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可能率先開啟大航海嗎?

明清海禁這麼嚴格,中國人(主要是東南沿海地區)依然紛紛出海,並在東南亞扎了根,如果蒙古人沒有滅宋,如果明朝沒有封關禁海,如果。。。漢人政權有沒有可能把精力用來開放航海貿易,進而開啟大航海時代?


很遺憾,不可能。因為歐洲開啟大航海時代的最關鍵的條件是市場需求。首先歐洲人口夠多,其次歐洲物產嚴重偏科,因此長期追求絲綢、瓷器、香料等東方物資,甚至一把肉豆蔻都能令一人暴富。這就構成了歐洲人遠航的利益驅動力。

阿拉伯人也有類似的追求,阿拉伯人在歷史上很長時期之內都掌握著最先進的航海技術,並且壟斷著印度洋航道。一直到17世紀阿拉伯還誕生過一個真正的海權國家阿曼帝國,曾經以龐大艦隊擊敗葡萄牙人收復東非,一度掌控了近東航路。阿曼帝國能夠建造60炮以上的戰列艦,技術水平不比歐洲人差。

但是阿拉伯人缺乏歐洲的市場規模。強如阿曼帝國,要賺錢也只能和英國合作做買賣。阿拉伯人自己的地盤人口太少消費能力不足,就只有當中間商的命,最後還是只有依附於歐洲海權。所以到歐洲人在全球海權上發力以後,阿拉伯人的海權就迅速衰落了。當然這裡面也有穆斯林精於內鬥的因素,雖然一神教在內鬥方面都一個鳥樣。

當然如果阿拉伯人能夠先發現美洲那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但是遼闊荒蕪的非洲大陸擋住了穆斯林的腳步,直布羅陀海峽封鎖了強悍的柏柏爾人海盜西進的道路。阿拉伯人在西非海岸沒能建立遠航據點,自然也沒有可能去發現美洲了。

而中國和阿拉伯人相反,雖然擁有巨大的人口但是卻缺乏外貿需求。大航海時代的幾種主要外貿品,瓷器、香料、茶葉、絲綢、鐵器,中國都是主要生產國。歐洲人跑印度東南亞買香料是下鍋做菜用的,中國人買外國香料一般是藥用(例如從唐代開始就風靡中國的阿拉伯香葯),用量不大。更可氣的是中國本身的季風氣候也適宜種植香料,於是一來二去中國人就在自己家裡種上了……

因此在大航海時代,中國唯一的大宗進口商品是……白銀……

萬曆年間皇帝發現這幫來泉州掃貨的死洋鬼子咋這麼有錢?那銀子都哪兒來的?呂宋?要不我們開個黑去把呂宋打了吧。

結果間諜去一查,洋鬼子掃貨用的銀子是從南美運來的!他們是先從南美裝上白銀,然後跑呂宋買香料,跑中國買茶葉絲綢瓷器鐵器,再運到歐洲傾銷。

這一趟環球航行能賺幾十倍的利潤,但這是一個新手國家玩得起的么?

再說了,就算中國真的下血本打造一支環球船隊,把貨運到歐洲人大門口了。英國人說我不收異教徒的貨,來個朴茨茅斯傾茶事件,你還不是只能幹瞪眼?難不成你還能遠征幾萬公里跟上千萬人口的大國干仗不成?

當然也不是不行,如果你全球都有殖民地,到處都可以為你的艦隊提供補給,長途遠征也不是做不到。

但你要有殖民地就得先有貿易航線,而且是規模很大的貿易航線,否則根本養不活一個殖民地。中國在大航海時代不是沒試過海外殖民地啊,呂宋就有華人殖民地。那又有毛用?賺不了錢根本發展不起來。熱帶雨林就算種地都開墾不動,也吸引不了國內移民。呂宋的華人殖民地是鄭和那個時候就已經存在了,但是到一兩百年後西班牙人入侵呂宋時仍然只是個很小的聚落,最後只能依附於西班牙人。

