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海上鋼琴師》里 1900 的性格特徵?

或許他就是個高雅的懦夫而已?
我看了3遍,對於他的決定不是很理解,能把他最後的悲劇結尾(至少我這樣想)看成是因為長久的封閉和小範圍的價值實現的自我滿足而對未知世界生產的逃避嗎?或許,他就是個懦夫,高雅的懦夫 而已?


看到題主用了「懦夫」這個詞,我開始進行腦補.......

假設當時多納托雷設定了兩個結局:
1、與原結局一樣,1900與弗吉尼亞號一同葬身於炸藥轟鳴中,人世間只留下一曲playing love印刻在好基友胖胖深深的腦海里......
影迷A評論:一輩子不敢下船面對社會,純2B;

2、1900最後時刻幡然醒悟,在好基友胖胖的引導鼓勵下終於踏出了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步,走出輪船,在胖胖的扶持與引導下迎接光明人生......
影迷B評論:裝清高終究沒裝到最後,還是惜命啊,呵呵;

我的意思是:無論怎麼拍,總會有人看著不爽的。

其實覺得題主用「高雅的」這個定語非常好,很能體現出1900的鋼琴天賦與他這個人本身之間的關係。確實,天生會彈鋼琴無疑給這個電影角色的形象氣質都加了不少分,畢竟你可能無法想像一個天生有洗盤子天賦或者天生有拖地天賦的男一號一輩子不願意離開一艘輪船的浪漫傳奇故事。(想想其實這劇情還不錯啊~)把這個加分項目以更本質的眼光去看待,1900的鋼琴天賦賦予他的好處是:
1.可以讓他在船上以彈琴為工作而不至於餓死;
2.確實喜歡彈,而且你彈了還沒人煩還一大堆人捧;
類比:給一個天生吃貨一份既能拿工資又能隨便吃東西的試吃員工作(當然我對這工作不太了解,只是拿來比喻一下)。
還有比這更舒服的生活么?其實我想說的是:彈鋼琴這天賦和他下不下船有直接聯繫,但無決定性作用。

所以把上述內容歸納一下,我們總結出的一個話題就是:在人生的前半段,一個生活無憂而且非常滿意的人,是否應該在他人慫恿之下離開目前環境,去一個自己害怕的世界裡取得更大的成功?

答案特別簡單:1900眼裡成功算個屁,而且他確實害怕嘛,所以去個毛線啊。

從這個答案裡面我們能分析出的東西有:
1.用成功和利益引誘1900這事百分百不靠譜;
2.從常理來說,如果讓一個人走進另一個自己恐懼的世界,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
(1)、原先的環境太糟糕,過不下去了;
(2)、那個自己恐懼的世界裡有自己渴望的事物,並且這份渴望對他的推動力勝過了恐懼感;

暫且不說(1),這個條件得結合1900後來的遭遇;來看(2),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唯一讓1900有下船的想法、行為的渴望源,就是那個他愛著的魚店老闆的女兒。然而到1900在面對龐然無際的城市、瀟洒的一揮帽子、任其飛落于海水之中、進而返回船內之後的那一關鍵時刻,很明顯的,對陸地的恐懼戰勝了對愛情的渴望。

下面來說(1)。
胖胖麥克斯在船上最後找到1900,聽他講述了分別這十幾年來的經歷時,我們可以發現,弗吉尼亞號的居住環境在後期是非常糟糕的,二戰期間炮彈滿天飛、船內傷員亂糟糟一團那種。而在這種環境下面1900在幹嗎?我們來看電影台詞:

麥克斯:這些年來你過得怎麼樣

1900:做音樂。

麥克斯:戰爭期間也是?

1900:即使沒有人跳舞的時候,即使炸彈落下來的時候。音樂使他們好過點——我指那些傷員,或者是音樂幫助他們療傷。當他們滑落到另一個世界時,有時他們都忘記了是海上航行,如果他們聽著音樂,我是他們最後看到的人。


從上面這段台詞我們可以分析到的信息有:

1.1900在戰爭時期並不是無所事事呆在船上等著炸彈把他弄死,而是主動給傷員以琴聲的慰藉(別跟我講他是因為閑著沒事才去的= =你看船上哪有閑人,不彈琴就去挖煤)其實在影片前段也有表述,1900經常去跑下等倉為那些窮人彈奏,和善、人道;


2.1900是否懷念之前在船上衣食無憂眾人喝彩的生活這點無法確定,但有點可以肯定的是,當弗吉尼亞號的環境變得很糟糕時,他也沒覺得過不下去;


3.炸彈落下來時候還能安然若素彈鋼琴的二貨不屬於懦夫吧?


