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馭龍航天的液氧甲烷發動機成功試車?

來自:馭龍航天自主研製的DDE-5是一款採用燃氣發... 來自DAS-盧馭龍

馭龍航天自主研製的DDE-5是一款採用燃氣發生器循環的可復用泵壓式液氧/甲烷雙組元液體火箭發動機。其海平面設計推力約為50kN,比沖265S。
DDE-5的成功研製標誌著中國私人航天界泵壓式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實現了零的突破。


有人迫不及待的跑出來說什麼「輻射冷卻」?
姿態發動機大部分都用輻射冷卻,但那東西只工作幾秒,推力幾百牛頓。。。。誰敢用在主發動機?

你這樣的胡扯,難道不怕人笑話?
恰巧,本人下面那個NASA的圖中就有輻射冷卻的,已經燒紅了,如果不是材料牛,普通低碳鋼早就達到蠕變強度極限而崩潰了。。。。
請先學習基礎材料學,再來知乎
ps:根據你們這些人的狀態,參考上一波那個「翔」航天,你們的壽命在1.5~2年間,背後的導演忽悠不到錢就該撤了
==========================

終於有人來「和稀泥」來了,可下面這些硬傷你是怎麼能甩給視頻製作?
尤其是機械部分,連基本部件都漏洞百出,連所謂「渦輪」泵和燃料管路沒鏈接這樣無法正常解釋的問題都在迴避。。
最新發現:人家刪視頻,抹去了一切曾經存在痕迹

以下是全文匯總,也算是本題目回答的結題。
1)噴口排氣速度貌似非常低,宣稱是50KN,可尾焰不到10米就發散了,且在視頻中可以看到噴口出的氣流都不穩定,經常出現「欠膨脹」,估計燃燒室內壓力不足且燃燒穩定性不佳
後續從火焰長度和卡車的比例看,火焰長度不會超過5米,本人太高估這個據稱是「發動機」的東西了。。。。
2)所謂「渦輪泵」按裝到位後,管路是懸空的,如果敢說這是主燃燒室實驗用的是擠壓循環或者外部泵,那麼燃料管路是怎麼接上去的
3)點火前所謂「泵」在右側,點火後,所謂的「泵」又轉到左面,火焰熄滅,又回到了右面,證明這是多次場景拼接而成,沒有連貫性的運行,考慮到總計20秒,也就是每個場景最多不到8~10秒的樣子,完全沒說服力
4)未見到發動機燃燒室和擴張段上部再生冷卻注入裝置,自稱燃氣發生器循環,有這個一個長的燃燒室,已經趕上日本JAXA膨脹循環的LE11了,問題是外形上看不出噴注器是什麼形狀,完全無法估計燃燒室實際尺寸。有人解釋稱「液膜冷卻」,然而這麼大的長度直徑比例,所謂「液膜「能撐的住么
5)既沒看到有燃氣發生器獨立燃氣排出,也沒看到燃氣發生器噴管擴張段排出的設計,既然說是燃氣發生器循環那麼驅動泵的動力燃氣流排到哪裡去了。燃氣發射器渦輪尾氣排出來的可是仍然在燃燒中的氣體(通常燃氣發生器燃燒都不充分),可這視頻里完全看不到,按照@浪客給的尾氣噴管位置,在噴口出能看到燃燒室表面的環境反光,顯然並沒有燃氣排出.有人說「甲烷機的燃氣未必肉眼可見,現實是從不含碳的RS68到大量碳的merlin,以及純甲烷的XCOR_XR-5M15,都看見燃氣即使在大白天也能看到
6)完全沒看到噴注盤外部結構,一根管路,直接插入所謂「發動機」正中央,並且發動機半邊沒看到任何承力結構,號稱50KN的發動機,5噸的推力,不怕直接把管路弄斷?
何況總是要接到火箭承力機構上的,承力基座在哪裡?尤其是在發動機承力基座該出現的位置上直接插了根管路的情況下完全無法解釋
7)「發動機」旁的還有旁邊的2個瓶子,上面接的是氣壓表,明顯不是液氧/液體甲烷燃料罐子。找到第二組罐子,依然是頂部管道。
8)有大量疑似金屬高溫碎屑噴出,不但開始階段有,後面運轉中也有,那麼就排除了是通常發動機點火用火工品的可能,由於上面已經解釋過了不可能有渦輪泵在運作,那麼這些金屬高溫碎屑的來源就成了問題

