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證「中國特色」的財務報表的方法都有哪些?

來自這個回答:如何衡量中小企業的價值?在財務三張表之外,還有哪些「關鍵指標」?

實際運用三張扯淡表的時候,無非是比對,比對,再比對;驗證,驗證,再驗證。我們都知道三張表是扯淡的,那什麼是真的呢?真的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它又是哪裡扯淡的呢?

所以,我們應該在心裡有一個真的樣子,一個理想狀況,一個bench mark(行業平均)。再拿這個理想去和手裡三張骨幹的現實去比對,有差別的地方就驗證,驗證完了就調整。具體的例子可以參見我的另一個回答:」如何了解借款人在非銀行金融機構(如小貸公司、投資公司等)和民間私人的隱形負債?。

驗證有中國特色的財務報表的方法有很多,以後有機會再一一回答。


說說我自己的經驗,我最早在四大做過審計,後來轉去專門做財務盡職調查,其中就包括幫一些國際知名PE看項目,現在在券商投行部,奇葩公司、騙子公司也見過一些。
第一步肯定是要做Benchmark分析的,把三張表涉及的關鍵指標都用來比較一下,包括表內指標(比如資產負債率、毛利率、凈利率)和表間指標(ROAROE,各種流動資產的周轉率、現金流量與損益表之間的關係)。如果是有問題的公司,肯定會在個別指標上有異常,不過呢,也未必一定是造假,比如去DD的Target一般都是成長期的公司,能找到的Benchmark很多是成熟期的公司,成長期公司毛利率更高、現金流更差什麼的也正常。

去了企業,見到了董事長、CFO可以先聊聊,除了寒暄,把之前Bechmark出的問題挑兩個重要的,變換一個方式在不經意間問一下,這裡面稍微有點技巧,不能直接問,要根據財務分析,得出一個可能性較大的推論,用這個推論去求證CFO,如果CFO的答案跟之前的邏輯推導不一致,就要更加警覺了。

談到DD的安排,會先把去銀行打流水、去廠區參觀的流程安排到前面。從資產負債表上看,所有的造假,都會流到大概幾個科目中去,貨幣資金、存貨、在建工程。
==================================
第一步是貨幣資金,財務造假肯定包含利潤造假,「造出來的利潤」如果都掛在應收賬款,就太小兒科了,所以第一步企業想到把利潤放到貨幣資金中,賬上明明只有50萬,非做一個2億出來,到底有沒有這麼多,去銀行打個流水就知道了。這個過程看似簡單,需要關注的細節也有很多,歷史上也有大量的造假跟偽造銀行存款數字有關。2013年證監會啟動了史無前例的財務核查,其中就包括讓中介仔仔細細去對銀行流水,雖然活很辛苦,還是能發現出不少問題。

第二步,想到讓銀行配合偽造流水和存款難度太大,就找個「正當理由」說錢花出去了,所以貨幣資金餘額比較低。當然,這個過程也不是說說就行的,也得造一圈假,得搞到一筆錢,在自己的賬戶里進進出出,才像是不斷收到錢也不斷往外花錢。

花錢的地方是什麼呢,兩個大方向是鋪貨和開廠。所謂鋪貨就是大量採購存貨,這在流通性企業中常見,比如以前10個店,要開20個店,假設每個店大小差不多,那麼總得存貨量就要Double。這就涉及要去盤點一下存貨,看看到底有沒有這麼多。第二個方向是開廠,也就是進了在建工程,這在製造業中常見,著名的萬福生科造假中就能見到在建工程造假。這就要求盡調的時候去盤在建工程。