所以從以上的分析看來,1900確實沒有什麼理由離開輪船。


然而他心裡真是這樣想的嗎?


當那唯一一次的下船行動失敗後,1900是不是就形成了這輩子再也不會嘗試第二次的想法,有如不會再去愛上第二個人?這也是貫穿整部電影「下與不下」這一鬥爭路線中唯一讓我有疑惑之處的轉折所在。


最後來扯一扯我對於所謂的上不上陸地和自我實現這類亂七八糟關係的看法:

——「梅西在巴薩拿了那麼多冠軍和榮譽全憑體系,他敢去別的聯賽證明自己么!?」


——「老子就是拿了,老子開心,老子就是不願意挪窩,你行你上啊!」


=w=


【1900:我只是在遵循我的生活方式】


1.1900與MAX是「一體兩面」的兩個人。

導演在處理這兩個人物關係時是曖昧的,本片採用倒敘,1900隻存在於MAX的回憶敘述中,除了MAX,沒有旁人能作證1900的存在。你可以理解為1900和MAX是「一個人」,這兩個人反映了一個人的不同的生存狀態,1900象徵了理想國,在那艘船上1900是無人不知的天才鋼琴家,MAX則代表了世俗且殘酷的現實環境,MAX只不過是庸庸碌碌的芸芸眾生。

2.一個並不存在的人

導演並未交代1900的音樂才能從何而來,生於佛吉尼亞號、死於佛吉尼亞號,除了好友MAX的回憶,無人證明他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1900是某種「象徵符號」,而非具體的一個人,所以糾結於1900為何會彈鋼琴,無疑偏離了朱塞佩的原意。
1900以一個不存在的人,用絕對客觀的視角還原了生活的本來面目,他看透世人所思所想、展示了個人在世界面前的絕對渺小。作為世界的絕大多數人,我們也是「不存在」的,我們會死,記住我們的人也會死,我們來過這世界的證據也會湮沒於歲月。

3.愛情與生存

「愛比死更偉大」這種奇葩觀點早在上世紀初就被群嘲了,成熟的愛情不是哭天搶地、海誓山盟,而是彼此生活方式的融合,所以我一直覺得傑剋死于海難是不幸中的大幸,十幾天的愛戀能成為羅斯一生的財富。1900在戀愛激情促使下決定上岸,但他又選擇留下,比起愛情,他更珍惜自己的生存方式,假如一個人連自己都不去尊重,怎麼能指望他尊重愛情?

4.一個人的宗教

1900不允許他的音樂被記錄、被帶走,不下船去追尋追尋音樂家之夢、甚至改變世界樂壇,他不屑於拿他的音樂換取功名利祿,甚至不希望與全世界分享,他的音樂只在那艘船上,他的音樂只屬於他自己。
他孤獨地演奏自己的音樂卻不以之為孤獨,他fuck了世間一切規則卻並未存在於世間。1900目送了一批又一批美國夢的尋夢者,他的夢在他的船上,或者說,船上的他是現實中每個人的夢,那夢留給自己就好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那夢越來越不足與外人道。

5. 88個鋼琴鍵與無限的可能。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

最折磨人的不是已知的苦難,而是未知的恐懼。生活有太多選擇,哪個選擇是正確的?又或者這種去選擇的意願是否正確?沒人可以肯定。1900選擇了一條自己確定的道路並走了下去,MAX如大多數人一樣,在不確定中稀里糊塗地過了一輩子。

很多人都以為這個世界是自己的,頭頂藍天、腳踏大地,多年後,也許很多人發現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自己的。歷盡滄桑的MAX得知1900決定留在船上後,默默垂淚,與其說他在哀傷失去一個朋友,不如說他在面對好友質疑時,手足無措地宣洩自己生活的悲傷。
1900決定留在船上,堅守了自己的船、也堅守了赤子的夢。而MAX為了生計差點賣掉跟隨自己多年的小號,流浪在無盡的街頭,究竟誰更孤獨、可悲?

