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薩利機長》 (Sully)?

IGN給出了9分的高分吶!
豆瓣目前8.4分。


-

這可能是空難題材史上僅有的一部不靠災難特效,老老實實拍故事就把你拍哭的電影。

電影延續了伊斯特伍德一貫簡單,細緻卻有力的風格,用沉穩的運鏡和冷靜的敘述展現了輿論、制度與人性的衝突,重新探討了英雄的定義。電影閃回,交叉敘事等手法的運用自如老練,使影片整體敘述顯得邏輯清晰,又張弛有度。影片放棄了傳統空難片將墜機作為高潮情節的套路,將敘述重點放在了NTSB與薩利的爭鋒相對上,著重刻畫了事件發生後各方對薩利機長造成的精神困擾和壓力,影片最後通過閃回手法,在聽證會雙方交鋒對壘的情節中將全片推向高潮。


影片故事簡單,結局毫無懸念,但在娓娓道來的故事敘述中,成功地為觀眾展現了事情發展背後的種種亂象,給觀影者帶來許多深刻的思考。

首先是逐利媒體與個人意願的衝突

電影將重點放在飛機迫降後輿論對機長薩利的盲目追捧和NTSB對薩利嚴肅審查的荒誕現象上,影片詳細刻畫了當媒體得知薩利機長成功迫降後,媒體對其家人及薩利本人的瘋狂堵截。媒體一廂情願地將薩利塑造為國家英雄,卻絲毫沒有顧忌薩利本身感受,當媒體收穫一篇篇奪人眼球的報道時,薩利卻在賓館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媒體從不真正關心薩利是不是英雄,如果NTSB宣布迫降水面是個錯誤的決定,他們便會立即將標題換為「薩利機長究竟是英雄還是騙子。」對於薩利本人而言,他不過是媒體的一個消費品。媒體從來只關心人民想要一個英雄,而人民只關心他們需要他是一個英雄,所有人都忽略了英雄之所以被人民所敬愛和仰慕,是因為人民將他追捧到英雄的位置,卻從沒有人考慮過當事人自己的想法其實薩利只是在做一件普通的工作而已,正如他接受採訪時所說:I don"t feel like a hero,I"m just a man who was doing his job."對於他而言,飛機失事後的緊急迫降,是他作為航班機長的應盡職責,對於飛機落水後乘客救援事件的關切,是他作為一個飛行人員與生俱來的責任感,但成功迫降後的薩利無疑被民眾的過度崇拜所驚嚇,以至於從迫降救援結束返回酒店後,面對酒店人員極度熱情的擁抱,化妝師「替媽媽」的深情一吻,再到最後酒吧酒保和客人對他的誇張稱讚,都讓薩利感到無所適從,難以面對。


其次是體制與人性的衝突

理論上來說,在發生事故後,NTSB對機長的調查是一個合情合理的正規流程,但導演刻意強化了NTSB的在調查中忽略人為因素,頻繁對薩利施壓的醜陋嘴臉,一方面,是為了製造戲劇衝突,使得影片更加好看,另一方面,導演也是希望通過二者的衝突,來反映體制與人的內在矛盾。正如影片所見,規定和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QRH快速檢查單是死的,而薩利是活的,因此飛機出事時,他沒有浪費時間從第一條開始檢查,而是在發動機剛開始減速時,就直接打開了輔助動力裝置(QRH 第15條操作),副機長明確指出了薩利跳過逐條排查流程這一舉動直接確保了飛機能夠順利迫降。同樣,工程師和模擬飛行器的數據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正如薩利所說:」「you are looking for human error, then make it human.」 生動展現了在特殊情況下,體制的不完善對人造成的局限性。其實很多時候,只有人,才可以救人。我想故事最差的結局,莫過於機長為了所謂的規定,去遵從塔台的錯誤指令,最終導致155人全部喪生的悲劇。這是伊斯特伍德留給觀眾的一個思考,一次對體制的質問。回過頭想,許多時候,並不是災難本身對人造成了傷害,而是人類自己傷害了自己。正如薩利說的那句經典的話:「過去四十年我載過無數的乘客,而現在他們卻想用208秒來定我的功過。」


最後,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英雄的定義。

影片之所以令人動容,是因為在航空崗位上的每一個人,都恪盡職守的完成任務,這是所有人團結一致的結果。當機長下達緊急迫降命令時,全機組空乘鎮定而又整齊的呼喊"Brace, Brace,Brace, Heads down, Stay down",她們對機長報以完全的信任,全神貫注地引導乘客進行迫降動作實施。當塔台指揮員以為飛機已經墜毀,沮喪的將自己關在房間里時,同事帶來的迫降成功消息令他興奮不已。當薩利在醫院聽到」生還人數155人"時,難以抑制的眼眶泛類,走到窗邊,鄭重地重新帶上了他的飛行員領帶,那是作為一個飛行員最深沉的責任感的體現。回到一個人的房間,薩利拿出了皮夾中隨身攜帶的一張紙條,上面寫著:"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


真正的英雄不是媒體吹捧出來的英雄,更不是為了固守體制而做出明知錯誤的決定,真正的英雄是

一個團隊,在災難來臨前,恪盡職守,駐守陣地,勇於承擔責任,以自己專業的能力保全全部乘客的安全。影片最後,薩利機長說了這樣一段話:「不是的,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我們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員,空管人員,輪渡船員,還有警局潛水小隊。我們都盡了一份力,這才是我們能夠倖存下來的原因。」 伊斯特伍德用強有力的結尾給出了一個極具個人主義色彩的回應,平凡盡責即是偉大。薩利機長在聽證會中途休息時,對副機長說:「聽了錄音你有什麼想法?我感到無比自豪,我們在危急時刻相互配合,我們缺一不可。謝謝你,我們恪盡職守了」


這不是伊斯特伍德最好的電影,但仍然是一部值得用心去體會的電影,湯姆漢克斯用他老練沉穩的演技和內斂的氣質將人物處理的恰到好處,與伊斯特伍德的影片基調相得益彰,將薩利機長的沉穩,勇敢與堅強,表現的淋漓盡致,稍不留神,就會被之感動。就影片而言,我很喜歡,對兩個相加近150歲的電影人來說,拍成這樣,足夠了。好好珍惜,畢竟他們的電影看一部,也就少一部了。

PS:以上文字系本人原創,同步發於微信公眾號:BehindMovie,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演繹。發現侵權,立即起訴。謝謝!

-


於無聲處聽驚雷!

這是看完整部影片後給我最大的感受。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86歲高齡的伊斯特伍德能夠數十年如一日的保持高水準,這技術活兒,沒法賞,只能給跪了!

這部影片值得稱道的地方有很多。我最中意的是它跳出了以往災難片的既定套路,搞出了新視角和新玩法。老導演沒有局限於圍繞災難本身大書特書,而是從另一個側面剖析解構了人性、責任和體制在災難本身之外的現實景象和意義。這種「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新穎切入點,反而給觀影者帶來了更深的震撼和反思。

其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導演無與倫比的把控能力,將閃回和交叉敘事等技法運用的爐火存青,沒有一點讓人眼花繚亂和炫技做作的感覺。自然流暢,平靜舒緩的節奏中蘊藏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幾次恰到好處的閃回,非但沒有給人帶來時空跳躍的錯亂感,反而帶起了節奏,張力十足,邏輯線條清晰。重新梳理的時間線和空間坐標引著我不自覺的走進了薩利機長的內心世界,目睹了他親身的經歷和臨場反應。這種漸強的代入感真的是一種相當舒暢的觀影感受!

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我們民眾對待英雄這個稀有物種的態度。有的時候,只是因為我們需要英雄出現了,所以我們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造神運動!卻反而忽視了「英雄」本身的感受,人家可能只是正常的打卡上班而已。在吃瓜群眾的眼裡就成了必須不計一切吹捧的豐功偉績。這類速成英雄牌坊立得越高越大,其實就越飄搖越危險!想想看,這些年來,我們推上神壇了多少位「英雄」,又口誅筆伐了多少位「英雄」!

英雄,首先他得是個人呀。

最後想談談影片中的「反派」,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說實話,我對這個一直揪著薩利機長不放,試圖抹黑他的國家機構沒有一點反感。甚至還有些喜歡和欣賞!由於影片中的入目刻畫和情節衝突,可能會造成許多觀眾對他們的誤解甚至是敵視。認為他們只是想追逐利益,規避責任,挽回損失,卻至當事人於不顧。

其實當我們跳脫出觀影情緒的窠臼,站在全局的立場去看待整個事件。相信大家都會有自己理性的判斷和認識。這樣一個第三方事後追責的態度和力度,其實是我們當下社會最缺少和最需要的公正機關!如果我們國家真的能夠有這麼一套成熟公正,不偏不倚,不忽略任何一種造成事故(災難)發生可能性的執法機關,那那麼多的事故(災難)是否現在能夠有個真正的答案呢!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我們在影院看完後集體起立鼓掌的誠意之作。它的內涵和深意大大超過了影像本身!

但可惜的是,這樣的一部好電影,叫好卻不賣座!我是一個人放棄了午休和午餐,在偌大的VIP放映廳包場看完了全片。

因為這座城市,只有這一家影院在中午12點這個尷尬的時間有這麼一場奢侈的排片!

呵呵。


說是評價電影,其實我更想說機長好帥。不過這真是一部好電影,因為讓我愛上了這麼一個平常很難看到的新男神~知乎專欄

作者:花痴女王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近有兩部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很火。

一部是《血戰鋼鋸嶺》,一部是《薩利機長》。

今天想說的,就是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這部《薩利機長》

有看新聞的同學,應該會很熟悉《薩利機長》的背景。

它的故事原型,是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事件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公司一架空中客機A320正從紐約飛往北卡羅納州,但飛機爬升過程中,遭到了鳥群撞擊,導致兩個引擎同時熄火。

失去動力的飛機,緊急迫降在曼哈頓的哈德遜河河面上。在機長薩倫伯格(昵稱「薩利」)和機組人員、救援隊的努力下,機上155人全數生還。

△這是2009年「哈德遜奇蹟」的新聞圖片

這是史上最成功的一次飛機水上迫降事件,又被稱為「哈德遜河奇蹟」

那時候互聯網雖然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但在剛興起的推特上,已經全是這次新聞的報道和目擊者拍到的圖片。

駕駛飛機的薩利機長,成為了媒體和網友心中的「全民英雄」。

△當時鳳凰台的報道

而電影,就是圍繞上面這件震驚世界的「空難奇蹟」展開。

不過和其他災難電影不同的是,《薩利機長》的重點並不是迫降事件,而是英雄人物薩利機長。

這個內心戲極重的主角薩利,由咱們的兩屆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湯叔來演。

其實剛開始看的時候,我是覺得湯叔演得真心好啊。

雖然這位湯先生的身材已經發福到讓人心疼的地步,但丫的演技還是一如既往的細膩。

他可以用各種豐富而又不浮誇的表情,演出一個有質感的英雄。

在航空事故面前,他果斷。

沉著。

勇敢。

在面對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調查時,他自信滿滿,hold住全場。

但是,在離開了公眾場合之後,這個「英雄」又變得極其糾結。

他會猶豫。

他會害怕。

甚至還會偷偷地哭。

這些「英雄」背後的軟弱,都讓電影里的薩利變得越來越真實,越來越接地氣。

觀眾會為電影里的薩利掉眼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湯叔演技煽動啊。

因此,不少人說,湯叔很有可能憑藉這個角色,再一次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1999年的《拯救大兵瑞恩》之後,他就很久沒有被提名了)。畢竟除了他之外,再也找不到一個人能演活這個角色了。

△湯姆·漢克斯確定機上155人全部生還的這個表情真的打動我了,他的眼眶裡是流不出的淚水。

嗯,對這個觀點,我本來是很贊同的。

電影快完的時候,我還想著多誇湯叔幾句來著。

但是,片尾字幕一出來。

我就變節了!

