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已經完全漢化的少數民族怎麼找尋自己的民族認同感?

類似問題:
大陸傳統文化還有救嗎? - 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什麼值得復興的? - 歷史
傳統文化該不該復興?漢服該不該復興? - 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都丟完了? - 中國傳統文化

為什麼現代漢族人幾乎不穿傳統服飾? - 歷史
為何漢族人沒有自己的傳統舞蹈? - 漢族
漢族很多傳統文化失去傳承? - 文化

現在有一些民族如滿、回、壯、土家族等大多數都是講漢語,取漢人名字,過漢族節日,可以說已經被漢族同化,他們本身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少數民族的身份呢?
未來有沒有可能把他們劃歸到漢族之中?


有好幾個答主已經提到了最關鍵的問題:到底是漢化還是現代化?不可否認在很多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她們幾乎是並駕齊驅的。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畢竟是兩個獨立的概念。

我作為久居成都、拉薩的,血緣上日喀則-重慶「混血」的半藏半漢。可以說是在成長過程中遇見過許多典型的例子:

我的漢族血統繼承自來自重慶的外公,而十分巧合的是我的兩個舅媽也是重慶的。而二舅媽與大舅媽不同的是,她不是重慶市區人,而是渝東南山區里的土家族人(也算藏緬系的兄弟咯?)。由於這樣的親家關係,他們那邊的土家族親戚幾次來過成都做客,而我也去過幾回他們那裡遊玩。
他們已經是一口地道漢語西南官話,而沒人會說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母語畢基語,稍長一點的大多穿著巴蜀農村傳統的土粗布,日常是麻將花茶龍門陣,觀念里是光宗耀祖祭先人,記家譜、過中元…繼承地比漢族還好,你說漢不漢化。
可他們依舊生活的後工業城市文明的邊緣地帶,不坐地鐵不逛家樂福,不知知乎不知星巴克,不會因為加班吃不上飯網購蛋白粉,不會因為有個休假抽空做spa,而比起這些更重要的是她們怎麼看待網路經濟、男女平權、國際政事…天,他們大多聞所未聞。所以,他們足夠現代化么。

而與之恰恰相反的就是我從小接觸不少的拉薩和成都的城市藏族群體。
老一輩的男性們討論著南城房價、福特車款、英國脫歐怎樣了?女人們下班後去書吧放鬆放鬆,用電腦完成公司任務後用電腦刷幾步美劇,完了奔健身房跑步去;而年輕人們更不用說,一個個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翻牆跟愛豆圈聊得熱火朝天,一個個各自大學的街舞社骨幹、街拍潮流達人…夜店裡最嗨的學妹,回到學校也知道讀讀齊美爾關於現代性的著作,用著skII、化著煙熏妝、喜歡男人的學長從來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你覺得他們相比我的土家族親家們足夠現代化么。
可他們手機文字默認用藏文,微信語音用藏語;不過春節過藏曆年;不包餛飩(我家有漢族血統除外)做牛肉餅;不泡茶樓過林卡;林卡喝茶(甜茶)不燒烤;老年人閑了轉經學佛不下象棋不跳廣場;年輕人周末約騎行去完這寺去那寺不會去釣魚(不帶任何價值評判優劣,我的漢族表姐也愛釣魚 ♂?);婚禮沒有嗩吶沒有證婚人,請完僧人念經請藝人演囊瑪(古典西藏貴族民樂)……所以,他們漢化了么。


有次和朋友聊起一個問題,為什麼黎族都僻處于山區,而海南島沿海平原的地方都是漢族人的領地? 這個問題進一步擴大為,為什麼全中國的少數民族都集中在偏遠而自然地理條件差的地方?

討論的結果就是,不是少數民族非得呆在窮鄉僻壤,而是正因為自然地理條件惡劣,當地的人群與世隔絕,交通不便,自己出不去外人進不來,才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套文化體系,成為了所謂的「少數民族」,而在互相交流便利的地方,人們早就化而為一了 。

就拿海南來說,沿海平原地方是最早接收更先進的大陸文明輻射的地方,經過不斷的爭鬥,學習,融合,他們學習漢人的耕作技術,語言文字,房屋建造,往來貿易,風俗習慣,久而久之,自己也變成漢人了。 最後只剩下中部山區的人還固守著自己祖祖輩輩的那一套了,刀耕火種,狩獵果腹,木棉作衣,生活艱難困苦,大多數時候還要被瘧疾折磨得死去活來。

到了近現代,由於科技昌明,加上現代國家政權力量的無所不至,黎區有了水利設施,電力設施,現代農業技術,工商業體系,教育體系,醫療體系,黎族人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句話會不會被罵五毛?) 。現在,黎族人民大都能吃飽飯,住在結識牢靠的磚房裡,黎族的孩子都能上學接受教育,生病了不必靠巫蠱祝禱而能走進設施齊全的人民醫院,而折磨黎人幾千年的瘧疾,也漸漸的不可復聞。當然,比起其他先發地區,他們還窮得很,有些人的觀念上,還愚昧得很,但在我看來,這些問題都可以交給時間,一代超越一代是他們必然的趨勢。

想起前段時間,這邊有個中學生的女子足球隊參加世界中學生足球大賽奪得冠軍,我當時非常激動。我是因為同族的人而自豪嗎? 不完全是,我是因為越來越多的黎族山區的孩子能走向更大的世界而高興,她們的祖祖輩輩尚不知世界為何物,她們自己卻已經能揚威萬里之外的異域了。

我認為不管是哪種文化,都是依附於一定的生產生活方式而存在的。海南省博物館有一層是專門展示黎族傳統文化的,木質或石質的農具,樹葉和木頭搭成的房屋,水煙筒,一些簡陋的紡線工具,甚至還專門展示了黎人是如何剝下樹皮捶打成衣服的。 這樣的物質文明基礎上又能產生多麼高超的精神文明呢? 我甚至有點慶幸黎族以前落後到甚至沒有自己的成體系的宗教信仰,不然身披枷鎖又怎麼能沐浴現代文明的陽光呢? 也許有人說我數典忘祖,或者說我站在現代文明的觀點上審視他們有點勝之不武,但如果真的祖宗有靈,我也只能對他們說:對不起了親愛的祖先,我不會回到你們精神的懷抱中去,我們只會堅定的走自己的路,一直向前。


謝邀,這個問題不大好回答,不過還是試試吧,本著我不作死誰作死的心態
首先,題主問這種情況,這樣的人很多,連上師們都不停的在批判,我記得康定的嘉絨藏族中槍很厲害,額,當然,嘉絨人有個很出名的,阿蘭·達瓦卓瑪,題主有興趣可以去百度下,我就不貼鏈接了,不好意思,我真的懶
其次,說這個劃分問題,其實我不是太認同的是,除非能夠100%確認已經放棄傳統生活方式(包含語言文字藝術等等的徹底消除),否則判斷一個人就徹底漢化,是很不科學的。比如我,辯論一直是很強,做科研做得滿地都是項目,但我還是有語言文化習慣,能算我漢化?或者不算我漢化?這就是個比較糾結的問題了。
再次,就算是徹底了,但是別人老輩還在,能斬斷?貌似不太合理吧,這個很強行斷掉別人的根一樣,確實不太科學。當然咯,如果老輩不在了,又長期脫離民族地區生活環境,恐怕確實也可以算是同化,但是算不算漢化,值得推敲,說句不客氣的,漢族現在像西化了,這,,,,讓我怎麼寫等式?
此外,關於看待身份,我說說個人見解吧,就我個人而言哈,我無法代表藏族。個人以為,民族不過是個符號,就像古代漢族人的宗族一樣,沒太大區別,現代社會也不存在強制性非要毀滅文明的問題,只要有載體,還是能傳播的,我最近還在參加某個老師的信息學工作,很有體會。所以呢,現階段,過好日子,不抱怨民族差異,讓自己的民族有臉,最重要,所以呢,現在我帶的團隊,就我一個藏族人,但是我們的成果還是很可觀的,我們的同學也知道了,藏族中也被以為是野蠻的康巴人,也同樣可以做好科研工作!
所以呢,其實不論漢族藏族還是什麼,大家要做的,就是建設好國家,都過好日子,才能談什麼文化傳承,不然小鬼子天天炸你你試試?傳承個蛋蛋,祖墳都保不住,所以啊,如果現在碰見誰什麼「民族第一,國家第二」,我就只能說,你啊,畢竟too young ,naive!