當然,上面說的兩點有時候普通人盤點起來是難度很大的,有的存貨,長得差不多價值差異可能會很大,以次沖好,把數量做足了,有時候也很難發現異常;再比如在建工程,有時候僅憑common sense也不是太容易發現破綻。
======================================
除了看資金流水和資產負債表,還可以從生產經營角度去看。比如問一下企業的產能情況,看看歷史月份,是不是有的時候產能利用率太高了,比如連續幾個月達到了150%,從技術上是否存在可能,相應月份的水電費、職工加班費什麼的是否同時增加了。再有,根據收入情況估測每天的Traffic,有的企業是物流量,比如安排人在廠區門口數車,每天多少大卡車進去、多少車出來;有的是人流量,比如去門店門口數人,看看多少顧客進出,有多少是買了東西的……
======================================
如果上面都做了,有那麼一點異常,但貌似又都不能一板子拍死,還可以再看看其他的。不過接下里的調查可能會受限,比如查關聯方,要一個供應商、承包商和客戶、分銷商的明細,看看中間是否隱藏了關聯方。
還有一個大招,就是翻憑證。這個就有點專業了,很多做過審計的都知道,雖然翻憑證是最初級的工作,但是裡面學問很大,而且沒見過各種各樣的憑證,是練不出直覺的。我自己kill掉兩個項目,都是走了上面的全部流程,將信將疑,最後通過翻憑證最終得到確信了。


所謂有中國特色,就是中小企業的報表數字和實際情況不相符。可能縮小,也可能誇大。

那麼哪些科目會縮小,哪些科目會誇大呢?

先要看報表用於什麼目的。企業編製報表的時候是擴大還是縮小的動機。


舉個栗子,利潤表給債主(銀行)看的一般是好的,銷售是擴大的;給稅務看的一般是差的,銷售是縮小的。

心裡先有個方向性的預判,接下來再一個科目一個科目去驗證就可以了。


驗證的方法大概和審計的程序差不多:

1,先拿到三張報表;

2,買張火車票殺到企業;

3,捧著報表在財務室和廠房裡溜達,一項一項比對。


先從資產項說起吧,比如機器設備,報表記5000萬元,10台機床,每台500萬。

我現在是銀行的審查人員,我懷疑沒有10台機床,或者10台機床不值5000萬元。(別問我為什麼懷疑,我就是什麼都懷疑)

我會讓財務先把購買10台機床時,機床製造商開的發票拿出來看看,如果都有了,懷疑先打消一半。再捧著這10台機床的清單,去廠房,一台一台的看,10台都在,而且都在工作,每台機床旁邊都有幾個工人在伺候著。懷疑又可以打消45%。等等,那還有5%呢?還有5%,是很極端的情況,比如,有一台機床是老闆借來的,專門給你參觀的;再比如,有一台機床其實只值50萬,虛開了500萬的發票而已;再比如,這廠房都是借來的,其實是隔壁村二狗子的三大爺的廠子,今天借給老闆帶你參觀一下而已。很多情況,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你不能一一去核實,這不實際,也不經濟。

其他資產項目,比如現金,去銀行查查就行。比如存貨,去倉庫盤存。世事無窮盡,查個差不多就行了,別鑽牛角尖。


先寫這麼多,下次再寫負債項和銷售收入。


———————————————華麗的分割線——————————————————

前來填坑。

所謂「謀財害命」,人人都在「謀財」的金融市場,無疑為可以害死人命的戰場。前面寫了一些驗證資產項的內容,這兩天想起一個真實的「戰例」,給大家分享一下。

2010年6月28日,渾水發表了一篇30頁的研究報告,開始做空東方紙業。


東方紙業,是一家造紙公司。簡單的說,就是把各種秸稈,廢紙等等,生產成紙漿,紙,再賣給類似於印刷廠的下遊客戶。

東方紙業在其2009年的年報中記載,其存貨項下有USD 2.3mn Recycled
Paper Board,USD 1.7mn Recycled White Scrap
Paper, USD 0.5mn Recycled Printed Paper,總之呢,就是價值四百萬美刀的各種廢紙

渾水的同學呢,顯然對這種說辭不削一顧。他們爬上了東方紙業的紙山,留下了足跡,照片,和一段雄奇的文字。

Sean Regan』s comment when he climbed back down was
(referring to the Q3 2009 10-Q 35 ) If
this is worth $4.9 million, the world is a much richer place than I thought.