看到真正的薩利機長,穿著制服,帶著微笑出場的時候,我的世界裡就沒有湯叔什麼事了。

薩利機長這顏值、這氣質、這風度,完全可以演他本人嘛。

在薩利機長出場之前,我還在懷疑這部電影的真實性。但是本尊一出場,我就相信了。

如果有人告訴我,某某航班的機長是薩利,我一定會義無反顧地坐上去!

△薩利本人,導演東木頭和湯叔,你說,誰帥?

沒辦法,迷妹的世界就是這麼膚淺。誰叫機長長得那麼睿智迷人呢?

在電影院驚鴻一瞥之後,我回家馬上瘋狂地搜集了各種關於薩利機長的資料。

然後發現,天吶,這就是一個真人比電影更帥的存在!

雖然電影好看,湯叔的演技也厲害,但遠沒有真實的薩利機長和「哈德遜河奇蹟」打動人啊,於是,作為一個專業的花痴,我一定要在這裡好好地說說,薩利機長本尊到底有多迷人~

(其實薩利本人也有一起編劇,我嚴重懷疑是他太謙虛了,否則他的好怎麼電影都沒說到?)

△機長坐在駕駛艙真的有種器宇軒昂的feel啊!

薩利,1951年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

有資料說,薩利的娘家,也就是他媽媽那邊非常有錢,有一條街都是用他媽媽的家族命名的(不過這個目前只查到一個來源,暫時不能作準)。

目前這個說法不知道靠不靠譜,但是一個16歲就能學開飛機的少年,家裡環境肯定也不會差。

薩利在自傳里說,他5歲就知道自己想做一個飛行員,11歲就讀了所有能找到的跟飛行有關的書。

16歲,薩利就跟著一個開農用飛機的駕駛員庫克學習。

庫克是個要求嚴格但又做事大膽的人,在薩利跟他一起學習飛行時間滿7個小時25分鐘之後,庫克就讓薩利單獨飛行了。

這在現在航空公司的培訓根本是不可想像的事情。薩利說,庫克大膽的訓練方式,讓他學會了自信。他知道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讓一架飛機安全起飛、安全降落。

△跟庫克學習這一段,在電影里也有拍,它把庫克教給薩利的自信,形容為「笑口常開」。

而在這段期間,薩利還見到人生中的第一場「空難」。

在庫克的機庫里,他發現了一架機身扭曲的派珀飛機。

庫克告訴薩利,這是他朋友一次失敗的降落造成的,墜落的時候,飛行一頭撞在地上,飛行員當場死亡。

駕駛艙里的血,把薩利嚇壞了,並從此印在了他的腦海里:

「所以,我開飛機,從來都不玩花活。因為那會要命的。」(薩利的自傳《最高職責》)

別以為這只是一句大話。薩利是真的這麼做的。

就算是在16、17歲這樣的叛逆歲月,薩利開飛機的時候,都不敢做任何耍帥的事。

比如有一次,薩利邀請喜歡的姑娘坐飛機。可能別的男生,早就在飛機上打啵了。但薩利只是安分地坐在駕駛座上,默默地聞著姑娘的頭髮香,什麼都不敢做。

「我很想抱抱她,但我最重要的職責是保護她的安全。」(oh no,這句話為什麼讓我覺得男友力max)

△薩利的自傳《最高職責》,有中文版

自信和謹慎,就是薩利在飛行的第一個階段學到最重要事情。

這之後,薩利就去美國空軍學院,學習駕駛滑翔機了。

從後面發生的「哈德遜河奇蹟」看來,薩利在空軍學院的學習實在太重要了。

因為兩個引擎熄火、失去動力的飛機,實際上就等於一架幾十噸重的滑翔機。

所以,有過滑翔機經驗的薩利,在當時才能那麼有信心地駕駛引擎出問題的飛機。這樣看來,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純粹靠運氣的奇蹟啊。

△空軍學院的薩利好帥好帥!請理解一個迷妹的心情。

在空軍學院畢業之後,薩利就一直在空軍服役,直到1980年,他進入太平洋西南航空(後併入全美航空)工作,做民航飛行員。

到2009年的時候,薩利就已經有差不多30年的民航駕駛經驗了。

在這30年里,薩利說自己是一個循規蹈矩,甚至過於死板的人。

每一次飛機前,他都會細心檢查機上的每一個環節。每一次飛行結束後,他都會認真寫飛行報告,30年都是這樣。

△在客機飛行員的薩利和空軍服役的薩利

除此之外,薩利還是NTSB的調查員,在1549航班出事之前,他就協助NTSB調查航空事故,訪問空難家屬。

同時,薩利還會收集各種關於飛行事故的調查報道。

這些研究,對後來的水上迫降非常有用。

薩利說,他以前在《新聞日報》(Daily Press)一篇報告上,就看到了世界上第一宗由人操縱的水上迫降事件調查(發生在1944年弗吉利亞)。雖然當時機體斷裂,但是飛行人員都成功脫難了。

在那篇報告里,提到了水上迫降的幾個要點:水上迫降時應收上起落架,飛機近水時的速度越小越好,機翼的襟翼應在放下位置接水更有利……

這些東西,在1549航班水上迫降時,都一下子從薩利的腦海里湧出來,就好像之前的30年都在為這次迫降做準備一樣。

△薩利和1549航班副駕駛傑夫

不關注飛行新聞的人,大概不知道水上迫降到底有多難。

其實,在2009年的「哈德遜河奇蹟」之前,還沒有一架大型飛機可以成功在水上迫降。別說全員獲救了,就連保持機體完整的,基本上都沒有。

△哈德遜河奇蹟之前最有名的,是1996年印度洋的水上迫降,機體斷裂,死了125人

所以,電影里那個塔台小哥聽到薩利說要在哈德遜河上降落的時候,他都要哭了。根據之前的例子,水面降落肯定會「機毀人亡」的(電影里這個情節是真實的)。

這麼困難的事情,薩利是怎麼做到的?

就是上面說的,靠他幾十年飛行經驗積累的自信和能力。

首先,當知道飛機兩個引擎都壞掉的時候,薩利馬上和正在駕駛飛機的副駕駛提出由他來控制。

然後,兩人分工合作。

薩利駕駛飛機。

副駕駛傑夫根據快速檢查手冊,試圖重啟至少其中一個引擎(但檢查手冊有三頁長,而1549航班在引擎熄火3分鐘後就墜落了,根本不夠時間,傑夫說只做了一頁半)。

看了電影的人都知道,這時候,塔台控制員小哥試圖指引他們到附近的機場跑道降落。

但是薩利知道,失去動力的飛機,根本不夠時間去機場。而且,如果是在去往機場的過程中墜落,那麼到時死亡就不只是這架飛機上的人。

所以,薩利並沒有聽塔台的,而是做出了水上迫降的決定。

薩利的這個決定,看似很大膽,但其實危險性是最小的。能在幾十秒時間內就做出最好的選擇,薩利的應變能力是這次脫險的關鍵。

△A320的飛行員都說主動選擇在水面江路是前所未見的事

不僅這樣,在迅速做了決定之後,薩利的執行也很堅決。

他在離水面500英尺(150多米)的時候,才發出機長廣播,要求所有乘客「準備撞擊」。

而在這之前,薩利全神貫注控制飛機,沒有通過廣播說任何話。

有乘客說,正是機長的這份果斷給了他們信心,就好像他完全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一樣。

△乘客回憶

而迫降的過程,真的就是技術的考驗。

根據數據分析,飛機要成功在水面迫降,機身要以11°的角度讓機尾先著陸,並且得以不少於130節速度(航海速度單位)落水,幾乎不能有一點犯錯。

這麼高難度的控制,哪怕是在模擬訓練中,也不是每個飛行員都有信心降落,但薩利竟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從飛機被鳥撞擊到水上迫降只有208秒)、如此危急的情況下做到了!這不僅僅是高超的技術,還要有強大的自信啊。

CBS《60分鐘時事》時事雜誌的記者曾經問過薩利,你有想過失敗嗎?

薩利肯定地回答,沒有。「I"m sure I can control it.」(這是原話)

Man爆了有沒有?請讓我這個小迷妹在這裡轉個圈圈。

△這是CBS的採訪,沒有字幕,你們感受一下機長說這句話的神情,堅!定!

不過,成功迫降以後,危險還沒過去呢,接下來的救援才是關鍵。

飛機降落到水面到完全沉沒,只有24分鐘的時間,機組人員和乘客必須在這個時間內逃離飛機。

這個時候,薩利就像電影里的湯叔一樣,冷靜地協助乘客離開。

有乘客說,看到薩利,穿著制服、戴著帽子站在機艙里指揮大家上橡皮艇,本來焦慮的心情,不知道為什麼就安定下來了。

「機長真的很冷靜,很神奇呢。」

乘客都疏散之後,薩利是最後一個離開飛機的。

在離開前,他還來回檢查了兩次機艙,確認所有人都上了橡皮艇才走。

記者問,你不害怕嗎?

薩利說,不,我只是想著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啊啊啊啊,機長大人的話又一次擊中了我的心)

其實,附近的救生艇之所以能在4分鐘這麼短的時間趕到,也跟薩利有很大關係。他駕駛飛機的時候,就是盡量往靠近渡輪的位置降落。

所以,當飛機迫降在水面上時,周圍才有那麼多船來救援。

寫到這裡,我真的覺得好像所有語言都不足以形容我對機長的愛了。

當然,正如電影里說的,能成功救出155人,不全靠機長一個人,是全體機組人員,救生艇船員,救援人員還有乘客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

副駕駛傑夫一直在協助機長,並嘗試重啟引擎。

其他機組人員對機長無比信賴,當聽到「準備撞擊」的廣播時,空姐就一直不停地喊「stay down」,維持機艙秩序。

△電影畫面

搜救人員反應十分迅速。

船員聽到通知後,就馬上趕去救援。

搜救隊的蛙人為了搶時間,甚至不背氧氣筒就下水了。

乘客呢,也沒有因為遇到危險而慌亂。

大家排著隊站在機翼上等待救援。

有人掉下水了,旁邊就有人伸出手來把他拉上去,還互相安撫「不要放棄」。

據機組人員說,哪怕是時間有限,大部分的人都會讓婦女和小孩先走。

如果不是大家這麼團結,單單是機長一個人,再強大,也沒有能力拯救這麼多人啊。

而這也是整個事件最感動我的地方。

儘管「1549航班在哈德遜河迫降」是一個奇蹟,很少能發生這麼幸運的事情,但是概率再小又怎樣,這個奇蹟還是人為的。

沒有超級英雄,也沒有上帝救世主,是我們自己拯救了自己。

就像電影里薩利所說的:「我不覺得自己像英雄,和別人一樣,我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

薩利是這樣,機組成員是這樣,救援人員是這樣,乘客也是這樣,大家都不是英雄。

這一次奇蹟,就是幾百個做好了本職工作的人,一起共同完成的事情而已。

正因為是這樣,正因為所有事情都是人為的,所以「哈德遜河奇蹟」才有意義。

它不只是一次小概率事件,它還是一個可以被複制的正能量。

有好多人會記著它,有好多人會繼續去做類似的事。

比如那些機上的乘客,大部分人都表示,自己的生活因為這次迫降改變了。

有的人開始努力修復自己和家人的關係,他不再和妻子吵架了。

△1549航班乘客的TED演講《墜機讓我學到的三件事》

有的人想開始新的生活,她和丈夫打算收養孩子了。

還有的人,改變了生活態度,哪怕他已經60多歲,但依然想每天過得有意思一點。

這些人積極地生活,就是「哈德遜河奇蹟」的延續啊,誰知道他們之間,會不會有另一個神奇的故事發生呢?

