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對中國當下有深刻見解的書?

感覺很多有見識的書都是寫以前的,比如我要了解中國經濟,可以讀溫鐵軍、林毅夫,我要了解土地,可以讀賀雪峰、曹錦清,我要了解貨幣外匯,可以讀周其仁、余永定。

但有什麼對「當下」有深刻見解的書?難道只能從破碎的快消信息中去獲取?獲取這些破碎信息的時間精力成本太大了,而且也不能得到一個整體的印象。

或者說有什麼對當下有深刻時評,學術意味濃厚,而非快消的學術類雜誌。


推薦一本很新(2016年4月出版),感覺有比較客觀分析,又詳實易懂的書。

China"s Economy: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
Arthur R. Kroeber

哈佛肯尼迪學院一位知名研究中美關係的教授朋友推薦的,自己讀了以後覺得確實不錯。

主要內容(按順序)有:

  1. 中國的政治經濟縱覽
  2. 農業以及鄉村經濟
  3. 工業和進出口業的崛起
  4. 城市化和基建
  5. 企業制度
  6. 財政系統,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關係
  7. 金融系統
  8. 能源和環境
  9. 人口與勞動市場
  10. 消費市場
  11. 收入不均以及社會影響
  12. 改變中的發展模式
  13. 中國與世界

作者對國內的經濟和政策,從原因動機到結果和影響,從建國一直到現在(2014/2015年),一路分析下來,也和其他發達發展中國家做比較,解釋的清楚有條理,也不晦澀深奧。全面,也是我見過立場比較客觀平衡的。

相關回答:
有哪些十分驚艷的書值得推薦? - Li Carly 的回答


為了照顧閱讀體驗,將補充回答放在了後面。

該回答更像是一個研究中國問題的文獻參考,我本人也並未全部閱讀所列內容,故而只是簡單地分享相關研究方向的學術性專著的大概。

====================================

一、關於中國未來發展前景方面,相關書籍:

  1. 基辛格、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李稻葵和扎卡利亞對中國未來發展的辯論《21世紀是屬於中國的嗎?》(Does the 21st Century Belong to China?)
  2. 當代中國研究學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主編的《對中國未來的國內和國際挑戰的圖示》(Charting Chinaapos;s Futur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3. 羅斯 特里爾(Ross Terrill)的《中國向何處去?》(Where Goes China?)
  4.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出版的《崛起中的中國:全球的挑戰和機會》(Rising China: Glob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5. 加拿大學者特洛伊·帕菲特(Troy Parfitt)的《為什麼中國不可能統治世界》(Why China Will Never Rule the World: Travels in the Two Chinas) 其中特別指出,對中國實力崛起的過分解讀是一種誇大其辭的言論。

二、在中國發展對西方政治經濟影響方面(一些著作產生了相當大的社會影響)

包括:

  1. 《未來實力展望》(The Future of Power)、
  2. 《美國的挑戰:在21世紀與崛起的中國接觸》(America『s Challenge: Engaging a Rising Chin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3. 《黯然失色:生活在中國經濟統治的陰影下》(Eclipse: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
  4. 《中國導致的死亡:呼籲全球對抗巨龍》(Death by China: Confronting the Dragon – A Global Call to Action)、
  5. 《霸權之爭:中國、美國和亞洲控制權之爭》(A Contest for Supremacy: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
  6. 《中國、美國和全球秩序》(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Global Order)等。
  7. 同類書籍還有《中國與美國的戰略競爭》(China』s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和《誰害怕中國?中國軟實力的挑戰》(Who;s Afraid of China?: The Challenge of Chinese Soft Power)等。


三、除了對中國現實的研究外,一些學者立足人文學科傳統,從更為宏觀的、東西方歷史發展比較的綜合角度,對當今中國進行分析。

這類研究往往與西方新聞界唱衰中國或者妖魔化中國的特點相反,常常秉持一種近乎「唱盛中國」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西方學者以西方為中心,以文明社會的眼光俯看非文明社會的傳統立場。他們以客觀的角度,描繪和分析東西方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此消彼長的歷程,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那種認為中國一直落後,或者固步自封、閉關自守的傳統看法。這類書籍包括哈佛大學尼爾·弗格森的《文明:西方與其他》(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和斯坦福大學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的《西方為何至今統治世界》(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等。弗朗西斯·福山的《政治秩序諸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也用相當篇幅分析了中國治理模式的歷史發展。

還有還有還有值得單獨提出來說的是這個——著名的東亞研究學者傅高義2000年從哈佛大學退休之後,經過十年磨一劍的鑽研,呈現給世人《鄧小平與中國的變革》(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的。書中,他運用大量的資料,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在中國改革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和分析,成為西方迄今為止關於鄧小平研究最權威的著作。
然後就是打開中美關係正常化大門,並見證了中美關係幾十年風風雨雨的基辛格,也出版了《論中國》(On China)一書,對中國的歷史和未來發展前景以及對世界的意義進行了分析。這是這位蜚聲世界的外交家和資深學者首次以專著形式專門分析一個國家,也是他對中美關係幾十年歷程的個人見證。

四、在對中國發展模式探討和分析方面:

  1. 《紅色資本主義》(Red Capitalism)
  2. 《奔跑的紅色女王:中國的政府、創新、全球化和經濟發展》(Run of the Red Queen: Government, Innovation,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3. 李侃如的《應對中國挑戰》(Managing the China Challenge)
  4. 德國的韓博天與美國的裴宜理主編的《毛澤東無形之手:中國適應性治理的政治基礎》(Mao『s Invisible Hand: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Adaptive Governance in China)
  5. 義大利納波利奧尼的《毛式經濟學》(Maonomics)
  6. 《中國治理術》(China』s Governmentalities)、《中國的國家調控:一種全球化的新戰略》(China『s Regulatory State: A New Strategy for Globalization)
  7. 美籍華人學者等人關於中國模式的著作《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探索:超越北京共識》(In Search of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Beyond the Beijing Consensus)
  8. 托尼·塞奇(Tony Saich)的《治理和中國的政治》(Governance and Politics of China)

======================================================================
以上是比較系統的對中國當下有深刻見解的學術成果了,再列一個梳理中國發展過往歷史的書單:

以上截屏書單。

補充:兩本結合歷史研究取向的學術專著:

《二十世紀中國政治》 鄒讜先生著,大陸沒有出版的,香港可以買到;

《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 高華先生著,同樣大陸也看不到。

===================================

補充:

  • 鄭永年的《技術賦權》

鄭永年,浙江省餘姚人。中國政治、社會問題與國際關係專家,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其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主要研究興趣和領域包括民族主義與國際關係;東亞地區安全;中國外交政策;全球化、國家制度和社會轉型;技術變革與政治轉型;社會運動與民主化;中國政治與中央地方關係。

在本書中,作者對中國互聯網的歷史做了一次突破性的研究,細緻又全面地觀察了中國互聯網對於國家和社會的影響,發現互聯網給中國的社會—政治變革帶來了新的動力。政府權力和社會力量在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公共領域中轉換。

技術賦權: 中國的互聯網、國家與社會 (豆瓣)

  • 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的《中國政治經濟史論》——並不是單純講歷史,而是結合中國發展歷史史實對其進行政治提煉概括,評價和總結,氣勢恢宏但相應的也比較冗雜。

回顧了新中國成立至1976年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重點探討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宏觀背景、初始起點、發展條件和各類動因;從政治與經濟兩條主線閘述了建國初期到向社會主義轉變、「大躍進」到經濟重建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歷史過乾旱和歷史聯繫,並對這段時期作了客觀和歷史的分析。

中國政治經濟史論 (豆瓣)

  • 李侃如的《治理中國》——李侃如教授是美國的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啊,這本書詳括了中國變革、政府管理體系變革、經濟發展和未來挑戰等。

治理中國 (豆瓣)

  • 余華《第七天》

揭露了中國當代諸多荒謬不堪的社會問題和現實。挺好的一本小說,建議閱讀,但不是學術意義上的。文學創作從另一角度和另一層次看待中國現實,也不失為一種對中國社會的針尖麥芒的見解。

==================================

感謝閱讀,喜歡請點贊,謝謝!

ps: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我的其他答案,希望批評指正我淺薄的回答,謝謝。

離綱:世界上會不會有一些被人諱莫如深的謊言?

