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留有影像資料但是已滅絕的動植物?

人類活動導致很多動物的滅絕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哪些已經滅絕的動植物是留有影像資料的?


當前人類活動導致陸地和海洋生物物種滅絕的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以上。

一些視頻:
袋狼:袋狼(又名塔斯馬尼亞虎)視頻
平塔島象龜:地球上最後一隻象龜寂寞而死 終年100歲
白鰭豚:Le dauphin de Chine, ou Baiji, n"est plus.
沙貓:視頻:以色列動物園4隻新生沙貓亮相

1. 袋狼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Harri

現代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和袋鼠一樣,母體有育兒袋。曾經廣泛棲息在澳洲大陸和新幾內亞,袋狼滅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受到來自澳洲野犬生態位的擠壓,最後在人類的獵殺下最終滅亡。
最後一隻確認的野生袋狼於1930年被殺害,圖1為最後一隻人工飼養的袋狼,死於1936年。

評論區提到後來有關於袋狼的目擊報道,甚至還有紀錄片,但並沒有留下確鑿證據如活體,照片等。

2.平塔島象龜Geochelone nigra abingdoni

於1971年在平塔島上發現。當時,島上的植被已經被外來的野生山羊所破壞,在島上生活的平塔島龜也僅剩一隻出於保護它的目的,他被安置到了達爾文研究站中,被命名為孤獨喬治,與兩隻其他亞種的雌龜一同飼養以繁殖後代。然而,儘管雌龜已為它產下兩窩蛋,但都沒有能成功孵化。
2012年6月24日,南美洲厄瓜多海岸外平塔島的加拉巴戈斯國家公園發表聲明,「孤獨喬治」已經死亡,又一種動物從地球永遠消失。

3.台灣雲豹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

貓科雲豹的一個亞種,為台灣特有種動物,是台灣本島少數的大型肉食野生動物之一,體形傼次於台灣黑熊。自80年代中期起,便無人再親眼看到野生台灣雲豹的蹤跡。

台美生態學者合組研究團隊調查13年,設置1500多台自動照相機、200多個氣味陷阱,結果卻一無所獲,失望之餘,學者們強忍悲傷把這份用生命換來的調查投稿至國際保育期刊《Oryx》,隔年2014年4月台灣雲豹已確定滅絕。
比較有趣的是,台灣雲豹可能只是個「幽靈動物」,就是事實上從未存在過。因為從未有確鑿證據證明過他的存在。
下面是雲豹其他亞種的圖片,台灣雲豹從未有過照片。

4.白鰭豚Lipotes vexillifer
中國特有的淡水鯨類,僅產於長江中下游。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群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功能性滅絕是指該物種因其生存環境被破壞,數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甚至喪失了維持生存的能力。滅絕是基於數量概念,而功能性滅絕是從物種種群功能層面對物種生存狀況所下的一個定義。它是物種滅絕的先兆,如不及時搶救,該物種的滅絕危在旦夕。有時也可以理解為功能性滅絕就意味著物種的滅絕。

事實上我國功能性滅絕的動物很多, 華南虎,大熊貓、白鰭豚、黑犀牛、金頭閉殼龜等都是。
這些照片網上都很多,我在這就提一個白鰭豚。

評論區知友說小時候還去看過白鰭豚琪琪,查了一下資料,又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琪琪:

琪琪 雄性白鰭豚 2002年7月14日早晨8點多鐘,白鰭豚琪琪在中科院水生所的白暨豚館去世,享年約25歲(相當於人類70多歲)。 琪琪是人類用近代水生科學手段第一頭被人工飼養的白鰭豚,人工飼養環境下最為成功的一頭白暨豚,也是全世界最後一頭人工飼養下的白鰭豚。

琪琪於1980年1月11日誤入洞庭湖的淺水區,被漁民捕捉,送至中科院的武漢水生研究所療傷,後一直被飼養在此。
生前春天到秋天主要吃白鰱,每天約6公斤;秋天到冬天主要吃鯉魚和鯽魚,每天7.5公斤。
1986年,琪琪差不多八歲時,達到了白鰭豚的成熟年齡。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員因此開始了為淇淇尋找雌白鰭豚作配偶的捕撈工作。1986年捕捉到一隻雌性白鰭豚,取名「珍珍」。和淇淇配對。但珍珍在被捕捉時還未性成熟,所以沒能懷孕,不過專家們發現珍珍自從進入琪琪的水池中居住後,性特徵開始出現了。琪琪與珍珍在次年的發情期,常做過性交,但因珍珍終究未能達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沒有懷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突然急病發作,不幸死亡。後生學家們為琪琪尋找配偶捕到的三隻雌獸,均在能夠與琪琪在白公館交配前去世,這三次失敗,可以說是砸定了白暨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終失敗。已經性成熟的淇淇單獨在白公館生存,尤為孤獨,

珍珍 雌性白鰭豚 1988年9月27日,白鰭豚珍珍因病去世。珍珍是繼淇淇後在人工飼養的遷位保護環境下生存最久的一頭白暨豚。人工飼養了2.5年。
珍珍於1986年被捕捉,曾和淇淇配對,但由於未到性成熟時期,一直沒有懷孕。

5. 加勒比僧海豹 Monachus tropicalis

僧海豹的一種,同屬的還有地中海僧海豹,還有夏威夷僧海豹,僧海豹是世界上唯一一類一生都在熱帶海域中生活的海豹。加勒比僧海豹曾分布在加勒比海域到墨西哥灣,哥倫布發現美洲以來,不斷遭到歐洲殖民者的屠殺,甚至達到一晚殺一百隻,1952年最後目擊,1996年 IUCN正式宣布滅絕。

6. 金蟾蜍 Bufo periglenes

曾大量存在於哥斯大黎加蒙特維多雲霧森林中一片狹小的熱帶雨林地帶,其雄性個體全身呈金黃色,因此被稱作金蟾蜍。
近年來兩棲類數量下降和滅絕的現象很嚴重。

7. 斑驢 Equus quagga quagga

南非洲一種已滅絕的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是普通斑馬的亞種之一。
世界上最後一頭斑驢是飼養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動物園的一頭雌驢,她孤苦伶仃地活到1883年,便無可挽回地走向了滅絕。

8.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
印支亞種越南亞種

體型較小,曾分布於緬甸、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中國、馬來西亞。1885年左右在中國境內絕跡。1930年至1932年在馬來西亞、泰國絕跡。1988年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殺和越南戰爭的迫害,在寮國、柬埔寨、緬甸三國滅絕,戰爭結束後全球僅剩下越南南部有14頭殘存,之後因偷獵又不斷減少。2004年因數量太少難以延續種群,被宣布功能性滅絕。2010年4月越南最後一隻雌性犀牛在國家公園內被偷獵者殺害,2011年經過越南全境的考察證實越南的爪哇犀已全部滅絕。

9.西部黑犀牛Diceros bicornis longipes

黑犀牛中最珍稀的亞種,2006年因為過度捕殺已經滅絕。西非黑犀牛曾廣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上,但是自1980年代以來數量急劇下降,2001年因為過度獵殺和保護措施的無力,僅剩下了10頭存活,於2006年調查後沒有發現活體存活,被懷疑已經滅絕。2011年11月10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經過調查後宣布此亞種已滅絕。

10. 裏海虎Panthera tigris virgata

1916 年在中國絕跡,之後也相繼在西亞和中亞各國絕跡,於 80 年代走向了滅絕。
在已知虎的亞種里,裏海虎的體型位居第三大,僅次於東北虎和孟加拉虎。
一個重要特點是虎臉頰周圍長滿了短毛,其它毛是長而細的。最近的研究表明裡海虎很可能就是東北虎。

11.沃氏三趾鶉Turnix worcesteri

一種已經絕種數十年的珍稀鳥類,它的棲居於菲律賓呂宋島地區。
2009年的2月17日,菲律賓的野生鳥類俱樂部發布了一張沃氏三趾鶉的圖片,還有一段紀錄片,沃氏三趾鶉現身在中被辨認出來,紀錄片記錄的是這隻珍稀三趾鶉如何被賤賣到市場又如何被烹制的過程....

12. 海濱灰雀
由於由於海濱灰雀的鹽沼棲息地被噴洒了滴滴涕,加上被太空計劃徵用,它們的數量從約3000對降到零。最後一隻海濱灰雀死於1987年。海濱灰雀幾乎在人類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走向滅絕。

唯一能找到的照片竟然只能在標本瓶里,還泡著福爾馬林...(感謝科學家,標本非常珍貴)真是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走向滅絕.....一個物種給這個世界留下的唯一面目只是被泡在溶液里的畸形面容。原諒我的感性,是留給人類。只是看到這個資料時候真的很難過, 因為自己之前也做過很多標本整理的工作,以後看到標本時候會想,也許以後這個物種就滅絕了,手上的這瓶也許就是物種存在的最後證據.... 而且是3000那個量詞是對.... 以伴侶的形式莫名的死去....

---------------------------------------------------------

植物部分:

1. 日月潭羊耳蒜Liparis hensoensis

台灣特有種。僅分布於南投日月潭地區的拉魯島,海拔約750m左右。
在明潭水庫建設後其棲地遭受嚴重破壞。目前已超過70年未有後續發現紀錄,可能已完全絕滅。在演替後期常可見浮島,最初發現的地點此生育環境中的草叢中,如今環境的變遷,已完全消失,並無再發現其蹤跡。

2. 聖赫勒拿橄欖Nesiota elliptica

南大西洋一種特有的橄欖樹,僅分布在英屬聖赫拿島及其周邊島嶼上,種子隨鳥類的糞便傳播。
野外生存的最後一顆死於1994年和最後一棵的人工培養在2003年12月死亡,同時從此再無任何有活力的植株、種子、組織保存下來。

3.爪耳木Otophora unilocularis

海南特產,海南特有種,見於樂東縣佛羅附近濱海沙地上,生於低海拔沙質土壤林間。通常認為野外滅絕。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物種等級標準:滅絕(EX)
4.伍德蘇鐵 Encephalartos woodii

伍德蘇鐵已被列為野生環境滅絕物種,目前在南非僅發現了一棵伍德蘇鐵。儘管南非當地人經常將該植物進行藥用,但是伍德蘇鐵的滅絕主要是由於自然原因。1916年,最後一棵伍德蘇鐵被移植到植物園,目前該植物不再存在被引入到野生環境的可能,因為僅現存的這棵植物是雄性,並且它被人為性破壞的可能性,被盜竊的風險太大。

--------------------------------------------------------

感覺有點悲傷,讓沙貓賣個萌吧!