而奇蹟的主人公薩利機長,現在已經退休了。

他每年聖誕都會收到一大疊寫滿了「感謝」的卡片。

薩利說,其中有一封很觸動的,是啟蒙老師庫克的妻子寫的。

那上面寫著:「如果庫克還活著,他一定不會對你現在做的事情感到驚奇。他一定會欣慰之至並為你深感自豪。」

是啊,如果當初沒有庫克,又哪裡會有2009年的薩利?

我們總以為創造奇蹟的是一個人,一瞬間。

但其實,是一群人和一輩子。

關於這個,薩利說過:

「1549航班不僅僅是5分鐘的飛行經歷,而是我的一生讓我安全地把飛機降落在哈德遜河上。」

△1549航班機組成員和乘客的見面會,大家互相擁抱、親吻,就像親人一樣。這種一起死裡逃生的感覺,大概是我們無法明白的。

花痴女王|文

喜歡文章的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


一部嚴肅認真的傳記劇情片

盡量不劇透

前幾天,有位朋友私信我。
「我想知道你看完薩利機長之後在想什麼,有空給我說說唄。」
「好」

《薩利機長》根據2009年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迫降事件改編,講述了薩利機長在起飛爬升中遭遇鳥擊雙發失效的情況下,成功迫降哈德遜河,拯救155個家庭的故事。
民航史稱「哈德遜奇蹟」,機長薩倫伯格後來出了自傳《最高職責》,很快成為飛行員出家旅行必備書籍之一。

我很喜歡本片的敘述手法,以事後調查為主線,閃回、穿插交代故事背景。
自然而然,夾雜些許懸念,沒有尿點。
平平淡淡,拒絕矯揉做作,沒有尷尬點。
有淚點,但是不明顯,對於本片來說這是個很大的優點。

航空題材,不靠特效,全憑故事動人,何其自信?
導演伊斯特伍德及演員湯姆漢克斯可以說是為本片量身訂做。

以夢境開頭。
準確的說,是以薩利沉睡時潛意識模擬聽從塔台指揮,迫降機場失敗機毀人亡的噩夢開頭。
合情且合理。

開頭特效炫技,賺足眼球,而炫技也到此為止,這是一部嚴肅的傳記劇情片該做的事。
有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就會很納悶啊,比方說吃瓜甲。
「這TM什麼情況?開頭飛機就炸了,全劇終???」

然後薩利醒了。
吃瓜甲:「我就知道是夢!!全TM都是套路!!!」
吃瓜乙:「閉上你的嘴。」
(觀影不屁話,文明你我他)

導演認認真真的向觀眾講述了薩利機長的故事,簡單、細緻、沉穩、剋制。

機組的專業,
乘客的理智,
救援的速度,
無一不讓人動容。
而韓國世越號呢?

媒體在本片比重極高,所謂無冕之王真的能改變太多東西,不由想到《美國罪犯故事》,辛普森無罪釋放,有多少媒體的功勞?
所幸沒對這事造成什麼影響。
媒體與個人、社會的衝突從始至終。

費盡心機的把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拉來做反派,推動劇情發展,製造衝突。
有點騷,但是效果很好。
成功拉出體制與人性的衝突

片尾聽證會上的交鋒將影片推向最高潮。
為薩利機長昭雪,成功烘托出美式英雄主義
更突出強調人為因素對於飛行的重要性,以示眾人

然而薩利拒絕了,這是整個團隊的功勞,缺一不可。
最後以副駕的調侃戛然而止,妙極。

對於美國這個航空業極為發達,開飛機和開車一樣尋常的國家,對於當時正處於全球金融危機中心的紐約來說,薩利機長的出現,振奮了所有美國人。

他是真實存在的,實實在在的英雄。

遇事沉著冷靜,對於飛行員來說,最為重要。
我們平時無數次的訓練也都是為了這一點。
沒來由的想到一句話,「順不妄喜,逆不惶餒,安不奢逸,危不驚懼,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看《薩利機長》的時候,每個片段我都會想,如果我是機長,我會怎麼樣?怎麼才能這樣?
按照我現如今的航空理論知識,以及區區兩百小時的教練機飛行經歷,如此淺薄的經驗,根本不足以應對這樣的史無前例的突發事件。
幸好我還年輕。
共勉

「我在40年飛行生涯中運送了數百萬乘客,最後我卻因為208秒被審判。」
多可喜,亦多可悲。

片中那個小紙條算是個小彩蛋。
"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

美國中餐館裡最常見的幸運小餅(fortune cookie)里的小紙條,就是餐後甜點膨化小餅乾里夾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各種哲理,成語,讖文,祝福等等。可以想像薩利機長在中餐館吃完以後得到了這樣一句,深有感悟,於是放進錢包帶在身邊,沒想到一語成讖。這種小餅乾在美國已經爛大街,基本上一笑置之,沒想到eastwood拿來做了一個小橋段,挺有意思。我們在遇到航班延誤的時候也多念幾句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吧,延誤總比空難好。
感謝@龍兄

最後是打臉環節。
看了不少影評,有些看得我差點一口老血噴出來。

比方說一個在豆瓣、知乎都發影評,這個叫做 @大聰 ,號稱「定居海外資深影評人,能看最新電影試片,真誠和你聊聊我們都愛的電影」的。
硬傷太多,節選兩段他自己加粗強調的影評。

1.「電影中飛機在與河面撞擊的最後一刻,依然能清楚的聽到塔台的聲音。而真實情況里塔台在機長告知即將迫降在哈德遜河23秒後失去就班機聯繫。這個和真實有些許出入。」
2.「在影片中,一位男的因為感覺自己離岸邊還挺近的,於是直接跳進河裡想靠著自己的本事游過去。但too young too simple . 在紐約的大冬天冬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還有一個女的也自己跳進水裡,最後被直升飛機的消防員救下。這些在真實發生的事件里都沒有。」

沒有任何出入。
塔台的視角里,因為飛機高度低,二次雷達失去訊號,ATC依舊在指揮,卻沒有任何反饋,這就叫失去聯繫了?
無線電沒斷,從頭至尾都是好的。
後來閃回駕駛艙視角,大家都能看到,塔台的指揮一直清晰的傳遞過來,只是被飛行員選擇性忽略了,沒有任何毛病。
失去你妹的聯繫,哪裡來的真實情況?
跳河的有,而且不少。
《空中浩劫S10E05》、《最高職責》以及相關採訪、紀錄片都在那,你一個都不看就在這意淫。
不懂就別裝專業資深影評人瞎bb好嗎?

當你質疑一個大家都會開飛機的國度拍出來的嚴肅航空片時,真的不該尊重一下自己?
太過離譜,不吐不快,還請諒解。

據說國內票房很差,其實也不奇怪,畢竟飛行在中國還是很小眾,真正了解的不多。
願意掏錢去看一部嚴肅傳記航空電影的想必顏值都挺高噠~
最後的最後,這部片我給十分。


補個穿幫鏡頭:

滑行時的這個鏡頭,出現了兩架不該出現在2009年的飛機,雙叉小翼暴露了他們的身份。
不過也無傷大雅,畢竟大家都知道是後來拍的,沒必要糾結這個。
要是看見揪著不放說漏洞百出啊什麼的人,格局太小,離遠點比較好。
本片已經很儘力了。喜歡的話點個贊吧,萬分感謝~


當薩利機長感嘆哈德遜河美景的時候他沒想到幾分鐘之後他遇到了大部分飛行員一輩子都遇不到的小概率事件,當薩利機長喊出那句「MAYDAY」時他更沒想到幾分鐘後他成了一個奇蹟的締造者,以至於7年之後電影界的一個大師級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以86歲的高齡把薩利的這一奇蹟搬上了熒幕,《Sully》也許會是影史上最好的民航題材電影,因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把這部影片打造得獨特、深刻,閃耀著一個職人的人性光輝。


薩利機長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噴氣式客機成功水上迫降且無人員死亡的奇蹟,無疑水上迫降成為了該事件的關鍵詞,造成水上迫降的鳥擊則是另一個關鍵詞,那麼先讓我們聊一聊這兩個關鍵詞。


飛機起飛後面臨的不可控的外界干擾因素除了天氣、地形以外就是鳥擊,為了防止鳥擊,飛機的發動機自身會配備「鷹眼」,就是發動機正面中間的螺旋標識,發動機在快速轉動時螺旋標識很像鷹的眼睛故而可以驅散對眼睛非常敏感的飛鳥(另一個作用是幫助機務識別發動機是否在運轉),而機場也會在周邊定時發射空氣炮,以驅散靠近機場區域的飛鳥


1549航班事件(《薩利機長》電影原型事件)發生之後,紐約機場配備了鳥情雷達,能及時檢測到影響飛機起降的飛鳥,迅速採取行動。噴氣式客機的發動機在出廠時也會做撞鳥測試,以證明發動機在撞鳥後還能保持足夠推力,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撞到1549航班的飛鳥是比測試鳥體積大很多的加拿大黑鵲,故引起發動機失效。


水上迫降,因其非常小概率的發生可能性,在飛行員職業領域內都很少提及,之所以很少發生是因為就算飛機需要迫降,水面永遠是飛行員的最後選擇,機場、公路、空曠之地更堅實穩固,能更好的支撐飛機起落架平穩著陸,迫降之後能更快速更方便的實施救援。在水面降落噴氣式客機的起落架已無用武之地,只能靠機身完成著陸,而整個機身接觸水面很難保證有平衡穩固的著力點,任何的姿態偏差都會造成飛機在觸水面後解體,就算飛機完整降落,機身也不是防水結構,滲水會讓飛機一點點沉沒。


同時冰冷的水溫是人類最大的天敵,且不談會不會游泳,在冰冷的水裡人類會很快喪失行動能力。我們看到影片很好的還原了飛機觸水的一剎那,機翼水平,姿態稍微上仰,機身與水面以一個非常小的角度讓機尾先觸水,最後讓整個機身平穩著陸,這固然有幸運的成分,但更多還是薩利機長的操縱技術。


影片兩次閃回了飛機在迫降之前駕駛艙的情況,整個過程異常真實,相信每一個飛行員在看到此片段時都有感同身受的緊張感,這種緊張感來自平時每一次的模擬機訓練,而同時鳥擊加雙發失效這種小概率事件又讓每一個飛行員延展了一些思考。


從起飛滑跑到離地爬升被稱為飛行的關鍵階段,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個關鍵階段飛行員的腦中都在想些什麼。從推油門到離地飛行員需要考慮天氣,風向風速,保持跑道方向、突發機械故障等因素,而突發機械故障後的處置則取決于飛機速度和故障類型,在不同速度階段根據不同的機械故障類型來快速決斷是繼續起飛還是中斷起飛,決斷的正確與否往往就發生在這短短的幾十秒中內,想一想今年在虹橋發生的跑道入侵事件,命懸一線僅僅就在機長几秒內的一個決斷。


起飛爬升貌似壓力小些,其實不然,飛行員仍要考慮地形、天氣、離場程序的速度高度限制、管制員指令、其他飛機的大概位置等因素,藉助如今先進的飛行系統飛行員或許可以有一絲時間欣賞窗外的風景,但如果一旦發生機械故障抑或像1549航班這樣的鳥擊事件壓力驟然提升,操作飛機、排除故障、決斷繼續飛還是落地仍然刻不容緩,當薩利回憶自己年輕時的一段經歷時,他的教員道出了一句飛行界的金科玉律「No matter whats happening,FLY the airplane」(無論發生什麼,操控好你的飛機),這個FLY意在操縱控制好飛機的狀態(引進版的翻譯在此處有一點翻譯錯誤),這也是薩利機長創造奇蹟的根本。


筆者無意科普太多飛行知識,重點讓我們來看一看觀眾可能會忽略但一經提醒又很好理解的駕駛艙資源管理,這才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機長所應該具備的素質。駕駛艙的資源主要就是兩個飛行員、飛機系統和飛行手冊,飛機一開始由副駕駛操作起飛,鳥擊發生薩利機長意識到雙發失效後的兩個動作看似簡單,其實均來自豐富經驗和強大的心理素質,點火器點火位,輔助動力裝置(APU)啟動,隨後喊出「My Aircrafft」,接管操縱(空客的標準喊話是I Have Control,隨性的美國人給改了),讓副駕駛查看快速檢查單(QRH,一本集結了全部飛行故障程序的手冊,方便飛行員快速處置故障),整個過程駕駛艙分工沒有任何混亂,飛行員沉著冷靜、程序處置乾淨果斷,這可真真的是40年飛出來的寶貴經驗品質啊!