離綱:「何不食肉糜」「階級固化」是否被濫用?如果被濫用,如何看待?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19390/answer/174795972

離綱:什麼是「低慾望社會」?為什麼日本社會會進入這種狀態?


黃亞生的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不知道你所說的「深刻見解」的標準是什麼,不過這本書值得翻一翻,開卷有益。

黃早幾年也有本selling china,也值得一讀,


就這一本,讀過的西方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意識形態把握最准,又用西方視角梳理清晰的佳作,作者是FT原中國區頭頭,個人認為比 Kissinger的&務實精闢多了。打蛇七寸吧,我讀完這本書以後覺得國內的事容易解讀多了。

不知道有沒有繁體中文版,國內自然看不到的。。。
很多知友問那裡找,我是在國外直接買的所以不知道,既然有了書名應該不難找吧,支持正版。


推薦今天剛讀完的。

《出梁庄記》,梁鴻著。
不看見農村,不看見農民,便不能稱為看見中國。

微博上摘抄的介紹:
「梁鴻的《出梁庄記》對農民、農民工、城市「蟻族」、城中村等諸多層面的考察,貫穿著對鄉土、對農民的深情和對社會建設的深入思考。出梁庄記》記錄了外出務工者進入了中國的哪些城市,做什麼樣的工作,如何流轉,他們與城市以什麼樣的關係存在,他們怎樣思考梁庄,是否想回去,怎樣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樣思考自己的生活,他們的歷史形象,他們的身份,是如何被規定,被約束,並最終被塑造出來的。」

我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從不同的視角閱讀這本書。一個社會學者可以從中看見老一輩和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和農村的夾縫中的生活空間和自我認同;一個從小城鎮步入農村的年輕人可以從中看見20年前父輩們的生活軌跡和奮鬥歷程,甚至可以從中暗暗推測自己的命運線索。

這本書盡量以觀察者的視角去記錄離開梁庄打工者的生活故事,其中有悲慘的,有傳奇的,但更多的是卑微心酸甚至啼笑皆非的,作者力圖以「農民工」為切入點,縱深地窺探繁華盛世背後的制度邏輯和時代信仰。其以小見大的良苦用心,既為讀著提供了鮮活豐富的人物群像,也打開了一道獨立思考當下社會的切實可乾的思考根基。

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靜。這是我的狀態。

這本書的豆瓣:出梁庄記 (豆瓣)
這本書的微博:Sina Visitor System


現在排名最高的答案給的書雖然好,但並不十分切題——對中國「當下」有深刻見解,比如《江村經濟》所描述的陷入內卷化困境的農村在今天已不多見了,今日中國農業的困境是個體小農發展的極限問題。
1.要理解當下的中國,必須理解中國的過去,更要懂得是哪些傳統在塑造中國的現在
《安源:發掘中國革命之傳統 tg的崛起,離不開其強大的宣傳動員能力,這本書從安源罷工這個歷史事件入手,對tg的文化塑造能力進行了深入分析。當然,黨正在失去這種能力,這是十分危險的。作者裴宜理是研究工人運動和中國政治的權威,她的書都值得一看。
《偉大的中國革命》 費正清對中國的革命傳統的完整梳理和高度評價都在此書中。
《China, A New History》 費正清晚年對中國革命的認識有了巨大變化,這本書是這種變化的集中體現。
《不可忘記毛澤東》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教授郭益耀的力作,不要被名字迷惑,他闡述的是毛鄧二人的傳承和新中國的工業化策略。

2.中國的現在
《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書名就是對中國當下的總結
《China Goes Global:The Partial Power作者在多數場景下都把中國形容為一個「不完全大國」(partial power),這也就成了書的副題。在詳盡分析中國對外政策及與主要國家、地區的關係之後,沈大偉將中國定性為一個「謹慎的外交角色」。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國是「溫和的修正主義者」,對二戰後國際關係協調機構的運作方式構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戰。
《The Hundred-Year Marathon 與《China Goes Global:The Partial Power》正相反,作者白邦瑞認為中國的戰略忽悠計劃(Strategic Deception Program)是1955年由毛澤東主席親自啟動的,在世界上廣泛傳播中國是一個窮困、落後、不關心外界的國家。白邦瑞表示:「因為這種戰略忽悠,美國認為必須幫助中國,向中國提供各類物資,以保證中國是個友好的國家,但這全錯了!」至於哪本書更準確。。。╮(╯_╰)╭你猜
《當代中國的中央地方關係》
《The China-Pakistan Axis : Asia"s New Geopolitics
《中國社會:變革、衝突與抗爭裴宜理教授的又一力作
《Red Capitalism : The Fragile Financial Foundation of China"s Extraordinary Rise》 有中譯本《紅色資本》,對中國改革開放後的金融政策有很深的的分析。
————————————————————————————————————
以上大部分在大陸看不到╮(╯_╰)╭
-————————————————————————————————————
只收藏不點贊的都是壞人 (#‵′)凸


朱蘇力:法治及其本土化資源。在中國搞法治不僅靠邏輯還要有經驗。


金融領域的話,推薦可以看一下Red Capitalism: The Fragile Financial Foundation of China"s Extraordinary Rise.


---------------------------祝大家新年快樂,享受更多生活的樂趣------------------------------

個人認為,對當下有深刻見解的書,大都是之前的一些書,經過時間淘洗,成為了經典,才叫深刻;

而僅憑閱讀時指點江山的快感來說明一本書是否深刻,是不太合理的;

之前的經典,雖然距離現在有一些年頭,但是這並不是關鍵;拋開時間的界限,這些書關注的是表象下的根源,而這些最根本的東西,是與當下不當下無關的,因為它還沒有來得及變化;

當然,把一個國家放置在世界大環境中時,則需要掌握最新的資訊來進行分析和預測,不過就算這樣,我認為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思想還是不可或缺的;

我把我讀過的有關中國當下的書在此列出,本人並不是社會科學專業科班出身,僅僅通過讀書來求知求識,有所偏頗,望題主多多了解其他信息再做讀書計劃;

  1.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孫隆基著;

讀這本書的時候,是配套《理想國人文精選叢書》來讀的,作者對中國的歷史、宗教、文化、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捋出了一條因果鏈,單單就這樣的思考成果來說,還是讓人耳目一新的;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分析稍微有些主觀,印象中作者引用了很多尼採的名言,看起來有些怪怪的;

廣西師範大學的《理想國人文精選叢書》其他六本書,都推薦看一下;我個人非常推崇埃里克.霍弗;
(1)《娛樂至死》 尼爾.波茲曼 著
(2)《烏合之眾》 古斯塔夫.龐勒 著
(3)《狂熱分子》 埃里克.霍弗 著
(4)《童年的消逝》尼爾.波茲曼 著
(5)《大歷史不會萎縮》 黃仁宇 著
(6)《論自由》 約翰.密爾 著(這本書出現在這有點突兀)

2.《江村經濟》 費孝通著
3.《鄉土中國》 費孝通著

讀費孝通先生的文章,感覺非常舒服,和一些枯燥乏味的教科書不同,費老先生的書,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將鄉土社會的現象和結構分析得入木三分,讓我對中國農村的認識也為之改觀;