巴基斯坦沙貓 Felis margarita scheffeli 此為瀕危動物(未滅絕)
(沙貓巴基斯坦亞種,現在有關滅絕動物的科普文章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亞種滅絕和物種滅絕混為一談,大家看到注意區分。)

經評論區知友指正,發現巴基斯坦沙貓是瀕危動物,並未滅絕!並未滅絕!並未滅絕! 其瀕危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長的太可愛,被抓去當寵物,人工環境下又無法繁殖,越抓越少了。。
參考文獻: Ahmed, N. S. (1999). "Wild Cats of Pakistan". Wildlife of Pakistan. Retrieved 29 June 2015.

有好多中文網站有類似的巴基斯坦沙貓在1940年滅絕的報道,然而所有文獻都認為是瀕危,果殼網也有指出這個錯誤,但既然放上來了,而且這麼萌(●′?`●),又可以提醒別人不犯錯誤,就不刪掉了吧。


謝邀,

照相技術是1839年發明的,
所以留有影像資料的滅絕生物必然是這個時間以後的物種。
既然說到了有影像資料的,我盡量找真實的老照片,可能不太清晰。彩色照片到60年代才在國外普及,那些滅絕很早的生物是一般是不會有彩色照片的。

我不知道僅留下標本的算不算。大概也算吧。會單獨列出。

其實大部分滅絕的物種應該是無脊椎動物的,但是無脊椎動物的滅絕不太容易被人類發現,所以只側重脊椎動物。

PS:有些近代滅絕但是找不到圖的會用標本或者近似物種照片代替,會說明。

已滅絕脊椎動物 哺乳綱:

食肉目:
貓科 豹屬 虎:
虎有9個亞種
東北虎 P. t. altaica
華南虎 P. t. amoyensis
巴厘虎? P. t. balica
印度支那虎 P. t. orbetti
馬來亞虎 P. t. jacksoni
爪哇虎? P. t. sondaica
蘇門答臘虎 P. t. sumatrae
孟加拉虎 P. t. tigris
裏海虎? P. t. virgata
其中三種已經滅絕。

裏海虎亦稱為波斯虎,高加索虎等,學名為(Panthera tigris virgata),曾廣泛分布於伊朗,土耳其,阿富汗,蒙古,前蘇聯中亞地區以及我國新疆。裏海虎的體型次於東北虎和孟加拉虎。成年雄虎體長 2.64~2.95米,體重169~240公斤;成年雌虎體長2.41~2.59米,體重85~135公斤。裏海虎冬毛濃厚,呈茶黃色,條紋較印度虎細,呈褐色。耳朵短小,腹部,面部附近有發達的鬃毛。
於1970年代滅絕。

ps:有人說裏海虎和東北虎是同一個亞種,實際上二者的形態上的差異還是很大的,不過根據09年Carlos A. Driscoll在science上的文章《線粒體分子系統發生學闡明已經滅絕的裏海虎的起源和阿穆爾虎的關係》(Mitochondrial Phylogeography Illuminates the Origin of the Extinct Caspian Tige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Amur Tiger),線粒體基因的分析結果說明裡海虎很可能是人為地和東北虎分割開來,應該劃為同一個亞種。

圖片來源 論文
最上面兩個是裏海虎和東北虎,差異很小,只有一個基因位能把二者分離開來。說明兩個種群在以前是有基因交流的,人類活動導致的種群分離。
那個學者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為了將東北虎重新引入裏海地區,試圖恢復這個地區的野外虎的種群,希望他能夠成功吧。

巴厘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balica)是一種曾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上的虎的亞種,自1937年已滅絕。它是除爪哇虎和蘇門答臘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內的第三個虎亞種,也是已知體型最小的一種虎。

爪哇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sondaica)是曾經存活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一個虎的亞種,自從1980年代就已滅絕。爪哇虎是除巴厘虎和蘇門答臘虎外,生活在印尼境內的第三個虎亞種,也是最近期絕滅的一種虎。雖然迄今還不時有目擊的傳聞,但都未獲得證實。

找到一張更清晰的照片,1938年攝於爪哇島的烏戎庫隆

貓科 豹屬 獅:
獅子有8個亞種,
其中1種已經滅絕,一種野外滅絕。
開普獅(學名:Panthera leo melanochaitus),又稱為好望角獅,是已滅絕的獅子亞種。
開普獅原先分布於非洲南部的好望角,棲息地主要位於南非開普省。1858年,被認為是僅存的野生開普獅在開普省被獵殺。1876年,捷克探險家埃米爾·霍盧布(Emil Holub)據稱買下了一隻開普獅的幼獅,但在兩年後死亡。
後面那個不知道可靠不,所以滅絕事件應該還是1858年野外滅絕。
還有2000年還有個新聞說在西伯利亞發現了原來認為已經滅絕的開普獅,可靠性未知。

貓科 雲豹屬 台灣雲豹
台灣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 brachyura),貓科雲豹的一個亞種,是台灣本島少數的大型動物之一,體型僅次於台灣黑熊。1862年首次被記錄在科學文獻上,由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發表。
其實台灣雲豹從來沒有實際的照片記錄,雖然不停有人宣稱看到了雲豹,但是沒有照片,研究者無法確定是不是真的是雲豹。1980年之後目擊記錄都沒有了。
經過台美生態學者合組研究團隊調查,歷經13年研究,於2013年4月宣布台灣雲豹可能已經滅絕,隔年2014年4月台灣雲豹已確定滅絕。
所以直接的影像資料是沒有的,

身披台灣雲豹製作的衣服的照片。

博物館保留的唯一的台灣雲豹的標本。(存疑,可能這個標本也搞錯了,台灣或許根本沒有雲豹)

犬科 犬屬 狼
狼有現存的16種亞種和2種已滅絕的亞種,最著名的亞種自然是滿大街都有的狗(家犬)了。

2種已滅絕的亞種都是生活在日本的。
日本狼(學名:Canis lupus hodophilax)是一種已滅絕的狼亞種,曾經在日本大量繁殖,分布於本州、四國、九州,之後被人大量獵殺,最後在1905年滅絕。另一亞種北海道狼和日本狼是近親,但亦於1889年滅絕。

很模糊的照片。

添加這個照片的清晰版本。

北海道狼(Canis lupus hattai只有標本了,估計沒有照片。

熊科 棕熊
墨西哥棕熊 Mexican Grizzly(Ursus arctos nelsoni
棕熊的亞種之一,墨西哥棕熊棲息在墨西哥北部,特別是溫帶的草原及山區針葉林。它們的分布可以遠至美國的阿利桑那州至新墨西哥州及墨西哥。
由於墨西哥棕熊獵食農民的家畜,故被捕殺及毒殺,到了1930年代就已經很稀少。它們的分布地減少至奇瓦瓦州以北三個獨立的山上。到了1960年,它們就只剩下30隻。雖然受到保護,但仍受到獵殺。到了1964年,它們被認為已經滅絕。

墨西哥棕熊的新圖

熊科 熊屬 棕熊
又一個棕熊的亞種,(這裡的金熊、棕熊、灰熊都是一個概念)
金熊,或者說加尼福尼亞棕熊 California grizzly bear(學名Ursus arctos californicus
加州金熊是棕熊中的一個亞種,學名為Ursus arctos californicus。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到處充斥著灰熊標誌,這起始於著名的熊旗,在1846,為了對抗美國人和西班牙官員,在加利福尼亞州索諾瑪,反叛者舉起了著名的熊旗子,成立了短暫的加利福尼亞共和國,後併入美國,成為加利福尼亞州,熊旗也成為加州的州旗。
1922年一隻加州金熊遭到槍殺,這是這個物種的最後的獵殺記錄了。
1924年,在馬德雷山脈有了最後一次加州金熊的目擊記錄。
現在只有加州的州旗上能看到這個物種了。(加州仍然有棕熊出沒,不過這個亞種已經滅絕)

加州的熊旗

著名的加州金熊,被圈養了22年。名字叫Monarch

死後Monarch 被製作成了標本展覽。

海豹科 僧海豹屬
亞種 加勒比僧海豹
加勒比僧海豹Monachus tropicalis)是唯一在加勒比海及墨西哥灣生活的海豹。最後的目擊紀錄是1952年。
加勒比僧海豹生活在海洋環境,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水中,在沿岸休息或繁殖。它們主要吃龍蝦、八爪魚等。
加勒比僧海豹像其他的海豹般,在陸地上懶洋洋。它們沒有攻擊性及對人類的戒心,成為了它們最終滅絕的原因。

海獅科 加州海獅屬

日本海獅Zalophus japonicus)是已滅絕的海獅。在2003年前,日本海獅都被認為是加州海獅的亞種,但後來有指日本海獅與加州海獅有不同的棲息地及行為,故被分類為獨立的物種
日本海獅棲息在日本海,尤其是在日本列島及朝鮮半島的近岸地區。它們一般會在開放及平坦的沙灘上,甚至有時亦會在石上繁殖。

現時在日本及荷蘭有幾個日本海獅的標本。而在大英博物館則存有日本海獅的毛皮及4個頭顱骨。

在日本繩文時代的貝塚就曾發掘出很多日本海獅的骨頭。18世紀日本的百科全書《和漢三才圖會》中有記載,它們的肉質並不可口,只利用它們的油脂來點燈。從它們的皮膚上可以提取貴重的油脂,內臟可以製成名貴的藥材,而毛皮則可製成毛革用品等。於20世紀,它們則被馬戲團所捕獵。

1900年代初,日本漁獲紀錄中顯示有3200隻海獅被捕獵。到了1915年及1930年代,由於過度獵殺,捕獵的數量分別下降至300隻及幾十隻。日本海獅最終在1940年代滅絕。日本海獅紀錄上就被獵殺了16500隻,這個數目足以令其滅絕。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底戰爭亦破壞了它們的棲息環境。最近於1950年代,韓國海岸守衛就報告發現海獅。最後證實的發現是在1974年在北海道以北的禮文島附近捕捉到的幼海獅。

長谷川雪旦『魚類譜』に描かれたニホンアシカ。実物を見ながら筆寫したものと思われる。

大阪的日本海獅的標本

在日語的網上找到了幾張日本海獅的照片,看著似乎是戰前漁民捕獲海獅。

昭和初期(戦前)の竹島。隠岐の漁民(左)と隠岐の漁民によるアシカ猟(中?右)の様子

(寫真クリックで拡大畫像)

1934年に撮影されたニホンアシカの子供
(寫真提供:野津 大氏)

不通日語,就直接複製原來的圖的下面的字句了。

鯨偶蹄目(Cetartiodactyla):
白鰭豚屬 白鰭豚

僅在長江流域生活,這個大家比較熟悉就不介紹了。

最後的白鰭豚 淇淇

牛科 歐洲野牛

高加索野牛(Bison bonasus caucasicus)是棲息在東歐高加索山脈的歐洲野牛亞種。它們在高加索山脈是裏海虎、亞洲獅及其他如狼及熊等掠食者的獵物。
在17世紀,高加索野牛在西高加索的數量仍很豐富。隨著人類不斷的在山區發展,它們的分布地在19世紀就縮減了只餘下十分之一。於1860年代,共有2000頭高加索野牛,但就減少到1917年的500-600頭及1921年的50頭。於1927年,最後三頭高加索野牛亦相繼死亡。.