筆者認為這是比最後完美的水上迫降技術更叫人拍手叫絕的地方。同時薩利機長異常冷靜果斷的決斷也會讓同行讚歎,飛機降落的整個過程需要飛行員大概估算一下高距比,也就是飛機往前飛一海里需要下降多少英尺,以及在不同階段改變飛機構型以致最後達到著陸構型,這還是正常情況下,非正常情況還要把故障造成的飛機部分功能失效以及非正常程序考慮在內。留給薩利機長的條件是一架沒有任何動力的飛機,以及只有不到3000英尺的高度,40年的飛行經驗和強大的心理素質在此刻至關重要,從真實的陸空通話錄音中我們也可以聽到,薩利機長用冷靜的語氣果斷堅決的否定了管制員的建議,並且快速的決定水上迫降,幾分鐘的時間內是關乎155個生命和自己40年的職業生涯的決定。筆者相信薩利機長肯定沒有考慮自己的職業生涯,那一刻安全落地才是當務之急,超高的職業素養讓薩利機長在正確處置駕駛艙資源,正確決斷,甚至在如此緊急關頭都沒忘記通知客艙「Brace for Impact」,最後的最後就是操縱飛機的技術,保持機翼的絕對水平,控制好速度,機身稍微上仰,保持機尾先觸水,請再次拍手叫好!


薩利機長的職人魅力並不僅僅來自其專業的職業素養,筆者認為更是來自他對整個事件的全局觀念。影片最後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以下簡稱NTSB)肯定了薩利機長的正確和重要,但他並不同意,這一奇蹟的締造離不開整個機組,空中管制員、地面救援人員,甚至是旅客的配合。讀到這裡,筆者希望讀者不要僅僅把重點放在飛行機組,更不要忘記未來會是飛機旅客的你以及和旅客最近的乘務員們。


影片對客艙的描寫也頗具真實性,乘務員在迫降前的客艙檢查,大喊「Embrace for Impact」直到最後一刻,迫降後快速有條不紊的緊急撤離,甚至是在受傷的情況下。這樣的職業素養都是建立在完整的職業培訓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之上,乘務員真的不只是給旅客發餐倒水,緊急情況下你真是需要他們救命啊!


而作為旅客在面對飛機處於緊急情況下能做的只有心態冷靜、保持秩序、不戀財物,配合機組工作。有人會問乘務員高喊的「Embrace for Impact」是什麼意思?對於國內的觀眾來說確實有些陌生,畢竟誰也不會總碰到緊急事故。國內航空公司的客艙培訓術語是「低頭彎腰,緊迫用力,Bend Over,Brace」,與影片所用術語大同小異。飛機在非跑道條件下迫降必會遭到強列衝擊,這時最關鍵的就是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安全,在快要衝擊之前乘務員會大喊以上術語,提醒乘客正確的防衝擊姿勢。身體只有在低頭彎腰全身用力繃緊的狀態下才能更穩固的接受衝擊,以提高不受傷的幾率。不知讀者有沒有注意到,飛機迫降之後只有少數旅客知道穿上救生衣,所以再次提醒一定要認真收聽機上安全廣播,它不僅能告訴你正確的防衝擊姿勢怎麼做,更能告訴你救生衣在哪裡。


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著眼點自然不會僅僅是放在迫降上,那是電視紀錄片的水準,電影是需要劇情衝突的,那麼第三方調查機構NTSB自然充當了「反面」角色。全片的劇情衝突全部來自NTSB與薩利機長之間,影片唯一違背真實的就是對NTSB的刻畫,一個航空事故發生,自然要有一個權威的第三方介入調查,公眾需要英雄,但更需要真相,NTSB由多領域的專家組成,目的是給公眾一個事件的真相


電影里精彩的反轉來自聽證會一段,NTSB忽略人為因素,薩利機長沉著冷靜,道出「你們都是紙上談兵,給我往後推35秒再談返航降落的事」的有力反擊以致取得最後勝利,觀眾看著過癮,但咱也別忘了真實的情況是NTSB並沒有忘記人為因素,以及他們並不否認薩利的職業能力。這一違背真實情的刻畫雖有些詬病,但也可以理解和接受,藝術作品這種稍微偏離實際並最後自圓其說的創作手法也一個電影從業者應該具備的職業技能。


當然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奧斯卡級別的導演,對於人物的刻畫不能僅僅停留在偉大和機智上,影片中最讓筆者動容的其實並不是迫降撤離後薩利機長在確定所有人撤離後最後一個離開飛機的職業精神,而是薩利和妻子電話通話的幾段戲,這幾段戲真是讓筆者看到觸動。生命最後關頭的一句我愛你,奇蹟般生還之後的一通平安電話,溫暖而感動,影片如果只有這些那就太俗了。高危高壓職業的背後需要一個平靜堅強的家庭支撐,但這個家庭反過來也會牽絆你,妻子擔心薩利失去職業以致失去房產,多麼真實的生活寫照,那個愛你的人仍然會在現實面前動搖,一個男人的低落失意和歉疚愛意在柔和的側面打光和淺淺的鋼琴敲擊聲中又灰暗又平靜的傳遞給了觀眾,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敘事能力和視聽語言獨特又老道。

每個起飛都是可選擇的,每個落地都是必須的(Every takeoff is optional.Every landing is mandatory),民航圈的一句金句,貌似頗具哲學意味,像是開始有所選擇,卻最終又有逃不過宿命。飛行員對這句話的理解或許並沒有哲學意味,更在於字裡行間的字面之意,每一個起落,全體機組成員團隊協作做好自己的工作(We did our job),只願看完影片的觀眾,讀完這篇所謂影評的讀者以及那些工作在一線的同行能夠起落安妥。


208秒的完整重現,已經值回票價,超額!

周六得空,全家看場電影,擺在面前的是《血戰鋼鋸嶺》和《薩利機長》,考慮到女兒心理承受力偏弱,那就選薩利雞吧。。。
說到底,這個事件要撐起一部電影稍顯不夠,但即使只有最後的聽證會上那完整的208秒重現,我就滿足了:飛鳥撞擊-確認雙發失效-My Aircraft 機長接手飛行 副機查手冊試圖重啟發動機-機長與塔台聯絡的同時做出即時判斷,同時還要與副機合作按空客的步驟試圖重啟-直至最後,確認只能迫降哈德孫河-完美水上迫降,這一連串的操作與判斷,冷靜、專業,無一步猶豫,無任何失誤。我的感動點可能跟很多人不一樣,全片只有這一段淚眼了。在我心中,這一段可以與《Up》的開場那段回憶相比。
聽完錄音,機長要求暫休,出門後拍拍副機的肩膀,啥感覺,還能有啥感覺啊,兄弟,咱們太牛了!


英雄的家裡,同樣有柴米油鹽


去看電影《薩利機長》。出場時同伴感嘆說,這個主角的抗壓能力好強啊!他在幾乎山窮水盡的情況下,居然去跑步!並在跑步的時候想到了問題的關鍵,提出了解決的辦法。

這是一則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事件本身很有名氣。有名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很多普通人都看到過這則新聞。

因為太過有名,所以事件本身並無懸念。我們都知道,有個英勇的機長,在飛鳥撞上飛機,兩個發動機都損壞了的情況下,居然把飛機緊急降落在哈德孫河上了,乘客全都生還。

作為一部有追求的電影,《薩利機長》並不以能否成功降落作為懸念,而把機長先生這麼做是否是正確的,是否是最佳選擇作為了貫穿始終的懸念。把飛機降落到水中,所有人生還,這固然是一個不壞的結果,但要是飛機能在附近的機場降落呢?片中的調查委員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上面,用各種數據、各種模擬、各種質詢來探討,薩利機長的行為究竟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在極度惡劣情況下的最優選擇和英勇舉動,還是一個倚老賣老的飛行員在作出誤判之下,給全機乘客帶來的一次無妄之災。

對於主人公來說,這個調查結果直接關係到他未來的生活,並不只是能否作為英雄被人們崇拜的問題,而是假如證明了他有錯的話,他就會被強制退休,且沒有退休金。失去收入,在當時次貸危機之下的美國,對普通家庭來說,簡直就是最可怕的噩夢。!

片中有大量的細節,側面表現了他在經濟上的窘迫。他跟妻子討論一處房產的出租情況,已經好幾個月沒有人租,這就意味著他付不起房貸,假如情況惡化下去,他們甚至有可能失去自己正在住的房子。儘管他有四十多年駕駛飛機的經驗,安全輸送乘客超過百萬,但是在其他方面,他所會的東西不足以找一份白領工作。在這個高度分工的社會,每個人所擁有的能力都只是非常片面的,假如社會暫時不需要你這一部分,那麼你根本就找不到可以給你提供足夠尊嚴和收入的工作。

就在這樣大的壓力下,薩利機長開始了他的抗辯。當時所有的復盤結果都對他非常不利:無論是電腦運算還是真人模擬,都已經證明當時飛機剩下的時間足夠到附近的兩個機場降落。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提出了人類反應時間的問題,因為模擬情況下機長知道自己要去什麼地方降落,而當時他所面臨的是,機上有155條人命,而飛機正處於紐約人口最密的區域上空……最終,調查委員會確認,當時他有35秒用於判斷和做決定的反應時間,而扣除了這些時間後,飛機無法降落到任何機場。


 面對質疑,他從容不迫,面對榮譽他同樣淡然。別人誇獎他時,他卻淡淡地說,我只是盡了職而已。飛機迫降在河上還能全員倖存,這當然是運氣好,卻也是機組人員能力的體現。飛機出故障後,兩個飛行員不急不躁,拿出清單逐項核對,做妥應急程序。降落後,機長和乘務員一起指揮乘客下到救生艇,在那種亂鬨哄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樣有效的組織,那麼多人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全部下了飛機!乘客全部撤離後,機組人員才開始逃生,而此時,薩利機長又冒著飛機隨時可能下沉的危險,再次回到了積水漫過小腿的機艙中去確認,是不是所有人都順利撤出來了?確認之後,他到駕駛室里,穿上自己的外套,拿上飛行記錄本,因為他知道必須保留這些來面對調查,並為今後其他的飛行員處理類似情況積累經驗。上岸之後,當乘客們都用紅十字會救災毛毯裹得嚴嚴實實去取暖,他卻仍然穿著濕漉漉的衣服,急著清點人數。他告訴救援人員,飛機上一共有155人,只有獲救人數與此剛好符合,他才能安心。


