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歷史中,有哪些需要關注(或是有意思)的人或事?


在中國載人航天史上,有兩個超級英雄值得大家銘記

大家應該清楚中國第一批航天員,有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景海鵬、翟志剛、劉伯明、張曉光和劉旺等人進入過太空。

第二批航天員就是劉洋、王亞平和陳冬等人進入過太空。

但事實上我國真正的第一批航天員只有兩人,吳傑和李慶龍。

1992年9月21日,我國載人航天項目正式立項,隨後的1995年我國第一批航天員也選拔完畢,就是當時從空軍優中選優的兩位飛行員,兩人前往俄羅斯加加林太空訓練中心受訓。

受訓期間,吳傑獲得了聯盟飛船指令長榮譽,這是整個加加林太空訓練中心唯一一次將這個稱號授予非俄羅斯人。這裡培養了數百名航天員/宇航員,可見這個質量有多高。而李慶龍則是楊利偉的訓練老師。

中國在培養自己的航天員時,全靠這兩位,把所學到的知識本土化,選拔和訓練了中國兩批航天員,建立起了中國一整套的航天員訓練體系

但可惜的是,這兩位特殊的航天教練員,卻一直在幕後為之做出貢獻,從未進入太空。

因此,當大家看到我國載人航天創造輝煌的時候,也請不要忘記這兩位偉大的身影。

還要向中國第一批和第二批至今沒有機會執行任務的8位航天員致敬,他們是,

第一批:陳全,潘占春,鄧清明,趙傳東

第二批:蔡旭哲,葉光富,湯鴻波,張路

立正,致敬!


一個有意思的事 「歐陽自遠坑」的事。

歐陽自遠(1935年10月9日—),江西上饒人,天體化學家和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是中國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等多個獎項,被譽為「嫦娥之父」。
以上,來自互動百科。。。目的是告訴大家,這是一個航天領域大牛。

事情是這樣的。
嫦娥一號升天后拍攝了月球表面圖像。如下圖。

圖像上某個地方有兩個小坑,但是美國2005年最新確認的月面圖像上,同樣的地方只有一個小坑。如下圖。

然後呢,我們的歐陽先生就說嫦娥一號測的更準確,那到底是為什麼準確呢,這麼大的坑也不可能是解析度的問題,又或者是新撞出來的坑?歐陽先生自己也解釋不了。

後來經細查,發現是我們月表圖像拼接的問題……如下圖。

衛星拍照拍的肯定是平面照嘛,我們要得到立體的月球圖像必須對不同角度的圖像進行處理然後拼接。上圖中藍線是拼接線,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國工作人員拼接的時候沒有對準,造成了兩個坑的假象。結果打了歐陽院士的臉╮(╯▽╰)╭。然後大家都把那個中國領先美國技術的坑,叫做歐陽自遠坑,其實那就是個不存在的坑……


很容易被人忽視的一件大事是海灣戰爭
實際上這是重要性僅次於蘇聯援建中國的大事
如果沒有海灣戰爭美國導彈上演3P,「導彈無用論」恐怕會在中國軍隊高層肆虐到現在。當年航天系統已經按計劃開始解體,只保留最重要的洲際導彈和近地軌道衛星發射能力,海灣戰爭結束後所有計劃推倒重來,重型火箭、神州、天宮、嫦娥都是直接產物。

內部的人可以看看系統內現在中堅骨幹的入職年份,幾乎都是海灣戰爭後狂招進來的。


這個問題必須提第二十兵團。
突然從朝鮮戰場消失的第二十兵團,悄悄來到了巴丹吉林沙漠深處,建機場鋪鐵路,建設各種所需的建築,與大自然鬥爭。他們一手拿下槍,一手拿著鍬,默默在這兒奉獻了終生,他們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們所哪兒了,不知是死是活。
當地自然條件多惡劣呢,缺水,大井需要90米以上,只能到弱水河,當時駐地比較遠。
沙塵暴,以當時條件沒有住房,帳篷都會被吹走,一場沙塵暴以後所有東西里里外外都是沙子。
天氣特別炎熱,熱到夏天七八月40度以下的你都會感覺是涼快的天氣,地表溫度會到達70度,站著不到一分鐘你會感覺腳底特別燙,煎雞蛋完全沒問題。
你從創業路從頭到尾走一遍,路過的每箇舊的建築,肉眼能看到的任何一座山都有他們戰鬥的痕迹,挖過的坑,走過的路,雖然沒人了依然清晰可見。不亞於長城,只是沒報道。
烈士公園肅立著700多個墓碑,都為這個事業付出了生命,但遠遠不止這麼多。
航天歷史上無數奇蹟,都離不開這些人,向他們致敬。
最近看到一個公眾號發的,給你們鏈接地址

