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要看悲劇,為什麼要花錢買自己難受?


「為什麼人要看悲劇,為什麼要花錢買自己難受?」
首先這個問題建立在一個基本的假設上,那就是人應該是只追求令自己開心,高興的事物的。

這個假設成立么?
顯然不。就像小孩子喜歡喝甜的飲料,而人到中年則要喝口感複雜的各種酒了。愉悅的層次和境界向來不同,難受往往會帶來更深的審美體驗。

席勒曾說過「最高度的快感總是有痛苦伴隨著」
悲劇就是因痛感而生愉悅。因為悲劇以一種巨大的痛感將人從日常的利害關係中超拔出來,讓心靈從日常關注中擺脫出來,才能發現自身的力量。
而在巨大的痛感中,我們對事物利害的關心已經毫無意義,我們生活的滿地雞毛已是虛妄,讓我們擺脫了有限事物的狹隘功利性對我們的牽累。這種牽累,證明了我們的生物性。但是,在巨大的命運力量面前,生物性既然如此渺小,我們還有必要關注這種利害與得失么?
唯一能拯救我們的是我們自身心靈的力量,康德將之解釋為「理性」。對於康德,我們姑且不論。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是有一種心靈的巨大力量在悲劇的激發下轉而指向超越的境界,擺脫現實的,物質的桎梏,緣此而生對自由的觀照,最大的快樂。

比如《普羅米修斯》,人類和普羅米修斯的痛苦都來自對憑藉智慧和理性,對既有的自然秩序的逾越;再如《俄狄浦斯王》,人面對命運時無力的掙扎;再到《美狄亞》,兩種性別,兩種文明的悲劇。欣賞這些悲劇時,我們都不再是掙扎在生活中的渺小個人,我們是人類整體的一部分,我們審視的其實是人類命運與理性的關係,審視著人類亘古以來的命運性的,終極的問題,我們的心靈在這中間也得到了凈化和超越。
所以說,悲劇使人自由,使人超拔於生活而能觀照自身。這才是悲劇之於人類的快感,是一種境界更高境界的愉悅。

那我們在悲劇中欣賞的是什麼呢?
痛苦在人生中隨處可見,但並非所有的痛苦都有悲劇的意義。只有當人生為了它的自由而與現實的痛苦鬥爭時,它才有意義,儘管結果是歸於失敗與毀滅。
悲劇的意象正是對這種毀滅性的痛苦的一種出自自由的欣賞,在悲劇的抗爭中,人的尊嚴才真正地突顯出來,失敗了的鬥爭因此獲得了偉大的意義,比如《雷雨》,比如《哈姆雷特》。

人能欣賞自己的痛苦,才是一種真正的自由。


1.喜劇和悲劇中的言辭、情節結構和故事內容,都可以激發我們已有的心理機制,從而帶給我們愉悅的感覺。 那些最為成功的小說和電影(比如《飄》和《泰坦尼克號》),往往都包含有同性競爭、配偶選擇、浪漫的愛情,以及危及生命的天災人禍。這些,都並非簡單的巧合。當我們沉浸在書本或電影中時,我們看到了迷人的風景,和上流社會的人物親切交談,愛上了動人心魄的男人或女神,守護自己心愛之人,打敗了邪惡的敵人,達成了不可能的目標。當我們踏出影院時,仍然情不自禁,「這幾十塊錢花得真是值!」

2.苦情與YY
可是《泰坦尼克號》的結局是悲劇啊,還有那麼多的韓式苦情劇,還有新上映的《北京愛情故事》中的一段老年絕症劇(編導難倒真地以為我們看不出這是韓式絕症劇的變體嗎?)。為什麼我們要花錢去看一個受難的故事?難道我們觀眾還是受虐狂?