  這一切,他都做得有條不紊,我們觀眾看起來也波瀾不驚。就連他的妻子也直到第二天才反應過來,這個干出壯舉的男人,自己也剛剛死裡逃生!這樣的人,我們可以毫不心虛地稱他為——英雄。


  影片結尾,薩利機長拿出一張多年前寫的紙條「遲到好過不到」,我不禁想起電視劇《衝上雲霄》中學到的一點知識:飛機加太多油會導致重量增加,增加油耗,甚至降落前需要在空中放油,不符合航空公司節約成本的宗旨,但是主人公唐亦琛機長卻經常會加超過所需的油,因為他預計在飛行途中有時需要繞路,油不夠會造成安全隱患,所以他寧可浪費也要保證安全。聯想到最近巴西載有一支足球隊的飛機墜毀,就是機長沒有加足夠的油的後果。兩相參照,盡職的意義,皆在其中矣。

本文在其他平台上發表,署名秋小閑。


豆瓣評分8.2,好於78%傳記片,好於78%劇情片。

IMDb目前四萬多人給出了7.7的分數。

而爛番茄新鮮度只有83%,腹黑君以為怎麼也要90%以上的。

影片改編自發生在美國的真實事件。

2009年1月15日,一班美國全美航空公司的飛機由紐約市拉瓜迪亞機場起飛飛往華盛頓州西塔克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

在起飛過程中遭到了加拿大黑雁的撞擊導致兩個飛機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

駕駛艙機組人員在確認無法到達附近的兩個機場之後,決定在哈德遜河的河面上進行迫降。

事實證明該機組人員的選擇是十分正確的決定,機上155人全部生還。

這次事件被稱為「哈德遜奇蹟」。

而曾經那架出了事故的飛機也已經變為陳列物。

在事件結束長達8年之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將它搬上了銀幕。

可以說影片對於此次事故的還原度到達了非常高的水平。

影片沒有刻意的去煽情也沒有過多的表現動作特效場面。

而且影片更沒有大篇幅的描寫飛機迫降和之後緊急救援的場面。

導演把影片的側重點放在了事後討論薩利機長做出迫降水面上的選擇是否正確。

也就是國家安全運輸委員會(NTSB)和薩利機長之間不斷的問答上面。

NTSB傾向於相信薩利機長做出了一個不僅錯誤而且危險的判斷,因為電腦模擬和人為模擬1549航班雙引擎癱瘓的狀態下,飛機可以成功迫降在兩個靠近的地面機場。

但是薩利機長一直堅信,我做出的決定是最正確的,飛機在當時的情況下無法返回機場。

雙方就不同意見開展了多次會議。

通過雙方不斷的問答我們可以看到影片的核心問題就是——

薩利機長選擇迫降在水面上的決定到底是對是錯,他是英雄?還是騙子。

影片以薩利機長噩夢中的墜機開始,在薩利機長的夢中他按照塔台的建議準備返回機場進行迫降。

但是由於動力不足和飛行高度的原因,飛機沒有到達機場就撞在了一棟大樓上。

之後薩利機長從夢中驚醒,開始起床並且為NTSB的調查做準備。

影片以事故回憶和NTSB調查聽證兩條時間線交錯進行。

NTSB一直在以一種咄咄逼人的態度詢問薩利機長關於迫降水面的問題。

薩利機長的角色一直處於一個被動的局面。

但是此時的薩利機長已經被媒體和群眾認可,他就是一個英雄。

在事故發生之後,薩利機長無論出現在哪裡都會有大批的記者爭相採訪。

並且受邀參加美國一檔大型的綜藝節目。

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人認出他並且表示崇拜之情。

被採訪的時候給他化妝的小姑娘情不自禁的親了他一下並告訴他這是替我媽媽親的,我的媽媽十分喜歡您。

坐在計程車上被計程車司機讚揚他是今年唯一一個帶回來好消息的英雄。

在酒吧喝酒受到調酒師的熱情招待。

讓腹黑君印象最深的就是薩利機長和副駕駛在酒店住下準備接受NTSB調查時。

他對服務員說:能不能幫我把衣服拿出去乾洗一下,我現在只有這一身衣服,一會我還要接受調查。

女服務員用不可思議的眼神望著薩利說:你是在開玩笑嗎?,如果你想要我願意把整個酒店送給你,何況是洗一件衣服這麼簡單的事。

說完之後,女服務員似乎不知道怎麼來表達自己對這位英雄的崇拜和愛戴,突然走到薩利機長面前,緊緊的抱住了他,把自己的頭慢慢的靠在薩利的胸前。

受到了媒體和群眾的愛戴並沒有讓薩利機長開心起來。

因為NTSB在不斷的質疑他的判斷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在影片最後的聽證大會上,NTSB播放了事故發生之後模擬飛機返回機場迫降的畫面。

電腦模擬和人為模擬都證明飛機可以成功迫降到附近的地面機場。

看到這個結果之後,會場內一片嘩然。

所以人都開始懷疑他們所崇拜的英雄到底是不是英雄。

一直沉默的薩利機長這時候被NTSB這些冰冷的數據徹底激怒了。

很顯然NTSB完全忽視了人性在面臨死亡之時的驚恐。

他們模擬的數據都是在飛機受到鳥群撞擊之後立刻就做出返回機場迫降的決定。

在真正的事故當中,沒有人能夠立即做出反應並判斷出返回機場進行迫降是最好的方法。

按照薩利機長的說法,NTSB於撞擊發生後機組嘗試重新點火和作出決策給出了35秒的反應時間。

當加入這35秒之後再次模擬,得到的結果是飛機無法在附近任何一個機場迫降。

毫無疑問,薩利機長在緊急時刻做出的決定,是最正確的。

是他拯救了飛機上155人的性命。

關於劇情方面就說這麼多吧,想要看的朋友可以私聊腹黑君要資源。

接下來我想說說本片中薩利機長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

湯姆·漢克斯是我一直關注的演員之一。

看過《阿甘正傳》之後,我就成功的被他圈了粉。

實力派的老頭子這次沒有讓觀眾失望。

把薩利機長面對危險時的沉著冷靜,面對質疑時的直言不諱,被奚落調侃時的隱忍不語等等都在湯姆·漢克斯的一舉一動一瞥一皺之間表達的恰到好處。

成功的塑造了一個完美的薩利機長的形象,他不僅是一名英雄,同時他還是一個父親、丈夫、搭檔、員工。

這些角色都在湯姆·漢克斯的演繹下活靈活現。

最後,獻上一張薩利機長本人的照片供大家瞻仰。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這是偏重導演專業的回答,其他部分不過多闡述)

薩利機長是一部剪輯先行的電影。


這是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

既然由真實事件改編,導演講故事的「閃光點」非常關鍵。我觀影結束後的第一感覺是,導演把那208秒的驚心動魄作為了電影的閃光點。


確定了這個核心,那麼接下來就是圍繞這個核心如何展開的問題。

顯然,在如果表現墜機過程的時候,導演已經確定了核心人物機長,輔助人物副駕駛,輔助人物塔台指揮,反應人物機上乘客、空乘人員、圍觀群眾、救援隊等。

這些人都參與或見證了墜機,他們的行為和狀態都能反應墜機的過程驚心動魄。

但是,故事的核心是機長,在事故閃光點,也就是從飛機起飛到迫降河面的的那208秒中,機長無法同時與上述人物都產生關係,那麼如果要完整不間斷的表現208秒,勢必會刪除其他人物,這對營造氛圍和全面展示墜機細節不利。而如果不刪除,勢必會因為剪輯的原因,拉長事件發生的物理時間,降低事件的真實感。

於是,導演確定了主要一組人物關係,機長同副駕駛。這組人物關係是事件的核心親歷者,他們來完整展示208秒的過程。

其他的幾組人物關係,機長與塔台,空乘與乘客,乘客與乘客/飛機,圍觀群眾與飛機,救援隊與飛機,不去干擾主要人物關係的敘事節奏,在電影的其他時間來展示。


這樣,故事的敘事框架大約就定下,墜機事件被重複成三次,第一次主要展示機長同塔台以及圍觀群眾看到墜機的反應,第二次主要展示乘客和空乘在墜機時的狀態以及救援隊獲悉墜機事件的反應,第三次則完整展示(如長鏡頭一般)機長和副駕在起飛到迫降的全部反應。

之後,根據這樣的框架,確定了機長以回憶的方式來帶出整個故事,這樣,障礙角色也就確定為調查事件的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相關調查員。

故事的核心戲劇衝突確定,由薩利機長和調查員的矛盾,來展開故事。

並輔以機長妻子,記者,酒吧老闆、顧客等情緒人物,來建立機長的責任心,迷茫,自我懷疑,自我肯定等情緒。再由此,解決障礙角色建立的矛盾,讓機長完成反轉。


於是,一部優秀的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誕生了。

要說遺憾的話,就是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讓機長陷入的絕境還不夠深,導致機長的反擊看上去力度不足


薩利機長看得我很激動,雖然它看似個很平淡的片子。但是平淡的表達最有力量,遠勝過各種花哨的技巧。可惜很多人無法從平淡中看出真諦,現實生活中往往也是如此。

在經濟不好的2009年的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起飛兩分鐘後遭遇鳥群撞擊,迫降在哈德遜河上,155人全數生還。

但到底發生了什麼?其實沒人知道,包括薩利和副駕駛本身。人自己,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其實也並不一定能完全了解。我們所能知道的,也只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於是一場尋求真相的活動默默地拉開了帷幕。

通過問責的程序來揭開空難的真相,還原英雄的本色,導演這個別出心裁的角度,沒有緊張的氣氛,沒有感人的場景,居然看得我內心超燃。最有力量的,就是平淡的生活,真實的人性。

經濟不好壓抑低落的市民需要一個英雄,媒體需要大新聞,運輸安全局需要問責......每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走馬燈似的上台表演.

運輸安全局想要要找茬,要找出是誰的責任,所以他們咄咄逼人。但他們就是在做著自己份內的工作,不排除帶著私心,想辦個大案子,把萬眾矚目的英雄拉下神壇。

媒體一刻也不停歇,包圍了薩利的家,又包圍了薩利的酒店,無視薩利及其家人的不便和壓力。也不用去美化他們。他們就是需要大新聞。

人人都要工作,人人都要養家,人人都想賺錢,這是人的本性,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

然而並不是只有交通安全局,還有工會,工會站在薩利背後,和運輸安全局形成平衡。工會也需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幫助薩利這個僱員,他們也可以有私心,保住這個萬眾矚目的英雄,就是很強的政治資本。

在屢次交鋒中,真相漸漸浮出水面。運輸安全局可以自己調查,安排模擬,但工會和薩利也有看數據,給模擬提意見,加人工飛行員的權利。這就是互相交鋒,互相制衡,在你來我往中讓真相顯露出來。

每個人都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但每個人都無法操縱事實。可以調查,可以辯護,但沒有哪一方有操縱真相的能力。

哪怕哪一方人性有缺陷,想為了自己的私利謀害別人,也做不到。就算交通運輸局想為了業績害薩利,或者工會、媒體想為了私利直接把薩利弄成英雄,就算他們人性真的黑暗,也別想,做不到。

況且人性自私有什麼錯?想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想要業績有什麼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做事情有什麼錯?