渾水的同學說:如果上面這堆廢紙都值四百萬刀,共產主義早就實現了。


關於渾水和東方紙業的是是非非,這裡就不加討論了。但是,渾水調研的方法,還是可以學習一下的。也推薦沒看過渾水報告的同學,有空鑒賞一下,其立論堅確詞理精純,實乃不可多得的奇文啊。

——————————————————————————————————————————

關於負債項的驗證,看看人民銀行的徵信記錄,基本上就能把銀行給的貸款,承兌,信用證什麼的搞清楚了。應收,應付,其他應收,其他應付等科目明細的檢查,基本就是一項一項對照,注意觀察:1,大額整數的;2,非主要上下遊客戶的。總之,就是不合常理的。

所謂「不合常理」,就是不合常理,字面意思。這不是rocket
science,就是common sense。上面例子里,渾水的同學也沒有學過「廢紙的鑒別與欣賞」等碩士課程,就是用腦子好好想了一下,覺得這堆東西沒理由值四百萬。所以啊,遇到問題,先用google再用腦啊。

在實踐中呢,我們最鬱悶的問題就是隱藏的負債了。就是那些民間借款,小額貸款,融資租賃,各種高利貸。實事求是的說,想搞清楚這些是很困難的。起碼我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對此有鑽研的同學,請不吝賜教。另外,請參看這個問題 如何了解借款人在非銀行金融機構(如小貸公司、投資公司等)和民間私人的隱形負債? 有我的回答,也有別的同學的回答,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在此,我想強調一點,是我在如何衡量中小企業的價值?在財務三張表之外,還有哪些「關鍵指標」?這個問題里說過的,就是搞清楚你面對的企業究竟是誰,這個企業就真的只是這個企業嗎?它的爸爸媽媽呢,它的七大姑八大姨呢,它的兒子孫子侄子呢,它的發小呢?真正的負債,真正的隱患,可能就隱藏在這些七姑八婆的報表裡。

關於銷售收入的驗證,主要難度在於這個數字是個期間數字,而不像資產負債表上的數字是個時點數字。對於一整年的銷售收入,我們沒辦法一筆筆核實,從一月一日核實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所以,還是那句話,世事無窮盡,以稱心為宜

言歸正傳,中小企業的收入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納稅的,一部分是不納稅的,加在一起才是總收入。

對於納稅收入,先看納稅申報表,再看繳稅單。

對於非納稅收入,可以看以下幾項:銀行流水單,銷售合同,發貨單,電費單。需要注意的是:銷售合同和發貨單偽造的可能性相對較大,要仔細審查。

推薦的做法一:1,確定生產設備的總額(參考上面的驗證資產項);2,google行業平均的 assets turnover,3,做乘法,得到一個估計的數字。

優點:靠譜,省錢省力;有多少設備,就生產多少產品,這是天經地義的。

缺點:不精確,只對工業生產企業有效。

備註:如果報表數字比估計數字高太多,不一定代表報表數字不可能,只是需要再尋找一個理由而已。中國市場是個奇葩的市場,大家都懂的。好好問一下原因,符合common
sense的也不是不能接受。

推薦的做法二:渾水同學呢,曾經趴在人家廠門口,數數每天出去多少台卡車,一個卡車上面拉幾捲紙,然後乘以365。這麼做忒累了點,但是提供了一種好的思路,就是無所不用其極(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在現場尋找可能的驗證方式)。畢竟,偽造現場的成本太大了。