MAX是普羅大眾狼狽現實的縮影,1900則是存在於每個人思想深處的田園。在殘酷時光的洗禮中哪怕我們還能堅持那麼一點點赤子之心,這也許是朱塞佩「三部曲」的初衷。

PS:MAX是這部電影的「題眼」,假如再看一遍,不妨多留意他的表現,特別是在1900感情波動時。


人最大的BUG是有靈魂的同時還有一個隨時等待填塞的胃袋,但他是只想要靈魂的那種。


初中,要去縣城讀書,而之前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居住的那個小山村。當我爸幫我交完學費後,要回去了,瞬間我覺得這個世界好陌生。
大學,要去另一座城市讀書,而之前從來沒有離開過那個小縣城。獨自一個人拖著行李,火車到站後,人潮湧動,我卻感到從來沒有過的孤單。
看完電影,我就覺得我和1900應該是同一類人,只是他比我偏執。
我管你們怎麼看我,我不過是在一個地方呆久了,確實捨不得啊。


原文在這 英勇的戰士還是困惑的孩子? | 鄰居的耳朵

總是有人提1900,一直提,不斷提;總是有人說他烏托邦,一直烏,烏到死。一幫文青簇擁著一朵大海上騰起的孱弱浪花奉為自己的精神嚮導,認為1900不入俗流,為了理想敢於向世界說不!同時感嘆自己沒那個勇氣,不敢為了心之嚮往而英勇就義捨身求法嘗嘗第一隻螃蟹的味道。


我知道這種人不在少數,身邊就曾有多人跟我訴念過《海上鋼琴師》曾怎樣敲開自己本來就半敞,門框尚寫「歡迎光臨」的心門。情緒激動不漏細節就差說出落的淚有幾點幾毫升,宣洩完膨脹的感動後讚美巴利科、多納托雷的才華和1900的崇高。


我這兒不談巴利科和多納托雷是否有才,1900是否有你們說得那麼崇高——這是我想談的。


我從來不認為《海上鋼琴師》有烏托邦(衍生意)的味道。一個把「媽媽」當賽馬的人壓根兒就不會知道誰是托馬斯·莫爾,什麼又叫烏托邦。而大部分人看完這部片子後就莫名將這個詞兒強加在了主人公身上。最後1900不是巴利科創造的人物,而變成你們創造的。你們給1900套上神聖的光環,給一塊海綿穿了個褲衩它就變成你可愛的寶寶。


如果說1900的理想是想讓維吉尼亞號一直開下去,那就等於你希望地球不要在你有生之年爆炸一個道理,沒什麼值得你瞻仰的。也不要看到電影結尾處他憑空比劃著彈奏琴鍵而隨一聲巨響消失在海上就說他是為鋼琴獻身了,岸上的鋼琴多到可以連接成一座浮橋直通他的腳底,為了鋼琴他更應該狂奔向陸地。

或許是從小受「英雄主義」不斷獻身的故事影響讓一些人覺得死亡往往是為了一個信念就可以僅憑一念,不去站在一個常人角度揣摩1900對於生死冗長的思想鬥爭。同時一些人習慣性將電影的精神高估,但它們往往傳達的沒你們想像的那麼善和美,卻比你們以為的要真。


1900不是因為無畏而選擇死亡,恰恰是因為恐懼。


你生長於「陸地」,擁有真正的父母,知道家裡的溫度和室外不同;上過學校,所以有了同學,交過朋友。你一生中遇見的每一個人都在有形無形中給你觀念和指導,給你希望和引誘,它們集合起來影響著你對世界和自己的認知,進而有了價值取向,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值得追求的自認為或公認為美好的東西。因為所見所懂的與日俱增,慾望就越來越多。愛情的快樂,遊戲的快樂,美食的快樂……包括追求和實現的快樂都讓你感到習慣並放不下這個世界。1900沒那麼多所見所懂,自然不會有多少慾望。死的滋味在他嘴裡比你我都要清淡。


千萬別拿他和「正常人」相提並論,因為他的成長就不正常。一個在海上生活了二三十年的人,並且是降生以來就在船上。他習慣了搖搖晃晃地行走,習慣了沉悶的汽笛,習慣了水手們相互的粗口,習慣了船上的臉一批接一批的更換,習慣了自己的狹小空間,習慣了簡潔直白的交流方式——他習慣了顛簸的大海就像你習慣了平穩的大地。在他潛意識中已經默認他所經歷著的就是世界的全部,雖然他知道很多港口和城市的名字,但那就像我們知道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是另一個世界而顯得毫無意義。告訴你有個星球上有無數奇珍堆積山野,有你夢不到的異寶遍布各街,有和我們一樣的人類歡迎你但就是生活方式不同,現在要免費送你上那顆星球離開眼前的世界,你可否願意賭一把,嘗試一次不能回頭的改變?