每個人都是人,而不是神!你不可能做到縱觀全局,瞬間掌握一切真相。

有些影評里所謂的批判人性真是讓人覺得幼稚又可笑!

批判人性有什麼用?把每個人都拔高到神嗎?每個人都全知全能,永遠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好的制度就是你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行。真相自然會在大家的互相制衡中顯露出來。你只要順應你的人性,就能成為良性循環中的一員。你只要做自己就好了!

沒有道德壓力,不用扭曲人性。你只要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行了。

運輸安全局做自己想要的調查,媒體做自己想要的大新聞,工會做自己想要的保護職工。該承擔責任的承擔責任,該當英雄的當英雄。

這一點讓我很燃。好的制度順應人性。每個人都可以既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又兼顧自己的私心。完全不需要扭曲自己的人性,不需要偽裝高道德。

那些成天批判人性的說法有什麼用?除了叫囂人性惡,我們還能幹什麼?

況且我並不認為站在自己的立場,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有什麼惡的!

再說薩利機長,他真是個非常厲害的人,是個真正的英雄。

然而英雄是什麼?我們總是喜歡吹噓各種個人英雄主義,誇張各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但薩利是個很踏實,很平淡的人。他理智而內斂,沒有豪情,沒有光環。所以看到影評里有人說一點也不好看。

薩利是個專業技能很強的人。有一個鏡頭,在車裡他和副機長聊天,談到他弄的一個網站,副機長說,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手下有幾百個人呢。

影片也通過一些穿插鏡頭,表現出來,薩利同時還是個經驗非常豐富的人。

他超強的專業技能和豐富的經驗,就是他能做出這次壯舉,成功救下155個人的保證!這是個真實的,很有力量的榜樣。然而在浮躁的人人都看不起自己的工作,人人都在追逐快錢的環境中,有幾個人能看懂薩利的力量?

薩利還非常沉著理智,飛機出事後,沒有慌亂,憑藉自己的直覺,冷靜果斷地做出決定。沒有內心鬥爭,沒有煽情渲染。然而這是很高貴的品質,在遇到危難的時候,這能救命。可惜很多人又覺得太平淡了。

薩利還是個非常抗壓的人。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他既要承受著災難後的心理創傷,又要承受被刁難的壓力。但他每次和家人打電話都很克制,並不會把情緒轉移給別人。他會去跑跑步,和別人聊聊天。在副機長面前,也一直很鎮定。

這時候,媒體的作用也顯現出來。你可以說媒體很沒道德,為了自己的利益騷擾薩利及其家人。但媒體同時也傳播了薩利的故事,讓薩利得到市民的善意和安慰,緩解了壓力,還想出了自證清白的好方法。

他老婆的抗壓能力就遠不如他,情緒起伏較大,在調查結果還沒出來之前,就各種擔心房貸,另一處房子租不出去,會失去那塊地之類的。就是她不但不能幫薩利分擔壓力,還給他增添了額外的煩惱。

其實當時薩利壓力更大,還處於心理創傷期。但他能冷靜地考慮調查失敗的可能性,試圖和老婆溝通,讓她也做好心理準備。

當然,最後的結果很好。

這樣的男人,真的是能像一座山一樣穩穩地立在那裡的,無論碰到什麼事情,都扛得住。不會把情緒轉移給妻子兒女,是能自己處理情緒,扛住壓力,為家人撐起一片天的好男人!

現在很多人都會愛來愛去的,愛不離口。但是你知道自己愛對方什麼,對方愛你什麼嗎?很多時候,連對方是什麼人,對方到底是什麼樣的,都看不出來,就愛得要死要活的。

薩利身上的優秀品質,很多人看不出來,也就很好理解了。

他是個平淡的,但是真正的英雄!

在調查過程中,薩利也有過懷疑自己的時候,因為當時證據顯示左邊發動機還有動力,和他的感覺不符。他也有過動搖,覺得可能會調查失敗的時候。

就是我開頭說的,有時候,就算是當事人,也不一定知道全部真相。當別人是另外的說法的時候,你自己也會動搖,會懷疑。

這時候,你該怎麼辦?

有多少人會懷疑自己的直覺?很多。其實敢於並且堅定地相信自己的感覺的人才是少數。

而薩利可以做到。他雖然也會動搖,這是真實的人性,沒有人是無堅不摧的。但他依然能夠力排眾議,相信自己的感覺。

最終,當調查結果出來,他聽到飛機錄音的時候,說要出去歇一歇,然後跟副機長說他真是太為自己驕傲了。那一幕,有多少人可以共鳴?一種直覺被證實的愉悅感。

很少吧。因為我們總是被教育不要相信自己的直覺。跟著感覺走是被人嘲笑的。然而直覺是很重要的東西。

這一幕讓我非常喜愛薩利。只有順應情緒,相信直覺的人才是心理健康的,自信勇敢的人。

最終,薩利相信了自己。運輸安全局的人也為真正的英雄動容。所以拷問真相是必須的,並不是對英雄的故意刁難。這個追尋真相的過程,對薩利自身也很有意義!這個過程讓他完成了從災難後糟糕的心理狀態到真正相信自己是個英雄的解脫。

民眾需要真相;人,也需要自我證實。

薩利是個真正的英雄,他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品質。然而他內斂、冷靜、理智、平淡。不會豪情萬丈,沒有吹噓煽情,所以很多人看不懂了!

我看完就很願意學習薩利這樣的人。心甘情願借鑒他身上的美好品質。

這部電影真的很有啟發,制度很燃,人也很燃。不過我想主角的燃才是導演想表達的吧,制度只是附帶的,大概他也沒想到附帶的制度讓一個遙遠的國度的陌生的觀眾如此讚歎。


古典,充滿力量,看似平淡的表演和運鏡,卻讓人著迷,產生窒息感,總之,表面看好像普普通通,但實在拍得高級。

老而彌堅,說得就是伊斯特伍德吧。

他對敘事節奏的把握如此嫻熟,從容不迫,插敘,回憶,夢境,切換時空,非常自如,但內在卻把緊張的節奏逐步推向高潮——Sully機長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是紐約人民的英雄還是一個騙子?

影片為了戲劇性效果,不得不把航空安全調查委員會(抱歉不懂專業不知具體叫啥)塑造成反派,這個應該是戲劇性需要,極大增強了可看性。。。

開始我並不太能理解Tom Hanks一直死水微瀾式的表演,全片他的表情沒有劇烈的變化,說話的語調自始至終平緩。。。但影片看到最後,才會明白,恰恰只有這種40年飛行經驗積累出的沉著,在生死203秒內做出了扭轉乾坤的正確決定。。。

Human Factor,相信看完片後,對這個詞觀眾都會有了新的理解。

片尾曲太動人,不願離開。

絕對是2016年的一部佳作,雖然有人會說「這難道不是一部紀錄片嗎?」「這難道不太主旋律了嗎?」我說,拍得就是牛逼,你管是什麼片,是不是主旋律呢?

最後要贊一下第一製片人Frank Marshall,他就沒出過爛片,深深佩服。。。
2003年,他和太太Kennedy的製片公司來電影學院招聘Trainee,我報名面試,面了三輪,最終因為Frank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IMAX紀錄片計劃被否,他的公司北京辦公室沒能成立,我也沒得以進入他的公司。。。後來在世界各地遇到三次面試我的面試官,每次都會講起這個故事。。。


首先,我們來看看本片的導演,「東木爺」伊斯特伍德。作為美帝電影界的著名老炮兒,扮了一輩子牛仔的他,演而優則導後屢出佳作,《老爺車》,《不可饒恕》,《百萬美元寶貝》,光是奧斯卡最佳導演就拿了兩次,水平自然沒話說。況且,無論是演戲還是導演,在白左佔主流的好萊塢,東木爺始終都是美帝傳統價值觀的捍衛者,始終代表著美帝主旋律電影的先進水平,既不至於陷入斯皮爾伯格式的俗套溫情,又能塑造出真實可感的個人英雄。


其次,讓我們說說本片的男主角,「阿甘」湯姆?漢克斯。和另一個如今沉迷於科幻與動作片的的湯姆不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漢克斯,雖然已有兩座奧斯卡小金人在手,但他並沒有出滿足於往日榮耀,依然奮戰在拼演技的第一線上。


2004年《極地特快》,他在陸地,演了一個列車長,面對的是相信聖誕老人的小男孩。2013年《菲利普船長》,他在海上,演了一個船長,面對的是兇狠的索馬利亞海盜。今年,他到了空中,演了一個機長,面對的是即將墜毀的飛機,有關部門的質疑。作為美帝平民英雄的代表,老湯這一回,終於完成了演技擔當的海陸空三部曲。


對於一個已經見諸報章,細節被充分披露的新聞事件,該如何讓電影保持新鮮感,讓觀眾保持期待,無疑是導演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為此,本片採取了一種非線性的敘事方式,並不急著重現那個著名的「哈德遜迫降事件」,而是以薩利的一個墜機噩夢開頭,重點放他在的事後遭遇與精神狀態上。


從第一次接受質詢的篤定,面對媒體採訪時的忐忑,到與家人通話時的不安,再到第二次接受質詢時的困惑,薩利在迫降後的個人遭遇,展現出了他越來越嚴重的自我懷疑。


一邊是媒體對他歌功頌德,說他是勇救人命的英雄;一邊是有關部門(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對他操作不當的質疑,認為他只是竊取榮譽的騙子。


短短的208秒之內,薩利冒險地選擇將飛機迫降在哈德遜河中,這究竟是一次不符合數據邏輯的誤判?還是情急之下的最佳方案?電影開始營造起懸念來。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電影中還加入了許多的插敘內容,第一類是人物的前史,無論是第一次上機的場景,還是軍機故障的一幕,都讓我們了解到薩利豐富的飛行經驗。


第二類是人物的幻想,無論是恍惚中看見好事女主播的批評,還是飛機撞樓的慘烈景象,都讓我們一窺薩利巨大的精神壓力。這些內容,讓我們在情感上更加認同薩利,對事實真相更加地期待。


與前半段壓抑氣氛不同,電影后半段突然加快節奏,以倒敘方式回溯事故現場,用好萊塢拿手的災難片拍法,運動鏡頭結合快速剪輯,從飛機墜海到皮艇賓士,上演了一出美帝各部門眾志成城營救人民群眾的好戲。


前半段糾結痛苦,後半段英勇無畏,薩利機長的兩種形象在我們腦海中盤旋。


但事情總得一碼歸一碼,薩利同志雖然保全了全機人員的性命,但這並不代表他當初的選擇就是正確的。最終,我們還得迎來揭曉真相的聽證會,故事的最大懸念:「在208秒之內,引擎失靈的飛機究竟能開到附近的機場,還是哈德遜河呢?」


本片改編的真實案例,還曾出現在系列紀錄片《空中浩劫》第十季的第5集中,這集詳細講訴了「哈德遜奇蹟」的前因後果,展現了各種驚心動魄的救援細節。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認識了現實中的薩利機長,這個眼小依然目光炯炯,禿髮因為聰明絕頂,泰山崩於前而不亂,淡定起來不像話的男子。


切斯利?薩倫伯格機長曾經說,我接受的訓練不能容忍任何低於職業最高標準的事,所有航空公司和航空界的工作者都有一個共同的責任:致力於保證每一天的安全,零事故始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我把這稱為對「職責」的日日專心致志。這是一個超越自我的目標。

在面對突發情況時的,他沉著冷靜的操縱飛機並成功迫降,冒著凜冽的寒風,一直不肯離去,迫切想知道營救的人數。當Erny對他說,155人全部獲救後,他自豪的站起來,把領帶系在了身上,那一刻,他卸下了擔憂,捍衛了機長尊嚴,一個都不能少,。

在媒體的報道上,被譽為英雄的薩利並沒有讓自己攬下所有的榮譽,在走廊里,他對副駕傑夫說,we are a team .we did our job .在聽證會上,當官員對他的行為表示傾佩,稱讚他時,他卻說,不僅僅是我,而是所有人,機組,乘客,營救人員,交通管理局,是大家一起完成了這個奇蹟。這一切都表明,他是一位謙遜,並且出色的captain.


