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復旦大學軍訓動員大會的艾滋病講座中關於同性戀的言論?

ppt上書:「男同學要努力培育異性戀性取向」

該張PPT講座錄音及文字稿: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TM4NTI2OQ==mid=209155492idx=1sn=3353340012582ae16f868d7d5c0dd093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謝謝邀請,一些回答已經介紹了更具體的情形,因為我不在現場,就介紹一些結合我們工作的想法。
重點澄清

  • 性傾向不是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原因,無保護的行為才是。不論是同性還是異性的性行為,缺少保護措施都可能感染HIV或其他性病。
  • 性傾向是穩定的,性傾向成因不確定,但社會公眾中有不少常見的誤解偏見,例如外界刺激引誘、缺乏異性交往和感情傷害。性傾向是神馬?是一個人在性、情感和精神上對某一個或n個性別的喜好,是穩定的,不因為主觀想法和外界壓力或誘惑而變來變去的

關於話語和觀念差別
不認識這裡涉及到的疾控的老師,看年紀60多了,比我們父母一輩還老。一些疾控或衛生系統的老師,有時候跟我們青年人請教性傾向,覺得很難理解,比如「怎麼越來越多了?」「為什麼會喜歡同性?」有一次志願者和專家一起開會吃飯,一個女專家就討論到同性戀,說自己從沒見過同志,問了很多基礎的問題,讓在場同志志願者心裡憋著發笑。
想想老一輩人所成長的時代背景和工作環境,我可以理解這些觀念上的差別或局限。有機會的話可以用一點點耐心來給「老師們」介紹這些」新事物「。當然這裡並不是說體制內的老師或者年紀大了就不了解性多元人群,年輕人就一定會理解,有對LGBT話題非常了解和感興趣的「老師」,也有非常厭惡LGBT議題和人群的青年人,總的來說青年一代是更理解。
還有一個明顯的差別是話語差別,例如公共衛生系統性工作者稱為暗娼,預防教育必然提道德上潔身自好(也會說戴套);NGO民間小組叫性工作者,預防教育是安全性行為和及時檢測和治療。我們自己工作是使用後者的,但前者也有工作慣性和更高層面的顧慮不能修改的。
這次講座的邀請老師應該沒想那麼多。對於組織講座,我們提前了解這個講課老師最好,提前看PPT,覺得不合適的協商就不講了。
有一次邀請某科研機構的老師介紹性病艾滋病,之前沒有聽過她講課,介紹性病的時候風格非常風趣,但是在艾滋病知識上還是無法治療、要潔身自好拒絕婚前性行為。聽課的青年之後忍不住吐槽,我同事就說,這個老師有些內容是大家覺得過時或者不認同的,世界上有不同的觀念,我們不談是非高低,重要的是我們按照自己認同的理念去工作。
給大家介紹艾滋病的用詞建議(參考了UNAIDS用詞指導手冊),這反映了我們的工作理念:

男同志注意安全性行為+定期檢測
在上海具體的情況是,新發現的艾滋感染者中無保護的同性性行為感染的是主要部分:「艾滋病毒感染者中男性比例持續增加,男女比例由2011年的8.2:1上升至11:1。男男同性性傳播占性途徑傳播的比例為63.96%,較去年有所上升。」
東方早報 - 2014年12月1日
北京也類似。北京上海和成都等新查出來的感染者中男性同性無保護性行為導致的艾滋感染佔一半以上。現在是一個嚴峻的時期,希望更多的男同志朋友戴套,選好性伴侶,安全第一。如果不喜歡戴套,那麼定期檢測、如果發現感染性病(HIV)及時治療。不多言(參考附錄1)

關於青春期、性傾向和「交往」
關於僅僅就PPT文字而言,不是在討論同性戀而是在討論性傾向。
青少年在青春期,不論男女或其他性別,有的性傾向確鑿穩定,三歲就喜歡同性異性的,也有一部分(實在沒法給個數字)嘗試了同性性行為以後又是個異性戀(那些男生宿舍里的基情故事),也有的嘗試了異性性行為以後又確認自己喜歡同性,有的都嘗試了什麼都沒嘗試最後結果也是很多樣的……性傾向是一個確定穩定的概念,和性行為相關但可能不一致(性行為是可以探索)。但是,人們很難主觀去自己引導自己的性傾向,而是被自己的情感和性需求指向所指引,因為刺激和干擾而主動選擇同性傾向,我認為實在是很難,考慮到父母親族世俗傳宗接代的壓力,青少年同志剛開始認同自己的身份更多的是苦惱。
「學會和異性交往」——不如說要提高情商,多發展親密關係。剛剛進入大學妹子小伙兒,不分性取向,是可以開始交往起來,鍛煉親密關係的能力了。約會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高中有的打壓,大學趕緊補課吧!

突然植入廣告:青少年性教育微信平台,青年撰稿原創哦!——msichina

艾滋講座講什麼?
我們的艾滋病主題的講座內容有:

  1. 流行情況和變化(可以介紹本地城市新發現的感染者裡面有MSM居多。但是應當強調對於性傳播感染,沒有人是安全的)。
  2. 艾滋病的傳播原理是什麼,為什麼日常接觸真的不傳播。光是講三個途徑還是很多人不懂,要介紹傳播原理,天天被問蚊子唾液西瓜注水為什麼不會傳染;
  3. 社會對於艾滋病的誤解有什麼,艾滋病的治療進展是什麼;艾滋恐懼污名和歧視有哪些,對感染者的影響有哪些。放視頻!我們是朋友-完整版
  4. 預防性病(艾滋病是性病的一種)應當怎麼做——性的安全協商;如何做好安全保護;安全套怎麼用。還有去哪裡做檢測

我的憂愁就是很多人知道應該戴套,但是不戴,不管是自願的還是無奈的或者覺得沒那麼倒霉的。從預防疾病的角度,在國內推廣安全套使用很多年但是似乎並沒有遏制性傳播,因此是不是要採取其他的策略,不詳表。另外不是一個講座就可以輕鬆影響到青少年的,因此也有同行開發了社工小組談心交流的形式,叫青春解碼,模擬性邀約,討論性協商和性安全,感興趣的可以百度。


附錄:
1. 如何看待「浙江寧波 30 多例在校學生感染艾滋,多為男男傳播」? - 大學生
2.【2015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在線課程】在線收聽_mp3下載
裡面有艾滋病在線課程
3. 如果你想直接學習艾滋病傳播原理和其他知識,《愛之年華》第一章裡面有
MSIC愛之年華
4.關於安全性行為

  • 協商和溝通是保證安全性行為的前提:了解自己和對方的性與生殖健康情況、體檢習慣;了解伴侶的安全性行為意識和行為習慣,並在此基礎上協商安全性行為。例如對方沒有使用安全套的習慣並且不願意使用,建議充分評估其他因素後再慎重決定是否發生性關係。

  • 安全性行為是指可以減少感染性病、艾滋病病毒和意外懷孕等風險,又可以滿足性需求的行為,例如自慰、避免在性活動中接觸他人的體液(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發生沒有體液交換的性活動(比如愛撫、觸摸、使用情趣用品等)、正確使用安全套進行性交。

  • 使用安全套是唯一可以有效預防性病、艾滋病,以及預防意外懷孕的方式;應當在性行為中堅持全程正確使用質量合格的安全套。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風險,但並不是完全避免性病傳播風險,因此仍然應當定期進行性健康檢測,或者發現可疑癥狀及時就醫。

  • 安全產品主要包括男用安全套和女用安全套,還有口交套、口交膜和指套。如果對橡膠過敏可以嘗試其他材質的安全套,例如女用安全套。

  • 安全套可在普通藥店、超市、自動售套機或通過網路購買獲得,也可到當地的計生部門或疾病控制中心免費領取。

  • 建議對可能發生體液交換的性行為都採取一定的保護措施:

  1. 陰道交選擇男用或女用安全套預防疾病傳播和意外懷孕;

  2. 肛交使用安全套預防疾病傳播;輔助水性潤滑劑;