資本主義經濟,守著市場才能當老大。很遺憾,大航海時代同樣是地緣決定的,中國的地緣特質註定要錯過它。


當有割據江南,佔有嶺南的國家時,該國對海外開拓的動力往往就會比較大

如果沒有蒙古打破中原格局的話,南宋應該會逐漸走出去,向東南亞發展


如果中國陷入混亂,肢解成幾十個國家,有可能進入大航海時代。

統一的中國或者統一的歐洲,大概是沒戲的。


大航海時代的核心是靠遠洋貿易發財。沒有這個動力,光靠掠奪和傳教,即使西班牙發現了美洲,歐洲也無法進入大航海時代——教會的思維模式就是亞伯拉罕沒有胡椒照樣開創了人類歷史,殖民地的資源只能滋生奢靡之風。傳教靠的是獻身精神,又用不了多少錢。你看鄭和還到了非洲呢,中國的對非貿易有發展嗎?

農業文明不承認貿易對生產有促進作用,他們認為自給自足是最完美的境界,貿易的存在原因不是各個地區有交流物資的客觀需求,而是人性的貪婪,商人就利用這種貪婪獲取利益。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餘。 這話雖然是道教的,但是類似的思想在所有農業文明都能看得到,這類思想都默認一個前提:「世界上的物產是有限的,如果你的收穫增加了,一定是因為侵佔了別人應得的收穫。

古人再沒文化,也不會傻到放著有利於自己的事情不做,他們之所以禁商,是真的認為貿易對社會有害。如果沒有工業的出現,農業的人均GDP很難增加,這種情況下貿易的促進作用有限,卻會造成分配不均。就連最重視貿易的重商主義,也是強調內部自給自足,出口產品賣給其他國家。相反,近現代出現的重農主義實際上是古典經濟學,用工業的思維來分析農業,農產品用於貿易。可見理論基礎決定思想高度。

歐洲商業與工業的發展,是部分國家通過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建立了自己的工商體系,然後才發現自由貿易能促進整體生產力,先有實踐再總結理論。大一統的國家從整體利益考慮,不會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後面那些也就都沒有了。


可能性不大,來分析一下歐洲大航海到來的幾個原因吧。
1資本主義興起,需要大量的黃金,但它自生的黃金產量太低了,而且還在與東方的貿易中大量輸出黃金,故急需開發新地區,來獲取黃金。顯然,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對此沒有迫切的渴望。
2社會各階層出於不同需求的支持。教會出於傳教目的,君主為了專治的需要等等。而中國恰恰也沒有這一點。
3因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堵死了所有的東西方傳統商路,而西方對東方的香料,絲綢等物品需求迫切,故更是要想盡辦法開闢新航路了。
4指南針等技術的傳入,及科技的發展。。好吧,這條中國有。

總結,雖然中國率先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對此的依賴不大,沒有剛性需求,而且執政者對此也並不是怎麼看中,反而因可能動搖自己的統治而放棄了它。反觀西方,在各種壓力下,開闢新航路幾乎成了必然。


你乎歷史水平和地理水平大閱兵
中國的地中海在哪裡?中國的北冰洋在哪裡?有蠻族乘著大船來劫掠我們嗎?題中敘述的歷史時期我們是否有遠渡重洋獲取某些必需產品的必要?
先想清這幾個問題再說


不可能,
從文明起源來講:歐洲文明是源自克里特島的海島文明,海島文明的一大特點就是注重貿易,畢竟分裂而狹小的島嶼無法滿足人類的所需,用這個島上產的葡萄換那個島上的橄欖,對歐洲人而言,貿易是維繫他們生存的一項基本活動,對他們而言,海的對面象徵著財富和希望。
而這一點與中國這樣的大河文明不同,肥沃而廣闊的沖積平原讓中國人擁有發展農業的基本條件,而農耕經驗的傳承又讓中國人崇拜父權以至於崇拜王權,小農經濟的形成進一步抑制了貿易的發展,對中國人而言,海的對面是荒蠻和恐怖。宋朝開始,中國的貿易看似發達,然而這種發達更多是奢侈品和國家性的貿易,對普通老百姓的影響很小。
也就是說,對歐洲人而言,貿易是生存之本,對中國人而言,貿易是不務正業。
而歐洲開啟大航海時代的幾個重要因素: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活躍了歐洲人的思想,讓歐洲人不在安於在貴族老爺的封地上當牛做馬,他們開始渴望財富,渴望自由;歐洲封建國家政府力量較弱,對老百姓控制能力較低;歐洲人對東方財富的渴望加上奧斯曼帝國封住了絲綢之路,使得他們必須另謀航路;以及自然科學的普及和發展,歐洲人相信地球是圓的,無論往哪個方向走都能去東方。
以上幾個重要因素,在中國一個都不可能出現:封建社會儒家禮教對知識分子的思想固化讓整個社會歧視商業貿易,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和大地主的土地兼并牢牢控制土地上的農民,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國人對外國沒有任何興趣,對農耕經驗的崇拜讓老百姓對農業以外的其他技術沒有任何興趣。
你讓這樣的中國人拿什麼去開啟大航海時代?