===========================

發現又有人來亂扯,那麼我只好繼續來打了!
憋了這麼多天,反駁幾乎都沒到點子上
前面有
胡振宇,如今又來個盧馭龍,國內的投資行業早晚會被你們整的誰都不敢投

1)1.部分素材中尾焰「看起來不穩定」或「看起來發散」跟我們選擇的冷卻方式以及部分試驗的任務設置有關,具體細節還暫時不方便多說。

同樣是號稱5噸,可怎麼差距那麼大,燃燒室排氣速度不會騙人
Methane Blast
http://science.nasa.gov/media/medialibrary/2007/05/04/04may_methaneblast_resources/testfiring.wmv

2)2.有一部分素材在拍攝的時候因為試驗流程的原因,渦輪泵管路的確沒有連接,因為這些試驗根本就不需要連接渦輪泵。在這些試驗里我們使用的是外部高壓推進劑供應系統。

要知道800噸的RD170,泵功率170 MW,僅僅等比計算再打個三折,這個泵就小不了,可你的泵在哪裡?

3)4.你當然看不到再生冷卻注入管路,你看得到才奇怪了呢。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在這款產品中使用再生冷卻系統

merlin 1A使用燒蝕,不要裝沒看過
沒有再生冷卻系統的金屬材料,在燃燒室超不過10秒,就燒紅了。。。
有人說所謂液膜,可你搞的定么?
連高等數學/有限元/流體分析都沒怎麼學過的。。。。。
看看別人家的東西,不冷卻會怎樣

4)5

.燃氣發生器排氣是否可見跟燃氣成分、溫度、環境光線、觀測角度等因素都有關。我們的燃氣發生器排氣還真的就是完全不可見的。這張非常早期的連接等效喉部的燃氣發生器全流量試車視頻截圖就是直接證據,至於具體的試驗細節和參數,對不起,我還沒有被獲准公布,但官網上應該會逐步更新。順帶一提,你口中的「燃氣發射器渦輪尾氣排出來的可是仍然在燃燒中的氣體」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事實是,在渦輪噴嘴環前燃燒就已經基本結束,否則輕則浪費推進劑,影響效率;重則會對渦輪葉片產生嚴重的燒蝕。但為什麼有些照片里渦輪排氣「看起來」在發光呢?原因有很多,如:排氣速度過高以至於產生了激波串;排氣溫度過高以致於達到了廢氣中可燃成分的自燃點等等......在這裡就不展開了

你是在以為所有人都學過化學么?哪個液氧基火箭是看不見的?
在渦輪噴嘴環前燃燒就已經基本結束?開什麼玩笑,所有液氧火箭燃氣發生器循環發動機的燃氣發生器尾氣最後都是燃料按照最佳燃燒比計算多於氧化劑,俄國人的分級循環發動機中的預燃器是氧過剩,可是你能搞定?

5)6.為什麼噴注盤外部結構必須能夠在任何角度都能被看見?

你總不能直接在噴注盤位置上連個承力基座都沒有!

6)7.不需要解釋太多,因為你看到的本來就不是推進劑貯箱。那

車上就4個罐子,你看那這辦,連推進劑貯箱都沒有,那你車上還有什麼動東西?

7)8.你說對了一半,那些飛濺物的確與點火系統有關,但這有任何問題嗎?

點火系統不會一直工作。。。。
看來你只搞了氣體打火機


以下是原文
=========================================================================

等等,此處有迷霧。。。
1)網站查到的有2個,
其中深圳馭龍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介紹」/「產品展示」全部為空
還有就是這個Dragon Drive|馭龍航天的影片出處,一堆模型,沒有有用的資料

2)下面就是網站上標識為「渦輪泵」,貌似少了不少東西
http://dme4e922a8f.pic19.websiteonline.cn/upload/7pnd.jpg

3)題目圖片中噴口排氣速度貌似非常低,宣稱是50KN,可尾焰不到10米就發散了,且在視頻中可以看到噴口出的氣流都不穩定,經常出現「欠膨脹」,估計燃燒室內壓力不足且燃燒穩定性不佳
更正:從火焰長度和卡車的比例看,火焰長度不會超過5米,本人太高估這個據稱是「發動機」的東西了。。。。
4)就是各種視頻中的疑問了
看圖,以下按照視頻時間順序