其實另外一種歐洲野牛也差不多了,野外滅絕。

牛科 狷羚
北非狷羚Alcelaphus buselaphus buselaphus)
狷羚的7個亞種里絕種的一支,
經常被獅子什麼的當獵物的非洲草食動物。

一隻雌性狷羚在倫敦動物園從1883年10月4日生活至1897年4月27日。照片於1895年被 Lewis Medland拍攝。

鹿科 鹿屬 熊氏鹿
熊氏鹿(學名:Rucervus schomburgki )是產於泰國的一種鹿,熊氏鹿的主要棲息地是森林。之前,人們祭拜熊氏鹿,保佑大家平安,之後受到威脅,人們大量取得鹿皮,導致熊氏鹿在最後的1932年滅絕,最後一隻目擊的熊氏鹿是被人獵殺滅絕於1932年。

奇蹄目
馬科 馬屬 野馬
歐洲野馬Equus ferus ferus):
又名泰班野馬,是一種歐亞大陸的野馬亞種。最後一頭野生的歐洲野馬是於1876年在烏克蘭死亡,最後一頭飼養的歐洲野馬則是在1909年死於俄羅斯動物園。另一個名字的「泰班」是其突厥語的名稱。

據說是唯一一張歐洲野馬的照片。
歐洲野馬是家馬的直系祖先,

現在僅存的野馬是蒙古野馬(普氏野馬)(Equus ferus przewalskii),野馬種群從瀕危到野外滅絕到恢復到瀕危狀態的在懸崖線上的物種。世界上所有的野馬都是10匹3公7母的後代,所以近親繁殖現象嚴重,種群存續還是不容樂觀。

馬科 斑馬屬 斑馬
斑驢(學名:Equus quagga quagga)又名擬斑馬,是南非洲一種已滅絕的動物,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是平原斑馬的亞種之一,於19世紀後期滅絕。它曾長期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但遺傳的研究表明它是平原斑馬最南端的亞種,與布氏斑馬(英語:Equus quagga burchellii)(E. q. burchellii)的親緣關係最近。它的種小名「quagga」取自它的叫聲——近似「呱哈哈」一樣的發音。
1878年,最後一隻野生的斑驢在奧蘭治自由邦野外滅絕;1883年8月12日,最後一隻圈養的斑驢也在阿姆斯特丹死去。在1984年,斑驢是第一種DNA序列被完整分析出來的絕種動物,而「斑驢計劃(英語:Quagga Project)」正在通過人工選育布氏斑馬,試圖重現斑驢的皮毛斑紋樣式。

斑驢在倫敦的照片

一隻母斑驢 攝於1870年 倫敦動物園

大英帝國當年的動物園可是網聚天下奇珍異獸。

由於照片是黑白的可能大家對毛色沒有感覺,實際上它的顏色是這樣的:

斑驢的標本 攝於蘇格蘭國家博物館

1793年,在法國的凡爾賽 畫師 Nicolas Marechal 對著路易十六的動物園中的成年公斑驢繪製。

馬科 馬屬 亞洲野驢
敘利亞野驢Equus hemionus hemippus)是一種分布在敘利亞山區及沙漠的亞洲野驢亞種。
亞洲野驢共有6個亞種,其中一種滅絕。
敘利亞野驢肩高只有一米,是亞洲野驢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難以被馴化。它的體色可以隨著季節變化,夏季的皮膚可以是茶色混合著橄欖色而冬季卻是白色夾雜著沙黃色。它和其它的亞洲野驢一樣,以難以被馴化聞名。敘利亞野驢擁有可以和純種馬相媲美的力量和美麗。
在15到16世紀,就已經有目擊大量的敘利亞野驢獸群的記錄了。然而到了18到19世紀,由於過度捕殺,敘利亞野驢的數量急劇下降。使它的生存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的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1927年,最後的野外個體在約旦被射殺,一年後最後的圈養野驢在維也納動物園孤獨地死去。

犀科 黑犀牛
西部黑犀Diceros bicornis longipes)又名西部黑犀牛或者西非黑犀牛
西部黑犀牛是黑犀牛中最珍稀的亞種,2006年因為過度捕殺已經滅絕。西非黑犀牛曾廣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上,但是自1980年代以來數量急劇下降,2001年因為過度獵殺和保護措施的無力,僅剩下了10頭存活,於2006年調查後沒有發現活體存活,被懷疑已經滅絕。2011年11月10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經過調查後宣布此亞種已滅絕。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黑犀都是世界上最多的犀牛,數量峰值一度達85萬頭。到了1960年,獵殺和棲息地喪失使得約10萬頭尚存。自此開始黑犀見證了我們時代最瘋狂的大規模盜獵,30年間數量足足跌了97.6%,到1995年只剩下2410頭。1996年IUCN把它從「瀕危」移入「極危」,有些人覺得它可能熬不過去了。
20年過去了,黑犀牛的數量有所回升,但依然是過去的零頭,西非的亞種也拜拜了。盜獵依然猖獗不止,我估計整個犀牛群體都夠嗆。

一隻只死亡的犀牛留下的頭骨

騰訊新聞:世界珍稀物種非洲西部黑犀牛正式宣告滅絕

值得一提的是犀牛曾經遍布中國,也是由於角被大肆捕殺而在20世紀初滅絕。

三種亞洲犀牛都曾經在中國有大量的野生種群,因為犀角遭到捕殺而在中國境內滅絕。 世界範圍內三種亞洲犀牛隻有印度犀牛還有2000多隻野外個體,另外兩種出於極危狀態,瀕臨滅絕。

犀科 白犀牛

北非白犀牛(學名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簡稱北白犀,是白犀的一個亞種。它們是牧食的,生活在草原及大草原林地。野外北白犀已經滅絕,全球現時只剩八隻。六隻在捷克的Dv?r Králové動物園,兩隻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在捷克的其中四隻最近被運送到肯亞進行繁殖。

以上來自wiki,

不過其實情況比wiki說的還要糟糕,現在世界上僅存5隻北白犀,其中僅僅一隻為雄性。而這5隻中仍然生活在肯亞的3隻處境更加危險。

白犀牛分為北方白犀牛和南方白犀牛兩個亞種,南方白犀牛還有大約2萬的數量。

棲息地,不過北方白犀牛已經野外滅絕了也無所謂棲息地了。


全球最後一頭雄性白犀牛被24小時持槍保衛(圖)_新聞

北方白犀牛絕種只是時間問題,最後的雄性已經老了,估計無力繁衍後代了。這是還沒完全滅絕,但是已經等死的物種。

白犀牛被鋸了引來殺身之禍的獨角,依然危機重重。

持槍守衛冒著生命危險日夜守護。

問題是保護隊的經費也緊張了,他們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是還是無法成功繁育白犀牛。
犀科 爪哇犀牛
爪哇犀牛有三個亞種,現在僅存一個亞種(印尼爪哇犀牛)。

越南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 annamiticus滅絕於2010年
曾經大家認為爪哇犀牛已經在亞洲大陸上滅絕了(印尼還有少量存活),但是在1988年被重新發現在越南還有少量測十幾頭存活。不過這樣的種群顯然無法逃脫頭獵人的毒手。

2009年和2010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和國際犀牛基金會連續兩年在越南吉仙國家公園對爪哇犀牛的糞便進行監測並提取樣本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2010年4月死亡的爪哇犀牛是越南最後一頭爪哇犀牛。
2010年4月在吉仙國家公園被發現、據信是越南最後一隻的犀牛,腿上有槍傷,犀牛角也被人砍掉。
2011年10月25日,世界自然組織正式宣布,生活在越南的爪哇犀印支亞種也已全部滅絕。

拍攝于越南吉仙國家公園
偷獵致越南極瀕危物種爪哇犀牛完全滅絕(圖)_科學探索

印度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 inermis大概滅絕於20世紀60年代,不過根據推測可能20年代之前就已經滅絕了。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種名inermis的意思是手無寸鐵(unarmed)。
還有不死心的人認為緬甸可能有殘留野外種群,由於緬甸的政局不穩沒辦法進行調查,不過這種可能一般被認為不太可能。

照片還真沒找到,現在的爪哇犀牛的照片全是印尼爪哇犀牛的。

爪哇犀牛的歷史分部和現存分布。

嚙齒目

嚙齒目的滅絕物種數量在哺乳綱里算是最多的,不過這些小動物們極少留下影像。
倉鼠科 鱗尾原鼠屬
巴西利亞鱗尾原鼠 candango mouse或者Brasilia burrowing mouse(學名: Juscelinomys candango
人們對這種生物的了解非常少,按照描述是1960年在建設巴西利亞(巴西首都,於1956年至1960年建城)的時候被發現,但是巴西利亞的城市建設破壞了它們的棲息地,之後經過數次詳細的調查但是再也沒有發現這種生物。按照名字應該是一種穴居的鼠類。

圖片來源:
Species Sheet

翼手目 狐蝠科 狐蝠屬
關島狐蝠Pteropus tokudae)是關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一種細小及已滅絕的狐幅。它們最先於1931年被紀錄,最後的標本是於1967年發現的雌性狐蝠。它們經常與較大的瑪利安娜狐蝠一同生活。它們消失的原因可能是被獵殺或失去棲息地。