4.《浮生取義》 吳飛著

這本書是在kindle上買的,本來想比較迅速的讀一下,但是讀著讀著就慢下來了,因為其中很多分析需要聯繫自身的經歷仔細思考;作者借對華北某農村自殺現象的分析,對『正義』、『道德』等辭彙的中國化進行了描述;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田野研究類的書籍,以數據和現場還原做背景,感覺真實而震撼;

5.《江城》
6.《甲骨文》
7.《尋路中國》——彼得.海斯勒的中國紀實三部曲;

這三本書我不知道能不能談得上『深刻見解』,因為在我這裡,是把它們歸為紀實文學的。之所以在這裡列出,是因為往往記錄性質的文字帶來的震撼更為強烈,就像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一般真實,可以引發更多來自自我的深刻見解;

在此引用作者自己的一段介紹,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這三本書橫跨了我的中國十年,從1996至2007。我們可以看出,這個處於世紀之交的十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關鍵的時期之一。正是在這十年中,中國經濟實現了騰飛,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開始增大。更重要的是,這是鄧小平去世後的第一個十年。在這十年中,中國歷史的面貌開始變化,大規模的政治事件與強力領袖開始從中退卻。相反,中國巨變的推動者變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農民、邊學邊乾的企業家,他們的能量與決心是過去這十年中的決定因素。從《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尋路中國》,我所講述的都是他們的故事。』

推薦文的末尾會再次引用彼得.海斯勒的一段話;

8.《十個辭彙里的中國》 余華著

這本書有人推薦,這裡再寫一下;值得一看,但是沒有書上說的那麼神,什麼替中國把脈、刀刀見血的評論之類,作者用十個辭彙去概括一個國家的眾生萬象,本身就可能會帶來極大的誤導;當然,這本書的見解和廣度還是超越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

另外余華的小說也值得看一下;

9.《國家的常識:政權.地理.文化》 邁克爾.羅斯金著

一直都非常喜歡後浪大學堂的書,怎麼表達我的心情呢,就感覺這樣一個系列的書存在就是上天對我的恩賜,能讓我比較輕鬆的去了解一些新領域的知識;

這本書算是一本教科書,從政治、文化、地理、歷史諸多方面,分析現如今世界上的幾個代表性國家:美國、俄羅斯、英國、巴西、中國等,不單單推薦對中國的分析,對其他國家的分析也同樣值得一讀;

PS:中國和巴西部分需要費勁找找,實在不行看英文版吧;

在此列出後浪大學堂系列書籍的一段話:

「大學堂」中展開一本本書,闡明各種傳統和新興的學科,導向真理和智慧。既有接引之台階,又具深化之門徑。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請你把它翻開……

10.《叫魂》 孔飛力【美】著

這本書是在火車上看完的,比較粗略;作者通過對乾隆年間一次有關妖術的恐慌進行分析,描述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應對策略;比較有噱頭的"妖術"倒不是重點,從這本書能初步獲得階層之間的換位思考能力,單單是這種意識,我認為就是很難得的;

PS:最初還以為這是一本恐怖小說。。。

11.《私人生活的變革》 閻雲翔著;
12.《長江下游地區的地租、賦稅與農民的反抗鬥爭》 白凱著;
13.《租佃關係新論》 高王凌著;
14.《現代公共規則與鄉村社會》 張靜著;

這四本書,同屬於黃宗智先生主編的《中國鄉村研究專著》,對鄉土中國的愛情、租佃、階級關係等元素進行了詳細研究和分析,這裡的詳細研究,指的是書里的每一句話都有理有據,論證很翔實。但是相對來說個人情感色彩淡一些,呆板一些,讀的時候可能會發困;

15.《毛澤東選集》 毛澤東著。。。

學習毛概的時候,看的這套選集,後來又看了一次,兩次都沒有看完,蹦蹦跳跳地看;很多關於當時情況的敘事說理,都略去了,只是對部分能體現出毛主席老人家的思維方式和個人觀念的文章比較感興趣,譬如《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之類;

毛主席的很多當時的分析方法和觀念,哪怕拿到現在來說仍不過時,個人認為如果毛概課能講得認真深入一些,對於學生們還是有很大益處的;

2015.2.16補充:

16.《魯迅全集》

我怎麼能把魯迅先生給忘了,這個就不解釋太多了;單單一篇《傷逝》,就值得拿出來研究幾個星期,越思考發現值得反思的東西越多,最恐怖的是還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17.《血酬定律》
18.《潛規則》 吳思 著

這兩本書我讀的不是太細,只是覺得其中有些不嚴謹的地方,特別是對經濟學上大量辭彙的使用方法有待探討;但是作者的分析視角是非常獨特和深刻的,這個不能否認;

2015.2.17補充:

19.《迂迴與進入》弗朗索瓦.於連著

今天整理一些哲學書的時候看到了它,這本書不太出名,作者是一個漢學家,法國人;於連描述中國文化的迂迴策略,並且和西方文化與哲學做了對比;此書哲學氣息很濃,因為作者本身也是一個哲學家,他寫的其他書我沒看過,在此就不推薦了,閱讀了之後再說;

2015.2.18補充:

20.《第三隻眼睛看中國》 洛伊寧格爾或者王山著

這本書很舊了,我看到書名之後已經快忘記書裡面的內容了。看這本書的時候,大學剛剛開始,歷史上的很多東西還非常神秘,這本八九十年代視角回顧國家建立發展歷程的書,極大的滿足了當時對歷史的八卦情結;相傳這本書的作者是王山,只是引用了一個德國化名;雖然這本書很舊,不過裡面的很多宏觀上的認識還是不過時的,比如對於農民的分析和對戶籍制度的認識;

21. 其他答案中@方亮所提到的一些國內少見的書;

礙於視野所困,我所推薦的書都是在國內網路上、書店裡可以找到的書,頗有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如果大家想要站到一個新的視野去看,可以參考一下他所推薦的書籍,肯定是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東西的,我並沒有看過他推薦的書,只是認為他的推薦很真誠,他讀書的視野比我更豐富,較我而言要更專業;

PS:方亮提出,上面所推薦的一些書籍內容有些已經過時,譬如《江村經濟》等;個人認為,

《江村經濟》當中,對農民和土地關係的分析,放在現在的背景下,的確有些跟不上時代,但是仍然不算過時,其中對農村家庭和兩性地位的描述,哪怕放到如今的城市也有一種普適性;我這樣的解釋並不是想抱殘守舊,只是覺得經典的、費心血的書,有些東西是不會很快過時,開卷之後,裡面的見解,還是有益的,哪怕社會構成的元素在急劇變化,內在運作機制和整體功能目標的變化還是不太快的;

22.其他答案中 @Anlulu 所提到的一些學術類雜誌:

@Anlulu 說書籍只是代表過去,期刊才是面向未來,我認為經典書籍代表一種逐漸積累出來的知識,更為厚重,但是有一定的滯後性,而如果沒有期刊之類的學術性雜誌,也便不會有那麼多經典的書籍了;作為非專業的讀者,可能關注書籍更多一些,畢竟只是要學習;可如果有意在創造的有志人士,學術期刊則非常重要了;

23.其他答案中 @吳聖羽 所提到的更為專業的書籍:

我推測@吳聖羽同學應該是政治學相關專業科班出身的學生,或者是社會學、政治學相關內容的強烈愛好者,可惜他回答的時間比較晚,所以被看到的概率也就大大減少;想要更為深入了解這個問題的,可以參照一下他的答案,深度和廣度明顯要強一些;

---------------------------------------------------分界線---------------------------------------------------

個人認為,想要了解關於中國當下的深刻見解,還是先從基本的通識書籍開始著手,讓自己的思想先變得敏銳"深刻"起來,然後才會有對於"深刻"的鑒別力;一些社會科學學科的入門書籍,譬如《社會學》、《津巴多普通心理學》、《傳播學概論》、《哲學導論》等,感興趣的話還是可以看看的;我是在這條自我教育的路上剛剛起步,慢慢往前走,不為別的,只為求知求識;

以上推薦的書,大都是只看了一遍,如果有什麼有誤導性的地方,還請指出;

最後附上一段彼得.海斯勒的文字:

Writing could obscure the truth and trap the living, and it could destroy as well as create. But the search for meaning had a dignity that transcended all of the flaws.