應該是今晚上映吧,無恥地打開了提前載好的韓版,本著二流的英語水準看了看。從一個正在學習的管制學員的角度說幾點,

1.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當班管制員看到飛機從雷達消失後的那種質疑和無助,出事後帶班主任(不知道老美怎麼叫,國內就是帶班主任)已經讓替補管制員來了,他還不離開席位,一直在全力尋找飛機,最後不得己離開了流著淚和帶班主任說his voice is so clam?!還難以置信,當時確實是感觸到我了,哪怕這件事根本不是管制員造成的。飛飛們,你們出事了我們管制比你更緊張好嗎?

2.乘務員在出事後第一時間是起來安撫乘客們,哪怕她們不知道到底能不能離開座位,解開安全帶,還要鎮定地在來回走了一圈後,才說一句think that is bird strike.萬一是嚴重的亂流或者風切變呢? 誰來告訴她們不能離開座位?只因這是她們的工作。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多多體諒這群人,尤其是國內年輕化的空乘隊伍!作為業內人,我真的建議大家乘坐飛機時不要隨意解開安全帶,亂流什麼的就不說了,很負責任告訴大家,歷史上就有因為系了安全帶保命的案例。

3.老機長的表現!這個自然不用說,大家可能覺得機長能把飛機落在水上很牛,但我覺得他最牛的是對特情的判斷,一句沉著的unable拒絕返場,這背後沉澱著有多年的飛行經驗!面對NTSB各種調查,那種沉著散發著穩重的氣質,飛行員真的是一個很不容易的行業,肩膀上的責任很重!如果你的另一半是飛行員,請多多理解他們!

4.乘客的反應。在馬上要迫降的時候,死神的氣息壓迫,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擊!我的感觸就是,珍惜眼前的人,珍惜每一天,不要到了最後一天才來後悔當初因為一拖再拖沒有完成的事,哪怕是一句對不起和我愛你。

類似地我想起了傳說中國內某個事件,某地管制員因靠自己的經驗主觀認為某正在跑道頭等待的飛機越過跑道等待點而讓馬上就要降落的飛機復飛了,而等待那架飛機的機長卻堅持自己沒有越界,事後局方調查把重點放在管制員身上,整整查了好幾個月,包括以前的通話記錄,習慣,規章!最後管制員確實沒有出毛病,不得已把調查方向放在了飛行員的身上,時候證明確實是飛行員違規越線,當然事後也給予了管制員一筆獎勵,可是你能想像他那幾個月面臨來自同事,領導等各方面的壓力嗎?不信你去問薩利機長他願不願意因為得到美國英雄的稱號而再來一次極限迫降。

這是一部很好的民航科普片,讓大家又走進了民航,希望以後大眾對待管制員的印象不再是在機場裡面揮旗子的...更希望大家多多體諒民航從業人員,他們真的很不容易!最後,請大家不要懷疑航空的安全性,乘坐飛機最危險的階段就是趕往機場的路上!能夠安全抵達機場說明你已經度過整個飛行的最危險階段了!

明天就上雷達管制模擬機了,始終對這份工作有敬畏之心!


先提一個小小的建議:


大家討論民航尤其是民航事故類話題時,註明自己意見或觀點的來源。業內人士可附註手冊、程序或案例,愛好者或路人也請一定以「非專業人士,以下是我的個人觀點」開頭。我無意冒犯你們,但很多無意的、不負責任的猜測甚至是惡意造謠,會在很大程度上給民航業人士的正常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也會使一些旅客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曾經的機務狗,現在是路人,以下是我個人觀點,以及很多很多劇透,以及我很懶的配圖怎麼著吧。

本片配合空中浩劫S10E05一同觀看效果更佳。以及這部片子沒有高潮,但全程高能。

1.片子想要製造矛盾和對立面可以理解,但是也把NTSB黑的太狠了,人家的主旨是「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現在的程序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如何避免類似事情再次發生」,空中特情處置反應時間這種最基本的人為因素,怎麼可能到聽證上要機長提醒。


2. 看了下數據,爬升到2890英尺時被鳥擊,機長第一反應是要回LGA的,離場也說飛220回來,但是轉過來以後機長立刻意識到可能到不了,40秒以後離場協調完說給你13號跑道,機長直接說沒戲了,我們可能要去哈德遜河了(原文是we』r unable, we may end up in the hudson),這跟片子里35秒的反應時間基本是一致的。


3. 高度2890英尺,大概880米左右,老機長是把哈德遜河作為最後的選擇,但同時在不斷努力嘗試各種更好結果的可能,一邊重啟發動機,一邊問管制新澤西的Teterboro機場,老機長當然很清楚水上迫降的種種弊端,但是!媽的其他機場老子到不了啊!


4. 影片里飛機在很低的高度飛越曼哈頓上空,然後猛打一把方向到哈德遜河上,這是藝術加工,看看就好,航跡圖上畫的很清楚了。


5.My aircraft! Your aircraft! 最燃台詞!ATC那段也很燃,快速準確的協調配置所有可用的有利資源,及時準確的提供給機組做決策,一直到雷達信號丟了,還不忘記2點鐘7海里的紐瓦克可用,猴感動,當你想做一件事時,全世界都會幫你哈哈哈。有一個片段是機長說我這就準備去哈德遜河了,離場一臉懵圈還要確認,一個好像是Jetlink的機組在波道里異常冷靜的重複了一遍,他說他要去哈德遜河了。


6.再說檢查單。應該沒有哪個公司手冊里有800米雙發停車的快速檢查單的吧,發生這種事情基本就是機長「自由發揮」了。他們執行的應該是巡航階段的雙發停車的檢查單,FO一項一項照著做,老機長則跳著把重要的事情先做了,開APU肯定是沒問題,EVAC1關掉再重啟是神馬用意,有沒有機務兄弟來港一港,沒有學過320啊捂臉。


7.還是檢查單,報告說全美的這個檢查單有3頁,我沒機會看到他們的,查了下我們的是三頁半,基本差不多,206秒里有太多事情要考慮要做,肯定是沒機會做完就接水了,但是有點遺憾的是,檢查單靠後的部分有一條是關閉排氣活門和安全活門,防止機艙進水速度過快,我覺得這條還挺重要的。


8.再說乘務。影片里飛機接水停穩開始撤離後,乘客走到艙尾,乘務站在水裡看著打開的門和灌進來的水說這個出口不能用了,去翼上出口,這個可能是個嚴重錯誤。打撈上來的飛機的圖片清楚的顯示L2門和R2門都是關閉狀態,乘務員當然是觀察後判斷此出口不能撤離的。


9.還是乘務。我們公司的手冊上,在有計劃的水上迫降前,是要讓乘客穿好救生衣的,但是片子里撤離時絕大多數人沒有穿,有些還是現場發的。不知道他們的程序是怎樣的,或者有沒有客艙的盆友來講解下這部分。


10.停穩後沒有立刻撤離,有答主已經說過了啦,30秒等機組宣布撤離,30秒以後默認機組失能,撤離由乘務長發布。


11.所有人都從前艙門和翼上出口撤離了,沒有人被乘務忽悠跳進了滑梯沒打開的水裡,也沒人害怕燃油泄漏爆炸而跳水。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一段加工。


12.各種救援來的很快,那是因為這是在哈德遜河!啊!繁忙的哈德遜河!雖然我很不願意說這句話,但是如果他是落在黃浦江上,也會很快有很多各種各樣的船過來救援的,這個道理放在全世界都一樣。呸呸呸,不會的,所有飛機都會很安全的。


13.老機長先是在齊腰深的水裡最後檢查了飛機,然後從褲子口袋裡掏出了手機給老婆打電話,啊,機長你的手機是什麼牌子的!


14.片子里那一對父子和一個好基友,是原型劇情,包括差點沒趕上飛機和具體座位號都是原型,而且,是由當事乘客本色出演的。


15.我以為沒有彩蛋的!媽蛋!二刷時再補彩蛋吧。


最後,在事故調查的當時,有一種說法顯示鳥擊只損傷了二發,但機長錯誤的關停了雙發,導致情況變糟糕。這種說法最後沒有被認可,也沒有寫入最後的事件報告。而影片里則花了一些筆墨來描述,最後以「水中打撈上來的一發,五級葉片和高壓壓氣機嚴重損壞」來結尾也是耐人尋味的。


但無論如何薩利機長在極度糟糕的條件下,憑藉傑出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救回155條人命,這樣的人被稱為英雄,當然沒毛病。


好啦,希望所有航班都順利平安。


在2016年AREMA Annual Conference上,Skiles先生就坐在我的旁邊。他在會議上有一個演說。直到演說開始我才知道他是美國航空1549次航班的First Officer,演說結束後他就匆匆離場了,所以很遺憾沒有任何紀念。但是,能夠聽到這次事件的駕駛員之一的講述,已經是非常珍貴的經歷了。同時,我也看過ACI的相應記錄片,並且去電影院看過Sully這部影片。個人認為勉強可以來回答這個問題。
電影本身對細節的還原很到位。Skiles先生講述飛機遭受鳥擊後Sully機長果斷要求My airplane,開啟APU保證液壓,決定迫降哈德遜河後空管驚訝的Say it again,宣布Prepare for impact後機組人員齊聲呼喊brace, brace, brace, head down, stay down,以及有乘客試圖游到對岸等這些細節,在電影中都有所反映。但是,電影對於細節的還原,還是有一些細節比較不足。
1、在飛機起飛時,電影中有一個飛機在跑道上滑行的鏡頭,同時播放機艙錄音,V1、Rotate等關鍵指令都沒有體現。
2、在會議上我們聽到過飛機與空管之間的錄音(注意不是黑匣子,是與空管的錄音),空管提出迫降新澤西後,Sully機長果斷反饋Unable,比電影中的思考時間短。
3、全程First Officer的職能沒有很好地表述。在Sully嘗試迫降的同時,Skiles先生全程在查閱緊急處理手冊,其中關於雙發空中停車的處理步驟根本無法在剛起飛、低海拔的情況下完成,但是他仍和Sully機長一起嘗試重新起動引擎;在Sully做出迫降決定後,Skiles先生全程負責彙報高度、飛機側傾角度等信息,以保證迫降的成功(如果一側機翼先落水,帶來的巨大阻力會輕易撕裂飛機)。即使迫降成功後,Skiles先生還要參閱緊急處理手冊中緊急疏散的相關步驟,他在會議上還開玩笑說,步驟的第一步是「set the handbrake」。
4、NTSB報告指出的是左側引擎仍處於idle狀態,因此有可能能夠提供動力,但是後面這項需要將引擎打撈後才能確定;引擎被打撈後,發現壓氣機葉片損壞,無法提供推力,因此迫降於新澤西將是一個非常冒險的選擇。此時Sully機長表示The report is wrong,個人認為這個台詞欠妥。報告指出引擎處於idle並不是錯誤的,當時引擎確實處於idle,只不過無法提供推力。報告認為存在能夠提供動力的可能,但這只是推測並且需要將引擎打撈後才能確定,因此不應該視為報告的結論,也就不能因此判斷the report is wrong。
5、電影對NTSB優點過分醜化了。NTSB推動了包括民航業在內的交通運輸行業的安全進程,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雖然NTSB並不是完美的,但是保持對事故每一環節的質疑是他們應有的職業素養。至於NTSB的缺點,有很多方面,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但不是電影所表現的「想方設法置好人於不利地位」這樣的缺點。