讓這麼一個對於我們來講來自「世外」的人踏上陸地,就如同你設身處地的想,讓自己去海上度過餘生那麼恐怖。所以他那隻即將「登陸」的腳才會因為內心實實在在的驚懼而又縮了回去。


不管是不是初衷,我覺得這電影最終傳達的是一種對「習慣」的無可奈何和對人類適應改變的能力的否定。隨時都不能忽略「習慣」這個詞兒,印度的狼孩兒因生長於山林,年紀小小就習慣了四肢行走和吃生肉。1900在海上飄了二三十年,環境已經將他自身造就成了一條船,是船當然怕擱淺在岸上。


1900最終不敢響應另一個世界的召喚,他能接受的最大限值是和目下的世界一同毀滅,這無法說明他就崇高了,不怕死不值得敬重,被世間的誘因牽絆後還不怕死才叫人佩服。若他踏入了正常的人類文明,真正融入其中之後再次選擇以死亡來宣告自己屬於帶著那一抹藍的大海,那我會承認這種崇高,而在改變即將發生時因無法面對深不可測的結果選擇固守只能說明他「單純」,他顯然沒有給自己一個變得不再單純的機會。


他說,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他恰如一個不經世事的孩子怕走入無窮無盡的黑夜。

不能不說我是喜歡這種單純的,更感動於1900的怯懦。


天使們擁有高尚擁有翅膀擁有光芒擁有美好的一切,他們已經沒有讓人感動的理由,只有讓人羨慕的成分。而當一個嶙峋蒼白的靈魂顯示出缺口時,才會讓人久久地注視,無法控制地同情。

同情的基礎是共鳴。不管什麼電影到頭來感動人的,往往就是在你可見範圍內的露骨的脆弱的那點兒值得憐惜的人性。


PS:
本來這篇字是給別人的回復,因為他在文章提到了《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可留言一旦寫得長了,就不如再長點兒當它是片稿子發了。其中那麼幾句引用我曾今在耳朵與人討論的原話。不說明我寫不出新活兒,說明我觀點堅定。


不請自來,1900的問題答了好幾個,再說兩句~
1.悲劇結尾
確實,1900死了,是挺令人惋惜,但是最後無論是他還是胖子,都覺得這應該是最好的結局了,所以兩個人都會心一笑;應該,以1900的性格,不可能有別的結局~雖然導演可能準備了別的方案,但是,最終用這個方案,肯定也是覺得1900的性格,最終應該還是會這樣選擇~
2.逃避現實
1900並沒有逃避現實,在咱們眼裡,現實是「他不敢踏入社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從1900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踏入社會,對我有什麼好處?我就快樂了么?」
1900是有選擇的,而選擇了不下船,並不是沒有選擇的單純逃避。
這就好比,很多人遁入空門,你說他們是在逃避么?他們是看透了,覺得與其和別人爭,而無果,不如放下;或者,與其和別人爭,而有果,又怎樣?爭贏了這一場,還有下一場,沒有止境。然而1900是,從未出過「空門」,所以他本來就在世俗之外,談不到逃避。對他來說,咱們覺得有意義的,對他來說根本毫無意義~定義世界的方式不同;
3.是個懦夫
我在別的答案里提到過,1900是個單純的「孩子」,在他的世界裡,根本沒有利益,沒有勇氣,沒有慾望,沒有目標,他只是每天活著,儘可能有點兒樂趣~甚至可以在不快樂時也能保有點兒樂趣~(比如挖煤的時候)僅此而已~孩子的很多反應,完全是發自本心,沒有計較過那麼多,權衡過那麼多,害怕就是害怕,高興就是高興,沒有城府,不會刻意表現什麼;所以,你說1900是個懦夫么?不是,咱們定義懦夫,是因為他們不敢怎樣,而1900是根本不想怎樣。

當然,我只是想表達下1900的性格特點,並沒有想抬高這個人~他必然是個有性格缺陷的人,可又誰沒有呢?要站在別人的角度,才可能理解別人的選擇~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別人,很難真的看懂,除非你和他很像,但我們很難和1900很像~


不看別人的評論,不看網上的評論,只說說我自己的感覺。
這部電影是一部很安靜的電影,原諒我這麼說,因為是在多年前的一個晚上,一個高中生半夜在中央6套看的,現在記憶模糊,但印象最深的就是安靜。
我個人對於1900的感覺就是,他是一個孤獨的人,一個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他對死亡沒有懼怕,但他深深的懼怕這個社會,因為安靜不可怕,寂寞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人會吃人。他最好的歸宿就是他的世界,保持他世界的安靜,純正。