  3. 口交使用口交套(或男用安全套)、口交膜(可剪開安全套上方後展開代替);

  4. 指交可以使用指套,預防指甲劃傷和手指帶入細菌病毒等。

  5. 以上插入式行為都建議使用水性潤滑劑,特別是肛交。

  • 如果對方不願意使用安全套:

  1. 研究顯示使用安全套會降低愉悅程度是一種心理暗示;

  2. 使用超薄或者其他情趣安全套;

  3. 輔助潤滑劑使用(例如安全套內側頂端)可以減少不適感;

  4. 進行邊緣性行為,不進行插入式性行為

  5. 確認長期關係和忠誠程度,進行健康體檢排除性傳播疾病和生殖道感染,並且每年進行檢測;女性還需要採取其他可靠避孕措施;

  6. 終止性關係,預防風險。


《知和社人:從復旦大學14級軍訓醫療講座說起》

作者:復旦大學知和社人

一、前言

2015年7年12日,復旦大學14級軍訓醫療講座上,疾控中心的程教授做了主題為「艾滋病的預防與控制」的講座。在講座上,該教授提出了一些觀點,在各大社交網路上,引起了許多爭議。

我們感謝學校安排了一次有關艾滋病的講座,因為這不是應該被掩藏起來不問不說的議題;我們也相信這名教授對少數群體和女性群體心懷善意,但同時,筆者認為他的一些不被他自己所認識的觀念使得他的善意難以傳達。

因此,這篇評論無意於對該教授本人進行任何攻擊和評價,僅僅旨在指出他言論和認識的不妥之處,並且闡述我們自己的觀點和認識。

二、演講中的不當之處

1、男同性戀的「過錯」

在各大社交網路上傳播最廣的一張圖,應該是一張大標題為「男同學要努力培育異性戀的性取向」的PPT。

但是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觀點呢?這位教授從艾滋病講起,認為既然艾滋病很可怕,而且男性同性性行為(後文簡稱MSM)中艾滋病的感染率高,那麼男性同性性行為就是不好的,進一步講,男同性戀就是不好的,所以要「培育異性戀的取向」。

看起來,這個觀點十分合理,但實際上,這番講述中混淆了三個概念:不安全的性行為、性行為和性主體。目前,在中國,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是性傳播,但實際上,是不安全的性行為導致的體液交換容易使得病毒傳播。如果不安全的性行為的風險可以加在全部的性行為上,那麼是不是我們都要因為風險而放棄性行為了?其次,性行為和性主體之間並沒有必然聯繫,異性戀男性並非不會發生MSM,這種情形多見於諸如軍隊、監獄等環境,多屬於境遇性的同性性行為。最後,將不安全的性行為帶來的風險加諸於群體,又是一件極不負責的事情。是否因為黑人街區的犯罪率較高,就應當實行種族隔離或種族滅絕?

如果按照這位教授所說,因為MSM容易傳播艾滋病所以要培育異性戀的話,是否因為女性同性性行為(後文簡稱WSW)的艾滋病傳播率最低,所以應該培育女同性戀?

2、「異性戀取向的培育」

再來審視「培育異性戀」這個解決方法本身。性取向是先天還是後天還是兩者都有影響,現在仍處於研究和爭論之中,至於能否通過某種可控的方式培育自己的異性戀取向,又是一個尚未有定論的問題。但是,在這一解決方案背後,實際上暗含著一種價值判斷,即異性戀優於同性戀。上文已經駁斥了「因為MSM易感染艾滋病所以男同性戀是不好的」這種觀點,許多人也可能覺得這次的講座中並沒有「異性戀優於同性戀」的觀點,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培育異性戀的性取向,而不是培育同性戀的性取向呢?

或許有人會說,這僅僅是出於防控艾滋病的考量,而不存在道德判斷。那麼筆者在這裡重申:防控艾滋病的最佳手段是了解性知識,使用有質量保證的安全套,進行安全的性行為。至於培育異性戀的性取向?在它的可行性和效果能被證實之前,它不應當被專家學者一本正經地當作防控艾滋病的方案提出來。

3、「好」的性和「不好」的性

在這次講座中,我們也能明顯感覺到這位教授對於性行為有著價值評判和道德判斷,比如說對婚前性行為有著貶低的意味。當然,這作為個人觀念無可非議,但我們並不聚焦於他個人,而是對這種觀念進行討論,因為當這種觀念成為主流並且要求別人遵從其標準的時候,就在傷害和壓抑那些並不如此認為的人。

4、性別的差異性認識、刻板印象

同樣的,還有他在性上對性別的差異性認識和刻板印象也讓我們感到遺憾。在整個講座中,女性鮮少作為性主體出現,而往往作為性對象出現。比如開玩笑般的「你看,我們女同學多可愛啊,臉長得漂亮,身材又好」。

另外,這名教授在給出一組廣東某高校大學生性幻想調查的數據之後稱,「女同學呢,幻想了一般不會有行動;男同學呢,幻想了可能就會去行動」,但他並沒有給出任何和性犯罪有關的數據,更不要說任何支持性犯罪和性幻想具有正相關的證據,這完全是一種刻板印象。在這種刻板印象中,首先,女性被主觀判斷為相對被動,性慾相對微弱的群體,男性則是相對主動,性慾相對強盛的群體,然而,性慾的高低強弱,實際上因人而已,而非因性別而異,女性在性行為中並不一定是處在劣勢地位,同時在面對男性時也不應該被先天地定位在弱者和被保護者的位置。這種定位看似是尊重女性保護女性,但實際上卻是否認了她們的力量和慾望,而把男性心中想像的女性定位不由分說地投射到女性身上,這種強制實際上是一種更大的不尊重。

其次,在談到強姦的時候,他把男性說成是洪水猛獸一般的野獸,但實際上這樣的男性根本不佔多數。這位教授本人,想必也不是無法控制自己,充滿性慾的野獸。將性犯罪歸因到某一性別本身,實際上會使人忽略那些對性犯罪產生重要影響的社會因素,這無助於緩解性犯罪的社會問題。

除此之外,該教授在探討同性戀時,將視角集中在男同性戀而忽視了女同性戀。雖然艾滋病的傳播與女同性戀關係不大,但這樣的安排在筆者看來,有可能反應出了一種男本位思想,而這種思想與現在精神並不相符合。

5、艾滋知識與安全套使用的講述

這次的講座是一次科普性質的講座,顯然,在這種課堂上面,傳授知識而非宣講自己的價值觀念,是講座的主要任務。筆者認為,這位教授可能為了求講座的趣味性,而沒有抓住重點。在他將行為(男性不安全性行為)帶來的後果歸結到群體(男同性戀)上,將缺乏常識(性病預防和避孕)帶來的後果的歸結到行為(性行為)上之後,他並沒有說明艾滋病究竟是什麼樣的病,在對於艾滋病知識的普及上,這位教授做得完全不夠,因而他更多給人以歧視的感覺,並沒有達成相應的目的。此外,普及安全套使用的知識應是一個重點,講座中卻沒有有效地突出,僅僅是台上演示了一下(很多同學表示看不清)。

作為科學研究人員的教授,其宣講的內容從科學研究得出了價值判斷背離了科學的精神,其將自身的價值判斷帶入教學場所背叛了教育的精神。筆者認為,這名教授有必要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反思。

三、從演講事件談開來

1、「玻璃心」與歧視

在早上,已經有不在少數的人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表明對教授言語的反感,網路媒體上亦有稱之為某些性少數群體的「玻璃心」。且不論表示反感的人群里不少並非少數群體——從邏輯上這與主體其實並無干係——我們想討論的是,歧視和玻璃心的界限在哪裡?