文字可能掩蓋真理,陷生者於不義,它可以重建也可以摧毀。但是尋找理性的行為本身就擁有一種尊嚴,可以超越文字的一切缺失。

2015.2.16 02:07


推薦兩本書,第一本還是之前我在一個討論印度的帖子下面提到的

尋常的作者因為畢竟沒有經歷過決策過程,他們的書為建言獻策則有餘,但總歸是感覺缺了點什麼,此君獨掌大權數十年,縱橫遊走於諸國,晚年出的這本書,我是十分喜歡,推薦給答主。我也不評論,摘一段大家看看。(英文版就不貼了,貼一個我以前在貼吧隨手翻譯的,有誤請指出並見諒)
-------------------------------------------------------------------
1. 中國領導人認真思考過在亞洲乃至世界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嗎?
當然,為什麼不呢?他們已經通過一個經濟奇蹟把一個貧窮的社會改造成為現今的世界範圍的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正如高盛所預言,將在接下來的20年內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他們已經隨著美國一道領導著把人類送入太空,用導彈發射人造衛星的偉業。這是一個擁有4000年歷史13億人口的巨大文明,孕育了許多非常有天分的人才,形成了可以不斷產生天才的人才庫。他們怎麼可能不渴望在亞洲成為第一,以及不久的將來在世界成為第一呢?
今天,中國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以過去50年難以想像的速度發展著,進行了無人可以預料的巨大變革。中國人民已經調高了他們對於未來的預期以及渴望。每一個中國人,都渴望著一個強大而富有的中國,一個繁榮,先進,以及技術上可以媲美美日歐的國家。他們已經覺醒了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使命感。
中國人將會希望同美國平等的分享21世紀,中國的意圖正是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力量。所有靠近中國的政權特別是那些毗鄰中國的國家,已經把這一點納入考慮。這些政府需要重新考量他們在中國的核心利益上威脅到中國的後果。中國可以輕易地實施經濟制裁,僅需禁止這些國家進入一個購買力與收入水平都在急速增長的13億市場就行了。
不像其他新興國家,中國希望成為中國,而且希望其他國家接受它作為中國而不是西方的一員。
2. 第一意味著什麼?中國成為亞洲的首要勢力之對於應對周邊國家的政策將有何改變?
他們想法的核心是回到那段伴隨著屈辱與奴役的殖民歷史前的世界。在中文裡面,中國的意思是中央王國,意味著一個中國處於地區以及統治的中心而其他與之有關的國家處於附庸以及上下級從屬地位的世界,這些附庸國家作為臣屬需要向北京進貢,例如,汶萊的蘇丹,四個世紀前,他向北京進貢絲綢並在北京去世,安葬在北京的一處神龕里。
3.一個工業化的強大中國會對東南亞是一件好事嗎?正如美國1945年後對東南亞的扶持一樣?
新加坡對這一點不確定,汶萊,印尼,菲律賓,泰國以及越南同樣不確定。我們已經看到一個更加自信與強硬的中國。美國擔心的是當中國可以挑戰它的超級大國地位的時候它將面對怎樣一個世界,這同樣是許多亞洲的中小國家所擔心的事情。他們對中國可能重塑其幾個世紀前的帝國地位感到不安,對可能成為中國的臣屬並不得不如幾個世紀前一樣向中國朝貢存有疑慮。
中國希望新加坡能夠隨著中國變得更具影響力而更尊重中國。中國告訴我們:「大國與小國之間是平等的,我們不是霸權主義。」但是當我們做了一些他們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中國會說,你讓13億人不高興了,你掂量掂量自己吧。
4.中國謀求第一的策略是什麼?
中國已經概括了他們的最佳策略,即建立一個強大而繁榮的未來,用他們巨大而不停增長的高技能高學歷勞動力來比別人銷售更多,建設更多。他們會避免任何可能損害中美關係的行為。去挑戰一個更強大技術上更先進的超級大國會終止他們的「和平崛起」。
中國正遵從他們的電視節目大國復興中所描述的理念與策略,這個電視節目是中共為了引導中國精英們關於治國的討論而製作的。日本與德國的失誤正是它們試圖挑戰現存的秩序。中國人並不愚蠢,它們避免了這個錯誤。國民生產總值而非人均GDP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力量,中國在近期的任何時候都不會在軍事力量上達到美國的水平,但會迅速發展非對稱手段以應對美國的軍事力量,中國明白它的發展依靠著進口能源,原材料以及食物。中國還需要開放的海上航線,北京方面擔心它對馬六甲海峽航線的依賴並試圖減少這種依賴性。
中國已經計算出他們需要30到40或者50年的和平與安穩環境來追趕,建立他們的制度,從共產制度過度到市場制度。他們必須避免日本和德國的失誤,這兩個國家對於資源,領土,影響力的追逐導致了上個世紀兩場可怕的戰爭。俄國的錯誤是他們在軍事擴張上投入過多的而在民生上投入過少,所以他們的經濟崩潰了。我相信中國的領導人已經知道如果你與美國搞軍備競賽,你將會輸掉,你將會使自己破產。所以避免這樣,把你的頭低下來,微笑40到50年。
為了變得有競爭力,中國專註於教育它的年輕一代,選拔最聰明的人才投身科學,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商學,管理學與英語。
我對「平靜的崛起」這個術語的第一反應是告訴中國的智囊,「它嚴格來說是矛盾的,任何崛起都是不安寧的。」然後他們問我:「那你會怎麼說?」我答道:「和平復興,和平進化,和平發展。」對昔日榮耀的恢復,對曾經偉大文明的更新,但這個說法已經(被中國方面)提出來了。所以現在中國人必須儘可能詮釋這個術語。一年以前,一位中國領導人在他70多歲的時候問我,「你相信我們和平崛起的立場嗎?」我答道:「當然,我相信。但我同時警告,你們這一代人經歷了抗日戰爭,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四人幫以及最後的改革開放,你們知道在中國平穩上身的道路中存在著許多的陷阱,對內,你們需要穩定,對外你們需要和平,但是你們反覆給你們年輕人灌輸民族驕傲與愛國主義,這在一個精力充沛的中國是非常容易爆發的。」這位中國領導人說他們會保證年輕人會明白中國的策略。我希望他們會這樣,但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某一代人也許會在他們足夠強大之前以為他們已經足夠強大。
中國對東南亞的策略相當簡單:中國告訴這個地區,「和我一起成長吧。」與此同時,中國領導人希望施加這樣一種印象,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所有國家需要在中國崛起到來之前作出決定,是做中國的朋友,還是敵人?中國會據此調整它的協約來得到它所想要的或者表達它的不滿。
中國正在憑藉著它巨大的市場以及不斷增長的購買力把所有東南亞國家吸入它的經濟系統裡面。日本與韓國也將不可避免地被吸進這個經濟系統裡面。它吸收這些國家完全不用動用武力。中國的領國希望美國在亞太地區保持影響力,從而使得他們可以不被中國所綁架。但美國應該早在30年前就同東南亞各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在中國的吸引力把這些國家拉進自己的軌道之前就這樣做。如果美國這樣做了,它對東南亞的貿易會比現在大得多,而所有的東南亞國家會和美國經濟連接在一起而不是依靠中國經濟。現下的經濟形勢已經設定了發展趨勢,中國持續增長的經濟統治將會非常難以被挑戰。中國的重點在於通過經濟擴展它的影響力,在地緣政治意義上,他們更關注在對外政策上運用外交手段而非武力干涉。