前幾天就看到這個問題了,本來不準備回答的,今天點進來看到問題描述,發覺和自己的情況完完全全切合,就說兩句吧。
利益相關:出生南方某城市回族家庭

首先關於漢化的定義,一樓的觀點我100%認同:

完全放棄了母語及習慣思維,對自己的民族不再認同,從內心和外在都認同漢文化,並把自己也當做漢民族的一員,這樣的稱之為漢化才說得過去。

然而有些遺憾的是,我得說在這個較嚴格的定義下我也的確是完全漢化了的回族。

事實上在我成長過程中,除了講到某些事情我主動提起,沒有任何人會以為我不是漢族。從長相來說,回族的相貌差別極大,從完全和漢人沒差到非常類似維吾爾族的都有,我和我爸都是屬於和漢族沒差別那種。從最能分辨的飲食習慣來看,我吃的豬肉可能遠多過牛羊肉,所以……

雖然小時候起我就知道我身份證上是回族,爺爺家裡貼著阿拉伯文中文雙語對照的伊斯蘭曆,逢年過節爺爺老家的親戚會山長水遠專門送來上等的清真黃牛肉(不得不說,這種牛肉真是太好吃了,至今呆過的大都市也不少沒有吃過比家裡做得好的),奶奶還沒去世前開齋節啊古爾邦節啊全家都會一起過,那時候幾個伯伯會一種很好吃的傳統小食,不好看但好吃:炸的金黃的,甜而不膩,非常非常香,我每次都吃好多,有十多年沒吃到了,剛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叫油香(羞愧)。

但是,不好意思有這個「但是」。但是,除了需要填個人信息的某些時候,我都不記得自己是回族,或者說,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少數民族身份,亦完全不會想到自己和身邊的漢族有任何不同。小時候家裡的教育是很西式的,初中起自己對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有了極大興趣,主動去了解儒家,迷戀魏晉隋唐,在為中原漢文化的興衰感到自豪和揪心的時候卻從沒發覺有哪裡不對……

為什麼啊,因為民族認同感核心在文化,而文化某種程度上是必須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語言,宗教,節日、婚禮、喪葬等習俗)才能感受和繼承的。

我爺爺奶奶一輩嚴格恪守自然不必說,他們是幾乎沒被漢化的。自我爸那一輩,六個子女各自與漢、滿、土家族婚配(本來回族是不與其他族通婚的),年長的幾個還保持著不吃豬肉不吃狗肉的最基本飲食習慣(他們的配偶也是得跟著不能吃的),後面的幾個小的,包括我爸在內,就全無禁忌了。可能老人年紀大了不怎麼管也管不了吧。至於節日習俗,奶奶去世後幾乎就再也沒有一大家人聚在一起過年過節,爺爺一個人呆在家無聊就經常周遊全國,各小家本來就不甚清楚這些,於是我的油香就這樣沒了,十幾年沒吃過了。我這一輩,沒有人保持回族的飲食習慣。

說到我那兩個滿族和土家族的伯母,她們似乎更沒有保留任何一丁點兒少數民族傳統(比我家還不如),因此,我那兩個堂兄儘管從血統上說怎麼也不算漢族,但其實從裡到外就是漢族。

就我的觀察,散居在城市、即使其他生活方式被漢化比較嚴重的回族至少兩個方面會保持得比較好。一是飲食(這條我家算是破了戒,估計我們的後代更不可能改回來),二是婚嫁喪葬。

婚嫁已經說過,我家也打破了。更多可參考這個問題:回族女孩不外嫁么?
說下喪葬吧,這可能是唯一讓我有民族認同感的地方了。
我奶奶去世時我讀小學,但印象最深有幾處:
1. 有請阿訇來念經,家人圍著阿訇站成一個圈,聽阿訇念經,最後幾句跟著阿訇念,並用雙手做掩面的動作(此處有誤請指教,我大概記得是這樣)。具體幹什麼我不知道,大概是送別親人吧。
2. 喪禮的大多數時候家人是帶著白帽子的(我估計是要穿民族服裝,但衣服褲子那些不好弄)。參加的人要提前洗澡。
3. 只土葬不火葬,並且不與非穆斯林的墓地連一起。
4. 墓的樣子我記得非常清楚,在地下挖出個大而深的長方體來,而不是漢族的圓形。沒有墳頭(這個不太確定)。
5. 葬禮很安靜,絕不會哭天搶地,也不會吹鑼敲鼓大宴賓客搞得大張旗鼓,更不會有個車載著遺像花圈開著喇叭遊街……流程也很快,不會一拖好幾天。
6. 不年年拜祭。也搞不祭祖什麼的。大概奶奶去世十周年還是幾周年的時候,全家又聚在一起去墓地,就是站在邊上,聽阿訇念經,然後子孫把墳修整了一下。然後,就散了。不燒紙不放鞭不磕頭不祈福。

我想即便我算不上一個回族,但我打心裡贊同回族的喪葬,節約、乾淨、安靜。假如我死了還不得清凈,或者每年清明子孫來磕頭討福利的話我肯定起來抽死丫的。

關於宗教信仰,no one cares... 其實以前過節就是為了有個借口做好吃的,後來也不過了。從爺爺到我們,全家都對伊斯蘭教缺乏基本的了解,也毫無興趣。我爸估計都不知道古蘭經是什麼orz。

至於題目描述中說到的名字,我大概長到二十歲左右才知道自己有個回族的名字(……),是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沒人告訴我如此之久。似乎還挺好聽的,好像是四個字(不好意思我已經忘記了,只聽過一次)。剛才維基百科才知道這個名字叫「經名」,阿拉伯人名譯音。

回到問題,怎麼看待已經說得夠多了。
要總結一下就是:我知道我的少數民族身份,對民族傳統的葬喪有好感並樂於保持,但並不會遵守其他(比如飲食婚嫁)。
願意以開拓知識面為目的了解和學習其他的部分(比如阿拉伯文,建築,中亞歷史,民族融合的影響)。

至於劃歸到漢族之中,這個問題有點奇怪。如果是指行政上的舉措,目前看不出有任何必要,因為非常明顯,我的下一輩,或者下下一輩,不僅是身心,可能戶口本上都是漢族了,或者土家族、滿族,(和漢族有區別嗎)。我家不到三代人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全面脫民族化……范不著官方費力氣劃歸。
而那些還保持著(哪怕僅保持著)飲食婚嫁習慣的眾多散居城市的回族家庭,若要劃歸,人家能答應嗎?


我身邊的滿族朋友整天吆喝著反清復明幾乎都是明粉兒。。。還有位大神看宋史靖康恥看哭了。。。我。。。

正經說的話,我覺得在當今社會談民族真的很無聊,文化的存續需要民族但也並不是必須需要民族,優秀燦爛的文化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另:伊斯蘭黑,希望綠教式微。


我生長在新疆塔城的達斡爾族家庭,我的家人和親戚都是民族感很強的人。在我20幾歲前,也是一樣的,聽到、看到本民族的消息,都會很激動。事情發生變化,是在我的同性戀自我認同之後。

同性戀自我認同,是比民族認同更強的需求,如果你不認同自我,就很難有質量地過好自己的生活。同性戀認同也是比民族認同更複雜的認同,除了同性戀這個大範疇,還要確認自己想要成為那一類的同性戀(同性戀和同性戀差異性也很大)。在我剛剛確認自己是同性戀的時候,我總算找到了一點作為女人的感覺(發現自己是同性戀之前,總感覺異性戀的男女的女,和自己對不上號),開始留長發,穿的女人樣。後來剪了一次短髮後,欲罷不能,頭髮越來越短,越來越喜歡這樣的自己。到了三十歲的時候,有種成為了自己的愜意感。概括來講,這一路的同性戀認同,就是去肯定自己,發現自我、建構自我。不管這個社會(包括親族)給予你的是什麼,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推翻重建。

那麼回過頭來,再去面對我的民族認同,就有了不同的眼光。首先,對於民族已有的東西,我都喜歡嗎?我需要繼承嗎?有什麼是我想建構的?我想要建構的達斡爾族是什麼樣?
我們所常言的「民族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封建時代遺留下的,有文化的、制度的。記得過去有一天吃飯,我爸突然興起開玩笑,說按照過去的習俗,女人都不能上桌吃飯的。我冷冷地回他:那好,我和我媽去廚房了,你一個人吃吧。他不幹。
諸如此種,帶有歧視、階層的東西,我是無法認同的。像那些敖包祭祀,前面只能跪一溜男人之類的活動,我是不會鳥你的。連跪這個東西,我都是不認同的。謝謝,你們自己玩去吧。