圖為關島的另外一種狐蝠, 瑪利安娜狐蝠,屬於近似物種。

有袋類(後獸下綱Metatheria

袋狸目 豚足袋狸科 豚足袋狸屬
豚足袋狸Pig-footed bandicoot (Chaeropus ecaudatus)
豚足袋狸還有幾個亞種,不過不太重要了反正都滅絕了。20世紀50年代滅絕。
很少人可以見到活的豚足袋狸。唯一的紀錄指它們移動得很緩慢,似是拖著後肢來走路。但原住民則指它們日間在巢中睡覺,被騷擾時則走得很快。有指它們是棲息在樹穴中,或會挖掘短的隧道來築巢。
根據其食道及齒列結構,並標本內的食物,豚足袋狸似乎主要是草食性的。另外它們亦喜歡吃肉,包括螞蟻及白蟻。
豚足袋狸的第一個標本是於1836年在維多利亞州北部近穆理河及馬蘭比吉河交界處採集的。其餘的標本是在南澳州、西澳州及北領地的乾旱郊區採集的。最後確實的標本是於1901年採集的。有指它們在南澳州生存多了20年以上,而在西澳州則生存至1950年代。滅絕原因不明,最可能的原因是棲息地的缺失。
豚足袋狸以往是與兔耳袋狸分類在袋狸科。但是由於它們的外觀與普通的袋狸及兔耳袋狸相距甚遠,加上分子證據顯示它們的不同,它們現正分類在自己的豚足袋狸科中。

圖片是標本擺拍

袋狸目 兔袋狸兔耳袋狸
小兔形袋狸Macrotis leucura),又名小兔耳袋狸,是像兔的袋狸。它們的大小如幼兔,生活在澳洲中部的沙漠。自1950年代起,相信它們已經滅絕。

小兔形袋狸最先於1887年發現。它們是雜食性的,主要吃白蟻、蟻及根。它們呈灰褐色,下身呈淺灰色,尾巴白色。它們比兔耳袋狸細小很多,只有300-450克重。它們分布在澳洲中部的吉布生沙漠及大沙沙漠。它們因被獵殺、被赤狐所掠食及與兔爭奪食物下而滅絕。

小兔形袋狸會在砂堆中挖坑築巢,深約2-3米,日間會以沙來遮蔽入口。它們夜間活動,每季繁殖,每胎產兩隻袋狸。最後存活的小兔形袋狸是於1932年發現的。最後捕獲的標本是於1967年在楔尾鷹的巢中找到的頭顱骨,估計它死時約有15歲。

其實還有個亞種Macrotis leucura minor 疑似亞種 Macrotis leucura miselius
不過那兩個亞種滅絕得更早。

標本

雙門齒目 袋鼠科 兔?屬

東部小袋鼠(Lagorchestes leporides),又名褐兔袋鼠、東部野兔鼠或褐兔?,是已滅絕的袋鼠。它們生活在澳洲東南部的內陸平原。它們的習性像野兔。若有其他動物接近,它們會高速的跳走。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曾觀察到一隻東部小袋鼠被狗群追逐500米,它突然急遽加速,並於6米前跳過他的頭。它們可跳高達1.8米。
最後的紀錄是於1889年見到一隻雌性東部小袋鼠。

也只有標本。

雙門齒目 袋鼠科 大袋鼠屬
圖拉克袋鼠(Macropus greyi)是南澳州及維多利亞州西南部已滅絕的小袋鼠。很多人認為它們是最優美及最快速的袋鼠。它們的毛纖幼,背部有深灰色及淺灰色斑紋相隔。斑紋的顏色及形狀會隨季節或個體而有所不同。它們會先跳躍兩段短距離,繼而跳一段長距離。

圖拉克袋鼠是群居的,整群小袋鼠會忠於自己所住的地方。圖克拉袋鼠曾被格雷伊獵犬追捕,但它們從不急速,直至狗只追近才跳離。一隻圖克拉袋鼠曾被馬匹追捕達6公里,最後跳越圍欄逃脫。它們的毛皮是被獵殺的主因,而它們的生活亦被畜牧所影響。它們於1910年前較為普遍,於1923年就已經很稀少,最後的一群14隻圖拉克袋鼠生活在洛巴。曾有嘗試將它們捕捉到袋鼠島來保護但不成功。四隻圖拉克袋鼠曾被捕捉,但全數死亡,死亡因是衰竭及過度驚恐。它們最終因獵殺、被赤狐掠食及失去棲息地而滅絕。
最後的已知圈養圖拉克袋鼠死於1937年。根據南澳大利亞國家動物園和野生動物署的調查報告,顯示這種袋鼠堅持到了20世紀70年代早期。

如果那個俄語的網頁描述沒寫錯的話這些照片拍攝於1936年,是一隻雌性的圖拉克袋鼠。

博物館的標本。

雙門齒目 袋鼠科 甲尾沙袋鼠屬

新月甲尾袋鼠(Onychogalea lunata),又名彎月距尾袋鼠、圓尾兔袋鼠或新月刺尾?,是一種生活在澳洲林地及叢林的甲尾沙袋鼠。它們的毛皮像絲,尾巴上有刺。它們的大小如野兔,高15吋,是甲尾沙袋鼠中最細小的。當被追捕時,它們會尋找空心樹來躲藏。它們會從底部進入空心樹中,往上攀,並逃到樹上。它們奔跑時會提起及旋轉前臂。

新月甲尾袋鼠於1900年前在西澳州西南部很普遍,但自1908年開始大幅下降。最後的標本是於1927年或1928年在納拉伯平原捉到活的新月甲尾袋鼠。這隻袋鼠被送到悉尼的塔隆加動物園,後來則送到澳洲博物館。它們一直在乾旱的環境生存至1950年代,並相信約於1956年因赤狐的擴散而滅絕。

標本

袋鼬目 Dasyuromorphia 袋狼科 袋狼屬
袋狼(學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學名的希臘語意思是長著狗腦袋的有袋類,因為身體後方有像老虎的紋路,也叫塔斯馬尼亞虎或者塔斯馬尼亞狼。
曾經遍布曾廣泛分布於新幾內亞熱帶雨林、澳大利亞草原等地,後因人類活動只有塔斯馬尼亞島上有所發現。袋狼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樣,母體有育兒袋,產下不成熟的幼獸,在育兒袋中發育,為夜行性動物。
袋狼曾廣泛生活於澳洲和新幾內亞,5千年前,澳洲野犬隨人類進入澳大利亞,與食性相同的袋狼發生爭鬥,袋狼隨後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草原漸漸消失,僅在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上還有生存。澳大利亞的土著首次接觸袋狼,已發現許多袋狼雕刻在岩石上,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000年。
袋狼遭遇捕殺是因為澳洲移民中的牧民認為袋狼會吞食他們的羊。但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袋狼的結構根本無法捕殺羊,羊丟失的多數元兇是跟隨人類進入澳洲的澳洲野犬。
移民們把袋狼視為敵人,認為其為「殺羊魔」,並且在政府的獎賞制度鼓勵下進行大肆屠殺,加上其他因素——可能是疾病,狗的引入,和人類侵佔其棲息地——使其近乎絕跡。1888年塔斯馬尼亞政府更以每隻袋狼頭獎勵1英鎊,鼓勵農民殺死袋狼,此獎金計劃直至1909年停止。

1906年攝於華盛頓

1933年有人捕獲一隻袋狼,命名為班哲明,飼養在赫芭特動物園,1936年因管理員疏忽曝晒而死亡,此後再沒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這是最後一隻可靠的袋狼紀錄。
最後的袋狼視頻上面那個答主已經發了,拍攝於1933年,正是這隻最後的袋狼班哲明。

圖為已知最後一隻野生袋狼。於1930年在塔斯馬尼亞東北的小鎮mawbanna被一個農民Wilf Batty打死。

其後數十年,人們一直搜尋袋狼,1983年,美國媒體巨頭泰德·透納懸紅10萬美元獎勵,鼓勵人們找到袋狼存在的證明。2005年3月,澳大利亞新聞雜誌《公報》成立125周年慶祝活動時,提供了安全捕獲活袋狼的125萬美元獎勵。然而至2005年6月底時,沒有任何證據顯示袋狼仍然存在。
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發現腐爛的動物屍體,經專家證實確為袋狼屍體,但對其是否為新鮮屍體或是多年前留下的乾屍科學家看法分歧。其他的雖然有許多人聲稱看見了袋狼,但是沒有證據,不可靠。

聽說澳大利亞政府的懸賞依然有效,評論里說袋狼還活著的可以去向澳洲政府提供線索,有錢拿。

鳥綱
雀形目 管舌鳥科 毛島蜜雀屬
毛島蜜雀(學名Melamprosops phaeosoma,也叫黑臉蜜旋木雀(black-faced honeycreeper)。
只在夏威夷的毛伊島生存,主要吃蝸牛、昆蟲以及蜘蛛,並在當地的桃金娘森林裡築巢。1973年發現的時候估計只有200隻,到了1985年估值只有20多隻了。到了1997年,僅發現3個毛島密雀個體,在2004年的時候捕獲了其中的一隻試圖人工繁育,失敗後在當年死亡。已經提取了死亡的個體的基因,為以後的克隆準備。

目前僅已知存活2個個體。而2004年以後再也沒有發現,如果那2個已知個體沒有後代的話,這種鳥只有10年的壽命,估計已經不存在了。
2004年後,經過幾次調查沒有發現野外個體。估計已經滅絕,但是 IUCN還沒有調整為滅絕,依然是極危。

鸊鷉目 鸊鷉科 鸊鷉屬

阿提阿提特蘭??(Podilymbus gigas),又名巨??,是瓜地馬拉阿蒂特蘭湖特有及已滅絕的鸊鷉,生活在海拔1700米的地方。美國生態學家拉巴史迪理(Anne LaBastille)用了25年時間來觀察阿提特蘭??,對其滅絕有詳細的資料。
阿提特蘭??的衰落始於1958年,於1960年小口黑鱸及大口黑鱸入侵阿蒂特蘭湖後情況更明顯。這些入侵物種令阿提特蘭??的食物:蟹及其他魚類的數量減少,甚至殺死雛生的阿提特蘭??。阿提特蘭??的數量由1960年的200隻降至1965年的80隻。在拉巴史迪理的努力下,它們的數量曾一度回升,於1973年就有210隻。[2]但是1976年瓜地馬拉的地震令湖床斷裂,湖水表面下降,引致它們的數量再一次下滑。於1983年就只餘下32隻,大部份甚至是斑嘴巨鸊鷉的混種。於1989年觀察到最後兩隻阿提特蘭??,往後就未曾見到它們,並確認為已滅絕。

