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世界的航天事業一直沒有太大的進展?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在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僅三年多,第一名宇航員就進入太空,其後僅七年多,人類就登上了月球。為何此後幾十年又止步於月球而沒有謀求更大的進展?


答案就是……根本沒有停滯不前。卡西尼的土星係數百次變軌加速,慧更斯登陸土衛六,伽利略突入木星大氣層,十幾個火星探測器,一個比一個大的火星車,天空起重機,深度撞擊,以及國際空間站這個巨型航天器的建成……你覺得沒有,只不過是你了解的少,或者你對進展這個詞理解有誤。
————————
補充一下,題主認為進展緩慢,可能是因為題主只關心載人航天。載人航天確實有一些疲軟,因為載人航天的收益已經走進了死路。深空探測的未來是屬於機器人的。我們不過是把曾經想像中的人類未來航天,用機器人代替了而已,這是進步。


冤哪。

萊特飛機和波音飛機都不過是個能飛,但是其中的技術差別可老大老大了(瞎咋唬臉)

這個技術吧,分拿命賭時期的技術,比如早期的火器,誰也保不準什麼時候炸膛;飆性能時期的技術,比如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啥猛裝啥;和追求經濟性時期的技術……

這個話題其實我也不擅長,還是借其他知友的回答來解釋,開個傳送門吧:

航天界曾經有過哪些腦洞特別大的計劃? - 知乎

對了,有個形容挺有意思,說阿波羅登月是「劃著洗衣機橫渡大西洋」。你看,印第安人、瑪雅人的祖先逼急了都能遛躂到美洲大陸去,但是也不能說直到哥倫布時期才追平幾萬年前智人的水平不是?


首先是沒有需求……

冷戰時期那是只要不是直接對艹就可以用盡各種方法只為了證明自己更牛逼的,各種濕活臟活都無所不用其極,更不要提扔幾個人進太空這種事。。。

現在你有什麼樣的需求拚命往金星往火星扔探測器扔人么……
中國離在太空領域挑戰美國還差得遠呢……國家的策略是不搞大新聞,悶聲發大財……

但是話說回來,也不是沒進展的,從計劃中的多次往返低成本RV構架到更可靠的發射載具,以及更高效的測控網,還有就是廣泛應用的民用衛星平台,都在切切實實地一步步邁向太空。只有進入民用級別的市場之後,才能有效牽引產業發展。
只不過這些東西遠遠不如第一次進入太空,第一次登月,第一次向太陽系外發射探測器那麼震撼人心罷了……


我知道題主想說啥,題主是想問人類為什麼沒能在登陸月球後再接再厲再登陸火星吧?

但是火星離地球的距離和月亮離地球的距離至少差了兩個數量級......阿波羅11號在太空中飛了三天才到達月球,你把這個數字乘以100試試....僅僅是讓宇航員在太空中待上300天那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了。

其它行星就更不用提了....

當然,希望還是有的,NASA已經放出話來,要在20年內實現載人登火。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5/295611.shtm


真的想好好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先嘗試理解一下題主的太大的進展。高鐵的出現是一個巨大的進展,但是高鐵時速從200公里到300公里不叫巨大的進展,高鐵越來越舒適、越來越方便不叫巨大的進展。這麼理解巨大的進展對嗎?
以同意我以上對巨大的進展的理解為前提。蘇聯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巨大的進展,之後的所有人造地球衛星都不是巨大的進展。加加林第一次進入宇宙是巨大的進展,國際空間站不是巨大的進展。因為它們本質上的技術也沒有巨大的進展。航天發動機本質上都是同時提供氧化劑和燃料啊,那長征五號和長征二號也沒什麼區別嘛!
造成題主的困惑的主要原因,是---幸運。
我們是何其幸運的出生在,計算機,互聯網,航天發動機,原子技術等噴薄而出的時代。正式這種幸運,讓題主和我們認為,巨大的進展是理所應當的,才讓我們把巨大的標準,定的這麼高。
巨大的進展,從來不會因為所謂的資金投入、冷戰刺激等等原因而發生。它是經過了一代一代的理論的發展,又一代一代實踐的改進,恰好在20世紀噴涌而出。
不要總問某某同學成績怎麼突然進步這麼快,人家努力了好久都沒問,我為什麼沒有進步。


航天事業這個題目真大……,停滯不前這個現象得分和什麼比較,而且得看怎麼比較,如果是看技術的普及與商業化程度那真的有點慢了,和半導體領域去比較,50年前造一個電腦和現在造一個電腦,50年前造電腦是國家項目和造個大飛機是一個級別的,現在的電腦基本變成消費級的產品了,50年前造一個火箭和現在造一個火箭,50年前是國家項目,現在大的公司可以買火箭送航天器上天,spacex現在可以造。雖然說有一些提升但是相對於電腦還是有點慢,不過這個也不能怪別的,大推力的火箭一改就是洲際彈道導彈(ICBM),如果真是每個老百姓一台,想想還有點恐怖啊……。如果是比較技術能力,這個應該是有比較大發展的了,至少太空梭都被整出來了,這個好像比火箭的科技樹點高,具體的技術了解的不多(尷尬臉)。