許多反對意見說,政治正確綁架了言論自由。某種程度上說,是的。

我們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反對政治正確,因為有些時候,政治正確實際上是一張幕布,它或許具有保護的作用,但是同時也使得它後面的事物模糊不清,這種政治正確,或許更接近於一種道德綁架。真正重要的,是政治正確背後的平等和自由觀念。MSM中艾滋病的傳播率高是事實,但它僅僅是事實而已,在這一事實上的任何解讀,都可能含有主觀的價值判斷在。因此,我們需要對此進行審視。

在既然性向是自由的,那人們有表達同意和不同意同性戀的自由嗎? - 佘炤灼的回答 中,是這麼說歧視與偏見的:

按照《社會心理學》(人民郵電出版社)中的定義,歧視是一種行為,是一種根據某種標準對人進行區別對待的行為。偏見是一種態度。對一個群體以及個體成員的負面性預先判斷。它可能根源於情緒性的聯想,根源於行為辯解的需要,或者源自被稱為「刻板印象」的負面信念。

歧視某種程度上是單獨一種價值標準的體現,而這種價值標準會使人囿於一種人生道路。筆者之所以反對歧視,就是因為歧視會使得選擇與其不同的道路更加困難,會掩蓋新的,與眾不同的可能性。同時,這種觀念也使得那些選擇這些道路的人面臨著更多的壓力甚至危險。

2、道德標準和個人選擇

關於道德標準,筆者認為,不僅不同群體之間對於道德的理解與實踐具有極大差別,就算在同一群體內部,對於道德標準也有著屬於個體的判斷和實踐,作為道德組成部分之一的性道德自然如是。然而就此爭論而言,對於性關係和性道德,我們的共同之處也許並不小於我們的不同之處——正源於我們關於政治道德的平等相待、權利的相互尊重,對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有很多重疊之處。我們呼籲使性道德成為一個允許討論的話題,是為了避免由單一力量掌握之後造成對人性的踐踏,以及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奴役。筆者認為,在塑造和建設良善社會的時候或者過程中,不應該忘了維護道德或建立公共機構乃至我們共同生活的目的。

在尋求道德的基礎的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回歸到人本身,回歸到人維持基本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回歸到人最基本尊嚴的需求。在此等共識之下,對於同性戀、艾滋病患者等少數群體的認識才能擺脫道德的預設,回歸到理性。

在講座中,這位教授在談及艾滋病患者時,時常透露出一種評價者的態度。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個人問題,而是與我們對於艾滋病,甚至疾病本身的諸多認識相關聯。直到幾十年前,麻風病患者依然受到隔離和歧視,在各種街頭巷尾流傳的故事中,TA們也被妖魔化。在傳統觀念中,疾病常常與不幹凈的東西相關,因此,對於病人缺乏同情,反而是厭惡;而到了現代,這種觀念也依然存留。對於疾病,個體的恐懼和逃避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對疾病做出除此以外的價值判斷,在筆者看來,是不可取的。

網上很多人說「不支持不反對」,但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反對好理解,支持是什麼?是支持同性戀高人一等,還是同性戀本身?如果是前者的話,同性戀高人一等從來也沒有在我們奮鬥的世界願景中出現;而如果是後者,除非能同樣說出「不支持異性戀」,甚至「不支持無性戀」,恐怕就還是涉嫌歧視。(我們的意思是當「不支持」在語言層面上可能涉嫌歧視,沒有「不反對就要支持」的意思,謝謝評論區同學的建議。)

筆者以為,消除歧視的最佳方式,不是高舉「同性真愛」的大旗,而是將異性戀和性少數,都還原到
「人」的層面。不是因為人多就有理,也不是因為身為少數就掌握了真理。說到底,能夠感受到情慾和尊嚴的只有主體,只有「人」。無論什麼樣的傳統文化,都試圖確定某一個或有限的幾個模型為最優的選擇。但是,對於個人來說,這一選擇就適合自己嗎?這點恐怕只有自己知道。

因此,筆者以為,對於個人來說,應該做的不是把對自己生存方式有利的觀念推廣到他人身上,而是去尊重他人和他人的選擇。對於其他人來說,他們也同樣是根據他們自身、自己的需要和偏好以及他們的思考和判斷為人行事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行為和思想不應當被討論。但是討論的前提是一定的尊重和理解,討論的過程不應當加諸惡意和攻擊。對於更好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是人類長久的夢想,同時,對於自身已有生活方式與生活狀態的下意識贊同也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天性,因而,對於與己不同的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寬容,或許正是構成更好的人類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這同時也是構成筆者道德認知的一部分。

四、結語

我們堅信我們所追求的目標的價值和意義,因為我們深知,我們都帶著鐐銬行走於這個社會之中,每個人都可能在一定的時候成為一個社會意義上的「monster」。因此,在筆者看來,人和人之間所應該為彼此做的,是互相成全,為彼此營造出一個更寬廣的環境,而不是相互封殺,彼此歧視。在寫這篇文章時,我們已有準備,可能會因為這篇文章中的一些個人觀點失去了一部分的說服力,引發更多潛在的反對聲音,但是我們依然決定在此說明我們的立場,正如嚴羽論詩時所說,「夫學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須正,立志須高」,「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頭一差,愈騖愈遠,由入門之不正也。」我們未曾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然而,我們不想以「尚待討論」等原因為由,使我們與所認為的「正路」遠離。

這篇文章,由不同學科背景的幾位不同性別、不同取向的學生共同討論完成,只作為作者們人本身的立場,無意代表任何其他的群體。筆者自認為和其他同學的討論中,每個人皆做到了一定的審慎和節制,在此願為文中的謬誤負責,也希望得到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您認真而理性的回應。

「Love you little monsters!」

--

在文章發表後,我們收到了來自許多方面的批評與意見,在此我們暫且選取兩個對我們較有啟發的觀點放於文末,供大家參考閱讀。

1. Geoffrey W.先生對「歧視」的一些觀點

關於歧視的那一段可能有些問題。

這樣的,歧視其實並不是說把自己的主觀判斷加在他人之上,即便這種判斷是負面的。就比如說,對於小偷,我們肯定會有負面的評價,但是這並不是歧視。所以,歧視和偏好之間還是有區別的,這裡需要區分一下。

我個人是這樣認為的。我們姑且把歧視視為一種特殊的偏好,也就是說,歧視是一種特殊的針對他人的價值判斷,它比一般的價值判斷多出了兩個條
件,寬泛地說,歧視是建立在錯誤認知之上的價值判斷。比如說,我們不和艾滋病感染者握手,這裡確實構成了一種寬泛的歧視,因為握手並不會導致艾滋病傳播,
如果我們因為錯誤的認知而遠離艾滋病人,那麼這是一種廣義的歧視。更加苛刻地說,我們還能定義一種狹義的歧視,也就是在廣義歧視的基礎上附加一個更強的條
件,那就是,這種價值判斷成為了某種政治決策的基礎。換言之,我們不僅自己遠離艾滋病人,同時也要求國家隔離艾滋病人,那麼這就是赤裸裸的、狹義的歧視
了。在我看來,這也是最確切意義上的歧視。

讓我們把這樣的標準落實到復旦這件事情上。有人說,這裡是復旦寬容不同言論的表現。但是,任何組織都是政治化的,都是有一定的權威結構和權力關係的。諷刺的是,在一個組織化的情境中,恰恰是那些認知上充滿著謬誤的、換言之也就是那些構成了廣義歧視的言論大行其道,可以在幾千個學生面前公開,而那些為同性戀者正名的言論卻只能在私下、在非組織化的情境中得以流通,這本身就不存在言論自由的前提條件,那就是一個平等的、公共的討論平台(而校方今天的相關處理更進一步限制了反對者的討論空間)。進一步,當廣義歧視的言論以組織化的方式流通,那麼這就上升為了狹義歧視。所以,對於這種言論的否定,並不是出於政治正確性的考慮,因為綁架言論的恰恰是那個組織、而非對言論持異議的個體們。正是在這樣一個不對等的平台中,我們才更需要反駁這種言論。

2. 關於自由、道德等議題的探討,可以參考 @佘炤灼 先生的精彩論述:既然性向是自由的,那人們有表達同意和不同意同性戀的自由嗎? - 佘炤灼的回答

--

歡迎關注復旦大學知和社

Wechat ID: zhihe-fdu

--


「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異性性取向
你看 我們女同學多可愛啊
臉長得漂亮身材又好」
老師我也想喜歡女孩子了!

