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神舟十一號偏離主著陸點100公里,可能原因是什麼?

問題如題,求科普。謝謝。


評論區有知友 @drapeaublanc 說第二次預報落點的數據有問題。答主又回去看了一遍直播錄像。。。
直播中的口令都是「第X次落點預報已發出」,並沒有讀出坐標。
數據來自這裡:

對不起大家,看完一就以為是二了。不知道為什麼缺了第二次。
第二次預報在另一張圖上:左下

下面答主來修正一下看法: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13:36分,口令:」建立配平攻角。「
13:41分,口令:」我是北京,北京 —返回艙第二次落點預報發出。「
13:42分,口令:第二次預報落點在理論落點東南側3.14公里。
大家注意,13:35有一個口令:「華山第二次落點預報發出。「這個應該和北京的四次預報是獨立的,因為更後面還有一個」華山第六次落點預報發出「的口令。
接下來,
13:46分,口令:「拋傘艙蓋。」
13:48分,口令:「第三次落點預報已發出」;「6公里通。」這個預報數據圖上可以看到了,就是答主計算差4.445公里那個。
總結一下,根據這個過程,較大的誤差應該是出現在13:42到48這6分鐘內,主要動作只有拋傘艙蓋和開傘。因為配平攻角建立之後返回艙不再進行姿態調整,而且配平攻角建立後的第二次預報接近理論落點。
那麼,最可能是傘艙蓋拋晚了。
或者是,高空的大氣密度比預計的低了?高空風真的特別特別大?大家可以去邀請一下學氣象的知友。。。
——————————————原答案————————————
應該叫做偏離理論落點100多公里。
這個理論落點是返回之前計劃的,返回過程中還有四次落點預報。答主特地看了一遍返回過程的回放,第二次落點預報是在推返分離後不久(一分半)發出的,第二次預報落點北緯42度29分24秒,東經112度39分43.2秒。結合實際的落點42度29分11.7秒,112度42分57.36秒,差距不到十公里(答主保留三位小數計算的結果是4.445km,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計算),已經是非常之接近了。
所以大概率這個偏離是推返分離之前產生的,但推返分離之前,飛船的姿態和軌道又是完全可控的。因此答主認為這個偏離是人為調整的可能性相對要大一些,雖然不得而知有什麼原因會導致做出這個調整(如果有的話)。
另外,雖然離理論落點蠻遠,但是也在著陸場區域內嘛,也不能說這是失誤對不對。


。。。你看這張圖

這個旗子被風吹的。。。就很清楚這個風向了。然後你再看這個出艙口的指向。還有出艙口旁有釋放降落傘的口,上面還有傘繩。。。這個角度去想想,肯定是打開主傘後被風吹的啊~偏離了100多公里。也是可以預見的。雖然是偏離了理論著陸點但也是在著陸區內。


一百公里算啥。。。都有人從大西洋飛到太平洋過。。。


393km高軌
高層大氣密度影響
強風影響
返回艙質量下降(少個人)


啥?飛船返回有主著陸點這個說法?我怎麼記得只有著陸場,寬幾十公里長上百公里。
所以到底落的偏了多少,真不知道。


一個無動力的飛船,它的落點不可預測。


有風啊騷年,你對風一無所知啊騷年


有風


回答不嚴謹,著落點,就不改了,這個答案就是告訴你,搜救隊就是能在十分鐘以內到達飛船實際降落點,怎麼著?

分割線--------------------------------------
原答案:

那為啥偏離著陸場100公里,搜救隊還能降落之後馬上到達現場?


額,第一次知道落點偏差有100公里。勇氣號之流無制導的落點精度在100公里量級; 好奇號火星進入下降著陸的落點精度在十公里,使用的阿波羅的再入制導技術。
我們用的可能是無制導的成熟技術吧,不過上自適應課的時候老師說過返回艙有用到自適應技術,沒太想明白,不太了解國內的再入技術。
可能:
1)未採用制導技術;
2)採用了制導技術,但是因為載人,控制量受到限制;
3)在大氣模型上精度不夠,對大氣的觀測預測能力有限;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神舟十一號直播過程中出現的卡頓?
如何評價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
如何看待景海鵬三次飛天?

TAG:著陸 | 航天 | 神舟十一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