德氏小鸊鷉(學名:Tachybaptus rufolavatus)是馬達加斯加阿勞特拉湖及附近湖泊的一種鸊鷉。最後是於1985年觀察到它們,並在2010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宣布為滅絕。
德氏小鸊鷉於20世紀開始衰落,主因是失去棲息地及被入侵的線鱧所掠食。另外,它們亦會與中途停留的小??混種,令它們的基因池減少。

德氏小鸊鷉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危物種,而國際鳥盟則指它們是可能滅絕。於2006年,在馬達加斯加再次發現曾一度在阿勞特拉湖滅絕的馬達加斯加潛鴨,故有可能德氏小鸊鷉仍未滅絕。

唯一的一張照片

鴿形目 鳩鴿科 旅鴿屬
旅鴿(學名:Ectopistes migratorius
曾經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類。主要以植物果實和小昆蟲為食。據估計,過去曾有多達50億隻的旅鴿生活在美國。他們是共同生活的一大群──最大可達寬1.6公里和長500公里的飛行團,需要花上幾天的時間才能穿過一個地區,而其中大約包含10億隻的個體。

十九世紀初,自然學家亞歷山大?威爾遜(Alexander Wilson)有一次在肯塔基旅行時,整個天空突然變黑了。威爾遜後來寫道,當時他認為這是「一場龍捲風,馬上就要把房屋和地面上的一切摧毀掉。」

當威爾遜恢復理智時候,他意識到剛剛只不過是太陽被一群旅鴿(Ectopistes migratorius)擋住了。

美國鳥類學家、畫家奧杜邦曾經有這樣的預言:

那是1813年一個尋常的午後,天空中傳來一陣巨大而雜亂的鳴叫聲,奧杜邦先生抬起頭來,他看到:龐大的鳥群,慢慢地遮蓋了北美的上空,陽光不見了,大地一片昏暗。16公里寬的鴿群,在奧杜邦先生的頭頂。飛了3天。這位當時有名的鳥類學家預言:「旅鴿,是絕不會被人類消滅的。」

他決計想不到當時全球數量第二的動物群體,在區區一百年後的就滅絕了。
十九世紀中期,大眾開始注意到旅鴿的處境,他們的族群數正快速下降。由於旅鴿一次只下一顆蛋,因此一旦數量開始減少,就需要再花一段時間來重新回復族群大小。1900年,最後的野生旅鴿在俄亥俄州由一名14歲的男孩所射下。
後來推論是由於碰巧在其數量低谷期時被人類大量食用,因而滅絕。最後一隻圈養旅鴿「瑪莎」在1914年9月1日的辛辛那提動物園死去。
在野生旅鴿滅絕之後,人們試圖人工繁育旅鴿,可是一直不能成功。
旅鴿的特性是必須聚成一大群才能正常開始繁殖儀式,這種特性可能是無法人工繁育的原因。
數量取勝的策略遇到人類幾乎沒有作用,人類都是一個鳥群一個鳥群捕殺的。對棲息地森林的破壞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旅鴿的數量不是一直這麼多的,他們爆發的時候數量會非常多,但是種群數量有一個周期性的變化,19世紀人類只是遇上了這個種群的爆發期。它們原來是會維持一個較低的數量然後有一個周期性的數量爆發。19世紀末人類捕殺加上它們處於數量的低谷期,就再也沒法緩過來了。
對於這一點可以看果殼的文章:羽之河流:歷史上曾經有過多少旅鴿?

旅鴿蛋

左邊是旅鴿活著的時候,右邊是標本擺拍。

1875年人們射殺飛行中旅鴿群的場景描述圖

兩棲類

無尾目 龜蟾科 溪蟾屬
胃育溪蟾(Rheobatrachus silus),又名南部胃育蛙或南胃孵蛙,是澳洲昆士蘭特有及已滅絕的其中一種胃育蛙。滅絕於
胃育溪蟾最特別的地方是它們照顧幼蛙的方式。在體外受精後,雌蛙會將蛙卵咽下,這會讓人誤以為是殺子行為。但卵是產在陸地上或是在水中則不明。
最後飼養的胃育溪蟾於1983年死亡,相信它們已經滅絕。

孵溪蟾Rheobatrachus vitellinus)是另外一種胃孵蛙,也叫北胃孵蛙,也生活在澳洲昆士蘭。
孵溪蟾較其近親的胃育溪蟾大。雄蛙可長達50-53毫米,雌蛙則長66-79毫米。它們的色澤較深,呈淡褐色,皮膚疙瘩不平,有黏膜覆蓋。它們的腹部及腳下有黃色的斑點,腹部呈白色或灰色。鼓膜隱藏,瞳孔呈深褐色。體型很像胃肓溪蟾。大約於1985年滅絕。

胃育蛙的兩個物種在外觀及行為上與其他澳洲的蛙類很不同。它們的眼睛很大及突出,吻短而頓,蹼完整,身體修長。它們大部份時間都在水中生活,並且是在母蛙的胃內哺育幼蛙的。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及澳洲的1999年環境保護及生物多樣性保存法,兩種胃育蛙都已經滅絕了。不過在昆士蘭的1992年自然保育法中,它們卻只是瀕危。

圖片請自行搜索。

龜蟾科 Taudactylus屬
Mount Glorious torrent frog (Taudactylus diurnus),有三個英文名字
Southern Day Frog, Mount Glorious Day Frog, Mount Glorious Torrent Frog,
不知道如何翻譯,大概是叫南方天蛙?
1966年發現,生活在昆士蘭東南部,20世紀70年代還有大量的數量,後來急劇減少。
2004年被IUCN宣布滅絕。

蛙科 蛙屬
拉斯維加斯豹紋蛙Rana fisheri),維加斯谷蛙,是被認為已滅絕的蛙。它們曾於美國拉斯維加斯及內華達州的克拉克縣,海拔370及760米出現。
在克拉克縣曾發現了10個拉斯維加斯豹紋蛙的標本,並存放在密歇根大學。現時相信拉斯維加斯豹紋蛙已經滅絕,而詳細的探索亦不能發現它們。

2011年,有一個研究發現拉斯維加斯豹紋蛙的dna和莫戈隆西北部的奇里卡華豹紋蛙Chiricahua Leopard Frog (Rana chiricahuensis)的dna是無法區分的,而東南方向的奇里卡華豹紋蛙可能是另外一個不同的種。
所以西北部的奇里卡華豹紋蛙可能被重新定義為拉斯維加斯豹紋蛙,而東南方向的則沿用原來的命名。

圖為Chiricahua Leopard Frog (Rana chiricahuensis)或者叫被重新發現的拉斯維加斯豹紋蛙

魚類
魚類包括好幾個綱,就統稱為魚類了。

輻鰭魚綱 鯉齒目 鯉齒亞目 鯉齒鱂科 鱂屬
秀麗鱂Cyprinodon nevadensis calidae) 分布於北美洲美國加州特科帕熱泉區,體長可達5厘米,棲息在中底層水域。
秀麗鱂內華達鱂Cyprinodon nevadensis)的一個亞種,首次發現於1948年。經過6年的研究,發現者Robert Rush Miller (April 23, 1916 – February 10, 2003)又命名了5種內華達鱂的亞種。
這種小型的,耐熱的鱂屬魚類是加州莫哈韋沙漠的溫泉中生活的特有魚類,因為棲息地的改變和外來物種的引入可能在20世紀70年代已經滅絕了。1981的詳細調查後並沒有發現這個物種,所以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宣布了秀麗鱂的滅絕。

ICUN並沒有收入這個物種的滅絕,不過它是第一種從1973年建立的美國瀕危物種保護法的物種保護名單中被刪除的物種,從而事實上宣告了這個物種的滅絕。

輻鰭魚綱 鯉形目 鯉科 骨尾魚屬
厚尾骨尾魚Gila crassicauda),分布於北美洲美國,體長可達25公分,大約於20世紀50年代滅絕。

無脊椎動物
軟體動物門 腹足綱 Cerastidae科 Pachnodus屬

塞席爾蝸牛(學名Pachnodus velutinus)是一種蝸牛。它們是塞席爾(非洲塞席爾群島)的特有種,大約於2000年左右滅絕。

蝸牛的殼小於1.5厘米,是一個非常小型的蝸牛物種。

軟體動物門 腹足綱 柄眼目 帕圖螺科
波西尼亞樹蝸牛(學名:Partula dentifera
1992年時就已經很少有野外個體發現了,在1994到2000年之間的調查和後來對更高海拔地區的調查中都沒有發現野外存活個體。最後的圈養個體在2002年死去。
1996年這種蝸牛在紅色名單里的狀態為野外滅絕,到了2007年被ICUN調整為滅絕。

Partula屬的其它幾種蝸牛也屬於野外滅絕狀態

軟體動物門 雙殼綱 蚌目 蚌科 Epioblasma屬
弧形前嵴蚌
Arc-form Pearly Mussel(Epioblasma arcaeformis
(我按照英文名字直接翻譯的,看學名的意思好像也是弧形)
生活於美國阿拉巴馬州和田納西州,在冬季繁殖。
生活在河流生態系統里,棲息地被修築堤壩破壞和改變還有水的污染導致的滅絕。
IUCN於2000年宣布為滅絕。

弓形前嵴蚌Arcuate Pearly Mussel(Epioblasma flexuosa)
分類和上面那個差不多,滅絕原因好像也差不多。命名實在1820年,但是有超過100年沒有收集到新的標本了。
從1988年到2000年的調查無法發現這個物種,所以IUCN於2000年宣布滅絕。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直翅目 錐尾亞目
落基山岩蝗(Rocky Mountain locust )(學名:Melanoplus spretus
說起蝗蟲,大家都想到了鋪天蓋地的數量,所到之處寸草不生。但是可曾想過,蝗蟲也是會滅絕的?
北美的旅鴿的滅絕讓人警惕,但是和旅鴿差不多時期的落基山岩蝗的滅絕可能知道的人就比較少了。如 @Shen Mori所說,昆蟲等無脊椎動物的滅絕更加不被重視。
落基山岩蝗在19世紀的生活區域遍布西部的美國和西部加拿大的一部分地區,這些鋪天蓋地的蝗蟲曾經被視為美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障礙。
落基山岩蝗被視為種群密度最高的動物而被記錄在吉尼斯世界記錄上,數量之多被視為當時全球數量作多的動物群體(第二是旅鴿),可是不到30年後,這個物種很明顯地滅絕了,最後一個活體標本的目擊記錄是在1902的加拿大。
由於這種蝗蟲太過普遍,生物學家們甚至覺得根本沒有必要收集樣本,導致現存的標本數量相當之少。落基山岩蝗滅絕之後,北美大陸成為唯一一個沒有主要蝗蟲種群的大陸(南極洲除外)。