5.中國執行其策略的主要障礙是什麼?
對內而言,主要的挑戰在文化,語言不能夠吸引與整合從其他國家來的人才,以及,在將來,整合他國政府。
即便中國像美國一樣對移民人才開放,一個人怎樣才能夠整合進入中國社會而不精通中文呢?中文是一種非常難的語言,它使用單音節和形音字。一個人可以通過幾年學好日常的中文,但仍然很難用中文進行快速的閱讀。
我不知道中國是否能夠克服語言障礙從而招募外國人才,除非它把英語確立為國家的第一語言,正如新加坡一樣。
孩子們在中國會首先學習中文,然後他們會學習英語。他們可能在青年時代會到美國留學從而使他們的英語變得流利,但是他們腦中仍然有4000年的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
中國必然會在GDP上趕上美國,但它的創造力可能永遠不能同美國相比,因為中國文化並不允許自由的交流與爭論。否則,你怎麼解釋,為何一個有著美國4倍人口的中國亦即有這美國4倍人才的中國無法再技術革新上同美國相比呢?
6. 中國可以突破他們自己的文化嗎?
這要求違反中國五千年歷史的軌跡,當中央強大,則國家興旺,當中央弱小,皇權旁落,則國家衰亡,中國各省出現許多小皇帝。這就是中國的政治遺傳。中國的傳統造就了更加一致的普通話。
中國領導人最大的一項恐懼就是由於憎恨官員腐敗瀆職而引起的民變。他們從不能確定其是否會爆發。這裡有著許許多多因國家太大,自然災害,基礎設施缺乏,制度薄弱,斯大林體質所引起的初始系統錯誤而造成的問題。
中國面對巨大的經濟問題,沿海和內陸省份的收入不平等,沿海城市間的收入不平等。中國不得不小心處理否則可能會引起人民不滿以及城市內亂。
技術會使得他們的政治體制老舊,到2030年,70%或者75%的中國人會居住在城市以及大大小小的鄉鎮裡面。他們會擁有手機,互聯網,衛星電視。他們會見多識廣,他們可以組織他們自己,你不能像現在一樣統治他們,現在你可以安撫或者監視一小部分人來維持統治,但將來不可以,因為這個數目變得過於龐大。
不斷廉價與可利用的技術以及一波一波的迴流移民正在開啟民智,使他們了解到關於迄今為止依然封閉的中國鄉村地區的真實故事。更進一步,千萬或者更多的人會進入中國為他們新建的鄉鎮。根據中國當前的輝煌成就直接進行推論是不切實際的。中國在前進的道路上存在的劣勢和需要克服的障礙比大多數觀察人士意識到的都要多。在中國的治理問題忠,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就是缺少法治,在巨大的國家裡,仍有一些黑惡勢力在當地橫行霸道。文化習慣束縛人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獎勵順從。漢語通過名言警句和4000年來的文章塑造認得思維,這些文章說的每一件值得說的事情都已經被說過了,而且之前的作者說的更好;漢語對外國人而言極其難學,很難學到自由融入中國社會被中國社會接納的水平;漢語給中國吸引、同化其他國家的人才增添了巨大的阻礙。
雖然新加坡和中國都學習核心的儒家思想,但新加坡在過去40年間努力把英語確立為第一語言,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為什麼呢? 肯定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沒有激起強烈的反對。我們這麼做是為了向世界開放自己,使我們自己接觸並利用那些促進發現、發明與創造力的主要力量,這些力量不僅存在於英語這門語言中,還存在於英語的思維方式中。
在新加坡這樣的小型國家,我們可以運用強勢領導做到這一點。雖然我曾經建議一位中國領導人把英語作為中國的第一語言,但是對於一個自信的大國和文化而言,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但語言的確是一個嚴重的障礙。
7 中國領導人對實現亞洲乃至更大範圍主導權感受到多強烈的緊迫感?
中國並不急於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也不急於承擔那個位置上的重負。就當前而言,中國對大型國際組織(如G20)的成員身份感到滿足,在這裡,中國的意見受到重視,經濟利益得以維護,但責任卻由20個成員共同承擔。
雖然肯定有一些聲音呼籲中國加快建立住到地位,要求與其身份相匹配的的尊重,扮演好大國角色,但是中國領導層的中心依然偏向謹慎和保守,他們以共識為基礎,著眼長遠。儘管有人可能設想21世紀屬於中國,但也有人希望在建立中國世紀前能和美國分享這個世紀。
8 中國會成為西方式的民主國家嗎?
不會。中國不會成為一個自由的西式民主國家,否則就會崩潰,對此,我相當肯定,中國的知識分子也明白這一點。如果你認為中國會出現某種形式的革命以實現西方民主,那你就錯了。中國人要的就是一個復興的中國。
給中國會成為一個議會民主制國家嗎?在農村和小城鎮有這種可能,中國人害怕混亂,總是表現出過分的謹慎。那將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但考慮一下這些方面的變革還是有可能的。交通和通信越來越快,越來越廉價,中國人將通過旅行、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接觸到其他的制度和文化,了解其他社會。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黨建的制度在今後50年里不可能維持不變。
為了實現中國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願意嘗試一切辦法,但多黨制下一人一票的民主制除外。他們的兩個主要理由是:其一,中國共產黨必須掌握權力,以確保穩定;其二,他們對多黨制下的不穩定懷有深深的憂慮,這將導致中央失去對地方省份的控制,從而引發可怕的後果,就像軍閥混戰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樣。
我認為,你不可能把一些外國的、與中國的過去完全不符合的標準強加給他。讓中國變成一個西式民主國家也是一樣。在其5000年的有記錄的歷史中,沒有過民主制度。所有統治者都是皇帝的代表,如果你反對,你就會喪命,而不是遵循民主制度。但是,我同意在這個即時通信和衛星技術迅速發展的世界上,你不可能一邊做出野蠻的行為,一邊說這是你的內部問題。但是現在中國人已經開始談人權問題,而且他們認識到如果他們想得到世界的尊重,如果想在世界舞台贏的一定的地位,不僅僅在發達國家,甚至在發展中國家,那麼他們就不會用野蠻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人民。
中國已經發現,要管理一個現代國家,它需要法治。到2035年,它將建立一套全面的法典,並且制定一個穩定的法律體系,加上清廉的行政法則,事實上強化了中央的權威。如果地方政府犯了錯,就可以根據相應的法律程序讓其進行解釋或加以懲戒,用這種方法約束地方政府,比之前慣常採用的無休止會議有效得多。而且由於實行了法治,也可以保護普通公民免受官員武斷行使權力造成的傷害,企業也可以規劃大型的、長期的投資、司法獨立還需要20年才能在實踐中實現,因為中國的歷史傳統式地方法官以皇帝代表的身份執行皇帝的命令,這個傳統給中國官場打下了深深的烙印。9 中國會成為第一大國嗎?
10. 這條和今上有關,我就不亂貼了。


其他答友推薦的偏大書,我就從一個小點切入談談中國的發展。


這裡推一本寧肯老師的《中關村筆記》。中關村可以說是中國科技以及創業的一個標誌,這裡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科技夢想。提到美國有矽谷,那中國對應的可能就是中關村。中關村的崛起之路,可以說,也是中國科技的崛起之路。