以上是我最基本的態度。下面說說我怎麼看民族認同,怎麼看。在古時候,人們強調民族,是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現在仍然是這樣。回到題目里的「生活方式已經完全漢化的少數民族怎麼找尋自己的民族認同感?」,我想這個問題主要指的是生活在漢族聚居區的少數民族。那麼生活在漢族聚居區的少數民族,有需要維護的共同利益嗎?
上面幾個人提到了少數民族的思維方式,這個是很重要的文化特徵。舉幾個例子:
1、來自於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在初入內地(漢族聚居區)的時候,都會感到一種文化上的差異。邊疆少數民族表達很直接,而內地人基本上是人類最委婉的一群人。當一個人不遵循當地的習俗,沒有做到委婉,直來直去,就會被當地人視為冒犯。而內地人對這種不滿的表達同樣是委婉的,少數民族就很難接收到「我對你很不滿」的信號。依然我行我素,這樣久而久之人際關係就可能出現問題。
對於一個置身於內地人海洋的少數民族來講,怎麼看待自己這個問題?是自己的個性有問題?不是,同樣的個性在邊疆就不是問題。一個人面對這樣的問題是痛苦的,如果有一群人一起面對,裡面有很多過來人給你介紹經驗,那麼對於一個新人來講,就很有幫助。
2、上面講的是如何與內地人求同,下面講的是如何存異。
在我第一天來到北京的時候,晚上就被人帶到了一間gay吧玩。音樂響起的時候,我有點坐不住,想跳舞。可是全場的人都穩穩地坐著呢。他們就這樣坐了一晚上,就看看台上的表演。對於我這樣一個來自新疆的少數民族,這當然那有些壓抑。按照我的本性,音樂響起的時候就應該上去跳舞。如果周圍都是和我一樣的邊疆少數民族,我自然不用壓抑,上去跳就是了,大家都會去的。

上面這是從文化上來講的。下面說說政治。
在你出生於一個少數民族家庭開始,在每個人戶口本上被寫下了不同的民族那一刻,這個身份就對你是有意義的。
我想可能很多達斡爾族都發現了,中國的公安系統內部網路中,將達斡爾族錯寫為「達翰爾族」。可是至今沒有人去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在中國,解決這個問題的成本可能會非常非常高。作為個體,你去提出這個問題,沒有人會理你。如果你集結一幫民族同胞一起解決這個問題,也可能會有蹲班房的風險。
(待續)


一個自信獨立的人根本不需要所謂的民族認同感。


尋找不了。
因為那不叫漢化,那叫現代化。
純苗的幾個姓氏,石龍麻施時,這些姓氏都是漢字,但他們確實是苗子,穿苗服說苗語嘰哩嘩啦。
我也說苗語,嘰哩嘩啦。
我們過春節,過清明,過端午,過中秋,過元宵。
我們也過自己的四月八,七月八。
今天你去看,除了老婆婆,還有幾個人穿苗服,出了村子,還有幾個人說苗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部分縣市通行的語言是西南官話,看《瘋狂的石頭》毫無違和感,靠東的瀘溪縣說得瀘溪腔跟長沙話有許多想通之處。

我們都在現代化。
我很討厭漢化這個詞,因為它並不精確。現在的漢族跟一百年前的漢族難道一模一樣嗎,那他是什麼化了呢,變異化了嗎?漢文化這麼厲害,為什麼這麼多漢人在呼籲復興漢族文化,他們是智障嗎?

我們都只是在現代化而已。現代化就是效率最大化,說什麼話最通用,穿什麼衣服最便宜,怎樣生活最幸福,我們都在選擇對自己有利的那一種。
幾千年來苗漢打生打死,把苗族從黃河趕到長江,趕到雲貴的茫茫大山裡,苗族的史詩和古歌就是一部遷徙史,仇恨在歷史的淘洗中淡去,現在我們就想過過好日子招誰惹誰了?

現在時代告訴我們:不打了,效率太低,讓我們打開大門做生意吧,吼不吼,吼啊!資詞啊!
株洲批發的衣服,十塊二十塊一件,自己做衣服,又要種棉花又要紡線又要織布又要扎染又要剪裁又要繡花,你問我為什麼不穿民族服飾?你猜呢。
以前接親,要挑糍粑要挑豬腿要被子要鞋子要盆子,滿滿放在籮筐里,用一根扁擔穿起來兩頭紮上紅布,前前後後十幾個棒小伙,挑著走上一天的山路,不是壯勞力都吃不消。到村口時村裡的都來看熱鬧,來一口酒解解乏才叫待客之道,大姑娘看小夥子,小夥子看大姑娘,看上了就去找媒人。
現在幾輛車一個鐘頭就到,還用得著挑?熱熱鬧鬧吃一頓,看上哪個姑娘就問嫂子要姑娘號碼微信,還用得著媒婆?
都說現在接親沒以前有意思,可為什麼身體卻誠實地選擇了坐車?

以前食物儲存不易,於是有了臘肉,有了魚乾,有了酸魚,酸包穀,酸豆角,酸辣子鹽辣子,苗家酸菜獨門一絕。
可為什麼現在吃不完的肉放冰箱,沒菜炒去場上買大棚菜,而不是打開酸壇來一碗酸菜?我家現在還有倆過年時熏的臘肉,我還是要去買鮮肉,因為臘肉不好吃。

時代在進步,我們也應該放下成見共同迎接現代化了。漢族在變,我們也在變,就算哪天融合在一起了,只要生活比現在好,我也資詞。

很多老人都說現在不同以往了,我外婆念念不忘曾經給過我大姐一個頭飾,上面鑲滿了銀飾,她說那個銀飾真漂亮。可是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她也不再帶一丈那麼長的頭帕,她更喜歡那種老式的軍帽,又輕便又使用。
現在的小孩子,老人們都教客話——一種腔調奇怪的客家話,從他們說慣苗語的嘴巴里蹦出來更是奇怪,可大家都這樣教。因為他們希望孩子們將來走到外面去更好適應,畢竟外面更好。
我們不僅考慮怎麼傳承先人的遺產,更要為子孫謀求一個幸福美好的未來,罔顧現實一味鼓吹差異,製造隔閡,不僅自私,而且愚蠢。


@瓜爾佳老五 兄昨日在評論里說讓我也來回答下這個問題,於是前來回答。友情提示:此答案會很長……

其他的民族不了解,我就來說說東北的滿族。以下描述對其他地區滿族可能不適用。

我很贊同瓜爾佳老五所說的這段話:

生活方式現代化不代表漢化。我理解的漢化,是指完全放棄了母語及習慣思維,對自己的民族不再認同,從內心和外在都認同漢文化,並把自己也當做漢民族的一員,這樣的稱之為漢化才說得過去。

東北的絕大多數滿族人,我認為是可以說「完全漢化」了的。就我個人而言,我祖輩都在東北,奶奶和媽媽是確定的滿人,爺爺祖籍黑龍江。而我家人的身份證上,民族寫的都是漢。東北許許多多的滿族,都是類似的情況:血統上有跟其他民族的聯姻,身份證可能無法標明真實的民族(有的滿族寫成了漢,還有的漢族寫作滿)。

東北八旗制度崩潰的很早(相比新疆),所以很多滿族人其實並不清楚自己的旗籍和老姓(也有很多人是知道的、更有一些人是假裝知道)。如果老家比較偏遠,可能還會知道的比較清楚一點。我奶奶很早就在城市居住,她只知道「在旗」,但不清楚在哪個旗;我母親小時候就離開家鄉,旗籍老姓只能待到回家掃墓的時候去問問老人。

再說到民族身份。絕大多數我輩的東北滿族,家裡人是不怎麼提自己民族的。我小時候就一直沒有少數民族的自覺(因為不知道呀),身份證上怎麼寫的就怎麼算;老一輩(祖父母輩)當中的一些人為了避禍,也是不跟子女(父母輩)講明自己的民族的(我的母親就一直不清楚自己是滿族,直到我大學時學習滿語,她才想起來我姥爺在她小時候經常和弟弟講「大家誰都聽不懂」的語言)。

誠然,我同輩間也有家裡面說過自己是滿族的,不過這個所謂「說過」可能只是偶然間提一嘴,比如小孩子讀書學到56個民族,家裡長輩說一句:「其實我們是滿族」,最多在說一下旗籍老姓(有的說的還不一定對,比如所謂「正黃旗愛新覺羅」),絕無耳提面命講述民族歷史文化知名人物這種事情。

東北城市裡的滿族,大體上都是這種情況

「民族認同」?其實有千千萬萬的滿族,是沒有民族認同的,你也聽不到大多數滿族人,自豪地說自己是「滿族」。大學以前的16年里,我的同學中有多少是滿族?反正我是說不上來——因為基本上你不逼問,也不會有人提。我知道誰是朝鮮族,知道誰是回族,但就是搞不清楚,誰是滿族。

我高中同班非常漂亮的一個姑娘,姓郎,高中同窗三年,我們從來沒聽她說過自己的民族(我相信大家一直以為她是漢族)。直到大學假期聚會,那時我對滿族的了解總算是有了點基本概念,她與男友(也是我高中同班同學)開玩笑說以後可以要倆孩子,因為兩人都是獨生子女+女方是少數民族——我才猛然將她的漢姓和民族聯繫在一起。

郎姓,起碼在東北,是一個非常有代表的滿族姓氏改的漢姓(鈕祜祿,本意是「狼」)。但她如果沒在聚會上提到可以要倆孩子的事(- -b),我念她名字一千遍也聯繫不起來「她,郎童鞋」和「滿族」這兩個事情。

這個例子可能任何話都更貼切的描述大多數東北滿族人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少數民族身份的。


還有一個更赤裸裸的例子。我高中時曾上過一個英語課外班,我非常喜歡和尊敬這位英語老師(所以請不要在評論里評判她)。老師姓王(我們都叫她 Ms. Wang),是某大學英語系教授,她的女兒也在我高中,比我低一屆,是文科實驗班的學生。

Ms. Wang是個很性格很可愛的人。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不知道為啥講到了努爾哈赤(很可能是誰提到了當時熱播的清宮劇),她笑意盈盈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是滿族人,但是我不喜歡努爾哈赤。我覺得他憑什麼侵略我的國家(指大明)~╮(╯▽╰)╭。

為避免誤會,我要強調一下,這句話發生的背景只是老師和學生嘮家常,隨口說的一個感受,絕不是嚴肅討論民族相關問題,也無教導意味。

當時我正熱衷於金庸先生的小說,聽到這句話感觸頗深,肅然起敬。覺得Ms. Wang 一瞬間的形象跟郭靖大俠有所重合,為了民族大義,放棄了小家(咦)……Kidding,反正十幾歲的理科少年我彼時默默點頭稱是來著,覺得這話也沒什麼不對,境界似乎很高呀!