銷售收入驗證完了呢,最後是利潤率了。實事求是的說,怎麼驗證企業的利潤,我也沒有好的辦法。如果有懂的同學,請一定賜教。


----------------------------------華麗的分割線-----------------------------------


評論里有同學問:「那如果在原材料上的操作呢?成本重複報。畢竟已經是賣出去的。請教~」

這個問題我也回答不了啊,也請懂的同學補充啊。

最後,一家之言,同學們就隨便看看,同意的話就點個贊,謝謝大家。


首先我對提問對所謂中國特色表示憤怒,
企業造假全世界都有,又不是光中國的搞,幹嘛單獨拎出來說事?外國的月亮就圓一點么?
-----------------------------------------下面開始答題的分割線-------------------------------------------------------------------
財務報表,三張表都很重要,而且每個科目都是有作用的,每個科目都是企業業務的提現,所以企業造假,由於報表的科目關聯性極強,造一筆假能照顧3個科目算得上牛人,造的多,總有一些科目就會露出馬腳,某些不懂財務的,說什麼完全拋開三張表,那是扯淡,不懂任何公司財務的人說出的話,當然還有一個前提是對行業比較了解。
一般的內控是從下到上,防止貪污、腐敗、瀆職,對整體報表層面把握沒太大幫助。
所以我們是首先是去分析該企業管理層和實際控制人的動機,也就是從上到下的推論。
無論企業規模如何,都有可能會舞弊。
一般是兩個結果,增加利潤或者減少利潤,
一般來說,作為公眾或者投資人關心的企業,想要投資企業,絕大部分的動機都是增加利潤,
所以我只說增加利潤的一些手法以及如何看出來。
至於如何減少利潤,這個有機會再談。
那麼增加利潤無非就那麼幾個手法,增加收入、減少成本,關聯方利潤輸送和承擔費用、會計處理上動手腳等。
其中核算收入,需要看起銷售網路是如何構成,如果是很複雜的銷售網路,且涉及大量和零散的貨幣資金流,那就比較困難,因為公司不出名,很有可能會配合企業造假,甚至就是實際控制人開的企業,所以在樹立關聯方關係的時候極其重要。
如果是銷售客戶單一,而且是知名大企業,就簡單的多,一封詢證函過去基本就差不多了。如果是增加虛的收入,配合現金流,那麼現金如何流出就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比如說虛增收入1億,那麼要使得這個收入可靠(而不僅僅是掛在應收賬款,因為掛個兩年是個人都能看出問題)必須要有資金流水進到企業(資金來源一般是來自己關聯方或者控股股東),但是錢要流轉呀,總不能說錢就放在企業了(因為沒實際的成本,所以有大量的資金余留),一般是用過工程、資產走出去,因為其不會立即影響利潤表,(如果通過在建工程流出甚至一點影響都沒),而且達到資金即流動起來,也不會影響利潤表。
核算成本,其中用的最多而且也比較難查的,就是成本結轉,比如說賣了A產品,成本實際是100,但是結轉成本的時候只結轉50,這個可以從報表上的存貨的期末餘額判斷,因為存貨結轉不完全,每年期末的存貨會有不正常的增長。其他的很多成本方面的貓膩,可以通過專業的盤點得出。
關聯方利潤輸送:同一控制下的非合併範圍內的企業,底價賣原料,高價買產品,價格不公允,就是利潤輸送,這個要從行業毛利、銷售均價這方面去初步判斷,更隱蔽的是一些成本、費用直接由關聯方承擔,比如一部分工人工資關聯方發放,一些費用,關聯方承擔,這方面也是很難發現,只有在盡職調查的時候,拿關聯方的流水進行核查才能發現。
會計處理上動手腳,三一不被名點名批名的一次是因為更改會計政策,把資產的折舊年限延長,那麼每年的折舊就會減少,從而增加利潤。
其他的。收入、費用、成本的截止性、準確性比較專業,有興趣可以翻開會計準則,但是這些基本都是小問題,不影響根本。
只不過做假賬的也就那樣。
最怕去中小企業做IPO,那個帳套做的稀巴爛。。。
根本不是去審計,而是幫企業理帳。。。


只針對提問中的「中國特色」四個字來回答,不一定契合題主的本意。

高票答案都在討論如何查財務造假。但我覺得所謂「中國特色」的財務報表,不是假,而是亂。

「假」算得上什麼中國特色?論造假,歷史之悠久、膽子之大、波及面之廣、手法之高明或野蠻、影響之深遠,遠超中國的地方多了去了,我們只是剛起步的小學生。但要說亂,我國有大批企業都可以站出來說句「不是針對誰,在座的各位都是xx」……

比如我在別的答案里說過的所有財務資料定期一把火燒掉的;

比如明明有三家公司,非要混在一起做一套賬,只因為老闆懶得看三套報表的;

比如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分別由兩個會計按不同口徑編,互相之間從不通氣從不核對,差異大到天際三四年也沒人過問的;

比如新會計到崗後無視以前的資產負債餘額,另建賬套一切從零開始重新做賬的;

比如同一種性質的支出每個月看心情隨機記到不同的科目和明細里的;