有大量疑似金屬高溫碎屑噴出,不但開始階段有,後面運轉中也有,那麼就排除了是通常發動機點火用火工品的可能

更奇妙的是,既沒看到有燃氣發生器獨立燃氣排出,也沒看到燃氣發生器噴管擴張段排出的設計,既然說是燃氣發生器循環那麼驅動泵的動力燃氣流排到哪裡去了?
通常發動機設計,燃氣發生器是單獨實驗,然後總裝到燃燒室上做發動機總體實驗,可這圖上完全看不出是哪類實驗
另外吃驚的就是這火焰中迸發的金屬碎屑。。。。。
學過機械材料學的應該都認識這東西

更奇怪的是,你一個燃氣發生器循環,居然有這個一個長的燃燒室,已經趕上日本JAXA膨脹循環的LE11了,問題是
外形上看不出你噴注器是什麼形狀,完全無法估計燃燒室實際尺寸。。。

結論:別著急下結論,讓子彈再飛一會。。。

補充1:
為了防止個別筒子看不清,局部放大圖放上,要知道燃氣發射器渦輪尾氣排出來的可是仍然在燃燒中的氣體(通常燃氣發生器燃燒都不充分),可這視頻里居然完全看不到,按照@浪客給粗的尾氣噴管位置,居然在噴口出能看到燃燒室表面的環境反光。。。這不科學。。。

如果有人敢說這是主燃燒室實驗用的是擠壓循環或者外部泵,那麼你這所謂「渦輪泵」按裝到位後,你的燃料管路是怎麼接上去的?

補充2
有人說「甲烷機的燃氣未必肉眼可見,畢竟沒有同類發動機試車的近距離照片「。。。
NASA的甲烷火箭發動機!

這可是大白天!注意,此發動機為燃燒室實驗,外部泵供應燃料

補充3:
下面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點火前所謂「泵」在右側,然而管道居然疑似沒連接。。。

這張看的更清楚,開什麼玩笑,居然是懸空的!(高壓液體管道從來沒有直角拐彎)
我就不說為什麼泵後居然還用的是金屬軟管,要知道泵後擺動的難度不是幾個人能搞定的

點火後,所謂的「泵」又轉到左面,除非有人故意將視頻做了鏡像反轉,否則不可能

火焰熄滅,又回到了右面。。。。

PS:如果我是視頻發布者一定會罵道:成也高清,敗也高清!娘的連汗毛都看見了,男主角替身都不好當,看電影的居然會逐個幀看。。。。

補充4:
詭異的是,未見到發動機燃燒室和擴張段上部再生冷卻注入裝置,你是拿什麼冷卻發動機的
假如你有噴注盤的話,難道是直接從那裡向發動機室夾層注入然後在擴張段底部排出?考慮過這的浪費多少么
假如是這樣的話,正如上面一系列圖顯示的那樣,噴出的東西,被燃燒氣流衝擊後反向向發動機上部衝擊,然後居然沒有被點燃,那麼就不是甲烷燃料了,而是液氧。。。
在發動機室使用液氧做冷卻,最近幾年俄國人才敢想試試 ,你就不怕高溫下氧氣會把你的燃燒室氧化燒穿么

PS:再看了一遍視頻,總算看明白了,周圍的霧狀氣團,不是發動機出來的,而是後面燃料罐散發出來的空氣被冷卻後的水霧。。。也就是說,這貨很可能沒有再生冷卻,不能長時間燃燒,從而導致視頻實際上是多次點火錄製後合成的。這一點可以從視頻中所謂「泵」的位置先後變動過4次證明。。。

完了,這沒法看了,到處都是坑
更多的請童子們自己去看吧,那個網站上嵌入了一段視頻,使用firefox的video download helper能扒出來,逐個幀的看,也許還有新發現

補充5:
有些童子總是嚷嚷沒見過甲烷燃燒,是真沒見過?