長大之後再回想起來,就覺得這番話反映了當代很多滿族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普遍心理——很多人說自己是滿族人,但在涉及到「對立的大明和努爾哈赤哪一個是我所屬」這種問題時,又很自然的站在的漢民族的認同上。「我是滿族人」這樣一句話,倒像是因為政治正確不得不說的套話一樣。

這種自相矛盾的場景轉換,對大多數滿族人來說是非常非常自然,絲毫不覺得不妥的。以一句話來類比:「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呢~」

對於滿族人來講,「滿族」可能只有一個符號意味,這個符號不產生任何附帶的心理作用。在內心深處,很多滿族人並不真的認為自己是滿族。一個人說「我是滿族」的時候,更多的像是在說「我有一支鋼筆佩戴在胸前」這種話;很多人在說「我是滿族人,但……」比較類似於論文中說「Prof. XX所說的有一定道理,但……」——「但」後面的那句才是主要內容,並且其本意是否認前一句,不過是個委婉的否定句罷了。


當代滿族人的民族認同,基本上處於上文所說的這種「非常自然的自相矛盾」,以及「迷茫混亂」中。你可以看到無數的例子,在生活中、在網上,哪怕是格調比較高的網站,比如知乎啊等等。隨手舉例(只為舉例說明,無評判之意):

——以上評論,是出現在一個關於叫朝鮮族為棒子的相關問題的回答之下的。

我看了也是啼笑皆非。滿語中的確是管父親叫ama的,父母輩和祖父輩的滿族人中,也還是有人日常這樣叫的,甚至現在某些地區(比如察布察爾啊),也一樣有人日常使用這個稱呼。

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就是:滿族人已經認為管父親叫「阿瑪」是一種獵奇行為了

說「阿瑪」=獵奇,並不是完全不成立。如果是其他民族,僅僅是為了搞笑學清宮戲台詞,目的當然是獵奇;但對於本來就這樣稱呼的民族,依舊以這個角度看待問題,難道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之處嗎?

不覺得這樣的話有絲毫不妥的人,是怎樣看待自己少數民族身份的呢?其實就是已經不認為自己是少數民族了。


所以我說,很多滿族人的漢化,是非常徹底的。不是題主所理解的,簡單的過現代化的生活,甚至也不僅僅是放棄語言文字,而是在認同和心理上,已經是漢民族了。「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呢」——就是這種情況。

當然也是有很少一部分滿族人覺得這樣不太對的(相比統計上那一千萬滿族人而言,這樣的人鳳毛麟角)。可是在「尋找民族認同」這件事情上,這些人表現的又非常迷茫和混亂

因為留下來的東西,確實不太多了。你們想像不到滿族傳統流逝的有多嚴重。我經常說一句話,如今只要取消身份證上的民族標識,滿族分分鐘就會變成「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少數民族」。這是真的。

其他民族的傳統也在消亡中,但起碼那些民族中的很多人,耳聞目睹過曾經的傳統是什麼樣子的——絕大多數滿族年輕人,完全不曾目睹過滿族的傳統習俗。城市中,如今幾人按照滿族傳統祭祀呢?不要問我,我也沒祭祀過。滿族傳統婚禮怎麼進行呢?不知道。請安禮什麼樣呢?沒見過。

年輕人,幾。乎。沒。有。耳。聞。目。睹。過。傳。統。

家中依然流傳著(真正從長輩處流傳下來的)民族傳統的人家,起碼在東北,是非常少的(當然也是有的)

所以找民族認同的人怎麼辦呢?就靠網上的資料了——是的你別笑,真的就靠百度百科這類的東西。至於真假,多數人是沒有能力分辨的。就算某些習俗是瞎說的,可能大眾也不清楚

這個問題的答案中,有位滿族童鞋說:

作為滿族,我一般都是看清宮劇找的

我看了也默默無語。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不是「抖機靈」,負責任的告訴你們:不是。這是當今滿族人當中的常態。

所以我非常反對清宮劇,原因就是這個:由於不知道傳統是什麼樣子的,當今滿族人是很容易受清宮劇騙的。

這些騙來騙去的龐雜信息,再加上某些人心知自己對民族的無知、由自卑而產生的自大感,少部分「找民族意識」的滿族人中,產生了不少奇葩。這個答案中我有過簡略的描述:現在的滿族年輕人如何看待本民族的現狀? - Hasuran Li 的回答


-------------------------------------------接下來可以隨便看看的分割線--------------------------------------

順便說說個人尋找「民族認同感」的小故事吧。大多數人沒有這個經歷,所以絲毫沒有參考性。

大概2006年初的時候,我決定了解一下自己的民族,所以找到了當年的滿族網站。那時候比較流行的網站是東北滿族在線(現在這網站已經沒了)和吉祥滿族。這倆網站基本上我呆了一兩天就受不了了,再就沒上過。為嘛呢?因為當時流行的滿族網站上,有很奇怪的民族主義思潮——他們似乎覺得滿族人各個是「貴族」,喜歡互相吹捧+看不起「低下」的漢族。

他們一邊說漢文化這裡不好那裡不好、說著「我沒被漢化」,一邊自如的全站使用漢語表述;一邊描述著「漢族人的劣根性」,一邊又在網站上把他口中的「劣根性」演繹的淋漓盡致……更為搞笑的是,當時東滿網站用戶們似乎互稱「貝勒」,為網站營造了一種生活在清宮劇(而不是清代)中的玄幻氣氛——不得不說,清宮劇的影響非常之壞。

所以日後有一位皇漢朋友對我表示「我上了東滿本來想了解一下清代軍事裝備的知識,結果看到了這個,我就變身皇漢了」,我表示也可以理解。因為05年時我聽說了「漢服運動」,覺得保護傳統文化挺好呀漢服什麼樣我也想看看,興沖沖google了一下去了漢網(那時候就只有漢網)——彼時漢網的風氣還是「殺光滿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但主要是要弄死滿族」——然後默默退回來了。那一刻我的感受也差不多是「我褲子都脫了,結果你給我看這個」……好在沒有變身「滿遺」,除了自身品行高潔的原因,另外也因為後來「在東滿的一天」的經歷。

我在東滿只說過一句話,然後再就沒有上過這個網站。在這兩段糟糕的經歷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可以說我對「民族意識」這個事情了無興趣,曾在博客上表示「什麼民族點點點點,你們都一樣極端,才不跟你們玩呢」。某種程度上說,皇漢和滿族中的扯淡民族者真心是一對好基友——他們的差別只在於立場而已。


儘管表示「不要跟你們玩了」,但事實上對於民族和認同,我依然是很迷茫的。什麼是滿族?滿族曾經是什麼樣子?滿族又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與漢族又有什麼差別?我心中沒有答案。在北京,也許有些習慣和視角跟同學不一樣,但這些不同是因為民族嗎?還是因為家庭教育?沒有與別人聊過,我也不知道。

直到08年,校內上有一個群,置頂帖里有一個帖子,是介紹滿語的——慚愧,小時候是個理科生,完全沒想過這世界上有滿語這回事(也可見05-06年的主流滿族網站有多麼可笑,居然不曾介紹自己的母語)。那個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作為一個滿族人,是有義務了解自己的語言的。現在回想起來,我想這樣的反應或許就是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的一種表現吧——不是所有人都會這樣想。

轉眼間已有6年的時光。就我個人而言,找到民族認同感是從找到語言開始的。我想大概06年那時候我沒遇上正確的網站和正確的人,如果當初碰上的是 @瓜爾佳老五 兄這樣的長者和當年的滿語網站,可能我會更早結束自己的迷茫吧。

在知乎上,有不少用戶可能在心裡暗暗的評論:「Hasuran這個傢伙是個危險的民族主義/民族分裂分子」——這類的評價說出來的有不少,我相信還有很多人沒有說出來。這些年來我逐漸感覺到,在滿族人當中,有正確民族意識是一件很勞神的事。