攝於19世紀70年代,by Jacoby"s Art Gallery

北美大陸相繼滅絕了世界上數量最多的鳥和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蝗蟲。

昆蟲綱 鱗翅目 灰蝶科 黛灰蝶屬
缺斑黛灰蝶Deloneura immaculata)是南非特有的一種灰蝶。

植物
被子植物 雙子葉植物門 石竹目 莧科 牛膝屬
夏威夷牛膝(Achyranthes atollensis
夏威夷特有的一種牛膝,最後的發現記錄是1964年。

豆目 蝶形花科 紅豆屬
緣毛紅豆
只在海南(1954年)和廣東(1957)有發現,兩次發現的種群數目都很少。經過多次搜索沒有發現後,1998年被IUCN宣布滅絕。
常綠喬木,高達10米,產海南。生於山坡林中,散生,多見於花崗岩山地,海拔79-849米。模式標本采自保亭。

圖片沒找到,只能用繪圖了。

蕨類動物門 真蕨類 鳳尾蕨目 鐵線蕨科 鐵線蕨屬
粵鐵線蕨Adiantum lianxianense),鐵線蕨科植物, 植株高5-7厘米。群生於石灰岩上濕地或鈣質土上。是廣東特有的一種鐵線蕨類。因為失去棲息地而於2004年被IUCN宣布滅絕。

圖為同屬的植物阿留申鐵線蕨(Adiantum aleuticum

紅藻植物門 紅藻綱 仙菜目 紅葉藻科 Vanvoorstia屬
班尼特海藻Vanvoorstia bennettiana)是澳大利亞特有的一種紅藻。它以博物學家喬治 班尼特(George Bennett)命名。

--------------------------------------------------

還有一些著名滅絕物種的標本照片。

福克蘭狼(或稱南極狼、福克蘭狐 學名:Dusicyon australis)1876年滅絕.

北海道狼 1889年滅絕

大海雀 1844年滅絕

渡渡鳥 1660年左右滅絕
下圖為牛津博物館保存下來的因為腐爛而燒毀的標本的頭骨。

真猛瑪象 約4000年前滅絕(可能)
下圖為大約4萬年前的真猛獁象幼崽。

留尼旺椋鳥 1850年左右 滅絕

-----------
可能保留有照片的還有很多,就不繼續列舉了。
IUCN的紅色名錄每年都評估了數以千計的物種的生活狀態,
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去它們的網站上看最新數據。
IUCN把物種的保育等級分為以下幾種
絕滅(EX)
野外絕滅(EW)
極危(CR)
瀕危(EN)
易危(VU)
近危(NT)
無危(LC)
數據缺乏(DD)
未評估(NE)
受威脅的評估等級包括 (CR, EN, 或者 VU)。

這是2015年 2月的數據。從中可以大概估計出各種不同的類別物種的受威脅物種數量佔總物種的比例。
比起緬懷已經滅絕的物種,如何留住現有的受威脅物種應該更加重要。

主要參考: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紅色名錄是物種保育狀態的主要參考
The Sixth Extinction Website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網站
各種物種的中英文wiki詞條


其他回答里有寫福州黑豬的
身為碩士時期養了三年豬的來回答一個,

其實中國作為家豬的兩大發源地之一,其家豬的育種過程中與野豬的雜交時有發生,再加上中國不同於西方的選育方法和選育標準,使中國在近8000年的養豬歷史上馴化出了很多極有特色的豬種,然而隨著建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西方生長快肉質好的豬種(長白,大約克,杜洛克等)的引進,很多中國傳統豬種都滅絕或瀕危(即使是倖存的豬種,也多半混入了外界基因失去了原本的特色,我知道唯一倖存的就是在東北的東北民豬和偏遠山區的小型豬。其中東北民豬最危險的時候曾經比大熊貓還珍貴,後來即使得到了重視,也只在東北農大東北林大等幾個科研院所里有血統純正的種群存在。上個星期我在亞特蘭大還和一個老外說過這個事,他也深感惋惜)。

然而我在這裡要說的卻不是中國的豬,而是一個更加有名的英國豬種:英國捲毛豬

還記得霍比特人.五軍之戰中的鐵丘矮人領袖丹恩.鐵足吧,在電影里他的坐騎是一頭身上長滿長毛的豬,很多人看完這個電影以後都把這個豬當成是和電影里巨鷹恐狼一樣的虛幻存在了,事實上這種豬曾經真的存在,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滅絕了。

這就是英國捲毛豬的真實形象,又稱為林肯郡捲毛豬,原產與英國,外觀看上去就好像是豬和綿羊的嵌合體,而實際上這種豬也即可肉用,又可以剪毛。
在實際生產中捲毛豬更常見的還是肉用,因為肉質鮮美所以價格也極其昂貴,可能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捲毛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被吃絕了。

照片選自電影《追求不朽的人》,照片中很難看出主角抱著的是一隻豬,但是可以清楚的看到那綿羊一樣濃密的毛髮。
《追求不朽的人》所描述的故事發生在一戰時的奧匈帝國(如果你是妹子,那麼建議千萬不要看這個電影,真的很污而且很頹廢很噁心)。在20世紀初,有部分英國商人將一些英國捲毛豬引進了奧匈帝國,並且和當地的杜洛克豬種(要麼就是大約克)雜交。電影中的這隻豬,應該就是這一批引進的捲毛豬的後代。
英國捲毛豬在本土滅絕之後,剩下的這一群混入了其他豬種基因的捲毛豬就是英國捲毛豬的最後血脈了,在2014年,一部分捲毛豬被重新引進了英國,從此英國又可以再次看到捲毛豬的形象了。
捲毛豬在混入外界基因後,毛髮性狀發生了改變,雖然仍可以製成豬毛衫,但是更主要的作用是製成一些類似漁網之類的生活用品。
遺憾的是,由於本土的英國捲毛豬已經滅絕,目前也很難查到其原本品種的毛髮質量,因此無法了解其毛髮的具體經濟價值。


2016年10月2日更新,恭喜我們有成功滅絕了一種兩棲動物,巴拿馬樹蛙,Ecnomiohyla rabborum
2005年,巴拿馬樹蛙發現
2008年,巴拿馬樹蛙定種
2009年,最後一隻雌性巴拿馬樹蛙死亡
2012年2月17日,僅存的兩隻巴拿馬樹蛙中的一隻死於疾病。
2016年9月26日,Toughie,最後一隻巴拿馬樹蛙死亡,巴拿馬樹蛙就此宣告滅絕。

這個回答從半夜被我放上來,到現在有了1800多贊。誠惶誠恐,謝謝大家厚愛。


但是,很抱歉我關閉了評論區。
同時留下了非常精彩的評論給大家瀏覽。
我可以保證評論區更精彩。


評論區的二位實在是讓我不寒而慄。
一位是認為中國不需要保護昆蟲的鄭同學,一位是劈頭蓋臉認為我應該被判刑的肖大神。


知乎發聲者的宿命就是這樣,你發聲了,別人好像就突然有了權力對你進行任何的評判,哪怕他們根本沒有見過你、認識你。他們也可以手握板斧把你削個稀巴爛,因為他們看你不爽。


鄭同學:中國就是人大。不需要憐憫這種低智商的生物。你是人族,不是蟲族。
反駁:等你覺得人不大的時候,也沒有東西需要你保護了,因為都死絕了。


鄭同學: 我不管你接受了國外的什麼教育什麼價值觀。
反駁:你特么認識我?我說我的,管你什麼事?你自己接受不了新觀念,不要把責任都推給別人。你編造了一套我的三觀然後強加於我,我只能說,祝你幸福。


鄭同學: 你的帖子里充斥著對不愛昆蟲的人的鄙視。
反駁: 純屬個人意淫自嗨。而且這個不叫帖子,要逛帖子請回貼吧。你看過我的別的回答?你認識我?人身攻擊什麼的,知乎真是越來越「和諧」了。


鄭同學:很多人還在為溫飽奔走。
反駁: 少跟我扯這個。國內的保護區我跑的比你多,我知道很多人連溫飽都沒有。可我說過我們要犧牲民眾保護昆蟲的話嗎????真是醉了。保護區什麼狀況我比你清楚。我親眼見過沒有獵打的獵戶揭不開鍋。我不在保護區的時候覺得動物重要,在保護區覺得人重要。你以為就你知道?少有二兩肉裝胖子行么?