寧肯老師的這本書是在田野調查與深入思考的基礎上,以人文筆調書寫不同階段中關村的典型人物。


全書從與華羅庚、陳省身並列為中國數學「三駕馬車」的中科院院士馮康為開篇並貫穿始終,以陳春先與中關村的矽谷夢、柳傳志和聯想、王志東和新浪、王選與「千年之約」、王永民與漢字輸入、程維和滴滴、吳甘沙和智能駕駛、蘇菂與車庫咖啡等19個段落與手記,展現了中關村如何銳意求新,解放思想,創造歷史,重塑價值,成為繼美國矽谷之後又一個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的史詩性進程。


全書有著豐厚的社會容量,生活容量,知識容量,精神容量和審美容量,每個故事都洋溢著濃厚的現實主義情懷,每個人物都凝聚著中關村的精神、中關村的文化,中關村的價值觀,不僅強調了「以實踐為檢驗真理唯一標準」導向的「創業,創新,百折不撓,勇敢無懼」的中關村精神與價值所在,更探討了人的胸襟、氣度、理性、自主、溫和、仁義、無畏等諸多人性元素,是近年來非虛構文學創作的最重要收穫之一。


寧肯相信,文學的規律便是在歷史中發現人、表現人、闡釋人,沒有人的崛起不可能有大國崛起,中關村的崛起首先是人的崛起。


作為一個被認為「桀驁不馴」的小說家,寧肯的每一次寫作都把自己逼到「懸崖」上,這一次他為中關村帶來了什麼?


寧肯坦言:

「為什麼要寫中關村?因為它在那兒,它對我構成了挑戰。多年來我一直浸潤在文學裡,沉浸在現代主義小說的閱讀中,有關中關村的閱讀讓我進入一個新的世界,再次找回了文學之外的感覺。我成為了一個記錄者、沉思者,穿行於中關村的高樓大廈,寫從未寫過的文字。我變成了中關村的一部分,中關村也變成我的一部分,我在非虛構寫作中不僅完成了對自己設定中的改變,也彷彿在未來虛構的袋子里裝了滿滿的東西。」

另外,摘一些學者對此書的評價:


前魯迅文學院院長、著名作家白描:

「《中關村筆記》更似一部《中關村本紀》。在《史記》里,本紀寫誰?就是帝王。本書中的人物都是中關村的『王』,是每一個行業里的領軍人物。而後面作者的手記正像《史記》『太史公曰』。儘管《中關村筆記》里是一個人一個人的故事,但是寧肯把這些故事串聯得非常好,通過這些人物,寧肯記錄了中關村以及中關村裡的英雄們艱苦卓絕、光芒映日的奮鬥歷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評論家白燁:

「在人們耳熟能詳的中關村神話以外,在眾多描寫中關村的文學作品中,《中關村筆記》有著不可替代性。它前半部分,馮康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作者用了很多的氣力,很大的篇幅,來聚焦這個『兩彈一星』的最神秘的『幕後英雄』,來抒寫這個數學天才。作者就是要撩開『神秘』的面紗,打開『歷史的皺褶』,讓這個因神神秘秘而默默無聞的『英雄』和『天才』從歷史的皺褶中走出,為更多的人們所知曉,所頌揚,所敬仰。在這個意義上,寧肯主寫馮康的《中關村筆記》,可與新時期之初徐遲主寫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相提並論,是一部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的新史詩。」

瀋陽師範大學教授、評論家賀紹俊:

「寧肯以現代派的方式來寫非虛構作品,從中關村的發展中寧肯發現了現代派。現代派是在挑戰傳統秩序過程中創造出自己的輝煌的,它代表著未來,具有鮮明的先鋒性。從這一點來看中關村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派,他們的先鋒性更是勿庸置疑。寧肯一旦深入到中關村,自然一定會在這一點上引起共鳴,於是他就像談現代派一樣地談起了中關村的誕生。也許只有從現代派的角度才能明白寧肯為什麼要以偉大的數學家馮康作為《中關村筆記》的開頭,因為數學是科學領域裡最古老的現代派,當寧肯一接觸到馮康時,就被數學的神秘和無窮盡的解答所痴迷,無論是『有限元』,還是『辛幾何演算法』,寧肯就像列算式一樣地演繹開來,它讓我們感覺到這些演繹具有美妙的現代審美效果。」

中國作協創研部原主任、評論家胡平:

「讀這本書,感覺不光讀的是中關村而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步伐。好作品就是這樣,題材規模可能有限,但給人的感受卻是無限。這個書沒像有些報告文學通行的寫法那樣,比如寫中關村先要寫世界,先寫歷史,先從宇寫到宙,然後再寫中關村。寧肯不是這樣,他上來就先寫中關村裡的一個人,很小的角度,先寫馮康是誰,然後整部書讀下來,你反而感覺很闊大,讓人感嘆中國的變化。整個作品寫得很明快,但不是一般報告文學的明快,事實上又讓我感覺到一種舒緩,有一種小說的流轉自如。」

《中關村筆記》出版人、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

「最早知道中關村,還是在徐遲先生那部著名的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好像是神奇的契合,其實是作家獨特的理解力與穿透力--寧肯的中關村也是從一位數學家開筆。由此寧肯也給中關村,給他這部『向太史公致敬』的力作奠定了『沉默的基石』。中關村不能忘記中科院,不能忘記科學家。太陽底下無新事,但在別具會心的人看來尋常習見的事情中也多的是奇趣與新意。很多人寫過中關村,寧肯的這一本不是又一本的數量疊加,而是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存在,就像他在小說家中,也是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那一個。」

80後青年批評家岳雯:

「寧肯老師給這本書帶來屬於人的一個一個瞬間。中關村變成一個龐然大物,一個龐然大物的龐然大物。怎麼才能抓住它的整體,而不是像盲人摸象一樣只是寫出局部、一個空間,寧肯老師的處理特別好,他選擇的是抓住每個人、每個公司最能體現出人的光澤,最能體現出人的性情的那個瞬間,他把那個瞬間寫了出來。許許多多這樣的瞬間聯合起來,就使中關村不再是一個地名,不再是一個創業園區,它構成了有思想、有激情的人的整體,是一致的,這樣中關村有了生命。這是這本書最了不起的地方,它賦予中關村以生命,不是一般作家能做到的。先鋒文學一旦獲得中關村這個加持,所煥發的能量是不可想像的。」

80後青年批評家叢治辰:

「寧肯在文學上有一種桀驁不馴的風格,當初拿到這本書我在想:寧肯怎麼會寫起非虛構?同時也在想寧肯的那種現代主義的特徵,讓他不可能放棄他在文學上的創造。果然寧肯帶來新東西。至少在寫作方式和結構方面,寧肯選擇了一條不好走的路。他把中關村當一個『裝置』來寫,這就使《中關村筆記》有別於其它非虛構。作品中『馮康構圖』和『聯想世界』是一個兩層結構,構成全書兩條主線,其他人物鑲嵌其上,形成外觀的裝置。內在裝置是什麼?為什麼讓兩條完全不同的線索交織一起?又為什麼會有一明一暗效果?這種意味是寧肯獨有的,也是他給中關村帶來的。由此《中關村筆記》的寫作絕不是一個作家要為企業家立傳,不是這麼回事,如果是這麼回事,那一定是另外一個人,不是寧肯。」

閱讀可戳鏈接:中關村筆記_版權信息-掌閱小說網

讓閱讀變得有趣

歡迎關注知乎機構號: @掌閱讀書

另外,微信公眾號也在等你:

情感故事請戳【掌閱讀書】

好書推薦請戳【iReader讀書】


不用謝


吳思 《潛規則》《血酬定律》


書籍只能代表過去,期刊才是面向未來。想了解中國當下經濟學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前沿,可以看的學術類雜誌有:
《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創辦,被譽為經濟學研究中的頂級期刊。
《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創辦,內容涵蓋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等,是一本綜合性社科類期刊。
《世界經濟》,中國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創辦,內容偏向於外貿進出口,匯率等國際貿易方面。
《經濟學(季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創辦,該雜誌主要特點為選題新穎有趣,可讀性強。
此外,金融學方面的頂級期刊有《金融研究》,管理類的為《管理世界》,關注人口學社會學研究的可以看看《人口研究》《社會學研究》。


但是我們也應該站在過去的肩膀上才能看清未來對不。書籍那一定是經典的比較好,前面回答里寫了很多,我就不啰嗦了。


強烈推薦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s and Growth by Barry Naughton。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非常系統客觀的介紹。這是一本學術著作,每一章後面都有references.伯克利的中國經濟課用這本書作教材。遺憾的是,本書出版於2005年,所以看不到作者對中國最近這高速發展的十年的評價。


根據某官老爺,了解現代中國的是一本古代外國書,叫做《舊制度與大革命》


梁曉聲的《九三斷想》。

以下為摘錄:

————

《副省長挨耳光》

某省副省長調往鄰省(友人、姑隱其名),因是鄰省,又因為有沿途走馬看花地初略感受一下民俗民情的打算,所以不乘火車,而乘卧車,只帶了一名秘書,連司機三人。

時至中午,進入鄰省境內,見路旁有小飯店,三人泊了車進去吃飯。

在他們進去之後,又來了幾名治安警,於是店主殷殷勤勤地湊上前去,滿面堆笑,敬煙敬菜。

當然的,先給後來者左一盤右一盤地上起菜來。

這邊省長三人等了半個多小時,見沒人睬他們,就都有些心理不平衡起來。秘書催問:「我們先來的,他們後來的,怎麼先給他們上菜啊?"

只這一句不該問的話,引來了治安警們的一頓臭罵。

副省長起初只向秘書使眼色,暗示他不必發作。

大概也是要在秘書和司機面前,表現出一種特別的涵養。

秘書和司機只好默默聽著。這邊不還口,那邊以為這邊懦弱可欺,罵得更髒了。大概在他們,一邊罵人一邊喝酒,是很開心的吧?

終於連副省長的涵養也經受不住考驗了,嚴肅質問:「你們穿著警服,怎麼可以用那麼髒的話罵人呢?」

這邊一經受不住考驗,那邊火了,走過來一個人,給了副省長一耳光。

副省長捂著臉,愣了愣,說你們這不是沒王法了么?怎麼不但張口罵人,還動手打人啊?

那邊說,「王法?在這地盤內,老子就是王法。不但打得傷,還要把你扣起來呢!……」

說著就亮出手銬來銬。

那邊人多,這邊三個人,有理跟對方沒法講,好漢不吃眼前虧,副省長一使眼色,司機起身跑了。

這當兒,副省長和秘書,已被手銬銬在暖氣管子上了。

於是那邊照舊喝他們的酒,吃他們的飯。

等他們酒足飯飽了,才將副省長和秘書帶到他們經常審訊人的那個地方……

司機跑了,副省長心中有底了,任怎麼審,只一句話——一會兒有人來告訴你們我是誰……

副省長不多說,秘書更不多說,那些人七分真醉三分假醉地,借著酒勁兒,就動起了拳腳又是一頓揍……

再說那司機,在省界邊上,駕著車兜來轉去,一時也找不到個打電話的地方,一直把車開到了小縣城,才打通搬救兵的電話……

電話是直接打到省里的。省里再返過來打到地區,地區打到縣城——等縣城公安局派出警車跟隨副省長司機趕到繼續扣押副省長那個省界邊兒上的小派出所,那已經不是「一會兒」了,而是四五個小時之後了……

偏偏我的這位副省長友人又是調到鄰省抓公安工作的,那個省界邊上小小派出所的全體警員,皆被清洗出了公安隊伍。

我到他那個省去的時候,他親口對我講了他的經歷。

我當時說:「我得把這件事兒寫出來,讓更多的人們知道!」

他說:「曉聲你不能寫!」

我說:「為什麼?」

他說:「現在我抓這個省的公安工作,你曝光這件事,我也光彩不到哪去啊!…

這是一九九零年的事。我一直遵守諾言,不曾在任何公開場合談到這件事。

後來倒是因為他自己在省公安會議上講了這件事,被記者捅出,一時間曾各報轉載。我把這件事記在這裡,實在等於是「炒冷飯」。沒有任何別的企圖,不過覺得事件很典型。很能說明些問題……

《警察保「黃」》

河北省委宣傳部的一位副部長,在「掃黃」中微服遁視,正巧發現某地書攤公開兜售黃色書刊,進行批評和偵詢的時候,卻被維護市場治安的警察,以擾亂市場治安,干擾市場經濟秩序為罪名逮了起來,並審訊之……

這一件事,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一位副署長親口對我說的。當時在場的還有老作家李國文同志。

這位署長接著講到了另一件事——新聞出版署幾位在中央黨校學習的同志,為了對黃色書刊衝擊和佔領書刊市場的情況進行調查了解,在徵得新聞出版署和黨校負責同志的批准之後,前往某地。

他們在一出售黃色錄像帶的攤床前買了一盤,離開沒多久,追上來一名三十多歲的女人,神神秘秘地問他們還買不買?說她有許多種。如果他們買的多,她可以按批發價優惠他們。

他們說不買了,一盤就夠了。

那女人說不買不行。

他們問怎麼不行?

那女人說你們買黃色錄像帶是要受罰的,並威脅說嚴重的還要受審。

他們說你強迫我們買就沒事了么?就不怕受罰不怕收審了么?前面一百多米處就有進行盤查的警察,你怎麼敢這樣做?

那女人笑了,說他們不會罰我的,更不會收審我,你們如果多買我的,保你們沒事兒。保你們順順利利地通過。如果不多買我的,你們今天可就有麻煩了……

他們自然都是有些不信邪的。上了車,直往前開。邪存在著。不信是不行的。結果車被攔住,警察上來了,說看到你們剛才買黃色錄像帶了,想受罰還是想收審?

他們不明智那時也變明智些變乖些了——都說那我們就受罰吧!

於是幾個人兜里的三千餘元,盡數被搜去。

問:有個企圖強迫我們買,你們怎麼不管?

答:你們無權問的就別問。我們只管買的……

後來還是新聞出版署派出一位副署長,去向河北省委宣傳部進行交涉,才索回來罰款……

《黑白勾結》

中央電視台某專題攝製組,途徑一處兩省交界之地,司機將長途汽車開到了一飯館前,催促乘客趕快下車用飯。攝製組的同志隨乘客們走進去,見環境臟。於是打算退出,到對面看去似乎較乾淨的飯店用飯。幾人轉身時,卻見店門已鎖了,而且有人持棍把守。一般乘客,哪裡還敢有不悅的表示?只有端上來什麼吃什麼,要多少錢給多少錢的份兒。圖個平安無事。只我們中央電視台攝製組的這幾位朋友,執意離開。結果沒說上幾句理,從後店衝出幾個漢子,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打。

其中一人,發現窗外站著警察、大聲呼救。警察的臉從窗前一閃,不見了。挨打之後,隨身所帶的錢及手錶相機一概掠去。攝製組的成員中,有幾位朋友也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忍無可忍,齊發一聲喊,與對方們拼博起來。

那警察又「適時」出現,加以制止。未對店家們所雇打手們進行一句盤問,卻將攝製組成員帶到派出所大加審訊。

更富有戲劇性的,是外屋正審訊著,裡屋店主在向所長「上供」奉獻之物,皆系從攝製組成員或其他人身上掠奪的東西……

《無法無天的「聯防隊」》

我們北影創作副主編之愛人,有一日找到我,商議怎樣才能為她的兩名同事雪恥並伸張正義:

她單位派出一男一女二人去河北某縣催索債務,於晚九時許,在火車站候車時,被突至的「聯防隊」強行擰到站前派出所,理由是懷疑他們一男一女坐在一隅,竊竊私語,有進行「賣淫交易」之嫌……

懷疑不過就是懷疑,沒有口供豈能定案?