理想主義者。我們從小向人學習如何正常生活,而1900自帶生活的模式。
1900畏懼新興的工業文明就如同我們畏懼疾病一樣:疾病使我們失去生命,新興的工業文明使他失去他小小一方的理想主義,同樣可怕呀。
我們是不會為接觸新興浮躁的文明而滅亡的大多數,他是為堅守優雅自我而亡的少數派。沒有懦弱與勇敢,不同而已。


「一輩子不下船,不眷戀,又如何?」


看到這麼多大段文字的「定義」和「標籤」真想用1900的一句話回復啊: 「fuck the regulations!」


其實個人覺得海上鋼琴師是一部值得回味和深思的電影,與題主相反,我倒是覺得1900不是懦夫,真正是懦夫的人是我們。在面對人生的選擇,我們很多時候都被社會的潮流推著走,走得很累很無助很無奈,我們要背井離鄉去讀書去大城市打拚奮鬥,為了過生活我們要犧牲掉很多時間和生命去工作去應酬,太多太多人為了生存而生活,還沒來及得享受每一天,歲月就已經把我們健康的身體弄得慘敗不堪,於是我們還要花大筆的錢去修我們身體這個已經勞損的機器。我們沒有勇氣,真的沒有勇氣堅守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是付出生命依然選擇自己的追求,我們都被這個社會同化了,甚至連用心欣賞一首音樂的心情都很少有。1900在選擇放棄下船的時候說的那句話我真的非常震撼:我看到的不是盡頭,而是沒有盡頭,不停彎曲交叉的街道,我們的選擇就在每一天步行中開始,不停地選擇,不停地忙碌,沒有盡頭,但這樣的生活卻偏偏因為無限地選擇變得太有限。1900的世界,他每天從船頭走到船尾,每天遇見的人都不同,看似枯燥的生活,其實每一天也很新鮮,他的鋼琴只有88個鍵,可他卻用有限的鍵盤演奏出了無限的音樂,他的世界真的像我們看來那麼枯燥那麼乏味那麼糟糕嗎?而我們整日面對沒有盡頭的選擇,整日忙忙碌碌,這樣的生活就是有品質的嗎?就是高尚的嗎?就應該是所有人都嚮往的嗎?在1900的眼中,陸地上的人才是可憐蟲,是懦夫。


浮沉隨浪 只記今朝


只能說題主沒把電影看懂。一句話已經足以概括1900的心理世界:綿綿的大海應有盡有,卻唯獨沒有盡頭。


Don"t judge.

懦夫是指軟弱無能的人。

他不是,從他斗琴時候彈最後一曲就能看出來。

他只是在選擇自己的人生而已。

何必要求每個人都要好死不如賴活著。


天才都是孤獨的,表面強大,內心孤獨。莫扎特,奧沙利文,巴赫,你了解他們有多孤獨嗎?他怕毀了心中那美好的記憶


題主看待這個問題應該進行一下換位思考。
如我們所了解的世界一樣,對於1900來說,船上的生活就是他的世界,他的一生。他不願意離開自己的世界去見識我們的世界,正如我們也會不願意離開自己的世界去見識他的世界。換句話說,題主願意離開陸地,跑到一艘大船上度過自己的下半生不?
對於我們來說,願意見識大千世界,其實1900也並非不願意,但是他的代價太大,他要放棄自己的世界才能進入我們的世界。也就是說,他下船的同時就失去了自己的家。題主思考一下,假如你原來的家將不復存在,你要選擇搬家,而且新家的生活與你現在的生活將截然不同,你不確定自己喜歡或者適應,有可能極度厭惡(這與1900的情況很相似)。又因為原來的生活已經不復存在,所以只要搬出去就不能再回到從前,那你搬還是不搬嘞?

另外對於有關懦夫的說法是欠妥的,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一輩子甚至祖祖輩輩生活在一個小圈子裡,難道這世界上不願意離開自己家的人都是懦夫了?不見得吧。找到了可以滿足自我的終點站不是壞事,起碼不會變得貪婪,是吧?