的確非常精彩。
也許給我的觸動更加強烈,因為讓我回想起曾經跟心臟內科老師在手術台上的經歷。一台心房纖顫的射頻消融術,患者的左心房無法提前預知的菲薄,導致導管一進入,後壁就破裂了。監測設備開始不斷報警,眼看著血壓,血氧迅速下降,患者開始意識模糊,手術室的氛圍真的就像電影中駕駛艙里一模一樣。老師快速進行心包穿刺,但在取出導管時由於心房大量血栓存在,導管竟然卡住取不出來,但老師依然沉著冷靜應對,很快患者就帶著導管接受了心房修補術,當天患者就脫離了危險,第二天就比較穩定了。更厲害的是,當天患者脫離危險後,老師又做了兩台手術。之後心臟外科的老師一直誇讚這位老師的沉著,要不是他果斷的處理,患者肯定就完了。老師的回答與Sully機長如出一轍,"我們是一個團隊完成的,工作如此罷了。「

電影拍出來這種professionalism。每個人都非常專業,表現出震撼人心的職業素養,還記得空乘人員在聽到做撞擊準備時,沒有人慌亂,訓練有素地回到自己座位,不斷齊聲喊:
「Brace, Brace, Brace! Heads down, Stay down!"
副駕駛同樣也表現出該有的職業素養,碰到如此緊急情況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按照章程一步步操作,又對機長給予最充分的信任。
Sully機長更是集中體現了敬業精神,緊急時候果斷依靠自己的經驗行動,更是檢查所有人員逃生後最後離機。"It"s (flight) been my life, my whole life."

再到之後的所有救援人員都是盡忠職守,最終完成這次偉大的救援。

美國人的片子我們覺得好看,因為他拍得是人,我們能感到他的真實,英雄也可能犯錯,而不是一味地描寫偉大。

說完人,這部電影把更深一層的東西也拍出來了,那就是美國引以為傲的運行機制。雖然作為反派,但只要仔細一想,美國交通運輸委員會的確應該進行冷靜的調查,無論你是否是英雄,結果如何,也必須儘可能地被客觀評價。畢竟「熟知非真知」,結果要經得起考驗。儘管讓人討厭,但這確實也是最合理處理方式。失敗不可恥,我們要從每一次的失誤和事故中學到最多的教訓,以防再釀悲劇。


《薩利機長》用寥寥不足數分鐘的鏡頭就成功的刻畫出了一個只關心丈夫工作和家庭負債而漠不關心丈夫生命安危的精緻利己主義的女人,導致我一直以為機長的選擇另有隱情。從而晉陞我2016年最討厭的銀幕角色。這個意義上講,他老婆是本片中唯一的反派。


剛看過,作為一個非常喜歡飛機的人,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是一個小科普:飛機之所以盡量不在水上降落,是因為但凡遇見水上降落的場景在海平面上的情況最多,而海平面多數是有風浪的,而且還不小,在飛機以極大的速率衝擊到海平面的時候,一旦沒有和所在平面完全平行,機翼下的發動機會進水,進水機翼就會變沉,導致飛機向一邊偏斜,再加上還未減至零的速度,容易導致在水面上打轉,之後解體,所以這是最沒有辦法的辦法,而當時機長成功降落,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那一天哈得遜河上風平浪靜,氣候因素極其適宜。飛機本身的設計綜合考慮了多種因素,飛機主體為鋁合金,重量較輕,在水面上大概可以保證兩個小時的漂浮時間,這個時間足以保證所有乘客以及機組人員安全逃離。

然後來說說內容。首先質疑影片真實性的人請不要再抨擊了,影片是改編,但是實際上已經最大程度的還原了當時的場景,影片最後有薩利機長本人(老爺子非常帥有沒有!!!)和當時的機組人員,我感覺連機組人員都大多是按照原型去找的。飛機也是一模一樣,浮在河面上的場景也是一模一樣的。從場景塑造上,基本完全貼合。另外,救援的那部分最讓人覺得溫情,尤其是一個人披著毯子從警察面前走過去的時候他抬手把那個人背後捲起來的毯子放平裹緊的那一個細節不能更贊。這就是人性的光輝。迫降成功之後,機長要去安撫乘客,副機長留下來進行迫降之後的結束操作,等等細節,完全沒有疏漏。

再說演技。湯姆漢克斯是絕對的演技派了,但是在這部電影里選擇了非常沉穩的方式去詮釋,反倒給薩利機長賦予了更加獨特的魅力。正如薩利機長說的,把「人」的因素考慮進去。這部電影也是如此,因此形象更立體鮮明。

總的來說,非常,非常,非常大氣的一部電影,作為一個看過紀錄片《空中浩劫》中哈得遜河奇蹟那一集好幾遍的人再來看,雖然早就被劇透了,但是感動,溫情,人性,都會再次給一個不一樣的驚喜。

另外,《空中浩劫》裡面有一集,講巴西航空的一架飛機被恐怖分子劫持,機長在恐怖分子的槍口下堅決不從,努力拖延時間,耗到航油燃盡,逼迫恐怖分子不得不同意在海平面上降落, 雖然沒有飛機上的全員生還,但是勇敢沉穩的機長仍然被奉為英雄。忘了是哪集了,我查一查再來修改答案。

————————我是修改答案的分割線——————————————————

《空中浩劫》中的類似事故為衣索比亞航空961號班機遭劫機者劫機,結果飛機在燃油耗盡下被迫降落於印度洋近岸地區,機上123人死亡,52人受傷。也是非常幸運的,當時天氣很好,飛機墜落在非常靠近岸邊的地區,岸上很多遊客目擊,紛紛伸出援手,倖存者稍微游一游就可以獲救,然而不幸的是,由於飛機墜機時大量進水,旅客在慌亂之中未游出機艙就給救生衣充了氣,極大的限制了自身行動,在機艙中罹難,不然本可以有更多人生存下來的,實在是遺憾。


「我只是個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事情。」機長薩利就是這樣的平民英雄。

《薩利機長》的故事改編自一場發生在2009年1月15日的空難,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起飛後即與鳥群遭遇,兩側發動機全部失靈。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與副機長傑夫·斯基爾斯多次嘗試返回機場,均以失敗告終,只能將飛機迫降在哈德遜河上。機上155人成功獲救,全過程僅208秒。事件結束後,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對機組人員的冷靜果斷表示肯定,並予以嘉獎。

如此簡單的事件想改編90分鐘的電影並不輕鬆,何況關鍵過程僅有208秒。但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並非等閑之輩,他與斯皮爾伯格一樣,善於對主旨做出基於人性的解讀。影片開始於薩利的墜機噩夢,終於薩利與乘客重聚一堂,繞開對事件始末的平鋪直敘,從人到人,手法高明。事實上,導演為了增加戲劇張力,虛構了NTSB質疑薩利機長的一系列環節。迫降之後的事故調查、舉證質證、聽證辯論讓整部影片疑竇叢生、結構緊湊。當所有觀眾以為這是一次皆大歡喜的英雄壯舉時,NTSB的數據卻顯示左側發動機仍能正常運作,薩利有充足的時間返回機場。薩利在調查期間的三次噩夢又向觀眾暗示事情好像沒那麼簡單。這到底是機長的沉著冷靜,還是故意迫降的嘩眾取寵?平民英雄在戲裡戲外收到旁觀者的強烈質疑。最後的聽證會,薩利機長的陳詞有理有據,將事故調查組的所謂「證據」一一推翻,實現逆轉。就在傳奇重生之時,薩利卻淡然地說:「不僅是我,還有我的副手,哈德遜河上的客輪,紐約市的警察局和消防隊,還有積極引導的機場塔台。我只是憑藉自己的經驗,在正確的時間按下該按的按鈕。」無論空地,所有人在崗位恪盡職守,才促成了奇蹟。一個冷靜果斷、盡忠職守、謙卑和藹的平民英雄時刻震撼著觀眾的心靈,比那些花里胡哨、博取眼球的超級英雄強百倍。

薩利不明白:本分之事為何被冠以英雄的頭銜?如果沒有這次險情,安全飛行42年的老機長就不是英雄了嗎?為什麼突然給一個普通人莫大的關注?他是平民,他還要為9個月都沒租出去的房子發愁,要為銀行的存款單而頭痛。險情結束後,他第一時間給妻子報平安;質疑四起時,他頂著壓力安撫全家人。英雄背後的辛酸苦辣,卻鮮為人知。

影片中共有三次事故回憶,角度各不相同,每一次都比上一次透露更多細節。這種插敘、倒敘的綜合運用對劇情的整體把控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前兩次的回憶既能說明薩利是平民英雄,也能佐證調查組的判斷。還記得《美國隊長3》里那段葬禮講話:「我問我姑媽:『在那個歧視婦女的年代,如此艱巨的工作是怎樣完成的?』她說:『能退讓時且退讓,不能讓時堅如松。』」人要守住自己的底線,人格方能屹立不倒。面對諸多不利於自己的證據,薩里堅持認為人腦勝於電腦,計算不及實戰。為什麼飛行員模擬了17次才成功飛回機場?為什麼偏偏忽略了塔台引導和分析研判的時間?漏洞百出的證據、缺乏實證的數據為什麼被當作判決的依據?「合理」的判斷也許不合理,再強的計算機也無法模擬人性的複雜。NTSB為查清事實秉公斷案,不能看作故意找茬,但這也恰恰包含著不近人情的悲哀,暴露了體制機制的不足。正如薩利所說:「四十二年里我載過一百多萬乘客,而他們卻用208秒來定我一生功過。」很多時候造成傷害的並不是災難,而是人類自己。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老當益壯,年近九十還活躍在影壇第一線。做演員,他讓《荒野大鏢客》里的喬有智有勇;做導演,他能拿起《不可饒恕》的導筒(6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湯姆·漢克斯無需多言,連奪兩屆奧斯卡影帝的他隨手一演就能波瀾迭起。阿倫·艾克哈特扮演的雙面人在《蝙蝠俠·黑暗騎士》里大放異彩,商業片《白宮陷落》、《倫敦陷落》和《洛杉磯之戰》也有他的身影。強大的演員陣容,為影片奠定了良好的票房號召力和深厚的演技功底。

調查結束後,薩利與傑夫乘計程車返回賓館。司機說:「為兩位開車實屬榮幸!成功迫降是今年一月份最好的消息。」賓館經理飽含感謝的擁抱,化妝師代表母親的一吻……沒錯,時代呼喚平民英雄,英雄理應被尊重,不應被懷疑、被惡搞、被消費。面對眾生群像,面對反對質疑,導演只是安心講故事,是非功過,自有觀眾評判。幸好薩利贏了,不然英雄的心可就真寒了。

張自忠將軍戰死時,日本高級軍官親自抬棺;《亮劍》里,孫德勝和他的騎兵連被日本軍人厚葬。惡魔尚且尊重英雄,中華民族豈有數典忘祖之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2017 年 11 月 18 日世界最大飛行器「飛天屁股」Airlander10 墜毀?
飛行員視野中看到的雲是怎樣的?
航班遇颱風該不該繼續起降?
飛機機翼上垂直的豎起是做什麼用的?
國外有哪些航天科技相關的公司在從事太空旅行的業務?

TAG:電影 | 航空 | 影視評論 | 飛行員 | 薩利機長(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