剩下的太幼稚,我竟無法反駁。


肖大神:你們這些噁心的昆蟲愛好者,就應該被抓起來判刑。
反駁: 素質太高。我高攀不起,上來就罵我噁心。意淫珍稀昆蟲都被蟲販子抓了然後賣給我們了,純屬自嗨


肖大神: 你要是能證明大部分蟲子不是被你們買走了我吃你家蟑螂,立帖為證。你先了解一下蟲販子的圈子再說吧。
反駁: 讀過書嗎?昆蟲愛好者,蟲販子。昆蟲購買者三者不一樣。蟲販子我認識不少,但是從來沒有從他們手裡買過昆蟲。我的昆蟲要麼是自己野外採集,要麼是走國外昆蟲市場的正規渠道。很多事情,你不了解憑什麼評判?你以為你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可以評判我的時候,你已經站在了不該站的位置上。太幼稚。

還有說什麼蚊子蟑螂該滅絕的,我就不說什麼了。

知乎上的惡意真的是滿滿的,寫個回答都能被人身攻擊。

=======================================================================================================以下為原答案===========================

看了這麼多答案,實在忍不住了。不願意再讓你們被人遺忘,你們雖不如別人口中大名鼎鼎的白鰭豚、渡渡鳥有名,可你們也絕不是不重要的一員。

這個話題是沉重的,
沉重到我都不忍心去翻看手頭的資料,
收到邀請也不願意動筆。
我寫到這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能看見,我要說的是沒有哭泣、沒有關注、甚至沒有一聲嘆息的離開。

滅絕的昆蟲

很多人的心目中,蟲子永遠都不會滅絕,但是在過去的六百年中,4.4萬種昆蟲離我們而去,很多種類甚至沒來得及與我們打一聲招呼,就匆匆離開了這個世界。如果你認為太少,那我告訴你,4.4萬隻大概是已記錄的哺乳動物的十倍
我想先談談為什麼你們認為昆蟲難以滅絕,但實際上它們非常脆弱。因為昆蟲屬於R選擇生物,這類生物的特點是,繁殖後代數量多,但是個體脆弱,較依賴於生存環境,遷徙能力不強。


而大多數哺乳動物,包括各位答主提到的大型脊椎動物,都是屬於K選擇,特點是後代繁殖數量少,但是個體壽命長,生存能力強,但是容易被人類捕殺,最終導致滅亡。


所以當K選擇生物滅亡時,人們往往顯而易見的會選擇憤怒、悲傷,而無聲無息的R選擇生物滅絕時,人們往往不曾察覺一些小個子已經離我們而去了。


下面我懷著沉重的心情來給聊一聊那些已經被官方列為滅絕的昆蟲。

1.Mesechthistatus yamahoi 山保氏瘤叉尾天牛

台灣特有物種,沒有多少資料可以查,僅僅留下了些許照片。1943年首次發現,此後數量銳減,目前已被官方列為滅絕物種。
曾經見過有的愛好者有珍藏的標本,他從國外收藏家手裡花了大價錢買來,那種感覺讓我想抱頭痛哭一場。作為一名昆蟲愛好者,我深深理解他的想法:這就是我們眼中的國寶。
經 @林業傑 提醒,此種已經再次被發現。

不用再發私信問我了,大陸有同屬異種的天牛,長的很像

2.Ephies apicalis 黑尾螢花天牛

台灣特有物種,發現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發現時間不明,分布不明,資料不明。三個不明打的我的手都抖了。由於棲息地別嚴重破壞,目前已經徹底消失。唯一的標本採集於阿里山鄉,是唯一的。連一張正經的照片都沒有。

3.聖赫勒拿蠼螋(Labidura herculeana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不認識這兩個字 蠼(qu)螋(sou),但是這個物種已經離我們而去了。就在去年,IUCN紅色名錄將聖赫勒拿蠼螋從極度瀕危,移至滅絕,這標誌著他徹底消失了。
他曾經被印上郵票作為明星動物,也是革翅目最大的成員,更是島嶼昆蟲巨大化的最好例證。
諷刺的是,現在他也只能作為一條滅絕的詞條,永遠被人類銘記了。更可悲的是,沒有人想過要為它們做些什麼,哪怕是一些紀念。

4.Cryptocephalus exiguus 俗名 Pashford Pot Beetle 形似一種鍋,因而得名。

一種萌萌噠小甲蟲,發現於英國。但在1910年後由於人類活動數量迅速銳減,有記錄的最後目擊是在1986年。隨後銷聲匿跡,從此滅絕。

5.Siettitia. balsetensis 淡水甲蟲

來自法國,已滅絕。色澤鮮艷美麗,與 Siettitia ayenionensis是Siettitia屬僅有的兩位成員,現在他滅絕了,他的兄弟怎麼樣了?好在他還留下了一些資料,Perrin"s cave beetle,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6.Hydrospyche.tobiasi

1938年最後一次發現,但是直到1977年才被奧地利昆蟲學家Hans Malicky描述。生活在萊茵河畔,最終也消失於萊茵河畔。只留下了一隻乾枯的標本。

7.Glaucopsyche xerces 美麗的小蝴蝶

此種蝴蝶是美國本土第一個被認為由於城市發展而滅絕的蝴蝶物種。最後被發現是1941或者1943年,從此音訊全無。

8.已經野外滅絕的西芒杜蜚蠊(Simandoa conserfariam)
小強滅絕?不是不可能。

這是一種西非地區,西芒杜特有的洞穴蟑螂。由於西芒杜的礦產資源遭到瘋狂開採,科學家們不得不對此地區進行搶救性的採集。他就是採集中收集的新種之一,當時唯一的棲息地是一條30多米長的陰暗潮濕的洞穴。如今被認為已經野外滅絕,不過科學家們找到了飼養他們的辦法。可是一刻不停的挖掘機早就毀掉了他們曾經的家園。
說到蟑螂,很多人都恨的咬牙。我只能說,你可能一輩子就只見過一兩種蟑螂而已。大部分的蜚蠊與人類的生活毫無瓜葛,並美艷至極。

9. 太多了,我已經不能羅列更多了。。。

很多人說我們破壞環境,其實,昆蟲愛好者都痛恨蟲販子,我們心中埋藏著對這些生命深深地愛。

我國的這方面律法過於落後,十幾年前制定的保護品種還在保護,殊不知長臂金龜和拉步甲在很多地方滿地跑。而真正需要保護的一些品種,卻從不受到重視。一些蟲販子私下瘋狂捕捉,甚至發動村民捕捉珍稀甲蟲和蝴蝶,再販賣至國外。簡直喪心病狂,有關部門實在是。。哎。。不說了好吧。。你們自己看著辦。。。說多了又該被噴子罵了。。國內不知道有多少滅絕的昆蟲從未有過任何記錄。


在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白鰭豚、江豚、渡渡鳥以及各種脊椎動物的時候。
我僅僅希望,每個人都能記住,還有你們曾經存在過。不論出於什麼原因的滅絕,都值得用豐富的照片,完整的標本,以及完善的資料來替代,至少那說明我們曾經尊重過你們的存在,而不是選擇漠視你們,僅僅因為你們不起眼。


我來知乎幾個月內,積攢了一些贊,也積攢了一些粉絲,不多。我從來沒有在回答里以任何方式請求過大家給我贊。但是今天我破例懇請你按下那一個贊,只為了讓更多的人記住這些曾經鮮活,最後離我們而去的生命。即使有大自然鐵的法則在,我卻依舊相信每個生命都是值得去尊重的。


真的希望,每個人在關注那些大名鼎鼎的動物的時候,能注意自己腳下,同樣也有著一群與我們同呼吸共命運的生物,他們也在我們的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傷害,也同樣值得我們的尊重。


Yorick


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滅絕物種墓地——讚美帝情懷!
不過好像忘記寫墓志銘了,妄自續之,望多點人記得!

袋狼:很多品牌都以我命名,卻很少有人知道我的模樣,我只能為自己袋鹽,卻是說不出的閑。

斑驢:我走了,還帶走了斑騾,斑馬哥哥,別太想我。

候鴿:一趟趟遷徙卻不及低頭討米,你白你先睡,我野我自飛。

卡羅萊納長尾鸚鵡:我幫你們消毒物,你們卻怕我吃雜谷,算了算了,老夫辟穀了。

福克蘭狼:南極之上唯我哺乳,犬科之中唯我辭世。不說了,奶涼了!

渡渡鳥:我不會飛,也不愛跑,所以我是個非主流的笨鳥,但我覺得我很好!

大海雀:我很像企鵝,卻沒他能活,果然賣萌是生存技能,但我卻太正經!

豚足袋狸:後悔沒跟我哥袋鼠學拳擊,沒幹過你們丫的!

金蟾蜍:都說我是招財之物,卻無人對我愛護,不是說我有癩,就是說我有毒!
註:配圖來自最右APP


作死系列:松山海陀(逃

Celebrations of Beijing』s successful bid to host the 2022 Winter Olympic Games have been tempered by online protests from young biologists over the proposed alpine ski site. They say it falls within a protected nature reserve that contains many rare species, including Beijing』s only Shanxi orchids (Cypripedium shanxiense). More importantly, say other biologists, the proposed site would viol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s tou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create a precedent that would hamper already fraught efforts to conserve other, more significant sites.

Local officials have since said they will redraw the lines that delineate the national reserve — but this has left the protesters unsatisfied. Meanwhile their online posts, to the Chinese social media website Weibo, are no longer visible; the protesters say they have been blocked.

After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based in Lausanne, Switzerland, announced on 31 July that Beijing would host the Winter Olympics, nature enthusiasts quickly noted that the proposed alpine ski routes fall within the core area of the 4,600-hectare S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n 1 August, Wang Xi, who recently received his PhD and works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Shanghai, overlaid map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evaluation report with those from the reserve』s website and posted the result on his Weibo account: both the start and end of the alpine runs fall within the reserve, he found.


Xi told Nature』s news team that his main motivation was to spread news of the possible ecological impact on plants there, including three orchid species that are classified at the highest protection level under Beijing"s conservation system. 「It』s a chance for the government to connect with the people and talk to each oth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he says. 「I am not against the Olympic Games, but they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ay.」

Weibo clicks

His post was clicked some 240,000 times and forwarded more than 1,000 times, but within two days he found that it no longer appeared online. Word spread anyway. Yun Ji, a 28-year-old entomologist in Beijing who did not want his affiliation mentioned, had copied Xi』s maps. He added information on and pictures of the various plants found in the reserve that are on a list of the rarest and most rigorously protected of Beijing"s plants, along with photos of birds whose habitat, he says, could also be destroyed. His Weibo post was no longer accessible from the site — within four hours, he says — but while it was still online, it was forwarded 3,000 times, and from one of those reposts, was forwarded an additional 16,000 times.

Neither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nor the Beijing government has released official statements responding to the allegations in the posts; in its evaluation report, the Beijing 2022 Olympic Winter Games Bid Committee said the ski area was 「adjacent to」 the reserve. But on 7 August, the deputy mayor of Yanqing, the county in Beijing that has jurisdiction over the S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nounced that the borders of the reserve would be 「adjusted」 to take in land to the north-east of the current boundaries, and that some of the original reserve will be taken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space for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society」.

The details are not yet clear, but the new reserve is 31% larger, according to interviews with the deputy mayor published by Chinese media outlets. And according to Chinese media, the deputy mayor said that after the adjustment, there would be no overlap between the ski slopes and the reserve.

The mayor』s office deferred queries from Nature』s news team to the bid committee but the team did not receive a response from that committee nor from the China Olympic Committee.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as also not replied to queries from Nature』s news team on how it handles applications that have inconsistencies, and whether conflict with a nature reserve would have affected its decision. Beijing won its bid by a 44 to 40 majority over Almaty in Kazakhastan.