———————————————————
抖機靈的回答居然被點贊到了第一個,不勝惶恐。謝謝大家mua


記得高中有過這樣一個講座,講青春期性教育。當時台上的X教授聲淚俱下的說著男同、女同多麼恐怖,是艾滋病的傳播者!當時我已經給班裡人出櫃了,所以無數人回頭看著我。
我微微一笑,站起來往禮堂外頭走。班主任問我幹啥。我說:我受不了,我是個Gay。接受不了一個一點生理常識沒有的人在台上給我講青春期,給我講同性戀是個什麼樣的群體。
然後我們班主任很認真的回答我:你理這傻X幹嘛啊!他說他的你不往心裡去就好啦!我也覺得他說的好扯。
我很感謝我的班主任,他讓我第一次感覺到了社會上他人對gay的尊重。
這也是我今後的準則。你反對你的,我聽不見我的。
我也不怎麼奢求說能跟自己的伴侶結婚之類,也不奢求能像國外一樣跟自己的愛人在街上牽手散步,擁抱撒嬌。
畢竟,我們的確是少數。不能打擾到別人的生活。
PS.可能唯一的奢求就是男朋友對我好一點吧。
PPS.或者再有個奢求就是。。。。。。。。。。。。。。。。。尼瑪這種特么的有高中生理常識的人都知道是扯犢子的狗屁講座能不能少一點啊!!!!我特么要怎麼活不需要你來教啊!!我人生前幾十年沒聽你這講座還生活的有滋有味啊!!!你這狗屁講座一弄,媽喲鋪天蓋地的討論我們啊!!!是要把我們逼的當隱形人喲!!


隔壁財大的,前幾天這個人也在我們這裡講過,但是由於現場設備的問題,我們沒有看到ppt。

那是我們軍訓的第一場講座,我聽得還算認真,不得不說真的是槽點滿滿啊——

1.把同性戀等價於艾滋病毒傳播。
我一直覺得,艾滋病傳播是安全措施不到位所致,為什麼要歸結於性取向!他認為同性戀是不正常的東西,還說「如果你認為自己喜歡同性,請過來找我,我會慢慢教導你喜歡異性!」我當時就震驚了。

2.黑我四川。
成都被譽為腐都,在我看來是自由開放的表現,然而有的人看到的是滿滿的艾滋病毒。不得不說四川某些地區由於閉塞不發達成為艾滋病重災區,然而我們更該關注的不應該是計生用品的普及問題嗎!黑他們幹嘛!他喵的旁邊的同學都在嘲笑我了不開心!

3.何辜。
「女生那麼漂亮那麼可愛,喜歡女生多好啊!而且你們財大女生那麼多,不要浪費資源啊!」我瞬間有一種我是等待配種的動物的即視感。但是這句話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和歡呼。我想最難受的應該是坐在底下的那些明白自己性取向的同學,他們並沒有得罪誰,只是因為作出了和主流不一樣的選擇,就要忍受大家的指責和嘲笑,憑什麼!

4.親愛的同學們你們真的有聽嗎?
我最不理解的兩次鼓掌,一次是崔永元和盧大儒爭辯時,一次便是這場講座。


現有的兩個答案什麼鬼,都是胡說八道。
占坑,待會回答。

7月12日下午更新:

0.首先表明對此次事件的正面態度:
0.1 該講座的出發點自然沒有問題,艾滋病預防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事,每個人都不應該當做玩笑。
0.2 男同志群體中攜帶艾滋病的比例的確比普通人群高。因此在抗艾鬥爭中,男同志的確應該負起責任。
0.3 復旦請來這樣的博士做宣講實屬遺憾。本人不對ppt中引用數據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但對該博士在3000多人面前宣揚的價值取向表示憤怒。詳情見以下內容。

1.博士本人在講座過程中有哪些有損形象的言論?
1.1 地圖炮類。
該博士在談及HIV/AIDS地域分布時,存在亂開地圖炮的現象。例如,在談及雲南、四川等地艾滋病報告人數佔全國40%以上時,特意說了一句,「這裡一定有四川雲南來的同學吧?」試問,這和坐在會場里的同學有什麼關係呢?
在談及上海高校的情況時,他又順便拿了同濟交大作為黑的對象。當然了,友校之間互黑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這次的玩笑是否合適呢?「男生多的地方就容易出事。」「你們復旦還好,每個專業都有幾個女生。」這些話博得了各位在座同學的掌聲。但是背後的邏輯呢?從數據中,我們得知大多數感染者都是男同性戀。同時,別忘了交大的男生人數比復旦多,但得艾滋病的人數二者相同。仔細想來,其實是打臉。

1.2 對同性戀實質上的歧視。
該博士雖然聲稱不歧視同性戀,「有很多同性戀好友」,但綜合整個講座,這位教授依然在公開反對同性戀。
具體語錄如下:
「上海是魔都,是男男同性戀的天堂。在座的男同學啊,你們十分危險。高危!」
在場的男同學中有95%左右的直男。直男癌比例未知。這句話一出,直男癌們豈不是要全體高潮?「萬一基佬看上我了怎麼辦!」「你們這些同性戀真噁心,只會傳播艾滋怎麼不去死!」
然後,「天堂」似乎成了一種蔑稱。魔都兼容並包,同志們很多都能在這裡勇敢出櫃做自己,有些還找到了伴侶,這很好。可是博士的語氣中明顯只有戲謔和諷刺。不過之後的數據就打了他的臉。因為上海的艾滋病病人and攜帶者人數並不在前列。這恰好說明在這片真實的天堂里,大家因為坦蕩而願意為自己負責。難道這位博士希望我國成為男同性戀者的地獄?
當然,最有爭議的也是下面這張圖。

你告訴我性取向怎麼培育!
你告訴我性取向怎麼培育!
你告訴我性取向怎麼培育!
性取向主要是先天因素還是後天因素引起,這個問題在學術上尚有爭議。但是無論如何,性取向是不可以也不應該被矯正和培育的。再來說說圖中列出的情況。「外界因素的刺激」是什麼?你是想說同性戀現在是一種時尚以致於青少年會跟風嗎?還是同性戀者把周圍人大量「掰彎」呢?真正直的人都不會彎,能被掰彎的人都不直。
很多同性戀者對異性都擁有正確的認識,因此不存在交友觀的誤區。相反,部分直男倒是對異性常常保持齷齪想法,這個倒是被忽略了?還有異性交往,做朋友也是交往,成為情侶也是交往。別忘了,一部分同志是在年輕時和異性成為情侶後才發現自己的性取向的!這難道不是標誌著性取向的覺醒與確定嗎?而對其他同志,ta們在青春期時便認清了取向。
「你不和女生/男生交往試試怎麼知道自己不可能是異性戀?」
「那你作為一個異性戀,是不是要和同性交往一下才能確定自己的異性性取向?」

在會場里,我分明感受到許多同學對講演者的不滿。

————
暫時更新至此。
接下來是批判該博士對女性性道德的高要求、對女性性自主的無視以及對女同性戀的嚴重邊緣化。

————
7月12日 19:20更新

知和社今晚會對此作出一定回應,相信他們的文章會更有說服力。我的回答只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3 該博士對女性的一些狹隘認知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該博士發表的所有觀點,都是從男性的角度出發的。「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異性觀,你看我們的女同學多可愛啊!」這句話的指向對象不是所有人,不是女生,不是多數男生,而單是男同志。說句題外話,這和艾滋病教育本身也無關。 不好意思扯遠了,我們繼續說女性。
說到性幻想與婚前性行為,該博士把女性始終放在了一個被動的位置。在他眼裡,只有男性的荷爾蒙能爆發衝動,也只有男性才會對性有需求有渴望。然而,女性對於自慰或是性生活也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要求,即使是在婚前。這是一種典型的性別刻板印象。我沒有在這裡大肆提倡婚前性行為,沒有任何這個意思。這是兩廂情願之事,並且建立在雙方都具備一定知識的基礎上。「我要把我的第一次放在結婚之後。」和「我雖然沒有結婚,但我也想在負責的前提下享受性的愉悅。」都應該被尊重。無論男女。