口供怎樣來?

打。

男女二人被銬上手銬,分開來逼供。

幾名「審訊」那女子的聯防隊員,圍著她,一個個對她故作色情相,口出污言穢語,下流不堪入耳。且動手動腳,滿足一點點邪獰心理。而隔室,一聲聲傳來她的男同事遭打時發出的哀號,膽小的女人雙手被銬,身遭凌辱,耳聞其聲,抖瑟成一團,不由得不心驚膽戰。逼問什麼,供認什麼。

「審訊」者們對「細節」發生極大興趣。既然他們有興趣,不回答,是不行的。不順著他們回答,也是不行的。

違心地順著他們回答了,他們便發出心理滿足的笑……

「聯防隊」聽說她是本縣人,父母家在某村,第二天派人去某村通知其父母,交出一千元錢保人。父母惶惶趕來,交了七百元現金,寫了三百元欠條,才保出他們的女兒……

而她的同事,因本地沒有熟人可來保她,身上也沒有帶多少錢,繼續被銬在桌腿上熬過了半個白天,寫下一千元錢的欠條,才獲得自由。

我聽了陳述不信,我那作副主編的朋友的愛人,有天晚上就將她的同事帶到了我家。

那三十五、六歲的女人,沒有說幾句話便哭了起來。我朋友的愛人告訴我,她們單位的領導對此事極為憤慨,許下諾言,誰能伸張正義,使執法犯法者受到應有的懲罰,除了一切費用由單位支付,誰還享受她們單位名譽職工的待遇。

我見那女人雙腕上有紫黑色的被銬過的膚痕。問她事情過去多久了?

說已半個多月了。

半個多月了。膚痕仍那麼紫黑,可想而知當時該是怎樣的情形了。

她挽起袖子給我看,雙臂上竟有煙頭燙過的疤痕。

我問她照過像沒有?

她不明白我的意思。

我說要留有證據。

她說她沒想到過這一點。說她丈夫是個烈性子的男人,向朋友借了一支雙筒獵槍,幾次三番地要去找那些「聯防隊員」算帳,搞得她每天提心弔膽的,更操心的已是丈夫別再去闖什麼大禍,對自己遭受的虐待和凌辱,反而已有幾分麻木的……

問她什麼叫「聯防隊」?

她說在她父母那個縣,治安警似乎人數不夠用,雇了一些人被充之。

問是些什麼人?

她說是些農民。

問是些怎樣的農民?

說是些在家裡不願種地,出外打工又嫌掙錢辛苦的青年農民。

問當「聯防隊員」給多少錢?

說據她們當地人講,每日三五元而已。但是「獎金」多,「獎金」便是各類罰款。大頭兒歸派出所。小頭兒歸他們分。

所以,他們多逮人多罰款,派出所是高興的,也是支持和撐腰的,故對他們的行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時甚至採取鼓勵和慫恿的態度。因為只有任其他們以他們的方式,才能逼獲「保釋金」之類的錢。

若由真正的警察去公然地干,怕多少會有損後者的形象。而他們干,即使惹出了麻煩,由後者們出面調停,斡旋,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為這件事,我去找過婦聯的朋友,朋友表示同情,但亦表示愛莫能助。

我問他是不是不信?他說有什麼不信的?可婦聯每天收到的訴苦信求助信多了,接待的上訪者也多了。想都管,管得過來么?其中控告對象直接便是公檢法人員的事件相當不少,婦聯不能總是充當代表婦女姐妹和公檢法對著乾的角色啊?

何況,比較而言,我代別人反映的事件,雖說嚴重,也嚴重不到哪去的。至多是個需要進行批評教育性質的問題。人家真的批評教育了沒有,當事人還是個不知道。

我說那所謂「保釋金」總該退給受害者吧?

他說你怎麼這樣傻?「保釋金」不就是他們的獎金么?既然分發了,還能從他們的工資中扣除么?

我不死心,代我的「當事人」——儘管我不是律師,但人家找到我,求到我,無形之中的,我也就成了人家的「代訴人」了——給公安部與河北省有關方面發了幾封信。兩個月內,如泥牛入海,空谷無音。

兩個月後的一天,我出差從外地回來,妻交給我一張名片——乃是河北省某縣縣委副書記的名片。事情正是發生在那一個縣裡。妻說來客是我復旦大學的校友,高我兩屆。來時還帶了些水果之類……

我一想,心裡也就明白幾分了。

後來,那女人的老父親,因那一件事的發生,一氣之下病故了。她參加料理完父親的喪事,自己也病了,便再沒找過我那當《電影創作》副主編的朋友的愛人,她也再沒找過我。

我呢,也就從這件其實註定了我不可能真正替她伸張什麼正義的事中自行解脫了。

我認為我必須有這點兒自知之明。

其實我們三方最終都心照不宣地明白了一點,認了罷,區區小百姓,不認又能怎樣?


謝邀。
建議看一下這本書: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Loran Brandt and Thomas G. Rawski.
有多麼深刻的見解不敢說,至少是對中國問題研究 的一個比較不錯的綜述。
中國問題的學霸Loran Brandt編的書,裡面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是戰鬥在中國問題研究一線的學者。
此書有中文版:偉大的中國經濟轉型 (豆瓣)
另外,曾經的《財經》雜誌是我非常喜歡看的,有深刻的時評。只不過好久沒看了,不知道風格改了沒。
學術期刊的話可以關注一下China Economic Review,還有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經濟研究,經濟學(季刊)等等。關於中國的學術期刊其實很多,這幾個期刊文章質量還算可以。


您想看當下是哪些年?默認改革後。
毅夫解釋的中國經濟很聰明,但略單薄。
推薦科斯,老厲。

張五常和復旦張軍老師有些有意思的觀點,與主流不同,絕不能錯過。


讀者若有心,從農業,國企,貿易,FDI,鄉鎮企業,土地制度,戶籍制度,房地產產業和互聯網產業幾個角度分別選幾篇文章讀讀。
共勉了。


曉波許多書都很有意思,如《經濟改革得失》《激蕩三十年》《沸騰十五年》
兩年前有本美國人寫的鄧小平傳記。

再就是史書(《歷代政治得失》),記者的書(楊繼繩許多書),
社會學家的書我未曾涉獵過,不敢多說。

共勉。


先看完《魯迅全集》或許也不錯,然後可以看看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雜文總是針砭時弊的,有些雖然是很多年以前的,但並不過時。

至於討論經濟的,林毅夫,費孝通,吳曉波的書自然也很好。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ISIS 抓獲並拍賣中國人質樊京輝?
台灣海峽問題和朝鮮半島問題在性質上有什麼異同?
正在家睡覺呢,突然連人帶床被外星人轉移到釣魚島,會發生什麼事情?
如何看待《中國CG動畫:中日戰機決戰釣魚島》這部視頻?
中國開往歐洲和北美的貨輪走北極航線的可行性如何?

TAG:書籍推薦 | 政治 | 經濟 | 中國 | 中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