美國XCOR公司開始甲烷火箭發動機點火試驗
_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中心
&>&>
行業
&>&>
國際宇航
&>&> 正文

美國XCOR公司開始甲烷火箭發動機點火試驗

日期:2007/01/17 字體:【大】【中】【小】
  【據美國《太空參考》網站2007年1月16日報道】 美國XCOR宇航公司宣布,已
經成功完成了重3402千克的新型火箭發動機的一系列點火試驗。試驗是XCOR公司與阿連特技術(ATK)公司之間價值330萬美元子合同的組成部分。這
些試驗支持NASA的先進研發計劃,以獲得應用於未來的液體甲烷火箭發動機技術。6個短期點火試驗都已完成。

  液體甲烷火箭發動機,又稱5M15,使用液體甲烷和液氧作為推進劑。XCOR公司和ATK公司正在為NASA研發使用液氧和液體甲烷發動機
(具有3402千克)的初始型號火箭。火箭的再冷卻型發動機也將於2007年建造完成並進行試驗。ATK公司將使用該型火箭發動機作為設計發動機樣機的基
礎,樣機更加接近飛行質量。

  這枚火箭的第一個發動機使用了一個散熱槽,而沒有任何冷卻系統。試驗將確定發動機的性能。試驗結果將用於確定火箭發動機燃燒室的適當長度。(陳菲 許紅英)

XCOR_XR-5M15-splice-edit

還有另外一個例子


階段性結論:此視頻為多次點火錄像剪接而成,不是一次完整的試車過程,未見「渦輪泵」在工作,管路鏈接也很令人疑惑,並且沒找到再生製冷的結構設計證明。
如果沒有更多材料,也只能分析到這裡,畢竟這20多秒視頻都是拼湊出來的

補充6:
某人又在和我矯情什麼渦輪尾氣是否能看見,哪個以液氧為氧化劑的渦輪尾氣是看不見的?
包括下面RS68這樣的純氫氧發動機,完全不含碳原子,大白天的都看的見

merlin發動機總認識吧,從不含碳的RS68到大量碳的merlin,哪個看不見渦輪尾氣?還是先把標識為「渦輪泵」的管道根本是懸空沒接上的坑先填了吧

還有人把卡馬克搬上來了,可人家是做了10年。。
就某人的這幾個專業可都沒學的能搞定燃燒室內氣動力學模擬?別忘記卡馬克此人的數學功底可是大多數人比不上的(3D底層的計算全靠數學堆)

補充7:
更奇怪的來了,一根管路,直接插入所謂「發動機」正中央,完全沒看到噴注盤外部結構,並且發動機半邊沒看到任何承力結構,要知道你是是號稱50KN的發動機,5噸的推力,這麼做不怕直接把管路弄斷?
何況你總是要接到火箭承力機構上的,你的承力基座在哪裡?尤其是你在發動機承力基座該出現的位置上直接插了根管路。。。

還有旁邊的2個瓶子,上面接的是氣壓表,明顯不是燃料罐子,說好的液氧/液體甲烷在哪裡?

終於找到第二組罐子了,依然是頂部管道。。。。。

下面扒人:

之前抓到的新聞
盧馭龍和新大主宰號火箭

貌似只能當作北航/南航的大三作業?
還有什麼叫黑桃互動,就這個狀態就敢在網站上掛出2018年發射軌道載荷?
好吧,我寧可相信金將軍會選擇改革開放。。。


謝邀。這應該算世界上第三家搞出燃氣發生器循環發動機的私營航天公司,前兩家是SpaceX和藍色起源。在此以下有5~10家搞小型運載火箭的私營航天公司還在用擠壓、活塞泵(XCOR)、電泵(Rocket Labs)。

在世界各個航天項目之間對比,燃氣發生器循環的發動機幾乎是達到正規運載火箭水平的標誌,用退役導彈改裝的少數固體運載火箭除外。

至於說沒看見燃氣發生器渦輪廢氣噴管……

第一張圖裡主噴管右下角的小噴管就是渦輪機廢氣噴管,再向右能依次辨認出渦輪機、燃氣發生器、兩級同軸離心泵以及錐形輸出管路。

只不過甲烷燃氣發生器積碳較少,不像煤油燃氣發生器一樣黑煙滾滾。
說甲烷燃氣會發光一定能看見的,請區分主燃燒室和渦輪廢氣,後者不一定會發光,例如SpaceX 的Merlin 1發動機的渦輪廢氣是黑煙,完全不發光。

至於沒有燃燒室冷卻管路,燃燒室只用了液膜冷卻,沒有再生冷卻,比沖低一些,但小公司經常用,例如Armadillo的發動機。
http://spacefellowship.com/news/art24778/armadillo-aerospace-developing-a-tube-rocket.html
按照以前的報道,盧馭龍也只搞出了液膜冷卻,沒有再生冷卻。