再者,從博士給出的數據中我們發現,女同性戀者幾乎不會因為性行為而導致艾滋病傳播。然而,博士對此隻字不提,或者說,女同性戀群體,在這場報告中,被嚴重忽視了。沒錯,你可以說,這是一場關於艾滋病的講座,lesbian不是主角。那麼今天從「男同性戀傳播艾滋病的風險更大」所延伸開去的種種又算什麼?我無法想像,今天坐在現場的les妹子們,在接受了這樣一場講座培訓後,會有一種怎樣的疏離感。

————
還有一段,晚些時候更新。

————
7月12日22:26更新

我的想法基本反映在以上的答案中。寫這篇文章實在令人心力交瘁。很抱歉我的答案並不完全切題,因為題目問的問題只對應我回答中1.2的部分。
今天早上的這個講座造成的影響說實話出乎我的意料。從10點多朋友圈裡憤怒的截圖和發言,到知乎上熱烈的討論,到微博上相關群體的轉發,在這一系列的演化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聞傳播的力量。它讓我驚訝,也讓我恐懼。
這暫時是該問題中的最高票答案,希望有更多的知友理性思考,參與回答。我承認這個回答中依然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也有部分不嚴謹的描述,歡迎各位在評論區及時指出。但是本人將不對任何無腦噴做出回應。
最後,未經授權,本文禁止任何微信公眾號及其他媒體轉載。

以上。

————
7月13日0:15更新
本文已授權給校媒《九十九度》。


這個問題,其實沒啥討論的必要,演講者用一種陳舊的觀點去闡述了一個在新形勢下已經不夠政治正確的問題,放到我那時,估計會場大多學生都不會在乎這個,估計也就呵呵就完事了,大家領會了就好。一個拿去充時間充數的演講,組織者也不會在意的。

你們年輕人啊,就想搞個大新聞…

另外,我個人並不認識這個演講者,所以拜託其它答案里的各位復旦學弟學妹,不管是大二的還是要大四畢業的,請搞清楚這演講者是誰,分清博士和教授的區別,省的別人笑我大上醫公衛無人,讀了四年還不知道教授是怎麼升上去的。


這種講座往往個人色彩嚴重,基本沒人當回事,見怪不怪,沒啥可上綱上線的。

至於此人的言論,可以盡情裱,我個人不作評判,只是在對待LGBT的態度異常開放的復旦公開講這種話,IQ和EQ至少有一個不正常。


復旦大學能開設這樣的培訓課程是好的,但是內容講解很不專業和嚴謹,建議這位老師來淡藍實習一個月。


2015.7.14 19:00 更新
關於批評對象的問題

我直接引用我微博里的話了:「復旦其實是一個大雜燴般的存在,撐同志的師生很多,但是直男癌也不少。這個ppt的主講人在復旦大學博士畢業。作為學生軍訓的醫療培訓,是具有官方性質的場合。」
所以並不是說復旦的所有師生都要來背這個鍋,但是復旦這次遭到批評可是一點也不冤。事件發生之後干涉相關社團的微信推送就顯得更low,當然我們還是要「理解」復旦的危機公關水平(宣傳片事件的處理就是一個好例子)
反正我對母校的態度是:想吹的時候吹幾句,想黑的時候黑幾下。感覺這次的事情實在是有點過分了,所以就選擇了後者。
---------------------------------------------------------------------------------------------------------------
2015.7.14 18:45 更新
重要說明!

在下面這些內容之前先說一句:男男同性戀群體中HIV感染率比異性戀群體高,這是事實,本回答沒有任何否認這一點的意思。請想要評論的各位看清、看懂回答內容之後再評論,否則雞同鴨講會感覺挺無語的...
PS.回答似乎有變得又臭又長的傾向,感謝可以看完整個回答的各位的耐心,文筆不太好,見諒。
---------------------------------------------------------------------------------------------------------------
2015.7.14 18:30 更新
關於性取向形成與所謂「歧視自由」問題

性取向的形成究竟是先天基因決定還是後天環境決定這個問題其實是有一定爭議的。不過我認為性取向的形成機制並不影響對性少數群體應有的態度。
如果性取向主要是先天因素決定的,那麼性少數群體並不是「選擇」成為這樣的,而且長期的自然選擇也沒有將非異性戀取向淘汰掉,我們也就沒有任何理由去指責,去「培養異性戀的性取向」。
如果性取向是受後天環境影響而形成的,我舉一個例子,吃辣椒。有人喜歡吃辣椒,有人不喜歡吃,不喜歡吃辣椒的人吃個一段時間辣椒也就習慣甚至喜歡上了吃辣椒。然而,在生活中我們並不會去「鼓勵」不喜歡吃辣椒的人扭轉自己的嗜好,變得喜歡吃辣椒。更不會因為某人不喜歡吃辣椒而將其視為異類。如果性取向是後天環境決定的,那麼在本質上和所有的嗜好沒有任何區別。

關於「你有同性戀的自由,我有反對同性戀的自由」。一個人當然可以對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喜好,但是表達厭惡的方式不是不受約束的。我再舉一個例子,吃榴槤。榴槤的氣味比較特殊,很多人覺得無法接受。一個人當然有權利不喜歡吃榴槤,那麼不要吃即可,但是一個人總不能說因為自己不喜歡吃榴槤,而阻止水果店去賣榴槤。而且榴槤和同性戀者還有一個區別,公開表達「我覺得榴槤很噁心」,對榴槤並不會造成什麼傷害,而公開宣稱「我覺得同性戀者blabla...」,實際上是對同性戀者的一種傷害。(雖然說基本上也都習慣了2333)
---------------------------------------------------------------------------------------------------------------
2015.7.14 13:00 更新
補充性向平等問題

儘管說個人認為性取向平等這個問題是一個不證自明的東西,但是既然這個問題出現了,還是嘗試著說幾句。
1.如果性取向的形成有基因的因素,那麼長期的自然選擇並沒有將同性戀這種性取向淘汰掉,說明同性戀者的性取向並不一定降低其基因傳遞下去的概率。
2.性向平等與性別平等、種族平等一樣,是平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說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擁有相同權利的話,性取向問題顯然不是施行雙重標準的理由。

在此推薦 @錢莊 的回答,平等對待性少數群體,對於整個人類社會都是有益的。每個人總會成為某一方面的少數,歧視他人也會傷害自己。
---------------------------------------------------------------------------------------------------------------
2015.7.14 10:30 更新
分析一下「男男同性戀是艾滋病高危人群」這句話

1.這句話本身的問題
(1)肛交性行為傳播HIV的機會並不一定高於陰道性交。
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多學者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然而不同文獻中關於不同方式感染HIV的概率統計結果差異很大。根據英文維基百科HIV/AIDS頁面對7篇文獻數據的整合,在肛交性行為中接受方的感染概率在0.04-3.0%之間,插入方的感染概率在0.03%左右;陰道性交中接受方的感染概率在0.05-0.3%之間,插入方的感染概率在0.01-0.38%之間。(以上數據均基於性行為中無任何安全保護措施的情況)

網頁鏈接: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V/AIDS

(2)高危的不是人群,而是行為。
也許無保護的肛交性行為比陰道性交感染HIV的機會要大,但是高危的是「無保護的肛交性行為」,而不是「男男同性戀」。因為男男同性戀者並不一定有肛交性行為,而有肛交性行為的也不一定是男男同性戀者。

2.這句話在使用當中的問題
我們假設上面這些內容都沒有,這句話在使用當中也有它的問題。
(1)過於強調男男同性戀者的「高危」
以這次程某人的講座為例,全場大約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繞不開男男同性戀這個話題。然而不規範的輸血、反覆使用針頭(包括吸毒者與不規範的醫療操作)、多而不固定的性伴侶、母嬰傳播等等許多途徑感染HIV的概率並不比肛交性行為低。然而在使用這句話的過程當中,其它的高危行為經常被忽略,男男同性戀似乎總是作為一個槽點、一個段子,反覆地挑動著觀眾的神經。

(2)經常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
這次的講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於男男同性戀群體中HIV感染率較高,居然得出了「男同學要努力培育異性戀的性取向」這種結論。首先,性取向能不能培養還是一個問題。其次,這句話帶有明顯的價值判斷,即異性戀是「好的」、「應該的」,這很明顯違反了性向平等的原則,所以LGBT群體才會對這種言論感到憤怒。如果說這就是所謂的「對男男同性戀者不利的證據」,那麼也存在很多「對異性戀者不利的證據」,難道我要拿著這些片面的所謂「證據」,去鼓勵大家成為同性戀嗎?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女女性行為傳播艾滋病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那是否要讓女同學努力培育同性戀的性取向呢?