對於普通漢族人和大多數滿族人來說,雙方已經習慣了滿族人「認同漢文化」、「把自己當做了漢民族的一員」(什麼?你說人家也是說「我是滿族人」的?還記得「我是滿族人,但……」句式嗎?),而忽然聽到有滿族人說「滿語很重要」、「要保護自己的語言」、「要了解自己的文化」、「我們民族是不一樣的」、「少數民族不是野蠻人」、「以前可能也不是野蠻人」……總而言之,忽然看見滿族表達出了不同於漢民族的認同和視角的時候,大家會覺得這就是「極端主義」和「極端分子」。

就好像一個生活在你身邊的人忽然說:「我才不是中國人呢哼╭(╯^╰)╮」——的感覺。


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只是在說「我是滿族人」的同時,不會說那些「但……」而已「我是滿族人,但我還是得說滿語是落後噠!」——不,我永遠不會同意這種話,也不要想從我嘴裡聽到這種話。

我在任何網站上都強調滿語的重要性,因為如上所說,語言結束了我茫然的民族認同。如今的滿族人在尋找民族認同之時依舊茫然,而我實在不想再看到通過清宮劇找民族認同這種可憐又可悲的事情了。

當然,即便對於「有民族意識」的滿族人而言,能夠主動學習語言的也還是太少了。這兩方原因吧,讓我覺得與其他民族不同,作為滿族,在這浮躁的現實和網路環境里保持端正的民族意識實屬不易。在這個答案中,我也曾深深吐槽過這可悲的現實:滿語能否恢復生命力? - Hasuran Li 的回答


滿族作為一個整體,未來有沒有可能「劃歸」到漢族中呢?我覺得有可能,而且是現在就有可能。但對於有(正確)民族意識的民族而言,「劃歸」是一個令人不愉悅的想法。

為什麼要劃歸呢?為什麼要同化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不是漢文化的經典嗎?

主張民族認同,並不等於厭惡和抵制漢文化,並不等於反對漢文化。儘管在知乎上我的回答很少,但事實上熟悉我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很喜歡傳統服飾。

我進入大明衣冠的年頭,可比學習滿語要久嘞。


強答一波
先介紹一下,本人蒙古族,科爾沁蒙古人(對蒙古族有稍微研究的人也許知道,這個地區漢化比較嚴重),我從小生長在農村(蒙語叫嘎查),身邊親戚鄰居(除了一家賣麵食的鄰居)全是蒙古人,講蒙語。
對於題主所問,少民是否漢化,我認為不是的。是在現代化,是在西化。
對於少民起漢名問題,起碼我的父輩是符合這個情況的,我的爺爺是個局長,相對受漢文化影響多些,也是最能接受國家號召的一批人,所以我的父輩們名字大部分是「愛國」,「躍進」之類的。而我們這一輩就大部分就是蒙名了,我兩邊的兄弟姐妹們都是蒙名,沒有漢名。少民之所以起漢名,大部分也是因為少民名不方便的原因,我們蒙古族名字差不多六個字走起,漢族不會念,考試寫個名字也得寫六七個字,所以大部分蒙古人會給自己起一個漢名,這樣也方便。

然而答主沒有,我以前身份證上名字欄七個字,太麻煩,便把中間三個字去掉了。
總結,起漢名就是為了能方便些。

說漢語?我個人認為,在中國這個社會,你不會漢語,寸步難行!因為這個社會向你發布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九全是用漢文字,讀書、看報、pc上全是漢文字。你不會漢語就相當於把你自己封鎖起來,一個民族是需要前進的,自我封閉只會落後。我上面提到的那個賣麵食的鄰居,雖是漢族,但也會一口流利的蒙語,畢竟生活需要。


我們這的蒙語是在流失,大部分「蒙古」年輕人不會說,但這大部分「蒙古」人中起碼有一半是「身份證蒙古」,為了10分加分而改民族(說實話,我看不起他們)。答主是漢授,這個選擇是答主額吉(媽媽)決定的。那時答主所在旗(內蒙古一個行政單位,相當於縣)進行鄉村合併,額吉要參加考試,考好了去鎮裡面,考不好去村裡面。她考砸了,一個從小蒙授長大的人去考漢語考試當然不會了。然後額吉就決定讓答主去學漢授,這樣不會吃虧。對對對,現在很多蒙古族家長讓孩子去漢授的原因就是怕學蒙文吃虧。

提到民族認同,是有大小民族之分的,漢民族是大民族,大民族的民族認同為文化認同,你認同漢文化,你就是漢族。而小民族的民族認同,是血緣認同,是小民族一種自保的方式,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答主認為那些丟失母語卻愛自己民族的人是好樣的,雖然他們說著別的語言,但是內心卻嚮往自己的民族,這就是對自己民族的認同。

答主的處女答,文筆太差,望見諒。


泥萌別嚇我,這麼多贊我會鮑照的,然後你們就要取消關注了!!

我的本意是抖個機靈,但我現在要裝逼了。好,裝逼開始:
民族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人造的概念,就和朝代一樣,說不定各位祖上還有人誓死不做清朝人了,要為我大明王朝死而後已。可是怎麼奈何得了時間的魔力,最終不都成了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我覺得咱們有一樣的文化,有一樣的記憶這就挺好的。至於民族的特色,權當是華夏大地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上的不同特色,不要強調的涇渭分明

我是土家族,而且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區長大的,漢族在我們那是少數民族…我長大之後才發現漢族和我們長一個樣子,他們也吃麥當勞肯德基,他們也玩PSP,他們也會看漫畫,他們也會暗戀其他班上的女生,他們也會逃課被老媽揍一頓。看來土家族把漢族同化了●ω●