總之這個發動機設計上是正確的,但有沒有達到正常工作狀態(包括噴出金屬碎屑、管道疑似脫開)就真說不清楚了。


我覺得是假的,參照yyywww,燃氣最後排哪裡去了?
~~~萬惡的分割線~~~
推薦一系列PDF《太陽神的戰車:液體火箭發動機循環方式的演進》
~~~萬惡的分割線(2)~~~
在網上簡單的了解了一下盧馭龍這個人,前面說是假的有些嚴重,但在更多的事實出現之前,我持保留態度。
另很多人私信我,直接上百度雲分享鏈接:
http://pan.baidu.com/s/1dEGUTlZ


謝邀。
50kn,燃氣發生器循環,液氧甲烷,地面比沖265s,總體來講是一個不錯的參數了。即使放在像巴西和韓國的航天計劃當中,也足夠用做一個上面級發動機了。
Spacex做成功以後,在私人航天這個領域還是蠻火的,其實全世界都在炒這個概念,成立的公司也多數是瞄準數百千克級別的超小運力。

Rocket lab,一家紐西蘭公司,註冊地是紐西蘭,實際上也是美國人主導的。

Rocket lab的electron火箭採用9台Rutherford發動機,整箭起飛推力也僅為152kn。這9台發動機使用的是電泵,最大推力也不到2噸。
配合上先進的碳纖維儲箱,leo能夠達到150kg左右。
發動機採用與獵鷹9類似的9檯布局。
再看看馭龍航天這個,推力是50kn,Rutherford的三倍,已經是不錯的數據。
如果配合上一些新材料儲箱,再增大噴管面積比改進出一款用於上面級的發動機來,其實用9-10機並聯的方式就可以做出一款滿足300-500kg leo載荷需求的運載火箭了。
這些年這些創業公司也大致採取的這種思路:
發動機很小,研發成本低,剩下的產品大多可以通過市場進行採購。
多機並聯發動機存在冗餘,可靠性高。
控制演算法大概也相仿吧。
有一種航天界四軸飛行器的味道。
但是從官網看這家公司目前只是賣發動機和探空火箭,沒有做運載火箭的意思。

剛翻了一下盧馭龍微博發現熱度並不是太高,很明顯知名度不及5年前在中國達人秀玩特斯拉線圈時期,不過總體來說,能夠做到這樣也算是實幹家了。也祝福這家公司能夠越做越好吧。


一年沒關注, 最近無意中發現, 馭龍又去搞電器了, 火箭忽悠不到錢, 改成做電器忽悠. 這個忽悠很有靈性, 不過下盤並不是很穩, 註定要失敗的.

-----------------

yyy www你還是不要和這種民科爭論了, 民科的大招就是把你拉到和他們一個水平, 然後用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自認為無懈可擊的邏輯把你打敗. 你辛苦清晰的回答, 換來的是他們含糊不清的亂扯,以及概念的堆砌, 還有他們引以為豪的邏輯辯論, 到底誰專業, 誰是亂扯, 誰是忽悠, 明眼人都知道.

本來我是不想爆料了, 但看到有這麼多不明真相的群眾, 我就爆爆料, 有人告訴我, 他的主要合伙人以前是個搞音樂的, 然後忽忽悠悠的搖身一變變成了投資人, 我猜很多主意都是他提出來的. 目的只有一個, 說好聽點是拉投資, 難聽點就是忽悠錢.

不過你們說到已經有那麼多投資了, 我想其他投資人就不要參與了,不要投錢了, 浪費資源, 省點錢, 把你們的錢投入到類似於移民火星, 時空旅行這種項目上 ,那不更好嗎?