http://mp.weixin.qq.com/s/kszXFK8RET0aYX7Brd4sEg


說個比較著名的,神舟飛船總師、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永志跟「東風2號」的故事。摘錄自人民日報海外版的報道《大總師王永志》

1964年夏天,中國在酒泉基地發射「東風2號」導彈,那天戈壁灘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導彈加註燃料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裝入導彈的燃料溫度越升越高,最後出現了嚴重的「氣化」問題。若不及時補救,將影響導彈的射程,致使導彈無法達到預定目標。

指揮部當即召開緊急會議,專家們談了不少補救方案,都不合適。於是指揮部再次召開擴大會議。當時還是個小小中尉軍官的王永志也被「擴大」進了會議。當他聽到不少專家都在說,要再補充燃料,加大火箭的推力,提高火箭的射程時,他再也坐不住了,突然站起來說道,不能加大燃料!我認為應該泄出一些燃料,才能提高推力,加大射程。王永志話一出口,語驚四座。有人當即反駁說,你是在開玩笑吧?誰都知道,只有加大燃料才能增強推力,如果再減少燃料,導彈的射程豈不更近了嗎?結果,不少人反對。

錢學森得知此事後,從北京匆匆趕到發射場。當晚,王永志敲開了錢學森的房門,將自己的補救方案大膽向錢老詳細闡述了一遍。錢學森聽了後,說,有道理,我看行!接著便在第二天的會上力排眾議,對王永志大膽的逆向思維給予肯定。但總師對這個方案還是有些擔心,遲遲不肯簽字。現場總指揮、軍委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只好出來說話了,我看還是打吧,如果成功了,算你們的,失敗了,算在我的頭上,我向中央作檢查!總師這才簽下了自己的大名。最後發射圓滿成功,王永志這個名字也因此深深留在了錢學森的腦海里。


在「神舟」之前,中國還有一個「曙光」。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就曾制定過載人航天的「曙光」計劃,當時主要進行載人航天飛船模型研究,並進行過概念性研究和前期方案論證,但因經濟技術條件尚不具備,未能實現。

1965年8月9日,由周恩來主持的中央專委第13次會議,曾計劃在1979年發射第一顆載人飛船,1966年的3月底到4月初,中共中央專委曾召開過制定宇宙飛船規劃的會議。當時,火箭搭載動物(小狗和大白鼠)進行的幾次亞軌道飛行試驗都已成功。
1968年1月,宇宙飛船計劃的目標物被命名為曙光一號。。4月1日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隨後進行了若干航天醫學研究。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要求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員開展航天員的選拔工作,標準為:身高1.59-1.74米,年齡24-38歲,體重55-70千克,飛行時間至少300小時。
1969年末,經過2個月的選拔,並對1918名飛行員進行甄選後,215名初級候選人被確定下來。第二階段的甄選標準主要包括飛行技術、心理情況、生理指標以及常規醫療檢查,最後只剩88名候選人。選拔標準中,「為中國革命獻身」的政治思想也是入選航天員的決定性因素
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圈閱了國防科委關於航天員選拔的計劃報告後,批示開展中國載人航天計劃。
1971年3月15日,在選拔結束後,19名航天員最終被國防科委確定下來,他們是魯祥孝、王志躍、董小海、方國俊等人。4月的討論會議上,科學家們決定飛船造型仿照美國的雙人載人飛船「雙子星座號」,同年同月航天計劃定名為「714工程」。航天員於1971年11月開始訓練,計劃於1973年執行第一次任務,由長征二號甲(CZ-2A)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1970年代,中國政府正在進行多項衛星開發計劃,包括返回式衛星、燈塔一號導航衛星、通訊衛星等。有人認為這是導致曙光資金匱乏的原因。
毛澤東得知計劃需要撥款的消息後,他稱地上的事情是應首要考慮的。由此計劃大為收縮。但到1978年為止,曙光號飛船的設計工作已有大量資料積累。