這題我覺得我有資格答一下。答案冗長慎入……
我來自一個漢化了的蒙古族家庭,兼有滿族血統。雖然在我的家族中,至少從我的父輩起,就幾乎沒有人會說本民族的語言,但我在少年時期擁有非常濃厚的血緣民族認同感。從小學起我就開始讀本民族的傳說和神話,諸如蒼狼與白鹿,布庫里雍順云云。後來上了中學,就開始找相應的傳記和史書來讀。通過這些史書,我逐漸開始知道我的祖先曾經建立過怎樣的王朝。
但是與此同時,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完全是漢化的,比如我也會背蘇辛,熟讀紅樓。
然後我獲得了繩命的大和諧……
並不是,我悲劇地發現自己衝突於兩種歷史觀之中,無法迴避由此而產生的各種問題:
怎樣看待崖山之後?
怎樣看待當時的民族政策?
蒙古和金對於中原的攻陷是否造成了文明的倒退?
……
民族文化認同真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尤其是一個人有兩套認同感而且還互相衝突的時候。在思考一些問題的時候腦子裡經常是打架的,一邊的人在說疆域遼闊文治武功,另一邊的人在說四等人政策,揚州十日,結與國之歡心簡直渣渣。
問題是這兩邊你都認同……都覺得是對的……這就很酸爽。不能理解的漢族小夥伴感受一下萬一你突然發現自己是個日本人你什麼心情……
為了給自己的歷史觀找條出路,大學的時候我去一些歷史論壇潛水過一段時間,在研究漢族對蒙古族和滿族的態度時,見識了大批的皇漢,一口一個滿遺,殺韃子,滾出中國去,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我特么心裡也堵啊!怎麼回事我好像在漢族同胞面前有原罪是幾個意思啊!
那段時間我經常希望自己是一個漢人。我覺得除去這點糾結的歷史觀,我和漢族沒有任何區別。長相上看不出來是少民,民族優惠政策我也不在意,少民語言我不會,習俗什麼的我也早就漢化了,我對漢族和漢文化的熱愛不比任何一個漢族差,說不定古詩古文背得還多些。
我要是漢族不就沒這麼憋屈了嗎?
我並不想讓人天天念叨我是個韃子啊!好比你們出國去被人叫黃皮豬也不樂意啊!
但是血統是不能改變的。
我在文化上隸屬於漢民族,然而我在血統上屬於少數民族。而且是兩個皇漢們最不待見的少數民族。雙開一副三國殺,結果兩個號一主一反。我天生就是雙開,不,簡直是一主兩反的三開好嗎!
所以我那段時間交友風格詭異,這事@李倦容 知道,我認識他的時候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有沒有皇漢傾向?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每次交結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陌生人,總要試探著看他有沒有皇漢傾向,如果有,最好互相說明,彼此和平拉黑,不然將來的事情就會發展得很難看。畢竟這種事情在人人,鐵血,QQ群里,還有各種其他論壇里,都發生過不止一次。
後來我不糾結皇漢了,我認識到糾結他們並沒有什麼卵用,重要的是你的心結,你的心結解不開的話搞不好你看誰都是皇漢。
而我最糾結的其實無非這個問題。怎麼看待蒙古與滿這兩個民族在中華文明中的歷史地位?
於是我又在與此相關的「什麼是中國」、「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國人」等一大堆問題里摸爬滾打若干年。
到現在,我終於可以坦然的說,我不糾結了。
因為我逐漸明了,我身處的中國是一個現代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上的民族,而非血統上的民族。維繫它存在的文化的力量,遠遠大於血緣的力量。
我經常看到我身邊的很多本民族的同胞沾沾自喜於祖先當年的文治武功,例如橫跨歐亞,萬國來朝云云,但是他們往往只提疆域,而選擇性地失明於攻掠屠戮。攻掠屠戮,固然是一種開疆拓土的必然手段,冷兵器時代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征服的必經過程,然而由此而來的文化上的衝擊,以當時少數民族較為落後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替代已經較為成熟的中原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勢必會引發陣痛,勢必會造成仇恨。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少數民族政權在心理上無法完成中原化,也就是漢化,無法帶領本民族實現最大限度的融合以消解這種文化衝突,那麼若干年後,當這種衝突不再因武力的壓制而蟄伏時,少數民族政權要麼被趕回關外,要麼死球在中原。
文化體量的嚴重不對稱決定了,中原文化是無法被征服的。你不能用一滴墨汁兌出一桶墨汁。當你認為你征服了中原,你也就被中原所征服。同樣以粗暴的方式入主,蒙古族與滿族都並沒有實現足夠的文化融合,但相對而言,現在的滿族已經比蒙古族更加認同漢文化,在心理上,滿族已經比蒙古族更趨向於「漢人」,清也比元更像一個中原王朝。
固然元與清事實上還是少民政權。但是元以前的中國概念和元以後的中國概念是不一樣的,清以前的中國概念和清以後的中國概念是不一樣的。宋代的蒙古和女真是敵人,現代則不然。曾經的中國是中原,現代則不然。中國早已經不僅僅限於中原了,中國的內涵和外延在發展,這不單單是法統的問題。法統只是法律上的,而文化上的歸心,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夷狄」和中原文明的滲透與融合,來源於漫長歲月里的共御外侮,共擔榮辱,這個過程,也就是少民心理上的漢化和中原化過程。滿蒙回藏維壯這幾個人口較多的少民,滿族之所以沒有自治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滿族本身的民族文化已經強行插入中原文化了,血緣民族本身的文化逐漸消融,則血緣民族本身也將逐漸消解,最終歸於一個文化意義上的民族。這個過程,滿族在走,蒙古族和其他民族都在走。
我有蒙古族血統,有滿族血統,而我高度認同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明。我花了十年以上的時間來搞明白這其中的道理。(漢族的小夥伴們你們先天不用糾結自己的血緣民族和文化民族之間的差異是多麼幸福!)
所以現在隨便誰儘管來說我是夷狄,是韃子,我不在乎了。十年前,我曾對我的幾個漢族朋友說,But I am a Mongolian by nature. 說的時候心裡是很難過的。但後來我明白, 「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華則中華之」。我已經中華之,所以對待不友好的上來聽了我血統就罵我夷狄的皇漢,也就一笑置之。「舜,東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也。」 民族這個詞,對於我,不再是一個多麼嚴重的問題。
回到這個問題上來。我的血緣民族是蒙古族和滿族。這就像我的性別一樣無法選擇,我也仍然熱愛這兩個少數民族的文化……比如蒼狼白鹿什麼的故事,跟「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差不多。但是我前面就說過,文化的力量遠高於血緣的力量。舉個例子,身份證上我是蒙古族,這麼說來北邊的蒙古國與我同血統,同祖先,同源流,我為什麼從來沒覺得我歸屬於那裡?因為不同文,不同文化,不同心理認同。我在文化上屬於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這跟我所受的教育,我所生長的人文環境有關,跟血統,族裔,國籍都無關。
╭(°A°`)╮突然發現題主還有一問,是不是要把我們的民族改成漢族。
我看這倒是用不著。愛是什麼民族就是什麼民族好了。與其改這個,不如直接調整民族政策。比如我身份證上固然是少民,但是我所在的地方,只有蒙,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四種少民享受高考加分(我覺得我要暴露地點了我要不要匿一下),所以如果你是壯族白族苗族土家族,來了我們這裡並沒有什麼卵用……何況在我看來民族只是個標籤而已,尊的,你把我改成朝鮮族我也不會對朝鮮有一絲真愛的。

8.29補充回復:
評論有人問我,是否認為少民漢化是好事。
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典型的問題,也是我在少民漢化的心理過程中曾經自我發問並回答的問題。
少民漢化的過程是什麼?
是本民族文化傳統,一部分更廣義融入主流文化,另一部分徹底消融丟失的過程。比如滿文化當前十分式微(不能把研究清朝等同於研究滿族),但它的一些語言辭彙,風俗,事物,比如薩其馬,章京,戈什哈,旗袍,經不斷淘礪改良,仍然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和文化中,成為中華文化整體的一部分。你說你想原汁原味的滿族文化,歲月如大河淘沙,那個你不穿越回去是找不著了。
不融入行不行?自己發展行不行?
文明的發展是有量級的,單論少民的文明,普遍比漢文明低一到兩個量級。
別的不論,漢語有多少常用字?多少生僻字?蒙語呢?滿語呢?
我接觸的蒙語為母語的人相對多一些。蒙語現在有很多困境,辭彙量少,地域性強,印刷排版複雜。內外蒙古語言不通,東西部蒙古族語言不一致,蒙文書籍少,印刷品少,傳播困難,這些反過來加劇蒙語的困境。特別是辭彙量這真是個問題,日常生活會話也就算了,說到專業點前沿點的內容,都是大串的漢語摻著往出蹦。以至於能把一個蒙語句子說成「畢東湖賓館二樓玻璃廳上」,除了畢=我,其餘都是漢語。
就這個文化量級,你想閉門自己發展,不接受外界先進文明的同化,那是作死。你看看西藏,我對藏族同胞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但是要是當年甭解放它,把它隔離起來讓它自己再發展一百年,外面天翻地覆,進去藏區一看,十有八九還是原汁原味的農奴制。
現在的蒙與滿,作為兩個曾經入主中原的民族,或多或少在中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印記,主流文化中留下你敘事的空間,你本身的文明也跟著一起發展,最終趨近並融入主流的文化民族。說句難聽的,作為一個血緣民族,縱然這時候你消亡了,不枉來過一場。
而你不接受主流文明對你的影響,關起門來自己玩,結果是什麼?
你文化固然很有特色,然而發展的速度之慢,量級之低,跟主流文明隔著多少代際的差距?結果是你一開門,各種比你先進了數千年的文化闖進來,你立刻就面臨一個困境,保持你當前的民族傳統生活,還是融入現代文明?保持,好你繼續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旮旯里原汁原味的自嗨,別的民族看你像看猴。融入,你自己那些完全不適應現代文明的傳統在兩代人甚至一代人之內就被衝擊殆盡了。
數千年的歷史證明,漢化是少民發展的必經之路,這跟開放是國家發展的必經之路是一個道理。落後的文明必將被先進的文明所影響,差距愈大,衝擊愈大,中華文明如此華美豐瞻,幾百年不開門搞成了什麼樣子?直接就和外界有代際差距了,以至於我們喪失了文化中心的地位跟在外國屁股後面現把現的學習怎麼融入世界主流。這還是開門不算太晚,如果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沒人理你,讓大清國再來一個皇爸爸兩個小皇帝,再積累一條代溝,到了二戰一開門,直接飛機大炮把你炸個稀巴爛,什麼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現在早切成三四塊被東南西北瓜分個乾淨,現在恐怕連印度都不如了。
民族文化也一樣道理。你自己不開門,等別人幫你打開門,你自己幾乎沒有再拒絕先進文明的可能, 但主流文化也根本沒有你敘事的空間了,年輕人一窩蜂的學會漢語奔城裡打工去,在都市裡當著文化的孤兒,你原本的民族聚居地留下一個文化斷崖,老一輩人死絕之後這你的民族文化算是徹徹底底的沒了,搞不好比那些提早開門接受漢化的式微得更快,死球得更早。
我肯定少民漢化,因為發展是好事。


我們家祖上滿族的包衣奴才,這種情況在唐山農村很常見,最知名的應該就是曹雪芹了,所以不是什麼名門望族。唯一一點"貴族血統"來自於我的曾曾祖母,娘家是遵化馬蘭峪的,那裡坐落著清東陵。辛亥革命粉碎了很多傳統觀念,我的曾曾祖父才能有幸娶到曾曾祖母,但是後來北伐政府撕毀了優待清室條約,東陵匪患叢生,接連被盜。曾曾祖母娘家就此家道中落,斷了聯繫,幸好曾曾祖母嫁了過來,逃此一劫。曾曾祖母嫁過來的時候,帶來了很多嫁妝,據說隨便拿出來一個到現在都是價值連城,可以文革時期弄丟了,我覺得不可信,應該是家裡愛吹牛的長輩杜撰的。

小時候我是一個很有姓氏榮譽感的人,要不然也不會沒事打聽什麼東陵被盜的事,初中學歷史的時候,還一度對辛亥革命又愛又恨的,現在想想,倒也挺可愛。不過這背後的那種傳承香火的思想,就只能用幼稚來形容了。