PS: 你們要是問我啊, 是怎麼知道一些內幕的,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一點: 無可奉告!

~~~~~~~~~~~~~
來了幾個水軍, 可是怎麼看都像是同一個人發的呢? 一個不斷強調專註於技術, 一個強調專註於產品, 說話的邏輯也相同, 都是總分結構, 3段小結. 麻煩下次請多幾個水軍, 不要一個人回答幾份答案, 容易穿幫的.

既然是專註於技術和產品, 為何誇大宣傳, 視頻造假? 弄一個半成品出來, 這不擺明的忽悠人嗎? 還說全程沒有說商業模式, 因為沒有商業模式, 所以說不出, 就是等著錢多人傻的投資人投錢呢, 不過不要以為每個人都那麼好忽悠好嗎? 還是奉勸你們踏踏實實做產品, 不要想著忽悠投資人的錢.

PS: 有些內幕我就不爆了, 希望你們能踏實做事.
~~~~~~~~原回答~~~~~~~~
去參加了他最近的一場現場概念演講會,為什麼說是概念演講會?因為大部分都是講些概念,想像大於實際。發動機是造出來了,但是並沒有他吹噓的那麼犀利。看網站和視頻就知道是為了做好表面功夫,誇大宣傳,典型的忽悠圈錢套路。

專業的解答可以看排名第一的回答。

PS:如果錢多到沒有地方花,可以支持支持這個民科團隊,支持中國未來的SpaceX。


國內這些開公司搞航天的小孩里,他估計是最不靠譜的了。當然現在的航天就像國破家亡的落難公主,以前冷艷高貴遙不可及,現在誰想玩誰玩~~~


建議大家去看一下官網,不像是正規公司的網站


盧馭龍的微博直接屏蔽我了,只保留了一條我發問語氣溫和的評論,其他的刪除,並把我拉黑,無法評論,哈哈哈哈哈,果然是騙子公司。
-----以下是原文我看了半天,終於發現它這個試驗的問題了。去微博發了條評論,不知道這貨會不會刪。液氧甲烷發動機,我不知道視頻中哪條管路是液氧管路,我清楚的是,只要是液氧管路,沒做保溫處理的情況下,管子表面肯定會有白霜,我在視頻中沒發現一條管路上面有白霜,所以,這次試驗是不是用的液氧還兩說呢,這公司真尼瑪是在糊弄人。玩發動機我不太懂,玩試驗甩他幾條街。


有些行將就木的老孽障自己終生碌碌無為,可能在事業單位連個公務員都不是,就這樣渾噩度日,沒有資本,也沒有未來,現實只能為柴米油鹽奔波。所以見不得現在的年輕人用知識和才能,還有雄厚的資本,為理想拼搏,而且無懼科技高峰的險阻,敢於挑戰世界工業科技的頂峰,反正自己也沒機會辦到了就只會捕風捉影,陰陽怪氣,講些風涼話。

你們不是喜歡對SpaceX津津樂道嗎?
看看你們的SpaceX初期事怎樣發展起來的,簡陋的工棚,還有粗糙的發動機,你完全想不到如今還可以接到通信衛星運營商的訂單吧?創立SpaceX時馬斯克也不年輕了,然而人家還是有這般創業的魄力和創新的熱情,你們既然崇拜馬斯克,怎麼就不知道學一下人家的優點?

我覺得他們選擇甲烷/液氧發動機作為研發的方向非常有前瞻性。
目前主流的火箭燃料是煤油,而煤油屬於化石燃料,裡面有碳元素,雖然理論上燃燒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但事實證明,積碳問題還是非常嚴重,不利於回收再利用。而氫氧發動機雖然比沖有優勢,還是清潔燃料,但成本太高,而且燃料密度小,燃料罐要做得很大,結構重量的增加反而沖減了比重的優勢。甲烷就綜合了兩者的優勢,密度相對較大,燃燒不會積碳,有利於下一步回收復用,在前景上比SpaceX還要廣闊。


呵呵,選秀紅人造火箭,一點都不靠譜。


以目前國內外液體火箭引擎愛好者團體的技術積累,在資金有一定保障的情況下,拉一票人弄出這麼一個可以演示的液體發動機似乎並不難。

貼個上世紀四十年代瓦爾特過氧化氫引擎的設計圖,「雙組元」,「燃氣發生器循環」,「泵壓式」,「20KN」哦。這貨當年克是me 163B「掃把星」的主引擎~

p.s. 航天領域掙快錢太難了,大浪淘沙,靜候即可。


@浪客 樓上幫盧馭龍洗白的對同樣fraud的胡振宇態度可大不一樣,甚至在票數最高的回答 @yyy www 下面都幫著辯解,胡振宇好歹還有幾個視頻呢,盧馭龍連視頻都不敢放了,看著一年前的回答不打臉嗎


說在前面,我對yyywww的這種不負責任和危言聳聽的言論感到非常遺憾,道理講不過就說別人亂扯,技術解釋看不懂就說別人沒反駁到點子上......另外,懂我們的人自然會投我們,不懂的人說再多也沒用。一家偉大的公司成長過程肯定會伴隨很多質疑和詆毀,我們的合作夥伴不怕,我們的投資人不怕,我們自己更是從來沒有怕過!