According to 2013 government regulations, those who wish to change nature-reserve boundaries must submit an application that includes a public comment, an ecological assessment and four other documents. Xi and Ji say that they can find no evidence that this happened.

Crackdown abandoned

Lei Gu,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in evolution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at Peking University, says that Songshan is not that important in terms of biodiversity. The bigger problem, he says, is that a government that has been increasingly issuing statements and regulations that emphasize its commitment to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conservation seems to be backing away from its promises. In May, for example, China"s environment ministry released a notice, signed by ten government agencies, that stated that any development at odds with a reserve』s function is 「strictly forbidden」.

That is a promise 「to crack down on illegal acts in nature reserves」, says Gu, whose Weibo posts on the subject are no longer accessible. 「But it isn』t working here. Gu and Xi both worry that seeing the strict policies fail in Beijing would send a broader signal to local governments. If Beijing violates Songshan』s reserve, 「it will be easier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give construction projects higher priority than conservation issues」, says Gu. 「The real impact is the breaking of Chinese laws and policies on nature reserves.」

Xi says that a better site for the alpine ski event would be Zhangjiakou, a city in neighbouring Hebei province, which will also host some winter Olympic events. Zhangjiakou has mountains that are already developed and would suffer no environmental loss.


金蟾蜍

金蟾蜍(學名:Bufo periglenes),又稱環眼蟾蜍,美洲蟾蜍的一種,曾大量存在於哥斯大黎加蒙特維多雲霧森林(Monteverde Cloud Forest Reserve,現已為自然保護區)中一片狹小的熱帶雨林地帶,其雄性個體全身呈金黃色,因此被稱作金蟾蜍。金蟾蜍1966年由爬蟲學者傑伊·薩維奇(Jay Savage)發現並正式命名,1989年以後,金蟾蜍再沒有被發現。


印象最深的應該是
白鰭豚 Lipotes vexillifer
人類親手造成了它們的滅絕,也親眼見證了它們的滅絕

之前的考察結果:

到2006長江豚類考察時,歷時38天,往返3400多公里,再也沒有找到一條白鰭豚,只好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
上一次看到活的白鰭豚,是2002年,隨著人工養殖的最後一條白鰭豚」淇淇「在活了22.5年之後,死在2002年的7月,已經十餘年沒見活著的白鰭豚了。
哪怕還有沒被發現的,其數量也不足以維持繁殖,其最終滅絕已成定局,令人唏噓。留有資料但滅絕的物種,其實搜索一下」近年滅絕的物種「就知道了。


歐洲野貓,快了。

去年得到的數據是,蘇格蘭還保有歐洲最多的野貓,樂觀估計35隻左右。

大家應該都知道35隻對一個物種意味著什麼。

滅絕原因有被當做家貓誤殺,和家貓雜交等。

很霸氣的虎頭虎腦的一種小型貓科動物,可惜了


看了這麼多答案,想起了朱?。
小時候課本上學過的一種鳥,當時瀕臨滅絕,僅剩十幾隻。在鳥類中地位堪比大熊貓,江主席曾用它搞過外交。


本以為它們已經滅絕了,查了下,經過人工繁殖,它們又起死回生了,種群數量突破2000隻。
還好,還好。


1.夏威夷烏鴉

2002年,當最後兩隻已知夏威夷烏鴉不見蹤跡後,該物種就被列入「野外滅絕」物種名單。當地還有一些被圈養的夏威夷烏鴉,1993年至1999年,超過40隻在人工繁殖項目中孵化,它們被釋放到管理不嚴的棲息地,進行密切觀測,由於數量急劇下降,這種活動在1999年停止實施。夏威夷醞釀實施回歸引種計劃,不過,這種計劃要想奏效,大約需要75隻夏威夷烏鴉。科學家尚未完全揭開夏威夷烏鴉滅絕之謎,但他們認為像禽瘧這樣的傳染病可能是夏威夷烏鴉滅絕的罪魁禍首。

2.比利牛斯山羊

比利牛斯山羊是西班牙山羊已經滅絕的兩個亞種之一。這個物種曾經數量眾多,廣泛分布於西班牙和法國,20世紀初期,數量急劇下降,最後不到100隻。2000年1月6日,世界上已知最後一隻比利牛斯山羊(稱為「西莉亞」的母羊)被發現死於西班牙北部,這種野山羊被正式宣布絕種。

科學家從「西莉亞」的耳朵中提取了皮膚細胞,保存在液氮中,並在2009年成功克隆出一隻比利牛斯山羊,令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克隆又復活的物種。但是,由於肺功能衰弱,它僅存活了7分鐘。導致比利牛斯山羊滅絕的原因仍是一個謎,科學家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說法,包括偷獵、疾病和無力與其他物種爭奪食物。

3.利物浦鴿

利物浦鴿(Liverpoolpigeon)是一種來源不明的已滅絕鳥類,雖然有些科研人員認為塔希提島上可能仍存在它們的蹤跡。現存唯一一隻利物浦鴿棲居於默西塞德郡博物館,科學家表示這種鴿子可能在歐洲人在太平洋開始探險以前便瀕臨滅絕。自然保護國際聯盟在2008年對利物浦鴿進行了評估,隨後宣布它已滅絕,而原因尚不得而知。

4.黑臉蜜旋木雀

黑臉蜜旋木雀亦稱毛島蜜雀,是美國夏威夷毛伊島上的特有物種,已被列入「極度瀕危/可能滅絕」物種名單。在1998年發現的三隻黑臉蜜旋木雀中,一隻圈養的個體在2004年死亡,其餘兩隻自此再沒有出現過。科學家表示,黑臉蜜旋木雀可能已經絕種,但要證實這一點,需要對潛在棲息地進行全面摸查。即便有一些生存下來,數量一定極少。黑臉蜜旋木雀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遭到破壞及攜帶疾病的蚊子的快速傳播。

5.德氏小鸊鷉

德氏小鸊鷉(Alaotragrebe)在2010年被宣布滅絕,雖然這個物種可能在之前幾年便已從地球上消失。科學家之所以遲遲不願將德氏小鸊鷉列入滅絕物種名單,是因為它們棲息於馬達加斯加島偏遠的阿勞特拉湖(LakeAlaotra)。科學家分別在1989年、2004年和2009年對該地區進行了全面摸查,但沒有找到德氏小鸊鷉的蹤跡,最後一次看到這種鳥類個體的蹤影還是在1982年。

由於棲息地遭到破壞,本就不多的個體開始與個頭更小的交配,產生雜交物種,導致德氏小鸊鷉的數量在20世紀開始下降。鑒於德氏小鸊鷉活動範圍和活動能力受限,科學家宣布它已經滅絕,今天,僅有一張照片捕捉到野生德氏小鸊鷉的畫面。

6.霍爾德里奇蟾蜍

霍爾德里奇蟾蜍(Holdridges toad)是哥斯大黎加雨林地區的特有物種,在2008年10月被宣布滅絕,因為自1986年以來,就沒有人再看到霍爾德里奇蟾蜍的蹤影。2000年至2007年間,科學家進行了定期摸查和全面搜尋,但均無功而返。科學家認為,這種蟾蜍數量急劇減少並最終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兩棲動物常見的壺菌病和全球變暖的影響。


很喜歡一隻魚同學的高票回答,不懂生物相關領域,但是很感興趣。
我看了這些滅絕名單心情比較沉重。
評論里有個有趣的話題,如果蟑螂蚊子滅絕多好啊?魚同學提到這個火氣略大,關評論了,但我還是想和你討論一下。

希望蟑螂滅絕,為什麼是沒讀過書的觀點?

有時學者站在人類以外的立場,不以人類自身的利害去評判一個物種,這種價值觀好像層次比較高,相比之下「希望蟑螂滅絕「這種觀點顯得低級。但為什麼不把視點再抬高些?
希望蟑螂滅絕,或者喜歡蟑螂,都是人的立場而已,從整個自然的立場看,根本無所謂誰生誰死。沒有哪一方在努力豐富和維持生態多樣性,只是自然而然發生了而已;豐富的多樣性對自然本身也並沒有任何好處或壞處,一切利害都是人站在人的角度上賦予自然的。人類誕生以前已經滅絕了無數物種,那些物種可惜嗎?
只有人類才有能力面對那長長的滅絕名單慨嘆,自然只會說:哦。
那希望蟑螂滅絕還有什麼錯誤或低級呢?在大多數人眼中,這種昆蟲損害衛生,令人討厭。比起潛在的研究價值和一些人的情懷,絕大多數人還是會希望它們滅絕了更好。我認為這是很正常合理的價值觀。
天花病毒應該滅絕嗎?作為生物,蟑螂比天花病毒更有資格生存嗎?希望天花滅絕,算不算是沒讀過書的觀點呢?


所以人類趕緊進入星辰大海去禍害其他星球吧

不過未來若干年後又要擔心宇宙會不會被人類給玩壞的問題了


我最喜歡它了555555長大才知道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絕(???????????)


這是即將被滅絕的。

轉自:看看這條微博什麼時候無法查看轉發。現在是... 來自劉夙


紐西蘭巨型鷹,
細菌的更加多種類,研究更加偏僻,滅絕就更加難清楚


之前看過的一句話 「與人類同在地球,實乃萬物之不幸」


~~~~~~~2016.2.19修改
感謝評論區 @明香姬 的提醒,在此再次提(jing)醒(gao)各位知友,謹慎使用百度百科!!!
1.百度百科「亞歐水貂」

2.維基搜索「亞歐水貂」

我的內心:

3.央視廣告

4.疑似最早出處

5.已舉報詞條

~~~~~以下為原(doubi)答案

如此清晰傳神的照片,你可能以為它還在我們身邊,哪怕是茂密的叢林,深幽的山谷,高聳的山尖。
這種感覺就像捧著自己親人彩色的清晰的的照片,他還在對你微笑,只是隔了兩個世界。
亞歐水貂,2000年左右滅絕。


白鰭豚

家住長江邊
父親說他小時候經常看到成群結隊跳出江面的粉紅色的小東西

http://gb.cri.cn/3601/2005/07/21/1266@631155.htm


已經滅絕了


想起了渡渡鳥,忘記有照片沒有了


推薦閱讀:

假設太陽在下一秒熄滅了,地球上的生物還能存活多久?
「恐龍演化成鳥」的理論成立嗎?若成立,我們能說「恐龍並未滅絕」嗎?

TAG:進化論 | 科技 | 生物學 | 生態學 | 生物滅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