首先,在催淚苦情劇中(恐怖片也是如此),觀眾能夠確認不會有真實的傷害降臨到他們身上,他們在觀影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意識,當他們走出影院他們會發現自己和自己的愛人都會完好如初(假設你希望你的愛人完好如初)。其次,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的男/女主角死於一種緩慢加重的病痛,而非突發的心臟病或者因吃飯太急而噎死,這樣我們才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慢慢醞釀悲傷的感情,然後,我們就可以盡情地感受劇中人,常常是男女主人公的無私、樂觀以及忠誠了。

我們彷彿就是男女主人公。

「主人公有著金子般的心靈,卻承受著非人的苦難」,這讓我們想起了中島哲也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還有拉斯·馮·提爾的女性三部曲:《在黑暗中舞蹈》、《破浪》、以及《狗鎮》。「我的第一部電影,《蘭花園丁》(The Orchid Gardener),以一行字幕開始,說電影要獻給一位死於白血病的女孩,並給出了女孩的生卒日期。那完全是捏造的!而且是操縱的,玩世不恭的,因為我意識到,如果你用這樣的方式開始一部影片,那麼,觀眾就會更加嚴肅地看待它」。可以說拉斯·馮·提爾的電影就是一種情感操縱、精神毛片,它滿足了我們所有關於自我的自戀想像——我是如此的純潔善良,卻無辜受難。

對受難者的憐憫是虛偽的,獲取自我滿足的快感才是真實的。

在電影《狗鎮》的最後一幕,拉斯·馮·提爾揭穿了這種憐憫的謊言。

女兒:批評別人的不是我,是你。
  父親:你不批評,因為你同情他們,貧窮的童年,不見得是謀殺的謀殺,是吧?要怪只能怪情勢。你說強暴犯和殺人犯是受害者,我說他們豬狗不如,要想不讓狗吃屎,就得揍他們。
  女兒:狗只能遵從天性,為何不該原諒他們?
  父親:狗可以學會很多事。但每次都原諒他們就不行了。
  女兒:我原諒別人,所以我傲慢?
  父親:天哪,你的口氣真紆尊降貴,你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沒有人能達到你的道德水準,所以你不要求他們,還有什麼比這樣更傲慢?你,我親愛的孩子,你絕不會以相同理由原諒自己。
  女兒:我為什麼不該慈悲為懷?
  父親:不,有時候應該慈悲為懷,但你的標準要一致,這才公平。你有錯應該受罰,他們也一樣。
  女兒:他們是人。
  父親:人要不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然要,但你不給他們機會。這是極端的傲慢。我愛你,我愛你,但我沒見過比你更傲慢的人,而你還說我傲慢。

這段對話就像是父親拉斯·馮·提爾對他的觀眾女兒的訓誡。所謂對人性的憐憫不過是一種自視不同的傲慢,所謂對主人公的同情不過是一種自戀的投射,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修飾和抬高自己——這是我們的心理本能。

當電影開始造夢時,不管悲劇、喜劇,都只是我們的娛樂。


"有人遭受苦難,這叫悲慘;如果因為別人遭受苦難而難受,這叫憐憫。可是戲劇中虛構的悲情如何能動人惻隱之心呢?戲劇打動觀眾,不是促使他們幫助受苦者,而是煽動他們可憐他。編劇者越是讓觀眾傷心,觀眾就越是喜歡他。如果戲中人物的悲慘,不管是歷史性的還是虛構的,沒有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觀眾不能被感動得落淚,他一定馬上掃興地離開戲院,口中怨聲不迭。如果他為之動情留下眼淚,他便饒有興緻地一直看完,陶醉不已。由此看來,人們所追求的似乎就是眼淚和悲傷。可是人人不都是趨樂避苦嗎?當然,沒有人願意過悲慘的生活,但可憐一下別人卻大有樂趣,那麼我們之所以喜愛觀看別人的悲慘,或許就是因為如果沒有這些我們便沒有可以憐憫的對象了?"
——?懺悔錄?