沒可能。

我們的祖先留下了三樣無敵的商品,憑著這兩樣東西,中國只要做生意,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一曰茶葉,二曰絲綢,三曰瓷器。

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中國的交易對象必須足夠的財力來消費這幾樣商品,否則中國就沒必要和它進行貿易。

鄭和船隊後繼無人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意沒法做了,一直虧。非洲哥們能給三保太監的也就是長頸鹿之類的動物。

別說非洲人錢不夠,工業革命以後的西方照樣錢不夠。

沒有等價值的貨物賣給中國,就只能幹巴巴地把白銀送過來,甚至販賣鴉片也沒能扭轉貿易逆差。在自由貿易上吃了敗仗,英國人就動手來搶了。一仗還不夠,打了兩仗。

這是自由貿易的部分。

傳統上,中國的儒家意識形態又沒有沙漠一神教教義,以對非信徒進行去人格化的處理,說白了就是把異教徒不當是人而當是動物。

基督徒可以一面奴役幾千萬黑人,滅絕上億美澳原住民,一面高喊人人生而平等,精神不會錯亂。

而儒教國家,奴役個幾十萬人就可以解鎖千古第一暴君成就。種族滅絕甚至不在成就列表裡。

文化是制度之母,沒那個文化,自然也就沒那個制度了。

這是殖民掠奪的部分。


大航海說到底就是殖民掠奪異教徒,再把貨物賣到傾銷地。

中國第一無法殖民掠奪,第二沒有夠資格的傾銷地,怎麼重現大航海?

這兩點到今天仍然成立,所以要搞一帶一路。

至於中國人走向東南亞,那要看他們去東南亞是幹嘛。

雖然其他國家沒有足夠的財力消費中國的商品,但中國人自己是有錢的。所以從很早開始,南方的漁民就致力從海洋挖掘財富。

珍珠,珊瑚,玳瑁等等,都是可以高價賣到中原的。大名鼎鼎的沈萬三,就是靠這個生意做到了富可敵國。

雖然同樣走向海洋,但和大航海的邏輯完全不同,不能類比。


率先開啟大航海的兩牙,西班牙與葡萄牙活得如何?

眼裡不要只有英美啊!


我看了一下,好像沒有人討論到一個關鍵問題:明朝實施海禁的原因

由於歐洲大航海開啟了世界近代史,大家在看待明朝海禁的時候經常會代入上帝視角,很自然地覺得「要是開了海明朝就牛逼了」,進而覺得「明朝決定海禁的那批人腦子有病」。

但站在當時明朝的立場上去想,明朝實施海禁的原因與性質,和明朝在北方封鎖邊境是一致的。兩者都是禁止私人貿易、由官方進行朝貢貿易,而且都在隆慶年間解除了禁令。

明朝在北方封鎖邊境,是為了防範蒙古諸部。而海禁,則是為了防範日本


以前在看胡惟庸案相關歷史的時候,我發現胡惟庸有一條很奇怪的罪名:通倭。

當時我感到很奇怪,明朝初年就已經有倭寇問題了嗎?在我印象里倭寇問題是明朝中期才出現的。

我仔細查過之後,才發現了盲區:

倭寇在元朝就有。到了洪武年間,倭寇已經是個很嚴重的邊患問題了,而且這時候的倭寇不是後來那種假倭。《明太祖實錄》里幾乎每年都有倭寇入侵在沿海燒殺劫掠的記載。以至於沿海很多地方出現了出於軍事目的的居民內遷。防倭是促成明朝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