3.這句話背後掩藏不住的錯誤認知
我們來把「男男同性戀是艾滋病高危人群」和這句話對照一下:
兒童、孕婦、老年人等是流感的易感人群。

上面的這句話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然而一提到「同性戀」和「艾滋病」,聽眾的表情就會變得十分微妙,雖然說兩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差別,都只是在描述一個關於疾病與人群的事實而已(姑且認為上面的內容都沒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

(1)對同性戀者的錯誤認知
大多數人都不是同性戀者,很大程度上並不了解同性戀者的真實生活。而一些媒體也經常在同性戀這個問題上進行炒作,使得公眾對於同性戀者有了不良的印象。舉個例子,性伴侶多並不是同性戀的常態,異性戀中也有這樣的存在。然而很多人往往將「同性戀」與「性亂」聯繫起來,不得不說是一種偏見。

(2)對艾滋病的錯誤認知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艾滋病仍然是一種恐怖的不治之症,對HIV感染者的疏離與歧視已經變成了近乎自我保護的本能行為(我覺得這和各地CDC過度宣傳艾滋病的危害有一定關係)。事實上,艾滋病的傳播途徑極其有限,一般的日常接觸並不能使人感染HIV。而隨著醫學的發展,艾滋病到目前已經可以作為一種慢性病進行管理,許多HIV感染者仍然擁有很高的生活質量。

4.HIV感染率在男男同性戀群體中偏高的原因
這種對於同性戀與艾滋病的錯誤認知當然不是空穴來風,HIV感染率在男男同性戀群體中偏高這一現象為這種認知提供了基礎。但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並不是性取向,而是不安全的性行為偏多。不安全性行為同樣有兩個方面。
第一,很多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經常進行無套性行為。這為包括AIDS在內的性傳播疾病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第二,男男同性戀群體中性伴侶多而不固定的現象偏多。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社會環境對於性少數群體的歧視,很多男男同性戀者不會在公開場合公開自己的性取向,在這種情況下,約炮、一夜情等不安全的性行為反而成為了「最安全」的方式,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擔心自身性取向的泄露。

最後希望此事的傳播能改變一些什麼吧,雖然作用可能很小。但是現在至少性少數群體可以站出來發聲,支持我們的人也越來越多,這也算是值得高興的地方吧。(寫下這話真是無奈啊~)
---------------------------------------------------------------------------------------------------------------
2015.7.12 23:30 更新
決定修改一下這個答案,使其更完整一些

首先整理了一下今天早上講座上該博士發表的一些言論,不保證逐字對應,但大致意思肯定是相同的。

1.上海是魔都,是男男同性戀者的天堂。在座的男同學啊,你們非常危險。高危,絕對高危。特別是,我們男同學比較多的高校(暗指交大和同濟,場內笑並鼓掌)。像我們復旦啊,還好,男同學你們比較幸運,班裡好歹還有幾個女生。

2.我看女同學有很多閨蜜什麼的,你們找閨蜜最好找男男同性戀,像什麼穿衣打扮、挑包之類的,絕對比女閨蜜要精通。而且他們對女生又沒興趣,多好。

3.不可否認,西方的一些腐朽的文化對我們產生了侵略。現在男男同性戀啊,就像洪水一樣泛濫。如果男男同性戀再這麼泛濫下去,我們的女同學怎麼辦,都沒有人和她生小孩了,那我們的社會怎麼辦?

4.我看現在網上都在傳什麼攪基,基友什麼的,我一開始還不知道什麼意思,後來問我的那些研究生,他們對這個熱門詞語都清楚得很。我就很奇怪,為什麼現在美劇裡面不出現兩個男男同性戀感覺都不完整,這很不正常。還有美國那些同性戀要什麼婚姻平等什麼的,當然現在中國也是這樣。

5.我10秒鐘就能判斷出一個男生是不是gay,倒不是因為我是,只是我和同性戀群體接觸的多了,非常了解。

6.我也不是說歧視同性戀,我的朋友當中就有幾個是男男同性戀。

7.所以大家要樹立正確的異性戀性取向,你看我們女同學多可愛啊,臉長得漂亮,身材又好。

8.同性戀之間也是有愛情的,但是欣賞欣賞就行,現實中還是現實一點比較好

9.我們做的調查當中,現在高校當中...還有超過10%的同學認可同性戀(他的意思是這個比例太高了,之前還講了一些關於婚前性行為接受程度的調查之類的)。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有些東西不明說各位也能感覺到(包括但不限於反同)。
具體的分析請參見 @Vinsight 和 @支牧齋 的回答,比較詳細。

這本來是一場關於艾滋病防控的講座,結果主講人卻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了各種無聊且有歧視嫌疑的段子以及有關男男同性戀的問題上。而且主講人似乎是想將艾滋病的傳播和同性戀這一性向聯繫起來,於是出現了如下的情況:

當時大屏幕上展示的是這樣一張圖,結果主講人接下去講的內容全都是圍繞著男男同性戀展開。我覺得也是挺搞笑的,揪著25.8%這一群體大肆貶低,並且在講座的最後得出了「男同學要努力培育異性戀的性取向」的奇葩結論,66.4%的群體就這樣被華麗麗地忽略了。
(事後補充:的確這個數據說明男男同性戀群體中HIV發病率比較高,然而忽略掉在絕對數量上占多數的異性戀群體,只就男男同性戀群體進行展開絕對是有問題——我就不說是主講者別有用心了,因為可能他自己還不覺得自己的言論有什麼問題)
還有一點,我想問的是,既然男男同性戀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那麼女女同性戀傳播艾滋病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啊,那是否要讓女同學努力培育同性戀的性取向呢?
(事後補充:啊...這個和上面的內容有點重複,不過確實是一個比較好的反駁點——其實這場講座錯漏百出,根本不需要花這麼多的精力去反駁XD)

所以我覺得這個講座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把性行為的高危異化成了性取向的高危。

利益相關:復旦基佬一隻
(能一直看到這裡的都是真愛hhh)


更正:演講人是學校請的疾控中心的人,畢業院校有兩種說法,復旦和交大。不過這不重要,這不影響他是一個傻逼呀。
而且我發現他在同濟也講過,我不知道是不是在其他高校也講過。如果是的話,那我很開心,是在復旦,他被大範圍批判和討論了。


復旦大四狗。

首先對那些說「教授講的是艾滋病,所以說的是事實」「只是培養異性戀,沒有歧視同性戀」的答案無話可說。

說正題:

第一,艾滋病是由不安全性行為導致的,而男男性行為的確感染艾滋病的幾率高一些。將艾滋病歸因為同性戀這種性取向而非不安全性行為本身,就是毫無邏輯、充滿惡意的歧視。按照這個邏輯,強姦事件的犯罪者還絕大多數都是異性戀呢,我能說強姦事件都是因為異性戀這個性取向嗎?