因為你想哭,內心有對眼淚和感動最基本的渴求,而此刻的現實中,卻沒有一個能讓你藉機哭出來的由頭。這時候,悲劇作品就成了幫助你打開心中那個感性之閥的通道。你終於可以毫無顧忌的為他人的故事流淚, 有那麼短短一段時間,你活在虛構的故事裡,流的卻都是自己的淚。

你知道嗎?與劇情共鳴,心情隨著故事起伏,憐憫著劇中人物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憐憫著與之呼應的那一部分自己。

也許在他人看來你的生活平淡無奇,你的眼睛已乾涸了許久, 可那並不妨礙你在堅固的外殼之下還有一顆柔軟的心,平時你盡量不讓除自己以外的人接觸到那裡,用理性的力量將它牢牢鎖住,然而在一個架空的悲情故事中,你卻可以盡情的為它哭泣。

記得有這麼一段往事,很多年前某個國內的文藝愛情片上映,我和兩個女生一起去看。影片即將結束時,男女主角終於在被誤會阻隔了多年之後重逢。在心中泛起波瀾前,我扭過頭去看她們兩個,都是忍不住的流淚。就在我們一起約好看那個電影的不久前,這兩個女生都是剛失戀,她們沒有在人前掉過一滴眼淚,沒說過一句前任的好話,那段時間基本上我聽到的基本都是她們對前任的抱怨、不滿等等,可當電影中男女主角的誤會盡釋,終得重逢之際,她們還都是哭了。在屏幕映照的微光下,我看見那眼淚流的那麼真誠,好像完全遺忘了之前滿口的怨恨和戾氣。我知道她們心中還有愛,只是也知道在每個人心中除了愛之外還有很多更重要的東西。

那個電影的結局我忘了,男女主角是相逢一笑之後繼續各自早已不同的人生旅程,還是小心翼翼的重新嘗試在一起,影片應該沒有交待清楚。即使是悲劇,其中也蘊藏著希望,即使背景是殘酷的現實,在與其鬥爭的過程中人心也會產生許許多多溫暖及濕潤的感情。我清楚記得當時她們的眼淚,那絕對是在日後足以讓人重新打起精神的巨大力量。

所有的催淚故事,都只能催那些想藉機流淚的人的眼淚。眼淚可以是一種積極的力量,就像能痛快的將情緒表達出來有時也可以是一種健康的釋放。喜歡看悲情故事的人都知道,長大後最有幸福感的事情之一,就是想哭的時候,有理由能像一個小孩子那樣自在的哭。


悲劇的目的是要引起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憐憫和對變幻無常之命運的恐懼,由此使感情得到凈化——亞里士多德《詩學》


看到你過得不開心,我也就放心了。

---正經答---

首先要跳出一個文字遊戲,
我們看悲劇,悲劇很悲傷,我們看了之後會帶入感情會流淚會傷心。
但是我們並不難過,事實上我們很愉快很舒服很爽
看悲劇看喜劇打遊戲去旅行都是娛樂活動,目的多是為了更開心更舒服,本質是一樣的。
(悲劇/喜劇並沒有那個更「好」,笑和哭也沒有那個更「正能量」都是等價的)

於是問題可轉化為「為什麼我們要看喜劇,為什麼花錢買自己笑?
好像這個問題我並不能專業的回答於是……

--- 只有轉入神棍模式 ----

人的感情包含了七情六慾,而所有的感情都要維持一個平衡,過多和過少對人體都是不利的。
看悲劇看喜劇等活動就是人對自我情緒的調節,以保持陰陽調和。


我一直說:戲劇實際上是把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戲劇化經歷,以一定手法濃縮加工後,集中展示給你看。所以實際上生活中就有這些戲劇時刻,只是你沒有太在意,或者節奏太慢,戲劇效果不夠強烈而已。

說到悲劇,前面alonso說的「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是關鍵,就像一輛汽車,不可能光保養輪胎ECU傳動,空調電氣部件也需要保養一樣,人的各方面情感也需要照顧到。悲傷雖然對人體傷害較大,但是如果從來不去觸及,傷害更大。所以人需要時不時地去感受一些這種情緒。

同時,很多創作者或則表演者,也善於用表達悲傷的手法,以及由此營造出來的悲傷或者悲壯的氣氛來傳遞一些自己的想法和主張,在觀眾中獲得共鳴。這也是一些悲劇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喜怒哀樂組成了一個正常人的情感,我們都希望過得幸福快樂,但如果沒有悲傷的話,我們又怎樣對人生進行的思考呢。悲劇是將生活中真實的一面展示給我們看,讓我們在未來生活中遇到悲傷的事情時,能有所寄託。