1.區別真的就是那麼大,這跟冷卻方式以及部分試驗的任務設置有關。


2.有人已經幫我標出來了,我就不再重複。詳細的結構剖析現在這個階段肯定是不會公布的,請留意官網。


3.我們在技術上雖然不是沒有任何問題,但我們有信心逐步克服。另外,我們的技術負責人有很多來自於航天院所及各大高校,請你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順帶一說,燒紅不能代表任何問題,有很多發動機工作時就是要燒紅的,這是一種在小型變軌/姿控發動機上面很常見的冷卻形式——輻射冷卻。

4.我覺得你可能要先明確一下什麼叫做燃燒。你的原話「所有液氧火箭燃氣發生器循環發動機的燃氣發生器尾氣最後都是燃料按照最佳燃燒比計算多於氧化劑」,的確燃料是多於氧化劑,而且正因為如此,燃燒結束以後才會產生富燃廢氣,所以呢?排出來就一定會復燃嗎?就一定可見嗎?所以到底是誰沒有學過化學?


5.「連個承力基座都沒有」請問你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還有,請正面回答我的問題!


6.「車上就4個罐子」請問你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因為你「沒有看到」,所以就不存在嗎?講真,此類問題我覺得根本就不需要去證明。


7.這跟我們的結構設計有關,詳細的內容我不便多談,抱歉!

——————以下更新於20160814 13:05——————


對於yyywww網友的疑問,我們在此集中解答。


1.部分素材中尾焰「看起來不穩定」或「看起來發散」跟我們選擇的冷卻方式以及部分試驗的任務設置有關,具體細節還暫時不方便多說。


2.有一部分素材在拍攝的時候因為試驗流程的原因,渦輪泵管路的確沒有連接,因為這些試驗根本就不需要連接渦輪泵。在這些試驗里我們使用的是外部高壓推進劑供應系統。但這不代表我們沒有完成全系統的試驗。關於這些試驗的內容,我們也會在官網上逐步更新,敬請期待。


3.對沒錯,依然是視頻剪輯的問題,畢竟剪輯的小夥伴不懂技術,他只覺得剪得好看就行,我們的技術團隊也沒有仔細檢查過片子,更沒有想到居然會有人用眼睛來測量一款火箭發動機的性能,這就好像用腳趾頭品嘗紅酒一樣奇怪。另外,研製過程中產品結構調整本來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這一點在你給出的XCOR公司的試車視頻里也可以看到。


4.你當然看不到再生冷卻注入管路,你看得到才奇怪了呢。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在這款產品中使用再生冷卻系統!還有你在抨擊別人之前我求求你先找本火箭發動機設計的書看一看,在了解了「特徵長度」這個概念以後再來對別人的燃燒室評頭論足,具體設計細節我不方便講太多,如果實在感興趣可以自己動手算一算這個推力級別的液氧甲烷發動機到底應該有多長。關於複合冷卻能不能撐得住,請你大聲地告訴我SpaceX的這具發動機用的是什麼冷卻系統?

5.燃氣發生器排氣是否可見跟燃氣成分、溫度、環境光線、觀測角度等因素都有關。我們的燃氣發生器排氣還真的就是完全不可見的。這張非常早期的連接等效喉部的燃氣發生器全流量試車視頻截圖就是直接證據,至於具體的試驗細節和參數,對不起,我還沒有被獲准公布,但官網上應該會逐步更新。順帶一提,你口中的「燃氣發射器渦輪尾氣排出來的可是仍然在燃燒中的氣體」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事實是,在渦輪噴嘴環前燃燒就已經基本結束,否則輕則浪費推進劑,影響效率;重則會對渦輪葉片產生嚴重的燒蝕。但為什麼有些照片里渦輪排氣「看起來」在發光呢?原因有很多,如:排氣速度過高以至於產生了激波串;排氣溫度過高以致於達到了廢氣中可燃成分的自燃點等等......在這裡就不展開了。

6.為什麼噴注盤外部結構必須能夠在任何角度都能被看見?「看得見」或「看不見」能證明它「存在」或是「不存在」?或者說,你真的確定你知道我們使用的是什麼噴注系統及承力結構?我們有半個字或者任何結構設計顯示我們的管路會承受發動機推力?請你用最簡單的方式計算一下50kN推力分散在數千平方毫米的面積上會產生多大應力,這個應力對於金屬材料而言到底大不大?


