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公路是沿山脊修的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盤山公路不是一句話能解釋清怎麼修的。 展開來講講吧,山區公路在選線定線時可以基本決定路線的布置和形式。山區的特點是地形高低起伏、地形障礙和不利因素頻繁、氣候尤其是降雨影響突出,那麼首先就要確定各種對高程具有控制影響效果的控制點,比如規劃的路線起屹點、越嶺埡口、深挖方高填方地點、隧道進出口、河流附近。設計者將這些點在地形圖上標註出來後,它們就起到了控制路線大致走向的作用,因此得名控制點。 為了克服高差就要通過展線(拉長路線里程以某一坡度克服某一高差)這種方法。可以自然展線,即利用自然地形,比如線路可凸出來繞著山嘴布設,可凹內沿著山谷布設,情況有利時也可以沿著山脊線設置(正是LZ所見),PS.山脊線路雖有利於排水、減小工程量等優點,但如果地形偏高的山脊線很容易造成施工、養護的補給服務跟不上,實際上反而費事不划算。對於地形不好的山區,回頭展線的方式更常見了,它是指在某一個山坡展線時,由於地形不利採用轉角近似180度的方式重新回到原來山坡。腦中應該能立刻想到最著名的張家界十八彎,這就是典型的回頭曲線組合

還有一種應付極端地形的方式稱作螺旋展線,需要在某一地段集中提升或降低高差,但理論計算出的坡度已經超過最大坡度,解決這種工程難題就需要再把里程拉長(i=h/L h固定時,L的增大亦可減小i值) 所以會看到圖中這種情況:可以看到,設計者並沒有直接將路線從圖左的上行方向一坡到底拉到圖右,那種做法必然使局部坡度過大,破壞了線形均衡性,更重要的是駕駛員和乘客舒適性大大下降。因此明顯看到圖中線路繞進山坡內側山谷中,可以看到打了一個短隧道,就是為了利用有利的山谷,使線路刻意放長,這種線路保持在一種均衡的舒適的坡度下,安全而合理


水平有限,講幾句比較初級的。其實公路都是根據汽車的發展水平來設計的。汽車能做到夠安全,動力夠大,那麼公路也就可以隨便修修了(當然目前是做不到的)。那麼為了汽車行駛的安全和舒適,就要控制公路的縱坡,曲線半徑等等,以保證汽車能安全順利的行駛。公路的等級、設計時速、縱坡、曲線半徑等等技術標準定了之後,就根據地形布線啦,布到哪就是哪。布到山脊就是山脊線,布到河谷就叫沿溪線,布到半山腰就叫山坡線。當然中間還是根據地質等情況作各種調整。所以盤山路(我猜提問者在這個問題中指的就是山區道路)不一定沿山脊修,還得看山勢地形,路線走向等等。


山區公路基本沿山谷走,最後翻越山脊。 我常看到的有兩種 ,第一種是高速公路和鐵路 ,為了維持平穩 ,他們緩上緩下 ,走山洞和高架。 另一種是國道、 省道、 縣道 ,在低處他們幾乎都沿著河床緩慢而上, 河床越來越陡, 甚至激流咆哮。 此時河床的梯度, 已不能滿足道路設計規範, 於是道路開始進入盤山公路階段, 去翻越最後的高差。 這些公路往往平行於地勢的梯度斜切而上, 甚至180度迴旋 ,我們謂之發卡彎。 到了最後, 道路有時切過山脊線,來到山的另一面, 有時經過成本的考慮,打個小小的山頂的隧道過去。 (喜歡旅行 走過很多山區公路 以上的理解 很多還是個人的 有誤請拍)


回頭展線(好像是這個吧?)


有從山脊走的,但是一般見於低矮丘陵。我記得只有黃土高原地區還有內蒙與東三省交界地帶,沿山脊走的盤山公路佔比較多。


山脊?!乖乖,你沒吃錯藥吧


no


那還能叫盤山公路?


不太像吧,難度太大了。


難道沿海修的?


找人能下得去腳的地方修


盤山公路當然不是沿山脊修的,但一般都會上到山脊而去山的另一邊。


推薦閱讀:

南海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固有領土與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否存在矛盾?
中國遙感衛星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如「溫帶大陸性氣候」這樣的名稱是如何確定的?
岩漿流到大海裡會發生什麼?

TAG:地理 | 交通 | 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