相比於喜劇,悲劇被認為更接近於世界真實的樣子。
悲劇想告訴我們,灰姑娘不會遇見王子,可能就是過著悲慘的一生。
世界沒有那麼多正能量,沒有那麼多雞湯。
所以,人們在觀賞悲劇的時候,有一種找尋世界真實的動機,擺脫被某些幼稚虛偽所蒙蔽。

之後,反思對比自己的生活,可能沒有悲劇這麼慘,
會容易產生珍惜和滿足的正面情緒,
就成了看悲劇的第二個理由。


悲劇有積極的正麵價值嗎? - 芭芭拉少校的回答


悲劇也是一個故事。
如果是一個好的故事,即使是悲劇,看了也是很讓人感到滿足的,可能震撼,可能落淚,可能豁然開朗,都有可能。所以,其實從悲劇里也能獲得享受,好的作品還能讓人的心靈受到震動,而不僅僅是「難受」。

類比恐怖片。
以前有朋友問為什麼要看恐怖片,不是花錢嚇自己嗎?
我自己是看恐怖片時非常害怕,但是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釋放壓力的方式,看完恐怖片以後整個人都放鬆了。所以,看恐怖片對於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減壓方法。


因為不管是悲劇喜劇,對現實生活影響都不大,隨便看看。


「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我們都想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而只有在舞台上毀滅了,才能發現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


凈化感情


借別人的靈堂,哭自己的恓惶。


這就像玩模擬CS,你可以清楚的體驗到把敵人KO掉的快感,也能體驗到被別人KO掉的痛楚,如果你投入的話還能體驗到絕望,然而這一切都是安全的,GAME OVER了可以重新來過,身上打個大疙瘩也不會死去.你以較低的代價獲取了較真實的殘酷體驗.


我的回答是:「為什麼人要看劇?因為他們為他們的認同付費。」
既是回答「為什麼人要看悲劇,為什麼要花錢買自己難受?」
也能回答「為什麼人要看喜劇,為什麼要花錢去消磨時間?」

我所認識的這個時代的消費觀已經逐漸擺脫「在付費中尋找認同」,而在「為自己的認同付費」

絕症殺、V仇殺,都算悲劇。
泰囧、喜劇之王,都是喜劇。

影視作品的世界觀只要能夠自洽,無論設定多麼荒誕不羈,我都能接受。若是劇情表演不符合展現的世界觀邏輯,那都只是突兀、無聊與無趣。
每部電影電視,無論前半部表現得多真實動人,只要出現絕症殺,我就會笑。一點都不會難過,但是要逼我看下去,那我就難受了。
當情節演變需要用這種不需要解釋的外掛手段來渲染劇作氣氛時,這個悲劇就不是悲劇,而是編劇的黔驢技窮。
而當《七磅》的開頭,威爾史密斯對著電話那頭的盲人無故惡言相向時,我心裡非常難受,怎麼能這樣呢?
在《Front of the Class》(抱歉中文譯名太噁心了)中,童年的Brad在棒球比賽中大放光彩,賽後卻因妥瑞症在眾目睽睽下被父親呵斥,他環顧四周突然安靜、圍觀的人群,那讓人心疼的表情;當他不知所措地被校長請到禮堂台上,向學校里的每一位老師和同學說出他的困境與訴求時,我眼睛就進沙了。

而文學作品中,我最近也偏愛所謂的「虐主文」,原因很簡單,這樣我會覺得心裡有火焰在燃燒。

但這些難過不堵心,它會展現世界的某種模樣,能引起我的思考,我認同,我愛看。
我願意為它們支付——去電影院支持、購買書籍、花時間去推薦。

人們在為自己的認同感買單。用時間、用金錢。行為包括但不限於以上。


因為想哭。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自己的眼淚。


多數人看悲劇,就是想看看有沒有比自己更悲慘的人,勉勵一下自己。


我承認,我有自虐傾向。。。


推薦閱讀:

如何應付逼婚的父母?
被不喜歡的男生騷擾怎麼辦?
你有哪些能夠搞笑地描述出來的糟糕經歷?
怎樣才能保持異地戀?

TAG:心理學 | 情感 | 悲劇 | 悲劇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