在中日貿易中,日本除了工藝品土特產以外,真的是「窮得只剩錢」——日本特產貴金屬。除了絲綢瓷器這種全世界人民都喜歡的東西以外,日本想從中國得到的還有鋼鐵、硝磺等戰略物資,還有白糖、棉布、藥物、礦物等大宗貨物。當然,還有漢文書籍。而明朝得到白銀沒處花,就跟南方山區的少數民族買東西——這也是一些老家不產白銀的少數民族卻有佩戴銀飾習俗的原因。

這樣一來,海禁的目的就明確了:防止商人資敵、防止國內外匪寇勾結。

直到戚繼光平定沿海倭寇之後,沒過兩年隆慶帝就解除了海禁,也就是「隆慶開關」事件。而且即使是隆慶開關,也是把日本排除在可貿易對象之外的。萬曆年間為了讓海商無法通倭,明朝政府不惜禁止切斷自家沿海省份之間的國內航線。

而此時,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已經把據點建到明朝家門口了。明朝錯失先機,加上政府對海商也沒有保護支持,最後當然競爭不過。

即使明朝如此嚴防死守,還是沒有阻擋民間走私貿易,最後仍然誕生了超出控制的鄭芝龍集團。


考慮到現實歷史中,連滿清入關這種小概率事件都發生了。

再考慮到滿清入關,得益於張家口晉商集團(八大皇商)的走私貿易支持。

還要考慮到明末直到山河破碎,還要把主要精力用來搞派系內鬥的精神。

如果明朝當真不海禁的話,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可能今天就會有人高呼「明亡之後無華夏,中國正統東南亞」,還會有人問這種問題:

如果明朝當年封鎖海上貿易,中國能否避免被日本入侵薙髮易服的屈辱歷史?


記得《大航海時代4威力加強版》裡面,那幾個人喊的話都很裝逼,只有李華梅(虛構的大明女水師提督)喊的話是要打倭寇。
東亞是全遊戲裡面最好賺錢的地方,但凡是中國的地方,除了沂州只產不值錢的小麥(但極適合商品傾銷),別的地方全產一堆一堆的好東西。
雖然是遊戲(只不過光榮的遊戲也比較靠譜),也體現出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在古代,既是大量商品的產地,又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_→【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但農業能自給,手工業的產品也能自給。沒市場需求,搞啥大航海,歐洲人搞大航海可不是為了造船實現探索世界的偉大理想。


中國過了戰國就已經定型了 追求不變的穩定從此成了這片土地上最重大的政治正確


從地理的角度講,中國真的沒有去尋找新大陸的動力。歐洲人航海是為了香料和黃金,香料和黃金在哪?就在中國腳下的東南亞地區,所以中國人想去海外賺錢就去南洋就好了,就算政府真的支持海商做生意也不會有不要命的主去橫跨太平洋吧


歷史真的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大航海時代偏偏就被定義為歐洲人專享的驕傲名詞了。

君不見,鄭和更早到達非洲;東南亞也有華人設立的名義共和國,還早於米國。
阿拉伯人更厲害了,隋唐時代就能派先知到廣州建立清真寺。廣州泉州在古代也是各種膚色人種混居的大都市。

還有啥沖繩人,南太平洋島國人,夏威夷人,毛利人更是讓人匪夷所思,這些島嶼離最近的大陸都有幾千公里,上古時代的人類到底是怎麼成批登陸的?

當然啦,你們不會承認這些是大航海時代。非要搞殖民,刀槍大炮加十字架賺百倍的利潤,那才刺激嘛。


我覺得雖然中國人沒能率先開啟大航海,但是有可能率先開啟大航天時代。

從航天技術上來說,我們和美俄(蘇)還有差距,但是那是兩家在冷戰時期,在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巨大戰略壓力下,不顧成本瘋狂投入燒錢燒出來的,蘇聯解體以後美國沒有了壓力之後也放緩了航天技術的研發,不過美帝還是驕傲地保持著世界第一的航天水準。我國一開始發展航天技術是基於尋求空天安全和戰略威懾需求來研發的,技術水平也好,研發經費也好,都落後藍星第一大美帝一大截。一直以來,我國的航天科研人員依靠美帝十分之一的經費小步快跑緊追慢趕,近年來也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和成就。如今我們的工業體系完善而強大,政府也一直在穩步地增加對航天的投入,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科研人員們年輕有為啊,反正我是對他們充滿了信心。