馬一龍大大的space x,自己上去自己飛回來戳好的火箭,多麼牛叉呀,而且可以說開啟了廉價航空旅程的新紀元,雜能說沒啥進展呢。

PS:我們看到的網上的大多數是falcon陸地和海上兩次成功回收的視頻,遠距離的,那天我看扣扣熊報告採訪他,裡面有個近景,尼瑪~ 他的火箭居然可以垂直發射上去後,朝上飛一段,然後停頓在半空中一會兒,然後再往上飛,這個太黑科技了。


現在人類的進步已經不是一個人推動時代發展的18世紀了,一項高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看不見也是正常


說白了就是缺乏競爭。航天除了衛星之外,眼下真的沒多少實際意義啊。當年航天事業發展快,那是美蘇爭霸捨得砸錢,完全是面子問題,甚至為了面子連安全都不要,反正我就是要比你快一步。
有些人說航天事業還是有進步的,這不假,但主要都是技術的逐步積累。畢竟現在資金就那麼多,想搞登月甚至登陸火星那還是省省吧,就算能搞出來一次,那也是每年慢慢攢錢,不可能像阿波羅計劃那樣,國會大筆一揮,立馬就能實施。
而且現有的火箭技術也難以支撐長距離星際航行。這就像古代打戰一樣,你一群步兵想搞遠征,最後糧草絕大部分都消耗在路上了。與其現在研究登陸火星,不如把這錢拿出了攀科技,先搞出核動力飛船再說


因為你不夠專業啊


因為我們在忙著造手機啊


技術發展沒停過,深空探測近年做的還行,但也就是探測。國際空間站也沒閑著(不過也離報廢不遠了),但是在探索擴張人類生存領域這件事上確實沒啥進展, 或者說從冷戰一開始就沒有過進展。 原因總體來說就是技術達不到+沒有需求。成本比地球上發展太多,等技術點上去了再說——當然也有可能滅亡了也點不上去。不過現在來看,不打核戰爭人類還能在地球上賴很多年,滅亡八成是人類自己作死而不是平穩發展遇到瓶頸困死。

當今的航天事業和冷戰時候的太空競賽不同,那時候是政治導向的。政治導向的東西,如果回報基本上是確認的,那效率就很高,如果回報沒個准,那八成是打水漂。需要注意的是航天競賽帶來的成果固然是不少,但成本也是巨大的,而且作為直接目標的成果不算多。當前發展航天,除了直接服務於人類的衛星外(其實也有很多發展),一個是做點前期儲備,一個是情懷。前期儲備這個事情,不可能一股腦砸進去,而情懷固然好但不能當飯吃,不可能像冷戰那時候一樣砸錢。

也別對人類太悲觀,人類在逆境下的韌性和能力超出你我的想像。


首先第一件事情,題主確實可以去看看當時登月時的科技水平都是怎樣的。

然後再看看今天的技術水平,作一對比,看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是不是現在想上月球就能上。

上面只是在講科技上的水平。

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好鋼用在刀刃上,錢得花在正途。

登月、登陸火星等行為,真的就是標誌人類技術水平的最好手段嗎?難道人類的航空航天事業,就必須以登陸xx星球作為成功的評定準則嗎?

有沒有想過,登陸xx星球是一種成本很高,收穫不多,危險性很大的行為。採集樣本可以用無人車,做實驗的話沒必要,可能也沒能力把空間站這樣量級的東西送到月球表面去,然後在上面做深空的實驗。對啊,無人探測器、空間站已經能滿足我們的探測、實驗需求的時候,為什麼強行要做一些吃力不討好極度浪費的事情呢?

要記得,冷戰時期美蘇鼓足了勁兒要上月球,其實是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說的不好聽,就是花錢買面子。


其他答案說的劃著洗衣機漂洋過海,說的還挺有意思的,現在雖然洗衣機進化成帆船了,但是要能去新大陸,可能還要等到進化成蒸汽輪船或者大型郵輪,人們才能接受路費,才會想著去新大陸。

換言之,我覺得現在所謂的「沒有太大進展」,只是表面上的,但是也反映了人類的理性,不好大喜功,看菜吃飯。


有些理論基礎不足,無法確定清晰的目標,財務預算通不過,只好搞些小項目小打小鬧維持編織。

一個字

再等等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只不過競爭沒有那麼激烈所以你感覺放緩了,你要知道當年的很多事情實際上是危險性很大的。

比如我們說登月,登月在西方號稱「劃著洗衣機橫渡大西洋」,當年的技術保障可想一斑。

現在你要還想登月,基本上成功率可以保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只不過受制於錢沒必要去,現在的國會可比美蘇爭霸當年精多了。當年69年的登月計劃,當中的隱患還是太多的。很可能失敗。


因為媒體不努力。


資金和人才都沒往這個領域走而已。我們公司最近形勢比較好,要招新人,說只要是好學校的理工科PhD都行,專業不重要,我們做得又不是rocket science,進來培訓培訓都能做。我心裏面吐槽,要是rocket science這一行能有這麼多錢,能招這麼多PhD,火星怕是早就來回好幾趟了…


只能說有沒有需求。懂否?大老遠跑過去幹嘛?一下幾百上千億美元的成本。


推薦閱讀:

火箭發射可以自東向西嗎?
如果中國的航天人搞定返回火箭,能賺到多少錢?比 SpaceX 的多還是少?
上次長征六號一箭20星網上一片叫好,為什麼這次印度一箭104星卻一片唱衰?
太空計算機為什麼性能都特別低?
讀碩士研究生 航天一院二院三院五院八院應該怎麼選?

TAG:未來 | 科技 | 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