比如只有一套流水賬沒有總賬沒有明細賬沒有報表,稅務申報隨便編點數字瞎填的;

比如上到老總下到庫管和一線工人都有許可權隨意修改任何時點的系統後台數據,也不做任何備份保留,每次查詢歷史數據的結果可能都不一樣的;

比如沒有任何存貨管理、也不設標準成本,每個月成本核算靠會計「毛估估」腦補一個數字的;

……

回到提問,如果要問如何「驗證」這類財務報表:

首先,你得有張表可看。以盡職調查來說,碰到這種情況,比常規盡調得多一步工作,就是先從一堆亂鬨哄都稱不上是「賬」的東西上還原出一套大致能看的報表。這種還原工作可能是很痛苦的,還原出來的可能也是一張東拼西湊的報表(還原過程中包含多種不同口徑的信息來源,最後勢必有「擠不平」的差異,再想辦法減小差異或另作處理),可信度和可驗證度都不能和常規的財務報表相比。但沒有這份東西,後面的工作都沒法進行下去。

其次,後面的工作方式大致包括三類:

對能拿到相應資料、能夠執行常規驗證程序的,依然按常規方法來看。

對那些憑據資料欠缺、但能估算出報表層面大致數字的項目,以分析性複核為主要手段。無論具體是分析什麼指標,分析的標準都在於「合理」二字,三個方向:縱向波動的合理性,橫向行業比較的合理性,商業邏輯的合理性。比如上面說的存貨管理不健全、成本靠估計的情況,歷史年度的成本數字肯定無法精確還原出來的,但可以做的是:

1)了解目前會計估算成本的方式,不談金額準不準,至少邏輯上是否可取;

2)盤點一次,看看盤點差異有多大、倉庫部門能不能找出差異原因;

3)在現有的成本核算方式下體現出來的毛利率情況是否大致合理,等等。通過這些分析性複核、以及對管理流程的考察,可以評價現有數據在多大程度上可取,也可以把現有差異以一種相對合理的方法大致追溯到各個歷史期間。如果投資方和融資方都能接受這種調整的邏輯和結果,那麼就不至於構成一個融資交易的障礙。

對於完全無法獲取資料、做不了任何工作的部分,要說明缺失的內容並評估(可能時量化)由此帶來的影響、並告知投資方。比如上面說的三家公司合在一套賬里,數字肯定是拆不出來的。如果投資方是看中三家公司的整個盤子,不拆問題也不大。但在稅務上肯定有影響、又無法量化匡算,需要指明這一點並提醒投資方。

最後,給企業提點改進意見,這輪融完了還有下一輪呢。


破解大法遵循兩個方針:
一、殺豬要猜先豬在想什麼。
二、大處可改,細節難改。
大凡中小企業,平時有個賬本就不錯,能出報表的,必定是有官面兒上的目的。一是應付稅務局,這樣的報表必定是收入越少越好,費用越多越好,為了避免規模大了被重點監管,資產也有往少了做的傾向。二是應付銀行融資,這個做法就正好相反了,資產大,負債少,收入多,利潤厚。至於什麼為了業績壓力粉飾報表的,十年九不遇一次。為什麼呢?中小企業的股東老闆平時能認全麻將牌上的字就不錯,哪有能力,哪有閑心來看報表,人家就看現金流。簡約大氣靠譜多了。
咱們搞清楚了他們想幹什麼,也就知道他們動手腳的方向。剩下的,就是去找那些報表中的間接的相關科目來觀察細節。報表被美國人發明後,被證明是一個精密的體系,牽一髮而動全身。例如,改收入,這是直接科目的修改,改大了收入,未必想到改成本,想到了改直接成本,未必想到改水費電費各項費用。此外還有存貨,應收賬款,預付賬款一系列的關聯科目。
說到這裡,不免佩服下當今總理,此大人深感統計局的各類gdp,增長率什麼的看不得,拿出用電量,貨運量,銀行信貸三個硬數據來衡量經濟景氣程度,真是深得其中之味。
望各位看官舉一反三,以小見大。一個福利費,推出工資額,一個工資水平,便可見開工足否。兄弟便碰到過,收入顯示滿負荷生產,工人工資卻星星點點。從我的個人經驗來看,一個註冊資本在三千萬以下的中小企業,報表能力能改到關聯2個科目,已經很罕見了。換句話說,你找三個關聯科目做下時間分析和同業對比,他們現出原型了。
最後,千萬不要高估他們!