期待有生之年我們能突破科技的束縛,探索廣袤的宇宙,這不僅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進步。


沒有可能。對於中國而言,新大陸就是東南亞、南亞。


中國是中心化的國家,西班牙是去中心化的國家。


友情提示:鋼化玻璃就是去中心化的。


伊比利亞主義的沒落


南宋不亡倒有這個可能,其他朝代還是算了吧。


這是個好問題,不過也是老生常談了。
從民族心理和民族習慣,到周邊的經濟環境,再到實際的商業利益,都不大可能會有西方這樣的航海大發現。
西方在海洋文明裡孕育出的民族特性,在中世紀就對東方財富心馳神往的氛圍下,在西班牙葡萄牙剛從伊斯統治下奮發解放出來、熱烈傳播上帝福音的熱忱下,自然就會有前赴後繼死亦無畏的航海動機。
而對中國人而言,大海茫茫,彼岸皆是落後蠻夷之地。官老爺自然不感興趣,民間也不大可能看得到長遠的利益和世界的變化。當然明代商人的海外活動也很頻繁,但大多也僅限於南洋。在葡萄牙人攻入南洋佔領據點的時候,曾經虔誠的朝貢藩屬來北京求援,明朝的皇帝僅是寫了一封信表示譴責並號召其他南洋小國支援罷了。
再到明代西方人慫恿呂宋島土著大肆排華(兩次屠殺一次驅逐,當時東南亞很多地方華僑都已佔據社會上層甚至開始左右政權)的時候,依舊只是書信抗議罷了。最後一次屠殺在崇禎末年,這等光景下就連書信抗議也沒有了。
有時候政策只是一部分,脫離了民族心理和整體局勢,自然只是霧裡看花。歷史往往沒有「如果……就……這樣的句子」,只有「因為①②③④⑤⑥……等諸多因素,所以在若干程度上……」


在那個進入大洋就約等於死亡的年代,但凡可以通過陸地獲得財富資源的國家,在陸地上沒有危機感的國家,不論造船技術多麼先進,都沒有任何可能開啟大航海時代。

葡萄牙被西班牙擠壓在歐洲的最西角,西班牙被群山阻隔在伊比利亞半島,荷蘭芝麻大的地方還低于海平面,英國就是個島。


中國古有」家有父母不遠行「的思想,所以不會走遠,走遠了也馬上會回來,鄭和就是例子。

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含義,古人認為我們是中央之國,文明、富裕、物產豐富,開船去蠻荒之地?開玩笑。

所以,以前不可能,現在因為已經不存在未探明地區了,所以以後也不可能。


都什麼年代了,還老盯著大海!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將來從地球到火星殖民地跑一船運輸才能賺大錢,你飛一趟月球基地都只能算短途。想活下來就得打價格戰。


-------------------------------------------------------------------------------

趙二狗:師傅,這船去月球嗎?

老司機:去去去,我們月球背面都飛。

翠花:快上船,裡面還有位置。還有誰去月球的?快上船!那幾個去月球背面的大兄弟,往裡飄一下,把前面的位置然給其他早下船的朋友。

眾乘客:怎麼還不開船? / 走了走了,別等了。 / 快開船,我老公還等我在月球吃年夜飯呢?

船上廣播:各位乘客,歡迎乘坐xxxx航天,由於我們的票里沒有保險,因此請綁好安全帶,出事我們不負責任。下一站玉兔著陸紀念館,請要下船的乘客做好準備。

船長: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統統不許拿出來,看見連人帶行李直接扔出氣閘。

眾乘客:這太TMD的美聯航了!

狗剩:媽媽,我要尿尿。

狗媽:倒霉孩子憋著,你要是在太空里尿了,全船的人都要打死你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沒人開發氫氟火箭呢?
中國幾個衛星發射場的功能有何不同?
為什麼這麼多人關注「神九」和我國的航天事業?
為什麼太空梭事故率這麼高,科學家還是願意坐?
航天器實現自主導航的難度有多大?目前國內外進展如何?

TAG:中國人 | 宋朝 | 航天 | 大航海時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