世界其實一直再發展,有東西產生就有東西會消亡,新陳代謝,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些人總是以保護傳統的名義去強留糟粕,卻從不問一句,那些東西真的算是傳統嗎?《弟子規》是清朝的東西,滿篇的糟粕,他跟兩千年的四書五經比起來,配叫什麼傳統?一部曲解聖人思想的奴化洗腦書,失傳了也罷。在看那些所謂維護傳統的人,他們又有幾個是出於真心,和尚都開始算卦了……前兩年去看了看東陵的所謂傳統表演,只能說一句呵呵了……

傳統之所以難能可貴,就是因為禁得起時間的洗禮,你人為的去保護,影響了時間發揮正常的作用,這才是對歷史的不尊重。既然對傳統有自信,就應該不怕時間的洗禮。所以我的觀點是,如果沒有東陵被盜和文革這種人為的破壞,那麼也就不需要人為的保護。既不破壞也不保護,順其自然,挺好的,時間會給出答案。

PS:歷史就像人生,每一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精彩,如果二十多歲了還抱著童年不放,那不是赤子心,那只是中二而已。童年可以追憶和回味,不可能重演。有了解析幾何,就不要抱著傳統幾何不放了,當然,偶爾畫畫輔助線,練練腦子還是可以的。

再次PS:我覺得每個民族的文化,追溯到本質都是想通的,只是表現不同。滿族祖訓是不吃狗肉,漢族也禁止廝殺耕牛,不忘本,消費的時候不忘生產和學習,保持對生產資料的應有敬畏,是每一個生存至今的民族,共同的信念。所以,不必拘泥於表現,把握實質,運用到新的環境中才最重要。往大了說,國家要保住耕地紅線;往小了說,像唐山這種資源型城市,不能光想著敗壞祖宗的資源,還要努力發現教育和工業,鋼鐵煤炭早晚有挖光的一天。賣資源的收益率太高了,其他買賣看不上,就炒起房子了,可是房產泡沫也有破滅的一天啊!再這樣執迷不悟,鄂爾多斯就在前面等著唐山呢。所以還是要領會祖訓的實質,乖乖的發展實業,興辦教育,正所謂人間正道是滄桑。


作為一個壯族人。其實我認為什麼民族認同感並不重要 少數民族的人其實大部分都和漢人長得差不多,所以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你表明身份的話也沒有人會知道你是什麼族的 得益於千年來的文化交流以及佛教的影響 很多少數民族的風俗都和漢族差不多的 我是廣西的 從我的成長經歷來說其實在我們這民族不民族的問題只佔到生活中的極少部分 我生活的南寧市有超過30%以上的人口是壯族 所以如果在南寧接受過中學教育的話 基本上你就會有很多壯族的同學以及苗族的同學 但是在那麼多年的成長過程中 我還從未遇到過任何有關民族的問題。 在學校大家一起上課 一起吃飯 生活中大家一起出去參加娛樂活動 完全沒有不同的感覺 甚至我有很多朋友在認識了我很多年以後才知道我是壯族 而且當他們知道這件事後也幾乎沒有什麼感嘆,還是一樣的看待你 和你相處。其實大家都已經習慣了 因為在廣西 對於我們來說 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區別也僅僅在填相關資料民族那一欄時填的內容不一樣而已。如果不信的話你在南寧的大街上吼一聲「壯族獨立」試試 就算警察不管你,路人都會罵你神經病←_← 其實大多數時候我都會忘記自己不是漢人。 因為在我潛意識裡並沒有漢人和少數這個概念 我從小到大都認為在這片土地上,大家並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

好吧也許我被嚴重的漢化了:D
廣西作為全國第一的民族大團結自治區不是沒有道理的⊙▽⊙


看看前南斯拉夫吧,一個民族被身份證分成兩個民族然後相互血洗


「回族被漢族同化了」……
------------------
我是東北人,祖上可能和北京、山東還有點關係,這邊壯族和土家族基本是沒有的。
同化回族屬於題主想多了。
滿族朝鮮族倒可以說是真的被同化了吧。大家雜居了那麼久,民族認同這個事兒真的不好說。我直系向上確實沒有過少數民族的,所以就拿幾個同學朋友的例子說好了:
1.曹老虎,身份證漢族,他母親是滿族,他的「民族歸屬」該是什麼?
2.王二超,身份證漢族,父親是滿族,他的「民族歸屬」該是什麼?
3.馬大哈,身份證朝鮮族,父親是漢族,他的「民族歸屬」該是什麼?
4.劉美麗,身份證滿族,爺爺滿族奶奶漢族,姥爺漢族姥姥朝鮮族,她的「民族歸屬」又該是什麼?
在東北這種事太多了,即使回漢通婚也不是什麼大事兒,雙方商量好就行。

王二超最近找了一個滿族妹子,父母都是滿族,我問他要是結婚了生孩子寫哪個族啊?他說算三代滿族血統多那寫滿族吧,反正高考都不加分。要麼就效仿他自己。

王二超的漢族是怎麼來的呢?生孩子之後姥爺和爺爺對著干大碗,誰喝贏了,孩子隨誰。

我第一次聽說也問「卧槽還可以這樣」。

王二超是這麼說的:

當年要是我爺爺贏了,你覺得我會有什麼不一樣么?


漢化不是不可能,但難度非常大,要達到一下四個指標。1 外貌與漢族無明顯差異 2 生活習慣文化風俗與漢人一致 3 內心以漢人自居 4 完全被漢族社會所接納 僅有前兩點那叫涵化,比如今天的滿族。漢化最成功的例子肯定是鮮卑人。要了解一個漢化鮮卑人的內心世界,可以讀拓跋什翼健的十世孫元稹的詩《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詩中譴責中原胡風大盛,又如唐代文學家,古文運動先驅獨孤及有「莫作新亭泣,徒使夷吾嗤。」


哪有什麼漢化,明明是現代化。有人要求你拜孔廟、穿右衽、建祠堂、信陰陽五行嗎?

  • 上億的漢族打工者過年沒法給父母磕頭,中秋節不團聚,他們有沒有丟了民族認同感?
  • 任何時候都有上千萬的漢族職員對著鍵盤敲字母而不是毛筆寫真草隸篆,看文件從左往右讀,對外國客戶用英文名字自稱,他們有沒有丟了民族認同感?
  • 全國的學生,不分什麼族都要被逼著念英語課文,背西夷歐幾里得公理,非此不能升學,孔夫子倒是沒人在乎了。他們有沒有被別的民族同化?
  • 城市裡的年輕人消費情人節聖誕節萬聖節,尤其喜歡給馬雲同志的雙十一光棍節貢獻香火錢。這些節日是算是民族傳統嗎?
  • 喜歡籃球的年輕人天天看一群黑人白人在場上廝殺,為維吾爾族帶領的國家隊而歡呼。他們這是哪個族的娛樂方式?
  • 藏密法師全國跑,半個中國的年輕人吵著要去西藏凈化心靈?這算「藏化」嗎?同理,新疆羊肉串烤遍全國,難道不是也用飲食在一定程度上了同化了漢族人?

放棄傳統無非是為了更舒適的現代生活和更多的發展機會,接受其他民族的傳統是為了享受多樣化的人生體驗,漢族也同樣放棄了大量的傳統風俗,接受了大量的其他民族風俗。你現在既要死守自己的民族傳統,還不想放棄現代社會帶來的好處,要麼比別人多掏錢,要麼降低標準唄。你看比爾蓋茨看奧運租四合院住但不用上旱廁,梭羅跑到瓦爾登湖當隱士拋棄現代生活,他們都是你的榜樣。要是不想放棄現代物質生活,又要展示自己的傳統文化優越感,還不肯多掏錢,那就是逼迫社會為你的精神生活買單了,世上沒有這樣的好事兒。

當然有些人的確就是能享受到這種好事兒。戲曲服裝廠的津貼驅動了漢服運動,格子呢生產商推動了蘇格蘭裙這種「民族傳統」的發明,還有現在大大小小的國學班,這「傳統」已經成了一門好生意。一定要我提個建議的話,我建議你在傳統文化生意里賺點錢,不要干掏錢還要讚美奸商。

——引自霍姆斯鮑姆的《傳統的發明》

相關話題:

現在國內網路對伊斯蘭教的攻擊這麼厲害,國家為什麼不出來說句公道話?、

女朋友突然決定要信基督教,我該怎麼辦? - 馬前卒的回答

為什麼聖誕節在中國會變成這個樣子? - 中國習俗

有哪些地名在古代十分風雅,而現在被重命名後就失去雅緻了?