7.不需要解釋太多,因為你看到的本來就不是推進劑貯箱。那麼這些部件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嘿嘿,無可奉告


8.你說對了一半,那些飛濺物的確與點火系統有關,但這有任何問題嗎?

——————以下是原始回復——————

大家好,我是馭龍航天的工作人員。看到自己的工作可以得到大家的關注和認可,我們真的非常感動和受鼓舞,謝謝大家!有幾位朋友提出了一些疑問,我會盡量在我的許可權範圍內給大家做一些解答。

1.關於官網:

官網還在逐步更新中,因為我們的主要精力在技術開發上,所以官網更新的時候難免有些混亂。現在已經修正了部分問題,謝謝大家的關注和提醒,我們會不斷改良。

2.關於視頻:

這款發動機在各個階段的試驗素材我們錄了很多,加上我們主要精力放在技術開發上,可能剪片的小伙剪的時候沒有注意,把一些關鍵素材搞混了,所以發動機位置和角度、管路安裝等方面有一些不同,可能在視覺上導致大家產生了誤會。

3.關於尾焰:

尾焰的形狀、顏色以及燃氣發生器排氣是否可見與燃氣成分、溫度、環境光線、觀測角度等方面都有關,我認為僅僅以「看起來沒有馬赫環」或者「看起來擴散很快」來評價一款發動機的性能是不可取的。因為保密政策的限制,這款發動機的技術細節我現在還沒有辦法在這裡和大家一起討論,但很快我們會在官網dragondrive.cn上逐步放出高清資料和進行更多的信息披露,也請感興趣的朋友繼續關注我們的官網,謝謝大家!


笛卡爾說,懷疑是智慧的源頭。樓上的每一位都各有所長,很有智慧。那大家認為民營企業是否應該參與到中國的航天事業上來?如果是,那應該如何更正確,合理,有效地參與?如果否,那你認為中國航天的未來,路在何方?我們廣大的航天行業人士如何和NASA競爭,和美國乃至全球的民營航天企業競爭?


我也是參加發布會的其中一位,隨便講講幾個參會感受:
1.發布會中,演講者用非常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述了火箭領域的核心點,對我們這些不太熟悉這個領域行業但有興趣的人來說,基本能理解大概內容。大會開始前有一個小時的時間讓我們和主辦方細緻交談,算是比較照顧到我們這些投資界的航天菜鳥。但對較為專業的人士,照顧不足。
2.發布會沒有半個字談到具體商業模式或與募資相關的話題,此點我感覺比較可惜。發布會只談了產品,我們能感受到了新一代航天企業家的信念和勇氣,但發布會過於專註產品,光講產品,少有透露太多其他商業細節。在商言商,在商人的角度,我們都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商業的可能性。
3.其他人不知道,至少與我同行參會的夥伴是發朋友圈點贊的,我這位夥伴也是創投界金睛火眼之人,歷盡無數項目路演。同類型的高新科技發布會我參加過不少,演講者要麼思路不清晰,要麼大都會迴避犀利的現場提問。但當天嘉賓的提問,都基本得到主辦方積極的回應,回答的內容也比較清晰,從一個投資界老鳥航天界菜鳥的角度來看,至少我聽完後是有收穫的。
Plus 他們確實把發動機做出來了,更期待他們下一階段的產品改進。


對火箭發動機不了解,但是沒拉出馬赫環,差評。


推薦閱讀:

美國登月的時候,在月亮上沒有建設發射場,宇航員是怎麼回來的呢?
如何評價 SpaceX 在 2017 年國際宇航大會上的發布會?
為什麼沒有中國的航天員上國際空間站?
最近通過NASA測試的那個無工質引擎EmDrive的原理?
未來有哪些方式可能實現恆星際航行?(比如到達開普勒452B,甚至是河外星系)亦或是,永遠不可能實現?

TAG:航天 | 中國航天 | 運載火箭 | 航空航天 | 火箭發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