感謝贊同的朋友,尤其感謝點感謝的朋友。一等等高手,從表能看出假表。二等高手,得看科目明細了。三等盤貨看現場。


正面的東西可以說xx特色,但是不陽光的還是不要這麼寫了,容易拉仇恨。這就如同國內地域歧視問題一樣,是一個永遠吵不完的話題。

回歸正題,『中國特色』無非兩種,一種是造假或者說不完整,另外一種是純亂。
一,造假根據目的不同又分為兩種,為了應付稅務和銀行融資
1,應付稅務,目的為了少交稅,包括少交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
(1)為了少交增值稅
當月實際實現銷售收入100萬,其中需要發票的有60萬,所以申報收入的時候就申報60萬,這是減少申報收入
由於企業毛利較高,進項發票有限,可能存在違法買入進項票或者打一電話,「歪,老張啊,我這個月進項票不夠,都是合作這麼些年的老供應商了,通融通融多開個10萬票拜,以後我從你家多進點兒?」這就是通過增加進項發票少交增值稅

漏洞
針對減少申報收入,少申報的一部分收入已經是實際銷售甚至收款的交易往來,所以,可以去查企業的庫存商品,核對企業的倉庫庫管的實際貨物往來流水,核對生產部的成品入庫及領料;或者直奔財務室找出納,讓他把其他所有的賬本都給你,一般在無防備的情況下,出納那記錄的是企業的實際往來流水,如果這個公司人都還挺敬業,保險柜里的賬本和你手裡已有的賬務是匹配的,去看看銷售部有沒有傳往經銷商處的轉賬通知,如果以上都很嚴密,就查現金帳借方是否有未不明來源的入賬(一般企業很難做到現金體外循環,會有一部分再回到賬面上進行周轉),還有從財務部和銷售部找和經銷商的往來對賬單,相信百密必有一疏。
針對虛增進項票,核對倉庫往來帳,一般虛增進項票不會有材料入庫,還有就是虛增了票會有對應款的問題,賬面上不會一種掛著應付賬款,掛的久了肯定有問題的不,這個款一種是相當於預付款下次抵貨款,但是拆東牆補西牆,賬面的應付賬款一直會掛著;另外一種就是通過個人卡周轉款項,還是和申報收入一樣的問題,現金很難做到體外循環,找到無名的入賬即可找到漏洞

(2)少申報企業所得稅
針對核定徵收
針對核定徵收的企業,只要一種方法就是減少企業收入
核定徵收,是按照收入的一定百分比直接上報企業所得稅,少申報收入可以直接達到少繳納企業所得稅的目的
針對查賬徵收
查賬徵收是按照企業收入-成本-費用之後的利潤徵收所得稅,所以減低收入和減少成本費用都是可以降低所得稅的方法。

漏洞
針對減少申報收入的核對方法和上邊針對增值稅的方法是一樣的。
主要說說針對增加成本費用的查賬方法說說
增加成本
畢竟行業和行業不一樣,成本造假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生產了一個東西用了要生產兩個東西的材料,要不就是月末做了有大量的損耗,這個東西只要去生產部詳細詢問下製作流程,然後參考下行業的投入產出比就可以知道究竟
增加費用
肯定要和現金掛鉤啊,核對現金流水,查看明細,沒有其他的捷徑

2,銀行融資
增加收入資產,減少成本費用和負債,讓報表看起來漂亮
增加收入要有對應的收款,畢竟應收賬款掛的太多太久是個很明顯的問題,所以有流入就要對應的有流出,除了日常費用及材料款之外的出項把控以下就可以發現問題
增加資產,資產項可操控的一般就是固定資產,因為每個行業持有的固定資產數量和種類有天壤之別,所以這個核對起來也有難度,針對這塊最主要的就是先去看賬面上這些固定資產對應的發票,核對完如果沒有問題就去實際盤點固定資產,並按照實際的固定資產估值,怎麼估?呵呵呵,萬能的x度啊不會。
減少成本和費用
和上邊為了少交稅一樣的道理,反推即可