如何看待經常去清真餐廳吃飯的穆黑? - 馬前卒的回答


又到了黑我國民*政策的時間了
為什麼少數民族同胞會出現這種疑問,我覺得大致有兩點原因
第一,中國歷史上就比較不重視民族內部的認同,缺乏認同感是一種傳統,不止於少數民族,漢族也有。
中國歷史上對於民族問題是相當寬容的,東亞特有的朝貢體系也造就了東亞特有的民族意識,概括的說,你是哪個民族的是個次要的問題,重要的是你效忠哪個皇帝。
比如,把都帖木兒,這一看是個蒙古人,實際上有個漢名吳允誠,這哥們覺得跟著大汗混沒前途,帶著五千號蒙古牧民改投大明,跟著朱棣北伐,砍本民族的敵人一點沒手軟,混成了守邊大將,你看朱棣,敢把涼州邊防交給他,足見信任。吳允誠的兒子吳克忠,吳克勤更是對大明忠心耿耿,這兩位土木堡之變時負責斷後,率領本部蒙古兵和對面的蒙古兵浴血奮戰,全部壯烈犧牲,換你是明英宗,你在乎他們的民族屬性么?

「土木之變,克忠與其弟都督克勤子瑾為後拒。寇突至,驟戰不勝。敵兵據山上,飛矢石如雨,官軍死傷略盡。克忠下馬射,矢竭,猶殺數人,與克勤俱歿於陣。贈邠國公,謚忠勇。克勤贈遵化伯,謚僖敏。」

蒙古族有吳克忠,漢族還有王保保呢,跟明軍死磕,後期草原上一大幫子部落看元朝不行了,紛紛投降大明,這哥們作為一個漢族比蒙古人都對元朝忠誠。再搬運以前答案裡面的

(趙璉)弟琬,字仲德,仕至台州路總管。至正二十七年,方國瑛以舟挾琬至黃岩。琬潛登白龍奧,舍於民家,絕粒不食。人勸之食,輒瞑目卻之,七日而死。

趙璉本人在與張士誠作戰的過程中戰死

(楊)乘曰:「乘以一小吏致身顯官,有死而已,尚何行之有!」經促其行愈急,乘乃整衣冠,自經死,年六十四。

元朝末年大把漢族士子替蒙古族的皇帝賣命,按現在這標準都得是漢奸吧!

歷史上,中國的各民族同胞很少受到民族身份認同的困擾,困擾大家最多的一個問題是,替哪個皇帝賣命,這個可比民族身份的認同感重要多了,咱倆的君主不同,你就算是我的同族同胞也照砍不誤。

然後我國這套運行良好的體系受到了西方民族理論的挑戰,為了和世界接軌,我們搞出了五族共和,算是新系統的1.0版,這套新系統沒運行多久就被人發現了大bug,為毛維吾爾和回族都會被分到那個「回」裡面?南方真的沒少數民族么?你這劃的也太粗了吧!然後好一頓折騰,又學習蘇聯,發布了1.1 beta版,升級了民族分類,加入了新功能,民族自治區。民族自治區這個新功能又是個bug,需求不明確,沒蘇聯的硬體非要玩蘇聯的軟體,某些深諳中國古代治理方法的系統管理員又偷偷摸摸玩了個花樣,在維族自治區下面划出回族自治州,蒙古族自治縣等等,架空該功能。後來有個頂級系統管理員發布了兩少一寬補丁,從法律政策層面宣告了民族間的不平等,該系統的用戶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我是誰?這種問題越想越傷腦筋,比如耶律楚材,我很好奇他對自己的定位到底是漢人,金人,契丹人還是蒙古人?我這種家譜確定的漢族還比較淡定,我有個有點大漢族主義的朋友姓長孫,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告訴他這是個鮮卑姓。

第二點就是,題主列舉的滿、回、壯、土家族中本來就有大量的原漢族人,由於上述我國特色系統的漏洞,民族成分是可以選擇和更改的,換句話說,用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定義自己的屬性。49年系統發布的時候,用戶不多,系統管理員就強行修改了很多用戶的屬性。滿族中加入漢八旗和蒙古八旗的後人,回族中加入信仰伊斯蘭教的漢族。這兩還正常點,廣西當年大把漢改壯,民族工作組的成員差點被揍,他們告訴當地漢人「你們其實是壯族」村民回復「滾!我們是狄青征南蠻留下的山東子弟!」此處山東是崤山以東,大批壯族的祖籍是都是白馬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滑縣。南寧有一塘二塘到九塘,塘是古代路程單位,對應五十華里,每五十里一個兵站,算是一個簡單的防線,這裡全是當年狄青留下的鎮守官兵,基本都是北方漢族的後代,結果好多人稀里糊塗和被狄青打爆的儂智高成了一族,還得管這位叫祖先,這不是新時代的認賊作父么!這群村民代代相傳祖上平定南蠻的偉績,結果自己成了南蠻,能不火么?廣西本來叫省,現在成了自治區,這系統管理員還真是拼啊!土家族我發個表的截圖

這種增長速度根本不可能是生出來的,只能是改出來的,所以很多「少民」同胞對身份認同產生疑惑很正常,身份證上雖然寫著某族,但是從未感受到民族文化,因為你卡系統bug裡面了。
再附個系統bug的截圖,63位黎族同胞的奇幻之旅。

我現在很好奇這種做法到底是為了證明我國民族政策的優越性培養少數民族還是某些系統管理員在「摻沙子」,模糊化少數民族的界限。
總之,這個系統用久了我很精神分裂,少數民族同胞出現這種疑慮也很正常,再加上宗教認同,境外有同民族建立國家的,順著民族宗教國家這三者思考下去簡直要多重人格了。我國也該系統升級了。


欸欸欸 之前我答過少數民族國家意識那個問題
有一名同志說了 不是漢化是現代化 可是我找不到那個回答和那名同志了!不能艾特他……

我也支持這個說法 難道不是現代化而已嘛?
我也是少數民族 侗族 我家是侗族自治縣 老人們都是侗族人 連縣城的方言都不會說只會說侗話 本人不才 確實忘了很多侗話可是基本的溝通沒問題的呀 我爹媽交流也是用侗話的!
這個時代侗族已經沒有文字了,以前有沒有我確實不知道(別打我………)反正文字我是沒見過的 你要說名字的話我舉幾個例子給你
在我們那的農村很多老人沒有名字,沒文化沒上過學,他們生了孩子以後就被稱為誰誰誰的媽媽…可是他們自己沒名字…是不是奇怪。
問題來了 他們戶口本的名字是啥?就是侗話音譯過來的名字,比如「楊奶軍」…「吳乃旭」這些媽媽們的名字就成了這樣!不要笑!後面的軍 和旭 是她們的孩子的名字…「乃」 「奶」這個字接近侗話中的媽媽。
所以,我們不希望侗族人民的名字都是這個樣子的。所以,我們取通俗的名字 ,漢字名字。反正文字大家都通用啊!而且漢字也是漢族的嗎??(反正我不懂這些)
還有稱呼女生為「婄X」男生為「包X」都是音譯 那個X代表他們的名字 所以一大堆叫什麼「楊婄X」 「吳婄X」或者「覃包X」的…反正真的普通話讀起來確實不咋順啦…而且多少有點奇怪啦…
婚姻的話我們很自由 某些家庭不能和其他民族結婚可能也有吧 反正我沒遇見過這樣的要求的
其實也是啦 很多年輕人 (特別家住縣城的從小在縣城長大的)民族觀念確實會弱一些,即使祖祖輩輩都是侗族但是自己就沒那麼熱衷於自己是侗族人民這件事…好多孩子都不會說侗話了欸…即使他家裡人都會……


不說了 !反正也不會有人給贊!

想了想還是添加一下答案 其實少數民族人們對於自己的身份肯定有不怎麼在意的也肯定有在意的
但是其實你們知道的吧 你跟別人說自己是少數民族的話基本大多數都是如下回應
「高考加了多少分?」
「你們怎麼不穿民族服裝?」
「說幾句民族語言聽聽…」
「有什麼特別的習俗?」
等……………

其實我個人是不希望少數民族都納入漢族的 因為我覺得這樣有民族挺好的 (不要鬧獨立就好)也可以帶動旅遊業哈哈哈 而且有特色啊!畢竟少數民族也是一種文化嘛…

至於高考加分確實有點不公平 我個人也是不咋支持的(雖然我自己也是加了分的~~~~)
以前以高考加分為榮 長大後意識到確實不是公平的現象~

所以問題來了 別問我加了多少分了好嗎!!!
因為很多人很多人的下一句會是這樣的 或者心裡的OS是這樣
「哦喲 加了這麼多分才考來這裡了…如果我加分早就吧啦吧啦~~」


推薦閱讀:

中國近代和現代的太空探索跟 17、18 世紀的航海時代是否可以比較?
用最簡單的話概述明朝滅亡的原因(最好有不同的視角,有主次)?
靖康之恥和土木堡之變哪個更恥辱?
如果明朝沒有覆滅,中國會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嗎?近代中國會衰落嗎?
明代御膳房具體在什麼位置?它跟光祿寺是什麼關係?

TAG:歷史 | 地理 | 民族 | 少數民族 | 文化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