第二,「培養異性戀」這種說法荒謬至極,竟然還是出自一個疾控中心研究人員之口。性取向是每個人的自然屬性,且不說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就是不可能發生也是侵犯人權的事,就說這個邏輯:因為害怕艾滋病的傳播就要把同性戀培養成異性戀?呵呵,按照這個邏輯,女同性戀性行為感染艾滋病的幾率是最低的,我建議,把女生全都培養成同性戀,把男生全都培養成transgender,再依次做個變性手術,這樣就完美了。

PS.一個八卦:我旦某個教授,在之前6.20上海驕傲節舉行的關於艾滋病的panel discussion上就發表過類似言論並被群起反駁了,結果現在又有人在這種場合說類似的話,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沒有水平還愛丟人現眼,非要搞個大新聞出來。我為他們感到恥辱。

PPS.我旦整體的氛圍還是非常非常LGBT友好的,希望大家不要因此誤會我旦。

PPPS.預告一下,知和社今晚會發文講這件事,我在高鐵上還是用手機打字,就說這些片面的觀點吧,這位演講者還有很多物化女性的噁心言論,晚上知和社的文章會系統地反駁,敬請期待。


首先贊同 @朵拉陳 答主的答案:
1進行安全性行為是預防艾滋的根本途徑,這點完全沒有錯。
2預防艾滋病需要杜絕同性戀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然後我要吐槽:
男同性戀群體普遍缺乏性道德,濫交還不喜用套,勸都勸不聽,介於這個群體存在的普遍共性,看到艾滋聯想到男同性戀可以說完全合情合理的。國內很多男同組織若是拿著男同的名義去申請根本申請不下來,都是打著艾滋的名義去申請,一申請一個準,而男同群體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也是海外艾滋公益組織提供的資金,這也是其比其他弱勢群體擁有更雄厚實力的優勢之一。
無論如何,男同群體是艾滋的高發群體是不爭的事實,這點就算作為個體的有性道德的男同再怎麼潔身自好情感專一也是無法改變的。
至於 @朵拉陳 答主答案中提到的國內的數據,我朋友倒是做過一張形象的統計圖,圖中顯示搞基明朗化後,多省新增艾滋病人至少越六成都是男同,而我過去卻經常看到網上有男同污衊騷賤女人才是導致艾滋傳播的罪魁禍首。男同這個群體若是不能真正醒悟學會收斂自己的不道德性行為,甚至繼續在國內騙婚,繼續導致至少百分之十的同妻感染艾滋,也就不能怪人們把根治同性戀作為消滅艾滋病的方法。
可憐的是女同,其群體被性別性向雙重嚴重邊緣化,導致撐同的人爭的權益都是為男同爭,反同的人以男同犯的事為由男同女同一起反,結果就是女同也被視作艾滋病的「高危人群」而遭到打壓,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我已經在艾滋宣傳冊上見識拿女同的圖片作為「預防艾滋病應該拒絕同性戀」的封面的。
科普:
許多人並不知道,女同間的同性性行為是最安全的性行為,比男男性行為與女男性行為都要安全。


概括一下就是,生病了不去醫院看病,說是撞鬼了,請了個道士過來舞刀弄槍的。

根據其他知友的答案可以看出:

1.這個講座是到處巡迴開設的
2.直接將同性戀等同於艾滋病傳播

其他的由於並沒有聽過這個講座,實際內容不是非常熟悉,但至少是槽點滿滿的。

先講講這類講座,我所聽過的講座基本都是在學校里,而且這些講座的基調看來都是差不多的,就是報個普通的人名再冠之以所謂的什麼頭銜,教授也好學者也要,反正就是這方面獨佔鰲頭的大師。然後就著一個不太明顯實則錯誤,或者就是錯的離譜的價值觀侃侃而論,講演過程中不乏激情四射,手舞足蹈,必要時聲淚俱下。(這就是演員的基本素養ψ(`?′)ψ,開個玩笑)


總之這些講座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洗腦。就像我們不知道傳銷的人為何會如此言聽計從,陷入如此之深一樣,我們也不知道的確有一些人會被這講座洗腦。
說這些就是想說,不要太迷信這類講座。

再說說關於同性戀,我不是個同性戀者,但我不會說我的性取向"正常",這樣的言語帶有一定的歧視性。而反觀這位講座的發言者,很多言論都帶有很強烈的歧視感,甚至對地區的攻擊,這樣的講座我不知為何能登高校的大雅之堂。這樣謾罵式的教育的確很符合我國國情,認為不對的事就要罵就要歧視,好像這樣你們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不會講理,也講不出什麼道理,只能罵了。


再說這"努力培養異性戀性取向"聽的我是蛋痛菊緊啊,要是我坐那裡我肯定認為自己至少已經被掰彎了一半了,況且這東西培養的來?找你?你怎麼培養?找個女教師調教調教我?那我願意!這些"大師"真是吹牛不要臉,性取向那麼容易培養,你倒是把我培養成同性戀啊!


我認為其實這個主要是自美最高法院裁定同性戀婚姻合法後,國內又發生了一些關於同性戀的事件,大部分人對同性戀認同左右搖擺的人都偏向認同了,好歹人家奧巴馬都力推了,要跟上國際的步伐嘛。那有人坐不住了,你看預防艾滋病的事全扯同性戀頭上了,要麼乘勢火一把,要麼乘勢賺一把,打鐵要趁熱他們還是懂得。


先說結論。個人覺得這個專家講出這些觀點,與其說是政治不正確,不如說是沒有科學素養。 鼓勵異性戀對預防STD並沒有什麼鳥用!


作為一個科普講座,應該用科學的態度來處理,應當分析原因,強調風險,給出解決方案。
引起問題的從來不是同性戀或者異性戀,而是無保護性交和濫交。 讓大家學會有保護性交,降低性行為中得STD的概率,並充分認識濫交在概率上的危險性。
換而言之,堅持有保護性交並互相只有一個性伴侶的Gay得STD的概率會絕對比天天大寶劍還不帶套的直男小得多。


所以!鼓勵異性戀對預防STD並沒有什麼鳥用! 鼓勵異性戀對預防STD並沒有什麼鳥用! 鼓勵異性戀對預防STD並沒有什麼鳥用!

簡單粗暴地把問題歸咎於同性戀,是一種因噎廢食的方法。


我知道近幾年復旦過得不容易,尤其是復旦的學生,每每都得大聲為學校的掉價兒行為背黑鍋。不過我還是忍不住感嘆一句:復旦什麼時候已經能做出這麼掉價兒的事兒了。

真心為復旦學生摸一把淚。


才知道有這麼一檔子事兒,現在的學校都這麼不負責任嗎?這麼奇葩的言論,這麼奇葩的演講者,無論出於什麼目的,有了這樣的錯誤,學校都能假裝沒看見一言不發嗎?怎麼教書育人?怎麼樹立榜樣?復旦的孩子們,你們還像以前一樣愛你們的母校嗎?


占坑,軍訓回來回答。

我來回答了!
早上聽到這樣一段話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看向我認識的一個喜歡男孩子的男孩子,我看到他和旁邊的人一起笑得似乎沒心沒肺,才稍稍放心。
後來我問他,聽到那些話有什麼想法嗎?他說,早就聽習慣了。
自從高一第一次知道同性戀這個群體(雖然是通過同學推薦的耽美小說知道的),但從知道的最初對這個群體就完全沒有排斥,這些年接觸的人和事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能理解他們的愛情和他們的悲傷,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接受的教育大概就是異性戀才是對的,同性戀是變態,是需要治療的,也許等到我們這一代人真正成為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的時候,他們的生存狀況才會變好吧。
做這個講座的老師的看法也並非沒有正確的地方,男同性戀傳播艾滋病確實更加嚴重,然而他說的那些所謂的「培養正確的性取向」我卻感到悲傷,何為正確何為錯誤?當權者說的正確才是正確,其他都是放屁,這個和歷史的成王敗寇簡直是一個道理。性取向這種東西,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甚至說,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醫生,醫學博士,居然不知道這是與生俱來的,不禁為我旦醫學院感到羞恥。
「女孩子聲音甜,身體曲線漂亮,所以你們都去喜歡女孩子啊」,這種言論即使作為開玩笑,我覺得也過了。且不說女孩子是不是聲音甜,身體曲線漂亮,僅僅因為這個原因去喜歡女孩子,是不是也是在大學生中傳播付錢的戀愛觀?作為一個對整個年級演講的演講者,是不是也應該對自己的言論負責?(話說,我們女孩子也喜歡女孩子誒逃