二、財務行業的亂象
1,代理記賬行業,導致企業的賬務和實際業務分離
一個稅務局工作的朋友說起,去查管轄的一戶帳,給法人打電話法人說在外地,聯繫公司登記的財務負責人,對方回復說自己是出納,問道最後出納說我們的帳都是財務公司做的,兜兜轉轉一大圈,最後拿到的帳,據說月月虧損,年年虧
2,企業領導本身對財務工作不理解造成笑料百出
忘記在哪看的了說,他們公司的x經理簡直是個傻x,稅務局說要查他們的帳
這貨出一高招,咱把賬本銷毀了吧,我辦公室有粉碎機。他來查就說丟了
財務人員說,不行,銷毀會計資料是違法的
這貨竟然又出一高招,那咱刨個坑埋了吧……埋了吧……埋了……
財務人員一臉懵逼,故意銷毀會計憑證,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都是違法的,然後果斷辭職


作為一個信用評級人員,走訪過各種各樣的企業,見識過各種各樣的奇葩。
奇葩程度從高到低,可以如此排列:
①資產負債表分項求和跟總和不平!
②資產負債表跟利潤表收入不符
③註冊資本3萬,資產負債表上總資產2000多萬
④一個企業兩個大門,大門上是不一樣的招牌。
⑤現場製表
⑥百分之八十的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各科目有貓膩。


總體說起來,約90%的企業都是有兩套賬。一套給銀行看,各種盈利,另一套給工商稅務看,各種虧損。當然他們可能會有第三套真實賬務,但這套賬是不可能讓信用評級或者審計人員看到的。

很久之前,我們進入審計或者評級行業,都以為自己跟工商稅務一樣,去了企業會受到熱烈招待。然而事實卻是我們抱著企業的大腿,一邊哭一邊說:「求求你們了,再給點資料吧!我們要寫報告的!!」


方法有很多,現場調查當然也是一種。但是正如樓上答案所說,並不一定能準確。

私以為思路應該還是從企業無法操控的證據下手。

你說廠房是你的,麻煩你拿三證上的名字給我看一下。

你說你有那麼多工人要發工資,麻煩你代發工資的銀行清單給我拉一份。

你說你機器每天都有在開工生產,麻煩你電費/水費的繳費單給我提供一下。

你說你每月銷售收入多少,麻煩你納稅證明給我看一下。

一定要說現場的話,倉庫存貨上的灰,食堂吃飯的工人數,門衛的進出登記本,都可能無聲地向你展現著事實。

魔鬼都藏在細節中。


審計課上教的,第一看源文件,第二去現場數。老師說以前他們第一個assignment就是讓他們去數學校的存貨還是什麼的


曾經參加一個專做中國私募基金的講座,聽了一些奇葩的調查方法:
1)跟老總司機討好近乎,看看常去的地方有沒有附近的地下賭場呀、債務公司呀;
2)借代辦出國簽證的借口,看看護照上有沒有去澳門之類的簽證;
3)財務是沒法直接監管了,但免費升級投資IT系統,系統管理員哈哈由資方派駐。


哈哈,不請自來!用電量咯!我家以前工廠,幹活時候的電費和停歇時候相差很大


提兩點最接地氣的要點:1.開工率。2.報稅情況


驗證中國特色的報表,其實很簡單,用分析性程序足以。什麼實質性程序都是騙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報表,都是根據結果倒推出過程的。


最特色莫過於審計者的地位了。普通小所出個審計跟銷售拉業務似的


刨根問底,現場查驗,不定期複查,尤其注意股東的個人行為及關聯交易


關於RIKA ZHU說的關於查看資產項的問題,是否再去查每個月的水電費多少就可以知道這些機器是否是借來的?


推薦閱讀:

如何通俗易懂地解釋「杜邦分析法」?
如何分析商業銀行年報?
編製成本倒軋表的意義是什麼?
怎樣理解「現金流比利潤更重要」?

TAG:盡職調查 | 財務管理 | 財務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