雖然曙光一號計劃最終取消,但是經過8年的發展後,遠望號遠洋導彈監測船隊被建立起來,在世界各地負責人造衛星、洲際彈道導彈及後來的神舟號飛船等的監控工作。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建有多座模擬太空環境的實驗室以及系統化的實驗設備,宇航員可以在此接收多種方面和類型的訓練。可回收的中國返回式衛星、EVA航天服(艙外航天服)、航天食品、太空跟蹤站及雷達、宇航員選拔和訓練、相關設備的發展以及熟練,都為後來的神舟計劃(921-1工程)產生積極影響。


今天在我們仰望星空時,除了神舟,天宮,也請記住我們曾經有過「曙光」。正是這「曙光」照亮了中國起航星辰大海的征程。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接了個發射外國衛星的活,航天一院一部的一個年輕人藉助自己的計算機和英語優勢進行了系統模擬,得到了外國人的認可。這個人後來成為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最後一任國防科工委主任,中國商飛首任董事長,河北省省長,三屆中共中央委員。


大概是199X年那段時間發射奧星的事件吧 看撼天記 真心酸。


有個人,供職過幾大衛星研製單位,大佬師弟,九十年代博士後,一篇《光環籠罩下的中國航天》引起軒然大波。聽過其很多偏執的故事。

證明,一個人,只有智商是不夠的,恃才傲物,自大狂傲終將被遺棄。


今年3月,他被診斷為癌症晚期,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後來,同事們才知道老劉的身體早有不適,但是為了不耽誤工作,一直強忍著病痛,在研發一線和大家一起攻關技術難題。

病重期間,老劉憂心的還是工作。住院後,他還是會給中心的項目負責人打電話,詢問項目的進展情況。從上海完成治療回到西安後,他馬上打電話詢問各個項目的工作進展,並進一步給出了詳細的指導意見。老劉還打電話請同事幫忙帶一些書和論文到醫院來。病榻上,他仍然堅持閱讀專業書籍和智能軟體方面最前沿的論文,還一心想著病癒後如何開展更多的研究,讓軟體產業發展得更好。

同事們去看他,他很樂觀,跟大家談的還是工作,聊到中心未來的發展,他異常興奮,手舞足蹈地為大家勾畫軟體產業未來的宏偉藍圖,開心得像個孩子。他還告訴大家要趕緊返回工作崗位,不要耽誤項目進度。

老劉的腳步永遠定格在了2017年5月23日,年僅41歲的他帶著未竟事業的遺憾,離開了摯愛的工作。

就在去世當天上午,他曾振臂大呼:「我要活下去,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

在葬禮結束後,他70多歲、滿頭白髮的老媽媽拉著領導的手說:「我的四兒走了,他的工作有沒有人能接上,有沒有給大家添麻煩?」。


萬戶。 我是真不清楚他是傳說中的還是真有歷史記載,但本科在喬治亞理工念航空航天工程的時候,美國教授也提過他。依稀記得講的是火箭推進概念的介紹 "Have you guys heard about the first human being who got himself in the air by applying some propulsion techniques? Well, maybe not literally in the air, just away from the ground for a couple seconds; by techniques, it was simply a bunch of fireworks tied on a chair, and then not that surprisingly, it exploded."


推薦閱讀:

為什麼神舟飛船的逃逸塔是最先被拋棄的,而阿波羅11號是在出大氣層後才拋逃逸塔?
衛星是如何推進的?火箭向外噴射物質,獲得反作用力,而衛星大多依靠太陽能或電池,難道它有個類似螺旋槳?
怎樣評價SpaceX獨家的CFD軟體、新的分形湍流模型/小波solver?
如何評價長征六號即將首飛?
國際空間站項目為什麼會有日本、加拿大和巴西?

TAG:航天 | 中國航天 | 有哪些 X | 逸聞趣事 | 航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