三個事情連著看挺好玩兒的:
1.中山大學女生在畢業典禮校長合影環節披旗出櫃;
2.奇葩說昨晚辯論該不該向父母出櫃;
3.復旦大學軍訓動員大會教導男生培養異性戀的性取向。

這裡被 @ 阿黃 提醒說中大復旦兩件事情並列有貼標籤之嫌,再議。

***

推薦復旦的學生在春季學期選修一門課,公共衛生學院的何納老師開設的通識選修課程《性病、艾滋病預防和控制》,一學分,半學期,從 STD 講到具體的 HIV 和 AIDS,從窗口期講到 CD4,這才是在復旦真正值得聽的關於艾滋病的課程,而不是軍訓動員大會上莫名其妙插入的片段式講解。

預防艾滋病的最重要的途徑是降低不安全性行為發生的可能性,而不是一邊強扭瓜一邊說「要培養正確的異性戀取向」。

這個學期答主採訪過兩位生活在上海的艾滋人士,HIV/AIDS 人群生活也是普普通通的,平常心看待就好,沒必要恐懼一個已經變成「慢性病」的艾滋病,了解知識、做好保護就行了。

看校內學生的反應,復旦人對於同性話題的了解還是比較多的,DOMA、LOVEWINS 之類的也有不少人清楚,大家有自己辨別信息的能力就夠了,不必太在意疾控中心一個幾十分鐘小宣講。

其他東西自不必多說,指不定哪天光華樓就變彩虹白宮那樣了。

PS. 今晚「知和社」(復旦 LGBTQ 社團)應該會在微信發聲。
PPS. 看三大校媒誰先發聲吧,建議約一下相關專業教師做專訪。
PPPS. FDU 附近 YP 確實有可能遇到 STD,FDUer 潔身自好。

***

剛剛在一個異性戀為主的群里談到了昨天的奇葩說,果然還是有人不能接受,意見很大啊。

另外我修改了一下問題,之前的表述是「如何看待復旦大學軍訓醫療講座部分反對同性戀的言論?」,現在「如何看待復旦大學軍訓動員大會上艾滋講座部分關於同性戀的言論?」這樣可能更中肯一些。

***

對於說這個話題討論起來沒有意思的人,我們不妨用「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事情值得關注」的態度應對世界上所有可以討論的東西。

是的,世界在下沉,我們在狂歡。不過我們還是希望狂歡的時候可以折騰出一點什麼東西來的。

同性戀話題最好的程度是沒有人會主動提起這個話題,轉一段 @ 胖達君胡天語 的微博在下面(對不起我這次的回答跑題比較多,大家多看 @Vinsight 的答案):

任何一次【我挺你】的發言,都是一次【我和你不一樣】的提醒,真正平等的態度反而是【這個問題居然需要討論?】。只要還能被討論,還能算新聞,我們就很難說某些東西已經獲得了平等,同志如是,女權如是,一系列社會問題如是。因為真正平等且平常的東西,是不值得拿來做新聞及討論的。

***

關於最後一節,其實是一個蠻具有統攝性的涉及哲學層面的思考,很多人表示不太能夠理解,那麼我就再多備註一下:

最後一段之所以放在最後一段,就是因為我認同它是最終的狀態,也是最理想的情況,是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現階段的發聲肯定是必要的,這並不矛盾,不過有一個「無需劃分界限」的認知能夠達成,會比有些朝著嚴重的二元對立方向走的狀態好很多。

用微博原 po 的解釋就是:

我說的並不是不要討論,而是說我們要知道,之所以討論,是為了有一天不用討論。

先寫到這裡,有什麼疑問和反對,請到評論區討論。

***

發佈於「復旦大學知和社」微信平台的這篇文章很有可讀性,原文鏈接如下(可能即將(劃掉)已經失效,所以全文複製粘貼在下面):

社論 | 知和社人說:從復旦14級軍訓醫療講座談起

下面已經有小夥伴發了全文,謝謝評論區的提醒,大家去看 @支牧齋 的回答就好啦。


首先反駁某些觀點,AIDS的患者里的確是男同性戀居多,這是有大量流行病學文獻支持的。
此外男性肛門上皮為柱狀上皮,比起女性vagina里的復層鱗狀上皮更容易受損,何況男同intercourse時主動採取保護措施的比例少-----這是男同更易罹患AIDS的病理機制。
我知道在這個回答下隨便譴責一發學校的政治不正確就可以引來很多贊,但是我自己也一直沒有想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性取向到底會不會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比如那些彎的變直,直的變彎的,他們之前的戀愛經歷到底是為了探索自己真正的性向而進行的嘗試,還是確實性向發生了改變?
在我某個直男基友變彎以前,我一直篤信的是性取向無法改變,更別說什麼「培養異性戀」的性取向了。可是基友在變成真基佬後,和我探討的時候說他覺得人的性向是可以變的,他覺得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雙性戀。當然這種改變不是通過「主觀扭轉」來的,這就和百分百的純異性戀們無法控制自己會喜歡上哪個異性一樣,性向不定的人也無法控制自己到底會喜歡上帥哥還是美女。
除了我基友的一個「變彎」數據,我還收集到了許多「彎變直」的數據,雖然這部分數據以女生居多。我知道一些百分百的純gay一定會反駁我說性向不可能改變,說性向可以改變的多半是給自己留退路。但是,請不要以自己的情況來推斷其他人好嗎,我對我基友的了解一定比一個陌生人多。
以以上事例來看,我能理解這裡的醫療講座為什麼會號召「要培養異性戀性取向」,可問題在於,這種東西不是你想培養就能培養的,人最無法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心了。說「能培養」,本質和幾十年前裁定同性戀是一種心理障礙疾病需要治療一樣ridiculous.
能怎麼看?你乎的政治正確又不能滲入到現實的方方面面里,何況我也不想做什麼意見領袖,因為在這兒把學校批判一番並沒有什麼卵用。
我只知道大三的時候選修過一門醫學院專選課叫艾滋病臨床基礎,在這門課上,沒有一個老師表達過涉嫌discrimination的言論,雖然他們上課的水平真的很糟糕。
就醬,歡迎討論性向改變的事兒,我覺得自己說不準哪天也會變彎吶。


我們來讀一個富有教育意義的、關於培養性取向的故事——

穆拉德四世,1623年至1640年間的奧斯曼帝國蘇丹。

從穆拉德四世的少年時期開始,他的母親克塞姆蘇丹深知宮閨中的勾心鬥角,決心不讓他的兒子被這些瑣事煩勞。於是她積極的嘗試將穆拉德培養成同性戀,甚至趕走所有女僕,代之以清秀的少年男子。

在這番苦心栽培下,穆拉德四世卻依然沒能被掰彎:他的性慾及其旺盛,卻又極度痛恨女性。被他「臨幸」的女子如果懷了孩子,多半被處決。 有次陛下看到一群婦女在草地上唱歌,當即下令將她們全部溺死以求耳目清靜;另有一條滿載女子的小船離皇宮的護牆過近,被巡查的穆拉德四世看到,遂招來火槍隊做打靶訓練。

性向基本是天生的,能掰彎掰直的那也是天生的雙性戀。硬要和天斗,最後只能培養變態了……


推薦閱讀:

艾滋病病源首次確認來自喀麥隆黑猩猩和大猩猩,是如何傳到人類身上的?
為什麼同是容易變異的 RNA 病毒,艾滋病目前還造不出有效疫苗,狂犬病疫苗很早就有了?
中國的艾滋病患者是否多,為什麼?

TAG:復旦大學 | 艾滋病 | 男同性戀 | LGBTQIA | 大學講座 |