賬補上。
你不承認也沒用,因為政府承認了,各位可以自行搜索相關新聞。
所謂氣急敗壞,面目一清二楚。
讓我想起了《茶館》里的一句話「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
從為推行計劃生育開始放出政策性口號「只生一個好,養老靠政府」到後來的「養老不能靠政府」
再到現在的「社保不是萬能的」
盤點1985年-2015年養老標語變化 「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VS「社保不是萬能的」
所謂國策「朝令夕改」而已,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貌似就是退休後趕上了「社保不是萬能的」第一撥人。不過話說這真是要在一代人之內搞完所有的改革,騙子還知道不能逮著一個人坑呢。。。真心不知道決策是不是上廁所的時候想出來的。
讓人又想到了這句話,「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瘋,醫改是要提前給你送終。」
以上想法只是普通升斗小民之想,您要是關係廣、路子硬、家底厚、打江山且活下來的後人,就當我在胡說八道
推薦閱讀:
※朋友為吸毒洗白,我該怎樣反駁?
※如何看待哈爾濱市領導疑穿萬元羽絨服指揮火災引質疑?
※120 救護車收費是否合理?
※自由經濟是否會形成壟斷? 還是說政府主導的要好一點?
※各地地方政府自行發債具體是如何操作的,有何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