千金難買爺樂意o(╯□╰)o
我好像沒有把1900當成是什麼牛人虛構出來的東西,從頭看到尾就覺得這樣一個人是真實存在的,獨立而有自己的主見,所以他做出的任何決定都是1900在思考,而不是作者或者導演在思考如何表現如何設置如何讓電影賣座如何騙觀眾眼淚,從1900出現在我眼前開始我本著一個認識這樣一個天才的角度去觀摩他的一生,完全理解他最後的決定,率性天真,勇敢聰明,永遠噙著優雅而俏皮的微笑,就這樣╮(╯_╰)╭


看到樓主說他是懦夫很生氣。
這是我最喜歡的電影,沒有之一。因為我看這部電影時就像在看自己。電影結局前八分鐘我一直沒看。看電影時忍不住落淚,不敢看結局是因為和自己太像了。完美又單純的理想主義者。
吃完飯 答你______________吃飯歸來。
我很感性重感覺在我看來整部影片的氣氛就像是「外面是暴風雨,閃電霹靂,雨流如注,而你躲在生著火的山洞裡望著山腳下猙獰咆哮的平原」。
從影片開始說起,1900的夥伴走在小巷子里,一直到和樂器店老闆談1900的故事。整個色調就是這樣讓人很安全的感覺。而我所欣賞的傳奇也正是這樣的,不是很有名卻很輕浮空虛,而是活得像個傳奇,他經歷的可能不多,可他所經歷的每一時刻都充滿強烈的感覺,或者說意境。每一刻對他而言都是有著人格般的魅力的,他對未去過的地方的幻想也正是展示出他內心的情懷。
總結而言就是活得絕對充滿精神質感。
然後,開頭時旁白那段「生來眼裡就追尋著美國」的人也讓我很感動。注意到1900並沒有下船,而美國也不那麼美。所以就像人們平時所嚮往的「美國」一樣,只是個抽象概念。象徵著自由不羈,淋漓盡致的浪漫。(所謂淋漓盡致的浪漫就是用自己的天賦把對於美的感覺瘋狂而熱烈的表達出來。)
對於開頭「躲在點著火堆的岩洞里看暴風雨」這感覺,來源於我小時候。小時候我奶奶對我很不好,爸爸很貪玩幾乎見不到在家裡,媽媽每天晚上都和我哭訴抱怨自己受著多麼大的委屈。我那時候都陪著我媽媽哭,感覺後背發冷,毫無安全感。於是我喜歡自己蜷縮著躲在黑暗的小角落裡,抱著自己的狗默默的流淚。
因為從小自己想像力很豐富,外加路痴,所以形成了很奇妙的世界觀,我覺得世界都是神秘的,走出家門就會走入未知的會被打破重組的奇幻世界,出去可能就再回不來了。(所以對於1900要想到他是無比浪漫的,並不會準備充足的計劃,他想下船時也沒帶什麼,只是想把自己全部的奉獻出去了。)
然後很值得注意的是1900所遇到的人,無論是分離多年的老友,還是素不相識的樂器店老闆,還是船長… 所有人對他都是崇拜於他的傳奇,欣賞於他的魅力,願意幫助他為他的氣質而不只是音樂所折服。
跑步去了________________


我覺得我該死在這就死在這,為什麼要把你們的規矩和道理強加於我 fuck the regulations


那個角度,在他眼裡看到了什麼?
每個人都忙碌的工作,不停的趕路。
工廠用它強大的鐵肺進行工作,不斷發出轟隆隆的巨響。鐵器的嘩啷聲,鎚頭敲打的叮噹聲,鋸齒拉扯時的咯咯聲,以及熔軟了的金屬尖頭被敲打時的吱吱聲交響成一片。 冒著煙的煙囪,被大霧瀰漫著望不到盡頭的城市。

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那裡有他看不透的人心。
那是另一個世界。
對未知的世界邁出腳步確實需要勇氣。
綿綿大海應有盡有唯獨沒有盡頭。
城市也一樣。
但他還是選擇留在了海上。
一切作息都是水到渠成的。
每個人都是生命中的過客,人永遠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不用忙碌不用擔憂。

在戰爭的世界彈著屬於自己音樂的人不是懦夫。
他既然能不屑的說出fuck the regulations。
那為什麼不能選擇自己的人生?


其實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對於他來說,他知道他是誰,他知道他的幸福是什麼就夠了!他想下船時候有困惑,但他轉身時候沒有困惑!如果不是藝術表現,他已經達到了大部分人沒探索的領域—真正的幸福!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謎城》?
為什麼美國偶像劇(Gossip Girl,吸血鬼日記等……)在女生中這麼受歡迎?
如何評價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如何評價電影《老無所依》?
如何評價電影《建軍大業》?

TAG:影視評論 | 海上鋼琴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